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范文

2024-01-24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家具與陳設設計”課程設計實訓是一次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教學活動,目的是鞏固理論知識、使家具結構設計更合理、更美觀,初步形成手工制作、流水作業的意識,同時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通過分析實訓中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探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力求培養出動手能力強,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關鍵詞] 家具與陳設設計;課程設計;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 肖 璇(1982—),女,湖南婁底人,文學碩士,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與教學研究。

一、家具與陳設設計課程設計教學現狀

我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室內設計方向)開設的課程有家具與陳設設計,該課程之后的一周為家具與陳設設計課程設計專周實訓。目的是為了檢驗前期課程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是通過家具實物(或模型)的制作進一步加深對家具的結構、工藝、材料的理解,鞏固理論知識,使結構設計更合理、更美觀,初步形成手工制作、流水作業的意識,同時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一次嘗試,是提高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次實踐機會。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課程結束后,實訓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并沒有切實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理解能力。

二、家具與陳設設計課程設計實訓存在的問題

我校開設家具與陳設設計課程設計專周實訓已經有幾個年頭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了幾個方面的問題。

1.師資力量不足,缺少能熟練操作家具制作設備的專業技術人員。我校的專業教師絕大多數都缺少企業工作經驗,家具制作的實踐能力不強。缺少能熟練操作家具制作機器的工廠實訓導師。許多的家具設備(如精截鋸或推臺鋸)使用起來比較危險,操作有難度,而能操作機器、對材料特性和工藝很精通的工人師傅又不具備相應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經驗,

2.實訓內容要求較高。以往的實訓內容是要求學生能制作家具成品,但是在實訓過程中,即使有好的設計想法和創意,但是要做成1∶1的實物成品還是比較困難。家具的制作是苦活累活,對體力的要求也比較高,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掌握機械的操作,對材料的損耗也比較大。木工活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好的,要有專人來協助指導完成,同時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求同學們要嚴格有序、規范細致地操作。

3.實訓室的建設不到位。我校的實訓室雖然有幾臺大型的切割機、臺鋸、鉆孔機、電鉆,但是還缺少小型的手動工具,如刨子、鑿子、錘子、矬子、斧子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實訓積極性。學校的建設經費很有限,能改善實訓室條件的機會不多。

4.評價方式單一。以往我們的評價方式是看作品給分數,按結果來評價,缺少過程評價,這種評價方式不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不利于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選拔和甄別學生,而是要關注教學中的學生的表現和發展,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不能全方位的考核學生多方面的發展,不能為個體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家具制作實訓課程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師資力量、教學水平、資金投入等。

三、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與途徑

1.加強師資力量,引入專業人才[1]。學校引進實訓指導老師時,要選擇有著兩年以上的家具行業企業工作經驗的專業人才,實訓指導老師首先要掌握家具與陳設設計的理論知識,才能準確評估學生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還要有操作家具設備和使用機械工具的豐富經驗,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完成方案到實物的實訓,提高課堂的效率與質量。

2.優化實訓內容,提高實訓效果。雖然實訓條件有限,但合理的設計實訓內容,也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F有的實訓條件作家具1∶1的成品難度會大一些,所以可以考慮以做家具模型為主,家具模型的材料有瓦楞紙、輕木板、聚酯纖維板,pvc發泡板、亞克力板、桐木條、松木板、竹子等容易切割和造型的材料,這些都為實訓的完成降低了難度。

經過教學團隊的多次研究討論,將實訓內容設計為以下兩個課題:

項目實訓課題一:主要內容是中式傳統客廳家具的再設計,明清家具以其格調典雅雋永、結構科學合理、造型洗練大方、裝飾繁簡相宜等特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設計師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要汲取傳統工藝的精華同時根據今天的生活方式來設計,將現代家具設計理念與傳統工藝文化相結合,創作出具有本土化民族語境的家具產品。同時還要設計與這套家具相匹配的軟裝飾品,最后的成品是一個客廳的整體場景的呈現。

在課題開始便組織學生調研湖南地區的優秀的傳統手工藝,選擇能夠彰顯民族地域特色的技藝進行設計創意。湖南境內有著巫風楚韻的傳統文化,誕生了品種紛繁的工藝美術:湘繡、醴陵陶瓷,竹藝竹刻等種類,這些手工技藝都是我國工藝美術行業內的民族瑰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手工藝技術即將失傳,只有真正的將這些工藝與現代生產模式相結合才是這些老手藝傳承下去的有效途徑。作為一名家具設計師、室內設計師應該有對社會文明、社會經濟等諸多問題的參與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去關注傳統與現代的關系[2]。帶著這種使命感來完成這項實訓課題,目的是為了凸顯傳統工藝文化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價值。

項目實訓課題二:主要內容是青少年臥室系列家具及其陳設設計,之所以選擇這個課題是鑒于該系列家具的設計目標對象就是學生所在的年齡群體,在設計準備中的設計調查和調查資料分析比較方便,學生本人就是消費者,所以調查結果的真實性更好衡量。同時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更能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創新能力也更強,而任何設計永恒的主題就是創新,創新是設計的靈魂,運用新材料新技術設計出符合新時代消費審美心理的家具產品成為第二個專項研究課題。相較于第一個課題中的設計的傳統風格,第二個課程就會更加時尚前衛個性得多,第一個課題更加注重新舊工藝的結合,第二個則完全沒有束縛,任何可能的形式材料工藝都可以進行嘗試,能注重發挖掘學生的設計潛力和創造力。以上的兩個課題的設計,在一周的實訓期間內完成,難度適中,題量也比較合理。

3.加強實訓室建設。為了確保實訓的順利進行,進一步添置實訓工具和設備,大型機器可以少量購置,小型的手工工具建議一個實訓室購置10套以上,以滿足小組間的循環使用。同時也要在保證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實訓設備和工具,設備的維護、實訓耗材的供應以及實訓器材的保養工作要有專人負責。

4.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考核與評價方式科學合理化。實訓中使用到項目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教學法,學生們組成項目小組,根據自己的特長分配任務,既培養了交流溝通能力又培養團隊協作能力。

設計作品成果的評分在由創意能力、作品效果、思維過程和設計表達等幾部分組成。創意能力占30%,作品效果占40%,思維過程和設計表達占30%。

考核方式側重于過程考核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邀請相關專業人士參與評審??己顺煽兙C合考慮每個項目訓練中的幾個方面,通過展示,進行個人自評、小組匯報,同時還要考慮學習進步情況及工作態度。

四、結語

作為教師,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要勇于嘗試教學改革,根據高職的學生特點調整實訓方式、內容,讓每位學生都能從實訓中學到知識,拉近課堂教學與工廠實際操作的距離,必須要學生和市場接軌,畢業之后能適應該行業企業的發展,經受住市場的考驗,這也是設計專業能夠發展壯大的出路。

參考文獻

[1]張雅文.家具制作實訓課程改革與研究[J].藝術科技,2017,30(8):92.

[2]黃永健.工藝與創新——家具設計專業項目實訓課程的教學成果評析[J].藝術百家,2015,31(S2):232-234,240.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環境藝術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基于自然生態環境,并實現所設計作品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體現的是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形式。其借助于材料的紋理、比例、體積、立體效果等形式,促使環境藝術手法更好地運用。環境藝術就是要對人們生存活動的場所進行藝術化處理,從而為人類社會創造出舒適、優美的生存環境。

關鍵詞:環境設計;藝術設計;藝術表達

一、藝術與設計之間的關系

從藝術的辭源上來看,“藝術”與“設計”都有相似的指令和界定,都是有一個從“術”到“藝”的過程,它們是同一含義的詞語,在藝術和設計的定義上來說它們也是相同的。例如古代的藝術家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和精神享受,而把自己在生活所看到的、想象到的一些事物,通過自己的主觀創造活動而制造出來的精神產品,而這些精神產品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是藝術家們為了揭露社會而憑借自己的繪畫功底、審美觀念,加以自己的情感對社會的一種主觀臆斷,而設計師們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物質享受以及精神需要,通過對時代的觀察再加以自己的主觀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自己的創造活動而制造出來的產品。

二、環境設計的藝術特點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獨特的動感、協調等審美特點,也強調局部對于整體中的重要影響,及相同設計作品在不同環境中所展現的不同效果,要求設計人員在以環境為基礎展開藝術設計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具體而言,環境藝術設計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環境藝術設計可謂自然、人文因素的完美融合。其建立于環境之上,旨在為人們提供優質的服務所展開的一系列設計方式,因而具有“以人為本”的特點,同時,還必須考慮到自然與生態特點。第二,環境藝術設計是積極與無害的有機融合。所謂的“積極”指的是環境藝術設計的主題正面而積極,無害性指的是環境藝術設計合理而科學,可以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也不會打破人與環境之間的有機協調。第三,環境藝術設計是多元與整體的全面組合。所面向的對象屬于普通受眾,設計理念需要滿足各種群體的審美要求。為此,在進行創作過程中,無論對于審美藝術表現,還是材料選取方面,都呈現著較強的多元化特點,所采用的材料與所呈現的方式要求不僅多樣化,而且切忌對整體審美造成影響。第四,環境藝術設計要求實用與審美相結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宜居生活等生理要求,還必須滿足審美方面的精神需求。

三、環境設計的藝術形態表達方式

環境藝術作為一種形態語言,屬于非確定性的感性語言方式之一,這一非確定性特質直接影響到環境藝術的表現方式。對于環境藝術設計的表達,造型要素的基礎是形態,具體指以下幾點:

第一,平面構成的運用:平面構成是視覺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視覺效果,力學的原理,進行編排和組合,它是以理性和邏輯推理來創造形象、研究形象與形象之間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產物。平面構成主要是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實用特點和創造力的設計作品,與具象表現形式相比較,它更具有廣泛性。

第二,立體構成的運用:當代藝術設計中立體構成是一種基礎構成,這一基礎構成的過程是分割——組合或者組合——分割;對于室內造型與室內空間結構,需合理運用立體構成的基本元素,立體構成還直接影響著家電造型與室內家具的設計,設計人員可結合家電的種類與功能來對規則或是不規則的造型進行設計。對于建筑而言,建筑設計是對空間進行研究和運用的藝術形式,空間問題是建筑設計的本質,在空間的限定、分割、組合的構成中同時注入文化、環境、技術、材料、功能等因素從而產生不同的建筑設計風格和設計形式。

第三,色彩構成的運用:室內環境的造型色彩與空間色彩往往受到色彩構成因素的影響,色彩不僅影響到視覺環境,還對人們的心理與情緒產生影響,設計人員通過恰當處理色彩,可以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取得美的效果;同時色彩注重搭配與組合,互補色彩可形成較為強烈的比較,通常會出現非常有趣的戲劇性效果。

四、環境設計中的藝術審美表現

(一)簡約化的審美呈現

早在明清時代,在室內陳設設計過程中,就秉承著“凡事物之陳,宜簡可繼,繁難持久,順其心性則堅,戕其體則壞”?,F代設計大師密斯·凡德羅就提倡“少即是多”的設計原則,認為少其實也是一種美,這正是體現一種簡約的設計理念。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必須秉承著“因地制宜”的設計思路,“地”所蘊含的是居住與周邊地域環境。無論對于室外還是室內環境藝術設計,都必須追求“簡約”之風,拓展簡約之設計理念與手法,確保設計同周邊環境的融合,使人們享受自然中的寧靜與舒適享受。

(二)天人合一的審美呈現

天人合一表現的是因人制宜的設計理念,“宜”字不僅體現出了“得之所也”,也體現出了“恰當”之意。在環境設計過程中,因人制宜是結合主人特點與審美需求,進行恰當的藝術創作。早在明清時代的環境藝術設計與創作中,“因人制宜”已經呈現出了巧在善假于物,精在善體現適宜,“隨方制象”的審美表現技巧中。就環境藝術設計審美表現中,必須關注實現如下三個方面:一是消費群體的經濟需求,二是大眾的審美與藝術趨向性,三是設計技巧與構思。

(三)自然美的審美呈現

自然蘊含著“本性、本質”之感,同刻意繁瑣的雕琢相對。正如謝靈運的詩認為的那般:“初如芙蓉,自然可愛”,這代表了我國美學史上不同審美之感與審美理念,無論是楚辭還是漢賦、楚國圖案還是六朝駢文,刺繡亦或瓷器,都盡顯“錯綜鏤金、雕雋滿眼”之美感;而銅器與陶器、書法亦畫作,都有“初如芙蓉,自然可愛”之美。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簡約美,都是最具內涵的美。環境藝術設計中,必須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回歸自然之風。

(四)文化的審美呈現

當代藝術設計方式日趨多元化發展,而能呈現環境藝術設計文化美的莫過于符號、體形、色彩。這些文化元素直接相互交織,體現在如下方面:1.體形異化與延續。根據北京西藏賓館體形可以看出,初見如布達拉宮一般,但卻并無一處是相同的,單純是神韻相近,這并非單純的延續,而是延續與異化。2.文化符號之延續與異化。文化符號的延續異化較體形的延續與異化更易實現。例如,為了突出中突青年之家,借助于阿拉伯文化符號,打造了一個滿足氣候特征的內庭,并獨特地嵌入了中式門廊,充分發揮了文化符號之功效,突出了建筑的文化神采。3. 色彩的延續與異化。例如,美國國立美術館,單純采用了同舊館相似的石材,色彩的一致性,將文化特質鮮明的現代建筑,有效融入了舊建筑中。

五、結語

環境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小到一個居室大到整個城市,既有千百種不同的各具表現力的物象形態,又有內在的秩序和綜合的整體精神。環境設計做為一種綜合的多種形態的造型藝術,在形式上更追求多樣統一與協調。例如中式傳統室內的裝飾手法,是中國人含蓄氣質的體現。常見的有“魚”“鹿”“蝙蝠”等原因是他們的諧音都有隱喻,代表著福氣、情操和品行等等,這些自然物為中國人借物詠志提供了極為契合的形象。在室內裝飾中,無論是商務、辦公還是居住生活,有機的借助自然物、工藝品裝飾,不僅可以獲得無形的經濟價值,同時還可獲得美學的文化,美化生活。

參考文獻

[1]  朱學燕.藝術心理學在環境設計中的審美表達[J].城市發展研究,2007(05).

[2]  朱鵬宇.淺談環境藝術設計及其個性化[J].美術教育研究,2015(18):57.

作者簡介:張英英(1997.12.10),女,漢族,山西臨汾人,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將圖形仿生、形態仿生、意象仿生、功能仿生運用于現代產品造型設計,形成產品仿生設計系統觀,為產品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鑒手法。

關鍵詞:仿生;產品設計;藝術;造型

仿生學是研究生物系統的結構、性狀、原理、行為,為工程技術提供新的設計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統構成的技術科學,是一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力學、信息科學、工程技術以及系統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仿生學并不等同于仿生設計,仿生設計的研究范圍非常廣泛,研究內容豐富多彩并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完善、擴大,應用到更多個科學領域。模仿則是仿生設計的基礎,仿生設計是以自然界事物的“形”、“色”、“音”、“功能”、“結構”等為研究對象,并將其有選擇地應用于設計中,為產品設計提供新的思想、方法等。

一、仿生設計中的情感因素

通過仿生手法的運用,各種代表自然情懷的符號很好地融入到現代人們的日用品中,這不僅僅給我們帶來心理上和視覺上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類傳統自然哲學的升華。仿生這種自然主義與設計一直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激發著設計領域的創造思維活動。在我國的設計發展歷程中,產品設計包羅萬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著我們周圍的一切,比如:家具趣味化設計,它不僅僅是家具造型的幽默、結構的新奇,也是指家具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汽車外形設計,它不僅是改變汽車的外形,更是從視覺上對這些“硬邦邦”的物件進行人性化設計。我們生活當中的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包括室內設計等等都開始逐漸地注重人性化設計以及舒適度等等。因此產品設計應是極為理性和含蓄的,追求家具產品的趣味性和工業產品的人性化,滿足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體現一種情感需求。通過情感過程,人們可以對產品建立某種“情感聯系”,原本沒有生命的產品能夠表現人的情趣和感受,變得有生命。那么產品就將不再是單純的物,它就將成為具有生命力量并且能夠使人類與環境達到融合統一的媒體。我們以仿生手段和各類產品設計為主要研究內容,將這兩者有機結合,通過仿生設計的手段增強產品附加值。

二、仿生設計中的應用原則與造型趨勢

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模仿蜘蛛編網捕魚,受果實和昆蟲的滾動發明輪子;工業時代,模仿人與動物發明機器人;信息時代,模仿人的運算發明機器人,這些例子代表并反映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成就。

在現代的產品設計當中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運用各種動物、植物、人物等形象進行抽象、整合成設計元素進行產品設計。在產品設計中我們設計的對象是產品,設計的目的卻是人。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設計什么樣子的產品最終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設計是人為的設計,設計也是為人設計的。產品設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都是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就仿生設計的形態寓意來講其實就是更為人性化的設計,設計中全面地考慮人類各方面的需求,將生態觀念巧妙地導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

1. 圖形仿生中對形體輪廓的視覺認知。首先,我們先看圖形的仿生,大自然的形態千千萬萬,很多圖形都是我們設計的源泉,一朵花一棵草,一塊石頭甚至一粒沙。俗話說,給我們留下最初印象的往往是最讓人難忘的,因此便有了進一步的深入思考,便有了設計。

圖形可以是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想象,可以是大自然的生命體也可以是已經出現在我們周圍的物體。比方說我們經??吹降慕ㄖ?、車輛、座椅、玩具等等,我們通過對這種外形輪廓的采納形成一種新的視覺沖擊,因為對此形態的熟悉產生自然的親和力,并且在設計師的設計過程中對原有形態的再造,打破一貫的認知和原有的屬性而產生一種新鮮感。仿生設計已經出現在眾多的設計當中,形形色色的物體沖斥著我們的生活。例如:圖1這款兒童座椅以向日葵為原形進行設計。首先我們應該想到兒童的性格,設計定位首先要迎合孩子們的喜好。向日葵的中間制作成一個可愛的笑臉,兩邊的小葉子襯托中間的圓形,坐墊是個圓墩墩的小身子,剛好迎合了兒童愛動愛玩的天性,曲線與圓形設計不容易讓孩子在運動中受到傷害,很好的起到保護作用。顏色則是暖暖的黃色和翠綠色的底襯,也適合小孩子朝氣般的特點。圖2這款座椅也是款兒童座椅,原形則是足球。在足球圓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座位與靠背等就是由一整個足球塌下去那么一塊,而四周還高出一定長度,孩子坐到里面可以很好地保護他們在玩耍時不會磕到碰到,起一定的保護作用。

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東西為設計元素,動物、植物甚至是已有的物體在使用當中觸動我們的靈感而設計出來的,或者是改良設計或者是原創設計,但是基本點是一樣的,那就是模仿。

2. 形態仿生中心理通感的形成。形態的仿生研究的是生物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類)和自然界物質存在(如日、月、風、云、山、川、雷、電等)的外部形態及其象征寓意,以及如何通過相應的藝術處理手法將之應用與設計之中。形態從其再現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來看,或者透過眼睛構造以生理的自然反應,誠實地把外界之形映入眼睛膜刺激神經后感覺到存在的形態,它比較逼真地再現事物的形態,因此具有良好的情趣性、可愛性、有機性、親和性、自然性,人們普遍樂于接受;或者用簡單的形體反映事物獨特的本質特征,經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經過聯想和相象把形浮現在腦海中,是一種虛幻的、不實的形,經過個人主觀的喜怒哀樂聯想所產生的形變化多端、色彩豐富,這與生理上感覺到的形大不相同。

有些我們認為是仿生在汽車設計中的經典范例,其實它們并不是從娘胎里與生俱來的。大眾公司經典的甲殼蟲,它的造型誕生于斯圖加特的一個風洞,一開始只被大眾公司冠以一個簡單的名字,而最早叫“甲殼蟲”這個名字的卻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人,就因為他看到這款汽車第一個心理感覺就是一個甲殼蟲在那里游走(見圖3)。甲殼蟲汽車(見圖4)之所以成為大眾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它造型上的成功,它讓駕駛員和乘坐者感受到了情趣性、親和性和自然性,讓我們繁雜而忙碌的生活及身心得到了放松,消費者從心底里接受它。

3. 意象仿生中的情感共鳴。文學中的意象是分析詩歌散文時的用語,指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種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如馬致遠的《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些事物就是詩中的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凄清、傷感、蒼涼的意境,意象是具體事物的,意境是具體的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和感情的結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而在設計當中的意象是一種會意,是最初形成在設計師頭腦中的一種模糊的概念打造出來的物體,是使用者看到時的第一印象。

唇椅(見圖5)是一款經典的座椅設計,嘴唇的上半部分作為椅子的靠背,下半部分作為椅子的座椅,從立面上看就是人的嘴唇,而且顏色也選用了紅色,達到更為仿真的效果,深受現代年輕人的喜歡,而成為一款經典設計。我們認為這款設計的“意”就是從人唇這個意出發,模仿人的嘴唇而進行“象”的設計,進而完成這一創意。在“鳥巢”(見圖6)的設計運用中,我們認為就很好地運用了意象,“鳥巢”之所以是“鳥巢”,就是因為整體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巢穴的樣子。又如蜂巢由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組成,每個小蜂房的底部由3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這些結構與近代數學家精確計算出來的菱形鈍角109°28′和銳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節省材料的結構,且容量大、極堅固,令許多專家贊嘆不止。人們仿其構造用各種材料制成巢式夾層結構板,強度大、重量輕、不易傳導聲和熱,是建筑及制造航天飛機、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的理想材料。而這一概念在“鳥巢”當中把其作用發揮到了極致,“鳥巢”是成功的,仿生設計不僅造就了它氣宇軒昂的外觀、精妙絕倫的構造,更重要的是使它尊崇自然,并洋溢著濃厚的人文主義氣息,使它游離于浮華喧囂的鬧市,成為我國源遠流長的美學傳統之典范,表現了中國人民對美的感悟、對人的關懷、對大自然的崇敬。

4. 功能仿生對使用情境的塑造。盧吉·考拉尼(Luigi Colani),這個名字大家知道嗎?每次當你拿起佳能的單反相機,其右手無與倫比的握感就是他帶給你的。他曾經說到“我所做的無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币苍S這就是對他一生的設計生涯最精辟的評價了吧。

考尼拉認為,設計的主要工作是把當代最新的材料和生物界新的事物結合起來,重點在于考慮明天會發生什么事情。而對于設計,遵循4個“L”的原則“Leise、Langsam、Leicht、Lustig”,即“輕、慢、簡單、有趣”,設計的產品要給人一種舒適、和諧的感覺。外觀固然漂亮,但內部的功能性更為重要,同時還要考慮到環保的要求,對于考尼拉的設計來說,功能最重要,外觀是白送的。就猶如佳能的單反相機,在你握住它的那一霎那你不得不為它驚嘆,它右手的握感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設計崇尚自然,認為當今的設計有很多東西不是生產上的問題,而是觀念結構的問題。比方說歐洲的汽車廠都有自己的設計部門,他們一般不會完全采用外來設計師的作品,只可能會采用其中一部分的設計。而大的汽車公司里的設計師就像一顆螺絲釘一樣,他們只是整個設計流程中的一環,沒有辦法形成創新。汽車的設計周期很長,用的人也很多,所以設計師的設計不可能完全被他們采納,而他畫的每一筆完全是靠感覺,信手拈來,而所畫的每一筆首先想到的是這種設計能不能生產,缺乏生命力。四五十年前,當時的設計師比較敬業,每一輛車都不一樣,現在的車型都大同小異。

三、結論

在產品設計中仿生設計思維是產品基本功能更合理化的一項訓練,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仿生設計是對自然物的再創造過程,而不是單純的模仿,注重“神似”而非“形似”。

仿生設計在當今的設計中越來越多地被采用,不僅僅在工業設計領域,現在在服裝、建筑等設計中等都出現了大量的仿生設計。仿生思維是設計師在設計創意階段的原創性思維,它能將設計師思維擴展開,從更深層面考慮問題。因為無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任何時期,自認環境適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要依附環境,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一主題,生活當中的仿生意識始終左右著我們的生存和生活。

參考文獻:

[1]童秉綱,崔爾杰,陳洪淵,等.仿生學的科學意義與前沿[J].科學中國人,2001,(5).

[2]張明,陳嘉嘉.品造型設計實務[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

[3]周小儒,朱天陽,姚敏.仿生設計在北京奧運主場館中的應用[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7,(3).

[4]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杰 卿

責任校對:王巖云

On the Study of Bionic Design of the Product Modeling

Wang Beijia1,Zhao Jianxia2

(1.Graduate S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2. School of Gem and Material Craft, Shijiazhuang Economy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Key words: bionic; product design; art; molding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主要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設計方法的不足,旨在通過多種方式將展示信息傳遞給公眾,從而提高公眾的參與感,傳播非遺文化。本文通過收集資料以及實地調研的方法,對國內一些非物質文化展示空間進行分析,從中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空間分配、空間分割、流動設計、視線設計、場景還原、多媒體設計、無障礙設計,以突破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的制約,建立新的展示設計模式,為今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空間分配;流動設計;場景還原;無障礙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

0 前言

隨著國家的繁榮發展,人民精神需求不斷增加,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程度也越來越高。博物館作為社會公共服務機構,擔負著社會教育的功能,建設非遺展示空間對于傳承文化非常必要?!笆奈濉卑l展規劃明確提出我國要把“非遺館”的規劃建設體系列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制度保障體系,如“兩館”(文化館、圖書館)的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規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包括各種口頭上的傳統藝術和極具表現性的傳統藝術、社會文化風俗、儀式活動及傳統技術工藝。筆者在深入研究近5年有關非遺展示文化空間的多篇學術論文以及多次實地考察調研蘇州市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館、御窯金磚博物館后發現,目前非遺展示空間設計存在展示形式過于靜態、空間設計缺乏當地特有文化內涵、缺乏活態展示設計等問題,由此,非遺展示空間如何進行設計創新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1 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研究現狀

目前,大多數非遺都面臨著如何更好傳承和發展的問題?,F代展示空間經歷了以物為主到以人為本的展示設計理念的轉變,當前應思考如何將非遺中的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融入非遺展示空間中,從而達到對非遺的活態傳播,解決非遺面臨的問題。非遺展示是文化傳播、建構和發展的主要行為途徑之一,其主題空間屬于文化空間表達的一種形態[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其物質性和化學載體,從器材到工具,不同的真實展品均是非遺作為一種物質性的展覽內容;另一方面,除了包含物質化的載體外,更重要的就是包含的不存在物質、無形精神內涵[2]。準確地說,非遺展示設計就是以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為基礎,以滿足人類日常生活功能需求為主要依據,以美學藝術作品為主要表現形式,創造一個精神和物質并重的適合現代人的生活環境。目前我國采取了很多有關非遺傳承保護的措施,其中建設非遺展示館是發展非遺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從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的具體方法出發論述如何使非遺展示空間給參觀者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2 非遺展示空間設計方法

2.1 展示空間的分配

非遺展示空間的分配可以通過組合與構成的不斷變化,使展示空間、展品空間和參觀者空間與總體空間格局的關系更為密切。展示空間沒有嘴巴,卻不只是一個空間,還是一個能夠幫助展品發聲的有力媒介[3]。展示空間有兩種類型:一種與參觀者空間相融,另一種與參觀者空間相分離。展品空間主要指展品陳列的場所,參觀者空間主要是指參觀者參觀、參與互動、選擇和購買展品的區域,根據展品的不同,可分為展區外、展區內和內外結合三種形態。

2.2 展示空間的分割

非遺展示空間設計中,常常會使用板具等展覽道具或特殊建筑物對展覽空間進行劃分隔離,以便充分滿足視覺要求及展覽的要求。元素進行空間隔離的方式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類:一是專門用于屏蔽或阻斷其他建筑物的視線,二是采取通透性的分割,三是采用可視而又無法互相溝通的隔離。交互式體驗展示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分割空間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就是按照每個展品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劃分,在展區中增加視覺層次和變化,避免單調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空間內進行良好的元素銜接與過渡,組織和控制好人流趨勢。

2.3 展示空間的流動設計

非遺展示空間的人物動態流動形式設計主要包括人物的動態流動和展具的動態流動。人物的動態流動主要為直線式,可細分為線條格子式和線條斜線式。人物運動不僅可以表現一些展品本身的特點,還可以通過充分運用一些獨特的人物動態形式以表現創造出來的展覽。各種高科技工藝或者影像等方式的應用可以形成一種虛擬空間的場景,讓這個空間變成一種可以流動的場景,讓參與者感覺到在虛擬的場景中飛翔,拉進展品與參加者之間的距離。

2.4 非遺展示空間的視線設計

非遺展示空間的整體視線設計應涵蓋視覺因素的空間形式、視覺顏色、材料的質感、文字影像圖形等。視覺因子要素的表現空間形式主要有直線、曲線、圓形、三角形、矩形等。常規的展覽空間形式主要有柱、墻、頂、架、柜、臺。

視覺色彩能夠創造出其他形態不具有的視覺效果,往往會給參觀者更強烈的視覺體驗。展示空間的色彩組織主要有環境色、展物顏色、表現版面色、道具顏色、光照色、界面色。

材料是一切藝術設計的基礎和物質條件,任何一種形態的藝術物質必然依靠一種特殊的材料或工藝才得以體現,技術的進步使得衍生出來的新型材料積極地參與展覽設計。在我國傳統意義中,材料僅是一種信息的傳達方式和載體。

2.5 非遺展示空間的情景再現

情境再現就是對一個發生在所呈現空間之外的或者不清楚的情境或者事件進行現場表現。與場景復原相比,情景再現著眼于對一個發生情景的氛圍渲染及重點描寫[4]。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中的情景再現手法突破了傳統展示空間的設計手法,整個展廳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非遺項目的原生故事,可以極大地調動參觀者的積極性。展館內的非遺展示分為很多部分,其中民俗類非遺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括民俗節日、婚禮儀式、祭典廟會等多種形式,涉及非遺的各個方面[5]。中國御窯金磚博物館通過將泥塑、圖文結合展板、影視多媒體等各種表現手法結合起來,展示的金磚從擇泥、練泥、制坯、裝窯、烘干、焙燒、窨水、出窯八道工序的過程(如圖1),由此,參觀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遺的內容。圖2為“雷允上”的鋪子,雷允上的吳門醫學是傳統吳文化精華之一。兩個場景均是蠟像復原場景的情景再現,由此,參觀者能夠切身領略到以往蘇州人民的生活狀態,從而更好地理解非遺傳承的精神。人們除了能夠感知自己的身體外,還能夠通過身體感知周圍的環境,進一步調整身體狀態以適應環境[6]。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2.6 多媒體場景設計

筆者在觀看《國家寶藏》時被南京博物院的寶物——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所驚艷,便參觀了位于南京秦淮區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實地參觀后頗受震撼。其展示空間可以說是傳統藝術展示和高科技的完美融合,依托于數字圖像、聲光電技術、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等各種多媒體手段和技術,舍利地宮中的360°圓形球幕電影向人們介紹了釋迦牟尼的真實故事,千年佛光展區通過鏡子投射出的8.4萬盞燈象征8.4萬枚舍利,千年對望時空長廊的“七步生蓮”運用了觸控屏技術,這些裝置極大地促進了人機交互。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文化展示空間以“文化+科技+體驗”為基本原則,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創新結合,多方位向人們展示大報恩寺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給參與者沉浸式的體驗感。數字媒體適宜“針對人的多感知系統”而進行敘事,對觀眾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映射,更好地讓觀眾產生真實感[7]。

2.7 無障礙設計

荷蘭國立博物館始終堅持無論每一位來訪博物館的參觀者身體狀況如何,都同等地享有自己獨立走進博物館大廳、親近其他文物的特殊權利。在其官網上有專門針對特殊群體設置的網頁。按照不同類型特殊人員群體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展示設施裝置,打造不同類型的教學體驗設施。博物館可以細分特殊人群,為他們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展示場地導覽及教育服務。在設備方面可以租賃輪椅、嬰兒車、手杖等,同時博物館前臺還提供標注有無障礙電梯、衛生間的平面圖。博物館還為視障患者提供特別的導游服務,讓他們可以觸摸博物館中的物品;針對聽障患者,提供增強的視覺文本以及助聽器。由此可見,無障礙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對特殊群體的供給上,更體現在人文關懷上。

國內大多數博物館展示設計對于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需求考慮不足,一是硬件設施的物質無障礙,二是軟性設施服務無障礙。筆者在實地調研時發現有的博物館并未針對特殊群體進行無障礙設計,基于此,本文根據視障、聽障、兒童這些更容易被忽視的群體就無障礙設計提出以下建議。提供專門的語音導覽語人工導覽服務,以便視障患者了解館內空間狀態,針對視障患者以及老年群體專門制作大字號印刷標簽導視系統,提供盲文版本的導覽手冊以及書籍,在展品介紹部分增加盲文釋義,定期舉辦講座,為視障患者提供可觸摸復制品文物的機會。在官方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上設計手語導覽,增加手語講解員或者志愿者,為聽障患者提供參觀幫助。根據兒童的身高設計展臺高度,保證展示內容簡單通俗易懂,增加兒童參觀的趣味性。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能使博物館成為大眾的博物館[8]。

3 結語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們精神和文明也在不斷地進步。本文對目前國內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中的展示形式進行調研和分析,通過對空間分配、空間分割、流線設計、場景還原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以及無障礙設計的研究,論述如何突破傳統展示空間設計的局限,增加非遺展示空間的趣味性。近年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以及河南春晚的《唐宮夜宴》等文化類節目,引發了“博物館熱”,增加了博物館的觀展流量,加之新冠肺炎疫情還未完全退去,博物館在增強非遺展示空間線下觀展體驗時,也可增加線上展覽,促進非遺展示空間數字化建設的發展。線上與線下展覽相結合,能夠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從而增強觀眾對非遺的了解,使得非遺文化能夠傳承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林樂翔.面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空間體驗”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19(07):103-104.

[2] 林倩.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示空間設計研究——以梁平木版年畫展廳設計為例[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19:21.

[3] 王澤宇. 展示空間體驗設計研究與實踐——以云南沃森生物科技公司展廳為例[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0:23.

[4] 孫曼曼.基于情境營造的非遺展示空間設計研究——以工藝美術類非遺為例[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7:43.

[5] 陳曦.非遺展示館的體驗(技藝類)服務設計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20:23.

[6] 孔翠婷,潘滬生,張烈.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博物館體感交互設計研究[J].裝飾,2020(03):90-93.

[7] 童芳.數字敘事:新技術背景下的博物館設計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03):165-171,210.

[8] 李鑫.博物館無障礙設計研究[J].設計,2019,32(05):45-47.

作者簡介:王越(1996—),女,江蘇泰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

李沐宸(1996—),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

趙淼(1998—),女,山東菏澤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室內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其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學以致用。本文通過對這門學科教學方法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問題,采用“任務—設計—理論—任務”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教學方法

室內設計課程在許多建筑裝飾及藝術設計專業中被作為專業課,需要使學生進一步的具備從事室內設計的能力,創造出更具功能和美感的生活空間,同時使學生不斷了解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文化構成形式與表意狀態,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歸路及在餐飲酒店等典型室內空間中的運用。

1 傳統室內設計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先理論后實踐,重理論輕實踐

傳統室內設計授課模式重視理論,使得教學過程與實踐相脫節。理論一般具有抽象性特點,學生不易學成,理解模糊[1],因此在實踐中無從下手,不僅傷害了學生的積極性,還導致了學生主動思考研究與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因此室內設計教學應該經常走出校門,加入實踐環節,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提高對室內設計的認識,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室內設計的樂趣,從而在學習中更加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

1.2 學生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傳統室內設計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教學過程過于重視教師的理論知識講授,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學生很少有現場體驗的機會,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另外在實訓階段,課題大多也是虛擬的,無法進行全程的體驗與設計,因此不能掌握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多種問題,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教學考核方式單一,缺乏創造性

傳統室內設計教學的考核方式相對單一,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僅僅依靠考試或者作業,不能有效反應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也很難體現出學生的優勢,因此科學性不高,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使學生僅僅為應付而去學習,學習潛力被抑制,創新性難以發揮。

2 環境藝術設計中室內設計教學課程改革目標分析

由于傳統的室內設計教學模式存在很多的問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很難體現與表達,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被抑制,學習效果不明顯。而要突出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力,需要不斷調整教學方式。根據目前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狀況來看,學生的學歷并沒有很好的起到區分工作性質的作用,也就是說各種層次的學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類型、面臨的工作環境及承擔的工作任務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需要將課程改革的目標定位在就業市場與能力培養方面,不斷增加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遇到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3 環境藝術設計中室內設計教學課程改革方案

基于目前室內設計教學目標及傳統教學模式的問題,筆者提出對本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案,如下:

3.1 建立設計工作室的教學方法

工作室的教育教學方法主要是以骨干教師和核心,以學科專業研究方向為基點的具備一定科研、設計與開發實力的工作教學團隊,這樣的團隊主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進入不同的專業工作室進行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主要采用開放式教學,以設計任務為主導,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其具體內容如下:

①人員構成

工作室負責人,主要負責工作室的全面工作,比如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大綱的安排、教學實施過程監督、設計實踐與科研的開展、骨干教師的培訓等;

節點教師,主要是根據教師的業務素質和能力,要求不同的教師承擔不同的教學任務,并組織學生參與工作室的設計工作;

學生助教,主要是協助教師進行日常的管理工作。

②場地分析

工作室要求至少能提供大約20-40個人同時使用的場地,一般這樣的教師主要分為三大部分:教師辦公區;學生工作區,主要包括學生書寫、繪圖工作平臺以及電腦及繪圖板等設備;教學討論區,用于學生設計討論、交流、查找資料等。

3.2 構建“工程項目”知識系統

以一個空間設計項目為內容,根據工程項目的需要,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對涉及任務書的準確解讀與分析,要求學生與甲方進行面對面的有效溝通;

②對現場進行勘測并記錄,同時對有關項目進行深入的市場分析;

③在對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不斷完善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并提出自己的創造性建議;

④在對創意思考成熟后,采用圖形將創意進行表達,并根據需要制作出成一定比例的模型,并進行反復討論與修改,形成最終的設計方案;

⑤在設計方案經甲方同意后,進行施工圖的設計,并將方案進行具體化分析,依據行業內相關標準,采用學術化符號及圖形對涉及方案進行詳細表達[2];

⑥與施工單位進行配合,并協助甲方對施工進行相關的監督。

3.3 構建多人小組的設計單位

從目前的室內設計工作內容來看,一項大型項目,設計工作一般是由一個涉及團隊完成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將3-6名學生組建為一個設計小組進行實踐設計。學生之間相互協作,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在討論與評價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3.4 以項目進程作為教學路徑進行實踐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項目進程為教學路徑貫穿到教學中,這樣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設計項目的整體性的把握,并熟悉項目實施的環節,使學生一步步熟悉整個項目的流程。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完成一個項目工程的過程。在這一的教學模式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以“設計者”的身份將自身的設計作品展現給大家,教師和學生可以參與問答,這樣一方面啟發了學生的開放式思維,另一方面還鍛煉了學生推銷自己設計的能力。

3.5 多層次考核體系的建立

室內設計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課程,必然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有效檢驗,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對理論及實踐知識的掌握能力,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由于受個體影響太多,因此不科學性十分明顯。在新的教學模式改革中,需要建立多層次的考核體系,以作業及作業效果為主體,教師與學生評價為客體進行考核,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水平。根據工程項目的知識體系,將教學過程分為多個子過程,每個子過程都有專業的教師進行知道與評價,即上文提到的節點教師。這樣在一個項目完成,也即一門課程結束的時候,可以有多名教師同時對學生進行評價,有效發現學生的問題及優勢,同時降低教師的主觀性,提高教學考核的科學性,促進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

4 環境藝術設計中室內設計教學課程改革預期效果分析

通過對室內設計進行課程改革,建立設計工作室,安排節點教師,在以工作室為基礎的前提下,以設計過程為路徑,設計任務為導向,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來,同時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反復完善理論的不足。同時設計以小組為單位的“任務設計—理論完善——任務設計”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在這種模式的教學方式下,通過對具體的項目設計,有效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設計思維,并不斷培養學生對現場的觀察及對客戶要求的把握,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入,設計出的方案也越貼近現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與實時性。另外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溝通談判技巧與設計的匯報,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對整個設計環境的認識與了解程度。

5 結論

以設計工作室為基礎的項目核心教學方法,有效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同時刺激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發揮,促進了師生的良性循環,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室內設計不僅綜合性很強,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快速的發展著。高校在教學中往往容易忽略這兩點,而過多的側重于理論知識并使教學與實踐脫離。此外,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陳舊也容易使學生喪失對室內設計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本文結合當前室內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有效促進室內設計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學生個人能力和素質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林.室內設計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1(5):111-112

[2]張洋.淺析室內設計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藝術與設計.2009(05):170-171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標準化工作越來越重要。標準化管理是企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它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本文論述了標準化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企業標準化的現狀及如何開展企業標準化工作。

關鍵詞:企業標準化; 作用; 現狀; 標準化工作

一、概述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句名言很好的說明了規矩、規則的重要性。企業標準化的實質即是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者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做好企業標準化工作,對新產品的研發、改進產品質量、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業標準化現狀

1.企業各級人員標準化意識淡薄

各級人員沒有全員參與、支持標準化工作,標準執行情況不理想。標準化人員幾乎不參與產品研發和改進工作,只是后期對產品圖樣進行標準化審查;設計人員一開始就沒有很好地研究、貫徹產品所應執行的標準,后期時才發現沒有參照某些標準,或者參照了非現行標準,這樣既浪費了人力、物力, 耽誤了生產周期,又可能引用了落后技術。

2.制、修訂標準技術描述不準確

標準制定人員對國際、國內相關先進技術及產品生產過程了解不充分,未深入一線,對技術參數未進行充分的驗證,導致標準中質量要求不嚴謹、技術描述不準確。

三、企業標準化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1.企業標準化是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企業生產、技術、管理經營活動中, 標準化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它為企業生產經營的各項活動、質和量等各方面提供了可以共同遵循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準則。企業可以通過制定標準、貫徹實施標準,不斷地改進、完善相關標準,建立起系統的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生產經營活動的最佳秩序,進行科學管理。

2.企業標準化能夠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業內流行一句話:“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標準”。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標準已儼然成為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不可或缺的“利器”。首先,企業標準化工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方面的,不但表現在質量的提高、產量的增加、減少勞動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還表現在使用標準件、通用件和借用件, 使產品的品種、規格、零部件、通用件可以互換,減少設計人員不必要的重復設計工作。與此同時,通用程度的提高, 使產品的設計、生產周期都得以縮短,提高工作效率。通過調研、分析及實踐,合理選擇、采購、使用原材料, 可以達到簡化原材料的供應、減少儲備、避免積壓、減少浪費、加速流動資金的周轉的效果,由此意義上講, 企業標準化能夠在生產和經濟方面帶來良好的效益。

3.企業標準化可以促進自主創新

“標準之爭”是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市場競爭的根本。

標準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主要模式, 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發展途徑,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一個橋梁和紐帶。標準是人類實踐的產物,是技術成果的規范化和規則化。標準可以帶動一個行業、一批相關企業的發展, 可以推動一個產業的結構優化升級,可以造就一個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因此, 企業只有通過自主創新, 不斷地學習、研究、改進、完善,創造科技成果, 并將這些專利、技術成果、技術條件等科技成果轉化成標準, 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企業標準化可以促進技術儲備、提高效率、防止再發

價值觀、知識儲備量、工作經驗的不同,使得不同人對同一事件、問題都有著不同的意見和處理方式。而標準化可以把企業內部員工所掌握的技術、所積累的經驗,通過文字、視頻或者動畫等形成文件的方式來加以保存,以動態變化的方式不斷地完善更新,這樣就不會因為崗位人員的變化,使整個技術、經驗隨著流失。有了標準化,即使是換了不同的人來完成同一項工作,在工作效率與產品質量上也不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崗位作業指導書即為最直觀的例子。

四、如何開展企業的標準化工作

1.企業建立標準化管理機構和規章

企業的標準化活動, 是涉及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的一項整體性活動,不是企業中的單一的某一個部門、某一個單位的獨立活動,因此要建立一個專門的標準化管理機構來統一進行管理,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用制度管人, 按程序辦事, 賦予企業標準化機構相應的權力和責任, 確保企業標準化工作的地位,充分發揮企業標準化機構的重要作用。

企業建立一套標準化管理制度是確保標準化活動正常有序進行的先決條件,并且使標準化活動過程更加地規范化、科學化。

2.提高企業員工對標準的認識

在企業標準化工作中,構建標準體系、完成一系列標準化工作,不是看的、聽的、說的,并非只是專、兼職標準化人員的工作,而是關系到每一個員工,需要靠所有人的實際工作來實現。要讓員工知道、了解并愿意去執行,這樣才能做到。因而,做好宣傳教育培訓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企業標準化是一項企業全員參加的活動,要做好企業標準化工作,就必需對企業全員有計劃、有針對地進行標準化培訓。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參加各種集團內部、標準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班,邀請專家進行標準知識講座,宣貫國家和行業標準、企業標準、企業標準體系,在技術、人力資源、設備等等各種培訓中宣貫基礎標準,宣傳普及標準化相關知識,增強貫徹執行、制、修標準的自覺性和全員標準化意識,使企業全員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自覺的運用標準化方式、手段打開市場,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3.提高標準化人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

有計劃地對標準化專職和兼職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門的標準化工作業務培訓,使之了解企業標準化主要工作任務,明確自身崗位職責,熟悉并掌握國家有關標準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國內外標準化工作動態等。掌握標準的制定、修訂、實施及標準化管理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具備實際工作的能力,為做好企業標準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了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重視,通過宣傳、培訓等各種手段加強員工的標準化意識,扎扎實實地實施標準化戰略, 經過標準化工作者和企業員工的努力, 定能促進企業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增強企業素質,提高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樹林.淺談企業標準化和企業標準[J].河北煤炭,2008,(3):56-57.

[2]梁大輝,周穎.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做好企業標準化監管的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5).

(中車哈爾濱車輛有限公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上一篇:區域經濟合作貿易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符合時代要求教育模式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