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技管理體系建設范文

2023-09-23

科技管理體系建設范文第1篇

2011—2012技術指導方案

根據我鄉的實際情況,實行科技示范帶動,重點是選用良種,簡化栽培,減少污染,深化改制,提高質量,突出效益,重點做好以下的技術推廣和指導。

第一做好良種選擇。重點是選用抗病性好,品質優良,高產穩產的小麥良種,主要選用川麥

39、川麥

42、川育

19、內麥8號、內麥9號等高抗品種。

第二是做好旱地改制,小春謀劃大春。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復種指數,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因素,避災增產,錯開農活。認真做好雙三O,推廣麥玉豆、麥玉苕模式。

第三搞好配方施肥,增產增收。當前我鄉的化肥施用技術急需提高,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大力選用配方肥,改變農民偏施的現象。

第四大力推廣化學除草和免耕技術、稻草覆蓋等簡化栽培技術。

第五做好農產品安全工作,控制農藥的施用,推行病蟲綜合防治技術。重點是抓好小麥條銹病的防治,首先在2月底前進行調查,重點防治,3月初進行小麥普防工作,建議進行統防統治,并根據情況10天后再用藥一次,防止大面積爆發。藥劑選用高效低毒,主要有12。5%禾果利30克/畝;15%三唑酮100克/畝;25%三唑酮60克/畝;施藥時可與蚜蟲防治兼治。

第六是推廣小型農機具,提高農業效率。配合國家的農機補貼政策,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推進,重點是播種機、脫粒機等。

第七對農民加強農業政策、法規培訓,讓農業充分利用現在的大好農業政策,提高法律水平。

科技管理體系建設范文第2篇

科技管理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規劃、發展和執行,是對整個社會科學技術活動進行的有效調節與控制,科技管理體制創新關系到科技工作全局,關系到科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問題。兵團位于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加之兵團經濟是以農業為主的“綠洲經濟”,生態環境承載力十分脆弱,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相當艱巨,因此提高兵團的科技管理創新能力對實現兵團科技進步、科技興兵,促進兵團經濟的集約式增長,實現兵團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一、兵團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的制約因素

1.科技管理體制僵化。兵團是當前我國唯一的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在科研機構管理體制上具有很強的計劃性色彩,阻礙了兵團科技創新的市場化進程。由于隸屬于兵團行政管理部門,許多科研機構承擔著行政委托的非科研職能,科技工作的質量由上級領導滿意不滿意為標準,推廣工作進退兩難;同時由于兵團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起步較晚其管理體制改革很不全面,缺少靈活性。當前,兵團主要是在開發類科研機構的改革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在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方面尚未真正全面展開。

2.科技管理人員配備不足且缺乏良好的激勵機制。首先,近幾年來,兵團采取各項激勵措施,加大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 兵團從事科技活動人員數總體逐年增加, 但增幅不大。據統計,2006年-2010年兵團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數分別是790人、772、817、851和852人,每年增加的人數很少。在2010年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中,科技管理人員133人;課題活動人員571人;科技服務人員148人??萍脊芾砣藛T占15.61%。其次,兵團科技人員缺乏良好的激勵機制。兵團的科技管理人員,尤其是基層人員工資、事業經費缺乏保障;獎勵政策不配套參加產學研項目回報不高。以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例,按兵團有關文件規定,師級推廣站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條件成熟后轉為差額撥款,經費納入師財務預算。但多數師在執行國家和兵團有關文件上存在偏差,部分師推廣站定性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有的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因經費不足無法保證人員工資,嚴重挫傷了農業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3.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運行滯后。目前兵團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萍汲晒D化有比較大的外部性,兵團應該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否則企業缺乏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創業風險投資、產業資本投資科技成果轉化的扶持政策;二是缺乏支持和促進兵團科技企業實施成果轉化的扶持政策;三是缺乏針對創業型小企業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扶持政策。其次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目前兵團網絡化、信息化的社會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制約了科技成果轉化。

4.科技立項管理混亂。首先,由于體制原因,兵團面向需求的科研成果供給較少,兵團科技人員的成就主要以立項、發表論文、獲獎等級和數量來評價,忽略了其市場價值,造成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雖多,但真正在市場上產生效益或得到應用的卻很少。項目依法管理的效果不盡人意,項目立項后均需簽訂任務書,但在實際操作中,兵團部分項目任務書編制不夠完整,導致出現合同違約時項目任務書的執行流于形式。其次,項目依托單位與主管部門的聯系不夠密切。項目實施后,要賦予項目負責人責權利相統一的責任,淡化了依托單位與主管部門的聯系,這樣不利于項目負責人最大限度地調動依托單位的科技資源,提高科學研究效率。

二、兵團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的途徑

兵團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進行科技發展機制創新。為加快兵團科技進步、促進兵團農業產業化和新型工業化、轉變兵團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基于兵團“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要求,現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構想:

1.積極推進兵團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第一,逐步改革不利于科技創新的政府管理體制。兵團要推進科技管理體制創新,必須逐步改革帶有計劃性色彩的科技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有效”的原則,加快建立決策科學、權責對等、分工合理、執行順暢的科技管理體制。創新兵團科技管理方式,合理界定科技管理機構職責,強化其公共服務職能。提高兵團行政對科技創新的宏觀調控能力,把工作重點放到制度建設、規劃編制、政策制定以及統籌協調上來。深化科技管理機構改革,理順職能分工,嚴格控制編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

第二,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提高科技管理創新能力。首先,豐富產學研合作形式。為促進“十二五”期間兵團產學研合作水平進一步提升, 在現有的產學研三方聯合申報項目的基礎上, 積極探索和豐富兵團產學研合作形式。其次,設立兵團產學研合作專項計劃。圍繞兵團重大科技專項內容和企業研發需求, 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計劃, 鼓勵企業與院校聯合申報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再其次,創新兵團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機制。充分考證兵團現有資源優勢與不足, 兼顧兵團各師的發展差異, 建立以石河子大學和農墾科學院為中心的北疆產學研戰略聯盟;同時建立以塔里木大學為中心的南疆產學研戰略聯盟, 充分發揮南疆資源優勢。

2.積極引進培育科技人員逐步完善兵團科技人才激勵機制。第一,健全和完善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加強高端研發人才、高技能人才、技術與經營復合型管理人才的培養,培育與兵團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相適應,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科技人才隊伍。同時通過培養、培訓、交流與引進,逐步形成總量比較充足、結構相對合理、整體素質較高的科技人才隊伍;建立科技人才健康成長的激勵、考核、監督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選拔、評價、交流、使用、激勵和保障機制,實行靈活的人才政策,大力改善各類人才的工作、生活條件,激發現有人才的活力。

第二,完善兵團科技人才激勵機制。首先,轉變用人觀念,營造良好的氛圍。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實施人才強兵團戰略,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科技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改革薪酬制度, 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轉變傳統的以崗位和職務為基礎的薪酬制度,設計多樣化的績效工資形式,加大績效工資的比重。再其次,要采取多種措施, 滿足科技人員的榮譽感。在科技進步獎下,增設二級獎勵, 即產學研合作獎或技術創新獎, 增設科學技術普及獎, 其獎勵等級、獎金與科技進步獎等同, 頒獎時仍使用科技進步獎的名稱, 以進一步強調產學研合作的導向作用。

3.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第一,完善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體系。 目前兵團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可依據的政策法規主要有《兵團科技計劃管理暫行辦法》 、《兵團火炬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兵團軟科學研究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兵團科技成果計劃推廣辦法》、《兵團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及管理辦法》等,這些政策法規對兵團的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這些政策法規的落實層面以及配套措施方面還多多少少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1)完善并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科技人員進入企業和基層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對已經出臺的《兵團科技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兵團科技成果計劃推廣辦法》要在貫徹和落實方面到位,并制訂相應的政策措施。如設立成果推廣獎、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技術職稱評聘制度、技術要素參與分配等。(2)對技術市場的優惠政策應進一步放寬。對四技服務(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均實行免稅,大力宣傳稅收減免政策,并盡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3)制定配套政策。諸如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對在與科研部門進行科技合作中做出貢獻的科研人員的獎勵規定等。

第二,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社會服務體系。加強科技成果信息網絡建設,加快科技信息、技術商品信息、科技專家信息的流通,使企業非常方便及時通過信息網絡獲取有效的成果信息和服務。建立技術市場的準入機制,建立一個高素質、權威性、民間性的科技成果評估機構,政府加強對評估機構的指導、監督,讓企業對這些評估機構的服務能力和質量獲得正確的信息。

4.加強科技項目管理機制。第一,以人為本并注重“法”的約束??蒲许椖抗芾淼淖谥际翘岣呖萍脊芾砜冃?,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這就要求在實施科研項目管理過程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在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管理思想指導下,建立、健全責權利相結合的績效評價和獎懲制度,強化對人的激勵和約束,充分運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如參與科研及經費配置決策。

第二,建立“市場—項目”投入方式為主的機制。目前,兵團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擔的課題項目主要是由國家和上級主管部門提供經費的研究項目,這種研究項目,往往缺乏市場的需求論證,對項目成果的應用前景考慮不夠。兵團科技管理部門應優化現有的經費投入機制,建立“市場—項目”方式為主的投入機制,除成果目的性較強的裝備類研究項目外,完全由市場對研究項目進行優勝劣汰。

5.積極開展創新環境建設。逐步構建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和諧社會環境。 兵團在科技管理體制創新過程中, 堅持健康的學術爭論要更全面、更客觀地認識每一項創新成果, 使兵團在科技事業道路上少走彎路,形成敢于創新的文化環境。鼓勵創新的良好文化環境是兵團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條件, 也是當前兵團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科技管理體系建設范文第3篇

1 存在問題分析

1.1 科技機構推動創新的積極性不高

座談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在給出的四個影響國家科技機構科技創新力的主要障礙性因素中, 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不高被排在第一位。主要是激勵機制不活。干的不看的, 看的不如說的, 干多干少一個樣, 多干多出錯, 少干沒有過。其次是制度不健全, 人人信奉不干活就不會出問題, 少干活也不會少拿錢大鍋飯思想, 即使有一些制度, 也缺乏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一管就死, 一放就亂”的怪圈難于打破。

2.2 企業的創新實力有待積淀, 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待激發, 創新的社會環境有待改善

2.2.1 面對創新, 企業不僅顯得很無助, 而且很茫然。

在與企業的座談中, 反映比較集中關鍵詞就是:“想創新”、“不知道如何創新”、“企業無力創新”、“希望政府支持創新”。用企業的原話講就是:“非常想創新, 就是不知道如何創新”;“企業的力量有限, 地方小, 高端人才難引入, 引來也養不起”;“企業使用國外品種必須支付高昂的專利費, 自主研發新品種很有必要”;“企業規模小, 在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新技術應用上, 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等等。

2.2.2 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有待改善。

座談中反映比較多的意見是:農業企業的非生產用地審批難。另外, 有企業反映, 農業設施是企業很重要固定資產, 但是融資時, 農業設施不能作為固定資產抵押貸款, 原因是農業設施沒有產權證。

2.2.3 支撐企業自主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有待加強。

以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移、技術孵化、公共數據服務和信息服務平臺等為內容的企業創新促進服務平臺建設嚴重滯后于發展需要。面對創新, 企業很難找到必要的創新支援, 什么事情都得企業自己做, 不僅增加了創新成本, 而且會經常遇到一些企業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造成創新過程的腸梗阻, 致使創新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使得企業要么畏懼創新, 要么以作假的手段糊弄創新支持部門。

2.3 創新資源分配不合理, 整合難度大, 合力難以形成

企業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但就現行狀況看, 支撐創新的人才及其相關的科技資源大量集中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 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是當下較為普遍的問題。從問卷結果看, 91.2%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 但僅有主體不行, 還應充分發揮其他科技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積極作用”;并且70.6%的受訪者認為:“國家農業科技機構, 應與企業組成科技創新聯盟, 支持和幫助企業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主體作用”。目前, 科技機構與企業聯合的情況還不是很普遍, 科技人員在這方面的經歷還不是很多。

2.4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條件差、能力弱, 人員被拉用問題突出

人員知識老化、專業不對口、信息和知識交流渠道不暢和缺乏必要知識更新協同機制, 致使人員素質與發展需要不匹配;人員勞動關系分散隸屬于地方鄉鎮政府, 被地方政府中心工作拉用和不務正業, 在崗不在位的現象突出;基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項目實施后, 基層體系的設備條件和工作條件雖有一定改善, 但受制于管理體制等原因, 設備落后、工作條件差、服務能力弱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在與基層科技人員的座談中, 很多科技人員反映:“鄉鎮一級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 是在完成政府中心工作的前提下, 抽空做本職工作”, 他們“三分之一的時間從事本職工作, 三分之二的時間圍著政府的主要工作轉”。

3 意見和建議

結合當前的宏觀政策背景和玉溪實際, 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農業現代化條件下玉溪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應緊扣三項政策原則, 突出抓好5項任務, 抓緊實施3大項目。

3.1 緊扣三項政策原則

3.1.1 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

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農業科技創體系建設的主動性和引導作用, 把促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政府促進農業產業建設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企業直接面對市場, 信息靈、反應快、利益攸關等優勢, 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 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 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的市場化、企業化改革, 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3.1.2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

創新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 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蘊藏在制度變革之中, 要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 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 著力推進體制創新, 建立有利于科技創新體制和制度體系。

3.1.3 堅持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原則。

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 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 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

3.2 突出抓好5項任務

3.2.1 培育和壯大創新的市場主體。

要圍繞玉溪農業的主導產業, 以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為目標, 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業服務業發展為抓手, 落實各項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 積極引導和促進涉農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3.2.2 加強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建設。

要以公共性、基礎性、前沿性技術開發和儲備為抓手, 以重點產業的首席專家團隊建設為支撐, 加強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建設。要充分發揮國家科技機構在公共性、基礎性、前沿性技術開發和儲備方面的職能作用, 圍繞產業重點, 穩定機構和隊伍, 改進研究選題, 健全和完善經費保障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 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活力, 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要在加強和完善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的同時, 結合玉溪實際, 圍繞煙、菜、花、果、藥等重點產業, 建設具有玉溪區域特點、技術水平國內一流的玉溪農業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3.2.3 深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改革。

要以做大、做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為抓手, 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小、散、弱, 素質不高, 服務能力不足, 服務不到位的問題。要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契機, 及時將基層農技推廣組織從基層政府的事務性羈絆中解放出來。要深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改革, 以縣域為單位, 整合人、財、物、資源, 成立人才資源統一調度、設施設備共有共享、信息知識自由交換的縣域綜合性農業科技推廣中心, 有效避免和解決農業科技推廣資源縣鄉分割、鄉鎮分割等小、散、弱狀態和信息不暢、同行之間難以交流等制度性知識屏蔽問題。

3.2.4 加強創新平臺建設。

要以重點實驗室、農業區域試驗站和農業試驗示范園區建設為重點, 加快研究與試驗開發 (R&D) 平臺建設。要充分利用民營資本機制活、反應快等特點, 鼓勵民營資本參與研究與試驗開發平臺建設。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 推進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 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新品種。以提升農業加工和銷售企業的市場反應能力和適應市場需要的創新能力。以解決企業用地難問題為突破口, 集中布局、科學規劃、規范組織、精心指導, 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銷售創新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市內涉農院校和培訓機構在農業現代化中的積極作用, 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采取各種有效措施, 加強玉溪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建設。

按照為企業提供問題解決型方案或為農戶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務的思路, 完善創業環境, 降低創業門檻, 以縣域或較大建制鎮域為單位, 積極推進區域農業科技創新綜合服務中心建設, 使其既成為創新提供一站式集中服務的農業科技大超市, 也成為催生民營科技服務業健康、快速生長的孵化器。整合現有農業科技資源, 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的有機統一水平, 集中構建一批國家重大農業創新基地和具有全省或國際輻射能力的創新服務平臺。

3.2.5 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

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 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的客觀要求, 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 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關鍵環節, 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具有重要意義。

和全國一樣, 玉溪科技服務業處于發展初期, 存在著市場主體發育不健全、服務機構專業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務業態較少、缺乏知名品牌、發展環境不完善、復合型人才缺乏等問題。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014]49號文件精神,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完善政策環境, 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科技服務模式, 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 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網絡化、規?;?、國際化發展, 切實提高服務能力, 是未來加快玉溪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要結合農業實際, 以改善涉農企業的創新環境, 積極培育和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為抓手, 采取各種有效措施, 積極推進科技服務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為企業創新安上騰飛的翅膀。要在保持和穩定國家科技服務機構的基礎上, 支持具有資質的民營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 扶持發展農民專業技術協會, 引導和支持科研機構與企業建立科技創新聯盟。要以試驗代理、技術服務、技術轉化、咨詢服務、知識產權等為重點, 采取孵化支撐、購買服務、貸款貼息、項目支持等辦法, 加快發展, 做大做強民營科技服務業。

3.3 抓緊實施3大項目建設思路

3.3.1 玉溪市農業科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

以集中和整合政府現有的相關硬件資源, 形成集中的服務場所為載體, 以搭建相應的管理、孵化和經營等制度平臺, 創新服務運行模式為保障, 以向農戶或企業提供完整的“問題解決型”創新服務方案為目標, 整合、吸引相關科技機構、科技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集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 為農戶和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一站式服務, 使農戶和企業跑一個地點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3.3.2 哀牢山農業多樣性保護中心建設。

以哀牢山區氣候多樣性導致的野生資源多樣性、作物類型多樣性、作物品種多樣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保護為核心, 以哀牢山區少數民族農耕文化的深度開發和農業資源多樣性的旅游開發、科研利用為重點, 實現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高效雙贏。

3.3.3 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園區建設。

以菜、果、藥、花等產業的技術試驗平臺和重點技術展示園建設為重點, 充分利用現有園區資源, 特別是國有園區資源, 采取一園多點的建園模式, 實現技術研發、生產小試和示范引導等科技創新工作的園區化, 為眾多民營企業和民營科技機構的農業科技創活動新提供規范、開放的實驗創新服務。

摘要:本文分析玉溪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涉農企業在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要求、想法和建議, 找出當前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提出“緊扣三項政策原則, 突出抓好5項任務, 抓緊實施3大項目”的玉溪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意見和建議。

科技管理體系建設范文第4篇

1 機構和人員狀況

1.1 縣鄉推廣機構數量

縣級種植業5個、漁業1個、農機化1個、其他1個, 合計8個;鄉鎮街道級農業服務中心合計38個。

1.2 管理方式

縣級推廣機構一直隸屬縣農委直接管理。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的管理以鄉鎮街道政府管理為主, 即人、財、物和事由鄉鎮街道政府管理, 縣農委僅負責業務指導。

1.3 農技推廣機構的編制數

縣級種植業編制數為66個、漁業4個、農機化4個、畜牧業27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編制為, 農業服務中心642個、鄉鎮畜牧業180個。合計923個。

1.4 農技推廣機構實際在崗人數

縣級總數326個, 其中種植業307人、漁業7人、農機化12人;鄉鎮街道農業服務中心431人, 共計757人。

1.5 學歷及職稱

在757人中, 大學及以上學歷144人、大專學歷320人、中專學歷182人、中專以下學歷111人;高級職稱6人、中級職稱101人、初級職稱116人、初級職稱以下人數534人。

2 主要農業技術推廣活動及成效

2.1 啟動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

2 0 1 1 年正式組織實施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改革, 出臺了《酉陽縣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工作方案》, 進一步健全機構, 調整核定編制, 理順管理體制。2012年, 全縣共創建10個高產高效試驗示范基地, 農民田間學校1所;2013年創建了5個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基地+農民田間學校5所;2014年創建了4個特色效益農業示范基地+農民田間學校4所。鄉鎮及街道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通過實施基層農技體系項目修建了辦公樓, 購置了農藥殘留速測檢測儀、土壤速測儀、太陽能殺蟲燈、電腦、辦公桌椅等設施設備, 農技服務硬件條件明顯改善。農技推廣服務隊伍得到較好的穩定, 基層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提高。

2.2 開展了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方式的創新

在拓展服務渠道上大力進行創新, 結合項目試驗開展科技培訓, 最近5 a來參加受訓的大戶和示范戶就達12萬人次;成功開辦農民田間學校, 并培訓學員達2 200余人;同時, 開通農技服務咨詢電話并接受咨詢達4 425次, 通過各種方式及時向農民提供信息服務。

2.3 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

圍繞特色效益農業建設, 按照“專家+技術指導員, 對接基地+專業合作社+公司+大戶+科技示范戶、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的模式, 深入農戶和田間地頭, 開展主體培訓和技術指導, 最近五年來共入戶7 250余次, 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4 200余戶, 帶動農民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2.4 加強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近幾年, 建設了市級水稻萬畝高產示范片、市級油菜萬畝示范片、市級馬鈴薯萬畝高產示范片、市級玉米萬畝高產示范片、市級蕎麥萬畝高產示范片各一個, 帶動2014年萬畝水稻平均產量660.5 kg/667 m2, 萬畝油菜平均產量152.1 kg/667 m2, 萬畝馬鈴薯平均產量2 021.6 kg/667m2, 萬畝玉米平均產量592.1 kg/667 m2。全面推進測土施肥工作, 累計取土樣4 618個, 化驗25 392項次。

2.5 多渠道開展科技示范帶動

一是農業科技園區帶動, 酉陽縣有麻旺渝東南農業科技現代園區、南方菁華農牧公司科技園等, 通過園區科技培訓進行示范帶動;二是通過專業合作組織進行帶動;三是農業龍頭企業帶動, 通過南方集團、石海公司和信農業公司等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經營。

2.6 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

酉陽縣與重慶農科院、西南大學、重慶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生產-推廣”合作機制, 與山東壽光蔬菜集團、徐州久久農業科技園、銅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蘭州市榆中縣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等單位建立了農業科技管理交流共享平臺, 不斷提高我縣現代農業科技水平, 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先后與重慶市農科院實施了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蔬菜集約化穴盤育苗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與西南大學聯合實施了脫毒馬鈴薯秋冬設施栽培技術項目、地方特色野菜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和食用菌周年栽培技術研究項目。

3 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不斷創新

3.1 抓住中心, 即農民增收, 加強科技掛鉤強農富民活動

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的最終目的即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農業科研院校與地方農技、專家與技術指導員、技術指導員與科技示范戶對接, 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 創建特色效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 開展農業科技能力提升培訓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推進扶貧攻堅工作。

3.2 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

突出重點, 堅持以“科技示范基地+田間學校+專業合作組織+公司+種植大戶+科技示范戶”的農業科技創新模式推進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努力打造酉陽特色效益農業地標品牌, 提升產品品質和效益, 以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

3.3 制定獎懲政策, 加大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

政府重視, 對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進行獎勵, 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和外資投入為重要來源的多元化、多渠道和高效率創新投入的激勵機制。

4 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發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4.1 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

一是起點學歷低, 繼續教育不夠, 整體素質不高;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 特別是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有待增進有專業知識的科技人才, 進一步加強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三是人員老化, 近幾年來, 經費緊張, 加之基層工作條件差, 近10多年來基本沒有新進專業技術人員, 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普遍存在人員老化, 青黃不接的問題。

4.2 項目推廣欠缺

主要表現為多數鄉鎮街道只是為了示范而示范, 對科技項目能否轉化為生產力的問題沒有去思考。只注重產前種子、肥料、地塊等的儲備, 對生產出來的產品變成商品走向市場等營銷能力提升培訓很少, 因此農戶對項目實施及其推廣感到茫然和困惑。

4.3 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運行差

目前, 鄉鎮街道農技人員從事推廣工作的時間很少, 做政府中心工作的時間多, 真正下鄉做農業技術指導的少。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工作被弱化。

5 農業科技創新及推廣發展的思考建議

一是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技服務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的推進力度, 完善各項制度, 理順管理體制, 使其更好地行使職能, 服務“三農”。積極探索農業服務體系的保障機制??刂品菍I人員進入農業服務機構比例, 確保服務機構中、專業技術人員達到80%以上。

二是改善基層農技人員的待遇和工作辦公環境條件。包括人員工資、福利、勞保等, 履行公益職能所必須的業務經費、辦公環境、設施設備購置及更新經費、培訓經費等, 建議政府財政納入預算農業專項經費。

三是重視隊伍建設, 著力增強農技推廣服務的后勁。進一步加強高、中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加強農技人員能力提升 (包括技術服務提升、經營管理提升、產業規劃提升) 培訓, 專業人才知識更新培訓, 達到更好地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大力引進人才, 吸引大中專農業院校畢業生到第一線工作, 建立能進能出用人新機制。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農業科技就是農業第一生產力, 發展現代農業, 增加農民收入,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推廣農業科技轉化應用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關鍵, 因此,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 是應對“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 是實現農業騰飛的必由之路。

科技管理體系建設范文第5篇

新區內建中科院重慶分院

一批國家級大院大所, 國內創新型大企業、跨國公司的技術研發中心和各類國家級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將入駐兩江新區。重慶市科委表示, 在新區設立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已提上了日程, 初步預計總投資6億元, 由先進制造、電子信息、資源環境3個研究所和1個科研成果轉化中心組成, 將中科院的“頭腦”資源與重慶的獨有產業資源優勢結合。

重慶市科委稱, 力爭到2015年, 讓兩江新區的技術研發實力在西部領先, 科技研發機構達100個, 其中引進研發中心20個, 國家級大院大所10個, 新建市級科研院所30個。

打造百億科技投融資集團

隨著未來國內外大量金融機構入駐兩江新區, 科技投融資機構也必不可少。重慶市科委表示, 將引入多家國內外知名的投融資服務機構。

“科技型企業, 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存在困難, 而兩江新區內的科技擔保公司就能幫助這些中小企業融資, 推動科技創新。”重慶市科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兩江新區內的科技擔保公司會對中小企業特別“偏愛”, 在風險可控前提下, 擔保公司會把擔保倍數放大5至10倍, 同時幫助中小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拓寬融資渠道。

重慶市科委表示, 將成立100億元的科技投融資集團, 在兩江新區布局建設科技投融資大廈, 引進國內外各類科技創業投資機構20~30家, 完善銀政企多方合作機制, 促成技術與資本高效對接。

長安投500億建10個工廠

動力最先進、外形最時尚的汽車未來在兩江新區就能看到。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負責人日前透露, 汽車工程研發中心明年將從陳家坪搬遷到兩江新區內的禮嘉金渝大道, 投資12億元, 建成國際一流、國內最先進的汽車測試研發基地。在基地里, 有汽車安全碰撞實驗室、汽車排放與節能技術研究室等。

長安汽車也透露, 將把生產重心遷往兩江新區, 在新區內投入500億元建十個工廠, 解決3萬人的就業問題。

上萬專家人才將在新區安家

兩江新區還將打造成科技企業孵化示范基地。新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30個, 其中新建科技企業孵化器10家, 實現“一園區一孵化器”。

重慶市科委即將出臺支持兩江新區企業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對于在兩江新區新建研發機構的企業、新建專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的企業與單位將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在新區新設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企業研發機構及科研院所總部或地區總部的, 按照注冊資金規模分別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

重慶市科委將實施“兩江新區高端人才工程”, 建立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引進和聚集150名以上產業領軍人才和創業投資家在兩江新區創業。力爭到2015年, 科技研發人數達3萬人, 其中中高層次專家人才1萬人。

建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重慶市科委表示, 力爭在2015年, 圍繞兩江新區戰略性產業布局, 培育軌道交通、電力裝備 (含核電、風電等) 、新能源汽車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 總產值達1200億, 占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

重慶市將開發西部最大的技術成果網上交易平臺, 實現技術成果以及物權、股權、債權等產權的網上交易。重慶市科委表示, 預計到2015年, 兩江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000家, 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50%;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產值達2000億, 占兩江新區工業總產值40%以上。

2010年6月18日, 在重慶直轄十三周年之際, 重慶市人民翹首以盼的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這標志著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后, 我國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重點新區花落重慶。

兩江新區概況

位置:包括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三個行政區部分區域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兩路寸灘內陸保稅港區。

面積:規劃面積1200平方公里, 其中可開發建設面積550平方公里。

交通:有三大交通樞紐。江北國際機場未來將是中國第四、西部最大, 寸灘是中國內河航運最大樞紐, 鐵路車站集聚交匯了國家八大鐵路。

產業:“5+3”戰略性布局, 即軌道交通、核電風電等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國防軍工、電子信息五大戰略性產業, 加上國家級研發總部、重大科研成果轉化基地、災備及數據中心三大戰略性創新功能。

布局:新區將構建三大特色板塊, 即現代服務業板塊、都市綜合功能板塊和先進制造基地板塊, 逐步形成江北嘴中央商務區、保稅港區 (西永和寸灘兩個) 、魚 (嘴) 復 (盛) 現代制造和物流區、龍 (興) 石 (船) 先進制造區、北部新區、空港新城、悅來會展城、蔡家高技術產業區、水 (土) 復 (興) 生態產業區、木 (耳) 古 (路) 出口加工區等十大功能分區。

人口:現有100多萬人, 規劃到2020年400萬人。

科技管理體系建設范文第6篇

創新載體 豐富內涵 國稅文化春色滿園

國稅文化建設是國稅工作的靈魂。它包括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和物態文化建設。我們積極探索和實踐國稅文化“1+6”工程,為構建和諧國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氛圍和人文環境。

我們歷來注重“四德工程”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大力培養、宣傳、樹立先進典型,成功推出了高樹閣這一在稅務系統和地方頗具影響的先進典型,發揮了典型的帶動、輻射作用;區局成立了文學社、書畫社、光影社和職工健身俱樂部(簡稱“三社一部”),以陣地建設為抓手,以活動開展為載體,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展示國稅干部良好的精神風貌;按照簡樸實用、美觀大方、注重文化內涵的原則,大力加強物態文化建設,全面展示文化理念,建成了有橋有水、有木有石、有花有草、有亭有廊的庭院文化,精心打造“一墻一磚有靈魂,一草一木能說話,每個角落能悟人,每個場所能育人”的溫馨雅致、整潔文明的辦公環境,彰顯了單位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

上一篇:暑假安全調查報告范文下一篇:水利工程施工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