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問題論文范文

2023-03-20

環境問題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環境問題自古有之,它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依據歷史時期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環境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的環境問題,另一種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環境問題,本文試就我國的環境問題及環境法治建設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環境法制 建設

0 引言

環境問題自古有之,它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依據歷史時期的不同,我們可以把環境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意義的環境問題,這主要是指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導致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另一種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環境問題,它是指在工業革命之后,隨著工農業變速發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資源的破壞加劇外,正引起了“三廢”(廢氣、廢水、廢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和農藥污染等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其污染的廣度深度已大大超過了從前所引發的大量的“環境公害”事件(也稱環境公眾受害,指人們對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性危害,包括環境破壞)。本文試就我國的環境問題及環境法治建設作一些探討。

1 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發達國家當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環境污染,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環境破壞,而在我國,則同時存在著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這兩類環境問題,并且已十分嚴重。環境污染和破壞給我國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極其驚人的。據不完全統計,環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是690億元,部分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65億元共計955億元,約占當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14%左右。環境問題在我國如此的嚴重,究其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經濟、人文社會等因素,而且我們國家的具體國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

1.1 經濟因素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同時也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這個階段正是生態環境問題最嚴重的時期,因而我國在這一時期承受的生態環境壓力會更為沉重。

1.1.1 經濟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惡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對社會生產力的極大解放,這種解放刺激了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但與此同時,對資源開發利用規模和各行業污染物排放量也會隨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國民經濟尚處在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轉型時期,人們只關注于經濟增長的數字,卻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造成環境的極大破壞;我國近年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呈幾何級數增長。

1.1.2 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市場經濟發展所追求的是高額利潤,是相對少數人的利益,而環境保護則是多數人的利益,二者是對立狀態,法律對這種顯性沖突的社會關系,比較容易做出規范。但近年來,我國農村環境惡化尤為明顯,一些鄉鎮企業的農民為“脫貧致富”,寧肯容忍環境污染對國家、所在集體和本人的損害。對此,國家不得不采取強制措施關閉“十五小”企業。但在一定意義上,政府既是沖突調解者,又常成為沖突的一方(地方利益),違法陣營龐大,法律執行的難度極大。

1.2 人文社會因素

“生態學作為一門科學,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與‘人類社會’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說前期的生態學更多地顯示了自然屬性的話,那么現代的生態學,則更強烈地顯示了它的社會屬性這一面?!杯h境問題最明顯的是人文社會的原因,我國的環境問題,從現行的角度看,這方面的因素影響更為巨大。

1.2.1 我國人口眾多,環境的資源壓力大,環境問題與人口有著密切的互為因果的聯系。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一定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的條件下,人口增長應有一個適當比例,人口問題與環境問題是當代中國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龐大的人口數量及其快速增長,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1.2.2 公眾環保意識普遍較差?!八^環保意識,是指人們在認知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發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上?!蹦壳拔覀儑业拇蠖鄶等藢τ诃h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據調查,國民對于環境狀況的判斷大多是態度中庸,無敏感性,對許多根本性的環境問題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社會公眾不愿意主動地去獲取環境知識。2000年“世界環境日”前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進行的對全國公眾環境意識的調查報告得出的結果是,我國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知識水平還都處于較低的水平,環境道德較弱,我國公眾環境意識中具有很強的依賴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對于強化公眾環境意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從這些大量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國民的環保意識是有多么的差。一國的國民的環保意識如此的差,可以想象這個國家的環境問題又是怎樣的一個狀況了。

1.2.3 環境問題與貧困等其它的社會問題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環境問題在當今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可以歸納出這樣一點,富國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與污染物相關的環境污染,而窮國環境問題主要是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環境破壞,前者比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復,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復則要困難得多。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有類似情況,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經濟發達的地區,環境問題主要以以環境污染為主,如今經過不斷地治理正在不斷有所緩解;而西部相對貧困地區,環境破壞引起的生態環境惡化十分嚴重,且日益呈現出環境問題與貧困同步深化,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

2 加強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對策建議

環境法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含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解決壞境問題,筆者認為加大環境法制建設力度是關鍵。筆者擬就我國的環境法制建設作以下幾點探討。

2.1 轉變立法觀念

切實我國環境保護法頒布二十多年來,法律的調整范疇基本上未發生什么重大的變化,依然是以環境污染防治法為核心的傳統型環境法體系。事實上,環境保護不僅包括對已有污染的治理,還包括對現有環境的保護。

環境保護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執行的關于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范和總稱,即把環境保護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軌道,對于中央立法而言,就要本著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立足于全面統籌兼顧的原則,遵循法制統一,確立環境管理體制,建立高效的組織機構即環境管理機構來承擔指導和協調任務,通過立法明確有關機構的設置、分工、職責和權限以及行使職權的程序,建立健全環境管理制度;并進一步確定有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違法責任,只有對違法者實施制裁,才能使受害人權利得到有效保護。目前,我國環境立法中對污染環境罪與國家環境立法主要是全國性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國家環境立法具有根本方向性與原則性,是全國人民的環境活動法則,是地方立法的依據,是環境立法的關鍵。如今,我們國家存在著規定污染防治規范多而生態資源保護措施少的缺陷,這應該是今后環境立法修改的重點。

2.2 改進執法與司法手段

我國環境保護一直強調以行政為主導,政府起主導作用。從近幾年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的環保行政主導一直呈現出不斷加強的趨勢。目前,環保工作的重點是加大環境執法的力度,這使環境行政主導的特色更加鮮明,行政主導固然有其優勢,如具有較高的效率,能適應我國生態環境復雜的特點,但其局限性也很明顯。首先,它主要適用于污染防治,而對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則另當別論;其次,行政主導具有嚴格的隸屬關系,很容易出現部門分割,條塊分割,不能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造成體制上的混亂;再者,行政主導的方式降低了環境司法的地位和功能,也降低了環境執法的功能,使司法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實現環境法治,必須改進執法與司法。

2.3 加大法律監督力度

由于我國實行環境保護行政主導,權力相對集中,行政部門自由裁量權較大,因此法律監督尤為重要。法律監督的真正價值不是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力度。我國環境法律監督大體包括:權力機關的監督、行政機關的監督、輿論監督、各政黨和社會團體組織的監督、人民群眾監督、司法監督等幾類。權力機關的監督在近年來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多次聽取國務院和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工作報告,對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實施和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而且堅持法律監督與輿論監督相結合,組織并一直堅持進行中華環保世紀行和環境執法大檢查等活動。

2.4 強化公民環境意識與守法觀念

這里,公民的環境意識與守法觀念,不只是普法教育與司法權威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公民法律信仰的培養問題。

總之,環境法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并非朝夕而就,并且,由于我國國情和環境問題成因的特殊性,因而從國外的治理環境舉措中(相對于我國環境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多少可以值得借鑒的經驗。我們只有立足于本國的實際情況,去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的切實可行的法治化的道路。這應該說是一個長期而又艱難的過程,而泱泱大國,法治先行,時代賦予我們法治保護環境的重任,我們也必將沿著這條路一直向前。

參考文獻:

[1]《自然資源法》.肖國興,肖乾剛.主編.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

[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金瑞林.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環境問題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海綿城市建設是新時代治理“城市看?!钡韧怀霏h境問題的有力抓手。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也需要解決不少突出問題。為此,要從理想目標、理念原則、根本保障、內部結構、建設途徑、制度機制、評估反饋等多層面明確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架構,并從理念、規劃、統籌、體制機制、投入、科技、宣傳等多角度探索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海綿城市;系統架構;創新;路徑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1](P603)就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海綿城市,既是推進綠色發展,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戰略舉措,又是著力解決“城市看?!钡韧怀霏h境問題的有力抓手。自從2015年4月,武漢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海綿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堅持規劃引領,初步繪就海綿城市新藍圖;堅持生態優先,日益形成綠色發展新常態;堅持安全為重,逐步建立生態安全新屏障;堅持因地制宜,著力打造試點城市新品牌;堅持統籌建設,積極探索人水和諧新路徑。城市水資源持續涵養、城市水生態逐步修復、城市水環境日益優化、城市水安全穩步提高、城市水文化不斷提升,武漢市越來越接近“護一城凈水、繪兩江畫廊、顯三鎮靈秀”的治水愿景。

兩江、百湖是武漢市最珍貴的水資源寶庫,水優勢是武漢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及試點,在防治城市內澇、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等重點環節和領域上積極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武漢市在海綿城市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技術與管理等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加上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海綿城市項目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從總體上看,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依然沿襲了傳統治水思維方式,城市排水設施目標單一、標準不高、系統不全、風險應對能力不足,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水體黑臭、初期雨水地表徑流污染等問題,特別是在規劃編制、設計施工和運營管理等階段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并同時存在各個階段不能有效銜接的問題。究其原因,源于建設理念不夠先進、制度設計不夠優化、管理機制不夠完善、技術保障不夠有力等。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研究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架構與創新路徑,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架構

城市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切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新型城鎮化與綠色化是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城市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因此,建設海綿城市是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綠色化的系統集成?!敖ㄔO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1](P603)這是海綿城市的本質特征,也是黨中央城鎮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堅持建設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為民造福的海綿城市,這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根本目的,是推進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的幸福工程;堅持建設規劃引領、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的海綿城市,這是建設海綿城市的基本原則,是可持續資源管理系統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相結合的系統工程?;谖錆h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初步經驗,提升和梳理出海綿城市建設系統架構為以下七大層次。

(一)理想目標層:城市人水和諧共生

“從人與水的關系的發展歷程來看,先后經歷四個時期:人敬畏水、被動地適應水—人開發水、有意識地改造水—人掠奪水、過度地索取水—人水和諧共生、科學開發綜合治理水?!盵2](P37)在每一個歷史時期,水都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潤育出新的治水理念。在綠色發展視域下,海綿城市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城市中人與水的水生態關系問題,而海綿城市的基本理念是人水和諧共生,讓城市學會與水共生共榮?!敖ㄔO海綿城市,汲取中國智慧,就要傳承以人為本、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中國理念,汲取古代治水的中國經驗”,[3](P59)追求城市人水和諧共生的終極目標,并在社會實踐探索中不斷凝煉創新當代“海綿哲學”,建構傳播關于海綿城市的中國話語體系,才可能實現對簡單粗暴的工程思維的反叛,才可能摒棄“破壞性建設”海綿城市,切實維護城市建設中的水生態安全。只有逐步實現城市水節約高效、城市水治理完善、城市水功能協調、城市水環境優美,才能最終實現城市人水和諧共生。

(二)理念原則層: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和五項基本原則

政府發展理念的轉型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根本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之一就在于黨和政府具有自上而下的領導力和組織力,集中力量解決重大的、疑難的和系統的問題。能否建設好海綿城市,需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統領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和各環節的精髓和主線。同時,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還要嚴格遵循五項基本原則:“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4](P1)

(三)根本保障層:確立海綿城市建設的架構和規劃體系

我們要確立的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架構是:統籌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不斷完善海綿城市基礎工程體系、城市內澇預警監測體系、組織動員體系、應急救援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的相關制度,依法建設、科學建設、系統建設,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盡最大努力維護水生態安全。具體而言,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架構要從歷史維度、國際維度、全域維度和全過程維度出發,需要解決傳統中國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手段的現代運用,以及西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中國實踐問題,需要不同層級的區域空間積極應對海綿城市規劃,實現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各專項規劃的空間橫向協調一致,從項目的全生命周期角度,關注海綿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建立過程縱向及外延空間相互銜接,從而形成海綿城市建設系統化制度體系和風險防控機制。

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體系是統攬統籌海綿城市建設全過程和各環節的基本依據。武漢市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應統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在各相關規劃編制過程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各項內容。規劃的基本原則是:保護性開發、水文干擾最小化、統籌協調。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體系主要包括:一是以保護水生態敏感區、集約開發利用土地、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積、合理控制地表徑流、明確低影響開發策略和重點建設區域等為主要內容的城市總體規劃;二是以城市水系規劃、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城市道路交通專項規劃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規劃;三是以明確各地塊的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合理組織地表徑流、統籌落實和銜接各類低影響開發設施為主要內容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四是修建性詳細規劃??傊?,要科學編制規劃、嚴格實施規劃、完善標準規范,建立一套源頭控制、過程管理、末端治理的海綿城市建設管控體系和規劃、設計、施工、竣工驗收、運行維護等技術標準體系。

(四)內部結構層:建立“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工程的互動機制

2017年7月,湖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打好治水戰役,“全力恢復江湖自然聯通,推進‘治污水、凈湖水、保江水、促節水’工程,消除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水體黑臭現象,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這四大工程是武漢市“四水共治”(即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經驗的戰略升級版。就武漢市而言,防洪水主要是分級分類鞏固“兩江干堤、中小河流、水庫山洪、湖泊民垸”四條防線,完善防汛指揮系統,進一步提升全市防洪體系安全保障能力。排澇水與海綿城市建設息息相關,主要堅持應急與謀長遠相結合,還欠賬,補短板,提標準。治污水主要是大力推進全過程控污、全系統截污、全方位治污。保供水主要是調整供水布局,提升治水工藝,改造供水管網,保護水源地,推進節水建設,全面打造“布局科學、工藝優良、管網互聯”的供水體系?!笆濉逼陂g,武漢市應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大江、大河、大湖、大庫保護與治理為重點,恢復江湖自然連通,全面推進“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

(五)建設路徑層:明確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途徑

海綿城市建設的路徑層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它主要包括:“一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水生態敏感區,盡力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這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薄岸巧鷳B恢復和修復。對已經受到破壞的水體和其他自然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進行恢復和修復?!薄叭堑陀绊戦_發。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合理控制開發強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根據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增加水域面積,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海綿城市建設應統籌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城市雨水管渠系統和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盵4](P3)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依存,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元素。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市各地區的水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各異,選擇的海綿城市建設實施路徑要因地制宜。

(六)制度機制層:創新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制度機制

制度機制層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其內容與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路徑相適應,也要因地制宜,作出多元化的設計。海綿城市建設要解決的“水危機”,其本質是制度危機?!搬槍Α帻堉嗡锥艘訌姴块T整合和統籌,針對‘條塊分割’弊端要加強‘條’的功能和‘塊’的責任,針對‘單打一’決策弊端要加強科學的綜合決策,針對‘運動員’與‘裁判員’合一弊端要建立第三方檢測體制?!盵5](P54)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水資源配置和水環境保護往往面臨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和社會失靈,因此,必須加強政府管理機制創新、市場機制創新和社會機制創新,同時加強三大機制的相互制衡機制的構建。推進“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工程需要制度體系的保障。制度體系包括治理性制度、經濟性制度和社會性制度。對于替代性制度要進行優化選擇,互補性制度要進行組合強化。推進“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工程的制度創新,就是要通過實施機制建設來加強制度體系建設。因此,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必須加強水污染舉報機制、水環境監測機制、水生態評價機制、治水績效考核機制、治水工作獎懲機制等”[5](P54)方面的建設,通過機制落實到位來充分發揮制度績效。

(七)評估反饋層:完善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評估體系與反饋機制

各地要“因地制宜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和具體指標,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相關規劃,完善技術標準規范”。[6]海綿城市建設的指標體系應包括兩大類:一是評估海綿城市建設的水平和質量的指標體系;二是評估“海綿”與城市相互適應情況的協調度指數。這就要求“將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納入生態城市評價體系、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通過單位面積控制容積、下沉式綠地率及其下沉深度、透水鋪裝率、綠色屋頂率等指標進行落實”。[4](P9)武漢市要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并完善海綿城市建設的評估體系與反饋機制。

在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系統架構中,前四層屬于頂層設計,是海綿城市建設必須遵循的目標、方向和基礎架構,是共性;后三層是具體實施路徑,是特性,武漢市要因地制宜,在試點中為中國探索海綿城市建設貢獻“武漢方案”。

二、海綿城市建設的創新路徑

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綠色發展,打好治水戰役。建設海綿城市,武漢市要以城市人水和諧共生為理想目標,以“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4](P1)為基本原則,堅持“示范先行、四周輻射、點線成面、全面覆蓋”的總體思路,以“防洪水、排澇水、治污水、保供水”工程為戰略抓手,協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綠色創新發展,走上一條山、水、城綠色融合發展之路,實現武漢市“建設海綿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培育海綿產業”的美麗目標。

(一)堅持轉變觀念,明確職責,依法治水

轉變觀念,培育先進的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各級政府各個部門要理念先行,從“快速排放、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統籌建設”,從“工程治水”轉變為“生態治水”,“灰色與綠色”“地上與地下”“源頭與末端”“蓄與排”有機結合,回歸城市水文自然循環,不僅要讓城市建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還要讓城市“河渠管網暢起來、陽臺屋頂綠起來、公園綠地沉下去、道路鋪地透起來”,在全省各地打造“水暢、湖清、岸綠、景美”的海綿城市。

深化大部制改革,明確部門職責。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系統工程,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統一海綿城市建設的管理體系,切實解決“多龍治水”導致的管理責、權、利界定不清的突出問題。武漢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可先行先試,要像當年原創“湖長制”一樣,在實踐探索中根據大部制改革的精神,明責確權,明晰分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優化升級,不斷優化海綿辦的職責功能,明確海綿辦為牽頭責任部門,負責統籌協調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形成“上級帶下級、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管理機制,做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

完善法規政策,堅持依法治水。武漢市海綿城市的建設管理需要立法先行與政策配套相結合,積極開展水生態法律和政策的調研工作,出臺指導意見,制定政策法規,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海綿城市規劃實施法律制度體系,立法部門要清理各類涉水法律法規,構建統一的涉水法律體系,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法律保障。通過加強海綿城市管理立法和完善規范制度體系,解決海綿城市“誰來建、怎么建、誰投入、誰受益、誰運營”等系列問題。

(二)堅持普查先行,規劃引領,規范標準

全面開展普查。武漢市各地應對建成區內易澇點、排水防澇基礎設施、水域面積、綠地覆蓋、道路硬化、黑臭水體等海綿城市有關內容進行全面普查、登記造冊。摸清現有雨水容納能力,結合當地最新的氣象、水文、城市地表等資料,修編或編制暴雨強度公式,研究暴雨設計雨型,武漢市有條件的地區應分區制訂暴雨強度公式,按照雨水產消平衡的原則,合理配置調蓄設施,確保海綿城市建設因地制宜。

科學編制規劃。武漢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建設、市政、園林、水務等部門負責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具體工作,高起點、高規格編制規劃方案,使其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一要因地制宜。武漢市應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要求,在掌握分析第一手水文數據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條件、排水設施現狀、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出臺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和建設標準、制定年度建設計劃。二要注重韌性。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韌性規劃不僅涉及城市本身,還必須從流域整體來統籌抗洪防澇,從山河林湖城一體化來提高城市防災韌性。針對不同城市及地區,要以問題導向為主,經驗和目標導向為輔,增強城市韌性。三要強調系統性。武漢市應堅持規劃先行,創新規劃理念與方法,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要求,與建設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等結合起來,統籌協調控制性規劃、修建性規劃、專項性規劃等,將它們系統性地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之中。四要彰顯流域性。海綿城市建設是流域性生態修復的關鍵環節,必須將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與流域性生態修復結合起來,在編制流域水生態治理規劃的基礎上,通過流域水生態規劃指導武漢市各地海綿城市建設,同時按照流域海綿與區域海綿并重的原則,推進流域性的海綿城市建設。統籌流域水生態規劃,實施以流域治理為目標、城鄉統籌的生態海綿城市建設行動計劃。

(三)堅持統籌建設,有序推進,科學發展

著力“五大統籌”建設。建設海綿城市,要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盵7]海綿城市建設切忌“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統籌有序建設。

科學有序推進。一是加快海綿型城市新區建設。武漢市各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要堅持以目標為導向,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目標要求、技術方法系統納入新區建設的具體規劃和工程實踐中。二是有序實施海綿型舊城改造。對城市舊城區,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居住小區綠化更新改造等,因地制宜采取微地形處理、屋頂綠化、透水鋪裝、柔性防水基礎、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等措施,推進區域整體治理,提高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茖W確定建設內容、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和資金,避免大拆大建。三是著力抓好海綿型縣城和特色小鎮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延伸開展城鄉一體化海綿體建設。結合全市小城鎮建設、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宜居建設的重點內容,大力推進海綿型縣城建設,積極探索海綿型特色小鎮建設,先行先試。四是堅持先行試點、逐步推開。按照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武漢市作為試點城市要在規劃統籌安排下,堅持示范帶動、重點突破的工作方式,指導各地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通過競爭性評選的方式,選取城市發展對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調蓄雨洪和應急管理能力需求強烈,建設基礎條件好,實施效果明顯,同時能對其他地區的建設起到很強示范引領作用的區域作為先行建設示范區,在示范區內選取條件成熟、可行性強、群眾需求迫切、效益明顯的項目進行重點推進,優先安排資金進行建設。以武漢市試點城市先行先試,為全省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海綿城市建設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科學把握建設時序,有序推進重點項目進度。武漢市應結合實際,從最亟待解決的水環境問題入手,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一是努力推進海綿型建筑與住宅小區建設,實現雨水源頭控制。二是穩步推進既有建筑和老舊居住小區海綿化改造,削減雨水徑流。三是抓好海綿型城市道路和廣場建設,控制徑流污染。四是強化海綿型公園綠地建設,增強滲滯能力。五是扎實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海綿體建設,提升人民幸福感。六是加強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提高消納能力。七是抓好城市水系的保護和修復,確保城市水生態安全。八是統籌建設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發揮調蓄功能。

(四)堅持完善體制,健全機制,深化海綿側改革

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武漢市政府要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優化工作機制,明確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牽頭部門及相關責任部門和單位,全面開展管理工作。各相關部門在明確職責分工的基礎上,要形成協調聯動機制,根據領導小組確立的工作目標分階段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要進一步優化簡化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審批流程,加強部門聯動,探索網上審批,切實提高審批效率。加快創新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管理運營方式,形成權責明確、集約有效、管理專業的市場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武漢市要在已有的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健全部門聯席會議、專題會議、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周例會等會議制度,并按照問題內容的緊急、難易程度,從省市領導、海綿辦、行業主管部門三個層面進行協調,保證重點問題得到快速解決,重點工作得到有序推進。建設預警平臺及應急設施,完善防汛應急預案,汛期要及時對相關設施進行清理維護,配備臨時機泵、發電機等搶險設備,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創建海綿側改革機制。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除工程技術體系之外,政策、法律、體制、產業、人才、投融資等因素都不能缺位。為了營造海綿城市建設良好的社會環境,武漢市需要對上述相關的領域進行全面的改革,并與供給側改革同步。需要國家及時出臺工程建設領域全面實施低影響開發技術的約束力法律文件。同時,武漢市要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研究,對與建設海綿城市有關的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增強法律保障,構建投融資平臺,培養人才等,這些相關保障因素都需要及時創新跟進。涉及水生態的行政資源整合和行政體制改革需要率先突破。為激活科研、產業、市場,保障社會有效供給,從而促進經濟長遠發展,武漢市有必要對政府決策系統、政策法律系統、設計工程系統、公眾參與等方面資源進行戰略整合。此外,武漢市還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創新建設運營機制。

健全流域管理機制。作為技術體系,海綿城市建設始終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戰術層面,統籌流域生態治理與加強流域管理才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性安排。因此,武漢市流域管理體制的建立和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同步進行,不可偏廢。武漢市要強化流域理念,規劃建設流域性海綿設施,通過流域調蓄設施規劃,健全流域管理機制,還要強化連片效應,將海綿理念與黑臭水體治理深度融合,構建起“治污為本、科學保護、健康和諧”的內河沖溝水環境保護與修復體系,強調以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為目標,以“削減總量、改善水質、營造景觀”為主線,逐步修復河湖系水生態系統。

引入協商民主機制。武漢市要加強多元主體參與的議事協商制度建設、協商對話制度建設、監督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居民作為城市的主人,他們對于海綿城市建設具有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和決策權。海綿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居民服務的,居民積極參與海綿城市建設,體現了城市生態理性的覺醒和生態智慧的彰顯,有利于增強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的科學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

建立監督考核激勵機制。武漢市政府要將海綿城市建設管理任務分解落實到相關責任部門和單位,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確保責任到位、資金到位、措施到位。

(五)堅持加大投入,落實資金,創新融資

加大政府投入?!爸醒胴斦l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通過現有渠道統籌安排資金予以支持,積極引導海綿城市建設?!盵6]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采取以獎代補,對驗收考核符合標準的海綿城市項目給予中央財政支持。加大對中小城市相關項目建設信貸支持力度。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加大海綿城市建設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持,加強試點城市中央獎勵資金的使用監管。此外,武漢市還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多措并舉,完善融資支持。

鼓勵引導各地策劃區域板塊的“大項目”。武漢市要借鑒“規劃一張圖”,將上級相關任務要求疊加到城市片區空間上,打捆包裝成綜合性大項目,采取PPP模式推進,加強整體統籌和連片效應。針對部分單個建設項目獨立、缺乏連片統籌的問題,制定項目規劃設計指導意見,加強項目優化,推進協同解決漬水、污染、景觀問題。

武漢市還要在考核標準和付費方式方面出臺相關政策。建議部委組織專家團隊,編制相關工作導則,指導各地具體制定考核細則和收費付費政策。針對項目建設和運營的不同階段設定考核辦法。對PPP項目公司一體化信息監控平臺方案進行評審及運行監控,采集監控數據等作為績效考核依據,各項指標定期抽查并取平均值作為成績,由政府方和項目公司共同委托第三方機構具體操作,相關費用計入本項目運營成本。政府按照考核和檢測結果進行付費??己酥?,給予建設項目適度的補貼,確保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啟動階段穩步推進;穩固階段檢查后可配套獎懲作為持續性的常規管理手段。

(六)堅持搭建平臺,夯實科技,扶持海綿產業

依托武漢大學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中心,建立武漢市海綿城市技術示范基地。以創新工程建設技術為核心、以武漢大學海綿城市建設研究中心為依托是推動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既要加大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力度,又要推進產學研結合,強化研發中心建設,高度重視基礎前沿及核心技術研究,提高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水平。進一步地,建立武漢市海綿城市技術示范展示中心,形成一個以生態、科技、文化為主題的綜合片區。

建立智慧海綿信息管理平臺,建設智慧型海綿城市。武漢市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積極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理念。要以人工智能為重要發展方向,通過深度融合城市科學、水科學與互聯網+技術,使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成為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帶動城市發展升級。為此,一要搭建武漢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信息平臺。按照智慧城市建設要求,整合現有涉水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技術,對氣象數據、雨水匯集量、土壤濕度等進行全面監測,并在云端實時整理和分析,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逐步實現雨水動態監控和綜合調度,為海綿城市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幫助政府部門進行決策。二要注重互聯網+技術在雨洪監測中的深度應用。武漢市可通過智能傳感技術,立體檢測城市雨洪信息,適時掌握雨洪運動狀態;耦合氣象、水文模型,強化暴雨洪澇預警預報;實現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網堵塞實時監測、智慧水循環利用;推行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智慧水污染治理。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城市智慧管理。三要采用大數據分析和云計算技術,實現城市水系統智能調控和精細化管理,使城市快捷、智慧、彈性地應對治水問題。

(七)堅持宣傳引導,打造海綿文化

武漢市要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宣傳海綿城市建設的重大意義、政策措施,以及先進典型,充分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增強公眾對海綿城市理念的認同度,引導民眾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具體要求轉化成思維習慣或行為模式,形成海綿城市文化。及時向社會公開海綿城市建設進展情況,注重總結典型經驗,拓展群眾參與和監督渠道。加強政府引導,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引導建設單位在方案設計和工程建設中優先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設計方案。

此外,還可立足武漢市“大江大湖”特色,實施海綿文化海綿旅游親水工程。建立國際海綿城市論壇,發展海綿文化、海綿旅游產業,建成一批展現武漢歷史文化、風格多樣、內涵豐富的海綿文化載體群落,實現海綿城市生態、海綿城市景觀、海綿文化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3.

[2] 魯長安,占令.試論海綿城市的綠色要義[J].成都工業 學院學報,2016,(3).

[3] 魯長安,趙遠風.試論海綿城市的中國智慧[J].特區實 踐與理論,2017,(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 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M].北京:中 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5] 沈滿洪.“五水共治”的體制、機制、制度創新[J].嘉興學 院學報,2015,(1).

[6]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0/16/content_ 10228.htm,2015-10-16.

[7]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2/c_1117545528.htm, 2015-12-22.

環境問題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來新疆地區經濟發展較快,電力需求量激增,電網建設的同時會破壞區域內生態環境狀態。文章通過分析探討現階段新疆電網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環境保護造成的影響,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電力發展和諧共生,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提出科學合理化解決措施,制定電網建設合理規劃,切實保障電網建設過程中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安全問題。

關鍵詞:新疆;電網;生態環境;環保

The Impact of Xinjiang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ts Solutions

LIU Yin1 ZHAO Bowen2 AN Yimin1 ZENG Hao3 WANG Zongjiao2

(1.State Grid Xinjiang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 830000 China; 2. Harbin Aerospace Hengxing Data 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8 China; 3.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Xinneng Powe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 830000 China)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于中國的西北部,全區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區,享有歌舞之鄉、瓜果之鄉、黃金玉石之邦美譽。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天山,天山橫貫中部形成準噶爾盆地與塔里木盆地,正是這種三山夾兩盆的優美景觀造就了新疆獨特的地理特征與生態環境。新疆自治區能源藏有量巨大,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與新疆地區的快速發展,其充足的電力能源儲備對新疆經濟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新疆由于自身地域環境特點,晝夜溫差大、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問題,導致電網建設無法避免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嚴重破壞生態基礎建設,且修復工作十分困難[1]。為了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決不越生態保護紅線,踐行綠色發展環保理念,打贏“電網+環?!惫詰?,必須在新疆電網建設中聚焦電力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堅決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新思想,以生態環保為中心合理規劃電網建設路線,實現經濟、社會、環保長效發展,促進國家電力事業邁向新階段,引領電網建設新潮流,打造“電網+環?!毙赂窬?。本文針對新疆電網建設,探討其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提出合理的生態保護措施。

1 新疆電網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1.1 電網快速發展,電力施工點多面廣,環境影響壓力增大。

隨著新疆電網快速發展,呈現出建設施工點多面廣、特高壓輸電通道貫通新通疆內外的基本特點[2]。由于自身建設的固有特點,電網施工產生的土地占用與污染、植被破壞、地表結皮破壞、景觀破壞、噪聲污染、無線電干擾和生物正?;顒痈蓴_等問題,不可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目前,對于輸電線路建設環境影響問題,主要針對重點區域和重要通道的核心變電站、核心換流站、特高壓密集輸電通道制定進行擇要分析,根據不同地域特點和線路實際狀況,合理制定環保規劃,確保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這些方法往往不能覆蓋全部生態敏感區,易出現監測與分析盲點,客觀存在重點監測與全面分析矛盾[3]。一直以來,構建可覆蓋全區的電網生態監測手段,全面有效分析電網生態環境成為較大難題。

1.2 生態環境脆弱,電網穿越生態紅線區,環保水保要求高。

新疆地區河流、土壤、植被、牧場等資源環境敏感性高,生態環境脆弱,環保水保要求高。2019年底新疆完成全區42.42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占全疆面積的26%,穿越生態紅線區擬建或在建電網工程環保水保要求高,電網建設與生態環保之間的矛盾突出[4]。平衡好電力工程建設與脆弱環境之間的關系,科學分析電網工程對生態紅線區的影響程度,為電網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分析方法和決策依據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新疆地形地貌特殊,在生態敏感區與紅線區之外,存在大范圍高寒荒漠區,特別是電網線路在高寒氣候下跨越天山高海拔區,生態環境監測難度大;輸變電工程穿越沙漠區,施工期水土環境影響分析和監測困難?,F有的環保水保監測手段通常依靠歷史數據進行宏觀觀分析,缺乏微觀監測支撐,無法有效滿足精準分析需求。

1.3 環境數據分散,缺乏整體性,不同來源監測數據聚合困難。

應用于電網環境分析的數據主要包括地面監測數據、衛星遙感監測數據、地理信息數據、社會統計數據以及其他數據,各類數據分散在生態環境監測、氣象監測、水文監測、國土資源監測等不同的部門,數據量大、類型多、來源廣和格式復雜,需要對海量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實現數據的整合互聯[5]。當前,環境監測數據可通過生態網絡監測、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數據、物聯網技術等手段獲取,但是缺乏基于統一時空框架的管理、分析與可視化平臺6】。

2 新疆電網建設中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解決措施

2.1 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建設路線

在電網建設的過程中,一個合理的電網建設規劃往往影響著整個電網建設的工程質量與環境保護走向,而結合各個地區實際地理特征與氣候條件,制定更加合理的電網建設路線將是開啟“電網+環?!毙聲r代的重要一環。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必須掌握新疆地區地形地貌、城鎮布局結構、產業空間分布特征與周圍生態環境情況,整合相應數據充分論證分析,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與地方生態環境保護具體要求制定新疆電網建設最優路線,從源頭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難題,保障了地區資源合理開發,促進新疆電網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共存,實現“電網+環?!遍L效發展。

2.2 切實考慮新疆地區生態環境區劃

在電網建設前期籌備階段,要切實考慮新疆地區自有生態環境區域規劃,在滿足當地生態環境發展要求時,合理規劃電網建設。無論是在建設過程中涉及到基站選址布局、施工路線或是流域規劃等,都要參考新疆當地生態環境功能區劃,落實好地方環境保護具體要求,及時調整相關環境保護措施,有效避免電網建設對生態環境敏感地區造成嚴重影響。

2.3 做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

在電網建設過程中,要時刻做好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是針對生態容量、生態環境變化、生態功能變化、生態景觀變化、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基站建設、電網路徑與施工路線等方面,同步形成過程環境監測報告,時刻保證電網建設區域內生態環境無破壞情況,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跟上級領導反映必要時可直接向地方環保部門匯報,嚴格按照國家相應標準與電網建設應急預案處理相關環境問題以減少損失。

2.4 及時評估電網建設過程中每一環節

縱觀整個電網建設過程,無論是前期準備、工程施工還是后期調試階段,及時評估每一過程,嚴格把控電網建設,可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前期準備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建設規劃與生態功能區劃及時有效地評價新疆電網建設路線內生態環境最大納污能力、環境自凈能力及環境容量等進行準確評估,對電網建設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充分評價,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更改規劃路線;在施工過程中,相關施工單位及施工人員要嚴格按照國家環??傉鲁叹唧w要求貫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同時根據建設區域實際情況跟進環境評估工作,及時制定相應環境保護應對措施,高效做到評估快、質量高;在電網建設完工后,必須嚴格按照項目建設內容中環境保護章程評估整個建設過程對新疆生態環境的破壞狀態,核定破壞程度,根據評價結果及時制定科學有效生態環境修復措施,盡量將電網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

2.5 時刻恪守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恪守生態環境保護原則,時刻秉承環境保護理念是兼顧新疆電網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是新疆地區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與保障生態環境的關鍵一步。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主動規避原則,以生態保護原則為核心,盡量減少對環境造成無法修復或延續性的影響,在電網建設過程中如遇到無法避免情況,要及時制定相應補救方案或是環境保護補償措施,在不大幅度增加建設成本時盡可能保障新疆電網建設區域內生態環境免遭破壞,避免區域內生態環境發生變化。

2.6 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與管理工作

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與管理工作,是保證電網建設整體工程質量與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特別是針對新疆復雜地理特征與生態大環境起到全面監督保護作用。在整體管控過程中,實施人員要嚴格按照實際的電網建設規劃路線實施以及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管理人員要按照相關監管標準與具體實施方案監督實施過程,嚴把生態環境保護關,同步編寫電網建設環境影響分析報告,重點介紹電網建設中進行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及生態環境評估工作內容。電網建設工作完工后,必須經內部環評測試與有關環保部門進行成果驗收,多方監督建設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真正實現對新疆電網建設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

3 結語

對于新疆現階段電網建設規劃而言,在保證經濟效益及社會發展需求時,要充分考慮其生態環境的影響。具體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貫徹落實國家電網建設環境保護具體要求,做到綠色電網建設,真正實現電網建設過程中的生態平衡,促進新疆地區電力、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三方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莉,范孟華,曲昊源,李捷,趙錚,武澤辰,陳珂寧.中國電力市場建設路徑及市場運行關鍵問題[J].中國電力,2020,53(12):1-9.

[2]張體強,陳迪,王琳杰.電網建設環保管家服務研究——以運行階段為例[J].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學報,2020,30(05):22-25.

[3]白曉春,王綠,李睿,盧林,吳健,楊彬,劉皓.基于數據分析的電網工程環境風險預測方法研究[J].礦產勘查,2020,11(05):1079-1083.

[4]曾業隆,周全,江栗,張揚建,俎佳星,譚偉.基于遙感與GIS的青藏高原典型電網工程生態環境敏感性分析[J].中國環境科學,2017,37(08):3096-3106.

[5]白曉春,王綠,吳健,楊彬.電網環保生態大數據平臺功能構架[J].電網與清潔能源,2020,36(07):96-102+108.

[6]徐國輝,吳俊佚,劉濤,武剛,葛宏澤.智能電網在電力技術及電力系統規劃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24(02):131-132.

環境問題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環境問題 國際環境合作 基礎 障礙

一、國際環境問題

(一)國際環境問題的概念。

國際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因不當利用自然資源,向環境大量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越境污染損害,全球性自然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從而導致地球環境發生不利于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改變的現象。

(二)國際環境問題的成因。

國際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復雜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歷史背景。在環境問題的演進中,自然環境極其自身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導致環境狀況的惡化,但是人類發展的事實證明,大多數環境問題是人類自身原因引起的。這類原因主要有:

1、各國的工業化進程與人口增加是地球環境破壞的直接原因。

世界人口在工業革命后呈高度增長趨勢,造成對地球環境的極大壓力。據統計,世界人口在羅馬帝國滅亡時期只有四億,到了1600年開始超過10億,到了九十年代初,世界人口已經達到了52億 。另外,據聯合國的推算,世界人口在1994年已經達到了56億6千萬人,到了1999年已經達到了60億。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依賴程度也大幅度提高。

2、人類傳統的發展觀念是地球環境問題不斷惡化的思想根源。

經濟學家的研究認為,當決定使用資源的人忽視或者低估環境破壞給社會造成的價值時,就會出現環境退化。其原因可以分為市場失靈和政策失誤兩大類。

市場失靈是指市場不能正確分析和估計環境資源,從而導致商品和勞務的價值不能反映它們的成本。 導致資源存在的不能夠出售的那部分用途常被忽視,從而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利用。對環境資源的開放式管理使得它們可被任何人利用,而資源的環境效應不能被使用者認識,從而導致環境的破壞。

政策失誤是指當政府的干預政策不能糾正甚至反而造成獲知加劇了市場失靈時,就會發生政策干預失靈。例如,對農業的能源投入個對伐木和開發牧場實行補貼、公共部門排污不承擔責任以及公共土地和森林的低效能管理等。

二、國際環境合作的基礎

國際合作原則是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最初由《聯合國憲章》第74條予以確認,在國際環境法中奉行這一原則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世界范圍內實行環境保護的協同與合作,是隨著環境問題的全球化過程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國際環境管理形式,并且這種合作越來越緊迫。國際環境合作的基礎可以歸納為以下原因:

(一)全球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和復雜性。

環境問題的危害性在于它不僅僅阻礙了人類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危及著人類的生存。目前全人類正面臨著“自作自受”的全球環境危機,形勢非常嚴峻。例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生物物種銳減、土地沙漠化、海洋環境污染等許多問題并不只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公害,成為了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威脅;再加上環境問題本身帶有客觀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全球環境危機的化解,并非哪一個國家之能力所及的,唯有國際社會各個成員,尤其是主權國家的同舟共濟、通力合作。國際環境合作,是解決國際環境問題的唯一出路。

(二)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與增強。

隨著人類環境意識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全球化,認識到全球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認識到在共同危機面前的各國能力的有限性,認識到國際環境問題的解決對整個國際社會和全人類的發展的有益性,進而使得環境合作的意識和愿望才深入人心,使得國際環境合作成為國際社會的一種共識,這為國際環境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這種認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并逐步轉化為各個國家具體實踐。

(三)國際政治與經濟的發展狀況。

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為國際環境合作提供了實踐平臺,使得國際環境合作更具可行性。國際和平穩定的政治秩序為國際社會共同面對全球環境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氛圍,可想而知,如果沒有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國際環境合作的開展就會更加艱難。環境資源是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最為根本的物質條件和基礎,但另一方面世界經濟的發展又為國際環境合作創造了條件,環境問題的解決最終要依靠一定的物質力量。

(四)環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國際環境合作有賴于科學上的共識,要求對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發生機制、危害特點及方式、變化規律、發展趨勢、防治對策等形成較為一致的科學認識,否則必然會喪失國際環境合作的科技基礎。環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將為國際環境合作提供越來越堅實的科技基礎。

三、國際環境合作的發展及其障礙

自1972 年聯合國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并通過《人類環境宣言和行動計劃》以來,到1992 年的“環境與發展會議”,國際環境合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代表的國際環境組織紛紛成立,設立環境管理機構的國家也越來越多,目前設置環境管理機構的國家已達到150 多個。環保投資不斷增多,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會議頻繁召開,國際環境合作領域的談判也日益增多,上世紀90 年代以來平均每月就有一次。國際環境法得到迅速發展,國際組織決議、政府間宣言、雙邊協定、地區性公約和全球性公約等國際法律文件數量不斷增加,內容廣泛,涉及到環境問題的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各國共同的發展戰略,“綠色文明”成為各國共同的發展目標。但是,由于世界各國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模式、政治體制、地理環境、資源狀況、歷史傳統和風俗習慣的差異,當前世界各國在國際環境合作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同甚至對立的利益和主張,再加上國際環境問題本身的復雜性,這些都構成國際環境合作發展的障礙,主要體現在客觀現實、思想觀念、行動實踐三個方面。

(一)客觀現實。

國際環境問題具有普遍性、整體性、共同性、科學技術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它的解決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單槍匹馬能夠勝任的,而且環境問題涉及一系列自然、經濟、政治以及法律等各種復雜問題和利益關系,這些往往會造成有關國際環境公約和協定制定的不完善,使得制定的各項具體措施在操作上存在很大困難,從而阻礙國際環境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二)思想觀念。

全球環境意識雖然日益深入人心,但在國際環境合作的過程中,狹隘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觀念往往左右著合作的方方面面。每個國家的環境利益都不是孤立的,局部會影響到全球環境的惡化,最終損害的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全球環境意識有待進一步轉化為各國的實際行動,各個國家不應該著力強調各自的局部利益,而應著眼于整個國際社會利益,當然,這有賴于現代主權觀由以國家利益為主向兼顧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共同利益之間的平衡轉化,有賴于全球環境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和國際環境合作實踐的進一步推動,尤其是大國的現實推動。

(三)行動實踐。

當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環境惡化的責任與義務公平分配問題、關于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問題、國際貿易的環境標準等問題形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大陣營。在這一對尖銳的矛盾中,發達國家居高臨下、處于攻勢,政治經濟上的霸權主義使得發達國家在所有國際環境問題談判中占據統治地位,并且國際環境組織大多在發達國家的操縱下,而發展中國家,既缺資金又缺技術,也缺乏談判的影響力,在國際環境合作問題上往往處于很被動的境地??梢哉f,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存在著很多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國際環境合作公平性的實現。

四、我國與國際環境合作

(一)全球環境合作。

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開展的重大環境活動。中國重視環境保護領域里的國際合作,還體現在積極參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開展的各項重大環境活動。從1972年6 月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到2002 年南非的約翰內斯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歷次會議,中國均派出高級代表團參與,并積極進行會議前期的系列籌備工作。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臭氧層保護、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環境教育和培訓、長江中上游洪水防治、區域海行動計劃和防止陸源污染,保護海洋全球行動計劃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國還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機制。

(二)區域環境合作。

在區域合作方面,中國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框架下的各項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活動,出席歷次亞太經合組織環境部長會議。中國加強和推動與周邊國家或相關地區的合作,積極參與區域合作機制化建設。取得的成果有:(1)建立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會議機制,定期進行政策交流,討論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2)啟動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合作機制,并于2005年成功舉辦第一屆大湄公河次區域環境部長會議,提出了次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計劃等合作項目。(3)積極參與東盟與中國(10 + 1)和東盟與中日韓(10 + 3)機制下的環境合作。(4)在中國政府的倡議下,2002年召開了第一屆亞歐環境部長會議,通過了《亞歐環境部長會議主席聲明》,就開展亞歐環境合作的基礎、潛力及合作原則等方面達成基本共識,確定了亞歐環境合作的關鍵領域和重點。(5)建立了中歐環境政策部長級對話機制和中歐環境聯絡員會議機制。(6)2006 年2 月召開了中國——阿拉伯國家首次環境合作會議。

(三)雙邊環境合作。

在雙邊合作領域,我國先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等42個國家簽署雙邊環境保護合作協議,與11個國家簽署核安全合作雙邊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在環境政策法規、污染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可持續生產與消費、能力建設、示范工程、環境技術和環保產業等方面廣泛進行交流與合作,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我國還與歐盟、日本、德國、加拿大等1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了多項環保領域的合作。在與發達國家進行環境合作的同時,我國還積極開展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合作與交流。為配合中非合作論壇的后續行動,中國舉辦“面向非洲的中國環保”主題活動,推動中非在環保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05年中國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舉辦了中非環保合作會議。我國政府還舉辦了“非洲國家水污染和水資源管理研修班”,幫助非洲國家開展環境培訓。

五、結論

國際環境合作,任重而道遠。只有世界各國增加責任觀念,共同協作,才能切實改善國際環境,謀求人類的共同繁榮。國際環境合作,有沖突,有障礙,有挑戰,更有機遇。國際合作不僅是國際環境法的基石,而且表現為國際環境法一些具體措施和制度,是我們在處理國際環境問題應當堅守的基本原則。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法學院本科生09級8班)

注釋:

參見[日]木宮高彥著.公害概論.有斐閣(日文)1974年版,第250頁.另參見宋健主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頁.

參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編,丁德宇等譯.貿易的環境影響.中國環境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頁.

黃輝.國際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參考文獻:

[1]邵津.國際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白桂梅.國際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

[3]楊世英.關于國際環境合作基本問題的探討.當代論壇.2007年.

[4]楊清.國際環境合作的發展和特點.環球視野.2004年.

[5]趙敏.論國際環境問題與國際環境法的發展變化.新疆職業大學學報.第16卷第1期.

環境問題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自然環境的污染也不斷增加,這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威脅。特別是工程建設的開展,對水工環地質帶來了破壞,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防治,將會嚴重影響自然與社會的良好發展。本文對水工環地質進行分析,首先探討了當前水工環地質研究現狀,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有效的解決對策,希望能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水工環地質;研究現狀;防治對策

由于環境污染的加劇,給人們生存環境帶來了威脅,這也讓水工環地質工作在近些年受到了廣泛關注。水工環地質工作的質量會影響到人類生存環境的發展狀態,水工環地質工作所帶來的環境問題還會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一定要做好相關工作。在新的時期,應該采用先進的技術和完善理念利用科學的管理,讓水工環地質工作順利開展,在保護好水工環地質的同時促進社會的發展。

1.水工環地質研究現狀

社會的快速發展,讓各行各業都在不斷進步,這也導致各種問題的產生,特別是環境污染不斷加劇,對水工環地質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了保護環境,應做好水工環地質的研究工作。

(1)對水文地質的研究。水文地質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不僅要尋找地下水的供水水源,還要對地下水資源的利用進行評估及合理利用,也要對地下水質的開采所引發的環境問題進行解決。因此水文地質研究對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有著較高的要求。由于資源開采對環境的影響較為嚴重,地下水的勘察和開采工作也會影響到水文地質發展,需要做好對地下水和自然環境的研究??萍嫉倪M步推動了水工環地質研究的發展,可以利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模擬研究,還能實現數字化成果展示,讓水文地質工作從分析進入到研究的新階段。理論同實踐知識相結合,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讓水文地質研究得到了發展。

(2)對工程地質的研究。工程地質的研究內容非常豐富,同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國在工程地質的研究過程中,吸納了大量先進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工程地質學理論,在工程地質的研究中得到進一步發展?,F代技術的運用,對巖土工程區域工程地質、特殊土結構、工程地質勘察、環境地質災害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3)對環境地質的研究。環境地質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和保護、礦產資源的勘探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地質科學和其他學科在社會的發展中已經應用于更多方面,特別是對環境問題的治理和資源的綜合利用上。我國是地質災害高發的國家,嚴重的地質災害給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的損失。隨著地質科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對災害的調查和研究能力也在不斷進步,讓環境地質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更加突出。

2.水工環地質研究存在的問題

(1)主要水工環地質問題。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水工環地質問題主要如下:第一,水文地質問題。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規模不斷擴大,工業活動日趨頻繁,這些都給環境帶來了污染。特別是水資源的污染尤為嚴重,這不僅對人們的用水造成危害,同時也讓地下水的平衡受到破壞,進一步造成水文地質問題。第二,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問題是水工環地質中比較嚴重的問題,危害性比較大,泥石流、崩塌、滑坡等都與工程地質問題相關,給工程的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防止地質工程安全受到威脅,需要做好地質勘探工作,保證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第三,城市地質研究問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類活動范圍也不斷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環境的發展。特別是城市工業化的發展,給城市環境帶來了壓力。第四,其他問題。此外,還存在著沿海地區地質環境的調查與防治問題等。

(2)缺少專業的地質研究人員。雖然水工環地質工作非常重要,國家也對此高度重視,加大了資金的投入,積極成立專門的工作部門,加強人才的培養。但由于水工環地質工作存在著專業性強、工作辛苦等特性,新生人才的吸引力較低,制約了人才培養。并且人才的培養中,理論教學較為突出,實踐培養普遍不足,缺乏專業經驗,再加上原有的人員不斷老化,從而出現斷層問題。該種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的發展。

(3)環境持續污染。我國社會和經濟在快速發展,帶動了城市化和工業化,這也讓水工環地質受到了影響。由于生產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所差距,生產模式也較粗糙,資源開采和利用都存在著浪費,污染治理效果較差,對環境污染嚴重。開展水工環地質工作是為了勘探資源,緩解資源短缺問題。但對環境的污染需要加強重視,這給水工環地質工作敲醒了警鐘。

3.水工環地質問題的防治策略

(1)主要水工環地質問題的防治策略。針對當前存在的主要水工環地質問題,應做好以下幾點防治措施:

第一,對水文地質問題的防治。為了避免更嚴重的水污染出現,應該做好水文地質的防治工作。在一些水資源比較匱乏的地區,為了保證人們用水的質量,需要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進行地質調查,探明哪些區域富含地下水,找出含水層的富水程度,為當地水資源的開采提供依據。在開發前做好規劃,根據空間變化和地下水變化規律進行有序開采,避免過度開采而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最后造成地下水缺失。

第二,對工程地質問題的防治。進行地質勘察時,需要對當地區域的地質構造、地震活動、地質穩定性等進行勘察和評價,根據地質形態分析地質現象和規律。對巖土體的巖性、空間分布、地質時間、地質特性等進行勘察,劃分巖土體工程地質的類型,做好地基穩定性的評估。不同的工程地質問題可能導致不同的影響,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好預防工作,防治結合,避免給工程建設帶來不良后果。

第三,對城市地質研究工作引起重視。加強對城市環境地質綜合性檢測和評估,建立水文、國土、礦業等資源的動態檢測系統,實時監測城市地質環境的變化并給出相關方面的資料,促進城市環境地質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第四,對沿海地區地質環境的調查與防治。需要對沿海地區地質環境進行綜合勘察,提供動態評估資料,實施有效的防治措施,讓沿海地區更好地發展。

(2)強化新生人才培養。針對當前存在的人才斷層問題,必須要注重強化對新省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國家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出臺一定的人才吸引政策,是越來也多的新生人才能夠克服水工環地質專業恐懼,培養越來越多的新生人才。另一方面在高校培養過程中,要注重開展實踐教學,提升新生人才的實踐工作能力,能夠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工作之中。開展相應工作時,實施老帶新模式,加快新生人才成長,逐步消除人才斷層。

(3)對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對當地區域環境的質量進行預測和評估,在工程建設中調查建筑材料的質量是否對環境帶來污染,盡量使用天然建筑材料,保證環境地質的良性發展。在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中,應該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圖件編制,掌握影響環境地質的因素,構建環境數值模型,為環境地質問題的防治提供可靠數據。

4.結束語

城市化發展和工業化擴大都會對環境帶來影響,給水工環地質造成一定的污染。為了改善環境問題,需要做好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雖然現階段的水工環地質污染較多,盤雖然我國具有較為先進的技術、設備、人才,但仍要不斷努力,加大技術創新和發展,積極引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培養新生人才,將會使水工環地質研究工作水平不斷提高,讓環境治理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傅桂海.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對策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12):109-105.

[2]呂瀟瀟.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的綜合評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8(05):99.

[3]吳俊,楊智鵬,馬程程,等.水工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現狀、問題及其完善方法分析[J].低碳世界,2017(20):25-26.

上一篇:環境專業論文下一篇:保護環境征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