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生活中法律論文范文

2023-03-25

生活中法律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日常生活;審美;藝術品;藝術家;現成品

收稿日期:2008—10—18

基金項目:陜西省藝術科學規劃(2008)年度課題(2008—002)

作者簡介:馮民生,男,陜西寶雞市人,文學博士,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社會進入后現代的消費時代,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引起了學者和藝術界的廣泛關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觀點就是在藝術觀念與藝術形式出現新變化的狀況下提出來的。以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觀點審視西方當代藝術的特點和藝術家的身份及藝術品的概念,就會發現藝術形式和藝術家的身份都出現了不同以往的變化,資格與身份認定變得十分困難。對藝術領域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和新現象加以深入思考,將為我們反思當代藝術起到積極的作用。

1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觀點是德國哲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和英國理論家邁克·費瑟斯通提出來的。他們敏感于藝術審美領域的新變化,特別是在后現代的消費時代藝術審美的新趨勢,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觀點,以此來概括藝術審美領域的新變化和趨勢。沃爾夫岡·韋爾施認為:當代社會正在經歷一個審美化的過程,審美化正無所不在地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切生活都被打上了審美的印跡。他說:“當前我們正經歷著一場美學的勃興。它從個人風格、都市規劃和經濟一直延伸到理論?,F實中,越來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學的外衣,現實作為一個整體,也愈益被我們視為一種美學的建構。”沃爾夫岡·韋爾施認為這種日常生活審美化傾向,是傳統藝術的觀念被引入現實生活并加以無休止的復制,導致審美疲勞而產生的;它也是社會進入后現代消費時代受經濟的影響而形成的。英國理論家邁克·費瑟斯通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觀點則認為,藝術領域達達主義的出現和波普藝術的產生,打破了藝術與日常生活用品之間的界限;展覽形式的變化和生活事件被納入藝術作品之中,使藝術作品的展覽方式變得復雜多樣,在展覽形式上也向博物館發起了挑戰。同時大眾文化的興起、符號的迅捷和影像密度的加大,模糊了現實與影像之間的區別。沃爾夫岡·韋爾施和邁克·費瑟斯通的理論對藝術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的變化有所概括。他們認為藝術活動已逐漸轉向日常生活領域,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非藝術家的界限變得難以確定并復雜起來。我們的確看到,日常生活審美化傾向一方面導致了藝術走出象牙塔而深入人們的生活;另一方面藝術和審美理念融入人們的生活,使生活逐漸藝術化。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是現代社會向后現代社會轉向中的審美現象,是以理論向審美轉向為特點的,這樣使得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審美化的外觀。如果說審美在以前只作為一種理論是理論家對生活審美現象的論述,停留在一個有限的范圍之內的話,而在如今,審美被泛化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無處不體現出審美化的追求。

在當今日常生活的審美化進程中,藝術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藝術已經突破了傳統的界域,開始更廣泛地進入到人們的現實生活,藝術和審美觀念也更為明顯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審美化使社會現實在審美化過程中自身變成了藝術品。而藝術品并非都是藝術家技藝之物化形式,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難辨。同時,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藝術家的身份也變得復雜起來。與傳統藝術家的身份相比,當今的藝術家不等于集技藝于一身的“天才”,藝術品不一定都出自藝術家之手,一個沒有經過藝術專業訓練的人可以成為藝術家,其身份也可以被社會所認可,社會呈現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后現代預言。

藝術中上述現象的出現開始顛覆傳統的藝術觀念,導致藝術家的身份危機,因此我們不得不對一些藝術現象進行思考,從理論上加以廓清。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對藝術品概念的界定是:“藝術作品。一般指造型藝術的作品。”用傳統的藝術概念審視藝術作品,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判斷:藝術品是藝術家創作的,是思想、技巧的物化形式,它凝聚著藝術家的審美創造,是技藝與思想的有機統一。從創造方式看,藝術品是在精神生活需要的驅動下,在審美需求和社會需要驅動下,由藝術家憑借想像和才能,選擇、運用、改造一定物質依托和媒體而創造的。用傳統的藝術概念去考察藝術品,藝術品的生產離不開藝術家的創造。按照康德的觀點,藝術家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具有特殊天賦的天才,因此藝術品應該是天才的創造,是精神勞動的物化形式。那么,用傳統的藝術觀念去衡量,生活中的現成品并非藝術品,因為生活中的現成品是一種物質產品,它是在物質需要的驅動下生產的,目的是滿足物質欲求和經濟利益,是物質生產的物化產品。正如黑格爾所言:“藝術作品不是看作一種盡人皆有的活動的產品,而是看作完全是資稟特異的心靈的創作。”藝術品不是一般勞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創造。

當達達主義藝術家杜尚把現成品《噴泉》當作藝術品展出時,藝術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現成品成為藝術品似乎變成了可能。后來的波普藝術家把這一現象逐漸擴大,使現成品名符其實地成為了藝術品?,F成品成為藝術品對傳統的藝術觀念形成了極大的沖擊,為此學術界曾經展開了藝術品概念和藝術家身份的討論,丹托和迪基相繼提出了藝術界的理論,探討藝術品資格和藝術家身份問題。丹托從語義學上探討藝術品資格,而迪基則從社會機制上探討藝術品的資格問題。其實,究其根本他們倆關注的都是藝術品的資格,而非物質形態的藝術品。盡管理論家們對現成品成為藝術品的現象莫衷一是,但是現成品成為藝術品卻沒有因此而退出藝術領域,反而在當今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進程中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時出現在藝術展覽中。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當今,現成品成為藝術品使藝術技巧逐漸退隱到次要位置,觀念成為一種支撐作品的主要因素,觀念至上已經達到改變藝術形式的地步,甚至足以打破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同時也剝離了藝術中的審美價值。

杜尚把現成品《噴泉》當作藝術作品提交藝術博覽會要求展出時,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挑戰傳統的藝術觀念?!秶娙分詴唤邮芏夷鼙划斪?/p>

藝術作品展出,正好說明藝術觀念對藝術技巧的擠壓,觀念至上的追求使一切形式都服從于對觀念的體現上,這樣就形成藝術創造對日常生活中一切物品的選擇,把日常生活中的現成品當作藝術品來展出。這樣也就改變了藝術作品的評判標準,使觀念成為主導并變成藝術家著力體現的主要方面?,F成品被允許在藝術館展出,就如同一幅沒有任何形象的空白畫幅被允許在美術館展出是一樣的事情。從視覺形象創造的邏輯看,一幅沒有任何形象的空白畫面,它沒有直接體現出藝術家的審美創造,藝術家也沒有依照藝術創造規律來完成它?,F成品被看作藝術作品只要滿足本身以外的兩個條件就能實現:第一,是社會認可的藝術家所為;第二,藝術界的認可,尤其是媒體和理論家對這些所謂的藝術品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并競相加以評論。只要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后,這些非藝術作品就會自然地被認可和接受。其實這兩個條件就是迪基所說的藝術的社會機制,也就是藝術家資格和藝術品資格的合法性問題。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現成品被看成藝術作品的關鍵因素取決于藝術家合法的身份,有了合法的身份,其所作所為就會變成一種藝術行為,并被藝術界所接受。杜尚的現成品《噴泉》被當成藝術品就是在滿足以上兩個條件后實現的。

美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藝術品都必須是人類所創造的,是人類的智慧和創造的結晶。但是,并非人類的一切勞動和智慧的創造物都可稱之為藝術品的。只有那些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快感,即具有審美價值或審美性的人類勞動創造物,才能被稱為藝術品。這樣看來審美性就構成了藝術作品的特征之一,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即現成品,并不是以創造審美價值為目的的。我們知道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是通過人們對機器的操作批量生產出的,其中的生產過程也凝聚了人類的智慧,包含著技術,但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是以實用為目的,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盡管現成品也是科學與技術的結晶,但是它可以批量生產和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屬性,充分說明日常用品不是藝術品。而藝術品則是藝術家以創造審美價值為追求,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為目的的。同時,藝術品是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意識。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漸完成了實用向審美的跨越,使藝術成為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成為人類審美意識的物化形式。藝術家通過創造藝術作品,把自己的審美意識幻化為藝術作品傳達給觀者,使觀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得到審美的滿足。在當今一些前衛藝術作品中,常常把一些生活日用品加以組合、拼湊,甚至把一些自然物品直接搬進展覽館。用傳統的藝術眼光去審視,這些作品既不體現藝術家的技巧,也沒有審美價值。其實在上個世紀60年代,當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把肥皂盒當做藝術品展出的時候,就引起了什么是藝術品的爭論?,F成品成為藝術品,丹托認為是剝離了藝術中的審美價值。他說:“我甚至要進一步說,假如在如今的藝術里為美存留一席之地的話,那么它與這些存留下來在人類意識上根深蒂固的觀念有聯系。美的位置不在定義上,或用有點不好聽的慣用語來說,不在藝術的本質上,前衛藝術已經恰恰在此與它脫離開來。”現成品成為藝術品與其說是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形式,不如說是顛覆了傳統藝術的觀念,把生活本身當作了藝術品。

2

 在傳統藝術中藝術品與藝術家構成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藝術品永遠體現著藝術家的技藝與思想。而現成品被看成藝術品后不但造成藝術品與日常生活品的界限消弭,藝術技巧逐漸被淡化,也使藝術家的身份出現危機。藝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清晰的內在規定性,以常人無法企及的技藝支撐其創作的全過程。達·芬奇說:“畫家是自然和人之間的中介者,是自然創造物的再現者,他的精神必須包羅萬象。”達·芬奇認為畫家必須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再現物象的繪畫技巧;二是豐富的精神思想??梢妭鹘y的藝術家必須具備高超的技藝和深邃的思想,否則他就不是藝術家。在漢語詞典里對藝術家的解釋為:“從事藝術創作或表演而有一定成就的人。”其實這里也突出了技藝的因素。中西傳統繪畫在發展中盡管審美趣味、表現方式各異,但都把再現作為繪畫的主要特征??v觀中西美術史,畫家的身份是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而且在常人眼里他們個個都身懷絕技,不同尋常。我國古代畫家中,魏晉的顧愷之、隋代的展之虔、唐代的吳道子等都被認為是藝絕當代、名聞遐邇的畫家。他們在依照客觀對象進行創作時體現出令人嘆服的創造力。據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載,嘉陵江上三百余里的風光,在吳道子筆下只用一日之功就完成了,而且引人入勝。吳道子之所以能迅速地完成一幅氣勢恢宏的嘉陵江風光圖,藝術地再現嘉陵江的旖旎景色,所依靠的就是非凡的藝術技巧。在西方繪畫史上,傳統繪畫追求客觀真實的表現。因此畫家首先要具備再現客觀對象的能力。達·芬奇、拉斐爾、委拉斯貴滋、庫爾貝等都是具有不凡技巧的繪畫高手,他們優秀作品的創作依靠的是高超的藝術技巧。黑格爾說過:“因為除才能和天才以外,藝術創作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即藝術外表的工作,因為藝術品有一個純然是技巧的方面,很接近手工業;……藝術家必須具有這種熟練的技巧,才可以駕馭外在的材料,不至因為它們不聽命而受到妨礙。”由于藝術技巧成為藝術家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在傳統藝術觀念中藝術家的身份界定是非常確定的,一個人只有具備藝術技巧和思想,才被看成是有獨特稟賦的、能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技藝不完全等于藝術,但在傳統藝術中藝術首先必須體現為技藝。不僅如此,在傳統藝術觀念中藝術作品的定位也非常清晰:藝術家創作實踐之物就是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是為審美而創作的,它不僅包含著藝術家豐富的思想內涵,而且也體現出藝術家高超的藝術技巧。由此看來在傳統藝術的范圍內,藝術家與藝術品之間是相互印證的,是有機的統一體。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進程中,日常生活與藝術的界限逐漸消弭,日常生活用品成為了藝術品,藝術家與藝術品出現了分離現象。藝術家不只是藝術活動的惟一生產者,他變成了藝術生產的參與者?,F成品成為藝術品,藝術創造無需藝術家的技藝,只要參與即可。正如杜尚1961在紐約發表的關于“現成物品”的談話中所主張的,“藝術家無需創造,更無需藝術技巧,藝術作品也無需是藝術家制作的人工制品,它可以是人體、自然物或工業制品,事物進入藝術狀態,只需要依賴于藝術家一種‘最低限度的干預’,藝術更無須持久性”。藝術創造無需藝術家的技藝,就會引起藝術品與藝術家相互分離,造成藝術品并非藝術家所創造的現象?,F成品是一種物質產品,它不是藝術家依照藝術創造規律來完成?,F成品成為藝術品的過程正好說明在藝術活動中,藝術家只是一種參與者。在一些當代前衛藝術展中,用一些廢棄的日常用品組合在一起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這些作品既沒有體現出作者的技巧,又沒有體現出像傳統藝術那種明顯的審美價值,惟一的

只是從某種方面表現了作者的觀念和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同時在這些藝術品的制作過程中,大量的工作是由助手和工人來完成的,藝術家只要有想法和觀念就足夠了。我們看200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和卡塞爾文獻展上的一些裝置作品,基本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組合,如油桶、塑料管、石塊、鋼筋條、水桶等。這些作品的制作往往依靠雇傭他人來完成,藝術家只要有想法和構思就足夠了。這種藝術現象正如丹托所言:“即便事實上有一件這樣的物品(這里指藝術品),也不再需要非出自藝術家之手了。能夠創作出藝術品的人不一定是一個藝術家,或者能夠成為一個藝術家卻無需創作出被人承認的藝術品。”

現成品成為藝術作品,使藝術品創造淡化技藝,造成藝術品與藝術家的分離,這樣致使藝術家和藝術品的界定不依靠自身條件來實現,而是依靠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本身以外的條件來確認。同時這種現象必然引起藝術概念的泛化和藝術作品衡量標準的混亂,使藝術作品的創造向著非藝術的形式和反藝術的方向發展。在傳統藝術中藝術家與藝術品構成一個有機的生命統一體,藝術品價值的高低直接反映著藝術家的水平和社會聲望。而在當今,藝術活動不僅僅是藝術家的事情,而是牽扯到藝術、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藝術品的概念已經被異化,藝術品往往不是直接體現為藝術家的創造和勞動。在當今一些前衛的藝術展中,有許多作品是有著晦澀觀念的裝置作品。裝置品基本是廢棄的日常用品,電視、汽車、機器零件等,藝術創作只不過是藝術家依靠一種觀念把這些生活日用品加以組合拼接罷了,這些裝置作品已經超越了技藝所能支撐的范圍并成為不追求審美的觀念化形態,同時藝術品資格的認定不取決于藝術家,而是藝術家以外的理論界、媒體等機構。因此,藝術界的運轉有賴于藝術界所有參與者的支持,藝術品并不像傳統藝術所體現的那樣只是藝術家個人的勞動成果。另外在當代前衛藝術展中,藝術作品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范圍,它除保留傳統藝術靜觀的特點外,其形式業已跨越傳統的范圍并以多種形式加以展現。由于過多地吸收現代的影像技術,當今藝術趨向與多媒體、多材料的組合,更為明顯的特點就是突出觀念。在200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盡管展出作品有向傳統回歸的趨向,一些架上繪畫和雕塑被展出,但整個展覽的亮點還是具有綜合特點的把影像、攝影、雕塑等各種形式結合起來的裝置作品,如威尼斯雙年展俄國館的影像裝置《上次暴動》、法國館的影像作品《婦女看信》等,都運用了當代的新技術、新材料。這些影像裝置作品的作者,如果用傳統藝術的概念去衡量可能會變得困難。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除影像、裝置外,還有一些綜合材料的作品,由木頭、樹脂、鐵絲、石塊等常見的材料組成。在2008年上海雙年展中大部分作品是影像和裝置作品,傳統藝術形式幾乎沒有。難怪鮑德里亞爾這樣描述當今的藝術,他說:“不管怎樣,對現代的人們而言,藝術已不再是一種幻覺,它變成一種理念,它不再是崇拜偶像的,而變成批評的、空想的藝術,尤其是當它揭去藝術品的神秘面紗時,或是當它被杜尚用來以其柵狀瓶架一下就造作地美化了日常實在的整個場面之時。”鮑德里亞爾明顯地認為現代藝術在不斷地向觀念化發展,與日常生活愈加融合。從這種凸顯觀念化的現代藝術作品來看,用傳統的藝術概念界定藝術品和藝術家就變得非常困難。在現代藝術觀念的沖擊中,傳統藝術概念在面對現代藝術作品時幾乎失效,也出現了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分裂和背離現象。由于藝術作品的價值體現更多地依賴于理論的闡釋,而不是藝術本身的形象的顯現,這就形成藝術家在創作中愈加輕視技藝而不斷突出觀念的情況。長此以往,必然造成藝術在日常生活化進程中逐漸與生活融為一體,使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消失;與此同時,藝術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又成為一種晦澀難懂的符號化形式使大眾難以理解。沒有技藝支撐的藝術品它可以是任何東西。如同法國現代美學家馬克·西門尼斯所言:“在20世紀把任何東西都命名為藝術品是很正常的。”有西方學者針對藝術領域的這種現象概括說,“本來,藝術理論是依賴于藝術實踐的,它是實踐的一種總結,由于先鋒派的沖擊,整個關系被顛倒了過來,某物是否屬于藝術作品,在某些人看來完全要由理論來作出裁決”。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的當代藝術,逐漸遠離藝術品與客觀物相似的要求,而走向畫家主觀化傾向的時候,藝術作品成為一種畫家私秘化的感情流露,藝術越發依賴于理論加以支撐,這樣的結果,將導致藝術的終結。從這一角度看,藝術已經喪失了前進的標志,剩下的只有終結的命運。阿瑟·丹托說:“現在,如果我們憑這些條件看待我們不久前的藝術,它們盡管壯觀,我們所看到的卻是某種越來越依賴理論才能作為藝術存在的事物,因此理論不是外在于它尋求理解的世界事物,因此要理解其對象,理論就得理解其自身。”依照阿瑟·丹托的觀點,藝術已經走到了盡頭,他認為應該有兩種藝術觀念來維持藝術的存在:其一是把藝術作為認知的手段,繪畫就是要創造一種知覺相等物。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藝術就會有一個以技藝為主的發展史,一旦有一天這種技藝被技術所代替,這將驅使藝術最終走向終結。其二是藝術家把藝術品僅僅作為個人感情的宣泄物,把藝術作為主觀心理經驗的表現,藝術沒有了共同理想境界和審美要求,藝術也就沒有了歷史。按照丹托的觀點,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當代藝術面臨著終結的危機。

3

藝術要超越日常生活顯現藝術的本真,是藝術創作追尋的原則。日常生活遵循著自然主義的原則,有著明顯的實用動機,而藝術世界則擺脫了實用主義的支配,進入一個澄明的理想化世界。藝術憑借想象、虛構以及對生活的概括和批判,實現了對日常生活的修正與超越。藝術對日常生活的批判與超越成為20世紀批判哲學家的共識。海德格爾、許茨、盧卡奇以及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馬爾庫塞等都肯定了藝術應該對日常生活的超越。但是我們從整個西方20世紀的藝術主潮看,隨著大眾消費的興起,日常生活與藝術之間的界限愈加消弭。藝術以不斷地日常生活化對抗著藝術自律的觀點,一方面日常生活自身被當作藝術領域加以體現,把各種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挪移或者剪貼到作品中來;另一方面,藝術超越日常生活的權威受到質疑,并在先鋒藝術實踐中逐漸模糊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這些都使當今的藝術與審美現象變得復雜,使當代藝術家面臨困惑。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進程中,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變得自由而隨意,這樣使藝術家的身份與資格受到普遍質疑。觀念成為藝術家惟一清晰的追求,并成為支撐藝術家身份的絕對條件,當這種觀念至上的追求受到藝術創造規律的否定和質疑,藝術家就會脫離他所維系的藝術系統而成為一個什么都不是的邊緣人。藝術家就會出現一種尷尬的境況,論觀念的深刻他不如哲學家,論技巧的精湛他不如工匠,論創新他不如發明家,到那時藝術家什么都不是。如此看來,藝術家應該具備藝

術家的才能,按照藝術的規律去創造。

沒有技藝支撐的藝術品是單薄和缺乏審美價值的,僅僅依靠觀念支撐的藝術品很難體現藝術的價值。我們從本·亞明對現代藝術的揭示中知道,藝術品脫離了膜拜價值后,惟有的只是展示價值。藝術的展示價值是以賞心悅目的視覺滿足為目的的,如果藝術品缺乏視覺創造和觀賞價值,就會使藝術品的價值大打折扣。需要強調的是,藝術品的價值來源于藝術家智慧性的創造,這種創造是藝術家對藝術創造規律駕馭后的自如發揮,是技巧與思想的有機統一。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中,受消費觀念的影響,藝術作品過多地被市場左右,使藝術家傾注于作品的人格精神趨于蒼白,導致藝術品的感染力下降。如今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藝術進入市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不能因此而降低藝術的內在價值而過分迎合市場。“藝術風格與藝術作品迅速地從生產者手中傳遞到了消費者手上。傳統的神圣藝術作品(如蒙娜·麗莎)擺放在路邊以供不同文化中的普通民眾品頭論足。”在日常生活審美化中藝術成了消費品。盡管在當今社會由于技術的發展,藝術復制成為一種十分便捷的事情,但是我們依然希望藝術作品的創造要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呼喚有原創性的優秀作品出現。

我們也看到在當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趨勢中人們的視覺充滿了大量的圖像,應該說圖像神經是敏感的,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卻發現,人們的圖像感受力在下降,甚至出現了對圖像感知的麻木現象。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各種形象以廣告和宣傳的形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街頭、馬路邊、網絡中,各種圖像應有盡有,人們接觸圖像的途徑四通八達,甚至有學者稱當今為圖像的時代。在這樣的圖像時代,按理說由于辨別圖像的需要以及受圖像的刺激,人們的審美感悟力會得到明顯的提高。但是事情并非如此,這種無處不見的圖像現狀不但沒有提高人們的形象審美感悟力,反而造成人們對形象的審美感悟力下降,視覺感覺變得疲憊。因為在這些大量呈現的圖像中,沒有明顯的審美指向和精神內涵,更多的是以奪人耳目為目的的表面化效果,帶有明顯的賣弄和虛假成分。人們受這些毫無審美內涵的形象的長期刺激,審美判斷力消退,甚至麻木。

在一個使人們能更便捷地利用形象和消費形象的時代,以前只能在藝術館和專業雜志上看到的藝術形象,現在則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現狀使傳統藝術所建立起來的人與形象的內在的和超越的關系被消除,人們看到這些形象不會產生內在的和精神上的超越感,取而代之的是人與形象之間的物的關系即純粹的消費者和消費品的關系。形象變成了日常消費品,文化或審美變成了消費。在藝術的消費過程中,形象對于人們的感官的刺激與滿足不但沒有提供相應的精神慰藉,相反更加強了人們的精神饑渴。這種現象促使學者和專家更加深入地思考當今復雜的藝術創作與審美現象。照理說藝術與審美的價值判斷是非??隙ǖ?,但是在當今卻變得非常復雜,正如卡西爾所言:“美看來應當是最明明白白的人類現象之一。它沒有沾染任何秘密和神秘的氣息,它的品格和本性根本不需要任何復雜而難以捉摸和形而上學理論來解釋。美就是人類經驗的組成部分;它是明顯可知而不會弄錯”。

在藝術和審美現象變得復雜的當今社會,藝術常常會引起人們的爭論和不解,甚至讓人匪夷所思。當今我們看到一些藝術作品既不追求審美價值,也不追求文化含義,而是在新奇和偶然的刺激效果中向人們表示著自身的存在。當今的藝術家沒有像阿多諾所描述的那樣,成為社會的斗士與社會保持距離,不阿諛社會,反而成為迎合社會,主動討好理論家、批評家的行家,甚至成為與媒體和商人打交道的老手。在藝術創作中,追求新奇的叛逆傳統者與恪守傳統的承繼者也都關心市場,競相討好媒體以求得社會的認可。藝術不再是激起人們美好感情和藝術家天才閃現的物化形式,而成為迎合社會和世俗的商品。在藝術成為商品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背后潛藏著一種令人擔憂的危機。

消費時代藝術成為商品,而商品的價值主要以符號的形式來體現,人們以消費符號價值的多少而顯示自身的社會地位。人們在藝術品的消費中已經不關心藝術品本身價值的高低,也不關心審美,反而關心的是藝術品的符號制造者是何等身份。藝術家以不斷地復制符號化的藝術品為能事,大眾也心甘情愿地接受商品的控制,這樣使藝術的價值消磨在消費之中而脫離藝術的創造規律。在我國美術界有一種現象,一些以市場為主的畫家,主要依靠在媒體上的亮相和商業操作來實現自己作品的商品轉化。這些作品遵照商品規律來實現自身價值,而不是藝術的創作規律來提升藝術作品價值,這使藝術創作狀況變得格外復雜。綜觀當今世界藝術現狀,就美術領域而言,傳統藝術形式逐漸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新型的藝術形式趨向綜合和現成品的組合裝置,也有以人自身身體為形式的行為展現,藝術形式愈加多樣,觀念至上是藝術發展過程中藝術家一味求新的必然結果,也是藝術家極力想從傳統藝術禁忌中解放出來,而彰顯自我個性和欲望的體現。綜觀西方藝術史,我們不難發現,通過求新加速了藝術的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求新一旦成為目的,藝術將會在無限的新舊替換中成為一種觀念游戲,甚至也使藝術走向反藝術,使其形式成為一種非藝術形式。藝術在不斷地求新和觀念化中失去了自身。這樣藝術在求新中不僅難以形成藝術發展的整體積累,而且也很難實現藝術的個人風格。

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進程使藝術走出象牙塔而進入人們的生活,使生活成為藝術品,的確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味。但是日常生活審美化使藝術與生活的界限、藝術家與非藝術家的界限消弭,造成傳統藝術觀念的危機。日常生活審美化不但改變了傳統藝術觀念,而且也改變了人們看待藝術作品的態度。隨著機械復制程度的加強,人們利用圖像變得便捷,藝術形象也成為了消費品,這不但改變了人們對待藝術品的觀念,而且也改變了藝術家創造藝術品的方式。以前人們對待藝術作品的神圣感和崇高感現在似乎已經不存在,藝術作品與大眾的關系也變得淡漠。街頭十分寫真的帥男靚女形象和清晰度很高的風光照片使人們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具象作品打不起精神,加之許多現代的寫實作品也是由照片轉換而來,缺乏明顯的精神含量,使觀者熟視無睹。同時,大量的圖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造成人們對形象感知的疲憊和麻木,進而形成了人們對傳統藝術形式興趣索然現象。藝術家在藝術品的創造上也試圖超越傳統的范式而趨向于現成品的組合,把影像、圖片、日用品、雕塑、繪畫等形式融為一體。這樣藝術家就成為具有多種技巧和涉獵多種學科的“超人”,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雜家”。值得思考的是,現代藝術創造盡管利用各種技巧和材料,但我們并沒有因此感到現代藝術作品中技術含量的增強,反而感到現代藝術作品在逐漸疏離技藝,使藝術作品成為一種非藝術形式。美國著名史學大師雅克·巴爾贊看了沃霍爾的現成品作品后發人深省地說:“重要的問題,當一件藝術品與一件非藝術品之間看不出分別的時候,兩者的分別到底在哪里?這清楚地表明藝術已經走進了死胡同。”雅克·巴爾贊對當代藝術的擔心值得思考。

在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傳統藝術的危機現象,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英國學者邁克·費瑟斯通和德國學者彼得·科斯洛夫斯基都對日常生活審美化進程中的藝術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邁克·費瑟斯通認為,藝術與日常生活界限的消除,會使藝術出現在任何地方,同時藝術憑借技術和大眾媒體又造成一種“平均美”的趨向,會使復制成風、贗品泛濫,造成經典的高雅文化的衰落。他說:“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被消除了,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層次分明的差異消弭了;人們沉溺于折衷主義與符碼混合之繁雜風格之中;贗品、東拼西湊的大雜燴、反諷、戲謔充斥于市,對文化表面的‘無深度’感到歡欣鼓舞;藝術生產者的原創性特征衰微了;還有,僅存的一個假設:藝術不過是重復。”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則極力提倡藝術與生活拉開距離,他說:“藝術與生活既不是完全一致的,也不是完全相分離的。藝術和生活的區別必須保留,同時又必須被超越。”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是辯證的,必須超越生活又與生活保持密切聯系。一切意識形態都是圍繞著現實生活而存在的,日常生活構成了藝術的基礎。同時,藝術始終追求創造一種更高的生活境界,而不是一味地模仿生活,這就規定了藝術必須超越日常生活,也規定了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是通過技藝與思想對日常生活進行藝術的提升。在日常生活審美化中,一方面要利用藝術獨特的人文精神與審美品格干預生活,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藝術而具有藝術品味;另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上要防止藝術品與藝術家的分離,使藝術品成為人人能為之的隨意之物,降低藝術家的藝術品格和藝術品的精神力量。藝術品應該是凝聚了藝術家技藝和精神,由藝術家創造、以審美為目的的感人視覺聽覺形象。藝術家和藝術品是相互印證、身份與資格的統一體。

[責任編輯 張積玉]

生活中法律論文范文第2篇

(三)、企業法律事務工作主要以預防為主,以避免發生法律糾紛為目標,其次才是依法解決、處理已發生的法律糾紛。

(四)、企業法律事務工作涉及面廣,涉及的部門、人員較多,涉及的工作內容復雜,企業法律事務往往處于 配角地位,帶有服務性質,所以要求企業法律事務人員除必須掌握全面的法律知識外,還必須有高度的服務意識和良好的協作精神、奉獻精神。

三、企業法律事務工作的功能主要三項

(一)、預防功能 通過為企業領導進行重大決策提供法律意見,就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有關法律問題提供法律意見,參與、協助企業領導和員工的有關工作,起草、審查企業的經濟合同和有關法律事務文書,解答企業職工的法律咨詢等,使企業依法進行各項經營、管理活動,防止出現違法行為和各種法律漏洞,預防企業發生法律糾紛。

(二)、挽救功能 在企業發生法律糾紛或企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為企業進行協商、調解、仲裁、訴訟活動,依法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積極避免或挽回企業的經濟損失。

(三)、宣傳教育功能在處理企業法律事務的同時,通過與企業職工的廣泛接觸和解答咨詢,宣傳有關法律常識,提高企業職工的法律意識,是企業職工能夠自覺的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并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運用法律武器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生活中法律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店名是經濟社會中最普通、最常見的語言現象。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商家店名的語用問題不少,其具體表現形式為求大、求洋、求異和其他情況。商家店名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當前的語言生活狀況,也折射出人們的語用心理。

[關鍵詞] 語言文字 應用 商家 店名

店名即商家的名稱,亦是招牌。好的店名,對消費者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有利于商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立足,對商家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語言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一個非常典型的現象就是商家多、店面多,因此,各種店名五花八門、目不暇接。然而,在觀察了國內許多大城市的商家店名以后,筆者發現我國不少店名的用語用字不太規范。經過對湖南的湘潭、長沙和衡陽三市的重點調查,筆者記錄了當前我國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語言文字應用的某些不良現象,從社會語用(societal pragmatics)的視角,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求大

為了顯示自己勢力雄厚,也為了吸引顧客,當前商家普遍存在一種求大心理。規模稍大的店鋪的店名一般用“城”,例如:圖書城,電腦城,汽車城,電器城,電影城,美食城,洗腳城,娛樂城,火鍋城,家俬城,電玩城,卡拉OK城,文具城等。普通的商店往往取名為“超市”,例如:百貨超市,圖書超市,網絡超市,食品超市,服裝超市等。湖南衡陽某銀行的營業所就自稱“金融超市”。明明是規模小、面積不大的店鋪,卻取名為“中心”,例如:休閑中心,美容中心,按摩中心,練歌中心,洗浴中心,美食中心,信息中心,打印中心,網絡中心,婚介中心,廣告制作中心,廢品回收中心等。

商家求大心理導致店鋪名稱與其實際規模不符,給消費者以華而不實的感覺。同時,也讓顧客有擔心商家欺詐的顧慮。這樣的店名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宣傳作用,反而會使顧客望而卻步。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俗語也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些古訓都生動地說明了一個道理。商家絕對不能靠虛浮的店名來嘩眾取寵,理想的店名,加上貨真價實的商品,再加上一流的服務,才是商家成功的保障。目前我國廣告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浮夸之風,尤其是醫藥類廣告,任意地夸大療效、功能、作用,請名人做虛假宣傳,欺騙消費者。過分夸大事實的廣告,包括商家店名,違反了《廣告法》,引起了廣告受眾的反感,甚至引起官司。

二、求洋

店名作為商家從事經濟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商品經濟大潮下,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一些人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不少商家以為有了洋店名,就可以提高自身檔次,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就用西方名稱命名,這樣的洋店名在我國隨處可見。例如:杜魯門攝影社,路易十八酒吧,華盛頓餐館,凱撒服飾店,羅馬休閑中心,夜巴黎卡拉OK廳,希拉里美容美發中心等等。湖南衡陽市有一家發廊的店名是“萊溫斯基”,下面還有一行文字,赫然寫著“克林經貿有限公司”,有意無意地把“克林頓”的“頓”字給省略了,叫人摸不著頭腦。2005年筆者與湘潭市翻譯協會的成員一道考察了湘潭市河西、河東幾條主要街道的店名問題,調查發現借用西方名稱的店名不少。例如:凱旋門大酒店,卡薩布蘭卡休閑所,羅馬假日酒吧,蒙娜麗莎服裝店,維多利亞中西餐廳等。部分店名干脆全是英文,或者其他國家的語言,例如:Menroe(美容中心),Elizabeth(服飾店)等。商家大都認為這樣的店名“洋氣”、時髦,能吸引顧客,尤其是年輕人。再說,對含有外文的名稱,普通百姓通常不會去認真分析、探究。有的店名是英漢對照,但絕大部分的翻譯有問題。例如河東的一家店名“汽車保姆”(維修中心)就簡單地譯成“Car Nurse”,“東方威尼斯”(咖啡店)的英文名稱是“Orient Venice”,“ⅩⅩ大藥房”譯成了“The Big Pharmacy of ⅩⅩ”,等等。

中央電視臺曾經在新聞聯播中報導說湖南長沙有十多家娛樂場所被工商部門勒令更名,因為其名稱分別是“路易十八”、“皇帝”、“貴族”等宣揚頹廢、腐化的東西。中央電視臺也曾報道過深圳的洋店名泛濫成災,如“麥當勞”、“拿破侖”、“凱撒”等隨處可見。這樣的不良傾向和商家崇洋媚外的心理,有誤導青少年的負面社會效應,已經引起了有識之士的關注。

三、求異

一些商家為了給顧客留下深刻印象,別出心裁,盡力使其店名獨樹一幟。他們往往采用仿擬的手段,或者利用人們早已熟悉的名稱,或者利用諧音,使自己的店名對顧客產生某種影響。某臺商的珠寶店就取名為“石頭記”,使消費者馬上就聯想到曹雪芹的《紅樓夢》。湖南長沙一電腦城就取名為“百腦匯”,使消費者馬上就聯想到美國紐約的百老匯。這樣巧用文學作品名稱或一字之改的店名,的確與眾不同,而且還貼切生動,有風趣幽默之功效。但許多店名卻因為過分求異,導致語用失誤。例如,某娛樂城因為沿用西方殖民主義者對我國臺灣的稱呼“福摩薩”(Formosa)而引起公憤,被勒令更名。

有些諧音手段就更加離譜了。例如:留得華(服飾店)Vs劉德華;最高發院(理發店)Vs最高法院;發新社(理發店)Vs法新社;棕楠海(洗浴中心)Vs中南海。這樣的店名,直接仿擬名人或政府機關名稱,是一種不太妥當的做法。這樣的商家店名,實質是片面追求標新立異,是對“創意”二字的歪曲理解和濫用。盡管目前從法律、法規上無法認定商家構成對名人、機關的侵權,廣告法也沒有規定商家名稱不能與名人、機關同音,商家在廣告活動中利用仿擬的修辭手段,鉆政策空子,大打擦邊球,有意“巧妙”地利用人們共有的百科知識,其語言的語用合適性(appropriateness)蕩然無存,也是對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的歪曲理解。這樣的做法也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與我國的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定背道而馳,應當由有關部門責令其改正或堅決予以取締。

四、其他情況

我國商家店名不規范的情況還有很多,不良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店名中有錯別字、簡化字。例如:“常來座餐館”中的“座”應該是“坐”,“花得來美食”中的“花”應該是“劃”,某招待所在樓頂高聳著“工商招待所”,門口卻醒目地書寫著“恭商招待所”。已經廢止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簡化字現在還有不少人誤當規范的簡化字在使用。例如:不少中小城市舞廳的“舞”普遍使用“午”字,停車場的“停”用的是“仃”,某土雞蛋店名中的“蛋”用的是“旦”。另外,許多地區油漆店的“漆”字,電影院的“影”字,餐館的“餐”字,都使用“簡化字”。其實,“二簡方案”試行了一段時期就被廢止,但目前的狀況是廢而不止,不少字仍在社會上流行,魚目混珠,造成混亂,尤其是影響青少年。其次,一些店名反映出了商家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少店名采用了所謂吉祥數字,例如:168發屋,九九餐館,5899休閑會所,3Ⅹ3鞋店,360度酒吧,等等。再次,帶有“王氣”的店名不少,例如:皇宮酒樓,皇朝食俯,太子休閑中心,天子娛樂中心,王爺檳榔店,可謂是全民皆帝,滿街是王。目前所謂“懷舊”的飯店牌名稱不少,例如:人民公社,大鍋飯,ⅩⅩ大食堂,無產階級大飯店,等等。此外,我國還有許多店家名稱,明明是喧囂的城市里的小居民區,偏偏叫“ⅩⅩ山莊”,里面是昏暗骯臟的網吧,卻取名為“鉆石金柜”,狹窄的街邊小店,卻美其名為“時尚簡愛精品屋”。有的店名更是語碼混用(code-mixing),例如:阿敏de店,E網情深,健康life生活,漂亮女人美容美體Spa生活館。還有的店名甚至由亂改成語而來,例如:常來常網,食全食美,浴眾不同,一網情深等等。

美國歷史學家大衛·彼特曾經說過,現代廣告的社會影響力可以與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教會和學校相匹敵。廣告主宰著宣傳工具,它在公眾標準形成中起者巨大作用。曹志耘也指出,各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對世界的認知和表達,有自己的哲學觀念。哲學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有關語言的結構和運用,當然也影響著廣告語言的應用。作為廣告的一個重要成分,商家店名也同樣具有影響力,它同其它形式的廣告語言一樣,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形式。店名是一種語言文化現象,是人們認知活動的反映??梢哉f,店名表現出了人們真實的語用心理和不同的社會文化語境,折射出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

商家店名的誕生離不開創意,但創意絕不是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創意來源于信息、知識和經驗,它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一方面,我們要以寬容的態度看待語言生活的新現象,研究新問題;另一方面,我們要及時跟蹤研究語言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處理好語言規范與語言發展的關系。當前我國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語言文字應用的種種不良傾向,說明了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生活中缺乏有力的引導和嚴格的監管機制,也說明了我國的社會語用制約機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同時也說明了有關商家缺乏社會責任感,不重視祖國神圣的語言文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頒布的《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定》就明確規定廣告使用的語言文字,應當規范、標準,廣告用語用字,不得使用錯別字,不得引起誤導,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避免商家店名中的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要糾正我國語言文字應用中的不良現象,有關各方一定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政策,重視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工作,更要自覺維護我國語言文字的純潔性。

參考文獻:

[1]曹志耘:廣告語言藝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3]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4]劉秀玉:新編簡明英語廣告寫作手冊[M].北京:知識出版社, 2002

[5]石裕晶陳寅濤:英漢、漢英廣告寫作詞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

[6]孫戈盧穎:廣告語言魅力[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2

[7]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文化·色彩·思維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張金海:經典廣告案例評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9]李萍:傳媒廣告探討,廣告語言芻議 http://radiodj.cn/bbs/lofiversion/index.php?t1050.html

[10]超強店名集錦 http://news.qq.com/a/20060323/001057.htm

[11]趙沁平:關注社會語言生活,做好語言文字規范化工作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webinfopub/list.asp?id=2120&columnid=178& columnlayer=0138017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生活中法律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些年,中學教育體系中新加入了信息技術課程,以便于培養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信息技術。雖然很多中學生家中都有電腦,也了解一些電子產品,但是要系統的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為此,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講解電子郵件的收發知識時,可以以節日問候舉例,讓學生利用電子郵件互相發送節日問候,或者給長輩親人發送節日問候,以此來掌握電子郵件的具體收發流程。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對收件人說一些不想告訴其他人的話。因為郵件收發只有收件人和發件人能看到,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符合中學生青春期的心理訴求,也可以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

關鍵詞:生活元素 信息技術 應用

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若能夠融入一定的生活元素,能夠使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并且能夠化繁為簡,用一些簡單的事情來幫助學生學習信息技術,促使學生快速掌握相關信息技術知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此,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生活元素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現如今,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和人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因此要求中學生也應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近些年,中學教育體系中新加入了信息技術課程,以便于培養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信息技術。雖然很多中學生家中都有電腦,也了解一些電子產品,但是要系統的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為此,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講解電子郵件的收發知識時,可以以節日問候舉例,讓學生利用電子郵件互相發送節日問候,或者給長輩親人發送節日問候,以此來掌握電子郵件的具體收發流程。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對收件人說一些不想告訴其他人的話。因為郵件收發只有收件人和發件人能看到,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符合中學生青春期的心理訴求,也可以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

另外,除了與信息技術直接相關的生活元素可以運用在教學中以外,其他一些生活元素也可以通過變通后運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例如,在文件的存儲和整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類似于我們家中使用的衣柜一樣,計算機中的文件存儲,同樣需要放置和安裝不同的硬盤,同時硬盤里面還有大小不一的文件夾,文件夾里面才是我們需要的文件。在這里,硬盤就好比是大衣柜,每個文件夾就好比是衣柜中的格子空間,而文件夾里面的文件就是我們的“衣物”。并向學生解釋:無論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管理,還是計算機的文件管理,其目的都是為了更清晰、更快捷的服務于人們的生活和應用。通過這樣的形象化類比和分析,就可以清晰的看出生活元素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無處不在的,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信息存儲和文件管理的印象,提高學習的興趣。

事實上,對于中學教育而言,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應用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術,因此將信息技術教學與生活元素緊密聯系起來,也是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不但要主動的將一些生活元素融入教學中,還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尋求靈感、元素和素材,從而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增強學生信息素養。只要運用得當,相信生活元素將會在提升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水平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生活中法律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化學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初中是學生接觸化學的起始階段,也是認識化學的啟蒙點。為了能夠讓初中生對化學有更好的理解,并為將來的科技社會獻出一份力量,教師應該將初中化學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加以解釋、傳授,使學生將學到的化學知識聯系到日常的生活中并加以靈活的應用。本文即從初中化學教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入手,探討了如何縮減學生與化學生活之間的距離這一問題的答案,希望通過生活化教學能夠引領學生對化學產生更明確的認知。

【關鍵詞】  初中化學;理解知識點;聯系生活

初中化學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化學的實驗現象以及化學的研究方式,讓學生對化學有初步的了解,了解化學的元素周期表、了解化學方程式以及化學符號中所代表的化學意義。每個人對化學的認識程度不同,那么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基礎的化學知識來更加深入地學習化學呢?這是作為教師,值得去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通過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化學教師進行討論,以下便是我為初中生更好地學習化學所提出的一些建議。

一、善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化學學習的潛能

在絕大多數初中學校,化學的開始是在初三的時候,學生們才接觸到的一門課程?;瘜W是集理論和實踐為一體的學科。教師們通過課本上的知識點與化學實驗相結合,讓學生在了解化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來落實每個知識點,來見證化學的魅力。喜歡化學的學生往往是在化學實驗課上愛上化學的。實驗中的化學,直觀、生動,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操作能力,化學實驗對學生認知科學及科學思想的形成起著引導性的作用。

化學課程中需要學生們了解化學元素周期表,以記化合價和化學式為基礎結合物質的性質,通過從實驗中得出的結論與化學公式相結合。最終理解化學,掌握化學,運用化學?;瘜W元素周期表學生識記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化學教師就發揮作用了,教師們將元素周期表中需要掌握的元素編制成一首簡單,易背的歌謠。例如:一價鉀鈉氯氫銀;二價氧鈣鋇鎂鋅;二三鐵,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齊全;銅汞二價最常見。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就將難以記住的元素記住了,這首元素歌謠被廣大的化學教師得以應用。

二、巧妙運用多種教學資源豐富化學教學效果

正所謂科教興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越來越多的教學資源可以運用到初中化學教學中去,先進的化學實驗室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證。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理論教學資源的合理運用。再結合各種圖書、網絡和文獻的基礎上,吸收大量優秀的教學經驗,這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發揮得更好。同時也為初中化學教學創造出了更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們將實驗教學資源合理的運用,學校通過不斷加大化學實驗設備投入,各種實驗儀器都能夠被有效地利用。這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基礎保障。在做化學實驗時,一些有危險性的實驗,學??梢砸M一套網絡系統軟件。讓同學們通過電腦操作,來完成有危險性的實驗。

例如:當教師想通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這個實驗讓學生們了解化學方程式時,學生就可以通過在網上進行這個實驗的操作過程。通過在網上進行這個實驗,不僅能夠讓學生避免實驗中所產生的危險和實驗中所產生的有害氣體。還能夠讓學生直觀,系統地看到實驗所產生的結果。這種新穎的實驗方法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在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學生還會喜歡去做化學實驗,激發了學習化學實驗的興趣。這種高科技實驗教學方法有助于增強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意愿,對今后深入學習化學課程大有幫助。電腦化學實驗,可以完成現實生活中學校沒有實驗設備而完成不了的實驗,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模擬式實驗,更加準確地了解實驗中所使用的化學原料。

三、教學聯系生活,探究兩者之間的深度關系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化學來解決。當初中學生了解化學后,就對生活中的一切有了新的認識,學生生活實踐是基于學校課堂之后的第二課堂所在。在學校里,教師教會學生如何掌握化學知識,在外面的世界里,是生活在教學生如何認識化學。生活中的化學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材導入的重要素材。當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的時候,剛好今天的化學課上就幫助他解決了問題,這就大大增加了學生對化學的熱愛。

根據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進行舉例:為什么博物院里的字畫經歷了千年仍舊完整無損呢?這就讓學生在心里產生了小小的疑問。昨天還在疑惑的學生,在今天聽了化學教師對“碳和碳的氧化物”這一內容后,立刻就恍然大悟了。原來古代的字畫是用墨汁創作而成的,墨的主要成分是碳,而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是不活潑的,所以很難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這才使得古代字畫保存的時間較長,從而能夠流傳到現在的原因了。教學中的化學與生活接軌,將問題完美的解決了。通過生活化學所提供的化學素材,將原本枯燥無味的化學知識巧妙地融入到了生活中來,培養了學生善于使用科學知識解決在生活中所發現的問題。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思想,通過學習化學知識,證明這一思想的錯誤性?;瘜W反應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微小之處。教師通過課堂,將化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將化學知識點好好的落實。將來也會將通過課堂所學習到的化學知識、化學所產生的反應、將有利用價值的化學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未來的實際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方紅梅.初中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關系[J].考試周刊,2016.

[2]陳州.活用課程資源豐富,化學課堂中學生認知視角[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5.

上一篇:歷史學本科論文下一篇:教育學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