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電影產業論文范文

2023-03-02

電影產業論文范文第1篇

2、淺談中國影視投融資發展現狀

3、互聯網時代動畫電影營銷轉向探索

4、“票房過億”與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新空間

5、中國電影產業投融資模式轉變與貿易競爭力提升研究

6、關于數字3D電影的發展現狀及相關問題的探討

7、新時期我國電影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思考

8、中國電影產業的經濟學分析

9、探索中國數字電影服務外包發展之路

10、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影視新媒體藝術散論

11、數字化時代我國商業動畫的現狀與創新發展探究

12、解讀2016年度電影產業關鍵詞

13、對“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影院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問題探討

14、論兒童影視作品的安全警示義務

15、青年導演成長之路:扶植計劃評述與勝任特征解析

16、電影企業資金活動的風險及防范初探

17、我國電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基于鉆石模型的分析

18、互聯網對電影產業發展的影響

19、淺論中國電影產業鏈的問題及對策

20、新媒體語境下國產電影營銷現狀及國際啟示

21、印度電影產業發展及對我國啟示

22、“合拍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3、價值、方法和實際問題:基于義務教育體系的青少年影視啟蒙教育模式初探

24、我國院線制現狀及其對電影產業鏈的影響

25、當下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及出路

26、發展我國電影產業的政策建議

27、論新時期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28、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基于電影票房收入的期權合約設計

29、我國電影產業的政府規制問題研究

30、淺談中國電影產業投資的現狀、問題以及策略分析

31、我國電影產業出口競爭力研究

32、媒體融合環境中的數字電影初探

33、國產動畫電影的現狀及對策探析展

34、試論我國電影產業的市場運營戰略

35、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的中國大陸高校電影人才培養

36、淺析影響我國電影貿易的因素

37、中國國內動畫電影市場的特性分析

38、電影工業美學研究文獻綜述

39、建構新媒體時代的中國電影產業闡釋模型

40、我國電影的法律定位探析

41、動漫產業發展形勢與動漫產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42、基于PESI的中國電影產業現狀研究

43、電影院線:未開發的鉆石礦

44、中國電影市場體系建設的政策缺失與完善路徑

45、揚棄而非拋棄:文化產業和文化產業關系再思考

46、新社會階層休閑文化產品需求與對策研究

47、淺談我國翻譯行業現狀對筆譯質量的影響

48、電影產業網絡研究綜述

49、韓國電影在韓國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電影產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為三大金融支柱之一的保險業,如何進一步深化對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的認識,發揮自身特有的功能與作用,完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配套機制,推進保險業與文化產業合理有效銜接。本文分析了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保險的現狀,進而分析目前這類保險運行中所存在的問題,簡述了保險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及對策。

【關鍵詞】保險;文化產業;發展;思考

近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3月份,九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金融全面支持文化產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產業保險市場,要求各保險機構根據文化產業的特點,積極開發適合保險產業需要的保險產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保險服務,推動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

1.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保險的現狀

1.1 文化的大繁榮必須要把推進文化產業化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支撐點。我國現在文化產業化發展方面還比較滯后。一是文化領域的價值創造占GDP比重還比較低。二是文化產業對社會生活的滲透力比較低。三是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對國家軟實力貢獻度比較低。

1.2 我國保險業對于整個文化產業的支持明顯不足。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介紹,在文化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投資任何一個文化產業項目都是保險先行,許多保險公司都有針對各項演出、影視制作、展覽、藝術品等文化產業項目的配套險種。但在國內,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保險業務卻一直種類不多、總量不大,業務亟須拓展。

1.3 文化產業往往存在缺乏資金支持、競爭過于激烈、風險規避能力弱、可抵押資產少、貸款融資難度大、產品創意風險大等問題。據統計,在我國文化產業中,中小企業的比例達到90%以上。另外,由于文化產業近幾年發展迅速,一直存在人員流動頻繁、行業操作不透明、不規范等問題,使得保險公司在進行履約賠付、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業務拓展時也面臨較大的困難。

2.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保險的作用與對策

2.1 提供風險保障,開拓創新,大力開發服務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險產品,逐步建立文化產業保險市場運行機制和制度。按照《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的要求,保險機構可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擴大服務領域,開發適合文化企業特點和文化產業需要的保險產品。在風險保障方面,現在在文化產業發育程度高的國家,保險已經滲透到文化產業多個領域,可以為文化產業提供多環節、全流通的風險管理服務。拿影視制作來說,在產品制作前期,為了保障影視劇制作完成,投資商一般要求生產企業購買制片的履約保障保險,成本占到制片預算2%左右。

2.2 尋找文化產業化與保險的契合點。保險的本質屬性就是提供全面的風險管理和風險保障,保險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有風險才有保險。推進文化產業化,他的核心就是要不斷深化文化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將市場化手段貫穿于文化產品的創意、生產和流通全過程。同時,這意味著這保險與文化的產業發展有更多的契合點。

2.3 在財產保險方面,除現有的傳統財產保險業務之外,可以進一步研究開展知識產權侵權保險,演藝、會展、動漫、游戲、各類出版物、印刷、復制、發行和廣播影視產品完工保險、損失保險。在責任保險方面,開發適合演出場所、電影院線經營特點的火災公眾責任保險、公共場所人身安全責任保險等。在人身保險方面,可開發適合文化企業高管和員工的團體意外傷害保險,以及養老保險、健康保險等新型險種。

2.4 優化管理,推出便捷服務,加強和完善保險服務,提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險服務水平。吳定富強調,保險業必須不斷提高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水平。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增強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堅定性和自覺性。經濟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保險越重要。要優化管理,提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保險服務水平。針對宣傳文化部門重點扶持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項目,保險機構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保險機構要建立文化產業保險承保和理賠的便捷通道,建立文化產業保險風險數據厙,按照收益覆蓋風險的原則合理確定保險費率,對于信譽好、風險低的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項目,適當降低費率。

2.5 加快出口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服務創新,促進文化企業海外投融資業務發展。鼓勵保險機構為文化企業制訂一攬子保險計劃,支持保險公司深入進行相關行業風險研究,協助文化企業制定風險管理措施。支持為文化產業保險市場提供服務的中介機構的發展。

3.發揮融資功能,支持文化企業融資,發揮保險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融資功能

3.1 作為一種金融工具,保險還可與信貸、債券、信托、基金等多種金融工具相結合,保險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融資功能,為文化企業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根據《指導意見》要求,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保險公司可投資文化企業的債權和股權,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還可參與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進一步發揮保險公司的機構投資者作用和保險資金融資功能。

3.2 保險公司可以開展信用保險業務,彌補現行信用擔保體制在支持融資方面的不足,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保險保障支持。建立保險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機制。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強與保險監管部門的合作,保險機構主動與當地進行溝通交流。指導和協調本地區的文化機構和企業,引導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入現代公司治理機制和財務會計制度,規范會計和審計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為保險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制度基礎。

3.3 匯聚信貸、證券、保險等多種市場資源,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優勢互補,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切實發揮金融的功能和作用,推動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進行有效對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繁榮,是金融業服務“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責任,也是推進金融產品創新、改進金融服務的內在需要。

3.4 保險可以改善文化企業外部融資條件,保險參與文化產業發展,能夠構筑連接文化企業和銀行等金融服務的橋梁。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影視制作的前期,為了保障影視劇作制作完成,投資商一般都要求生產企業購買制片的履約保障保險,費用約占制片預算的2%。各項保險還貫穿在影視制作的全過程中,如演員的人身保險、影片知識產權保護和出口信用保險等等。同時,在發達國家,保險還是產業發展的一種融資渠道。如制片方在進行銀行借貸業務時,除了有專門的保險公司,還有再保險公司。為防范制片方無力還貸的風險,保險公司將找再保險公司合作,將自己的風險再度分散,以便屆時共同分擔債務。在產業融資方面,中國的保險公司也曾有過成功的嘗試。如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曾為電影《夜宴》的海外發行提供了一年的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保額在1500萬至2000萬美元。這是該公司首次涉足文化創意產業,也是中國內地金融機構首次為單個電影投資項目提供授信。也正是這份保額,使得《夜宴》制片方獲得了深圳發展銀行5000萬元的貸款。

參考文獻

[1]保監會.保險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發揮重要作用[J].中國網,2010(4).

[2]胡利民.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可發揮獨特作用[J].金融時報,2010(5).

電影產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隨著文化產業愈發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文化產業競爭力問題也得到廣泛關注。文章在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相關因素研究的基礎上,構建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廣州市及國內主要城市文化產業相關數據,通過因子分析的方法,對廣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找出制約廣州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廣州;文化產業競爭力;因子分析;指標體系

一、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文化以其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滲透著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與經濟、社會的交融發展賦予了文化更加豐富的特征,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成為新常態。同時,技術的不斷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規?;l展,文化產業孕育而生,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當前,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是一國文化的基本形態,不僅是一國提升自我“軟實力”的重要載體,而且正在演化為各國的產業實體。在文化產業與國家經濟發展聯系越來越緊密的背景下,追求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成為了各國關注的焦點。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既有一般行業的產業共性,也有科普知識、傳承文化,激發大眾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特殊性。提高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可以通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實現文化產業自身實力的增強,提升競爭力;也可以通過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形成外溢效應,通從而提升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廣州作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以其獨特的嶺南文化底蘊推動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過“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廣州市的支柱性產業,文化制造業、文化批發零售業、文化服務業得到快速壯大,整體實力明顯提升,文化市場異?;钴S。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524.52億元,上升到2015年的913.28億元,占全市GDP的5.05%,文化產業儼然已經成為廣州市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因此,對廣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評價和分析研究,對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本文在綜合相關學者對文化產業競爭力決定要素研究的基礎上,全面構建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廣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客觀的評價和分析,了解廣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現狀,找出影響廣州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就此提出相關對策措施促進廣州市文化產業發展。

二、文獻綜述

國內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文化產業的相關數據的不足,難以對文化產業的競爭力研究采取直接評價法。因此,采取多因素綜合評價往往成為大多數學者研究的方法,在對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的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得出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評價。這種綜合評價方法能夠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進行研究,也能夠找出文化產業競爭力低下的原因。由于研究者在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時目標及決定要素的差異,在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也有所不同。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文化競爭力評價體系主要五種。一是以宋彥麟(2006)、李宜春(2006)、祁述裕(2004)、畢小青、王代力(2009)為代表,借助波特的鉆石模型或者改進的模型為基礎構建文化產業評價體系。鉆石模型或改進模型為基礎并沒有突出文化產業競爭力本身的結構模型,構建的指標體系的操作性和目標性有待遇進一步研究。二是以朱小娟(2001)為代表學者采取份額分析方法,通過市場相關份額等為評價指標直接對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層次分析法過度強調市場份額來衡量競爭力,過于簡單絕對化,難以概括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征。三是以花建(2005)、王穎(2007)為代表應用層次分析法,花建構建產業實力、產業效益、產業關聯、產業資源、產業能力、產業結構、產業環境等要素評價體系,而王穎采取3×3模型構建19個產業能力指標體系等都是產業不同層次能力的表現。層次分析法能力體系的構建只是單純的把潛在的競爭能力與其決定性因素簡單的線性分析,難以緊密聯系一起。四是以徐萍(2006)為代表,通過潛在和現在競爭力混合的評價方法,通過反映文化產業的市場占有率、規模、效率、效益需求基礎等17項指標為基礎形成評價的指標體系?;旌系姆治龇m然在分析上全面把握競爭力評價,但相關的指標體系可能會存在不合理的效應。五是以趙彥云(2006)、李衛強(2012)為代表,從文化產業的運行過程和運行環境的角度來評價,從市場、人才、政府、消費、科研、基礎設施等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把文化產業所涉及領域都囊括其中。但相關競爭機制的構建仍然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盡管對于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國內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使用間接評價法時,指標的選取缺少相關的理論背景和科學依據,而被普遍使用的波特鉆石模型,實際上也只是一種假說。同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過于寬泛,相關評價機制并不成熟,造成評價的不嚴密。

三、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與變量說明

(一)指標體系構建

結合國內學者對相關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科學性、指導性、層次性、可定量化等原則,并考慮政策可操作性和數據可獲得等,綜合借鑒趙彥云、李衛國、畢小青的相關研究建立表1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由6大主要因子,15個影響因素,36個具體指標構成。

(二)變量說明

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選擇上主要從文化實力、公共文化消費、市場收益、文化產出、文化資源與設施、文化創新與人才等六個方面。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并沒有把政府納入其中,主要是政府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產生的是外部效應,而不是直接的影響因素。同時在具體指標的選取上也是根據《2016年廣州市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概覽》數據的可得而形成36個指標。

四、廣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用幾個因子去描述相關指標和因素之間的聯系,并就少數幾個因素來挖掘原資料中的絕大部分信息。因此,測度文化產業競爭力可以通過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響文化產業競爭力的主要因子有哪些,在對比權重大小后得出因子的具體影響力大小。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

由于城市之間文化產業相關數據的統計口徑的不一致,本文在參考畢小青《天津市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數據處理方法,選取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2016年中國文化統計年鑒,及各市2016年統計年鑒、文化統計概覽中的一些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并選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重慶、武漢和廣州的數據排成一個36×8的矩陣,并利用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

(二)實證分析過程及結果

首先通過SPSS19.0軟件對相關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對系數矩陣進行KAO檢驗,得出KAO=7.86,說明所選擇的相關系數關聯性較大,適合應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進行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分析。通過6個相關系數矩陣得出特征值、特征向量和累計方差貢獻率(見表2),建立因子載荷矩陣,并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見表3),得出相關因子對廣州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影響力大小。

由表2可知,根據計算得出6個主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6.68%可以看出,6個因子已經反映了影響產業競爭力的絕大部分信息。因此,評價體系中選擇6個主因子可以代表構建的指標體系中的36指標。

由表3可知,通過旋轉后的載荷因子分析后,在第一個主因子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固定資產投資、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施工項目數有較大載荷,其中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水平達到0.95;在第二個主因子中,電影觀影人數、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書冊文獻外借冊數都有較大載荷,超過0.5;第三個主因子中,電影票房總收入、文化藝術表演收入有較大載荷;第四個主因子中,報紙總印刷數、電視播出時長、文化藝術表演團演出場次有較大載荷,超過0.8;第五個主因子中,電影院數量、美術館數量、藝術表演團、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干線網絡總長有較大載荷;第六個因子中,文化創意與設計項目數、廣播電視從業人員中副高級以上人數均有較大載荷。

通過所選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天津、重慶、武漢等7個主要城市作為比較對象,應用表1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將廣州與之做比較。由表4,根據主要城市因子分析結構可知,廣州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在8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位,處于前列。廣州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較為均衡,除去市場收益排名第五位外,在文化實力上排名第三位,公共文化消費排名第三位,文化產出排名第二位,文化資源與設施排名第三位,文化創新與人才排名第二位。

綜上所述,廣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在8個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三位,文化產業綜合實力還是比較強。在6個主要因子中,廣州文化產出、文化創新與人才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在文化實力、公共文化消費、文化資源與設施雖然僅排名在北京、上海之后,但在得分上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而市場收益排在8個主要城市的第五位,是制約廣州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加強對市場收益、文化實力、公共文化消費、文化資源與設施等因素的支撐,鞏固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新與人才,提升廣州文化產業整理競爭力,推動廣州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五、提升廣州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打造國際文化樞紐城市

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建設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聚焦“三中心一體系”、“三大戰略樞紐”和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對標國際領先水平,增強文化自信,突出重點領域,推動創新驅動與跨界融合,加大投融資力度,加強文化交往,擴大文化產品消費,提升文化服務水平,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發展,提升全球文化資源配置能力,擦亮“廣州文化”品牌,將廣州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樞紐城市。

(二)推動文化制度創新

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關系,推動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優先向文化創意產業集中,實現國有資本優化布局和保值增值。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積極推動社會資本參與文藝院團、演出場所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通過PPP模式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我區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

(三)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促進商業模式互聯網化。大力支持“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鼓勵文化創意產業利用互聯網整合開發資源。推進電子商務與傳統文化創意企業深度融合,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發展。鼓勵傳統文化創意企業運用電子商務手段,不斷探索新型貿易和供應鏈模式。引導創意設計企業向狀元谷、云埔電子商務產業基地、保稅區跨境電商產業園等電子商務園區及平臺集聚。鼓勵文化創意企業實施新媒體營銷,實現虛擬網絡營銷全覆蓋。

(四)完善文化產業發展平臺

打造文化產業創新平臺,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推動文化產業技術、產品、業態、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使廣州成為國內甚至全球文化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和新模式發展的重要培育地;搭建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加大文化產業領域知識產權交易,引進和培育具有深厚行業背景和社會公信度的文化知識產權交易服務機構,為產權交易、產品展示、貿易提供成熟的全方位服務,全面實現文化市場各要素、上下游產業鏈的對接共享;建立文化貿易發展平臺,圍繞文化交易、服務供給、要素支撐等重點方向,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推動跨區域文化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

參考文獻:

[1]李衛強.北京市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03).

[2]王猛,王有鑫.城市文化產業集聚的影響因素研究——來自35個大中城市的證據[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5(01).

[3]楊鳳,歐陽博強,侯元元.基于因子分析的遼寧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J].經濟師,2014(09).

[4]周錦,聞雯.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評價[J].華東經濟管理,2012 (02).

[5]楊曉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6(03).

[6]秦瑞英.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廣州城市文化競爭力比較研究[J].開發研究,2013(04).

[7]畢小青,王代麗.天津市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J].企業經濟,2009(09).

[8]花建.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對新型城市化的貢獻[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2(02).

[9]畢小青,王代麗.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決定要素與分析方法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5).

[10]畢小青,王代麗.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的進展、問題與展望[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05).

[11]顧乃華,夏杰長.我國主要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12).

[12]李芳凝.中國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

[13]趙彥云,余毅,馬文濤.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和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4).

[14]戴鈺.湖南省文化產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地理,2013(04).

[15]徐詠虹.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7)[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廣州市社會科學院)

電影產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些年來,中國電影產業隨著市 場的多元化發展與院線票房節節攀升,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電影政策的不斷推進,電影市場持續增長,電影產業鏈深化拓展,電影IP(Intellectual property)開發和版權交易都有明顯增量。今天,如何挖掘電影產業潛力,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科學管理電影產業,打造優質的產業運營結構,設計特定區域的電影發展規劃,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語境中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建設和進一步提升文化格局的關鍵。本文將立足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建設的國家戰略,通過產業經濟學中組織的結構原理,結合電影產業經營與管理規則,研究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 電影產業集群 經營管理 聚集效應 文化輻射

1 發展灣區經濟應利用電影產業集群的聚合效應

電影產品形成的復雜性及受眾需求的多樣性和產業鏈結構的創新性,決定了中國電影產業絕對不是個體行為,而是需要互動協作和行業內部各個環節的緊密配合的集體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地理集聚效應。在此,歷史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和借鑒。例如,美國的“好萊塢”、印度的“寶萊塢”、瑞典的“Fiv”、韓國的“忠武路”等(楊柳.電影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研究.上海交通大學,2013),都是借助有效的區域及群模式,形成強有力的經濟紐帶,使當地的電影產業得到良性循環而產生一系列特色的品牌,獲得國際市場號召力,集群化和規?;乾F代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當代中國電影面對國際市場競爭實現更大程度的突破式跨越和顛覆性創新,離不開產業集群式的規劃與執行?,F在,必須重新整合資源,利用集群效應的聚合優勢,推進電影產業經濟,走創新型產業的發展道路。

事實上,我國現在已經有很多影視基地、電影主題公園初具產業集權的規模。但是,尚未形成真正的集群效應。電影產業的空間集聚形式的核心競爭力除了行業內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外部的跨界融合之外,更重要的是政策引導下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規劃、戰略選擇和市場運營。

2017年2月27日,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等人赴廣州南沙調研,強調要把自貿區打造成為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馬喜生,黃少宏.廣州,大灣區建設的火車頭.珠江水運,2017(8))。南沙要圍繞門戶樞紐定位,把南沙建成高水平的國際化城市和國際航運、貿易、金融中心,支撐和引領全省新一輪對外開放。

2017年3月5日,在黨中央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鄧志新.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發展的新引擎.廣東經濟,2017(5))。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朱明敏.珠三角與北部灣城市群空間結構對比研究.廣西大學,2013)。這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世界第四大灣區,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陳章喜.共建粵港澳旅游休閑新灣區.新經濟,2017(1))。良好的生態環境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提供強勁的助力。

關于地理位置和產業發展之間的聯系,國際上已經有很多學者作出了研究。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的《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enc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最早系統地闡釋了產業集群理論(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信出版社,2012)。電影產業作為文化產業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縱向的產業鏈在人力、物力、財力、信息方面,還是橫向的價值鏈在競爭、傳播、輻射作用方面,都與其所在地有密切聯系。美國學者艾倫·斯科特(Allen J.Soctt)在《城市文化經濟學》(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具體闡釋了從文化、經濟與技術相互融合的角度探討了文化生產與城市產業集聚之間的密切關系,評述了現代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的經濟邏輯和經濟結構,說明了世界性城市成為現代文化產業發祥地的根本原因(艾倫·斯科特.城市文化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其中,指出文化產業常常會在地理上進行聚集,并且很有先見地指出電影產業的發展要依靠全球發行網絡,電影業應該突破地域限制,尋求跨區域、跨國家式合作發展(李璨.國內外電影產業集群戰略研究.商,2014(24))。

進行產業結構在經濟運行基礎上的社會調整,增強文化地理在區域賦能方面的競爭優勢。隨著全球化的競爭和挑戰加劇,電影產業集群將納入全球價值鏈。推進中國全球化進程,打造灣區經濟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電影產業集群的聚合效應進行海外推廣(黃培.中國電影海外推廣研究.北京大學,2010)。

2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的有效路徑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消費水平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富足,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電影,作為生產運行方式與文化藝術創作相結合的產物,是大眾文化的主流消費元素之一。電影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結構和消費水平的重要標志(蘇麗.中國電影產業集群戰略研究.北京交通大學,2010)。

從國外的實踐經驗來看,電影投放市場獲得經濟收益,很大程度上反映產業聚集的鮮明特征。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經歷了繁榮—低谷—再繁榮的時代考驗。想要實現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穩固在世界影壇的國際地位,結合時代經驗和發展趨勢對電影產業的經營與管理進行調整。從市場運營、戰略規劃、產品開發、品牌塑造、人力資源管理和電影文化傳播等方面,探索電影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新模式、新出路。研究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發展,有利于中國電影產業結構的深化和拓展(莫莉芬芳.中外電影產業全球化政策比較研究.湖南大學,2010);有利于促進電影行業內部的相互協調;有利于粵港澳地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進步。充分釋放地理優勢,形成一定規模和區域特色的電影產業集群生態效應;整合區域資源,促進電影行業競爭與合作;降低電影產業在各個環節中的風險;增強電影管理創新和優秀人才引進;形成相對完善的電影投融資體系,是當今中國電影產業參與經濟循環的商業反映(張步丞.中國電影產業投融資機制的運行原理研究.美與時代(上),2017(4):25-27)。學者托馬斯?布倫納(Thomas Brenner)的著作《地方產業集群》(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一書,對于電影業集群造成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深刻地說明了產業集群將為電影行業人力資源雇傭問題帶來變革與創新的可能(Brenner T.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2004)。為此,啟動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這個文化新引擎,刻不容緩。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量和市場規模,隨著現代社會高度集中的消費升級,這種發展趨勢給電影產業帶來的影響和挑戰是根本性的。集群戰略是產業發展的歸宿,基于地域集聚的相關產業及支持性產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形成集群效應,從整體上推進行業間的相互作用,提高產業的綜合實力。塑造區域品牌和營銷市場應對轉型升級,產業內部結成強大的關系網絡,增強創新性。產業外部共同承擔風險提升競爭力,形成在地城市的新型文化生態布局。未來電影行業的市場競爭不再是個體之間的博弈,而是區域對區域,集群對集群的較量。從世界電影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大區域電影產業集群的崛起,將深刻改變電影產業的發展格局(吳春集.上海電影產業競爭力發展研究.復旦大學,2014)??臻g組織形式橫向發揮集聚功能,縱向進行產業的開發和延伸,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激烈競爭的必然選擇。打造世界性的文化符號、區域品牌、衍生品交易市場和創新人才矩陣,利用科學的方法改進電影管理模式組織運營,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走向成熟的有效路徑。

3 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市場運營的資源整合

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在21世紀非常明顯的吸收和借鑒了國際經驗,尤其是美國好萊塢的成功運營模式。聯動市場競爭,從長遠的角度思考電影業發展的新思路,促進中國電影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及保障機制,協調電影產業鏈發展。在同一區域聚集的相同和相似企業與其上下游等相關及支持性產業之間,實施競合戰略,平衡創造價值與爭取價值間的博弈,提高相關行業的創新驅動力,打造既有藝術品質,又有商業價值的區域品牌。利用電影產業集群協助電影產業內部資源在空間和時間維度重復延伸使用的結構,它的形成顯示了更強的融貫性和擴展性(楊昌明.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評價.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8)。全產業鏈能夠以創意內容為軸心,實現橫向和縱向延伸、上下和周圍資源平衡配置,通過創意行為和知識產權對于從起點到終端的每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韓曉黎,陳飛,吳純舉,張黎.中國電影產業集群戰略研究.現代電影技術,2013(4):3-6),最大限度地提升行業在各個方面的附加價值。

相較于國外而言,國內對于產業集群的研究近些年來得到明顯重視。越來越成熟的社會結構和消費市場,需要獲取越來越專業的產業運營。以集群形式發展文化產業降低邊際成本已經獲得共識,依照文化產業集群的特點,將文化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由里及外地分為知識要素層、制度要素層、資源要素層以及市場績效層(付婧,劉召飛.文化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初探.商業時代,2009(10):82-83)。提高創新能力、建立靈活的組織形式、配合成熟的社會資本網絡,發揮豐富的文化資源。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是打造世界級灣區經濟的關鍵(周任重.論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生態系統.開放導報,2017(3):53-56)?;浉郯拇鬄硡^具備創新資源聚集的獨特優勢,這些有利條件帶來各項紅利。同時,也面臨著區域內部制度的差異與跨境要素流動性的障礙等一些突出問題。要保障和實現現代化的自由貿易和文化建設,需要加強區域協同創新,根據跨境創新要素流動,在創新服務體系、創新物質條件和文化環境、創新管理活動以及區域融合等方面力爭取得新的突破。

當然,作為國經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的過程中肯定會存在許多限制性條件(區域資本市場、特色項目孵化、電影IP開發、院線風險評估、配套基礎設施、知識產權保護等)。但是,對電影管理者而言,行業領域中的限制性條件很有可能就是強有力的機會窗口。目前來看,無論是經濟手段還是產業手段,基于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的首要目的,立足時代發展趨勢和政策導向,依據電影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要素,尋找區域優勢中實際的有利因素,樹立核心競爭力,促進電影產業集群發展,才能作用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建設和文化進步。推動電影行業形成良好的社會認可和口碑效應,增強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成為關鍵。對于一級市場的電影從業者來說,文化吸引資本,機遇與挑戰并存。

4 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問題

電影產業集群是一種能夠協助內部資源在空間和時間維度重復延伸使用的結構,它的形成顯示了更強的融貫性和擴展性。全產業鏈能夠以創意內容為軸心,實現橫向和縱向延伸、上下和周圍資源平衡配置,通過創意行為和知識產權對于從起點到終端的每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張立波,陳少峰.文化產業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何以可能.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1,09(4):94-98)。最大限度地提升行業在各個方面的附加價值。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斯多普(Michael Storper)和他的同事克里斯托弗森(Susan Christopherson)在區域經濟學研究中,通過對美國好萊塢影業的垂直分離和外包活動中跨國公司的發展狀況的反身性作用的辨析,指出了影響本地電影公司的具體方式和基本規律。說明了產業集群在投資、機遇、容量和市場規模上都表現出的巨大潛力。另外,印度最大的電影產業集群寶萊塢(Bollywood)的產業發展模式利用行銷與資金鏈整合,發揮手機媒體與信息技術的便捷性,形成不受專業性限制的企業聯盟,對于連接資源(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具有更高的工作效度。電影與數字化制作,合理配置創意與管理優勢,放大區域條件,助推商業電影在國際市場的行銷。尤其是在發行環節,運用新型科學技術手段(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VR技術等),搭建數字化平臺擴大市場份額。實際上,這些世界范圍的成功案例非常值得中國借鑒。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與挑戰,不僅要推動內地與港澳間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張銳.世界灣區經濟的建設經驗與啟示.中國國情國力,2017(5):31-34)。還要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區的獨特優勢,提升其在國家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杜戴.大灣區經濟:粵港澳合作新方位.寧波經濟(財經視點),2017(4):20-21)。2017年,首次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納入十三五規劃,是泛珠三角城市群建設2.0版本的進一步提升?;谀壳皣鴥冉洕姆€速增長和“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時代背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勢必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頂層設計的“新抓手”。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勢必首當其沖建立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

當然,如果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就不得不考慮到在地更合乎實際的具體情況。其中,文化經濟如何協調生態環境;城市空間資源如何有序配置;是否立刻開發和建立電影產業專屬用地;如何快速搭建互聯網+影院融合的電商平臺;電影傳播及海外推廣;電影管理規劃(市場運營、品牌設立、融資渠道、保障體系)及創意人才儲備(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配置)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5 結語

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集群發展的現實意義重大,國家在東南沿海9市加2個特別行政區劃定經濟版圖的明確定位,不單是區域內部發展的問題,還是實現社會與現代化強國之路的必然選擇。產業集群化發展在兩個方面可以輔助在地城市的整體成長,一是電影產業資源的聚集效應,助推區域賦能;二是電影文化傳播的輻射作用,增益價值重塑。國家重視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正在進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牽系著中國東南沿海11所城市的區域經濟?,F在,以全球化和產業集聚并存的機遇與挑戰,與其他產業不同,中國電影產業集群具有獨特的發展邏輯與演化規律。把握產品的生命周期,為激活商業變革,迎接市場挑戰,提供了全新的創新空間。在此,重組資本結構,確定核心價值、建立產業集群,都要求我們積極配合黨中央的領導,切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 Harald Bathelt.On Hollywood:The place,the industr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May 2005.

[2] Carbonara.Innovation processes within geographical clusters:a cognitive approach.Technovation,2004,24(1).

[3] Gina Neff,Elizabeth Wissinger,Sharon Zukin.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i a l L a b o r a m o n g C u l t u r a l Producers:“Cool”Jobs in “Hot”Industries.Social Semiotics,2005,15(3).

[4] Rai A.Producing Bollywood:Inside the Contemporary Hindi Film Industry.American Ethnologist,2014,116(1).

[5] 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6] 王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經貿,2017(8).

[7] 巴曙松,劉孝紅.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電影業[J].新經濟導刊, 2007(2).

[8] 朱明敏.珠三角與北部灣城市群空間結構對比研究[D].廣西大學,2013.

電影產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當前,中國電影市場在票房繁榮的背后,呈現出結構性的失調,藝術電影的缺失昭示著中國電影的深層危機。中國電影需要根據時代需求不斷創新電影藝術,把藝術電影納入商業運營模式之中。在支持、保護藝術電影的同時推進產業化進程,才是中國電影真正需要的繁榮局面。

[關鍵詞]藝術電影 電影市場 結構失調

一、藝術電影的缺失

據國內院線匯總的最新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9月28日,張藝謀導演的藝術電影《山楂樹之戀》總票房已破億元,創下近十幾年來中國文藝片票房的新高。這對于當前藝術氣息稀薄的中國電影市場而言,不啻為一劑強心針,它在商業上的成功,如同當年顧長衛的電影《孔雀》一樣,再次證明了精致藝術的市場號召力和產業價值。

自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上映以來,中國電影界掀起了大制作商業電影的熱潮,此后,《七劍》、《功夫》、《神話》、《十面埋伏》、《夜宴》、《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投名狀》、《孔子》等商業大片紛至沓來,使中國電影市場的商業化氣息變得越發濃重。很長時間以來,在中國似乎只有賈樟柯、王小帥等少數導演仍然在堅持記錄時代,他們為數不多的《任逍遙》、《三峽好人》、《十七歲單車》、《青紅》等作品仍然堅守著藝術的操守,并傳遞出生活在中國社會底層人近乎絕望的呼聲。過分的商業化取向導致了缺乏危機意識的盲目自信和輕視藝術的短淺眼光。于是,中國電影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和制作上的“兩極分化”日漸明顯:一邊是投資上億元的商業大片,一邊是較低成本投入的藝術片。在2009年,華語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幾近顆粒無收,唯一的獎項是獲得“最佳編劇獎”的婁燁的《春風沉醉的晚上》,其資金來自法國,以香港電影的名義參賽,而內地電影更是缺席。

2004年成為中國的“電影發展年”,因為中國電影在產業化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電影產量首次突破200部,達到了創紀錄的212部,比2003年的140部提高了60%,是中國電影年產量的最高記錄。但是,這種只是向數量和盈利看齊的中國電影市場的飛速發育,卻醞釀了瘋狂的樂觀情緒。隨著商業電影對藝術電影的不斷擠壓,商業電影越發成為創意不足和文化意識貧瘠的借口和遮羞布,并誘導中國電影觀眾不斷地向娛樂文化和媚俗文化靠攏。電影藝術的激情與真誠被抹煞,耳目視聽的粗暴符號泛濫于影院內外。

中國電影家協會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十二五”期間中國電影產業黃金五年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從2011年到2015年,全國票房將突破300億元,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表面上看來,中國電影近年來似乎出現了繁榮局面。但是,就各種類型電影的市場份額來看,藝術電影微乎其微的比重卻昭示著深層的危機:諸多著名導演是否在冒著毀壞自己品牌的危險去獲取短暫的商業輝煌(即所謂“贏得了市場輸掉了口碑”)?純商業電影的道路能否真正實現中國電影的繁榮?這種路線能引領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走多遠?結構性失調,已經成為限制國產電影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耙靶U而激進的商業化,撐起了中國電影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景,但伴隨著的是中國電影最有力量那部分的消亡。如果中國電影的繁榮是以這樣的代價得來的,那么,既使中國電影很快達到它所推崇的好萊塢似的格局,但它也只會是一個完全沒有自己特色的好萊塢的替身?!?/p>

大致說來,有以下幾種原因導致了中國藝術電影的萎靡不振。

其一,認為觀眾文化素質低,沒有能力欣賞藝術電影的觀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藝術電影作了極端狹義的理解,同時也過于低估了受眾的欣賞水平。曾經的《可可西里》、《孔雀》、《青紅》,以及今年的《山楂樹之戀》,都可以說是很純的藝術電影,但依然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商業的運作是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些電影本身具有普遍的欣賞價值。另外,以青年人為主體的中國觀眾的文化素質和審美品位也在迅速提高。當購買并收藏影碟逐漸成為青年人的一種時尚和愛好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只是美國大片,而且西方文藝電影對這一代人的影響也正在逐漸加強。藝術電影的潛在市場是巨大的。

其二,受到近年來大制作商業電影票房成功的激勵,認為中國電影就應該硬碰硬地與美國電影競爭,走商業化道路的觀點。這其實是一種沖動,甚至是一種不計后果的盲目自信,沒有看到深層的危機。首先,中國商業電影所謂的“高投入”、“大制作”與美國大片相比,不過是“小兒科”,而一系列商業運營模式也遠不夠成熟,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是極其有限的。其次,能夠采取這種方式制作電影的中國內地導演大概也只是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極少數的導演,旗幟一倒,局面馬上崩潰。再次,就某些所謂的“大片”而言,即使不從藝術性上深究而單從商業大片的角度評價,其觀賞性也難以令人滿意。表面上票房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太多的東西。以張藝謀近年來的幾部商業大片為例,從根本上講,那種商業上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靠以往的文藝片所積累的品牌效應,以及大規模的包裝宣傳,但如果用缺乏藝術價值的電影連續地破壞這個品牌,那么,不管在文化意義上還是商業價值上,張藝謀的電影在以后都將面臨嚴重的危機。因為,票房成績不等于藝術品質,贏得票房不等于贏得觀眾,“好看”的電影不等于好電影:贏得票房很多時候靠導演的聲望和市場營銷策略,贏得觀眾需要的則是影片本身的藝術品質。然而,并非所有的商業電影都在藝術性上蒼白無力,美國很多獲得奧斯卡大獎的商業片同樣也有著濃厚的人文底蘊和藝術品質,比如《阿甘正傳》和《辛德勒名單》。所以,問題的關鍵并不是商業電影的錯,而是商業電影本身所能達到的審美價值高度。很顯然,觀眾對張藝謀、陳凱歌這樣的著名文藝片導演的期待值是較高的,當他們轉型從事商業片制作時,必然冒著更大的風險。一旦沒能達到觀眾的期待值,這種商業電影就會多少砸了他們的品牌。張藝謀和陳凱歌以《山楂樹之戀》和《梅蘭芳》重新回到藝術片的老路上,本身就說明了那種危機的存在。

其三,從深層原因上而言,當前藝術電影的嚴重缺席則是消費時代到來、世俗享樂主義高揚、審美走向日?;?、詩意黯淡而散文泛濫的結果。中國藝術電影在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那里有著輝煌的歷史,并從那里開始走向國際電影舞臺。時代的變遷改變著市場、觀眾口味、電影制片傾向,同時,一種樣式的電影藝術也有一定的“時效性”,第五代導演的影像造型表意的表現方式難有新的開拓空間,張藝謀“黑匣子”寓言式的藝術電影已經成為過去,而新的以第六代導演為代表的藝術電影樣式尚沒有完全成型。在大眾文化成為文化主導的時代,市場更容易受

到時尚的左右,于是,市場選擇的當下性和藝術追求的久遠性就發生了齟齬。世俗文化和商業文化占據了幾乎各種文化領域的主要陣地,電影亦復如此。

其四,此外,客觀上的原因還有電影發行放映體制的不完善,這是電影產業化進程中的極大障礙。不健全的發行放映體制還導致藝術片得不到更充分的宣傳,進而票房慘淡。這涉及到中國電影改革和產業化進程中政府的舉措問題。

二、發展藝術電影的必要性

就藝術電影而言,早在幾年前,《可可西里》、《孔雀》、《青紅》就有力地說明了藝術電影也并不缺少觀眾,關鍵是藝術電影本身是否質量優良,是否具有市場價值,而《山楂樹之戀》再次證明了這一問題。隨著中國電影改革力度的加大,中國電影正在實現從政治向產業過渡的歷史性轉型,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市場觀念的確立、商業和市場運作模式的摸索,都說明產業化必然要求中國要創造自己的主流商業電影類型,但是,這并非意味著藝術電影就無足輕重或者會阻礙產業化的進程。實際上,把藝術電影納入商業運營模式之中,在支持、保護藝術電影的同時推進產業化進程,才是中國電影真正需要的繁榮局面。

首先,就電影的社會功能而言,由藝術電影承載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是題中應有之義。在當今中國的文化產業中,電影產業具有某種充當火車頭的意味,具備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世俗文化和市場邏輯支配的文化產業中,秉持文化價值和審美意義始終應該是中國電影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老一輩電影藝術家夏衍曾經這樣說道:“塑造出具有中國特色(包括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的人物性格,將典型的中國環境中的典型的中國人物呈現于銀幕之上,反映出不同于外國人的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表情語調、風俗習慣,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而適應中國觀眾的審美需要,得到社會容納與群眾認同。對于中國電影創作生產者來說,實現電影本體與中國本土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必由之路?!边@番話至今對于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因為不論電影是否產業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其內在的價值乃是審美的,而能夠保持強大的生命力的審美文化也必然是“悅心悅意”和“悅志悅神”的,而非僅僅“悅耳悅目”(李澤厚語)。

其次,從國內電影市場來看,藝術電影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電影界目前有一種重電影商業性而忽視藝術性的傾向,這其實是一種“唯票房是舉”的絕對的功利主義思想。這種觀點的論據往往是:藝術電影在西方國家比在中國更受觀眾歡迎,就是因為中國觀眾文化素質低,所以在中國拍藝術電影無利可圖。實際上,目前這種狀況并非只是和觀眾的文化素質有關,也和藝術電影本身有關。這涉及到藝術電影的制片策略的問題,孤芳自賞、遠離觀眾生活的實驗電影是藝術電影,而面向百姓、貼近生活的電影也可以成為優秀的藝術片,如《孔雀》。所以,問題的真正關鍵在于,拍攝藝術電影需要擔負比商業片更大的經濟風險,而市場邏輯總是要“趨利避害”的。然而,正是因為優秀的藝術電影在中國是極少的,只是“偶露鋒芒”,所以才預示著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所需要的是發現觀眾內心呼聲和精神深處需求的眼光,和敢于嘗試并擔負一定風險的勇氣。當然,對于這樣有益但卻有更多風險的嘗試,國家政府應該給予一定扶持,提供更加優惠的政策和保障,以達到保護民族電影的目的。

再次,從國產電影走向國際而言,藝術電影是中國電影的開路先鋒。中國電影真正走上發展之路并取得一定的國際影響不過是從張藝謀、陳凱歌早期的代表作開始,至今時間也不長。張藝謀的商業大片《英雄》和《十面埋伏》在海外獲得驕人的票房業績,和他早期的藝術電影在國際上所獲得的聲譽息息相關。由于資金、技術、規模、操作等各個方面的局限,中國的商業電影不可能像好萊塢電影那樣在海外形成穩定而龐大的市場,而如果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領獎臺上頻頻缺席,則不能產生持續的國際影響力,不能形成穩定的品牌形象,所以,偶爾的大片輸出,雖然得到目前的經濟實惠,但如果電影本身乏善可陳,則有可能喪失掉品牌這個無形資產??梢?,面向國際,拍攝藝術電影,爭取國外電影界的獎項,并非是某些簡單的觀點所理解的“崇洋”,而是中國電影走向國際的必由之路。雖然,“走向國際”本身就帶有某種“后殖民”的味道,但這是歷史和時代所造就的現實。類似于《英雄》、《十面埋伏》那樣的大片是讓中國電影打入外國票房榜,并讓普通外國人接納并喜愛中國電影的一種方式,也是為推進中國電影產業化的大局做出的切實努力,然而在目前的狀況下,這步棋只是一次有價值的嘗試,不應該將這種電影視為拯救中國電影的救星,更不應該因此忽略藝術電影的制作。

中國電影正處于一種內外交困的境地:內部面臨由“事業”向“產業”轉變,外部要抵制好萊塢電影的沖擊。某種程度上而言,目前中國電影在大眾文化泛濫的當下呈現出的藝術和市場的對立局面是必然的,而沿著產業化的路往前走,學會跟資本結盟,也是必然的,然而,卻不能因此而片面強調市場和票房。在產業化的大旗下,在開拓電影市場的路上,必須由藝術電影開路,商業電影大軍才可隨后而行。中國電影需要根據時代需求不斷創新電影藝術,而且從觀念到體制、從管理到經營,都緊跟時代的步伐和觀眾的需求,優化電影市場的結構,只有這樣,國產電影才能實現良性的持續發展,才可能實現最終的繁榮。

上一篇:化學實驗論文下一篇:電影文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