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與生態論文范文

2023-03-20

環境與生態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林業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現狀;保護對策

引言

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采日益嚴重,出現了全球變暖、森林退化等多種生態危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這些問題被逐漸凸顯出來,也逐漸引起了人們重視,產生了生態文明觀念。在所有的自然資源中,水資源的重要性尤為重要,但其受到的污染也非常嚴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持續惡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水資源的相關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保護現狀

1、隨意引進外來樹種

眾所周知,開發森林資源時,所引入的樹種應當適合當地的生態環境,要經過相關的生態試驗,這樣才可以保障樹種的正常生長。但是,部分地區在森林資源開發或者是打造人工林時,會出現不經過生態試驗驗證,便隨意引入外來樹種的情況,這也導致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無法獲得保障,進而影響著整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2、森林撫育會影響到生態環境

在實際開展森林撫育工作時,會將林下灌木以及枝杈進行修剪,然后噴灑一些化學藥劑,從而實現殺蟲、除草、防病的效果。但是此種做法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清除枝杈時會減少森林的郁閉度,直接對生物賴以生存的場所造成破壞,對整體的生物鏈造成影響。而除草會對水土保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讓土地對水分的需求無法滿足。另外,各種藥劑的大量噴施,雖然能夠將害蟲、病害殺滅,但是也會影響到生態系統的運行。

3、大樹移植影響到生態環境

最近幾年,我國十分流行大樹移植,且在林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也時常會用到大樹移植。大樹移植不但在技術上較為復雜,投入的建設資金也比較多,在生態保護的視角上看,更是制約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大樹移植通常要將枝杈修剪,并且把大量的樹木根系切除。但是,一些林木因為水土不服的情況,且樹木年齡偏大,所以完成移植工作后其生長較慢,很難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更起不到較好的生態保護作用。

4、森林資源短缺

對于森林資源短缺這一現象,并不是突然存在的,而是多年時間積累而來的,這也與森林管理不合格、林業建設不夠積極、缺乏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息息相關。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直接對生態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3]。

5、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尚未完善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家逐漸重視起環境保護這一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仍然有些遲緩。并且,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尚未完善,使得林業發展建設過程中缺失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支持。另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使得林木砍伐行為無法全面遏制,最終影響到森林資源的合理應用,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

二、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在這其中森林資源的保護尤為關鍵。森林中涵蓋著多種類型的動植物資源,這也使得人們的生活、生存擁有十分豐富的資源支持。加強保護森林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加快地區經濟發展,還會為群眾生存提供良好條件。對此,應完善、健全相關執法部門的制度體系,以此保障生態環境系統獲得良好保障,讓林業發展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同進步。另外,還要積極展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完成區域之內的生態環境治理。此外,在開展這一工作時,還要全面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防止隨意采伐樹木的情況,最終讓生態環境獲得更為有效的保護。

2、強化對于天然林的保護

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而言,區內森林主要是人工林,占全區森林總面積的70%,主要樹種為山楊、樺樹、落葉松、油松等。而天然林數量少之又少,比較珍稀。天然林中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以及木材資源,所以要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工作。開展天然林保護工作,不但會讓珍稀木材獲得良好保護,同時也會讓動植物在穩定的環境中生存。積極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會切實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加快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堅持保護和自然恢復的原則

在林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保護和自然恢復的原則,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大對林業的保護力度,對于亂砍濫伐的現象進行嚴厲懲處和治理,避免過度使用林木。另外,要使林木能夠自然恢復,就要充分了解它們的生長規律,避免過度干預。堅持這一原則是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相關部門的相關人員應該對其重視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將人工干預和自然結合起來,適當進行改善,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4、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

在林業發展建設中,應當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掌握人才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從而促進林業的發展。在一些較為艱苦的地區,比如說新疆,當地政府應該提升該地人員的福利政策,給他們提供安家費等,并且給他們的子女提供更多的福利,從而使得他們能夠留在新疆。通過引進專業人才,可以為林業發展建設提供一定的技術保障,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進行完善相關法規

當前,法律制度是最有效的維護生態的方式。為了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當地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法規,對于那些破壞林業環境的人員,一經查處必須給予嚴懲。當地政府應當設置林業保護部門,這一部門的人員應該定期對林業發展建設的具體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如果發現了違法違規行為,應該立即進行整治。對于所設立的林業保護部門,應該完善其責任制度及相應的獎懲制度,促進他們的積極性。

6、維護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均衡

林業發展建設會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各種效益之間也處于相互依存的聯系。對此,在實際展開工作時,需要按照實際的經濟發展狀態,讓地區經濟發展擁有較好的環境,體現出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均衡性。千萬不可以單一的創建生態環境,而忽視了林業經濟的增長。在強而有力的經濟支持之下,生態環境保護會更加便捷。所以,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將生態經濟效益均衡發展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使得林業建設的經濟結果獲得調整。另外,還需要把市場需求當作導向,開發出各種類型的新產品,以此加速當地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利用林業資源獲取經濟效益。最后,在優化、調整林產品結構時,應積極展開木材商品的開發,讓森林產業鏈越來越完整,最終使得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可以站住腳跟,形成全新的產業發展形勢,促進林業發展與建設。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地大物博,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一定要做好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而對于一些地區,其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資源有待開發,這時要強化林業建設工作,解決森林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的情況。對此,有關部門要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識,強化對生態的保護,把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而加速地區的林業建設速度。

參考文獻

[1]趙濤,劉宏.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關系探析[J].現代園藝,2020,43(24):171-172.

[2]王軍,高志文.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淺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10):145-146.

[3]徐滿紅.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J].鄉村科技,2020,11(30):87-88.

環境與生態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基于耦合模型對上饒市2001—2012年的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程度進行分析,結果表明,2001—2012年間,上饒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耦合度經歷了從低水平耦合到高水平耦合的過程,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二者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耦合關系。其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總體呈上升趨勢,但目前二者的狀態未達到最優,系統要素間還未到高度耦合協調。未來上饒市旅游產品在繼續保持原真性和生態型的基礎上,應著力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由觀光型旅游模式向休閑度假型旅游模式轉變。

關鍵詞:旅游經濟;生態環境;耦合;上饒

引言

旅游產業是典型的資源依托型和環境依托型產業,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反過來,旅游業的改革發展,對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有重要意義。2014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推動旅游開發向集約型轉變,更加注重資源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國內外學者對如何實現旅游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國外研究起步較早,涵蓋的領域廣泛,具體包括旅游環境容量、旅游承載力測算、旅游生態足跡的評估、旅游經濟發展對目的地環境影響及可持續發展、旅游生態保護等[1]。國內有關旅游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宋進喜(2002)[2]以西安市為例,探討旅游經濟開發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效應。王輝和姜斌(2006)[3]以大連市為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沿海城市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協調發展問題。崔峰(2008)[4]對上海市2000—2006年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狀況進行了評價,發現上海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度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屬中度到良好的協調發展類,這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還不相稱。

一、研究模型的運用

系統發展過程中各變量之間相互作用的強弱程度一般用耦合度來描述。協調度是度量系統或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本文借助物理學中的耦合協調度模型[5],將旅游經濟、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通過各自的要素產生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程度定義為旅游生態系統耦合度。

比對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耦合程度的大小,將上饒市生態環境系統與旅游經濟系統分為4大類10個亞類,具體如下:(1)高度協調:優質耦合協調類(0.85~1);良好耦合協調類(0.75~0.85);中級耦合協調類(0.7~0.75)。(2)基本協調:初級耦合協調類(0.6~0.69);勉強調和協調類(0.5~0.59)。(3)過渡類型:瀕臨失調衰退類(0.4~0.49);輕度失調衰退類(0.3~0.39)。(4)失調衰退:中度失調衰退類(0.2~0.29);嚴重失調衰退類(0.1~0.19);極度失調衰退類(0~0.09)。

二、上饒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評價指標體系與指標權重的計算

本文選取了14個有針對性的指標(其中旅游經濟指標4個、生態環境10個,見下頁表1)以此來進行上饒市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水平的測算。本文選取2001—2012年上饒市的指標數據。本文數據來源于2002—2013年《江西省統計年鑒》、上饒市2001—2012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上饒市2001—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江西省統計局、江西省旅游局的官方網站。

為避免主觀賦權所帶來的偏差性,本文采用變異系數法[6]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計算得出各指標的權重(見下頁表1)。

(二)耦合協調測算結果

利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帶入具體數據,得到上饒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經濟系統綜合評價指數、耦合度、協調度、以及兩者之間的對比關系以及耦合協調度的類型判別,結果(見下頁表2)。

三、評價結果分析

(一)上饒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水平

通過上頁表2的計算結果和下圖的走勢圖可以看出,上饒市在2001—2012這十二年間的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旅游經濟綜合評價指數從2001年的0.005上升到2012年的0.484。但值得注意的是,上饒旅游經濟發展在這一時間區間內出現了一次衰退,即旅游經濟綜合評價指數從2002年的0.008跌至2003年的0.002,究其原因是2003年國內的“非典”事件對旅游經濟和整個旅游產業造成了較為明顯的破壞和抑制作用。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上饒旅游經濟從2009年開始有了較大的飛躍,增長速度保持在年均25%左右。這與上饒旅游發展的一系列成就不無關系。2008年7月,三清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江西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2012年9月,三清山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自2007年起,婺源縣開始組建婺源旅游集團,并在央視等主流媒體進行宣傳推廣。

從生態環境方面來看,上饒市這十二年間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相對保持平穩的狀態,生態環境沒有較大破壞但也沒有較大程度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底,隨著國家戰略工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成功批復,上饒從2009年開始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近兩年的生態環境水平又有所下降,反映出經濟結構轉型和調整背景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與新型經濟發展方式之間的嬗變與博弈比較突出,顯然如何讓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達到良好的耦合協調水平還有一個相對長的過程。

從耦合度(C)來分析,可以看到上饒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的耦合度經歷了從低水平(0.332)耦合到高水平耦合(0.881)的過程,耦合度水平自2005年起保持相對平穩的態勢,之后的八年間上饒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耦合度均保持在0.8以上,這反映出上饒市旅游業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越來越緊密。

(二)上饒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協調度評價

從上頁表2數據反映出,上饒市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耦合協調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協調等級由失調衰退向基本協調轉變,表明上饒市生態環境與旅游經濟之間的耦合關系強烈,生態環境改善與旅游經濟增長形成良好共振效應。

結論

以往有案例實證的結果通常是反映出目的地城市前期旅游經濟發展先滯后、生態環境先良好,中后期階段旅游經濟發展提速、生態環境卻惡化的常規結果,而以上饒市這一典型區域做實證研究發現,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可以呈螺旋式上升發展的態勢,兩個子系統可以相互共振,促進系統由無序向有序發展。來自協同理論的耦合協調度模型恰恰提供這樣一個重要的定量研究工具。上饒市旅游經濟發展有與其他旅游目的地城市發展的共性,有存在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隨著江西旅游強省建設和上饒旅游強市的建設的推進,未來上饒市旅游產品應該在繼續保持原真性和生態型的基礎上,由觀光型旅游模式向休閑度假型旅游模式轉變,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是未來上饒市旅游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倪紹祥.我國國土資源利用與保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162.

[2]  宋進喜,王伯鐸,李懷恩.西安市旅游開發的環境效應及環境整治建設[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6):683-686.

[3]  王輝,林建國,姜斌.大連市旅游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析[J].海洋環境科學,2006,(1):84-87.

[4]  崔峰.上海市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度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5):64-69.

[5]  吳大進,曹力,陳立華.協同學原理和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92-93.

[6]  索曉波,門寶輝.變異系數權重TOPSIS法在水資源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3,(2):129-130.

環境與生態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林業資源;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現狀;保護對策

引言

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采日益嚴重,出現了全球變暖、森林退化等多種生態危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這些問題被逐漸凸顯出來,也逐漸引起了人們重視,產生了生態文明觀念。在所有的自然資源中,水資源的重要性尤為重要,但其受到的污染也非常嚴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持續惡化,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水資源的相關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一、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保護現狀

1、隨意引進外來樹種

眾所周知,開發森林資源時,所引入的樹種應當適合當地的生態環境,要經過相關的生態試驗,這樣才可以保障樹種的正常生長。但是,部分地區在森林資源開發或者是打造人工林時,會出現不經過生態試驗驗證,便隨意引入外來樹種的情況,這也導致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無法獲得保障,進而影響著整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果。

2、森林撫育會影響到生態環境

在實際開展森林撫育工作時,會將林下灌木以及枝杈進行修剪,然后噴灑一些化學藥劑,從而實現殺蟲、除草、防病的效果。但是此種做法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比如,清除枝杈時會減少森林的郁閉度,直接對生物賴以生存的場所造成破壞,對整體的生物鏈造成影響。而除草會對水土保持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讓土地對水分的需求無法滿足。另外,各種藥劑的大量噴施,雖然能夠將害蟲、病害殺滅,但是也會影響到生態系統的運行。

3、大樹移植影響到生態環境

最近幾年,我國十分流行大樹移植,且在林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也時常會用到大樹移植。大樹移植不但在技術上較為復雜,投入的建設資金也比較多,在生態保護的視角上看,更是制約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大樹移植通常要將枝杈修剪,并且把大量的樹木根系切除。但是,一些林木因為水土不服的情況,且樹木年齡偏大,所以完成移植工作后其生長較慢,很難恢復到之前的水平,更起不到較好的生態保護作用。

4、森林資源短缺

對于森林資源短缺這一現象,并不是突然存在的,而是多年時間積累而來的,這也與森林管理不合格、林業建設不夠積極、缺乏森林資源保護意識息息相關。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直接對生態環境的平衡、和諧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3]。

5、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尚未完善

隨著國家的快速發展,使得大家逐漸重視起環境保護這一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仍然有些遲緩。并且,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尚未完善,使得林業發展建設過程中缺失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支持。另外,由于政策的不完善,使得林木砍伐行為無法全面遏制,最終影響到森林資源的合理應用,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情況。

二、林業發展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實施,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在這其中森林資源的保護尤為關鍵。森林中涵蓋著多種類型的動植物資源,這也使得人們的生活、生存擁有十分豐富的資源支持。加強保護森林生態環境,不僅可以加快地區經濟發展,還會為群眾生存提供良好條件。對此,應完善、健全相關執法部門的制度體系,以此保障生態環境系統獲得良好保障,讓林業發展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同進步。另外,還要積極展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完成區域之內的生態環境治理。此外,在開展這一工作時,還要全面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防止隨意采伐樹木的情況,最終讓生態環境獲得更為有效的保護。

2、強化對于天然林的保護

對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而言,區內森林主要是人工林,占全區森林總面積的70%,主要樹種為山楊、樺樹、落葉松、油松等。而天然林數量少之又少,比較珍稀。天然林中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資源以及木材資源,所以要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工作。開展天然林保護工作,不但會讓珍稀木材獲得良好保護,同時也會讓動植物在穩定的環境中生存。積極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會切實改變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加快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堅持保護和自然恢復的原則

在林業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保護和自然恢復的原則,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加大對林業的保護力度,對于亂砍濫伐的現象進行嚴厲懲處和治理,避免過度使用林木。另外,要使林木能夠自然恢復,就要充分了解它們的生長規律,避免過度干預。堅持這一原則是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相關部門的相關人員應該對其重視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將人工干預和自然結合起來,適當進行改善,從而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4、加大人才的引進力度

在林業發展建設中,應當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掌握人才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從而促進林業的發展。在一些較為艱苦的地區,比如說新疆,當地政府應該提升該地人員的福利政策,給他們提供安家費等,并且給他們的子女提供更多的福利,從而使得他們能夠留在新疆。通過引進專業人才,可以為林業發展建設提供一定的技術保障,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進行完善相關法規

當前,法律制度是最有效的維護生態的方式。為了促進我國的林業發展,當地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法規,對于那些破壞林業環境的人員,一經查處必須給予嚴懲。當地政府應當設置林業保護部門,這一部門的人員應該定期對林業發展建設的具體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如果發現了違法違規行為,應該立即進行整治。對于所設立的林業保護部門,應該完善其責任制度及相應的獎懲制度,促進他們的積極性。

6、維護經濟與生態效益的均衡

林業發展建設會產生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各種效益之間也處于相互依存的聯系。對此,在實際展開工作時,需要按照實際的經濟發展狀態,讓地區經濟發展擁有較好的環境,體現出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均衡性。千萬不可以單一的創建生態環境,而忽視了林業經濟的增長。在強而有力的經濟支持之下,生態環境保護會更加便捷。所以,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將生態經濟效益均衡發展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使得林業建設的經濟結果獲得調整。另外,還需要把市場需求當作導向,開發出各種類型的新產品,以此加速當地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利用林業資源獲取經濟效益。最后,在優化、調整林產品結構時,應積極展開木材商品的開發,讓森林產業鏈越來越完整,最終使得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可以站住腳跟,形成全新的產業發展形勢,促進林業發展與建設。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地大物博,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一定要做好對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而對于一些地區,其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資源有待開發,這時要強化林業建設工作,解決森林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的情況。對此,有關部門要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識,強化對生態的保護,把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而加速地區的林業建設速度。

參考文獻

[1]趙濤,劉宏.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關系探析[J].現代園藝,2020,43(24):171-172.

[2]王軍,高志文.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淺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10):145-146.

[3]徐滿紅.基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途徑[J].鄉村科技,2020,11(30):87-88.

環境與生態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對我國基于遙感技術的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文獻年際變化、主要研究力量、資助基金、高頻關鍵詞以及發展脈絡等進行探討。結果表明:從文獻年際變化來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從研究力量來看,北京林業大學總被引頻次最高,無論是發文量還是被引頻次,都說明高校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整體較高;從基金資助來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受到國家以及地方層面的高度關注。

關鍵詞:遙感;生態環境質量;CNKI;研究現狀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和社會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如何定量表達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以及發展趨勢、科學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是目前的研究熱點。遙感技術具有快速、實時并且可實現大范圍監測的特點,在生態環境領域被廣泛應用,成為評價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隨著“3S”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和判別,更有利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了解環境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

1 資料與方法

以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源,分析生態環境質量的研究現狀及研究熱點。2021年1月20日,在“主題”字段以“生態環境質量”和“遙感”為檢索詞檢索相關中文文獻,檢索時間截至2020年12月31日。為提高精度、減少誤差,通過多次檢索和篩選,人工剔除不相關文獻,最后確定研究數據共593篇科研文獻,以文獻發表數量、被引頻次等指標分析國內生態環境質量遙感研究發展態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年際變化 文獻總量可以代表科學界對某一領域的關注程度,也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歷程。1996—2020年期間,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通過擬合趨勢線發現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文獻數量年度變化趨勢呈線性增長,R2為0.82,說明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從統計分組學方法來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大體經歷了起步、緩慢發展、快速發展3個階段。1996—2004年總計發文量36篇,占近20多年總發文量6.07%,發展基本平穩;2005—2015年總計發文量296篇,占近20多年總發文量49.92%,發展較為緩慢;2016—2020年總計發文量261篇,占近20多年總發文量44.01%,發展較為迅速。由圖1可知,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文獻總量呈逐年增加的態勢,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全面,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今后仍是熱點。

2.2 主要研究力量 CNKI數據庫檢索關于我國生態環境質量遙感研究發文量前5的機構如表1所示,位列前5的研究機構發文量總數為78篇,占總發表文獻數量的13.15%。其中,北京林業大學以20篇發文量在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中位列首位,占總發表文獻數量的3.37%,其次是成都理工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以及長安大學。此外,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林院校以及與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學科相關的各高?;蜓芯克?。從總被引頻次來看,北京林業大學總被引頻次最高。無論是發文量還是被引頻次,都說明高校在該領域的科研水平整體較高。

2.3 資助基金 由表2可知,593篇生態環境質量文獻涉及基金項目39個,其中位列前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以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資助的文獻共計120篇,占總發表論文的20.24%,說明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受到國家以及地方層面的高度關注。

2.4 高被引文獻 文獻的引用情況可以作為評價文獻質量的重要指標,也可以從側面反映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該領域學術發展脈絡[6]。選取CNKI數據庫中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總被引頻次前20篇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由表3可知,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評價指數的確定以及動態監測等方面。國內學者致力于生態環境質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和判別,更有利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了解環境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

2.5 主要關鍵詞 關鍵詞作為1篇文獻的核心與精髓,可以將文章準確、精煉地表達出來,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快速掌握科研動態。利用CNKI對我國593篇生態環境質量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檢索,獲得生態環境質量研究領域出現最多的關鍵詞,主要為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生態環境、GIS、遙感生態指數、研究區、主成分分析、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度指數、地理信息系統等(圖2)。這些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與之相關的研究是生態環境質量相關研究的熱點。

3 結論與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1996—2020年,借助遙感技術,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總體呈顯著上升趨勢,該領域研究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發文量最多的機構和被引頻次最多的機構是北京林業大學;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研究主要以國家層面的基金資助為主;國內對生態環境質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評價指數的確定以及動態監測等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對環境質量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和判別,更有利于制定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了解環境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Stevenson F J.Humus Chemistry [M].USA :John Wiley &Sons, 1982:195-220.

[2]肖彥春,竇森.土壤腐殖質各組分紅外光譜研究[J].分析化學,2007(11):1596-1600.

[3]徐基勝,趙炳梓,張佳寶.長期稻草還田對胡敏酸化學結構的影響——高級~(13)C NMR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7,36(01):116-123.

[4]史吉平,張夫道,林葆.長期定位施肥對土壤腐殖質理化性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02(02):174-180.

[5]史吉平,張夫道,林葆.長期定位施肥對土壤腐殖質結合形態的影響[J].土壤肥料,2002(06):8-12.

[6]安顯金,李維.基于CNKI的我國生物炭研究趨勢文獻計量學分析[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8,35(06):483-491.

(責編:徐世紅)

環境與生態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有一些大學生還存在著政治認知模糊、政治情感冷漠、政治選擇搖擺、政治踐行功利等問題。為此,要堅持國家發展、社會倡導、學校教育、家庭示范和個人內化五位一體的引導策略,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

〔關鍵詞〕 大學生;政治認同;國家;社會;高校;引導策略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是其政治行為的重要體現,是指導大學生政治價值選擇的重要依據,是促進他們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社會政治運行體系的肯定,對社會政治權力運用的信任,對社會政治價值的正確選擇,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無比信心是其政治認同的核心內容和本質要求。新形勢下,及時發現大學生政治認同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其真實狀況,探尋提升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策略,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證

當代大學生大都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是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民族崛起和振興的使命。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不僅關系著他們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同時也關系著黨和政府執政、行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影響著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進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證。

(一)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

政治認同是維系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石。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一種政體如果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使全邦各部分(各階級)的人們都能參加而且懷抱著讓它存在和延續的意愿?!?〔1 〕一般來說,社會成員對某種政治體系的認同度越高,那么這種政治體系的群眾基礎就越廣泛,存在的狀態就越穩定和牢固。當代大學生作為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先進分子,他們的一言一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具有廣泛的示范作用。因此,大學生的政治認同程度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政治認同度,對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不斷豐富政治知識,堅定政治立場和踐行政治行為的一個持續過程,具有塑造合格公民、促進政治民主、保持政治穩定和推動政治發展的重要功能 〔2 〕。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養成、政治價值選擇、政治信仰確立和政治行為踐行是實現大學生政治生活走向成熟的重要條件。大學生政治認同既是對其政治意識養成、政治價值選擇、政治信仰確立和政治行為踐行的重要反映,同時也對大學生政治意識養成、政治價值選擇、政治信仰確立和政治行為踐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是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三)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當代大學生要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接班人,根本前提是要對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堅定的信仰,對實現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無比的信心。曼紐爾·卡斯特指出,“認同是行動者自身的意義來源” 〔3 〕。當代大學生只有在政治上實現了高度認同,才能真正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認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中去,并為之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大都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能夠自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國際敵對勢力不斷利用一些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國內少數反動勢力利用網絡散布封建迷信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使得一些大學生在政治認同的認知、情感、選擇和踐行等方面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政治認知模糊

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是指大學生對政治的基本功能、國家的政治體制、社會的政治規范、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等方面的知識具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并且對社會政治現象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客觀的分析,從而作出準確的判斷和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是提升其政治認同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對國家的基本制度、大政方針、社會政治規范等大都比較清楚和了解,但是,目前還有一些大學生由于政治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導致其對社會主義本質缺乏全面認識。此外,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政治權利和義務認識不到位,政治定位存在偏差和錯位,導致其在政治認知方面容易存在片面性、模糊性和盲目性。筆者認為,有些大學生政治認知模糊,影響其政治參與的熱情,使他們的政治情感無法得到釋放,從而降低了自身的政治認同感 〔4 〕。

(二)政治情感冷漠

政治情感是大學生對政治對象形成的主觀性評價和態度傾向,是其對政治生活的一種內心體驗 〔5 〕。政治情感是當代大學生良好政治行為形成的內在驅動力。大學生大都具有較高的政治熱情,心系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現狀評價客觀、理性,對國家和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具有無比的自豪感,對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充滿信心,能夠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但是,部分大學生在政治情感方面還存在著政治意識淡薄、政治素養不高、政治責任感有待加強等問題。當代大學生政治情感的冷漠現狀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對國家和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三)政治選擇搖擺

大學生的政治選擇主要是指他們的政治價值取向,是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反映。當代大學生的政治選擇對其堅定政治信仰、增強政治責任感、參與政治生活、強化政治意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是提升他們政治認同的關鍵一環。首先,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潮和文化不斷涌入我國,使得一些大學生容易在政治選擇時搖擺不定、迷失自我、價值判斷失準,對我國社會當前發展的現狀產生質疑。其次,市場經濟存在逐利的弊端,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如他們有時為了實現自己所謂的夢想,逃避政治責任、罔顧政治價值、踐踏政治規矩、違背政治信仰。再次,社會發展現狀的不完善和大學生自身經驗、閱歷的欠缺,使得一些大學生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不僅在遭受挫折時,容易產生焦慮和壓抑情緒,而且容易逐漸失去社會歸屬感,進而導致他們對我國社會的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產生懷疑。

(四)政治踐行功利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踐行是衡量、檢驗他們政治認同的重要依據和評判標準。當代大學生在政治踐行方面既表現出積極參與的一面,同時也表現出政治參與功利化的傾向。當代大學生朝氣蓬勃、思想活躍,敢于批判和揭露社會不公現象,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但是,一些大學生對于高校開展的以政治生活為主題的學習活動雖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但是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時卻缺乏主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此外,一些大學生雖然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但是他們要求加入黨組織的初衷并不是被黨的性質和宗旨所吸引,而是認為成為黨員后能對自己以后的事業有所幫助。

三、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引導策略

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對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和他們自身的成長成才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當前,要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需要堅持國家發展、社會倡導、學校教育、家庭示范和大學生內化五位一體的引導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形成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合力,進而不斷提升他們的政治認同水平。

(一)國家發展: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實基礎

歷史和實踐證明,當我們國家處于平穩快速發展階段時,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就高,反之,當我們國家的發展遭遇挫折時,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就會隨之降低?,F階段,要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水平,歸根結底是要靠國家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持續進步。首先,我們黨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展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其次,我們黨要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不斷提高政府績效,大力整治貪污腐敗行為,縮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化解社會矛盾,樹立黨和政府良好的形象,增強大學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支持,以提升他們對社會政治體系和政治權威的認同。再次,黨和政府要始終關注并致力于解決大學生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如教育和就業等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歸屬感,使其認同國家的各項制度和政策,進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政治的認同感。

(二)社會倡導: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保障

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過一個系統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才能對社會政治形成一個穩定、持續的認同。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群體,社會政治輿論氛圍對他們正確政治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首先,堅持正確的社會政治輿論導向,能夠使大學生在日常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受到良好政治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政治責任意識,堅定社會主義的政治信仰,從而產生較高的社會政治認同。其次,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當代大學生在多元時代凝聚思想共識,形成全面、積極的政治認同指明方向 〔6 〕。再次,堅持正確的社會政治輿論導向、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形成政治認同,抵御西方各種錯誤社會思潮侵襲的重要保障。第四,堅持正確的社會政治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積極占領政治輿論宣傳的新陣地,掌握政治輿論話語主導權,堅持政治輿論以正面宣傳為主,積極宣傳主旋律和弘揚正能量。第五,倡導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始終旗幟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的偉大信仰。

(三)學校教育: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必要環節

為我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培養合格人才是高校安身立命的基本職能。高校培養的人才不僅要具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能,同時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和優良的政治品格。高校是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前沿陣地,是實現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實現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目標,首先要高度重視理論教育。高校要充分發揮“兩課”的作用,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論知識,認清社會政治基本問題,以減少政治困惑、提高政治能力。其次要突出政治認同教育的主體地位。大學生是高校政治認同教育的主體,因此,高校在開展政治認同教育時,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選擇教育內容時要始終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現實生活、引起學生共鳴、滿足學生需要,進而激發大學生的政治熱情。再次要創新政治認同教育的方法。高校要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同教育。大學生大多思想活躍、獨立意識強烈、情感豐富、行動積極,但往往會因經驗和閱歷缺乏,導致心理素質不強、抗挫能力不高。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政治認同教育時,要認真分析大學生的性格特征,掌握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規律,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從而不斷提高政治認同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最后要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隊伍建設。高校在選拔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者時,既要看他們是否具有高水準的專業技能,同時也要對他們自身的政治素養和立場進行嚴格的把關,著力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養高、政治立場鮮明、政治信仰堅定、業務能力強的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隊伍。

(四)家庭示范: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首要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7 〕家庭是社會成員踏入社會的起點,往往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同樣,當代大學生要提升政治認同,必須發揮家庭的示范教育作用。家庭示范對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夠使大學生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政治品格、穩定的政治立場和堅定的政治信仰。當前,要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就必須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好家庭對他們政治認同的示范引領作用:一是要發揮好家庭對大學生的隱性教育功能。每個人在家庭生活中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依賴感,相比外人,家庭成員的言行更容易得到大學生的信任,其政治認同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家庭成員的政治認同度越高,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往往也越高,反之亦然。二是要努力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為大學生參與家庭決策并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以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凹彝サ臋嗤J?,使他第一次置身于權威之下,他最初關于政治體系的看法,似乎就是這些經歷的概括” 〔8 〕。大學生在參與家庭民主決策時能夠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規范和價值判斷,形成規則意識、樹立制度觀念、拓展政治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的政治認同度。三是要注重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對他們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父母對大學生政治知識、政治經驗、政治規范和政治行為的言傳身教是塑造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基礎,對提升其政治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五)個人內化: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關鍵要素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個人內化就是幫助和引導其將正確的政治認同深深植根于他們頭腦中,轉化為正確政治認同理念的過程 〔9 〕。提升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水平的關鍵在于他們自身政治素養的提高和個人政治認同的內化。大學生首先要不斷強化自身的政治知識儲備,堅持以正確的思想武裝自己。大學生在強化自身的政治知識儲備時要深入學習黨的基本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綱領,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掌握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理解社會主義的本質,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自己,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要培養良好的政治情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良好的政治情感、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學生政治堅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實現大學生政治認同個人內化的核心內容。大學生沒有良好的政治情感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產生較高的政治認同度。再次要自覺參加政治活動,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大學生在參加政治活動的過程中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參與能力,在參與的過程中形成穩固的政治人格和良好的政治品質,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和政治認同的水平。

〔參 考 文 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88.

〔2〕梁麗萍.政治社會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227-228.

〔3〕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鎮九,黃麗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

〔4〕趙躍先.政治認同:大學生政治心理的關鍵環節〔J〕.探索,2012(2):127-133.

〔5〕朱勤文,杜海坤.試論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形成機制及教育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4(8):93-95.

〔6〕杜海坤.新時期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3):55-57.

〔7〕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春節團拜會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5-02-18(1).

〔8〕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西德尼·維伯.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度〔M〕.徐湘林,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356.

〔9〕戴 鈺,吳 昊.淺談提高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有效途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3):100-102.

責任編輯 芳 曄

上一篇:個人保護環境措施下一篇:生態與環境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