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

2023-03-07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價值問題是社會主義與生俱來的基本問題,價值關系是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基本關系。文章從社會主義價值的歷史生成、發展演變和價值關聯等七個部分,對社會主義價值的內在邏輯、科學內涵以及時代發展展開系統、完整、科學的反思,不僅能夠科學地揭示社會主義的價值規定性和價值理想,而且也為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實了理論基礎,明確了致思方向。

【關鍵詞】社會主義 價值 核心價值觀

任何社會思潮和制度從來都是一定價值觀念的產物,有其特定的價值取向,有其追求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也不例外。價值問題是社會主義與生俱來的基本問題,價值關系是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基本關系。社會主義價值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之魂,決定著社會主義的目標任務、發展模式和制度體制。對社會主義及其價值的歷史把握和科學認識,是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基本前提,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社會主義價值的生成

在歷史上,社會主義首先是被當作一種價值理想提出來的?!吧鐣髁x價值”回答的是社會主義“有什么好處”、“對誰有好處”,亦即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問題。馬克思之所以批判資本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不僅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容納不了在其自身內部發展起來的巨大生產力,而且還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造成了人的異化,造成了廣大勞動者被奴役被壓迫的悲慘境況,造成了社會道德倫理的淪喪,而社會主義卻能使人重新成為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他們自身的主人。

社會主義的價值是如何生成的?我們從價值發生學角度來考察,價值是人類誕生并導致主客體的分化及對立統一,并建構認識—實踐關系以后才產生的。在主客體混沌不分情況下,是無所謂價值而言的。應當明確,社會主義價值不是某種獨立物或實體,也不是某種先驗的存在,它實際反映的是客體屬性對主體的功用?!啊畠r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①,盡管這是句出自馬恩經典原著且被李德順先生稱為“學術公案”的爭議話語,但是它至少說明了價值是一個關系范疇,是作為一種特定的“關系態”或“關系質”而產生和存在的。價值既不是客體自身的存在與屬性,也不單純是主體的利益、需要、情感、態度、欲望,等等,甚至也不是人自身或其本質、本性本身。單純的客體或主體方面,都不是價值;否則就墮入了實體思維之中。②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始因是人類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需要,生成的基礎是人類的歷史實踐,生成的實質是主客體之間需要與滿足關系的不斷生成的過程。

具體而言,首先,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始因是人類追求理想社會的需要。無論是東方設計的“大同”世界和“太平”世界,還是西方希冀的“理想國”、“烏托邦”、“太陽城”,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自由人的聯合體”,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的“和諧社會”,都包涵有人類的價值訴求,折射著人類的理想之鏡,即建立一個公正、合理、自由、平等社會的理想。

其次,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③。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④社會主義的價值并非來自于某個先驗的設定,也不是某個終極的靜止狀態,它就在現實的運動之中生成;這個生成過程只能在現實的前提和條件下發生,而不能脫離現實。社會主義價值的生成如同實踐本身一樣存在著從抽象到具體、從原始的豐富性到歷史的具體性的邏輯展開?,F實中發生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價值實踐,就是在資本主義時代革命地改造現狀的運動本身,即人民大眾旨在尋求自身解放的社會實踐本身。

最后,社會主義價值生成的實質是共產主義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⑤馬克思恩格斯所構想的共產主義是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的覺悟極大提高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則是一個社會生產力逐步走向發達,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條件的歷史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價值的生成本質就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中奠定物質基礎,張揚價值理想,凝聚社會共識,走向“世界歷史”的過程。

社會主義價值的演進

從社會主義誕生的那一刻起,無論是理論的闡述論證還是實踐的摸索證明,都時刻承載著人類對幸福生活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夢想。這種追求凝聚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智慧與思想。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莫爾的“烏托邦”,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到列寧的“和平、土地和面包”,從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鄧小平的“共同富?!?;從古希臘到英國,從德國到法國,從俄國到中國,我們看到,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追求,承載著人類對完美世界的渴望與夢想,是世界夢,也是中國夢。

社會主義價值的演進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價值伴隨歷史的進程,在凸顯中演進,在演進中凸顯。我們看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歷經500年,其中有高潮與低潮,有成功與挫折,可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既有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這樣偉大的理論家、革命家的鞠躬盡瘁,也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為社會主義的創立和建設付出的辛勤勞動甚至寶貴生命。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與人民的選擇的統一。我們看到,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實現是極為不易的,社會主義事業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使命,不能苛求創立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驅者們在十全十美中迅速建立起美好甚至完美的社會主義,也不能苛求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摸索中不犯任何一點的錯誤,社會主義沒有教科書、現成的答案,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只能在摸索中奮發與前行,在改革中推進與完善。同時,社會主義的價值不是從公平、正義等道德的概念或原則出發來塑造的,而是伴隨著動態的實踐逐漸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顯現的。

社會主義價值的演進是人民的創造與選擇。社會主義是偉大而光榮的,而這種偉大與光榮屬于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的締造者。社會主義價值也因人民而存在,為人民而實現。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這是社會主義價值最本質的內涵要求,是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本質邏輯。我們每一位共產主義理想的追隨者、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用非凡的智慧和勇氣把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等的工作完成好,始終要把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與人民群眾的福祉結合在一起,讓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成功典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成功典范,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做出的探索與貢獻。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固定模式,而是一個創造性的歷史實踐的過程,在歷史的條件下,我們是在經濟基礎較為落后、思想文化受封建歷史傳統影響較深的底子上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些復雜因素的存在,都決定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學習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一切先進技術和思想,堅持從實踐實際出發走自己的道路,做好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工作,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必經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必將為人類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社會主義價值的系統

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或制度體系是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實體化和具體化。

社會主義價值系統是由多個社會主義價值所構成的特殊系統,這個系統中的各個特定價值相互依存且相互作用,從而形成并表現為一個要素的集合體、機理的統一體和功能的綜合體。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價值系統是諸多價值維度及其具體價值交織而成的總和或網絡,故研討社會主義價值系統必須從一個合理的“參照系”即價值維度體系去說明。事實求是地講,這樣的維度非常多,但人類的社會形態總是處于一定歷史階段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格局”的總和?!翱偟恼f來,能被一定歷史時期的最廣大人群認可和踐行的價值系統,總是與這個階段上的生產力的總水平、制度的總狀態、文化的總狀況和社會的總趨勢相一致?!庇纱?,可以具體地探析社會主義價值系統中所蘊藏的經濟價值、所內含的政治價值、所包納的文化價值、所涵蓄的社會價值、所囊括的生態價值。在社會主義價值系統中,每個價值抑或價值子系統都在自己的位置和維度上發揮各自的特定作用。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從整體的視閾和綜合的路徑去求索社會主義價值的系統圖景和系統規定性。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生成、存在和發展,就是要實現該系統在整體上的總效應的豐滿、飛躍和彰顯。

社會主義價值系統還是一個可以而且應當進行人工調節和人為優化的系統,這就要求恰當地擇取、依據和應用一定的對其進行構建的“標尺”。首先,必須堅持客觀性而克服主觀性。如是而言,在論析社會主義價值系統時,應當首先把社會主義價值系統作為一個客觀的系統加以對待,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次,必須堅持全面性而克服片面性。換言之,必須摒除簡單化或絕對化等片面性思維,從而突出整體審視和區別對待等全面性思維,進而立足社會主義社會的宏大整體、統觀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全局聯動、著眼社會主義發展的長遠未來。再次,必須堅持動態性而克服靜止性。其基本要求就是要著重從系統與要素、系統與外界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去進行辯證的、綜合的動態剖析,以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系統的結構塑造、動態運行和功能發揮達到最佳狀態。

社會主義價值的功能

社會主義是一種思想、一種運動、一種制度、也是一種價值。作為價值的社會主義朝向,始終是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基本訴求,源動著作為思想的社會主義實現理論創新,推動著作為運動的社會主義實現蓬勃發展,維系著作為制度的社會主義實現民富國強。價值視域下的社會主義一方面支撐著對歷史彼岸的理性王國或自由王國的信念,支撐著對人的自由本質和社會的自由尺度的意識與自我意識,為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提供一種理想性的價值參照和超越性的價值圖景,有效地搭建起理想與現實、超越與世俗之間的有機關聯;另一方面,在具體的經濟和政治生活中,作為價值的社會主義為多元化的個體與共同體以及他們之間的自由交往和平等互動提供著權利和義務的邊界,形成具有社會主義屬性的制度體系和社會交往。

從上述視角出發,社會主義呈現出一種價值的結構譜系,其終極價值指向人的自由全面解放,且以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和諧發展等基本理念為價值支撐。這些基本的支撐價值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社會主義發展的地域特色相結合,呈現出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如在黨的十八大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明確提出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信念,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理念,在個體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

總括而言,社會主義的價值不僅是系統的、完整的,也是歷史的、具體的,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反映,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核心,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靈魂,這一邏輯演進表征著社會主義價值的功能性指向。即在社會主義的理論發展和現實推進過程中,社會主義價值發揮著批判與建構功能、規范與凝聚功能、維護與創新功能、引領與整合功能,為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和現實推進提供了理念支撐和精神動因。

當前,建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明晰社會主義價值的價值方位和功能指向是前提,需要對社會主義價值展開理論地、歷史地、時代地考察,思考社會主義價值的理論升華、經驗總結和時代境遇,著力從社會主義價值功能彰顯的底線維護、機制建構、方式創新、領域拓展等方面,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的建構路徑,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歸復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復雜時代境遇下促進社會主義價值的功能發揮。

社會主義價值的環境

社會主義價值環境是指社會主義價值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具體是指影響社會主義價值形成、發展和社會主義價值傳播、實現的一切外部因素,即與社會主義價值有關的并對其發生影響的外部因素。一般來說,社會主義價值環境可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主要是指社會主義價值所面臨的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微觀環境是指社會主義價值產生、發展的特定歷史階段所面臨的具體環境。宏觀環境對社會主義價值的形成、發展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微觀環境對社會主義價值的形成、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環境是社會主義價值生長的土壤,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價值發展的廣度和深度。社會主義價值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內涵,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認知和重視度也不同,隨之社會主義價值的影響力也不同。誠然,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發展,社會主義都代表著一種與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息息相關的價值追求,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目標。

社會主義價值誕生于既定的歷史環境,也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使社會主義價值的發展充滿著各種風險。社會主義價值經歷了農業文明時代的啟蒙、工業文明的萌芽和崛起,尤其在全球化進程中,人們越來越關注社會主義價值研究,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得這方面研究更為擴大,社會主義價值在實踐中逐漸擴大著影響、綻放光芒。進入新世紀新階段,社會主義價值面臨的國際局勢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內環境也在不斷調整,這些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為社會主義價值提出挑戰的同時,也為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平臺。

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

社會主義價值的形成,既是漸進的、歷史的過程,也是由矛盾斗爭到形成共識的過程,既要承襲傳統文化的脈絡,又將汲取現代文明的養分。這一動態的、發展的特點決定了社會主義價值與傳播之間的密切關系。一方面,傳播是社會主義價值構建的重要手段。任何一個社會都有自己倡導的價值理念,這不僅僅因為一個國家、社會的價值理念是建立和維護這個國家政權的重要手段,是各國各政黨的精神旗幟,還因為價值理念具有社會教化和整合的功能,是民族國家的精神紐帶,決定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決定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傳播媒介作為精神文化產品的重要載體,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陣地,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社會核心價值構建的主要手段。因此,對于社會主義而言,傳播更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價值建構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價值決定了傳播的導向。絕對的傳播自由是不存在的,傳播應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傳播應當進行自我約束。而決定傳播導向的,主要是這個社會所倡導的核心的價值理念。當前,我們以“三個倡導”為指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應該堅持的傳播導向。

新世紀、新階段,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形成了一個以傳播的全球化、信息的多元化、文化的大眾化以及社會的媒介化為表征的新的傳播態勢。面對新的傳播態勢,審視我們在社會主義價值傳播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從傳播主體來看,社會主義價值傳播者的理論水平、傳播觀念、專業素質有待提高;從傳播對象來看,社會公眾的認知理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向;從傳播內容來看,社會主義價值的內容抽象,民眾接受度不高,導致主導價值面臨邊緣化危險;從傳播介體來看,傳播媒介自身的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媒介傳播的重心偏移、缺乏引導以及媒介的人性化追求所導致的價值觀多元化。因此,新的媒介環境下,要著力建構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系統。一要堅持以人為本、價值主導、協調建構的基本原則。二要明確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系統構建的著力點,即加強宣傳,增進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價值的認同;更新理念,充分發揮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創新方法,擴大社會主義價值的傳播領域。三要著力構建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系統的融入機制,即將社會主義的共同價值追求融入個體的價值追求之中,將社會主義價值的內涵融入到大眾化的話語表達中,將社會主義價值的具體要求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場景中。

在此基礎上,積極促進社會主義價值的全面深入傳播。首先,要抓好學校教育、干部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教育,健全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核心路徑。其次,要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傳播制度,倡導文明的行為規范,保障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全面踐行。再次,要開發精神產品,營造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文化氛圍,即,堅持正確的文化導向,弘揚主旋律;堅持文化的兼容性,推廣優秀作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抵制低俗之風。最后,要爭奪話語權,擴大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國際空間。即加強傳媒國際化的進程,擴大社會主義價值的對外傳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加強蘊含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傳播;著重說明闡釋,深化社會主義價值觀內涵的對外傳播,尊重傳播規律,創新傳播方法,提高社會主義價值傳播的有效性。

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

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既關乎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繁榮,又關乎人民群眾的現實福祉與理想信念。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也是社會主義自身價值的最好證明。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是復雜的,其中需要著重把握其階段性特征與條件性基礎。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具有階段性。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總體上而言是一個不斷推進的歷史進程,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征。究其原因,首先,在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進程中,人的主體性的發揮既表現在對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已有文明成果的接受與傳承,又表現在可以根據新的情況對待歷史、創造未來,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內涵由此更為厚實;其次,人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著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實踐也充分表明,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在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性需求、溫飽性需求等方面呈邊際遞減趨勢,而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社會公平正義需求等方面則呈上升趨勢;再次,在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思想多元化等的世界發展大勢下,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與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之間相互寄生,相互影響,共同反映出某些個體、某些群體對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焦慮和跑偏癥候還一定程度地存在著。

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需要具備諸如主體確立、物質基礎、制度安排、機制建構、介質平臺、認知引領、管理提升等相應的條件基礎。就其中的主體確立而言,首先,人民是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主體。一切事物的價值都是對人而言的價值,沒有人的存在,價值就既沒了可依附,也沒了可判斷。社會主義價值也是如此。社會主義價值因人民而存在,為人民而實現。同時,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始終離不開人民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只有通過現實的人民以及人民現實的實踐活動才能去不斷創造社會主義價值,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價值,不斷體驗社會主義價值;其次,社會主義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人民對社會主義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價值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在社會主義價值判斷上,需要將個體、社會、國家與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價值評價、價值環境、價值傳播等諸多的價值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這些價值要素相結合的凝練概括與集中體現?;谏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價值判斷也深刻反映中國人民對社會主義獨特的價值訴求,反映中國人民對于社會主義價值實現的不懈追求;再次,人民的價值追求與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人民的價值追求與社會的價值實現之間所具有的一致性構成了中華民族生息綿延的主航道,演繹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主旋律,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進程。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的價值實現也客觀上要求必須協調好社會主義價值滿足與人民價值需求之間的關系問題,要讓人民在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國家價值目標的過程中也同時能夠更好地實現個體的價值追求,從而為社會主義更好、更高價值的實現創設出更有利的群眾基礎與社會環境。

社會主義價值在中國:由自發到自覺

任何成熟的國家和民族,適應時代變遷與社會變革要求的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嬗變,都會經歷一個從自發孕育階段到自覺培育階段的飛躍。我國從早期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對于社會主義價值問題的不斷探索和反思,擺正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朝向,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基調。隨著時代發展和歷史進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變得日益重要,完成這一時代使命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進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使命,此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正式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定性為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和發展中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價值的認識結晶,全方位反映了社會主義價值的一些基本特點,是對社會主義價值性質與內涵的深刻闡發,是對社會主義價值學說的充實與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體系闡明的、社會主義社會制度要求的、參與社會主義實踐運動的人們應當持有的核心價值觀。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指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價值觀,即作為“主體關于主客體之間所有價值關系的基本看法或總的觀點”的價值觀?!霸谥黧w的評價活動中,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價值意識在主體意識中不斷反復,就會以‘邏輯的式’的形式積淀為價值觀念?!雹奚鐣髁x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關于核心價值尺度、價值評價和核心價值取向、價值追求這兩方面的“邏輯的式”。黨的十八大報告和中共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概括,就是社會主義要求的價值尺度、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價值追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價值的內在關聯體現在,社會主義價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依托的反映對象,是對社會主義價值集中的觀念表達。黨的十八大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力圖從社會主義價值角度考察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與實踐歷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指導具體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回歸。因此,當前要在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反映社會主義價值、遵循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澄清社會主義價值本源,消除對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誤解,并結合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的嶄新時代特征,不斷深化價值研究新途徑,創新價值研究新視野,賦予價值研究新內涵,拓展價值研究新領域,進而科學描述和闡釋未來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價值言說。要在積極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際化、市場化和大眾化研究。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社會主義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關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AKS005)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頁。

②孫偉平:《價值哲學方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59頁。

③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頁,第196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頁。

⑥陳新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6~27頁。

責編 / 張蕾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隨著中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育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一方面,歷史與社會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道德素質,有助于學生未來發展。另一方面,歷史與社會教育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一環,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初中教師應當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內容,不斷開拓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教學的發展新方向。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育;教學方向;教學問題;教學現狀;

引言:

在初中教育中,歷史與社會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大局意識、人文素養以及對于歷史和社會的深度反思,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我國現階段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的教學問題,對初中教師應當如何創新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進行深入分析,為初中教師提供歷史與社會教學的新思路。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大部分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育都出現了以下問題:首先,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相關課程以及教育長期擱置,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存在單一、死板的問題。在素質教育中,學生是教師教學以及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為中心,但目前初中教師在歷史與社會教育的教學中依舊以傳統的教師講解的應試教學為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較差[1]。

其次,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許多學校都開始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但由于各地區經濟的差異、學校對于不同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同以及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等原因,部分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仍然存在以課堂板書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單一式教學,對現代科技引入不足。

最后,學校對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的不重視直接導致了相關課程的教學體系混亂,教師的教學時間被壓縮,而學習內容以及教學任務過于繁重,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差。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教學的建議

(一)重視歷史與社會教育

首先,學校、教師以及家長都應當重視歷史與社會教育對于學生人格培養、愛國情懷養成以及品德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歷史與社會教育不僅僅是帶領學生了解相關歷史,更是幫助學生通過歷史加深對于史實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其次,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學校應當積極幫助教師進行歷史與社會教育的教學改革。目前,社會上已經出現部分“歷史與社會教學無用論”的論點,這些論點對于三觀處于養成期的學生而言,十分容易動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因此,學校第一應當加大對于教師的培訓,為教師開設相關培訓講座以及組織教師與其他學校交流學習等,為教師自我提升提供廣闊渠道。第二,學校應當積極組織教師規劃課程教學方案以及教學計劃,根據目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習能力架構符合學生發展的歷史與社會教育教學方案。

最后,從家長的角度出發,學校、教師也應當積極探求更加深入的家校合作,通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的方式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相關歷史,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及愛國情懷。除此之外,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學校以及家長應當力圖打造更加生動、活潑具有高覆蓋度以及還原性的歷史與社會課程,例如在學習《明清的文化發展》這一章節的課程時,教師首先應當鼓勵學生自己在課前預習相關內容,鼓勵學生與家長一起查找明清時期的文化內容以及進步之處、弊端問題,通過課前預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應當向同學介紹優秀的明清文化,還應當普及明清時期的文化專制、八股取士等弊端問題,并且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2]。

(二)創新教學內容

對于教師而言,創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的教學內容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愛國情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為教師如何創新歷史與社會教育的教學內容提供一定的教學思路:

首先,教師應當積極引進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以及互聯網資源。在信息社會,學生接觸消息的渠道十分復雜,信息的質量也參差不齊,在此背景下,初中教師應當主動為學生選擇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篩選互聯網的學習內容。例如以《覺醒時代》為主的系列電視劇,一方面具有歷史教育性,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新民主革命的歷史內容,另一方面也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在觀看電視劇的過程中培養對于相關歷史事件的學習熱情,增進對于相關歷史的了解興趣。

其次,初中教師應當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從原本的教師主導課堂教學轉變為由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的教學模式。第一,初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動力以及學習熱情為基礎,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以教材中的不同專題為教學內容,將專題的各個部分由小組同學合力完成資料查找、討論以及上臺演講等教學環節。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查找能力,令學生在主動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歷史,又能夠通過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強、具有較強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溝通表達能力強的人才。第二,初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主動進行資料查找,包括與教材不同的觀點、教材沒有涉及到的知識內容等,這些知識內容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以及辯證看待問題的角度,另一方面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主動投身于歷史資料的學習當中。

最后,從教師自身的角度出發,初中教師也應當積極充實自身的知識內容,滿足學生對于不同歷史事件的疑惑。隨著歷史與社會教育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教師資質參差不齊等問題也被暴露出來。在此背景下,初中教師應當堅持不斷學習的精神,以教材為基礎,不斷學習歷史史實的不同評價角度、不同史實資料,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教學中為學生答疑解惑。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教學中,歷史與社會教育及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相關歷史資料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以更加全面、辯證的角度看待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初中教師應當立足于教材,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劉香菊.思維可視化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教學的有效整合[J].高考,2019(12):167.

[2]祝利萍.基于合作學習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教育有效教學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1):161.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第3篇

研究性學習并不完全是西方的獨創, 研究性學習的思想萌芽在我國早已有之??鬃拥?ldquo;學而不思則惘, 思而不學則怠”說明了學習必須在思考中得到真知?!抖Y記·中庸》也有這樣的思想:“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陶行知是我國提倡“研究性學習”的先驅, 主張“生活即教育”。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中明確定義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 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學術界對研究性學習也是眾說紛紜。一種觀點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 另一種觀點認為研究性學習是一門獨立的課程, 還有人認為它既是一種學習方式, 又是一種課程。不管認為研究性學習是課程還是學習方式, 它有別于傳統的授受式教學,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理念是一致的。

2《歷史與社會》課程特點和研究性學習的關系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特點概括為人文性, 綜合性和開放性, 而研究性學習則具有主體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過程性、論證性、情境性, 兩者在許多方面都有相通點。研究性學習中最關鍵的是學生的主體性, 否則, 研究性學習就無從談起。開放性不僅表現在時空開放, 還體現在內容開放、結論開放, 是探究性學習的前提。論證性有助于年齡小、閱歷淺的初中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審慎看待“戲說歷史”, 確立正確的史觀;過程性和實踐性使研究性學習沒有了接受式學習那么強烈的功利性, 注重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構建對社會的認識, 培養學生對社會的分析、判斷能力, 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稓v史與社會》新課程的理念正和研究性學習不謀而合, 研究性學習有了用武之地。

3《歷史與社會》研究性學習目標

3.1 學生是主體, 教師必須首先研究學生、把握學生

從年齡特點看, 初中學生以直觀、具體、近距離思維為主, 情感活躍而外向, 對新事物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 可塑性強。因此, 研究性學習實施更重要的是激發初中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發揮想象和創造的內在動力;但初中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維持時間較短, 如果不注意調動學生, 鼓勵學生, 讓學生始終對研究性學習有一種興趣和熱情,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后容易半途而廢。初中生人生閱歷淺, 不能多角度看問題, 且具有向師性, 對教師有依賴心理, 教師必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 “攙扶”學生走進研究性學習, 養成學生的探究精神和主體意識。

從學科特點看, 歷史是過去的事件, 對歷史的理解與個人的閱歷和經驗是密切相連的。選擇初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 以適應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初中生應從觀察學習, 模仿學習開始的, 由小到大, 由淺入深, 用類似史學研究的方法來開展研究性學習, 這可能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對初中學生來說, 歷史研究性學習不在于出研究成果, 強調研究過程的體驗與研究意識的形成, 重在人人參與, 為學生在高中、大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獲得終生學習的能力。

3.2 明確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首先要明確歷史教學的總目標

究竟是讓學生記住歷史的基礎知識重要, 還是教會學生歷史學習的方法重要, 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實質是歷史學習的目標問題。有的學者將歷史學科能力劃分為四個層次 (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對歷史問題進行闡述、分析和解決的能力) ;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國際意識、公民意識, 養成正確的價值觀, 形成健全人格, 提高人文素養。對于一個現代人來講, 知識和能力、方法和行為、價值觀和情感, 三者缺一不可。這也正是實施新課程的基本價值追求。目前, 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雖然不斷在摸索中前進, 但離上述目標仍有較大的距離, 特別在能力的培養上和學生的親身體驗上比較薄弱, 研究性學習卻可以彌補其不足。因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不同于傳統的知識授受的學習目的, 它注重學生在類似科學研究的學習過程中的實踐和體驗, 以及這種體驗的內化 (如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 人生觀、價值觀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

4 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

4.1 利用教科書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討論中, 研究性學習究竟是學習方式還是課程尚無定論, 不管怎樣, 課堂教學作為主陣地, 研究性學習不能放棄, 否則, 研究性學習只能成為點綴?!稓v史與社會》新課程鼓勵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教材設置“知識窗”、“讀與思”、“活動區”、“大家談”、“文件夾”五個欄目, 配套的《學生自備檔案》中也有大量的實踐性作業, 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這些欄目既和正文內容密切相關, 又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教師在課內研究性學習中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 緊緊抓住這部分內容, 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大部分研究性學習的專家認為研究性學習是從問題出發, 因此還可以抓住內容教材中存疑性的史實和觀點、教學中突發性的思想火花、現實社會中的熱點和焦點、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家族歷史與家譜、歷史見證者的口述。把教學內容和社會實際與個人生活緊密聯系, 使知識不再局限于教科書。

4.2 課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師生傳授式為主, 教師占據絕對的知識權威地位, 學生處于從屬地位, 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一言堂”, 是答案的標準化。新課程要求創新、個性化思維, 研究性學習正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思維的絕好途徑。學生的主體性和課堂的研究性是此課堂的最大特點, 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 課堂形式也必然發生改變。在初中歷史課堂中, 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是為了創設探究氛圍以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我們在實踐可以試著采用這多樣化的形式:角色扮演、模擬法庭、小組討論、學生授課和實地學習等。

研究性學習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上具有其優越性, 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能對傳統的應試教育的不足做一點彌補。從教育的全球視野來看, 國外在小學、初中階段都能成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我們也必須迎頭趕上。

摘要:研究性學習己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亮點, 全國各地興起研究性學習的熱潮, 但幾乎都是在高中階段展開。在初中階段, 在研究性學習大有用武之地的《歷史與社會》領域, 相對缺少關注和深入的研究。筆者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驗活動, 是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初中階段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形式、方法、教學策略及其規律等。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第4篇

命題人:陸稚虹寧波市明樓中學

考生須知:

1.全卷共二大題,18小題,滿分為60分??荚嚂r間為90分鐘。本次考試采用開卷形式。

2.全卷分為卷Ⅰ(選擇題)和卷Ⅱ(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卷Ⅰ的答案必須2B鉛筆填涂;卷Ⅱ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

3.請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

卷Ⅰ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2小題,每小題1分,共12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A.一B.二C.三D.四

2.嫦娥飛天,玉兔奔月。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發射升空,執行我國航天迄今難度最大的任務。

A.嫦娥一號B.嫦娥二號C.嫦娥三號D.嫦娥四號

3.與下列圖①相對應的地形立體圖是

C.

A.圖②① ②

B.圖③C.圖④③ ④ D.與圖②、③、④都不對應

4.“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男女戴口罩”,受中國大范圍霧霾天影響,前一段時間,寧波等多個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寧波數個監測點PM2.5實時濃度突破500.為此我國政府應當: ①.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杜絕污染物排放 ③.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挑戰④.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八次締約方會議在卡塔爾首都多哈正式開幕,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組成的“傘形集團”在會上不接受《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據此回答5--6題。

5.“傘形集團”不接受協議的行為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

①公平性②多樣性③共同性④持續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材料從一側面說明:

A.保護環境會阻礙經濟B.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 C.資源爭奪影響世界和平D.不公正的國際秩序沒有改變 7.找出圖示中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描述錯誤之處 ..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8.下面是小楊同學摘錄的四張歷史知識卡片,卡片內容正確的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9.下列歷史事件對應正確的是

①打倒列強鏟除軍閥——北伐戰爭②生死攸關歷史轉折——遵義會議

③分田到戶實現溫飽——土地改革④一國兩制洗雪國恥——港澳回歸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決定,這表明我國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做到了

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執法必嚴D.違法必究 11.新未成年人保護法將第五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訊問、審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知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到場。”這一修改有利于實施對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護B.學校保護C.社會保護D.司法保護 12.圖五警示我們要

①理性分析社會現象,明辨是非 ②加強道德建設,提高公眾素質 ③加強科普宣傳,提高科學素養 ④注重科技創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圖五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6小題,共48分)

13、(8分)材料一:下表為浙江幾個城市非機動車和行人守法率數據。

材料二:12月2日是第二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為“摒棄交通陋習,安全文明出行”。根據去年的交通事故統計分析,浙江因為各種交通導致死亡的人數超過3000人。 (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2分)

(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設立“全國交通安全日”的目的。(3分)

(3)列舉一條交通陋習(材料中出現的除外),并說說如何“摒棄這一交通陋習”?(3分)

14、(8分)2013年,有兩只“兔子”備受人們關注:

【兔首回歸】2013年,6月25日晨,兩尊獸首安全運抵北京。28日,圓明園青銅鼠首兔首被正式歸還中國。在國外漂泊150余年的文物終于回歸祖國。

【玉兔奔月】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玉兔”號月球車)在月面展開工作,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缭?8萬公里的茫茫太空,中華民族古老的“奔月”夢想成為現實。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

(1)兔首在150多年前如何“漂泊到國外”的?(2分)

(2)“玉兔號”月球車奔月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3)“兔首丟失”和“玉兔奔月成功”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1分)

(4)【兔年展望】中國農歷的下一個兔年是2023年,請展望一下這一個兔年的景象。(2分)

15、(8分)材料一:見圖一11月23日,中國宣布在東海設立防空識別區,覆蓋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大部份東海海域,要求在區域內航行的航空器得向中國通報飛行計劃,對不配合識別或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中國武裝力量將采取防御性緊急處置措施。

材料二:11月26日,美軍兩架B-52遠程戰略轟炸機在進入中國新設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并且飛越中日有爭議的東海島嶼,這次飛行任務事前沒有知會中國。此前美方曾經聲明,不承認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也不會向中方提交飛行計劃。

材料三:近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連續拋出挑釁中國的言論,荒唐鼓吹“中國威脅論”,并以此作為其“強軍”的借口,大力推動解禁集體自衛權,進而準備修改和平憲法。 (1)美國防空識別區最早在1950年就設立了,日本比中國早了44年設立防空識別區。如今我國能設立防空識別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從地圖看釣魚島位于浙江的什么方位(2分) (2)結合材料二,從世界主題角度說說美方的這種做法有什么危害?造成這種危害的根源是什么?(2分)

(3)面對日美的挑釁,從自身角度說說我國政府最根本的應對措施是什么?結合上述材料說說我們青少年應履行怎樣的基本義務?(4分)

圖一

16、(8分)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從未放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隨著另一場夢的破碎產生的:一系列的侵略戰爭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被迫簽訂,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與苦難世所罕見。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絕不會將自己的命運任人擺布,更不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而無動于衷。在西方列強入侵下隨之而興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中國夢的提出。在喚醒中華民族萌發出中國夢的過程中,無數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奮斗,但都失敗。真正把中華民族帶上實現“中國夢”的人間正道,是中國共產黨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另一場夢的破碎”開始于何時什么事件?(2分)

(2)請列舉19世紀末體現“中華民族遭受的屈辱與苦難”和“無數仁人志士曾經的不

懈擦索奮斗”的史實各一件,并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4分)

(3)請你簡要說說中國共產黨人在20世紀

三、四十年代帶領中華民族為實現“中國夢”

所作的努力。(2分)

17、(8分)材料一:今年12月,我國多地遭遇霧霾天氣,中東部地區幾近“全軍覆沒”。多地連續發布霾黃色警報。霧霾圍城,霧里看花、海市蜃樓的景象牽動著無數老百姓的心。

材料二:“借我一雙慧眼吧!”不少網友在微博上感嘆,想在霧中把城市看清,更想明白霧霾原因所在。專家分析霧霾形成的幾個要素:其中之一是生成顆粒性揚塵的物理基源。疏

松的土壤質地最易生成顆粒性揚塵微粒。二是車流量大造成揚塵。例如,道路中間花圃下雨或潑水后若有泥漿流到路上,一小時干涸后,被車輪一旋就會造成大量揚塵,即使這些顆粒性物質落回地面,也會因汽車不斷駛過,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什么環境問題?從環境重要性角度說明霧霾天氣引起百姓關注的原因?(2分)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我們可以為改善這種現狀采取些什么措施?關鍵靠什么?(3分)

(3)材料說明我國實行哪項基本國策具有必要性?老百姓為抵抗霧霾可以在吃住行方面做些什么?(3分)

18、(8分)2013年11月9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中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與三農有關,農村、農民、農業注定再次成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注的焦點。

材料一:對于此次會議,農民們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一是期待推進新型城鎮化,二是期待成為市民的農民有穩定的生活來源,三是期待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材料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農民”,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賦予了農民更多的保障權利,其中牽動著億萬農民神經的最關鍵一點就是土地問題,農房農地能抵押能擔保,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等。 (1)、“中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與三農有關”,請你列舉兩項建國以來在三農問題上的偉大變革?(2分) (2)、根據材料一的內容,請說說黨和政府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以促成農民們期待的真正實現?(3分)

(3)請從我國的人口國情這一角度分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農民”?試分析十八屆三中全會土地政策頒行的意義?(3分)

2014年初中社會思品學業評價考試模擬試卷參考答案

1——6CCBCCD7——12DABADA

非選擇題答案

13、答案:(1)浙江幾個城市大多數非機動車和行人能遵守交通規則,依法出行;但是也有

一些非機動車和行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缺乏安全文明意識。(2分)

(2)我國設立“全國交通安全日”,可以提高公民交通安全意識,文明出行的意識;

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等。(3分)

(3)“中國式過馬路”,隨意闖紅燈。措施:①加大對行人闖紅燈行為的處罰力度。

②加強宣傳教育,認識行人闖紅燈的危害。③交管部門加強管理、監督等。(列舉其他交通陋習也行,但是措施要有針對性)(3分)

14、答案:(1)150多年前(1856—1860),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洗劫圓明園,

搶走了“兔首”。(2分)

(2)實施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

努力;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支持等。(3分)

(3)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1分)

(4)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享有更加

充分的民主權利等。(2分)

15、答案:(1)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東南(2分)

(2)不利于世界和平(1分);強權政治,霸權主義(1分)。

(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2分);樹立國家安全意識 ,自覺關心、維護國家安全(

216、答案:(1)1840年 鴉片戰爭(2分)

(2)甲午中日戰爭維新變法運動(2分)

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引發公車

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2分)

(3)與國民黨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抗日戰爭;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在政治上實行民主選舉人民政權;在經濟上通過大生產運動,克服了經濟困難,為爭取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進行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2分,任選2項)

17、答案:(1)環境污染。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2)植樹種草,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發展公共交通,控制車流量;利用科技,降低汽車尾氣排放量„„(2點即可)。關鍵靠科技。

(3)保護環境。吃:多吃健康食物,清腸潤肺。?。荷匍_窗。行:外出戴口罩( 兩個角度,有理即可)

18、答案:(1)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1979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

一、加強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二、對農民進行就業培訓„„

三、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歷史與社會論文范文第5篇

課題實施方案

坎山鎮中 陳飛

一、課題的意義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課本,小鎮水鄉的封面圖片呈現在我們面前。七年級下冊的《歷史與社會》主要包括四個單元——《中華各民族的家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的變化》《文明探源》。本冊主要學習的是人們的生存生活環境,封面的小鎮風情展示了水鄉地區人們的生活景象,貼合本冊內容??梢?,圖片是教師教育教學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歷史與社會》中,圖片的類型主要有地圖、景觀圖、歷史資料圖、人物頭像語言圖和數據圖表等幾大類。各類圖片承載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和思想內容,在課本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點和亮點。圖片在課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主要表現為數量多,占幅面大?!稓v史與社會》七年級下冊課本,全書分為四個單元,設有編號的圖片就對多達兩百多幅。具體分布在各個單元為:第五單元50幅,第六單元101幅,第七單元26幅,第八單元53幅。其他,還有一些沒有編號的圖片多幅。如課本封面上,各單元前言的插圖,一些人物頭像語言圖和課本后面附錄上的圖表等等。課本每篇課文,每一頁上都有一幅或幾幅圖片。

課本中的圖片,以其色彩鮮艷,圖面美觀,直觀性、形象性強,內容豐富,且貼近生活,反映社會現實等獨有的特點,緊緊地吸引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啟迪學生的創造力等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圖片與課本緊密結合,圖文并茂。圖片也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料,并為在教學過程中實行學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構建了良好的平臺。

2、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據教育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一節課40分鐘時間,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鐘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就是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注意力理論告訴我們,注意力分為隨意注意與不隨意注意。隨意注意是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隨意注意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課堂教學上需要隨意注意與不隨意注意的完美結合。不隨意注意的影響因素包括客觀的刺

激本身的特點以及人本身的狀態。當學生注意力開始渙散的時候,適當的刺激能夠喚回學生的注意力,例如顏色鮮艷、形象生動、趣味十足的圖片。

同時,讀圖教學是《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著手,聯系社會現實生活,引導學生讀懂圖,讀活圖,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宋代鄭樵說:古之學者,左圖右書,不可偏廢。讀圖能力的培養,在《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中尤顯重要。七年級歷史以地理知識為主,地理的學習離不開各類型的地圖與圖片,地圖上貯存的信息,有些是學生可以直接從地圖上獲得的,如居民點、山脈、河流的分布等;有些是需要學生經過分析判斷,利用思維活動才能獲得的,如學生看地形圖,就可以通過分析等高線的疏密來判斷山坡的陡、緩等。這就意味著通過地圖,學生不僅可以知道圖上點線符號的意義,山川河流的位置,進行知識的有效遷移,而且可以從符號中發現地理規律,總結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和發展等更為復雜的東西,使學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一些難以解釋的知識點,相較于講解,圖片有更大的優勢。第一圖片更生動,更加容易接受;第二,對于簡單的圖片更容易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各抒己見,對于圖片的理解也可以促進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第三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引發學生獨立思考,推動學生積極探索,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問。

3、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提高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力、知識儲備等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傳統“老夫子”教學方式被徹底摒棄,需要教師探索更多優秀的教學方式、方法。同時在“減負”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關。

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編寫為教師們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書本上眾多的圖片是潛力巨大的教學材料。圖片教學引導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用復雜的文字進行教學,而變成用豐富的圖片和簡單的言語進行講解,有利于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二、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新課程實施多年,在全國各地教師的努力之下有了巨大的成就。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于圖片教學也有了很多專業、科學、深入的研究。

但本人作為新教師,各方面教學能力有待提高與精進。本課題的研究有利于新教師更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成長為一名合格乃至優秀的教師。

三、課題的界定

《歷史與社會》課堂中的圖片運用與學習主要針對教材中圖片運用是否充分、恰當。對于不同類型的圖片能否按照圖片特性加以區別處理。對于一些圖片是否可以探索出富有新意的處理方法。

教師在課前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將課文圖片合理地加入教學設計之中,讓圖片成為課堂教學重要的一部分,幫助學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書本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遵循教育學注意力的科學理論,合理分配隨意注意與不隨意注意,利用圖片等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關注備課,選擇恰當的圖片。

2、通過圖片吸引學生的不隨意注意,提高學生的聽課積極性。

3、通過圖片來引導和啟發學生,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探索出教師利用圖片有效傳授歷史與社會知識的策略,以期形成較為系統的圖片使用方法與原則。

4、通過教師各種途徑的培養,提高初中學生讀圖、辨圖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歷史與社會課堂圖片引導和啟發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1、圖片設計的研究。主要研究教材中圖片選取與設計的意義,設計符合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教學環節與使用方法。注意設計的科學性、藝術性、準確性等。

2、圖片功能的研究。分析教師課堂引導學生理解圖片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圖片引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吸引學生注意力;第二,體現教學內容,揭示教學任務;第三,激發高層次思維活動、控制教學節奏以及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等。

3、在圖片的選擇中必須注意圖片數量的合理性,切忌貪多、花哨。

偏差時,藉由老師的語言等手段進行逆向引導,讓學生思維步入正軌。

六、課題研究的措施和研究方法

(一)本課題研究措施:

4、圖片出現后主要注意引導學生的思路,正確時,讓學生思維自由發散;

在課堂教學中,每個教師都積極推廣新課堂教學,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通過課堂實踐進行深入研究有效學習的方法、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具體落實下列措施:

1、理論學習作支點

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學習新課程的有關理論知識,尤其是教師角色的轉變,

倡導教學的民主;二學習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只有了解學生的現實狀況才能對癥下藥,合理安排;三是課堂引導學習類型和技巧,通過多種渠道的學習來充實自己;四是邊發現問題邊進行演繹歸納,然后開展研究。

2、深入研究教材

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材料的使用必須嚴謹、合理,只有了解教學材料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安排使用這些教學材料。作為新教材,教師對于教材的認識還有待加強,深入研究教材是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對于教材的研究不能只停留教材的設計思路、書本線索等文字上,書本中占有大量篇幅的圖片也是非常重要。對教材的研究不能只看到教科書,在《歷史與社會》的學習中,圖冊與作業本是教學設計與研究的一大重點。七年級地理學強調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區域特征,圖冊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資料拓展學生的視野。

通過系統分析教材用圖的幾大特點,使我們可以更清醒地認識到,歷史與社會教師不僅要熟悉和研究教材,還必須認清地理、理解地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空間環境,辨明政治、行政運行流程等,不斷地加強對歷史、地理和其他社會學科的學習,并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的影響。

為實現有效課堂學習,教師應該針對具體問題設計具體的引導方式,選擇相適應的圖片引導。同時,慎選圖片,注意圖片的準確性、典型性、社會性等。

3、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

教師在進行課堂引導時,在圖片展示或問題提出,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與空間,獨立思考是學生提高思維能力、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如何讀圖、辨圖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學生的讀圖能力在獨立思考中慢慢鍛煉與提高。在圖片引導和教學之中,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分析,耐心等待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讀圖技能并加以熟練內化,完善其知識結構與技能。能力的獲得才是學習的重點。

(二)本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文獻法、比較法等方法進行。

錄、整理工作。

提供依據。

1、行動研究法。根據實際情況,在任教的班級中進行實驗性教學并作好記

2、調查法。實驗前期、中期、后期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

3、文獻法。搜索并學習本課題相關的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情況,不斷補充、完善本課題。

4、測評法。在課題進行到某一階段的時候,針對參與課題的班級進行測評

以獲取階段性數據與實驗結果,提高課題結果的科學性。

七、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現代社會印刷技術、繪圖技能的不斷進步都為圖片質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教育技術在知識表示這一基礎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識可以用文字、圖像、動畫、視頻、圖形等多媒體表示。當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記憶是大腦系統活動的過程,一般可分為識記、保持和重現三個階段。根絕研究,記憶課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每一種記憶當中都有圖像編碼,這就說明圖像、圖片在記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兒童通過視覺較容易認識和記憶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些則通過聽覺以及教科書較容易認識和記憶所要學習的內容,每個學生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現代教學論認為教科書應當利用認知心理學的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專業能力,合理設計與安排學生的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觸發學生的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

八、課題研究對象

坎山鎮中七年級(4)(9)、八年級(7)(8)(9)。

九、課題的研究步驟及分工

本課題將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2013年5月---2014年9月

1、準備階段:2013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課題方案及實施計劃。(2)明確研究思路,落實研究任務。

(3)查看搜索相關文獻資料,把握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4)調查教師課堂圖片引導和啟發現狀及分析。

2、實施階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主要工作:

(1)按實施計劃進行課題研究。

(2)理論學習和研究。

(3)做好階段總結工作。

主要工作:

3、總結階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

(1)總結調查教師課堂圖片引導和啟發現狀及分析。

(2)撰寫研究論文。

(3)完成課題實驗和各項成果資料整理工作,撰寫結題報告。

本課題研究分工以陳飛為主要負責人。

十、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2、教師論文。

十一、參考文獻

1、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3、其他有關材料。

1、湯紅琴.初中課程《歷史與社會》教材用途研究.[J].中國知網,2008

上一篇:國內外形勢論文下一篇:大學生時政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