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供應鏈論文范文

2023-09-17

供應鏈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以知識供應鏈為理論基礎,分析了產業集群成員交互學習的性質、障礙,并提出了促進成員交互學習的對策。

[關鍵詞]知識供應鏈;產業集群;交互學習

1 引 言

知識供應鏈(Knowledge Supply Chain, KSC)作為知識管理的重要研究領域,它融合了系統化思想和供應鏈管理的思想。以知識供應鏈的視角來研究產業集群成員交互學習行為,能夠豐富產業集群的知識管理及創新理論體系。

2 知識供應鏈的含義

知識供應鏈的研究源于供應鏈管理的先進思想,是由美國“下一代制造項目”成員集體在1991年提出的。首先正式提出概念的是參與該項目的Jav Lee博士等人。Jav Lee博士后來在《關于未來制造業的戰略思考》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知識供應鏈的概念。知識供應鏈是整合工業界及學術界核心價值的機制,其目的是提供獲取利潤及持續教育與訓練雇用人員和企業伙伴所需的信息與智慧。隨后,我國許多學者也相繼提出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同濟大學的張曙、李愛平在1999年提出的。

知識供應鏈被提出后,學者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角度給KSC定義:宏觀層面的定義認為它是國家的創新體系,中觀層面的定義認為它是對供應鏈相關企業資源進行知識整合,微觀層面的定義認為它以客戶為中心,滿足知識的供需平衡。

3 產業集群中的組織學習

產業集群是一群位于同一地理區域的相關企業組成的集合體。集群內部各要素之間,通過人際網絡關系、價值鏈關系和競爭合作關系構成了特殊的產業生態系統。產業集群生態系統包括內部核心網絡和輔助網絡,以及由外部支持要素構成的外圍網絡三個子系統。由于核心網絡和輔助網絡兩個子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三個子系統之間的知識互動,構成了產業集群學習系統。

4 產業集群中知識供應鏈分析

知識供應鏈構成的基礎條件是不同主體間的動態作用,其實質就是知識流的擴散與轉移;孤立的知識鏈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個組織均呈輻射狀并與外部眾多組織發生基于知識流的密切聯系。知識鏈也是一種知識鏈條,在這個鏈條形的網絡中,組織對內外知識進行選擇、吸收、整理、轉化和創新,形成一個無限循環的流動過程。

知識供應鏈形成的基礎是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知識流動體現了共同參與創新活動的組織間的交互作用,實現成員之間知識優勢的互補與融合,知識流動的規模與效率直接影響著知識鏈的結構與運行效率。鏈中的任何一個組織均呈輻射狀與其他眾多組織之間發生知識流動,每個組織都是鏈中的一個節點(node),每個節點有可能同時歸屬于不同的知識鏈,眾多鏈交織成復雜的網鏈式結構。知識就是在這種復雜的網絡中流動,并產生增值。組織之間的聯系越廣,知識流動的水平越高,知識供應鏈效果越大。

產業集群中知識交流模式,如下圖所示。知識從供應源開始,經歷了傳遞、交流、使用和再次創新等復雜過程,最后實現知識的增值,知識供應鏈互動過程可以拆分為兩個階段:知識尋找和知識轉移階段。

5 基于知識供應鏈的產業集群成員交互學習

5.1 產業集群成員交互學習的知識運動

交互學習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組織或不同組織的員工通過面對面的相互接觸、切磋而進行的互動學習。交互學習是學習隱性知識的一種有效的途徑。知識供應鏈成員間交互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知識的流動、獲取、運用、創新和反饋的無限循環,在此過程中各成員的知識存量、學習能力和競爭能力都得到了不斷提升。知識流循環往復地發生,知識資源向價值轉化,形成了以知識為指向,以知識的應用和運作為價值導向的知識供應鏈。在一種以團隊合作、信任、互動為基礎的知識流動形成的知識鏈中,能夠實現知識共享創造價值的動態協調的過程??梢酝ㄟ^合理地設計知識鏈的結構、控制知識流動過程來實現有效的知識共享。

5.2 產業集群成員交互學習的障礙及促進對策

知識鏈成員之間存在知識共享障礙,這些障礙從深層來看來自于競爭關系。成員間的協同合作形式、合作關系的緊密性、合作范圍以及相互的信任程度將從制度層面和行為層面影響產業集群成員的交互學習。

產業集群成員交互學習促進對策如下:

(1)確立核心企業的互動中心地位

知識供應鏈的知識互動可以打破節點組織成員之間形成知識孤島或諸侯割據的局面,實現知識供應鏈的知識共享與整合。核心企業通過知識供應鏈的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獲得知識。核心企業在知識供應鏈中居于主導地位,并不斷對知識供應鏈成員進行分解和優化重組,淘汰技術水平和知識擁有量、知識吸收和創新能力與知識供應鏈不相協調的企業。這就間接地促使非核心企業通過市場交易的機制從知識供應鏈外部吸收知識,并不斷跟蹤、吸收和利用知識供應鏈外部的新知識。我們可以從博弈的角度來理解知識供應鏈成員間的知識共享行為特征。在知識共享時存在機會主義行為的前提下,知識供應鏈的知識共享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博弈行為。每一個成員組織為保證自身的利益,這種知識共享博弈最終將達到混合策略下的納什均衡。

(2)營造互動文化

知識供應鏈的知識互動文化指各個組織成員的員工的共同價值、信念和行為方式。雖然文化是屬于意識形態的東西,但具有相當大的能動作用,它可以滲透到知識互動的許多方面。所以知識供應鏈成員知識互動文化機制要對原有的文化環境按照知識共享的要求進行適當的改造,建立有利于知識共享的積極性知識系統整體文化,使各個成員組織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樂于共享知識,自覺成為知識互動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使每一個組織成員內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激發。

(3)加強個人和成員組織激勵

企業必須建立采取各種激勵方法來促進個人和成員組織積極進行知識互動。通過實施個人激勵,其中包括“終身教育、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改進分配和鼓勵制度等,以激勵有為人才以及知識供應鏈成員組織奮力創新。

(4)合理地設計知識鏈的結構、控制知識流動過程

在一種以團隊合作、信任、互動為基礎的知識流動形成的知識鏈,能夠實現知識共享創造價值的動態協調的過程??梢酝ㄟ^合理地設計知識鏈的結構、控制知識流動過程來實現有效的知識共享,利用知識鏈將知識碎片串起來,從而加快各種知識共享活動運行的效率,及時調整網絡化組織知識共享方式,使其快速響應外界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張曙,李愛平.技術創新和知識供應鏈[J].中國機械工程,1999(10):2.

[2]靳貞珍.我國知識供應鏈研究綜述[J].中小企業科技,2007(10):11-12.

[3]李碧峰.知識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7):10-12.

[4]魏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和學習范式[R].浙江省自然基金結題報告,2002.

[5]魏江,魏勇.產業集群學習機制多層解析[J].中國軟科學,2004 (1):121-136.

[6]徐建鎖,王正歐,李淑偉.基于知識鏈的管理[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2):133-136.

[7]葉蘇.知識鏈成員間的交互學習[D].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5-57.

[8]霍明奎.知識供應鏈互動模式與對策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3-77.

[9]程赟. 基于知識鏈的網絡化組織知識共享研究[D]. 南京: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30-63.

[收稿日期]2009-03-07

供應鏈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集成供應鏈管理在國有軍工企業中的有效推行與應用,是提升國有軍工企業市場競爭力、影響力,實現企業資源優化配置與風險科學管控的重要手段,對推動國有軍工企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存在重要影響。文章從集成供應鏈管理的相關概述入手,根據國有軍工企業特性與發展需求,就國有軍工企業推行繼承供應鏈管理意義與方法進行了簡要分析,以加強對集成供應鏈管理的認知與了解,進行實踐指導。

[關鍵詞]國有軍工企業;集成供應鏈管理;推行意義

[DOI]10.13939/j.cnki.zgsc.2019.07.172

1 引 言

國有軍工企業是實現我國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承載著軍事裝備研制與生產的重要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中明確指出:“要構建軍事強國”,“確保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進展”,“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诖?,國有軍工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明確認知集成供應管理的重要性,通過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以創新技術、聚合資源、集成與協同優勢,推動軍工領域優化發展,為“強軍夢”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2 集成供應鏈管理的認知

由供應鏈(Supply Chain)的概念可知,供應鏈是以核心企業為基礎,將產品零配件購買到成品制造、銷售、用戶使用整個流程中涉及的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與用戶進行連接形成的功能網鏈結構。而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則是以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對供應鏈運作整個過程進行管控的活動。[1]集成供應鏈管理(Integr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則是將供應鏈中所有成員單位置于同一目標下,形成一個“組織結構”,以實現組織利益最優化為目標,進行組織內部信息、資源與資本協調和管控的過程。集成供應鏈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能夠促進核心企業與供應商、銷售商之間的有效連接,并從不同層面,包括戰略規范層面、戰略實施層次、資源配置與管控層面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新的市場競爭體系。[2]從而增強各企業在市場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抗風險性,提升供應鏈中各企業的綜合實力,實現核心企業、供應商、銷售企業的利益共贏。

圖1 集成供應鏈管理簡化模型

3 國有軍工企業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的意義

國有軍工企業傳統管理體制多為“自我封閉管理體制”,在實際管理與產品制造、銷售過程中與相關企業之間的溝通相對較少,缺乏基于“共同利益”下的價值鏈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優化發展,不利于產品質量與要求的達標與滿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國有軍工企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與其他企業之間的溝通增多,管理模式開放性增強。在此背景下,為促進企業更強、更快、更好發展,有必要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促進其作用在國有軍工企業現代化建設與發展中的有效發揮。

3.1 推行意義之:提升市場影響力

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全球化發展下,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升,軍工企業市場競爭日漸激勵。國有軍工企業要想實現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勢必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加強自身與其他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基于市場變化趨勢與實際需求,從產品質量、生產時間、生產經營成本、產品生產技術等方面進行優化。而集成供應鏈的推行與應用,能夠促進國有軍工企業與供應商、用戶之間的有效連接,與供應商、用戶以及相關機構與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實現市場需求的準確評估,根據市場變化趨勢進行產品、產品生產流程、產品制造技術等的創新,增強市場適應能力,提升自身在市場中的影響力。

3.2 推行意義之:增強企業競爭力

集成供應鏈管理在國有軍工企業中的推行,使國有軍工企業與供應商、用戶等之間形成基于“共同利益”上的價值鏈。[3]在此基礎上,各企業基于整體利益,能夠盡可能壓縮流通環節,創新流通路徑,實現產品從生產制造到銷售整個流程的優化。與此同時,基于共同利益,各企業力量實現整合,并在宏觀控制與微觀調整下,明確各自在整體中的作用與發展方向,提升組織內部資源利用率,并在優勢互補中,實現組織整體實力的提高,從而增強各企業市場競爭力,形成良性競爭,推動市場穩定和諧發展。

3.3 推行意義之:實現企業風險控制

由集成供應鏈相關概述可知,國有軍工企業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是自身成為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并依據自身建設與發展需求,進行各種流(包括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的科學管控,密實自身與供應商、銷售商以及用戶之間的關系,不僅實現利益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風險共擔。[4]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強國有軍工企業風險識別與防治能力,避免國有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內部與外部因素,如市場競爭意識低下、技術創新力度不夠、專業營銷隊伍短缺、規?;a模式不健全、產品生產類型單一等的影響,實現內外部優勢(如技術過硬、軍民融合發展、信息獲取渠道增多等)的有效利用。

3.4 推行意義之:提高資源利用率

國有軍工企業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可實現組織內部供應鏈流通環節的優化發展,提升信息共享與應用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信息整理與信息價值挖掘,獲取產品需求信息,為產品針對性生產與制造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基于信息流通與應用,可實現各企業庫存資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

4 國有軍工企業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的方法

國有軍工企業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競爭發展存在重要意義?;趪熊姽て髽I特性,結合集成供應鏈、集成供應鏈管理相關理論,國有軍工企業應以“集約、高效、高質、規范”為目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構建完善而科學的集成供應鏈管理系統。

4.1 明確集成供應鏈管理戰略目標,保持戰略定力

明確集成供應鏈管理戰略目標是國有軍工企業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的前提條件,側重于集成供應鏈中各企業現代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利益相統一?;诖?,國有軍工企業應明確自身使命,了解自身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所應遵循的技術規范與基本要求。從而確定集成供應鏈管理戰略目標,即構建“集約、高效、高質、規范”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力資源流等”集成供應鏈管理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至強,由強保質,由質創新增效的轉變。[5]同時,國有軍工企業帶動各部門以及相關企業,進行戰略定力的保持,并以集成供應鏈管理理論為行為指導,把握新時代集成供應鏈發展要求,實現“國際一流”發展戰略在供應鏈組織單位中的貫徹落實,形成“技術創新、資源聚合、優勢集成與協同”的產業格局。

4.2 完善集成供應鏈管理體系,制定科學管理制度

國有軍工企業在明確集成供應鏈管理戰略目標的基礎上,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集成供應鏈管理體系與管理制度的完善,以促進各部門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科學構建,實現集成供應鏈管理行為的有效規范。在此過程中,國有軍工企業需依據“戰略導向”“業務牽引”“技術創新”“組織結構管控”等原則,進行產品由生產到銷售各流程物資管理、資金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設計。以軍工企業采購業務為例,傳統采購模多以庫存為基準,根據庫存情況建立供應鏈關系。而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則需將“庫存模式”轉變為“訂單模式”,即以產品訂單需求為采購標準,依托信息技術構建訂單供應鏈管理系統,在訂單驅動下與供應商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將傳統事后管控轉化為事中管控,以提升企業庫存周轉效率,實現供應鏈中各企業庫存資源的科學利用。

4.3 優化集成供應鏈管理模式,優化戰略合作關系

國有軍工企業傳統管理模式多為“買賣關系模式”,即訂單的完成代表企業合作關系的結束。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國有軍工企業轉型升級,易形成潛在合作風險。對此國有軍工企業應注重集成供應鏈管理模式的科學構建,與相關供應商、銷售商等建立良好戰略合作關系,實現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值得注意的是,戰略合作關系的建立,一方面,需以項目需求為主線進行供應商科學評價,實現對供應商的客觀評估,避免“空殼供應商”的引入;另一方面,應改善信息不對稱問題,依據產品生產需求與企業庫存規模,科學制定采購決策,并保證決策信息的公開與透明。同時,國有企業與供應商通過溝通與協商制定戰略性供應規劃,降低交易過程不必要的程序與多余費用,以增強物流流通速率,實現生產成本的節約。

4.4 聯系實際,制定科學供應鏈采購績效評估體系

采購績效評估體系的構建,對控制采購成本,提升庫存資源利用率,實現采購質量的有效提高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對此,國有軍工企業在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時,應聯系實際進行供應鏈采購績效評估體系的科學構建。在此過程中,首先企業應建立專業采購績效評估部門,培養專業化采購團隊,為采購工作的組織開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其次,企業應明確采購績評估指標,包括采購成本與采購價格指標、采購質量指標、采購數量指標、企業與供應商合作狀態指標等。此外,通過采購計劃完成情況分析、采購準確率計算、采購產品質量合格率統計、采購工作與其他部門工作合作情況分析,以進行采購人員議價能力、供應商選用能力的科學判斷,供應商提供材料質量的有效管控以及采購成本的科學控制。

4.5 注重供應鏈合作伙伴的有效選擇,以實現增值

國有軍工企業產品制造與應用性質,決定供應商所提供材料的質量與技術需要具備較高的要求。對此,實現供應鏈合作伙伴的科學選擇,對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促進集成供應鏈管理作用的充分發揮具有重要影響。在此過程中,通常需注意以下幾點:其一,國有軍工企業可根據產品類型,從供應商自身市場競爭力、供應商所能提供的增值作用出發,進行戰略合作關系的確定。例如,技術與質量要求較高的產品,其選用的材料供應商綜合實力較高,所能創造的價值較大;技術與質量要求較低的產品,可不必過于依賴綜合實力的供應商。其二,在供應商選擇過程中,企業需具備一定的耐心,注重戰略合作關系的持久性,并對不同層次供應商給予不同要求與回報。

5 結 論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建設過程中,推行集成供應鏈管理是國有軍工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對促進軍工企業穩定與可持續競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對此,國有軍工企業應緊跟黨的領導,根據時代變化需求,進行供應鏈管理戰略目標的確定,完善集成供應鏈管理體系,構建科學供應鏈管理系統,以實現集成供應鏈管理作用的充分發揮,從而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柏洲,尹士,羅小芳.集成供應鏈企業合作創新伙伴動態選擇研究[J].工業工程與管理,2018,23(3):123-131.

[2]蔡婷.大數據環境下集成供應鏈運作與物流管理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8(7):31-32.

[3]李延暉,張茜,肖凱,等.下游驅動的RFID跨企業集成供應鏈協調[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7,23(8):1711-1720.

[4]余敏.淺析大數據環境下集成供應鏈運作與物流管理[J].時代金融,2016(36):291.

[5]李志強.打造卓越集成供應鏈——科華恒盛第四屆供應商大會成功召開[J].電源世界,2016(4):15.

供應鏈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對供應鏈企業以及整個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至關重要,它能規避機會主義風險,降低企業間的交易費用,促進企業間的合作愿望,提高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信任的前因包括聲譽、溝通等方面,不同情境下信任的內涵也不相同,對供應鏈企業的影響也不同。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信任;前因

,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企業間的競爭日益加劇,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和經營風險:產品生命周期和交貨提前期越來越短、產品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膨脹、全球競爭加劇等。這些不確定性和由此帶來的風險對企業參與競爭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內部資源整合已經難以應對這種局面,同時原有的企業管理思想也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競爭形勢的需要,于是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應運而生。Ohmae&Associates的創始人、總經理大前研一認為:“公司剛認識到一個國家早已接受的事實,那就是在這個復雜的、不確定的世界中充滿危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單獨前行”。由于供應鏈管理強調核心企業與最適合的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因而戰略聯盟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Balt指出,只要存在風險和不完全買方信息,信任問題就至關重要。由于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系統,參與各方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而且其所處的外部環境又具有不確定性,高度的風險使得供應鏈各環節的銜接與協調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困難,這就需要信任這種潤滑劑來保證供應鏈的正常運轉。換言之,信任在供應鏈管理中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協調機制。毋庸諱言,戰略聯盟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對于供應鏈管理極為重要,然而現實中大多數戰略聯盟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往往是成員企業間缺乏信任,存在權利上的不對稱等,這些與供應鏈管理的思想是相悖的。

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相互信任能夠增加協同性,并減少雙方的心理和經濟方面的損失,節約交易成本,降低不確定性,從而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績效,這些論述在已有的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認同。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是一種關系型社會,許多企業間的買賣關系經歷著信任危機,往往直接導致供應鏈的低效率甚至合作伙伴關系的破裂,從而使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危機感,不利于供應鏈整體績效的優化。因此,進一步明確供應鏈企業間合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供應鏈企業間信任關系是我國供應鏈管理領域的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

二、信任的定義及維度

對信任理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Georg Simmel,他認為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信任問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社會心理學家們采用實驗和量表等實證研究方法,試圖從人格、態度、動機、認知、人際關系等個人的心理實踐著手,解釋信任的發生機制。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新制度經濟學、信息經濟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發展,學者們開始重點關注信任問題的經濟學意義。然而,經濟學對信任的研究比較分散,往往是在論述一個具體經濟問題的時候運用到信任的概念,以信任作為自變量來研究信任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但缺乏對信任形成機制的研究。管理學領域中的信任研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信任是經濟交換的有效潤滑劑,因此,對信任的系統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社會學的視野來看,信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維度,是與社會結構、文化規范緊密相關的社會現象,而心理學只關注發生在微觀主體之間即人際間的信任,與組織間的信任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概念和方法值得借鑒。

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問題本質上是組織間信任問題,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企業間聯盟治理和合作伙伴關系以及組織信任。目前經濟學和管理學界對于信任的定義尚缺乏一致的理解,學者們根據研究需要,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對信任進行界定。Anderson等認為:“信任是對另一個公司將采取對本公司有利的行為,且不做損害本公司利益的事情的一種預期”。Ganesan將信任定義為:“對交易伙伴有信心而依賴該交易伙伴的意愿”。Mayer等認為信任是基于另一方將采取對施信方有益行為的預期,一方所持有向對方暴露脆弱點的意愿,取代了對另一方行為的管理和控制。Chow等將信任定義為:“對某人或某物的可依賴性與忠誠的期望水平或確定性程度”。Sako對信任的理解是:“信任是一方所持有的關于交易伙伴將采取雙方都可以接受行為的預期,包括任何一方都不會利用其他成員的脆弱性的預期”。這種預期減少了可能的行為,因此減少了因為交易伙伴的行為所帶來的不確定性。Pavlou將組織間信任定義為:“組織成員集體評估組織所有的一種主觀信念,組織的人員將會根據他們確信的期望完成可能的交易,他們有能力卻放棄控制另一方”。Cannon等從社會心理學和營銷學角度將信任定義為:“對于信任對象可感知的可信賴性以及仁慈”。此外,還有學者認為信任是“由一個企業所持有的當對方面對機會主義行為選擇的時候不會利用自己的脆弱性的預期”。從上述有關信任的定義可以總結出信任具有以下特點:施信的主體具有某種脆弱性,信任是一種預期,對方的不確定性行為以及機會主義行為是信任存在的條件。

學術界對于信任的不同定義導致了不同的信任維度劃分,信任的維度經歷了從單維度到多維度的演變。以往的大多數研究采取單維度測量的方式,近年來,隨著對信任問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對信任維度的劃分更趨向于多維度,Ebert對信任的維度的劃分作出了詳細的歸納。在信任的維度中,認知信任/情感信任、仁慈/可靠性、能力/善意、可靠性/可預測性等幾種二維劃分方式比較具有代表性;而三維劃分方式也比較常見,例如,Mayer等將信任維度劃分為能力/仁慈/忠誠信任;Dyer等將信任維度劃分為可靠性/公平/善意信任。上述各種信任維度可能在不同的研究中出現不同的組合,此外,還有其他的信任維度,如合同型信任、制度信任等。通過細分信任維度,信任測量的更高準確性得以實現。

信任是供應鏈企業防范成員機會主義行為和對抗不確定性的重要手段。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并不是成員企業單純而盲目的利他行為的體現,善意或情感型信任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即使成員企業具有一定利己傾向,經過利益的計算也有可能最終會選擇互惠行為,也會帶來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F實中,單向信任導致的結果是施信方因為暴露自身的弱點處于被動地位,最終導致合作關系的破裂。事實上,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大多來源于契約的限制或利益的計算以及雙方行為的可預測性。施信企業就對方的可信度建立評價機制,這種機制

主要基于能力、聲譽、規模、創新性以及與自身的契合度等指標的判斷,并且在雙方進一步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延續評價和利益計算,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就是這種互動關系的產物。大量的研究探討了供應鏈的這種互動關系,揭示了信息共享、相互依賴性、專有資產投資與信任以及供應鏈績效等問題的重要性及其相互關系。此外,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還受到社會制度和文化規范的影響。早期的供應鏈聯盟以企業家的關系網為紐帶建立的企業間信任,在合作的初始時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企業的自利性以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靠這種松散的信任關系預防成員企業的不道德行為并維持高效合作顯然不夠。社會制度和文化規范對供應鏈企業間信任關系來說顯得日益重要,通過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來降低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增加企業行為的可預測性,可以促進供應鏈企業間的長期合作。

三、信任的結果和作用

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組織關系學學者們就注意到相互信任是成員間關系質量和績效表現的重要影響因素。Ebert通過對1966—2006年的800多篇高水平文獻進行綜述,發現其中45%的文獻是關于p-p的研究(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27%是關于O-O的研究(即組織之間,主要是虛擬企業及供應鏈企業間的信任問題),26%是關于P-O的研究(即組織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同時發現虛擬企業和合作經營的興起不僅暗示了組織文化和組織員工間的信任問題,而且揭示了信任機制的重要性——作為控制的補充,對于合同制的B-B關系(即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業務模式)能使之更有效率。信任被認為是影響商業表現的關鍵因素,是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之一,它促使更為開放的溝通和信息共享。信任也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社會復雜性,增加可預測性和策略彈性,減少投機行為,是等級權力控制的替代,并且為非正式合作和合作創新奠定了基礎。信任在供應鏈協調管理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眾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支持。

近年來,從國外關于企業組織間信任的實證研究來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索了信任的作用,使得信任的結果變量非常多??傮w而言,信任的結果變量有:保持交易伙伴的協調一致、信息共享、合作關系的建立和持續、聲譽、相互滿意、減少控制、規避機會主義、長期目標的實現、共同價值觀的建立、溝通水平的提高、承諾以及增加信心。上述信任的結果變量雖然各異,但是其對供應鏈企業間合作關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避機會主義風險,降低企業間的交易費用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機會主義的存在是信任存在的前提之一。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供應鏈節點之間基于信任關系的長期合作博弈可以使企業的交易費用大大降低,從而減弱合作中各企業的機會主義動機。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信任關系的建立,使得他們相互之間的信息由割裂與封閉變成了互通與共享,通過供應鏈的整體優化促成節點企業的帕累托改進成為供應鏈中所有成員企業追求的目標。所有這一切必然帶來交易費用的節約。信任可以降低企業間的交易費用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交易費用的節約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信息搜尋費用的節約;交易談判費用的節約;契約履行費用的節約;交易變更費用的節約。

2、減少沖突,促進企業間的合作愿望

戰略聯盟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中比較關注的,也很重要的一點是:伙伴間的沖突可能導致較高的費用以及伙伴關系的較早破裂。而信任能夠幫助化解這種沖突,因為信任自己的合作伙伴更可能使得自己在解釋對方意味不明行為的時候采取一種對合作關系穩定性有利的理解方式。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經驗研究都已經表明信任能促進企業間的合作愿望,在營銷渠道理論中,一個公司信任其供應商就將更加忠誠于且愿意維持其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關系。Anderson等的研究發現:一旦建立了信任,企業將會發現協調一致的、共同的努力將帶來超過僅僅以自身的最大利益出發所能達到的收益。Morgan等也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信任度越高,組織之間越趨向于保持長期合作關系。信任對戰略聯盟和企業合作伙伴都是至關重要的,信任能夠使組織之間互換有價值的信息,投入時間和資源去理解業務,獲得超出個體所能實現的結果,從而提高生產與服務的柔性,在不可預測事件發生時提高對方的責任感,努力謀求雙方的共同利益,因此所帶來績效的提高使得成員企業更傾向于留在合作關系中,增強了合作意愿。

3、降低不確定性,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

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消費者需求的日趨多樣化與個性化增加了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同時企業還需面對合作伙伴行為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大大增加了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揭示了信息在降低企業面臨不確定性方面的重要作用,信任是企業分享信息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時而有意義的信息分享,能夠有效地降低系統的不確定性。

通過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可以降低合作伙伴行為的不確定性,還可以很好地應對需求的不確定性。信任促進企業間的信息分享,使得信息的傳播更加及時和準確,同時也更有意義,保證了成員企業交貨的時間和質量,大大降低了“牛鞭效應”,提高了供應鏈的反應能力。同時,高水平的信任關系還減少了不必要的矛盾與摩擦、談判與協商,進而減少處理矛盾與摩擦的時間消耗。信任還意味著超越合同之外的靈活性,尤其在面對突發事件和危機時的應變力,可以減少企業在應付突發事件和危機中的相互推諉,促進了企業間的融合,提高了供應鏈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

4、規避關系終止和尋求替代的成本

在關系營銷中有一個基本的假設:一個終止的團隊將尋找可替代的關系,因此產生轉移成本,這些成本主要是由專用資產投資產生。這個假設在供應鏈管理中也是完全適用的。在企業合作關系或者戰略聯盟的研究文獻中常涉及專用資產投資的概念,其指的是企業為了某一特定的合作關系或聯盟所進行的實物、技術、人力或管理方面的投資。這種投資可能具有一定的鎖定效應,在企業退出或轉向其他的合作關系時,這些資本很難進行再利用,如果轉移成本太大就可能使得企業陷入現有關系中。除了轉移成本之外,還有尋求替代關系所要付出的搜索成本、協商成本等。如果成員企業間能相互信任、合作無間,就不會出現關系的較早破裂,也就可以規避這部分成本。事實上,很多研究都表明信任能夠促進合作企業間的專用資產投資,信任與專用資產投資存在著一定的相互加強關系。

四、信任的前因

無論是從供應鏈管理理論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來看,信任的成因都顯得極為重要。目前,供應鏈企業信任問題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前因性研究和機制性研究。前者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探尋影響信任的具體因素,后者是分析信任建立的過程和基礎。信任的前因性研究和基于過程觀點的信

任機制研究都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金玉芳等對于信任的前因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將信任的前因分為3個方面:受信方特征(包括誠實、專業技術、能力、善意、聲譽和規模等)、施信方特征(包括顧客的滿意、施信者的傾向等)以及雙方的互動特征(包括溝通、合作、共同的價值觀、感知到的供應商的投入、承諾、雙方交往經歷、對問題和沖突的解決等)。目前關于供應鏈企業間信任的前因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受信方特征以及雙方的互動特征兩個方面,關注施信方特征這一前因的研究比較少。已有研究成果中關于信任的前因內涵闡述比較豐富,如:意向、過去的行為、關系、社會關系、相似性、信息共享、能力、合同、正式合約的減少、可靠性、減少依賴、可預測性、共同的價值觀、聲譽、合作、專用資產投資、滿意等。由上述分析不難發現,信任概念具有雙重性。以顧客滿意為例,信任既是滿意的前因變量,又是滿意的結果變量,這在企業組織間信任的實證研究中已經得到了證實。

從已有文獻來看,學者們大多根據自己研究背景的需要,選擇相應的前因變量,缺乏一般的研究模型。在信任的前因性研究中被廣泛提及的變量主要有聲譽、共同的價值觀、溝通等。

Doney等研究認為供應商的聲譽與客戶對供應商的信任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供應商的聲譽是買賣關系中影響客戶信任的一個重要因素。享有較高聲譽的企業比較容易獲得信任,因為聲譽是一種標簽,企業的聲譽好說明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該企業在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等方面具有較好的表現,這可以增加合作企業的信心,從而建立起相互間的信任。聲譽好意味著該企業投入了資源去維護自己的聲譽,是在誠信經營,合作企業基于信任將采取恰當的行為。

共同的價值觀強調合作企業間要具有共同的信念,在行為和目標上有著較高的協調一致性,在應對環境變化的時候能夠采取不損害雙方利益的行為,有時為了雙方的利益和系統目標的實現能做出妥協。當雙方擁有共同的價值觀時,就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意愿和行為,對外在的狀況和事件能夠采取相近的理解,不容易發生沖突。與共同的價值觀異曲同工的前因變量是相似性,邱海雄等在實證模型中采用這一概念,相似性指的是組織文化和行為、目標與政策的相似程度。

溝通一般被理解為合作雙方正式或非正式的、及時而有意義的信息分享。溝通,特別是及時的溝通,能夠幫助企業之間解決爭端、協同認知與預期,從而促進信任的建立。Denize等通過分析355個樣本,詳細考察了信息的特征、信息傳遞的特征、信息的層次、信息交換準則等和信任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保證信息質量的信息交換準則與信任水平有著最為顯著的影響。信息交換準則強調的是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的認知。因此,在建立信任關系的時候應注意所交換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以及是否切實為對方所需,大容量無意義的信息只能增加對方的信息處理成本,甚至可能降低對方的信任度。

除上述信任的前因要素外,在“買方一供應商”關系中,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也非常重要。哈爾希認為戰略聯盟或企業合作伙伴關系并非企業間的關系,而是某些人之間的關系,誰在聯盟中對另一家公司,誰的想法就會被理解為公司的想法。因此,有學者主張將窗口人員(銷售人員、代表)間的信任關系納入企業組織間信任關系的研究范疇,潘文安等研究表明個人信任對合作績效有影響,且其直接影響大于通過關系承諾產生的間接影響。此外,Sako等通過一項對日本和美國的跨文化調研發現,日本供應商的信任形成比美國復雜,信任水平更高。Dyer等的研究部分支持了上述結論,并且提出信任程度因國別而有所不同是因為各個國家的制度環境有所不同。目前對于信任的研究開始趨向于制度、文化思路,學者們認為制度因素也是建立信任的一個重要的前因,文化對信任的建立過程和信任水平都有著重要影響。因此,雖然國外對于信任問題的研究已經著述頗豐,但不一定適應中國情境,以我國供應鏈企業為樣本進行信任的前因性研究就顯得極為必要。

五、結論與展望

在對供應鏈企業間信任研究綜述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已有的關于信任的研究有以下特點:①以信任作為自變量研究信任的作用和結果的文獻居多,主要從買賣關系當中的買方視角尋找信任的前因,一些從戰略聯盟和企業合作伙伴關系角度出發的關于信任的研究則較為籠統,缺乏對于特定買賣雙方信任的比較研究。②大部分研究是著眼于信任的單一層面,且以組織間信任的層面居多,研究組織間的人際信任的很少。③大部分研究著眼于信任前因的幾個方面,聲譽、溝通、共同的價值觀等因素獲得普遍的認同,而制度環境、人際信任、專用資產投資和依賴關系等因素逐漸被選擇性地納入信任研究的框架中。④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信任的研究多側重于人際間信任、消費者與企業間的信任,而專門針對企業間信任的研究較少,尤其是以中國內地企業為樣本的經驗研究非常缺乏,而信任研究展現出跨文化的特征,信任內涵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性,因此,具體情境下的信任研究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情境下有關供應鏈企業間信任產生的前因和發揮作用的研究較為缺乏。結合中國特殊的文化背景,深入考察信任的前因及作用機制有助于豐富供應鏈管理及信任理論的研究,并能為建立有效的供應鏈信任機制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供應鏈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對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進行深人研究,首先探討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在形勢分析的基礎上指出電子商務對供應鏈管理創新的作用;同時結合有關資料具體分析其發展現狀,并在深入了解問題與內在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創新對策。

[關鍵詞]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創新

1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概述

1.1供應鏈管理的內涵

供應鏈管理是近年來很多企業關注的重點,由于供應鏈管理能夠更大程度地幫助企業提升勞動效率,完成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因此逐漸受到市場的青睞。在以前的發展過程中,企業既陷于前向發展和后向發展的選擇,又受到自身資源有限性的制約,很難實現全方面的發展,供應鏈管理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供應鏈管理幫助企業建立與上下游產業的戰略合作,通過共贏的利益關系將鏈條上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優化整個工作流程,加強各主體之間的協調,從而獲得整合優勢。

與傳統的管理方法不同,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用最低的成本來實現最大的價值,充分調動企業的資源來實現客戶的要求。目前來看,供應鏈管理在各行各業應用廣泛,尤其是工業、制造業、零售業等,從采購到生產到運輸,各個環節相互協作相互配合,致力于提升企業效益,同時,供應鏈管理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

1.2電子商務對供應鏈管理創新的作用

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電子商務逐漸進入普通百姓和企業的視野之中,尤其對企業而言,電子商務的應用能夠為供應鏈管理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電子商務的重視和推廣能夠為企業管理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加強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豐富供應鏈管理的內涵,提升工作效率,增強創新力度。

電子商務能夠對供應鏈管理創新帶來變化,一方面,促進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的整合要求企業內部以及供應鏈上的各成員通過信息技術加強資源共享,從而實現更綜合更全面的管理,不僅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關系,還能最大化地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強先進網絡技術與先進管理模式的整合,能夠站在供應鏈聯盟的角度幫助企業優化經營管理的流程,有助于創造更大的價值,提升企業的增值能力。

2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

2.1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現狀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整合與發展進程是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開始的。21世紀以來,面對逐漸增強的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受到企業廣泛關注。尤其在阿里巴巴、京東等大型電商崛起后,更多的企業看到了電子商務帶來的商機,紛紛開展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業務整合,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整合在制造業、零售業等產業中迅速展開。根據相關統計資料,從2003年到2010年,我國企業對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資金投入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長,而就其涵蓋的業務來看,也以每年4.9%的增速擴張,截止到2010年業務覆蓋率已經達到47.3%。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也給企業帶來了更高的工作效率,供應鏈管理日趨完善,投入產出比逐年提升。

2.2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1)企業內部戰略支持力度不夠。電子商務供應鏈在企業中確立時間相對較晚,其管理工作在企業管理工作中所占比重較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管理相關事宜尚未能引起企業決策層和管理層的足夠重視,企業在發展電子商務時忽視了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問題是電子商務發展同時也是企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企業在制定長期戰略時容易忽視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需求和隨之帶來的影響,由此而來的是電子商務供應鏈難以獲得足夠的和穩定的發展資源和資金投入,因此相關的支援和配套系統也遲遲不能得到落實和發展。統計數據顯示,把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納入到長久戰略中并將其放置于重要地位的企業不超過調查總數的34.5%,為電子商務供應鏈所注入的平均資金則只達到其需求的42.7%,這直接造成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為企業做出的貢獻率只有13.5%,各項數據都遠達不到國外的同期水平。

(2)管理過程中執行力度不夠。眾所周知,企業的基本流程為計劃、采購、生產、發運和退回,我國企業的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也涵蓋了這五個要素,但其管理過程中并不能有效的將整個流程中的全部信息整合,一方面在信息的獲取上存在較大缺陷,缺乏有效手段和硬件設施的支持;另一方面也缺乏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切實可行的方案。這就使得企業在電子商務供應鏈中產生大量孤立信息數據,提升了內部信息傳遞共享的成本,降低了信息交換效率,也就造成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工作根本上的困難。根據對企業內部信息交換的調查結果,大數據背景下被調查企業五個基本流程中信息有效交換率僅有67.3%。即平均有32.3%的流程是被迫落后于企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改造。這直接導致企業電子商務供應鏈中至少五分之一的流程和業務會存在信息交流障礙。

(3)實際操作中整合力度不夠。供應鏈的核心流程包括供應商關系、客戶關系、客戶服務、客戶需求、產品開發、訂單完成、制造過程、回收管理及其之間的關系與相互作用等,復雜的流程致使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電子信息化整合成本上升,同時降低了企業對當下日益快速的市場變化的反應和行動能力。相關調查顯示,能夠有效掌握全部8個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業務流程并進行有效整合的企業僅占調查總數的23%。只有7.2%的企業的供應鏈流程的整合程度達到了公認標準,即85%。這直接造成國內企業的平均整合成本比同時期下歐美企業高出3.4倍,并且市場反應敏感性低了43.2%。

(4)整體效益的增值能力不高。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眾多企業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對其業務進行了整合升級,但就效益來看,增值幅度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流程對于企業整體的價值提升做出的貢獻率偏低,并沒有真正發揮出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應有的先進性和對企業發展和市場競爭力增長應做出的貢獻。根據相關統計資料,從2004年到2010年的6年中,實施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相關企業的增值能力僅保持在年均3.4%的水平,而核心業務的增值速度也只有年均6.9%。預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美企業增值能力和核心業務的增值能力分別實現了11.3%和23.4%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出國內2.3倍和2.4倍。統計結果還顯示出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競爭力提升的貢獻率只有7.3%,遠不如人意。

3基于電子商務的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創新對策

3.1從戰略角度關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

盡管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在我國企業中的實施初見成效,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為了促進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模式創新,首先要在戰略層面上給予更多的關注,在企業長期發展目標的設置上加入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這一部分,從而使其成為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環節。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對企業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因此,從戰略上給予其關注和支持能夠使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反哺企業,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從戰略角度給予更多的關注要求企業將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納入企業發展戰略的體系之中,同時,依托戰略支持重新對相關業務流程和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及權責分配做出安排,利用電子商務的信息資源優勢來完善整體協作效果。此外,從戰略角度給予更多的關注還要求管理層規避短期利益的影響,從更長遠的角度上審視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發展,為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保障,為供應鏈上利益關系的協調鋪平道路。

3.2從內部供應流程推動電子商務化進程

從實踐層面上來講,要促進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模式的創新首先要從內部著手,由內向外進行擴散,提高影響力。企業內部的供應鏈流程是整個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從這一方面著手進行電子信息化的改造能夠使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建設更貼近企業發展的基礎,從根源上做好各個環節的整合,從而帶動整體整合工作的順利實施。

具體而言,電子信息化的改造應重點關注企業內部的計劃、采購、生產、運輸、退貨等環節,這些都是企業生產經營中的核心內容,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在這些環節上進行改造能夠取得更明顯的效果。同時,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從內部供應流程出發還能夠完善傳統的分工,完成業務之間的創新整合,從而使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發展。

3.3從供應鏈管理范圍強化電商技術整合

在企業內部供應流程整合的基礎上,還應該針對供應鏈管理的范圍展開電子信息化整合工作,在深入剖析業務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分析電子商務融入的關鍵點,找出突破口,從而結合市場的發展做出成本低而效率高的供應鏈管理方案。

從供應鏈管理范圍強化電商技術整合要求企業做好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8大核心過程的整合,從供應商關系到客戶關系、服務、需求,從產品開發、訂單完成、制造過程再到回收管理,這一系列的流程都是供應鏈管理的重中之重,從這些方面人手能夠使企業充分結合自身的行業特色和業務要求來完成電子信息化的整合,能夠更好地利用電子商務的優勢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更迅速地對市場做出反應。

3.4從供應鏈各流程上創新價值、創造模式

促進企業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模式創新不僅需要上述兩個方面的整合,還需要從價值創造的角度進行優化,從供應鏈各流程上尋求利潤增長點,加強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配合,在更深層次上挖掘供應鏈各流程的增值空間。

從作用機理來看,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發展模式就是依托信息化的進步來優化企業各個業務流程,通過更快的信息傳輸和資源共享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通過更科學的業務組合來為各企業創造價值,因此,價值創造是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精髓所在,其創新活動和可持續發展都應該依靠增值來實現,而從供應鏈管理的各流程出發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發展點,既能夠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又能夠通過利益驅動鞏固供應鏈上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從而提升整體的管理水平。

4結論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電子商務逐漸融人企業發展的環節,尤其在供應鏈管理上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協助企業提高自身價值。21世紀以來,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整合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乏戰略支持、執行力度不強、整合力度不夠、增值能力不高等,針對這些現象,本文提出,企業應從戰略角度關注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從內部供應流程推動電子商務化進程,從供應鏈管理范圍強化電商技術整合,從供應鏈各流程上創新價值創造模式,做好發展模式上的創新,促進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健康發展。

供應鏈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國有鋼鐵企業;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經濟效益

近年來,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對我國國有鋼鐵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國有鋼鐵企業的結構性轉型,提高了企業對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視程度。然而,很多國有鋼鐵企業的成本管理仍舊停留在傳統意義的成本控制上,對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缺乏足夠深入的認識,制約了鋼鐵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1 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的主要特征

1.1 以物流供應鏈總成本最低為根本目標

在企業的物流管理活動中,“效益背反”的情況時有發生,而在供應鏈環境下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企業物流供應鏈中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合作、企業分工以及物流服務水平等都會對物流成本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企業物流成本的控制與供應商和銷售商之間的聯系也是不可分割的,企業在對物流成本進行控制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追求局部物流成本的降低,則很有可能影響到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上的物流效率以及市場競爭力。因此,企業物流供應鏈的成本管理,是以物流供應鏈總成本最低為根本目標的,企業應當站在供應鏈的角度,與上下游企業以及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建立戰略聯盟和合作關系,進而實現物流成本降低的重要目標,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1.2 以供應鏈上全部物流活動為管理對象

在傳統的企業物流管理模式下,企業的物流成本核算與管理主要是局限在企業從工廠到客戶之間的商品流動領域,即所謂的銷售物流和企業內物流,這顯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也難以適應企業在新形勢下物流成本控制工作的各種要求。物流供應鏈下的成本管理,除了傳統的企業物流管理內容外,成本核算的內容更加廣泛,已經涵蓋企業供應鏈上與上下游企業相關的全部物流活動,尤其是將回收物流成本、供應物流成本、廢棄物物流成本等納入到企業的物流成本核算體系后,企業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成本核算能力將會得到明顯提升。

1.3 更加重視物流總成本與物流服務水平之間的關系

由于企業的物流成本投入與物流服務水平之間存在著效益背反性,高水平的物流服務雖然可以帶來收入和業務量上的增加,往往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物流成本投入,但兩者并非呈線性關系。因此,物流供應鏈下的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從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全局出發,在全面分析企業物流流程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企業在各個物流環節物流成本的投入和物流效率、物流效益之間的關系,以求實現整個供應鏈上物流服務的最優化和綜合效益的最高化。

2 影響國有鋼鐵企業物流供應鏈成本的主要因素2.1 國有鋼鐵企業的物流運作效率不高

對于國有鋼鐵企業的物流而言,主要涉及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原材料進廠,儲存、加工、包裝,直到成品出廠等各個環節,包括物料在車間與車間之間、車間與倉庫之間以及各個生產工序之間的流轉等活動。當前國有鋼鐵企業的物流管理主要是針對運輸、包裝、庫存、裝卸、搬運等傳統物流作業環節進行局部的管理與控制,加上企業物流組織機構的建設不夠完善,物流供應鏈上各個部門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與協調,導致國有鋼鐵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本位主義比較嚴重,割裂了物流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有效聯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鋼鐵企業物流運行效率的低下。例如,有的國有鋼鐵企業單純為了降低原材料的運輸成本,多采取批量采購、集并運輸的物流方式,卻同時帶來了庫存成本上升的問題,違背了企業物流系統的“效率背反”關系,從而導致了鋼鐵企業物流總成本的上升和企業經濟效益的下降。

2.2 國有鋼鐵企業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的整體性、協調性不強 長期以來,由于國有鋼鐵企業在物流成本管理過程中,缺乏供應鏈管理的整體意識,各個部門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很多物流成本管理人員只知道從自身所處部門的局部利益出發,對供應鏈系統的整體效益不夠重視。但是,鋼鐵企業的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是一個系統、一體化的供需系統,各個環節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調,不重視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容易帶來國有鋼鐵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出現高庫存、低保障度、物流資源利用效力低下等問題,這對國有鋼鐵企業成本控制目標以及整體經濟效益的實現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2.3 國有鋼鐵企業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的標準化、信息化水平較低 物流管理的標準化,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業務的難度,減少企業的物流損失,提高作業速度和服務質量,加強鋼鐵企業對物流作業現場的管理,對鋼鐵企業在整體上實現物流成本的節約,而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可以促進物流信息在上下游企業之間、企業內部部門之間信息的共享,有助于企業作業效率、快速響應和物流速度的提升。但是國有鋼鐵企業受制于傳統物流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響,信息技術在供應鏈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明顯偏少,物流管理的標準化程度不高,使得企業在物流信息的收集、傳遞與應用方面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降低企業物流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物流成本。

2.4 對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的價值認識不足,組織設置不合理 近年來,物流成本管理雖然在鋼鐵行業得到了部分企業的重視,但是國有鋼鐵企業很少基于供應鏈角度對物流成本管理工作進行重視,很難從整體上實現物流成本的節約。這主要是因為國有鋼鐵企業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物流供應鏈物成本管理在企業戰略管理中的重要價值,影響了企業物流成本核算體系的完善以及物流組織管理機構的合理設置,導致企業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徒有形式,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與職能。

3 加強國有鋼鐵企業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3.1 樹立物流供應鏈總成本最低的成本管理理念

對于國有鋼鐵企業而言,局部范圍以及單個企業的物流成本最低并不代表能夠在整個物流供應鏈上實現成本最低的目標。國有鋼鐵企業只有充分樹立物流供應鏈總成本最低的理念,在物流成本控制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各個物流成本控制環節與其他環節之間的聯系,將各個物流成本控制的節點有效聯系起來,才能充分發揮企業在整個供應鏈成本管理上的優勢,實現企業物流成本的最大化節約。

3.2 加大信息技術的利用,提高物流供應鏈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隨著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網絡技術為物流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優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能夠實現國有鋼鐵企業與批發商、供應商之間的有效聯結,大大提高物流成本的控制水平。計算機網絡可以將高科技的信息溝通和傳送系統整合起來,并充分利用因特網的優勢,在供應鏈上各個企業之間建立一個信息暢通傳遞的橋梁,以期提高供應鏈物流成本的管理效率。

3.3 加強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作

通常情況下,物流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物流成本的上升都有可能帶來整個供應鏈上企業競爭力的降低,最終損害到國有鋼鐵企業的經濟利益。因此,國有鋼鐵企業一定要在整個供應鏈上加強同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協作,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供應鏈物流成本,提供最高質量的物流服務水平,從只關注企業內部的物流成本轉變到關注企業內部成本的同時,從企業的單個物流職能部門擴展到整條供應鏈上所有的物流職能部門,也關注整個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發生的交易成本,加強整個供應鏈上所有企業彼此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實現整個物流系統的無縫連接,進而對物流供應鏈成本進行最有效的管理。

3.4 建立適用于整個供應鏈的績效評價體系

國有鋼鐵企業以單個企業和企業內部職能部門為對象的績效評估和激勵機制,導致了企業只是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或內部職能部門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甚至損害了供應鏈上合作伙伴企業的利益,導致整條供應鏈的市場競爭力下降,最終損害國有鋼鐵企業的自身利益。因此,國有鋼鐵企業應建立一個以整個供應鏈為對象的績效評估和考核機制,以期持續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提升供應鏈物流成本管理的優勢。企業在對物流活動的績效進行評價時,要查看物流活動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以使整個供應鏈的整體利益最大化;供應鏈成本管理的組織機構要建立績效評價指標,并制定考核標準來評價各節點企業的運營績效以及節點企業本身的運營績效。

4 結 論

綜上所述,隨著國有鋼鐵企業所處競爭環境的不斷惡化,國有鋼鐵企業只有對物流管理給予更高的重視,加強物流供應鏈下的成本管理與控制,以及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與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以整個供應鏈為對象的物流成本管理模式,促進國有鋼鐵企業物流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流成本的持續節約,才能持續提高國有鋼鐵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何旭,徐大佑.逆向整合——基于內部供應鏈的企業物流成本控制思考[J].生產力研究,2008(6).

[2]葉楓.物流新技術促進供應鏈資源總成本控制的研究[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3]李東海,王巍.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的第三方物流運輸特點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6).

[4]陳虎,葛顯龍.集成化服務供應鏈的物流服務商選擇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1(3).

[5]陳正林.企業物流成本生成機理及其控制途徑——神龍公司物流成本控制案例研究[J].會計研究,2011(2).

供應鏈論文范文第6篇

柯橋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紡織集群基地之一,近年來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品牌打造方面取得積極進展。論壇首先邀請了紹興柯橋區委常委、副區長馬焉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分別就柯橋紡織產業綠色發展和中國紡織產業的可持續實踐致辭。

在參會代表的見證下,馬焉軍和閻巖為柯橋“可持續時尚創新實驗區”揭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與紹興柯橋區開展可持續時尚創新實驗區共建工作,將在2020年以前推動轄區紡織企業參與可持續創新先鋒項目,開展綠色化學管理、氣候變化與碳減排、水風險和循環再利用創新管理,打造柯橋高端紡織制造區。這標志著紹興柯橋可持續發展公共治理進入了新階段,將進一步推動區域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升柯橋紡織業在全球供應鏈和時尚產業的競爭力。

供應鏈透明 助推綠色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紡織行業一直被認為是高污染、高耗能行業,其實隨著近年來轉型升級的深入推進,綠色發展成為紡織行業主流趨勢。那么,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如何做到供應鏈透明?

論壇上,可持續服裝聯盟SAC客戶成功經理孫玲以“透明度推動變革”闡釋了透明度對推動綠色變革的意義;Better Buying東亞大使勞偉雄解析了“將單向供應鏈管理轉化為雙贏模式”的方法論;Open Apparel Registry項目總監Natalie Grillon以“供應商合作將以何種方式支持可持續采購?”為題做演講;德國Tuv萊茵公司環境信息管理與產品追溯總監Rakesh Vazirani圍繞“綠色供應鏈的關鍵環節:產品溯源”,指出質量檢測、產品溯源的重要性。

在“綠色發展與供應鏈透明”演講環節,來自全球紡織供應鏈的采購商、供應商、行業組織以及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綠色供應鏈和信息披露的創新實踐,包括信息披露的意義和可用工具、可持續供應鏈的構建以及綠色產品的溯源等。

可持續創新 共創綠色未來

如何實現可持續創新,使紡織業成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產業,是全球紡織界共同思考的問題。在“可持續創新”演講環節,H&M遠東區可持續生產經理Alexander Andersson以“品牌供應商的可持續創新實踐”為主題,分享了H&M多年來的可持續創新實踐經驗;FashionEX創意總監Amelie MONGRAIN做“綠色設計的驅動力”演講;浙江紹興柯橋印染協會會長李傳海以“柯橋可持續發展治理創新實踐”為題,結合柯橋近年來轉型升級的實踐以及取得的顯著成效,詮釋綠色發展的重要措施。

最后,在“利益相關方參與”環節,全球貿易協會大中華區首席代表周卓穎,匯豐銀行企業可持續發展部總監王穎,世界自然基金會水資源項目總監劉一峰,日本纖維產業聯合會產品安全與環境委員會主任Yasuyuki CHO分別進行了“Amfori 與利益相關方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實踐”、“綠色金融與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WWF工業園區多方參與水管理創新實踐”、“亞洲紡織業的綠色發展合作”等主題演講。

上一篇:行政征用論文范文下一篇:建筑發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