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范文

2023-04-14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范文第1篇

一、夏朝: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出現了公共權力,是我國古代的第一個國家

政權。

二、商朝:約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主要的政治制度:內服與外服制。

2、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除對商承

擔應盡的義務外,有很大的自主權,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

3、商王通過壟斷神

權以強化王權。

三、西周:約公元前1046-前771年都鎬京

1、分封制:分封

制:保證王室強大,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各地最高統治者:周王。以都城為中

心的附近區域是周王的直接駐地。對象:同姓親族(主體)、功臣、姻親、殷商降

族、被商滅掉的古國后裔。意義:使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周王確立了天下共

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使西周 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

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目的: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

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核心:嫡

長子繼承制。內容:大、小宗體系。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長子傳宗繼統,稱為大宗;

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 母弟為小宗。大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實質:不僅是家族等

級制度,也是政治隸屬關系。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戰、強化王權、把“國”

與“家”密切的聯系在一起。

3、禮樂制度:是維護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第2

課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一統春秋時期(前770

-前476年):分封制、宗法制破壞;兼并、爭霸戰爭頻繁。戰國時期(前475

-前221年):兼并戰爭激烈;各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二、秦朝的統一

1、建

立:前221年,秦王嬴政結束了數百年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大帝國。歷史條件:客觀上①歷史潮流(民族融合、渴望統

一、大國兼并小國);②秦國實

力最強(商鞅變法)。 主觀:嬴政的正確決策。疆域: 地圖(東

到東海、南到南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 。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特征:

權力的高度集中表現:皇權至上、皇位繼承制 措施:(1)確立皇帝制度(2)設

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御使大夫、太尉(職能?) (3)地方: 廢分封,置郡縣(4)

制定了一套嚴格的選拔和考查官吏的制度;(5)制定細

密嚴苛的法律;(6)修筑長城;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影響:由秦

代開始形成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 代

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后2000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第

3課第三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 2 頁 共 28 頁基礎知識:三省六部制的

確立和演變。選官制度的發展。監察制度。重點問題: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中央行政體制——三省六部制的演變 朝代 中樞權力體系 職能(作用) 備注 秦

朝 丞相 最高行政長官 建立 西漢武帝 中朝 決策,與丞相制衡 鞏固東漢 尚書臺

取代三公的權力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 中書省 門下省 權力分配未定型隋 內史省

中書省 門下省 同唐朝 完善唐 中書省 起草詔令 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

高辦事效率,分割相權,加強皇權門下省 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

宋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____ ____ ____) 宰相辦公機構,行政權軍權(發兵

權) 財政,長官”計相” 加強,相權再分割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 元 中書省 下

設六部 發展明 廢丞相,設內閣 丞相制度被廢除 頂峰三省六部保留,無實權清

軍機處跪奏筆錄意義: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決策、審議、

執行的分解,既明確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牽制,對后世的國家體制產生了深遠

影響。 小結:中國古代中樞權力機構的演變(秦至前清):三公九卿制(秦朝)——

三省六部制(隋唐)——中書門下、樞密院 、三司(宋朝)——中書一省制(元朝)

——廢丞相、設內閣(明朝)——增設軍機處(清朝)

二、選官制度——補充官僚

隊伍朝代 制度 備注影響(作用) 西周“世卿世祿”貴族世襲土地、人口、

職務、待遇戰國、秦、漢 軍功爵制 商鞅變法漢武帝察舉制、征辟制 察舉

制:察廉、舉孝。地方每年推薦人才。 征辟指:策問當時重大政治經濟問題,不定

期,政府向社會招聘。 擴大官僚隊伍任人唯親,薦舉人和被薦舉人容易形成小團

體。 東漢末年九品中正制前期標準家世資力和個人行能,后期看門第高低 三年

一次 前期積極,后期重家世輕才德,累世公卿,門閥政治。日益腐敗。 魏晉南北朝

門閥世族 門第高低隋 開創分科舉人每州每年貢士三人,分科舉人 隋煬帝

設進士,以策取士唐完善科舉制中央統一分科,定期舉行進士與明經,后

期經文并重,理學主導。武則天開創殿試,武舉。 為不具有貴族身份的士人提供

了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進一步成熟,是長期保持繁

榮的制度保障之一。明、清發展八股取士四書五經為主,試經義制策,定以

八股文。束縛人們思想,弊端更多,不得不廢科舉興學校。

三、監察與諫議——

官僚制度的維系為了保證官僚隊伍的廉潔和效率,從秦漢時期,官員監察制度就成

為中華帝國政治體制建設的重要方面。 職能朝 部門名稱備注第 3 頁 共

28 頁代監察官員秦 御使大夫 監察百官漢御使府 御使大夫——監察和

彈劾百官刺史——監督郡國長官地方專職監察官員 諫議——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

進行監督 隋唐 門下省 諫議和封駁,可以對宰相決策提出異議,對皇帝的做法提出

不同的意見。 宋 諫院 獨立的諫官機構諫議機構取消明清中央 “科道” 督

察院——監察御史 分十三道對地方官員進行監督 六科給事中 監督六部業務,分監

察御史之權 地方按察使司省級機構設立,負責司法、監察意義:中國古代的

監察、諫議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

和低效現象。但它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

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的。 總結評價:

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以科舉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維護官僚隊伍

廉潔高效的監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這既是大一統中央集

權國家發展的需要,非此不足以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變化,

不斷吸納新生力量,保持統治基礎的穩固。這兩個方面正是漢唐以來政治制度基本特

點。秦代 :丞相制度漢代 : 中朝制皇帝皇帝御使大夫丞相

太尉中朝外朝(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決策)(執行)隋唐: 三省六部制北宋 :二府三司制皇帝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尚

書省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起草)(執行)(封駁審

議)(宰相)(軍權)(財權)明代:廢丞相 設內閣清代:設立軍機處皇帝皇帝中書省

(丞相)軍機處(跪奏筆錄)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一、漢朝

1、漢高祖劉邦的措施:

郡國并行制――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王。危害:埋下了七國之亂的禍

根。

2、漢景帝措施:公元前154年,采納晁錯“削藩”建議-七國之亂發生的直

接原因七國之亂:p10(起因、過程、結果略)

3、漢武帝的

集權:①措施:建立中朝、設置刺史、實行推恩令、酎金奪爵。②影響:p11 。

二、唐朝:安史之亂――后果: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三、五代十國第 4 頁

共 28 頁

1、實質: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勢力的繼續和發展。

2、

社會特點:北方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3、后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

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四、北宋:960年

1、措施――收精兵:原則

是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兵)、樞密院(調兵)。削實權:中央:

將相權一分為三,設三司(鹽鐵、度支、戶部)掌財政;地方:規定所有州郡直屬中

央,設通判監督知州;派文臣了任州郡長官。制錢谷:設轉運使將地

方財賦大部分運到京師。

2、影響: 利: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基本解決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 矛盾,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弊:造成

“三冗”、“積貧積弱”的局面。

五、明朝:(空前強化) 廢丞相,設內閣

1、廢除

丞相制度原因:①吸取元朝權貴亂政的經驗教訓②認為丞相都是小人,都會專權

亂政③認為中央事務由皇帝一人直接管轄會更穩定。 目的:加強君主專制。過

程:A 嚴加控制中書省和丞相的權力;B 大量裁削中書省的官員;C 1380年下

令裁撤中書省

2、設內閣(殿閣大學士→ 內閣→權力增大)。

七、清朝:(頂峰)

設置軍機處

1、清初: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軍機處起因:為了處理西北的緊急軍務職權:參與處理軍國大事,可沒有裁決權力,

只能跪奏筆錄。影響:簡化了行政的手續、提高了辦事效率,是皇權發展到了頂

峰的標志。單元規律性知識或認識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古代中國確立并

不斷發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中國古代政治

制度的基本特點。3.通過學習本單元知識,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具體分析:1.專

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古代中國確立并不斷發展的原因、包含的矛盾、發展趨勢及對

中國社會的影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古代中國確立并不斷發展的原因、包含

的矛盾、發展趨勢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1)原因:①大河文明,農業發達,統

治者為了有效控制水源;②封建地主經濟和小農經濟 的分散性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

權加以維護;③歷史傳統影響: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既具有強固的血緣關系,又具

有濃厚的專制色彩,隨著歷史的發展,宗法制度的某些原則,如王位嫡長子繼承制、

貴族世襲爵位、父權家長制等,逐漸嬗變為封建的宗族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

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④中國是一個地域極為遼闊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統一多民族國

家的需要;⑤統治者個人權力欲望。(2)矛盾:①皇權與相權的矛盾;②中央和

地方的矛盾(3)趨勢:①皇權日益加強,相權日益削弱,直至取消丞相;②中央

的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權力日益削弱,中央對地方控制不斷加強。(4)影響:歷

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共性和特殊性。秦漢至隋

唐時期,歷史進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時期,其消極影響日趨突出。①積極:有

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了政

第 5 頁 共 28 頁治保障。②消極: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不利于社會民主自由發

展,造成官僚機構膨脹,貪污腐敗之風盛行;經濟上嚴重扼殺了社會創造力,阻礙了

資本主義萌芽的初步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思想文化上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

成為阻礙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愛

琴文明概念:指分布在愛琴海諸島及其周圍地區的文明。 代表:克里特文明:

(約公元前2000年-前1700年)君主制國家、王宮建筑、象形文字。邁

錫尼文明:(約公元前16世紀上半葉)君主制國家、王宮、衛城、王室墓陵、線 形

文字B。黑暗時代:約公元前1200年-前900年,共300年。 克里特文明與邁錫

尼文明的異同點相同:都出現君主制;都出現了文字;建筑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不

同:以米諾斯宮為代表的克里特文明沒有城墻和防御工事;以邁錫尼、梯林斯和派留

斯為 代表的邁錫尼文明都把宮殿建于山丘頂部,環繞堅固的城墻,藝術作品多與軍

事題材有關。

二、古希臘城邦

1、概念:約前8――前6世紀的一種國家形態,以

一個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的若干村落。

2、城邦的特征:小國寡民、長期獨立自主。

3、地理環境對希臘文化的影響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著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多山、地少、靠海——有必要殖民活動航海業和海軍的發達———有能力影響:地域的擴大促進了希臘各地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也使希臘人打開了眼界,

從東 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治金、鑄幣等先進文化成果,為創造自己的獨

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礎。

4、政體類型:君主制、僭主制、寡頭制、貴族制、民主

制(最流行)。 劃分依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會中參政權利的大小城邦實質:是公

民集體聯合起來保護自身利益、壓迫奴隸與外邦人的一種國家組織。第6課雅

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政體演變過程

1、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2、貴族制:

任期制、選舉制。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3、

民主制:確立過程:A 貴族制取代君主制為政體進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準備了條件;

B 前594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內容P25略)。 C 前509年克里斯提

尼改革,“陶片放逐法” ,最終確立民主制。

二、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體

現: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

有參與 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大會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項議案

展開辯論。(為了保證辯論的效率和秩序,制訂了辯論的章法)五百人議事會:公民

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并主持大會。休會期代使權 力,負責監督行

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成員經抽簽選舉產生,實行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歲以上的

公民有資格當選)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其終審。

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范文第2篇

一、漢朝 1.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習稱三公。 2.為加強皇權,漢武帝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為尚書令、侍中等,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

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稱為“外朝”。 3.漢光帝進一步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令的權利,使尚書臺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構。

二、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后有中書省、門下省,形成三省體制。

三、隋朝 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是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

四、唐朝 1.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是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長官都為宰相。 具體分工為: 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 作用:三省互相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影響: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2.隋唐時期,在尚書省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此后歷史朝代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五、宋朝: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是最高的軍政機構,長官是樞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兩個機構和稱為“二府”。為制約宰相,增設參政知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財權。 作用:削弱宰相的職權,以總攬皇權。

六、元朝 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 意義: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加強皇權方面又有了新的發展。 漢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習稱“三公”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 唐 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 尚書省下置:吏、戶、禮、兵、工 稱為六部 宋 中書省、門下省、樞密院 元 中書省、樞密院、宣政院 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漢朝 1.漢初在地方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各國,郡國二制并行。 2.漢武帝后期,分全國為13州。州設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3.東漢時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 4.東漢末年,州逐漸變為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由郡縣兩級變為州、郡、縣三級。

二、隋朝 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

三、唐朝 1.唐太宗依山河形勢,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逐漸變為州之上的行政實體。 2.唐朝中后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權力越來越大,發展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四、宋朝 1.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消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據局面的重現。 2.宋朝地方政權分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縣之上。

五、元朝 1.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地方設行中書省。省的最高長官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漢初 郡國二制并行 東漢末年 州、郡、縣 隋初 州、縣 唐 道、州、縣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為路、府、州、縣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評價:(1-5積極作用,6局限性) 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中央嚴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權的基礎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監督和考核。 這種高度的中央集權,造成地方官對中央和郡主的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也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 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4.1宰相制度的廢除 背景: 明初沿襲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太祖認為,這種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會導致社會動蕩。 內容1.1376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部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漢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 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試圖造反,被明太祖誅殺,同時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設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影響: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4.2內閣的創立 內容:丞相廢除后,全國重大事務由明太祖親自處理,深感處理全國事務的疲憊,于是設殿閣大學士,作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的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又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 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后來內閣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別是萬歷初

年,張居正當權時,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但是內閣只是顧問,票擬的采納最終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意義:內閣時郡主專制的強化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4.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內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貴族共同議事的傳統,由八國旗主“共治國事”?;侍珮O極為后,為銷弱旗主的 力,增加議政的人數?;侍珮O改國號為清后,將原來的旗主全部封王,議政會議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還仿照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內閣負責奏章票擬,軍國機要,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由于會議的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會議決定的事,皇帝難以更改,皇權受到很大的限制。 康熙親政后,為擴大皇權,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務,替皇上起草諭旨。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ハ嘀萍s,最后集權于皇帝。 雍正帝時,又在宮內設置軍機處,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实勖咳照僖娷姍C大臣,商議軍國大事,寫成文,經過皇帝審批后,傳達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員執行。于是全國的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內閣相繼撤銷。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第二單元 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 第一課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一、列舉1840年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四大侵略時間、名稱、條約、影響)

1、1840年至1842年鴉片戰爭 迫使中國簽定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內容影響自己整理

2、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迫使中國簽定第二批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內容影響自己整理

3、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 中日《馬關條約》內容影響自己整理

4、1900年6月1901年9月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內容影響自己整理

二、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

1、鴉片戰爭前,林則徐領導廣州禁煙運動。

2、廣州鴉片戰爭時期,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3、1859年6月守衛大沽口炮臺的愛國將士英勇抵抗,直隸提督史榮椿等多名將士壯烈犧牲。

4、甲午戰爭后,臺灣軍民進行反割臺斗爭,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

5、浙江定海戰役中總兵葛云飛短戰肉搏中炮犧牲,大量愛國官兵英勇戰斗獻身疆場見P24。

6、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三、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中國愛國軍民不屈不撓地堅持反抗外國侵略,付出了巨大犧牲,表現出堅強的民族氣節,留下了愛國主義的寶貴精神財富。 第二課 抗日戰爭(課標)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一、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三省;1937年發動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月12月,南京大屠殺30萬人以上;1941年在河北潘家峪制造慘案屠殺1200多人;在中國成立細菌戰部隊,如七三一部隊,用活人做試驗。

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國共兩黨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國軍民奮起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組織四大會戰(淞滬會戰<寶山戰役、上海四行倉庫堅守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緬甸遠征軍。共產黨:敵后抗戰,制定全面抗戰路線,新四軍八路軍挺進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

三、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抗戰取得最后勝利的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四、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從國內來說是中國人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從國際來看,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的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第一課 太平天國運動 ①理論來源:基督教教義、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理論準備:創拜上帝教 ②理論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 革命的準備 ③理論特點:將平等自由思想通過宗教理論表達出來 組織準備:形成六人領導核心。 4建立基地:馮云山等深入廣西紫金山區活動建立革命基地。 5勝利進軍路線: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權)→全州(馮云山戰死)→長沙(蕭朝貴戰死)→武漢三鎮→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6定都天京后的措

施:政治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軍事上組織了北伐、東征、西征。 7天京變亂:由勝而衰的轉折點(1856年) 8重建領導核心:英王、忠王、干王后期防御戰:(1856——1861):再破江北大營—三河鎮大捷—再破江南大營—受挫上海—安慶失守失敗標志:天京淪陷(1864)

二、認識農民起義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作用與局限性。

1、民主革命作用:幾千年來農民革命戰爭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探索,對后來民主革命有重大影響。

2、局限性:經濟上,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思想上,不能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組織上,難形成統一堅強的領導核心。 第二課 辛亥革命 ① 歷史背景:民族、階級矛盾激化,民族危機的加深,清末新政、憲政失敗,民族資本發展及保路運動的促進 ② 傳播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創立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③ 創立中國同盟會,(領袖、綱領、組織) ④ 發動武裝起義,積累軍事經驗 ⑤ 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成立湖北軍政府 ⑥ 各省獨立,南北和談 ⑦ 創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臨時約法》 ⑧ 袁世凱強迫清帝退位,篡奪辛亥革命果實。

二、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① 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② 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③ 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④ 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 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⑥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⑦ 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反帝反封民族民主革命,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第三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① 五四運動背景:經濟基礎:辛亥革命后,中國近代工業迅速發展階級基礎:工人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政治基礎:北洋軍閥的封建專制統治促使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思想基礎: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② 五四運動的過程:5月4日~6月初:運動的中心在北京,學生為先鋒;6月5日后:運動中心在上海并迅速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為主力;結果:取得初步勝利(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職務,拒簽和約)。 ③ 五四運動的意義:性質: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特點(各階層作用):青年學生—先鋒,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看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工人中辦學校、建工會;影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①中共誕生的條件:經濟基礎是辛亥革命后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思想基礎和干部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組織基礎是各地共產黨組織的成立。 ② 中共一大:時間:1921年7月23日;地點:上海(最后一天在嘉興南湖);主要內容:確立黨的名稱;制定黨的綱領;明確中心任務;選舉領導機構。 ③ 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時間:中共二大(1922年7月);條件:對于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的正確分析;最高綱領: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意義: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④ 誕生的意義: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爭的政黨;特點: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也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影響: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二、認識其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在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從此工人階級開始領導中國革命;青年學生起到了先鋒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共誕生的影響:中共是新型工人階級政黨,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

新了。 第四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一、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中共誕生后,確立了中國革命首先需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然后實現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革命戰略。 1924年,中共與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大革命失敗后,中共吸取失敗教訓,走上武裝革命道路,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創立了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抗。

二、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的獨立、統一的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即將誕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它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課標)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人民政協召開和新中國的誕生:

1、政協會議籌備會議:成立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全面展開籌建新中國政權的工作:起草共同綱領、擬定政府方案。

2、第一屆政協會議召開: 選舉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會(主席)、通過《共同綱領》(臨時憲法)通過《政府組織法》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確定首都、國旗、國歌和紀元法、宣布國家領導人就職。

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體會議: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確定《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4、開國大典: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

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意義 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封建專制、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人民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統

一、獨立,進入新時期、是十月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勝利的世界歷史大事。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創立:

1、背景:建國后經濟建設大規模展開,民主政治成為迫切需要,人民當家作主需要一個具體形式;

2、過程:一屆人大召開(1954):制定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二屆人大召開(1959):劉少奇當選國家主席、三屆人大召開(1964):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

三、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多黨合作政協制度:原因: ①在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最后選擇了與中共并肩戰斗,在中共領導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共同創建了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團結各階級、各階層力量,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實現社會主義改造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性質: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職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會作用,1954年后起政協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

2、“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提出(1956年): 背景: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民主黨派已變成代表一部分勞動者的政黨; 目的: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團結各民主黨派共同建設社會主義; 意義:標志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特點:我國民主政治特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政治制度”。

四、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民族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2、確立完善: (1)1949年《共同綱領》確立、 (2)1954年憲法使之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五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1965年;

4、意義:是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的最恰當的的制度,它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對實現民族平等,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調動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2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一、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1、文革發動背景: ①左傾錯誤發展 ②毛澤東錯誤判斷 ③野心家利用

2、民主法制破壞 ①文革初無政府主義思潮泛濫(沖擊、批斗、抄家) ②劉少奇冤案 ③民主法制的空前踐踏(奪權武斗)

二、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

1、歷史條件: ①黨和人民接受文革教訓是社會基礎 ②十一屆三

中全會召開提供政治基礎;

2、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 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法制建設的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②平反全國各種冤假錯案 ③1979年通過《刑法》 ④1982年修訂《憲法》形成法律體系。 b.民主制度的建設完善: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的加強《1998年村委會組織法》 ②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完善“1982年中共與民主黨派方針”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984年民族域自治法”

3、以憲法為核心形成體系:我國立法特點:體現保障公民人身權利原則;

4、依法治國基本方針的確立與實施:1999年九屆人大把依法治國寫進憲法,中國法治建設里程碑;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

一。

5、近年來我國依法治國新進展:加強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質觀念形成法制共識;依法打擊犯罪查處腐敗打擊偽劣產品加強執法監督。 依法治國意義:“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無視國家法律,肆意沖擊和破壞民主法制,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的民主權利被肆意踐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遭受巨大挫折。因此,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將黨和國家的決策納入正確的法制軌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為必須遵守法律的各項規定,做到“有法必依”。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證,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 第3課 祖國統一大業

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方針(1979年)

2、鄧小平針對臺灣問題解決提出“一國兩制”(20世紀80年代初)

二、香港、澳門的回歸:

1、中英談判和香港回歸:英國:主權換治權;中國:主權不容談判。1982年談判;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權。

2、中葡談判和澳門回歸:1987年中萄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恢復行使主權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1.背景:歷史發展的大一統趨勢,人民的意愿;

2.表現: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來真正?;?; ②八七開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臺灣政府允許探親、經濟文化交流,歷史性變化); ③兩會成立(1990年臺灣成立“?;鶗?rdquo;1991年大陸成立“海協會”); ④九二共識(一個中國); ⑤汪辜會談(歷史性突破); ⑥八項主張;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范文第3篇

“百家爭鳴”背景:

1. 經濟: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現封建經濟形成初步發展 2. 政治: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

3. 階級:原來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

4. 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影響

1. 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 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3.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 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3)主張有教無類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論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儒家,戰國末):(1)政治思想主張實行仁政(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3)倫理觀性本善(4)價值觀舍生取義

荀子(儒家,戰國末):(1)政治思想仁義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倫理觀性本惡(4)樸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

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觀唯心體系(1)哲學思想世界萬物本原是道(2)辯證法思想禍福相依(3)政治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道家,戰國末)(1)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2)世間萬物相對(3)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會批判精神

韓非子(法家,戰國末)(1)認為歷史是發展的統治者應時而變(2)依法治國系統了法制理論,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墨子(墨家,戰國初)兼愛,非攻節儉,尚賢

第二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背景

(1) 邊疆危機(2)土地兼并(3)亡國問題(4)黃老學說無為而治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要求(5)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即位面臨的社會問題

匈奴威脅,邊患不止,諸侯坐大威脅中央,土地豪強勢大,黃老學說無法適應新形勢需要

影響

利于社會恢復,利于社會穩定(積極)

致使地方勢力膨脹,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消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內容:

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目的為了加強君權 提出三綱五常,目的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

措施:

1. 政治:儒學家參加國家大政

2. 教育: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3. 教育(學校):興辦太學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新儒學影響:

積極:

1. 加強中央集權 鞏固大一統國家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2. 對儒學為主流的傳統文化起了積極作用 3. 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消極:

1. 扼殺了不同流派的思想 有專制作風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 2. 帶有神學迷信色彩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而宣揚綱常倫理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1. 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 無為而治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 2. 董仲舒新儒學主張加強專制皇權和維護封建大一統迎合了漢武帝的需要

第三課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背景: 魏-隋:有佛,道,儒合一的趨勢 隋-唐:并行,復興正統面臨挑戰

程朱理學(程顥、程頤,北宋):

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索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將知識,道德,天理結合起來“窮理格物”

朱熹(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 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存天理,滅人欲”

認識論: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程朱理學的地位:

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朱熹和程顥、程頤異同點

世界觀

(同)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異)朱熹:明道德之善 二程:達普遍天理

陸王心學

陸九淵 世界觀: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

認識論:窮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陽明

世界觀: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認識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影響

1.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2. 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不同點: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格物致知 陸王心學認為心即理也,主觀唯心主義,發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復良知

相同點:

都是儒學新的表現形式,繼承孔孟仁,禮思想認為世界本原是理(內容)

以儒家綱常倫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滅人與(實質)

有助于維護專制統治,壓制人們的欲求,但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品格起到積極的作用(影響)

評價程朱理學

消極影響: 1. 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 用三綱五常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3. 等級尊卑,重男輕女,重禮輕法,輕視自然科學不利于社會進步 積極影響:

1. 塑造了中華民族性格特征 2. 重視主觀意識力量 3. 注重氣節品德 4. 自我節制發奮立志 5. 強調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第三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背景:①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社會內在矛盾尖銳②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③思想:明清文化專制理學仍占統治地位,西學東漸

思想特點:①反傳教,反教條②反封建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③提倡經世致用④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李贄的思想主張:①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對絕對的思想權威②揭露道學家的虛偽③反對道家“存天理,滅人欲”,認為穿衣吃飯是人倫物理④抨擊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贊頌商鞅等改革家,農民起義是官逼所致

評價:具有鮮明封建叛逆色彩和戰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黃宗羲主張:①否定君主專制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建立監督機構限制君權③反對重農抑商,強調工商皆本

影響(評價):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作用

顧炎武主張:①用“眾治”來取代“獨治”反對君主專制②痛斥理學的空談誤國,主張“經世致用”“學以致用”③區別亡國與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責

王夫之:

哲學思想(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1. 世界是物質的

2.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歷代帝王霸天下當做是私產的做法(反對專制)

第五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起源的背景:

1. 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2. 工商業經濟繁榮 3. 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智者學派:

核心思想:強調人的價值

1. 人是萬物的尺度 2. 反對迷信強調自由

3. 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強求一律

積極影響:

1. 突出個體強調感覺認可人的價值

2. 培養個人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促進雅典民主政治繁榮 3. 西方人文主義的最初體現 弊端:

缺乏統一的評判標準造成道德淪喪和社會秩序混亂

蘇格拉底:

1. 倡導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2. 提出美德即知識強調知識美德理性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3. 善是人的內在靈魂教育可以使人認識到自己靈魂內已有的美德,教育是獲取知識和美德的重要途徑

比較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思想的異同

相同點:都體現人文主義精神把研究的領域由神和自然轉向了人類,即把人類社會作為研究主體

不同點: 1. 智者學派認為感覺即知識,主張只要借助感覺就可以獲得知識;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

2. 智者學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蘇格拉底提出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反對智者學派的唯我主義認為真理應有客觀標準

3. 智者學派主張民主政治,有些激進學者還提出城邦公民應該人人平等而蘇格拉底主張有知識有德識的少數人治國,反對雅典城邦后期的過激的民主政治

4. 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尋求人生真諦,從三個方面對人的本質進行了界定即人應有自重,人應該發現自我的本質,人必須確立理性的至高無上

柏拉圖:

1. 根據智慧品德進行社會分工建立理想國 2. 鼓勵獨立理性思考 3. 理念是萬物本原

亞里士多德:

1. 感覺是認識的起源,將感覺與理性結合起來 2. 創立嚴密的邏輯論證體系 3. 研究自然并強調人類是最高級的 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1. 將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尤其是人本身作為人的主要關注焦點 2. 尊重人的價值不斷認識和提升人的作用

第六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背景:

1. 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2. 新興自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現實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發展

資本主義在意大利萌芽的原因:

1. 經濟:資本主義萌芽 2. 階級:資產階級壯大

3. 文化: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存和優秀的人才結構

文藝復興(14c-17c)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積極思想,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

人物:

薄伽丘: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但?。骸渡袂说美恕贰疚膶W三杰】 《歌集》率先抨擊教會腐敗,文藝復興的先驅

文藝復興16世紀以后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

積極方面:

1. 思想:沖破神學束縛從愚昧中解放出來

2. 文學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眾多藝術成為藝術史上的寶貴財富 3. 自然科學:催生了近代科學的產生

局限性:

對人文主義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

宗教改革背景:

1. 經濟:天主教會日益腐敗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 2. 思想: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3. 導火線:出售贖罪卷

宗教改革 羅馬天主教會-封建統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馬丁 路德:

1. 信仰耶穌即可獲救-否定教會和教皇的權威 2. 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還俗-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 3. 國權高于教會-激發民族意識

宗教改革的實質:否定教皇權威強調了人與上帝直接對話即是一場宗教改革外衣掩飾下的封建的政治運動,是西歐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一場反封建的政治斗爭,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相同點:

1. 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 2. 他們都具有反封建性質 3. 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分 4. 兩個運動在與統治者關系上相似

不同點:

1. 采取的斗爭形式不同 2. 開展和興起的范圍不同 3. 產生的作用不同

第七課 啟蒙運動

背景:

1. 文藝復興為它打下基礎(根本原因) 2. 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

3. 資本主義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

含義:

“理性”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內容:

反對封建特權王權教權提倡自由民主法制科學理性

法國啟蒙思想家:

伏爾泰: 1. 抨擊天主教會

2. 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 提倡天賦人權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

1.反對君主專制三權分立

2.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意義: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

1. 社會契約論

2. 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

3. 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啟蒙運動的擴展

(德意志)康德: 1. 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2. 人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3. 主權屬于人民

4. 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力 5. 人要自律,自由平等在法律范圍內

影響:

歐洲:它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沖擊著歐洲封建專制統治

法國: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爆發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世界:啟蒙運動影響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了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次思想解放的異同:

相同點:

1. 沖破了宗教神學束縛 2. 解放人們的思想 3. 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4. 為資產階級做思想上準備

不同點:

1. 文藝復興打擊了宗教神學的精神統治啟迪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產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2. 宗教改革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迷信教皇的說教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

3. 啟蒙運動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自由平等等思想深入人心掀起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

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1. 啟蒙運動不僅在自由和個性解放上繼續發展而且要根本變革國家體制,實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

2. 啟蒙運動提高到哲學角度論述問題而且不給宗教留下一片陣地,用無神論完全否決了任何宗教和神學

3. 啟蒙運動為未來的“理性”社會提出了經濟自由,人權自由,政治平等,議會制民主,三權分立等思想主張,后來都成為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原則至今仍在實行

第八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

造紙術:

成就: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影響: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和北非 印刷術:

成就:隋唐之際中國出現雕版印刷術,宋代出現色彩套印術11世紀中葉,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

影響:是印刷業的一大革新被歐洲借鑒造出了活字印刷機,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

火藥:

成就: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朝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 影響: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促使騎士階層日益衰落

指南針:

成就:戰國時期發明司南,北宋時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影響: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九章算術》約成書于東漢,采用十進位制記數法,匯算了許多算術命題

地位:1.書中命題的解法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算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算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

2.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珠算:早期采用的是算籌,后來演變成為算盤,明清時期珠算應用得到普及人們可以用它解決加減乘除和開平方開立方等運算問題,明朝時珠算已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以至世界其他地區 《石氏星表》和渾儀 原因:

1. 為了采集狩獵和農牧業活動的需要 2. 封建王朝設專門的天象觀測機構 成就:

1.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記錄 2. 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用赤道坐標記錄了八百多顆恒星的位置。后人根據唐代天文學著作的內容輯成《石氏星表》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

3. 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 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 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與今天世界通用的公歷基本相同,比現行公歷的頒行早了三百年 農學:

1. 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禎的《農書》和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2. 《齊民要術》內容:記錄了東漢以后500多年間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強調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細作培養優良品種

地位: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黃帝內經》戰國問世,西漢編定,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傷寒雜病論》1.東漢末年張仲景總結前代中醫診斷和治療的理論與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而寫出的集大成的中醫專著2. 創造性的提出了“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代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譽為“萬世寶典” 《本草綱目》 1.內容:

記錄各種藥物1892種,藥方一萬多個,繪制了一千多幅藥物形態

3. 地位: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古代科技發達的原因: 1.經濟基礎:農耕經濟高度繁榮

2.政治條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3.中央集權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4.民族交往與對外交流頻繁 5.繼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與創造

主要特點:1.先進性 2.廣泛性 3.實用性 4.經驗性 5.封閉性

第九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特點:以四言為主,多重章疊句,語言豐富,內容古樸,現實感強

影響: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楚辭特點:

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采用楚國方言創作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句式靈活,易于表達情感,又稱“騷體”

《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表達出詩人對人民的無比熱愛 漢賦形成:

漢朝時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體-賦 特點:詞藻華麗,手法夸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代表作: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和《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唐詩

原因:1.唐朝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2.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發展概況:

初唐有王勃,陳子昂等人

盛唐高適,岑參的邊塞詩 孟浩然,王維山水詩 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

中唐白居易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宋詞》

原因:1,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

3. 市民的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能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需要

代表人物:著名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等人 元曲的形成:

1. 宋代:民間興起新的詩歌形式即散曲,題材廣泛,可雅可俗,抒情敘事兼長,更為生動活潑 元代:散曲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動,豪放飄逸 代表: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創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說

(1) 背景:①政治: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②經濟:工商業繁榮, 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③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 特點:數量繁多, 體裁多樣, 表現手法豐富。

(3) 代表作

①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是四大名著。

②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等。

③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宋詞繁榮的原因: 1. 封建經濟發達,宋代商品經濟和城市繁榮為詞曲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 2. 3. 市民階層擴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會矛盾尖銳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 漢字

(l) 起源: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原是文字是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

(2) 形成:商朝已形成完整體系。

(3) 演變:

①序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

②趨勢:由繁到簡。

2. 書法藝術

(l) 發展脈絡:魏晉以前處于自發階段 , 以后進入自覺階段,成為一種藝術。

(2) 基本特征:

類別 特征 代表人物

楷書 筆畫詳備, 結構形體嚴整,實用價值高。 鐘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 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 審美價值高。 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等。

行書 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 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雅俗共賞。 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征明等

二、京劇的出現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表演;

②道光年間,又有湖北的漢劇藝人進京,形成“徽漢合流”。

③經過表演實踐,徽劇和漢劇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后來的京劇。

④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出的程長庚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名藝人。

⑤后來流行全國,又逐步走向世界。

中國古代文化特色與社會存在的關系:

1. 先秦:原始社會, 生產力水平低下。春秋戰國時期, 封建制度逐步確立, 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 思想活躍, 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由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2. 秦漢:秦漢時期, 國家統一, 生產發展, 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系加強。西漢儒學獨尊, 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發展, 文學藝術各放異彩。

3. 隋唐:盛唐時期政治統

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文化藝術全面輝煌, 同時社會走向正軌, 法度規范成為普遍的社會需要。中唐以后,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政治黑暗, 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痛苦、 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

4. 宋元:北宋重文, 商業繁榮, 市民階層興起, 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眾痛苦激發了詩人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漢族文人進取無望, 心情壓抑, 促使雜劇繁榮。

5. 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弱,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商品經濟繁榮,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文化專制、八股取士, 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說和藝術作品。

京劇形成發展原因:

1. 經濟發展城市需要 市民階層隊伍不斷壯大 2. 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

3. 富有藝術生命力不斷推陳出新,名角輩出受到人們喜愛 書法藝術產生原因與特征: 原因:

1.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漢字作為文化傳播交流工具的功能發生變化,以適應人們和社會對精神生活的需求 2. 漢字為富于個性化藝術再創造,準備了很好材料 3. 隨著文化發展知識群體形成,成為書法藝術產生發展的動力

4. 文化用品的改進為書法技巧創新提供了條件 5. 魏晉南北朝時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逐漸形成書法,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和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特征:

1.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一種以漢字文義為內容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獨特藝術

2. 漢字書法是一種線的藝術,以自由而多樣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和表達出形式,感情和氣勢

3. 它以點畫和結構反映文字的形體美,動態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審美價值 第十一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經典力學的背景:

①思想基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科學逐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②物質基礎:新航路開辟后,各國通過海外殖民擴張與掠奪大量資本主義積累促進了資產主義

③理論基礎:以伽利略為后經典力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伽利略成果:1.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后來經典力學的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2.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3.證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的正確性4.近代實驗室科學的奠基人

牛頓: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物理運動三大定律,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

意義:1.使科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向前發展2.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3.促進了兩次科學革命的到來4.對解析和預見物理現象有決定性意義

經典力學的歷史地位:1.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學現象囊括在力學體系中,成為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總結和概括2.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3.牛頓力學和熱力學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4.牛頓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打擊了神學,促使人類思想不斷解放

相對論內容:1.狹義相對論: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即會發生尺縮效應和鐘慢效應2.廣義相對論:空間和時間的性質不僅取決于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于物質本身的分布情況

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

量子論和相對論的地位及影響:1.量子論是研究微觀世界粒子運動規律的科學,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2.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高度,相對論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絕對化的思維,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得看待世界的途徑3.量子論和相對論彌補了經典物理學的缺陷,掀起了物理學的革命,對物理學本身,對自然界,對整個人類生活與思想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十二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神創說”長期流行的原因:1.生產力落后,生物知識缺乏2.統治階級愚民政策和精神獨裁的需要

影響:1.禁錮了人們的思想2.致使生物學研究進展緩慢 17世紀,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細胞

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細胞學說的確立,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法國科學家拉馬克提出生物從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達爾文進化論:

背景:文化: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沖擊了神學統治,解放了思想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

經濟:工業革命的發展

理論:拉馬克和較完善的細胞學說奠定基礎

內容:《物種起源》:1.進化而來,經歷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否定神創說)2.生物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過程(否定物種之間沒有聯系)3.必須適應或對付周邊環境的挑戰,還必須與其他種類的生物相互競爭,生物個體之間還存在著本種類內部的競爭4.凡事能夠較好的適應環境而發生變異的個體,將獲得較多生存和繁殖的機會,而那些發生了有害變異的個體則將遭到淘汰(否定物種不變)

影響:1.挑戰封建神學,否定神創學,促進人類的認識飛躍(對宗教界)2.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對哲學界)3.對處于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巨大震動(對社會影響)4.“優勝劣汰”被殖民者利用,成為他們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理論依據 第十三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蒸汽時代的到來:

背景:1.政治: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2.經濟:隨著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進行生產成為可能3.技術: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制成了裝有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80年代,又制造了聯動式蒸汽機

蒸汽機改良原因:1.現存的蒸汽機存在缺陷2.工業生產對新動力的需求

影響:1.解決工業發展的動力問題2.改變了工業格局3.促使工廠手工業向大機器大工業轉變4.開始城市化進程5.促使了全球化的進程6.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1807,美國人富爾頓輪船。1814,英國人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電氣革命: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背景:1.現代工業生產的動力和能源要求2.科學家新發現(法拉第第二電磁感應)3.發電機的發現(電氣時代到來的標志)

影響:電氣工業發展迅速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A.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B.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2.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式3.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4.增加了社會財富,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消極影響:1.帶來殖民侵略,資源掠奪,環境污染,貧富懸殊,人際關系冷漠等社會問題,從而妨礙了世界各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信息時代:

產生:1.1946,美國研制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2.美蘇爭霸3.1969,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成了互聯網的誕生4.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影響:1.進入“信息時代”2.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并通過全球營銷和采購擴大市場3.促使知識經濟的形成,帶來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4.增加了樂趣,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著改變

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2.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3.社會財富的大大增加和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4.不能忽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環境污染的逐步加劇

第十四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抵抗派的探索

背景:鴉片戰爭失敗,驚醒了中國一些有知識的人,使他們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

舉措:1.設立譯館,編譯《四洲志》《各國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理志)

2.建議朝廷用關稅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國侵略者 1842,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這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為詳實的專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影響:1.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2.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3.促使人們開闊眼界

局限:1.帶有封建綱常(維護封建統治)

2.尚未付諸實踐或基本未付諸實踐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綱常名教 西: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背景:內憂外患

人物: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

內容:1.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2.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學為體),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舉措:創辦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啟示:只學習器物,不從制度上進行變革是不能救中國的

維新變法(資產階級新派的探索)

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人物:王韜,鄭觀應

內容:經濟上:主張發展民主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局限性:早起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沒有付出實踐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 背景:經濟: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社會: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加重

思想:早期維新思想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傳播 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康有為:廣州創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撰寫《新學偽經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權威為維新變法思想制造歷史依據) 中西結合: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傳統的儒家思想想結合,借孔宣新

為什么借孔子的旗號變法:1.封建勢力強大,儒家思想仍居正統地位,如此可減少變法阻力2.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梁啟超:《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只有變法才能圖存

嚴復:主張國家屬于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仆 1898年,在維新變法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影響: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悟,這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局限性:反對封建制度又從維護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中找根據,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而這就必然導致維新變法運動走向失敗

第十五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新青年》的誕生: 背景:政治:對內打壓,對外賣國,袁世凱恢復帝制

思想: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尊孔復古

經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

人物:蔡元培(北大校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新文化運動: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白話文運動的意義: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載體,開啟民智,有利于擴大民主社會的群眾基礎)

意義: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氣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沖擊正統,宣傳西學,傳播馬列,鼓動五四,催生中共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1918年,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他主張學習俄國,改造中國,“非把知識階級同勞動工階級打成一片不可”,在中國,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林,翟秋白,周恩來等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第十六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背景:1.政治狀況:民族危機加深,名牌救國方案失敗,創立革命理論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2.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3.思想基礎:深受美國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啟迪4.個人因素:孫中山努力從“醫人”到“醫國”,從改良到革命的轉變

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增長的歸國家所以,由國民共享

影響:1.進步性,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2.推動了民主革命的迅速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局限性:1.時代局限: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2.階級局限: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的綱領(因而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

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會,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 1912年,孫中山根據三民主義原則制訂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

背景:1.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都失敗,要有新途徑,新力量2.俄國十月革命,孫中山看到希望3.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向他伸出援手

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 內容:對外獨立,對內平等

民族主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一般平民所以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約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

第十七課

毛澤東思想

1921年,毛澤東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

1921-1927,《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1927-1937,“城市包圍農村,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7-1945,《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第一步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社會主義革命

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5-1949,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七界二中全會上,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論人民民主專政》 影響: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十八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7,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出了系統概括

1992,南方視察,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三個有利于”

1992,十四大,明確下一步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中共十五大決定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一國兩制”的思想

影響: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第十九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時代背景:

(1)國際背景:美國敵視中國,中蘇關系惡化,美蘇爭霸,世界局勢緊張。

(2)國內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3)目的: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打破美蘇和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3)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4)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5)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制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交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載人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過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明顯,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2)1973年,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

(3)2001年,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對人類的貢獻: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還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袁隆平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

(2)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了計算機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國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定名為"銀河一I號"。

2、生物技術的發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2)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究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貢獻。

第二十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雙百"方針的提出的背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2、"雙百"方針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2)毛澤東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3、結果:

(1)"雙百"方針提出后,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都是貫徹"雙百"方針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雙百"方針未能堅持貫徹下去的原因:

(1)政治運動的擴大化,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甚至上升為階級斗爭問題。

(2)不同的學術觀點,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一些優秀作品受到錯誤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詩《蟬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電影《北國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劃為"右派"或"反動學術權威",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

(5)結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受到很大影響。

三、文藝的春天

1、出現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結束。

(2)黨總結社會主義時期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明確文藝必須植根于人民生活。

(3)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堅持貫徹"雙百"方針,對我國發展科學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20世紀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要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

2、繁榮的表現:

(1)反映"文化大革命"為主題的"反思文學""傷痕文學"。

(2)以改革實踐為主題的文學作品。

(3)還有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4)科學和文藝工作者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學術討論空前熱烈,文學藝術創作欣欣向榮。

第二十一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來建立人民教育事業;成功地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為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

2、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制定新中國的教育方針,是人民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就確定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3、在發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同時,建立起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學生可根據需要選擇全日制學習或半工半讀。

4、結果: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余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現:

(1)"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很多師生都被卷入"掃四舊"批走資派活動中,各地大中小學一度停課,教育戰線一片混亂。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廢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導致大學教育水平下降。

2、結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各行各業專門人才缺乏,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復興

教育復興的過程及表現:

(1)"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剛復出就自告奮勇抓教育。

(2)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鄧小平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思想,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3)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

(5)20世紀90年代,為推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國家著手實施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實驗室迅速發展壯大。

(6)在教育投資上,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社會力量辦學也應運而生,啟動了"希望工程"。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

(8)國家出資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設,并在西部近200個縣建立職業教育中心。

第二十二課 文學的繁榮

一、浪漫主義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歐洲革命和戰爭不斷,社會**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

(3)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2)在創造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征。

3、浪漫主義文學家及作品:

(1)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

(2)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鼓勵人們為爭取自由和理想而斗爭。

(3)德意志,詩人海涅在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里,對自己國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專制的腐敗和資產階級的軟弱進行了抨擊,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現實主義文學

1、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2、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

它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展現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

(2)英國,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等,通過對社會下層生活的描述,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

(3)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名著。

(4)北歐,丹麥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權貴;挪威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揭露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

(5)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批判了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象,痛斥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丑惡本質。

三、20世紀的世界文學

1、20世紀早期,現實主義作家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如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戰前后,美國作家海明威在繼續進行現實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奉獻了大量現代主義作品,代表作是《老人與?!?。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現代主義文學荒誕派的典型。

3、20世紀上半期,蘇聯文學高度繁榮。高爾基的小說《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4、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尼日利亞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第二十三課 美術的輝煌

一、從新古典主義美術到浪漫主義美術

1、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處于大革命前后的劇烈動蕩中。

(2)在資產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義美術誕生了。

2、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點:

(1)強調理性,往往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為題材。

(2)在表現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3、新古典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畫家大衛,代表作有《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等。表現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統治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法國重要的歷史畫面。

(2)法國畫家安格爾的作品《泉》,充分展現了人體美與古典美的完滿結合。

二、浪漫主義美術的產生: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范文第4篇

1.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是運動、發展和變化的物質世界。

2.天體:宇宙間物質存在形式的統稱。包括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其中最基本的天體是恒星和星云。彗星、流星體、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號”飛船、航天飛機是天體,而飛機、隕星(隕石和隕鐵)、以及發射前的“神州七號”飛船不是天體。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距離地球最近的衛星(自然天體)是月球,這兩種天體也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天體。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天體系統: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的系統。 4.天體系統的層次:

5.太陽系:中心天體是太陽,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彗星的軌道扁長。

6.八大行星運動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遠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叫1個天文單位)。

8.太陽:是一顆熾熱的氣體球,太陽大氣從里向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其中肉眼可見的是光球層。

9.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直接為地表提供光能和熱能,維持地表溫度,為生物繁衍生長、大氣和水體運動等提供能量。太陽能可再生、穩定、廉價、無污染。

10.太陽活動:光球層的太陽黑子(暗黑斑點——因為溫度低于周圍地區、周期11年,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色球層的耀斑(與光球層的黑子具有相關性,周期也是11年,能量的強烈釋放導致突然的增亮現象,也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11.太陽活動的影響:⑴對無線電短波通信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導致無線電短波通信出現暫時中斷;⑵磁暴現象:干擾地球磁場,使指南針搖擺不定;⑶對氣候的影響:太陽黑子相對數與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關性,有的地方是正相關,有的地方是負相關,有的地方有時正相關、有時負相關。 12.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地球既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其普通性主要是指:從運動特征來看,它與其它7大行星具有三個共性特征;從結構特征來看,它與類地行星有許多共同之處。其特殊性主要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1.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3、經線的特點:半圓;長度都相等;所有經線都相交于兩極;指示南北方

向。

14、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所有緯線都平行;指示東西方向。

15、經度: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向東的180°為東經(E),自西向東度數由小變大;向西的180°為西經(W),自西向東度數由大變小。

16、緯度: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為0°緯線,從赤道向北的90°為北緯(N),自南向北度數由小變大;向南的90°為南緯(S),自北向南度數由小變大。

17、南北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18、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的經線圈劃分東半球和西半球,20°W以東、160°E以西以東經度為主,為東半球;160°E以東、20°W以西以西經度為主,為西半球。

19、高、中、低緯度的劃分: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20.地球的自轉:周期(1個恒星日,為23時56分4秒),方向為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規律:角速度除了兩個極點為0以外,其余各地相等,為15°/h;線速度是赤道最大,自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0(緯度60°為赤道的一半)。同緯度地區,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

21.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產生時差和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發生偏轉。

22.晝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任何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3、晝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的周期為1個太陽日,時間為24小時。

24.晨昏線:晨昏線是指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總是平分地球并垂直于太陽光。晨昏線分為晨線和昏線,判斷方法:按照地球自轉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晝半球的線為晨線,由晝半球到夜半球的線為昏線。

25、晨昏線上的信息:①根據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可知晨線、昏線與地球自轉方向、晝半球和夜半球、南北極。②晨線與昏線(晨昏線)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日與經線(經線圈)重合(即經過極點),但晨昏圈總是平分赤道。③晨線上各地正在日出,昏線上各地正在日落,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及其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是6:00,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及其在的經線)的地方時是18:00。④晨昏線上各點的太陽高度都是0°。 ⑤晨昏線如果與極圈相切,說明極晝或極夜的范圍達到最大,也即是夏至或冬至。⑥根據晨昏線判斷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90°-與晨昏線相切的緯度。 26.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較東的地方時刻較早。經度相同地方時相同,經度每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

27地方時的計算: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兩地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8.區時:一般采取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該時區的區時,如:北京時間不是北京的地方時,而是東八區的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29.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赤道上不偏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面向運動方向)。

1.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30.地球的公轉:周期為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方向自西向東;軌道為黃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1月初在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在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3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是365日5時48分46秒,叫做1回歸年。移動規律如圖所示

3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同一時刻,自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同一地點①夏至日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地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②冬至日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的各地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③春分日和秋分日時,除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2.晝夜長短:有極晝、晝長夜短、晝夜平分、晝短夜長、極夜等5種情況。同一地點晝夜長短隨著太陽直射點位置移動而變化的,只有赤道上晝夜終年等長,其他地點只有在春分日或秋分日晝夜等長。根據晝長可以計算出日出和日落時刻:日出時刻=12:00-晝長×1/2,日落時刻=12:00+晝長×1/2。同一緯線上各點當日的晝長是相等的。南北半球緯度相同的兩條緯線,晝夜長短是相反的關系,即北半球的晝長=南半球的夜長。

3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在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即太陽直射北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北極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最大值,

極晝范圍也達最大(整個北極圈以內)。北半球在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陽直南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短,北極附近出現極夜。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長達一年中最大值,極夜范圍也達最大(整個北極圈以內)。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34.四季的更替:氣候上,夏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

季節,春、秋二季溫暖宜人。天文上: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介于冬夏之間。

單元活動辨別地理方向

35.地圖上辨別方向:①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示北;③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6.使用羅盤的步驟:照準——保持儀器水平——讀數,如果記作NW則表示西北方向、NE則表示東北方向、SE則表示東南方向、SW則表示西南方向。

37.利用手表定方向: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點刻度線之間所成較小夾角的角平分線方向為南方(要注意時針應是指的當地的地方時時間)。

38.利用北極星定方向:北極星位于正北方。北極星屬于小熊座,可以利用大熊座(北斗七星——勺子形)或者仙后座(W形)來找出北極星。

2.1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39.地球的圈層結構:自外向里依次為:外部圈層(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

40.地殼:是地球表面莫霍面(平均深度17Km)以上、由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度不均(大陸地殼比大洋地殼厚,高山地區比平原地殼厚)。

41.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下2900Km)之間,其上部有一個由塑性物質組成的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

42.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一下的地球內部,溫度很高,壓力和密度很大。 43.巖石圈:是地球表面由巖石組成的圈層,包括地殼的全部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不含軟流層)。巖石圈中的巖石有三類:巖漿巖(又叫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44.巖漿巖:巖漿上升或噴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包括侵入巖(花崗巖)和噴出巖(玄武巖)。

45.沉積巖:巖石經過外力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如石灰巖。沉積巖中含有化石(包括生物的遺體和遺跡),被稱為記錄地球歷史的“文字”。

46.變質巖:巖石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如:石灰巖→大理巖。 47.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從巖漿到各類巖石,再從各類巖石到新的巖漿的物質循環過程。如右圖。根據右圖判斷各類巖石和巖漿的方法是:先判斷巖漿 巖,即來向只有一個箭頭的是巖漿巖,因為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凝而成;而沉積巖可以由巖漿巖和變質巖轉化而來,變質巖可以由巖漿巖和沉積巖轉化而來,巖漿可以由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轉化而來。

48.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49、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溫度、流水、風化、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趨于平坦。

50.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引起巖層的變形和變位。主要有褶皺和斷層。 51.褶皺:是因為巖層受到水平擠壓力而形成一系列彎曲變形,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前期背斜形成山嶺、向斜形成谷地;后期,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裂隙發育,易被侵蝕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巖層緊實,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52.斷層:巖層受到壓力或者張力作用,使巖層發生斷裂,出現斷裂面,并且在斷裂面兩側的巖層有錯動和位移。巖層下降會形成谷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巖層上升則會形成斷塊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國的華山、廬山和泰山)。

53.研究地質構造對找礦、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設的指導意義:石油和天然氣多儲存于背斜構造中,地下水往往儲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庫、鐵路等工程建設應盡量避開斷層,隧道還要避免建在向斜內部,應選在背斜構造中部。

54.重要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在河口形成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為堆積)。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風力堆積作用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特別注意:黃土高原的形成是風力堆積作用,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的形態是流水侵蝕作用)。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也很大影響。

2.2 大氣圈與天氣、氣候

55.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氧原子――吸收紫外線)、水汽和固體雜質。

56、大氣的垂直分層:根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溫度、密度及運動狀況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對流層集中了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特點:對流層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對流層依靠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平流層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臭氧吸收紫外線保護生物)、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適于飛機高空飛行)。高層大氣空氣密度很小,其中的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短波,對無線電短波通信有主要意義。

57.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熱源。包括紫外線(波長小于0.4um)、可見光(波長0.4—0.76um)和紅外線(波長大于0.76um),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部分,屬于短波輻射。

58.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到達地球大氣層后,高層大氣中的氧原子和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紅外線,對能量集中的可見光吸收很少;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增溫,通過地面輻射(紅外線)向外放射能量,絕大部分被大氣吸收。因而,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

59.大氣逆輻射:大氣受熱后以大氣輻射(紅外線)的形式向四面八方釋放能量,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

60.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儲存能量;二是大氣逆輻射將能量傳給地面,對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起到補償作用。

61.溫室效應原理: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可以絕大部分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到達溫室地面,使溫室地面增溫,而溫室地面產生的長波輻射很少能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使大部分的熱量保留在溫室內。 62.大氣的運動:分為上升和下沉的垂直運動(對流運動)和水平運動(風)。 63.氣壓:單位面積空氣柱的質量。同一地方,海拔越高氣壓越低。近地面,氣溫越高氣壓越低、氣溫越低氣壓越高(冷高壓、熱低壓),高空相反。 64.等壓線和等壓面:氣壓相同各點的連線叫等壓線。氣壓相同各點連成的面叫等壓面。在氣溫相同的情況下,等壓面與地面平行。

65.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地面受熱,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降低,高空氣壓升高;地面受冷,氣流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高空氣壓降低。在同一水平面上了氣壓差異,引起大氣從高壓向低壓的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熱力環流。

66.常見局部地區的熱力環流:①城市熱島效應:城區人口集中、工廠林立、車流密集,氣溫高,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降低;郊區氣溫低,氣流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近地面吹郊區風。②海陸風:海水的熱容量大、升溫降溫慢,陸地的熱容量小、升溫降溫快。白天,陸地氣溫高,氣流上升,氣壓降低;海洋氣溫低,氣流下沉,氣壓升高;近地面吹海風。夜間,陸地氣溫低,氣流下沉,氣壓升高;海洋氣溫高,氣流上升,氣壓降低;近地面吹陸風。湖岸風(河岸風)與之相似,白天吹湖風(河風),夜間吹岸風。

67.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面上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叫水平氣壓梯度力,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原動力)。方向是垂直于等壓線從高壓指向低壓。

68.地轉偏向力:地球自轉引起地表水平運動偏向的力。方向始終垂直于風向,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69.摩擦力:風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反作用力。方向與風向相反。

70、風向:高空,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平行于等壓線。近地面,風向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個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斜交。風向判斷: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偏90°,近地面偏40°-50°

71.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赤道地區受熱多,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極地地區受冷,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 高空氣流由赤道上空流向兩極,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在緯度30°上空偏轉成與等壓線(緯線)平行, 不斷堆積,產生下沉氣流,在緯度30°附近的近地 面形成了副熱帶高氣壓帶,近地面的氣流從副熱帶 高氣壓帶向赤道和極地流動,流向赤道的氣流補償 赤道上升氣流形成低緯環流。流向極地的氣流在緯度60°附近與從極地流過來的較冷氣流相遇抬升, 在近地面形成了相對的低氣壓帶,即副極地低氣 壓帶,在緯度60°附近的高空,氣壓相對較高,氣流流向極地和30°上空,形成高緯環流和中緯環流, 這樣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了三個環流圈,即低緯環流、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在近地面各形成四個氣壓帶和三個風帶。如右圖。

7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但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幅度沒有太陽直射點移動幅度大。

73.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北半球的海陸對比顯著,1月,亞洲高壓(蒙古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壓);

7月,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使副熱帶高壓帶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壓)。南半球海洋占絕對優勢,氣壓帶基本保持帶狀分布。

74.季風: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共同作用下冬夏風向相反。

75.氣團的分類:按照氣團溫度與到達地區的溫度對比分冷氣團和暖氣團。冷氣團性質是冷干,通常從高緯地區吹向低緯地區;暖氣團性質是暖濕,通常是從低緯地區吹向高緯地區。

76.鋒面系統:鋒面是冷暖氣團交界的面,有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77.氣旋與反氣旋:

78.鋒面氣旋:鋒面與氣旋一般聯系在一起形成鋒面氣旋。鋒面出現在氣旋的低壓槽線上。

2.3 水圈和水循環

79.水圈的組成:地球表面大約71%被水覆蓋,有“水的行星”之稱;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占)。淡水僅占2.526%,其中冰川占68.72%,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淡水,比重很小。 80.水循環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按發生的領域分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上內循環。 81.水循環的環節:蒸發(含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徑流(含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只有海陸間循環環節齊全。

82、水循環的意義:聯系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四大圈層;對全球的熱量傳輸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促進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特別是海陸間循環使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流水侵蝕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態,使巖石圈的化學物質發生遷移。

83.河流的補給方式: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對河流徑流有調節作用。

84.洋流的概念:海洋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作大規模運動的現象。潮汐、海浪不是洋流。

85.洋流的類型:根據洋流的水溫與流經海區水溫的對比把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一般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寒流通常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根據成因把洋流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其中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

86.洋流的分布規律: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逆時針);南緯400附近海域形成環球性西風漂流。

87.洋流的地理意義: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寒流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實例: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秘魯寒流使秘魯沿岸荒漠帶直逼海岸并向赤道延伸)。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域形成著名漁場(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上升流海域也形成著名漁場(秘魯漁場)。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加快了污染海域的凈化,擴大了污染范圍。對海洋運輸的影響——順流快,逆流慢。

單元活動:分析判斷氣候類型

88.分析氣候類型成因的方法:對比不同緯度的不同氣候類型,差異主要是氣溫,得出太陽輻射是形成氣候的基本因素;對比同一緯度的不同氣候類型,差異主要是降水量和季節分配,得出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對比同一緯度、同一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地區,氣溫和降水都有差異,得出下墊面狀況也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 89.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1)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90.根據氣候資料判斷氣候類型:(1)根據氣溫判斷氣候帶:最冷月平均氣溫>15℃為熱帶、>0℃為亞熱帶(含溫帶海洋性氣候)、<0℃且最熱月平均氣溫>15℃為溫帶。(2)根據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判斷雨型: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冬雨型――地中海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3)綜合考慮氣溫和降水→氣候類型。

3.1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91.自然帶:是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其組合的差異形成的呈帶狀分布的景觀。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拔位置不同→水熱狀況及其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不同→景觀不同。其中,自然植被能較明顯地體現自然環境特征,因而用植被類型命名自然帶。

92.氣候類型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 9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9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帶譜的主要因素:山體的緯度位置—垂直地域分異與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非常相似,緯度越低,自然帶越多。山體的相對高度—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越多。山體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應足夠高才會導致水熱差異足夠大,從而形成地域分異。

3.2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95.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96.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圣誕節前后發生于秘魯太平洋沿岸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在厄爾尼諾年,來自赤道附近海區的暖水大量向南入侵,抑制了上升流,導致表層海水溫度升高,造成海洋表層營養物質減少,致使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進而造成海鳥饑餓致死。同時,沿岸荒漠洪水泛濫,全球各地氣候異常。 97.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的協調一致;

②“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個要素發生改變,將會導致其它要素的改變;

③全球地理環境也是一個整體,某一區域的環境發生改變,也會影響到其它區域的環境。

98.地球圈層間的能量交換(以海洋水與大氣之間為例):①海洋水與大氣之間在一刻不停地進行熱能和動能的交換,海洋水把熱能輸送給大氣引起大氣運動,大氣運動帶動海洋水運動;②大氣和海洋水之間還存在著勢能的傳輸與交換,在高壓控制下海平面降低、在低壓控制下海平面升高

99.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在水圈、巖石圈和大氣圈間的碳循環、氧循環和水循環。

10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物循環)促使物質和能量在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間遷移和流動,聯系無機界和有機界。改變地球原始大氣的成分:CO

2、CH

4、H

2、NH

3、H2O→N

2、O2。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01.喀斯特作用的實質: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即 溶蝕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淀積作用:Ca(HCO3)2= CaCO3↓+CO2↑+H2O

102.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分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叢、孤峰,以及溶蝕洼地和落水洞(主要是化學溶蝕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地下河和溶洞(溶蝕),溶洞內有石鐘乳、石筍和石柱(淀積作用)。

103.桂林“山水”的原因:

單元活動3 學會應用地形圖

104.等高線:海拔相同各點的連線。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海拔相同。不同的等高線不能相交,在陡崖處可以重合。 105.等高線地形圖: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海拔差(等高距)相等。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緩。一組等高線彎曲突出表示山脊或山谷。

106.地形剖面圖:直觀顯示地貌的起伏情況。橫軸為地面上的點,比例尺一般與等高線地形圖一致;縱軸為海拔,要根據高差選擇適當的垂直比例尺。 107.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步驟:①繪剖面圖的水平基線,一般將等高線圖上的剖面線平移。②確定適當的垂直比例尺,畫出縱坐標,規定剖面基線所代表的高程。③從等高線圖上的剖面線與等高線相交的點分別向水平基線作垂線,根據各點對應的高度對照剖面圖的縱坐標,標出各點的高程。④將這些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

108.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山區的聚落規模小、密度小,多呈條帶狀散布在河谷、山前沖積扇;平原地區聚落規模大、密度大,在河流較密的地區沿河分布,在河流較少的地區多呈團塊狀。

109.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山區地表起伏大,鐵路、公路等多選建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或河谷地帶,且要迂回前進,彎曲度較平原地區大。山區交通線路的密度較平原地區小。

4.1 自然資源與人類

110.自然資源的概念: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它具備兩個屬性,即自然性(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和經濟性(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用)。常見種類有: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

111.自然資源的性質分類: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性是指其形成需要漫長的地質時期,相對于人類的歷史來說是不可更新的,也即人類對它的消耗速度遠遠大于其更新速度。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均是可再生資源,它們或可再生、或可更新、或可循環。 112.自然資源的共性特征:①分布的不平衡性:自然資源的分布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也存在著數量和質量的不平衡性。通??稍偕Y源受水熱影響明顯;而不可再生資源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例如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分布于巖漿巖地區,煤、石油等外生礦多分布于沉積巖地區。②資源間的聯系性:各種可再生資源之間往往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在資源開發利用中要注意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③數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內,資源的數量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因為它們的再生、更新或循環是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數量在一定時間和地區內也是有限的。不能認為可再生資源就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在開發利用中要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和循環利用。④利用的發展性: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范圍和途徑將進一步拓展、對資源的利用率也不斷提高。因此,在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對那些還沒有完全清楚其用途和開發利用途徑的不可再生資源,最好不要開發,以免造成浪費或為今后開發利用帶來困難。

113.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114.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適度開發—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利益兼顧—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保護環境—實現科學利用和保護的統一;公眾參與—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

4.2 自然災害與人類

115.自然災害的概念: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危害的事件。包括氣象災害--臺風、寒潮、洪水、干旱等,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必須同時具備兩個屬性:自然性(自然界的事件)和災害性(對人類構成危害)。

116.洪水:河流水位超過河灘地面出現的溢流現象。原因有:①徑流量陡增,如強降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②河道堵塞,如冰凌、滑坡、泥石流;③堤壩潰決,如自然或人為因素;④流域的匯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流域匯水速度取決于地面坡度、土壤的含水率和植被的覆蓋率;排水速度取決于河谷順直程度、通暢程度和縱向坡度。人類的不合理活動會誘發或加劇洪水:植被破壞不僅加快了流域的匯水速度,而且還加劇了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積,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減小,導致排水速度變慢。圍湖造田使湖泊對洪水的調節作用減弱。占據河道的物體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分洪區的占用給分洪帶來困難。

117.洪災的形成:包括兩個基本環節,即洪水的形成和對人類造成損害。如果洪水發生在無人區,不會給人類帶來損害,就不會形成洪災。洪水發生的區域,人口越密集,致災的可能性越大;經濟越發達,損失就可能越嚴重。 118.洪水的危害:直接損害—沖毀房屋、道路和橋梁,淹沒農田、村鎮和工廠,造成人畜傷亡,甚至引起瘟疫和傳染病等,間接損害—造成水、電力、交通、能源等供應中斷及城鄉商業活動停止和生活秩序紊亂等。

119.洪災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興建水庫,退耕還湖;修筑堤壩,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開辟分洪區,開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做好對洪水的監測和預報;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嚴控亂砍濫伐,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建立統一的減災防災管理體制,將減災防災納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發展計劃;建立統一的抗洪搶險指揮管理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設置防洪保險基金和加強洪泛區土地管理;加強災前水利建設投入與減災科研投入等。

4.3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120.全球氣候變化:從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看,當前正處在溫暖的間冰期;從人類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看,當前正處在溫暖時期;從儀器觀測時期的氣候變化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氣溫又逐步回升,并呈現加速態勢。 121.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一方面,大量燃燒礦物燃料,排放溫室氣體(CO2和CH4),另一方面,亂砍濫伐導致森林面積銳減,吸收CO2的能力大減,使大氣中CO2濃度逐年增加。 12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①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和某些脆弱性物種的滅絕。②導致海平面的上升,造成沿海低地被淹。③可能導致干旱、洪澇、暴雨等災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會增加。

122.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①減少燃燒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積植樹造林,降低CO2濃度;③開發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④發展技術,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⑤加強國際合作,全球共同行動。

單元活動4 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123.地理信息技術:是對地理信息進行獲取。分析和應用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其核心技術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

124.遙感:在離地球較遠的飛機、飛船、衛星上,使用光學儀器和電子儀器,接收地面物體發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形式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征。最重要的儀器設備是傳感器,它接收并記錄電磁波信號。

125.遙感的優點:探測范圍大、獲取資料快、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量多。

126.遙感影像的判讀:直接解譯標志--湖泊的邊界圓滑,人工建筑工程的邊界棱角明顯;道路的寬度不變,河流的寬度從上游到下游逐漸變寬。間接解譯標志—與湖泊相連的線狀地物多為河流、河渠,與村莊相連的線狀地物則多為道路。

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范文第5篇

1.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體,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是運動、發展和變化的物質世界。

2.天體:宇宙間物質存在形式的統稱。包括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其中最基本的天體是恒星和星云。彗星、流星體、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號”飛船、航天飛機是天體,而飛機、隕星(隕石和隕鐵)、以及發射前的“神州七號”飛船不是天體。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陽,距離地球最近的衛星(自然天體)是月球,這兩種天體也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天體。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天體系統: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的系統。 4.天體系統的層次:

5.太陽系:中心天體是太陽,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彗星的軌道扁長。

6.八大行星運動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圓性。類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遠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離為1.5億千米(叫1個天文單位)。

8.太陽:是一顆熾熱的氣體球,太陽大氣從里向外依次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其中肉眼可見的是光球層。

9.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直接為地表提供光能和熱能,維持地表溫度,為生物繁衍生長、大氣和水體運動等提供能量。太陽能可再生、穩定、廉價、無污染。

10.太陽活動:光球層的太陽黑子(暗黑斑點——因為溫度低于周圍地區、周期11年,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色球層的耀斑(與光球層的黑子具有相關性,周期也是11年,能量的強烈釋放導致突然的增亮現象,也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

11.太陽活動的影響:⑴對無線電短波通信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導致無線電短波通信出現暫時中斷;⑵磁暴現象:干擾地球磁場,使指南針搖擺不定;⑶對氣候的影響:太陽黑子相對數與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關性,有的地方是正相關,有的地方是負相關,有的地方有時正相關、有時負相關。 12.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地球既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又是一顆特殊的行星。其普通性主要是指:從運動特征來看,它與其它7大行星具有三個共性特征;從結構特征來看,它與類地行星有許多共同之處。其特殊性主要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1.2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3、經線的特點:半圓;長度都相等;所有經線都相交于兩極;指示南北方

向。

14、緯線的特點:圓圈;長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所有緯線都平行;指示東西方向。

15、經度: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從0°經線向東的180°為東經(E),自西向東度數由小變大;向西的180°為西經(W),自西向東度數由大變小。

16、緯度: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為0°緯線,從赤道向北的90°為北緯(N),自南向北度數由小變大;向南的90°為南緯(S),自北向南度數由小變大。

17、南北半球的劃分: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18、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的經線圈劃分東半球和西半球,20°W以東、160°E以西以東經度為主,為東半球;160°E以東、20°W以西以西經度為主,為西半球。

19、高、中、低緯度的劃分: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

20.地球的自轉:周期(1個恒星日,為23時56分4秒),方向為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是順時針),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規律:角速度除了兩個極點為0以外,其余各地相等,為15°/h;線速度是赤道最大,自赤道向兩極遞減,兩極點為0(緯度60°為赤道的一半)。同緯度地區,海拔越高,線速度越大。

21.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產生時差和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發生偏轉。

22.晝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任何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3、晝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轉。晝夜交替的周期為1個太陽日,時間為24小時。

24.晨昏線:晨昏線是指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總是平分地球并垂直于太陽光。晨昏線分為晨線和昏線,判斷方法:按照地球自轉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晝半球的線為晨線,由晝半球到夜半球的線為昏線。

25、晨昏線上的信息:①根據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可知晨線、昏線與地球自轉方向、晝半球和夜半球、南北極。②晨線與昏線(晨昏線)只有在春分或秋分日與經線(經線圈)重合(即經過極點),但晨昏圈總是平分赤道。③晨線上各地正在日出,昏線上各地正在日落,晨線與赤道的交點(及其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是6:00,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及其在的經線)的地方時是18:00。④晨昏線上各點的太陽高度都是0°。 ⑤晨昏線如果與極圈相切,說明極晝或極夜的范圍達到最大,也即是夏至或冬至。⑥根據晨昏線判斷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太陽直射點的緯度=90°-與晨昏線相切的緯度。 26.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不同的時刻,較東的地方時刻較早。經度相同地方時相同,經度每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差1°地方時相差4分鐘。

27地方時的計算: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兩地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8.區時:一般采取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該時區的區時,如:北京時間不是北京的地方時,而是東八區的區時,即東經120°的地方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29.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赤道上不偏轉,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面向運動方向)。

1.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30.地球的公轉:周期為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方向自西向東;軌道為黃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1月初在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7月初在遠日點,公轉速度最慢);黃赤交角是地球公轉軌道面與赤道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3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周期是365日5時48分46秒,叫做1回歸年。移動規律如圖所示

3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律:同一時刻,自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同一地點①夏至日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的各地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②冬至日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的各地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③春分日和秋分日時,除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2.晝夜長短:有極晝、晝長夜短、晝夜平分、晝短夜長、極夜等5種情況。同一地點晝夜長短隨著太陽直射點位置移動而變化的,只有赤道上晝夜終年等長,其他地點只有在春分日或秋分日晝夜等長。根據晝長可以計算出日出和日落時刻:日出時刻=12:00-晝長×1/2,日落時刻=12:00+晝長×1/2。同一緯線上各點當日的晝長是相等的。南北半球緯度相同的兩條緯線,晝夜長短是相反的關系,即北半球的晝長=南半球的夜長。

33.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北半球在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即太陽直射北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北極附近出現極晝。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一年中最大值,

極晝范圍也達最大(整個北極圈以內)。北半球在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陽直南半球)晝短夜長,且緯度越高,晝越短,北極附近出現極夜。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長達一年中最大值,極夜范圍也達最大(整個北極圈以內)。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34.四季的更替:氣候上,夏季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

季節,春、秋二季溫暖宜人。天文上:夏季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春、秋二季介于冬夏之間。

單元活動辨別地理方向

35.地圖上辨別方向:①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②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示北;③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6.使用羅盤的步驟:照準——保持儀器水平——讀數,如果記作NW則表示西北方向、NE則表示東北方向、SE則表示東南方向、SW則表示西南方向。

37.利用手表定方向: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點刻度線之間所成較小夾角的角平分線方向為南方(要注意時針應是指的當地的地方時時間)。

38.利用北極星定方向:北極星位于正北方。北極星屬于小熊座,可以利用大熊座(北斗七星——勺子形)或者仙后座(W形)來找出北極星。

2.1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

39.地球的圈層結構:自外向里依次為:外部圈層(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地核)。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

40.地殼:是地球表面莫霍面(平均深度17Km)以上、由巖石組成的堅硬外殼,厚度不均(大陸地殼比大洋地殼厚,高山地區比平原地殼厚)。

41.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下2900Km)之間,其上部有一個由塑性物質組成的軟流層,一般認為是巖漿的發源地。

42.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一下的地球內部,溫度很高,壓力和密度很大。 43.巖石圈:是地球表面由巖石組成的圈層,包括地殼的全部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不含軟流層)。巖石圈中的巖石有三類:巖漿巖(又叫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44.巖漿巖:巖漿上升或噴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包括侵入巖(花崗巖)和噴出巖(玄武巖)。

45.沉積巖:巖石經過外力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形成。如石灰巖。沉積巖中含有化石(包括生物的遺體和遺跡),被稱為記錄地球歷史的“文字”。

46.變質巖:巖石在高溫高壓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如:石灰巖→大理巖。 47.地殼內部物質循環:從巖漿到各類巖石,再從各類巖石到新的巖漿的物質循環過程。如右圖。根據右圖判斷各類巖石和巖漿的方法是:先判斷巖漿 巖,即來向只有一個箭頭的是巖漿巖,因為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凝而成;而沉積巖可以由巖漿巖和變質巖轉化而來,變質巖可以由巖漿巖和沉積巖轉化而來,巖漿可以由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轉化而來。

48.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49、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溫度、流水、風化、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趨于平坦。

50.地質構造:地殼運動引起巖層的變形和變位。主要有褶皺和斷層。 51.褶皺:是因為巖層受到水平擠壓力而形成一系列彎曲變形,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前期背斜形成山嶺、向斜形成谷地;后期,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裂隙發育,易被侵蝕反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擠壓,巖層緊實,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52.斷層:巖層受到壓力或者張力作用,使巖層發生斷裂,出現斷裂面,并且在斷裂面兩側的巖層有錯動和位移。巖層下降會形成谷地(如我國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巖層上升則會形成斷塊山,通常伴有陡崖(如我國的華山、廬山和泰山)。

53.研究地質構造對找礦、找水和大型工程建設的指導意義:石油和天然氣多儲存于背斜構造中,地下水往往儲藏在向斜盆地中,隧道、水庫、鐵路等工程建設應盡量避開斷層,隧道還要避免建在向斜內部,應選在背斜構造中部。

54.重要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在河口形成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為堆積)。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風力堆積作用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谷(U型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特別注意:黃土高原的形成是風力堆積作用,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的形態是流水侵蝕作用)。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也很大影響。

2.2 大氣圈與天氣、氣候

55.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氣、氧氣、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氧原子――吸收紫外線)、水汽和固體雜質。

56、大氣的垂直分層:根據大氣在垂直方向上的溫度、密度及運動狀況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對流層集中了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特點:對流層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對流層依靠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平流層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臭氧吸收紫外線保護生物)、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適于飛機高空飛行)。高層大氣空氣密度很小,其中的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短波,對無線電短波通信有主要意義。

57.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是地面的直接熱源。包括紫外線(波長小于0.4um)、可見光(波長0.4—0.76um)和紅外線(波長大于0.76um),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見光部分,屬于短波輻射。

58.大氣的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到達地球大氣層后,高層大氣中的氧原子和平流層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線,對流層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紅外線,對能量集中的可見光吸收很少;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后增溫,通過地面輻射(紅外線)向外放射能量,絕大部分被大氣吸收。因而,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的直接熱源。

59.大氣逆輻射:大氣受熱后以大氣輻射(紅外線)的形式向四面八方釋放能量,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

60.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二氧化碳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儲存能量;二是大氣逆輻射將能量傳給地面,對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起到補償作用。

61.溫室效應原理: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可以絕大部分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到達溫室地面,使溫室地面增溫,而溫室地面產生的長波輻射很少能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使大部分的熱量保留在溫室內。 62.大氣的運動:分為上升和下沉的垂直運動(對流運動)和水平運動(風)。 63.氣壓:單位面積空氣柱的質量。同一地方,海拔越高氣壓越低。近地面,氣溫越高氣壓越低、氣溫越低氣壓越高(冷高壓、熱低壓),高空相反。 64.等壓線和等壓面:氣壓相同各點的連線叫等壓線。氣壓相同各點連成的面叫等壓面。在氣溫相同的情況下,等壓面與地面平行。

65.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最基本的形式。地面受熱,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降低,高空氣壓升高;地面受冷,氣流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高空氣壓降低。在同一水平面上了氣壓差異,引起大氣從高壓向低壓的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熱力環流。

66.常見局部地區的熱力環流:①城市熱島效應:城區人口集中、工廠林立、車流密集,氣溫高,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降低;郊區氣溫低,氣流下沉,近地面氣壓升高;近地面吹郊區風。②海陸風:海水的熱容量大、升溫降溫慢,陸地的熱容量小、升溫降溫快。白天,陸地氣溫高,氣流上升,氣壓降低;海洋氣溫低,氣流下沉,氣壓升高;近地面吹海風。夜間,陸地氣溫低,氣流下沉,氣壓升高;海洋氣溫高,氣流上升,氣壓降低;近地面吹陸風。湖岸風(河岸風)與之相似,白天吹湖風(河風),夜間吹岸風。

67.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面上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叫水平氣壓梯度力,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越大。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原動力)。方向是垂直于等壓線從高壓指向低壓。

68.地轉偏向力:地球自轉引起地表水平運動偏向的力。方向始終垂直于風向,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69.摩擦力:風與地面摩擦產生的反作用力。方向與風向相反。

70、風向:高空,風向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平行于等壓線。近地面,風向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個力的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斜交。風向判斷: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高空偏90°,近地面偏40°-50°

71.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赤道地區受熱多,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極地地區受冷,氣流下沉,近地面形成極地高氣壓帶; 高空氣流由赤道上空流向兩極,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在緯度30°上空偏轉成與等壓線(緯線)平行, 不斷堆積,產生下沉氣流,在緯度30°附近的近地 面形成了副熱帶高氣壓帶,近地面的氣流從副熱帶 高氣壓帶向赤道和極地流動,流向赤道的氣流補償 赤道上升氣流形成低緯環流。流向極地的氣流在緯度60°附近與從極地流過來的較冷氣流相遇抬升, 在近地面形成了相對的低氣壓帶,即副極地低氣 壓帶,在緯度60°附近的高空,氣壓相對較高,氣流流向極地和30°上空,形成高緯環流和中緯環流, 這樣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了三個環流圈,即低緯環流、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在近地面各形成四個氣壓帶和三個風帶。如右圖。

7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但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幅度沒有太陽直射點移動幅度大。

73.海陸分布對氣壓帶、風帶的影響:北半球的海陸對比顯著,1月,亞洲高壓(蒙古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僅存在于大洋中(北太平洋中的阿留申低壓);

7月,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壓帶,使副熱帶高壓帶僅存在于大洋中(太平洋中的夏威夷高壓)。南半球海洋占絕對優勢,氣壓帶基本保持帶狀分布。

74.季風: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共同作用下冬夏風向相反。

75.氣團的分類:按照氣團溫度與到達地區的溫度對比分冷氣團和暖氣團。冷氣團性質是冷干,通常從高緯地區吹向低緯地區;暖氣團性質是暖濕,通常是從低緯地區吹向高緯地區。

76.鋒面系統:鋒面是冷暖氣團交界的面,有冷鋒、暖鋒、準靜止鋒。 77.氣旋與反氣旋:

78.鋒面氣旋:鋒面與氣旋一般聯系在一起形成鋒面氣旋。鋒面出現在氣旋的低壓槽線上。

2.3 水圈和水循環

79.水圈的組成:地球表面大約71%被水覆蓋,有“水的行星”之稱;水圈的主體是海洋水(占)。淡水僅占2.526%,其中冰川占68.72%,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淡水,比重很小。 80.水循環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層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按發生的領域分為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和陸上內循環。 81.水循環的環節:蒸發(含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徑流(含地表徑流、下滲、地下徑流)。只有海陸間循環環節齊全。

82、水循環的意義:聯系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和巖石圈四大圈層;對全球的熱量傳輸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促進地球上各種水體的更新(特別是海陸間循環使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了全球水的動態平衡;流水侵蝕作用塑造了地表的形態,使巖石圈的化學物質發生遷移。

83.河流的補給方式: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徑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對河流徑流有調節作用。

84.洋流的概念:海洋水沿相對穩定的方向作大規模運動的現象。潮汐、海浪不是洋流。

85.洋流的類型:根據洋流的水溫與流經海區水溫的對比把洋流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一般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寒流通常從高緯度流向低緯度。根據成因把洋流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其中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

86.洋流的分布規律:中低緯度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逆時針);南緯400附近海域形成環球性西風漂流。

87.洋流的地理意義: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寒流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實例: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最為典型、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摩爾曼斯克海港終年不凍;秘魯寒流使秘魯沿岸荒漠帶直逼海岸并向赤道延伸)。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域形成著名漁場(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上升流海域也形成著名漁場(秘魯漁場)。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加快了污染海域的凈化,擴大了污染范圍。對海洋運輸的影響——順流快,逆流慢。

單元活動:分析判斷氣候類型

88.分析氣候類型成因的方法:對比不同緯度的不同氣候類型,差異主要是氣溫,得出太陽輻射是形成氣候的基本因素;對比同一緯度的不同氣候類型,差異主要是降水量和季節分配,得出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是形成氣候的重要因素;對比同一緯度、同一氣壓帶和風帶的不同地區,氣溫和降水都有差異,得出下墊面狀況也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 89.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1)單一氣壓帶或風帶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2)在兩種氣壓帶或風帶交替控制下的氣候類型 90.根據氣候資料判斷氣候類型:(1)根據氣溫判斷氣候帶:最冷月平均氣溫>15℃為熱帶、>0℃為亞熱帶(含溫帶海洋性氣候)、<0℃且最熱月平均氣溫>15℃為溫帶。(2)根據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判斷雨型: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冬雨型――地中海氣候,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3)綜合考慮氣溫和降水→氣候類型。

3.1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91.自然帶:是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其組合的差異形成的呈帶狀分布的景觀。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拔位置不同→水熱狀況及其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不同→景觀不同。其中,自然植被能較明顯地體現自然環境特征,因而用植被類型命名自然帶。

92.氣候類型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 9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9

4、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帶譜的主要因素:山體的緯度位置—垂直地域分異與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非常相似,緯度越低,自然帶越多。山體的相對高度—相對高度越大,自然帶越多。山體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應足夠高才會導致水熱差異足夠大,從而形成地域分異。

3.2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95.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96.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圣誕節前后發生于秘魯太平洋沿岸海水異常增溫的現象。在厄爾尼諾年,來自赤道附近海區的暖水大量向南入侵,抑制了上升流,導致表層海水溫度升高,造成海洋表層營養物質減少,致使浮游生物和魚類大量死亡,進而造成海鳥饑餓致死。同時,沿岸荒漠洪水泛濫,全球各地氣候異常。 97.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與環境總體特征的協調一致;

②“牽一發而動全身”,即某一個要素發生改變,將會導致其它要素的改變;

③全球地理環境也是一個整體,某一區域的環境發生改變,也會影響到其它區域的環境。

98.地球圈層間的能量交換(以海洋水與大氣之間為例):①海洋水與大氣之間在一刻不停地進行熱能和動能的交換,海洋水把熱能輸送給大氣引起大氣運動,大氣運動帶動海洋水運動;②大氣和海洋水之間還存在著勢能的傳輸與交換,在高壓控制下海平面降低、在低壓控制下海平面升高

99.地球圈層間的物質運動: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在水圈、巖石圈和大氣圈間的碳循環、氧循環和水循環。

100.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過程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物循環)促使物質和能量在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層間遷移和流動,聯系無機界和有機界。改變地球原始大氣的成分:CO

2、CH

4、H

2、NH

3、H2O→N

2、O2。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綠色植物參與水循環,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參與沉積巖的形成,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3.3 圈層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01.喀斯特作用的實質: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蝕和淀積作用,即 溶蝕作用:CaCO3+CO2+H2O=Ca(HCO3)2 淀積作用:Ca(HCO3)2= CaCO3↓+CO2↑+H2O

102.喀斯特地貌的類型:分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叢、孤峰,以及溶蝕洼地和落水洞(主要是化學溶蝕作用形成);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地下河和溶洞(溶蝕),溶洞內有石鐘乳、石筍和石柱(淀積作用)。

103.桂林“山水”的原因:

單元活動3 學會應用地形圖

104.等高線:海拔相同各點的連線。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海拔相同。不同的等高線不能相交,在陡崖處可以重合。 105.等高線地形圖: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之間的海拔差(等高距)相等。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緩。一組等高線彎曲突出表示山脊或山谷。

106.地形剖面圖:直觀顯示地貌的起伏情況。橫軸為地面上的點,比例尺一般與等高線地形圖一致;縱軸為海拔,要根據高差選擇適當的垂直比例尺。 107.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步驟:①繪剖面圖的水平基線,一般將等高線圖上的剖面線平移。②確定適當的垂直比例尺,畫出縱坐標,規定剖面基線所代表的高程。③從等高線圖上的剖面線與等高線相交的點分別向水平基線作垂線,根據各點對應的高度對照剖面圖的縱坐標,標出各點的高程。④將這些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

108.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山區的聚落規模小、密度小,多呈條帶狀散布在河谷、山前沖積扇;平原地區聚落規模大、密度大,在河流較密的地區沿河分布,在河流較少的地區多呈團塊狀。

109.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山區地表起伏大,鐵路、公路等多選建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或河谷地帶,且要迂回前進,彎曲度較平原地區大。山區交通線路的密度較平原地區小。

4.1 自然資源與人類

110.自然資源的概念: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它具備兩個屬性,即自然性(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和經濟性(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用)。常見種類有: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

111.自然資源的性質分類: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性是指其形成需要漫長的地質時期,相對于人類的歷史來說是不可更新的,也即人類對它的消耗速度遠遠大于其更新速度。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均是可再生資源,它們或可再生、或可更新、或可循環。 112.自然資源的共性特征:①分布的不平衡性:自然資源的分布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平衡性,也存在著數量和質量的不平衡性。通??稍偕Y源受水熱影響明顯;而不可再生資源受地質作用的制約,例如金、銀、銅、鐵等內生礦多分布于巖漿巖地區,煤、石油等外生礦多分布于沉積巖地區。②資源間的聯系性:各種可再生資源之間往往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在資源開發利用中要注意資源的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③數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內,資源的數量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因為它們的再生、更新或循環是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數量在一定時間和地區內也是有限的。不能認為可再生資源就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在開發利用中要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和循環利用。④利用的發展性: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人類對資源的利用范圍和途徑將進一步拓展、對資源的利用率也不斷提高。因此,在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對那些還沒有完全清楚其用途和開發利用途徑的不可再生資源,最好不要開發,以免造成浪費或為今后開發利用帶來困難。

113.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114.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適度開發—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利益兼顧—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保護環境—實現科學利用和保護的統一;公眾參與—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主動性。

4.2 自然災害與人類

115.自然災害的概念:在自然界發生的,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危害的事件。包括氣象災害--臺風、寒潮、洪水、干旱等,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必須同時具備兩個屬性:自然性(自然界的事件)和災害性(對人類構成危害)。

116.洪水:河流水位超過河灘地面出現的溢流現象。原因有:①徑流量陡增,如強降水、大量冰雪快速融化;②河道堵塞,如冰凌、滑坡、泥石流;③堤壩潰決,如自然或人為因素;④流域的匯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流域匯水速度取決于地面坡度、土壤的含水率和植被的覆蓋率;排水速度取決于河谷順直程度、通暢程度和縱向坡度。人類的不合理活動會誘發或加劇洪水:植被破壞不僅加快了流域的匯水速度,而且還加劇了水土流失和河道的淤積,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減小,導致排水速度變慢。圍湖造田使湖泊對洪水的調節作用減弱。占據河道的物體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分洪區的占用給分洪帶來困難。

117.洪災的形成:包括兩個基本環節,即洪水的形成和對人類造成損害。如果洪水發生在無人區,不會給人類帶來損害,就不會形成洪災。洪水發生的區域,人口越密集,致災的可能性越大;經濟越發達,損失就可能越嚴重。 118.洪水的危害:直接損害—沖毀房屋、道路和橋梁,淹沒農田、村鎮和工廠,造成人畜傷亡,甚至引起瘟疫和傳染病等,間接損害—造成水、電力、交通、能源等供應中斷及城鄉商業活動停止和生活秩序紊亂等。

119.洪災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興建水庫,退耕還湖;修筑堤壩,防止洪水漫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開辟分洪區,開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等。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做好對洪水的監測和預報;增強防災減災的意識;嚴控亂砍濫伐,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建立統一的減災防災管理體制,將減災防災納入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發展計劃;建立統一的抗洪搶險指揮管理系統,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設置防洪保險基金和加強洪泛區土地管理;加強災前水利建設投入與減災科研投入等。

4.3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120.全球氣候變化:從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看,當前正處在溫暖的間冰期;從人類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看,當前正處在溫暖時期;從儀器觀測時期的氣候變化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氣溫又逐步回升,并呈現加速態勢。 121.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一方面,大量燃燒礦物燃料,排放溫室氣體(CO2和CH4),另一方面,亂砍濫伐導致森林面積銳減,吸收CO2的能力大減,使大氣中CO2濃度逐年增加。 121.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①導致生態系統的調整和某些脆弱性物種的滅絕。②導致海平面的上升,造成沿海低地被淹。③可能導致干旱、洪澇、暴雨等災害性事件的增加。④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會增加。

122.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①減少燃燒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大面積植樹造林,降低CO2濃度;③開發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④發展技術,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⑤加強國際合作,全球共同行動。

單元活動4 遙感技術及其應用

123.地理信息技術:是對地理信息進行獲取。分析和應用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其核心技術包括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

124.遙感:在離地球較遠的飛機、飛船、衛星上,使用光學儀器和電子儀器,接收地面物體發射或反射的電磁波信號,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形式記錄下來,傳送到地面,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征。最重要的儀器設備是傳感器,它接收并記錄電磁波信號。

125.遙感的優點:探測范圍大、獲取資料快、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獲取信息量多。

126.遙感影像的判讀:直接解譯標志--湖泊的邊界圓滑,人工建筑工程的邊界棱角明顯;道路的寬度不變,河流的寬度從上游到下游逐漸變寬。間接解譯標志—與湖泊相連的線狀地物多為河流、河渠,與村莊相連的線狀地物則多為道路。

上一篇:歷史八下知識要點總結下一篇:歷史必修3知識點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