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范文

2023-04-13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范文第1篇

“百家爭鳴”背景:

1. 經濟: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現封建經濟形成初步發展 2. 政治: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

3. 階級:原來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在社會生活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

4. 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

影響

1. 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 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3.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 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主張克己復禮(3)主張有教無類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論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儒家,戰國末):(1)政治思想主張實行仁政(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3)倫理觀性本善(4)價值觀舍生取義

荀子(儒家,戰國末):(1)政治思想仁義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倫理觀性本惡(4)樸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

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觀唯心體系(1)哲學思想世界萬物本原是道(2)辯證法思想禍福相依(3)政治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道家,戰國末)(1)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2)世間萬物相對(3)崇尚自然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會批判精神

韓非子(法家,戰國末)(1)認為歷史是發展的統治者應時而變(2)依法治國系統了法制理論,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墨子(墨家,戰國初)兼愛,非攻節儉,尚賢

第二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背景

(1) 邊疆危機(2)土地兼并(3)亡國問題(4)黃老學說無為而治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要求(5)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即位面臨的社會問題

匈奴威脅,邊患不止,諸侯坐大威脅中央,土地豪強勢大,黃老學說無法適應新形勢需要

影響

利于社會恢復,利于社會穩定(積極)

致使地方勢力膨脹,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消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內容:

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目的為了加強君權 提出三綱五常,目的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治秩序

措施:

1. 政治:儒學家參加國家大政

2. 教育: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

3. 教育(學校):興辦太學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新儒學影響:

積極:

1. 加強中央集權 鞏固大一統國家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2. 對儒學為主流的傳統文化起了積極作用 3. 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消極:

1. 扼殺了不同流派的思想 有專制作風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 2. 帶有神學迷信色彩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而宣揚綱常倫理

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1. 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 無為而治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 2. 董仲舒新儒學主張加強專制皇權和維護封建大一統迎合了漢武帝的需要

第三課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背景: 魏-隋:有佛,道,儒合一的趨勢 隋-唐:并行,復興正統面臨挑戰

程朱理學(程顥、程頤,北宋):

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認為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索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將知識,道德,天理結合起來“窮理格物”

朱熹(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 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存天理,滅人欲”

認識論: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程朱理學的地位:

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朱熹和程顥、程頤異同點

世界觀

(同)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異)朱熹:明道德之善 二程:達普遍天理

陸王心學

陸九淵 世界觀: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

認識論:窮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陽明

世界觀: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認識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影響

1. 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2. 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不同點: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格物致知 陸王心學認為心即理也,主觀唯心主義,發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復良知

相同點:

都是儒學新的表現形式,繼承孔孟仁,禮思想認為世界本原是理(內容)

以儒家綱常倫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滅人與(實質)

有助于維護專制統治,壓制人們的欲求,但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品格起到積極的作用(影響)

評價程朱理學

消極影響: 1. 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 用三綱五常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

3. 等級尊卑,重男輕女,重禮輕法,輕視自然科學不利于社會進步 積極影響:

1. 塑造了中華民族性格特征 2. 重視主觀意識力量 3. 注重氣節品德 4. 自我節制發奮立志 5. 強調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第三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背景:①政治: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社會內在矛盾尖銳②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③思想:明清文化專制理學仍占統治地位,西學東漸

思想特點:①反傳教,反教條②反封建專制,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③提倡經世致用④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

李贄的思想主張:①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對絕對的思想權威②揭露道學家的虛偽③反對道家“存天理,滅人欲”,認為穿衣吃飯是人倫物理④抨擊封建社會男尊女卑,贊頌商鞅等改革家,農民起義是官逼所致

評價:具有鮮明封建叛逆色彩和戰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黃宗羲主張:①否定君主專制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建立監督機構限制君權③反對重農抑商,強調工商皆本

影響(評價):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作用

顧炎武主張:①用“眾治”來取代“獨治”反對君主專制②痛斥理學的空談誤國,主張“經世致用”“學以致用”③區別亡國與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責

王夫之:

哲學思想(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1. 世界是物質的

2.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 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歷代帝王霸天下當做是私產的做法(反對專制)

第五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起源的背景:

1. 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2. 工商業經濟繁榮 3. 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智者學派:

核心思想:強調人的價值

1. 人是萬物的尺度 2. 反對迷信強調自由

3. 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強求一律

積極影響:

1. 突出個體強調感覺認可人的價值

2. 培養個人民主參與意識和能力促進雅典民主政治繁榮 3. 西方人文主義的最初體現 弊端:

缺乏統一的評判標準造成道德淪喪和社會秩序混亂

蘇格拉底:

1. 倡導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2. 提出美德即知識強調知識美德理性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3. 善是人的內在靈魂教育可以使人認識到自己靈魂內已有的美德,教育是獲取知識和美德的重要途徑

比較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思想的異同

相同點:都體現人文主義精神把研究的領域由神和自然轉向了人類,即把人類社會作為研究主體

不同點: 1. 智者學派認為感覺即知識,主張只要借助感覺就可以獲得知識;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

2. 智者學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蘇格拉底提出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反對智者學派的唯我主義認為真理應有客觀標準

3. 智者學派主張民主政治,有些激進學者還提出城邦公民應該人人平等而蘇格拉底主張有知識有德識的少數人治國,反對雅典城邦后期的過激的民主政治

4. 蘇格拉底更重視人的倫理道德尋求人生真諦,從三個方面對人的本質進行了界定即人應有自重,人應該發現自我的本質,人必須確立理性的至高無上

柏拉圖:

1. 根據智慧品德進行社會分工建立理想國 2. 鼓勵獨立理性思考 3. 理念是萬物本原

亞里士多德:

1. 感覺是認識的起源,將感覺與理性結合起來 2. 創立嚴密的邏輯論證體系 3. 研究自然并強調人類是最高級的 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1. 將人與社會,自然的關系尤其是人本身作為人的主要關注焦點 2. 尊重人的價值不斷認識和提升人的作用

第六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背景:

1. 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2. 新興自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現實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發展

資本主義在意大利萌芽的原因:

1. 經濟:資本主義萌芽 2. 階級:資產階級壯大

3. 文化: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存和優秀的人才結構

文藝復興(14c-17c)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積極思想,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

(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

人物:

薄伽丘: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但?。骸渡袂说美恕贰疚膶W三杰】 《歌集》率先抨擊教會腐敗,文藝復興的先驅

文藝復興16世紀以后文藝復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

積極方面:

1. 思想:沖破神學束縛從愚昧中解放出來

2. 文學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眾多藝術成為藝術史上的寶貴財富 3. 自然科學:催生了近代科學的產生

局限性:

對人文主義過分推崇造成運動后期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

宗教改革背景:

1. 經濟:天主教會日益腐敗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 2. 思想:文藝復興宣揚人文主義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3. 導火線:出售贖罪卷

宗教改革 羅馬天主教會-封建統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馬丁 路德:

1. 信仰耶穌即可獲救-否定教會和教皇的權威 2. 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還俗-提高自身地位追求平等 3. 國權高于教會-激發民族意識

宗教改革的實質:否定教皇權威強調了人與上帝直接對話即是一場宗教改革外衣掩飾下的封建的政治運動,是西歐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一場反封建的政治斗爭,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相同點:

1. 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 2. 他們都具有反封建性質 3. 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分 4. 兩個運動在與統治者關系上相似

不同點:

1. 采取的斗爭形式不同 2. 開展和興起的范圍不同 3. 產生的作用不同

第七課 啟蒙運動

背景:

1. 文藝復興為它打下基礎(根本原因) 2. 自然科學取得很大進展

3. 資本主義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愿望日益強烈

含義:

“理性”指人自己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內容:

反對封建特權王權教權提倡自由民主法制科學理性

法國啟蒙思想家:

伏爾泰: 1. 抨擊天主教會

2. 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 提倡天賦人權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

1.反對君主專制三權分立

2.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意義: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盧梭

1. 社會契約論

2. 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

3. 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啟蒙運動的擴展

(德意志)康德: 1. 人應該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2. 人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3. 主權屬于人民

4. 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力 5. 人要自律,自由平等在法律范圍內

影響:

歐洲:它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沖擊著歐洲封建專制統治

法國: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爆發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世界:啟蒙運動影響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了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次思想解放的異同:

相同點:

1. 沖破了宗教神學束縛 2. 解放人們的思想 3. 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4. 為資產階級做思想上準備

不同點:

1. 文藝復興打擊了宗教神學的精神統治啟迪了歐洲范圍內的宗教改革產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2. 宗教改革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迷信教皇的說教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新教派

3. 啟蒙運動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自由平等等思想深入人心掀起了歐洲乃至世界范圍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

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1. 啟蒙運動不僅在自由和個性解放上繼續發展而且要根本變革國家體制,實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

2. 啟蒙運動提高到哲學角度論述問題而且不給宗教留下一片陣地,用無神論完全否決了任何宗教和神學

3. 啟蒙運動為未來的“理性”社會提出了經濟自由,人權自由,政治平等,議會制民主,三權分立等思想主張,后來都成為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原則至今仍在實行

第八課 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

造紙術:

成就: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影響: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和北非 印刷術:

成就:隋唐之際中國出現雕版印刷術,宋代出現色彩套印術11世紀中葉,北宋畢昇發明膠泥活字印刷術

影響:是印刷業的一大革新被歐洲借鑒造出了活字印刷機,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

火藥:

成就: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宋朝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 影響: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促使騎士階層日益衰落

指南針:

成就:戰國時期發明司南,北宋時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影響: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九章算術》約成書于東漢,采用十進位制記數法,匯算了許多算術命題

地位:1.書中命題的解法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算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算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

2.標志著中國古代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珠算:早期采用的是算籌,后來演變成為算盤,明清時期珠算應用得到普及人們可以用它解決加減乘除和開平方開立方等運算問題,明朝時珠算已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以至世界其他地區 《石氏星表》和渾儀 原因:

1. 為了采集狩獵和農牧業活動的需要 2. 封建王朝設專門的天象觀測機構 成就:

1.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記錄 2. 戰國時期天文學家石申,用赤道坐標記錄了八百多顆恒星的位置。后人根據唐代天文學著作的內容輯成《石氏星表》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

3. 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 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 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歷》與今天世界通用的公歷基本相同,比現行公歷的頒行早了三百年 農學:

1. 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王禎的《農書》和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農書

2. 《齊民要術》內容:記錄了東漢以后500多年間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經驗,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強調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細作培養優良品種

地位: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黃帝內經》戰國問世,西漢編定,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傷寒雜病論》1.東漢末年張仲景總結前代中醫診斷和治療的理論與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而寫出的集大成的中醫專著2. 創造性的提出了“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代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譽為“萬世寶典” 《本草綱目》 1.內容:

記錄各種藥物1892種,藥方一萬多個,繪制了一千多幅藥物形態

3. 地位: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古代科技發達的原因: 1.經濟基礎:農耕經濟高度繁榮

2.政治條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3.中央集權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和重視 4.民族交往與對外交流頻繁 5.繼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與創造

主要特點:1.先進性 2.廣泛性 3.實用性 4.經驗性 5.封閉性

第九課 輝煌燦爛的文學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特點:以四言為主,多重章疊句,語言豐富,內容古樸,現實感強

影響: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楚辭特點:

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采用楚國方言創作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句式靈活,易于表達情感,又稱“騷體”

《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表達出詩人對人民的無比熱愛 漢賦形成:

漢朝時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體-賦 特點:詞藻華麗,手法夸張,內容豐富,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代表作: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和《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唐詩

原因:1.唐朝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2.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發展概況:

初唐有王勃,陳子昂等人

盛唐高適,岑參的邊塞詩 孟浩然,王維山水詩 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

中唐白居易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宋詞》

原因:1,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

3. 市民的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能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需要

代表人物:著名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等人 元曲的形成:

1. 宋代:民間興起新的詩歌形式即散曲,題材廣泛,可雅可俗,抒情敘事兼長,更為生動活潑 元代:散曲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元曲,元曲大多通俗生動,豪放飄逸 代表: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創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說

(1) 背景:①政治: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②經濟:工商業繁榮, 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③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 特點:數量繁多, 體裁多樣, 表現手法豐富。

(3) 代表作

①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是四大名著。

②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等。

③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等。 宋詞繁榮的原因: 1. 封建經濟發達,宋代商品經濟和城市繁榮為詞曲的興盛奠定了物質基礎 2. 3. 市民階層擴大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會矛盾尖銳 第10課 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

一、漢字與書法藝術

1. 漢字

(l) 起源: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原是文字是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

(2) 形成:商朝已形成完整體系。

(3) 演變:

①序列: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

②趨勢:由繁到簡。

2. 書法藝術

(l) 發展脈絡:魏晉以前處于自發階段 , 以后進入自覺階段,成為一種藝術。

(2) 基本特征:

類別 特征 代表人物

楷書 筆畫詳備, 結構形體嚴整,實用價值高。 鐘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 筆畫簡約,勾連不斷,線條流暢縱情, 審美價值高。 王羲之、王獻之、張旭、懷素等。

行書 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 既有審美價值,又有實用價值,雅俗共賞。 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頫、明朝文征明等

二、京劇的出現

①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表演;

②道光年間,又有湖北的漢劇藝人進京,形成“徽漢合流”。

③經過表演實踐,徽劇和漢劇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后來的京劇。

④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出的程長庚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名藝人。

⑤后來流行全國,又逐步走向世界。

中國古代文化特色與社會存在的關系:

1. 先秦:原始社會, 生產力水平低下。春秋戰國時期, 封建制度逐步確立, 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 思想活躍, 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由此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繁榮。

2. 秦漢:秦漢時期, 國家統一, 生產發展, 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系加強。西漢儒學獨尊, 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發展, 文學藝術各放異彩。

3. 隋唐:盛唐時期政治統

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文化藝術全面輝煌, 同時社會走向正軌, 法度規范成為普遍的社會需要。中唐以后, 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政治黑暗, 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痛苦、 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

4. 宋元:北宋重文, 商業繁榮, 市民階層興起, 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眾痛苦激發了詩人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實行民族分化政策, 漢族文人進取無望, 心情壓抑, 促使雜劇繁榮。

5. 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弱,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商品經濟繁榮,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文化專制、八股取士, 從而出現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說和藝術作品。

京劇形成發展原因:

1. 經濟發展城市需要 市民階層隊伍不斷壯大 2. 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

3. 富有藝術生命力不斷推陳出新,名角輩出受到人們喜愛 書法藝術產生原因與特征: 原因:

1. 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漢字作為文化傳播交流工具的功能發生變化,以適應人們和社會對精神生活的需求 2. 漢字為富于個性化藝術再創造,準備了很好材料 3. 隨著文化發展知識群體形成,成為書法藝術產生發展的動力

4. 文化用品的改進為書法技巧創新提供了條件 5. 魏晉南北朝時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逐漸形成書法,成為士人表達自我和意境,神韻,風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特征:

1.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一種以漢字文義為內容以某種字體的書寫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獨特藝術

2. 漢字書法是一種線的藝術,以自由而多樣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和表達出形式,感情和氣勢

3. 它以點畫和結構反映文字的形體美,動態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審美價值 第十一課 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經典力學的背景:

①思想基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科學逐漸從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②物質基礎:新航路開辟后,各國通過海外殖民擴張與掠奪大量資本主義積累促進了資產主義

③理論基礎:以伽利略為后經典力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伽利略成果:1.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后來經典力學的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2.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3.證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的正確性4.近代實驗室科學的奠基人

牛頓: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物理運動三大定律,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

意義:1.使科學擺脫了神學的束縛向前發展2.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3.促進了兩次科學革命的到來4.對解析和預見物理現象有決定性意義

經典力學的歷史地位:1.把自然界中一切力學現象囊括在力學體系中,成為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總結和概括2.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3.牛頓力學和熱力學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4.牛頓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打擊了神學,促使人類思想不斷解放

相對論內容:1.狹義相對論:物體運動時,質量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時,空間和時間也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即會發生尺縮效應和鐘慢效應2.廣義相對論:空間和時間的性質不僅取決于物質的運動情況,也取決于物質本身的分布情況

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

量子論和相對論的地位及影響:1.量子論是研究微觀世界粒子運動規律的科學,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2.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高度,相對論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絕對化的思維,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得看待世界的途徑3.量子論和相對論彌補了經典物理學的缺陷,掀起了物理學的革命,對物理學本身,對自然界,對整個人類生活與思想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十二課 探索生命起源之謎

“神創說”長期流行的原因:1.生產力落后,生物知識缺乏2.統治階級愚民政策和精神獨裁的需要

影響:1.禁錮了人們的思想2.致使生物學研究進展緩慢 17世紀,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細胞

18世紀下半期到19世紀,細胞學說的確立,為生命科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法國科學家拉馬克提出生物從高級發展進化的觀點,“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達爾文進化論:

背景:文化: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沖擊了神學統治,解放了思想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

經濟:工業革命的發展

理論:拉馬克和較完善的細胞學說奠定基礎

內容:《物種起源》:1.進化而來,經歷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否定神創說)2.生物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過程(否定物種之間沒有聯系)3.必須適應或對付周邊環境的挑戰,還必須與其他種類的生物相互競爭,生物個體之間還存在著本種類內部的競爭4.凡事能夠較好的適應環境而發生變異的個體,將獲得較多生存和繁殖的機會,而那些發生了有害變異的個體則將遭到淘汰(否定物種不變)

影響:1.挑戰封建神學,否定神創學,促進人類的認識飛躍(對宗教界)2.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對哲學界)3.對處于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思想界產生了巨大震動(對社會影響)4.“優勝劣汰”被殖民者利用,成為他們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理論依據 第十三課 從蒸汽機到互聯網

蒸汽時代的到來:

背景:1.政治: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2.經濟:隨著工業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進行生產成為可能3.技術: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制成了裝有冷凝器的單動式蒸汽機,80年代,又制造了聯動式蒸汽機

蒸汽機改良原因:1.現存的蒸汽機存在缺陷2.工業生產對新動力的需求

影響:1.解決工業發展的動力問題2.改變了工業格局3.促使工廠手工業向大機器大工業轉變4.開始城市化進程5.促使了全球化的進程6.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1807,美國人富爾頓輪船。1814,英國人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電氣革命: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背景:1.現代工業生產的動力和能源要求2.科學家新發現(法拉第第二電磁感應)3.發電機的發現(電氣時代到來的標志)

影響:電氣工業發展迅速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A.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B.資產階級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2.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式3.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4.增加了社會財富,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消極影響:1.帶來殖民侵略,資源掠奪,環境污染,貧富懸殊,人際關系冷漠等社會問題,從而妨礙了世界各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信息時代:

產生:1.1946,美國研制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2.美蘇爭霸3.1969,美國國防部建立了包括四個站點的網絡,促成了互聯網的誕生4.20世紀90年代以后,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為全球信息網

影響:1.進入“信息時代”2.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并通過全球營銷和采購擴大市場3.促使知識經濟的形成,帶來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更新改造4.增加了樂趣,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著改變

科學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2.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3.社會財富的大大增加和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4.不能忽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環境污染的逐步加劇

第十四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看眼看世界”:地主階級抵抗派的探索

背景:鴉片戰爭失敗,驚醒了中國一些有知識的人,使他們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

“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

舉措:1.設立譯館,編譯《四洲志》《各國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理志)

2.建議朝廷用關稅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國侵略者 1842,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這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為詳實的專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影響:1.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2.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3.促使人們開闊眼界

局限:1.帶有封建綱常(維護封建統治)

2.尚未付諸實踐或基本未付諸實踐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綱常名教 西: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學技術

背景:內憂外患

人物: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

內容:1.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2.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學為體),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舉措:創辦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近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啟示:只學習器物,不從制度上進行變革是不能救中國的

維新變法(資產階級新派的探索)

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人物:王韜,鄭觀應

內容:經濟上:主張發展民主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

局限性:早起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沒有付出實踐 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 背景:經濟: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社會: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危機加重

思想:早期維新思想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傳播 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康有為:廣州創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撰寫《新學偽經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權威為維新變法思想制造歷史依據) 中西結合:把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與傳統的儒家思想想結合,借孔宣新

為什么借孔子的旗號變法:1.封建勢力強大,儒家思想仍居正統地位,如此可減少變法阻力2.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梁啟超:《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只有變法才能圖存

嚴復:主張國家屬于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仆 1898年,在維新變法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影響: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悟,這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局限性:反對封建制度又從維護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中找根據,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而這就必然導致維新變法運動走向失敗

第十五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新青年》的誕生: 背景:政治:對內打壓,對外賣國,袁世凱恢復帝制

思想: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使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尊孔復古

經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

人物:蔡元培(北大校長),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新文化運動: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白話文運動的意義: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載體,開啟民智,有利于擴大民主社會的群眾基礎)

意義: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氣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沖擊正統,宣傳西學,傳播馬列,鼓動五四,催生中共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1918年,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他主張學習俄國,改造中國,“非把知識階級同勞動工階級打成一片不可”,在中國,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蔡和林,翟秋白,周恩來等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第十六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背景:1.政治狀況:民族危機加深,名牌救國方案失敗,創立革命理論成為時代的迫切需要2.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3.思想基礎:深受美國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啟迪4.個人因素:孫中山努力從“醫人”到“醫國”,從改良到革命的轉變

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民權主義: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增長的歸國家所以,由國民共享

影響:1.進步性,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愿望2.推動了民主革命的迅速發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局限性:1.時代局限: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2.階級局限: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的綱領(因而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務)

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會,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 1912年,孫中山根據三民主義原則制訂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

背景:1.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都失敗,要有新途徑,新力量2.俄國十月革命,孫中山看到希望3.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向他伸出援手

1924,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 內容:對外獨立,對內平等

民族主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一般平民所以

民生主義:平均地權,節約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

第十七課

毛澤東思想

1921年,毛澤東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

1921-1927,《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1927-1937,“城市包圍農村,武裝奪取政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7-1945,《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第一步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社會主義革命

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5-1949,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七界二中全會上,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論人民民主專政》 影響: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毛澤東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第十八課

新時期的理論探索

1978,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7,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出了系統概括

1992,南方視察,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三個有利于”

1992,十四大,明確下一步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中共十五大決定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一國兩制”的思想

影響: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

第十九課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時代背景:

(1)國際背景:美國敵視中國,中蘇關系惡化,美蘇爭霸,世界局勢緊張。

(2)國內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

(3)目的:打破美、蘇等國對核武器和空間技術的壟斷。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打破美蘇和壟斷,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3)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4)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5)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制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交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載人飛船載著宇航員楊利偉升上了太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過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優勢非常明顯,這給了他很大啟發。

(2)1973年,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

(3)2001年,他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對人類的貢獻: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還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袁隆平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展

1、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

(2)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了計算機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國成功研制出第一臺每秒運算速度上億次的計算機,定名為"銀河一I號"。

2、生物技術的發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2)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究等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貢獻。

第二十課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雙百"方針的提出的背景: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2、"雙百"方針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2)毛澤東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3、結果:

(1)"雙百"方針提出后,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都是貫徹"雙百"方針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雙百"方針未能堅持貫徹下去的原因:

(1)政治運動的擴大化,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甚至上升為階級斗爭問題。

(2)不同的學術觀點,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一些優秀作品受到錯誤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詩《蟬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電影《北國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劃為"右派"或"反動學術權威",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

(5)結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受到很大影響。

三、文藝的春天

1、出現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結束。

(2)黨總結社會主義時期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明確文藝必須植根于人民生活。

(3)鄧小平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強調堅持貫徹"雙百"方針,對我國發展科學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20世紀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還要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

2、繁榮的表現:

(1)反映"文化大革命"為主題的"反思文學""傷痕文學"。

(2)以改革實踐為主題的文學作品。

(3)還有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4)科學和文藝工作者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學術討論空前熱烈,文學藝術創作欣欣向榮。

第二十一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經驗"來建立人民教育事業;成功地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為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

2、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制定新中國的教育方針,是人民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就確定了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

3、在發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同時,建立起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學生可根據需要選擇全日制學習或半工半讀。

4、結果: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余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現:

(1)"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很多師生都被卷入"掃四舊"批走資派活動中,各地大中小學一度停課,教育戰線一片混亂。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廢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導致大學教育水平下降。

2、結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國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各行各業專門人才缺乏,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復興

教育復興的過程及表現:

(1)"文革"結束后,鄧小平剛復出就自告奮勇抓教育。

(2)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鄧小平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思想,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3)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

(5)20世紀90年代,為推動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國家著手實施發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實驗室迅速發展壯大。

(6)在教育投資上,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社會力量辦學也應運而生,啟動了"希望工程"。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

(8)國家出資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設,并在西部近200個縣建立職業教育中心。

第二十二課 文學的繁榮

一、浪漫主義文學

1、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歐洲革命和戰爭不斷,社會**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會的不平等,使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遠不如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

(3)知識分子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深感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

(2)在創造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征。

3、浪漫主義文學家及作品:

(1)法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

(2)英國,雪萊的《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鼓勵人們為爭取自由和理想而斗爭。

(3)德意志,詩人海涅在長詩《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里,對自己國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專制的腐敗和資產階級的軟弱進行了抨擊,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現實主義文學

1、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2、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

它關注社會問題,典型地再現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展現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

(2)英國,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等,通過對社會下層生活的描述,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

(3)俄國,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名著。

(4)北歐,丹麥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權貴;挪威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揭露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

(5)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批判了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象,痛斥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丑惡本質。

三、20世紀的世界文學

1、20世紀早期,現實主義作家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如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等。

2、世界大戰前后,美國作家海明威在繼續進行現實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奉獻了大量現代主義作品,代表作是《老人與?!?。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現代主義文學荒誕派的典型。

3、20世紀上半期,蘇聯文學高度繁榮。高爾基的小說《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4、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文學家和文學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尼日利亞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第二十三課 美術的輝煌

一、從新古典主義美術到浪漫主義美術

1、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背景:

(1)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處于大革命前后的劇烈動蕩中。

(2)在資產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義美術誕生了。

2、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點:

(1)強調理性,往往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為題材。

(2)在表現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3、新古典主義美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國畫家大衛,代表作有《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等。表現了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統治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生動再現了這一時期法國重要的歷史畫面。

(2)法國畫家安格爾的作品《泉》,充分展現了人體美與古典美的完滿結合。

二、浪漫主義美術的產生: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范文第2篇

高中地理必修人盤點知識1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

①原始型:高高低(極少數原始落后地區)。

②傳統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的環境增加了壓力,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人口環境容量):

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最適宜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

①資源狀況。

②生產力水平。

③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高中地理必修人盤點知識2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1)城市規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熱帶地區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為氣候更涼爽)。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溫帶、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兩江交匯處,過河點,河口)。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資源:克拉瑪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鐵)、約翰內斯堡(黃金)。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

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

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

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

①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

②城市土地租金高。

③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④農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土地租金低。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

①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

②城市化水平低,

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2)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

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城市化出現的問題:

①環境污染,

②交通堵塞,

③住房緊張,

④就業困難,

⑤社會治安混亂。

3、解決措施:

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立“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高中地理必修人盤點知識3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人口壓力、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范文第3篇

1、鐵犁牛耕發展的幾個階段? 產生:春秋戰國

主要耕作方式: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耦犁) 完善:隋唐時期的曲轅犁

2、戰國時期、漢朝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和龍首渠。

3、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曹魏的翻車、唐朝的筒車、宋朝的高轉筒車、明清的風力水車

4、中國古代農業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 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5、小農經濟出現的時間、原因、特點、積極作用? 時間:春秋戰國時期

原因:生產力的發展(鐵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積極作用:生產積極性高、形成精耕細作

6、我國古代官營手工業的特點?

官府控制、供應貴族、不計成本、產品精美

7、青銅鑄造什么時候進入繁榮時期? 商周時代

8、水排是什么工具?誰發明的?南北朝發明什么煉鋼技術? 水排是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

9、列舉中國古代瓷器在各個時期發展狀況?

商朝:原始瓷器

東漢:成熟的青瓷

北朝: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

宋朝:五大名窯

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

10、什么時候的青花瓷至今被人們奉為珍品?瓷都是指哪里? 明宣德年間;江西景德鎮。

11、哪個國家是世界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什么時候能生產出斜紋提花織物? 中國;西周;

12、唐朝、宋朝絲織品有什么特點?什么是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唐朝絲織品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宋朝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 緞是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13、民間手工業包括哪兩類?各自主要目的是什么? 家庭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

家庭手工業產品主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民營手工業主要供民間消費。

14、什么時候,什么原因棉紡織品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元朝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15、什么時候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主導地位? 明中葉以后。

16、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何時、何地?根本原因是什么?標志是什么? 明朝中后期

江南地區 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

17、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什么?何時出現? 北宋時期的“交子”

18、市在什么時候出現了重大變遷,表現在哪些方面? 宋朝。

表現: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時間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19、商周實行什么土地制度?何時因何崩潰?被哪種土地制度取代? 井田制。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而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20、“重農抑商”何時由誰首倡?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響? 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首倡。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影響:保護農業經濟,保證社會穩定 消極影響: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必修2 第二單元檢測題

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是什么?

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社會根源:《馬可波羅行記》和“尋金”熱 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商路 精神動力: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辟的路線?

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達伽馬到達印度 哥倫布發現美洲

麥哲倫首次完成環球航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日益連成一個整體。 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商業革命: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4、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止時間、政治前提、必要性? 起止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 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必要性:手工生產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市場的需要。

5、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標志、重大發明、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什么?開始:珍妮機(紡紗機)

重大發明:瓦特改良蒸汽機(1785年)(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的本質:大機器工業取代工場手工業

6、第一次工業革命在交通領域有哪些重要發明? 蒸汽機車、汽船。

7、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生產組織形式有什么變化? 從工場到工廠

8、第一次工業革命對經濟結構有什么影響? 開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9、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資產階級提出怎樣的經濟政策?

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主義)

10、工業革命促使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是指什么?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

11、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有什么影響?

19世紀中期一個以歐美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12、19世紀中后期,英國在世界市場中的地位? 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也是世界貿易中心。

13、工業革命對世界有什么影響?

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時,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開始改變世界面貌。

14、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其顯著特點是什么?

科技緊密結合;多國同時出現;重化工業為主;壟斷組織產生。

15、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表現在哪些方面?

電的廣泛使用;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化學工業的發展(染料、塑料、藥品、炸藥和人造纖維);電訊事業起步;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16、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 19世紀70年代開始至二戰前

17、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工業生產結構的巨大變化,表現為什么? 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

18、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了哪些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他們對世界市場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汽車、飛機,電報、電話;作用: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

19、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對外采取了什么政策?

資本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資本輸出為主。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歐美資本主義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20、簡述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顯現 殖民擴展:世界市場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必修2第三單元檢測題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時間、原因、表現?

答:時間:鴉片戰后后;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表現:“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農副產品日益商品化。

2洋務運動出現的時間、背景、階級、根本目的、代表人物?

答:時間:19世紀60-90年代;背景: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根本目的:維護清朝統治;代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 3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

答:①打著“自強”旗號創辦軍事工業②打著“求富”旗號,創辦民用工業③籌劃海防④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開近代教育的先河。 4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和民用企業的代表?

答:軍事:曾國藩-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江南制造總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制造局

民用:李鴻章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張之洞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 5洋務運動失敗的標志?根本原因?

答甲午戰爭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原因:沒有改變封建制度 6洋務運動有哪些影響?

答:①引進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②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③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在洋務派倡導下出現了,邁出中國近代化第一步。

7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的時間、原因、地點、代表企業?

答:19世紀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入侵,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②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和洋務派的誘導。地點: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代表:上海的發昌機器廠、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8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時間、原因、影響?

答:時間:時間: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原因:①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中國的自然經濟。②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9短暫的春天時間、原因?

答:時間:一戰期間,1912-1919年;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②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④張謇等人的“實業救國”思潮。

10短暫春天期間,哪個行業發展最快? 答:面粉和紡織業發展最快。 11春天為什么是短暫的?

答:一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整個民族工業又迅速蕭條。 12。1927—1936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處于什么階段,原因是? 答:較快發展。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13抗戰時期、抗戰勝利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處于什么階段? 答:抗戰時期日益萎縮,抗戰勝利后陷入絕境。

必修2第五單元檢測題

1.近代社會生活出現變化的原因?

答:①鴉片戰爭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時,西方文化滲透到國民生活中。②受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的影響。

2.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①衣:中山裝、旗袍、學生裝等。

②食:面包、咖啡,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 ③?。簹W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風俗: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婚喪儀式由繁瑣愚昧改為簡

約文明。

3. 辛亥革命前后,“斷發易服”具有什么特殊意義? 答: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4.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在農村與城市狀況如何?

答:城市變化明顯,但農村由于閉塞,傳統的風俗習慣沿襲下來。

必修2第四單元檢測題

1.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哪個行業?有何成就? 答:行業:重工業

成就:鞍山鋼鐵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2.一五計劃有何意義?

答: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3.三大改造是對哪三個行業進行改造?其本質是什么? 答:行業: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

本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4.三大改造何時完成?有何意義? 答: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①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起來了

②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了 5.中共八大提出我國主要任務是什么?

答: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6.中共八大有什么意義?

答: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8.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內容和影響?

答:背景:文革結束后的兩年內,國民經濟處于停滯狀態。

內容:①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②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9.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哪展開?如何展開的?時間? 答: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 10.農業生產責任制有何影響? 答: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了過去平均主義弊端,調動了農民的生產

積極性,農業得到發展.

11.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哪兩個地方試點的? 答:安徽和四川

12.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①論述社會主義本質

②判斷是非標準的”三個有利于”

③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么? 答: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4.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有什么重要意義?

答: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15.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的時間? 答: 21世紀初.

16. 我國經濟特區有哪些? 海南經濟特區設于什么時間? 答: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海南:1988年。 17.天津、上海、福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設于哪年? 答:1984年。

18.我國沿海經濟開放區有哪些?

答: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經濟開放區。 19.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是什么? 答: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20.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是什么?

答: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

2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形成的特點是什么?

答: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必修2第六單元檢測題

1.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體原因:產銷矛盾:(民貧富差距擴大,限制了社會實際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毫無顧忌的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更烘托出市場的繁榮假象,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 ③人們醉心于股票投機活動,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受到嚴重沖擊。 2. 有“黑色星期四”之稱的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最先在哪爆發? 答:美國金融業(美國華爾街的股市)。

3.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有何特點?答:時間長、破壞大、范圍廣 4.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產生何種影響?

答:①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特別是德意日法西斯勢力乘機上臺。

②加劇了世界緊張局勢: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的爭奪;為盡快走出經濟困境,加緊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 5.面對大蕭條,胡佛總統采取何種措施加以應對?結果如何?

答:措施:“自由放任”政策。 結果:危機沒有克服,反而不斷惡化。 6.1932年,羅斯??偨y是在何種情況下上臺的? 答: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不斷加深且社會危機惡化。 7.羅斯福采取哪些措施應對危機?

答:①金融方面:恢復銀行信用,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②工業方面: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 ③農業方面:成立農業調整署,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以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并穩定農產品價格,防止農產品過剩。

④社會福利方面:加強社會救濟、加強社會保障措施、“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以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⑤社會立法方面:簽署《全國勞工關系法》

8.羅斯福“新政”的本質是什么?

答: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9.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答:①使美國經濟走出低谷(但未能完全消除經濟危機)。

②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出現。 ④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迎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征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10.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什么新變化? 答: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建立“福利國家”

③第三產業的興起;④“新經濟”的出現;

11.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分析其原因?

答:西方國家盛行凱恩斯主義,普遍奉行國家干預的經濟政策。

12.20世紀70年代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各國如何應對?有什么影響

答:各國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影響:發展出一種將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寸的“混合經濟” 13“福利國家”的目的和評價?

答:目的:為了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

評價:利:窮人受惠不少,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弊: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滋長人們的惰性。 14 “新經濟”出現的時間和原因?

答: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增長10年。 原因:經濟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15. “新經濟”現象呈現什么特征? 答: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

必修2第七單元檢測題

1.1918-1921年,蘇俄為何要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俄進入了艱苦的國內戰爭時期。 為了集中全國物力、財力,支持紅軍、戰勝敵人。

2.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容?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

②大中小工業企業全部實行國有化 ③取消自由貿易

④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3.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何特點?影響 特點:①戰時②共產主義。

影響:粉碎了國內外敵對勢力,取得國內戰爭的勝利。

4.蘇俄新經濟政策“新”在什么地方?(本質) 用貨幣、市場等經濟手段來發展經濟

5.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何要過渡為新經濟政策?

答: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執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6.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有哪些? ①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②解除大部分小企業和一部分中型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國家物理開發的,讓外國資本家經營

③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廢除實物分配制

7.新經濟政策有什么影響?

答: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于穩定政治形勢。

必修2第八單元檢測題

1.什么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答:是指二戰后形成的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2.簡述“布雷頓森林體系”出臺的背景?

答:①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已經難以維系。

②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的最大債權國。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3.國際復興開放銀行又被稱為什么?有何職能? 答:世界銀行

職能:初期:致力于戰后歐洲的復興 后來:全球性的發展援助。

4.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積極組織在為成員國貸款上有何區別? 答:世界銀行:提供長期貸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短期貸款 5.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

答: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國家貨幣同美元掛鉤。 6. “布雷頓森林體系”產生何種影響?

答:積極:有利于維持戰后世界貨幣體系的穩定,為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

了條件。

消極: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處于支配地位。

7.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有什么意義? 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意義:三大經濟支柱的出現是世界經濟朝著體系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

在此基礎上,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8. 歐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什么趨勢? 答: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

9. 歐盟成立的時間、意義?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涵蓋了哪些洲? 答:歐盟:1993年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APEC: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10.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有何特點?

答:特點:①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

②成員國歷史和文化差異最大。 11.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一個什么性質的組織? 答:官方論壇

12. 經濟向全球化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根本推動力:科學技術的發展

②推動者: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

③交通和通訊技術的發展

④兩極格局的瓦解

⑤橋梁:市場經濟體制 13. 經濟向全球化的實質是什么?

答: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展。

14.如何評價經濟全球化?

答: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

但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距 拉大)。

15.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答:保持清醒頭腦,指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展。爭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和政治新秩序。

16.世界貿易組織何時成立?目的?中國何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答:成立:1995年。目的: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中國加入:2001年12月。

17.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有何區別? 答:①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

②世界貿易組織是一個國際性的正式組織,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只是一個臨時適用的多邊貿易協定。

18.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有什么意義? 答: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19.中國加入WTO產生什么影響?

答:對中國: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也帶來嚴峻的挑戰。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范文第4篇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電力方面的重大發明、汽車和飛機的發明等基礎知識

2.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認識“電氣時代”的到來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

3.對比第一次工業革命,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4.通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的分析,使學生初步形成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信息的多種功能搜集二次工業革命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概括、歸納,以加深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認識。

2.分析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的資料,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一系列科學家、發明家貢獻的介紹,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

教學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視頻圖片導入新課

1、火車、輪船是在什么時期發明的?最初的火車、輪船是用什么做動力的?

2、蒸汽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了什么時代?

3、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師總結:繼工業革命之后,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它使人類由“蒸汽時代”邁入“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么?主要成果有哪些?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又產生了什么影響?

(課件圖片展示,導入新課):

〈世界第一架飛機圖片 愛迪生和電燈圖片 貝爾發明電話圖片〉

提問:發揮想象:圖片中的產品與現在的現代化設備相比確實相當簡陋,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產品的問世,你能想象出目前人類是怎樣生活的嗎?你知道這些產品的發明是與哪一次革命聯系在一起的嗎?

學生討論后點拔: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一百多年后,世界再次經歷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第二次工業革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

哪什么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中后期以后,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文字材料展示)

(二)設疑與發現

多媒體信息課件展示如下問題:

1、電是如何發明的?電力作為新能源什么時期進入生產領域?在電力技術的發展方面,哪些國家走在了其他國家的前面?

2、電力作為一種新能源,比蒸汽動力具有哪些優點?電力的廣泛使用,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3、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明,被譽為“發明大王”,許多人稱他是個“天才”,他是怎樣回答的?

4、卡爾?本茨是哪國人?他有哪些重要成就?

5、飛機在什么時間試飛成功?是有誰研制成功的?我國的飛機是在什么時候由誰最先研制成功的?

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合作與討論、達成共識。時間為15分鐘。

問題較為簡單,教師不宜多講。

(三)問題探與究:

1、你家有哪些家用電器?它們有什么作用?如果沒有電,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設計意圖:

通過對此問題的討論探究,引導學生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力的發明和廣泛使用,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它促成一大批新的工業部門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面貌。電力在生活領域的應用,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

2、有人說,汽車的發明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應該積極發展汽車工業。但是也有人認為汽車的大量使用帶來了空氣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許多問題。因此,應該停止發展汽車工業。你是怎樣認為的?

(設計意圖:

通過對此問題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的能力。)

3.請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談談工業革命給你帶來的啟示。

教師點與提示: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經濟的發展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

C.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

D.經濟的發展需要雄厚的資金。

E.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

四、課堂小結: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范文第5篇

在新課導入上,我播放了《哥倫布傳》中的奧斯卡金曲《SAILING》,并提出問題:面對生死未卜的艱難遠行,是什么驅使航海家冒險?這樣,通過美妙的音樂、流動的畫面,再造歷史情境,縮短了由于時空差距所造成的學生與史實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走近歷史、感受歷史的同時進一步激發起了探求史實的欲望。

第一部分:走進歷史,親身體驗,重走航海路。

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如果平鋪直敘的講述,未免過于枯燥。于是,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推選出四名代表,分別扮演四位導游來探尋四位航海家的足跡。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增強了他們空間感覺。另外,為進行情感滲透,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幫助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我適時設計了思考問題:同學們,你們親身體驗了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說說有怎樣的感想?學生通過討論并結合班級目標,進一步學習航海家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隨后提出設問:在科技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在海上航行是很危險的事,為什么航海家們還要去冒險開辟新的航路呢?下面,讓我們進一步追問歷史,合作探究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追問歷史,合作探究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本課的重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點呢?我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結合以下四則材料總結歸納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材料一 :中世紀(約5世紀-約15世紀)的騎士少有出現必須付錢購買某種物品的情形。他們的莊園能夠出產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

——房龍《人類的故事》 材料二: 15世紀末期的歐洲,社會分工不斷擴大,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城鎮迅速增多,商品經濟日益發展,貨幣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歐的國王、貴族和商人到處追求黃金白銀,形成一股貴金屬熱。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日本國據有黃金,其數無限,其所屬島嶼有金,金多無量„„秦海(中國南海)中“共有7459座島„其中一切富源,或為黃金寶石,或為一切種類香料,多至不可思議。”

——《馬可波羅行紀》

材料四:15世紀中葉以后,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亞歐傳統商路的樞紐,土耳其的橫征暴斂加之長期的戰爭使正常的商業秩序被破壞,從此東方運到歐洲的商品數量急劇減少,價格猛漲。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五:作為熱愛神圣基督教并努力推動其發展的天主教徒,國王與王后決意派臣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前往印度各地,拜謁該地諸君王使其皈依吾神圣天主教。 ——《哥倫布航海日記》

這樣,學生通過閱讀材料,不僅提高了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又有助于養成論從史出的習慣。

關于新航路開辟具備的條件,我進行了情景設置:假如你是當時一位航海家,具備哪些條件你才會遠航出海呢?學生結合常識及其書本,順利總結出了應該準備的四個條件:造船技術、航??萍?、地理知識、王室的主持。隨后提出設問: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對人類歷史影響深遠。到底帶來了哪些影響呢?下面我們評說歷史,辯證看待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自然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評說歷史,辯證看待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

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我讓五位學生以記者身份報道新航路開辟對歐、美、非、亞乃至世界的影響,最后進行了史料補充,通過師生合作,分析史料,從中得出結論。本環節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探究,不僅避免了教師照本宣科的枯燥,又讓學生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了知識,培養了辯證地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在本課的最后,組織學生進行了課堂討論:鄭和下西洋與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遠航有何差異?并以史為鑒引導學生思考:從東西方航海后果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這樣,讓學生在注意歷史事件的橫向聯系的同時,進一步加深對今天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必要性的認識。最后,通過本課朗朗上口的結束語,使同學們進一步深化對新航路開辟影響的認識。

上一篇: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下一篇:歷史下學期知識點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