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動態生成教學政治理論論文范文

2023-12-15

動態生成教學政治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構建主義下動態生成式教學方式的三個特征,即動態性、生成性和真實性,從而為高中化學開展構建主義動態生成式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高中化學教學 構建主義 動態生成式教學

一、引言

素質教育的普及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多形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活動中得以產生。學生素質和學生學習水平也得到極大提高。構建主義動態生成式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其核心就是信息的生成。即讓學生將自己所接觸到的事物以信息方式轉換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構建學生的“經驗現實”,且經過教師的組織指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并利用自身的知識進行思考,轉換成為自己能夠接受的知識,由此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實驗基礎與理論技術并重的特點決定了高中化學實驗課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討了構建主義動態生成式教學在高中化學中的應用,以期為我國教育事業奉獻綿薄之力。

二、構建主義動態生成式教學概述

對于化學教師來說,讓學生掌握化學實驗知識與化學理論知識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化學課程中,研究的問題既涉及宏觀方面的物質問題,又涉及微觀方面的特質反應。其研究的領域體現出了一種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而在此過程中誘發學生學習思考的自主性,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最佳途徑。而動態生成式教學十分符合化學教學的這種特性,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進行合作、交流與互動,并能夠更適合課堂的實際,在課案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從而讓學生圍繞某一具體問題展開思考,開發學生的潛力,實現課堂教學的效用[1]。而中學動態生成式教學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1.動態性

動態式生成式教學在具體的教學環境中,并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中,首先生成式教學活動的形成是在教學情境中多種要素之間通過交互活動而實現的,課堂因素的多變性也就決定了生成式教學活動的變化。而這種動態式的教學活動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即在對待學生與課堂教學活動時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對待。這對教師的實踐意義就是教師要全面把握教學內容,并對之進行深入透徹的了解,教師還要具有豐富的知識體系,從而保證其在設置教案的時候能夠有足夠的彈性應對多變的教學情境,同時要求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只限制在本專業領域,而要向所有的相關學科知識開放。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時要結合學生及學校實際,優化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2]。教學評價指標制定的目的在于正確地反映學生的能力。

2.生成性

教學活動的開展并不是毫無根據的,而是為了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素質水平,其目的性與計劃性顯著。但是由于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教學活動的豐富性與動態作用,超出了預期目標。生成式課堂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激勵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思考,極大地挑戰了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生成式教學中的生成性表現有多個方面內容,形式上表現為預設性的靜態生成和非預設性的動態生成,主體上表現為學生生成、教師生成和師生共同生成。而課堂的生成性對教學提出的要求就是具備一定的活動性、主體性和交互性。首先,教學中具備的活動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其次,教學中具備的主體性能夠保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從而使得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開發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學生創造力;最后,教學中具備的交互性能夠促進教學活動主體活動的交互,從而實現教學要素之間的有序組合,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3]。

3.真實性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對于教師教學活動的硬性灌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學的思想,這種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思想的發展。此外,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習慣關注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不關注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并不能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好交往。師生之間正常的交往是推進師生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時能夠有針對性地提高不同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師生之間要正常交往就要做到公平開放,差異性與獨特性統一,而這些交往要素體現了課堂教學的真實性。真實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狀態,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動態生成式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輕松地進入學習氛圍,運用自己的知識,不斷解決問題,吸收知識,還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換句話說就是動態生成式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且能夠突出學生的學習意愿,從而保證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

三、結語

動態生成式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實現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在化學教學活動中采用動態生成式教學,加深對其了解是運用該方法的前提條件。掌握動態生成式教學的內容則要從其動態性、生成性、真實性入手,更好地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

參考文獻:

[1]汪虹.淺析高中化學建構主義的動態生成式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14(18):104.

[2]汲曉芳.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現狀的調查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188-190.

[3]蔡子華,吳克勇.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誤區分析與對策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09(10):47-48.

動態生成教學政治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1) 開放教材, 創設新角色。創設新角色是在課文原有角色的基礎上, 增添新角色, 讓學生扮演或擔任。由學生參與課文中發生的事件, 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 自主地感受理解。例如學習《桃花源記》一課, 讓學生擔任記者, 來到桃花源的現場進行采訪。小記者們的問題還真不少:“請問漁人, 你來到這個地方, 第一感覺是什么?”“請問桃源人, 你們是否愿回到外面的世界?”“如何開發桃園, 請談談你的設想。”……面對小記者們的提問, 扮演漁人、桃源中人的同學一一作答。采訪完之后, 記者們馬上作現場報道或寫新聞報道。這樣, 讓學生通過體驗新角色, 把自己融入課文情景, 自始自終處于人為創設的大語言交際場景中, 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興致勃勃地參與教學過程, 實現了課文和學生的深層對話, 突破了教材的束縛, 教學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體驗、新思維。

(2) 突破教材, 設計新的訓練點。這個新是有新意, 能夠啟迪新的思維, 新的想象, 富有誘惑力, 使學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學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筆者在《斑羚飛渡》一文的教學中, 嘗試著設計了新的訓練, 讓學生與課文之間做了一次情感交流, 深有開啟學生發散思維、打動學生心靈的感觸。

《斑羚飛渡》是一篇極其悲壯感人的散文。我在備課中反復誦讀此文, 每次都被斑羚種群那種最本質、最原始、最淳樸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動得潸然淚下。鐮刀頭羊、老斑羚那種為了種群的生存, 毫不畏懼、甘愿犧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較圓滿地欣賞了《斑羚飛渡》一文的精妙之后, 我嘗試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探討。我給學生布置了書面作業, 要求以“這是一次──飛渡”為題, 完成一篇課堂隨筆, 學生的思維極其活躍, 真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填寫情況可謂是百花齊放, 如“生死抉擇的”、“跨越生死線的”, “超越生命極限的”、“心靈升華的”, “啟示人類的”等等。學生一改往日作文的頭痛惆悵, 寫起來神采飛揚, 妙筆生花。由此看來, 學生經過與語文的內在交流后, 所產生的豐富的聯想和心靈的震撼, 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的最佳表現, 是任何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精彩的說教所不及的。

(3) 不拘泥于教材, 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語文不僅僅是語文, 它蘊含著天文、地理、歷史、科學、美學, 甚至流淌著音樂。教師在教學中, 使用教材時完全可以打破學科間的隔閡, 向鄰近學科開放, 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學生的視野, 產生更多的感受, 促使課堂的動態生成。例如在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一課時, 我讓學生邊看課文邊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來感受貝多芬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面對生活的窘迫和苦難的壓力, 他對不幸遭遇不妥協不屈服的抗爭意志, 在悲愴激昂的音樂中得到了很好地體現。在閱讀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感受和內心體驗。音樂元素的引進, 有力的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4) 發散教材, 拓展閱讀。語文課僅僅靠課本是不行的, 必須把書本變厚, 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開放必須是有機的、有效的。所謂“有機”就是課外閱讀不僅要與課文相關, 而且閱讀是由教師引導、有時間保證, 有讀后反饋。所謂“有效”, 就是學生進行的課外閱讀確實豐富了對課文作研究的材料, 有助于提高課內閱讀的效率。教學《荒島余生》時, 在通讀課文之后, 我向學生推薦閱讀《魯賓孫漂流記》這部小說。到第二課時深讀時, 學生由于及時了解了這一故事的詳情, 豐富了研究材料, 課堂交流時表述的頭頭是道, 取得了良好的、出人意料的閱讀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對于豐富學生的體驗, 了解更多的知識, 是大有裨益的, 也有助于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2 開放教學過程, 促進課堂動態生成

(1) 靈活的板塊設計, 促進課堂動態生成。受傳統教學的影響, 我們設計教學過程往往絲絲入扣, 環環相接, 追求精致完美, 滴水不漏。而從動態生成的觀點來看, 教學過程應該向“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板塊型”教學設計轉變。在教學中可將教學分為若干板塊, 每個板塊之間沒有紛繁的頭緒, 沒有生硬的環節, 板塊之間可以隨機自由調整。這樣有助于課堂的動態生成。例在執教《春》一文時, 我根據學情反饋, 發現他們對課文內容很熟悉, 上課時, 我及時做出調整, 把“字詞教學”板塊挪后, 把“讀通課文, 理清脈絡”板塊舍去, 直奔重點板塊, 進行品讀賞讀的學習。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欣賞課文, 品味課文, 使他們享有充分的“自主選擇”的權利, 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

(2) 引導自讀自悟, 使課堂靈動飛揚。語文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學生的閱讀實踐, 應該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 加深理解和體驗,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獲得思想啟迪, 享受審美樂趣。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 因此, 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在教學中, 由于個人生活經驗與相關知識積累不同, 所以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 常常因許多不同聲音的存在而讓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一課, 同學們盡情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勵邊關將士沖鋒殺敵、浴血奮戰的號角”, “是將士們征戰凱旋的歡迎曲”, “它氣勢磅礴, 它置死地而后生, 它充滿激情與力量, 它是生命的舞蹈與狂歡”……學生讀出了涌動的靈氣, 這樣的自悟自得, 拋卻了固定程式的束縛, 使課堂中自由陳述的氣氛很濃。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 發表獨特的見解, 張揚個性;分享學習成果, 體驗成功快樂, 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生命的色彩。

(3) 倡導“質疑——探究”學習, 促使課堂動態生成。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 閱讀教學應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教師與學生共同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景, 激勵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進行扎扎實實地獨立思考學習, 獲得獨特感受與體驗。然后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彼此交流啟發, 共同探討, 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是單一的, 以此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意識和習慣, 培養他們辨證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他們喜歡的方法探究, 分析、解決這些問題。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去讀文章, 并且主動地進行討論交流, 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的樂趣。

總之, 課堂是師生生命的一段獨特經歷, 我們無法預料其中的每一個細節。教師要重視挖掘教材內涵和拓展外延, 充分發揮文本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并且注重在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始料未及的體驗、出現的偏差、甚至與預計相矛盾的意外情況, 將其作為一種新的、不可重復的、可開發的教育資源, 使學生不斷生成問題, 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 生成新的知識, 有新的收獲。

摘要: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 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意識, 以及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這種需要正是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語文教學的生成性課堂, 是在整合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 吸納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產生的, 它以嶄新的理念, 為語文教學注入了生機, 使語文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動態生成教學政治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課堂里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 在動態推進的過程中, 有許多無法預約的精彩。生成, 常常是學生主體的“臨門一腳”。

1 預設:享受精彩課堂的愉悅

1.1 學科教學價值的新定位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預設, 不僅要關注知識點, 能力點, 還要關注學科的教學價值的獨特性和全面性。這種獨特性和全面性是什么?很多時候, 我們總覺得茫然。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內容:全面考慮, 本單元的選文主題為“親情”。所選課文, 都是圍繞著有關親情或家庭生活的, 都用心靈捕捉生命的靈感, 捕捉對親情的體會與贊美, 讓讀者產生感情的共鳴。但在預設時, 不能面面俱到, 最好是一課一得, 突出其內容章法等方面最具個性化的材料, 如用我們慣性的思維, 總認為魯迅的文章都是“火藥味”, 但在《風箏》里, 卻展現了他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 這種獨特性是不能忘卻的。

在上本單元《羚羊木雕》可以作這樣的預設:

預設1:初讀課文, 說出自己最深的感受, 說說你有什么疑問?預設2:合作探究:分析一下文中人物性格。預設3:找出主要段落讀課文, 和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話。預設4:說出文章的主旨。預設5:整體感知課文, 進行課外延展, 從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預設::分甲、乙、丙三個小組, 甲方代表父母, 乙方代表“我”, 丙方代表萬芳, 三方辯論, 展開矛盾沖突。辯論時, 一要擺事實講道理, 二要注意換位思考, 進入角色, 注意說話的分寸。

預設體現這一課在本單元的地位, 體現本課的特色性, 當然, 不要每課都這樣的套路。千人一面, 就沒獨特性了。所以說, 每上一單元之前, 要宏觀地規劃一下每一課的落腳點, 也就是說要處理好獨特性和全面性的問題。

1.2 對學生地位的新認識

課堂教學的預設首先要想到的是學生。學會站到學生中, 學生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 而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不同, 加上預習的力度也不盡相同, 學生有多少知識儲備, 課前我們要了解, 課前準備得怎么樣我們要訪問, 據此預測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些變化, 并思考其對策, 然后存儲在自己的彈性預設空間內。為什么要這樣做, 不僅是老生常談的學生體地位, 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學生是教學資源, 是課堂生活的共同創造者。

1.3 對教學過程的新理解

“教學就是即席創作。”新的語文課堂既重知識, 又重生成, 是素質教育和升學的統一, 教師在預設準備過程中要多方位的進行思考, 要從文本出發, 把握預設的各方面, 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效地生成。

如上《孔乙己》時, 針對書上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提出“大約”和“的確”是相互矛盾的, 這是不是病句啊?面對這樣的資源, 教師一要用, 二要設。生1:孔乙己是個“三只手”, 小抄寫員, 又不會“下海”經營, 還是個瘸子, 所以說“的確”死了。生2:這種人在那個社會, 死活沒人關心的, 所以作者又用了一個“大約”。師:魯迅不愧是大師。“大約”、“的確”表現了先生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力。

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 教師應該是辨識其價值,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去偽存真, 靈活處理, 并做出相應的教學決策。

2 生成:讓學生感受“逾越”的愉悅

2.1 內容:結構重組, 拓寬視野

課堂教學活動是動態的, 隨機的和零星的。老師準備再充分, 也很難想象課堂上會出現的各種情況。這些變化通常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 這就需要我們的語文教師應該具有一雙慧眼, 敏銳地發現、捕捉這些資源并加以利用。根據課前預設、課堂情況組織教學, 在特定的環境中, 創造性地組織適合學生參與創新的教學活動, 使課堂現場變為生動、鮮活的畫面, 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孔乙己》教學結構重組片斷。預設:這是一篇小說, 我們能不能把它變成另一種體裁啊?生成:其中有一組學生說, 他們準備有成立“法庭”。原告孔乙己:竊書不算偷, 更不該打。被告丁舉人:偷竊, 偷竊。“竊”者“偷”也。教師引導:現在請雙方各找律師一名, 進行庭上辯論。生1:孔乙己偷書該打, 丁舉人沒有罪。生2:孔乙己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偷, 可見只是小偷, 不該遭受丁舉人如此摧殘, 但他畢竟好喝懶做, 而且偷竊, 可以同情, 不能認可。應該判丁舉人重罪, 對孔乙己予以一定的諒解。這樣的教學, 學生印象很深。

在教學中就要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氛圍, 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 拓寬文本, 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不斷生成, 發展教學資源。

2.2 彈性控制, 適當引導

關注知識的領悟, 生成要靈活。在課堂教學上, 面對學生千變萬化的“節外生枝”, 老師要彈性控制, 適當引導。

如《羚羊木雕》教學片斷。預設:文章的結尾“我”滿腹委屈地想:這能全怪“我”嗎?請同學們幫“我”想一想事情該怎樣處理才算妥當?生成:各抒己見, 學生想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案。筆者本以為已經水到渠成了, 可這時一個同學說:“這件事誰都不怪, 得怪‘我’的奶奶, 是她沒將‘我’的父親教育好, 才導致父親怕媳婦。”引導到家庭中婆媳關系的問題, 現場討論的氣氛異常熱烈, 許多同學還對如何處理婆媳關系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很有些獨到的見解。

總之, 精彩的課堂, 既有教師的充分預設, 為精彩的課堂打下基礎;又要有課堂的精彩生成, 讓課堂更加靈動、充實, 只有把生成和預設完善的結合起來, 才能夠讓課堂呈現出亮點, 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進行。

摘要:精彩的課堂, 既有教師的充分預設, 為精彩的課堂打下基礎;又要有課堂的精彩生成, 讓課堂更加靈動、充實。只有把生成和預設完善地結合起來, 才能夠讓課堂呈現出亮點, 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進行。

動態生成教學政治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在傳統教學的備課中, 我們總是習慣將目標細化, 使學生容易獲取標準答案, 課堂教學能按規定路線行進。這樣的目標定位束縛了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阻礙了他們創造性的發揮, 不利于他們健康全面的成長。在我們的研究課題中, 生成性教學目標的預設應超越傳統的教學目標, 有利于課堂教學的生成。

(1) 從三個維度確立生成性教學目標, 在目標的制定中要兼顧到認知、情感、能力、方法等。

(2) 設定有序化、差異性的目標, 要同時考慮到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發展要求, 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真正具有自主選擇最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學習目標。

(3) 構建開放性、生成性的目標, 隨時根據教育對象的變化生成新的目標, 隨時準備兼容新的信息, 加入新的內容, 注入新的要求。

2 選擇生成性的教學內容

(1) 構建結構化的學習內容。每個學生都是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走進課堂的。所謂結構化的學習, 就是知識的邏輯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統一的學習, 教師要按照一定的目標結構, 恰當地選擇、組織、呈現學習內容, 從學生的經驗入手, 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達到促進課堂生成性的目的。

(2) 回歸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我們將有意識將教學內容進行重組, 讓教學內容“走近”學生, 學生“走進”生活。要更多更深入地去研究學情, 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 對教材作必要的取舍、補充和選擇, 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 從而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 使閱讀教學產生最佳的效益。

(3) 把握教材中的生成點。在教材的空白處, 看似矛盾處, 重復處等等, 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 引導學生在與教學環境、教學文本、教師以及同學的平等對話中、思維碰撞中, 產生新的思想和言語。

3 組織生成性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生命、關注發展。課堂上教師要順著學生的思維展開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所以, 我們組織的學習方式必須是“開放式”、“民主式”的, 生成性學習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1) 質疑式。“質疑式”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必要形式, 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為學生開辟質疑的時空, 把學生的“質疑”融化到每個閱讀教學環節之中, 讓學生在質疑中拓展思維空間。

(2) 合作式。“合作式”是師生、生生情感交流、培養“合作意識”的一種教學形式, 我們將依據學生的需求, 對于需要合作學習才能更好理解的課文內容, 從互補性出發設計合作學習。

(3) 討論式。以學生為主體, 通過積極思考, 相互交流、探討, 以求得知識的深化, 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智慧, 讓學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鋒中促進語文課堂的生成體驗式。

(4) 體驗性學習是重視學習主體的直接經驗, 我們強調讓學生親歷語文實踐活動, 通過體驗促進深層次的生成。

4 設計生成性的教學過程

生成性教學關注教學過程, 它認為, 教學的核心不是目標的達成而是學生的發展, 而學生的發展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實現的。新課程呼喚生成的課堂, 但是受傳統教學的影響, 我們在設計時往往喜歡環環相扣, 形成一種“線性序列”, 這樣必然會導致課堂教學的刻板化和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丟失。我認為, 在設計生成性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1) 進行預設, 準備生成。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 教學是有目標, 有計劃的活動, 教學的運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 但同時卻表現出相對而言的封閉性。我們倡導的“動態生成”的課堂不是不要預設, 而是要改進預設, 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 而是為了使這種生成更具有方向感, 更富有成效性。這種預設更多地關注課堂上學生的精神生活。正如葉瀾教授所說:“一個真正把人的發展放在關注中心的教學設計, 會使師生教學過程創造性的發揮提供時空余地。”因此, 教師課前應先了解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知識起點、個體差異。與此同時, 學生也要了解自己實際的學習需要, 也就是知識能力的和情感態度的需要。

(2) 創設情境, 展開生成。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 在適宜的情境之下, 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中實踐中來。在創設情境時教師有多種方式, 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情境, 當然問題一定要適當, 不可過難或者過易, 而且問題要有生成的空間。教師也可以激發學生自己創設問題情境, 可以先敘述一段材料或者講一個小故事, 再讓學生提問題。當然創設情境并不是限于問題的方式, 可以靈活創設, 不拘一格。

(3) 反饋互動, 有效生成。

課堂的精彩往往來自精心預設基礎上的絕妙“生成”。當“無法預約的精彩”成為一句熟語后, 課堂中那些極富“生成”價值的因素, 被當做無比可貴的教學資源。師生在進入了情境之后, 必然要發生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所謂的有效生成是相對于虛假生成而言的, 在很多情況下存在著貌似生成而非實質性生成的情況, 這里有效生成的含義是真正的真實的生成。教師要注意營造平等交流的氛圍;要注意與學生之間的反饋;教師要注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反饋。人——特別是學生是重要的資源因素, 讓學生在與教學環境、教材、教師以及同學的思維碰撞中產生火花, 課堂教學才能不斷“生成”。

(4) 引導總結, 升華生成。

教學是一個永無終結的過程, 教與學相依相伴永無窮盡。但每一節課是一個相對的時間單位。創設情境一般發生在一節課之始, 而反饋互動則發生在一節課之中, 引導總結處于一節課之末。但是這個順序不是固定不變的, 而且每一個階段又可能同時包含著這三個方面。一節課生成的知識、情感會很多, 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會很復雜, 并且有的時候學生不清楚生成的結果, 這些都需要引導總結這一階段, 以使生成的東西作進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本節課中值得借鑒的方法、存在的不足等, 還可以引導學生從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東西。

總之,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 它的生成性來自于教師對教育的科學和藝術的把握, 來自于課堂的開放性。課堂教學中講究師生平等, 學習問題需要師生平等地研究。我們千萬不要強化教師比學生強的觀念, 教師并不高于學生。知識是不能置頂的, 它應該是無限生成, 發展的, 似天一樣高, 如海一般闊, 學生不應該是籠中鳥、網中魚, 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和展示的平臺, 他們就可以充分地表達自己、肯定自己, 而我們必須做到的只是信任、引導和參與。

摘要:新課程的課堂教學, 十分重視生成性教學, 這是由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所決定的, 也是由課堂的復雜性所決定的。要使數學教學設計適應課堂教學, 就必須著眼于生成, 著力作好教學設計。本文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一是預設生成性的教學目標;二是選擇生成性的教學內容;三是組織生成性的學習方式;四是設計生成性的教學過程。

關鍵詞:動態生成,教學設計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S].

[2] 李衡.善于捕捉課堂信息促進教學動態生成[J].福建教育.

[3] 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Z].

[4] 小學數學教師[Z].

動態生成教學政治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1 營造氛圍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前提

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 學生就會感到輕松、坦然、自由、愉悅, 進而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是學生的學習伙伴, 是一起分享的朋友, 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 身體是自由的, 思維是靈動的, 心情是快樂的, 他們無拘無束, 無憂無慮。只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人格獲得尊重, 人性獲得自由, 使每一節課成為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有經驗的教師經常在教學中采用與學生聊天、游戲、講故事、猜謎等活動來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 以此放松學生繃緊的神經,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促使動態生成成為可能。

2 設計教學方案, 為動態生成創設廣闊的舞臺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體。”關注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決不意味著預設已不再重要, 恰恰相反, 充分而周到的精心預設才能使課堂教學生成機制得到高效的發揮, 預設是為了更好的生成。因此, 動態生成的課堂更需要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動態的板塊式設計。在教學設計時, 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征等, 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問題, 然后將解決每個問題的應對策略附于其后, 甚至設計幾個不同的板塊, 以便于根據教學的需要隨時穿插、變化。只有有效的預設, 才會為動態生成的多樣化、深層次創設廣闊的舞臺。

3 關注教學過程, 為動態生成架設橋梁

設計得再完美的構想, 如果沒有實踐的支撐, 那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號型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 更要成為信息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在預設基礎上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與主動建構, 做到:心中有案, 行中無案, 真正溶入到互動的課堂中, 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 隨時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切入點。

教學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時“變奏”。隨著學生課堂主體性、自主性的增強、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多, 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學會傾聽, 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 并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 這些“意外”或許打亂教學的節奏, 但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如“認識鐘表”一課, 多媒體出示了很多鐘面, 緊接著, 教師提問“觀察這些鐘面, 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提到了長針, 短針, 數字, 這些都是教師預設之中的??删驮谶@時, 有一位學生提出了“其中一個鐘面是5點”。這顯然是“出軌”了 (根據教學預設, 這一環節就是讓學生認識時針、分針, 并發現鐘面上的12個數字。接著, 再出示幾個鐘面, 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撥一撥, 從而讓學生學會看整時) , 于是這位教師就用一句“是嗎?你真聰明!”巧妙地將教學拉回了正軌。我們不妨思考一下, 這樣的處理方法真的“巧”嗎?從這位學生的回答中, 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了學生的學習起點 (部分學生已經有了看時間的經驗) , 如果能讓他說說他是怎么知道的, 不就可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了嗎, 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態度, 比預期中快那么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

4 及時評價, 為動態生成點燃火花

課堂教學面對的是有豐富情感和個性的人, 是情感、經驗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 不僅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動態變化和發展, 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具有偶發性和動態性, 恰恰這些動態生成因素對課堂效果的影響更大。

比如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的回答可能大大超出教師的預想, 甚至比教師預想的更多更深刻更豐富, 這就要求教師及時把握和利用這些動態生成的因素, 給予適度的引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 時刻把握每一個發展學生的契機。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法”的教學中教師發現一位學生“1/2加1/3等于1/5”的算法后, 并沒有簡單地否定, 更沒有粗暴地批評, 而是引導學生小組討論:1/5是否是1/2與1/3的和?說說理由。結果出現了:生1:“因為1/2與1/3不是同分母分數, 所以我認為不能直接相加。”生2:“我發現1/5比1/2小, 1/2與1/3的和應該比1/5大, 所以不對。”學生的回答啟發了老師, 給老師教學上的靈感, 這時教師又問:“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生3:“雖然1/5不是1/2與1/3的和, 但它的得數正好是這個和的分子, 我發現了求兩個分數的和的巧妙方法, 只要把這兩個分數的分母與分母分別相加, 得到的數就是分數和的分子。”這時教師在表揚這位學生后進一步說:“這個規律是不是對所有分數都適用呢?請同學們再繼續研究……”

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后又產生新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做到了教學相長, 因學而教, 樹立了隨時捕捉教學信息的意識, 使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 更加充滿生機, 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也展示了教師的無窮魅力。

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 需要教師在精心預設的基礎上, 依循學情, 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處理生成信息, 即時調整教學進程, 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彈性優化。讓我們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 讓課堂更精彩”!

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從生命的高度, 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數學課堂應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情感融合”的動態過程。那么, 營造氛圍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前提;設計教學方案, 是為動態生成創設廣闊的舞臺;關注教學過程, 是為動態生成架設橋梁;及時評價, 是為動態生成點燃火花。

動態生成教學政治理論論文范文第6篇

一、關注準備過程, 張揚個性

我們不僅要關注對習作結果的評價, 更應關注對材料獲得過程的評價。引導學生平時注意觀察周圍的人和物, 學會從生活中選取材料, 并逐漸學會捕捉生活中印象深刻或新奇的人、事、物、景, 提供學生交流所見所聞的空間。對積極通過觀察、實踐、調查、體驗等獲得真實材料的學生給予好的評價, 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如要求學生觀察春天的一處景物, 要突出春天景色的特點。我把作文課堂遷移到了校外, 鼓勵學生到田野村邊走走, 看看, 聞聞, 觀察有特點的春景, 感受春天的氣息, 激勵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說一說。力圖開闊學生的思路, 調動學生以往的積累, 強調寫自己觀察到的;我還指導學生通過橫向比較, 弄清景物各自的特點,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把景物的特點寫得生動、形象。這次習作, 盡管篇幅有長短, 用詞有優劣, 但同學們都能根據觀察, 寫出自己眼中獨特的, 富有個性化的春天。

二、關注生活體驗, 做好客觀評價

作文是學生們心靈的寫照, 是他們對客觀世界初步認識的再現, 是他們真實情感的流露。所以我們應該要關注他們筆下的生活體驗。其實, 他們的生活體驗中不乏新奇之意和驚人之語, 甚至常有“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壯舉。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同學見到一位老師在車棚取車時, 不小心碰倒了旁邊的車, 結果旁邊一大排自行車都相繼倒掉。這位老師看了一眼, 沒有扶起倒地的車, 而是徑自推上自己的車走了。這位同學很氣憤, 便以《多米諾骨牌》為題寫了一篇作文, 批評了這位老師的不道德的行為。且不說文章寫得如何, 單看文題便很高明:既形象地反映出當時車棚內倒車的實景, 又生動地比喻了這位老師的行為在師生中造成的不良影響。對于這令人驚嘆的創意, 老師在講評作文時應該表揚??隙ㄋ鷦迂S富的生活體驗, 這樣, 才能讓凸顯自我才情的嬌艷花蕾欣然綻放。這個事例啟人深思, 有力地說明:作文評價需要呵護學生作文個性。我們在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生活體驗, 做好客觀評價。

三、關注評改過程, 群體并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 取長補短, 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評改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 有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

1. 主動修改, 力求創新

一方面, 根據批語修改。作文批閱后, 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作文批語, 并根據教師建議進行作文修改。另一方面, 進行創造性修改。教師的批語未必是唯一最合理的建議, 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擺脫教師批語的限制, 創造性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培養創造力。如一學生的作文《瀑布》中有一句:“……你看那瀑布飛瀉而下多像一面鏡子……”把動態的瀑布比作靜態的鏡子, 顯然不夠貼切, 況且瀑布與鏡子間并無多大的相似之處。我在眉批中寫道:瀑布之所以稱作“瀑布”, 正是因為其形若布。我們把瀑布比作“一匹飄動的白綢布”, 不是更生動、形象嗎?……二次批閱時, 我再讀此文處不禁拍案叫絕, 原來他并未采納我的建議, 而是別出心裁地將原句作了如下修改:“……你看那瀑布飛瀉而下, 多像爺爺那蓬亂花白的胡子呀!……”多么富有創造性的語句!二次評價我給他打了個鮮紅的“優”字。

2. 多元互動, 共同提高

作文評價不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作出的單一評判, 而是要讓學生參與評價, 學會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 從而完成對自我的激勵和超越。因此, 教師要為每一位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 讓學生人人參與評價, 通過相互評價, 促進他們共同提高。

一節作文講評課伊始, 我這樣問學生:“誰愿意推薦你批改的習作供我們交流學習?”“我愿意推薦如意的作文------”“我推薦-------”同學們興趣盎然地爭著展示。“袁月的作文主要寫了----, 我給她的評語是:內容具體, 條理清楚, 把“我”和文具盒的感情寫清楚了, 借用“夢”來講述“我”的錯, 也講了文具盒的悲痛, 來幫“我”改正錯誤, 恐怕只能用“新穎”兩個字來評你的作文了。”袁枚清楚地評價著。“王松, 通過你的這篇作文, 我覺得你的作文進步了, 首先你注意觀察生活, 因為作文的首選材料來源于生活, 所以你的這篇習作內容具體, 感情真實。”唐莉甜甜地說, “謝謝, 我同意你的批改。”王松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我也迫不及待地插言道:“唐莉, 你批得也很有水平嘛!”“因為我和他的選材一樣, 所以身有感觸。”唐莉輕聲地應道……

互評互議, 對學生來說, 不僅提高了他們的修改能力, 而且相互汲取優點, 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增強了寫作能力, 也使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熏陶, 更進一步提高了他們明辨是非, 發現生活真善美的能力。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心理平衡能力, 角色互換能力, 促進學生心理走向成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 促進了習作的個性化。

上一篇: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下一篇: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思考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