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校教育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

2023-10-02

高校教育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第1篇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學校趨同化發展。這種趨同發展傾向直接影響著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建設與發展,突出表現在地方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自覺或不自覺地向音樂專業院??繑n,以至于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不能適應社會特別是基層社會多樣化的音樂人才需求。如何根據高等教育總體結構和布局,并結合地方高校辦學實際,培養面向地方和基層就業的合格音樂人才,已經成為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科學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隸屬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的高等院校占我國高??倲档慕^大多數,其發展路徑問題一直倍受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關注。近年來,學界熱烈探討的“區別定位,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在全國各地方高校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踐回應。以學科和專業特色為基礎,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方向,準確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地方高??茖W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也應遵循“區別定位,特色發展”的理念,以服務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為己任,努力培養面向地方、面向基層的公共服務型音樂人才。本文擬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式方法創新以及教育實踐途徑拓展等四個方面探討地方高校公共服務型音樂人才的培養模式問題。

一、堅持服務基礎教育和基層文化事業發展的目標定位

基于天然的地緣聯系,高校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必然要跟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隸屬地方人民政府管理的高校尤為如此?!案咝榈胤桨l展聚集了人力、物力、財力,聚集了文化和創造力;地方為高校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物質生活場所條件以及基本的生源基礎和學生的就業基礎,地方發展不斷產生的新問題、新矛盾,也是高校進行科技、文化創新的源泉,地方發展不斷提出的對高校的新要求是促進高校自身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盵1]地方與高校之間是一種彼此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要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戰略規劃,積極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地方高校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進一步明確并不斷調整音樂專業發展的目標定位。一方面,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繼續堅持服務基礎教育的目標定位,努力為中小學校、學前教育機構培養、輸送合格的音樂師資,要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形勢和要求,進一步明確基礎教育機構尤其是本地基礎教育機構音樂師資的市場需求和培養任務?!凹纫凑諅鹘y的音樂教師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技能的教育和培養,特別是要注意克服片面的技巧化傾向,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的教育,強化學生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意識、能力和素養,又要十分關注中小學教育音樂課程改革的實踐進程,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內涵和要求,熟悉新課程改革的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應性?!盵2]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適應基層社會發展的需要,努力培養能夠滿足鄉村、社區文化建設發展要求的音樂人才,在過去單一的教師教育基礎上拓展音樂人才的培養目標。近年來,許多地方高校在音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方面進行十分有益的探索,積極創設符合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發展規律的音樂專業新課程,大膽創新音樂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主動適應當今中國社會全方位、多規格的音樂人才市場需要。值此一提的是,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發展應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努力突出自己的辦學品牌和特色,克服與音樂專業院校趨同化發展的弊端。在音樂人才市場不斷細分的情形下,地方高校應找準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瞄準市場需求的一些空當,以服務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為己任,努力培養面向地方、面向基層的公共服務型音樂人才。地方高校應按照遵循國家“創新基層文化發展模式,拓展基層文化服務渠道”的既定方針政策,緊貼城鄉基層文化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為鄉村、社區文藝團體培養、輸送用得上、用得好的音樂專業人才。

二、通過汲取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打造特色音樂課程體系

課程是推動專業發展和實現教學目的的載體,在教育活動中,影響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課程設計,社會變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主要是通過各門具體課程來實現。因此,課程的內容選擇及其體系建構是決定音樂專業教育目標或教學效果能否實現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一直以來,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即具有表演、教學、科研等綜合能力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叭欢鎸τ鷣碛鷱V闊的社會市場需求,我們提供給學生教師教育方面的課程與教學服務,似乎少了一些多元的內涵以及發展的多元價值?!盵3]我國目前實施的音樂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仍未擺脫蘇聯教學模式的窠臼,“面對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這種以分科設置課程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經不能適用新時期通才教育、專才教育發展的需求?!盵4]課程內容單調陳舊,課程體系建設滯后所造成的弊端和問題已經在許多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發展中不斷凸顯,比如學生興趣單調,學習積極性不高,培養的音樂人才專業口徑窄、專業基礎差、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強等。當前,國家高度重視文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文化發展應當是城鄉共同推進、協調發展的過程,文化繁榮應當是全面進步、普遍提高的過程。文化建設的根基在基層,基層文化得不到加強,就談不上文化的整體進步,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社會多元化的文化表現和單一的音樂教學模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只有改變課程設置才能推動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進步與發展。根據我們的調查和教育教學實踐,地方院校音樂人才培養應面向基礎教育和基層文化建設,確立以培育學生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音樂專業課程設置上絕不能復制和模仿音樂專業院校的課程體系結構,要突出地方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拓展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課程。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應當服務于地方文化事業發展和基層(鄉村、社區)文化建設,這是將地方音樂資源引入音樂教育教學的目的所在。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課程建設應理順課程內容上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應重視吸收民族民間音樂資源,選用具有地方性的典型曲目運用于教學當中。民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多元音樂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植入到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意義重大。一方面,將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植入音樂專業課程體系當中,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創新本地民族民間音樂,而且也能更好地推動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改革與發展,為建立獨具特色的地方音樂專業教育體系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音樂專業學生在學習植入了民族民間音樂的新課程時,會更加了解到本地、本民族的歷史及風土人情等相關文化內容,必然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對鄉土的熱愛之情,也為他們樹立“畢業后為家鄉服務”的理想與信念打下基礎。廣西師范大學在這方面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其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據我們調查所知,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專門設置了壯族音樂史、壯族婚俗與婚禮歌、廣西彩調等民族性、地方性音樂課程,同時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大膽創新,不斷地從當地少數民族和民間風俗禮儀、傳統節慶中提取音樂元素,率先建立起了包括壯族、苗族、侗族民歌、地方戲劇在內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取得了培養特色音樂人才與傳承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雙贏效果。

三、以滿足基層社會需求為導向創新音樂教學方式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使學生得到最大發展的教育?!盵5]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繼續堅持服務基礎教育的目標定位,努力為中小學校、幼兒教育機構培養、輸送合格的音樂師資,同時也要適應基層社會的現實需要,努力培養能夠滿足鄉村和社區文化建設發展需要的音樂人才。因此,在音樂教學方式方法上要注意克服片面的技巧化教學傾向,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等符合基層文化建設需要的實踐能力培養。目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重技輕藝的現象比較普遍,在中小學教育實習中已經凸顯出諸多弊端,大部分學生綜合能力較差,不能滿足基礎教育的現實需要,學聲樂的合唱指揮差,學鋼琴的伴奏差,學民族樂器的聲樂差。我們提倡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實行通才教育,以最大化占據音樂人才市場份額。

在日益激烈的高校競爭中,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發展的處境不容樂觀。在既無專業優勢有無品牌優勢的情形下,地方高校只有著力開辟新的領地方能生存發展下去。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強調對學生人文素質的綜合教學,重視學生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應加強各類教學法的傳授,為畢業后準備到基層教育行業工作的學生提供實用的技能培訓,加強鋼琴即興伴奏、合唱指揮等符合基層文化建設需要的實踐能力培養;其次,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應以詮釋、傳承和創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為己任,增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為畢業后準備到基層群眾藝術行業工作的學生提供更多選擇。具體而言,一方面,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要根據本科音樂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內涵,抓緊學生基本的音樂理論和技能的教育、培養,為學生畢業后能有長足的發展潛力和后勁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區分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不斷調整、充實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基礎教育師資培養方面,要進一步加強音樂教育理論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強化教師技能教育和教育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實施中小學音樂教育、幼兒音樂教育的教學能力,要及時向學生傳遞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動態,讓學生盡早熟悉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增強學生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適應性;在基層文藝人才培養方面,更要進行大膽的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改革,比如地方戲曲表演人才的培養,就需要打破現有的教學體系和格局,甚至可以考慮引進傳統戲曲表演人才“師徒傳帶”的培養模式,以實現培養合格地方戲曲表演人才的教學目標。

四、利用校地合作機制拓展音樂專業教育實踐途徑

地方與高校之間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地方高校要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戰略規劃,積極搭建校地合作平臺,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方高校唯有深刻認識到此一關系,積極打造教育品牌,突出辦學特色,方能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立足,而不至于成為重點院校的蹩腳克隆版。地方高校與地方合作有“近水樓臺”之優勢,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服務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的實踐途徑有著廣闊的拓展空間。本文以廣西賀州學院為例,簡要描述地方高校拓展音樂專業教育實踐途徑的幾種前景:

其一,聯合基礎教育機構、企事業單位共建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努力“走出去”。 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實習是從理論教學過渡到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教育實習中顯現出來的問題是推動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最能保證教學改革緊貼基礎教育的市場需求。賀州學院的具體做法是通過與中小學校共建教育實習基地,把學生送到教育教學實踐的最前沿,讓學生實際參與基礎教育實踐與教學改革,切身感受基礎教育單位對音樂人才的具體需求,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此外,賀州學院一個非常重要的音樂教育實習基地就是本地著名瑤鄉——富川瑤族自治縣,學院經常組織音樂專業師生到富川采風,認真學習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如瑤族民歌。通過田野采風獲得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教育可以彌補課堂教學單一的不足,加強了學生對鄉土風情和教師職業的熱愛,堅定他們服務家鄉,服務基層,獻身教育的信念。

其二,增設民族民間音樂課程,聘請地方文藝團體、企事業單位中的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師,定期來校為學生授課或開設講座,積極“請進來”。教育實踐不僅可以在校外進行,在校內也可以進行。賀州地處桂粵湘三?。▍^)交界處,是一個多族群聚集地區,客家音樂文化、瑤族音樂文化等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極其豐富。賀州學院為了突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十分重視汲取本地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積極將本地特色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融入音樂專業課程體系,開設《客家歌曲演唱》、《瑤歌賞析》等特色課程,并在聲樂、合唱指揮、音樂欣賞等課程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一些本地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引入本地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完善地方高校特色音樂人才培養體系,還可以為保護和傳承地方音樂文化出策、出力,以實現地方音樂文化傳承與地方高校特色音樂人才培養的共贏。

其三,加強與地方政府、文藝團體、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聯合開展地方特色文化藝術研究。音樂專業師生組織、參與地方文化藝術研究活動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加深學習地方優秀音樂文化的過程,科研成果能夠較好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以地方文化事業發展亟需解決的實際問題為導向組織開展相關研究工作,有利于增強高校音樂教學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高校與地方之間的聯系。地方高??梢月摵袭數匚幕^、群藝館、劇團等文藝單位對本地優秀藝術作品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科學研究,挖掘整理地方音樂資源,傳承地方音樂文化。賀州學院充分利用高校人文資源,與地方共建音樂文化研究機構,造就了一支在地方文藝史學研究、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瑤族民歌研究、客家民歌研究等方面造詣頗深的科研隊伍,為傳承與發展地方音樂藝術不遺余力,成效顯著。

其四,主辦、承辦或參與各類文藝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學生送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讓他們參與各種文藝活動,親身感受當前社會尤其是基層社會對音樂專業人才的需求,以明確他們的學習目標,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還能通過實踐來檢驗教學的實效性,推進高校音樂教育改革。作為本地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賀州學院積極參與本地各項重大文化藝術事務,在兩次“桂臺客屬聯誼會”活動中,學院在人力、物力和智力上均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在開幕式演出中承擔了監制、舞美、歌舞樂器表演等工作,學生良好的形象和優秀的專業素質給嘉賓、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注釋:

[1] 翟安英、成建平:《應用型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思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 談璐:《地方高師院校音樂教育改革兩題》,《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3] 黃鷹:《地方高校音樂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新思考》,《中國音樂》,2010年第2期。

[4] 常吾尚:《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新設想》,《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5] 葉瀾:《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頁。

* 本文系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CAFTA背景下廣西地方院校大學生‘多元文化素質’培養模式創新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1JGZ053)階段性研究成果。

陳玲玲:賀州學院藝術系講師

責任編輯:陳瑜

高校教育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不但反映了高校體育對學生身心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彰顯的也是高校體育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終極關懷。鑒于此,本文就針對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與重構進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分析了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然后又據此探討了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重構策略,希望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

關鍵詞 體育教學 人文關懷 高校體育

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不但反映了高校體育對學生身心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同時彰顯的也是高校體育對人的價值和生存意義的終極關懷。但是,綜觀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現狀卻可以發現,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卻始終處于缺失的狀態,絕大多數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工作時,都存在工具化、技術化的問題,很少關注到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與發展。這種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必將影響到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鑒于此,本文就針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問題和重構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對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所啟發。

一、 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

首先,從宏觀的層面來說,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是,高校體育的學科地位和學科作用存在明顯不匹配的問題。高校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學生身心各方面素質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很多高校在體育教學的課程安排和學分認定上卻并沒有給予其足夠的重視,長期以來始終將其作為次要科目對待,如何通過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也很少有人去關心,以至于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長期處于被忽略、被遺忘的狀態。二是,高校體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體育手段和體育目標相混淆的問題。很多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時,都將“增強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作為教學的首要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而卻忽略了高校體育的人文教育功能。雖然說,體育教育的本質功能決定了“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高校體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如果高校體育連這一基本功能都無法實現的話就失去了其存在的首要理由。但是,同時也要意識到,高校體育不應該僅僅只停留在增強體質,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層面上,將其作為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目標的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實際上,高校體育的最終目標與高校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育人”,增強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只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一種手段,同樣的利用高校體育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同樣也是實現“育人”目標的一種手段。將目標和手段相混淆,忽略了高校體育人文教育功能和其它價值功能的做法無疑是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一種體現。

其次,從微觀的層面來說,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開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時,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需要。如,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的開展等等,仍然是以教師為主的,并沒有將學生置于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這顯然是與人文體育教育所秉持的理念背道而馳的,從而反映了人文關懷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缺失;二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對于特殊群體人文關懷的缺失。目前,多數高校對于身體素質較差或者是患有某種疾病無法參與劇烈體育運動的學生,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任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他們與其他的學生“一視同仁”,忽視了他們的特殊性和困難性,不但沒有通過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促進這部分學生的有效發展,甚至使得體育教學成為了這部分學生的負擔,而這實際上也是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表現。

二、 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重構策略

針對上文所分析的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缺失的現狀,特提出了如下幾點重構策略:

首先,要注意改變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學科地位與作用不匹配的問題,將體育教學與其它科目的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據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需求來科學的安排教育教學活動,將與高校體育中人文關懷相關的內容納入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的范疇。

其次,要注意改變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手段和體育目的相混淆的問題,一是要注意理清體育手段與體育目標的區別與聯系;二是,要注意改變傳統的生物體育觀,樹立科學的人文體育觀,從而跳出體育教學始終圍著學生體質轉的不利循環,將高校體育的目標與高校教育的整體目標統一起來,為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而服務,為高?!坝恕蹦繕说膶崿F而服務。

第三,要注意人文關懷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滲透。也就是說,高校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體育課程教學活動時,要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置于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位置,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科學的設置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評價,將人文關懷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四,要注意加強對特殊群體的關注和關懷。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學生中的特殊群體雖然在參與體育教學和鍛煉活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同樣也具有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需求。在開展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為了滿足這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應針對這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教學安排。例如:可以有針對性的組織適合這部分學生實際情況的關于人體健康知識、自我保健知識等方面的教學內容,重視精神上的關懷與鼓勵等等。

參考文獻:

[1] 馮霞著.人學視野中的人文體育觀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明,羅英.以人本主義角度探討體育教學的人文關懷[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04.

高校教育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校安全管理是學校進行正常教學活動的重要保障。這就對高校學生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高校在原來安全管理模式上大膽積極創新,應用信息化技術使管理模式更加快捷高效,總結出適合現狀的管理模式。文章根據作者多年來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上的經驗和總結,針對現在學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高校安全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應用進行探討,存在不足之處希望可以共同交流探索。

關鍵詞: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化;應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各大高校在辦學規模上快速發展,有的學校在異地增加分校辦學,使得高校的在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加,加之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學生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受網絡信息的影響,原來的學校安全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于現在的工作條件,不能滿足高校在新環境下的學生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繼續應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工作上具體表現為管理程序復雜繁瑣,管理內容雜亂等現象,對學校的各方面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進一步說明了高校學生安全管理工作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據高校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的安全管理問題的情況對學校安全管理模式進行分析,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信息化管理技術,提出適合高校學生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方案。高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模式是針對每個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活動而形成管理系統,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結合,以做到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統的系統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充分應用現代化信息化技術讓管理模式更加快捷高效,總結出適合現狀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根據現在高校在學籍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資料管理不協調、管理標準水平不高、信息數據庫規模大小不統一以及系統管理人員在專業操作上的能力不足等問題,對高校安全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設和發展在工作方法上進行探索。

一、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意義

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當中的主要應用是借助于現代化網絡技術來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安全管理保衛工作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質量。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建設中主要的目的是加強對學校信息安全的保衛工作,能夠讓校園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最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技術也得到了進步,現代化網絡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能夠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帶來新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高校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目前,在我國高校安全保衛科部門中,信息化管理還相對落后,有很多的高校保衛部門還沒有完全的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安全管理網站,高校保衛部門的工作人員自身對于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意識也沒有跟隨時代的腳步,都是屬于較為落后的。

除此之外,我國諸多高校安全保衛部門還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學校內部治安管理,政治保衛,消防管理以及學生安全教育等多種教育服務工作。當前,我國高校保衛部門工作人員大多還沒有被納入編制形式,據不完全統計調查,我國諸多高校中安全保衛部門的工作人員還沒有達到常住校內人口的3%,這種情況的出現,會讓我國高校中保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人員不足等諸多問題。正是因為高校內部保衛人員的缺少,才在一定程度上讓高校安全管理很難得到開展,高校保衛部門的各項服務工作其實是較為繁多的,事情較多,事件較繁雜。所以,高校領導人員必須要堅持以科學的力量,主動的去更新思想理念,要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現代化網絡技術,只有這樣才能讓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實際應用得到改善,要構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統,要推動安全保衛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完善,充分運用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去實現高校保衛工作順利開展以及效率上的提升。讓信息化管理服務于高校安全管理,讓其為我國諸多高校搭建一個優質的安全教育系統,為廣大師生帶來更為方便,更為快捷,更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服務。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體系

(一)分層次的建立健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與手段

信息化管理體系規劃在當前高校安全管理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安全體系建立的,主要的目的是識別安全問題所在,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確安全管理的內容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圍,建立完善高校安全管理組織管理機制,完善機制必須要從高校管理和技術這兩個方面去分析。其中分層次信息化管理規劃在這兩個環節的安全管理防范中,都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可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體系。以下將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過程分為七個環節。第一:識別保護對象。識別保護對象主要是識別高校當前所面臨的網絡安全風險,要分析這些風險的所在點和原因,然后再將所分析出的結果引入進高校安全管理體系規劃當中。第二:完善高校安全管理組織體系。高校安全管理組織的成員必須要由專業人員來挑選,還要將各個層面的人員都進行合理的培訓分配,要從IT,行政,管理,保衛等部門選取人員來擔任這一主要職位。第三:完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機制。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機制是能夠形成文件資料形式的工作條例,要制定出校內各個崗位之間明確的具體責任和需要承擔的義務、服務等,將工作職責分清楚能夠確保高校各崗位員工在工作上的運行效率。第四:將高校安全管理歸納進校內建設規劃,要充分了解到高校建設項目,比如教學樓,食堂等項目,要根據實際情況看其建設是否會影響到高校安全管理規劃,若是在建設過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那么,就必須要將安全管理規劃進高校建設規劃當中。第五: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待現有的高校安全管理預防措施,充分了解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去預估所能產生的作用。第六:必須要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高校安全管理,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而忘記長遠的考慮,因為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第七:將傳統技術充分結合在現代化信息管理安全技術當中,這樣能夠有效的節約經濟成本,還能讓安全管理得到改善。

(二)高校安全管理體系框架的主要內容

上面所描述的規劃信息化在高校安全管理體系中的步驟從組織,管理到技術等方面全面考慮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相關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完善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提高師生對信息化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在高校整體教學工作中不能為了提高暫時的教學效率而放棄了信息化安全管理,要把管理目光放長遠,從大局出發。要對學校教學中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的各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重要性的認識。其中高校安全管理體系框架可以詳細的分為三個方面。安全組織體系。其能夠確保高校信息安全工作得到落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將決策,管理,運營以及應用的實際作用發揮出來。高校安全管理體系。安全管理體系是整個高校安全管理體系實際運行的重要保障,其最為基本的框架包含了安全制度的建立,運營工作條例的建立以及高校應急機制的完善和評審機制的建立等。高校信息化安全技術體系。信息化安全技術體系是保障高校信息資源以及應用系統不受外部任何形式的病毒攻擊,其主要的基本框架式由系統層安全技術和網絡層安全技術組成。其中系統層安全技術主要包含了高校內部數據庫安全的保護,校內數據備份以及恢復和相關人員身份驗證等功能;網絡層安全技術主要是包含了對外來病毒的防范進入的檢測,防火墻的運行等方面。

三、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當中的問題成因

(一)高校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

高校安全管理是學校信息化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諸多高校內部網絡都存在很大的管理問題。據不完全統計調查,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校內網絡安全風險的主要問題來源。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校內網絡設計的不規范,漏洞百出,在校內人員使用網絡時有可能會因為某些網絡陷阱,錯誤代碼等原因,讓其運用網絡進入到不該進入的網站、頁面等。此外還有很多的校內網絡內部用戶充分使用自己對信息網絡的了解去隨意的改動網絡數據,讓學校的網絡受到損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學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受到網絡損害而不能及時的保護,導致學校信息丟失等。雖然我國諸多高校中沒有很多的機密文件,但是某種非法訪問也在某種程度上嚴重的破壞了信息化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秩序,這種情況的出現所引發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根據相關不完全統計數據表明,我國高校中所出現的安全問題有70%都是來自于校內的內部網絡使用人員,還有很多校內管理人員沒有經過相關人員的同意擅自對校內信息進行改動或者刪除,除此之外還有可能就是校外有人充分利用校內人員采取內外勾結的方式對高校安全管理系統進行破壞,讓高校中諸多信息丟失等。

(二)高校安全管理技術較為落后

因為當前我國諸多高校校園網都是運用共享網絡結構模式,網絡用戶和主機之間,用戶和用戶之間都是通過網絡相連接的校內網絡傳輸線路大多都是由雙絞線線路和光纖線路所構成的。校園網絡所覆蓋的范圍越大,那么網絡的線路也會越多,其所覆蓋的網絡區域也會越廣泛。這種形式的網絡結構的本質特征也是構成校園網絡安全問題的必要基礎,在實際中所出現的網絡病毒,校園網絡受到黑客襲擊以及用戶的隱私曝光等問題,都是因為校園網絡所受到的破壞,從而致使使用校內網絡用戶遭到相關的網絡襲擊。

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網絡計算機用戶都是采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因為這個系統有一定程度上的缺點,所以其自身在防御病毒的能力上相對較弱,很容易受到網絡中所附帶的病毒破壞系統安全。高校各部門學院做出屬于自己學院的網站數量相對較多,但是大多都是技術水平較低的網站,其安全性相對較多,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會給那些入侵者提供一個較好的環境。除此之外,我國高校內部所使用的網校園網絡都是由校園網絡中心服務器所擴散出來的,高校網絡中心服務器基本都是使用的Windows2003作為主機操作系統,這種操作系統在某種程度上其預防能力和抗入侵能力是相對較弱的,沒有固定強悍的殺毒和防御系統,要想將病毒或者是入侵病毒解決掉,就必須要讓高校安全管理部門將網絡中心的服務器換成IIS讓其作為校內網絡的Web服務器,然后再將sql server作為校內網絡數據庫的安全系統服務器,這種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高校網絡的安全程度提升,從而高校信息資料安全得到保障。

四、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優化探索

(一)完善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統和教學信息協調

要完成并做好高校安全管理系統和教學信息協調工作,要求高校在管理技術上和行政機構上做出優化措施。行政機構上要化繁為簡,為高校安全管理系統和學校行政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減少不必要的程序,各行政部門之間在協調工作上要由專門的工作部門統一指導,在協調工作的各個環節要有系統具體的工作計劃并嚴格按照工作計劃完成工作任務,既要有大方向又得有小目標。在技術上要積極引進先進的設備和方法,提高系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障信息管理系統的穩定性。

(二)全面提高信息化安全管理認識

現在高校學校的管理基層在管理工作中經常會忽略安全管理的工作,對學校上級管理部門所提出的安全管理方案的實施力度不夠,管理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沒有全面、充分的認識到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安全問題的出現。因此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對信息化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在學校整體教學工作中不能為了提高暫時的教學效率而放棄了信息化安全管理,要把管理目光放長遠,從大局出發。對學校教學中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的各個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重要性的認識。把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關系學校一流大學建設上的戰略高度來把握、來布置工作,抓好各項制度和措施的落實。

(三)信息化管理模式推進管理制度的健全

在學校信息化管理制度上無論是網絡還是其他方面的問題在工作中都要做到明確安全責任,建立責任追查制度,從學校層面將網絡和信息安全的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切實網絡信息安全的責任,形成追責、補救機制。因為沒有責任人就有安全漏洞,所以必須明確責任人和事故處置辦法,以此整強對安全管理工作的認識。其次在管理制度上應用信息化管理系統,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快捷,管理程序大大簡化,安全管理部門和學校二級部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以在保證快捷的前提下,做到真實準確。信息化安全管理體制在建設中要時刻做到以學生為本,并且服務于全體學生,實現安全信息互通,從而為學生提供了實時高效、個性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務,并全面實現了校園安全信息化系統。

(四)加強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

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管理不僅需要管理人員有較強的安全管理意識、知識,還要對信息化管理有較強的操作技能,做到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的精通。這就要求高校要有一批高素質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人員,加強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迫在眉睫。培訓要讓學習人員學到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能和系統管理工作思想,掌握并能在工作中應用信息化計算機網絡技術。只有真正在工作人員上做到計算機技術的熟練應用,才能更好的在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信息化。

(五)加強網絡安全管理

網絡是把雙刃劍,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要對網絡宣傳工作格外的關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是國家戰略,也是學校的戰略,辦學重要的支撐,做好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更是廣大師生的愿望,希望引起大家高度重視。學校將進一步健全機制,加快管理隊伍的建設,人才專業隊伍的建設,推動學校從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縱深發展。首先要善于利用網絡進行正面的宣傳,增加正能量,對學校的辦學亮點、特色進行宣傳,對炒作和誹謗要及時地處理、回擊。要牢牢地掌握網絡話語權,探索網絡輿情引導管理新模式,及時發現處理網上的不良信息,主動加強與網信部門、公安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聯系,建立健全輿情溝通協作機制。其次校園網絡已經成為教學、科研、辦公等主要教學活動的支撐平臺,是正常辦學非常重要的一個平臺,重要性不亞于課室和實驗室。加強網絡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保障學校教學秩序正常運行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面對突發事件,必須盡一切可能快速地恢復,要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并且完善網絡信息安全預警和應急響應方案,明確應急處置的流程、權限、落實應急響應技術隊伍,強化技能訓練,開展網絡防范應急演練,提高網絡應急處置能力。

五、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大發展趨勢下,高校安全管理系統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信息化安全管理中要加強在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提高安全管理的技術水平,一方面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借助構建信息化平臺保安全,科學論證、統籌考慮學校安全信息化建設的方案,另一方面加強和完善視頻監控系統建設、網絡系統建設,加強對學生信息的掌控能力,提高信息化的水平和質量。才會為學生提供更安全的學習生活環境,最優的發揮信息化給教育帶來的便利,對學校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必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03):228-229.

[2]朱海波.我國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04):76-78.

[3]王萍,王智新.高校安全管理重要性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6):164+182.

高校教育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生教育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助理班主任作為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在開展新生教育工作中具有其優勢作用,因此助理班主任輔導已成為高校開展新生教育工作的一種重要途徑。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單位和曾工作的學院開展的新生教育工作,分析了助理班主任在工作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助理班主任新生教育作用的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助理班主任;新生教育;優勢作用

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道路的轉折,面臨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中學與大學是教育發展中的兩個不同階段,進入大學校園將面臨許多重大變化,如學習方法、人際關系、生活環境、理想目標等。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導引新生之倡議》中寫道:“入校不苦,初入校則苦。初入校不苦。初入校無人導引斯真苦?!毕到y的新生教育工作可以消除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斷點”,使大學生的教育從一開始就進入“良性循環”。在新生教育工作中,高校經過探索與研究逐步引入了助理班主任制度。經過實踐,發現助理班主任制度充分發揮了優秀學生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引導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推動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的同時,還提高了其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這一探索性工作得到了新生及家長的廣泛認可。與此同時,具體工作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改進。

一、學院助理班主任制度實施的基本情況

助理班主任是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領導下的、協助輔導員和班主任做好班級建設和班級事務的兼職組織者和管理者。助理班主任制度是在校大學生自我鍛煉成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管理質量、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意識的途徑之一,是大學生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1.管理模式。助理班主任產生模式為:學院從優秀高年級學生中公開選拔,經個人書面申請、學工辦老師審核,最后由學院聘任。一般在大學一、二年級,每個學生班級配備4名學生助理班主任,聘期為1年,分別從學習、生活心理、科研實踐以及課外活動等四個方面指導新生。在任期內原則上不能更換,每屆聘期終止時,學院將對助理班主任進行考核,對于考核優秀的助理班主任將在其畢業時給予相應的創新學分。

2.選拔條件。選拔助理班主任的基本條件主要有:政治思想素質過硬,身心健康,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優秀,科研實踐能力突出;工作踏實,嚴于律己,甘于奉獻;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3.培訓制度。為了提高助理班主任的積極性,保證助理班主任輔導具有更強的規范性,學院首先針對選拔的助理班主任進行集中培訓,基本內容分為八個板塊,如:學院成果展、保研細則、出國交流、獎學金及助學金、心理與學籍、校園活動、科研實踐以及助學貸款。其次,為提高助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學院舉辦了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與識別的講座以及心理咨詢基本技能的培訓。最后,通過組織助理班主任參加素質拓展等活動來提高助理班主任的團隊意識和組織能力。

4.工作內容。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職責有:新生入學報到工作、新生入學教育工作、軍訓期間的管理工作以及平時的常規化工作。具體內容包括:協助學院搞好新生的“迎新”工作,引導新生熟悉校園環境、適應大學生活;協助班主任、輔導員完成學生干部選拔和培養,加強班風建設和集體意識的培養,組織班級開展豐富健康的校園活動;幫助新生明確學習目的、鞏固專業思想、制訂學習目標和計劃,營造良好的學風考風;深入了解班級新生的生活情況和思想動態,幫助新生解決實際困難;協助學院和班主任處理相關突發事件等。

二、助理班主任在新生教育中的優勢分析

助理班主任是學生中的優秀代表,他們在新生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有的優勢。

1.地理優勢。同樣的校園環境、相近的住宿位置、相同的作息制度為助理班主任幫助新生融入大學生活提供了地理優勢。正因為此,新生在入校后一旦出現問題和困難,更方便向助理班主任求助。助理班主任能夠迅速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解決,幫助新生適應環境,融入集體。

2.同齡優勢。作為同齡人,相似的背景和思維模式以及相近生活經歷,使得助理班主任和新生在新生教育工作更像朋友間的傾聽和關懷。

3.專業優勢。助理班主任所學專業與所輔導的學生專業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更好地結合專業學習、職業選擇及人生規劃開展輔導工作。以實際問題和自身經歷為切入點,開展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新生樹立求學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大學規劃。

三、助理班主任在新生教育中的具體實踐

1.幫助新生快速適應大學環境。為了使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地理環境,筆者所在學院的助理班主任在新生中開展了名為“校園定向越野”的活動,校園里主要的建筑及辦公地點都被設為目標點,如圖書館、教材科、教務部、行政樓等等,這個活動在新生中反響頗好。為了使新生全面了解學校學院的紀律及文化,助理班主任為新生們開展了相關的專題講座,內容涉及學院成果、保研細則、出國交流等等。這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系列教育活動,受到了新生的積極響應,在新穎的形式中完成了教育目標。

2.幫助新生制定合理的專業規劃。助理班主任的輔導,引導新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的專業規劃。助理班主任在班級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向新生介紹學院專業特色、學科要求、學籍管理規定以及在校期間可參與的創業創新競賽、學科競賽等,讓新生對大學四年有了清晰的認識,明確了學習目標。

3.幫助新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新生進入大學校園,由于角色改變和環境變化而引起的心理問題,不同程度困擾著他們。在此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視。助理班主任通過與新生建立良好的朋輩關系,及時把握新生的心理動態,幫助他們重新定位新的人生目標,減輕學習焦慮感和盲目性,在人際交往、樹立自信、應對挫折等方面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同時,及時向輔導員反饋需要心理干預的新生情況。在新生中期座談會上,新生們認為助理班主任的工作基本達到“要開展深入細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實現“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調試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目標。

四、助理班主任在新生教育中的問題和建議

在新生教育工作中,助理班主任在新生與輔導員、班主任之間發揮了橋梁作用,并在新生中產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引導作用。但在該制度的實施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包括:制度重選拔使用,輕管理培養;經驗缺乏,理解傳達問題不到位;精力不夠,學習與工作關系處理不當等。針對以上問題,有必要對助理班主任制度加以健全完善,更好地開展新生教育工作。

1.健全助理班主任的制度,完善考核機制。在管理中應建立助理班主任工作管理條例,讓其在新生教育工作中有章可循。制度建設包括新生定期聯系制度,與班主任及輔導員的例會反饋制度,由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形成的監督制度等。同時,完整的考核和評價體制必不可少,可以嘗試引入競爭和淘汰機制,獎懲分明:對工作突出的助理班主任進行獎勵、給予一定的綜合測評加分、優先評優評先等,對不能履行職責的應給予警告或淘汰。

2.注重助理班主任的選拔,加強培訓工作。在助理班主任的選拔工作中,應更多地考慮高年級學生干部和低年級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對學校以及所學的專業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另外,他們思想覺悟高,再加之與新生的年齡相差不大,容易溝通交流,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干部,他們對學校的要求和安排的相關工作有更好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言傳身教,為新生樹立榜樣,服務新生成長發展。為提高助理班主任開展新生教育的能力與技巧,需要加強學生助理班主任的統一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涉及校院情況概述、專業發展概況、崗位目標職責、心理健康常識、人際交往技巧等等。通過統一的培訓使得助理班主任在新生教育過程中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將專業知識、生活經驗以及黨的理論教育融為一體,全面提升新生教育的效果。建立現代傳播手段的信息庫和溝通機制,如通過校園短號、人人網、博客微博等手段搭建新生、助理班主任、班級導師、輔導員間的橋梁。

3.營造助理班主任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促進新生快速適應大學生活,有利于培養新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助理班主任在開展新生教育工作時,要結合新生的特點,開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例如迎新晚會、游覽校園、學習經驗交流會、各類球賽等等。在活動中充分調動新生的參與熱情,努力為擁有各類特長的新生打造展示的平臺,使他們在校園的學習、生活中更加陽光、自信,這也將為他們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助理班主任如何更加有效地幫助新生盡快調整心態、適應大學環境,一直是高校新生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索、思考的課題。目前,在助理班主任的選拔機制、培訓機制、工作機制、科學體系、激勵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值得探索的地方。在實踐中,助理班主任的專業水平、思政教育能力、輔導的整體效果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校在總結助理班主任制度的經驗和教訓過程中,應當不斷開拓新生教育的新途徑,開創新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芳.高校學生管理引入朋輩輔導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2(2):27-30.

[2]李成革,王爭輝,胡靜.高職院校助理班主任制度運行中的問題與完善[J].教育管理,2011,(26):36-37.

高校教育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第5篇

1 教育發展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的資源。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 關鍵在人。

黨的十七大強調, 科學發展觀, 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提出創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戰略目標, 標志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

創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是我們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 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的起點上建設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迫切需要。學習型社會呼喚學習型校園。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中堅和骨干, 塑造高素質人才的重任, 更應努力創建學習型校園。當今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正在發生著深刻地變革,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競爭日趨激烈, 高校要適應形勢的變化, 更好的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必須把提高自身的生存力和競爭力作為自身發展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手段, 這也是學校始終保持較強創造力和旺盛發展勢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以人為本, 提高人的素質, 體現人生價值, 搞好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迫切需要。在這種形勢下, 培養學生成為21世紀新經濟時代所需人才, 從而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成為社會發展的新要求。

2 教育發展對圖書館工作的要求

圖書館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信息資源是社會知識活動鏈中的一個環節。教育發展的趨勢必然要求圖書館工作進行相應的調整, 除了配合課堂教學, 使學生在圖書館中進一步鞏固、充實、完善課堂所學內容更應使其所學得到完善充實。

3 圖書館適應教育發展的對策

(1) 優化館藏結構, 合理采集文獻資源。圖書館的圖書資料, 是為讀者服務, 體現圖書館的教育職能。要配合學校有關部門, 對讀者進行政治思想、綜合知識、專業技能、書目文獻利用的教育。廣泛開展多種教育服務活動, 使學生通過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從中獲得知識, 受到教育, 提高能力, 增長才干。因此, 高校在進行素質教育時, 要注意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 還要對本專業相關的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有一定的了解。圖書館應調整館藏結構, 盡量多入藏一些各方面的圖書資料, 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不僅完成圖書館的組織學習和研究的教育職能, 充當學術交流的主要場所, 還要突出人性化的人文需求和文化休閑的職能。

(2) 開展深層次的導讀服務, 積極主動提供文獻信息。要健全目錄體系, 多渠道向讀者揭示館藏書刊, 積極編寫專題目錄、索引、名著摘要、導讀目錄, 開展新書介紹、推薦好書、舉辦讀書報告會等活動, 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把精力放到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讀書活動上來。利用網絡的方便快捷, 廣泛宣傳。建議在圖書館網站上開設一個專欄, 進行疑問解答, 發布新到圖書信息。以便征集意見及反饋, 加強溝通與聯系。做到有信息及時發送, 有問題立刻解答。有必要時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3) 面向各院系教師提供如何利用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培訓, 介紹圖書館的對口資源和新興服務項目。針對一些師生對圖書館不了解的情況, 圖書館可定期組織培訓或者發送圖書館使用知識給各部門、各班級, 主動的為師生員工提供知識, 使師生們更好的利用圖書館資源學習, 也使圖書館工作人員更輕松的工作。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社會發展的形勢, 指出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闡述了圖書館工作為適應教育發展需要, 而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教育發展,高校圖書館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文山.知識經濟與圖書館工作[J].圖書館工作研究, 2007, 2.

高校教育與教育技術論文范文第6篇

1 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勢在必行

1.1 嚴峻的環境問題現狀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高速發展, 人類面臨著環境污染、資源破壞、生態系統失衡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并且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經濟、文化乃至政治等各個領域, 呈現出了日益全球化和國際化發展的趨勢。環境問題是人類在21世紀的生存與發展中遇到的、共同關心和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提高公民的環境意識, 增強保護環境責任感, 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因此, 環境教育迫在眉睫。

1.2 專業人才的大量缺失

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需要有大量的、具有較高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高等專業環境教育是向社會輸送環境科技人才的主要基地, 但是高等專業環境教育只占高等教育10%左右。長期以來,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 對大學生的環境教育往往偏于專業環境教育, 而且迄今為止, 我國仍未將環境課程列為高校非環境類專業的必修課, 使得非環境類專業開設環境課程缺乏規范性和約束力, 隨意性很強。所以, 環境教育應作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環境教育既是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高校進行環境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而且是當務之急的事。

1.3 嚴酷的高校環境教育現實

我國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環境專業教育, 通過設立環境科學類專業進行環境教育;二是公共環境教育, 即前者相對而言的非專業性環境教育。據統計, 目前我國僅有不足10%左右的高校在非環境類專業中開設環境保護課程, 大學生接受環境信息和知識的渠道主要為零散的新聞傳媒和生活積累, 缺乏較為全面的環境教育, 而且隨著年級升高, 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逐漸加大, 這些信息來源也日漸萎縮, 出現了環境感知能力隨著年級升高而逐步削弱的現象。這一變化趨勢值得重視。而且, 現在的大學生最缺乏的不是文化科學知識, 而是環境意識。因此, 必須加強環境道德教育, 使他們能夠識別和抵制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過程形成的種種有損于環境的行為, 形成良好的行為道德規范, 從而自覺地處理與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 達到生態、經濟協同發展。

2 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2.1 國內環境教育出現改革態勢

我國的環境教育雖然起步較晚, 但在環境教育開展的過程中, 環境教育方法、目的、內容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深入的研究, 環境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正慢慢步入改革態勢, 主要表現在: (1) 教育教學模式傳統化封閉的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的知識局限于書本之中, 社會實踐嚴重缺乏, 對環境保護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環境實踐活動開展得愈來愈多, 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能力; (2)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型教育法, 如:“合同教學法”、“個性化教學法”等正在漸漸得到使用, 對重要的討論課、實驗課、習題課開始給予重視; (3) 新的現代化教學慢慢開始得到普及, 這也是影響環境教育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都為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礎, 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更加活潑、實用的途徑提高環境素質。

2.2 環境學本身具有的綜合性學科性質[1]

環境學是一門交叉性的綜合學科, 環境教育自然也就成為一項全面綜合性的教育。將環境學及其相應的環境技能納入大學的教育體系, 滲透到各學科中, 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 開啟他們的思維, 提高他們的素質, 而且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 增強對國際與國內的環境問題及政策、法律法規的認識, 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和我國的環境保護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

3 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

3.1 將環境教育課程列為高校各專業的必修課

高等學校有各種專業人才, 通過環境教育, 可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 一旦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 即可將環境意識滲透到各行各業工作中, 這不僅有利于作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決策, 自覺加入到環境保護行列中來, 還可帶動全民環境意識的提高。同時, 環境教育, 環境素質的提高也是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因此, 應將環境教育課程列為高校非環境專業的公共必修課。而且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 不僅要介紹環境知識、普及環境意識, 探究環境問題起源, 而且要注意人與自然協調、人與自然合理化的方法、途徑及相關的新思想觀念 (如倫理道德觀、價值觀、消費觀、資源觀、科技進步觀) 的探索。

3.2 加強高校各專業教師的環境意識, 將環境教育融入各專業教學

實施環境教育, 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 關鍵在于教師的環境素質。教師將環境教育內容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程中。因此, 教師是需要首先接受環境教育的人群。目前, 高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師資缺乏、教師環境意識與能力薄弱。教師在教學中視野狹窄, 觀念陳舊, 僅著眼于所教學科, 尚欠缺把環境教育融入本學科的能力。政府和學校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教師的環境教育, 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和資金上的扶持。安排相關教師進行繼續教育, 如參加進修班、學術研討會;到國內環境教育較成功的地區做國內訪問學者;出國進修、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等。

3.3 將環境教育融入德育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德育教學的內容是根據德育目標和教育對象思想政治品德發展的一般規律而確定的, 并隨著社會發展進程而不斷充實和調整, 把環境教育的內容納入德育教學體系, 將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 在講述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時候, 突出講述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在國情教育中講述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狀況, 講述環境問題的嚴峻形勢;在人生觀教育中, 講述新的生態價值觀、自然觀、科學觀、發展觀、消費觀, 人對自然的態度等內容;在道德品質教育中, 將環境倫理作為社會公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使他們具備良好的環境素質和環境意識。

摘要:環境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全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環境意識的提高對于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應受到特別重視。實現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是我國走經濟、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 不容忽視。

關鍵詞:高校教育,環境教育,專業教育,融合

參考文獻

[1] 孫成訪, 吳運建, 程發良, 等.高校非環境專業環境教育改革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7 (10) .

[2] 湯斌紡, 汪勤峰.論高校環境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通[J].消費導刊, 2008 (7) .

上一篇:大學教育與安全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力企業風險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