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論文范文

2024-03-16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空間單元。由于傳統體制的慣性,在物業管理和社區管理發展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在社區這個“微型社會”中,二者經常會發生職能混淆與碰撞。隨著城市的發展,民主和法治的進步,現代城市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本文主要探討現代城市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改善和協調兩者的關系,共同為構建和諧社區努力。

關鍵詞:社區管理;物業管理;物業服務企業;社區物業管理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進,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物業管理(簡稱物管)作為一種和現代化房地產開發方式相配套的綜合管理方式應運而生,與原有的社區管理方式結合起來共同為管理和服務社區居民而努力。但由于傳統體制的慣性,在物業管理和社區管理發展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在社區這個“微型社會”中,二者經常會發生職能混淆與碰撞。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空間單元,社區是否和諧,與每位成員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更關系著整個和諧社會的構建。隨著城市的發展,民主和法治的進步,現代城市社管與物管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本文主要探討現代城市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研究如何改善和協調兩者的關系,共同為構建和諧社區努力。

一、傳統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關系

“社區”是社會學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國社會學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提出。一般認為:社區就是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員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涌現出一批有關探討社區管理問題的學術著作,對于社區管理的界定也都各有代表性。傳統意義的社區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區內部各種機構、團體或組織,為了維持社區的正常秩序,促進社區的發展和繁榮,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活動等特定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動。

“物業”指的是已經建成并竣工驗收投入使用的各類房屋建筑及其所屬配套設施與場地。傳統的物業管理是指為使物業發揮最大的使用價值和經濟效益,保障舒適安全的小區環境和家居生活,需要建立對物業的系統有序的管理與維修養護,即“物業管理”。

探討傳統社管與物管的關系,首先要看二者之間的異同。首先,從性質上看,社區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管理,它是街道辦事處、居委會對社區服務、社區衛生、治安管理、綜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實行組織領導、綜合協調、執法檢查等活動,具有行政管理職能,它的對象主要是人,而物業管理是以各類房屋、建筑物及配套設施設備、小區公共場地的使用、維修、保養為核心的專業管理服務,兩者雖有不同,但有所交融;其次,從管理區域來看,社區管理具有區域性,按照行政區域劃分,一般來講,一個社區往往包含了幾個樓盤和小區。而物業管理一般以一個小區為單位,是構成社區的基礎;再次,從目標來看,社區管理是在街道的指導下,社區各團體、居民共同參與的管理,主要圍繞人的生活來實施。物業管理主要圍繞業主的居住環境進行,從外部入手,也就是對物業進行管理,對人進行服務。兩者目標不盡相同,但都是以人為本,都是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小區、社區的穩定和發展。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社管與物管的關系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在一定的階段內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承的,但是由于關系尚未理順,在社區這個“微型社會”中,物管與社管經常會發生職能混淆與碰撞。原有的社區管理模式屬于政府導向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以各街道、社區居委會為主體,其他社區組織共同參與配合下對社區的公共事務、社會事務等進行管理。由于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都是對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諸多方面的日常管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多相似之處,如地域重合、硬件共享、宗旨和目標相近、管理的人員相近等,而且在相關的規定中,社區管理組織的某些職責與物業管理公司的服務內容有所交叉,又由于傳統體制的慣性和經濟利益的驅動,兩者經常出現很多磨擦和碰撞。以我市為例,目前實行物業管理的絕大部分社區居委會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如有的社區居委會想將空置的物業管理用房作為社區活動場所,但物業管理公司不予支持,雙方矛盾尖銳,如業主遇到房屋或公共設施毀損求助于物業無法及時得到處理時又會將問題反映到社區居委會,而物業有的時候對于來自居委會的意見不予重視,很多影響居民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等等。

二、現代城市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的關系

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民主和法治的進步,原有的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F代城市社區物業管理與物業管理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而二者的關系也隨之有了新的發展。

現代社區管理是指在社區黨組織領導和基層政府組織的領導下,社區居民與居民委員會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區中介組織等組織的輔助下,為維護社區整體利益、推進社區全方位發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的自我管理。

而物業管理隨著我國現代城市發展與法治進步也被賦予新的含義。2007年8月31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修改〈物業管理條例〉的決定》,該決定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稕Q定》將“物業管理企業”修改為“物業服務企業”。 兩個字的變化不僅僅是文字游戲,而是清晰地表明了物業公司的新定位,進而要求物業行業根據新的理念調整管理與服務的模式,能夠適應新的時代對物業行業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物業管理的定義是指業主通過選聘物業企業,由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房屋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相關區域內的環境衛生和秩序的活動。

而社區物業管理作為物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織部分,是目前物業管理業務覆蓋最廣泛的業務類型,也是物業管理中艱巨而復雜的任務。社區物業管理是指物業管理企業運用現代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依法或依合同對其負責社區內的居民、房屋建筑及其配套的設施設備、綠化、交通、治安、環境等管理項目進行維護、修繕、整治及服務的過程。社區物業管理使社區內的居民能有優美、方便、舒適、安全、安靜的居住環境和條件。

現代城市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逐漸形成了相融性的關系。這首先體現在物業管理和社區管理互為作用與影響。社區是一個社會的縮影,社區管理中既有對物業本身的管理,又有對社區服務實施綜合利用的管理,同時還涉及社區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其次,物業管理離不開社區,必須服從于社區管理,物業管理是社區管理的子系統。物業管理總是依托于特定的社區來開展。再次,培養良好的社區環境和社區參與意識,也能夠為物業管理的正常開展打下基礎。

但是,現代城市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的相融性關系并不成熟。主要體現在第一主體角色不明確。街道組織作為行政性管理主體,既要充當政府角色,貫徹政策法規,又要承擔社區服務工作,變成了全方位的管理者。物業管理公司是經濟性服務主體,主要職能是滿足社區中個性化、多樣化和非組織化的社會生活需求,依合同對業主委員會負責?!秶鴦赵宏P于修改〈物業管理條例〉的決定》中將“物業管理企業”修改為“物業服務企業”從法律依據上引導物業管理企業從管理性的主體改變為服務性組織。許多物業服務企業脫胎于原有的物業管理企業,未能及時轉變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具體現象如街道組織經常指責物業管理公司不聽招呼,無視政府權威,不積極贊助公共工程和公益事務,配合支持不夠;物業管理公司則多抱怨街道居委會樣樣插手,事事干涉,攤派多多,索求無度等等。第二職能重疊。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來看,在城市管理過程中,由街道組織承擔的職能約有十二項,其中不少職能與物業管理公司的業務范圍發生了交叉。第三權力越位。有的街道辦事處直接組建各類服務公司,強制高價承接物業公司以外的業務,居委會利用辦公用房、違章搭建搞創收,與物業管理規章相抵觸,為了追逐利益,造成角色錯位、權力越位。造成以上狀況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其中既有傳統觀念和傳統體制的影響和制約,也有現有法律法規的及相關政策的不完善,而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主和法治意識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改善和協調社管與物管關系,構建和諧社區

社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空間單元。真正的城市和諧社區是一個旨在追求經濟消費適度化、基層政治民主化、社會管理多元化、鄰里關系和諧化、居住環境生態化,并且具有濃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間。建設城市和諧社區就要重建多元互動合作的社區綜合治理機制。政府、企業、社區組織、居民之間重建平等、交流、協商、互動、合作的新關系,構筑社區治理體系,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專業化、高效率的社會公共服務,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需求。因此,構建和諧社區必須改善和協調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的關系。具體的措施有:

第一,必須正確認識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的關系。正如前文所論述的,二者在城市社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是不同的主體,社區管理的主體街道組織是行政性管理主體,而物業服務企業作為經濟性服務主體,他們承擔各自的義務,履行其各自職責。在社區管理中互相影響和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專業化、高效率的社會公共服務,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需求。根據《鞍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的要求,提高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就“要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落實重心下移的各項措施,探索建立市、縣(市)區、街相互銜接、合理分工和規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模式。大力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建立健全社區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責權明確、運行有序的社區管理體制”。

第二,要規范街道居委會的行為,特別是要約束其經濟職能,嚴格限制搞經營創收,促進社區公共事務協作。街道組織要舍得從市場或企業管理事務中剝離出來,交給物業服務企業和專業化經營單位承接。

第三,要提高物業服務企業的整體服務水平。物業服務企業的中心是服務,在服務中加強管理,在加強管理中更好地服務。以服務意識、服務質量、服務內容為中心,未來的物業服務企業,服務是理念,管理是手段,管理與服務要有機結合,通過對物的管理,實現對人的服務,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需求。

第四,要充分發揮業主委員會的作用,重視發揮其在社區事務中的功能。從制度上體現和維護街道組織、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三方平等的法律地位關系,樹立業委會在社區內的威信,以達到三方主動合作、分工配合、相互監督的平衡,共同努力搞好小區管理服務工作。

第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改善和協調二者關系指明方向。由于物業管理是個新興的行業,其整體法治建設嚴重滯后于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致使物業管理市場不規范,物業管理活動中各方面主體的權利、義務不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政府的監督管理缺乏法律依據,大量矛盾糾紛得不到解決。建設和諧社區,必須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婁成武.社區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婁成武.社區管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婁成武.社區管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陶希東.加快城市和諧社區建設機制的重建與再造[J/OL].人民網,2005-06-21.

[5]曲麗秋.論我國物業服務企業的重新定位及發展[J].現代物業,2007(11).

(責任編輯/石銀)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重點,注重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改進政府經濟管理方式;加強社會管理,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務,增強服務人民的能力等四個方面的問題。

[關鍵詞] 政府職能轉變; 行政管理; 體制改革

[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行為規范、運作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體系,是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我們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充分認識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重點,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一、轉變政府職能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而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只有轉變政府職能,才能加強薄弱環節,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只有轉變政府職能,才能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從而更好地把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只有轉變政府職能,才能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體制和制度保障。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國際背景下,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也必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長期不懈地努力,我們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集中體現在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現象。政府職能越位,主要是政企分開、政事放開、政社分開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插手和干預經濟活動,包辦代替許多本應由市場、企業和社會行使的職能。政府職能缺位,主要表現在公共服務職能薄弱、投入不足,公共產品分配不公,公共服務體制不適應。政府職能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市場監管和維護市場秩序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對商業欺詐和假冒偽劣打擊不力,對合法經營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因此,繼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行政體制改革的一個中心任務。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個方面,這就明確了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和重點。轉變政府職能首先要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努力建設法治政府、責任政府、效能政府、服務型政府,并相應做到職能和機構設置科學化,人員編制管理法制化。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應把握好四點:一是轉變職能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體系的完善,一些傳統的政府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會有所弱化,而覆蓋全社會的、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管理和服務職能不僅不能弱化,還必須強化。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必須精兵簡政。治國必以“省官為先務”,減人減支首先在于減事。關鍵在于管政府該管的事,干老百姓希望政府干的事。三是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總的方向是減少行政許可和審批。要改進管理方式方法,堅持“盡可能市場、必要時政府”的原則,把政府不該管、不必管的事交給企業、社會和中介組織。四是處理好轉變政府職能與行政作為的關系。轉變政府職能不等于行政不作為,政府該管的事一定要管好。

二、切實改進政府經濟管理方式

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主要集中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抓好市場監管,調節收入分配等四個方面。政府經濟管理就是要使市場主體更有活力,更有競爭力;使市場運行更有效率、更有秩序,并且降低風險。按照這個思路和要求,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主要應該突出以下幾點:

(一)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中介組織、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企業和整個社會發展經濟的活力和效率。在政企分開方面,要明確政府和企業各自的權力、地位及相互關系,政府不直接辦企業,要創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府要同等對待,加強監管。在政資分開方面,要確保政府公共管理職能與政府履行出資人職能徹底分開,所有者職能與經營者職能徹底分開,建立科學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嚴格限制政府直接投資的范圍,加強對政府投資行為的監督管理。在政事分開方面,要依法嚴格規范行政機關對事業單位的授權行為,特別是要防止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不應有的管理權、收費權轉移給事業單位變相進行管理、變相收取費用。在政社分開方面,要大力發展城市社區服務組織,積極培育、規范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把由行政機關包攬的應由社會自我管理和調節的社會性事務,轉給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同時依法完善對他們的監督和管理。

(二)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減少政府對資源配置的直接干預。在強化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重要事項審批的基礎上,進一步清理并取消不符合政府職能定位的一般經濟性、社會性行政審批事項,減少行政許可項目,規范行政許可行為,改革行政許可方式。建立健全審批公示制度,推行社會聽證制度。減少審批環節,簡化審批手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三)深化投資體制改革。要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逐步形成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企業投資的項目,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準入標準,遵守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城市規劃等法律法規。要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范圍,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改革政府資金投入運營機制,加強政府投資監管,強化政府投資責任。放開投資領域,凡允許外商進入的領域,都應允許社會投資進入。改進和加強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和調控,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投資宏觀調控體系。

(四)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完善國有資產營運和監管體系,行使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職能。完善國有資本出資人制度,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和資本收益管理制度,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推進股份制改造。完善國有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體系,建立健全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五)切實改進經濟管理方式方法。遵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增強按市場經濟規律管理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調節經濟運行的意識和能力,著力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政府要抓經濟發展,但是不能包辦企業投資決策,不能代替企業招商引資,不能干預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讓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F在,一些地方層層下達招商引資指標、分解任務,甚至將招商引資成績與干部獎懲任免掛鉤,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轉變政府職能要求的。

三、加強社會管理,不斷提高管理水平

社會建設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政府管理水平的集中體現。能否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關系,是政府社會管理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國目前正處在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經濟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許多國家的發展進程表明,在這個重要階段,一定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城鄉發展、地區發展的關系,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同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系。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處理好這些關系,解決好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強社會管理。這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要。

從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加強社會管理要突出抓好以下幾點:

一是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社會管理體制,關鍵在于明確政府與公民個人、社會組織的責任。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就要求我們在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管理社會效能的同時,要更加重視和善于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以及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的整體合力。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各種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目前,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國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初步建立。要按照國家發布的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要求,加快完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機制、運行體制和法律體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三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當前,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多元化,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增多。其中大量的社會矛盾表現為人民內部矛盾,這些矛盾既有歷史原因、政策原因、利益原因,也有不依法辦事、不按政策辦事的原因。解決這些問題,要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要健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要做好群眾工作,教育、宣傳和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自覺維護安定團結;要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完善社會穩定的預警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當前,特別要高度重視處理好農村征地、城鎮房屋拆遷、水庫移民、國有企業改制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四是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要按照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要求,繼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當家做主的積極性。城市要全面發展社區服務、社區文化、社區教育和社區互助等,建立以服務群眾為重點的網絡化的社會管理機制,更好地發揮社區服務群眾、化解矛盾、反映社情民意的作用,使社區成為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紐帶。

五是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改革開放后,大量“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大量與公民相關的社會公共事務要由社會各種組織來承擔??傮w上看,我國社會團體的發育還很不健全,法制還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問題,許多公民的公益性需求不能得到滿足。要通過培育各類社會組織,加強和改進對他們的管理和監督,完善社會化服務網絡,加強社會自律。

六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管理,保一方平安,是政府的一項最基本的社會管理職能,也是人民群眾最希望政府做的一項工作。要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特別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嚴重暴力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毒品犯罪和多發性侵財犯罪,增強廣大群眾的安全感,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確保人民安居樂業。

四、完善公共服務,增強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

政府是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根本目的是彌補市場失靈,保障和增進公共利益,提高社會福利水平。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的根本宗旨。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公共服務的某些領域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但總體上看,公共服務領域改革滯后,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仍然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相適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企業、社會和人民群眾對公共產品,如教育、衛生、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物質基礎設施以及其他公共事業、公益事業、保障體系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各級政府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和公共服務意識,健全公共服務政策,改善公共服務手段,簡化公共服務程序,降低公共服務成本,提高公共服務質量,逐步建立統一、公開、公平、公正的現代公共服務體制,努力為社會和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當前,完善公共服務要突出以下重點:

(一)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所謂公共財政實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建立的財政收支活動。加快公共財政體制改革,把生產投資型財政轉變為公共服務型財政,這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礎,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近些年來,這方面改革已取得明顯成效,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公共設施、社會事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財政支出。今后,還要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規范政府收支管理,嚴格界定政府投資領域,加大對公益性、基礎性領域的投入,通過財政政策,促進城鄉、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積極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高度重視解決城鄉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壓力大,是我國當前及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必須面對的難題。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鼓勵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勞動者個人創業和多種形式就業。當前,要全面落實就業和再就業政策,大力抓好就業培訓,完善就業服務,改善就業環境,特別要為農民工就業提供良好環境。要完善社會保障包括社會救濟、社會福利機制。

(三)大力發展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認真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F在,老百姓對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狀況還不很滿意。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繼續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重點;適應工業化加快發展的要求和就業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要優化結構,提高質量。要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重點支持義務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從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入手,突出加強醫療衛生工作,加快建設城鄉公共衛生體系,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四)加快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A設施具有公共產品特性,而政府作為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承擔著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責任。近年來,國家發行長期建設國債,重點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興建了一批鐵路、公路、水利、環保、通訊等基礎設施項目,使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有了明顯緩解。尤其是國債的很大比例投向農林水利、農網改造、儲備糧庫建設等方面,直接促進了縣域基礎設施的改善。在西部大開發中,通過實施“油路到縣”、“送電到鄉”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等,加快了西部地區縣域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目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仍然在農村。要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重點是節水灌溉、人畜飲水、鄉村道路、農村沼氣、農村水電和草場圍欄等中小型公益設施建設?!吧鷳B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要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就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此,要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處理好城鄉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關系,處理好生態改善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建設節約型社會。

(五)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壟斷行業改革。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很多是通過事業單位來實現的,事業單位改革直接涉及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涉及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和減輕財政負擔,涉及政府改革和職能轉變。事業單位改革的方向:一是從總體上逐步收縮事業單位規模、調整優化結構。二是推進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嚴格區分行政管理類、社會公益類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的不同性質。少部分事業單位可回歸政府部門或仍由政府直接舉辦,大部分應當逐步轉為社會服務機構、市場中介組織,或轉化為企業。三是加快社會領域市場化進程。實行“政事分開”,不宜或不必由政府舉辦的事業單位應逐步走向市場,并允許和鼓勵民間發展社會事業。壟斷行業的改革有利于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和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壟斷行業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建立市場競爭機制,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務水平。自然壟斷行業和城市公用事業,也應當引入市場機制,推進市場化進程。

(六)實行政務公開制度。政務公開是現代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制度保障。目前,全國鄉鎮政務公開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市縣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正在全面推行;省部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正在逐步展開;中央政府網站也已經開通。這方面還要繼續完善。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學校、醫院、水、電、氣、公交等部門和行業,更要積極推行辦事公開制度,方便群眾辦事和監督。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務公開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設。

(本文作者:吉林省人民政府省長)

責任編輯 史小今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通過對現階段社區管理取得的成績及存在問題的論述,提出對現階段社區管理的建議,這對于城市社區管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社區管理;公共設施;居民需求

社區是社會化的“細胞”,加強社區管理的重心在社區,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區,維護穩定的根基在社區。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起點,城市基層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革,居民群眾對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服務需要更加迫切,加強和推進社區管理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一、現階段社區管理取得的主要成績

(1)注重組織建設。按照黨委政府領導,有關部門配合,社區居委會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要求,各社區調整充實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群眾文化等各類下屬的居委會,選齊配強居民小組長、片長、樓院門棟長、居民代表,形成居委會及其下屬的委員會、居民小組、樓院、門棟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體系。(2)注重管理創新。積極推進街道社區管理體制創新,建立健全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態機制、矛盾調處機構、權益保障機構和應急管理機構。一些社區推行“1311”工作模式,即1名社區民警、3名專職治安員、帶領1支社區夜巡隊、管理1群治安樓棟長,基本上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社區,居民安全感不斷增強。(3)注重微笑服務。進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新型社區微笑服務,精簡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提高服務水平。(4)注重共駐共建。探索建立駐區單位社區建設責任評價體系,推動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社區主動與駐區單位溝通銜接,鼓勵駐區單位向社區居民開放內部食堂、浴室、文體和科教設施,支持駐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開展鄰里互助等群眾性活動。

二、現階段社區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服務水平不能滿足居民需求。各社區開展服務項目比較單一。另外,受場地、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在居民大量需要的養老、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綠化等方面的服務還很欠缺,社會文化建設、青少年教育等服務還沒有深入開展,社區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還不能滿足居民需要。(2)社區運轉機制不能適應新形勢。駐社區的許多企事業單位逐漸在實行改制,改制后移交社區管理,其人員情況不明、底子不清,管理難度較大,而且只將管理的任務移交了,“費隨事轉”往往難以落實,加上城區宜于人居和相對發達的經濟狀況,周邊農村地區的居民也紛紛涌入城區,導致社區無錢辦事、無力辦事。(3)社區共駐共建意識不強。目前,社區范圍內單位對社區工作理解、支持仍不夠,社區內的私營企業和新開發小區的公共資源大部分沒有向社區居民開放,不能資源共享、共創共建。(4)社區公共基礎設施不達標。城中村、背街小巷的改造、安置小區建設、商品房小區開發很多都沒有按規定落實公共設施,城市的公共娛樂休閑場所、環衛設施、文體設施、公共廁所、公共綠地等都比較匱乏。

三、對現階段社區管理的建議

(1)社區發展規劃要長遠化。要用規劃來引領發展,從上到下都要制訂社區建設中長期的詳細發展規劃,對社區的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設施建設等方面作出科學規劃和明確時間進度要求,并落實好規劃實施的政策支持、財力支撐等保障措施,努力把社區居委會建設成為功能完善、充滿活力、作用明顯、群眾滿意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2)社區公共設施配套要標準化。要將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社會發展相關專項規劃,并與社區衛生、警務、文化、體育、養老等服務設施統籌規劃建設。(3)社區管理體制要科學化。要進一步理順政府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與社區居委會之間的關系,按照“政社分開、責權統一”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界定其性質、職能和責任,建立“責、權、利”相統一,“人、財、物”相配套的工作機制,探索建立社區工作準備制度,切實改變“社區是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的職能錯位問題。(4)社區社會組織服務要常態化。充分發揮行政機制、互助機制、志愿機制、市場機制的作用,進一步完善覆蓋社區居民的社區服務體系。(5)社區投入機制要多元化。大力支持社區結合社區服務舉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物業、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務,確保社區收入不斷源。(6)社區建設發展要信息化。整合社區現有信息網絡資源,建立覆蓋本區或更大范圍的社區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平臺,實現數據一次收集、資源多方共享。通過社區網站、呼叫熱線、短信平臺和有線數字電視平臺、電子閱覽室、信息服務自助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綜合服務。(7)社區干部關愛要人性化。社區干部“進口要活”,鼓勵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等社會優秀人才到社區擔任專職工作人員,積極選派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年輕干部到社區任職,新錄用的公務員一律到社區鍛煉,穩步實施“一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社區干部“出口要優”,每年定向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考錄一批公務員,特別優秀的社區工作人員調任街道鄉鎮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積極推行優秀社區工作人員擔任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范。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一、城市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一) 消費需求

隨著收入的增加, 城市老年人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后, 開始向更高層次的需求發展。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已經不僅僅只是滿足吃、住、行等這些日常生活支出、醫療費方面的基礎支出, 更多的向有品質的養老生活發展, 例如:老年人在文化活動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

(二) 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在城市里, 老年人身體狀況好的只占三分之一, 還有三分之二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著健康問題。老年人中常見的疾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需要長時間服藥, 到醫院定期檢查。

(三) 照護需求

普遍看來, 年齡在79歲及以下的老年人有11%的需要照護服務, 80歲及以上老年人需要照護服務的比例達到40.0%左右。

(四) 社區老年人群服務需求

上門看病和家政服務是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重點內容, 還包括康復護理服務、心理服務和健康教育服務。

(五) 老齡用品的需求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未來老年人及其家庭對老齡用品尤其是康復輔具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和細化。

(六) 公益、公共活動參與的需求

通過與社區的老人接觸, 發現很多老人都很熱情, 將近一半的城鎮老年人參加過公益活動, 更有很多老人愿意幫助有困難的老人, 說明老年人還是很有愛心的。

(七) 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僅僅體現在愛看電視或聽廣播、讀書或看報、種花養草或養寵物等, 很多老年人還愿意經常參加棋牌活動。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智能手機、智能化設備的普遍使用, 老人也開始經常上網。

二、老年人的需求供給的狀況分析

人生進入老年后, 身體機能日益下降, 需要更多的照顧與服務來安度晚年。隨著中國社會、家庭結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又使得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家庭照料供給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在國家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 社會對于養老需要求的供給也存在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從服務商的角度看, 由于效益低, 有風險, 沒有太多服務商愿意提供為老服務。因為對于服務商來說首先考慮的是效益。例如給老人做飯的服務, 即使政府給了一定的優惠, 商家也要給老人優惠回去, 這樣就肯定在盈利方面差一些, 因此, 很難找到合適的服務商。

第二, 從社區來看, 也面臨著缺少場地、經費不足等困境。場地緊缺是社區在進行為老服務時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計劃建設托老所的地點容易被其他政府機關征用;經費是我們的大問題。國家每年給到社區的公益金很少, 還要用于老齡工作、青少年活動等, 因此在購買服務方面, 只能展一部分為老服務, 沒有額外的經費把日間照料室、托老服務開展起來。

第三, 一些諸如法律援助、聊天解悶、心理慰藉與疏導等服務的提供者多為志愿者, 流動性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務供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三、對策及建議

(1) 加強經濟援助。加大對老年人的經濟補助, 提高老年人的退休金, 將防止老年人貧困和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質量納入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 使“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承諾得以落實。

(2) 建立完善的老年社會保障福利制度。老年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 政府應該充分調動國家、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源, 提高老年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水平。同時, 應將更多的資源投入老年福利事業中, 提高老年人的福利待遇。

(3) 子女應加強對老人的精神贍養。在現代社會中, 老年人的需要不再局限于物質需要, 他們更需要精神的關懷。由于家庭養老模式的特殊性, 使得老人與子女接觸和交流的時間減少, 從而容易產生寂寞感。因此, 子女應在工作之余多回家與老人溝通, 增加精神上的關懷。

(4) 老年人應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老年人要抱有樂觀的心態, 積極地生活態度, 相信每一天都是美好而燦爛的, 確實做到“老有所為、老有所用”。

(5) 加大社會的志愿服務隊伍建設

年輕人能夠繼續發揮專業特長和文化水平的優勢, 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數?,F在很多老年人喜歡玩微信、攝影, 但自己摸索還是學不到位, 家里子女忙, 沒人愿意教他們, 正好結伴到服務站學, 學得專業又能認識新朋友。

摘要: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特征明顯, 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也不斷增加, 并且呈現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趨勢。本文在當前城市對老年人的養老服務的供需進行分析, 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老年人,養老需求,供給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J].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 2013 (18) :9-14.

[2] 全國老齡委.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http://www.shangxueba.com/ask/3772962.html.

[3] 魏文斌, 李永根, 高偉江.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模式構建及其實現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13, 34 (2) :48-52.

[4] 關秀芳.發展社區老年服務是構建健康老年社會的重要環節[J].南方人口, 1997 (4) :38-42.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社區治理績效是社區治理結果的表達,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分析框架和實現路徑的關注有助于從理論上厘清社區治理績效的復雜來源,促進實踐中社區的有效治理。在探討社區治理績效以反映公共價值和持續性為主要內涵的基礎上,構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通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發現,多元權力主體在社區場域的活躍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必要條件,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要素組合路徑包括: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的組織管理路徑、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社區資源的價值建構路徑、以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矛盾化解為基礎的價值建構路徑。社區需要結合自身特質,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要素來實現社區治理績效。

關鍵詞: 社區治理;治理績效;定性比較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述評

自20世紀末中國城市基層管理推行“社區制”以來,社區成為城市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與治理單元。對于社區治理的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就實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區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層探索場域,如何通過社區的有效治理進而實現社會“善治”處于國家政策議程與發展戰略的中心。

20世紀末公共部門引入的“績效”一詞為社區治理結果的表達提供了載體。社區治理績效反映社區治理過程、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輸出結果。為了從理論角度指導社區治理實踐、實現治理績效,研究者進行了積極探索。多元主體構成的治理結構被認為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前提條件之一。研究者關注社區治理中的組織樣態,以及組織之間的博弈、協同、合作關系,認為治理社區的組織呈現出多元的組織形式,并且權責配置合理、結構關系和諧,才能促進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再者,中國的社區治理開啟于社區服務,社區服務一直被視為社區治理的龍頭工作,用以提升社區治理的績效。社區服務理念、服務體系、服務設施、服務方式、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服務對象都是研究者的論題。在社區治理工具的選擇上,治理績效的實現與改進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治理制度供給的契合性[1],因而研究者聚焦于制度工具的功能探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研究者還探求信息技術工具融入社區空間的治理結果。

上述研究從不同路徑回答了社區治理績效“何以可能”的問題。社區治理需要多元的治理結構、精準化的社區服務、恰當的治理工具,這些都是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重要因素。但是,縱觀已有研究,仍有未盡之處。首先,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是什么?興起于新公共管理運動的“績效”概念已經受到挑戰,如果不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這一本質問題進行重新思考,將會帶來研究重而無基的風險。其次,已有研究多為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單一因素解釋,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復雜性導致其發生必然是多重因素的共同結果,而并非簡單的結果與要素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增長。最后,從研究方法來看,已有研究仍以單案例研究為主流,還不足以滿足理論建構的需要,為數不多的多案例研究僅從案例文本的描述性統計來歸納社區治理績效的影響因素,顯得較為主觀。

基于上述,結合公共管理新的范式——公共價值管理理論[2],本文首先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進行闡釋,并從該理論視域出發,提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鑒于社區治理績效是眾多復雜、復合要素結合下的產物,采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進行多案例分析,探討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要素組合路徑。期望研究能夠從理論角度對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分析框架與實現路徑這一問題做出回答,為實踐中探尋通過社區有效治理進而實現社會“善治”提供參考。

二、內涵與分析框架:公共價值的視角

1.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

要回答“績效來自哪里”就要先回答“績效是什么”[3]。伴隨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的“績效”一詞,在公共管理實踐中表現出強大的引導力和解釋力。但是隨著績效實踐與理論發展的進一步推進,“績效”的追隨者也發現,績效管理不能僅僅對產出、結果、效率進行測量,管理主義與工具主義的導向還不足以應對復雜的、棘手的公共管理問題。公共管理是一個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以及公民共同完成的合作生產過程,是各個利益相關方的不同訴求、價值沖突得以平衡與協調的過程。對績效的追求必須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上,即追求“公共價值”。所謂公共價值,就是公共服務生產者和使用者偏好的集合[4]。它不僅注重通過技術與方法的應用來提升公共部門的效率,更關注集體偏好、重視政治的作用、推行網絡治理、重新定位民主與效率的關系、全面應對效率與責任及公平的問題。因此,公共部門的績效提升依賴于公共價值的實現,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公共部門績效治理,產出才是績效,也只有體現公共價值的績效才能獲得合法性和支持[5]。在公共價值被賦予“范式”意蘊的基礎上,尋求多元主體間的“最大公約數”進而實現績效最大化成為當前公共管理者的努力目標[6]。

社區是公共管理實踐的微觀場域。在這里,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以及公民直接“相遇”,可以說,社區成為“眾多的集體偏好和公共利益產生地,也是最能夠產生公共價值的公共領域”[7]?!肮矁r值”語境下,社區治理必須擺脫“技術治理”的迷思[8],將“政府認為重要和需要的公共服務及公共資源供給”與“社區居民認為重要的需求”連接起來。所以本文認為,在社區這樣一個地域型社會生活共同體中,社區治理績效是多元主體合作的產物,是社區場域中的利益相關方通過討論政策議題與公共問題而相互協商、對話、表達話語從而確定公共價值的過程。只有當公共部門的政策、服務和項目符合社區居民的需要時,產出才等同于績效[9]。這是社區治理績效內涵的首條要義。

此外,在追求公共部門績效結果的探索中,研究者還發現“運動式治理”等實踐行為能夠帶來短期的顯著績效,但并不意味著治理難題得到實質解決,尤其是從長遠角度來說,運動式治理的績效隱含著民眾認同信任感危機、績效合法性危機等考驗[10],無法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也就是說,“績效的內涵不僅僅是現時的產出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在社會歷史演變的過程中產出的結果”。從社區治理績效來說,同樣,其內涵也不應是投機主義的結果、現時結果,而應是長效機制下的產出,成效可以鞏固、富有可持續性。這是社區治理績效內涵的又一要義。

2.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

績效的內涵規定了績效來源路徑?;诠矁r值,包國憲等學者提出了績效產生分析框架,認為:公共資源與公共權力作為公共部門績效生產的重要投入性要素,是績效生產的基礎“原料”,在這一前提條件下,績效通過多元主體的合作,來自價值建構、組織管理和協同領導共同發揮作用的治理系統。其中,價值建構是識別多元主體的偏好與需求進而達成公共價值的過程;組織管理既要繼承新公共管理的管理主義取向,又要重視在公共價值的基礎上對管理流程重塑,是憑借科學管理的方法與流程實現績效產出的最大化;協同領導是整合不同層次、不同環節各種價值沖突,用以溝通使命、協同沖突、形成戰略的機制[11]。據此,本文試圖延展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

在社區場域中,公共資源體現為社區資源,即全體社區成員均可以使用具有公共屬性的資源。社區資源是社區發展的重要保障,社區資源稟賦對社區的治理模式、治理績效都會產生重要影響[12]。社區中的權力是一種分散性的權力,分布于社區中的權力主體之間,根據不同的權力占有程度呈現為一定的社區權力秩序[13],并且社區權力秩序已成為社區良性治理的關鍵[14]。社區的價值建構將社區治理績效建立在公共價值的基礎上,保證了績效的合法性,價值建構關注社區公共價值的確立、生成和表達,是參與社區治理的多元主體交互的過程?;诠矁r值視域,社區的組織管理要求社區資源的投入、社區的治理過程與方式必須置于社區公共價值的約束下,進而追求社區治理效率。社區的協同領導用來解決社區不同治理主體的價值沖突,而達到社區多元治理主體間關系的平衡,繼而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可持續發展。由此,本文認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三、研究方法與變量選取

1.研究方法——定性比較分析的模糊集策略

本文采用定性比較分析(QCA)方法進行研究。該方法用于分析中小樣本規模下“條件組態和結果間復雜的因果關系”[15],即各種因素如何組合導致社會現象的發生,其核心思想是集合論,通過布爾邏輯來探尋導致結果發生的條件組合(即組態),能在深入了解個案的基礎上把握跨案例的共同點。本文探討哪些因素如何組合能實現社區治理績效,屬于因果問題,并且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影響的產物,采用定性比較分析能夠形成對該問題的認識。

在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的策略選擇中,無論是清晰集分析(csQCA)策略,還是多值集分(mvQCA)策略,都停留在變量類型的劃分上,缺乏在類型上隸屬程度的考慮,所以彌補這兩種研究策略缺陷的模糊集分析策略(fsQCA)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結合了集合隸屬度的類別和程度,允許集合隸屬度的漸進變化,為研究中需要同時關注變量的類型與變量在條件或水平上的變化一類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研究各個類型的變量影響社區治理績效的重要程度。

定性比較分析方法運用中,對結果的影響因素得出主要有兩種路徑:一是通過對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全方位回顧,歸納影響結果的因素,二是根據研究的理論視角下的各維度,構建影響結果的因素[16]。本文遵照第二種路徑,在上文社區治理績效來源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得到影響社區治理績效的5個條件變量。在對變量進行數據收集后,借助fsQCA3.0軟件進行量化分析得到客觀結果,力求為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提供解釋。

定性比較分析根據選取的因素數量不同對案例的數量要求也不同,如在5個因素條件的情況下,應有13-16及以上的樣本數量[17]。本文基于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對案例數量的要求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就2013至2015年期間民政部公布的“‘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選取了20個社區治理的典型案例(見表1)。案例選取理由:首先,民政部的評獎活動代表了官方對社區治理績效的認可,具有權威性;其次,案例均圍繞社區治理創新及績效實現的目標,符合定性比較分析對案例選取主題相似性要求;最后,案例雖然圍繞共同主題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又表現出各自的治理特征及差異,符合定性比較分析對案例選擇多樣性的要求[18]。

2.變量選取

(1)條件變量

本文認為社區治理績效來源于社區資源、社區權力、社區價值建構、社區組織管理、社區協同領導五個方面,所以這五個要素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條件變量。具體測量維度及其賦值如下:

第一,社區資源。社區資源的豐裕程度直接影響社區的治理能力與發展程度。盡管研究者依據不同研究需要對社區資源的分類有差異,但產生交集之處是認為社區治理資源包括社區建設資金、人力資本和社區社會資本三類,這是社區治理績效產生的基礎性要素。為了保障社區的治理與發展,各社區都擁有來自政府的日常運作資金,而其差異主要表現在社區治理中能否爭取到政府額外的補貼以及市場與非營利組織的援助或捐助來進一步擴充社區建設資金。這些額外的投入(尤其是市場與非營利組織的投入)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社區自主性治理活動的有效開展,使得績效存在提升的可能。從人力資本來說,當前社區中的居委會主要為社區治理及發展貢獻資本性的人力資源。但人力資本更強調專業的知識、技能和不斷學習的能力,所以社區組織中,專業的人才隊伍或服務機構更有潛質提高社區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社會資本方面,網絡、規范和信任是社會資本的基本意涵,這些特征可以激發社會合作與協商進而實現公共價值。因此,增進社區社會資本,以及由此促成社區集體行動,會帶來社區治理績效的提升?;谏鲜?,本文通過是否具備來源多元的社區建設資金、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社區社會資本對社區資源的豐裕程度進行衡量,如果社區治理中同時強調上述三類資源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類社區資源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類社區資源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二,社區權力。從現實樣態來看,當前社區中多種權力復雜交織呈現:黨組織和政府的公權力、社區內生的自治權力和來自社區外部的第三方權力[19]。黨組織領導并參與基層治理是中國治理實踐中的特有形態,黨組織是基層治理體制的領導核心,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在社會發展中深入聯系基層群眾的優勢,可以調動和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量的研究表明,破解社區治理實踐困境必須堅持社區黨組織的領導。地方政府具有組織優勢,能夠依托權威有效整合社區資源,通過制度激勵等工具提升治理效率,因地制宜使得治理成效適應性發展[20]。地方政府結合自身需求的選擇性創新行為直接形塑社區治理改革的深度、成效和特征[21]。當然,僅僅依靠黨建引領和行政支持下的社區缺乏活力,治理績效欠佳[22]。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社會治理”的命題,在社區中強調多元的治理結構。社區內生的自治權力來自社區居委會①、業委會等社區自組織,這些自組織可以強化社區自為的能力、培育社區共同體精神、協調一致性行動[23],進而實現公共價值基礎上的社區治理績效。隨著社會組織的迅速發展和市場主體的日益活躍,來自社會組織與市場的力量也在社區中進行權力運作,例如“三社聯動”的形式、物業公司的管理等??傊?,這些權力主體的出現,優化了社區中單一的權力結構,有助于提升社區治理效能[24]?;谏鲜?,本文通過黨建引領與行政支持、社區自治權力體現、來自社會與市場的第三方權力,對社區權力進行衡量,如果社區治理中同時強調上述三類權力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類社區權力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類社區權力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三,社區價值建構。價值建構將治理績效建立在公共價值的基礎上,表明“績效內涵和判定的標準是由生產各方達成的共識”[25],保證了績效的合法性?;鶎由鐓^治理實踐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社區治理目標,這也是社區價值建構的關注點之所在。若社區治理實踐的目標導向和居民的價值目標相契合,則能夠激發社會活力從而推動社區治理創新[26],實現社區治理績效,而這一共同目標也規范和引導著社區居民的行為,反映了社區的公共價值。社區居民通過參與社區治理來表達需求和偏好,是形成共同治理目標的前提。表達訴求、為改進社區服務而建言獻策等一系列參與活動能增強社區居民主人翁意識,使之成為績效的“生產者”。多元參與和有效的互動模式是實現績效的必要環節,社區價值建構過程中居民參與必不可少,但居民參與還需要借助一定的渠道或平臺,以保證參與活動的有效開展?;诖?,本文對社區價值建構從社區居民參與活動、參與的渠道或平臺、共同的社區治理目標這三項內容來考量,若社區治理中同時強調上述三方面內容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項則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項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四,社區組織管理。組織管理體系運轉越好,績效就越高。根據社區治理績效的內涵,從組織管理方面來說,績效來源于基于社區公共價值的管理流程,要保證社區治理的環節都符合公共價值,是對價值進行管理,將所有主體對績效的貢獻聚焦到社區公共價值。在此基礎上借助于科學的管理手段與方式,尤其是保障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的制度與政策以及信息技術。地方政府主要以公共政策指導的形式介入到社區治理中,公共政策作為社區治理指導性的文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通過政策來強調社區授權,能帶來更好的、以社區居民為中心的服務潛力[27]。信息時代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各種平臺的建設為組織管理提供了現代化手段[28],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了組織間信息交流的成本,也提高了組織管理的效能,有利于管理之中的跨部門協同?;谏鲜?,本文通過基于社區公共價值的管理流程、社區治理制度與政策、信息技術支持,對社區組織管理進行衡量,如果社區治理中同時明確強調上述三方面內容則賦值為1,強調其中任意兩項則賦值為0.67,僅強調三項之一賦值為0.33,三者都不存在賦值為0。

第五,社區協同領導。協同領導主要是通過構建共識,解決不同價值選擇之間的沖突,從而達到不同主體間關系的平衡。僅形成網絡并不能產生顯著的績效,產生協同效應(高于獨立運作績效的共同治理績效)才是組織形成網絡的初衷[29]。社區中的價值差異不可回避,通過在價值層面確立和增進共識,達到對不同價值沖突的化解,可以促進績效的持續產生。聚焦到社區治理,社區中的協同領導則體現在社區各個主體或社區居民通過矛盾或糾紛化解機制形成了共識,解決了沖突。因此社區治理案例中如果強調矛盾或沖突的化解則賦值為1,反之賦值為0。

(2)結果變量

結果變量測量社區治理績效實現程度這一結果,在社區治理中,公共價值、具有可持續性是社區治理績效的基本意涵?;诖?,本文構建了社區治理績效結果的測量指標,一是社區治理案例是否上升為優秀社區工作法,用以衡量其持續潛力。二是社區治理案例是否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成果,三是社區治理案例是否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提名成果。其中媒體報道代表了社區治理創新實踐經驗推廣的可能性,并且三年的時間長度也是對社區治理績效可持續性的關注;創新成果和提名成果的區分則直接反映了不同社區治理案例在績效上的差異,而且作為評選出來的案例,也衡量了民眾對社區治理績效的認可度。若社區治理案例上升為優秀社區工作法則賦值為1,若社區治理案例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成果賦值為0.67,若社區治理案例屬于創新名單公布后的三年得到報道的社區治理創新提名成果賦值為0.33,三者皆不具備則賦值為0。本文所構建的條件變量、結果變量及其賦值如表2所示。

3.數據收集及變量隸屬度表構建

確定了條件變量、結果變量及其測量指標后,需要對每個案例根據變量指標進行原始資料收集,繼而結合原始資料和指標設定,構建出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的真值表。本文進行案例原始數據統計時,先將案例進行編碼并進行每個案例的資料收集,案例資料主要來源于“‘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及提名成果”公布前后人民網對案例的報道及民政部發布的案例信息,并通過相關媒體報道資料等進行案例信息支撐。其次對每個案例的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根據指標進行測量,將原始定性文本轉化為初始的數據信息。根據變量的賦值標準將原始數據進行轉化,得到案例各個變量隸屬度結果②,最后將其導入fsQCA 3.0軟件進行模糊集分析。

四、數據分析及結果討論

1.必要條件分析

在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中,首先需要通過必要性分析來確定單個條件變量是否是結果變量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的衡量指標是一致性,一致性應盡可能地接近1[30],而如果某個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指標大于等于0.9,則可將該變量視為結果的必要條件[31]。本文以社區治理績效作為結果變量,將數據導入fsQCA 3.0軟件進行必要條件分析,得到表3的結果。首先,通過表3可以看出社區權力這一條件變量的一致性指標為0.9442,達到了必要條件的標準,即在社區治理實踐中,多元權力主體的存在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這一結果的必要條件。其次,其他條件變量一致性指標均低于0.9,即其他條件變量都不屬于實現社區治理績效這一結果的必要條件。

2.條件組合分析

定性比較分析除關注獨立變量的重要性之外,充分性條件組合也是其關注的重點,即通過真值表來分析各個條件變量如何組合導致結果變量的發生。在fsQCA 3.0軟件進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的條件組合分析時,需要先設定案例的頻數閾值和一致性閾值。頻數閾值的設定與研究中選擇的案例數量有關,當案例數量較小時的情況下頻數閾值可以設置為1[32];而一致性閾值,Ragin認為臨界值不應低于0.75,推薦使用臨界值大于等于0.8[33]?;谏鲜霾⒔Y合本文案例研究數量為中小樣本的實際,本文將頻數閾值設置為1,一致性閾值設置為0.8。

五、小  結

本文在探討社區治理績效內涵的基礎上,從績效治理的理論出發,構建了社區場域治理績效來源的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包括社區資源、社區權力、社區價值建構、社區組織管理和社區協同領導這五類要素。為進一步探討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路徑,更好地促進社區治理實踐,提升社區治理績效,本文選取了20個社區治理的典型案例,進行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從分析結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社區治理中多元權力結構的存在符合治理實踐的發展,是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必要條件。首先,社區中基層黨組織的引領為社區治理指明了方向,黨組織為民服務的宗旨和社區治理以人為本的本質不謀而合,而面對社區治理難題,社區黨員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凝心聚力,團結群眾,破解社區治理難題。其次公益慈善類、公益服務類等社會組織的力量逐漸凸顯,它們更了解社區居民需求,為社區居民提供符合需求的專業化服務。而且社會力量也能通過參與進一步破解社區治理轉型中外生權威缺乏與內生權威式微的雙重困境[35],其通過有效激發社區社會資本,形成網絡、互惠性規范和信任等隱性資本,為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與提升提供了可能。上述兩者與社區中本就存在的行政力量結合,在社區中形成了多元的權力結構,代表多方的利益訴求。建立在多元權力結構基礎上的社區治理績效不僅反映了社區居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也使績效獲得了持續的可能。

2.社區治理績效是多因素組合影響的結果,需要在分析社區現實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因素來實現社區治理績效。首先,社區治理績效的促成屬于復雜的因果關系問題,研究發現不同的路徑可以實現社區治理績效,包括: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的組織管理路徑、基于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社區資源的價值建構路徑、以社區多元權力主體和矛盾化解為基礎的價值建構路徑,上述路徑為從不同方面實現社區治理績效提供了思路。其次,這三種路徑所包含的具體要素之間也存在替代性的可能,如果社區治理中存在多元的社區權力和社區價值建構,輔之以豐裕的社區資源或強調社區糾紛矛盾等的化解,都能推動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最后,不同的路徑意味著社區治理需要不同的治理要素,社區由于其特殊性,在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面對社區治理困境,社區可以通過分析自身特質,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要素以達到實現社區治理績效的目的。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的發布,標志著中國的社區治理進入了新的階段,對社區治理質量提升與考量提出客觀要求。社區治理績效反映了社區治理活動的有效性,將績效研究的視角置于與民眾具有密切關聯的社區層面,不僅豐富了績效的相關研究,更為應對基層治理中的挑戰提供了可能。厘清并把握社區治理績效的意涵是探討其他關于社區績效問題的基礎,社區治理績效應從社區居民需求出發反映公共價值,社區治理績效也應該得到維持,具有可持續性?;谏鐓^治理績效的內涵對其分析框架與實現路徑的探討,則屬于社區治理中應該重點關注哪些要素的問題,任何社區治理實踐都須慎重考慮??冃碓纯蚣転榘l現社區治理中的要素提供了視角,然而作為具有復雜因果關系的現象,社區治理績效的實現是不同要素組合導致的結果,探究社區資源、社區權力、社區價值建構、社區組織管理及社區協同領導等要素組合形成的路徑,為社區治理實踐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從研究方法來看,定性比較分析中涉及研究者將定性文本轉換為定量的變量測量,主要依據個人的現有知識和對案例的把握,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進行檢驗;其次作為對復雜現象的分析,本文對案例信息的深入聚焦于研究目的,可能忽略了其他的信息,導致個案部分信息的丟失[36],因此未來的研究應該在多案例研究一般性結果的啟示之下,關注個案的特殊性,更為細致地研究社區治理實踐的個案。

注釋:

①從組織性質來說,社區居委會屬于自治組織,但是中國的社區居委會往往被認為是國家力量的代表、政府在基層的“代言人”。不過隨著實踐推進,一些研究發現,社區居委會的自治性正在悄然回歸。

②相關計算流程可聯系作者索取。

參考文獻:

[1]單菲菲,包國憲.社會價值建構視角下的村莊治理績效實現路徑——廣州市下圍村“蝶變”的案例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18,(4):139-148,156.

[2]何艷玲.“公共價值管理”:一種新的公共行政學范式[J].政治學研究,2009,(6):62-68.

[3]包國憲,道格拉斯·摩根.政府績效管理學——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政府績效治理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Stoker G.Public Value Management: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 Governance?[J]. 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6,36(1):41-57.

[5]包國憲,王學軍.以公共價值為基礎的政府績效治理——緣起、架構與研究問題[J].公共管理學報,2012,(2):89-97,157-158.

[6]王學軍,王子琦.追尋“公共價值”的價值[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9,(3):3-16.

[7]徐頑強,李敏.基于公共價值導向的城市社區治理架構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9,(2):129-137.

[8]定明捷,徐宛笑.城市社區公共價值創造:內容、困境與出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28-37.

[9]單菲菲.基于公共價值視角的城市社區治理績效反思[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123-129.

[10]王連偉,劉太剛.中國運動式治理緣何發生?何以持續?——基于相關文獻的述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3):106-111.

[11]王學軍,馬翔.政府績效生成路徑:新范式下的理論及其解釋[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4):24-32.

[12][22]徐林,方亦兒,薛圣凡.社區資源稟賦、治理模式與治理績效[J].浙江社會科學,2017,(3):27-36,156.

[13][24]張平,商爽.城市社區權力結構的現實樣態及其優化——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9,(1):28-35.

[14][19][23]鄭曉茹,劉中起.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權力秩序的研究述評(2011-2016)[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8, (5):101-111.

[15]杜運周,賈良定.組態視角與定性比較分析(QCA):管理學研究的一條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6):155-167.

[16][33][34]伯努瓦·里豪克斯,查爾斯C.拉金.QCA設計原理與應用——超越定性與定量研究的新方法[M].杜運周,李永發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17]夏鑫,何建民,劉嘉毅.定性比較分析的研究邏輯——兼論其對經濟管理學研究的啟示[J].財經研究,2014,(10):97-107.

[18]Cristofoli D , Markovic J . How to make public networks really work: A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5, 94(1):89–110.

[20]戴祥玉.地方政府自我推進型治理創新:轉型期城市社區自治的發展路徑——基于4類社區治理創新典型案例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3): 75-82.

[21]吳海紅,郭圣莉.從社區建設到社區營造:十八大以來社區治理創新的制度邏輯和話語變遷[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2):107-115.

[25]王學軍.公共價值認同何以影響績效:理論框架與研究議程[J].行政論壇,2019, (2):95-102.

[26]郝國慶.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的發展趨勢與路徑選擇——以武漢市漢陽區社區治理模式為例[J].理論月刊,2015, (12):157-162.

[27]Adamson D, Bromiley R. Community empowerment: learning from practice in community regene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2013,26(3):190-202.

[28][35]陳榮卓,劉亞楠.城市社區治理信息化的技術偏好與適應性變革——基于“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多案例分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9,(4):112-120.

[29]孫國強.關系、互動與協同:網絡組織的治理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03, (11):14-20.

[30]Ragin C. Redesigning Social Inquiry:Fuzzy Set and Beyon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

[31]Skaaning, S.-E. Assessing the Robustness of Crisp-set and Fuzzy-set QCA Results[J].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2011, 40(2):391-408.

[32]原超.新“經紀機制”:中國鄉村治理結構的新變化——基于泉州市A村鄉賢理事會的運作實踐[J].公共管理學報,2019,(2):57-66,171.

(責任編輯   矯海霞)

我國城市社區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一、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的現狀

(一) 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來,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 在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方面呈現出逐步向好的趨勢,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市生態社區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

隨著國家對城市生態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視, 以及所投入資金成本的增加, 大部分城市生態社區的文化基礎設施都越來越完善齊備, 許多社區都有配備像社區活動室、多媒體辦公室、社區宣傳欄等基礎文化設施。

2. 城市生態社區文化建設的管理團隊日趨專業化

越來越多的城市生態社區開始行動起來, 通過組織發掘社區里的可用人才, 讓諸如文化藝術愛好者、社區建設志愿者等可用人才, 充分發揮他們在城市生態社區文化建設工作中的積極作用。

3. 城市生態社區文化建設的相關活動呈現多樣化趨勢

隨著對社區管理人才的招聘和社區內自身人才的充分利用, 城市生態社區中與生態文化建設相關的活動也逐漸增多, 以前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活動, 像下象棋、扭秧歌等, 現在有諸如廣場舞、自愿撿拾垃圾、植樹活動、社區知識普及、社區兒童早教等, 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1]。

(二) 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中呈現的問題

我國城市生態文化社區的建設雖已取得一些實踐經驗, 但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 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各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社區管理方面未能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

現階段, 城市生態社區的主要管理者依然是居民委員會, 并直接負責社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分配管理。雖然個別地區專門設立了業主委員會等自治組織, 但是在實際管理工作中, 由于相關工作人員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 沒有考慮到對社區居民的利用, 導致社區管理上不夠人性化和個性化, 不能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 再加上一些人員素質和鄰里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社區管理者所發揮的管理作用十分微弱。

2. 社區生態文化活動的內容較為單一, 居民參與率不高

生態社區及文化的建設離不開豐富的社區活動的支撐?;顒有问胶蛢热輰τ诰用竦膮⑴c率影響很大。目前由于社區管理者對社區活動內容的策劃不到位以及社區居民自發組織活動的熱情度不夠, 致使許多居民參與社區生態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較低, 加之他們對于社區生態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認知不足, 更是導致帶頭參與活動的人較少, 常常出現社區活動無法長期開展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生態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進行, 十分不利于城市生態社區居民整體文化素養的加強[2]。

3. 有關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的社區工作者力量較為薄弱

城市生態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初期, 一些退休的社區居民或是義務工作者充當了社區文化建設工作者的角色。盡管近年來, 一些剛畢業的年輕人也投身于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當中來, 但是由于其專業性較差, 多數人專業不對口, 導致他們只能在實際工作中摸索經驗,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工作能力, 工作人員的整體工作效率不高。

4. 城市社區間的硬件配備上差異很大

在城市生態社區的文化基礎設施等建設方面, 雖然政府增加了一些投入, 滿足了一部分社區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 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 社區眾多, 仍然存在著部分社區的文化基礎設施配備不到位的現狀, 從而導致社區間文化發展的不平衡, 部分城市生態文化建設工作難以有效地開展。

二、國外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的一些經驗

對比查閱了國外城市在生態社區和文化建設方面的資料, 筆者認為有如下經驗值得借鑒:

(一) 社區硬件設施規劃上引用生態學的設計思想

國外一些城市在社區硬件設施的建設初期規劃上不僅考慮到功能實用性, 而且引入了生態學設計思想, 因地制宜, 在環保材料使用、廢物處理及回收利用、環境綠化、節約能源和運用可再生新能源、減少和防止污染等方面進行規劃和配套設施建設。不僅在外觀上看起來“綠色環保”, 而且在內在上也努力使能源、資源、生態、交通、社區、場所、治理等協調共生, 不斷創新方法和手段, 打造生態型社區。特別是在某些案例中, 由于資金等方面的限制, 在生態社區建設上不能一次到位的, 都為后期預留了空間和規劃, 也體現了循序漸進的生態理念。

(二) 將城市社區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活方式相結合

城市社區生態文化建設不僅僅只通過舉辦一些簡單的活動, 而是將其與生活方式結合, 形成了一種長效機制。例如, 近幾年風行歐美的plogging運動, 便是將日常的散步、慢跑等健身活動同撿拾垃圾的環保行為結合起來, 在個人運動中植入了趣味性的“尋寶”活動, 形成一種長期流行的趨勢, 既滿足了個人鍛煉身體的需求, 也滿足了保護社區環境的需求。反觀國內城市, 在這方面雖然有一些苗頭, 但只是個人的行為, 沒有形成規模。而且在具體實施中, 有時會遭遇鄙夷, 整體社會風氣沒有形成正向心理引導, 導致參與的人員多為老人和孩童。部分青年志愿者組織的活動也僅為可數的幾期, 不具有持續性。將城市社區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活方式相結合, 不僅拓展了生態文化建設的途徑, 而且使生態文化的理念無形融入人們的行為中, 使其影響力真正延伸到人們的生活中。

(三) 城市生態社區和文化建設目標明確, 呈現組織化、社交網絡化的趨勢

通過一些相關案例的分析, 筆者發現國外許多城市在生態社區和文化建設方面, 比較突出的特點是有較為集中和明確的目標。比如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設擁有明確清晰且有力的政府調控體系[3]。同時, 運用第三方力量, 使得生態社區和文化建設呈現一種組織化和社交網絡化的趨勢。例如, 美國的非營利組織Keep America Beautiful在生態建設方面有明確的目標, 且形成了一定的組織規模, 特別是在組織成員間、組織與社區、組織與社會等聯系方面形成了“強聯系”的社交網絡, 從資金的募集到活動的開展, 不再是單向發展, 而是呈現向多方壯大的態勢, 這對于文化的塑造有很大幫助。

三、對于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的思考

(一) 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中應轉變觀念

中共中央提出“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并對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頂層設計。隨之, 各地也在發展生態經濟、生態旅游、生態社區、綠色產業、生態產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但在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中, 還應注意要因地制宜, 結合當地實際進行合理規劃和布局, 切忌一陣風和生態指標的雷同化。因為我國幅員遼闊, 各地氣候不一, 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標不能過于單一。尤其是某些干旱地區, 為了響應號召, 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進行美觀綠化, 雖然可能實現了短期生態目標, 但評比檢查過后, 綠化的植物無人維護, 或不適宜干旱條件的生長而大量死亡, 反而削弱了人們對于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的信心, 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其次, 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本身還處于探索階段, 相關部門和管理者應該提供一些文化塑造的場所, 鼓勵居民及社會團體多嘗試、多創新, 尋找適應本地社區的路徑。

(二) 尋找突破口提升生態文明的認同度

若要做好城市生態社區和文化建設的工作, 首先要把社區居民對于生態文明的認同感提升上來, 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他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才能促進他們對于社區文化活動的參與度。相關管理人員和社區內的相關文化工作者應該多方尋找突破口和意見領導者, 使其投入到社區生態文化建設的工作中來。另外, 也可同學校、第三方機構合作加強生態文明的傳播工作。比如, 片區學??梢詫ι鐓^內的學生進行低碳教育, 通過孩子們影響其整個家庭加入社區生態建設中來。通過正向文化、環境的引導, 使得生態理念融入社區內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使社區文化建設工作能夠更好地進行[4]。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的現狀, 總結了近年來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其中所呈現出來的部分問題, 參考國外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的一些經驗, 提出了筆者針對此的一些思考, 希望能夠為城市生態社區及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城市,生態社區,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袁小松, 徐麗丹.重塑生態文化: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困境與突圍[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8 (1) :70-73.

[2] 李祉.中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學理論, 2016 (5) :168-169.

[3] 王雙.中外宜居城市建設的比較及借鑒[J].經濟與管理, 2017 (1) :38-44.

[4] 劉明遠, 劉芳.城市區域生態文化建設的現狀及路徑分析[J].中國市場, 2017 (36) :233-234.

[5] 肖念, 韓杰.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現狀的研究及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 2018 (16) :249.

上一篇:自動編程系統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航空制造生產管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