<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教師培訓體會范文

2023-04-01

歷史教師培訓體會范文第1篇

一、歷史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 》將歷史教學總體目標界定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 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 更應當重視透過歷史的學習, 培養學生終生發展潛力的開發與人性不斷完善的能力。歷史教育的關鍵并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多少的歷史知識, 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 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

由此可見, 新課程對歷史老師的的角色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僅僅把自己當作知識的傳授者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歷史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其角色行為應當轉變。

1、由重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轉變。

傳統的歷史教學突出了“教師為中心”、“知識本位”的觀念。教師以書本歷史知識的系統傳授為主要教學任務。學生以單純的記憶知識為根本目的, 基本模式是灌輸—接受。這種重教輕學的做法顯然有悖于新課程的理念。大家知道,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 包羅萬象, 學生不可能將所有的歷史知識面面俱到地掌握, 且處于信息時代的今天, 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 終生教育已成為時代對人的發展要求的基本特征, 因而歷史教學必須“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 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 使學生學會學習”。如我在講授《“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中“海峽兩岸”這一框題時, 課前我會設計問題: (1) 中國歷史上有關臺灣的記載; (2) 臺灣問題是怎么形成的; (3) 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4) 現在“臺獨”的形式, 我們為什么要堅決反“臺獨”等。我會采取問題式教學,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 通過翻閱書籍, 上網查資料, 請教老師等形式學習, 在課堂上由學生自己來談他們的心得, 教師只對知識作總結, 補充學生不足的地方, 這樣教師課堂講得少了, 課堂成了學生表演的舞臺。

歷史教師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 而更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與習慣的指導者。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探究式、研究式、體驗式等多種方式的學習,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 引導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究歷史問題。

2、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 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 而忽略了知識的來龍去脈, 忽略了學生的思維過程, 而讓學生去背誦標準答案。重過程, 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 讓學生通過感知現象—進行概括—實際運用的思維過程, 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傳統的歷史教學重結果輕過程, 往往只關注學生是否掌握結論性的知識, 注重教學效果的外在變化, 忽視了知識形成過程, 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將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 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程度。這無疑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專家指出, 歷史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達成和過程與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和技能、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都伴隨著相應的、復雜的過程和方法。學生只有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 才能更好更全面實現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

現在教育研究成果表明, 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 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因此, 新課程強調過程, 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 強調探索過程, 意味著學習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 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但在表面上看卻一無所獲, 然而, 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 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 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代價的。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知識到積累歷史知識, 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過程一般經歷感知具體歷史知識—理解規律性歷史知識—鞏固歷史知識—運用歷史知識等階段。在教學活動中要遵循這些規律, 不能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和存儲歷史結論, 而是結論和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教師要引導學生探詢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 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并經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分析、綜合等思維過程, 伴隨著各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 最后獲得歷史結論。

二、歷史教師應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

新課程改革學習的開展對歷史教師的知識無論從量上還是從質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我們從現在教師反饋的情況了解到, 多數教師知識陳舊, 視野狹隘, 指導學生學習顯得捉襟見肘。在這樣的情況下,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不難想象的。因此, 優化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 提升其綜合素質對增強學習實效性至關重要, 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實現兩個轉變。

1、從“一桶水”到“長流水”的轉變。

以往的接受性學習對歷史教師的要求通常是“給學生一杯水, 教師要有一桶水。”在今天這種觀念已經不適宜了。在歷史學習中師生關系不是單向傳遞的關系, 而是多向互動的關系, 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且要同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認識和交往。有“一桶水”顯然遠遠不夠, 理應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 重視知識的不斷更新, 像一條流動的長河, 常用常新,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從“單一型”到“復合型”轉變。

歷史教師要勝任對新課程學習的有效指導, 必須具備豐富、多元的知識結構。新課程學習課題不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 還有天文、地理、自然、科學、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知識, 解決“通史”與“專題”的矛盾。目前教師所具有的“單一型”知識結構顯然難以適應, 必須向“復合型”轉變。除掌握專業的歷史知識外, 還應具備跨學科的知識, 了解時事發展, 以及最新的各方面資訊。

三、歷史教師應由“居高臨下”轉變為“平等的首席”

《說文解字》中“教”的解釋是“上所施, 下所效也”。其含義是:在地位上, 師生是上下級關系, 師道尊嚴是很嚴厲的;在教學上, 教師是施教者, 學生是仿效者, 是被動的接受者;在教學方式上, 教師是把前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傳聲器”, 而學生是吸收知識的“容器”;在教育哲學上, 學生是一張白紙,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在白紙上面畫各種圖案。然而,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 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教師肩上的責任不再僅僅是如何“教”, 更重要的是如何“導”。

教師不僅是教育者,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起主導作用。據重慶教科院研究人員對西南地區556名中學歷史教師和2121名中學生的調查, 有21%的學生反映教師仍是“一講到底”, 40%的學生認為歷史課堂不太活躍, 兩項合計為61%;有58%的學生認為, 教師教學方式的呆板成了影響他們對歷史科目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中學歷史教師要有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和質疑探索的意識, 教學中盡可能為學生創設思維情景, 啟發學生善于質疑。比如《鴉片戰爭》, 老師可以帶出結果“落后就要挨打”, 為什么是這樣一個結論呢, 通過鼓勵學生對任何事情都問一問為什么, 帶著為什么對學習進行分析、歸納, 得出答案。久而久之, 學生在質疑探索中經歷從“不知”到“知”, 從“不懂”到“懂”, 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在此過程中找出學習的自信與動力。

四、結束語

重慶作為新一輪課改地區, 課改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 這對于每一位歷史教師都將是機遇也是挑戰。高中歷史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只有在高中新課程理念的熔爐中淬火, 才會愈加厚重。在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 做學習型教師, 精彩生命;做研究型教師, 幸福生活;做智慧型教師, 燦爛人生??傊? 課改之路是艱巨的, 漫長的, 但是, 只要不斷實踐, 不斷創新, 課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摘要:重慶市高中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 這一舉措引起了教學領域里的一場大變革。它不僅沖擊著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 引起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同時也在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模式, 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參與這次課改的歷史教師來說, 我也在這場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接受了洗禮。我現在就談談在高中課改中, 提高歷史教師自身素質要求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新形勢,高中歷史,教師素質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歷史課程標準解讀[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 許偉.對高中歷史新課程實施的思考[J].東部教育網

[4] 馬執斌.實施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面臨的困難和對策[J].中學歷史教學, 2005 (7) .

[5] 胡平.淺談新課程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魅力中國雜志社.2010.

歷史教師培訓體會范文第2篇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76號)舉行,后來由于會場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國巡捕搜查,會議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舉行。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奮斗目標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大會確定了黨成立后的基本任務。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一大選舉了由陳獨秀、張國煮、李達三人組成的中央領導機關--中央局。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2年,共產黨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策,動力和前途,提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F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于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為作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并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共產黨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后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對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城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的目的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教訓,糾正軍事指揮上的"左"傾錯誤。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和中國革命事業,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轉折點。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舉行。這次大會距1928年召開的黨的六大已有17年。七大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夜召開的,大會正確分析了形勢,指明抗戰的前途和任務,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大會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以毛澤東思想作為我黨的一切工作的指針。七大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它以"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史冊。

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舉行。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全會,也是解放戰爭勝利前夕極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會。全會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闡明了在全國取得勝利后,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這次全會為促進和迎接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為保證中國革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56年9月15--27日,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后第一次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于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但由于當時黨對于全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準備不足,沒有能夠在后來的實踐中堅持下去。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錯誤。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會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認真地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這次全會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大會提出了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提出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同時提出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性,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時機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全會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黨的理論、路線的形成和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十四大)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這次大會是20世紀最后一次黨代表大會。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后,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黨的十八大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黨的十八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大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歷屆兩會召開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會議(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會議(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會議(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會議(1958年2月1日~11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

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1949年9月21日~30日) 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會議上 毛主席開幕詞 毛澤東當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當選副主席 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 (1949年10月9日)

第二次會議(1950年6月14日~23日) 第三次會議(1951年10月23日~11月1日) 第四次會議(1953年2月4日~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會議(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會議(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會議(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54年12月21日~25日) 第二次會議(1956年1月30日~2月7日) 第三次會議(1957年3月5日~2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59年4月17日~29日) 第二次會議(1960年3月29日~4月11日) 第三次會議(1962年3月23日~4月18日) 第四次會議(1963年11月17日~12月4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75年1月13日~1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64年12月20日~1965年1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會議(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會議(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會議(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會議(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78年2月24日~3月8日) 第二次會議(1979年6月15日~7月2日) 第三次會議(1980年8月28日~9月12日) 第四次會議(1981年11月28日~12月14日) 第五次會議(1982年11月24日~12月1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會議(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會議(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會議(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會議(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83年6月4日~22日) 第二次會議(1984年5月12日~26日) 第三次會議(1985年3月25日~4月8日) 第四次會議(1986年3月23日~4月11日) 第五次會議(1987年3月24日~4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會議(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會議(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會議(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會議(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88年3月24日~4月10日) 第二次會議(1989年3月19日~27日) 第三次會議(1990年3月18日~29日) 第四次會議(1991年3月23日~4月4日) 第五次會議(1992年3月18日~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會議(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會議(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會議(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會議(1997年3月1日~15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93年3月14日~27日) 第二次會議(1994年3月8日~19日) 第三次會議(1995年3月3日~14日) 第四次會議(199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會議(1997年2月27日~3月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會議(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會議(2000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會議(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會議(2002年3月5日~15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199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會議(1999年3月3日~11日) 第三次會議(2000年3月3日~11日) 第四次會議(2001年3月3日~12日) 第五次會議(2002年3月3日~1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2003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會議(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會議(2005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會議(2006年3月5日~14日) 第五次會議(2007年3月5日~16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2003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會議(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會議(2005年3月3日~12日) 第四次會議(200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會議(2007年3月3日~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次會議(2008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會議(2009年3月5日~13日) 第三次會議(2010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會議(2011年3月3日~14日) 第五次會議(2012年3月 日- 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 第一次會議(200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會議(2009年3月3日~12日) 第三次會議(2010年3月3日~13日) 第四次會議(2011年3月3日~14日)

歷史教師培訓體會范文第3篇

為了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進一步了解黨的歷史,堅定理想信念,綜合公司組織公司干部職工赴江西井岡山、廬山進行 “紅色之旅”學習考察活動。5月12日我們終于到達了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也是本次紅色之旅最重要的一站——井岡山。 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東臨江西泰和、遂川兩縣,南鄰湖南炎陵縣,西靠湖南茶陵縣,北接江西永新縣,是江西省西南的門戶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這是一座獨特而又神奇的山,也是一座雄偉秀麗、紅綠輝映的山。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這里的一草一木,濺灑過革命烈士的鮮血,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到處留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辛勤的腳印。這次終于來到井岡山,重走紅色之旅,去瞻仰那里的人文風采,親身感受這片紅土地的精神。

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和對革命圣地的敬仰,我們參觀了杜鵑山、五龍潭瀑布、黃洋界哨口、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茨坪舊居、井岡山烈士陵園等景點。在這些景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黃洋界哨口,當年的紅軍在這里以弱勝強,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打敗了敵人兩個團的進攻,看著當年留下的戰壕,我仿佛又回到了那

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仿佛又看到了戰士們在食不果腹、缺槍少彈的情況下用石頭和頑強的革命精神打退敵人一次次瘋狂的進攻,看到了一個個紅軍戰士為了保衛革命的果實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里承載著為革命犧牲的烈士的英靈。井岡山革命斗爭,培育了寶貴的井岡山精神,我被這種革命精神深深地陶醉了。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黨領導紅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它是我們黨創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見證了中國歷史偉大轉折。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開辟了新的道路。在這里,中國共產黨擎起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第一面旗幟,開創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井岡山開始,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了神州大地。井岡山一行,我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和洗禮。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那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以前我對這句話的認識都總是流于表面,可是當我真真實實地目睹了這里的一切后,才能由衷地體會到這句話的份量和深刻意義?,F在的我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忘記那段艱苦的歲月,珍惜如今來之不易的幸福和諧生活。而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對工作環境或提意見、或抱怨,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可是跟井岡山革命前輩們比起來,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那些前輩們在那么艱苦的環境里依然樂觀向上堅持奮斗,唯一的信念就是革命事業的成功,我們現在擁有如此好的生活、工作條件更應該把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去,而不應去計較工作條件是否舒適,待遇是否滿意。

這次紅色之旅圓滿結束了,我們重溫了革命歷史,緬懷了革命先烈,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深刻的體會了井岡山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時刻以井岡山精神激勵自己,以革命先烈的光榮事跡作為榜樣,認真工作積極進取,爭取為我局的外交服務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歷史教師培訓體會范文第4篇

——湟中縣第一中學 薛長君

2015年3月8日至3月28日期間,我有幸參加了在揚州大學舉辦的“國培計劃”初中歷史班的學習,通過這次學習,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明確了歷史文化底蘊的重要性、明確了提高專業素養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認識、提升了學習理念、提高了專業理論水平。20天的培訓,接受了專家、教授的33堂講座,聽了1節示范課、4節同課異構,共120個學時,不但使我提高了認識,而且使我學到了許多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下面對此次培訓總結如下:

一、機會難得,學習氣氛濃厚。

參加這次培訓的同志們都很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學生的角色轉換,認真、虛心、誠懇地接受培訓,態度端正、學習專注,全神貫注,認真的聆聽和記錄,及時完成作業,如饑似渴地接受著新鮮的理念。大家都覺得機會是如此的難得,學習氣氛十分濃厚,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

二、培訓提高了我的思想認識和改革意識。

由于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且擔任班主任,機械地跟班、跟學生,圈子小,就像井底之蛙,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過此次培訓,有了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提高認識,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發展對我們教師的要求。在“國培計劃”的學習中知名學者、專家講座、培訓學員同課異構、初中歷史新課程資源交流、教學改革研討、

班級學員間討論、合作式探究互動等,讓我們培訓學員多層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讓我對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思考,通過參與學習、反思體會,幫助我準確地把握了歷史學科的主要教學內容及教學的重難點,幫助我認識并掌握了教學的新方法、新手段。

三、這次培訓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合理安排,收獲頗豐。

1、提高教育思想,開闊改革視野。

在聽課中,授課專家有新課標的修訂者、教學課本的編寫者,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領軍人物,他們各具特色,見解獨到。身上都有著這樣一些高尚的品質:刻苦鉆研、學識淵博、思想開放,實事求是,對教育事業充滿了務實求真、沉著冷靜。專家、教授的講座就象是一頓豐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各位專家、教授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深入淺出,可謂是異彩紛呈。這些專家本身就是讓我們學習的典范。

2、做一個講真話的歷史教師。

用思想點亮課堂,做一個講真話的歷史教師。所有專家的講座,都體現一個“真”。作為歷史研究或是歷史教學,一定要盡可能追求和逼近歷史的真實。論從史出,真實是歷史教學的生命,中學歷史教學必須以現代唯物史觀為指導,盡可能地搜集史料,復原史實是歷史教師的責任。然而,教育有很強的選擇性和導向性,應選擇主流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并引領學生看到社會光明的一面。

3、做一個終生學習的歷史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敢于擔當責任,適應改革,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制定切實可行的專業發展方案發展自己:立德、立行、立言。

4、做一個開放性、研究型的教師。

做一個開放型的、研究型的教師。教師要快速成長,必須開放自

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通過這次學習認識了來自全省各地的骨干教師、名師,相信這將為參訓成員帶來強大的優化資源,今后的工作中學員間一定要利用這個平臺,交流學習,不斷提升。只有研究才能促使教師從教書匠轉化為能師,甚至是名師。雖然學習結束了,我們應努力進行課題的研究,深入思想,提升能力。

5、加強專業知識學習,做專業型教師。

在培訓中,我感受到了一種孜孜以求、學無止境的氛圍。在實踐過

程中敢于迎接挑戰也敢于創新??梢哉f,是培訓激勵了我的意志,啟發了我的心智,讓我更加執著的撲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上。

6、以課例研究為載體 ,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培訓過程中每一位專家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一次次的課例視頻講座,我們都有很大的收獲。一次次的課后交流,我們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凝結成智慧的結晶。短短20天的學習時間,大家共同的心聲產生了共鳴:收獲多多,感悟多多,每一天都與精彩相伴,每一刻都與精彩相約,每一秒都與精彩共舞!一路走來我們看到了學員們勤勉踏實,滿腔熱情。通過這次“國培”學習,使我走上了初中歷史教改路上的又一個起點,我將迎著教改的春風奔向教改的陽光大道。

總之,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學會了變換角度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新理論的引領下,不斷反思,調整我的教育觀。今后我要努力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動能,使之有效地指導平時的歷史教學工作。

歷史教師培訓體會范文第5篇

尊敬的永州市中學高級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

本人于1997年6月畢業于零陵師專史政教育專業, 2004年8月晉升為中學一級教師,至今已6年,現將本人任職以來的表現概述如下:

一、 政治思想上,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任現職以來,以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認真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積極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積極推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恪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遵紀守法,克已奉公,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07年7月被黨組織接納為中共黨員。在思想進步和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完善和提高自己,如2006年12月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獲得大學本科學歷,2008年7月取得高中教師資格,是我校唯一具有初中教師資格和高中教師資格的教師。

二、教書育人孜孜不倦,為人師表

任現職以來,一直從事初中歷史教學,處于教學工作的第一線。教學中,認真學習、貫徹和實踐新課改精神和新課程理念,根據初中歷史教學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探究合作、課堂講練、批改輔導,向學生傳授基礎的歷史知識,探索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一般規律,提高學生歷史文化素質。以此為中介,對學生滲透德育,進行諸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教育,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國情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振興中華的教育,以及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等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歷史課堂成為學校德育的一塊重要陣地。注重過程與方法,培養和開發學生的智能,既注重知識的進化又注

- 1

三、 教研教改緊跟時代,不斷開拓創新

作為一名教師,我既始終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己任,又把成為學者型的教師作為自己的目標,孜孜追求。任現職以來,積極參與學校教研教改活動,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開拓創新。先后獨立完成《農村中學初中歷史課堂如何實施新課程理念的教學》(2004年下期至2007年上期),《新課改下初中歷史課堂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007年下期——2008年上期)《探究合作學習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2008年下期——2009年下期)三個項目的教學專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通過交流與學習,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并結合教學實踐,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形成自已的見解。六年來共寫成論文多篇,其中論文《春風怎渡玉門關——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在2004年市論文評比中獲市一等獎;論文《試論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培養》在2005年市論文評比中獲市二等獎;論文《破、放、動、衡——談新課改中如何改變傳統初中歷史教學》在2008年市論文評比中獲市一等獎;論文《談新課改中如何改變傳統初中歷史教學》在2008年省論文評比中獲省二等獎;撰寫的《<秦王掃六合>教學反思》在2009年永州市新課程歷史教學競賽·教學反思評比中獲得市一等獎。同時在2008年永州市新課程歷史教學競賽中,我執教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亦獲得了初中組市一等獎;在2009年永州市新課程歷史教學競賽中,我執教的《秦王掃六合》(片斷)亦獲得了初中組市二等獎。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正是由于我在教研教改中取得的優異成績,學校于2004年下期任命我為政史地教研組組長,主持日常教研教改工作,配合學校抓好師德師風和師資隊伍的建設;抓好教學常規工作的的檢查和落實;深化組內的課堂教學研究氣氛,積極推動新課程的實施;積極參加省、市教研活動,取得了較好成績,擴大了教研組的影響;進行合格教研組的建設等。期間主持開展《農村中學如

- 3有時深更半夜,都在走村串戶,幾年來班級學生的鞏固率均為100%。擔任班主任期間,我堅持正面教育,大膽從心理素質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觸發點,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言傳身教。對一些思想上不夠成熟、自律性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點的同學,我進行了細致的了解工作,從各方面關心他們,使學生覺得教師既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師長,又是一個可以與他們談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紹一些有針對性的書籍給他們看,教會他們如何交友和處理好人際關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鼓勵他們發揮特長,向他們分析知識素養與成才的關系,引導他們關心集體,確立他們在集體中的進步作用。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我都一直奉行一個準則,就是在鼓勵學生的同時更多地偏愛希望生,給他們以各種捕捉成功與歡樂的機會。因此,在轉化希望生、扭轉班級學風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德育工作受到學校領導的肯定。如192班,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向全班同學提出了班級奮斗目標,即爭創“班風嚴謹,紀律嚴明,學習優異,人人發展”的優秀班集體;通過民主選舉、選拔,培養了以班長何秀紅,學習委員黃文燕為核心的堅強班集體;通過班干部對班級紀律、學習、衛生等方面的自治自理,形成了“努力創先,勤學多問,團結進取”的優良班風;培養班級“鼓勵先進,鞭笞后進”的正確輿論;制訂并健全班級規章制度,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元旦晚會、詩歌朗誦比賽等;通過家訪、電話溝通以及召開家長會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動態,關心愛護學生。正因為如此,班級工作在整個年級甚至全校班級評比名列前茅,多次被評為優秀班集體,如在2010年上期期末考試中,全科及格人數比同年級平均多9人,班級合格率為年級第一,比第二名多出12個百分點,比全校平均多出18個百分點,班級考核在全校所有班級量化考核評比中居第一名。又如,167班的班級合格率、升學率、班級考核也由接手時的全年級最差,到畢業時一躍成為全年級第一,其中合格率、升學率分別為100%、89%。

五、主要工作業績及獲獎情況

2004年下期,論文《春風怎度玉門關——談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在2004年市論文評比中獲市一等獎;

2005年上期, 執教的《中國歷代重視農業生產的措施和農業發展史》在2005年縣初三畢業會考復習研討會上獲優質示范課;

在2005初中畢業學業水平考試中,居全縣第三名、鄉鎮中學第一名,這是本校在歷次初中畢業學業水平考試中歷史科最好成績;

2004——2005“縣優秀教師”;

2005年下期;論文《試論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培養》在2005年市論文評比中獲市二等獎;

2006年上期,在2006年全縣初中畢業會考復習研討會上作經驗發言;

在2006初中畢業學業水平考試中,居縣第五名,鄉鎮中學第三名;

2007年上期,在2007年全縣初中畢業會考復習研討會上作的經驗發言獲二等獎;

在2007初中畢業學業水平考試中,居全縣第三名,鄉鎮中學第一名;

2008年上期,在2008年全縣初中畢業會考復習研討會上作的經驗發言獲二等獎;

論文《破、放、動、衡——談新課改中如何改變傳統初中歷史教學》在2008年市論文評比中獲市一等獎;論文《談新課改中如何改變傳統初中歷史教學》在2008年省論文評比中獲省二等獎;

上一篇:優秀教師培訓體會下一篇:教師師德師風體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