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論文范文

2024-01-01

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公路 環境 影響 評價

中固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公路建設項目的設計和施工,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工作,特別是在公路選線、確定橋梁位置、綜合排水、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消除和減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公路工程建設項目必須從設計階段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我國公路總里程不斷增長,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公路在國民經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伴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公路污染、公路對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也大量凸現出來。如何面對公路建設產生的環境問題,如何按照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公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這是擺在我們廣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概述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必須在主體工程設計的同時進行環境保護設計,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是指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林區等區域內經過的公路,因對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有特殊要求,故應根據所經地帶的特征和要求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公路環境保護設計應以防為主,在工程設計開始即從主觀上考慮環境保護問題,通過設計上的努力,達到避免引起環境破壞、污染進而保護環境的目的。以防為主是主觀活動,也是最經濟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公路環境保護設施主要指為降低交通噪聲而設置的聲屏障,管理、服務區中污水處理池,隧道通風、除塵設施等,其設計應根據預測交通量分析確定。隨著交通量的增長及公路使用時間的推移,公路改建或設施的維修更新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公路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年限應與公路遠景設計年限一致。公路工程線長面廣,對環境的影響自然不可忽視。但工程設計應妥善處理好主體工程與環保措施間的關系,盡可能從路線方案、指標的運用上合理取舍,而不過多地依賴環境保護設施來彌補。當公路工程對局部環境造成較大影響時,應進行主體工程方案與采取環保措施間的多方案比選。公路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投資劃分原則系依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制定。公路設計主體工程設施(如橋涵等)、防護工程設施(如擋土墻等)等多兼有環境保護功能,與環境保護要求一致,但從我國公路設計的實際情況出發,均計入主體工程投資中。

二、公路環境保護的內容及任務

公路環境保護是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公路環境保護由兩項基本工作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對環境產生的各種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和范圍,根據需要采取專門的環境保護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的有關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設計、施工及運營管理過程中,注意凸顯公路各組成部分的環保功能,使公路在運輸功能發揮的同時,對沿線環境的負影響最小。

公路建設中環境保護任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生態破壞;2.防治環境污染。具體的講,就是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理論和方法,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對各種自然資源和生態的破壞,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公路建設與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三、公路環保措施

公路建設的不同階段,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環保工作的重點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須具有針對性。

1,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階段:進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為進行環境保護設計和采取環保措施提供依據:2.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計;3.招投標階段:在合同書中納入環境保護條款;4.施工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的施工及監理;5.竣工和交付使用階段:進行環境保護設施驗收、環境后評價;6.營運期:進行環保設施維護及處理環境問題投訴。

四、公路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礎性公共設施,所以修建公路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評價擬建公路可能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和采取的對策。

(一)公路環境影響評價需抓住的一些特點

1.環境評價工作有完整的法規體系指導,這樣評價內容和程序都有法可依;2.環境評價從可行性研究一直延續到設計階段,周期要較長,時間要充裕,需有效地保證針對各個設計階段評價深度的不斷進展,為工程的環境設計提供參考意見;3.環境部門負責人的意見要能充分體現在設計中,使公路工程環境設計內容豐富,針對性強;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保證環境評價建議和環境工程設計能得到落實:4.要定期寫環境評價報告書,并向社會公布,征求各種意見;5.評價內容方面,要突出重點,對公路的自然生態影響評價事無巨細,環境噪聲評價也要細致入微地考慮進去。

(二)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內容及方法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活動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預測并評價其未來影響范圍和程度,為合理選線提供依據:通過損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環保措施并反饋于設計,以減輕和補償公路建設項目活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公路建設項目的生產管理和環境管理提供依據,為路域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環保規劃提供依據,為決策者提供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科學依據。它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噪聲環境影響評價等方面的內容。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線長面廣的特點,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采用點線結合,以點帶線,突出環境敏感點、敏感區域的評價方法,對大氣、噪聲環境采用模式計算和類比分析法,對生態環境、水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則采用調查分析法。

五、結束語

公路建設在一方面滿足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對環境造成了破壞,可通過嚴謹設計、改進施工工藝、合理安排建設工期、采用新材料、開發新工藝、綠化公路等措施來改善。此外,這還是一項系統性、全球性工程,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一方面可以正確、合理量化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從而可以通過法律、法規有效的約束和禁止,以達到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

為實現交通部“十五”交通環境保護發展要求的目標,我們必須加大公路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從宣傳教育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公路從業者的環保意識,加強對公路環境問題的深入研究,使我國公路建設、公路環境治理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2篇

1 環境監測定義

環境監測是通過科學的手法和一系列的技術手法,再通過法律的約束對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大自然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進行保障的一種檢測過程。環境監測的目的是保證環境監測值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并嚴厲打擊違反環境保護法的一系列行為。它能為后期的環境執法過程提供有力的證據。

環境監測還對應著一系列復雜的監測過程。其中包括最初檢測目標的確定和監測范圍的限定。在確定目標和范圍后,通過科學的手法來布置采樣點的位置和數目,在確定了時間和多次測量后,再將數據進行整合和處理。整合處理后的數據,要經過進一步的分析才能成為環境監測過程中的有效數據。除了科學技術,其監測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影響因素需要注意:當天的天氣狀況、機器的誤差等,都要經過后期的處理和分析來進行進一步的數據篩選,每一步都要嚴格按照要求來。所以在此監測過程中對于操作人員技術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任何可能造成誤差的因素都不能掉以輕心。

2 環境影響評價定義

環境影響評價經常用于規劃和建設項目的評價過程中。主要通過對環境現狀的影響評價,對環境的預測評級以及后期的跟蹤評價來對環境進行檢測,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的一系列過程。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發現環境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我國全面發展中存在的弊端,并為全面的統籌發展提供有關環境保護的有效數據。

3 兩者關系

生態文明已成為我國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項指標,國家已將環境列入了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中。環境監測和環境影響評價兩項制度,為我國的環境保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兩者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3.1 環境監測是環境評價的第一步。

要想進行環境評價就要先做其基礎工作——環境監測。環境監測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技術手段對環境進項監測,為環境評價提供有效數據。環境評價在環境監測提供的數據基礎上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評,并通過一系列的環境容納度的指標內對環境進行評價。判定各項目建設中產生的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程度,并提出科學有效的治理辦法。環境評價在環境監測的基礎上所提出的環境解決辦法將更有效,更有說服力。

3.2 環境監測可對環境評價結果進行有力檢驗。

建設項目都必須配備有一定的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在整個的建設項目完成后,通過對其環境保護建設措施進行三個月的試行后,再通過環保驗收對其各縣環保措施的落實情況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整體效果等進行檢驗。整個檢驗的過程便是環境監測的過程,而環境監測所得到的數據便是對之前環境評價的驗證。如果監測數據與之前的環境評價結果相同,那么可以證明之前環境評價的準確性,以及建設過程中的落實力度達到了前期的預測和效果。

3.3 環境監測對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

在進行環境監測工作時,要挑選合法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整個的檢測過程要按照國家法律和指定的監測流程走。保證監測數據的有效性、準確性、科學性和完整性。在監測的過程中,要嚴格考察環保措施在實際生活中的效果。對于監測結果中發現環保設施效果不足和出現污染超標的行為,在通過科學的分析之后,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必要時,可在環保建設工作的施工過程時期就進行指導,這樣有助于減少后期結果的不達標,減少維修成本。

3.4 環境監測被提出更高的要求。

環境監測所得數據直接影響到環境影響評價的結果,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檢測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影響因子都要嚴格按照規定來進行測定和處理。為最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有力保障,把好環境影響評價的第一關。

4 結語

自然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不斷地砍伐和生產、生活垃圾的隨意排放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對于資源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而隨著人們無節制的開發,環境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天不再藍,水不再清,草不再綠。如今的天空時常被霧霾籠罩,人們的出行必須戴口罩,五米開外甚至看不清東西,不知從何時起,人們的呼吸不再順暢,冬季的陽光不再溫暖的灑下。本文通過淺析環境監測和環境影響評價的關系,希望喚起人們心中的一片藍天,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建設,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實現了飛一般的跨越。但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關于環境的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嚴重。而相應的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環境條件越來越復雜,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環境監測的方法過程中涉及到的因素越來越復雜,于此同時,人們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標準也越來越高。本文從環境監測和環境影響評價兩者的定義入手,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與評價。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兩者關系

參考文獻

[1] 環境監測與環境影響評價關系研究.鮮思淑.環境科學與管理.2014-08-15.

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3篇

環境教育通過提升人們的環境意識,豐富其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進而積極投身于解決當前環境問題、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活動中,引導人們從根本上關心人類長久的生存與幸福,走向“環境—人—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氣候變化、環境惡化、能源危機、資源浪費等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在這種背景下,環境教育應運而生。歷經四十多年的發展,人類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等問題有了科學的認識。環境教育的關注點由單純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轉向對現代工業文明的理性審視、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深度反思以及對當代人和后代生存方式的深層次思考。

一、對環境教育的典型理解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教育在全球的廣泛開展,學者們對其內涵、本質進行了不懈探索。綜觀國內外對環境教育的典型理解,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觀點。

1.作為過程的環境教育

197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美國內華達州召開了題為“學校課程中的環境教育”的會議,會議認為:環境教育是“人們為了解和認識人類、文化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而必須接受的技能和認識方面的教育”,是“一項確認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旨在發展態度和技能,并能了解和欣賞人與其文化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類似地,美國1970年通過的《環境教育法》也將環境教育定義為一種教育過程:“它要使學生環繞著人類周圍的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同人類的關系,認識人口、污染、資源的分配與枯竭、自然保護,以及運輸、技術、城鄉的開發計劃等等,對于人類環境有著怎樣的關系和影響”。

這是一種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對環境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從自然環境保護的角度來闡釋環境教育的概念,代表了20世紀90年代以前人們對環境教育概念的理解。把環境教育理解為一種過程,描述了環境教育的演進歷程,但對環境的理解仍然是靜態的、孤立的,沒有揭示環境教育中人與環境的動態生成關系,也就難以揭示環境教育的內涵。

2.作為手段的環境教育

《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認為,環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們認識環境,了解環境問題,獲得治理環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產生的知識和技能,并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樹立正確的態度,以便通過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保護人類環境”[1]。1974年,芬蘭國家委員會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召開環境教育研討會,將環境教育定義為“環境教育是達到環境保護目的的一種途徑”。[2]

這種理解比較清晰地表明了環境教育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即認識、治理環境問題與保護自然環境,這無疑是環境教育的主旨之一,也容易使人們理解和接受。但是,作為手段的環境教育仍然秉持“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將人與環境的關系對立起來,無法回答環境教育的宗旨,難以揭示環境教育的本質。

3.作為學科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運用廣泛的教育手段將環境科學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廣大的受教育者,使之改變傳統的有害于環境的價值觀,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觀,并掌握有效參與的技能,從而采取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行動的新興教育學科”[3]?;蛘哒f,環境教育是“以跨學科活動為特征,以喚起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使他們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的一門教育科學”[4]。

這種理解從環境教育的學科屬性出發,把“環境教育”看作是一門教育學科。但是,作為一門學科,必須回答構成該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環境教育顯然還不能回答這些問題,還有賴于“環境教育學”的發展。

4.作為活動的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關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和作用的一種教育活動”[5]。就其外延而論,它包含環境意識和觀點的培養,研究環境發展與社會、經濟以及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傳授生態平衡、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環境污染治理方法的知識和相應的實踐技能等多項內容。

環境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人處理其與環境關系的能力的教育活動”[6]。具體而言,環境教育以人與環境的關系為著眼點,通過喚起受教育者的環境意識,培養解決環境問題的知識和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倫理觀,為實現“環境—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人才、精神支持。

環境教育是“以生物物理環境中的持續體驗以及改進人類/自然體驗中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為基礎,通過學習必要的技能并產生與環境相關的行為和行為變化,最終創造出健康環境的活動”[7]。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基于活動的角度闡釋環境教育的內涵,體現了環境教育的本質,即環境教育首先是一種教育活動。環境教育通過提升人們的環境意識,豐富其環境保護知識與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進而積極投身于解決當前環境問題、防止新的環境問題產生的活動中,引導人們從根本上關心人類長久的生存與幸福,走向“環境—人—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環境教育不是一個靜態的、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斷發展、逐步完善的動態性、開放性的概念。這反映了環境教育的復雜性、整體性和全球性,也反映出人們對環境教育的認識與理解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二、環境教育的種種迷思

上述對環境教育的典型理解為深入理解環境教育的內涵與本質提供了多維視角,有利于深化對環境教育的認識。但是,在環境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環保教育”“環境生態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生態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綠色教育”等與“環境教育”相似或交叉的概念相繼出現,導致人們對環境教育的認識存在著以下種種迷思。

1.環境教育即環保教育

在對環境教育的理解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簡單化、片面化的認識:環境教育僅僅被理解為環境保護教育,注重與環境相關的科學知識、問題和技術;而環境保護也僅僅被理解為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等的治理或再利用?;谶@種認識,環境教育被認為是:普及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培育學生的環境意識、環境道德觀,以及利用、改造、調控、美化和優化環境能力的教育。

環境教育的研究也主要偏向環保教育研究,以環境污染、環境保護和環境改善為主題的研究較多。而學校環境教育大多也以環境維度為主要內容,對于環境教育的文化和社會維度,如環境公正和平等、環境保護的社會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進等,則關注較少。

關于環境教育的實踐,《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指出問題所在:“過于注重環境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相應的價值觀與技能的培養,在培養未來公民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社會責任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尤顯薄弱”。

2.環境教育即可持續發展教育

隨著世界范圍內環境教育的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環境教育逐漸結合起來。環境教育必須考慮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的人口、資源、經濟、社會等諸多要素,必須面向可持續發展,進而出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

美國北伊利諾斯大學環境教育學教授Bora Simmons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是試圖明確和實現一種特殊視野的環境教育”,因此主張沒有必要再提出可持續發展教育。[8]日本的一些學者也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只是環境教育在新時代的代稱。

這些觀點,大多基于這樣的認識:環境教育的核心內容是環境科學知識、環境法律法規知識和環境道德倫理知識,而這也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內容。

3.環境教育即生態教育

隨著人們對生態危機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不斷深入,環境教育不再僅僅停留在對人類周圍環境的認識、保護與改善層面。環境教育必須以生態哲學觀為基礎,把人培養成為自覺、主動、富有創新精神的批判者,使其能夠承擔起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責任,并積極融入社會、政治改革之中。[9]

基于上述認識,國外有學者認為,環境教育應建立在生態哲學基礎之上,以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為目的。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我們的世界觀進行根本變革。[10]國內有學者也認為,環境教育亦稱生態教育,是指“將生態學知識、生態環境的知識引入到教育活動中來,使其成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并且通過加強對生態學、生態環境知識的學習和教育,培育起學生正確的環境觀念,并樹立起較好的環境保護意識”[11]。

上述對環境教育認識的種種迷思,反映了人們在環境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環境教育內涵的不懈探索,試圖科學把握環境教育的本質。隨著新的環境問題不斷涌現,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日益深入,環境教育的內容也在不斷擴大。為進一步豐富環境教育的理論研究和深入推進環境教育實踐,有必要基于環境科學、教育科學等多學科的視野,對環境教育的種種迷思進行理性廓清。

三、環境教育的理性廓清

隨著環境教育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已有了新的拓展。環境教育既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又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即尊重其天性,順應其發展規律,激發其創造性。質言之,環境教育應該也可以涵蓋環保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生態教育的基本內涵或要旨。為此,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保護:環境教育的基本要義

從環境教育的起源可以看出,環境教育旨在解決由資源耗費、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引發的環境問題。追溯國際環境教育的發展軌跡,國際社會掀起了兩次著名的環境保護運動,分別以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出版,以及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發表為標志,引發各國紛紛關注并加入環境保護的行列。綜觀中國環境教育的發展歷程,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科學知識和環境保護法規等方面的宣傳教育貫穿始終,而且經歷了環境保護部門主導、新聞媒體參與、公眾參與三種形式的環境宣傳教育。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是針對人類周圍環境的認識、保護、改善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并且始終把環境保護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在開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要求基于自然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政治系統等四個維度,達成《第比利斯宣言》所提出的環境教育的五項目標,即:意識(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關于整個人類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的意識與敏感性)、知識(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與環境及環境問題相關的直接經驗與基本知識)、態度(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針對環境的系列態度與感情,學會關切環境,并培養積極參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態度)、技能(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發現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和參與(幫助社會群體與個人獲取在不同層面積極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機會)。

2.可持續發展: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也是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倫理意識、價值觀、態度、技能和行為的關鍵”。

1994年,《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行動議程》頒布,提出了“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這一概念,強調“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猶如人權和社會公正之于可持續發展一樣重要”。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希臘的塞薩洛尼召開了“環境與社會國際會議”,會議發表的《塞薩洛尼宣言》指出環境教育是“為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自此,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理念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環境教育的一部分,環境教育應該“更加努力地確保環境教育中融合并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12];可持續發展教育是陳述和實施環境教育的一種手段,環境教育是一個更大、更廣泛的概念,而可持續發展教育是環境教育在可持續發展思想之下的一個新的組成部分。[13]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環境教育不僅關注環境層面和經濟層面,更加關注環境保護的社會參與、環境公平、環境公正、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文化和社會層面。因此,可持續發展是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3.生態公民培養:環境教育的終極旨歸

隨著環境教育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教育在提供必要的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同時,還應“鼓勵形成構成自我約束基礎并與保護和改善環境相協調的那些道德的、經濟的和美學的價值觀念”[14]。這些價值觀念是環境教育要著力培育的核心價值觀,即生態意識、生態道德與生態審美。[15]換言之,環境教育必須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形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態道德規范,成為全面發展的審美的人,達成真、善、美的統一。

基于此,環境教育是“幫助公民成為具有環境知識、擁有技能、具有獻身精神的公民。這樣的公民,無論是個人或集體,都志愿為獲得維持生活質量與環境質量的動態平衡而努力工作”[16]。我國《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也明確指出:“環境教育旨在引導人們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幫助人們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有益于環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鼓勵人們積極參與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決策與行動,成為有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的公民?!睆倪@個意義上講,環境教育的終極旨歸是培養具有環境人權意識、良好美德和責任意識、世界主義理念以及生態意識的公民。[17]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環境科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3:184.

[2]冉圣宏,文宏為,田良.環境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3.

[3]鈕琦壁.環境教育理論初探[A].環境教育:21世紀之展望[C].廣州: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94:8.

[4]徐輝,祝懷新.國際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3.

[5]柳若芍,劉世峰.環境教育:當前我國課程改革的重大課題[J].教育研究,1995(7):37-42.

[6]閆守軒.環境教育:涵義、緣起與演進[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6-20.

[7]Joe E.Heimlich.重新定義環境教育[J].環境教育,2016(9):78-79.

[8]王民.可持續發展教育概論[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5:15.

[9]Fien,J.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15(3):143-152.

[10]Pivnick,J.Against the Current:Ecological Education in a Modern World[D].Canada:University of Calgary,2001.

[11]黃宇,田青,郭玉峰.學校中的環境教育——計劃與實施[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8.

[12]王民,蔚東英,霍志玲.論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31-135.

[13]McKeown,R.&Hopkins,C.EE and ESD:Two Paradigms,One Crucial Goal[J].Applie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mmunication,2005,4(3):221-224.

[14]曹秋平.第比利斯國際環境教育大會——簡況及大會建議[J].外國教育資料,1980(2):35-44.

[15]周笑冰.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標[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118-122.

[16]Palmer,J.A.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21 Century:Theory,Practice,Progress and Promise[M].London:Routledge,1998:40-41.

[17]楊通進.生態公民:生態文明的主體基礎[N].光明日報,2008-11-11(11).

【田友誼,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何 蕊

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環境污染的治理關乎人類生存與健康,自黨的十九大會議以來,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簡要闡述了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分析了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并分別從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打造綠色環保的發展體系、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以及積極建設生態工程,推廣綠色生態技術等方面,提出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關鍵詞: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持續加快,工業廢水、汽車尾氣和生活垃圾等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1]。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環境污染治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環境治理主體單一,排污處理不到位等等,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環境治理刻不容緩。

一、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生態環境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環境,還關系到民生利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和過去相比,雖然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態環境保護是必然趨勢。環境保護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環境保護工作不單單是政府部門的責任,更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特別是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背景下,生態環境危機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每一個公民都應主動加入到環境保護事業當中,推動環境治理的現代化發展。第二,環境保護應當順應時代的潮流。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不能忽視環境惡化帶給國家發展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國均已注意到環境惡化帶來的沖擊,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探索更有效的環保治理手段,轉變過去那種犧牲生態環境追求經濟利益的模式,嚴格遵循科學發展觀進行生態治理,取得了理想的成績,我們應當積極學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第三,加強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是社會的共同期盼。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近些年國內外各種環境問題的出現,社會輿論越來越多,人們愈發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為了進一步增強人們的幸福感,必須要做好環境治理工作[2]。

二、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治理主體單一

環境污染的治理并不是某部門或某主體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責任,環境污染的治理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業,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環境污染治理問題,但是站在大局上來看,公眾自主參與環境治理的意識不高,同時缺乏公眾參與的渠道,未能形成社會多方共同配合進行環境污染治理的格局。

(二)排污處理不到位

近些年,政府部門針對企業的排污處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有的企業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未能全面落實,無法達到政策或方案的預期效果,大大增加了后期治理的難度。在多元的污染類型當中,最為嚴重的污染形式為水污染,為此需要把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治理當作環境治理的重要工作內容,尤其是工業廢水,里面會夾雜一些重金屬或其他化學物質,產出量較高,如果處理不到位便會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甚至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3]。

三、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打造綠色環保的發展體系

生態環境的保護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但是如果單靠自我約束是很難取到理想效果的,也就是說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健全法制結構,制定一個系統的綠色發展體系。第一步,需要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的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與體系,適當地調整和補充既有的法規。第二,要不斷健全生態投入的政策,有關部門應適當加大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資金支持,在爭取國家專業補助的同時鼓勵中小企業加入到環境保護事業當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第三,建立起完善的生態環境補償政策。政府部門可以對那些容易產生環境污染的行業提供一定的補貼,幫助企業實現技術改造,責令污染處理不達標的企業推出市場,大力推行綠色能源和綠色技術,適當地調整污水處理與生活垃圾處理的費用標準,利用制度有效控制,確保綠色環保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

國內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全體公民的參與,提高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這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治理環境。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各類宣傳活動,動員大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堅持垃圾分類和資源節約,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4]。

首先,要切實增強可持續發展教育。當下,公眾的環保意識不夠高,主要是因為大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了解不多,為此需要想辦法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可以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中小學教育中,從小培養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進而增強整個社會的憂患意識,發自內心地保護環境。其次,積極開展技術宣傳與推廣活動。目前,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飛快,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可以借助科學技術加大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利用廣播、電視、書籍和報刊等形式向人們傳遞循環經濟的概念,同時宣傳綠色技術。最后,有關部門要定期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培訓,通過培訓活動鼓勵全體公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發揮領導干部的榜樣帶頭作用,營造良好的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氛圍。

(三)積極建設生態工程,推廣綠色生態技術

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從身邊的小時入手,堅持不懈,落實好環境保護工作。要想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大力建設生態工程,比如綠地、公園、花草、樹木、水資源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環境的改善需要采取新設備、新技術來推廣生態文明,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環境。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內的環境治理技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以杭州為例,該城市是我國節能減排的模范城市,在城市里積極推廣綠色技術,降低了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同時還節約了資源,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與此同時,還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做到了變廢為寶,對資源進行二次利用,實現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通過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還可以刺激消費。我們可以充分借鑒杭州的發展模式,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方法,讓綠色生態技術造福人類[5]。

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與人類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是全社會的共同期盼,針對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可以充分參考上述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建立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引入綠色技術和工藝,節約環境治理的成本,提高環境保護工作的針對性,保證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明玉. 環境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策略研究[J]. 皮革制作與環??萍?,2020,02(05):40-41.

[2] 劉昭弟,張春麗,羅芳林.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策略研究[J]. 內蒙古煤炭經濟,2020(13):89-90.

[3] 蘇麗,馬景順. 河北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對策研究[J]. 石家莊學院學報,2020,23(01):17-22.

[4] 李華. 生態環境視角下環境污染治理對策解析[J]. 現代經濟信息,2020(10):32-33.

[5] 王傳貴.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污染問題與治理策略[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06):121.

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建筑室內設計應運而生,其是建筑設計的拓展和延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息息相關。在建筑設計中,應從整體角度出發對室內設計進行把握,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從而更好地滿足現代人的實際需求。文章主要對自然環境與室內環境設計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建筑行業;室內設計;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空調設備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1.142

Reflec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nterior environment design

Huang Zuru

(Jingc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ngmen, Hubei Province, Jingmen, Hubei 448000, China)

當前我國的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發展尤為迅速,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因素及手法均被應用其中,但關于自然環境與室內環境設計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但關于生態系統與建筑設計的理論基礎和時代背景研究已趨近完善。將自然與建筑進行有效結合,也逐漸成為我國建筑設計領域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1 國內建筑室內環境設計現狀分析

20世紀以來,隨著室內空調設備和多層建筑的層出不窮,室外自然環境與室內空間逐漸有了聯系。城市中緊張的工作和生活節奏,疏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距離?,F代建筑材料常以玻璃、混凝土、鋼鐵為主,雖展現了現代文明的冷靜與干練,但卻缺乏與人類的情感交流。據相關調查表明,兒童長時間居住在高樓內,將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同時也會對其智力發展和身體素質造成影響,而這也是現代建筑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另外,在現代建筑中,很少有住戶會考慮在住宅中設置自然景觀空間,大多數均被封閉陽臺所替代,使得居住環境嚴重脫離的自然景觀,而這對于住戶的身體健康而言,無疑會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在封閉式建筑中,由于通風不暢所引發的問題,目前已在國際建筑界和醫學界引起強烈關注。

2 自然環境與室內環境設計的關系

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人類均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而生存,即便是置身于人工環境中,但依然無法忽視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和改變。人類在打造室內環境的過程中,始終是處于一個自然環境中,因此,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其影響。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表述如下:在室內環境設計中,主動融入自然環境因素;即便人們在主觀上能夠忽視自然環境因素的應用,但其仍然可被動的應用其中;過渡使用自然環境因素,也會對其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這也是人們在今后需要反思的問題。

2.1 在室內環境視覺藝術中應用自然環境要素

動物、水體、山石、植物等自然要素,與室內環境設計中的視覺藝術息息相關。例如,人們常喜歡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使用一些生命力頑強的植物,其可為單調的空間增加一絲色彩和神秘,并帶給人身心愉悅的感受。隨著四季的不斷更迭,室內植物也會隨之而改變,此時,其不僅可帶給人空間上的直觀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引發人們對自然和時間的感悟,從視覺藝術出發凈化人的心靈,屬于一種自然而豐富的自然要素[1]。

在室內環境設計中,設計師通過各種自然環境要素的巧妙應用,可讓人在自然環境和室內環境的過渡中,產生心理和視覺上的連續性感受,使兩者之間的銜接更加自然,不會產生“突變”感受。從視覺的角度來看,自然環境會對建筑物產生一定影響,進而對室內環境的形態進行改變,此時的室內環境也會借助建筑物構成的影響,反作用于室外的自然環境景觀。由此可見,自然環境和室內環境實則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诖?,人們在今后設計室內環境的過程中,首要問題便是考慮視覺的過渡性。例如,當人們在室內環境中并接受內部的視覺感受時,通過玻璃墻、窗戶以及門等界面,也會同時接受室外環境所帶給自己的一切,而通過室內環境設計,能夠使這些感官達到和諧發展、相互融合的境界,不會使人們產生突兀感??偠灾?,建筑物和外部自然環境和室內環境進行聯系的重要媒介,在研究室內環境視覺藝術中室外自然環境要素的應用時,一般可從自然光環境、自然景觀布置以及自然景觀等進行全面考慮。

2.2 在室內環境生態技術中應用自然環境要素

在室內環境視覺藝術中,雖然自然環境要素的應用目前已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但正因如此,也引發了一系列人們過分強調視覺享受而產生的生態問題?;谏鲜銮闆r,在今后的設計工作中,需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基本理念,注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此同時,還應在室內環境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融入“生態平衡”基本原則,而這也逐漸成為我國室內設計和環境藝術領域應重點研究的深刻話題。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生態設計屬于一個全新的學科,但其也為室內環境設計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契機[2]。

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學會科學、合理地應用自然環境要素,并以此為基礎,為人們打造出能夠實現生態平衡發展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這一問題具有十分關鍵的現實意義。例如,能源系統優化,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中目前已明確提出,生態小區的總能耗中,10%均應由地熱能、風能以及太陽能等新興的綠色能源來提供,而生態住宅室內環境中的熱水供給、空調以及采暖等等,也應盡可能地通過可再生性資源來提供。

3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途徑

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設計師便開始圍繞生態保護和環境等課題進行設計探究,在此情況下,“可持續發展”理念應運而生,推動了設計領域的重大變革,且引起了全社會對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的深刻反思。該理念主要是針對傳統設計中的缺陷和不足而提出的一種全新想法,即包含資源再生設計、再利用設計以及少量設計等基本原則,而這種設計目前也成了當代設計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

通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應用,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緩解人們現階段的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環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可激發人員的設計靈感,為人們提供了綠色、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具體途徑分析如下:

3.1 設計理念

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以往的定式思維發出了挑戰,并強調即便是微小的改變,也可能會使最終的設計效果產生巨大變化,而這一目標,往往需要人們變革傳統思想來實現。

3.2 材料

即在設計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選用那些少量使用自然資源的建筑=材料,且建材均應采用無污染生產技術和低能耗的制造工藝,以此實現環境的有效保護,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3]。

3.3 結構

部件化結構的應用,可大幅度的節約現場作業時間,同時也方便后續的移動和拆卸,提升了室內空間的靈動性,與此同時,還可有效延長建筑結構的應用時間,加快了綠色裝修的實現,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實際需求。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工業化進程的日益深入,也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疏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距離,而該問題也逐漸延伸到了室內環境設計領域。而通過自然環境與室內環境的和諧共存,不僅有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同時,在改善生態環境問題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國峰.高等院校室內設計專業課程理論教學研究——評《室內色彩設計學習》[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03):85.

[2]汪麗媛.淺談新型地板鋪裝輔助材料——椰殼活性炭在家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科技,2014,26(03):222-223.

[3]鄭宏飛,張瀚.地域建筑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思考——以重慶地區為例[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4,12(04):35-37.

[4]張超. 當代西方環境審美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收稿日期:2017-11-22

作者簡介:黃族儒(1995-),男,本科,在讀于荊楚理工學院。

環境監測與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自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我國對環境監測實行了垂直管理,極大地提高了環境監測部門的獨立管理性質。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環境監測人才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拓展環境監測人才資源,構建新的環境監測人才培訓與引進機制,全面提升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綜合素養。本文針對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措施

隨著我國對環保事業重視的程度不斷提升,經濟社會對環保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環保事業發展的新階段,有關部門必須加強環境監測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不斷提高環境監測人員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從而推動環保事業進入新時期。

1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現狀

環境監測工作涉及范圍較大,也涉及多項具體業務,可謂工作任務繁重。而我國部分地區受經濟發展、思想認識、經費投入、福利待遇等多重因素影響,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基層監測專業人才缺乏

從整體上看,各省級環境監測機構的人才隊伍建設基本能夠保證監測質量和新科技、新設備的推廣應用需求。但市、縣一級環境監測機構,則普遍缺乏專業的、高素質的監測人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是受人員編制的限制,也有基層環境監測機構工作條件、福利待遇相對較差的原因。此外,垂直管理制度實施后,基層原有監測人員適應新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較慢,對環境監測人員隊伍也造成了不利影響。

1.2環境監測專業人才結構失衡

在現有的環境監測人才隊伍中,總體上出現老齡化嚴重和人才斷層現象。一方面,環境監測工作不僅涉及城市及市郊區域,更多的是涉及鄉鎮、農村、山區、灘涂、草原、海洋等多地形廣大區域,這就對監測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導致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新鮮血液難以持續、足量供給;另一方面,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斷層現象也十分明顯。缺少復合型高級技術人才、重點領域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基層機構在人才安置和工作崗位安排上,也存在人員調用較為隨意,無法做到人盡其才等問題。直接導致環境監測工作質量無法保證的窘境。加之激勵機制不健全、福利待遇不盡如人意等,使得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人才隊伍缺乏穩定性。

1.3人才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垂直管理制度的實施,為環境監測工作增加了極大的活力,但在制度實施的過渡期,仍然存在機構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地方環境監測機構易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這對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穩定性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部分地區環保部門不重視環境監測工作,對人才的培養、選拔、監督、考核、晉升、淘汰等管理制度不夠完善,使得監測人才隊伍結構長期不合理。

此外,環境監測機構乃至環保部門還沒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引進與管理制度體系,也對人才隊伍建設造成不利影響。2加強環境監測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

2.1完善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引進與培養制度

有關部門應加大投入力度,更新環境監測基礎設施,優化監測工作環境,從而增強環境臨測工作對人才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制定完善的環境監測人才準入機制,吸收具備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與綜合素質監測人才,并大力培養年輕人才隊伍,使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整體質量和專業技術水平得以提升。同時,充分發揮現有技術骨干人員的作用,實行“幫傳帶”,使年輕人員盡快成長。

2.2加強監測人才的培訓工作

有關部門要下大力氣聘請、篩選優秀師資,建立環境監測人員培訓教師隊伍。優秀的師資隊伍有利于提高人才培訓效率和質量,實現監測人才隊伍快速提升。制定詳盡的培訓方案,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增加先進科技和設備使用等授課內容,加快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全面提高監測人才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完善師資隊伍的考核評估制度,充分激發師資隊伍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此外,還要不斷調整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和知識技能結構,提升師資隊伍課題研究能力,以更高質量的師資隊伍促進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整體快速提升。

2.3創新完善監測人才隊伍的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鼓勵監測人員參與培訓、科研任務、業務競賽、撰寫論文等活動,并將監測人員的表現成績與日常工作業績結合起來,建立監測人員職業素養及專業技能數據庫,作為人才選拔及職務晉升的依據。實行競爭上崗制度,全面優化監測人員考評機制,堅持公平公正和效率優先,堅持職業道德、專業技能、業務成績、遵守制度等多角度綜合考評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監測人員的積極性。

此外,有關部門還應重視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環境監測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

3結語

環境監測工作的發展需要優秀的人才隊伍做保障。在垂直管理的新形勢下,只有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才能切實提高監測質量,促進環保事業健康發展。

上一篇:生態監測法環境監測論文范文下一篇:課堂教學與中學數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