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勞動技術理論論文題目范文

2023-12-14

大學勞動技術理論論文題目范文第1篇

2、中國家電行業全年度報告(2021)

3、指向隱性學力發展的小學英語單元主題教學實踐  

4、“雙減”政策下,家庭教育如何實施落地

5、以勞為美,戒逸獲德

6、中國家電行業半年度報告(2021)

7、“雙減”政策下教育出版的發展思路探析

8、碳排放交易試點對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

9、環境規制、行業異質性與就業效應

10、能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最優政策設計

11、中國企業OFDI逆向技術溢出如何提升綠色技術創新

12、\"雙減\",如何確保落地實施不走樣

13、“雙減”政策后的教育行業變化分析

14、新常態下石油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研究

15、“雙減”政策下青少年藝體教育的新契機

16、節能減排與中國工業綠色增長的模擬預測

17、“雙減”時代智能技術的可為與能為

18、淺談雙減背景下語文老師的應對策略

19、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發展低碳技術的機遇與政策建議

20、“身份”分割、環境規制與就業

21、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用工荒:基于人口流動與復工復產政策的考察

22、技術進步與效率追趕對農業用水效率的空間效應研究

23、中國大氣污染治理績效及其對世界減排的貢獻

24、政策營銷、政策執行與精準扶貧政策滿意度

25、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勞動力成本上升與企業創新

26、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7、“雙減”政策執行的輿情監測、關鍵問題與路徑調適

28、中國版本圖書館 月度CIP數據精選

29、混合所有制經濟政策效應、效率測算及變動趨勢

30、環境規制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31、歐洲福利政策的轉型及其啟示

32、日本老齡政策新進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33、淺談小學英語教學的生活化

34、社會藝術培訓能不能在“雙減”中獲得政策紅利

35、“雙減”背景下構建 “雙循環”的學校德育新思路

36、“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對中國人口出生率的沖擊與趨勢探討

37、家庭視角下的勞動參與和多維貧困

38、雙減政策下勞動教育探索

39、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技術進步影響的門限效應

40、外商投資、環境規制與長江經濟帶城市綠色發展效率

41、“電力之歌”的策劃背景

42、“雙減政策”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策略研究

43、中國家電行業全年度報告(2020)

44、勞動力成本對中國制造業企業 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影響

45、技術差距變動、研發資源驅動與技術進步效應

46、價值感知視角下生態補償方式對農戶綠色生產行為的影響

47、金融集聚對綠色經濟效率的非線性影響研究

48、國際減稅的比較、成效與啟示

49、我國裝備制造業技術進步研究:1996—2006

大學勞動技術理論論文題目范文第2篇

2、互聯網+大數據應用背景下智慧農業發展的數據挖掘與決策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3、基于遙感技術創新的智慧農業保險

4、智慧農業使戈壁灘變“米糧川”

5、極飛科技為中國智慧農業輸送人才

6、物聯網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主要應用

7、智慧農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義、挑戰與實現路徑

8、基于物聯網的遼寧省智慧農業物流體系構建研究

9、基于智慧農業的生態旅游的應用研究

10、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大棚系統探究

11、《智慧農業》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入

12、智慧農業,農業現代化最佳形式

13、植保無人機助推粵北山區“智慧農業”發展

14、市場經濟下安徽省智慧農業發展問題與解決對策探析

15、拼多多持續賦能智慧農業 2021年GMV同比增46%

16、智慧農業背景下遼寧省農業轉型發展探究

17、基于區塊鏈技術在智慧農業訂植系統的可行性分析

18、基于物聯網智慧農業平臺建設大數據的研究

19、極目機器人:為智慧農業精準賦能

20、ERP系統:開啟智慧農業物聯網新時代

21、智慧農業讓農戶省力增收

22、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研究

23、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

24、基于異構網絡的智慧農業環境信息監測系統設計與實現

25、智慧農業:推動產業扶貧升級 助力鄉村振興

26、基于STM32的智慧農業系統設計

27、智慧農業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及其對策

28、智慧農業溫室環境下種植的番茄品質的研究

29、校企合作農村電商 共育智慧農業新“農人”

30、非常時期 智慧農業助力園區正常生產

31、基于短視頻的智慧農業科普創新手段研究

32、發展智慧農業的重大意義

33、智慧農業:風吹雨打都不怕

34、渝北:吹響智慧農業集結號

35、山東省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36、智慧農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分析

37、智慧農業在促進糧食安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分析

38、智慧農業服務平臺——運動農場App

39、聚焦智慧農業 服務鄉村振興

40、蘇州獲批智慧農業國家試點

41、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智慧農業實現路徑

42、智慧農業在瀏陽生根發芽

43、面向智慧農業的物聯網系統設計方法研究

44、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對策分析

45、淺析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戰略目標

46、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大棚動態監測與決策系統

47、智慧農業驅動湖北農業現代化創新發展

48、智慧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49、數字化開啟智慧農業新時代

大學勞動技術理論論文題目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既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客觀選擇?;隈R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現階段勞動教育中存在勞動教育認知狹隘化、勞動教育實施表面化、勞動教育理解片面化等異化現象。立足勞動教育開展的價值基點,要在教育理念上實現從技能訓練到人的全面發展的轉變、在教學設計上實現從謀生工具到自我價值實現的轉變、在價值情感上實現從平凡勞動到創造美好人生的轉變。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樹立德技并修、面向全面發展的高職勞動教育理念,進行育訓結合、面向價值實現的勞動教育課程模式改革,構建知行合一、面向精神涵育的勞動教育保障體系等實踐舉措,持續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改革創新。

關鍵詞 勞動教育;異化勞動理論;高職院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在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重要內容,也是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要手段[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立足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教育目標導向,細化勞動教育開展的目標方向和實施路徑,為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發展遵循[2]??v覽相關實踐及已有研究,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還存在著認知缺位、核心不明、流于形式、體系不暢、效果不佳、評價單一等問題[3][4],距離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亟待運用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去剖析解決這些問題。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核心觀點在于對異化勞動的批判,為高職院校開展好勞動教育提供了思維范式?!爱惢瘎趧印笔邱R克思在批判國民經濟學勞動觀點時提出的概念,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中首次提出。馬克思吸收和發展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關于勞動價值的基本觀點,對勞動過程中存在的勞動者同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關系、勞動本身的異化、人與自己類本質①的異化[5]等內容的表現影響進行了闡釋與論證,為如何回歸勞動本源明確了思考方向。本研究基于異化勞動理論批判審視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剖析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根源性問題,為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提供理論啟示。

一、價值維度:異化批判視野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認識誤區

《意見》中提出,“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6],這正是異化勞動結果的具體表現。綜合分析現階段勞動教育暴露出的問題,大多也體現為勞動關系的綜合表征或延伸,如勞動教育的認知定位不夠清楚,課程體系不夠健全,學生鄙視勞動、缺乏奮斗精神等。運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剖析勞動教育的價值維度,有助于高職院校找準問題根源和有效解決問題的切入口,從源頭上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施成效。

(一)價值遮蔽:勞動教育認知的狹隘化

《意見》強調之一,在于突出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7]。在現有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多從實用視角出發,簡單地將勞動教育等同于物質生產活動[8],傾向于強調勞動所獲物質財富的經濟價值,對勞動過程與智力、道德、身體素質和審美開發等深層次關聯,以及對于人類自覺自由本質實現的意義關注不多。馬克思批判了“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現象,指出“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9]。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在汲取和發展黑格爾“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費爾巴哈“把人作為感性存在”等思想理念的基礎上,指出勞動是人的“有意識的”“自由的自覺的”“生命活動”[10],“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11]。

認知狹隘化的直觀影響是教育關注點的錯位,將勞動教育窄化為謀生性生產教育,片面追求勞動教育形式和關注技術維度的勞動教育模式改良,卻忽視了對勞動類本質的教育,“使人自己的身體同人相異化,同樣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異化,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12]。對高職院校而言,勞動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學生知識技能的培養鍛煉,還包括勞動情感、勞動精神等綜合素質的養成?,F實中,由于教學傳統和學生學習習慣的限制,教育設計者往往忽視包括勞動精神、勞動情感等在內的勞動核心素養,轉而關注單純的知識技能的傳授,窄化了勞動在人的全面成長中作用的發揮,忽略了勞動對于人的“自由的自覺的”“生命活動”的實現過程。這種窄化不僅與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初衷相背離,也不利于青年持久穩固的勞動情感與勞動價值的形成。

(二)有勞無教:勞動教育實施的表面化

《意見》強調之二,在于突出教育規律在勞動教育實施及勞動素養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手腦并用”“強化實踐體驗”[13],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過程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這是“勞”和“教”辯證統一的鮮明闡釋,也是培養現代化勞動人才的必要環節。事實上,由于理念、經費、資源、保障等內外因素的限制,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容易陷入“重勞輕教”、甚至“有勞無教”的思維誤區[14],過分強調了簡單體力勞動的價值發揮,以單向度技能訓練代替勞動教育實踐,忽視了對學生勞動素養、創造能力的培育,使勞動教育的教育性未能得到很好發揮。這種簡單將青年物化為“技術人”的表現,正是勞動者同勞動異化的一種表征。

馬克思特別指出了這種異化的危害,“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15],生產出“一個同勞動疏遠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16],這種關系會使青年學生“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17],甚至將勞動看作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18]。這與新時代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目標相背離。熱愛勞動是成為高素質勞動者的前提,勤于勞動、善于勞動是高素質勞動者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扭轉勞動教育表面化的思維誤區,將素養訓練與技能傳授放在同等重要位置,重視青年勞動情感的引導和培育。要通過勞動教育的開展,幫助學生認識到勞動不只是單純的、重復的體力過程,更是求知欲、創造力、想象力等人的類本質屬性的激發實現過程,教育引導青年在補齊技能短板和認識短板的基礎上,實現由“重復勞動”到“創造勞動”的認知變遷。

(三)誤解勞動:勞動教育理解的片面化

《意見》強調之三,在于突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青年勞動理念養成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通過勞動教育幫助青年“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19],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理念。這是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基點,也是勞動教育的最高價值追求。遺憾的是,盡管多數高職院校都強調勞動的重要性,但不論是教育從業者還是學生本身,往往都忽視了勞動的審美性和神圣性,將勞動教育矮化為“臟的、苦的、累的”活動。有的課程將勞動教育貶低為單調無趣的體力活動,認為學生在工廠、農田里“出汗”了就等同于勞動教育,有的實踐環節割裂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關系[20],片面將勞動教育等同于體力勞動,還存在將勞動作為規訓和懲罰手段的情況。這些行為本身都是將“簡單的體力活動與消極的價值相聯系”,也即馬克思指出的勞動本身的異化。

馬克思指出,由于勞動者“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21]。這與勞動教育的培養目的相背離,也并不是現實所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事實上,勞動教育不是某種體力的深化或簡單技能的復制,而是人類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實現。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22],同時“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23]。因此,馬克思用“審美性生產”[24]來形容勞動,揭示了勞動的二重性內涵,并引申出“勞動生產是人對世界的實踐精神的掌握,同時也就是人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25]。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管理者在設計勞動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在開展具體教育的同時,加強對青年學生的認識引導,加大對“審美性生產”的內涵解析,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正是人類創造能力的體現”,引導其對平凡勞動背后的深刻寓意的思考,既是“勞動創造世界”的過程,也“在創造世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認同并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自由創造過程中體悟勞動本身蘊含的審美性與神圣性。

二、現實維度:異化批判衍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價值基點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在對“限制人的自由,剝奪人的勞動條件”[26]進行深刻揭露的同時,也從行為邏輯上提供了“解放人、復歸人的本質路徑”[27],并由此衍生發展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基本論點,為勞動教育在現實維度的開展實施提供價值基點,即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的回歸,實現“生成人的屬性、實現人的自由本質”[28]的啟蒙。因此,在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需要從勞動的價值功能和人的類本質屬性出發,扭轉傳統教育中存在的思維異化,緊扣《意見》目標要求,在思想認識上更加重視勞動教育的全屬性②意義,在教育手段上更加強化勞動理念和勞動情感的培訓鍛煉,引導學生對勞動本源和勞動審美進行深度思考,幫助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悟勞動對于人的類本質屬性實現的重要意義。

(一)教育理念:從技能訓練到人的全面發展

培養什么人,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要務。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決定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需要把類型教育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創造物質財富的產業需求”與“培育人文精神的教育需求”于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29],這正是馬克思主義中“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映射。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揭示了勞動創造物質和勞動涵育精神的價值內涵,為實現由技能訓練向全面發展的勞動教育模塊設計轉換指明了方向。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勞動是具有雙重塑造特性的實踐活動。在主體層面上,勞動塑造著勞動者“自身的自然”;在客體層面上,勞動塑造著“身外的自然”。勞動者在通過勞動塑造客體的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發展與解放,勞動在滿足個體生存需要的同時,也蘊含著人類克服困難、戰勝自然的主體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精神發展與技能訓練緊密結合,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

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需要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訴求,從異化批判和人的全面發展視角出發,重新審視和設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從培養熟練工人向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目標轉換。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勞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具有決定人存在和發展的本體性意義。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中,充分考慮將勞動教育與日常教育深度融合,通過對現有教育資源和教育體系的整合重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推動思想引領與技能訓練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踐行勞動雙重塑造性,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過程中感知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身體力行、服務實踐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的幸福感與成就感,在團隊協作、攻堅克難過程中養成勞動紀律與勞動素養,把握“勞動體現著人的價值、表征著人的生存意義”的內涵本源,在知識與技能、動手與動腦完美結合中強化自我意識和價值,實現青年學生情感、認知、素養與技能的共同成長。

(二)教學設計:從謀生工具到自我價值實現

如何組織教學,是勞動教育實施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兑庖姟分忻鞔_指出,勞動“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30]。這是因為勞動不僅涉及經濟學意義上的物質生產,同時也是存在論意義上的人的生產。勞動產品對于勞動者而言,除了是謀生性或工具性的存在,也是按照勞動者意志進行社會生產和創造的過程。勞動者在對自然界進行“塑造”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的生產和社會關系的生產,在這個過程中人的類本質屬性得以實現,生成存在意義上的人的獨立自主人格。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31]。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礎需求,當人的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后,人就會追逐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需求,這與馬克思的“勞動與自由”觀點不謀而合。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人的主觀意圖、思想認識與身體掌握工具進行客觀活動的有機統合,勞動為人的自我實現創造基礎,自我實現是勞動教育開展的最終旨歸。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體系的連接點和交匯點[32]?,F有諸多實踐都證明,勞動自身的發展可以促進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比如在勞動生產擴大的復雜進程中,艱苦奮斗、求真創新等勞動素養得以樹立,在參與勞動和創造生產的過程中,好逸惡勞、游手好閑等不良習慣得到矯正等。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促使著青年學生在意識和情感上實現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因此,深化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改革,需要準確理解勞動教育的全屬性教育機制,把握勞動教育對于經驗性、先進性、前置性等核心素養培育的中心地位,以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對其他學科課程的掌握,搭建完善并與之相適應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以勞動教育鍛煉學生體魄,實現學理技能與強健身體的有機統一,以勞動教育深化青年學生對于實踐應用的認知理解,使勞動者在合目的性與規律性統一的勞動中獲得自我確證,促進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勞動生產有效聯動,幫助學生實現綜合核心素養與學業能力的齊頭共進,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教育目的。

(三)價值情感:從平凡勞動到創造美好人生

如何培育勞動情感,使自覺勞動成為青年的行為習慣是保證勞動教育成效持續穩固的關鍵?!兑庖姟分忻鞔_指出,“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33],正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意義所在。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勞動是人類本質實現的活動過程,也是生命創造性和自由意識活動的結果,“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人不僅像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34]??v觀人類發展歷史也可以看到,隨著勞動對象的擴大,人們的審美從勞動工具、勞動成果等發展產生了舞蹈、音樂、繪畫等事物。而在對美的追求過程中,人們又升華了勞動的意義與內涵,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人是在自己的勞動中創造自己并理解勞動的”。因此,脫離了勞動教育,很難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理念,也談不上幫助學生在對美的追求中形成穩固的勞動情感。

在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要深化對于勞動審美的氛圍營造,幫助學生明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35]。要在勞動二重性的灌輸與闡釋中,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人類個體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必經之路。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審美觀培養為基礎,將學生的情感和注意力都吸引到普通勞動者身上,在身邊人和身邊事的研機析理中,認識到勞動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創造生活、創造美、創造美好人生,體悟蘊含其中的內心之美和精神之美,培養正確的勞動審美觀。要注重學生在勞動創造過程中的審美教育,幫助其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體會到奉獻之美、創造之美和奮斗之美,正確認識勞動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重大意義,感受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獨特魅力,認同并固化“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理念,將傳統觀念中對技術的單純追求升華為對創造美好人生的向往追求,使其在勞動實踐中追求受益終生的勞動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發展維度:異化批判理論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自由的勞動既是人的本質,也是人的本質實現的條件”[36],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在對“實現人的本質真正占有”[37]的基礎上,通過對人的類本質屬性、勞動生產關系和勞動二重性等的剖析,為異化勞動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方法論依據。將相關啟示應用于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對于解決現有勞動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端正勞動教育工作理念、深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勞動教育服務保障支持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從發展維度審視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可以從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出發整體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從適宜青年成長階段和自我實現的視角設計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同步跟進教育師資、評價和配套措施,使學生能夠在知識與實踐、素養與習慣、意識與追求的過程中,實現從勞動技能到勞動素養再到勞動情感的升華,成長為時代需要的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一)德技并修:面向全面發展的勞動教育理念轉換

勞動教育的價值基點決定了必須充分尊重人的類本質屬性,實現從技能訓練到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轉變。高職院校有著非常好的勞動教育基礎,包括實訓課程、“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工學結合育人模式等,都閃耀著促進青年全面發展的價值意蘊。對標《意見》任務,還要求高職管理者從青年成長的現實出發,將傳統教育中的勞動理念、模式和資源碎片整合,以系統性思維開展頂層設計,整體性、長遠性、戰略性設計勞動教育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并制訂開展勞動教育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首先,從人的類本質屬性實現的視角,將勞動教育從單純的技能訓練中解放出來?!皠趧硬恢灰馕吨祟愅匀唤绲年P系,而且也因為勞動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38],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不僅要著眼于勞動技能的傳授,也要深化對勞動關系和勞動素養的養成培育??紤]到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受眾的認知特點,需要緊扣“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39]的雙向辯證關系,重點處理好技能訓練與思想教育的平衡,以大勞動概念整合課堂教育、教育實訓與實踐鍛煉等環節,把握好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關系,培育學生平等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創造觀,破除誤解勞動、矮化勞動的認識誤區,使學生在“手腦并用”過程中理解勞動、認同勞動、開展勞動。

其次,從自由勞動的需求出發,突出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自由勞動是調動學生勞動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內驅動力,也是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和涵育勞動情感的必要條件。高職院校管理者要克服施教者的傲慢姿態、弱化傳統的說教思維,通過教育培訓體系的設計,讓學生在自主、自為、自動、自律中鍛煉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和組織能力。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目標、方案主線和評價等教育邊界的制定,為學生自由勞動的開展創造適量空間,讓學生參與到活動方案、組織實施、分工協作、評比總結等教育環節,充分調動其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在兼具過程控制和整體評價的過程中保障勞動教育實效,在相對自由的勞動空間中實施自我教育、自我表現、自我欣賞和自我感悟。

再次,從全面發展的導向需求出發,深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兑庖姟返闹贫楦呗氃盒i_展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培養方案的制定則是促進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有機貫通的實踐路徑。高職院校管理者要從應然和必然兩方面把握勞動教育融入培養方案的意義,深刻領會黨和國家對于高素質勞動者的迫切需求,正確認知勞動教育對于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建立包括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思維在內的勞動教育目標體系,構建包括課程建設、資源配置、協作共享、管理考核、評價反饋、服務保障在內的勞動教育支持體系,推進基于勞動學習成果認定、積累的“學分銀行”建設,推動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程、專業課程、核心課程、實踐訓練、頂崗實習、工學制度等有機結合,確保勞動理念與市場導向、企業需求和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有機貫穿于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

(二)育訓結合:面向價值實現的勞動教育課程模式改革

高職院校的育人特點決定了需要用好課堂載體,實現對學生綜合勞動素質的培育引導。事實上,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學習本身就帶有鮮明的勞動屬性,勞動教育的邏輯要素也與專業教育的目標內核相通,并不存在因勞動教育開展而削弱或影響專業教育的情況。反之,勞動教育的思維導向能夠將專業教學中松散零碎的理論實踐教學串聯起來,打通了青年學生的知行障礙,構建系統的、規范的理論實踐課程教育體系。因此,高職管理者可以從“勞動二重性”的實踐入手,深化勞動教育課程模式改革和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結合院校特色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以“勞動+”思維優化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標準,探索“勞動+思政”“勞動+專業”“勞動+實訓”等課程教育模式改革。

首先,“勞動+思政”的課程模式,在學理結合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勞動本質。思想政治課程是涵育青年學生勞動情感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開展中的薄弱環節。勞動教育的引入有助于豐富理論課建設內容,以身邊事、身邊人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在看得到、摸得到的過程中實現潛移默化的思想轉變,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由“紙面”到“地面”。理論課的重點在于說服,“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要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成長特點和發展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基本內容以學生熟知的話語體系和授課模式娓娓道來,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勞動的情感、認知和行為認同,在理論學習過程中體味“勞動體現著人的價值、表征著人的生存意義”[40],疏通“勞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的思想堵點。

其次,“勞動+專業”的課程模式,在做學合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可勞動行為。高職院校課程設置與勞動教育的基本內容有著天然聯系,高職勞動教育課程必須與專業教育緊密相連。要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找好切入點或著力點,將勞動教育理念融入課程大綱實施,有計劃地開展勞動滲透教學。要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行業發展趨勢,在知識前沿和社會應用方面,有機增加勞動知識和技能教學內容,積極推進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協調融合,幫助學生在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實現勞動素養的同步提升。還要結合《意見》要求,因地制宜開設專題勞動課程,增加勞動通識教育、勞動法律教育、勞動歷史觀教育、勞動價值觀教育等內容,持續增強規則意識、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幫助學生補齊勞動素養知識短板。

再次,“勞動+實訓”的課程模式,在手腦并用過程中幫助學生認同勞動價值。工學結合是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形成的優秀傳統,特點是理實一體化,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對教育內容的認知理解。要將勞動教育與工程實訓緊密結合,探索與“1+X”證書試點有機結合,發揮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在勞動教育中的獨特作用,積極邀請合作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勞動教學設計,將崗位規范、企業文化和質量標準同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計緊密結合,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工程實訓方案,幫助學生提前感知企業文化、勞動品質等勞動素養。要以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開展為基礎,指導企業教師有意識加強學生勞動情感、勞動價值的教育引導,幫助其認識理解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養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基本素養。要用好項目驅動、任務驅動和案例教學等方式方法,鼓勵學生在勞中學、學中悟,引導學生形成知行合一的勞動品質,通過動手出汗體會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成果的價值品質。

(三)知行統一:面向精神涵育的勞動教育保障體系構建

青年成長的基本規律要求構建保障體系,為勞動教育的回歸提供支持。勞動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勞動教育的開展也需要從學生出發,喚醒教育過程的生命性、生活性和教育性,從廣義上的價值培育回歸到學生成長的發展現實,以德藝雙馨的“雙師型”隊伍建設喚醒教育靈魂,以科學可行的教育評價改革瞄定教育方向,以崇勞尚美的校園文化厚植教育土壤,在精神層面幫助學生從“逃離勞動”轉向“親近勞動”,從“異化勞動”轉向“自我實現”,“從平凡勞動”轉向“創造人生”,在培養人、引導人、影響人的過程中實現勞動教育轉型,真正使勞動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達到求真、至善、臻美的教育意蘊。

首先,以“雙師型”隊伍建設為抓手,營造重勞求實的特色教育保障?!敖逃笥?、教師為本”,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開展好勞動教育的基礎和關鍵。要推動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有機組織,聘請企業師傅兼任勞動理論課教師,以“雙師型”教師隊伍改革為契機,積極引進具有勞動教育、企業經歷的人才加入勞動課教師隊伍,持續規范資格準入制度、優化企業經歷資格認證制度等,給予教師施展才華的舞臺空間。要加強對現有教師勞動素養的培育鍛煉,將勞動教育元素有機融入教師輪訓過程,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等培訓制度,幫助教師培養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積極涵育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持續提升專任教師的勞動教育水平。要發揮好教師帶頭表率作用,通過教師以身作則踐行勞動精神,通過手把手訓練傳遞勞動精神,讓學生體悟到勞動的價值本源,解決認知脫節的思維問題,在重勞求實的教育氛圍中逐步喚醒靈魂。

其次,以勞動教育評價改革為契機,樹立尊勞崇德的鮮明價值導向。教育評價的目的在于保證勞動教育的過程能夠回歸勞動本真,既要防止陷入因片面理解勞動而產生的思維誤區,又要糾正對評價結果過于追求而產生的功利情況。要尊重評價的適度原則,科學的勞動教育不再以量化多少為評價標準,不因標準化教育而忽視個體差異,需要更加關注學生在勞動教育后的體會與收獲,以增量評價替代產量評價。要堅持多元評價準則,勞動教育賦予了學生多個維度和多個層次的體會和感受,需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價值實現的過程,正視每種變化在學生成長中造成的差異,以多元價值評價結果全面考核勞動教育成效。要用好信息技術手段,通過對學生出勤、選課、成績等量化痕跡整理,以及對學生選擇、生活、實踐等定性信息歸納,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在勞動過程中自我實現層面的變化。

再次,以勞動文化氛圍創設為載體,厚植愛勞尚美的校園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學校勞動教育成效的直觀反映,也是沉浸式育人模式開展的必然選擇。通過愛勞尚美文化土壤的厚植,潤物無聲地將勞動精神的種子埋入學生心中。要加強物質文化建設,在亭臺樓閣廊橋等標識建設中凸顯勞動元素,潛移默化地以符號烙印形式培養學生,并轉移至對勞動的情感認同。要厚植精神文化,深化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校園的宣傳與動員,通過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勞模進校園”“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等活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感受大國工匠的勞動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等,讓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的價值追求。要開展勞動踐行,引導學生將勞動教育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農村、社區、軍營、廠礦,在與勞動人民的接觸中,傾聽勞動者的真實心聲,感受勞動者的價值情感,在反復錘煉中堅定勞動信仰,實現創造美好人生的價值追求。

參 考 文 獻

[1]陳寶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03-30(12).

[2][6][7][13][19][30][3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1).

[3][8][20][32]陳永清,陳小華,王笑.高職院校應建立綱維有序的勞動教育新格局[J].職業技術教育,2020(15):19-23.

[4][14]王志娟,王榮.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8):32-34.

[5][9][10][11][12][15][16][17][18][21][22][23][34][35][3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7.56.57.57.58.56.60.53.54.53.57.57.55.53.

[24][25]彭立勛.朱光潛與中國現代審美學學科建設[J].中國文學批評,2019(1):4-10+157.

[26][27][28][36][37]周淑敏,于泉蛟.自由—實踐—占有——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人的本質真正占有路徑[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1(3):98-102.

[29]姜大源.為什么強調職教是一種教育類型[N].光明日報,2019-03-12(13).

[31][39][4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5.365.365.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alienated labor theo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View of Marxism

大學勞動技術理論論文題目范文第4篇

鄧小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教育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毛澤東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原理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0周年之際,重溫鄧小平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領會其時代特征和科學預見性,學習鄧小平同志觀察、分析和處理教育與經濟關系的基本方法,對于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改革,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原理的發展

馬克思根據社會生產和勞動分工的學說,以及對資本主義生產特點的分析,論證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大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恩格斯、列寧、毛澤東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都有系統的精辟的論述,使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原理成為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同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基本原理,形成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中華民族特色的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這個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在作為第一代領導成員認真貫徹和參與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建和發展新中國教育事業、“文革”中復出撥亂反正抓“教育整頓”、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作為第二代領導核心把教育納入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不斷改革和發展的長期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它也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理論價值,我們應該透過其形成和發展的脈絡,不斷加深理解并領會其對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原理的發展與創新。

首先,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來深刻理解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

鄧小平同志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一貫重視引導青年走與工農相結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道路。早在1957年,他在共青團全國代表大會的祝詞中就指出:“為了創造社會主義的幸福生活,沒有艱苦的勞動,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參加勞動,特別要積極參加工農業生產的體力勞動,因為體力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最大多數人民都要擔負的光榮義務。輕視體力勞動的剝削階級思想的殘余,是我們的新社會前進的障礙物?!彼辉購娬{學生要適當參加勞動,在1958年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教育工作時,他又指出:“一般學校要給學生參加勞動的機會。勞動也是教學,是政治思想課?!薄捌胀ㄖ袑W可以根據現有的條件搞一些小農場、小作坊,學生輪流參加生產或者到農村參加義務勞動?!薄爸饕鞘雇尥迋凁B成勞動習慣,加強集體觀念?!编囆∑酵菊J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這是改造社會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這是培養理論與實際結合、學用一致、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是逐步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強調“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在這些論述中,鄧小平同志的著眼點是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功能,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改革舊社會陋習的社會功能。正是由此,“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一直出現于黨的教育方針中,并被后來的教育法所體現。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對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立足國情,形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培養艱苦奮斗、自立自強的精神,不僅在我國由舊社會過渡到新社會的當時有著特殊重要意義,而且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也有很強的針對性。

其次,從處理教育與經濟關系的戰略層次來深刻理解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

鄧小平同志從來都是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高度看待教育的。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他認為“更重要的是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使教育事業的計劃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訂教育規劃應該與國家的勞動計劃結合起來,切實考慮勞動就業發展的需要”。這三個論點,深刻揭示了新時期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點是處理好教育與經濟的關系問題。鄧小平還嚴肅指出:“不然,學生學的和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不相適應,學非所用,用非所學,豈不是從根本上破壞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他還具體要求國民經濟計劃“應該考慮各級各類學校發展的比例,特別是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比例;要研究發展什么樣的高等學校、怎樣調整專業設置、安排基礎理論課程和進行教材改革”?!吧a勞動、科學實驗和科學研究在學校教育中怎樣組織得更有計劃,使之更符合于經濟計劃和教育計劃的需要,應該加以深入的研究”。鄧小平同志從宏觀上闡述教育與經濟的辯證關系,在談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時多次強調,在經濟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人才培養,使教育和經濟協調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基本原理的重大發展。

第三,從科技、教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來深刻理解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

鄧小平同志研究教育,總是同經濟和科技發展一起來思考。他深刻指出:“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彼麛U展了“生產勞動”的內涵,把科學技術、科學實驗納入其中,體現了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特征。鄧小平同志一向認為:“歷史上的生產資料,都是同一定科學技術相結合的;同樣,歷史上的勞動力,也是掌握了一定科學知識的勞動力?!痹诋敶?,科學技術已經越來越溶入生產要素之中,這必然拓展了“生產”的內容。鄧小平同志密切關注當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和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他指出,“許多新的生產工具,新工藝,首先在科學實驗室里被創造出來。一系列新興的工業,如高分子合成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激光工業等,都是建立在新興科學基礎上的”。鄧小平同志強調“勞動者只有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豐富的生產經驗,先進的勞動技能,才能在現代化的生產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聯系后來他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以及關于“實現四個現代化,科技是關鍵,基礎在教育”的一系列深邃論述,提示我們要跟上人類社會進步的步伐,從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這樣更廣闊的視角去思考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問題。

二、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實踐

改革開放的20年來,我國高等學校貫徹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把它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措施,大力促進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

80年代初,我國一些大學就積極探索與大中型企業合作辦學試驗;80年代中期,已有一批高校與企業建立了實質性的合作辦學;進入90年代,產學合作教育以及產學

研結合辦學又有新的發展。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高等教育要進一步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的合作,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鞍宋濉?、“九五”期間,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研究與實驗,被列為國家級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我國產學研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擴展與深入。從結合的形式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種基本模式:

(1)事業適應型。這是一種宏觀層次結合的模式。即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要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并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結合,主要依靠國家統籌規劃、宏觀調控。例如,在政府統籌下,在工業部門實施的“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在農村和城市實施的“農科教結合”、“經科教結合”等。

(2)辦學合作型。這是一種中觀層次的結合模式。即產學研三方建立起一種比較穩定的體制與機制,進行合作辦學,以提高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促進產業部門的科技與生產的發展。這種模式的合作辦學有緊密型與松散型之分。例如,多種形式的產學合作辦學、產學研多種形式聯合體、大學科技工業園、工程研究中心、科學園區等。

(3)過程結合型。這是一種微觀層次結合的模式。即高等學校把科學研究、生產勞動引進教學過程的一種經常的、普遍的形式,其目的是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緊密結合。

從結合的功能考察,我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育人主導型。即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導功能是培養人才(包括對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培養),而科學研究、促進生產的發展都要為培養人才服務。二是科技主導型。即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導功能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由高等學校自辦或高等學校與科研單位聯辦研究所、研究中心、開發中心、科學園等。三是生產主導型。即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主導功能是通過取得科研成果發展生產,獲得經濟效益。如高校在改革中創辦的高新科技產業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它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實際工作能力、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了教育質量;它促進教師在生產實踐中增加實踐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科學研究中接觸本學科的前沿,用自己取得的研究成果充實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提高了教師自身水平,推動了學科建設;它促進了高校的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踐雄辯證明,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是指導我國高等教育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主動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

三、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向更高層次發展

我們面臨的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為主導的世紀。在這種大背景下,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必將要求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更加緊密的結合。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總量加速增長,知識陳舊率急劇加快,從發明到產品開發的周期日益縮短,知識與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能達到90%以上。這些特點,使高等學校的地位與作用越來越突出。發展現代化大生產,促進社會進步,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需要高等學校的智力與技術的支持。為適應知識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培養具有以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根據新的形勢,按照新的思路重新思考高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功能,面向市場,面向產業,面向經濟全球化,構建一個能主動適應知識經濟和國家創新工程的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網絡體系。

從經濟觀點看,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從科技觀點來看,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是科技進步的根本保證;從教育觀點來看,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這種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必將促進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在更高層次上的更加緊密結合,并成為21世紀高等教育最具活力的重要辦學模式。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不斷地向科學研究與經濟建設部門輸送人才,科學研究向高等學校提供新知識與新技術,經濟發展向高等教育提供資金和人才需求,給予改革和發展的動力。同時,科學研究為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成果,使之轉化為生產力;經濟發展則為科學研究提供課題、資金和設備。教育、科技、經濟三者將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以一體化的運行方式加速社會發展進程。

面臨知識經濟挑戰的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不僅要傳授已有的知識,而且要創造新知識,充分發揮對知識整合、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功能。大學經常性的教學工作要引入科學研究,注重培養具有以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高素質的專門人才。高等學校尤其是教學科研型的大學,要將以研究為導向的學術研究變為以工業為導向的學術研究,以推動大學科技人員和實驗室與技術先進產業更緊密合作,使高等學校真正成為高新技術的“孵化器”、“輻射源”,為創新資源的流動提供便利,促進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此外,高等學校要充分發揮其人才資源和科學技術方面優勢,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產業,創辦高新技術區,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辦學。為此,必須制訂配套的支持結合的政策和法規,努力形成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經濟建設依靠高等教育和科學技術的互促機制,這是促進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在更高層次上更加緊密結合的關鍵。我們相信,只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鄧小平教勞結合思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國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生產勞動相結合,將出現一個新的局面。

作者系吉林省教委主任、教授(長春 130051)

責任編輯:聶海清

大學勞動技術理論論文題目范文第5篇

2、鄧小平反貧困理論及當代價值

3、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視域下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

4、反貧困政策背景下社會工作參與鄉村振興的理論機制和實踐路徑

5、淺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扶貧實踐及思想體系

6、論訴訟抵銷在中國法上的實現路徑

7、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理論品格

8、中國共產黨百年反貧困與社會救助的理論與實踐

9、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

10、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中國實踐

11、精準扶貧經驗分析與價值總結

12、基于ISM模型和能力貧困理論的河北省返鄉下鄉創業扶持政策實施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

13、社會性別、貧困與全球化

14、貧困理論范式的轉向與美國福利制度改革

15、社會資本理論視角下的反貧困工作

16、中國扶貧之路的內生邏輯、歷史進程及未來展望

17、教育扶貧理論研究綜述

18、.恩格斯反貧困思想的邏輯理路及其現實啟示

19、習近平關于貧困治理重要論述的形成邏輯、科學內涵與時代價值

20、精準扶貧理論在設計扶貧項目中的應用與實踐研究

21、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主要依據、科學體系和重大意義

22、馬克思主義貧困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23、標簽理論視域下高職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幫扶

24、案主自決與優勢視角理論在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就業觀念方面的實踐與反思

25、積極語用:提升我國學術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26、遼寧省相對貧困現狀與治理體系研究

27、江西省脫貧攻堅立法研究綜述

28、脫貧攻堅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29、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反貧困的實踐邏輯、理論結晶與分享策略研究

30、基于農戶需求視角的西部邊境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成效調查研究

31、馬克斯?韋伯社會分層理論視角下的美國貧困原因剖析

32、多元化扶貧開發與扶貧文化理論構建

33、新疆“民工荒”現象解析

34、習近平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論述的初心意蘊

35、《資本論》是唯物史觀建構的必然理論環節

36、解釋貧困的多樣化視角淺探

37、我國農村扶貧開發戰略需要做出重大調整

38、我國農村貧困代際傳遞的機制分析

39、對第三世界社會主義問題的幾點思考

40、構建議題式教學“真”課堂

41、法寶: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

42、國內外城鎮貧困人口問題研究述評

43、貧困鄉城轉移、城市化模式選擇對異質性減貧效應的影響

44、貧困地區分類分批扶貧的實現路徑研究

4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扶貧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探究

46、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的形成邏輯

47、農民合作社發展與相對貧困治理協同推進機制研究

48、相對貧困治理研究的一個方向:農戶生計資本分形研究

49、習近平扶貧思想的發展脈絡與內在價值

大學勞動技術理論論文題目范文第6篇

2、“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后勤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途徑探討

3、高職學生勞動教育路徑探索

4、高校后勤服務育人研究

5、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

6、全面構建蕭山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思路舉措

7、從和諧緯度探尋高校學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

8、關于普通高校校風建設的思考

9、2018中國基礎教育年度報告 中國教育報刊社人民教育編輯部 中國教育報刊社-中教傳媒智庫

10、高中寄宿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1、上海市外來務人員子女犯罪問題實證研究

12、工匠精神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探究

13、特大城市新城發展與人口管理體制完善

14、談班主任班級衛生管理藝術

15、對職業師范院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16、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考察報告

17、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公共衛生安全管理和教育的思考

18、淺談加強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舉措

19、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若干思考

20、獨立學院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思考和實踐

21、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22、電力施工企業對外包隊伍的安全管理探討

23、農業院校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體系探索與思考

24、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二)

25、淺析中職校園衛生的量化管理

26、廣東“雙轉移”三年初見成效

27、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探討

28、抓牢黨性教育主線 發揮黨校熔爐作用

29、藝術院校勞動教育的內在理路與實踐研究

30、高校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塔式模型的探索與實踐

31、推進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

32、發改系統全力戰“疫” 保供應促復產

33、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創新研究

34、疫情視域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的舉措與啟示

35、淺析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與途徑

36、城市流動人口管理低效問題探討

37、創新鄉村治理 促進社會和諧

38、對當前大學生學風問題的思考

39、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策略

40、“全息育人”德育模式的構建途徑探析

4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的辯證思考

42、中小學健康教育的實踐方略探析

43、以“養成教育”為切入口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44、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

45、汶川大地震:凸顯中小學生安全問題

46、加強德育需要多種力量

47、中國教育——收官“十三五”

48、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

49、高?!拔拿鲗嬍医ㄔO”在學生公寓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上一篇:物流信息技術方面論文題目范文下一篇:以興趣為題的數學論文題目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