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8下知識點總結范文

2023-04-14

歷史8下知識點總結范文第1篇

歷史九年級下冊知識1

★第1課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時間:1917年3月

2.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3.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

1.背景:臨時政府對內鎮壓革命,對外繼續進行一戰。

2.領導人及地點:列寧,彼得格勒。

3.經過:彼得格勒起義勝利,建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

4.性質: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5.政權鞏固:粉碎了外國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

6.意義:

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

⑵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

⑶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7.鞏固政權:經過三年國內戰爭,1920年蘇俄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叛亂,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勝的無產階級政權。此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8.對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后,中國的新文化運動開始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2課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新經濟政策

1.背景:

⑴國內戰爭結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

⑵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烈不滿。

2.時間:1921年

3.領導人:列寧

4.內容: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5.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政權。

6.評價:是列寧從俄國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二、蘇聯成立

1.時間:1922年底

2.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3.最初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4.擴大:后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

5.解體:1991年底。

三、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領導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實施兩個五年計劃,使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3.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實現。

4.斯大林模式(又叫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頒布(蘇聯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標志)

(2)評價: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具有嚴重弊端,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九年級下冊知識2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1月到6月

2.目的:締結和約,建立戰后世界新秩序。

3.操縱會議的三巨頭: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

4.結果:簽訂《凡爾賽和約》(對德條約)

⑴時間:1919年6月

⑵內容:對德國的領土、軍事、政治、賠款、殖民地等問題做出了規定。

5.意義:《凡爾賽和約》與對奧、匈、土、保和約一起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6.實質: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會議(或戰勝的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

二、華盛頓會議

1.時間:1921--1922年

2.背景:巴黎和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系,他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依然尖銳,日美矛盾尤為激烈。

3.主導國:美、英、日

4.簽訂的主要條約——《九國公約》

⑴時間:1922年

⑵內容: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與領土的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3)影響: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條件。使中國重新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形成: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

2.實質: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

3.評價: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華盛頓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它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第4課經濟大危機

一、經濟大危機爆發

1.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

3.時間:1929--1933年。

4.開始國:美國

5.特點: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

6.影響:

⑴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社會矛盾加深。

⑵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二、羅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

2.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根本目的:鞏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3.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4.時間: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

5.中心措施:調整工業,通過《國家工業復興法》,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調控。

6.評價:

(1)取得了顯著成效,美國經濟恢復,人民生活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2)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3)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7.啟示: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改良的功能。

歷史九年級下冊知識3

★第5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一、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經濟危機激化了德國社會階級矛盾。

(2)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展開欺騙宣傳活動,贏得了中下層人民的信任和統治階級及大壟斷資本家的大力支持。

2.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臺,集總理和總統大權于一身。

3.影響:標志著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

4.內外政策:對內: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對外:進行侵略擴張。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

(1)時間:1922年

(2)頭目:墨索里尼

(3)標志:向羅馬進軍

2.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

(1)時間:1936年2月

(2)標志:日本軍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主張擴張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響:標志著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一、慕尼黑陰謀

1.內容:簽訂《慕尼黑協定》(1938年9月)

2.目的:禍水東引,把德國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3.實質:縱容侵略,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

4.影響: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戰的全面爆發。

5.啟示:對待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為不能姑息養奸,要堅決斗爭。反對綏靖政策,制止爭霸的局部侵略戰爭,是清除大戰隱患的重要舉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

1.全面爆發標志: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2.規模擴大的標志: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3.進一步擴大的標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歷史九年級下冊知識4

★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1.標志: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簽署。

2.意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啟示: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聯合。

二、雅爾塔會議

1.召開時間:1945年2月

2.目的:為了協調行動,盡快打敗法西斯。

3.與會首腦:美國羅斯福、英國丘吉爾、蘇聯斯大林。

4.內容:

(1)打敗德國后,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

(2)決定成立聯合國

(3)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后三個月內對日作戰。

5.影響:為二戰后兩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二戰的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

四、二戰的勝利

1.歐洲第二戰場開辟: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國東西兩面受敵。

2.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1945年5月8日,標志二戰在歐洲結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二戰結束。

4.勝利的原因: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協同作戰,相互支持,共同對付法西斯。

5.二戰性質: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

五、二戰的影響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

2.影響:

(1)它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

(2)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六、二戰的啟迪

1.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3.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

★第9課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

一、歐洲的聯合

1.戰后經濟發展(50-70年代)

(1)原因:

外因:美國大力援助。

內因:發揮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采用最先進科技成果和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2)表現:持續繁榮。

2.歐共體的成立

(1)時間:20世紀60年代

(2)作用:對成員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地位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3.歐盟的成立

(1)時間:1993年

(2)單一貨幣——歐元

(3)性質:區域性的經濟政治組織。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至2007年,已有27個成員國)

(5)影響:各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于歐洲經濟發展。對美國的霸權主義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1)美國進行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

(2)美國扶持日本;

(3)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

(4)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

2.表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3.影響:隨著經濟發展,國際地位加強,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也開始膨脹。

4.1974-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日本經濟發展速度一度減緩。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進日本經濟發展原因:實行“科技立國”的政策

歷史九年級下冊知識5

【第一課、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2、革命的爆發與勝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后,俄國建立了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蘇俄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爆發,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政權。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二課、蘇聯社會主義的探索】

1、1921年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22年,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2.概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上存在的弊端。

(1)成就:1928——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

(2)1936年蘇聯制定新憲法,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弊端:片面地發展重工業,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難以持續健康地發展。

【第三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1、巴黎和會

①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作出安排。

③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于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

④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

(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華盛頓會議

①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②《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③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華盛頓會議對中國的影響:使中國又恢復到多個帝國主義國際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一戰后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后的國際新格局。

4、如何評價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它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在一定時期維護了世界統治秩序,但它是建立在戰勝國瓜分戰敗國,強國瓜分弱國的基礎上,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第四課、經濟大危機】

1、危機的爆發: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危機的特點: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

3、羅斯福新政:①時間:1933年,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②目的:在資本主義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④影響: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

【第五課、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1)1933年希特勒上臺,建立法西斯恐怖-統治。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掀起-猶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軍部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失敗。但此后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權的國家。

【第六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的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史稱“慕尼黑會議”會議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讓給德國。

影響:該協定是英國綏靖政策的產物。它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綏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國以犧牲小國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達到求得自己一時太平的外交政策。

實質:縱容法西斯,達到推動法西斯進攻蘇聯的目的。

2、大戰的爆發:

(1)、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德國進攻蘇聯: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大。

3、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戰,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美國對日宣戰。二戰達到規模。

【第七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聯合國家宣言》: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作用: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形成。

2、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了會議。會議決定要徹底打敗德國要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主義:同時,決定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后三個月內,決定對日作戰。

3、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用: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4、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實施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5、攻克柏林戰役:1945年4月,蘇聯軍隊對柏林發動了總攻。迫使德國在5月8日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了。

6、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性質:這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①、這場戰爭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2)啟示: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勝-;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等。

歷史8下知識點總結范文第2篇

改革的分類

從改革的程度看,一種是在不觸動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局部的調整;一種是對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行徹底的改革,導致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改革的性質看,有奴隸制度的改革、封建主義的改革、資本主義的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 從改革的內容看,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軍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實質

改革是統治者對生產關系所進行的調整。它與社會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現存制度,而是對現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盡量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應目的 總的來講,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發生都是由于舊的生產關系或上層建筑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或經濟基礎的發展的需要。

具體來講,這些原因大體可以表述為: ①舊的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社會發展趨勢;

③統治階級面臨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增加財政收入,實現富國強兵;

④舊制度、習俗、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展 ⑤民族危機嚴重

4.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及認識 決定改革成敗的幾個要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因時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對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從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兩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從內外兩方面,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會遇到阻力,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是否行之有效。 ⑤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開展和執行。

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主要是改革的目的與改革本身所達到的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成功的改革

外國:梭倫改革、宗教改革、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 中國: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改革開放 思考:為什么說這些改革成功了? 外國:

梭倫改革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

宗教改革沉重打擊了天主教在歐洲的神權統治,促進了歐洲民族意識的高漲和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否定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權威,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奴制改革促進了俄國農業、工業的發展。使俄國走向近代化。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經濟現代化:農奴制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上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

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機構。

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

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為東方強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重工業迅速發展;建立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走上對外擴張之路。 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中國:

管仲改革實現了齊國的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魯國“初稅畝”取得了預期效果,魯國財政收入大幅增加,諸侯列國紛紛仿效。從稅制改革的角度看它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可以說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過李悝變法,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楚國吳起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時間內,楚國在對外兼并戰爭中連連獲勝,成為戰國中的強國。

商鞅變法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失敗的改革

外國:阿里改革、蘇聯和東歐改革 中國:魏文侯改革(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改革的認識和啟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要發展進步,必須與時俱進,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國家富強的重要手段,是歷史發展的要求和產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會涉及某些人或集團的利益而遭其反對,因而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不可能一帆風順。改革和變法不會一帆風順,在勇于改革的同時,要具備堅決的斗爭精神。要堅信新事物一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③對改革的具體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須行之有效,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第一單元梭倫改革 梭倫改革的背景: 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階級變化: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梭倫改革: 內容:“頒布解負令”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恢復公民大會權力 建立“四百人會議”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特點:奠定民主政治基礎、促進工商業發展 梭倫改革的評價 歷史意義:

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 ②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

③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 ④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

總之,其改革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歷史局限:貴族在國家政權中占據絕對優勢,下層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權利 氏族制度殘余及貴族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政局動蕩不安

第二單元商鞅變法

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

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私田增多,出現新的封建剝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階級基礎:階級關系的變化——新的階級形成、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改革變法 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內容: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強集權、普遍推行縣制、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制定連坐法

文化風俗改革:“燔詩書、明法令”;改革社會風尚習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評價:秦國強盛、意義深遠

作用:廢除舊制度,創建新制度;促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表現

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這就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開始建設中央集權制度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各諸侯派人來稱賀 局限性

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

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劃清界限 消極影響:

推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后世影響消極。 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倡導君主獨裁專制,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為后世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改革不徹底,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大量奴隸制殘余。

第三單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東晉時建代國,拓跋珪建魏,統一黃河流域

影響:社會安定,經濟恢復,推動了畜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變,國家機構日益完備,民族融合

鮮卑文明與漢文明沖突,社會矛盾尖銳,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護制,豪強地主隱瞞人口,逃避賦稅、徭役 廣大農民賦稅賦稅負擔沉重,農民起義不斷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統治者未處理好民族關系,激化矛盾 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改革條件具備 改革內容:

創新制:制定俸祿制、推行均田制、設立三長制、推行租調制

遷都:目的——強化中原統治、避開鮮卑族舊勢力;原都城偏窮、交通不便、不如洛陽;北受柔然威脅、南為經略中原

移風易俗:漢服、漢話、漢姓、通漢婚、改漢籍 評價:促進民族大融合 經濟的復蘇和繁榮

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發展 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經,興辦學?;謴蜐h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鮮卑游牧民族的農耕化漢族人民生活的鮮卑化

第四單元王安石變法 背景: 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嚴重

土地兼并,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農民反抗斗爭不斷 極貧積弱局面:財政困難,入不敷出;遼和西夏威脅北宋安全

慶歷新政:以整頓整治為中心,觸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內容: 富國之法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整頓太學改革官吏選拔 強兵之法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 評價:

結果:新法被廢止,變法失敗。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強烈反對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 變法的歷史作用

理財: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農業生產。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農業生產、增加政府收入。) 軍事:加強軍事實力。(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器監) (作用: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減少軍費開支,提高軍隊戰斗力。) 教育:培養、選拔人才(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

(作用:選官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克服恩蔭泛濫的弊病。)

第五單元宗教改革 背景:

①經濟根源(根本原因):隨著西歐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天主教會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天主教地位:經濟上是最大的封建地產所有者;政治上,教權高于世俗王權,至高無上;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鉗制人們思想;社會生活方面,天主教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廣大人民深受教會束縛。) ②直接原因: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

③政治因素: 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一統天下”的局面。 ④文化因素: 文藝復興的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

導火線:1517年,羅馬教皇以兜售贖罪券的形式對德意志進行勒索

主要改革:德國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內瓦加爾文宗教改革、英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二、宗教改革:

1、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1)社會原因

根本原因: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阻礙德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主要原因:羅馬教廷對德國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 主觀原因: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贖罪券 標志:“九十五條論綱”發表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理論基礎——因信稱義 《圣經》是信仰的惟一權威

世俗的統治權力高于教權并支配教權 建立本民族教會 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

推動了廣大民眾的反封建斗爭;

《圣經》翻譯成德文,促進了德意志民族語言的發展; 最終確立了“教隨國定”原則,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確立新教,沖擊了羅馬教會在德國的神權統治,為歐洲宗教改革開辟了道路。 加爾文宗教改革 原因條件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影響;加爾文深入研究《圣經》 內容

堅持《圣經》是最高權威,反對教皇權威;主簡化宗教儀式;提出自由平等和個人主義宗教精神;主張“先定論”,宣揚選民和棄民;主張選民要有奮斗精神,具有節制、忍耐等美德;主張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權 作用

傳播到歐洲許多地區;日內瓦成為“新教的羅馬”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背景

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 天主教對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控制 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 社會各階層反對教會情緒的不斷高漲

日益集權的英國君主力圖擺脫羅馬教廷的桎梏 內容

禁止英國教會向羅馬教廷納年貢

斷絕英國教會在行政和經濟上與羅馬教廷的聯系 規定國王為英國最高首腦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義和儀式 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 結果

伊麗莎白一世進一步鞏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確立了英國基督教為英國國教

英國國教會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歷史作用

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

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精神文化:

1、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

2、幫助新教徒閱讀《圣經》,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

3、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旗幟(尼、英資產階級革命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在歐洲的神權統治 實質:

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動的反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

第六單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歷史背景: 必要性:

埃及國力的衰弱:奧斯曼素丹的政治、經濟統治和馬木路克的反動統治——經濟凋敝、政局動蕩——國力削弱。

政治:奧斯曼帝國的統治

征服派遣總督(帕夏)建立近衛軍保留馬木路克 經濟:包稅制

埃及形勢:惡化馬木路克的統治經濟凋敝西方經濟勢力入侵 面臨民族危機:英法列強的殖民侵略

原因:埃及戰略地位優越,自然資源豐富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發展地需要 條件:18世紀后期埃及國力衰弱、局勢動蕩英法資本主義國家實力強大 埃及獨立民族意識形成 可能性:

阿里政權的建立(原因:埃及人民反侵略斗爭和獨立民族意識的形成;開羅三次起義,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權(1805年); 阿里政權面臨的形勢:國外—英國等西方列強侵略,國內—面臨奧斯曼帝國和馬木路克反動勢力的威脅)

拿破侖在的近代化措施的誘導 內容:

改革土地制度

沒收不向政府納稅的包稅人土地;沒收了違規的宗教地產;廢除包稅制,將全部包稅地收歸國有;改革賦稅制度,征收單一的土地稅;確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促進經濟發展 農業

興修水利,推廣改良農具,引種新的經濟作物;

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各地農作物的種植品種和面積; 重要經濟作物實行國家專賣制度;

向貧苦農民提供種子、牲畜、農具和貸款 工業

限制私營手工業生產,發展官辦工廠; 引進西歐國家的技術、設備、人才和資金; 重點發展軍事工業,同時創辦民用工業 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繁榮 商業中心:開羅

地中海東部貿易中心:亞歷山大 政治

內容中央設立國務會議、咨議會地方建立了省、縣、鄉、村各級行政機構 目地:確立高度的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實質:維護專制集權 文化

創辦學校,培養人才;

聘請外國專家講學和傳授技術,選派埃及青年去歐洲留學; 建立印刷廠、出版讀物、翻譯著作、創辦報紙 軍事

廢除雇傭兵制度,實行征兵制; 按照法國模式組織和訓練新式軍隊 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 評價: 局限

①建立并鞏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權統治,農民和工人受到沉重的剝削和掠奪 ②殘暴統治和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意義

1、政治上結束了埃及長期**、分裂、割據局面,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

2、經濟上推進了近代化進程,提高了生產力,發展了農業、商業,建立了近代工廠,使長期停滯的埃及社會煥發了生機活力,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這些都為埃及的經濟獨立、制止西方資本的大規模滲透奠定了較堅實的基礎,客觀上促進了埃及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埃及歷史的進步。

3、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壯大了國力,使之成為維護獨立主權的堅強后盾。使埃及實際上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推遲了歐洲列強侵占埃及的進程

4、文化上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促進了文化繁榮。

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敗

1、內憂

根本原因:阿里政權的封建專制性、擴張性 具體原因:稅收加重戰事不止、征兵頻繁

表現:土地荒蕪、工廠停工父母殘子武裝起義不斷 外患

原因:英國等列強進行殖民擴張,助土反埃 結果:埃及戰敗、阿里身死、埃及淪為半殖民地

第七單元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背景:

俄國農奴制的建立

15、16世紀,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建立過程中,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農奴制開始形成。

17世紀中期正式建立。 農奴制下的社會關系

封建地主擁有土地和農奴。 農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財產,可隨便處理,生活悲慘。 自由農民耕種公地,向國家納稅、不準離開土地。

3、19世紀中葉的俄國農奴制危機

(1)19世紀中期,農奴反抗斗爭不斷,農奴制危機加劇。 俄國工業步履維艱

特點:發展緩慢、落后。

表現:①仍然處在工場手工業階段。②蒸汽動力很少。③工業生產的各個部門遠遠落后于英法。

原因:農奴制度的嚴重阻礙

反對農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黨人和知識分子激進派 基本主張:都反對沙皇專制,主張廢除農奴制 產生背景:都受西方社會進步影響 不同點:主要活動內容不同。

十二月黨人為推翻沙皇封建專制統治,廢除農奴制而發動武裝起義。 知識分子激進派活動主要是集中在對革命思想的宣傳上。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

俄國發動戰爭目的:①擴大地在中海和西亞的勢力②轉移國內矛盾 俄國失敗原因:英、法勢力強大、先進;俄國政府腐敗、社會落后 對俄國國內影響:加劇了農奴制危機,推動了農奴制改革的進行 改革: 改革的醞釀

背景:嚴峻的國內外形勢 國內:局勢動蕩 國外:國際地位下降 特點:緩慢而謹慎

表現:通過輿論減輕阻力;先秘密后公開;成立委員會 原因:阻力大;借鑒以前改革失敗教訓 結果:通過了改革法案 內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農奴從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

②經濟上:土地仍舊歸地主所有,農民可獲得塊份地;農民需繳納高額贖金贖買份地 ③組織管理:強化村社對農民的管理 ④時限安排:規定前兩年是改革過渡期 改革的進步性與局限 進步性:

表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影響:俄國歷史上重要轉折點,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局限:

表現:農民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實際上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 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進行的②目的是鞏固沙皇專制統治 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 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原因:農奴制改革①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勞動力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表現:19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農業成為俄國農業主要組成部分 主要工業部門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機器工廠的過渡,產量大幅增加 特點:落后于西歐;對外國資本嚴重依賴;發展不平衡 推動政治緩慢變革

目的:使沙皇專制制度適應資本主義發展需要,以維護其統治

主要措施:政治體制方面改革:設立選舉產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機構,但有財產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廢除等級審理制,實行公開審理制,但農村照舊

反映的問題:農奴制改革實際上動搖了封建統治基礎,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影響:推動了俄國由封建君主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制的轉變;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步伐

3、推動矛盾向深層次發展——亞歷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

表現:阻礙了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農民貧困,反抗斗爭不斷

民粹派——基本主張: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不滿意資本主義制度;否認工人階級的先進性

活動:到農村發動農民革命被鎮壓 暗殺亞歷山大二世

第八單元明治維新 歷史條件:

幕府統治危機(內憂外患); 內憂:

政治上,國內階級矛盾尖銳;

經濟上,幕府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并得到發展; 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級武士、新興地主、商人、資本家) 外交上,閉關鎖國落后于世界大趨勢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國簽約(通商、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日本淪為半殖民地。 (2)武裝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二、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措施簡表 項目內容目的

政治(1)廢藩置縣

(2)四民平等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1)土地、地稅改革 (2)殖產興業 拓展海內外市場

改革幣制發展資本主義 文化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派遣留學生,社會生活習俗“西化”發展近代教育 軍事實行征兵制為對外擴張創造條件 成功原因:

①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統治

③倒幕派建新政權后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強集中侵略中國,客觀上為日本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歷史影響:

進步性:內: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資本主義道路); 外:擺脫民族危機,成為東方強國。

為亞洲國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經驗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突出表現:掌權多是原屬統治階級的武士階層)。 推行軍國主義,開始了對亞洲鄰國的侵略擴張。 日本近代化的表現:

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民主化的歷程)

經濟上:初步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工業化的歷程) 文化上:文明開化(西學東漸的歷程) 軍事上:建立了現代化軍隊

第九單元戊戌變法 變法的歷史根源:

社會根源——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 經濟根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原因:帝國主義侵略加劇,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擴大

愛國工商人士“實業救國”主張的推動

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許民間設廠,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積極投資新式企業

階級根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現: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

代表人物: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難和緩和社會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張思想:兼采西學,變法自強

經濟:振興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通過“商戰”同外國資本主動脈義進行競爭 政治: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設立議院。

影響:反映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會思潮,為維新變法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百日維新: 內容

政治方面:廣開言路,精簡機構等 經濟方面:鼓勵發展農工商業等

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學,廢除八股,培養人才等 軍事方面:改革軍制,精練陸海軍,按新法練兵等 內容評價: 未實行的措施:“行憲法,大開國會”,設立制度局 進步意義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初步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

三、變法失敗原因與歷史意義 失敗原因

根本原因:維新派勢力弱小,守舊勢力過于強大 維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 ①缺乏堅持的組織領導

②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依靠皇帝 ③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 ④企圖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歷史意義

①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奔走呼號,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這對于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8下知識點總結范文第3篇

第 1 課 鴉片戰爭

1、背景:

<1>罪惡的鴉片貿易: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

<2>鴉片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危害→

①白銀外流,造成清財政危機。

②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 ③統治機構更加腐敗。

④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 ⑤嚴重削弱中國軍隊的戰斗力。

<3>虎門禁煙:1839 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

2、戰爭經過:

愛國官員:關天培——中國近代犧牲的第一位清軍將領。 見課本第 4 頁畫像。

3、結果:

簽訂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 2100 萬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4、影響:

①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③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5、(開放)五個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

見課本第 5 頁《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和《割讓香港島示意圖》。

第 2 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

<1>根本原因 :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侵略權益。 <2>時間 1956 年 10 月——1960 年 10 月。

<3>主兇 英、法 。 <4>幫兇 俄、美 。

2、列強的罪行:

<1>英法——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 (1860 年 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強占中國北方領土 150 多萬平方公里。

3、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軍占領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 建立與清對峙的政權。

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抗擊洋槍隊,在慈溪之戰中,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

1 (見課本第9頁華爾的照片。)

第 3 課 收復新疆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首詩歌頌揚了19 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

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國西北的門戶。

2、新疆危機:

<1>1865 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為汗。 <2>英俄兩國支持阿古柏偽政權,妄圖分裂新疆。

3、“海防”與“塞防”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西北塞防,保東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 ,主張“海防” 與“塞防” 并重,力主收復新疆。

4、左宗棠收復新疆:

①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②戰略方針“先北后南,緩進急戰”。

③1878 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損失了中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和大量賠款。

5、歷史意義:

鞏固了祖國的西北塞防,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6、評價左宗棠:

(見課本第 15 頁自由閱讀卡,見課本 13 頁畫像。)

左宗棠是湘軍的重要將領,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鴻章都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宗棠與李鴻章在對待外國侵略的態度是有很大不同, 左宗棠對外國侵略勢力主張抵御,是抵抗派的著名將領,左宗棠認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禍及內地,因此,他堅決主張出兵新疆,驅逐外患,收復失地,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第 4 課 甲午中日戰爭

1、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戰爭。 <2>主要戰役:

①黃海海戰:此戰后,日本艦隊控制了黃海制海權。

②旅順戰役:旅順陷落,日本對旅順和平居民進行野蠻大屠殺。 ③威海衛戰役:威海衛潰敗,李鴻章—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見課本第16頁導入框。

2、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時間;1895年。

<2>雙方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3>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③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響:

2 ①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用史實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 《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 A,《馬關條約》割占中國大量領土, 嚴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B, 2億兩白銀的賠款,加重了祖國人民的經濟負擔, 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后。

C,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總結:《馬關條約》后,日本輕易從中國撈到這么多好處,則直接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 中國的狂朝,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

<1>原因;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爭對象: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3>運動中心:京津地區。 <4>主要戰役:廊坊戰役。

<5>在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6>性質及意義:是一場反帝愛國農民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 見課本第21頁。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爆發:1900年,西摩爾率領英,發,俄,德,意,日,奧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鎮壓義和團運動 <3>結果:清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a賠款白銀4.5兩。

b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C坼毀大沽炮臺派兵駐扎要地。 D劃定使館界。

<4>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注意:重要問題

1、《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鎖,請你結合《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談一談該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 答: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的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 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另一方面大量舉借外債, 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2 清政府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使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

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國主義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4 在北京設“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

3

2、西方某歷史著作認為:林則徐虎門銷煙,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如果沒有虎門銷煙, 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這一觀點你贊成嗎,請結合史實,寫一篇50—150字的辯論稿。 這一觀點不對,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行為,英國殖民者以此為借口,

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工業革命后, 英國工業發展水平很高,資產階級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工業原料, 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

3、《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 為什么?

答:這種說法有道理。通過《辛丑條約》,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 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國主義的軍事監督和武力控制之下:

按條約要求,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官員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守土官長”,

慈禧更是對洋人言聽計從。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 說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毫不為過。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背景: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政府的統治是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90 年代

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既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的統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5、口號:前期“自強” 后期“求富”

6、洋務運動主要活動:

<1>前期“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目的:武裝軍隊

a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是中近第一個兵工廠,是洋務派仿造西式船炮的開端。 b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 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近代軍事工業(見書第28頁);

c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個交通企業, 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見書第29頁插圖)。 <2>后期“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原因:輔助軍事工業) a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中近第一個輪船公司。

b張之洞創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中近第一個鋼鐵廠)見書第29頁。 <3>籌劃海防,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培養了一批近代外交、軍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奕訢創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學校。)見書第29頁插圖。 <5>設立翻譯館,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7、洋務運動的破產:標志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8、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

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9、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洋務派沒有認識到,不觸動封建制度,

單純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的,隨著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

4 洋務運動也宣告破產。因此,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朝的統治危機, 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第7課

戊戌變法

1、維新思想的傳播:

<1>背景: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主要領導:康有為、梁啟超。見課本第32頁照片。 <3>公車上書(見課本32頁插圖)。①經過:《馬關條約》簽訂后, 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②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4>維新派政治團體:強學會。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2、百日維新:

<1>時間 1898年6-9月 <2>內容:

A,政治: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官吏,打擊封建官僚,任用維新人士,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B,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文化: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傳播維新思想,創辦報刊,

開放言論,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傳播

<3>性質: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

3、戊戌政變: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

<2>戊戌六君子:維新派人士譚嗣同(見書32和33頁插圖和他說的一段話) 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人遭清政府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資本主義改良運動。 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映, 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思索救國救民之路, 因此,客觀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

第8課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通過各種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結果: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見書第38頁,袁剪辮子表示革命)

3、辛亥革命

<1>背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孫中山創建革民黨

①興中會:1894年,美國檀香山。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見書36頁會址) ②中國同盟會:1905年,日本東京。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機關刊物《民報》。

5 ③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闡釋為民族) 建立民國(建立民主共和國,闡釋為民權),平均地權(改革土地制度,闡釋為民生). “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它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4、武昌起義和****成立:

<1>武昌起義:1911年,標志著辛亥革命開始,

武昌起義成功帶來的影響:僅一個月左右,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清朝的統治名存實亡。

<2>****成立:1912年1月1日,地點:南京,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

<2>袁世凱定“孔教”為國教,新舊思潮發生激烈沖突。 <3>要建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見書第41頁照片。

4、旗幟:“民主”與“科學”

5、內容:

<1>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四提倡四反對。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2>后期,宣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來頌揚十月革命, 為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

6、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是進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思想領域發動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它批判封建專制思想,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

①爆發: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主力是北京大學生。 ②發展:全國各地學生支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 ③高潮: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來支援北京學生的斗爭。 <3>口號:a“外爭國權,內除**”;b“廢除二十一條“;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4>結果:取得三大初步勝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

b罷免曹汝霖等賣**的職務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的精神。 (見書48頁的兩副插圖傳單和49頁的“五四”傳單,50頁三張照片,51頁“一大”會址, 嘉興南胡游船。)

6 <5>五四運動與**成立的關系:

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②五四運動中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③五四運動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為**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時間: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開, <2>地點:上海(嘉興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 <3>參加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一大的內容:

①通過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的實現共產主義。 ②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③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

①標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在一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么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北洋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帝國主義在中國仍然享有許多特權。中國仍沒有擺脫貧窮和落后,中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很弱。 所以,即便是戰勝國,中國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第11課 北伐戰爭

1、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見書52頁〈黃埔陸軍軍官學?!岛团赃叺膶肟蛑械膶β?: <1>時間:1924年5月 <2>地點:廣州黃埔。

<3>人物: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4>辦學宗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政治人才。

<5>辦學原因:孫中山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過去革命依靠的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 這也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2、北伐戰爭:

<1>北伐目的:為了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對象:吳佩浮,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3>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4>主戰場:湖南、湖北。 <5>經過:

①:湖南、湖北戰場: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消滅了吳佩浮主力。 ②江西戰場: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 ③福建戰場:攻入浙江,上海。

<6>結果:北伐勝利進軍(北伐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 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7 (7)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①建立黃埔軍校,創建國民革命軍。

②國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動北伐戰爭的進行。 ③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英勇善戰,沖鋒在前。

(8)國民革命失敗的標志:1927年,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在4月,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9)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突然發動反革命政變, 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第12課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后,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進行血腥屠殺。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秋收起義: <1>背景:“八七“會議后,黨中央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2>地點:湘贛邊界。

<3>經過: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開始攻占縣城,損失嚴重,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 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

<4>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革命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意義: ①是**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②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得到的教訓是:必須把工作重點從城市轉入農村。

第十三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 紅軍長征的開始: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2>出發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

<3>結果;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人員損失過半,革命處于生死關頭,

毛澤東有了一個重大決策;放棄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2、遵義會議:

<1>內容:集中全力解決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指揮錯誤, 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2>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1>經過:江西瑞金——渡過湘江——強度烏江,攻占遵義,召開遵義會議

,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

8 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經甘肅到達陜北吳起鎮(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2>長征勝利的意義:

①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 ②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十四課 難忘九一八

1、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加?。?/p>

<1>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 以此為借口,炮轟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占領沈陽城。 →影響:

a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導致東北三省迅速淪陷。見書72頁導入框。 b中國人民進入局部抗戰時期。 <2>偽滿洲國建立。 <3>華北局勢危急。

2、西安事變: <1>背景:

A日軍進一步侵略華北,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頭。

B**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C張,楊出于愛國接受了**主張,停止進攻紅軍,并要蔣聯共抗日。

D蔣拒不接受,并親臨西安督戰,致使張,楊處于“抗日不能,剿共不愿,苦諫無效”的境地。

<2>目的:逼蔣聯共抗日。

<3>和平解決的意義: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A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

B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C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第十五課 “寧為戰死鬼 不作亡國奴”

1、寧為戰死鬼: <1>盧溝橋事變:

A時間:1937年7月7日,又稱七七事變。

B盧溝橋戰略位置:處于平漢鐵路上的盧溝橋,成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方的唯一通道, 成為中日必爭之地。

C事變影響:標志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見書第77頁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 D英雄壯舉: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作戰中壯烈殉國。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背景——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

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成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 新四軍,奔赴抗日戰場。 <3>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占南京之前,為逼國民政府投降,

9 日軍發動了“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1937年12月底,日軍占領南京,

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占領南京六周內,屠殺南京和平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2、不作亡國奴:

<1>時間:1937年12月。

<2>概況:①屠殺方式殘忍: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當作練習射擊的靶子, 有的被當作拼刺刀的對象,有的被活埋。②屠殺人數多:30萬人以上。

★南京大屠殺給人類怎樣的啟示,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抹殺真相的目的是什么? 作為中國人應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珍惜生命,反對戰爭;反對戰爭,爭取和平;

這種行為表明他們不但沒有誠意反省戰爭罪惡,而且企圖是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他們這種歪曲,否定歷史的行經,嚴重傷害了被侵略國人民的感情, 不利于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應引起我們對軍國主義復活的高度警惕。

第十六課 血肉筑長城

1、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三次重要戰役: <1>平型關大捷:太原會戰中,山西平型關,

八路軍一一五師——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2>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中,山東臺兒莊,李宗仁指揮。 ——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的最重大的勝利。 <3>百團大戰:(指揮-彭德懷,見書82頁在前線指揮作戰)

A原因:為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增強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B簡單經過:八路軍一百多個團,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 向日軍猛烈攻擊,取得輝煌的戰績。(見書83頁表格)。

C意義;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2、**“七大”的召開:

<1>主要內容: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 A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

B明確抗戰勝利后中國走向何處等問題。

<2>意義: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見書84-85 頁四幅插圖)。

3、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八年抗戰取得勝利。臺灣也回到祖國的懷抱。 ★勝利的原因:

A 國共兩黨的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華民族實行團結抗戰。

B**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 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對抗戰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C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對粉碎日軍速戰速決的方針,牽制日軍起了作用。 D中國人民的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國際上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

E 得到了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的大力援助。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A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扭轉了屢戰屢敗的局面,

10 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B中國人民堅持抗戰,

牽制了日軍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 又大大減輕了太平洋戰場美英的壓力,

有力的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以,

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第十七課 內戰烽火

1、重慶談判:(見書93頁插圖)

<1>蔣介石邀請毛澤東重慶談判的目的: A為了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 B為了欺騙人民。

<2>毛澤東談判的目的: A為了爭取國內和平。

B也為了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談判的結果: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又稱《會談紀要》。

2、轉戰陜北:1947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中央在毛澤東, 周恩來領導下,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 賀龍指揮西北人民解放軍采用“蘑菇戰術”,取得了清化砭等戰役的勝利, 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3、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見書94頁插圖。 →意義:

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第十八課 戰略大決戰

1、三大戰役的勝利:

影響:A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B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遼沈戰役:林彪,羅榮桓率東北人民解放軍,首先占錦州,截斷敵人向關內的退路。 →作用:解放了東北全境。

<2>淮海戰役: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率領華東解放軍和中原解放軍。 →作用: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

<3>平津戰役:華北和東北人民解放軍合力進行平津戰役。→作用: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見書97頁《三大戰役示意圖》)。

2、百萬雄師過大江〈渡江戰役〉: <1>意義:A埋藏了蔣家王朝。B它捍衛了國家領土和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南京國民政府的垮臺。 (見書96頁導入框插圖)。 ★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 A**中央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B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C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勇殺敵。 如**的正確戰略戰術:首先在遼沈打響,為平津戰役做準備;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淮海戰役為渡江戰役作鋪墊。 ★如何看待傅作義在平津戰役中的行為?

△在人民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在**政策的感召下,

11 國民黨軍隊總司令傅作義接受了**主張,棄暗投明,接受和平改編,北平得到和平解放。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傅作義的行為,使北平人民避免了戰火的摧殘,

又較好的保存了歷史名城北平的古跡和文物,是有利于人民,值得歷史充分肯定的行為。

第七單元 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1、 詹天佑和京張鐵路:

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設計出了“人”字型的路軌。

2、侯德榜:撰寫《制堿》探索出了新的制堿工藝“侯氏制堿法”。

3、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編成《海國圖志》。

4、嚴復(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他認為要救國,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天演論》是他譯著的書中影響最大的, 書中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論和“世道必進, 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論的思想。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打擊封建勢力, 對當時中國的知識界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的作用。 ★閱讀下列材料:

師夷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摘自《海國圖志》

回答:<1>魏源編制《海國圖志》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2>材料提出主要從哪個方面學習西方?你認為這種做法能達到書中的目的嗎,為什么? 答: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不能達到目的。因為僅僅學習軍事技術是遠遠不夠的, 如洋務運動學習軍事技術,但在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卻遭到失敗。 ★嚴復著《天演論》的背景是什么?

《天演論》提出學習西方是主張和《海國圖志》相比有何發展? 答: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給嚴復以很大的震動,在此背景下,他譯述了《天演論》, 魏源的思想借用西方的先進技術來鞏固清朝的統治,《天演論》則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是生物進化論和“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論,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打擊封建勢力, 對當時中國的知識界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的作用。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1-5課)

一、主要的侵華戰爭

1、鴉片戰爭(道光帝時) 時間:1840-1842年

背景:鴉片輸入目的――英為了改變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 禁煙運動――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虎門銷煙 結果:1841年英軍占領香港島,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影響: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帝時) 時間:1856-1860年 罪行: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結果:與英、法分別簽訂《北京條約》。俄國割去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3、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894-1895年 背景:1894年日本出兵占領漢城

經過:1894年在朝鮮開戰,鄧世昌在黃海之戰中犧牲

罪行:日軍在旅順進行大屠殺;1895年日軍占領威海衛,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結果: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臺灣愛國志士徐驤、劉永福打擊日軍,反對割臺 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帝時) 時間:1900-1901年 背景:義和團運動的發展威脅帝國主義在華權益

經過:1900年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攻入北京

結果:1901年清與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簽訂《辛丑條約》

影響: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在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簽訂的主要條約

條約名稱 簽訂時間 戰爭、簽訂雙方 內容 影響

《南京條約》 1842年 鴉片戰爭、中英 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 、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馬關條約》 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 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條約》 1901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俄、德、美、日、法、意、奧、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個國家 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做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中國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爭(農民階級)

1、太平天國運動(反帝反封) 1851-1864年

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占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影響達18個省,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因此,遭到了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重要戰役:李秀成在青浦大勝洋槍隊;浙江寧波戰斗中擊斃洋槍隊的頭目華爾,這是中國人民抗擊外國侵略的典型事例。

2、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 1898-1900年

13 1898在山東興起;1900年與八國聯軍在廊坊交戰,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最終遭到中外反對勢力的聯合絞殺。

四、左宗棠收復新疆

經過:1876年,左宗棠率清軍分三路進疆,僅半年時間就收復了北疆;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部領土;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兩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左宗棠收復新疆,鞏固了中國的西北邊疆。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及主權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課)

一、洋務運動(封建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是奕欣,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內容:

1、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曾國藩和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2、洋務運動后期,又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一些民用工業。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評價:進步性(積極作用)-

1、引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了近代企業,培養了一批科技價人才,對中國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啟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局限性(消極作用)-沒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沒使中國富強起來。

二、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革)

興起: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1898年6月-9月開始變法 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反敗,譚嗣同被殺

意義:既是一聲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資產階級的革命)

簡介: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建立了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選舉為總理。它的成立,大大的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3、孫中山在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其后各省紛紛獨立,后稱為“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定都南京。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建立起北洋軍閥統治 辛亥革命意義: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評價:成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沒改變中國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四、新文化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5年興起,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旗幟“民主和科學”;《新青年》雜志是主要陣地;后期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14 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性質-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前期是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后期具有無產階級性質。

進步性-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不足-新文化運動中有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10-13課)

一、五四運動(無產階級)

簡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學生為主,6月以后以上海的無產階級為主??谔?ldquo;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誓死力爭”。

意義:性質-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革命階段劃分-1840至五四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領導) 五四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

二、共產黨成立

會議名稱 時 間 地點 內 容 意 義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 上海 1大會確定建黨,制定了黨的綱領。2確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3選舉出黨的中央領導機構和總書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 1922年 上海 民主革命綱領:反帝反封

國民黨一大 1924年 廣州 國民革命的開始,標志國共第一次合作。

三、北伐戰爭

1、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的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意義: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2、北伐進軍(1926-1927)

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經過:蔣介石任總司令,湖南、湖北是主要戰場。葉挺獨立團:賀勝橋戰役、汀泗橋戰役,人稱“鐵軍”;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蔣介石(“四一二”政變)、汪精衛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

3、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并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4、三灣改編樹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5、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6、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首都。中央革命根據地,就是贛南閩西根據地。

五、長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占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撟-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到到達陜北吳起鎮-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

一、紅

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長征勝利結束。

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六、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

內容解決博古等到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1

22

23

24

25

26

27 早報網

http://

歷史8下知識點總結范文第4篇

一、隋唐科舉制度:

北:P20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二、武則天

北:P13-15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統治時期,不拘一格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注重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斷續發。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三、“開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四、唐與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鑒真東渡

北:P33鑒真到達日本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斬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識圖P34鑒真東渡示意圖)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圖)

六、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略

[考試說明] 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晉南北朝以來,全國經濟重心出現了南移的趨勢。兩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

北:P75-76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河源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蒙古族的最高首領,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

烈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為元世祖。

[考試說明]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一、清朝設臵駐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史實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設伊犁將軍,加強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

三、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和維護祖國統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繼光抗倭:明朝時戚繼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嚴重,倭寇到到處燒殺搶掠,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明政府派年輕的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沿??官?。(2)戚繼光訓練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多次挫敗倭寇的進攻,聲名大振,號稱“戚家軍”。1561年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后又開赴福建和廣東,東南沿??官量芑久C清。

五、鄭成功收復臺灣

北:P105—106 明末,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臺灣地區,1661年,在東南沿海堅持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金門出發,在當地高山族人民的幫助下,順利地在臺灣登陸并迅速包圍了入侵的荷軍。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簽字投降,臺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打擊,對亞洲和其他國家也起到保護作用。

六、雅克薩之戰

北:P106—107沙俄強占雅克薩和尼布楚??滴醯蹧Q定用武力捍衛祖國邊疆,1685年,清軍圍攻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戰敗投降。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薩,重創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兩國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定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七、鄭和下西洋

北:P127-128明初,社會安定,國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船隊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

P128-129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而且推動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用來輸出的物品也大多由官府督造或低價強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遠洋航海的壯舉也最終被廢止。

八、“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歷史影響

北:P129閉關鎖國并非完全斷絕對外往來,主要表現在對外貿易進行嚴格的限制上。

北:P130清朝實行閉關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閉關自守最終不能扭轉中外力量的對比,不能從根本上抵擋殖民勢力的侵略,反而進一步導致閉塞、停滯、倒退,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考試說明]科學技術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

二、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共同點:

(1)華佗擅長外科手術,制成全身麻醉藥劑“麻費散”。

(2)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3)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明朝杰出的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

三、都江堰

北:P54 李冰石像圖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

四、長城

北:(1)P72(七年級上冊)秦長城示意圖。(2)秦長城: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全長一萬余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明長城:(七年級下冊)P117明朝時,在歷代修長城的基礎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修筑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千米。工程堅固,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結晶。

五、大運河

北:P4-5隋朝時開鑿的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大運河通航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六、四大發明

北:P40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加上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這些發明對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了巨大影響。

(一)造紙術

北:P87西漢前期,已經發明了紙。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做造紙原料,擴大了原料來源,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同時又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他改進的紙稱為“蔡侯紙”。

(二)印刷術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

P81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一個活字可以重復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較方便?;钭钟∷⑿g節省雕版費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奠定基礎。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多年。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針

北:P82宋代時,制成了指南針,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運用到航海上,南宋時,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火藥

北:P82唐朝開始運用于軍事,宋代廣泛應用于軍事。

[考試說明]思想文化

一、孔子

北:P5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鬃邮莻ゴ蟮乃枷爰?,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還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對后世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鬃舆€是大教育思想,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孔子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他

說:“當仁不讓于師”。他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教學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學生的潛能都得到發展??鬃拥牡茏影阉难哉撜沓伞墩撜Z》一書

二、佛教傳入的史實

北:P91佛教起來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的傳播為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三、《史記》

北:P93—94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該書成為后世編寫史書的典范。

四、《資治通鑒》

北:P86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述了從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分晉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歷史,對中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了解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

(一)甲骨文

北:P46商朝時期,將占卜結果刻在龜甲或獸骨上,成為一篇或長或短的記事文,稱為卜辭。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

(二)金文

北:P49《每課一得》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稱為銘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隸書

歷史8下知識點總結范文第5篇

1、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1971年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1974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進入20世紀90年代,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

2、空軍建立: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的,20世紀50年代已擁有各種飛機三千多架。誕生后面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從蘇聯買——國產化——自己研制。

3、導彈部隊:1957年開始組建,擔任核反擊的特殊任務,1966年組建戰略導彈部隊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還有其他多種型號的導彈。

練習:

1、P66“導入框”:導彈與炮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答:聯系:都要經過發射操作。區別:導彈與炮彈相比,科技含量高許多,威力也大了許多。

從“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隊的建立,再到導彈部隊的形成,這說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的鋼鐵長城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1949年4月,蔣介石集團土崩瓦解時,有一部分國民黨海軍宣布起義,向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投誠。于是第一支人民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就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了。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不但在海軍方面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空軍和導彈部隊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2、人民海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答:華東軍區海軍→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

3、20世紀50—70年代,人民海軍有哪些發展?20世紀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答:A、我國自行研制成功導彈驅逐艦、核潛艇等,陸續裝備到海軍部隊,還多次遠洋航行,圓滿完成了科學考察和出訪外國的任務。B、不斷補充新型艦艇,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也逐步擴大。

4、P67“動腦筋”:為什么舊中國“有海無防”,而新中國的海軍能夠保衛祖國的海疆?答:舊中國制度落后,國力很弱,海防松弛,無力抵抗外國的侵略,曾先后敗于法國和日本等。新中國制度先進,能夠有效地集中國力投入國防建設,建成了強大的現代化海軍。

5、新中國的空軍怎樣建立和發展起來?答:A.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早期飛機主要從國外購買,后來逐步走上國產化道路,能夠裝備自制的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等。B.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提升了現代化裝備水平。

6、什么時候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導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是什么?答:1957年、核反擊。

7、P69“練一練”:應選A(50年代)。

8、新中國建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和艦隊。 答:華東軍區海軍南海

9、年,我國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飛機走上了國產化道路。答:1956

10、導彈部隊是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主要擔任任務。年,我國組建導彈部隊。答:核反擊1966

11、我國戰略導彈部隊組建于:A、20世紀50年代 B、20世紀60年代 C、20世紀70年代 D、20世紀80年代答:B

12、新中國成立前夕建立的第一支海軍是()

A、北海艦隊B、東海艦隊C、南海艦隊D、華東軍區海軍答:D

13、關于中國空軍建設,說法不正確的是()

A、空軍剛誕生,即面臨抗美援朝的考驗B、人民空軍建立早期,即走上國產化的道路

C、五十年代中期,我國仿制成“殲5”型殲擊機D、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空軍已擁有飛機三千架答:B

14、導彈部隊是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我國開始組建導彈部隊是在()

A、1949年B、1956年C、1957年D、1966年答:D

15、我國導彈部隊擔任的主要任務是()

A、核反擊B、核攻擊C、核威脅D、核追擊答:A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蘇聯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外交成就是第一年與17個國家建交。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特點: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

建國時,周恩來就被毛澤東任命為新中國的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他果然在外交戰線上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和魅力,贏得了廣泛的尊敬,包括那些暫時處于敵對狀態下的人們。

當時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所以對愿意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新中國采取了堅決支持的政策。而美國卻是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處于敵對狀態之下,所以要孤立和封鎖新中國。為了打破這種封鎖,新中國 的締造者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終于打開了局面。

1 / 6

周恩來“改變了萬隆會議的航程”,又在日內瓦會議上努力緩和了東西方之間的緊張局勢,連美國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動了。

周恩來當時就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后來繼續作出很多貢獻,不僅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而且有助于聯合國處理國際關系中的棘手問題。1976年1月9日,周恩來的逝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損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損失,所以聯合國大廈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盛贊周恩來:“他卓有成效地管理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自己卻沒有留下一個子女;他為中國巨大的國民經濟殫精竭慮,不知經手過多少錢財,卻沒有在外國銀行里給自己存人一分錢„„”

練習:

1、中國是怎樣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答:遭受外來侵略,腐朽的滿清政府無力還擊,被動外交,簽定了《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不斷地喪權辱國。

2、根據P1“導入框”回答:

A、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為什么不許美國代表與中國代表握手?答:朝鮮戰爭期間,中美兩國處于交戰狀態,中國人民志愿軍把侵朝的美軍打得焦頭爛額。所以杜勒斯十分敵視中國。

B、那位史密斯實在抑制不住對周恩來的敬佩,采取什么舉動表示自己的心情?答:抓住周恩來的胳膊搖晃,然后笑咪咪地走開。

3、新中國剛建立時,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答:獨立自主。

4、首先與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答:蘇聯。

5、當時美國怎樣在外交上對付中國?答:采取敵視態度,實行外交孤立政策。

6、周恩來與哪兩國總理發表聯合聲明,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答:緬甸、印度。

7、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答: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8、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些原則的意義怎么樣?答: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9、萬隆會議的主題是什么?答: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10、萬隆會議遇到了什么困難?答:這次會議的參加者是亞非獨立國家的首腦,都反對殖民主義的侵略,但因各國社會制度不同,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國家利益,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和主張。

11、在上述情況下,周恩來作出什么貢獻?答:他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合作。

12、根據P74 “動腦筋”:周恩來為什么能夠改變萬隆會議的航向?答:他堅決執行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外交能力出類拔萃,處理重大事情時既能從容不迫、風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及時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平息了會議中的許多爭論,扭轉了會議航向。

13、綜合P71“導言框”和P75 “自由閱讀卡”有關日內瓦會議的材料,進一步體驗周恩來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談談“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答:這個方針不但能在社會制度不同的亞非國家之間架設友好相處的橋梁,也能使得許多本來敵對的國家和平共處,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當然也為新中國國際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4、歸納周恩來在建國初期外交活動的主要貢獻:a.訪問印度、緬甸,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參加萬攏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c.出席日內瓦會議,進行積極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協議的簽定。

15、1953年底,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互惠、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答:周恩來領土主權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

16、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答:基本準則

17、(江寧區2009年二模)下列關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表述不準確的是()

A、在國際上產生很深遠的影響B、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C、在與印度等國家的交往中多有體現D、只適用于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答:D

18、2006年新年來臨之時,胡錦濤主席發表了題為《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新年賀詞,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這與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的哪一原則的基本思想保持了一致?()

A、一國兩制B、民族區域自治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科教興國戰略答:C

19、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A、1953年B、1955年C、1971年D、1972年答:A

20、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這是周恩來總理說于()

A、訪問印度和緬甸時B、日內瓦國際會議上C、萬隆會議上D、第26屆聯合國會議上答:C

21、下列不屬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是()

A、互相尊重領土主權B、獨立自主C、互不侵犯D、平等互惠答:B

1、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同時恢復的還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合法席位。

3、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4、中國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APEC會議的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練習:

1、原先美國怎樣敵視新中國?答: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政治上孤立。

2、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怎樣改善關系?答:A、美國總統尼克松承認了新中國的發展及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B、毛澤東批

準用“小球影響大球”,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我國。C、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同周恩來舉行了會談。 D、尼克松正式訪華,會見毛澤東,與周恩來會談,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E、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3、根據《歷史填圖冊》P22題目,觀看《歷史地圖冊》P19—21《五星紅旗在聯合國總部升起》、《毛澤東和周恩來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中國代表在加入WTO協議上簽字》、上?!禔PEC領導人合影》以及《江澤民宣讀<領導人宣言>》等圖片,從中提取有效信息,討論回答:

A、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時候、什么會議上得到恢復?答: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

B、把《活動課二》P83“紀實示例”《喬的笑》提前到這里,閱讀和討論:

a、你對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答:為祖國的迅速崛起和興旺發達而自豪。

b、這件大事引發什么熱潮?答:許多國家紛紛與我國建立外交關系,中日兩國就是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

4、“APEC”是什么意思?答:亞太經濟體合作組織的英文是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就是這些英文的縮寫。

5、這次會議的主題是什么?答: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6、根據這個主題,上海APEC會議取得哪些成果?答:會議通過了《上海共識》,江澤民還宣讀了《領導人宣言》,成為我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7、后來又成立了第一個由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叫什么?答:包括中、俄、哈、吉、塔、 烏等六個國家的“上海合作組織”。

8、年10月25日,第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的席位。答:197126中華人民共和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9、年1月1日,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是中國的一部分。從此,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答:1979中國臺灣

10、,簡稱APEC。它是亞洲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政府間合作組織。年,第九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舉行。答:亞太經合組織2001上海

11、1971年11月8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標題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國人來了)”。這是基于()

A、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B、中日邦交正?;疌、中美兩國正式建交D、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答:D

12、1991年我國作為主權國家加入了“APEC”,“APEC”這一國際組織指的是()

A、聯合國B、北大西洋公約組織C、世界貿易組織D、亞太經合組織答:D

13、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②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③舉辦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答:D

14、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外交開創了新局面,下列事件可以證明這一觀點是()

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②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④上海APEC會議的召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C

15、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說:“十年后,到中國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了。”“十年后”中美之間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A、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B、中美簽署《中美聯合公報》C.尼克松訪華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答:D

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

(一)

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取得的科學技術成就主要有: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1966年,核導彈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意義: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2、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稱為“東方魔稻”的秈型雜交水稻,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練習:

1、什么是“兩彈一星”?答: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F在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但是最初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氫彈。例如,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就是因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后來原子彈和氫彈合起來稱為一彈,另一彈專指導彈。“一星”則指人造地球衛星。

2、原子彈是怎樣研制出來的?答:以鄧稼先為首的老一輩科學家挑選了20多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刻苦鉆研、奮發圖強、協力攀登科學高峰。他們在缺乏資料的“真空”狀態下,夜以繼日地工作,終于在羅布泊的戈壁沙灘上空點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彈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3、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武器,我們這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和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它?答: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對新中國和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進行威脅,中國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才能粉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人民才能過上安寧的日子。

4、袁隆平的主要貢獻是什么?答:他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質量,不僅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夠多養活許多人口。

5、我們應該學習鄧稼先、袁隆平哪些優秀品質?答: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而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增強學習自覺性,下定決心、充滿信心地投身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6、結合課本P88“練一練”,理解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A、原子彈爆炸成功; B、地球人造衛星發射成功;C、袁隆平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7、建國后,我國科技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么?答:A、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國的物力、財力和人力。B、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許多毅然歸國的海外華裔科學家們熱情投入、無私奉獻。C、1978年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8、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答:1964

9、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答:1970東方紅1號5

10、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答:神州一號

11、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他因此被國際農學界譽為“”。答:袁隆平東方魔稻雜交水稻之父

12、(溧水縣2008年二模)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國的李宗仁向來訪者說:“西方人終于將我們視為一個智慧的民族”,導致西方人觀念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B、中國成功進行導彈核武器試驗

C、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D、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答;A

14、我國研制”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令世人矚目,我國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的事件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第一顆導彈發射成功

C、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答:A

15、神州五號、神州六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成功發射是在()

A、1964年B、1970年C、1999年D、2000年答:C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數風流是此翁”,人們常用它來稱贊左圖所示農業科學家,贊揚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2004年,這位科學家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位科學家是()

A、鄧稼先B、錢學森C、袁隆平D、焦裕祿答:C

第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

(二)

1、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在《863計劃綱要》里,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共八個領域。

練習:

1、 “863”計劃的含義是什么?答:“86”指1986年,“3”指當年3月。那時王淦昌、王大衍、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了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所以稱作“863”計劃。

2、《863計劃綱要》涉及哪些高科技領域。答:A、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海洋高技術。

3、根據課本P91“動腦筋”:我們現在經濟還比較落后,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去搞高新技術的研究?答: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B、在新技術革命浪潮中,各國競爭激烈,適者才能生存和發展。

4、20世紀末,人類進入了高度的時代,以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正在改變著世界,引起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變化。答:信息化因特網

5、網絡是一把,有利也有弊,如果網絡使用不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提倡文明健康的網絡生活。答:雙刃劍

6、(高淳縣2009年二模)“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種說法如今已成為現實,你認為下面哪一個選項是實現這一說法的最佳方案:()A、海洋高技術的應用B、電氣化技術的應用C、生物技術的應用D、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答D

7、如今互聯網已走進千家萬戶,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網絡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領域

B、人們可以利用網絡瀏覽信息、收發電子郵件、購物等

C、以因特網為主的數字化正改變著世界

D、網絡生活有百益而無一害答:D

8、下列是在一次有關計算機網絡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的討論會上產生的觀點,不正確的是()

A、利用網絡可以查閱各種資料B、網絡不會給青少年網民帶來危害

C、網絡有利于青少年和外界的交流D、利用網絡可以進行購物答:B

9、某地電視臺播出了一則公益廣告:一位父親正苦惱讓兒子上網擔心他會上癮,不讓他上網又怕耽誤他的學習。這則公告主要說明了()

A、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要健康上網B、這位父親害怕網絡

C、中國上網的人數不斷增加D、人類進入高度信息化時代答:A

10、1986年3月,中國科學院幾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及時作出決定,實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后稱“八六三計劃”,下列成就在“八六三計劃”制定后取得的是()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導彈和氫彈的研制成功

C、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D、“嫦娥1號”衛星發射成功答:D

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1、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2、三個面向:是鄧小平于1983年的題詞,記住內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3、“科教興國”戰略:90年代提出,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練習:

1、P81“自由閱讀卡”回答:加入WTO以后,給我國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答:有助于加強我國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貿易聯系,為我國對外開放拓展了新的空間。同時,在WTO里進行經濟貿易活動,必須遵循這個組織規定的許多“游戲規則”,假如有所違犯,可能得不償失。

2、根據P96“動腦筋”,回答:

A、義務教育的涵義是什么?答: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礎教育,強制學齡兒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質的必要措施。

B、書中哪位同學說的對?答:右邊的女同學。

C、為什么?答:法律是強制性的,人人都必須自覺遵守和執行,任何阻止學齡兒童上學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D、結合P95“導入框”、P98“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與探究”回答:總有一些兒童由于種種現實問題而輟學,我們應該怎么辦?答: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堅決處理那些侵犯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發動社會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興辦“希望工程”、“陽光工程”,切切實實地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改善辦學條件,讓他們真正享受到應得的權利。

3、誦讀P95“文獻資料·鄧小平題詞”,談論心得:A、這體現了“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為新時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B、當前我們正處于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學校和老師為同學們搭建了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精心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大家要珍惜這些機會,爭取多學些本領,為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堅實基礎。C、P97“練一練”:應選C(基礎教育)。

4、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怎樣發展教育事業?答:A、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B、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5、觀看課本P97插圖,體會高等教育發展的喜人局面。討論: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的大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答:A、數量大增,學科齊全,布局合理。B、科學研究碩果累累。

6、1986年,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年,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是()

A、學前教育B、中等教育C、高等教育D、九年義務教育答:2000D

7、明明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正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他所受的這種教育屬于()

A、職業教育B、基礎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答:B

8、1986年,我國頒布實施的關于基礎教育的法律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B、《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礎教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答:A

9、我國實行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是()

A、普及高中教育B、掃除文盲C、普及九年義務教育D、普及大學答:C

10、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以什么為國策,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A、“863”計劃B、“星火計劃”C、“科教興國”D、“科技興國答:C

第20課: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

1、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

2、文學成就:兩個創作高峰期(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描寫地下工作者以殊死搏斗保衛山城重慶迎接黎明的長篇小說《紅巖》反映青年學生走上革命道路的《青春之歌》,童話《寶葫蘆的秘密》,老舍的《茶館》。“文革”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創作又一個高峰期,茅盾獎幾個作品 )。

藝術成就: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臺》放映革命年代的故事片《大決戰》,反映歷史題材的故事片《林則徐》,反映新中國誕生的《開國大典》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抉擇》,反映傳統文化大型舞劇《絲路花雨》。

體育成就: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從射擊運動(許海峰)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2001年7月13日申奧成功)。

練習:

1、為什么說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文學藝術也步人了新的時代?答:A、政策英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給文藝創作帶來了和諧、寬松的創作氛圍;B、來源豐富:新舊社會交替階段的社會風情千姿百態,為文藝創作提供了無窮的源泉。

2、為什么文革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藝工作者迎來又一個創作的春天?答:文學藝術的創作離不開時代的影子。文革期間由于社會的畸形,出現了一些嚴重脫離實際或浮夸于世的文學作品。文革后撥亂反正,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文藝工作者才迎來又一個創作的春天,涌現出一批《班主任》之類的好作品。

3、作家老舍在他的作品《茶館》里說:“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答:文學作品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源于社會而奉獻于社會,取之于人民而回報給人民。

4、你知道哪些文學藝術作品的形式?答: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方面的形式,還有音樂、影視、戲劇、舞蹈、雜技、繪畫等藝術方面的形式。

5、根據P100 “動腦筋”回答:

A、為什么郭沫若的歷史劇《武則天》演出時,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答:他個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和敢于開拓的創新精神,作品本身質量很高,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還得到了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支持。

B、你還可以從這張圖片中感受到周恩來怎樣的人品?答:作為國務院總理要日理萬機,他卻在百忙中擠出時間來觀看演出,說明他

對人民大眾文藝事業高度重視,對文藝工作者無比關心。照相時,他謙虛地站立在郭沫若身后,甘居平凡之位,卻在平凡之中流露出不平凡的偉大,這就是一代偉人令人敬仰的風范!

6、朗讀P100 “文獻資料·艾青的詩句”這些詩句中的“出發”和“到達”說明了作者的心境怎么樣?答:出發=事業的開始,到達=事業成功。詩人借水手之口,表達了渴求事業成功的心境。

7、根據P101 “動腦筋”:誰的做法正確?答:女生做得對,因為她明白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腳踏實地學好各門功課。對于自己所喜愛的文學,她能合理安排時間,并且持之以恒,堅持每天閱讀、練筆,準備好扎實的文學功底,為今后的事業打下良好基礎。男生的做法不可取。他也許會有偶然的收獲,但基礎太單薄,就象在沙灘上堆積磚瓦,最終是建不成高樓大廈的。

8、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比賽項目取得哪些讓世人矚目的成就?答:A、競技體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體操等項目在國際體壇上卷起一陣陣“中國旋風”,獲得大把大把的金牌。振奮了民族精神,張揚了國威。B、體育健兒奮力拼搏,為國爭光,屢建功勛。容國團、許海峰、李寧等一大批優秀運動員不斷涌現,就象那長江后浪推前浪,標志著我國正在走向世界體育強國。

9、發展體育運動除了在比賽場上為國爭光之外,還有什么現實意義?答:A、群眾性的體育運動蓬勃開展,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民族素質大幅度提高,把“東亞病夫”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B、綜合國力的增強,為發展體育提供了必要的保證;體育的發展,使民族素質得到提升,進一步增強了綜合國力。

10、課本P103 “練一練”回答:

A、從整個民族的健康水平來說,群眾性的體育運動蓬勃開展,體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課程,民族素質大幅度提高,把“東亞病夫”的帽子扔進了太平洋。

B、從典型的事例來說,競技體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乒乓球、羽毛球、女排、跳水、體操等項目在國際體壇上卷起一陣陣“中國旋風”,獲得大把大把的金牌。在悉尼舉行的2000年第27屆奧運會上,我國金牌總數已經位居世界第三,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弘揚了國威。今年,第28屆奧運會即將在雅典舉行,我國體育健兒正在厲兵秣馬,屆時能夠展現怎樣的風采,應當不會辜負人們的厚望。

C、由于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也由于中國體育水平舉世矚目,所以越來越得到國際體育界的信賴和支持,2008年將由北京承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

11、年,中國北京舉辦了第屆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答:200829

12、下列關于新中國體育成就的表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A、許海峰為中國在國際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

B、中國乒乓球自20世紀50年代起碩果累累,成為“國球”

C、中國女子排球隊曾經獲得“五連冠”

D、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運會答:A

13、伴隨新中國的誕生,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一方針是為了繁榮我國的()

A、文藝事業B、體育事業C、科技事業D、教育事業答:A

14、改革開放后,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日益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北京在2008年舉辦的國際體育盛會是()

A、亞運會B、世界杯足球賽決賽C、乒乓球世界錦標賽D、奧林匹克運動會答:D

15、中國實現奧運歷史上金牌“零”突破的體育項目是()

A、女子排球B、乒乓球C、男子射擊D、自由體操答:C

16、每一次大型的運動會都有活潑可愛的吉祥物,把福娃做為吉祥物的運動會是()

上一篇:八下歷史知識點總結下一篇:歷史八下知識點小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