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范文

2023-09-23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范文第1篇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 時間:1640~1688年 2. 原因:

(1)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經濟原因:新航路開辟后,英國積極開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

(3)條件支持: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勞動力;

(4)階級矛盾:靠圈地起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與資產階級在經濟利益上是一致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結成聯盟,利用議會與國王進行斗爭;

(5)思想基礎:文藝復興運動中莎士比亞的作品極大地解放了英國人的思想,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3. 領導階級:

新興資產階級(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和農場主等組成)和新貴族(資產階級化的、從事資本主義經營的中小貴族)。 4. 革命任務:

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5. 導火索:

蘇格蘭人民起義。 6. 經過:

(1)序幕: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為籌集鎮壓蘇格蘭人民起義的軍費,召開議會。 議員們要求限制國王的權力,掀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2)發展:查理一世公開挑起內戰,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隊打敗了國王軍隊,取得了最后勝利;

(3)高潮:1649年,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臺,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被推翻,英國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擔任“ 護國主”,實行有利于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

(4)挫折:克倫威爾去世后不久,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復辟。 查理二世及其繼承者進行了瘋狂的反攻倒算;

(5)結束: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其他不滿國王專制統治的人士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國王的專制統治,另立新國王,史稱“光榮革命”。 7. 結果: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

(2)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體。 8. 歷史影響:

(1)國內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憲制,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

(2)國際影響:對歐洲其他國家和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馬克思認為,英國革命是一場“ 歐洲范圍的革命”。 9. 文獻:《權利法案》

(1)制定時間:1689年; (2)制定機構:英國議會; (3)目的:限制國王的權力。 (4)主要內容:規定不經議會的批準,國王不能征稅,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國王必須依法行使權力,不能隨意廢除法律和停止法律的執行;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地位,議會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議會必須定期召開等。

(5)意義: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確定了議會高于王權的原則,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在英國確立起來,使英國從“ 人治”走向“ 法治”,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美國獨立戰爭

1. 時間:1775~1783年

2.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代表:華盛頓)。 3. 原因:

(1)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階級矛盾:英國殖民者對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高壓政策,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3)民族意識:新興的美利堅名族的形成; (4)思想基礎:啟蒙運動的影響。

4. 革命任務: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 5. 導火索:波士頓傾茶事件。 6. 經過:

(1)準備:1774年9月,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號召北美人民團結起來;

(2)開始:1775年4月,北美民兵在波士頓附近的來克星頓同英軍交火。 從此,北美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戰爭開始了; (3)建軍: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建大陸軍,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 (4)建國:1776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大陸會議通過并發表《獨立宣言》 ,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5)轉折:1777年,在薩拉托加戰役中,美軍打敗英軍,迫使英軍五千多人投降,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此后,法國等國家開始對美國提供軍事援助;

(6)勝利:1781年,美法聯軍取得約克鎮戰役的勝利,至此,北美獨立戰爭中的軍事對抗階段結束;

(7)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7. 性質:既是一場反抗殖民壓迫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8. 歷史影響:

(1)國內: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國際:對以后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啟蒙思想由理論變成了現實; (3)局限性: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后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南北戰爭的爆發。 9. 勝利原因:

(1)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2)美國人民積極參加,英勇斗爭; (3)法、荷等國的軍事援助; (4)華盛頓的英明領導。 10. 文獻: 《獨立宣言》

(1)頒布時間:1776年7月4日 (2)頒布機構:第二屆大陸會議 (3)起草者:托馬斯·杰斐遜 (4)主要內容:

① 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徹底與英國脫離關系,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

② 它們解除對于英王的一切隸屬關系,它們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關系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③ 闡述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原則,指出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人有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利;人民有變更或廢除舊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權利; ④ 對美國建國以后的國家制度作了明確的規定。 (5)意義:

① 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美國誕生;

②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原則,所體現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也成為當時歐洲大陸各國反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面旗幟,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成為 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的范本;

③ 是北美人民反英斗爭的旗幟,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 《1787年憲法》

(1)頒布時間:1787年

(2)頒布機構:費城制憲會議 (3)內容:

① 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 ② 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權和司法權; ③ 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4)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即“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5)特點:體現了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原則、民主原則。 (6)意義:

① 1787年憲法所確立的主權在民、三權分立、共和制等原則,為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

② 將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學說與美國的現實相結合,在美國建立起聯邦制總統共和制; ③ 對當今世界其他很多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都有借鑒意義。

法國大革命

1. 開始時間:1789年7月14日

2.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代表:羅伯斯庇爾) 3. 原因:

(1)根本原因:18世紀末,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階級矛盾:等級制度森嚴,社會階級矛盾尖銳,國家面臨深刻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 (3)經濟原因:為解決財政危機,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

(4)思想基礎:啟蒙運動中的思想家傳播了啟蒙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5)國際因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的鼓舞。 4. 革命任務: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5. 革命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6. 導火索:三級會議召開。 7. 經過:

(1)爆發: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7月14日后來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

(2)制憲:1789年8 月26日,制憲會議頒布《人權宣言》;

(3)發展: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并處死國王路易十六; (4)高潮:1793年,雅各賓派羅伯斯庇爾等人掌權,打退了外國軍隊的進攻,平息了國內的叛亂,革命達到高潮;

(5)結束:1794年,國內發生“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臺,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8. 歷史影響:

(1)對法國: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專政,確立了資產階級的一般民主原則,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2)對歐洲:它是一次歐洲范圍的革命,沉重地打擊了歐洲的封建體系,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封建制度,宣告了歐洲范圍內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3)對世界:是世界歷史上一次比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有力地推動了歐洲范圍內的反封建斗爭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4)局限性:這場革命所爭取的民主權利卻為少數人所享有,全體人民的“民主、平等”與“自由”仍然是寫在旗幟上的理想和目標。 9. 文獻: 《人權宣言》

(1)時間:1789年8月26日; (2)頒布機構:制憲議會 (3)內容:

① 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 ② 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③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 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 ⑤ 法律僅有權禁止有害于社會的行為; ⑥ 每個公民都有言論、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4)意義: ① 《人權宣言》(《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明確地提出人權和公民權,闡明了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基本原則,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 ② 是反抗封建專制的旗幟,核心內容是人權與法治;

③ 否定了封建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 ④ 體現了法國啟蒙思想家所宣傳的基本原則。 《拿破侖法典》 (1)內容: ① 又稱《民法典》,明確規定成年法國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體現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

② 嚴格規定了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受侵犯等。

(2)意義:它是拿破侖帝國的一座豐碑,是資產階級國家中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用法律形式肯定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并為其他國家制定法典提供了范本。

對比:

1.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比較。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范文第2篇

炎黃堯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一統,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國歷史第一冊

=-=、作為2009考歷史的經驗:原來這個考試和同桌小小的交流是如此的容易~~~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云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并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

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后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并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四、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于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于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后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圣”。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后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于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杰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

1、曹操以少勝多為其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戰役是官渡之戰。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同孫權、劉備的聯軍在赤壁決戰,大敗而歸,史稱赤壁之戰,而此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在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國,史稱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熟記三國鼎立形勢圖中魏、蜀、吳三國的位置和都城)

3、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夷洲和大陸的聯系。

6、265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280年,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領劉淵率兵攻入洛陽,西晉滅亡。

7、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堅率大軍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之戰中,東晉軍隊以少勝多,擊敗前秦軍隊。

8、南朝的四個政權依次是宋、齊、梁、陳,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時,揚州、荊州是江南生產絲織品最多的地方,涌現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業城市,番禺(今廣州)成為海外貿易中心,

10、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吳國境內絕大多數山越人從山區遷到平原,和漢族人民一道開發江南。農業有所發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匈奴、鮮卑、羯、氐、羌(5個)

11、北朝的五個政權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2、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陽。

13、南朝時期,我國古代杰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數的科學家,比歐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綴術》

14、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他著有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內容最完整的農書。

15、北魏時期,我國古代杰出的地理學家的酈道元,他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經注》。

16、漢字書法從東漢起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藝術:曹魏時鐘繇創立了楷書;東晉的王羲之,被尊為“書圣”,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此書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

17、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18、石窟藝術是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崗石窟和龍門石窟。

問答

1、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內容:a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b獎勵軍功;c獎勵耕織;d建立縣制。意義:商鞅變法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秦國通過變法,廢除了舊制度,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國力,為后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簡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答:興辦私學,廣收學生,主張因材施教,要求學生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要老實,重視道德教育,希望學生成為品行高尚的人。

3、秦始皇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答: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自稱“始皇帝”,在中央設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中央和郡縣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b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大修馳道,統一車軌;c文化上,統一文字,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給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損害;d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萬里長城,鞏固邊防,加強對越族地區的開發。

4、簡述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答:a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權力,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奪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國對中央的威脅。推行一套新的選用官吏制度,注意選拔人才。b把鹽鐵經營權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對經濟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思想統治工具。在長安設立太學,主要培養官吏。d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安定北部邊境。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范文第3篇

打破教材體系,專題歸類復習,比較對照,縱橫聯系,培養能力。

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復習,學生掌握了較多的基礎知識,但知識是零碎的、孤立的,沒有從宏觀上整體把握知識脈絡。

在這一階段,教師將前面所學的知識列成專題歸類總結,專題復習也就是歸納知識的復習,結合教材,打破體系,打破課與課、單元與單元、中國史與世界史的界限進行比較對照、求同找異、縱橫聯系,形成知識體系。也可以與時政結合起來復習。

歷史事件之間是互相聯系并先后相承的。歷史知識具有多樣化特點,在空間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內容上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知識。理清同一歷史時期各方面知識及其相互關系,就是橫向聯系。另一方面,每一歷史事件又都前后發展、依次交替,把每個歷史事件前后串聯起來,使之系統化,這就是縱向聯系。但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單純地“縱”或“橫”地復習,而應縱橫聯系,形成專題,構成知識網絡體系。另外,在專題復習時還要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歷史問題現實化”),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

復習時要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要讓學生通過列表、編寫提綱等多種形式,將歷史知識前后上下、東西南北貫通起來,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只有從宏觀上把握了歷史特征、歷史線索,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才能由點發展到線、到面,并進而構建起整體歷史知識網絡,獲取規律性的知識,只有這樣,學生的掌握的歷史知識才不易遺忘,才不會混淆?,F舉例如下:

中國近現代史專題:

1、近代侵略專題:⑴侵略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戰爭中的暴行(英軍強占香港島、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旅順大屠殺、八國聯軍血洗北京城、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這些事件充分體現侵略軍的血腥與殘暴。⑵其他侵略事件(俄國侵占中國大片領土、阿古柏侵略新疆、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使學生認識到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把非法侵占加以合法化,把侵略成果擴大化。讓學生清楚哪些條約有割地內容,哪些有開放通商口岸內容,哪些有賠款內容,哪些條約侵略出現新形式。

2、反抗專題

反抗專題(以人物為中心)學生經常弄不清人物的身份,為此把它們分成這幾類型。清朝官員將領: 林則徐、關天培、左宗棠、鄧世昌 共產黨員:楊靖宇、 彭德懷 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佟麟閣、趙登禹、李宗仁民間團體及代表:太平軍 (洪秀全、李秀成)、義和團。我們讓學生以歷史人物聯系相關事 1

件,從人物身上學到一些優良品質。

3、探索專題

舊民主主義時期的四次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

動(弄清時間,領導階級派別,代表人物,目的,內容,結果性質,意義)

4、中共專題

(1)中共會議:中共一大遵義會議、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屆三中全

會、中共十五大,讓學生認清哪些會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哪些在建國后召開的,哪些會議具有轉折意義,哪些會議中形成了中央領導集體。

(2)革命專題:以新民主主義時期內中共28年奮斗歷程中重大歷史事件為

主 ,抓住四個歷史時期即國共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事件。

(3)建設專題:以現代史中四個歷史分期的歷史特征為主干,以取得的重

大成就為重點。

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鞏固: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建設: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 )

政治建設:一屆人大并制定第一部憲法,錯誤: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特色建設:改革開放、鄧小平理論 、一國兩制 、港澳回歸外交成就:一方針(求同存異)、一 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原則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五十年代 、七十年代、 二十一世紀的外交。

(4)黨的路線、政策、方針、原則、構想、戰略專題 ,把零散的知識加以

系統化

路線:政治路線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政策:改革開放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方針:外交 :獨立自主 、求同存異 ;對臺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原則:四項基本原則;外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臺:一個中國的原則

構想:一國兩制 ;

戰略:西部大開發

(5)歷史文獻類

《民報》、《新青年》、《雙十協定》、《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

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美聯合公報》

(6) 其他專題

A.理論類: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如果聯系世界史的話還有馬克思主義

B.口號類:“自強”與“ 求富” 、“民主”與“ 科學”、“外爭主權、內

除國賊”

C.詩詞歌賦歌謠類:

D.近代反動政權:清政府、北洋政府、民國政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近代

反封建的具體目標以及他們的反動代表。

E.統一戰線:兩次國共合作,也可聯系到國共兩次內戰

(6)三農問題

(毛澤東、鄧小平)聯系到今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學生關注三農,關注民生

(7)熱點地區(東北、南京、北京、上海、臺灣、新疆、西藏、香港)

(8)重要人物: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結合他們的歷史事跡,使學生認識到重要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世界歷史專題

(1)國別史:美國; 英國; 法國; 俄國; 日本;德國

以美國為例:復習美國的發展史,我們可以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將美國的歷史梳理成以下一條線索: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內戰——美國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羅斯福新政——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冷戰的實施——“一超多強”時期的美國。

(2)三次科技革命專題: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重點放到發明家和重大成就,對人類的影響等方面

(3)世界大戰專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因、經過(開始標志、重大戰役、結束標志、結果)、性質、影響等,培養學生形成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現代意識。

(4)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專題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南北戰爭、法國大革命、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

(5)國際關系專題

一戰前: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立;一戰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前: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 二戰后: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當今: 暫時“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展示每一階段國際政治局勢的主要特征,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歷史

(6)工人運動專題

英國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7)地區及國際組織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國際聯盟;軸心國集團;國際反法西斯聯盟;聯合國;歐共體和歐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世界貿易組織。讓學生分清他們是區域性的還是世界性,是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是軍事方面的。

(8)國際會議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慕尼黑會議;26國華盛頓會議;雅爾塔會議;萬隆會議;26屆聯大;上海APEC會議

(9)歷史文獻

《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法典》、《人民憲章》、《共產黨宣

言》、《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農奴制法令、《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國家工業復興法》、《慕尼黑協定》、《聯合國家宣言》、《北大西洋公約》,每一文獻的核心內容,是哪一國家的法令,或者與哪些國家有關

(10)戰爭及戰役

美國獨立戰爭——薩拉托加大捷、拿破侖對外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登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莫斯科保衛戰、 柏林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太平洋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中途島海戰、抗日戰爭、百團大戰)、朝鮮戰爭(上甘嶺戰役)、科索沃戰爭,使學生認清戰爭的性質,分清戰爭與戰役的區別,了解戰役在戰爭中的地位

(11)思想運動及思想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啟蒙運動——啟蒙思想,工人運動需要——馬克思主義,這些思想影響了哪些政治運動,也可聯系中國歷史。

在做專題復習時,要注意兩點

1、一定要精心選擇配套習題,我們備課組經過精心篩選,選擇了《中學歷史一本通》作為唯一的復習資料。

2、不要滿堂灌,要給學生思考、歸納和反饋的時間,否則效果不好。因此,講完一個專題,就做后面的配套練習,及時鞏固和提高。

第三階段:6月15日之前(三模前到中考前),第三輪,模擬考,強化練。強化訓練,綜合運用,回扣課本,查漏補缺,突出重點熱點,做好考前輔導。

初三歷史經過基礎復習階段和專題復習階段后,進入倒計時的綜合復習階段,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因此,教師必須講究復習方法,力爭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使每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都得到進一步深化。本備課組及時收集周邊縣市的試卷和上網搜索相關模擬試卷以備用。在綜合復習階段,本組教師力求按照四個字去操作,即引、憶、記、練、評。

一、有目的、有計劃地“引”

綜合復習階段,因為時間緊迫,應將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消化,但又不能每堂課都上自習,讓學生盲目看書,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復習。首先,教師應明白什么是“引”。“引”是指教師根據教材,結合考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考點上,啟迪學生進行思維。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既要主動點撥,又不包辦。其次,明確“引”什么。教師按照復習計劃,在復習內容中,根據考綱和已往(近五年)中考已經考過的內容,提示學生本次復習的考點、難點、重點和熱點,抓住這“四點”向學生講透徹、講清楚。再次,掌握“引”的要領。要在課堂上“引”好,并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苦功夫,在宏觀上做到“五備”:備大綱、備教材、備考綱、備學生、備教法。在微觀上做到“備五點”:備考點、備重點、備難點、備熱點、備能力點。

二、自覺自主地“憶”

根據教師所“引”的內容,學生應大膽地開動機器,展開聯想,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要求學生在宏觀上進行發散思維,充分

回憶每次所復習的內容,并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找出其不同的特征,對不同事物進行對比,找出其相同點,如中國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同類事物,經過比較可得出問題:為什么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其次在微觀上要求學生進行集中思維,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先弄清是什么,再想為什么,最后預示著什么。特別要聯系實際,得出啟迪。在“憶”這一環節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三、查漏補缺地“記”

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主地“憶”,然后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閱讀教材,學生自己就會發現自己的“憶”與教材的內容不相符,出現張冠李戴、知識錯亂、甚至相反的現象或者根本無法進行“憶”。說明教材所引的內容學生還沒有掌握或完全掌握。怎么辦?只有立即讓學生插漏補缺地“記”。 “記”是指先理解,再記住,然后聯系實際進行運用。

四、有針對性地“練”

發動題海戰是大多數教師在綜合復習階段的殺手锏,很容易出現盲目性,為了克服這種盲目性,教師在備課上下功夫,根據自己所“引”的“五點”內容,結合考綱,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參考其他一些資料,選擇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進行訓練,教師的時間緊,任務重,精力有限,因此,對訓練題的批改可以讓中上成績的學生交叉改,中下成績的學生當面改,注重考知識點的落實,并要求學生錯題重做。

另外練習要有兩點注意

1、這一時期所做的試卷要靠近中考模式,最好做中考樣板試卷,讓學生從形式上、時間分配上對中考有一定的了解,避免中考時產生陌生感。

2、要注意加強學生的涂卡練習和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解題能力,學會理清答題思路和方法。每次考試都有一部分學生因審題不清,粗心大意,導致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在平時的復習中,在這方面要多加指導。在審題過程中,指導學生要審題型和要求、審關鍵詞、審時空范圍,然后確定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組織答案時還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規范表達,要用規范的歷史語言回答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史論結合。重視理解,融會貫通。

五、全面透徹地“評”

每次訓練下來,教師都要認真地閱卷,分析總結,根據“錯題檔案”,全面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并與學生交談,收集信息,然后在課堂上集中評講,不僅評講正確的答案,更重要地評講審題、解題的方法,評講解題的思路,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今后應注意的問題,再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要領。

今年中考要注意以下幾個歷史事件:

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時搶走(法國拍賣鼠首、兔首)

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臺灣問題(去年到今年臺灣很不太平,事件頻發,所以我們要給予一定的重視,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臺灣的一些問題,對臺灣問題做個歸納、總結)

澳門回歸(10周年紀念);科索沃戰爭(距今10年)

劉少奇逝世(40周年)

新中國成立60周年

五四運動90周年、巴黎和會召開90周年;

虎門銷煙170周年

法國大革命220周年

英國《權利法案》頒布320周年

拿破侖的霧月政變奪取政權(1799年,距今210年)

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年,距今80年

二戰的爆發1939年,距今70周年

1979年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距今30年);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距今20年)

關注實事,關注熱點,從實事和熱點中追尋歷史,實現政史結合。

綜上所述,中考前歷史復習應該緊扣考試說明、教材,打牢基礎,理清知識脈絡,專題匯總,強化訓練,培養學生能力、技巧。在復習過程中,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是關鍵。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范文第4篇

1 對《中考寶典》的提示,在課本上劃出問答題的內容,并要寫上問答題的題目 2 認真完成《中考寶典》的題目。想爭取優秀成績的同學就自覺完成問答題

二、關于上課

1預備鐘響后,各同學要迅速回座位并安靜下來。由科代表組織讀書、背書。參照《中考寶典》上的考點解讀去讀、去背。注意要循環、反復地背才能記得牢固。

2 不準遲入課室,只能學生等老師上課,不允許學生比老師遲入課室。

3每周小測一次一星期所學考點(利用周六日),要求獨立完成,遵守考試紀律。

4 隨機抽問或者全班默寫上節課的問答題。隨機抽問時無關同學不得做提示。否則,按答不出處理。凡是答不出或者默寫不過關的要將問答題抄5---10次,必要時還要到老師處補背書。 5 上課期間要服從老師的指揮,做好筆記,該開口就開口,該記筆記就記筆記。不能做影響老師講課、同學聽課的行為。

三、關于作業

1 書寫整潔、端正,格式規范。

①凡是問答題要分點列出,并且各點的數字符號必須對齊,要達到卷面美觀。否則,做到令老師滿意為止。

②凡是選擇題要將答案寫在題號的左邊,要方便老師及時批改和了解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2 依時繳交。必須在第一節上課前交給老師。組長、課代表絕不能因為個別同學遲交作業而延誤了全班交作業的時間。

3 對缺交作業的同學,科代表在花名冊上做好記錄,必要時會反饋給家長。

四、關于課后復習

1按照關于作業的要求,認真完成作業

2 背熟當天、當周的所有問答題,做到知識點要天天清、周周清,不能留手尾到下一天、下一周。

3 溫習當天、當周做錯的題目,注意反思錯誤的原因。

4 溫習當天、當周老師評講過的題目,熟悉每類基本題型的基本答題方法。

五、關于早讀

由科代表組織讀書、背書。參照《中考寶典》和復習提綱的問答題去讀、去背。注意要循環、反復地背才能記得牢固。

六、關于測驗

1每星期單元測驗一次。(50分)

2 老師將根據試卷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對成績不理想的同學組織補測或者抄書、背書。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范文第5篇

橫溝中學歷史組

回顧以往中考歷史的復習工作,有得有失,在強調新課程理念,注重考察學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復習,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績呢?下面我結合今年的歷史復習工作,和大家談談我校的復習計劃。

一、系統復習,夯實基礎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教學案的編寫、周練的安排,整個復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中考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約占了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大半時間,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階段是綜合訓練,將六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題目進行一系列綜合訓練,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進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根據列次訓練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歷史復習內容較多,一共考六本書,雖然《中考說明》規定了考試內容,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時間,全面地有重點地復習,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面對中考。為了更好地提高復習效果,我們在以課本為主的前提下,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案,包括知識結構和習題兩部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提綱挈領的認識,習題涉及所有題型,突出重點知識。使所復習的知識得到鞏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側重點,重點是什么呢?就是《歷史考試說明》里的考查內容及要求,復習時這部分內容要強化。此外,我們認為八年級上冊第

一、

二、

三、四單元,下冊第

一、

二、三單元,九年級上冊第

四、

六、七單元,下冊第

一、

二、

三、

四、七單元是整個初中階段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對于上述內容,教學時要強調,平時的訓練要強化,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應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2)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

一、指導思想

九年級歷史組全體教師在學校正確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以新課標為準繩,扎實貫徹中考備考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互動、活潑、主動地復習備考,以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狀態,應戰2009年中考。

二、目的要求

1、全面貫徹《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咸寧市2009年中考考試說明》歷史學科的有關精神,加強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整合與梳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歷史主干知識的梳理與歸納,讓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的網絡。

3、充分利用好咸寧市教研室編發的訓練題。

4、搞好專題訓練,形成知識框架,具備規范答題能力。

三、中考目標

優秀率達32%,合格率達80%,單科力爭躋身全市先進行列。

四、復習備考措施

1、扎實開展集體備課與研究,群策群力,打好整體戰,有步驟地實施復習備考計劃。

2、以生為本,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激發學習熱情,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注重拔尖輔后工作,促進優生更優,合格層面大幅提高。

4、積極關注信息,搞好信息采集工作。

五、復習時間安排

復習備考時間從四月七日開始,到六月十八日結束,共十一周,共計三十七課時(含周末補課) 第一階段

4月7日至5月19日 單元復習 8---13周

侵略與反抗 1

1、分單元回訪教材,積累書本知識;

2、梳理、歸納、整理,形成知識網絡。 近代化的探索 1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1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1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1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科技教育與文化 1步入近代 1

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

無產階級的斗爭和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 1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世界 1璀璨的近代文化 1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

凡爾賽跑----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1二戰 1

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1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1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興起 1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1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1第二階段

5月20日至5月31日 專題復習 14---15周

侵略與抗爭史 1

1、查漏補缺,構建專題知識框架結構;

2、培養學生運用史實,分析問題能力。中國近代化探索 1新民主主義革命 1資產階級革命 1一戰、二戰 1科技革命 1第三階段

6月1日至6月18日 綜合訓練16---18周

材料分析題答題指導 2

1、針對不同題型,指導規范答題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范文第6篇

1、中日關系問題 .............................................. 1

2、關于西藏問題 .............................................. 2

3、關于臺灣問題 .............................................. 3

4、中美關系 .................................................. 3

5、改革問題 .................................................. 4

6、農村、農業、農民問題 ...................................... 4

7、江澤民十五大報告中所講的“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三次飛躍”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偉人) ............................. 4

8、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 .................................. 4

9、執政黨建設(黨的重要會議) ................................ 5

10、中國近代化探索 ........................................... 5

11、列舉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 5

12、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5

13、列舉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作的斗爭(從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方面歸納列舉) ...................................................... 5

14、歷史旅游、考察活動 ....................................... 6

15、中華民族精神 ............................................. 6

16、三次科技革命 ............................................. 6

17、“人權”問題 .............................................. 7

18、近現代史上的國際關系 ..................................... 7

19、列舉世界史上的主要國際組織 ............................... 7 20、為建立和鞏固資產階級專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頒布了哪些文獻?7

21、美國歷史上發生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其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什么?兩次革命途徑和過程有什么相同之處?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 8

22、列舉二戰的主要經過及重大事件 ............................. 8

23、一道與奧巴馬有關的情景題 ................................. 8

六、重要歷史認識及啟示„„„„„„„„„„„„„„„„„„„„9

1、中日關系問題

(3)列舉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華史實;抗戰中中國人民的斗爭。 A、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開始);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

B、國民黨:臺兒莊戰役(李宗仁);共產黨:平型關大捷(第一次大捷),百團大戰(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 1(9)近代歷史上日本發動和參與的侵華戰爭

發動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1900—1901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動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

(10)日本古代學習中國進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近代學習西方進行的改革是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善于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文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 (11)青少年應怎么做?

A、牢記歷史,珍愛和平。B、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使祖國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C、呼吁日本右翼勢力,面對歷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戰爭泥潭。

2、關于西藏問題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4)一五計劃期間(1953—1957年):川藏、新藏、青藏公路(課本八下)。

(5)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西藏自治區(課本八下)。

(6)1959年,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今天西藏成為我國

- 3臺灣割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后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4)今天臺灣與祖國不統一問題的由來: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后,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到臺灣,從此,與祖國大陸分離。

(5)解放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前提;1995年,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6)今天祖國統一的阻礙因素:“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最大威脅);外國反華勢力的干涉。

(7)解決臺灣問題的兩種方式: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解決;必要時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8)在祖國統一(臺灣問題)上,青少年應怎么辦?

①履行維護祖國統一的義務;②同“臺獨”等破壞祖國統一,分裂祖國的言行作斗爭;③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本領,報效祖國,使祖國強大。

(9)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

4、中美關系

(1)兩次鴉片戰爭中侵略中國。

(第一次略);第二次: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為主兇,美、俄為幫兇,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2)1922年,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 5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農村富裕起來。 (2)其它涉及農村、農業或土地問題的知識點。

日本大化改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課本九上),日本明治維新關于土地問題規定(課本九上)。

蘇聯的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在農業上的弊端(課本九下P10弊端③):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

農村政策、制度的調整應遵循原則(啟示):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尊重客觀經濟規律; ④調動農民積極性。

7、江澤民十五大報告中所講的“20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前進道路上的三次飛躍”是指哪些事件?(三位走在時代前列的偉人)

(1)孫中山,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毛澤東,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3)鄧小平,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8、中共所開辟的兩條正確道路

(1)毛澤東,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標志:1927

- 7命派;代表人物:孫中山: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資產階級激進派;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感悟(結論):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近代中國學習西方經歷了哪些變化? 學技術——學政治制度——學思想文化。

11、列舉中國古代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和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近代:

(1)新文化運動。

(2)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3)歐洲啟蒙運動(伏爾泰等)。

12、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840—1842年,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4、歷史旅游、考察活動

(2)重走長征路(課本八上地圖)。

(3)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做導游、北京(故宮、長城)第一個在北

- 9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依靠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抗戰精神: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中華兒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堅韌精神。

奧運精神:團結拼搏、為國爭光。

抗震(災)精神:不屈不撓、團結拼搏、眾志成城、共度時艱、自強不息、志在必勝的精神。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16、三次科技革命

(1)第一次科技革命(工業革命)(課本九上)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②社會關系:加劇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分化。 ③國際格局:使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 (2)第二次科技革命(課本九上)

影響:①生產力:推動生產力高速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社會關系:產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

- 11年12月)。

德國——反猶狂潮。 (4)過渡時期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大成果——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18、近現代史上的國際關系

(1)19世紀后期—20世紀初兩大軍事集團對抗——三國同盟(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和三國協約(英、法、俄)→一戰爆發(1914—1918年)。

(2)一戰后的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確立)。

(3)20世紀30年代、二戰期間的國際關系——1937年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侵略性軍事政治集團(軸心國集團);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標志:簽署《聯合國家宣言》)。

(4)二戰后國際關系——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形成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結束于:1991年蘇聯解體)。

(5)當今國際關系(政治格局):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今還沒有定型。

總之,20世紀至今,國際格局歷經三次變化:

- 13

21、美國歷史上發生兩次資產階級革命,其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什么?兩次革命途徑和過程有什么相同之處?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1)解決問題:第一次是爭取民族獨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第二次是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南方的奴隸制。

(2)完成途徑過程相同處:途徑:都以戰爭手段解決,第一次是獨立戰爭,第二次是南北戰爭;過程:革命的一方最初都在軍事上一度受挫,處于不利地位,但經過艱苦斗爭扭轉局面,最終取得勝利。 (3)取得勝利的共同原因:兩次革命都是正義的事業,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政府都采取了有效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 (4)看法: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正義的事業,是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只要采取堅定果斷的政治、軍事措施,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22、列舉二戰的主要經過及重大事件

(1)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把綏靖政策推向頂峰,加速二戰的爆發。

(2)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3)擴大: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4)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8日,美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5)走向聯合:1942年1月1日,華盛頓會議(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 15設計反戰宣傳標語,如:珍惜和平,反對戰爭。

23、一道與奧巴馬有關的情景題 “安•尼克松•庫伯的一生”見證歷史 【歷史新情景】

1902年,安•尼克松•庫伯出生在美國南方一個黑人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像她的父母一樣為了自由和權利而抗爭的英雄事跡。18歲時,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白人去選舉他們共同的總統,像她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的。

27歲時,她原本在一家小工廠做工,靠辛辛苦苦的勞作,來支撐她的家庭。但是,這一年,她失業了,她看到了無數倒閉的企業,千千萬萬像她一樣的失業者,發瘋似的在銀行門口擠兌的人群,仿佛美國一夜之間陷入了絕望之中。好在這樣的日子在4年之后有了轉機,1933年,一個新的美國總統當選了。“她看到了一個民族通過新政、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的感戰勝了恐懼。”

1941年,39歲的安••尼克松•庫伯得知了一個非常震驚的消息:珍珠港遭到轟炸!“當暴政威脅這個世界的時候,她見證了一代人的強大,見證了民主得到了捍衛。”戰爭結束后,還沒有從戰爭的陰影中走出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又開始了。隨著“人類登上了月球,柏林墻的倒塌”,她知道了世界由于人們自身的科學和想象力連接到了一起。

2008年,106歲的安•尼克松•庫伯親眼見證了同樣身為黑皮膚的美國新一代領導人誕生,她認為奧巴馬的當選必將會給美國的發展帶

- 1718國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華民族復興事業的領導者。

8、中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結論:社會主義建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是艱辛的、曲折的。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符合國情,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規律,要警惕錯誤思想傾向。

9、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遵循的原則: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一切從農村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有利于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制定政策必須從國情出發,不能脫離實際。

10、對臺灣問題的看法: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統一大業必將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發展兩岸關系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符合當前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臺獨”勢力逆歷史潮流而動,是不會得逞的;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長期奮斗。

11、如何鞏固和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地位:(1)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的獨立完整。(2)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不斷提高綜合國力。(3)適應世界潮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迅速發展。(4)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加強同世界各國聯系,提高國際影響等。

12、日本學習中國和西方進行改革給我們的啟示:一個國家或民族要

- 20經濟發展。(4)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

19、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取得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經驗啟迪聯合國應如何去應對現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各國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共同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20、歐盟成立的啟示:國家之間的合作將促進和平與發展,實現“雙贏”和“多贏”。

21、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對我國經濟建設的啟示:(1)國家統一,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2)國家要制定正確的經濟政策,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22、科技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感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樹立崇尚科學為榮的思想;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破壞,我們應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等等。

23、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著多極化發展,聯合國在世界上真正起到發展經濟、促進和平的作用;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所有國家、民族都在國際舞臺上擁有相同的地位和權利;世界人民和平共處,談判成為解決一切爭端的唯一方法;人類不再有戰爭,讓世

上一篇:理論學習交流發言范文下一篇:旅游景點介紹畫冊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