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防治論文范文

2023-12-10

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防治論文范文第1篇

內容摘要:針對黏性土地區考古現場地下水排水困難的問題,采用了構筑人工填砂導水排水溝的方法,在考古探方周邊形成導水排水體系?,F場模擬試驗證明,該方法不僅能夠排除黏性土中的地下水,而且能夠隔斷毛細水運動,從而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防治考古探方滲水,保障考古工作順利進行。該方法同樣可用于潮濕環境地下水淺藏地區的遺址保護和陳列館滲水防治。

關鍵詞:潮濕環境;黏性土;考古;地下水

引 言

在我國長江流域的下游地區,人口分布比較密集,大小城市星羅棋布,社會發展歷史悠久,人類活動留下了眾多的遺跡。這些遺跡記錄著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記錄著古代人類生活生產方式,記錄著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記錄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也記錄著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1]。其內容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5]的重點區域。這類地區的自然環境相對優越,地勢寬廣平坦,以平原和緩坡丘陵為主要地貌形態,大氣降雨量比較充沛,河流湖泊發育,地表水、地下水資源豐富,土壤以河湖沉積物為主,黏性土分布面積廣,植被覆蓋度高,物產豐富。從環境干濕度來講屬于潮濕地區或潮濕環境[6-7]。

在潮濕環境開展考古發掘,往往受到滲水和積水的干擾,嚴重時甚至造成水災[8],使考古發掘難以進行。為此人們首先想到的辦法是在考古挖坑中一邊排水一邊發掘,但這樣往往會使發掘坑變成泥坑,不僅增加了考古發掘的難度,而且對土遺址文物造成損壞,喪失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人們也試想采用在發掘探方周圍打井排水的辦法來降低地下水位[9],但是,黏性土地層的弱透水性特征,使得打井排水不能奏效[10],就是在邊長5m的探方周圍打上4眼水井,也不能控制地下水位,也不能阻止黏性地層中地下水在探方緩緩滲出??梢?,防治考古發掘坑中的滲水是潮濕環境黏性土地區考古現場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為解決黏性土地區考古現場滲水困擾的難題,保障這類地區考古發掘工作順利開展,遏制地下水對遺址,尤其是土遺址發掘的影響,為這類地區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消除不良環境危害,我們經過幾年的調查研究,運用水文地質學理論和方法,設計了人工填砂溝導水排水方案,并經過實地現場試驗,證明該方案能夠有效地排除黏性土地層的地下水,降低考古現場周圍的地下水位,同時能隔斷黏性土中的毛細水運動,從而有效遏制或消除考古探方滲水問題。

1 試驗部分

1.1 試驗設計

試驗場地選擇在位于長江下游的浙江省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研究試驗基地,該區為潮濕環境黏性土地層分布區,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小于1m。在這里選擇一塊平地,按照1984年文化部《田野考古工作規程(試行)》通常的田野考古發掘坑的面積大小[11],布置5m×5m的考古探方,探方四邊向外擴1.0m形成7m×7m的正方形,再向外擴1m形成9m×9m的正方形。然后在最大正方形的三個內角和一邊中間的內側各布置井孔(圖1a),井徑0.3m,井深要求超過考古探方深度0.5m—1.0m。4眼井均按抽水井要求成孔。成井以后,待井中水位穩定后觀測其靜水位,確定考古現場地下水位的埋藏深度。然后選取其中1眼井為抽水井(1號井),其他3眼井為觀測井,進行抽水試驗和水位恢復試驗。水位觀測采用地下水位記錄儀,記錄間隔設定為10秒;如果用人工觀測,時間序列設定為:10秒、20秒、30秒、1分、1分30秒、2分、3分、4分、5分……直到水位降到井底。抽水停止后的水位恢復觀測時間序列與上述相同,直到水位恢復到原始水位(靜止水位)。

場地原狀黏性土地層抽水試驗完成以后,沿9m×9m正方形邊線內側開挖寬1.0m、深度超過考古探方設計深度0.5m的溝槽,充填透水性能好的砂礫(卵)石,臨近地面0.2m填上原狀黏土層,與原來地面保持一樣(圖1b)。這樣用人工充填的透水層將原先打成的4眼水井聯通起來,形成閉合的填砂導水溝。填砂導水溝施工完成,待井中水位恢復到靜止水位,再次進行抽水試驗和水位恢復試驗,抽水井、觀測井的布置與觀測方法與第一次試驗相同。

對比分析填砂導水溝建成前后的兩次抽水試驗結果,驗證填砂導水排水溝設置的作用,驗證該方法對考古現場地下水的控制效果。

1.2 黏性土原狀地層中的抽水試驗

2014年6月20日試驗工作人員進入模擬考古現場場地,按上述規則布置了地下水抽水試驗場地及井孔位置,聘請當地打井隊鉆進,7月2日成孔。隨后連續3天觀測各井水位,待地下水位穩定后,測定了各井的地下水靜止水位,確定了試驗場地地下水位埋深約0.6m。隨后以1號井為抽水井,其他井為觀測井,于7月6日做了場地原狀黏性土地層地下水抽水試驗和水位恢復試驗。試驗類型屬非穩定試驗[12],試驗全過程中抽水井和各觀測井水位變化監測結果如圖2所示。

抽水試驗以定流量Q=51.87L/min進行抽水,僅僅用了1.5min,1號井中的水被抽完,抽水井水位下降迅速,抽出水量總計77.80L,觀測到的水位降深s=2.45m。抽水停止時算起的水位恢復觀測時間t =800mins,水位恢復比較緩慢。2號、3號、4號觀測井水位在整個試驗期間變化十分微弱,水位線緊靠橫坐標軸沒有明顯變化(圖2)。

1.3 填砂排水溝建立后的抽水試驗

黏性土原狀地層打井抽水試驗完成后,按照試驗方案,聘用民工和試驗技術人員一起經過15天的開挖溝槽、填筑砂礫石,建成了預先設計的填砂導水排水溝。待試驗場地地下水位恢復到原始水位后,于2014年7月23—24日,進行了模擬考古場地填砂排水溝建成之后的抽水試驗,仍然以1號井為抽水井,2—4號井為觀測井,抽水設施和試驗方法與原狀土地層抽水試驗基本相同。試驗類型同樣屬于非穩定試驗,試驗全過程監測的抽水井和各觀測井水位變化如圖3所示。

填砂導水排水溝建立后的抽水試驗和水位恢復試驗,平均抽水流量Q=0.84m3/h ,抽水延續時間tp=4.5h,井中水位降至井底后停止抽水,抽水井觀測到的水位最大降深s=2.41m。隨后開始水位恢復,延續恢復時間t =29.5h,直到抽水井、觀測井中水位恢復到了抽水前的靜止水位,即水位埋深0.6m。

2 試驗結果討論

2.1 填砂排水溝建立前的抽水試驗討論

黏性土原狀地層地下水抽水試驗表明,抽水井水位降深從0—2.45m變化,時間僅僅為短暫的90s。在這短暫的時間內抽水井水位迅速下降,圖2所示的水位下降曲線緊貼縱坐標軸。短暫的抽水時間從井中抽出的水量只有0.0778m3(77.8L)。這些水量主要是抽水井井管中的積水,幾乎不包括周圍黏性土地層的滲出水。這說明黏性土含水層雖然處于飽水狀態,但透水性和給水性能很差,不可能在短時間滲出[13-14]。試驗顯示該黏性土地層的滲透系數k=9.4362×10-7cm/s,對應的給水度μ≤0.10。 從水位恢復情況來看,抽水停止后800mins,抽水井水位恢復離靜止水位約0.2m,第二天的觀測表明,抽水井水位需要24—28小時才能恢復到抽水前的靜止水位。這充分說明試驗場地黏性土地層中的水滲入井孔速度是十分緩慢的。

從圖2還可以看出,抽水井水位下降、恢復過程中,觀測井水位幾乎沒有下降的跡象,就是距離抽水井4.5m的觀測井也不例外。仔細觀察才可以發現,在整個試驗進程100mins后觀測井水位有很微弱的下降反映。這一重要現象說明,周圍黏性土地層中的水分緩慢向抽水井補充,也說明場地黏性土滲透性能的確很差。在這種地層中直接打井排水是不可行的,不能達到排水降低水位的目的,不能控制考古現場的地下水。

2.2 填砂溝建立后的抽水試驗討論

人工填砂排水溝建立后的抽水試驗表明,抽水井水位降深從0—2.45m變化,抽水時間需要4.5h,總抽水量達3.86 m3。抽水井水位變化比較緩慢,這說明填砂排水溝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和給水性能,其中所含水量能夠不間斷地向抽水井滲流補充?,F場滲透試驗得到填砂層的滲透系數K=4.463×10-2cm/s,對應的給水度μ=0.32。從水位恢復情況來看,抽水停止1小時內抽水井水位恢復很快,停抽后的8小時內水位恢復較快,然后逐漸變慢,直到25小時后,抽水井水位和觀測井水位均基本恢復到靜止水位。

從圖3可以看出,抽水井水位下降過程中,觀測井水位變化明顯,具有與抽水井水位同步變化的特征,距離抽水井越近的觀測井水位下降越明顯。這說明抽出的水量既包括人工填砂溝含水層中的水、抽水井和觀測井井管中的積水,也包括周圍黏土地層中的少量滲水。從水位恢復曲線來看,水位恢復的時間仍然長達24—30小時,這說明從黏土地層中的地下水滲入填砂排水溝的速度是十分緩慢的,而排水溝中的積水進入抽水井被排出是比較迅速的??梢?,只要考古探方外圍黏性土中的地下水滲入填砂排水溝,就很容易滲入抽水井被排走,就能夠有效控制黏性土地區考古現場的地下水。

通過填砂排水溝建立前后的抽水試驗可以看出,填砂排水溝的建立顯著地改變了地下水的滲透性能和徑流條件,利用人工建立砂礫石導水排水溝,可以有效控制黏性地層考古現場的地下水,只要及時抽出填砂排水溝中的地下水,就能保證考古探方沒有地下水滲出,就能保證考古工作不受地下滲水的影響。這些效果已經在試驗場地模擬考古發掘后續試驗研究中得到了驗證。

3 結 論

長江下游黏性土層分布地區屬典型的潮濕環境,具有水源豐富、地下水埋藏淺的特征[15],在這類地區進行考古發掘,往往受到地下滲水的嚴重影響。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黏性土中地下水,排除地下水對考古現場的干擾,是一項保障考古工作順利進行,保障遺址本體免遭破壞的關鍵技術問題。

黏性土含水層滲透性和給水度極差,直接打井抽水不能排走其中的水量,不能達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不能遏制滲水對考古發掘的嚴重影響。

現場試驗證明,在黏性土層地下水淺埋地區考古探方周圍建立人工填砂排水溝,能使滲透系數k由9.4362×10-7cm/s增加到4.463×10-2cm/s,

給水度μ由小于0.10提高到0.32,能起到疏導地下水流動和順利排走地下水的作用,能夠有效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向考古探方入滲,保障考古工作不受滲水的影響。

人工填砂排水溝不僅能疏導排泄黏性土層中的地下水,而且能夠阻隔黏性土層毛細水的運動。該項技術完全適宜于黏性土層地下水淺埋區考古現場滲水問題的防治,也適用于這類地區遺址陳列館滲水的防治及地下水的控制。

參考文獻:

[1]方修琦,葛全勝,鄭景云.環境演變對中國文明影響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古地理學報,2004,6(1):85-91.

[2]袁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顧: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過程中的技術與生業研究[J].南方文物,2012(4):5-12.

[3]朱誠.對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以來環境考古研究問題的思考[J].自然科學進展,2005,15(2):149-153.

[4]王輝.國家“十一五”重點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J]. 成果展示,2012,70(8):72-75.

[5]郭怡,李泊提,孫國平,等.田螺山遺址古菱角埋藏環境調查與保護對策的初步研究[J]. 南方文物,2013(1):126-132.

[6]張明泉, 張琳,王旭東,等.考古現場土遺址保護中環境干濕度判定指標體系的建立與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9(4):465-469.

[7]王旭東.潮濕環境土遺址保護理念探索與保護技術展望[J].敦煌研究,2013(1):1-6.

[8]覃政教,林玉石,高明剛,等.桂林甑皮巖遺址巖溶地下水水害成因及防治對策[J].地球學報,2011,32(1):107.

[9]劉佑榮,陳中行,周麗珍.大型平原土體遺址主要地質病害及其保護治水工程技術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7,19(3):11-15.

[10]葉正強,張森安.粘性土的滲透規律性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9(5): 121-125.

[11]欒豐實,方輝,靳桂云,等.考古學理論·方法·技術[M].第一版.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0-47.

[12]劉嘉析,李定方.潛水井三向非穩定流的有限元解法[J].巖土工程學報,1980,2(4):49-60.

[13]宿青山,段淑娟.對飽和粘性土滲透規律的新認識及其應用[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 1994,24(1):50-56.

[14]許傳福.弱透水層飽和粘性土中水分滲透規律研究[J].吉林地質,2008,27(1):30-32.

[15]汪珊,孫繼朝,李政紅.長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環境質量評價[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05(6):30-33.

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防治論文范文第2篇

不斷提高工程地質勘察數據的準確性, 對水文地質環境進行全面的分析, 采取最為合適的施工方法, 從而能夠在工程建設中減少對周圍建筑物的影響, 并且可以有效保證工程建設的總質量。但由于在實際勘察中, 水文地質勘察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導致數據的準確性偏低, 進而對工程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 甚至威脅建筑物的安全。因此, 工程地質勘察中對水文地質工作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1 水文地質勘察的意義

水文地質勘察是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 工程的實際施工中, 人們通常會忽視水文地質勘察的重要意義, 從而導致巖土工程在施工中出現眾多的安全隱患。目前, 我國工程建設中, 地下水是水文地質勘察的重要內容, 不僅要勘察其腐蝕性的強度, 還需要勘察地下水水位變化情況, 盡量減少因水位變化對工程造成的影響。水文地質勘察工作中, 工作人員對其認識度不夠, 存在“應付了事”的現象, 影響勘察數據的精確度, 導致工程設計參考依據失去準確性, 而設計以及施工流程安排都會存在安全隱患[1]??梢? 工程建設設計以及施工流程、工藝等都需要以水文地質勘察數據為依據?;诖? 工程建設單位以及水文地質勘察人員, 都應重視此項工作, 運用科學的方法查明水文地質情況, 并將真實的數據提交給設計部門和施工部門, 保證對工程進行合理的設計, 并進行施工安排, 增加工程建設的合理性, 減少或避免水文地質問題對工程造成的不良影響。

水文地質勘察中, 為保證其在工程中的作用和價值, 需要結合工程建設要求以及施工地質環境等因素, 實施有針對性的勘察工作。其中, 地下水的真實數據資料是工程建設最需要的水文地質數據。因此, 應在勘察過程中, 掌握地下水腐蝕及水位變化的有關數據, 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判斷工程建設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進而做好預防措施, 及時研究解決水文地質問題, 從而提高工程建設施工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 可以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質量。工程地質勘察中, 水文地質問題不容忽視, 需要專業的勘察人員, 使用專業的、先進的勘察設備探測和監控水文地質環境, 從而為工程建設提供準確的水文地質數據。

2 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及其危害性

2.1 地下水腐蝕

不同環境下的地下水有不同的特點, 而水位的變化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同時, 受到季節的影響, 同一氣候環境不同區段降水量存在差異, 同樣對地下水位變化存在影響。地下水與地表水一樣, 即可能具有腐蝕性, 主要由于地下水中應有很多的礦物成分, 若是受到污染, 水中的礦物成分將會發生改變, 且還會出現繼續增加的情況[2]。因此, 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中, 工作人員需要對地下水的腐蝕情況進行取樣實驗。主要檢測地下水中含有的礦物質, 并對其進行分析, 進而確定地下水的腐蝕程度;若是地下水中的某些化學成分過高, 會腐蝕工程建設材料。

2.2 水位上升以及對巖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巖土工程的可靠性以及穩定性, 與地下水存在密切的關聯, 地下水位變化若是超出正常范圍, 則會影響巖土工程的可靠性以及穩定性。施工中為減少地下水位變化對巖土工程的影響, 需要對地下水位變化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 針對水位變化對巖土工程的影響, 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地下水位上升會對巖土工程的穩定性造成嚴重威脅, 而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眾多, 如:含水層結構變化、溫度變化、降水量加大、水文地質條件發生變化等原因, 都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此外, 地下水位上升存在幾種特殊原因, 即巖土施工中其結構強度、濕度等與施工要求不相符, 導致工程出現粉土管涌、淤泥質土流土破壞等現象, 從而危害建筑物或構筑物的穩定性。

2.3 水位下降以及對巖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地下水位下降與上升一樣, 都會對巖土工程造成危害。通常情況下, 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 表現較為明顯的人為因素有:采礦、地下水被大量抽取、以及水庫的維修改建等, 都會導致地下水位出現嚴重下降, 極容易造成地面開裂、沉陷或是塌陷等問題。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對地表造成的破壞, 嚴重影響建筑物本身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進而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3]。因此, 為保證工程以及周圍建筑物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應對人為因素加以控制, 建立減少使用工程周圍地下水, 并控制各項工程的維修改建, 減少地下水位下降現象。

2.4 水位頻繁出現升降變化以及巖土工程造成的危害

面對地下水位的下降現象, 我國地質勘察工作人員總結多年的工作經驗, 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嘗試, 已經取得比較顯著的成績。但是, 與實際工程需求、工程地質勘察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4]。膨脹性巖石會受到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 出現一定的膨脹變形, 故而, 若地下水位反復出現變化, 則會導致膨脹巖石出現更大幅度的變形, 而在這種變形的影響下, 地面則會出現開裂, 最終破壞建筑物結構, 且在輕型的建筑物上結構破壞現象更為明顯。此外, 地下水頻繁出現變化的地點, 會受到地下水的侵入, 并將土層中含有的鋁鐵等成分帶走, 導致土層失去有效的膠結物, 土層出現松動、含水孔隙加大, 而土層的強度以及承載能力則嚴重降低, 影響巖土工程基礎施工的處理, 不利于巖土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3 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工作的主要內容

3.1 野外水文地質工作

工程地質勘察中, 水文地質野外工作是其中比較常見的勘察形式。野外勘察可以獲取全面的水文地質相關數據, 且數據的準確性相對較高, 對于工程的整體設計、施工以及測評等工作都有重要意義, 可以為其提供全面且具有科學性的水文地質環境數據[5]。工程地質勘察人員, 需要結合實際工作需要, 不斷學習先進的勘察技術,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進而提升勘察結果的精度;同時, 在工作中應重視水文地質勘察, 結合自身的實踐工作需要, 不斷創新水文地質勘察方法, 保證做到按照實際情況分析水文地質問題, 并結合恰當、科學的檢測方法, 爭取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質勘察數據的精確度。

3.2 水文地質鉆探工作

工程建設中, 水文地質勘察的重要工作包括鉆探環節。鉆探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取楊鑒定及水文地質試驗, 這一環節需要水文地質專業人員利用專業設備以及相關工具實施;水文地質勘察工作中, 鉆探可以在多種復雜并存的環境下展開工作, 通過巖芯水文地質鑒定和水文地質試驗, 獲取水質化學成分報告以及水文地質參數, 為解決工程措施如地下水疏干排水、降水及其腐蝕性提供設計依據。

3.3 水文地質物探工作

水文地質物探使用最為頻繁的兩種方法為電法勘探和磁法勘探。其中電法使用較為普遍, 地形條件對電法勘探有很大的影響, 需要以巖石具有的電學性質作為基礎條件, 對巖石的縫隙、含水性等電性條件進行分析, 需要專業人員使用勘測設備, 檢測并確定巖層的物理數據, 進而對地下深層的水文地質情況進行判斷并綜合分析, 大致了解深層水文地質條件, 主要為水文地質勘探提供依據。

結束語

工程地質勘察是工程建設的基本建設程序, 而水文地質勘察又是工程地質勘察中重點, 地下水位的變化、壓力以及地質結構等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 對工程建設質量有直接影響。因此, 需要全面而認真的落實水文地質勘察工作, 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進而為工程建設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 為工程的整體建設質量提供前提條件, 有利于保證工程以及周圍建筑物的穩定性。

摘要:我國工程地質勘察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 其勘察數據精確度越來越高, 為工程建設質量提供基礎保障。但是, 水文地質勘察還存在一些問題, 需要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彌補水文地質工作的不足, 減少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 提高工程建設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從水文地質勘察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及其危害、勘察的主要內容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工程地質勘察,水文地質,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建國.工程地質勘測中水文地質的影響與應對[J].內蒙古煤炭經濟, 2017, (01) :40-41.

[2] 肖湘.工程地質勘察中水文地質問題的探討[A].《智能城市》雜志社、美中期刊學術交流協會.2016智能城市與信息化建設國際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II[C].《智能城市》雜志社、美中期刊學術交流協會:旭日華夏 (北京) 國際科學技術研究院, 2016:1.

[3] 孫杰, 崔英華.關于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水文地質問題分析[J].山西農經, 2015, (10) :83.

[4] 龔放.工程地質勘測中水文地質問題的探討[J].四川水泥, 2015, (11) :50.

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防治論文范文第3篇

1 關于地質災害的概述

地質災害是人為及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表現, 對環境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威脅。眾所周知, 我國地大物博, 幅員遼闊, 海岸線長, 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地質形態, 才會頻繁的出現地質災害??扇羰浅霈F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就有可能會危及大眾的人身安全, 且還會給受災地區的交通、通信等帶來不利影響, 不利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所以, 必須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護, 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 當地政府都應當給予大力支持, 對出現重大災害的地區, 應當加大關注力度, 設置地質災害防治系統, 有效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 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2 地質災害防治的作用

就目前地質災害的情況而言, 其不光屬于科學研究領域, 還屬于社會公共學研究領域。從宏觀角度出發, 地質災害的防治不只需要及時消除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還應對利用地質環境引起重視, 目的是為盡快解決問題。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 就必須提高地質環境的穩定性?;诖? 就應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加強研究, 降低地質災害出現的幾率, 同時還應及時處理地質減災問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 為突顯防治效果, 必須從以下方面開展, 分別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地質環境利用。

3 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一旦出現, 其帶來的損失無法估計, 就連引發的安全問題也無法預測。所以, 就需要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有效解決安全問題, 必要時, 還應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來進行防治。

3.1 創建地質災害調查區域

就目前情況而言, 要想有效的防治地質災害, 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必須在地質災害頻繁出現的地區創建調查區, 而且還需要成立特別調查小組, 專門研究地質災害的地形地貌、氣候等特點, 做到可以精確預測出地質災害的發生, 并及時采用措施進行處理。除此之外, 還應依照地質災害的特征合理劃分等級。等調查研究結束以后, 調查小組還應對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的特征展開探究, 并采用有效措施防治地質災害, 進而為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3.2 設置警報裝置

為對地質災害地區的防治成效進行分析, 必須事先在該區域設置警報系統。如果警報裝置應用符合要求的檢測技術, 就可以檢測地質災害, 而且還能在災害出現以前, 將收集到的地質信息及時反饋給所需部門, 并積極采用防治措施, 目的是為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

3.3 創建緊急處理制度

當前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人們也開始對地質災害的處理提出嚴格要求。除了創建地質災害調查區域以外, 還應構建災害緊急處理系統, 尤其是那些頻繁出現地質災害的地區。此外, 還應采用先進技術, 并將其和相關資源結合在一起, 創建災害響應制度, 并對其進行完善。一般來說, 上述機制主要是由網絡信息平臺、應急設備以及處理技術等組合而成。一旦出現地質災害, 便能在短時間內到達災區, 快速開展救災工作, 保證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減少受災損失, 穩定社會。

4 地質環境利用

4.1 利用建設工程地質環境

在工程地質環境建設中, 利用地質環境占據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具體可通過以下方面表現出來: (1) 對工程的地質信息以及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地質環境的風險種類, 才可以創建安全、穩定的工程地質環境。當然, 在建設地質環境的過程中, 還應對其穩定性進行評價, 避免再次出現地質災害; (2) 樹立長遠發展理念。眾所周知, 長遠發展理念在防治地質災害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單就地質環境的利用現狀來說, 人為因素不容小覷。 (3) 當創建工程地質環境時, 不光需要對工程和地質的穩定性進行評估, 還應當確立可持續發展觀, 有效的提高對地質環境的利用。

4.2 區域地質環境的利用

在對區域地質環境進行利用時, 應綜合考慮工程建設的特征??傮w而言, 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點內容:一, 對區域地質環境的安全情況進行分析與判斷, 并依照地質環境利用評價體系來了解區域的地質環境;二, 在了解地質資源之后, 還應合理利用其它地質環境。結合實際情況, 對地質環境進行細化, 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期間, 更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來帶動本區域的經濟發展。

5 結語

綜上所述, 當突發地質災害時, 必須及時采取措施來進行處理, 同時還應利用地質環境, 將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落實到位, 并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摘要:最近幾年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 人們開始對生產建設環境提出嚴格要求, 尤其是其安全性和穩定性。單就地質災害來說, 其會直接破壞生產建設環境, 而且還是毀滅性打擊, 所以, 就需要及時應對上述情況, 并提前制定好預防方案。此外, 還應對地質環境利用引起重視, 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到生產建設, 當然, 還有必要對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結果進行分析, 目的是為更好的明確工程建設的范圍和規模, 從而盡快實現經濟發展目標。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利用,分析,闡述,研究

參考文獻

[1] 汪磊.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風, 2017 (24) :104.

[2] 閆國芹.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地質環境應用探討[J].價值工程, 2016, 35 (10) :207-209.

[3] 王亮, 劉長憲.解析地質災害防治及其地質環境利用[J].建材與裝飾, 2016 (11) :205-206.

[4] 張朝月.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問題研究[J].科技展望, 2015, 25 (06) :129.

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防治論文范文第4篇

1、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地質災害通常情況下都是由于地球板塊的結構或者是板塊運動所造成的, 地質環境在不斷地變化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 甚至還對自然資源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由此可以看出, 地質災害加劇了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失, 所以一定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防控。如果從自然角度來說, 地質災害比較難預測和控制, 一旦發生地質災害, 僅僅憑借人類的力量是很難對其進行防控的。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當中, 政府和相關部門越來越意識到對于各種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重要作用, 同時也引進了一些先進防治措施??墒沁€是存在少部分地區并沒有對這一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 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被動層面上, 只是在災害發生之后盡量減小其所帶來的各種損失。而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主要應該從預防控制做起, 只有做好了預測工作, 才能針對性地作出相應的防控措施。地質環境主要包括了水體、大氣以及巖石等多種要素。從狹義方面來說, 地質環境主要指的是在不斷地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石風化物, 在具體演化過程中地質環境也相應地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由此可以得知地球不斷演化過程可以促使地質環境發生一定的變化。然后通過能量的相互作用和交替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質環境。在具體形成過程中會涉及比較多的因素, 比如生物圈、大氣圈以及水圈等。這些因素相互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人們在對地質環境進行判斷的過程中, 人們也可以據此斷定地質運動背后的深層規律。然后通過對地質災害的預測, 可以有效防控災害發生時的危害, 以此來減輕其給人們所帶來的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2.1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

在各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中, 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工作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具體評價調查工作當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對周邊的地質界限進行詳細出勘察, 對地質災害發生的相關地質環境條件進行摸底查清;其次, 對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準確的預測, 并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 同時還應該確定出重大地質災害的危險點;再次, 充分結合地質災害的破壞程度和等級來制定出最為科學合理的預防方案, 并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預警措施。

2.2 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在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 完善的監測預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是利用預警監測體系對相關的地質災害進行充分的反映, 然后采取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一旦監測區域范圍內的地質環境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那么預警系統便會及時發出警報, 提醒相關的工作人員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盡量減小災害為人們所帶來的損失。

2.3 健全搬遷治理工程體制

當相關管理部門接受到監測預警信息的時候, 應該及時根據監測的數據結果對該區域的災情進行詳細的分析與預測, 如果預測到災害的危險等級比較高且波及范圍也比較廣的話, 應該采取搬遷措施以減輕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害, 同時也更好地確保了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大大降低了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除此之外, 在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的過程中, 還應該對災后的土地整理和地質環境合理利用進行一定的考慮, 從而更好地實現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有機統一結合, 進一步達到防災減災以及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雙重目的。

2.4 完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

我國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以及破壞性三大主要特點, 那么想要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所造成的損害, 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條件來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處理方案, 方案當中應該包含對網絡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應急處理體系的完善以及相關應急設備的配置。這樣一來在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 便可以第一時間嚴格按照相關的科學流程來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 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所造成的損失, 盡量減少一切人員和財物損失。

3、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3.1 構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

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過程當中, 其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就要求應該不斷加強對地質災害各種風險的防控和對環境安全的分析與研究, 不斷建立健全地質環境評價體系。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對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有效評價;其次, 對地質環境工程實際容量的評價;再次, 對工程地質環境相關功能區的評價;另外, 對治理各種風險調控和地質災害防范的評估。在具體評估過程中, 一定要充分結合該區域的實際特點來實施, 采用最為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對環境進行調查, 不斷提升評價活動的合理性, 盡量減少地質災害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

3.2 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

地質環境安全一般情況下包含了地質成分、地質結構、工程性質以及外部形態等多個方面, 不斷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可以更好地規避各種風險, 具體應該做到, 相關的管理部門應該不斷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合理開發的認識, 盡量做好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 不斷促進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對地質環境安全中的技術層次引起重點關注, 主要包括對建設工程區域地質的安全評價、建設工程單體地質安全評價以及建設工程場址地質安全評價。

總而言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當地的地質環境來進行最為科學合理的預測, 并制定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不斷提升地質災害的防治成果。

摘要:由于地球板塊的不斷運動, 地質不斷變化, 從而引起了各種地質災害。雖然近些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 但是自然改造活動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在人們的改造活動過程中, 勢必會給自然環境造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 而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也為防控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鑒于此, 本文先對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理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然后對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的應用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地質環境應用

參考文獻

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防治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以農村水污染問題及防治策略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農村水污染防治具體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農村水污染問題基本概述,包括生活造成水污染、農業活動造成水污染、工業活動造成水污染,其次從完善農村水污染防治機制、提升政府環境監督質量和執法水平、樹立水資源保護思想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農村水污染問題的有效防治策略,進一步強化農村水污染問題的處理和防治效果,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農村水污染;問題;防治策略

Key words:Rural water pollution;Problems;Prevention strategies

最近幾年,我國城市化發展的腳步逐步加快,同時農村地區的投資建廠單位數量與日俱增,但是水污染現象愈加嚴峻,集中凸顯在生活污染、農業污染以及工業廢水等層面。主要影響因素是農村區域居民用水量在增加,受到專業化水污染防治手段和途徑的制約,導致水資源被嚴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我國的生態環境友好建設。因此,新時代農村水污染問題的防治要科學化,從根源上控制好水污染問題,針對此種情況,筆者給出以下分析和建議。

1 農村水污染問題基本概述

(1)生活造成水污染。因為農村區域內居民生活缺少約束性,污染來源比較多,包括氮污染物與磷污染物等,影響到水資源的長久發展。集中在生活中洗滌用品、化肥材料和垃圾燃燒等,而農村居民的生活呈現集中化發展傾向,難免增加居民排放的污染物,破壞到農村區域附近的水資源。并且部分居民環保意識欠缺,生活習慣不佳,如果沒有關注到水污染的問題,會促使水資源保護工作失去實效性。另外,農村先進的設備不夠完全,在污水的處理上存在不科學性,導致諸多污染物沒有按照規定的方式加以處理,破壞水資源的清潔程度,導致日常生活污染到水資源[1]。

(2)農業活動造成水污染。農業活動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水資源造成污染,尤其是農藥的運用、養殖業和農膜污染等現象,因為農業污染和土地緊密關聯,如沒有及時解決水污染的問題可能會造成農耕退化的結果。農業活動占據農村經濟體系的重要地位,農業污染處理難度比較高,污染程度較大,可能會導致水體富營養的現象出現。農業活動污染水資源一方面會直接表現在水資源上,另一方面會間接地體現在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上,導致水污染現象更加嚴峻。另外,農業活動引發的水污染涉及面積比較廣泛,成為水污染的典型問題。

(3)工業活動造成水污染。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提高促使城市污染單位朝向農村污染轉移,不僅無法處理水污染問題,還會增加農村地區的水污染現象,因為部分農村區域對水資源的管理缺少專業化監督部門,以至于廢水排水的流程不夠標準[2],或者直接把污水排放到河流以及湖泊中,加劇水資源的污染程度。在實際的工業活動中,尚未得到處理的廢水成為水污染出現的集中表現因素,且廢水中存有有毒氣體,若無法保障加工與處理的科學性,會制約到農村地區附近水域的污染,具體來講工業活動產生的廢水中涉及多種類型的污染,因為不同的生產流程與技術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工業廢水的治理難度也隨之增加。

2 農村水污染問題的有效防治策略

水污染防治實效性不佳的因素包括環境保護立法不夠完善、政府實施環保政策失去平衡與農村居民缺少環保意識等,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水污染防治優化凸顯得更加重要。對于水污染的高效防治工作,要圍繞如下幾點進行。

(1)完善農村水污染防治機制。在農村水污染問題的防治過程中,要充分按照農村地區現有環境、地理特征以及經濟進展情況,把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視作首要工作,針對性出臺水污染防治的條款,細致標志生活垃圾與污水的處理方式[3]。在防治機制的制定中,針對和環境污染防治要點不相吻合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保證多個款項可以及時落實,保障農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機制可以得到規范的實施。并且在保護水資源與排污層面,要按照實際情況執行地方性法律規定,地方政府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全面規劃生活垃圾與鄉鎮單位防治流程的規劃,為高效率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好準備。

(2)提升政府環境監督質量和執法水平。其一,政府環境監督質量的提升。政府環境監督對農村水污染問題的解決起到決定性作用,各個地區的政府要強化行政管理質量,按照農村水污染問題的情況開展防治措施。首先要及時優化產業現有結構,致力于高效與生態農業的發展,執行生態施肥科學技術以及防治科學技術,在根源上管理好農藥與化肥的使用?;蛘哌x擇厭氧生物處理法以及生物膜法處理廢水,宣傳節水灌溉技術,保障水資源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得以增加[4]。除此之外,統籌規劃鄉鎮單位生產流程,開展公平有效的環境保護評價工作,著手于這些單位的產業升級,尤其是污染環境的單位,要求管理者進行及時完善和整改。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在科學技術上,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在畜禽養殖的層面,規范處理畜禽的糞便,鼓勵農村地區形成養殖行業與種植行業密切相關的工程[5],還要因地制宜地生產污水加工設備和先進技術。其二,強化環境保護執法。在環境保護執法期間,農村地區要創設專門的環境保護單位,通過中央機構對農村地區的水資源保護問題進行統一化的管理和協調。各個省市政府都要完善環保機構的設置,配置對應分支機構,把環保部門視作執法主要對象,積極參與到本地環保工作中。在此期間安排地區性和流域性的環保執法單位之間互相協調,定期對環境保護的工作進行總結與歸納,及時找到環保不足之處,針對性改正執法業務,由此靈活地管理水污染防控操作,提高環境執法監督水平。

(3)樹立水資源保護思想。水資源保護的實施者是人,人類具備的環境保護思想是制約水污染防治的關鍵因素?,F階段農村地區的居民對環境保護缺乏認知,而農民作為農村持續建設的中堅力量,要積極地參與到環境保護活動中。在水污染問題的防治過程中發揮自身職能,大力推廣環境保護要點,時刻以環境保護意識進行生活和生產。與此同時培訓農村地區的干部人員,促使其意識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在思想層面加強水資源保護效果。更新工作考核方式,引進環境因素的考核內容,做好水資源污染防控工作。及時控制農村地區環境的惡化發展,創建綠色政績考核體系,樹立農村所有居民的環境保護責任感于使命感,確保水污染問題得到實效性的控制與調整。

3 結束語

農村水污染問題的防治工作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現實價值,水污染一直是環保的重點話題,而我國水污染問題依舊無法從根源上得到解決,尤其是農村地區。引起水污染的問題因素比較多,涉及生活、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等,所以國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意識到農村水污染問題防治的重要性,明確水污染防治的目標與基礎要點,通過完善農村水污染防治機制、提升政府環境監督質量和執法水平、樹立水資源保護思想等,全面對水資源進行污染防治,在保護水資源的同時推動新農村建設,為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條件支撐。

參考文獻

[1]孟祥芬.農村生活污水一體化處理工藝探討[J].黑龍江環境通報,2018(4):56-60.

[2]謝三桃,楊富寶.巢湖流域磨墩水庫流域水環境污染源調查及防治對策[C]//(第六屆)中國水生態大會,2018.

[3]王勇清.探究大中城市水污染狀況及治理措施[J].建材發展導向,2019,17(08):63-64.

[4]劉萌.制藥行業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水污染分析及其污染防治措施探討[J].環境與發展,2019(4):14.

[5]曾雪梅,李力群,方晨雨,等.用于控制微流域及農村面源水污染的生態攔污壩技術研究[J].云南化工,2019(5):52-53.

收稿日期:2020-05-11

作者簡介:邱文霞(199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監測。

環境工程地質問題防治論文范文第6篇

1.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主要有內因和外因, 但二者是不可分裂的, 在外因的作用下會加劇內因的變化, 因此, 在分析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時既要考慮到內因, 又要考慮到外因。

1.1 內因。

內因主要是地殼運動而造成的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地殼運動的威力十分巨大, 它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 使原有的大陸和海洋消失;引發地震、火山爆發等地質災害。由于地殼運動而形成的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其破壞力巨大、波及范圍廣、難以提前預測, 產生的危害十分巨大。

1.2 外因。

外因主要是指由于人類的生產活動而造成巖土工程地質災害。自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 為了發展經濟, 大肆掠奪自然資源, 致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環境問題, 又反過來制約人類經濟的發展。比如, 人們對地下礦產資源掠奪式的開采方式破壞了地質結構, 人為改變了地質結構的受力平衡, 最終導致了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地下水、巖石、砂石等看似不太起眼的物質均對地質結構的受力平衡具有重要的影響, 但只要人類發展需要這些物質, 它們便會被大量的挖掘, 從而加速了地質災害內因的變化。

2. 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2.1 地震。

地震是非常典型的地質災害, 在地殼運動的影響下, 地球上板塊和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 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便會形成地震。地震的破壞力極強, 還會引發次生災害, 比如滑坡、泥石流等。我國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 地震災害較為頻繁, 因此, 在進行巖土工程時, 要盡量避開容易發生地震的區域, 以確保人員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2.2 滑坡。

滑坡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震會引發滑坡, 在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也容易發生滑坡災害, 加之近年來人們為了經濟發展的需要亂砍濫伐, 破壞了山體的植被, 致使巖土被沙化, 再加上雨水侵蝕和溫度風的作用, 加劇了滑坡災害的發生。

2.3 泥石流。

地震可以引發泥石流災害,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是造成泥石流災害的重要原因。在相同降水量條件下, 植被茂盛的巖石, 其表面凝結性能要遠遠高于植被稀疏的巖石結構, 在洪水的作用下, 裸露在外的巖石結構很容易產生泥石流災害。

2.4 坍塌。

造成坍塌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對地下資源進行無節制的開采, 致使整個地下成為了一個空殼, 當地面無法承受巖土工程的重量時便會發生坍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 建筑工程施工技術也有了飛速的提升, 為了緩解用地壓力, 開發地下空間便成為了新的發展思路, 地下室、地下車庫、地鐵、地下商城的建造對地質結構造成了巨大壓力, 增加了坍塌的風險。

2.5 地表變形。

地表變形主要包括地表的塌陷、沉降、位移、裂縫等現象, 造成地表變形的原因與上述幾點地質災害息息相關。從表面上看, 地表變形的危害要遠低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質災害, 但實際上, 地表變形潛藏著更為巨大的危害, 如果在變形的地表結構上進行巖土工程, 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3.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3.1 保護生態植被。

巖石表面的凝結性能下降是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 通過荒山綠化、植樹造林可以增加巖石表面的凝結性能, 綠色植被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根植在地下, 減少巖土風化和水土流失現象, 從而達到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植被保護工作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 一方面要做好對現有植被的保護, 禁止亂砍濫伐, 另一方面要通過植樹造林增加綠色植被覆蓋率, 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3.2 加大執法力度。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造成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重要原因, 因此, 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大執法力度, 對私自開采砂石、巖石、地下水、礦產資源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打擊。在進行工程建設時必須要對工程所處區域的地質環境進行認真的考察, 不適合進行工程建設的一律不予批準。此外, 相關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 對各類工程施工進行嚴格的監督檢查, 防止在施工中出現挖掘山體、巖土溝槽的行為。

3.3 工程措施。

在巖土工程中, 為了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 可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來進行防治, 比如遮擋和支護工程、護坡和加護工程、壓腳和卸載工程等等。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工程措施可以降低出現地質災害的概率, 具體采用何種工程措施需要根據工程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如果施工區域的地質條件較為復雜, 則需要采用多種工程措施來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

3.4 避讓措施。

避讓措施主要是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避讓, 以免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比如, 在雨季, 要對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區域的居民進行臨時性轉移, 避免出現人員的傷亡。為了控制避讓成本, 應該采取就近原則對居民進行安置。如果某個區域內地質災害頻繁, 且僅靠人力難以預防, 則需要進行搬遷避讓。在搬遷時要做好居民的安置工作, 保障人民的利益。

4. 結語

綜上所述, 巖土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 既有內因, 又要外因, 因此, 在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進行防治時要認真分析其災害成因, 以確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除了地震無法預防之外, 其它巖土地質災害都能夠通過人類的干預而降低發生的概率, 因此, 我們必須要堅持不懈的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從根本上解決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問題。

摘要: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會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本文將對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進行詳細介紹, 并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防治

參考文獻

[1] 徐詩婷.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成因與防治[J].江西建材, 2015, (22) :228+234.

上一篇:西部高校設置安全工程論文范文下一篇: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