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欣賞論文范文

2023-03-17

大學欣賞論文范文第1篇

一、研究主題:借助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

解讀文學作品,特別是具有跳躍性的詩歌,需要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尋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調。正如蘇聯作家別林斯基所說:“在文學中,尤其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的確,想象能突破時空的限制,能使情節更完整,形象更豐滿。

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教師只有努力啟發學生展開想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討論,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自覺學習,讓學生身、心一同參與到古詩詞的鑒賞來,把詩中的意境轉化為自己腦中的具體形象,最終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觀畫面,如耳聞,如目睹,身臨其境,從而品味到詩詞中作者的感情,達到與之共鳴,并轉化成一種精神的力量,獲得審美感受。這不僅使學生把握一首詩的主旨,也能使他們舉一反三,培養他們自學古詩的能力。

二、研究重點:如何借助聯想和想象鑒賞詩歌

三、研究難點:借助聯想和想象鑒賞詩歌的方法

四、預設課時:3課時

五、設計指導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步驟和方法

第一課

教學內容:

1、舉例明確什么是聯想和想象。

2、借助回顧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塊古典詩歌的詩境,感受聯想和想象在詩歌鑒賞中的重要作用。

3、借助回顧初中及高中必修模塊古典詩歌的詩境,明確聯想想象的基本方法。

參考資料

(一):想象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1、以字解詩。

古人對詩詞的用字極為講究,往往要反復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詩詞的語言大多十分精練,具有豐富的內涵。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從而去體會詩詞的妙處。李白的詩《夜宿山寺》中有一關鍵的字“摘”。提問:“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嗎?”于是學生展開想象,聯系全詩就能明白:那是因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有如此高嗎?顯然不會,由此學生自然能理解詩人那夸張的筆調。再如《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詩的后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是全詩的難點,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關鍵。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擴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進主旨,化難為易。提問:(1)五月份中哪些花會開放?梅花是在什么時候凋謝的?誰都知道,梅花謝落時間應在冬末春初,而不是“五月”;(2)梅花在五月凋謝這意味著什么?這是一種反常的現象。(3)為何會出現此種反?,F狀?聯系《竇娥冤》的內容,這種現象是有悖常理的,詩人以此種反?,F象來說明自己遭受奇冤。至此,詩人的那種憤懣之情就不難理解了。

2、以畫解詩。

心理學家曾作過調查,結果發現學習配有插圖的課文與不配有插圖的課文相比。學生要多獲25%的信息④。教材中的插圖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教師如能合理加以利用,引導學生由此展開理想,就能使學生從整體上去理解古詩詞。如于謙的《石灰吟》,學生從字面上僅僅了解到石灰的高貴品質,但這并非詩人的意在,它還有更深的意隱藏在詩面的背后,這時就可利用插圖引導學生加以想象:“畫面上主要畫的是誰?旁邊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兩者有何聯系?”學生通過想象就能明白:詩人于謙看到在烈火中鍛燒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難體會到此詩中詩人以石灰自喻,立志報國,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圖,學生全面把握了詩的主旨,難怪有的老師說:“插圖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金鑰匙。”

以畫解詩的另一種方法是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詩詞大意后,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用水彩或水粉畫一幅圖,即利用自制的插圖來加深他們對古詩詞的更深的理解,同時提高他們對美的感受能力。如楊萬里的《小池》,細流、樹蔭、小荷、蜻蜓幾種事物組成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畫面。學生饒有趣味地對它進行創作,這本身是一種審美的過程,同時在美麗的風光中不難體會到詩人的熱愛之情。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中輕松把握了主旨,提高了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體作用。閱讀的快樂與收獲的喜悅與詩歌一起伴隨。

3、以導解詩。

它是指教師在講解詩歌時先介紹與作者有關的背景知識,讓學生賞析詩歌時聯系背景展開想象,最后理解詩意,把握詩心。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運用了浪漫手法,虛擬了一個美妙的仙境,學生通過教師關于詩人人生經歷和社會現實的介紹展開對比想象,就能清楚地明白其用意,即它表達了詩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自由的渴望。試想,如果沒有背景的介紹,學生就不能展開想象,只從字面上理解詩歌就很難把握主旨了。

4、以詩解詩。

不同時期的詩人,雖然有不同感情,但總有不變的東西。在教學古詩詞時如果能把學過的詩與新詩對比講解,讓學生在對比中展開想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系他的另一首詩《春望》,在對比中啟發學生想象兩首詩中詩人的不同形象。在想象中學生不難體會到詩人在經歷了徹骨的悲痛后,意外聽到喜訊時的那種情不自禁,淚流滿面,喜極而泣的感情。由看到國家衰敗的悲到聽到收復河山的喜,學生想象出詩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自然就能感受到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了。

5、以讀解詩。

這里的讀決不是那種漫無目的,有口無心的瞎讀,它含有反復誦讀,潛心涵詠的意思。教師要引導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吟誦。如此反反復復,次數多了就自然能引發學生的想象,使他們頭腦中的意象不斷豐富,從而悟出詩意。李白的《靜夜思》明白如話,同時也能激起學生的無限遐想。教師只要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去感悟詩人的思鄉之情。此時教師任何自謂精妙的講解都是多余的。

除此之處,教師還可以以寫解詩(讓學生運用想象擴寫詩歌,進而把握詩歌內容),以演解詩(通過學生創造性的表演來領悟詩歌主旨)等。

參考資料

(二):

一、看題目,猜內容

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看著課題,展開聯想和想象,大膽推測詩歌內容。例如學習《天上的街市》,教師板書課題后,要求學生結合平時所見街市景象,聯系有關神話、傳說,想象天上的街市會是怎樣的景象?有學生想象到:天的街道是用水晶鋪成的,晶瑩剔透,詩仙李白手執酒杯,口吟“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天街散步。學《觀滄?!?,則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想象海上的壯闊景象。這樣,新課伊始,便引導學生煽動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為新舊知識搭起了橋梁,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畫面再現法

詩歌具有形象性,解讀詩歌就須依據詩句特定的語言文字符號,進行再造想象,從而在腦海再現詩歌的意象。在教《漁歌子》、《江南春》一類畫面性強的寫景作品時,我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要求他們在大腦熒光屏上再現有關詩句所描繪的畫面,并試用語言表述出來,有時還要求他們為詩配畫,將語言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這樣,學生在聯想想象過程中,漸漸進入了詩歌描繪的境界中,既初步理解了詩句,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還發展了特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添枝加葉法

精煉含蓄、跳躍性強是詩歌的另一個重要特點,“詩人只能提出幾個要點,其余部分要靠讀者自己去想象、配合、組織”(吳世祖語)?;诖?在敘事詩的教學中,有意設計練習,要求學生為情節添加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具體、更完整。如在《石壕吏》的教學法中,引導學生想象石壕吏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想象婦人的衣著、動作、表情、語言,設想他們對話時的場景。這樣,不但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也加深了其對課文的理解。

四、改寫、續寫、嘗試寫詩法

可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將抒情詩改寫為抒情散文,敘事詩改寫為故事或劇本。筆者曾讓學生將《送元二使安西》、《塘湖春行》改寫為抒情散文,將《賣碳翁》《木蘭辭》改為故事,將《石壕吏》改為劇本,或以《碳被搶后》、《石壕吏續》為題續寫記敘文,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寫詩。如常棟同學以《平行線》為題,寫道:命運/開了個不小的玩笑/讓我們有緣相識/卻無緣相交/只能/遙遙的注目/把思念與祝福/給白鴿/傳告/語言雖稚嫩了點兒,但畢竟有點詩的味道/不乏詩的靈光。

五、假設情境法

教完一首詩歌后,往往設計,假如你是詩人,處在當時情境中,會怎么想,怎么做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聯想、想象。比如,學完《賣碳翁》,要求學生設想:假如你是白居易,目睹了賣碳老人的不幸遭遇,你會怎么想,怎么做?這種開放式的思考題,既能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詩歌主旨,又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力,激活其創新思維能力。

另外,在指導朗讀中,我借鑒 寧鴻彬 老師的做法,要求學生口中念, 耳朵聽,眼睛看,腦子里面想畫面,不但訓練了聯想想象力,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記憶效率,培養了語感。有時還為詩歌配上音樂,在配樂朗誦中使詩歌形象與音樂形象相互補充,進一步豐富學生想象的空間,增強記憶的效果。

參考資料

(三)

一、渲染意境,古詩換新顏

古詩詞的美在于凝練和模糊。其優美的意境往往只有通過讀者的想象才會領略,若用白話直解詩意則會蕩然無存。因此,對于寫景狀物類的古詩,讓學生在通讀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語,通過想象來描繪渲染出詩句的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達和創造于一體的最佳方法。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詩中的“殘陽”每個語 文 老師都會解釋為“落日余暉”而學生合理想象夕陽映照下江面的秀麗景色,以《秀麗的江景》、《江面殘照》或《暮江夕照》為題,加以想象把詩景詩境描繪下來,比按句子翻譯《暮江吟》來得更有意思吧!

二、聯想補白,妙筆繪彩章

葉圣陶 先生曾說:“古詩教學的目標是陶冶性情和培養想象能力。”挖掘詩句存在的聯系,啟迪學生展開聯想,補其空白,究其意淵,以擴寫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的豐富的想象能力又為提高寫作水平提供了契機。如《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很優美的詩境,也留有許多的藝術空白,給人以回味。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來補充詩中的“空白”。描繪草長鶯飛柳醉春煙的春景,充實古詩中的春景自不待言。而那“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情景,若能聯想補白,該是何等景致啊!如兒童散學早歸的歡喜勁兒,步履輕快,可能在回家的路上就三五成群地討論起了回家后的安排,語言和動作就成了此時作文的聯想補白點;回到家急急地拿出紙鳶趕到草地,想象兒童放紙鳶時的神情和動作吧:有的踮著腳尖,高舉紙鳶,迎著風,等待著放飛的一刻,他們的神情認真又歡悅;有的孩子拿著線軸,一手隨著風向手捏棉線,做好了隨時拉著紙鳶憑飛借力的準備;想象紙鳶“一行飛在青云端”,想象著“紙花如雪滿天飛”,想象著“風箏吹落畫檐西”,而此時的兒童又會說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仿佛置身其中,揣測著他們的心理,描繪出天真爛漫的情態„„在教師的引導下,一個個兒童放風箏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使想象者成了畫面中或事件中的旁觀者,身臨其境,真情實感,方能寫出具有活力的作文。

用聯想補白法對敘事性古詩進行想象作文,猶如把學生帶到一棵冬天的樹前,想象春天來

臨時枝繁葉茂的情景,給古詩聯想補白,就如同給冬天的樹添上一條條綠枝、一片片嫩葉。

三、虛構再造,細摩寫文章

再造,即重新建造、重新制作。再造法,即在理解詩意的前提下,抓住感受最深刻的一點或幾點借題發揮,重新立意,謀篇布局,進行虛構的想象性作文。魯迅在《怎么寫》中曾言:創作即是他個人的造作,允許而且必然要有幻想與虛構,不能要求象“新聞記事”那樣的“真實”。古詩的創作年代距離我們很遙遠,可是詩中的情、景、事、物卻是我們熟悉的。因此再造法既可以借古詩中的一點或幾點內容進行借題發揮,也可抒發由古詩而感受到的激動人心的“心境”,既然是再造性的虛構的想象作文,那么我們可以極逞“創意之才”,發揮強烈的想象力,“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主觀的思想感情、意志欲念,均可借助事物來暢想抒發,感受馳騁的想象所帶來的行文的無拘無束,并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訓練學生虛構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未中,清明節獨游長安城郊南莊,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接待了他。第二年清明節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簡練的言辭構勒出了簡單的情節,回旋著一種淡淡的惆悵。有位現代詩人抓住“去年”、“今日”、“人面”、“桃花”四個重要詞語,再造《題都城南莊》,在詩歌中,詩人不僅以清朗的筆調描述了崔護進京趕考偶經農家的經過,又以流露著的濃郁的情感使現代版《題都城南莊》流淌出回腸蕩氣的感覺。詩人在詩末寫著:“你是誰?誰家的女子?

為了誰?站在這春風中?

我在夢中一次次地喊醒,

我在醒時一遍遍地追問,

桃花依舊,笑春風。

而那花下的人呢?

我把尋人啟事,寫進詩里。 后來廣為流傳,

一千多年了,

至今沒有回音。”

我們讀完一首古詩,留在頭腦中的可能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也可能只是一種感慨,亦或是詩中的最打動人心的一個詞語。虛構再造,就是抓住這一瞬間的感覺,“跟著感覺走,抓住夢的手,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溫柔”,而此時的思維卻越來越靈活,甚至于豪放不羈,在感覺的引領下,濃墨重彩地描敘著古詩帶給我們的夢般的情節。當然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卻總是囿于見識淺薄,即使老師允許其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地想象,其想象的結果總難離窠臼。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指導時,用經典性的優秀文章來拓寬學生的想象,補充學生想象角度上的空白,讓他們思維的觸角深入到各種端地,寫出靈巧新穎的想象性文章。

四、見證詩境,奇思出佳作

理解詩意背誦古詩是學生學習古詩的習慣,詩人軼事學生雖然接觸不多但比較感興趣。他們讀了《七步詩》也就知道了曹植七步成詩;讀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也就知道了曹操其人,對于楊修以“一人一口酥”參透曹操“盒”字的用意而知道曹操是一個多疑的人;讀了王冕的“誰家洗硯池邊樹,朵朵梅開淡墨痕”而與課文王冕學畫聯系了起來;讀了李白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體會到了李白的豪放與灑脫,很自然地聯想到流傳民間的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等等;讀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我們知道了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課外鏈接更讓我們知道了汪倫以“十里荷花,萬家酒店”騙來深深敬仰的“詩仙”李白的趣事。

詩人的種種奇事趣事軼事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寫作空間。我們可以坐上時光機器,穿越時空,回到某個朝代,扮演詩人或者詩中的人物,親臨古詩中的情節。比如,我們可以看著古詩,來到風煙彌漫的三國,化身曹植的友人,聽他傾訴七步成詩后的愁腸。穿越時空,來到夢幻般的唐朝,讓我們變成汪倫,親自與李白泛舟小湖,吟詩會友;變成一位過路人,受到一豆昏黃燈光的指引,無意中在黑夜里投宿在李商隱家,看他寫著“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我們可以回到清瘦的宋朝,成為岳飛麾下的將士,與“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岳將軍馳騁沙場,感受金戈鐵馬的悲壯。閱讀著古詩,我們可以盡情地揮灑想象的筆墨,就這樣,我們可以寫過春秋,寫過三國,寫過唐、宋、元、明、清,有多少詩人可以在我們的筆下重生?有多少詩人的小花絮可以在我們的筆下綻放?有多少歷史事件可以在我們的筆下重演?而我們既在這樣的想象中練筆,也在這樣的練筆中既感受著詩人的喜笑言嗔、抑郁沉頓,又感受著歷史激情的沖蕩。

大學欣賞論文范文第2篇

所謂人文素質, 是指學生經過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形成的內在素養和品質。人文素質包括文化素養、藝術修養、思想道德素質等諸多因素。人文素質可以而且必然轉化為人的外在行為。一個人人文素質的高低, 在文化素養、審美情趣、理想追求、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都能體現出來。面向新世紀的高等教育改革, 要求我們培養出高素質、全面發展的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 影視欣賞對人文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

針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近年來已經為國內多數高校所重視, 各種普及型藝術教育形式的選修課在高等院校中紛紛展開。這些普及型藝術教育課是高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它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和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具有明顯作用。據了解, 目前國內各高校所開展的素質教育課程基本是基于自身軟硬條件來設置, 其中包括:音樂、舞蹈、繪畫、書法、欣賞等主要內容。我在專業教學之外, 還開設了英美影視欣賞課。我在教學實踐中認識到, 作為一門以視覺為主, 聲、樂、畫和思想性、人文性合一的綜合性藝術的欣賞教學, 其視覺和心理時空的蒙太奇特性及綜合感染力更能觸動人的心靈, 使它能夠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 比“靜態”的常規教學所傳達的認知能更自然地為青年學生所接受。并且能夠在潛移默化和情感交融中引導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追求和文化品質, 是素質教育環節中非常有效的形式之一。

影視欣賞, 是指人們在觀看影視藝術作品時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和認識活動。它是以鏡頭為媒介, 通過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展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場景, 作用于觀眾的感官, 引起人們的愛憎、悲喜、同情或反感, 從而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啟發和教育。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思想水平和藝術修養, 對影視藝術作品作出或褒或貶的評價。影視藝術的欣賞, 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銀屏上成功的藝術形象, 感人的生活畫面, 會把觀眾帶進一個生動的、具體的藝術境界中去, 使觀眾產生聯想, 并受到感染。因而影視藝術的欣賞實際上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 也是影片的精神內涵與觀眾的實際生活體驗之間碰撞和潤化的過程。欣賞者常常在藝術家創作的基礎上, 進行情趣的體驗, 對藝術作品再一次進行充實和補充。它的認知規律是觀眾的生活經驗越豐富, 文化修養越高, 知識功底越厚實, 欣賞的水平就越高。所以, 影視欣賞有充分理由成為提高民眾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實際上, 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影視欣賞也是最受學生們歡迎的學習形式之一。影視欣賞過程是能夠激發每個人獨立的思考和感悟的過程, 多數大學生在影視欣賞中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影片主題相關的現實意義的理解上, 以及影片中人物與社會的復雜關系的理解上。通過影視欣賞能夠使平凡生活中的人感受到來自影片中典型生活所帶來的觸動和思考, 也能使平凡生活中的人接觸到影片中風格化和動態的藝術語境的熏染。而這些又都是大學生所關注和認識所及的??梢? 影視藝術欣賞對于大學生審美修養及深度思維的養成是有巨大幫助的。

3 如何結合人文素質教育上好影視欣賞課

怎樣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中, 將影視欣賞教學與大學生的學習和思想特點有機結合起來, 是我們進行課程定位的主要依據, 也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條件。首先, 這堂課要清楚我們不是面對具有專業水準學生的電影專業教學, 我們只是面對普普通通的文理科為主的大學生, 他們平常所學的專業大多與影視藝術無關。我們的教學是要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我們不需要給學生去講更多高深的專業和理論知識, 而只需要讓他們懂得對于自己喜歡的影視作品怎樣欣賞和為什么欣賞就夠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其次, 根據青年大學生的特點, 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特定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也是課程取得好的效果的重要因素。歌德曾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 而是要靠觀賞最好作品才能培養成的。”我在對普通大學生的影視欣賞授課中, 更傾向給他們推薦一些優秀的西方影視作品, 如《肖申克的救贖》、《死亡詩人詩社》 (也譯《春風化雨》) 、《阿甘正傳》、《鋼琴師》、《這個殺手不太冷》等。這些國外影視藝術作品用其聲、畫結合的蒙太奇效果感動能夠和融入我們青年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凈化心靈, 提升審美境界的作用, 也起到了激發大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的興趣和作用。

除了有計劃的介紹西方優秀影片的同時, 還可以向大學生推薦一些反映我們民族精神文化的優秀影片, 例如:欣賞體現中國文化反思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 《紅高粱》、《黃土地》、《霸王別姬》、《活著》等。這些優秀的影視藝術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影視藝術家高超的藝術表現和藝術風格, 也具備了較深刻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含義, 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這些都可以成為大學生影視欣賞課的的選擇對象。

在影視欣賞教學中明確影視的鑒賞方法, 系統分析影視的各種表現手段、意蘊和風格, 是連接影視藝術與大學生審美理解的橋梁。因此, 通過什么途徑讓學生對影視作品進行有效鑒賞是值得我們認真探索的。

首先, 要使學生對所欣賞的電影情節有一定的理解。這一部分要求鑒賞者成為影片審美主體。這就要求鑒賞者既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還要有一定的社會經驗, 對影視作品中生動的藝術語言和較深層次的社會關系能夠辨別, 可以評價。從這一角度看我們的大學生是有較好條件的, 他們大多都對社會、人生有一些看法和感悟, 理解能力是他們的優勢。在影視欣賞教學中, 教師可以對影片審美模式、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和命運, 以及影片中主要關注點等環節向學生做以介紹, 供學生在鑒賞過程中參考。

其次, 要使學生對影視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段有一定的認識。“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影視藝術的鑒賞同樣是這樣的道理”。要欣賞和理解影視藝術,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蒙太奇。蒙太奇一詞是法語譯音, 原為建筑學上的一個常用術語, 意思是裝配、構成。在電影藝術中, 它是構成方法與構成手段的總稱。它不僅指鏡頭的銜接, 更重要的是對電影的各種組成要素:時間、空間、運動、畫面、音響、表演、光效、色彩、節奏等的組織和綜合, 這個過程能充分考驗電影人的藝術智慧, 在電影中至關重要。這些是需要大學生在影視欣賞中認真感悟的, 也是大學生影視欣賞教學重要環節。

還有, 是要使學生對影視藝術的風格有一些了解。風格是藝術作品的獨特風貌, 是作品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所呈現出來的藝術特征, 它又是藝術家氣質、修養、個性的產物。對影視作品風格的鑒別和認識, 可以使大學生更好的把握電影的脈絡, 對于導演和演員的藝術表現和用意拿捏的更準確, 有利于藝術審美觀的養成。

另外, 對于大學生影視欣賞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忽視。我們要注意到, 在通常的影視欣賞過程中, 觀眾往往不知不覺地被銀幕和熒屏上的劇情所吸引, 使自己置身于影視劇描繪的天地之中, 產生感情和思想上的共鳴的現象。這種共鳴對于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學生來說有時是不辨是非的。組織影視藝術欣賞之前, 教師除了對影片藝術特點、導演及演員的藝術風格, 后期技術等加以分析外, 還要有意識的對影片中社會、文化和思想上的因素加以分析和引導, 避免影片中的消極面對學生產生的不利影響, 從而使這種共鳴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使影視欣賞課達到應有的效果。

綜上所述, 不難發現影視欣賞課對于大學生審美追求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魯迅預言的那樣:“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 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 將來恐怕要成為這樣的。”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 突破“靜態”的課堂教學模式, 而用“動態”的, 直觀的, 綜合的, 融文化和生活深刻性為一體的影視藝術欣賞課, 使學生們始終處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提高才智, 這種形式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過程中最受歡迎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影視作品生動的藝術演義, 勝過萬言的說教。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開展影視欣賞課的價值、意義和課程定位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指出影視欣賞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載體。希望以此為基點, 探索出較為成熟、系統的針對普通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影視欣賞教學的方法體系。

大學欣賞論文范文第3篇

文學是一種藝術的形象, 不像一些畫像、音樂能夠直接訴諸欣賞者的感官, 文字的形象很難北直接感受到, 所以這種藝術的欣賞在當代大學生中并不是很受到積極的歡迎, 以至于當代大學生對文學的欣賞有著一定得誤判。學生們依舊以中學的眼光來看待文學問題, 粗淺大略, 毫無目的性。不能夠真正的取品位到文學的真正魅力, 無法從文學的理論深度和文學創作的方法論的角度來真正對文學進行直擊靈魂的欣賞。但是如果能夠真正的學會對文學進行欣賞, 使對當代大學生的本質升華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的。眾所周知, 文學是一種藝術的語言, 屬于生活藝術。就文學的價值而言, 文學對人生和智慧的啟迪, 是整個人類史上的必不可少的燈塔, 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實施人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同時欣賞文學作品不僅能夠帶來美的享受, 并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通過這些文學史上精華的作品, 對這些思想深邃的任務進行隔著一本本書籍的交流, 能夠啟迪心智, 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個人的綜合素質, 同時又豐富校園的文化內涵。

二、培養大學生欣賞能力的方法

1、真實展現文學作品的形象

文學是藝術的語言來創作出來的, 文學的形象并不是能夠直接通過人的感知能夠直接感受到的一種藝術, 需要借助人類的思維來準確把握, 二文學真正的攝人心魂的魅力就隱藏在隱藏在文字之后, 所以要想當代大學生真正透過表面取探索到文學的本質, 去進一步欣賞文學, 這就需要讀懂文學的語言, 并且能夠真實的讀懂文學作品的形象。如果當代大學生不能真正的把握文學的語言就無法深入的去欣賞文學內在的魅力, 同時就更加不可能去真正提高自己對文學的欣賞能力。身為教師, 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吧文字語言轉化成藝術形象, 通過我們能夠真正的去感觸到的藝術形象的理解, 進而去理解文學的藝術、文學額美好。往往作用于感官的形象, 是人類最能簡單最能直接所理解的形象, 所以鑒賞的第一任務, 就是應該使得學生腦海中的對文學感知的藝術形象活躍起來, 成為真正的立體化的感知形象。

2、推進欣賞課程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深入了解創作背景

文學的范圍涉獵及其的廣泛, 內容多樣化、形式多元, 文學的范圍內包含了豐富而且重要的人文資源和文化信息, 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在引起學生對文學興趣的同時, 通過自己的教學方式來引領學生進行多元化的學習。目前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教學有很多專門開設的素質選修課, 如文學欣賞、中國文化概論、國學選讀、詩詞賞析、影視文學欣賞等, 這樣對教學內容進行多層面上的深化, 不及能夠優化教學的方式, 并且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同時教師在講述文化學習的同時, 應該采用現代的多媒體結合的教學方法, 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來給學生展示一些令人感興趣的視頻、音樂等。并且教師應該深入和學生一起分析文學的創作背景, 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和作者當時所遭遇的環境是有很大的關聯的, 所以為了使得大學生積極的去了解文學, 真正欣賞文學, 就要深入去了解文學的背景。例如對李清照《聲聲慢》的賞析, 該作品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她遭遇國破家亡、丈夫去世, 晚景極為凄涼, 她獨自一人在異鄉漂泊, 流離失所, 于是就更加懷念往昔的生活;而回憶本身就會增加人對現實的苦楚感受, 詞中抒寫了孤苦無依的生活境況和幾近絕望的哀傷。這樣我們就能理解到李清照寫聲聲慢那凄凄慘慘戚戚的哀傷和內心的凄涼, 進一步理解詞人建立的內心世界, 真正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賞析。

3、引領體會文學作品的藝術思想, 培養興趣

為了培養學生文學欣賞能力, 不僅要通過背景再現和實際體驗來理解文學作品表面的含義, 而且邀深入了解作品中所蘊含的深邃的思想, 對作品的鑒賞既要出其外, 又要入其內, 既要又零散眾多的不同角度的認識, 又要有整體的大局觀念的理解。如果說前者是一種形式上的理智認識, 那么后者就是情感上的體驗。只有深入的理解作者傾注于作品內的植入靈魂的深刻情感, 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鑒賞出文學作品的描寫的深遠的韻味, 更能夠真正的激發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真正興趣。這就需要教師能夠真正的去理解自己的學生的文學意識, 真正的去引導其對文學的賞析。例如前些年我開關于詩詞鑒賞的一門素質課, 遇到了一位理工科的男同學, 其本人對詩詞沒有興趣, 但是為了表示對代課教師的尊重, 還是每節課都十分認真的去聽課, 在課下的交流中, 我了解到他本人是屬于對文學并沒有太大興趣并且不會去主動閱讀太多文學作品的學生, 逐漸在我課堂上多元化的聽課過程中, 對文學不是特別排斥, 于是每次課間我會和其進行文學上的溝通, 同時對他進行了解, 我根據他學習的情況推薦一些與其學習有關的文學作品, 最后在結課之后, 我們有在網絡上進行交談, 談到他對文學作品的欣賞, 其稱目前會主動去尋找文學作品去欣賞, 來豐富自己, 提升自己。

三、總結

文學欣賞是一種在現階段積累, 然后能夠在未來對人生獲益的一個學習的過程, 對于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并不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傳統的灌輸知識的模式并不能提高學生對于文學欣賞能力培養的興趣。從本質上來說, 文學欣賞是主動探索并且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可以使得學生先進行入于書, 再進行出于書的過程, 適度引領學生感悟文學的靈性和美好, 在鑒賞當中進行回味和品析, 保持最為純真的鑒賞的活力和美好。我們教師應該挖掘學生對文學欣賞能力的潛質, 并且重視學生的創作的思維, 做到引領學生對大學多元化教學所產生的興趣, 進而培養出一部分基礎知識扎實、視野開闊、綜合素質強、競爭能力強的一批當代大學生。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的進步, 要求各校的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 并且對于文學的欣賞能力也是目前各個單位對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的人才的一種評判?;诖? 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提高審美能力和創新的思維, 各大學開設一些課程來提高學生文學修養。下面本文就以文學欣賞能力對學生的影響和提高學生欣賞文學能力的方法為兩大主題進行展開討論, 希望分階段的探討的方法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產生益處。

大學欣賞論文范文第4篇

石濤單獨的書法作品流傳很少,但我們還是可以在其畫作題款中一窺這位全能的藝術大師在書法上的成就。

石濤小楷學鐘王,再學倪云林、蘇東坡,后融入魏碑隸意,多方筆意味,中年寫得清潤,晚年寫得方硬老到,偶見豐肥。行書學“二王”與董書,后浸淫魏碑,中年寫得瀟灑飄逸,晚年墨點多現紙上,豐腴瀟灑、蒼潤遒勁。草書脫胎于自己的行楷書,無定法,帶有濃重隸書意味,晚年寫得豐滿靈動。

石濤書法藝術上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第一,不拘一格,我自用我法。畫法上石濤采眾家之長,學米、倪等大家,又關心學習新安畫派等同代畫家,總結藝術所得,拓寬自己的藝術道路,不囿于某一家之筆墨之中。石濤16歲時就在題跋上著有“我自用我法”表明自己的藝術態度。同樣在石濤書法藝術中,強調博采眾取,其所學“二王”,直至漢魏古碑,多用方筆,楷書、行書極富隸書意蘊,草書學張旭、顏真卿,亦學蘇軾。尤其能夠在眾取的同時,不拘一格,不法一法,集前人書法自創我法,而能“我自用我法”。 清代李遴寫過《大滌子傳》,他多次談到石濤的書法藝術與書法理論,這是一部非常難得的重要資料。文中記“臨古法帖,而心尤喜顏魯公”,道出了石濤尤其喜歡學顏體。“或曰:‘何不學董文敏,時所好也。’即改而學董,然心不甚喜” 說的是有人跟他說為何不學董其昌之字,石濤雖然不太喜歡董其昌的字,但也去學了一段時間,對董字進行了一番研究。正是石濤這種兼收并蓄的態度和化古出己意的態度,使得他能夠一掃明末清初盛行的仿古習氣,獨樹一幟、標新立異。

第二,“但書時用畫法,畫時用書法”。他的書法作品大多是作為題跋的,畫上的書法比例很大,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書法面貌與繪畫風格形影相隨,亦步亦趨,互相輝映,我們在欣賞其畫作時能夠強烈感受到其書法風格和繪畫面貌極為舒服和契合之感。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繪畫的筆法與書法用筆有密切關系。二者關系的這種密切性集中表現在以下諸方面:書法和中國畫都使用筆墨,執筆運腕的方法基本相同;書法中的‘八法’(永字八法)和中國畫輕重急徐、剛柔虛實的用筆之道有相通之處;書法的行文布白和中國畫的布局章法亦有相類之處;書法講究線條美,中國畫同樣講究線條美。”石濤在他的《畫語錄》中肯定書法與繪畫的理論相通,又肯定書法與繪畫的筆法津梁相通。他曾在《柴門徙倚圖》畫跋中專門論述道:“古人以八法合六法而成畫法,故余只用筆勾勒,有時如行、如楷、如篆、如草、如隸等法,寫成懸之中堂一觀,上下體勢,不出乎古人之相形取意。……”何況石濤書十分贊同“書畫同源”之理。他的書法影響畫法,畫法的開拓同樣反作用于書法。故其書法變化萬千,天真爛漫,十分生動。石濤深知“書畫同源”之理。“故畫中之六法,又可征諸書道:骨法用筆,書人之楔折勻轉也;經營位置,書人之結體布白也;傳移模寫,書人之臨碑摹帖響拓變鉤也;應物象形,書人象形狀物,不重具象之形似,重抽象之意趣。……隨類賦彩,書人藉墨之六彩以賦予抽象之形體;曾見石濤冊頁,上題‘此如魯公書’,系用中鋒、闊筆、焦墨畫成,用書法之技巧、原理、意象,表現而為畫法,至此書與畫之津梁打通,其理論和技巧自然也可以相互為用,互相影響。”

第三,“筆非生活不神”。石濤書法不但法古人,更重要是脫胎于生活,“生活”就是要把握自然與人生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一種內在的統一。故石濤書法獨具個人風格與時代氣息,草、行、楷、隸意味相連,不絕不斷。石濤一生以黃山為師,搜索奇景,成竹于胸;黃山之奇石怪松,千變萬殊、鬼斧神工之造化,早已融入石濤萬法之中。“山川萬物皆為我師”。石濤生于明朝末年,一個“天崩地解”的時代,他是明朝王室后裔,少時被迫出家為僧,一生飄零,又曾經背著家國之痛兩次見駕康熙,阿附權貴,晚年后又十分后悔,生活凄苦。實際上他一生都生活在這些矛盾和痛苦之中。這些特殊的生活經歷,使他的書畫作品十分富有思想情感和個性。整體來說,石濤的個性偏向剛強與桀驁不馴,他的書法作品方筆較多,流露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和自由奔放的個人風格。陳傳席在《中國山水畫史》石濤章節中說:“痛苦、矛盾乃是產生偉大藝術家的最好土壤”。這些不平常的生活,給石濤書法藝術增加了獨到的色彩,使其書法呈現異樣的光彩。那獨特古拙的造型結構,傲岸不訓的意味,富于個性風采的筆墨,都展現了石濤復雜的內心世界。

石濤的藝術成就在清朝畫壇是獨樹一幟的,他打破清初畫壇受董其昌摹古成風的影響,自用我法揮寫山水,在畫壇標新立異,異軍突起。同樣他的書法成就也給了后人很大影響,他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精辟論斷,既是是山水畫家在“畫壇探寶”必須遵循的法則,也為后人在學習書法中向生活里汲取滋養的提供了啟迪。

(作者單位: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大學欣賞論文范文第5篇

一、外國美術作品欣賞的學習領域在拓展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美術學科的名稱有了改變,其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已把“美術”改稱為“視覺藝術”,英國稱為美術與設計。這樣的改革,不僅僅是名字上的改變,而是使美術學科超越了傳統“純繪畫”或“純藝術”范疇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學習領域。例如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指出,視覺藝術包括:(1)傳統物純藝術,如素描、繪畫、版畫、雕塑;(2)傳播與設計藝術,如電影、電視、平面設計、產品設計;(3)建筑與環境藝術,如都市設計、室內與景物設計、民間藝術;(4)美術作品,如陶瓷、纖維、珠寶、木制作品、紙制作品及其他材料的作品等。所以做為美術教師,我們應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關注社會有關美術的動向。

二、美術欣賞要成為一種文化的學習

視覺藝術、傳統藝術和表演藝術為考察美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和藝術提供了多樣的視角。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發展變化的歷史。學生需要學習各種藝術之間的深遠聯系,以及特定藝術風格與世界各國文化的歷史發展之重要力量,藝術品是世界人民創造、為世界人民所享用的。因而藝術課程建設的一條關鍵原則,是要注意民族、民俗、傳統、宗教、性別等問題,以及各種藝術要素和審美反應中的共性與個性問題。

作為新時期的中學教師應了解歐洲以及其他地方的文化關系,其中包括:(1)毛利人的獨特藝術形式;(2)新西蘭的藝術形式與歐洲或北美的傳統和歷史的關系;(3)近來受海外影響的新西蘭的藝術形式,例如來自亞洲或澳洲的影響;(4)兼有毛利人和非毛利人方式的藝術形式;(5)來自太平洋島國的藝術形式;(6)新西蘭以外的傳統的和當代的藝術形式。由此可見,注重美術文化的學習已是新世紀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通過美術文化的學習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人類,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政治,美術與歷史等方面的聯系。

三、美術欣賞中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與融合

美國全國美術教育協會主席麥克爾德認為,美術學習的潛在范圍就如世界的歷史一樣浩瀚,學習的種類繁多,就如美術和工業設計在當代生活中無所不在一樣。學生在校期間,在不同時期,要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視覺藝術進行學習,包括從遠古到現在的作品。包括:繪畫、素描、印刷、陶瓷和雕塑,學習應用性視覺藝術,如圖像設計、建筑和室內裝潢。作為一門課,學生們將進行與美術有關的閱讀和寫作,進行歷史研究,討論和辯論美學問題,了解視覺藝術是怎樣影響并提高他們自己現在作為學生,將來作為公民的生活質量的。這一廣泛的美術學習基礎為把美術與學校其他科目及學生興趣聯系在一起提供了許多機會。

四、注重學生在欣賞課學習方法的改變

羅伯特、斯萊文說過:“建構主義是一種認知發展的觀點,學生通過他們的體驗和相互配合主動地建立起目的系統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兒童通過連續不斷地吸取和接納新的信息,主動地建構知識。”在建構主義的影響下,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去體驗、嘗試并積極地進行探索,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

五、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對外國欣賞課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教學媒體普遍運用于美術教學將成為新世紀美術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風景線。由于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創作激情頃刻之間變為形象的畫面;還可以使教師的板書更加清晰并具有整體性和系統性,可以把多層次,多方位的思維集中在一起進行比較、創造美術、表現自我提供了一種充滿樂趣和信心的途徑。同時,在欣賞課中,能更直觀的進行欣賞課教學,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制作課件運用到欣賞課中,是很好的教學方法。

今天,從教育的發展看,對美術學科課程進行有效的交叉、整合了全球化教育發展的一種大趨勢。尤其是當我們的社會進入到信息的時代,我們必須看到學科發展了,同時又分化了,在發展和分化中走向綜合、交叉,變得復雜起來了。正因為如此,美術教師更應該努力回應時代和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努力拓寬自己的視野,在與各學科的對接中吸取營養充實、完善自己,使美術課更具有“文化”的品位與特征,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一個更符合其成長的學習環境和學習空間,這也是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著眼點。

上一篇:學科教育論文下一篇:國際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