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學生態文學環境教育論文范文

2023-09-24

大學生態文學環境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新世紀;文學生態;文學教育

將娛樂性資訊作為向導的新世紀中國生態文學表現出了混亂的時代對于真正的文學目的以及經典目錄的沖擊,并且呈現了灰色文學的藝術倫理,全裸式的資訊時代引誘著更多獵奇看客,因此崛起的新式文壇在躍躍欲試,試圖突破經典文學的束縛。新世紀生態文學的教育越來越表現出了嚴峻的態勢,目前高校的當代性文學的教學活動出現了眾多消極的教育情況,更需要文學從業者嚴格持守基本職業道德和倫理,用經典文學的較高標準進入到新型文學作品的宣傳中, 激活當代教育對于生態的感情和領悟。

一、新世紀下中國文學生態與文學教育的重要關系

無論就狹義或者廣義的中國生態文學而言,生態文學和文學的教育之間的關系十得密切。文學性教育,尤其針對大學專業的教學主體而言,具備最為專業的中國文化消費群體,同時更是中國潛在的文化生產者。因此,充分探討生態文學與文學性教育間關系,無論是在文學性教或者是新世紀生態文學角度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謂專業和非專業,就體制化專業性課程的設置標準和角度來講,文學的接受程度以及消費觀念,包括文學的再生產環節,通常都不僅僅局限于大學教育里的中文專業,中外的文學歷史以及發展現狀都很好地證明了這個觀點。簡單來說,狹義范圍內的新世紀生態文學更多地和大學教育中的中文專業,尤其是當代的文學性教育相關,而廣義范圍內的新世紀生態文學和文學性教育牽涉的層面要廣泛得多。就大學的文學性專業教學來講,它不再局限于目前中國的文學教育范疇,它們同時與中外的各類文化經典以及學術理論相關。對于專業外的部分大學生而言,在人文的通識性教育層面討論中國文學性教育問題,就要不斷延伸至國內中小學的語文教育領域并且著重考察。

二、新世紀下中國文學生態與文學教育的實際發展情況

校園式文學一直都是各類新文學創建、發展的關鍵發源地,從五四運動創作性群體的創建,一直傳揚到新時期內傷痕性文學以及先鋒性文學的發展。就積極角度來講,甚至就可以大膽地說,沒有新教育就不會有中國新文學。當前中國新文學性教育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弊端,這與新世紀生態文學虛熱的浮躁風氣有難以分割的關聯。文學性教育里的經典性教育基本都處在兩極化的極端狀態,要么是被過分僵化和凝固化,把所有的經典目錄尤其是經典的文本性闡釋全部固定,作為新式的文化性古董對人們加以灌輸;要么就是解構性的橫掃,導致人們破解甚至戲弄經典,經典文學的文化價值、語言內涵、組織結構和甚至語法形式都發生改變,經典的地位在急劇地下降。經典性文學地位的逐漸失落,加之以各類網絡性傳播媒體的廣泛普及,再而市場規范性體系卻遲遲滯后不前,市場的炒作體制不斷泛濫,文學性創作尤其是眾多文類小說的數量多但質又雜,部分作者竟以解構和橫掃經典性文學作為唯一的文學目的,更有甚者無視各類經典創作以及基本的文學性規范,因而轟動了一時,但最終卻都是曇花只一現,不能久矣。

三、新世紀下中國文學生態與文學教育分析與探究

(一)文化教育作用以及教育者的觀念顯得十分重要,其所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嚴峻。如果自己無法信任挑選得來的作品是優秀的或是無法代替的,當然也就不能盲目地強迫自己的學生取信服這個判斷以及選擇。這便要求教育者成為生態文學的批評者和研究者,更加需要自身修養的提高以及實踐性精神的不斷強化。

教育者不僅需要充分了解、參與到當代生態文學的建構和發展中,將獨立個體的生命充分融入到當代的思想文學以及文學批評的實踐中來,同時教育者對于當代生態文學的經典目錄,都要擺脫傳統的嚴格的各類學科的分別,要準備好多種眼光,既能認清楚經典作品的相對性和歷史性,還要要承認生態文學的經典作品在文學教育體系中必須擔負起來的傳承文化的功能,能夠以更加積極的狀態參與到對生態文學的選擇以及闡釋中來。因此,開放式的生態文學作品意識以及當代性文化教育的實踐性意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開放式的經典文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者選擇一些真正的生態文學作品來學習,而不是意識性形態化的性質文本。生態文學的觀念理應是更為開放的和靈活的,不能是天生的或者不變的。對生態文學作品的闡釋和實踐中,注意去避免傳統的穩定性和過份夸大的經典意識和形態,以揭示文學教育故事的方式,徹底地解構生態文學經典,把個人對時代和生命的感受融入經典,與文學經典相摩擦,就時代與人生所要面對的難題與生態文學展開廣泛的對話,從中能夠闡發文學教育的新內涵,使經典闡釋充滿時代感以及個人內涵,如此來講,生態文學教育便能得以更好地延續和傳承。

四、總結

文學性精品對提升我國生態文學產業的經濟、社會效益,創造良好的文化式品牌效應都具有巨大的推動意義。因此,在新世紀下中國生態文學的研究和發展過程中,文化教育產業始終是最為重要并且意義甚為深遠的一個研究性視角。只有從當代我國文化的語境、生態以及市場環境出發,充分了解新生態文學視角下進行文學教育研究的社會背景,在剖析目前我國運用多元化、多維性視角實現文學教育的研究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提出文化教育產業性視角之下研究新世紀生態文學的研究性語境、衡量性標準以及培育性體系,進一步實現新世紀下中國生態文學與文學教育的方向性路徑的研究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施戰軍. 新世紀中國文學生態與文學教育[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45-50+69.

[2]宋炳輝. 開放的經典教育與新世紀文學生態[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42-48.

[3]劉慶. 關于新世紀中國文學生態——夏康達教授訪談錄[J]. 文學教育(下),2007,07:4-6.

[4]鐘華. 論中國生態文學思想的產生和發展[D].重慶師范大學,2008.

[5]陳旋波. 生態批評視閾中的20世紀中國文學[J]. 創作評譚,2004,04:31-38.

作者簡介:黃琳(1982—)女,漢族,黑龍江伊春人,現為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基礎部中文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大學生態文學環境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美國的生態文學批評理論起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才逐漸被歐美文學界所認可并接受。生態文學探討文學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背后有著深厚的哲學思想基礎。美國的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人類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加以思考,并探求這種危機產生的思想根源。

關鍵詞:美國 生態文學 生態批評

引言

美國生態文學不同于其他種類的文學理論主張,當前的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屬于文化研究范圍中新的領域。作為一種跨學科的文學批評研究,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旨在對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后面臨的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進行反思和審視。具體說來,其是借由文學批評所囊括的各個層面的內涵來再造文學與生態之間的新型關系。

一、美國生態文學的概況

(一)美國生態文學的發展階段

20世紀作為文學藝術大發展的時期,其間誕生了諸多文學理論、文學派別。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快速發展,人類面臨的生態問題在持續加重,生態困境日益緊張,這就必然要求文學要走向現實,探索思考精神層面和環境層面的生態危機。

從上世紀后期至今,美國生態文學的發展劃分為三段。第一個階段主要研究文學作品中怎樣表現自然與環境;而下一個階段則著重總結和發揚美國描寫自然生態的文學作品;第三個階段是進行生態文學的理論建設,使生態系統的概念為人們熟知。

(二)美國生態文學的思想基礎

美國生態文學的思想基礎主要源于西方現代社會的一系列環境哲學思想,如生態中心論、社會生態學等。早期的動物解放運動是生態文學一大思想根源,生態哲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將道德關懷的范圍擴展開來,而動物則成了受益對象。再后來,逐漸發展成熟的生態觀念指導著人們在判斷行為的正確或錯誤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外在環境的“心情”。人們要平等對待自然環境中的生命主體,形成與自然協調共生的倫理觀。

我們雖然能夠調節控制生態系統,但這并不能完全說明人類高于其他環境主體。人類應將自身的功利目的放棄,對現有自然秩序的有效維持,保持健康的整體環境才是最為關鍵的。

(三)美國生態文學面臨的問題

對于生態文學面臨的一些根本性問題,例如生態環境意識依靠文學形式能否很好地表達,當前生態文學研究和發展方向的規劃,或者怎樣確立自然與文化的關系等,我們也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思考與探究。

我們要把明確生態文學的基本前提放在首要位置。當前的普遍觀點認為,人類文化與自然世界密切相關是生態文學存在的基本前提。自然世界與人類文化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態文學批評的根本任務和獨特價值就是通過文學來審慎人類文化并進行文化批評,以此來探索人類思想文化以及社會發展模式。

未來的生態文學批評應該把關注領域擴大,從自然到人類社會、文化甚至人類精神領域都應該是未來生態文學批評關注的對象。生態文學批評試圖把文學批評置于人類生態系統中來考察與肯定人類生存的整體性。與此同時,生態批評家們一致認為生態文學批評應盡可能地與其他學科進行視閾融合,因為真正具有活力的學術研究應是開放的,也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全面地理解人類社會所面臨的一切問題。生態文學批評家洛爾斯頓的觀點是,生態文學是一種“終極科學”。生態文學批評綜合了各門學科,包括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盡管生態文學可以被視為一門科學,但是,它的智慧比其他科學更深,也是壓倒其他科學的。

二、對美國生態批評的深入探討

(一)美國生態批評的理論內涵

首先, 生態批評的關鍵是挖掘文學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提倡回歸自然。它分析文學作品中自然是如何被再現的, 從生態批評的視角重新闡釋文學作品, 挖掘、理解和分析生態文學作品中體現出來的生態意識和生態智慧,批判工業化和科技文明造成的生態系統的紊亂和自然資源的枯竭,以實現喚起人們對自然的理解和尊重的目的。

其次, 生態整體觀是生態批評的主要思想。生態批評對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觀念進行了批判,主張一種以生態整體觀為本質內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人類不能單純地以為自己為萬物之長,只注重當前的利益,忽視自然的整體利益。這種簡單、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應該被我們拋棄。人類要確保包括生態系統中自然萬物的持續性發展,保護包括人類的長遠利益在內的整個自然系統的長遠利益。

最后, 生態責任感是生態批評所具備的。生態批評家們認為, 人類作為地球生物圈重要的成員,每個人有相應的自然責任或生態責任保護地球生態系統。生態文學家和生態批評家在生態憂慮和生態責任意識的促使下,希望通過文學喚醒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傊?,生態批評將文學研究與生態關注相結合,努力提升整個人類的生態責任。

(二)美國生態批評的基本特征

第一,生態批評主要是對文學作品中的生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精神生態以及自然生態兩方面。積極地在作品中表現人類和自然的種種聯系。

第二,生態批評對傳統的文學作品以新的生態視角重新理解并審閱,發現隱藏的生態文化意義。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行為再次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第三,生態批評關于文學創作中人的主體性論述,應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也不能有絕對地自然中心主義立場,而是講求人類與自然的和睦相處。人類與生態自然環境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類是大地物種中的一員。

第四,生態批評將文學研究與生命科學相聯系,從兩個領域對文學與自然加以研究,注重從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變化角度進入文學層面。生態批評是人類面對生態災難之后的文學反思,是文學藝術家對人類在地球的地位的重新定位。

第五,生態批評評價生態文化現象時,要牢牢把握文學批評的核心思想理念,對文學的本質精神以及文學的語言不能拋棄和叛離,要在文學領域內進行批評論述。

第六,生態批評的內容要求從生命本質和地球的雙重視野中,考察人類的過去與未來存在狀態。這一視角將已經流于形式主義的文學研究與危機重重的地球生存問題聯系起來。

三、生態文化的意義

美國文學界在上世紀末開創了生態文學、生態批評的先河,在文學的理論研究、文藝批評范疇中,以外在的、自然的獨特視角進行生態文學批評,這確實是人類文化領域發展史上的重要成就,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生態文學批評的思想根源在于依靠現代的生態思想資源反思環境危機。由此,在這種開創性探索過程中,西方生態批評界,尤其是美國,在理論研究方面積累起較為豐富的生態批評經驗和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對各國文學研究領域立足于生態視角的文藝學研究來說是一種思想資源,對我國的生態文學與生態批評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生態文學批評呼吁人類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提出了人類與自然相處的新型模式,另外在文學作品中具有自然的審美以及獨到的生態意義。從自然的角度,以生態觀念看待人生,看待社會,將文學作品——不論是詩歌或是散文,使其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媒介,這不得不說是生態文化為文學發展帶來的一大突破。生態文學批評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態文學創作,指導著人們的行為準則與思想理念。

結語

生態文學批評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闡述,要求人們認識到人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因此,人的活動必須有利于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結構、功能和運演規律。我們在實踐中就不能片面追求自然的價值,即僅用功利的經濟眼光或藝術審美的眼光看待自然,而要視自然為一個有機統一的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王國元.環境倫理概要[J].山西大學出版社.2009(5).

[2]何懷宏.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J]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

[3]拉爾夫科恩.文學理論的未來 [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21.

大學生態文學環境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隨著網絡文學熱潮的興起,我國網絡文學作品、作者與讀者數持續攀升。據統計,截至2016年6月,網絡文學用戶達3.08億,較2015年底增加1085萬,占網民總體的43.3%,其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為2.81億,占手機網民的42.8%{1}。與此同時,僅網絡文學頭號巨頭——閱文集團旗下網站即擁有超過400萬創作者隊伍,收錄作品超過1000萬部,覆蓋200余種內容品類。{2}網絡文學興盛的勢頭、海量的規模、巨大的影響力令人無法“選擇性失明”,打造與之相匹配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勢在必行。2016年8月12日-14日,由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會、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湖南省文聯主辦,《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協辦,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中南大學研究基地和懷化學院承辦的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會2016年年會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在湖南懷化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10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的主題競相發言,提出了頗多富有理論價值的觀點。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我國網絡文學研究在一代先行者的開拓、努力下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探索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是歷史賦予當代文學學人的全新使命,網絡文學價值導向的樹立、批評標準的創生、文學意義的升華等均有待更多理論先賢與一線網民加以關注和探討,以推動中國網絡文學這一“印刷文明的遺腹子”和“中國特色的文化奇觀”呈現健康發展的局面。

一、中國網絡文學:發展新氣象與評價大背景

三十年來,“在線文學”的蠻荒成長為當代文學史寫下爭議性注腳,在視聽文化裹挾下中國網絡文學“風景這邊獨好”,在世界范圍內實現了具有先鋒意義的“彎道超車”。{3}從外在形態、技術支持、傳播載體,到作品類型、思想意蘊、商業模式,網絡文學的變化日新月異,不斷刷新和重構著文學研究與評價的背景。

從整體狀貌上看,網絡文學以其特有手段展現出互聯網文化的新風貌,憑借“爆發式”生長改寫著文學的發展譜系與時代篇章。全國網絡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南大學歐陽友權教授指出,從某種程度而言,沒有哪個朝代、哪個語種、哪種文學類型能達到今天中國網絡文學這樣的規模和巨大影響力,美國媒體稱“網絡文學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新力量”,實為名符其實。湖南省文聯陳善君認為,網絡文學的異軍突起豐富了中國新世紀以來的文學,呈現出我國文學的創新活力。衡陽師范學院陳楊、歐衛軍認為,網絡文藝作為文藝與科技的結合,展現了文藝發展的新前景,激活了藝術民主和大眾文藝潛能,甚至對人們的行為、思維方式造成重要影響。安徽大學吳家榮教授以“互聯網+文學”來指稱網絡文學,指出這種文學具有情節發展的不確定性、故事結局的多變性,文學內容的心靈化、主觀化,在線交互的游戲性等藝術特征,贊揚其有著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和不可限量的廣闊前途。湖南科技大學李勝清教授指出,新媒體藝術不但是一種世俗性的知識形態,且是一種關于人的形而上訴求的價值意向。懷化學院黨委書記譚偉平教授則預言,網絡文學將會成為今后數十年文學創作和文學研究的熱點,甚至有可能帶來中國文學的古典形態與現代形態的真正分野。

就具體類別而言,網絡文學的裂變式涌現打開了大眾狂歡文學的“萬花筒”,文學形態改頭換面,呈現新風景、凸顯新特點。魯東大學文學院何志鈞教授研究了手機文藝引起的當代審美實踐的變化后指出,手機在運用中與人互動,不僅形成一種生活化的關系,更形成審美化的關系,且這種審美具有鮮明的數字化、媒介化和消費化的特點。北京青年政治學院雷麗平及中南大學賀予飛分別關注著網絡類型小說的大眾情愫及其審美偏誤,前者驗證了網絡類型小說作為“當代神話和白日夢”對大眾心理的滿足,后者對模式化、“偽個性化”、技術化的類型寫作造成的文學詩性審美的被消解及小說娛樂游戲功能的強化進行了批判。閩南師范大學任毅、戢桂榮及懷化學院潘桂林分別對網絡詩歌對文學精神的建構、解構及微信時代的新詩寫作境遇進行了研究,任毅、戢桂榮認為,網絡詩歌以虛擬空間里的精神自由為旨歸,真實呈現出善惡之間人際關系的復雜樣態,具體歷史地傳承著當下的道德倫理狀態。潘桂林則指出,當前新契機下微信詩歌寫作面臨著狂歡化、消費化、圈子化傾向的挑戰與詩歌普及、沉淀精品、塑造品牌、保持純粹等難得的機遇并存的現實。湖南師范大學岳凱華教授、衡陽師范學院講師文玲分別討論了網絡文學對網絡影視的影響和桐華小說的影視改編與藝術特色,指出網絡文學的IP價值是網絡影視發展的重要動力,桐華的清穿文小說正是將閃回、蒙太奇等電影語言應用于文學,促成網絡文學與影視作品聯姻、實現雙贏的典范。

網絡文學的發展并非只有樂觀的一面,其同樣存在多種不足,突出反映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良莠并存”等問題上,亟待引導。歐陽友權教授將當前網絡文學的不足總結為“三個不匹配”:即數量和質量的不匹配,效益追求與人文審美的不匹配,技術強勢和藝術優勢不匹配。陳楊、歐衛軍指出,網絡文藝整體質量偏低,作品類型化、同質化,重視娛樂、擔當薄弱等問題明顯,呼吁要處理好文藝與技術之間、文藝與市場之間、文藝與大眾化之間的“三重關系”,不讓網絡文藝空洞無物、嘩眾取寵、唯點擊率。著眼于現有問題的改進,懷化學院羅先海提出,“文學編年史”是一種介入文學批評、文學理論與文學史研究的新方法,可利用其對網絡文學(含網絡文學批評)“入史”以及網絡文學學科構建產生積極作用。湖南邵陽市文聯主席張千山則提出,文字數據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的背景下,對網絡文學應實行分層建設,以實現科學疏導之目的。

二、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探索: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

在當下,研究、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切實加強和改進網絡文學創作與評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倡培育健康向上網絡文化、營造天朗地清網絡空間的要求,也是網絡文學研究與實踐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基本立場在大會上得到了眾多研究者的認同。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關系國家宣傳文化戰略的落實、大眾的文化生活質量與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湖南理工學院余三定教授認為,網絡文學發展到今天,成果、影響都非常之大,在人們的文學生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討論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適逢其時。歐陽友權教授指出,目前我國網絡文學已成為現象級的文化現象,它關涉國家意識形態和當代文化建設,關涉國家話語權和新媒體陣地的掌控,關涉大眾文化消費、國民閱讀和青少年的成長,關涉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建構、文化軟實力的打造和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網絡文學并構建評價體系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再到學界、文學界,都既無法忽視,也繞不過的。中南大學聶慶璞副教授從文學網站社會責任的倫理維度亦提出,文學網站作為特殊的企業主體理應承擔審美引導、網絡空間管理、文化傳承責任等責任倫理,政府應積極加以管理和引導,確保其堅守道德底線、多發具有健康審美趣味的作品。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之所以必要,是由于網絡文學評價與傳統文學評價存在鮮明差異,當前已有評價體系的錯亂局面不利于文學批評功能的實現,唯有逐步建立、完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才能推動網絡文學學科發展與影響力正確發揮。山東師范大學周志雄教授指出,那些認為原有的文學評價體系就是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不需要另外再建的觀點看似不無道理,但對網絡文學的發展卻毫無意義,用傳統文學的評價標準來評價網絡文學,難免是隔靴搔癢而不得要領。中南大學歐陽文風教授分析,當前多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正經歷著破除與新生的輾轉歷程,呈現“失聯”狀況下的漫議與喧鬧、熱鬧表象下的混亂與貧瘠、多元語境下的迷茫與無力三重景象,這些負面影響的消除呼喚文藝評論要利用媒介融合、重塑批評范式。蘇州大學房偉教授認為,當下的網絡文學批評存在著虛假繁榮問題,無法像經典文學批評一樣對傳統文學起作用,背后是批評有效性的缺失和混亂,這呼喚著網絡文學批評體系的建成,重塑文學批評的尊嚴和權威性。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之所以可能,建立在過去二十余年的思想、理論、人才與資源積累之上,植根于我國網絡文學研究與實踐的現實土壤,并非是空中樓閣式的幻想。一方面,隨著網絡文學的興盛投身該領域的學者不斷增多,人才集聚,本次會議吸引了上百名專家參與即是明證,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學者們已對網絡文學進行了大量基礎性研究,這些研究為接下來的評價與話語體系探討奠定了基石。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辦公室副主任王庭戡代表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高度強調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的政治意義,并介紹,中國文聯自2014年成立上述一中心一協會以來,開通運營了中國文藝評論網,主辦了“中國文藝評論”和“青評”微信公眾號,創辦了《中國文藝評論》月刊,2016年度又牽頭開展了網絡文藝評論專題調研,并專門成立網絡文藝委員會,以實際行動促進網絡文藝評論工作。湖南大學羅宗宇教授指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目前學界尚無定論,廣大學者正在進行的積極探討正是該學科領域發展的深入、自覺與反思,也是網絡文學學科理論自身完善的需要。網民自發式的在線評價也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提供了參考。中南大學程海威介紹,在網絡第一原創網文評論網站——“龍的天空”論壇上,網絡文學批評者數量超過萬人,原創網絡文學評論超過3000篇,網民批評在民間孕育、發展,以網言網語沖擊著傳統批評專業論述,以網民意志改寫著文學評價的價值標準,成為了許多年輕人接觸文學批評的第一方式。

三、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困境、原則與路徑

網絡文學的特性、現狀及網絡批評的現狀決定了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存在諸多困難,這些困難的克服需要相關研究者充分汲取傳統文學批評的理論營養,深入網絡文學現場,以合理的方法力求突破。

湘潭大學季水河教授概括,我國網絡文學評價總體上遭遇著四重困境:一是網絡文學作品海量,動輒上千萬字,研究者閱讀量有限,難以成為合格的批評家;二是網絡文學研究成果多通過傳統渠道出版,而非放在網絡上供網絡文學創作者、讀者閱讀,導致了文學批評載體與對象的分裂;三是網絡文學批評的“在場”要求批評者“快跑”,而文學評論本身需要“慢思”,兩者構成了矛盾;四是當前的評價機制與網絡文學研究與評價相背離,易導致研究者工作與生存要求的相悖。對此,歐陽友權教授指出,推動網絡文學批評、構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可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吸收更多新鮮力量,包括碩、博士及廣大青年教師等加入網絡批評陣營;二是建議“學院派”要更多關注網絡文學研究與批評,并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三是研究者要密切關注網絡文學場的變化,把握好網絡文學的過去-現在-未來時;四是以“從上網開始、從閱讀出發”為方針,回到網絡現場,閱讀網絡作品,增強發言權。

針對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與路徑,學者們紛紛發表了看法。杭州師范大學劉克敵教授提出,網絡文學評價應堅持兩個原則:一是網絡文學無論寫什么和怎么寫,“文學性”是核心。二是無論運用最低標準還是理想標準,都須注意“網絡”因素對文學活動的復雜影響。杭州師范大學單小曦教授認為,越是走進中國網絡文學,越不能丟掉學理立場和價值評判,從媒介存在論批評視角出發,網絡文學評價體系建構應遵循合理的價值預設和歷史性、語境化兩大原則,把文學批評及其標準看成一定歷史、語境中的具體存在。濱州學院李盛濤副教授提出了文化生態學作為言說中國網絡文學的方法論式的有效理論話語形態對網絡文學評價的意義,即文化生態學的整體主義原則有利于發掘網絡文學在當代文學場中的生態位和全面把握網絡小說的敘事表征,文化生態學的建構立場與網絡文學的文學史建構等存在內在呼應性。歐陽文風教授建議,網絡文學批評應抓住三個著眼點:一是批評家要積極主動、有深度地走進網絡文學現場;二是要做一個普通讀者,客觀平等地面對網絡文學作品;三是要當好精神引領人,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批評實現文學理想。周志雄教授還提出了閱讀分析法和系統研究法兩種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路徑。

四、網絡文學評價:主要維度與評價指標

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不可能憑空捏造出來,而應當是既繼承傳統審美經驗,又結合網絡文學獨有特性的產物,應具有科學依據與現實說服力。對網絡文學評價的維度與指標,與會專家展開了學術論劍,觀點碰撞之中涌現出頗多真知灼見。

一是對把已有文學評價標準簡單套用于網絡文學評價的觀點進行了駁斥,表達了不同意見。單小曦教授指出,當前學界對網絡文學評價存在三種代表性觀點,其中:“普遍文學評價說”視精英文學評價標準為文學的普遍、一致標準,體現的是本質主義思維方式和文化霸權心態;“通俗文學評價說”混淆了印刷文學和網絡文學的界限,將網絡文學混同于通俗文學,拉低了其價值;“綜合多維評價說”,試圖全面把握網絡文學的評價尺度,但隱含著評價尺度的雙重性和矛盾性。以媒介存在論批評視角建構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應由網絡功能發揮尺度、跨媒介及跨藝類尺度、技術性-藝術性-商業性融合尺度、“虛擬世界”開拓尺度、主體網絡間性與合作生產尺度、“數字此在”對存在意義領悟尺度、“數字現代主義”美學尺度等多尺度體系整體構成。廈門大學黃鳴奮教授指出,“地域性”是文學在地方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個概念,傳統文學以地域性為主導,但具有去地域性,在地域性與去地域性的矛盾中發展,網絡文學以在線性為主導,但包含了地域性,在地域性與在線性的矛盾中發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已經為網絡文學的重新地域化開辟了道路,網絡文學評價應注意文學評價體系基點從地域性、在線性到定位性的變遷,并遵循這種規律。周志雄教授肯定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立足于傳統文學評價體系之上,同時強調要系統地考評網絡文學,建立有相應的價值、理論、審美、文化、技術、接受、市場維度的一種開放的、綜合的、多維的話語體系。

二是從網絡文學的核心要素與學院派網絡文學批評實踐出發,或參考民間網絡文學批評現況,探討具有網絡文學特色的評價尺度。如長江學者、華東師范大學朱國華教授結合自己作為最早觸網的文學從業者之一的經歷及與現場專家的思想交流、碰撞指出,網絡文學評價不僅要著眼于技術層面,還應與社會學相結合,不僅要抓住網絡文學的“網絡性”還要抓住其“文學性”,在關注其市場化的一面的同時要回歸到人文審美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為資本家說話”。衡陽師范學院任美衡教授認為,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構建須明確網絡文學的評價指標是綜合的、新穎的與創造的,堅持網絡文學評價體系是復雜的、動態的、多層面的、開拓的,認識到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之建構所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從網站到社會,從讀者到作品,從灌水到改編,從點擊率到傳統文學批評無所不包,其涉及了眾多學科并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世界網絡文學、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成果加以借鑒。劉克敵教授提出了含四條主要評判尺度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主張通過判別網絡文學作品的創新性或者藝術獨創性如何通過“網絡”因素而體現,藝術想象力的豐富性、奇特性是否合理運用,語言的運用是否既注意“網絡”因素和當代日常用語的結合又能從傳統文學語言體系汲取營養,對娛樂性、可讀性的追求是否與藝術性追求相對平衡和統一來定奪作品的好壞優劣。中南大學禹建湘教授在充分利用相關研究文獻、開展大量走訪調查、征詢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建立起包括政治導向、文學生產、文化服務、受眾反應、社會影響、內部制度、隊伍建設等7個要素層共36個指標在內的文學網站社會效益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的開拓為網絡文學作品的綜合評價體系建構提供了重要參考。此外,貴州財經大學周興杰教授,以“更”字為線索闡述了網絡文學批評體系構建過程中注重讀者批評話語和學者批評話語二者間溝通的重要性。中國地質大學李玉萍將網絡小說的價值流變視為網絡小說評價的重要因子。中南大學程海威介紹了草根網民原創網絡文學評論的發展情況,解讀了一些網友提出的由“力量”(表達明確)、“敏捷”(結構清晰)、“體質”(邏輯嚴謹)、“智力”(理論扎實)、“感知”(觀察敏銳)、“魅力”(文采感人)6項指標構成的網絡文學評價標準體系。

歐陽友權教授在大會總結發言中指出:網絡文學永遠是變化不拘的,一代代創作者作品不一樣,模式也是花樣百出,探索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并非是要建立一個固定、僵死的體系,就可以完成任務、高枕無憂,那是絕無可能的。從傳統文學的評價來看,哪怕是精英文學的評價至今學界仍存在諸多分歧和爭議??梢?,在文學評價領域,沒有一統天下的評價標準,更無恒定不變的評價體系,任何一個真理的追求都永遠在路上,人們只能得到真理的顆粒,卻不可能到達真理的終點,只能把對“無限”的追求變成“無限追求”。從這個角度來說,呼吁更多學者加盟網絡文學批評實踐,是永無止境的事,這一代學人的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6年7月)[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官網.(2016-08-03)[2016-08-25].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

2016/201608/W020160803204144417902.pdf.

②軒召強:《閱文集團力推“生態共營”?打造IP商業2.0時代》.人民網,http://sh.people.com.cn/n2/2016/

0607/c137167-28471415.html.

③李敬澤、邵燕君、陳曉明:《野蠻生長后中國網絡文學已成世界奇觀》,《北京青年報》2016年6月14日。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佘 曄

大學生態文學環境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打造中國—東盟升級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物流行業作為傳統的服務業也面臨著提供智能、高效、精準服務的轉型升級壓力。在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的新形勢下,以自組織性、立體性和生態協同性為區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的內涵特征,構建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模型,探索其技術路線,把握關鍵要素,從頂層設計、建設生態技術網絡、加強區域聯動和發展農村物流物聯網體系4個方面打造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推進區域物流加速發展。

【關鍵詞】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

0 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貫徹與落實,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加速器”的物流行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區域間經濟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間貿易量持續增長,跨區域物流產業鏈逐步形成和日趨完善。推動中國—東盟物流聯盟和物流服務體系的形成,促進中國—東盟跨區域物流協調發展,是實施“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新興物聯網技術在物流行業中的廣泛應用,為我國物流行業從傳統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生態物流發展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互聯網+”環境下,智慧物流和智能化物流信息服務的持續發展,為新型生態物流提供了可靠的發展基礎。然而,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物聯網技術應用水平的差異,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構建及物流發展規劃的不同,都使得中國—東盟物流發展在面對“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區域合作升級帶來的巨大挑戰。因此,結合物流物聯網技術體系、物流異構信息資源管理與智能化技術服務等要素,探索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發展路徑,構建滿足物流行業跨區域發展的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將是適應國際物流行業發展趨勢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互聯網+”新時代賦予物流行業的新任務。

1 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內涵分析

多區域物流合作是根據經濟貿易往來的需求,為降低不同層次業務往來的物流成本而開展的跨區域物流協同。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合作區的成立,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化,物流發展地緣限制受到很大程度的弱化,中國—東盟多區域物流逐漸向系統化演變,尤其在當今“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背景下,中國—東盟多區域物流實際上已發展成為由多個物流主體組成和參與的區域物流整體系統,每個區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物流主體或物流子系統,并形成完整的“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物流供應鏈體系,多式聯運、異業聯盟、智能技術公共服務等成為中國—東盟多區域物流發展的新趨勢。

新興物聯網技術是推動多區域物流協同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是一個由物流基本環境結合物聯網技術環境構成的復雜多層次要素集合,具備自組織優化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特性。具體而言,它包括以下3個特征。

(1)自組織性。經濟貿易和社會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入,帶動了中國—東盟多區域物流在資金、技術、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各個區域物流子系統在打破自身封閉界限的同時,通過物聯網互聯互通的本質特征實現了區域間的交流與互動,使得多區域物流在長期發展演化的過程自組織形成統一的區域物流生態技術環境,并促進了多區域物流資源的優化配置。

(2)立體性。在整個生態技術環境當中,由基礎物流技術、新興物聯網技術、生態環保技術相互交叉構成了主體技術環境;由政策體制、標準規范、多區域協同機制等相互交叉構成了輔助支撐環境。兩類環境互相融合,構成立體化的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

(3)生態協同性。區域物流的發展要與生態自然相適應,生態技術環境更強調了“生態”的概念,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技術為物流業務服務的同時,降低物流行業對環境的污染,確保生態得到有效保護。

打造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助推“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從物流物聯網編碼識別規范、異構資源接入與集成、智能技術服務管理等方面的統一協同來豐富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內涵,以緩解多區域物流合作與競爭中面臨的物流發展水平不均衡、發展機制不協調和物流生態技術環境不統一等壓力。

2 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模型

從種類繁多的技術手段、物流行業應用中抽取典型的幾類要素,通過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機理,采取適當的切入點使其融合起來,構成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模型,并由此形成可行的技術路線,逐步攻破關鍵節點,掌握實現關鍵要素,使抽象的模型演變為具體的生態技術環境,為中國—東盟物流行業服務。

2.1 生態技術模型構建

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模型要體現多要素立體式交叉的特點。在支撐環境方面,以區域物流物聯網技術標準、跨區域物流協同機制和區域物流大數據基礎為3個要素。其中,區域物流大數據基礎作為技術底層環境存在,為模型的各類中、高層提供數據支撐;區域物流物聯網技術標準貫穿整個模型的技術部分,是實現區域協同、資源共享的基礎;跨區域物流協同機制作為政府和企業可以遵循的某種方式,協調各方,在物流運作中起到“1+1>2”的作用。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模型如圖1所示。

在支撐環境的圍繞下是模型的主體——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分為3個層次。第一層是行業基礎技術,包括物流基礎技術和物聯網基礎技術。其中,物流基礎技術即包裝、運輸、存儲、裝卸、配送各環節所采用的傳統技術和新興技術;物聯網基礎技術即傳感器、傳感網、射頻識別、衛星導航等技術。兩類基礎技術的碰撞融合即形成物流物聯網的特定行業技術。第二層是中間件技術,能夠實現異構的硬件、軟件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是跨區域資源共享的關鍵技術。第三層是物流綜合聯動層面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在第二層中間件實現異構資源對接的基礎上,實現物流作業一體化、跨區域多式聯運、中國—東盟保稅物流、第三第四方物流、低碳物流及物流的多業聯動發展。

2.2 技術路線

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服務發展技術路線不僅為中國—東盟區域物流的轉型發展提供依據,更要為物聯網技術在物流行業的深度應用指明方向。物流物聯網新業態在中國—東盟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實現了傳統物流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打造新型生態技術環境時必須考慮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技術發展不均等的差異性,通過物聯網的互聯互通特性實現資源真正意義上的流轉。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服務發展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

基礎理論的研究始終要走在前列,由各地科研院所承擔各項與中國—東盟物流經濟發展、物流物聯網技術優化與升級、區域物流體制機制與政策協同等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不僅從技術層面為物流、物聯網的相關企業提供支持,還要從決策咨詢、決策參考的角度為政府等相關管理部門提供政策支持。在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由相關的區域標準委員會制定物流物聯網標準體系。技術理論與標準體系的共同作用,能夠推動物流物聯網的硬件研發與部署,這是整個生態技術環境的底層基礎。物流物聯網解決方案的設計有賴于第四方物流物聯網集成服務商,在設計的過程中融入低碳環保的理念與技術,并根據解決方案開發相應的物流物聯網平臺或系統,這是實現區域異構資源共享的最直接環節。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物流供應鏈及各環節的技術應用,能夠實現中國—東盟物流的一體化發展。

2.3 生態技術環境關鍵要素

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具備幾個關鍵要素。第一個關鍵要素是標準體系與編碼規范,在物流物聯網的應用已經初具規模之時,相關的標準與規范依然缺失,導致硬件產品參差不齊,軟件數據結構混亂,給區域互聯互通的實現造成極大障礙。鑒于傳統的物流標準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重點要建立物聯網的基礎標準,以及物聯網與物流相結合而產生的行業應用標準,尤其是物流物聯網信息編碼規范,包括數據采集、存儲、傳輸和應用的各個方面,通過統一的編碼方式確定典型的物流信息數據結構,從而規范大規模數據采集終端的原始數據編碼,提高數據傳輸處理的效率,規范越來越多的物流物聯網應用平臺和系統的數據結構,從根本上解決影響區域物流互聯互通的異構數據問題。

區域異構資源集成應用是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的第二個關鍵要素,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使物流各類底層數據匯總與共享成為可能,標準體系與編碼規范實現跨區域資源集成的準確對接,在應用層面還需要將已有的各類物流行業應用系統、服務平臺進行互聯互通,構成中國—東盟區域物流資源集成網絡。該網絡的節點就是各級各類物流平臺,平臺下的資源都可以廣泛共享與應用,新建成的平臺也可以直接加入區域物流資源集成網絡,其下的數據、資源等得到更多應用,同時使資源集成度日益提升。

第三個關鍵要素是物流物聯網智能技術服務管理,包括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服務網點建設、智能技術服務創新、物流綜合服務模式管理等多個方面,以合理的管理手段實現高效的技術服務。以區域物流樞紐為核心建設區域物流物聯網服務網點,構成與原有物流基礎設施相疊加的物聯網服務網絡,使物聯網數據服務從虛擬的線上延伸到線下。物流物聯網服務網點與物聯網服務商共同實現智能技術服務的創新,將傳統的物聯網數據服務、位置服務不斷優化升級,使其更加精準,服務領域更加廣泛。物流綜合服務模式管理則立足于具體的區域物流領域應用,如多式聯運、保稅物流等,需要有配套的綜合服務模式提供一站式的服務與管理。此外,在物流物聯網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之間、區域物流物聯網聯盟之間也需要相互協同的管理機制。

3 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構建路徑選擇

3.1 加強頂層設計與戰略布局

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需要多區域上至政府下至企業共同努力,協同配合。其中,政策環境的建設必不可少。搭建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政策服務平臺,在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對特殊地區、特色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改進物流行業多頭管理的體制,一個單一領域一個管理部門,跨領域有主體管理部門與協同管理部門,形成縱向一致、橫向連接的物流管理體制。完善區域資源共享機制、業務協同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等,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對物流資源的配置和調節作用。制定一系列的物流物聯網地區發展規劃,從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物流發展、物流多業聯動、物聯網技術環境構建等方面進行統一戰略布局,有計劃、分步驟地實現既定目標。

3.2 建設中國—東盟物流生態技術網絡

以中國—東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模型為依據,建設區域物流生態技術網絡,首先是以生態技術為理念的標準體系建設,包括物流工具與作業標準化、物流信息編碼與傳輸規范化,以及在應用層面的諸多體系,如產品的物流追蹤流程規范、可視化智能管理規范、物流配送中心建設規范、智慧物流供應鏈體系等。其次是建立基于中間件技術的大數據生態技術平臺,通過該平臺實現異構數據轉換、異構系統與終端融合,使區域物流大數據網絡聯動聯營,從而快速匯集現有的物流數據信息,提高有效信息的利用率。再次要建立均等化技術服務體系,通過互聯網使物流物聯網服務能夠延伸到更廣闊的區域,配合線下服務網點建設,構成均等化技術服務網絡,逐步加快對不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

3.3 加強物流物聯網多區域聯動發展

建立保稅物流園區與工業園區聯動體系,發揮園區集聚輻射帶動的作用,與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工業園區建立多區域聯動發展,從而增強區域綜合吸引力和競爭力,帶動大西南和中南腹地的經濟發展,深化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海陸聯動驅動保稅物流,完善陸運通道,包括在保稅物流園區至西南經濟圈、東盟經濟圈和華南經濟圈和沿海保稅區至內陸城市之間繼續新建和完善高速公路和快速鐵路;完善海運通道,包括加快建設深水航道、大型專業化泊位、通用和專用碼頭;推進海上客運和空中運輸的建設,加強通關檢驗基礎設施,包括驗貨場和口岸聯檢大樓的建設。加快建設第三方物流服務網絡,重點加強物流企業間的聯系,建設和完善第三方物流服務網絡和供應鏈。加快發展區域物流供應鏈服務,在制造業物流、商貿物流、旅游物流、物流金融等方面加強聯動,盡可能地發揮各種物流要素的作用,對物流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和配置,提高供應鏈中各個要素的競爭力。

3.4 發展農村生態物流,縮小地區差異

利用“互聯網+”戰略帶來的發展機遇,促進農產品與物流電子商務一體化發展。建設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完善城鄉物流雙向流通的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村物流體系的監管。通過建立一站式冷鏈物流體系和生鮮直采體系,解決鮮活農產品的物流問題,減少物流環節的消耗和農產品損耗。創新整合城鄉物流運營模式,加快構筑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依托物聯網技術的支撐,有針對性地整合物流資源,簡化流通渠道,實現農產品生產與物流配套協同發展。加強城鄉鏈接點及農村關鍵地區的信息化傳輸設施基礎建設,農產品加快接入物流識別技術,實現產品的有效追溯與跟蹤。創新城市物流與農村物流對接模式,實現物流交通、信息化、生產與物流環節等方面的對接。鼓勵發展生鮮農產品“網訂店取”業務,引導電商企業和社區便利店等傳統商貿企業合作,提升生鮮農產品網上銷售的客戶體驗度和服務水平。

4 結語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促進了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效物流的需求日益迫切,與物聯網、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相結合打造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成為必然。區域物流物聯網生態技術環境具備自組織性、立體性和生態協同性等特征,由物流物聯網技術標準、跨區域物流協同機制、物流大數據環境構成基礎環境,物流基礎技術、物聯網基礎技術與中間件異構資源共享技術作為主體技術環境,實現保稅物流、低碳物流、多式聯運、多業聯動等上層應用。抓住標準體系、異構資源集成應用、智能技術服務管理等關鍵要素,根據技術路線做好路徑選擇,在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生態技術網絡建設、區域聯動發展和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等方面下工夫,以物流物聯網服務的提升推動中國—東盟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 考 文 獻

[1]趙國麗.中國與東盟國際物流便利化問題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

[2]吳硯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物流急需標準化[J].中國商貿,2012(6):152-153.

[3]張琨,劉春梅,彭景.打造物聯網時代的智慧物流[J].移動通信,2014(16):77-81.

[4]羅人述.智慧物流信息平臺的構建[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1):80-81.

[5]童婧.我國智慧物流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9):50-51,75.

[6]李立民,左愛玲.中國—東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綜述[J].現代商貿工業,2016(14):26-27.

[責任編輯:鐘聲賢]

大學生態文學環境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水利工程從古代開始就是防御洪災和旱災的重要手段,能促進農業生產健康發展。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水利工程建設數量的增多,周期的增加,會對工程周圍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如何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水利工程;生態工程;環境問題;對策

1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

生態水利工程是指在新建水利工程在傳統概念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同時具有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任務,以及對于已建成的水利工程所影響的河流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任務。生態水利工程要堅持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規劃理念,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系統保護、宏觀管控、綜合治理的方式進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保護水資源的安全,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2基本原則

2.1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安全性和經濟性是建設原則中的首要原則。首先,在進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施工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要做好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時間考察,并對當地的地形、地貌以及當地氣候、河流形態等因素進行系統記錄和科學地分析。其次將水力工程力學和水文學的相關規律有效結合,保證水利工程能夠承受住洪水、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最后,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要按照最小風險、最大利益的原則,將多種設計方案進行必須比選,降低生態水利工程的風險。

2.2生態恢復原則

對于生態環境修復功能,首先應該將重點放在生態景觀大尺度。其次生態系統的修復不僅包括水域范圍內的河流生態體系,還要考慮周邊的陸地生態環境;不僅要考慮到河流水域自身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還要包括外來物種的多樣性的恢復。同時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要對當地的水文條件和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全面掌握河流形態和生態環境的多樣性,運用新的工程建設理念,為生態多樣性提供實行的可能,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功能。

2.3整體性原則

河流的生態系統具有整體性,會因為降水量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因素而發生變化,因此在進行河流水域生態系統的修復管理過程中,要以長期大景觀尺度作為生態環境自我恢復的基礎,拒絕使用短期小尺度范圍作為生態環境自我修復的基礎,而大景觀尺度作為生態系統自我修復的基礎具有修復效率高、成功率高達的優勢。因此生態系統的恢復不僅針對在河道的水文系統修復,而且要對河流水域生態系統進行整體性的綜合修復。

3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1影響生物的多樣性

生物是在一個空間內生存的特種,生物多樣性是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所有生物組成的生態體系,是區域內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會對區域內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使陸地上或水生生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影響。水利工程建設,由于人為原因,導致區域內生物種類的減少。影響最明顯的是水生生物。在水源上建設工程,隨著水源水位的升高,水生生物的產卵及生長的原有環境被破壞,如魚的遷徙路線被阻斷,棲息環境發生變化,導致種類減少。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對陸地生物的破壞是直接性和永久性的,同時會導致區域內土壤發生鹽化等,造成陸地生物種類的減少。

3.2影響區域氣候

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會對區域內的溫度、空氣濕度、風向等產生影響。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會導致區域內積水增加,積水在陽光照射下會蒸發,最后形成降雨。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或建設后會改變區域內降水的強度和范圍。水利工程改變了水面與空氣接觸的方式,對區域內溫度產生了影響,使工程周邊溫度會有小幅度的升高。

3.3影響水溫系統

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和建設后,對區域內的水文形勢有影響,對水流的速度、河流的溫度、水域的深度等都會產生不同影響。如果河道岸邊巖石的透水能力強,則會導致滲漏現象。水庫在建成后,注入水和流出水會有一定的溫差,水庫內長時間停留的水會發生溫度升高的現象。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使水位升高,水庫內水流速度變慢,不利于水中污染物擴散。

3.4影響區域生態系統平衡

水利工程數量的增加,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影響越來越大。水利工程有利于農業生產,但是對環境的破壞是不容忽視的。水利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占地面積大,導致大量的森林、草地等被占用,直接影響區域內的降水、氣候、土壤等。水利工程建設在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區域,會導致區域內部分生物無法生存而面臨滅種,嚴重破壞了區域內生態系統的平衡。

4水利工程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的具體措施

4.1樹立生態環保意識

要從思想上重視生態環境,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施工行為,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在選擇水利修建地址時,應該秉持科學謹慎的態度,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考察,既要注重經濟利益也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防止對生態環境的永久傷害。

4.2合理規劃水利工程

在水利工程修建之前,施工單位應該對地理環境、氣候條件進行嚴格調查,然后再進行施工方案設計,通過專業的研討會,將各方的意見進行整合和研究。將工程的經濟利益以及生態利益很好地結合起來,減少和防止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4.3嚴格審查水利工程項目

水利工程的建設中,相關部門要嚴格地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進行項目的審查。對于可能會影響當地名勝古跡及歷史文物的建設施工項目,要進行及時地審查、評估進而整改。并且要對施工企業的綜合能力進行認真細致地評估,以保證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4.4加強對水利工程的管理

在水利工程修建結束之后,施工單位還要派遣工作人員維護當地的生態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的治理、恢復工作。應該及時地構建完善的生態賠償制度,將水利工程中的部分資金用于施工場地的生態修復及管理,改善施工所在地的生態環境。

4.5實施科學的施工現場管理

在水利工程的實際施工階段,要實施嚴格的、科學的現場管理措施。此時,管理人員應重點控制施工現場的水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固體廢棄物污染范圍,使用針對性的、有效的防治方法。例如,在控制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噪音污染時,可以通過在施工現場設置消音墻的方式,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噪聲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同時,還可以科學規劃施工中大型設備運行、材料運輸等環節的時間,并嚴格落實這一規劃,避免噪音影響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與休息。

4.6合理應用與處理施工材料

通過合理應用與處理施工材料,能夠提升材料的利用率,并降低固體廢棄的產生數量。同時,相關人員應在水利工程的施工現場規劃出固定的材料保管處以及固體廢棄物放置處,并及時的將固體廢棄物運輸到制定地點處理,避免其對相應地區水體質量的影響,防止固體廢棄物堵塞河流。

結束語

總而言之,水利工程的修建會給當地的民眾帶來好處,但如果是沒進行嚴格的管理也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和長遠發展。相關人員要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注重水利工程的合理規劃,增強對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效避免或降低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賈高云.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8,47(10):6-7.

[2]趙全成.生態水利工程設計若干問題探討[J].河南科技,2018(02):109-110.

[3]紀中庭.關于現代水利工程中的生態問題探討[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6(01):22-23.

[4]尚淑麗,顧正華,曹曉萌.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綜述[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14,34(01):14-19+48.

[5]董哲仁.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J].水利學報,2004(10):1-6.

(作者單位:1.莒縣行政審批服務局;2.莒縣水利局)

大學生態文學環境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從翻譯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通過研究兩個《詩經》英譯的外部和內部環境,認為在客觀的翻譯生態環境特別是經濟環境下,翻譯參與者只能遵循并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推動翻譯的發展。

關鍵詞: 《詩經》 翻譯生態環境 英譯本對比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中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所以歷來備受國人的關注。然而《詩經》的對外翻譯卻遠遠沒有受到國人的重視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試圖從翻譯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研究《詩經》英譯中的困惑和困難,從而為將來更好地翻譯和傳播《詩經》文化開道護航。

一、翻譯的生態環境

胡庚申教授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這種生態環境就是翻譯生態環境。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影響翻譯主體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這里的主體是指參與翻譯活動的一切生命體,包括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發起人、贊助人、出版商、營銷商、編輯等。而外界環境是指與翻譯活動有關的自然經濟環境、語言文化環境、社會政治環境等。也就是說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在哲學上稱為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其實主體就是內部環境,客體就是外部環境。而翻譯就是這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發展的產物。這在翻譯生態學的角度上被認為是生態和環境兩個方面。

方夢之認為,從社會學角度看,翻譯活動是由諸多行動者在特定的環境下共同參與、彼此結合起來共同完成。在翻譯的過程中,這些不同生命體就會形成一個翻譯生態場。在這個場中,原文作者、譯者、讀者、翻譯發起人、贊助人、出版商、營銷商、編輯、譯文審查者、譯評人、版權人等是在相互協商相互作用下為了完成翻譯作品而維護這種關系。他們是這個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有各的作用和任務。缺乏任何一個因素,翻譯就有可能被重寫,甚至翻譯活動將無法進行下去。

同時,翻譯生態也是和諧共生、平衡發展的。盡管在有些情況下有可能出現矛盾和挫折,但是他們都必須遵守翻譯選擇適應的規則,或許每個參與者都有選擇的機會,選擇不一樣,結果也會不同。有的適應了其他參與者的期望和翻譯的外部環境的客觀要求,那么這些作品當然就會在社會上留存和傳播下去。反之,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比如,有些熱血青年可能會因為個人的愛好而一廂情愿地翻譯,沒有其他參與者的認可,這樣的翻譯就沒有結果。這是因為翻譯要獲得成功,既要提升個人對翻譯環境的適應能力,又需要與生態場中各參與者和諧相處,得到他們的接受和賞識。當然,也有些翻譯者可能本身翻譯得并不怎么樣,但是,正因為他與別的參與主體搞好了關系,所以他們的作品還會在這個社會上傳播。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這句話是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對于一個國家是這樣,翻譯在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難道不是這樣嗎?這就是生存的法則。

二、翻譯生態環境對《詩經》翻譯的影響

既然翻譯要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而且與翻譯生態關系內部和外部的相互關系有關,那么,是什么利益怎樣影響《詩經》的翻譯呢?為了方便分析,我選取了西方的理雅各和中國的許淵沖翻譯《詩經》的兩個英譯本,下面就對此做簡單的分析。

根據馬斯洛的人格需求層次,人的需求有五個方面,既然有需求,那么就會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出現矛盾。又是什么因素決定誰最終得到滿足呢?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人要實現某種需求必然要滿足他的生理需求。因為只有滿足身體的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才會有其他的需求。否則,其他的需求就無從談起。而要實現下一個階段的滿足,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作為保障,這就是為什么“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1.自然經濟環境的對比

理雅各翻譯《詩經》的時代是中國經濟落后、民不聊生的年代,這就決定了中國人主要的需求是物質需要,相對西方國家來說,他們的需求可能就不是如此。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當時只有西方人有這樣的需求。盡管也有一些中國的仁人志士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但是由于經濟的落后,社會混亂,他們只是希望能夠通過“西學東漸”的方式來引進救國救民的真理。甚至有人太過激進,而全盤否定中國的經典。

而許淵沖翻譯的年代就大不一樣了。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加上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正是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人們在經濟上富裕了,也慢慢地回過頭來開始研究自己的經典作品了。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看,我們的民族文化意識開始覺醒,在滿足了溫飽之后,就有許多人開始繁榮傳播我們民族的文化。許淵沖先生就是這樣的典范。

2.語言社會環境對比

理雅各翻譯《詩經》時,中國還使用古文。這是不利于普通的人民掌握的語言。而許淵沖翻譯《詩經》的時候,白話文已經發展成熟,在借鑒了西方語言的同時,有了新的發展。這也是許淵沖先生敢于提出“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的最好例證。中國人敢于拿自己的語言來和西方的英語來做競爭。這就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斷增強,語言文化環境也更加有利于翻譯的進行。

3.社會政治環境對比

理雅各翻譯《詩經》的社會是中國社會混亂而各種政治派別互相斗爭的時期,可是西方國家卻處于發展擴張時期。他們在幾百年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相當的資本和財富,所以他們滿足了基本的需要,他們需要侵略別國來實現自己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安全?;谶@樣的目的,所以他們想通過了解中國的文化以期找到突破中國人的思想。正因為中國相對于他們在經濟上的弱勢,政治上也就處于弱勢。因為當時中國連人民的基本需求滿足不了,更不用說是其他的需求了。許淵沖翻譯的中國是在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行大力地現代化建設。所以中國也實現了溫飽向小康的飛躍,當然在思想和文化上的需求會更多,特別是對中國的一些經典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盡管翻譯的外部環境對翻譯來說相當重要,但是如果要實現翻譯的高級發展來滿足人類的高級需求,必須依靠人自己來追求。其實,每個民族在翻譯別的民族的東西的時候,也是有需求的。如果這種作品能夠指導自己的民族實現某種需求,那么這種作品絕對會受到歡迎和廣泛的傳播。所謂翻譯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作品翻譯中實現自我實現,而不是一種語言上的轉換和傳播。

三、《詩經》翻譯的內部環境

1.譯者不同

理雅各(James Leggle,1814—1897)是英國漢學家,1871年在倫敦出版了他的《詩經》英譯本,在《詩經》 的英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1843年,理雅各來香港時帶來馬六甲的幾個基督教徒,算是香港的全部信眾。到1870年,經他受洗總人數達272人,先后建起了四座教堂。但在各差會在香港的核心人物中,理雅各的傳教成績不算最突出。他不是固執守舊的傳教士所能接受的那種傳教士,因為他與華人平起平坐,甚至走上世俗化與中西宗教融合的道路。他更不是英政府所期待的那種傳教士,因為他出于對中國的良知,反對鴉片貿易,抗議英政府介入鎮壓太平天國,不許英政府武力介入教案。在這樣的心態之下,理雅各傾心研究中國文化,熱心在華事業。理雅各十分努力在中國傳教,寫出了18種漢文新教布教書籍。

許淵沖是隨著新中國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所以他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感覺到了中國的力量和希望。

2.讀者不同

理雅各翻譯的作品是給外國人,特別是當時想通過武力來征服中國的政客們看的,或許也有民間愛好者會讀,但這部作品主要是給那些侵略者看的。許淵沖的譯本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在思想開始解放的同時,一種民族意識的覺醒之后,相關的組織希望資助一些有名的文人來翻譯傳播中國的經典名作。通過這樣的努力,國人希望能夠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時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給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以信心,并團結客居他鄉的中國人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四、結語

通過比較,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翻譯主體是翻譯活動中比較活躍的因素,但是主體所處的翻譯生態環境,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將決定翻譯活動的進行,特別是自然經濟環境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對于個人來說是如此,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对娊洝返倪@兩個英譯本的翻譯受到翻譯生態環境的制約,在翻譯發展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環境的制約,特別是經濟、社會和政治的限制,但翻譯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會依靠人的自身。而在人類還沒有解放自己之前,翻譯還要受內部環境的制約。也就是說,翻譯的發展是客觀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思想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我們應該在這個方面好好努力。目前雖然外部環境不是太發達,但是支持翻譯發展的主要不是被翻譯國的和翻譯國的經濟及其他環境決定。當然在翻譯的國家來說還要受內部環境的制約,也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具體地說就是翻譯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利益分配。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李硯霞.譯者在“翻譯生態環境”中的適應和選擇——以《詩經》英譯者為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1,Vol.25,(1),77-80.

[3]李玉良,王宏印.《詩經》英譯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反思[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36-39.

[4]方夢之.論翻譯生態環境[J].上海翻譯,2011,(1),1-5.

上一篇:數字插畫藝術網絡傳播論文范文下一篇:投資風險退出機制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