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法學論文范文

2023-09-17

環境法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環境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代社會中許多環境事故一件件發生,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筆者從我國環境刑法的規定出發,對現階段環境刑法的保護做了簡要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完善意見。

關鍵詞 環境刑法 環境保護 完善

引言

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于我國施行的是以經濟建設為重心的基本國策,因此在很多問題上過于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近年來不斷發生的一些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等一些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污染嚴重的地方不但影響著當代人的身體健康,還對后輩的健康產生了威脅。我國自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階段,雖未達到經濟水平世界第一,但是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因此,現在不僅應該注意經濟的發展,并且同時也要重視環境的保護。

一、環境刑法的立法現狀

環境刑法的立法至今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發展階段。

1、起步階段。起步階段指的是從1979年到1997年之間這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對環境刑法并沒有專門的規定,只有個別與之有關的罪名規定在刑法之中。大多數有關環境的規定都存在于附屬刑法之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這些條款并沒有像刑法那樣規定具體的法定刑,而是只是簡要的說明了哪些行為需要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了環境保護力度的不足,并且缺乏系統性和行之有效的規定。

2、發展階段。發展階段指的是從1997年至今。隨著新《刑法》的頒布,環境保護也正式的規定在了《刑法》之中,主要存在于第六章第六條。在這一階段里,刑法對于環境資源的保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對環境有關的罪名進行了較為系統化的整合,使其變得更加科學與合理,并且在犯罪主體上也進行了調整,從之前的僅限于個人變為單位和個人,使得單位在做為了追求利益時損害環境的行為時也要做一些衡量,再者,這一階段的刑法對于犯罪的懲罰也變得更為嚴厲,如提高了法定刑以及增加了罰金刑這一附加刑。這些都對于環境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環境刑法中存在的問題

刑法作為保護公民權利的最后防線,雖然刑法經過上述這些修改,但是這些規定仍不完善、不成體系,對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仍顯不夠。筆者認為,現如今的環境刑法存在著下面一些問題。

1、環境法益不夠獨立。傳統的環境法益與個人、財產法益息息相關,它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個人法益的基礎之上的。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只有當侵害環境達到危害到個人生命健康安全或財產的時候,才會成立犯罪。如《刑法》第338條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中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務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樣規定都極不利于環境的保護。環境法益的不獨立使得環境的保護不能在危害發生之前進行,而是在危害發生之后實行的一種被動保護,這對于環境污染的預防是極其不利的。

2、實害犯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夠?,F如今刑法中規定的有關環境犯罪的罪名,都是以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為要件的,有了危害結果才去懲治,這樣的方式對個人社會權益的保護是適當的,但是這樣對于環境的保護稍顯不足。環境是一項關乎整個社會的重要因素,不止影響到這一代,還會對下一代造成影響。而且環境污染容易治理難,如果只有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甚至對人身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危害的時候才去懲治,那么就算行為人得到了他應有的懲罰,但是污染過的環境想要復原卻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只有發生了危害結果才去懲治是不合適的,還需要增設其他的犯罪形態。

3、處罰方式的不完善。鑒于環境犯罪的特殊性,應當建立一些特殊的方式懲罰犯罪,而不單純的只是判處拘役、徒刑刑法。在環境犯罪里,原有處罰方式顯得不那么重要,因為在環境犯罪里,我們重點要保護的是環境,而單純的只是對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處罰,或者附加罰金刑,對于環境也起不到應有的保護,所以筆者認為,這樣的處罰方式在環境犯罪里應該做出適當的調整,讓環境保護這一點更加的凸顯。

4、環境犯罪的類罪歸屬存在問題。環境犯罪被放在《刑法》的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但是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指的是,“妨害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秩序,情節嚴重,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钡呛苊黠@的,破壞壞境這一問題并非屬于社會管理秩序的問題,并且,環境問題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全,雖然不像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罪名發生的結果那樣直接,但是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它所產生的社會危害在很大程度上不小于放火、決水等一些犯罪。因此,將環境犯罪放在第六章之中似有不妥。

三、環境刑法的完善

鑒于環境刑法存在上述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在立法思想上,應當將環境法益獨立出來?!胺ㄒ?,它指導著刑事立法,并發揮著對實定法合理性的評價和批判作用?!倍谠械男谭ㄒ幹浦?,環境法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而是作為個人法益以及財產法益的延伸存在。但是這種模式會使得環境的保護缺乏保護力度,對于那些做出了污染環境但是并沒有造成重大財產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行為人無法處罰。我國自1972提出“可持續發展”,為的也是保護環境,注重長遠發展,如果不將一些有關環境污染的罪名中的環境法益獨立出來,那么環境保護便顯得沒有可支撐性。一切都是在環境已經污染過了,并對財產及人身造成了損害,才對行為人進行處罰,這樣對于環境的保護是不利的,因此,在立法思想中將環境法益獨立出來,對于環境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增設危險犯的犯罪形態。危險犯指的是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與之相對的是實害犯,實害犯則是以造成了實際的侵害結果作為處罰的根據。這兩者對法益保護的方式有所不同,危險犯主要是為了防止犯罪發生的危險,因為這個危險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而實害犯則傾向于“報應”,即行為人做了某個危害行為,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處罰。在環境的保護方面,實害犯則顯得略有不足,但是在現有的規定中,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以及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都是以實際結果發生為成立要件,這樣雖然能對犯罪分子進行追責,但是對環境的保護卻無濟于事,因為實際環境污染已經發生,并且在很多時候,這樣的污染都是不可逆的。所以實害犯對于環境的保護不夠,增設危險犯的犯罪形態則能很好的彌補這一點。因為危險犯是存在侵害法益的危險就進行處罰,這樣雖然對于行為人的要求稍微高一點,但是考慮到整個人類的發展問題,這樣的設定卻是必要的,不能讓環境受到污染之后才去追責,這樣不利于子孫后代的生存,現如今的國際上已經發生了這樣的案件,并且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如1956年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就是因為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含有汞的廢水造成的,還有日本富山縣的“骨痛病事件”則是因為采礦人員在采礦和冶煉中將廢水排入河水,當地的人們長期飲用含有重金屬“鎘”的河水,而且食用用其澆灌的稻谷造成的。前世之事后事之師,我們不僅應當對犯罪分子進行懲罰,也應當在未發生危害之時進行預防。所以增設危險犯是有必要的。

第三,完善環境犯罪的刑罰制度,適當增設非刑罰制度。環境犯罪因其特殊性,故應該有適應其自身的刑罰制度。首先,罰金刑應該加以完善。我國尚未建立科學完善的罰金額度標準,這樣便會造成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不利于罰金刑制度發揮其應有效用,因此筆者認為,罰金刑額度應該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標準,罰金刑的多少可以從復原環境所需要資金來確定額度,并且可以簡化罰金刑的適用條件,輕罪輕罰,重罪重罰,如無力支付罰金,可以實際的行為代替,即用實際的改善環境的勞動來補償。其次,完善資格刑適用范圍。對于單位法人做出的環境犯罪的行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設立資格刑??梢裕?)限制該法人團體從事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活動;(2)責令停業整頓,剝奪其從事所有業務的資格;(3)消滅其法人身份。這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各有其使用范圍,如第一個適用于較輕的環境污染問題,第二個適用于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第三個適用于極其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并且對于污染極其嚴重的事故中的單位直接負責人處于剝奪其榮譽稱號等處罰。最后,完善非刑罰制度。對于環境犯罪的犯罪分子,可以引入非刑罰懲罰,對于容易治理的環境污染事故,可以責令其在限定期限內治理好其污染的環境,對于不可逆的污染事故,可以處以讓其植樹造林,從事綠化環境有關勞動的處罰。這些制度的完善都有助于行為人對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多做注意,防止污染情形的再次發生。

第四,將環境刑法合理化、系統化。環境刑法的相關規定現今都規定在刑法的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六節之中。但是,危害環境就是危害國家、法人、公民的環境權,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良好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但是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所侵害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管理的社會的正常秩序,我國的刑法分則是依犯罪客體的不同而進行的劃分,那么因為環境犯罪所侵害的并非是社會管理秩序,所以,將環境犯罪放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之中不妥,并且環境問題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直接相關,而且因其具有危害結果的長期性以及嚴重性的特征,所以應該高度重視,獨立成章更能體現國家對其重視的程度。并且這樣獨立出來也有助于保證刑法的完整性,同時這樣做也有助于環境刑法的合理化與系統化。因此,筆者認為,環境刑法應該在刑法中獨立成章,加強對此類犯罪的重視程度,同時讓環境刑法更為系統、合理。

四、小結

環境問題是攸關民生的大事,人們的健康生存都依賴于一個良好的環境,若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家的經濟再發達也是沒有用的。人們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又如何去享受發達的經濟帶給人們的各種便利與好處。刑法作為公民權利保護的最后一道屏障,完善刑法中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完善環境刑法,嚴厲打擊環境犯罪是我們現階段應該去做的。這樣不止是有利于現在這一代人,也對后世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艷.從環境刑法法益的角度談環境刑法的完善[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行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2]Roxin.刑法的任務不是法益保護嗎[J].樊文譯.刑事法評論,2006(2).

[3]高思洋.對環境犯罪刑罰配置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3(1).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環境法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的環保意識開始準逐步增強,對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有了更新的要求,高效和低碳。為此,我國相關部門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避免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本篇文章圍繞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展開了具體的論述,首先闡述了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具體內容,隨后則是探討了在環境保護下做好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原因,最后探討了提高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質量的具體策略,以此供相關人士和單位交流與參考。

【關鍵詞】環境保護;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對策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加強我們對地質環境的了解,還能為工程建設、民生管理開展提供重要的基礎。但如果這些建立在破壞環境的基礎上,就注定無法長期開展,想要讓地質勘察工作為人們創造更多的利益,就必須對現有的技術、工作流程進行改革,確保減少地質勘察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具體內容

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主要是指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的時候,需要對該地區的地質環境有全面的了解,了解該地區的地下水分布情況以及其他資源分布狀況,并根據這些數據來制定后期的工作開展計劃。在開展規?;乃きh地質勘察后,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此外,如果工作人員野外操作不當,那么所采集出來的數據和實際情況會存在較大的誤差,導致后期施工活動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不僅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會產生一些新的環境問題。

2、基于環境保護背景進行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主要原因

工作人員之所以要對水工環展開地質勘察工作,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基于綠色發展可持續理念的要求。國家提倡在任何經濟活動當中都必須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在工作當中要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因此,進行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可以幫助工作人員提前了解該地區的地質情況,了解水源分布以及植物分布的具體區域,隨后,根據礦產的分布情況制定科學的開采方案,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后期開采活動當中避免一些自然災害問題。其次,是基于社會發展所要求的。開展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有利于后期礦產開采活動的順利開展,而采礦活動可以順利進行,就意味著經濟和城市的發展有著穩定的能源支持,是國家實現社會穩定以及繁榮富強的重要手段。簡而言之,在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當中進行環境保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該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

3、基于環境保護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具體策略

3.1打造一批高素質的勘察團隊

要想切實地提高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就必須要打造一批高素質的勘察團隊。首先,需要不斷地提高團隊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這樣在工作當中才可以提高數據勘察的準確性。其次,要學習國家所提出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讓工作人員正確地把握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能夠切實地做好勘察活動當中的環境保護工作。另外,針對地質勘查員工展開針對性的績效考核,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到考核內容當中,這樣可以提高工作人員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除了這些形式以外,還可以繼續派遣工作人員外出學習和交流,去學習其他單位先進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經驗,從而提高工作人員開展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3.2不斷完善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制度

完善且嚴格的制度是保證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前提,也是在工作當中約束勘察工作人員行為的重要方式,因此,勘察單位必須要不斷完善這方面的規章制度,讓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有制度可循,有制度可依。首先,必須要建立起全面的環境評價制度。該制度主要是指工作人員在展開水工環地質勘察的時候需要對周邊的自然環境進行全面的評估,對勘察工作當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進行提前預測和評定,這樣在后期勘察工作當中,可以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進一步的約束,同時也能夠采取更為先進的勘察技術手段,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或者是提前對被檢測的區域建立起防護措施。其次,還要不斷完善勘察方面的制度準則。針對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也必須要制定對應的工作標準,以指導員工科學地開展地質勘查工作,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度。另外,要針對水工環地質勘測工作制定嚴格的勘察流程,要求工作人員嚴格按照勘察的流程開展各項工作。除了上述內容以外,還必須要建立針對性的監察制度,對水工環地質勘察工作進行全面的監督和管理,一旦發現一些違規的操作,例如大規模地破壞當地的自然環境,就必須要進行嚴肅的處理。通過監督管理,可以進一步約束工作人員在工作當中的行為,提高工作人員的環保意識,全面貫徹落實環保理念。

3.3切實做好勘察工作中的垃圾處理工作

工作人員在對水工環地質展開偵查的時候,會留下許多勘測垃圾,而如果不對這些垃圾加以處理會嚴重污染當地的地下水和土壤,所以工作人員必須要處理好勘查工作當中的各項垃圾廢料。首先,在勘察過程當中不能隨意地將垃圾廢料丟棄在土壤或者是河流當中,要將其放在固定的區域,進行回收和處理。其次,如果勘察活動當中已經對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那么工作人員必須及時地采取補救措施,防止污染發生。另外,在垃圾處理活動當中可以引進一些新的技術手段,還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勘察活動當中的一些垃圾廢料進行回收和利用,延長這些廢物的價值。

3.4切實地做好生態補償方面的工作內容

在進行水工環地質勘察活動之后,工作人員應該根據具體的環境破壞情況,切實地做好生態補償工作。生態補償工作主要是指對勘察活動當中所出現的水環境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地下水污染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解決,凈化周邊的自然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因此,工作人員必須要對生態補償工作引起重視,結合具體的情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污染的程度以及類型選擇合適的補償手段。例如,工作人員在勘察完某個區域之后造成了水土流失,那么在進行生態補償的時候就要采取植被種植的手段,固化土壤,保持水土。

3.5加強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法律建設

在環境保護下要想做好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國家以及政府部門應該充分履行自己的職能和職責,傾聽工作人員的心聲,不斷完善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法律法規,并做好財政補貼工作。水工環地質工作是非常復雜的,施工單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以及社會資源,長此以往會對施工單位造成較大的經濟壓力。所以相關部門加強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法律建設,可以對礦產開采企業進行一定的資金援助,政府部門也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經濟建設職能,對科學綠色的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單位進行財政上的補貼。

3.6積極引進一些新的勘察技術手段

在水工環地質勘查活動當中,可以引進的一些勘察技術手段包括GPR技術、遙感技術、GPS技術以及TEM技術,這幾種技術手段都是信息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產物。首先,在工作當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GPS技術對勘查區域的地質進行準確的定位,能夠快速地幫助工作人員確定監測位置,然后利用無線設備就可以將地面的數據信息傳輸到工作室,相對于人為檢測而言,這種方式效率更高。其次,遙感技術。該技術主要是指在工作當中工作人員可以對該地區的水文條件以及植被覆蓋情況進行全面的調查,能夠將具體的數據信息形成圖片反饋到系統當中,有利于工作人員建立相關的模型,便于工作人員制定后期的工作計劃。再次,GPR技術,該技術手段又被稱為探地雷達技術。在地質勘測活動當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電磁波對于探測區域的地質信息數據進行準確的采集,工作人員無須親身進入各類的勘測環境就可以獲取更加準確且清晰的數據信息。最后,TEM技術。這一種技術手段主要借助的是電磁設備,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回線的原理根據脈沖信號對被探測區域的地質環境進行判斷,而這種技術手段最大的運用優勢就是在探測過程當中所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小,數據采集的質量較高。簡而言之,在水工環地質勘查活動當中,工作人員要積極利用一些新的技術手段,擺脫傳統工作理念的限制,提高勘測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并且進一步降低對周邊自然環境的破壞力度。

結語:

綜上所述,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礦產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環境保護理念之下切實地提高水紅地質勘察技術的質量和效率。相關單位要不斷加強地質勘查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并不斷地完善勘察活動方面的規章制度,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新技術的引用,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之下,切實地做好環境保護工作以及地質數據的勘察工作。

參考文獻:

[1]呂彥軍.環境保護理念下水工環地質勘查的技術應用范圍[J].世界有色金屬,2020,543(03):252+254.

[2]周曉萌.環境保護背景下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策略[J].世界有色金屬,2019,000(012):257,259.

[3]王充.水工環在地質勘查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世界有色金屬,2020,545(05):175-176.

[4]王亞東.甘肅肅北縣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的難點及解決途徑[J].世界有色金屬,2020,543(03):160-161.

[5]郭益良.新形勢下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金屬通報,2020,1018(04):237-238.

[6]趙博宇.環境保護視角下水工環地質勘查工作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9,000(022):223-224.

環境法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國969個城市為研究對象,用2006—2010年數據探討環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資進入與污染排放。結果發現:(1)FDI能帶給中國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2)人均GDP與環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庫茲涅茨曲線”。(3)產業結構會加劇污染的產生。(4)當地工業總產值過高,使得污染嚴重,會使得外資轉移到西部與中部低GDP區繼續去污染。環境管制雖抑制了FDI進入投資,卻無法使污染達到減少的效果。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環境污染;環境管制;三階段最小平方法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國969個城市為研究對象,用2006—2010年數據探討環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資進入與污染排放。結果發現:(1)FDI能帶給中國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2)人均GDP與環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庫茲涅茨曲線”。(3)產業結構會加劇污染的產生。(4)當地工業總產值過高,使得污染嚴重,會使得外資轉移到西部與中部低GDP區繼續去污染。環境管制雖抑制了FDI進入投資,卻無法使污染達到減少的效果。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環境污染;環境管制;三階段最小平方法

一、導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FDI也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背后的基礎性驅動因素。在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的同時,中國的環境質量也在急劇惡化,大部分進出口行業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和固體廢物產生量不斷增加。FDI和環境污染之間究竟存在何種聯系,FDI是否是導致我國環境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等問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已有文獻中,存在大量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研究。Grossman和Krueger(1995)借助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所采集到的城市大氣質量數據,通過構建四類環境污染指數,在此基礎上經驗分析了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被稱之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1]。何禹霆、王嶺(2012)利用省際面板數據分析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結果表明城市化與工業廢水排放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U型關系,且拐點為62.05%[2]。謝申祥(2012)以2003—2009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FDI投資方式與二氧化硫排放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經濟增長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我國的確存在,同時FDI的“污染避難所”假說在樣本期內不成立[3]。

也有學者研究否定了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李達等(2007)研究了大氣污染物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它們不符合EKC關系[4]。易艷春、宋德勇(2011)研究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關系,檢驗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適用于中國。線性和倒U模型的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我國EKC模型是倒U型的假設被拒絕了[5]。

現有文獻中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影響盛行的一個觀點是“污染避難所”假說。其中一些學者的研究為“污染避難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認為FDI惡化了區域環境質量(Zarsky,1999)[6]。Wang(2002)認為由于FDI具有從高規制向低規制國家流動的利益驅動,因此對于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而言,FDI的流入會惡化當地環境,使之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7]。Wagner and Timmins(2004)運用OECD和部分非OECD成員國1995—2002年的數據,證實了“污染避難所”假說在大多數污染密集型行業成立[8]。蘇振東、周瑋慶(2010)采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確實對我國環境具有明顯的負面作用,“污染避難所”假說在我國成立[9]。

另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認為FDI的進駐不但沒有惡化東道國的環境質量,反而有利于改善區域環境污染。Prakash和Potoski(2007)認為從環境保護效率高國家流出的FDI更能提高東道國環境保護效率,增強東道國環境管制標準[10]。方鳴等(2010)以中國大陸27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為基礎,研究結果表明:“污染避難所”假說在中國的經驗驗證中可能并不成立,FDI的流入不僅帶來了資金,同樣也帶來了技術,FDI的技術效應對于中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1]。包群、陳媛媛(2012)研究發現外資進入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治污技術,內資企業的治污技術學習效應都有利于抑制東道國污染排放[12]。

總體來看,由于研究的對象、思路和方法的差異,各國學者關于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研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關于經濟增長、FDI與污染物排放之間的關系仍然值得作深入而細致的探討。本文嘗試采用較新的數據,考慮環境管制水平因素,進一步討論我國經濟增長、外商投資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

二、基本模型構建

(一)研究假設

為了系統分析外資、環境污染及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建構了一個3SLS模型,然后引入環境管制水平觀察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此提出以下假設:

研究假設1: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環境污染有顯著影響。

1-1:工業總產值對東道國環境污染有顯著影響。

1-2:環境管制保護對東道國環境有顯著影響。

研究假設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顯著影響。

2-1: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對東道國會帶給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2:工業總產值對東道國會帶給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3:污染源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4:人口密度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5:土地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假設3:產業結構對東道國污染有顯著影響。

研究假設4:工業總產值加重是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轉移別的地方有顯著的效果。

4-1:國內生產總值對外商直接投資會有顯著的影響。

4-2:土地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影響。

4-3:內資企業對外商直接投資排擠效果有顯著影響。

研究假設5:環境管制水平介入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抑制效果。

(二)研究對象及數據源

本文采用2001—2010年中國大陸城市,扣除資料不齊和缺陷的,十年共969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以兩大污染源,廢氣污染排放量以及廢水污染排放量作為本研究的數據源。為了更深入分析,本文將中國劃分為二大地帶,即:東部、中西部,另細分以東部、中西部為界線,又分高低GDP四大類,即東部高GDP、中部與西部高GDP、東部低GDP以及中部與西部低GDP。

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1個省市,包括510個相關城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市、自治區,包括459相關城市。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土地(行政區域)面積、人口密度、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GDP)、內資企業數據來自中國城市年鑒(2001—2010年)。

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總產值數據來自中國環境年鑒(2001—2010年)。

環境管制水平(廢氣+廢水為治理設施運行費用)數據來自中國環境年鑒(2006—2010年)。

(三)研究模型

本研究以STATA1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首先以敘述統計分析對樣本研究變量做敘述性統計,然后再進行共線性檢定,以避免自變量間產生高度線性重合,最后再以3SLS驗證研究假設。

本文從環境管制的角度,建構一個同時包含經濟增增長、環境污染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聯立方程模型,分別探討2001—2010年及2006—2010年由環境管制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其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Yit代表污染排放量;FSit代表工業廢水排放量;FQit代表工業廢氣排放量;FDIit代表外商直接投資;PDPit代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it代表國內生產總值;ENPVCit代表環境管制水平;INDOVit代表工業總產值;DOMENit代表內資企業;INDSTit代表產業結構(第二產業GDP占GDP比例);POPit代表人口密度;LANDit代表土地(行政區域)面積;下標i代表第i個地區;下標t代表第t的年份。

三、實證分析

(一)敘述統計分析

針對所搜集的樣本數據,進行敘述統計分析如下(見表1、表2):

(二)共線性檢定

共線性是兩個以上的自變量間具有高度相關性。當共線性存在時,會降低解釋變量能力,而影響回歸模式的有效性。在進行回歸分析前,應先注意自變量間是否存在共線性。本研究以VIF值來檢定是否存在共線性問題。由表3中可知,各項自變數的VIF值均小于10及TOL都大于0.1,表示本研究中的三階段最小平方法模式無共線性的問題存在,因此不會影響到回歸模型中母數估計值的正確性及穩定性。

(三)研究假設驗證

見表4~11。

(四)實證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討五個假說:污染避難所假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環境競次假說、污染轉移效應,環境管制保護等變量與污染、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間的關系。通過敘述統計、共線性假定與三階段最小平方法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假說驗證。研究結論匯總于表12。

本研究共有5個最主要假說,10個附屬假說。其中3個主要假說成立,5個附屬假說成立,另2個主要假說和5個附屬假說,因探討的方式不同亦有不同的看法。

1. 環境污染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FDI在1%顯著水平下,對廢水排放量及廢氣排放都有促進作用,因此假說1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會加劇東道國的環境污染,驗證了“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如表4)。

(2)在不同的污染排放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顯著影響,假說2成立,即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如表4)。

(3)在產業結構1%顯著水平下,使得環境污染顯得更嚴重(如表4),為了加快經濟結構的轉變,導致產業結構成為影響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實證結果發現,東部、中西部只要是較高的GDP,產業結構都會惡化,西部較低GDP區,廢水污染沒有這類情況。不同的結果取決不同的地理環境,因此“環境競次理論”在中西部較低GDP區有發揮空間(如表11)。

(4)較高的GDP區,當工業總產值過高時,FDI是不會想來投資的(見表8)。

2. 經濟增長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外商直接投資”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如表4~11)。

(2)“兩種污染源”,廢水污染排放量以及廢氣污染排放量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顯著,所以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犧牲環境利益。

(3)“人口”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GDP是會減少的可能(表4),反而在1%東部較低GDP的人口,會使GDP上升(見表8),說明中國面臨地區和城鄉巨大差異。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資源環境瓶頸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矛盾。

(4)“土地面積”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GDP有促進作用(見表4)。

3. FDI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國內生產總值”在1%的顯著水平下,FDI更樂于投資,良好的經濟基礎、投資環境、開放政策及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有利于外資進入(見表4~11)。

(2)“土地”在10%顯著水平下,FDI較不易進來投資,有可能考慮的原因是運輸距離,土地越大,距離市區越遠,成本越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資會選擇土地面積較小的城市或鄉村的地帶(見表4~11)。

(3)“內資企業”在10%顯著的水平下,與FDI具有擠出效應(見表4),當一個市場開始飽和時,就會有人轉移到別的地方投資,我們可以從表8看出,在低GDP的東部區,外資內資就不具有排擠效果,落后之地競爭壓力較小,會產生合作效應。

(4)“環境管制水平”在1%顯著水平下,對外商直接投資會有抑制的效果(見表5),對于FDI而言,當成本高過于利益,這時FDI是會打退堂鼓的。

(5)環境管制水平對于中國的污染排放量依舊無法改善,甚至(見表5)在環境管制水平1%顯著水平下,產生正向的顯著性,意指中國正處于發展中的階段,政府并未通過降低環境管制標準來吸引FDI。

四、結論

本文通過環境管制對外商投資、環境污染的影響,剖析了環境污染、經濟增長與外商投資間的相互關系,發現外商直接投資確實能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但“污染避難所假說”存在的事實無可否認,檢定證明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現倒U情形。環境管制對污染有了出入性的差異,但是對外商卻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使得往后會看到“污染轉移效應”產生。

我國應堅持合理的環境準入制度,有選擇地利用外資。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更要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環境標準,加快實現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促進環境保護措施的有力實施。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 -377.

[2]何禹霆,王嶺.城市化、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的影響[J].經濟體制改革,2012,(3).

[3]謝申祥,王孝松,黃保亮.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方式與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J].世界經濟研究,2012,(4).

[4]李達,王春曉.我國經濟增長與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關系[J].財經科學,2007,(2).

[5]易艷春,宋德勇.經濟增長與我國碳排放: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1,(3).

[6]Zarsky L. Havens,Halos and Spaghetti. Untangling the Evidence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C]. OECD Confer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The Hague,1999.

[7]Wang H,Jin Y. Industrial Ownership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2.

[8]Wagner,U. J,Timmins,C.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FDI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4,2(2):231-256.

[9]蘇振東,周瑋慶.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環境的影響與區域差異[J].世界經濟研究,2010,(6).

[10]Prakash,A.,Potoski,M. Investing up:FDI and the cross-country diffusion of ISO 14001 management syste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7:723-744.

[11]方鳴,應瑞瑤,劉美玲.FDI和環境污染的關系分析——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12]包群,陳媛媛.外商投資、污染產業轉移與東道國環境質量[J].產業經濟研究,2012,(6).

責任編輯、校對:高鐘庭

環境法學論文范文第4篇

環境教育通過提升人們的環境意識,豐富其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進而積極投身于解決當前環境問題、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活動中,引導人們從根本上關心人類長久的生存與幸福,走向“環境—人—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氣候變化、環境惡化、能源危機、資源浪費等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背景下,環境教育應運而生。歷經四十多年的發展,人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等問題有了科學的認識。環境教育的關注點由單純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轉向對現代工業文明的理性審視、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度反思以及對當代人和后代生存方式的深層次思考。

一、對環境教育的典型理解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教育在全球的廣泛開展,學者們對其內涵、本質進行了不懈探索。綜觀國內外對環境教育的典型理解,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觀點。

1.作為過程的環境教育

197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美國內華達州召開了題為“學校課程中的環境教育”的會議,會議認為:環境教育是“人們為了解和認識人類、文化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而必須接受的技能和認識方面的教育”,是“一項確認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旨在發展態度和技能,并能了解和欣賞人與其文化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類似地,美國1970年通過的《環境教育法》也將環境教育定義為一種教育過程:“它要使學生環繞著人類周圍的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同人類的關系,認識人口、污染、資源的分配與枯竭、自然保護,以及運輸、技術、城鄉的開發計劃等等,對于人類環境有著怎樣的關系和影響”。

這是一種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對環境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從自然環境保護的角度來闡釋環境教育的概念,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對環境教育概念的理解。把環境教育理解為一種過程,描述了環境教育的演進歷程,但對環境的理解仍然是靜態的、孤立的,沒有揭示環境教育中人與環境的動態生成關系,也就難以揭示環境教育的內涵。

2.作為手段的環境教育

《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認為,環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們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問題,獲得治理環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產生的知識和技能,并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樹立正確的態度,以便通過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保護人類環境”[1]。1974年,芬蘭國家委員會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召開環境教育研討會,將環境教育定義為“環境教育是達到環境保護目的的一種途徑”。[2]

這種理解比較清晰地表明了環境教育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即認識、治理環境問題與保護自然環境,這無疑是環境教育的主旨之一,也容易使人們理解和接受。但是,作為手段的環境教育仍然秉持“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將人與環境的關系對立起來,無法回答環境教育的宗旨,難以揭示環境教育的本質。

3.作為學科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運用廣泛的教育手段將環境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廣大的受教育者,使之改變傳統的有害于環境的價值觀,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觀,并掌握有效參與的技能,從而采取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行動的新興教育學科”[3]?;蛘哒f,環境教育是“以跨學科活動為特征,以喚起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使他們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的一門教育科學”[4]。

這種理解從環境教育的學科屬性出發,把“環境教育”看作是一門教育學科。但是,作為一門學科,必須回答構成該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環境教育顯然還不能回答這些問題,還有賴于“環境教育學”的發展。

4.作為活動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關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和作用的一種教育活動”[5]。就其外延而論,它包含環境意識和觀點的培養,研究環境發展與社會、經濟以及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傳授生態平衡、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識和相應的實踐技能等多項內容。

環境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人處理其與環境關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動”[6]。具體而言,環境教育以人與環境的關系為著眼點,通過喚起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培養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倫理觀,為實現“環境—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人才、精神支持。

環境教育是“以生物物理環境中的持續體驗以及改進人類/自然體驗中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為基礎,通過學習必要的技能并產生與環境相關的行為和行為變化,最終創造出健康環境的活動”[7]。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基于活動的角度闡釋環境教育的內涵,體現了環境教育的本質,即環境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活動。環境教育通過提升人們的環境意識,豐富其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進而積極投身于解決當前環境問題、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活動中,引導人們從根本上關心人類長久的生存與幸福,走向“環境—人—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環境教育不是一個靜態的、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斷發展、逐步完善的動態性、開放性的概念。這反映了環境教育的復雜性、整體性和全球性,也反映出人們對環境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二、環境教育的種種迷思

上述對環境教育的典型理解為深入理解環境教育的內涵與本質提供了多維視角,有利于深化對環境教育的認識。但是,在環境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環保教育”“環境生態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生態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綠色教育”等與“環境教育”相似或交叉的概念相繼出現,導致人們對環境教育的認識存在著以下種種迷思。

1.環境教育即環保教育

在對環境教育的理解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簡單化、片面化的認識:環境教育僅僅被理解為環境保護教育,注重與環境相關的科學知識、問題和技術;而環境保護也僅僅被理解為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等的治理或再利用?;谶@種認識,環境教育被認為是:普及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培育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觀,以及利用、改造、調控、美化和優化環境能力的教育。

環境教育的研究也主要偏向環保教育研究,以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和環境改善為主題的研究較多。而學校環境教育大多也以環境維度為主要內容,對于環境教育的文化和社會維度,如環境公正和平等、環境保護的社會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進等,則關注較少。

關于環境教育的實踐,《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指出問題所在:“過于注重環境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相應的價值觀與技能的培養,在培養未來公民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社會責任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尤顯薄弱”。

2.環境教育即可持續發展教育

隨著世界范圍內環境教育的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環境教育逐漸結合起來。環境教育必須考慮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的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等諸多要素,必須面向可持續發展,進而出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

美國北伊利諾斯大學環境教育學教授Bora Simmons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是試圖明確和實現一種特殊視野的環境教育”,因此主張沒有必要再提出可持續發展教育。[8]日本的一些學者也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只是環境教育在新時代的代稱。

這些觀點,大多基于這樣的認識:環境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法律法規知識和環境道德倫理知識,而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內容。

3.環境教育即生態教育

隨著人們對生態危機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不斷深入,環境教育不再僅僅停留在對人類周圍環境的認識、保護與改善層面。環境教育必須以生態哲學觀為基礎,把人培養成為自覺、主動、富有創新精神的批判者,使其能夠承擔起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責任,并積極融入社會、政治改革之中。[9]

基于上述認識,國外有學者認為,環境教育應建立在生態哲學基礎之上,以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目的。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我們的世界觀進行根本變革。[10]國內有學者也認為,環境教育亦稱生態教育,是指“將生態學知識、生態環境的知識引入到教育活動中來,使其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通過加強對生態學、生態環境知識的學習和教育,培育起學生正確的環境觀念,并樹立起較好的環境保護意識”[11]。

上述對環境教育認識的種種迷思,反映了人們在環境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環境教育內涵的不懈探索,試圖科學把握環境教育的本質。隨著新的環境問題不斷涌現,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日益深入,環境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擴大。為進一步豐富環境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深入推進環境教育實踐,有必要基于環境科學、教育科學等多學科的視野,對環境教育的種種迷思進行理性廓清。

三、環境教育的理性廓清

隨著環境教育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已有了新的拓展。環境教育既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又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即尊重其天性,順應其發展規律,激發其創造性。質言之,環境教育應該也可以涵蓋環保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生態教育的基本內涵或要旨。為此,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的基本要義

從環境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環境教育旨在解決由資源耗費、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引發的環境問題。追溯國際環境教育的發展軌跡,國際社會掀起了兩次著名的環境保護運動,分別以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出版,以及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發表為標志,引發各國紛紛關注并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列。綜觀中國環境教育的發展歷程,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科學知識和環境保護法規等方面的宣傳教育貫穿始終,而且經歷了環境保護部門主導、新聞媒體參與、公眾參與三種形式的環境宣傳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是針對人類周圍環境的認識、保護、改善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并且始終把環境保護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在開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要求基于自然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政治系統等四個維度,達成《第比利斯宣言》所提出的環境教育的五項目標,即:意識(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關于整個人類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的意識與敏感性)、知識(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與環境及環境問題相關的直接經驗與基本知識)、態度(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針對環境的系列態度與感情,學會關切環境,并培養積極參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態度)、技能(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發現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和參與(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在不同層面積極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機會)。

2.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也是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倫理意識、價值觀、態度、技能和行為的關鍵”。

1994年,《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行動議程》頒布,提出了“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這一概念,強調“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猶如人權和社會公正之于可持續發展一樣重要”。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召開了“環境與社會國際會議”,會議發表的《塞薩洛尼宣言》指出環境教育是“為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自此,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理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部分,環境教育應該“更加努力地確保環境教育中融合并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12];可持續發展教育是陳述和實施環境教育的一種手段,環境教育是一個更大、更廣泛的概念,而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環境教育在可持續發展思想之下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13]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環境教育不僅關注環境層面和經濟層面,更加關注環境保護的社會參與、環境公平、環境公正、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文化和社會層面。因此,可持續發展是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3.生態公民培養:環境教育的終極旨歸

隨著環境教育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教育在提供必要的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同時,還應“鼓勵形成構成自我約束基礎并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相協調的那些道德的、經濟的和美學的價值觀念”[14]。這些價值觀念是環境教育要著力培育的核心價值觀,即生態意識、生態道德與生態審美。[15]換言之,環境教育必須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形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態道德規范,成為全面發展的審美的人,達成真、善、美的統一。

基于此,環境教育是“幫助公民成為具有環境知識、擁有技能、具有獻身精神的公民。這樣的公民,無論是個人或集體,都志愿為獲得維持生活質量與環境質量的動態平衡而努力工作”[16]。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也明確指出:“環境教育旨在引導人們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幫助人們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于環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人們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睆倪@個意義上講,環境教育的終極旨歸是培養具有環境人權意識、良好美德和責任意識、世界主義理念以及生態意識的公民。[17]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環境科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184.

[2]冉圣宏,文宏為,田良.環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

[3]鈕琦壁.環境教育理論初探[A].環境教育:21世紀之展望[C].廣州: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94:8.

[4]徐輝,祝懷新.國際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

[5]柳若芍,劉世峰.環境教育: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重大課題[J].教育研究,1995(7):37-42.

[6]閆守軒.環境教育:涵義、緣起與演進[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6-20.

[7]Joe E.Heimlich.重新定義環境教育[J].環境教育,2016(9):78-79.

[8]王民.可持續發展教育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15.

[9]Fien,J.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15(3):143-152.

[10]Pivnick,J.Against the Current:Ecological Education in a Modern World[D].Canada:University of Calgary,2001.

[11]黃宇,田青,郭玉峰.學校中的環境教育——計劃與實施[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8.

[12]王民,蔚東英,霍志玲.論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31-135.

[13]McKeown,R.&Hopkins,C.EE and ESD:Two Paradigms,One Crucial Goal[J].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mmunication,2005,4(3):221-224.

[14]曹秋平.第比利斯國際環境教育大會——簡況及大會建議[J].外國教育資料,1980(2):35-44.

[15]周笑冰.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18-122.

[16]Palmer,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 Century:Theory,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M].London:Routledge,1998:40-41.

[17]楊通進.生態公民:生態文明的主體基礎[N].光明日報,2008-11-11(11).

【田友誼,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何 蕊

環境法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國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對環境監測工作產生一定影響,提出了一些加強措施。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作用;措施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各種環境因素是否滿足環境建設項目要求,則必須由環境質量結果來表明,環境評價體系中環境要素是否可以滿足建設項目必須由環境監測結果來支撐,因此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以建設項目的環境監測分析數據為基礎,只有運用有效的環境監測手段,根據建設項目擬建地具體的環境情況做出合理的調查和分析,才有可能獲得第一手真實的建設項目周圍環境質量情況基礎數據,才能夠對其做出較為正確的、客觀的環境質量評價。

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是對建設項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點、濃度、污染等級、分布概況等做出監測和分析,進一步評估和預計這些污染因素的變化趨勢,最終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和依據。有了建設項目周圍環境因素的監測數據,再根據項目自身氣象和水文等資料,構建、驗證并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和預測模型,形成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為建設項目的布局和環境監測計劃提供重要依據。

環境監測分析數據最終體現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成為該項目制定環境保護措施的主要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地方環境管理部門核查建設項目是否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重要依據。通過制定合理的環境監測計劃,并將其在建設項目中得到執行,就可以實現對環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預防,進一步改善環境保護措施,成為環境質量控制和保護的有效預警手段。

在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階段實施環境監測,可以確定建設項目周圍環境質量是否達到了地方環境管理部門要求的標準。同時,也是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的質量指標作出進一步驗證,可以體現出環境評價單位的技術水平。

2.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限制,致使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使獲得的監測數據不具代表性,某些監測數據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的實際狀況。同時,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原因,環境評價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一些監測工作進行壓縮或省略,為了趕進度,監測單位對于某些監測項目的分析未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如固體廢物或土壤的監測分析本應在磨碎后自然狀況下進行風干,但為了省時間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由于方法、技術及數據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該工作目前處于空白狀態或無實際運用價值,大多數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只是走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測數據準確性不高,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從而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

在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指標的監測方面,可能受到設備、技術及數據統計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該監測工作仍處于空白狀態,沒有實際的運用價值,這造成了很多建設項目在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只是為了走形式而設置,根本就不去進行監測。

在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限制,致使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使獲得的監測數據不具代表性,某些監測數據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的實際狀況。同時,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原因,環境評價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一些監測工作進行壓縮或省略,為了趕進度,監測單位對于某些監測項目的分析未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如固體廢物或土壤的監測分析本應在磨碎后自然狀況下進行風干,但為了省時間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由于方法、技術及數據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該工作目前處于空白狀態或無實際運用價值,大多數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只是走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測數據準確性不高,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從而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

3.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體系中的影響與分析

3.1環境監測是環境評價的基礎

當每一個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首先要對該項目建設地環境要素分析,項目擬建地是否具有環境容量主要指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以及生態等要素的環境容量);當項目建設后是否帶來新的環境影響和變化;項目擬建設地是否具有環境可載力。為了說明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有環境現狀監測數據來表明,該地域的環境質量具有可行性,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小于區域質量標準,水環境質量滿足功能區要求,噪聲現狀達到功能區要求。只有具有準確的環境監測基礎數據,才能表明該地域具有環境容量,方可建設。

3.2 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中的監督功能

對環境評價體系有多種方法對環境評價進行監督,但環境監測是一種最基本的監督方法之一。項目建設后,對環境的影響結果是否具有環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滿足區域環境區劃要求,就必須有科學的數據來證明,可靠的科學數據來源于環境監測數據,項目建成后大氣環境是改善還是惡化、水環境是好轉還是逆轉、噪聲環境是否改變區域環境、生態環境是否產生時問和空間變更,這都要由環境監測數據來表達、證明。

3.3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評價體系中

項目方委托環境評價后,評價單位必須先委托對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本底監測,對本底監測數據評價,在環境本底可行的情況下進行項目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同時疊加環境本底后具有環境可行性。在項目建成后并試運行3個月后對項目進行驗收,也是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最主要的環境要素預測評價和監督,建成后對環境影響是否超越了預測結果,必須進行環境監測。通過對廢氣污染源達標排放、廠區下風向污染物監測、環境大氣敏感區監測,說明大氣環境未改變環境現狀;產生的廢水達標排放,不改變原有水環境功能;噪聲環境達標等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在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回顧性評價時還需要監測數據來說明建設項目建成后未改變環境現狀,具有環境可行性。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均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撐結果,因此,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之中。

4.加強環境監測的措施

4.1加強環境評價單位和監測

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監測工作的認識,從思想上認識環境監測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強對環境本底值的監測,為擬建項目的環保審批提供數據,確保對擬建項目在環保審批上的嚴格把關。

4.2完善環境評價報告書評審責任規范制度

在環境評價報告書和環境評價大綱審查時,要求環境監測技術專家參加,評審監測內容。

4.3建立并落實環境評價時間、難度和經費的制約機制

項目環境評價等級應與其評價時間、工作量及經費相關,評價時間進度應作為一個評審條件,杜絕速戰速決、急功近利的不良行為。根據環境監測方案計劃時間和預算相應的經費,確保環境監測工作順利進行,充分發揮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作用。

5.結束語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其能為環境監察、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據環境監測依據對比分析可查找出當前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環境問題制定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按環境監測可實時監控環境污染問題,提前做好環境質量保護預防措施,為了更好的保證環保低碳生活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曉紅. 試析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作用[J].能源與環境科學,2013

[2]肖麗紅. 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的作用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

環境法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隨著時間的進展,在中國當前很多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的開展著生態環境方面的建設,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就在于地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一旦在環保方面發生了問題,那么對于人們的生活也就會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在這個狀況下,我們就必須全面的處理環保方面出現的問題,才能夠使得人類更好的生活。不過從目前來看,由于中國在環保方面的工作人員數量還不足,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處理,其中核心的問題就是由于環保監察工作與環境監測是二種獨立的工作內容,并沒有相互深入合作,也因此造成了很多環境問題的產生。在這個情景下,筆者們將從環保監察和環境監測二方面的內容出發,從全方位的做好環保監察與環境監測之間的配合工作探析,以利于國家的環保部門更好的保護環境。

關鍵詞:新形勢;環境;環境監察;環境監測

一、環境監察與環境監測的職責與關系

環保監察和環境監測工作作為中國環境保護的主要部分,直接關乎到中國環境質量的優劣,兩者都有著不同的職能與形式,但同時也具有著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

(一)環境監察和環境監測方面的工作。環境監察主要是承擔環境的監管工作和對環?,F場的執法檢查等工作,是以環境有關的法律規章制度為基礎和指導原則,對違反環境規定的有關現場實施監察和檢測,然后作出適當的處置。而環保監督工作則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的工作,除對環?,F場的監督管理之外,還會參與對環境事故、核安全設備的檢驗意見自然生態環境狀況的監督檢查等。而環境監測也是環保的主要手段,主要是承擔在環保工作中的監測工作,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對排污單位開展監測分析及研究,以了解污染的最新動向,并經過對環境監測資料的分析與研究,從而推斷出環境質量的變化。同時,還要依據國家有關規范的環境監測技術對重要污染源實施監控,并有效的做出質量檢測報告,為環境污染的管理與維護提供了重要依據。由此可見,環境監測就是要對重大環保問題實施監測與評估,并提出相應的環境質量評估報告,從而為環境污染的管理與環境的維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環境監督管理和環境監測之間的交互聯系。從環境保護管理體系上來說,環境監督管理是環境監督管理執行的管理體系,而環境監測則是科學技術保證體系,二者是配合和彼此產生影響的。通過環境監測可以獲取相關的監測數據信息和技術支持,為環境監督管理實際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同時,通過環境監測數據的分析還能夠對環境監督管理的效果加以評價。隨著環境監督管理對環境監測數據信息的需求也促進了環境監測的發展,而隨著環境監督管理對環境監測數據信息的需求愈來愈高,這也就大大的促進了環境監測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此可見,環境監測為的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了支持與保障,但只能通過對環境監督管理實際管理工作做出正面的作用,才能實現環境保護的真正意義。離開了環境監測的有效性支持,環境監督管理工作就不能開展,而唯有把二者高效率的糅合起來,形成開學有效合理的監督機制, 使他們之間相互需求、相互協調才可以實現保護環境管理工作的高效率進行。

二、環境監測與環境監察的協調運行

(一)建立聯動機制從實踐研究中可以看到,目前環境監測工作和環境監察工作還無法真正做到全面協調發展,并基本陷入”單兵作戰”的現狀。正是基于此原因,在制定環境有關政策措施時,應當以全國各地的現實環境現狀為背景,積極推動環境監測與環境監察工作的有機融合和協調發展,使之可以在現實的環境工作中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點,從而改變環境現狀。具體的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統籌工作,可以從如下二個角度入手:①細致界定了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二者的主要工作區域和工作職能范圍,防止了出現職能沖突的問題,最大限度地使各項環境工作可以從各自工作的角度上共同協調發展,推動了環境工作質量的整體提高;②對環保監測對象的數據分析成果,應當及時交予環保監管部門,利用數據分析成果的共享和監測技術的利用,為環保監管工作創造有利條件。

(二)構建起操作性較強的協同工作辦法環境監察與環境監測工作的分工應當明晰,二者各司其職,并彼此協同、配合、相互幫助。針對工作職能,環保監察與環境監測工作不可彼此交叉,更不可彼此脫節,形成合理的協同運轉與工作制度,在共同履行各項本職工作的同時不在問題面前互相推卸責任,提升環保監察與監測工作的效能、品質。與此同時,加強對環保監察、環境監測工作的信息共享、反饋與運用,增強數據準確度、針對性,并提供技術支持,同時根據現實需要定期開展環保監察與環境監測的工作調度會,進一步加強二者的相互聯系,增強環保工作的透明度,并共同研討、協調環保工作計劃。針對環境工作中所牽涉的所有工程程序、流程都務必在第一時間進行聯動,并做好具體的、細致的協同管理和配套,以根據環境突發污染問題迅速找出自身所需要管轄的重點區域,并迅速調動環境工作人員在現場進行分析工作,迅速處理環境污染問題。唯有這樣,政府才能有效推動環保監察與環境監測的有序協同工作,也才能形成環境行政管理與綜合執法的嶄新局面,有效提升環境服務質量。

三、結語

中國當前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沒有較好的進行環保工作,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上,當前絕大多數的地方都是將環保監察與環境監測的有關內容分開,兩者分別開展工作,因此使得部分相互聯系的內容沒有很好的進行,因此產生了問題。在這個情形下,筆者覺得就需要更加全面的調研中國環保監察制度與環境監測的有關內容,以便于更好的推動二者的結合,從而能夠保證中國環境的整體質量。所以,筆者同時也給出了這些內容,并期望中國的環保有關人士可以更加謹慎的借鑒他們的內容,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要按照實際情況加以調動,才能夠取得最大的成效,并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申宏濤,于廣麗. 環境監測與環境監察的關系及協調思考[J]. 河南科技,2014(6):219.

[2] 白鶴程. 重視環境監測與環境監察的關系及協調運行[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2):65,70.

[3] 王軍俠,宋春香,郭鵬輝. 淺析環境監察與環境監測的聯動協調機制[J]. 中國化工貿易,2014(1):293-293.

上一篇:文化多樣性論文范文下一篇:入學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