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論文范文

2024-03-14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論文范文第1篇

1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回顧

1.1 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出現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之路主要有四大階段的轉折。第一階段改革就是傳統的人民公社制被打破, 誕生了家庭承包責任制。除了農民在土地管理上更具有主動權之外, 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土地承包權還被分離開來, 農村的土地可以更大化的利用起來。在十三屆三中全會之后, 農民的生產效率被提升起來了, 農村經濟也開始復蘇, 農民的實際生活水平也顯著性提高了。為了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 國家減少了農副產品采購計劃和農村產品的購買量, 農民的生活被改善。

1.2 國家政府大方面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

隨著時代的發展, 農村經濟開始逐漸復蘇起來。農村經濟依照商品經濟的軌跡開始發展, 家庭承包責任制也逐漸適應了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發展中國農村經濟。為了提高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速度, 中國政府大力推行家庭承包責任制, 使中國農民可以自己當家做主。與此同時, 家庭承包責任制也在不斷修改和完善, 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投入市場直接有效提高市場農產品地出現率和農業生產的效率。中國政府還一直鼓勵農民勇于挑戰自我, 嘗試新的工作鄰域, 特別是從事非農業的產業活動, 這種行為再度加強了農村鄉鎮的經濟發展速率。

1.3 改革經濟秩序, 實現農業增產

從1989年開始, 中國政府基本已經農村各個經濟體制轉變成家庭承包責任制。但是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農村經濟發展環境開始出現問題。為了實現農業增產和穩步推進家庭承包責任體制改革, 中國政府開始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秩序進行整頓, 使中國農村經濟改革成功進行。為了減低物價上漲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影響, 中國政府還取消了兩票和統銷制度, 直接改革糧食購買和銷售體制, 使得我國農產品市場流動軌道直接由雙軌道改革成為了單一軌道。

1.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一直在進行, 而且在這些年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中國政府和中國群眾是主要功臣。從1992年到2017年, 中國農村經濟改革之路可謂是高質高量。中國經濟市場改革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成了中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也由寬廣粗放型向集中婉約型轉變。同時, 農業和農村工作量也將成為固定目標納入城鄉發展戰略, 農村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未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趨勢。

2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特點

從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道路上可以知道中國農村經濟體制必須要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一定是面向一個明確的市場經濟體制的, 一定是由政府作為主導者, 然后領導廣大中國人名群眾進行實質的改革工作。除了自上而下的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特點之外,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還深受中國實際國民經濟和科學創新等額外因素的影響。中國的社會經濟市場也隨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斷改善。中國政府不斷調控各種不同階級的利益關系和不同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 從而直接影響改革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程度。

3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

3.1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問題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轉變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雖然充滿坎坷和波折, 但是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相對成功的。農村經濟市場也逐漸興起和發展, 農村的經濟體制也符合我國基本經濟需要, 但是農村經濟改革中還遺留著重大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中國農村中農民的實際農業生產規模太小, 不能夠形成大規模經濟農業產量。雖然中國農村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可以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從而提高農民生產效率, 但是由于農村的社會化服務行業不發達, 農民不能夠使自己的生產力最大化, 直接降低農民的實際服務收益和有效勞動力的價值。同時, 中國農業市場不完善, 這從根本上限制了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發展, 使得城市和農村的生產力差異更大程度上拉大。

3.2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啟示

中國的土地是有限的, 怎樣讓不斷增長的中國人口可以與中國有限土地更公平的對應起來是當前中國政府進行改革的必要目的。只有堅持中國農業重要的基礎地位, 才能提高中國農業中農民的收入, 才有可能實現全國小康。同時, 我們還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堅定地優先考慮農民的利益, 堅決保護農民的權益。只有穩定農村經濟, 穩定農民收入, 這樣才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啟示就是合理進行科學創新??茖W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產值和農村農民生產機械化水平, 只有提高科學技術, 才能真正提高中國農業生產力, 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速率。

4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

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就是中國農村合作經濟, 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市場制度。中國農業中農民集體經濟統一管理比較難, 以致于農民面對獨立的經濟市場中形成斷層。中國人口的增長和有限的土地資源的分配問題一直是矛盾的, 中國農民的分散經營模式很難形成規模經濟, 這種分散經營直接限制了農業生產率和商品利率的增長。因此, 這種不對稱的信息經濟直接造成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徹底性, 還會直接使農業市場和非農業市場產生隔離。只有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進行生產經濟合作, 才能真正意義上改革農村經濟體制。

結束語

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 中國農業怎樣擺脫經營規模太小和農業經濟市場分離的歷史遺留困境是當前急迫的問題。在改革的熱潮中, 只有向中國農村經濟合作式方向發展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才是符合中國農村市場經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目標的, 才是可以解決歷史改革中的眾多遺留問題的。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就是基于家庭承包責任制上進行農村經濟合作。

摘要:中國需要改革才能進步,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工作一直在進行, 但是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工作一直不是很成功。從1978年到今天, 中國農村改革中曾遇到農業經營規模不大、農業市場體系不健全和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分析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進程, 探究出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程,改革啟示,發展趨勢,農村合作經濟

參考文獻

[1] 梁艷菊, 魯小莉, 高玉敏.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趨勢分析[J].特區經濟, 2015, (05) , 112.

[2] 涂維亮, 乜堪雄.中國家庭農莊的發展趨勢、存在問題和發展路徑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 2016 (08) , 158.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論文范文第2篇

在我國守法企業的發展中, 其存在著負擔過重的問題。該種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五險一金”的繳費。在對北京市的企業總稅率進行分析與統計時, 發現其稅率高于基礎定義標準利潤的68.5%。其中“五險一金”繳納達到了標準利潤的50%。該種數據現狀均表示我國企業存在繳費壓力過重的問題。而針對該種問題本文從國際經驗的視角下進行著手, 通過于他國的繳費情況進行對比, 進而對我國具體的社會保障繳費問題進行分析, 并提出改革建議。

2 五險一金繳納現狀概述

“五險一金”主要是指對五種保險、一種公積金進行繳納。其中的五種保險是指以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這五種保險金, 一金即是指對公積金進行繳納。在我國的五險一金繳納過程中, 主要是采用表1的繳納方式進行具體繳納的。

從國際上的五險一金來看, 發現我國的“五險一金”繳費負擔的壓力不僅居高不下, 而且已經逐漸接近全球繳費最高的水平。在國際社會保障的繳納方面, 將國家強制要求進行繳納的社會保保障項目以及個人所得稅項目統一稱labor tax wedge, 而在對國際上的法定稅費進行分析時期發現, 該種稅費率的高低影響著企業雇用正式職工的情況。如果法定稅費率較高, 則企業不愿意雇用正式的工作人員。而如果法定稅費率較低, 則企業對于雇用正式工作人員的行為并不抵觸。由此可見, 法定需要繳納的稅費率情況, 影響著各個國家、各個企業的職工聘請情況。在現階段, 我國的企業職工五險總費率為工資總額的39.78%。該種數據在國際上的173個國家以及地區中排名13位, 不僅接近了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具體較好福利的歐洲國家, 而且與其他國家相比, 也已經高處較多的百分點[1]。例如:在我國社會保障繳費數據與美國社會保障繳費的對比中發現, 我國數據比美國高出23.5%。在我國社保繳費的數據與日本社保繳費數據進行對比時發現, 我國數據比日本高出14.8%。而在我國社保繳費數據與韓國社保繳費進行對比時發現, 我國數據高出24.56%[2]。

3 基于國際經驗視角下我國企業“五險一金”存在的問題

3.1 社保繳費以及個人所得稅的強制征收

經過筆者從國際視角進行分析, 發現我國的社保繳費以及個人所得稅不僅難以保證激勵制度的發揮, 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強制征收性質。針對該種問題, 本文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第一方面, 由于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中, 某些中產階級分子認為社保繳費之后, 國家所提供給他的經濟補助等其他政策補助, 無法與其進行正常的資產投資相同, 往往國家的經濟補助進而要低于為自己進行投資的金額。由于社保繳費人員在主觀上存在不愿意的問題。故而現階段社保繳費的征收存在強制問題[3]。第二方面, 在我國的社保繳費制度中, 由于社保繳費的強制性, 影響著某些企業的正式員工招聘情況, 為了避免大量的社保繳費壓力出現, 某些企業少量的聘用正式員工。

3.2 社保繳費尚未向個人所得稅方向發展

在我國社保繳費的過程中, 其具有固定的繳費標準以及固定的繳費計算方式。而該種固定的社保繳費方式不僅為企業的福利繳費造成壓力, 而且也影響著企業的而經濟效益保存。在美國、日本等國家中均對低于收入下限的收入者實施社保繳費的減免, 不僅能夠為企業的社保繳費繳納減輕壓力, 而且還能夠促進低收入著的生活保障。

4 基于國際經驗視角下我國企業減負中的“五險一金”改革建議

4.1 取消公積金制度的使用, 停止社保等項目的強制征收

在對我國的公積金制度進行積極處理的過程中, 應該對公積金制度進行取消。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 住房公積金的工作人員需要進行分流, 在具體的分流過程中, 應將一部分的公積金加入到商業銀行中, 利用商業銀行促進公積金的升值, 同時, 還應該將一部分的公積金放置于政府內從事上訴貼息的資格認定、計算和實施。

4.2 推動地稅部門對五險一金進行階段收取

在對五險一金進行具體的收取過程中, 應實施兩種不同的實施對策。第一種, 應該利用地稅部門對五險一金進行階段性的收取, 通過階段性的收取, 促進國家五險一金收取劃分的清晰化發展。同時, 該種方式還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促使五險一金繳納的全面性發展[4]。第二方面, 在對五險一金進行收取的過程中, 還可以采用全國通一收取的方式進行, 利用統一化的收取方式以及計算方式, 進而促使我國五險一金收取的規范化, 同時, 還應該在對五險一金進行收取的過程中, 針對其遇到的收取實際問題進行積極的處理。

4.3 積極改革養老體系, 保障養老體系的公平以及持續性

在現階段國際上的養老保險辦理中, 個人賬戶的制度已經被多個國家所拋棄。因此, 在養老體系的建設過程中, 我國應積極對養老體系進行改革。具體的改革方式應從養老體系的支付方式進行著手, 并且對養老體系的實施公平性進行重點的關注, 以保障養老體系的持續運行, 進而促進國家老年群體能夠獲得較好的保障。在具體的養老體系形成中, 還應該對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體系進行建立健全, 進而促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化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 我國應該對個人賬戶的做實進行放棄, 并且對養老體系的支付方式進行統一化的處理。其次, 應該對某些歷史遺留問題進行積極的處理, 對事業單位的繳費水平高的問題進行解決。在對我國養老體系進行改革的過程中, 其重點需要注意的問題即是應對養老支付水平高的問題進行積極的處理, 通過養老支付水平的降低, 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5 結語

本文通過對五險一金進行簡單概述, 進而分別從社保繳費以及個人所得稅的強制征收、社保繳費尚未向個人所得稅方向發展這兩三方面對國際經驗視角下我國企業“五險一金”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的研究與分析, 并分別從取消公積金制度的使用, 停止社保等項目的強制征收、推動地稅部門對五險一金進行階段收取、積極改革養老體系, 保障養老體系的公平以及持續性這三方面對我國企業減負的“五險一金”改革建議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探究。經過本文對課題內容的詳細研究, 得出結果表明我國五險一金制度與國際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較大差距, 并且我國五險一金制度存在著較多問題。因此, 應在未來的研究生活中對我國的五險一金體系進行積極的改革與思考。希望本文能夠為我國企業減負中的“五險一金”改革研究提供幾點可行性建議, 并為我國五險一金等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漸完善與飛速發展, 且為五險一金的普及與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作為五險一金繳納的重要部門, 我國企業在五險一金的繳納過程中, 由于我國五險一金繳納的規定導致企業具有較大的負擔壓力。不僅影響著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面化實施, 而且還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個人養老、醫療等權益的保障。針對該種現狀, 本文將基于國際經驗視角下我國企業減負中的“五險一金”改革研究作為主課題究內容, 從國際經驗的視角下進行著手, 先對五險一金進行簡單概述, 進而分別從國際經驗視角下我國企業“五險一金”存在的問題以及具體我國企業減負的“五險一金”改革建議兩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探究。本文旨在為我國企業減負中的“五險一金”改革研究提供幾點參考性建議, 并為我國五險一金等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提供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國際經驗視角,企業減負,五險一金改革

參考文獻

[1] 張強, 張鑫, 趙宇.當前降低企業不合理負擔問題研究——基于降成本視角下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 2017 (12) .

[2] 饒鵬程, 余芷童, 羅紫珺.探究現行“五險一金”社會保險法律制度對中小企業的影響[J].市場論壇, 2017 (9) .

[3] 仙蜜花.降低費率背景下中國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研究[J].河北地質大學學報, 2016 (4) .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論文范文第3篇

在我國經濟管理歷程中, 農村經濟經歷了從集體經營到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統分結合式雙層經營模式。在這段歷程中, 農村經濟的集體產權處理和支配能力都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客觀因素的制約, 還是無法保持農村經濟管理的持續發展, 導致一些地區的經濟管理水平依舊落后, 所以農村經濟管理體系有待于創新。

1 現狀與問題

1.1 觀念滯后, 思想水平有待提高

現階段, 農村經濟管理不斷提高, 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人們的思想認識不夠深刻, 國家近些年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等在落實的時候遇到很多麻煩和困難, 一些用來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制度很難實施。對于城市而言, 農村比較落后并且思想水平普遍不高, 農村工作的地方領導也存在認識不到位的現象,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 體制觀念不正確, 為了讓農村適應經濟發展, 為了農村工業建設, 國家一直對農村經濟管理進行補助, “等、靠、要”的思想存在, 這樣使農村經濟一直處于被動發展。 (2) 基層領導經濟管理知識缺乏而認識不足, 很難將經濟管理體制的功能效果發揮到最大, 而且沒有戰略性的目標及手段, 以致于農村的經濟管理很難進一步發展[1]。

1.2 職責不明, 法律法規有待健全

農村經濟管理內容復雜, 任務繁多, 涉及到的范圍非常廣泛, 如包括土地承包、財政審計以及監督管理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對國家政策有很強的依賴性, 涉及農村經濟管理的法律、法規還存在法律“真空地帶”, 農村經濟管理體系不夠完善, 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職能、職責、管理權限不明晰, 經常出現依靠領導個人解決糾紛而不是依靠法律解決問題, 經濟管理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受到嚴重影響。

1.3 管理混亂, 資金管理有待加強

在落實農村經濟管理發展中, 資金是重中之重,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些年, 國家一直對農村經濟管理提供很多相關方面的補助, 但是資金卻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因為農村經濟管理在資金管理和運用中存在很多影響因素。 (1) 資金沒有明確的分類或者分類規范不清晰, 新型資金分類不斷出現問題導致新的矛盾不斷產生, 造成了對集體資產的損失。 (2) 農村經濟的資金使用情況和財政管理不透明, 資金得不到正確合理的利用, 資金亂用、挪用的現象存在。 (3) 農村經濟濟管理干部缺乏資金管理的專業知識和對財政政策的正確認識, 進而導致資金使用率很低, 回報性差。

1.4 體制落后, 管理機制有待完善

現階段, 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也在不斷順應國際全球化不斷發展, 與此同時, 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實施著相應的變革和創新。在這種新形勢下, 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機遇隨之而來, 出現了農村的社會結構不斷發生變化、農村利益結構趨向于復雜化、農村收入不斷多元化等現象, 但是在新機遇的到來時, 挑戰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 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例如, 經濟管理制度的落后和不相知識, 導致各方利益難以協調, 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農村經濟市場觀念不敏感, 這些都是隨著機遇而出現的新的挑戰[2]。

2 新常態下農村經濟管理體系創新的建議措施

2.1 更新觀念, 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

就我國現階段而言, 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任務是建設農村經濟管理體制,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全面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增加農民的收入, 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思想是行動的指南, 首先要有計劃、分批次對農村相關經濟管理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 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知識技能學習, 提高對農村經濟管理的認識。與此同時, 采取相應的措施調動相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共同促進農村經濟管理職能得到發揮。

2.2 注重細節, 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系的相關制度

為保證農村經濟管理秩序的穩定, 必須對農村經濟管理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行完善。 (1) 完善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相關的管理制度, 提高農村經濟管理體系的法制化管理和監督。明確管理者的責任和義務, 同時, 建立健全管理責任和目標激勵體系, 并且滲透多個體系, 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 (2) 制定并完善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和行為規范, 確保管理者履行職責, 正確發揮其經濟管理作用。 (3) 提高管理效率, 從落實土地承包責任制、設立規范的工作體制、完善村級財務工作管理機制、降低農民經濟負擔、設立規范的工作體制等多個角度出發, 全面提高經濟管理的有效性, 規范每個管理細節。

2.3 加強培訓, 提高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性

農村經濟管理需要進步, 構建專業、優秀的農村管理隊伍是必不可少的。具體步驟如下: (1) 目前, 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匱乏, 知識結構單一, 因此, 采取措施完善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知識結構, 加大對農村經濟管理人員的培訓, 使其從農村經濟業務、理論知識乃至科學技術等多方面全方位的了解農村經濟管理的相關問題, 創建政治修養好、業務水平高、責任心、事業心強的專業隊伍。 (2) 在對老年齡較大的工作人員加強培訓的同時, 也要注意吸收、納入專業性、有想法的新型管理人員, 增大管理人員中高素質、高學歷人員的比例, 為農村經濟管理增添新鮮“血液”。 (3) 建立專業的人力流動管理機制, 加大管理人員的流動速度, 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 促進農村經濟的高速和諧發展[3]。

2.4 拓寬渠道, 增加農業增收、農民致富途徑

近些年, 農村經濟管理得到國家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強, 相關的資金也在不斷投入, 涉農資金越來越多, 但是僅僅依靠國家投入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多方籌集資金, 拓寬資金渠道, 保證資金投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步驟, 各級部門應該完善農村的信貸管理, 簡化手續, 使農村貸款得到真正落實, 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增加農民增收的途徑。同時應該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 建立專業的網絡咨詢, 方便農民查詢, 增強涉及信息的公開化和透明化。

摘要:分析目前農村經濟管理狀況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新常態下農村經濟管理體系創新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新常態,農村經濟管理,體系創新

參考文獻

[1] 程波輝.社會管理制度創新研究:理論范式與經驗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 2014.

[2] 吳平.統籌城鄉視角下農村公共品有效供給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2014.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論文范文第4篇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先后經歷了計劃經濟, 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三種不同的經濟體制, 而為了應對經濟體制的變革, 稅收制度也必須有相應的改變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1.1 稅制初步建立和鞏固時期

1950年至1958年是社會主義的改造時期, 這是第一階段。1950年統一稅制, 并初步建立其復合稅制。

1.2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1958年至1978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和十年動亂時期, 由于“稅收無用論”的盛行和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 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被弱化, 當時稅制改革主要體現為簡化稅制和大量削減稅種。1958年, 合并商品流通稅、貨物稅的同時, 把營業稅和印花稅也合并, 開征統一的工商稅, 此次改革合并后留下9個稅種;1973年, 將互不相干的城市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鹽稅、屠宰稅和工商統一稅及其附加五個稅種合并起來, 改征工商稅。這幾次改革把1950年建立的復合稅制基本改成了單一稅制, 稅收對經濟的作用被全盤否定同時也極大地妨礙了經濟的發展。

1.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

1978年至1993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也是稅制改革的恢復時期。改革開放以后, 我國對外經濟發展迅速, 稅收的作用也被大家重新認識。但是這時也產生“稅收萬能論”的觀點。1984年開展兩步“利改稅”和工商稅制改革, 將原來的工商稅廢止, 并出臺增值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國有企業工資調節稅、城鄉個體戶所得稅等等多個稅種。到1993年12月, 我國稅種數量達42種之多。當時我國也并沒有很好地認識稅收在經濟發展的作用, 過分的寄希望于稅收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只會夸大稅收的實際作用, 反而帶來適得其反的后果。

1.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時期

1992年, 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 當前的稅制已經不能適應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客觀要求。因此, 1994年與分稅制改革相配套, 國家進行了全面的額稅制改革, 規范增值稅和營業稅, 開征消費稅土地增值稅。2006年又取消農業稅, 大大減輕農民的負擔;2008年, 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合一”。2012年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 2016年實施全民營改增, 這是我國結構性減稅的又一重大變革。根據財政部部長答記者問的內容, 國家在今后的時間還會據需深化稅制改革, 推進建立更加完善的稅制結構;當前的稅收改革重點可能會集中在房地產稅開征以及減輕個人所得稅負擔。

2 稅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從上述我國稅制改革趨勢中, 不難看出稅收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 特別是1994年稅改以來, 我國稅收收入連年增長, 我國稅收經歷了幾次大的飛躍, 1978年為519.3億元, 1985年稅收收入突破2 000億元, 1994年甚至達到51296.88億元, 1999年突破萬億大關, 2003年和2020年分別20 000億元和70 000億元, 現在我國每年的稅收收入也保持較高速的增長。正如肖捷部長所說的, 經濟是財政的基礎, 財政狀況取決于經濟發展態勢, 財政收入與經濟運行正相關。稅收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稅收的多少直接關系到國家公共事業投資, 基礎設施建設, 職工工資水平和政府開支。而稅收的多少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 即經濟決定稅收。

2.1 經濟發展決定稅收

經濟決定稅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經濟決定稅收的產生。一般來說, 哪里有經濟活動, 哪里就會有稅收。其次,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稅負水平。在中國境內發達地區稅負較高, 欠發達地區稅負低。經濟改革決定稅收改革,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 每次經濟的改革必然會帶來稅收制度的變化。最后, 改革開放, 國家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先后進行利改稅和建立新稅制的重大改革, 不斷調整完善稅收政策額, 促進經濟的發展。

2.2 稅收對經濟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現在稅收的微觀經濟效應和宏觀經濟效應。稅收的微觀經濟效應主要是指通過課稅行為對納稅人的經濟活動和行為選擇產生影響。以消費稅為例, 政府為抑制某些商品的而消費, 對特定的商品選擇型征稅, 這樣既可以減少此類產品的消費同時也可以取得財政收入調節經濟。稅收的宏觀經濟效應主要體現在稅收對資源的配置, 經濟的增長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國家的宏觀調控需要財力作為后盾, 而稅收則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定程度上擴大稅收規??梢栽鰪娬畬Y源的配置和調控。但同時也應該注意稅收的增長不能超過企業和居民的承受能力, 否則會帶來反作用。適當的減稅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增長, 如刺激民間投資, 吸引外資, 提高企業競爭力, 增強經濟發展后勁。肖捷部長在談及2018年的減稅降費政策時提到我國將會繼續推行減稅降費政策, 減輕企業負擔, 重點降低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會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主要體現在對高收入群體征收個人所得稅和對高收入群體消費的高檔商品和服務征稅來實現收入再分配功能;但是過高的累進稅率也可能會抑制高收入者的工作積極性, 帶來效率損失。因此, 要制定合理的稅率和建立健全的稅收體制, 從而在實現收入調節作用的同時也能促進經濟的增長。

摘要:稅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經濟條件是稅收產生和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反之, 完善的稅收制度也會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基于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稅收制度的改革分析, 探討稅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稅制改革,稅收,經濟

參考文獻

[1] 萬瑩.稅收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6.

[2] 申自強.稅收與經濟發展關系問題探討[J].市場論壇, 2008 (6) .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論文范文第5篇

一、信用原則的內涵

追根溯源, 信用原則最初是以“善意原則”的形式出現的, 是從羅馬法的古老原則之中衍生而來的。除此之外,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體系之中, 也能夠找尋到信用原則的緣起。自古以來, 講信用就被視為一種令人歌頌的良好品性, 一位講信用的人將獲得周圍人們的極大敬意。由此可見, 信用原則作為我國的根本道德原則, 發揮著長遠和深刻的影響, 從而這一原則被納入了民商法之中。

改革開放之后, 國內的經濟體制開始轉變, 市場經濟的比重逐漸增加。具體到現階段的社會發展程度而言, 信用原則側重于強調, 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體系之中, 按照市場經濟制度互惠性來與其他主體之間展開相應的交易行為, 并在簽約的過程中, 也保持誠實信用的姿態, 根據合同約定來切實執行相應的行為。

總體而言, 對于信用原則內涵的研究角度是多樣的, 但無論是語義說、雙重功能說還是從其他視角來探討信用原則, 都共同地體現了一點最為根本的核心含義, 即信用原則會對市場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產生規范作用。正是這種規范作用, 使得各個經濟主體能夠按照經濟交易道德來指導自身行為。

二、民商法信用原則的現實不足

信用原則固然是好的, 但如果缺乏必要法律條文的強化, 可能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最終使得整個經濟市場的秩序無法得到保障。因此, 將信用原則納入民商法之中, 通過法律來強力執行, 有助于構建一個誠實守信的經濟氛圍。民商法要求各個經濟主體都賦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 遵循信用原則, 以此助推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就現階段的情況而言, 國內民商法信用原則在現實執行過程中依舊反映出一些問題。

( 一) 經濟領域不規范

首先從宏觀層面來看, 整個社會的經濟環境依舊體現了不成熟性, 并且存在一些局部的失控因子。最常見的就是金融詐騙等違法現象的出現, 這類現象的發生, 從側面反映出國內的金融制度依舊存在漏洞, 這些漏洞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從而造成惡性事件的發生。除此之外, 在整個商品市場之中, 質量問題依舊頻出, 無論是對于國民生活質量, 還是對于國民自身品牌的構建, 都產生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 在經濟領域的這些信用缺失的問題, 會造成整個社會面向的負面影響, 從而對國民經濟的增長與良性發展產生阻礙。

( 二) 司法工作不嚴謹

除了跟信用原則密切相關的違法行為的出現之外, 還有不少司法工作中的信用缺失現象。這一環節的信用缺失將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 直接造成的惡果, 即為法人主體資格確認的混亂。除此之外, 訴訟環節的信用缺失現象, 也對于法律精神的落實造成不利影響。

( 三) 缺乏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就現階段的民商法而言, 并沒有到臻于完善的地步??陀^而言, 民商法已經對信用原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然而, 不可否認的是, 下位原則的完善依舊沒有到位。結合國內轉型的現實情況, 市場經濟環境依舊處于不斷變動的狀態之中, 尤其是信用市場的構建才剛剛起步, 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亟需進一步地完善。

三、民商法信用原則的健全舉措

( 一) 強化立法工作

構建強有力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 才能夠確保信用原則的徹底貫徹落實, 并營建一個秩序井然的市場環境。要想做到這一點, 就有必要對民法典做進一步的完善, 對相關的交易行為作出嚴格的規范, 并且確保司法過程的公正, 這就為構建井然的市場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 二) 強化道德體系

從宏觀層面構建一個健全的道德體系是很有必要的, 這不僅依賴于國民素質的提升, 也與從事司法工作的相關人員的職業道德緊密相連。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行為的過程中, 都應該對自身嚴格要求, 嚴格遵循信用原則, 以保證公平交易的持續。除此之外, 反向的懲處措施也應該強有力, 對于違反信用原則的主體, 應該有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處理, 以對其行為予以適當的警示, 保證其嚴格遵循信用原則。

( 三) 提高失信成本

人是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傾向的, 所以進一步提升失信成本, 將正面督促各個主體嚴格遵循信用原則。在這一領域可以借鑒起步較早的西方國家, 構建起一整套完善的征信體系, 對于征信記錄不良的個體, 將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不公平待遇, 這就是他失信的實際成本。通過此舉嚴厲約束失信行為, 共同構建一個信用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

綜上所述, 強化民商法的信用原則, 無論是對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還是對于國內經濟的持續助推, 都有著積極的正向影響。通過強化立法工作與道德體系, 并進一步提升失信成本, 將有效助推信用原則的貫徹與滲透。

摘要:民商法的信用原則要求各個經濟主體都賦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 遵循信用的善意, 以此助推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然而, 民商法信用原則在現實施行中存在一些不足, 本文將就這些不足展開分析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民商法,信用原則,市場經濟

參考文獻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驗論文范文第6篇

在經濟法的促使之下, 國家調節可以在市場調節基礎上實現在調節, 換句話說, 經濟法通過資源利益分配, 可實施的一種再分配方法。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 社會利益的分配關系必須得到保障性處理, 在此過程中, 經濟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際發展過程中, 人們需要對經濟法的再分配功能進行全面認知, 只有這樣, 才能確保我國入手分配關系的有效發展。

2 經濟法的再分配功能

法律本身的作用便是對社會關系進行調節, 由于法律的不同, 各自領域中的社會關系調節方式也存在不同。站在這個角度來說, 法律本身與利益資源分配關系存在一定的規范作用。在國家發展過程中, 利益關系即社會關系, 主要涉及的分配關系如下:第一, 普通民眾與國家相關部門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第二, 民眾個體之間的分配關系。第三, 權力機構與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從上述關系中可以看出, 對經濟領域資源分配關系進行調整的主要法律包括民商法和經濟法。其中, 民商法主要與市場調節需求相適應, 為市場調節提供法律保障, 屬于社會利益資源初級分配范疇。因此, 在經濟領域利益資源再分配過程中, 經濟法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另外, 在市場經濟條件的影響下, 各方面的經濟價值受到了供求關系的支配, 這也是市場調節存在的根本意義。受市場調節需求的影響, 生產力和生產個體之間存在著利益流動情況, 這也可以將效率、公平等因素突顯出來。因此, 初次分配同樣具備較高的合理性。

由于經濟法對利益資源具備再分配能力, 可以對初次分配的局限性進行克服, 從而對個體之間的社會利益關系進行協調, 將社會本位的分配精神突顯出來。該項工作的價值取向意義如下:既可以對個體中的正當效率進行維護, 還可以避免社會公眾、總體等機構的效益損害, 最終實現高層次社會正義的有效保持。

3 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體建議

3.1 建立完善的輸入分配經濟法律制度

首先, 對財政法律制度進行有效完善。整體來看, 我國財政轉移支付的實施是避免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但在制度缺失情況下, 財政轉移支付效果很難被突顯出來。因此, 財政法律制度的完善顯得十分重要。除此之外, 由于我國在醫療、教育等公共財政中的投入存在不足, 需要通過財政法律制度的完善, 將公共財政的投入責任突顯出來。各地區政府還可以通過對財政投入力度的提升, 避免相應支出的增加。其次, 對勞動者地位平等制度進行完善。例如, 根據我國《勞動合同法》的有效規定, 對勞動者條款進行了有效保護, 但在實際工作中, 很多法律制度無法得到有效實施, 同種用工、不同薪酬現象依然存在。另外, 在同一單位之中, 正式職工與合同工的薪資待遇差距很大, 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治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 我國《勞動合同法》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為了實現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效改革, 相關部門應建立起完善的薪資制度, 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維護。

3.2 對收入分配的調控監管法律制度進行完善

首先, 對稅收法律制度進行有效完善。稅收是收入分配調節及維護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在此過程中, 我國應進一步提升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起點, 并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有效修改, 這對于社會公平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其次, 對收入分配監管法律制度進行有效完善, 對壟斷行業進行限制, 避免不合理收入現象的出現。另外, 該項問題在很早之前就被政府納入到規劃目標之中, 但很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便是監管制度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因此,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 相關部門應該對監管法律制度進行全面建設, 從而各項責任的劃分進行明確。例如, 針對工資分配制度及最低工資制度的制定, 不僅要以各地區發展情況為標準, 還要對職工生活進行全面了解, 從而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3.3 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合理完善

首先, 社會保險制度進行完善。截止到目前, 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覆蓋面較低, 無法對收入分配情況進行全面調節, 更不利于社會公平的有效維護。因此, 我國應該對農村、城市的社會保險制度進行深入完善, 做到保險繳納的強制性實施, 為資金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其次, 對社會福利制度進行制定和完善。我國的職業福利分化情況顯得十分嚴重, 這也引發了大量的社會福利損失現象。例如, 一些特權部門利用職務便利, 可以獲取到更多的隱性收入。因此, 福利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 尤其是在社會福利的發放上, 應該將公平分配原則體現出來。

4 結語

綜上所述, 站在經濟法角度來說, 相關部門應該對部分理論進行深入研究, 對經濟法的科學論證體系進行全面完善, 進而實現經濟分配制度的有效改革。另外, 我國還可以通過宣傳工作的加強, 讓各界全體及普通民眾對經濟法內容進行全面了解, 掌握經濟法中的內容和真諦, 并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應用, 將再分配功能體現出來。

摘要:經濟法是我國經濟規范的根本法律, 可以首先對國家整體再分配功能的有效條件, 幫助社會處理好利益分配關系, 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本文根據以往工作經驗, 對經濟法的再分配功能進行總結, 并從建立完善的輸入分配經濟法律制度、對收入分配的調控監管法律制度進行完善、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合理完善三方面, 論述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經濟法,再分配功能,制度改革

參考文獻

[1] 董成惠.經濟法視野下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法治路徑[J].寧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17 (1) .

上一篇: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審計論文范文下一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