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范文

2023-10-10

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范文第1篇

一、周邊各方向多個國家與多個地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動蕩 中亞不穩以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異動最為突出。2010年4月7日,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發生突變,首都比什凱克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在2005年靠所謂“顏色革命”上臺的巴基耶夫政府被一舉推翻,以奧通巴耶娃為首的反對派宣布成立臨時政府,巴基耶夫先是逃往南方,后流亡國外,而臨時政府也一直難以有效掌控巴基耶夫前總統具有傳統影響的南方地區。6月10日,吉爾吉斯斯坦南方重鎮奧什的吉爾吉斯族與烏茲別克族之間爆發大規模族群騷亂,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大量烏茲別克族難民逃往鄰國烏茲別克斯坦避難,吉臨時政府先后向俄羅斯與美國提出求援,但俄羅斯除了加強其在吉軍事基地戒備外一直按兵不動,而中國政府則立即展開了大規模的撤僑行動。6月27日,吉就新憲法舉行“全民公決”,新憲法規定吉將由總統制改為議會制,公決獲得高票通過。7月3日,吉臨時政府總理奧通巴耶娃宣誓出任“過渡時期”總統,任期到2011年底。吉議會選舉定于2010年10月舉行,吉政局演變前景仍然存在著不小的變數。 南亞則有多個國家政局劇烈動蕩。阿富汗首當其沖,巴基斯坦緊隨其后。美國奧巴馬政府強力實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大舉增兵阿富汗,對巴基斯坦一再實施越境打恐,引發極端勢力與恐怖組織強烈反彈,致使南亞恐怖襲擊活動有增無減。與此同時,美國干涉阿富汗選舉,導致當選連任總統卡爾扎伊與“占領國”美國、“占領軍”北約部隊之間矛盾加深。美國于“9·11”后發動的阿富汗戰爭已近九年,“塔利班”不但沒有被美軍剿滅,反而“愈挫愈勇”、影響力趨于增強。美國決策層內部對“阿富汗新戰略”也存在嚴重分歧,前線指揮官麥克里斯特爾將軍對奧巴馬總統出言不遜,奧巴馬為維護自身權威被迫臨陣換將,將“戰功卓著”的麥克里斯特爾解職,改以中央司令部司令彼得雷烏斯將軍接任。對于美國“阿富汗新戰略”的黯淡前景,英國《金融時報》載文指“美國正在阿富汗走進死胡同”; 巴基斯坦被美國綁上“反恐”戰車,巴對本國部落區極端勢力發動清剿,但遭致“巴基斯坦塔利班”的殘忍報復,“巴塔”一再制造嚴重恐怖襲擊活動,不斷造成巨大傷亡,巴正陷入恐怖活動與“反恐”難解難分的“惡性循環”。而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也嚴重受制于議會,大權趨于旁落; 尼泊爾在野的第一大黨尼聯合共產黨(毛主義)發動大規模罷工,迫使尼總理尼帕爾在執政僅13個月后于2010年6月30日辭職,尼政局陷入新一輪“波動”;

作為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雖然政局總體穩定,但民族分離組織與反政府武裝(印度“毛派”等)不時對印度安全部隊發動突襲,破壞鐵路等重要交通設施,造成嚴重傷亡與損失。

東南亞政局動蕩以泰國為首。支持泰國前總理他信的“紅衫軍”反政府示威者從3月14日開始便占據首都曼谷的鬧市區,與政府軍及親政府勢力不時“擦槍走火”。泰國總理阿披實在“忍讓”多時之后,于5月13日晚派軍方封鎖“紅衫軍”示威地點,試圖逼走近萬名示威者,“紅衫軍”軍事領導人卡迪亞當場中彈身亡。泰國軍隊于5月19日開進“紅衫軍”集會區域,展開“清場”行動,雙方沖突造成嚴重傷亡與財產損失。多名“紅衫軍”領導人于當天下午集體自首,宣布結束集會示威。阿披實總理于當晚發表電視講話指,政府有信心使國家恢復正常和走上可持續復蘇道路。5月25日,泰國刑事法院以涉嫌恐怖活動罪名,批準逮捕前總理他信,泰國內閣批準把在曼谷和23個府實施的宵禁再延長4天。7月6日,泰國政府決定將在曼谷等19個府已實施3個月的緊急狀態法再延長3個月,以保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泰國亂局雖暫時緩解,但國際輿論普遍認為泰國社會矛盾依舊難解;

緬甸即將舉行歷史性的全國“大選”,緬甸軍政府意圖在選前進一步“收編”緬北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引發后者反彈,加之軍政府與“民主派”之間矛盾可能激化,致使緬甸局勢變數增加;

菲律賓舉行完總統大選,小阿基諾以“反腐敗”為旗號高票當選,開始了六年任期;

東南亞地區形勢動蕩還體現在海洋方向上,尤其是南海形勢更趨復雜,其中既有海盜活躍威脅海上通道安全,也有南海海洋權益爭端加劇,包括島礁主權爭議、專屬經濟區劃分沖突、海洋漁業與油氣礦產資源矛盾等,而越南、菲律賓等國企圖借助美國等域外大國介入南海爭端,企圖使雙邊爭議“多邊化”,美國也極力“插手”南海問題,致使南海形勢更加敏感復雜。

東北亞形勢主要因韓國“天安號事件”而驟然緊張。在朝鮮半島方向,韓國于5月20日公布“天安”號事件正式調查結果,認為導致2010年3月26日韓國海軍“天安”號警戒艦爆炸沉沒的原因,是遭到了朝鮮小型潛水艇發射的魚雷攻擊,美國和日本政府隨即分別表示“強烈譴責”導致“天安”號沉沒的行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同日表示,中方主張各方應冷靜克制,妥善處理有關問題,避免局勢緊張升級。朝鮮則于5月21日發表聲明對此予以堅決否認,指如韓國以“天安”號事件為借口對朝鮮進行報復,朝鮮將采取一系列強硬措施加以應對。韓國總統李明博于5月24日就“天安”號事件對國民發表講話,要求朝鮮道歉,表示將禁止朝鮮船只進入韓國領海,中斷韓朝貿易、合作與交流,并將與有關國家協商后將該事件提交聯合國安理會。韓國同日還表示將恢復“對朝心理戰”,更積極參與“防擴散倡議”,在近期舉行韓美反潛軍事訓練。韓國并于6月4日致函聯合國安理會主席,通報其聯合調查結果,請求安理會做出反應。特別是,韓國與美國欲藉“天安號”事件于7月份在黃海一帶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有傳聞指美國核動力航母“華盛頓號”可能參演,由于黃海屬于中國近海與高度敏感海域,美韓軍演不僅臨近中國領海,而且直逼中國的政治中心,何況“天安號”沉沒迷團未解,美韓大規模軍演不僅將進一步激化朝韓、朝美矛盾,更將威脅中國安全,也不利于東北亞的和平穩定,因而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堅決反對。經中國方面的努力斡旋,聯合國安理會于7月9日通過了關于“天安”號事件的主席聲明,聲明未明確事件的責任歸屬,只是譴責了導致“天安”號沉沒的攻擊,并對韓國政府、人民、該事件遇難者及其家人表示深切同情和慰問,強調維護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和平、穩定,鼓勵以和平手段解決半島未決問題,鼓勵半島北南雙方恢復直接對話和協商。而致力于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已被擱置多時,半島“無核化”進程仍然充滿坎坷;

日本政局持續動蕩。先是鳩山由紀夫前首相因駐日美軍基地搬遷問題等處置失措于6月份被迫辭職,由菅直人出任民主黨新黨首并于6月8日出任新首相,接著是7月11日舉行參議院改選,由于菅直人的消費稅改革方案“得罪”選民,致使由民主黨與國民新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失利,在野黨占據了參議院過半數議席,在野的自民黨贏得選舉、成為參議院第一大黨,日本由此再次出現了朝野政黨分別控制眾、參兩院的“扭曲國會”,民主黨執政難度進一步增大,日本政局前景自2009年9月“變天”后重又趨于動蕩不定; 朝鮮政權“換代”進程明顯加快。2010年9月28日,朝鮮勞動黨召開黨代表會議,選舉朝鮮勞動黨最高指導機關。在朝鮮勞動黨歷史上,黨代表會議只在1958年和1966年舉行過兩次。此舉表明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培養“接班人”的“緊迫感”增加。與此同時,朝鮮“貨幣改革”以失敗告終,國內經濟困境加劇。

西亞動蕩主要是“兩伊問題”。伊拉克戰爭已爆發七年有余,美國扶植的伊拉克政府雖然漸已基本控制局面,美國也加快了從伊拉克“撤軍”進程,但“基地”組織仍不時制造重大恐怖襲擊活動,伊拉克安全形勢難有根本好轉。而伊拉克“大選”之后的新政府因為黨派矛盾而一再“難產”,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難以明朗;

伊朗朝野雙方圍繞2009年“大選”結果爆發激烈沖突的“選舉后遺癥”仍未徹底消除,而伊朗核問題更是錯綜復雜。聯合國安理會于2010年6月9日通過了對伊朗制裁的1929號決議,而伊朗總統內賈德則對新決議不屑一顧,表示將繼續推進“和平利用核能”。與此同時,美國宣布單方面對伊朗新制裁,對伊朗多管齊下,一面強化軍事威懾,一面加大顛覆滲透,而伊朗也是積極備戰、毫不示弱,伊朗核問題前景更加堪憂。

在南太(平洋)地區,連政局一向平穩的澳大利亞居然也發生“政變”,陸克文總理因礦產資源稅政策失誤等嚴重影響其工黨年底選情,陸克文迫于工黨內部巨大壓力提前辭職,吉拉德出任工黨新黨首并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吉拉德于7月17日宣布將澳大利亞議會選舉提前到8月21日舉行。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周邊動蕩呈現普遍化、常態化、復雜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聯動化,其中又以一國內部的政局不穩居多,也有兩國之間的沖突甚至對抗,還有大國強權的介入與角逐,不同類型的問題相互交織,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并存。尤其是“天安號事件”、吉爾吉斯斯坦“變天”、伊朗核問題僵局、巴基斯坦惡性恐怖活動頻發等“四大危機”同時“發作”,并分別引發東北亞、中亞、西亞、南亞四大“板塊”“震動”不已,致使中國周邊形勢復雜而嚴峻,“變”、“亂”、“險”交織,“變臉”不斷、“亂象”紛呈、“險象”環生。面對“亂云飛渡”的周邊環境,中國應準確“把脈”、從容應變。

二、周邊國家政局動蕩主要包括三種情形

中國的周邊國家大部分屬于發展中國家,少數屬于發達國家,按其政治體制、所處社會發展階段與“穩定程度”,也可大致分成“成熟民主國家”、“轉型國家”與“問題國家”三大類,周邊國家政局動蕩可依此分為三種情形。

第一類是所謂“成熟民主國家”的政局演變。如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其主要屬于“政黨政治”與“選舉政治”的范疇,包括主要政黨圍繞選舉與執政權所展開的權力斗爭,在野黨對執政黨的監督,立法機構對行政機構的權力制衡等,其政局波動具有周期性、規則性、暫時性與可控性,確定性相對較大,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對華政策與雙邊關系的調整變化。

第二類是從所謂“威權體制”轉向“民主體制”的“轉型國家”的“轉型陣痛”。中國周邊國家政局動蕩多數屬于此類,其政局動蕩具有中期性、常態性,不確定性與風險較大,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雙邊關系變化與地緣政治經濟利益易受沖擊。此類國家大多處于新舊體制轉軌期,由于民主體制不健全、舊體制“慣性”強大、軍方與權貴等既得利益集團尾大不掉、既有社會矛盾繼續存在等,導致政府腐敗嚴重、當局缺乏權威性與政局動蕩,甚至不時發生政變等倒退現象。其中屢見不鮮的是外來移植的“民主”產生“水土不服”乃至扭曲變形,各方對選舉結果產生爭議乃至激烈“碰撞”,選輸的不“服輸”,以至“選舉鬧劇”不時上演、“選舉綜合癥”頻繁發作。例如,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五個“斯坦”國家均系從“前蘇聯”解體而來,體制上不同程度帶有“前蘇聯”的痕跡,哈、塔、烏三國政權“新老代際問題”突出,土國新總統尚在摸索之中。而吉爾吉斯斯坦自從2005年在西方大國策動下爆發“顏色革命”以來,雖然“復制”了西方“民主”,但前總統巴基耶夫實際上依舊推行家族式統治,導致民怨沸騰、最終重蹈其前任阿卡耶夫總統的覆轍。 第三類則是西方所謂的“問題國家”的政局混亂,其發展極端則是成為嚴重影響地區穩定的所謂“失敗國家”,其政局異動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突發性與高度不確定性。例如,美國著名的國際問題刊物《外交政策》2010年第四期推出所謂“2010年失敗國家排行榜”,將中國周邊多個國家列入其中,包括“第六名”的阿富汗、“第七名”的伊拉克、“第十名”的巴基斯坦、“第十五名”的也門、“第十六名”的緬甸、“第十八名”的東帝汶、“第十九名”的朝鮮等。這些國家大多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其中有些還是與中國存在傳統的“特殊關系”,是中國周邊安全戰略與地緣戰略依托帶的關鍵環節,對中國國家安全與周邊和平穩定的潛在影響極大,需要重點關注與嚴密防范。由于這些國家國內矛盾嚴重激化、不同勢力爭權奪利白熱化、當局治理失效、內外壓力巨大、“選舉綜合癥”嚴重等原因,致使其政局異?;靵y,極個別的甚至反政府武裝坐大與叛亂蔓延,其典型是伊拉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而伊朗、緬甸與朝鮮亦被西方歸為所謂的“問題國家”或“失敗國家”。美國《外交政策》的這一所謂“排名”反映了西方的政治偏見及其慣于對外亂貼“政治標簽”的話語霸權,是為西方對外干涉服務的政治工具,但對我們觀察與前瞻周邊環境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中國周邊國家在該“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的還有:孟加拉國第二十四名、斯里蘭卡第二十五名、尼泊爾第二十六名、伊朗第三十二名、烏茲別克斯坦第三十六名、塔吉克斯坦第三十八名、老撾第四十名、柬埔寨第四十二名、所羅門群島第四十三名、吉爾吉斯斯坦第四十五名、不丹第五十名、菲律賓第五十一名、巴布亞新幾內亞第五十七名。

三、政治經濟社會問題與各種根深蒂固矛盾是周邊國家政局動蕩的根源或“內因”

一是國內政治日趨“兩極分化”與深陷“民主困境”所致。周邊多個國家均已形成以兩大主要政黨為首的“兩大陣營”和朝野對峙僵局,如日本的民主黨與自民黨、印度的國大黨與人民黨、泰國的“反他信”與“親他信”勢力等,對立雙方分庭抗禮、長期相持不下,以至“黨爭”、“政爭”不已。而“民主化”更使得周邊一些國家政府權威下降,“政治生態”呈現為“弱政府、強社會”的失衡與無序狀態,反對派力量壯大,非政府組織(NGO)活躍,反政府活動盛行,選舉爭拗與“街頭政治”司空見慣,以至內耗不止。其中,日本2009年9月國會眾議院選舉導致自民黨“丟掉”政權,民主黨成為新的執政黨,日本政治由自民黨長期“一黨獨大”逐漸轉向“兩黨制”,其政黨結構在形成相對穩定的“兩黨制”之前日本政治將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而泰國“親他信”的“紅衫軍”代表了“改革派”,現政府則代表了維護國王與軍方權勢的“保守派”,二者之間的改革與保守之爭遠未終結,彼此矛盾還將不時激化。

二是國內經濟社會貧富分化嚴重,國際金融危機更是激化社會矛盾。城鄉與不同階層之間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社會矛盾趨于尖銳,各種弱勢群體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激烈抗爭。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周邊國家經濟發展,致使經濟大幅下滑、失業問題嚴重、社會動蕩加劇,例如吉爾吉斯斯坦與泰國等。對于泰國獨特的“紅衫軍現象”,國際輿論指雙方之間的爭斗暴露并加深了泰國社會中的城鄉階級矛盾,“泰國破碎的民主”及其日益增長的政治無序狀態對泰國經濟極具破壞性,泰國政府驅散“紅衫軍”反而可能激化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和城鄉對立,泰國在找到解決該矛盾的持久辦法之前,雙方仍將陷入政治斗爭的“惡性循環”而難以自拔。

三是“三股勢力”(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民族分離主義)與部族民族矛盾作祟。以“基地”組織為首的國際恐怖主義繼續活躍于西亞、南亞、東南亞與中亞,伊拉克、阿富汗與巴基斯坦成為全球恐怖活動的“重災區”,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來”,巴基斯坦“塔利班”正在向南亞以外地區流竄,印度反恐頻繁拉響“警報”,印度尼西亞破獲多起恐怖陰謀;印度東北部與緬甸等存在嚴重的民族分離主義,民族分離主義武裝組織不時制造暴力事件;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部族與民族矛盾突出。

四、大國爭奪激烈等其他因素催生與加劇周邊動蕩

一是大國在中國周邊爭奪地緣戰略利益。為延續世界霸權與防范“主要戰略對手”,美國奧巴馬政府“主動順應”世界地緣政治與經濟重心“東移”亞太的態勢,一改其前任布什政府一味“聚焦”“大中東”尤其是伊拉克的“偏頗”作法,不僅力圖“平衡”兼顧“大中東”與亞太,在“西線”著力“反恐”與推進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同時,在“東線”著力遏阻中國這一“主要戰略對手”,而且采取了軟硬兼施的“巧實力”。美國不斷加大對中國周邊地區的滲透擴張,自西面推行所謂“大中東”與“大中亞”戰略,將“反恐重心”由伊拉克“東移”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通過占領伊拉克與阿富汗、遏制伊朗、滲透巴基斯坦,進而“打通”西亞、南亞與中亞,并誘使中亞國家“向南發展”以削弱俄羅斯與中國的地緣利益;在東面借“天安號事件”強化美韓、美日同盟,加緊“重返”東南亞,對緬甸“誘”、“壓”并舉,企圖以湄公河流域開發與南海問題為“抓手”、加大“介入”力度,加緊尋覓新的“戰略支點”。與此同時,美國還對西太平洋第

一、第二“島鏈”軍事部署加快重組,力圖構筑多層次戰略打擊與縱深防御體系。尤其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更加“關注”亞太,加大“戰略投入”,給亞太安全與中國周邊形勢帶來復雜“效應”。美國在中國周邊大肆進行地緣擴張引起有關國家的反彈,其中,中亞乃美國與俄羅斯地緣角逐“焦點”之一,雙方圍繞美國在吉爾吉斯斯坦的軍事基地問題長年角力,俄羅斯對前總統巴基耶夫“腳踏俄、美兩支船”早已不滿,加之認為美國因深陷金融危機而無力反擊,因而“力挺”吉反對派4月奪權,力圖通過支持奧通巴耶娃“臨時政府”重新奪回中亞“主導權”。

其他大國也在中國周邊加緊角逐:俄羅斯外交進一步“向東看”,通過“歐亞經濟共同體”與“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重拾對中亞的傳統影響,力爭加入“東亞首腦會議”,憑借國力回升加大對東北亞、東南亞與南亞的投入;日本民主黨政權更加強調亞洲,極力爭奪東亞區域合作“主導權”,重點“經營”東南亞,同時加大對南亞與中亞的投入;印度崛起勢頭強勁,全方位拓展地緣利益,力圖首先“坐大”南亞次大陸與印度洋,與此同時“北上”阿富汗與中亞、“東進”東南亞、“西入”西亞。

二是西方大國對中國周邊調整與實施“民主改造”戰略,激化干涉與反干涉矛盾,加劇周邊動蕩。美、歐等西方大國將中國周邊作為“民主改造”重點目標,對中亞調整“顏色革命”策略、企圖穩步推進“民主”,對伊拉克、阿富汗進行“民主手術”,對巴基斯坦推進“民主轉型”,對伊朗、緬甸、朝鮮三大所謂“問題國家”軟硬兼施,通過互聯網、非政府組織、反對派等企圖實現“政權更迭”。美國在中國周邊持續實施“民主改造”的“終極目的”則是圍堵所謂“威權大國”中國以及俄羅斯。西方大國一再在中國周邊地區推行所謂“民主”,致使周邊多個國家跌入“民主陷阱”、陷入“民主亂象”、難以自拔。 三是周邊資源與能源爭奪加劇。美國在優先掌控伊拉克能源的同時,加大力度攫取阿富汗“萬億美元級”礦產資源,同時覬覦南海油氣資源。俄、美、日、印度加緊角逐中亞、東南亞油氣資源,各方圍繞陸地能源輸送管道建設與海上戰略通道安全展開復雜博弈。

四是周邊“海權”角逐升溫,海洋形勢日趨復雜。各方圍繞“海洋權益”與“制海權”展開較量,加緊角逐“海洋國土”、海上戰略通道、海洋資源等,致使島礁歸屬、專屬經濟區與外大陸架劃分等海洋爭端更趨復雜。同時,中國“海洋崛起”導致區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國、日本等老牌海洋強國心有不甘,美國更是極力維護“海洋霸權”。特別是在近期,中國周邊地區多個海域軍事演習“扎堆”,周邊海軍競賽浮出水面。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黃金海道”,國家間權力角逐與海盜等非國家行為體“活躍”并存交織,海洋安全前景堪憂。其中,黃海因韓國“天安號事件”與美韓軍演而驟然“緊繃”;東海因中日專屬經濟區劃分分歧與爭端而形勢復雜,日本極力強化對中國“釣魚島”的“事實占領”,并對中國海軍穿越琉球群島公海海域的正常之舉一再反應“過敏”,不時大肆炒作中國軍艦“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不斷炮制“中國海軍威脅論”;在南海,中國與東南亞某些國家的雙邊島礁爭議日趨復雜化,越南與菲律賓等國企圖借助美國等域外大國對華施壓,并力圖將中越、中菲之間的雙邊爭議“變質”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多邊爭議”,而美國則想方設法“插手”南海問題,企圖以此增加對華制衡“籌碼”;在印度洋,索馬里海盜“作戰半徑”不斷擴大,不時劫掠各國商船,致使遠洋運輸面臨越來越大的安全壓力。

五是中國周邊地區重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危害周邊各國。包括大地震(印度尼西亞、中國青海玉樹等)、大旱災(中國西南五省及中南半島)、大洪水、臺風、海嘯、極端惡劣天氣、重大疫情等,致使周邊安全環境更趨嚴峻,周邊亂局雪上加霜。

五、周邊動蕩對中國的挑戰嚴峻而復雜

中國周邊形勢動蕩不安尤其是不少國家政局不穩,對中國帶來復雜影響。一方面,包括周邊國家政局不穩在內的周邊形勢動蕩,與中國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形成了明顯反差,反襯出中國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的體制優勢,凸顯了中國發展模式的影響力與軟實力的顯著增強,進而堅定了我們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周邊亂局充分暴露出西方“民主”、“自由”泛濫的弊端與危害,有利于周邊國家從各自實際情況出發、堅持走自己的路,有助于周邊國家更好地維護本國主權獨立、有效抵制西方大國以“民主”干涉其內政的企圖;在周邊某些鄰國陷入長期“內耗”與難以自拔的同時,中國卻能繼續保持強勁崛起,彼此力量對比進一步朝中國傾斜,這將有利于中國對“和諧周邊”的主動“塑造”。但另一方面,周邊動蕩也給中國的和平發展帶來一系列嚴峻挑戰。

一是周邊亂局“外溢效應”直接危及中國的沿邊經濟發展與安全。中亞、南亞、東北亞、東南亞地區持續不穩定,勢必分別波及中國的西北、西南與東北沿邊地區,影響中國“西部大開發”與“東北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例如,2009年8月緬甸軍政府大舉進剿緬北“民地武”(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導致數萬難民逃往中國云南境內。尤其是,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中亞、南亞與中國接壤的鄰國持續動蕩,境外的“東突”與“藏獨”等民族分裂勢力有可能趁機渾水摸魚,獲得新的立足之地,對中國策劃實施恐怖襲擊與暴力破壞活動,進而威脅中國新疆與西藏地區的和諧穩定。

二是鄰國政局動蕩、極端與恐怖勢力猖獗嚴重威脅中國的海外利益。中國的對外投資經營、工程承包與商貿活動統稱“走出去”,而周邊地區則是中國經濟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方向,是中國開拓海外商品市場、投資場所與獲取能源資源的重要地區,有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拓展國際經濟空間。而周邊鄰國政局動蕩不定乃至發生政變與騷亂,將嚴重危及中國在當地的投資與人員安全。如2010年4-6月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突變,尤其是6月在吉南方爆發的嚴重騷亂,給中國在吉商人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并引發了中國政府大規模的撤僑行動。而周邊極端勢力趁機滋長、恐怖活動泛濫、乃至民族排外情緒發酵,也將嚴重威脅中國的境外機構與人員安全,如中國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等國開展的重要投資與工程承包項目,其長期面臨著巨大的安全保障壓力。

三是周邊亂局為某些大國“介入”提供了可趁之機,大國加緊爭奪中國周邊將危害中國的地緣政治經濟利益,中國的地緣戰略依托受到侵蝕,中國崛起更將面臨“龍困淺灘”的危險。美國對中國周邊“趁火打劫”與加大滲透,企圖從多個方向、從陸地到海上對中國實施“立體堵截”,日本、印度、俄羅斯也趁機擴張;巴基斯坦、緬甸、泰國、朝鮮等“地緣支點”國家政局持續不穩,分別引發南亞次大陸、中南半島、朝鮮半島力量對比進一步失衡,其各自“地緣對手”印度、越南、韓國等的影響力顯著增強,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所在區域的長遠穩定,美國等大國趁勢“介入”更是挑戰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此外,大國加緊角逐周邊油氣與礦產資源,中國獲取穩定可靠的境外能源資源供應將面臨更大的變數。

四是中國與鄰國的既有領土與海洋權益爭端更趨復雜。隨著中國全方位加速崛起,中國與鄰國的實力差距不斷擴大,這將引發周邊某些國家的“反彈”,一些鄰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更加突出,企圖通過“大國平衡”戰略、借助美國等“制衡”中國,而美國則極力“利用矛盾”。特別是與中國存在海洋爭端的某些鄰國,其“危機感”與“緊迫感”加深,唯恐爭端解決的時間“站在中國一邊”,遂加緊強化對中國海洋權益的非法侵占侵蝕,加大對美國的戰略借重。

五是周邊亂局嚴重掣肘亞洲經濟一體化,影響中國的周邊區域合作政策實施與推進。如泰國等東盟某些成員國的政局紊亂對東盟一體化、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10+1”)、中日韓與東盟經濟合作(“10+3”)等“拖后腿”;吉爾吉斯斯坦政治“變天”對上海合作組織(“SCO”)的穩定發展構成棘手考驗。

六是中國在周邊的“大國責任”壓力不斷上升,周邊外交“兩難”困境加劇,“不干涉內政”原則備受沖擊。西方大國視朝鮮、緬甸、伊朗等所謂“問題國家”為“眼中釘”,認為中國與其關系“特殊”,敦促中國在防擴散與維護地區穩定上承擔“大國責任”,無理要求中國放棄“不干涉內政”原則,對“問題國家”施加影響,致使中國在“問題國家”與西方大國之間陷入兩難。此外,中國沿邊與沿海地區的和平發展、加速拓展的海外利益等面臨周邊動蕩的嚴重威脅,傳統的“不干涉內政”原則面臨調整。中國在周邊地區既要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尤其是領土領海主權等“核心利益”(“維權”),又要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維穩”)與自身和平發展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兼顧二者難度日益上升。

六、“亂云飛渡仍從容”

盡管周邊動蕩對中國構成了諸多嚴峻挑戰,但如辯證地看,只要我們準確“把脈”周邊亂局并“對癥下藥”,應對得當并主動作為,上述挑戰也可被轉化成提升中國周邊外交能力、增強中國對周邊地區影響力的難得戰略機遇。事實上,針對當前周邊多個“熱點”,中國外交迎難而上、從容應對,充分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風范。 首先,針對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突變,中國冷靜觀察、果斷決策,在第一時間成立了由外交部負責牽頭的跨部門快速反應工作組,分別進駐新疆烏魯木齊與駐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大使館,一面與吉臨時政府積極接觸、敦促其維護中國僑民人身與財產安全,一面派包機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緊急撤僑行動,將上千名中國商人安全撤離回國。

其次,針對伊朗核危機加劇之勢,作為與伊朗傳統友好國家及在伊朗有重大投資的國家,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原則性與靈活性高度統一,在各方之間展開積極斡旋,始終兼顧維護不擴散核武器國際機制與尊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有效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堅決反對以武力方式解決問題,并在西方大國作出了實質妥協的情況下投票支持安理會通過“制裁”伊朗的新決議,為緩和危機、維護西亞地區和平穩定、促進有關各方適時重新啟動談判作出了不懈努力。

再次,針對緬甸即將舉行的“大選”與中緬邊境不穩態勢,中國對緬政策將突出“睦鄰、安鄰、富鄰”宗旨,加大經濟援助,支持緬甸政府和平與公正解決緬北少數民族地方武裝問題,加快推進中緬印度洋油氣輸送管道建設。中國總理溫家寶于2010年6月初應邀對緬甸進行了正式訪問,溫總理對緬甸領導人表示,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緬甸主權和領土完整,祝愿緬甸穩定、團結、發展。中方愿與緬方繼續共同努力,推動兩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在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中緬雙方同意擴大能源資源等領域合作,實施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戰略,共同維護兩國邊界和平穩定。

最后,針對“天安號事件”引發的朝鮮半島驟然緊張局勢,中國冷靜周旋、多方協調,苦口婆心、勸和促談,盡最大努力維護東北亞和平。 2010年5月3-7日,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的邀請,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胡錦濤在與金正日會談時指出,推動中朝友誼與時俱進發展并世代相傳是雙方的共同歷史責任,鞏固和發展中朝友好合作關系是中國黨和政府堅定不移的方針,并就加強中朝合作提出5點建議::一是保持高層交往。雙方領導人通過互訪、互派特使、互致口信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保持密切聯系。二是加強戰略溝通。雙方隨時和定期就兩國內政外交重大問題、國際和地區形勢、治黨治國經驗等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溝通。三是深化經貿合作。雙方政府有關部門要就深化經貿合作進行認真探討。四是擴大人文交流。雙方要深化文化、教育、體育等各領域交流特別是青少年交往,使中朝傳統友誼世代相傳。五是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要加強協調,更好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金正日指朝中傳統友誼不會因時間推移和世代交替而發生變化,表示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立場沒有任何改變,朝方愿同各方一道,為重啟六方會談創造有利條件。雙方認為朝鮮半島和平、穩定、繁榮符合中朝兩國乃至東北亞地區各國的共同利益,雙方將根據“9·19共同聲明”的立場,為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目標而共同努力。雙方認為六方會談各方應該顯示誠意,為推進六方會談進程作出積極努力。

在韓國“天安號事件”上,中國始終堅持“兼聽則明”與“以事實為依據”,反復強調“冷靜、冷靜、再冷靜”與“克制、克制、再克制”,敦促南北雙方切實負責和以“大局”為重,強調對事件“真相”的調查應堅持客觀、公正、充分與第三方參與的原則,反對倉促武斷、魯莽行事與挑釁滋事。中國一再努力緩和半島緊張與化解矛盾,力爭避免南北雙方擦槍走火乃至沖突升級失控,并為朝核問題重回解決軌道爭取轉機。5月28日,中國總理溫家寶應邀訪問韓國,溫總理同韓國總統李明博先后進行了約4個小時的深談,他表示,“天安號事件”是一起不幸事件,我們理解韓國人民尤其是遇難者家屬的悲痛心情,中方對遇難者表示哀悼,對韓國人民和遇難者家屬表示慰問。溫總理強調,中國是主持正義、負責任的國家,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私利,“不會袒護任何一方”,中方一貫主張并致力于維護朝鮮半島和平穩定,反對和譴責“任何”破壞半島和平穩定的行為,中方將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客觀、公正作出判斷,決定立場。溫總理呼吁各方保持冷靜克制,防止事態升級,尤其要避免發生沖突,共同維護半島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經中方努力斡旋,聯合國安理會于2010年7月9日通過了關于“天安號事件”的主席聲明,該聲明充分體現了平衡兼顧各方立場的特點,強調維護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和平、穩定,以及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的重要性,鼓勵以和平手段解決半島未決問題,鼓勵半島北南雙方恢復直接對話和協商。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隨后對外表示,希望有關各方繼續保持冷靜克制,以此為契機,盡快翻過“天安”號事件這一頁,早日重啟“六方會談”。

七、周邊地區對中國的和平發展越來越重要

對于中國外交與中國崛起而言,周邊外交與“周邊工作”具有“無比重要性”。中國外交有“四個布局”之說,即“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其中,周邊不僅占據了“首要”地位,而且周邊也是“四個布局”交織并存的地帶:周邊地區集中了當今世界主要的大國美、中、俄、日、印度等,“周邊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大國外交”;周邊地區絕大部分屬于亞洲與大洋洲的發展中國家,“周邊外交”在相當程度上屬于“發展中國家外交”;周邊地區存在各類次區域與區域合作組織,各種多邊機制蓬勃發展,“周邊外交”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多邊外交”。由此可見,“周邊外交”“濃縮”了“大國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多邊外交”,是中國外交“四個布局”的高度統一,故周邊對中國外交“無比重要”。

進一步分析,周邊外交與周邊工作的“無比重要性”也是由中國的國際定位所決定的,作為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屬于地區大國與地區強國,也即周邊地區大國,周邊是中國國家利益對外而言的主要所在,也是中國綜合實力的主要所及。具體而言,周邊外交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國家安全上,周邊地區是維護中國國家安全、捍衛中國主權統一與領土完整、開展反分裂斗爭的主戰場,是中國防御外敵入侵的前沿與前哨,是中國御敵于國門之外的緩沖帶與戰略屏障。 其次,在政治與對外戰略上,周邊地區是保障中國國際政治利益的重要區域,是中國崛起與成為世界大國不可逾越的環節與必經之地,是中國今后崛起為多極格局中單獨一極的主要支撐點與戰略依托帶,是中國與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臺。中國崛起與和平發展對外主要體現在對周邊地區影響力的上升,周邊地區是中國對外展示實力與施加影響的主要場所,是中國對外發揮國際作用的主要地區,是中國擔當“負責任大國”力所能及的主要舞臺。

再次,在經濟上,周邊地區關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是中國重要的外貿市場,也是中國能源與資源進口的主要來源,還是中國能源資源進口戰略通道(陸上油氣輸送管道與鐵路、海上航線)的集中區域。

周邊地區集中了中國海外能源供應與資源保障的主要地區,尤其是西面的中亞與西亞地區,東南面的澳大利亞,以及北面的俄羅斯遠東地區。能源與資源進口對中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具有決定性作用,周邊地區的三個方向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一是西面的中亞與西亞兩大地區,中亞里海盆地因擁有2000億桶潛在石油儲量而被譽為“第二中東”,中國對該地區開展了大量能源投資。中東地區石油的儲量、日均產量與日均出口量分別占全球的64.7%、30.5%與36.7%,而中國原油進口的約50%來自中東,其中來自沙特、伊朗與阿曼的進口占中國全部原油進口量的43.3%;二是東南面的澳大利亞,僅西澳大利亞州,就生產了全世界17%的鐵礦石、21%的氧化鋁,18%的鎳、45%的鉭、32%的鋯等,其中相當部分出口到中國;三是北面的俄羅斯遠東地區,俄遠東油氣資源仍將是中國進口的一大重點。

簡言之,周邊地區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平發展、最終崛起與民族復興具有特殊重要性,是中國對外維護與拓展國家利益的關鍵所在,其局勢穩定與否也將直接關系到中國國內的發展。而中國周邊外交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為中國集中精力于國內經濟發展創造、營造與塑造一個基本安定的周邊環境,使其不干擾與分散中國的主要精力,并盡量避免被卷進周邊地區的戰亂與動蕩之中。

八、一脈相傳而又與時俱進的中國周邊外交方針 當前的中國周邊外交是歷史的延續與時代的發展,中國的周邊外交方針具有強烈的歷史連續性,以及中華文明“和、和平、和睦、和諧”的鮮明特色,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周邊外交“思想脈絡”及其實踐,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改革開放之前的周邊外交,其主要標志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中國與印度、緬甸等共同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主要成就之一是中國與大部分接壤鄰國明確劃分了邊界。

二是從改革開放到二十世紀末期的周邊外交,其主要標志是“睦鄰外交”大發展,中國率先擺脫了國際“冷戰”格局的羈絆,不以意識形態“劃線”,改善了與有關鄰國的關系,最終與所有鄰國實現了關系正?;?,并為集中精力于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創造了總體上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

三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周邊外交,周邊外交方針實現了一系列的創新發展: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明確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2003年10月,溫家寶總理在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發表題為“中國的發展與亞洲的振興”演講,將中國的睦鄰外交政策進一步概括為“睦鄰、安鄰、富鄰”六字方針,他指出:“‘睦鄰’、‘安鄰’和‘富鄰’是中國實現自身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睦鄰’,就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親仁善鄰、以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的原則下,共筑本地區穩定、和諧的國家關系結構。‘安鄰’,就是積極維護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合作增進互信,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分歧,為亞洲的發展營造和平安定的地區環境。‘富鄰’,就是加強與鄰國的互利合作,深化區域和次區域合作,積極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與亞洲各國實現共同發展。”在2004年召開的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正式提出“周邊是首要”。在2005年發表了《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并提出了“和諧世界”的重要戰略思想,而周邊地區與周邊外交對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和諧世界”戰略都具有關鍵意義。在2006年8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又提出了“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利共贏”、“以人為本”等重要戰略思想。

四是自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周邊外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順勢而上”與“大周邊”成為新的“關鍵詞”。面對金融危機引發的世界范圍“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面對中國崛起加速與“亞洲崛起”加快同步并進,面對周邊環境錯綜復雜的現實“熱點”、“難點”,中國的周邊外交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多管齊下、全方位推進。 特別是在 2009年7月17-20日召開的第十一次駐外使節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闡述了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強調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和外部條件。其中的“四個力”說(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形象親和力、道義感召力)兼顧了物質硬實力與精神軟實力,發展與充實了綜合國力思想,對當前與今后的中國周邊外交必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胡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升華與發展了中國外交“四個布局”的戰略思想,即“運籌好大國關系,做實做深構筑周邊地緣戰略依托工作,鞏固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外交全局中的基礎地位,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大力加強各領域外交工作,同時還要加強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依法維護我國公民和法人海外合法權益。”胡總書記講話對周邊外交強調“做實做深構筑周邊地緣戰略依托”,不僅將周邊外交定位為“地緣戰略依托”,而且提出了開展周邊外交的側重點與方式方法——“做實做深”,所謂“實”即務實、扎實,所謂“深”即深入周邊、“深耕”周邊、不浮在表面。

而當前中國周邊外交的一大“亮點”,便是從多個方向穩步推進的區域多邊合作,如中亞方向的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方向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10+3”、東北亞方向的中日韓三國合作與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等。

例如,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中日韓三國在東亞經濟合作進程中的關鍵“份量”,適時加速推進中日韓三國合作的機制化程度也就顯得更加重要而現實,在2010年6月舉行的中日韓第三次領導人會議上,中國總理溫家寶就加強三國合作明確提出,推動合作機制和框架建設,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官產學聯合研究,盡快達成中日韓投資協議,加強標準化合作,設立三國合作秘書處。會議發表了《2020年中日韓合作展望》等共同文件,確定三國在機制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人文交流等領域以及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加強合作,包括于2011年在韓國設立三國合作秘書處,加強旨在消除技術壁壘的標準化合作,爭取2012年前完成中日韓自貿區聯合研究,盡快完成三國投資協議談判,擴大三國人員特別是青少年和大學交流等。會議為今后十年中日韓三國合作指明了方向,就三國重點合作領域進行了規劃,三國合作的前進步伐將更加堅實,并將有力地帶動東亞區域一體化進程。

又如,在2010年6月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次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了《深化務實合作維護和平穩定》的重要講話,就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深化合作提出6點建議:一是鞏固團結互信,夯實本組織發展的政治基礎。二是加大反恐力度,構筑本組織發展的安全環境。三是深挖合作潛力,增強本組織發展的持續后勁。四是擴大友好交流,鞏固本組織發展的人文基礎。五是完善內部建設,健全本組織發展的決策機制。六是秉承透明開放,營造本組織發展的良好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之中“逆風飛揚”與穩健崛起,中國的實力與潛力進一步凸顯,中國的卓越表現與輝煌前景引發了周邊一些國家的心態失衡、心理落差乃至疑懼。面對不少鄰國對中國強大的“擔憂”,“增信釋疑”成為了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中國周邊外交的當務之急。2010年1月22日,中國外交工作的主管領導——國務委員戴秉國在位于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東盟秘書處發表演講,誠摯而樸實地“表白”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對外戰略與周邊外交宗旨,他指出,“從我們的根本政策看,不稱霸,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和戰略選擇。中國不稱霸,要友好,在周邊就是要始終奉行睦鄰友好政策,就是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就是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實踐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中國的長治久安、發展繁榮對周邊鄰國是機遇,而不是挑戰,更不是災難。相反,有13億人口的中國如果不穩定、不發展,反倒會拖累你們。甚至會給你們帶來禍害。”針對金融危機后國際社會普遍“追捧”中國與“中美共治論”(所謂“G2”)甚囂塵上的情況,戴秉國國務委員還特別強調,“現在世界上有人給我們戴很多高帽子,說什么我們已經是發達國家了,很快與美國平起平坐了,等等。朋友們,你們不要相信,那是神話!我們自己不謀求霸權,也不會同別國在我們這個地區爭奪霸權,或搞什么共同霸權。你們知道,我們奉行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主張大家的事情由大家商量著辦,反對由一兩個國家或某種國家集團主宰國際事務。”他并鄭重重申,“我們愿意永做東盟和亞洲各國的好朋友、好鄰居、好伙伴。我們的意圖是透明的、善意的。如果還有人不相信,想再看一看中國到底想干什么,那就請看下去,只是別把同中國合作的機遇看掉了,那樣就不劃算了。”

九、以“四片經營”基礎,對周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對東北亞地區而言,中國在該地區的鄰國有蒙古、俄羅斯、朝鮮、韓國與日本,以及一個“特殊的鄰國”——美國。

中國在該地區的主要伙伴是俄羅斯,中俄兩國在經濟與軍事合作、維護各自國家的統一以及維持國際力量對比的戰略平衡上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兩國之間還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

美國是中國在該地區的主要對手,美國在日本與韓國維持著大量駐軍,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將該地區作為其設想的主要戰場,美國還在距該地區不遠的關島基地大力加強了遠程投送與遠程打擊能力,美國將中國的正常崛起視為挑戰其霸權地位的主要戰略威脅,并與中國的臺灣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軍事合作關系,包括堅持對臺軍售。

日本則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美國的戰略盟國,它既沒有對其侵略歷史認真反省,又對中國的發展強大心懷不滿,也不愿看到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的和平統一;另一方面,日本也不滿足于僅僅作為美國的附庸國,完全受美國擺布,而希望成為更加獨立的“正常國家”,日本對中日之間的經貿合作潛力也非??粗?。故日本是中國周邊外交戰略中可以爭取的對象,即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進一步發展中日關系。

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中國應繼續支持半島的和平統一,同時大力發展中韓關系,并利用共同的儒家文化傳統與歷史淵源關系來爭取韓國,使其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中國還將繼續致力于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與“無核化”目標,積極化解矛盾、緩解危機。

其次,對東南亞地區而言,中國在該地區的鄰國主要是作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的十個國家,中國在該地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為南海問題,即與東盟有關國家在南海島礁及其海域劃分上的爭端,中國的主要對手為東盟有關國家以及美國對其給予的支持,而中國的主要伙伴也是東盟的其它有關國家。 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南海問題(其中又以南沙群島及其海域最為突出)現已成為異常棘手、甚至難以逆轉的“老大難”問題,東盟有關國家對中國的南海島礁及其附屬海域的非法侵占早已是既成事實,中國的主權領土及其寶貴資源遭到了眾多東盟小國的侵吞瓜分,南海問題可謂積重難返。

中國的南海島礁及其附屬海域不僅扼守著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便捷通道及將中東石油運送到東亞地區的海上生命線,其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本身還蘊藏著豐富的海底油氣資源與漁業資源,它不僅受到東盟有關國家的覬覦,而且還引起了美日兩國的高度重視,并由此而使南海問題更為復雜化與尖銳化。

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主要對手是菲律賓與越南兩國,越南是因其占據著為數最多的南沙島礁,菲律賓則是因其態度蠻橫且不斷帶頭對中國挑起事端,并仰仗美國的撐腰而忘乎所以。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對策一方面既要現實可行與量力而行,要等待時機,加快自身經濟與軍事實力的發展,以備后用;另一方面也應盡快開展行動,而不可拖延或一味消極地“擱置爭議”。當務之急應堅持南海爭端的“雙邊屬性”,避免形勢進一步惡化,并對有關國家的無理取鬧及強權行徑采取更為有力的堅決措施,決不手軟,同時調整對南海資源進行“共同開發”的政策。

中國應繼續加強與東盟有關國家的傳統友好關系,以爭取其支持,例如泰國、緬甸以及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應緩解中越兩國在南海島礁上的矛盾,并對美國軍事力量在該地區的卷入保持必要與足夠的警惕。

再次,對南亞地區而言,中國在該地區的主要鄰國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中國在該地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懸而未決的中印邊界爭端(印度非法占領了中印邊界東段近9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中國的主要“競爭者”是印度,而主要伙伴則是巴基斯坦。

對于同樣正在快速崛起的印度,中國的南亞政策應保持“平衡”:一是繼續聯合巴基斯坦并給予其更大支持,避免巴基斯坦對美國依賴太深及其安全形勢惡化失控,防止南亞力量對比進一步失衡與印度“獨大”;二是正視印度的大國身份及其國際地位,大力增強中印兩國的經貿合作與科技交流,并與印度就南亞穩定和國際格局多極化等議題展開戰略對話,增進中、俄、印之間的三邊合作;三是對美國自“9·11”之后在南亞地區軍事存在與政治影響急劇增加之勢,包括其“阿富汗-巴基斯坦戰略”前景、美印軍事合作等予以密切關注與高度警覺。 第四,對中亞地區而言,中國在該地區的鄰國主要是俄羅斯與中亞五國,中國在該地區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來自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即國際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這三股惡勢力,中國在該地區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俄羅斯以及與中國接壤的三個國家,而中國的主要對手則是“東突”恐怖勢力與“疆獨”民族分裂組織。 中國在該地區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維護社會穩定與民族團結,捍衛國家統一,包括為此開展的反分裂與反恐怖斗爭;二是密切結合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力發展中國西北內陸邊疆地區經濟,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中鄰能源開發合作。中國的中亞政策將堅持“安全”與“經濟”并舉的“雙輪驅動”,堅持雙邊合作與上海合作組織多邊合作兼顧的“雙管齊下”。

對美國自“9·11”之后在中亞地區軍事及政治存在顯著增加之勢,中國既應保持足夠的警覺,也可與美國就反恐等問題進行對話與合作。

十、以“大周邊戰略”為方向,遠近結合、穩步拓展

面對當前中國周邊地區動蕩加劇的態勢,我們需要嚴密關注與持續跟蹤,加快制定“大周邊戰略”,對周邊亂局既要分門別類,又要統籌應對,積極促進周邊總體和平穩定與發展,切實維護自身地緣戰略利益。

一是大力強化“周邊是首要”與“維穩”、“維權”并舉的意識,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專注周邊,科學研判、及時反應、積極引導。應樹立“和平發展、重在周邊”與“和諧世界、始自周邊”的戰略意識,整合處理周邊事務的體制機制、形成合力,對周邊重點國家政局演變前景及其原因深入調研、突出預警性。

二是適時制定“大周邊戰略”,拓展中國周邊的內涵與外延,“做深、做實”周邊工作。在堅持“四片經營”的基礎上,統籌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與南太“六大塊”,打破不同區塊之間的分割,形成聯動機制。穩步推進區域經濟與安全合作,整合與創新周邊地區多邊合作機制,建構和諧、有序、安全、繁榮的周邊新秩序。 三是周邊地緣戰略堅持“東西兼顧”、“陸海并舉”和“傳統與非傳統安全統籌”方針,妥善兼顧地緣“西線”與“東線”,同步開拓“陸權”與 “海權”,統籌應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挑戰。

四是針對周邊國家政局動蕩的“三種情形”,對癥下藥,強化危機管控,維護正當權益。針對所謂“成熟民主國家”的政局突變,防止其沖擊與中國的雙邊關系;針對所謂“轉型國家”的政局異動,防止其對華政策出現嚴重倒退;針對所謂“問題國家”的政局“混沌”,妥善維護中國的地緣戰略利益,有效防范海外利益重大風險。 五是有效應對大國地緣角逐,夯實地緣戰略依托。與主要大國增加溝通、協調與戰略互信,積極應對其對華滲透、擠壓與圍堵,致力于共同促進有關國家與周邊穩定。在反恐、防擴散、搶險救災、發展援助、“維和”行動等方面自主承擔力所能及的“大國責任”,維護中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形象。

六是與時俱進、調整與發展“不干涉內政”原則,有效應對周邊亂局。改進對所謂“問題國家”的政策,既要反對外力粗暴干涉,又要敦促所謂“問題國家”應以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的大局為重。

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范文第2篇

花垣團結下瓦水小學 肖夏欣

學校、家庭、社會是小學生成長的基本環境,其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小學生的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教育是我國兒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兒童在家里生活的時間最長,家長與兒童的接觸時間最長,家長的性格,教養,人格,言談舉止,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兒童,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兒童道德觀念,行為準則,以及一些良好的習慣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在貧困的農村地區,因家庭經濟的困難,家長沒有心力去關注家庭教育,無意中給學生的心理成長造成了負面影響。

在農村,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這里的農民收入都很低,為了維持生計,他們既要種地,又要外出打工,一心撲在掙錢養家上,從而忽視了對兒童的教育,無意中,造成了兒童心理成長的扭曲。

在農村里,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生活模式:早晨,父母們早早地做好了飯但把睡夢中的孩子叫醒,囑咐他們吃飯上學后,就上工了。孩子們起床后連父母的影子都很難見到,他們吃了早鈑,也不管時間早晚就往學校跑。下午放學回家,父母還沒回來,孩子們就成群的玩。天快黑時父母們回家了,急急忙忙地做好晚鈑便大聲呼喊自家的孩子回家吃鈑,吃完晚鈑天早黑下了,父母們還有一天下來沒做的家務活還要做,孩子們做做家庭作業,看看電視,直到熄燈睡下,就可完了一天,到明天又是一個重復。在這一整天里,父母們和孩子在一起很少有語言的交談,父母們除了關心孩子們的吃鈑問題外,再也沒有心力去關心他們的心理成長。

教育家馬可連柯就此指出:“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的關愛的兒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常處于緊張憂慮之中,這將嚴重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成長的兒童,他們的心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格稍微內向一點的兒童,就會變的越來越自卑,孤僻;性格外向的兒童則發展的更加散慢,貪玩,忤逆心強,爭強好勝;在興趣的形成上,則不受約束,容易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養成不良的興趣愛好。 例如我校三年級的石江及學前班的石洋兩兄弟,就是一對家家庭經濟困難因素影響的兒童。從石江同學入學以來,我們就了解到他家里非常困難,祖父母常年臥病在訂床,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掙錢,母親在家里既要照顧年邁的老人,還有一個不到一歲的小孩子及剛上學的小石江,經常無法照顧周到。小石江上學時,很多日子都穿得很臟,再加上母親沒有時間理他,養成了他不會講究的習慣,同學們都不喜歡和他一起玩。常期以來,小石江漸漸遠離了人群,變得孤僻起來。在學校,當同學們你一群,我一堆地玩耍嬉戲時,他總是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發呆,到如今,弟弟也上學了,家里的負擔更重了,媽媽只好把他兩兄弟托給小姨照顧,跟著爸爸一起打工掙錢去了,小石江的性格變得更加孤僻了,老師找他談話,他也不管好的壞的,一個勁兒的沉默,就是不出聲,真是令人擔心。

還有的孩子,由于年紀小,不懂事,不能明是非,再加上平時缺少父母的管束,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及興趣愛好,人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偏移,這對他們今后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嚴重的甚至影響到他們一生的前途。

在我們村里就有這樣一個典形的例子,一個叫小航的男孩子,在上小學時,一直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而且他的智力非常的好,教過他的老師們都對他非常贊賞,對他的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蓻]想到的是,就在他上了初中后,由于缺少家長的管教,他迷上了上網,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在他退學一年后老師勸其復學,他仍能考到全班前幾名,可最終這么聰明的學生,因迷上網絡游戲,而最終放棄了學業。真是可惜。

如何改變因家庭經濟困難而造成學生心理成長受到影響的現狀,應從以下兩點入手:

從學生出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現代社會關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觀點,不僅軀體、生理健康,還應該精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活動在本身及其環境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

在農村里父母雙親因經濟的困難,不得不把全部精力放在掙錢養家上,從而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愛,及教育指導,孩子們的心理在成長中偏離在健康的軌道而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造成了現存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待征出現。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們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我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體會。

一、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信心理

一個沒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夠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對

一個人成就事業十分必要。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理呢?

1、 以名人為榜樣認識自我培養自信。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學時卻是一個“笨小孩”。有一次老師叫每個學生做一個小板凳,當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時,同學們都大聲嘲笑起來。他告訴大家,這個不象樣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個,前幾個比這個還要差。很顯然,小愛因斯坦有一種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實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終取得豐碩成果。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2、 在鍛煉中挑戰自我培養自信。

學生鍛煉的方式很多,我平時主要采用以下幾種:一是讓學生自己組織班隊活動。從班隊活動的內容、節目主持人的確定、主持詞的創作、活動安排到總結各個環節,老師均不參與,讓學生自己做主。這樣,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對自己充滿自信;二是實行輪流班委制,讓每個學生都有當“管理者”的機會。傳統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數同學認為自己當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實行輪流班委制,使每個學生都可當上班干部,參加管理班級事務。實踐證明,只要給每個學生提供舞臺,他們都可以成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給學生辦的事,老師最好不要插手。我們常??吹竭@樣一種現象:打掃衛生時,有的老師往往幫學生甚至替學生掃地、抹桌、擦窗;辦黑板報時,有的老師往往幫著學生設計、排版、畫刊頭、寫美術字等,這種擔心小學生‘小’做不好事而事必躬親的做法,恰恰丟失了許多讓學生鍛煉的機會。我在工作中力戒這種做法,結果是,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去找相關的板報資料,有的畫畫,有的寫字,同學們興致勃勃,板報很快就辦好了。實踐證明,只要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會越做越好,學生在鍛煉中不斷增強了自信心理。

3、在集體生活中感受自我培養自信。

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我是集體中的一員,那么他們就會自覺地愛護這個集體,時時刻刻想著為這個班集體爭光。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每當班上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獲得一點榮譽,我都會讓學生知道,這個榮譽來之不易,都凝聚著全班每個學生的心血和汗水。還要開展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從小就熱愛自己的祖國,給學生講清楚,我們班是祖國的一個小小的分子,愛國就得愛我們班集體。平時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強化集體榮譽感意識。原來,教室和清潔區的打掃,非得老師督促不可,有的學生甚至逃避勞動任務。班上有幾個調皮的學生如梁雨輝、盧帆等經常帶零食到學校,而且隨手就丟。自從我讓他們當了學校和班上的衛生協管員后,上進心越來越強,他們那些不良習慣都沒有了。受他們的影響,學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體的一分子,要自覺維護集體,都自覺地完成自己的勞動任務?!,F在,老師不在場,同學們也能認真打掃,班上的衛生工作經常受到學校的表揚。同學們不僅自已不隨手亂丟亂扔,注意周圍的環境,還監督別人,以防破壞周圍環境。

二、創設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1、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我校今年開展了“營造書香校園”活動,全校師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經典名著,寫讀書筆記,制作精美書簽,辦讀書海報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校園里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園里繁花點點,綠草茵茵,這些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2、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睬和踢,隨意采摘踐踏花草等。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開展了“丟下的是垃圾,揀起的是品質”活動,并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花壇內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梢?,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

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幾個問題:

1、注意挖掘學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內容。

不管什么學科的教學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意義上看,都是對學生心理的發展施加影響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這就會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我擔任五年級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學生全部來自城鄉結合帶和農村,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學生的組織紀律性不強。為了加強組織紀律性,我在教《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啟發學生聯系自己平時在校及其他公共場所的實際情況談體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紀的重要。從那以后許多學生都能自覺遵守紀律,并能大膽地制止違紀的行為。

2、構建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

心理學家羅杰斯告訴我們:“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而良好的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和前提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可見,學科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成功與否,關鍵還在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構建和諧良好的課堂心理教育環境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放下架子,和諧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學生真正從心理上接受你,教師才有資格做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誘導者。還要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老師提出批評。在情感相容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無拘無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圍。同時,還要特別關注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這些學生不能僅從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方面下工夫,而應著重分析造成學習困難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輔導。

3、注意學科教學活動的設計。

學生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生發展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學科課程的教學,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有展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的心理素質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得到訓練與提高。課堂教學活動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動之中,活動設計要多樣化,可根據不同的心理輔導內容和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不同的活動形式,如角色、游戲、小品表演、講故事、猜謎、討論、文體活動等;每項活動設計至少要達到一項明確的心理輔導目標。學生通過這些饒有興趣的心理輔導活動,逐步領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提高他們認識學生心理成長的重要性。 學校、家庭、社會是小學生成長的基本環境,其中,家庭教育和社會育對小學生的健康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教育是我國兒童教育的重要形式。兒童在家里生活的時間最長,家長與兒童的接觸時間最長,家長的性格,教養,人格,言談舉止,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兒童,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兒童道德觀念,行為準則,以及一些良好的習慣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為了孩子的將來,家長們應該提高這樣的意識,無論再忙,再累,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多的關家他們,給他們正確地引導,讓他們在溫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范文第3篇

各大學領導在論及其拓展海外市場的努力時,常引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一書。他們認為,高等教育面臨的不只是要不要國際化的問題,而是如何國際化的問題。但美國的教育家們(包括其他西方國家的教育家們)知道他們正在中國做什么嗎?

周四,英國發布了一份有爭議的題為《英國大學在中國:事實勝于雄辯》(British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 Reality Beyond the Rhetoric)的報告。報告對英國各高校紛紛在中國拓展高等教育市場提出了質疑,認為大學領導者未能制定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這種盲目擴展無益于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澳大利亞研究中國事務的高級學者對澳洲一些大學接受中國政府資金援助建立孔子學院一事也提出了強烈批評,認為這些學院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單純的教育交流。

一些國際教育專家則對此持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國際化是一個大的趨勢,如果中國的經濟、教育得不到發展,也會影響其他國家的發展。西方各國應盡力幫助中國發展高等教育事業,讓中國從高等教育發達國家汲取經驗。

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范文第4篇

關鍵詞:傳統文化,精華,糟粕,理性,教育

中華上下五千年, 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現在的共產主義社會, 一路走來, 中國經歷了無數風雨。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就有了文明, 有了文明就有了文化, 有了文化就誕生了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的特點, 而中國歷史的社會文化體系主要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 以家庭宗法為背景, 以個體的農業經濟為基礎。而這些都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遺產, 曾經一直處于世界的領先位置。根據所蘊含的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側以及思維方式可知, 它一方面具有鮮活的現實和變異性;另一方面具有強烈的遺傳和歷史性。而這些方面在當今社會中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中國人, 為開創新的文化而提供歷史的根據和歷史的現實基礎。

1 理性理解中國傳統文化

公元前3000年左右, 我國已有了“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 于是也就誕生了專門傳授和學習文字的機構——成均, 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 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 文化日趨進步, 科學日漸發達, 教育也隨之發展, 有了新的學校——“學”與“瞽宗”。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化, 都有符合每個時代的教育制度, 不是用一篇文章可以歸納的, 我覺得當今這個時代應該去傳統教育之糟粕, 取其精華, 理性的來理解和接受, 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全盤接受。

歷史上有些學者對傳統文化有過激烈的批判, 再次有必要做以思考。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現得非常決絕, 甚至偏激, 我認為對魯迅的這種態度要一分為二來理解。即, 既有當時的社會環境的使然, 也有魯迅內心世界的憂國憂民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的憤懣淤積促成。當中國正受外地侵入, 軍閥混戰, 挨打的年代, 中國一度出現民不聊生和動蕩不安的時候, 處在國際環境的弱肉強食當中, 同時還面臨著亡國和滅種的危險, 但是在另一個方面中, 封建思想文化仍然在不斷的禁錮著、麻痹著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和靈魂, 消耗著活力。這就出現了一是保國保種的焦慮, 一是大多數人民還沿襲著封建傳統中, 不肯變革, 甚至衰腐到沒有任何精力, 同時還要自相殘殺, 這時需要引起國民療救的就必須要有一種強勁的、激烈的、可以說是近乎極端和偏執的思想來喚醒國人已被麻木的神經。魯迅站出來了, 踏在風口浪尖, 以“劊子手”、“解剖師”的身份來肢解當時沉睡昏迷、死氣沉沉的中國社會。而在我看來, 一個社會不論在什么時候都需要有這樣一些人來揭露現實的黑暗面, 正所謂居安思危, 更不用說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 更是需要有這樣一群斗士, 一群時代的弄潮兒來充當旗手, 引領人民沖破黑暗, 走向光明。所以實際上從時代的背景意義上來講, 魯迅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所表現出來的決絕甚至是偏激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當然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做苛刻的要求,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 有一個時代的思想和文學, 絕對不能強加之名, 以為己用。為什么對傳統文化要批判?為什么要偏激?那肯定是其中有非常不好的東西, 或是糟粕的東西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比如最典型的, 也是大家熟悉的, 是魯迅在《狂人日記》中, 通過狂人之口, 把中國歷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為“吃人的筵席”, 而傳統中國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廚房”??袢送砩纤恢? 翻開歷史書, 在滿紙仁義道德的字里行間, 看到的只有兩個字:“吃人”。這當然是一種小說的形象表現, 不是邏輯判斷, 但其中有魯迅獨特的體驗和發現?!犊袢巳沼洝酚?ldquo;吃人”來概括中國傳統, 主要是一種象征的說法, 但的確又是一種猛烈的批判, 是極帶義憤的攻打和否定。在五四時期, 魯迅一談到舊文化舊制度, 往往深惡痛絕, 有時把話說得很“絕”。他甚至曾經用這樣義無返顧的語氣來表示:“無論是古是今, 是人是鬼, 是三墳五典, 百宋千元, 天球河圖, 金人玉佛, 祖傳凡散, 秘制仙丹, 全部踏倒他。”尤其是在《故鄉》中的閏土、《祝?!分械南榱稚┖汀犊滓壹骸分械目滓壹旱冗@些人的命運無不透露這種“吃人”的傳統文化的本質。

2 加強教育,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概念, 無論站在歷史的角度看還是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看, 它們都是良莠混雜的。傳統文化里面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等先進思想已經融入到國人的血液當中, 是我們民族的魂之所系、根之所在, 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文化有很多糟粕, 比如說君權神授、男尊女卑、讀書為做官、看不起士商農工的思想。這些都應該讓青少年了解, 我不是很贊同有些學者要求孩子或者年輕一代全盤接受傳統文化, 以至于封建思想。對于年輕人來說, 讓他們學會批判性地看待我們的過去, 批判性地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 批判性地繼承我們一些優良傳統, 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 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現代化的百年之旅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的經驗教訓無一不在昭示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 在于塑造一代新型人格, 現代化的滯后也正緣于人的落后, 而新型人格的塑造取決于教育的成敗, 教育本身又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樣, 在教育目標的價值取向中, 一方面要超越傳統文化悖謬的歷史魔圈, 消除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劣質國民性。另一方面, 要在傳統文化的理性氛圍中, 注重受教育者能力的發展, 知識的增長, 品性的陶冶, 體質的增強, 以達到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的個性的充分、自由、和諧的發展與完善。這樣才能走出傳統文化悖謬的誤區而通向輝煌的理性彼岸!

參考文獻

[1]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5.

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范文第5篇

從大小非的產生來看,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國家股、法人股是隨著中國股份制改革及證券市場的誕生而產生的, 是中國股市改革的一種嘗試。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姓公、姓私、姓社、姓資”而由意識形態的誤區造成的歷史的妥協。中國的股權分置改革, 實際上就是國家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這在當時是一件非??陀^的事情, 無可厚非。因為中國剛開始搞股票, 究竟怎么搞?我們的偉人鄧小平說, 中國股市試試看, 不行就關掉。當時中國的股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設立的。也就是說, 當初中國股市的最大風險, 還不是流通不流通的問題, 還不是國家股、法人股的問題, 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是在隨時都可能關掉的前提下試著進行的問題。因此它是歷史的產物, 特定的產物, 也是客觀的產物。也是小平同志, 和小平同志所處的改革開放的歲月所留下的問題。他們這一代人的智慧是非常高的。既要創立新中國, 又要建設新中國。既要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又要學習市場經濟的東西。因此在這種背景下, 出現了國家股、法人股的問題是十分正常。沒有什么可埋怨或責怪的。但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進程不斷加快,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推進,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中國股市從摸著石頭過河、試著走不行就關掉, 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成為一種發展的趨勢。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已經不是試著看, 而是將永遠走下去的事情。而現在看來, 中國當局的智慧, 特別是對待國家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的智慧, 是足夠的。國家股、法人股, 從非市場經濟的產物, 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發展, 從國家的角度, 從經濟、金融的角度, 從資本市場發展的角度, 大小非從探討流通問題, 到解決流通問題, 這是一種進步。大小非的解決, 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 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 它不僅是針對證券市場和股份制改革, 還是針對市場經濟, 是把國家、法人和個人利益高度統一的問題。它的解決, 是及時的、是正確的。

小平同志在提出一國兩制的問題上, 是大智慧。解決國家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 也是大智慧。而且國家股、法人股的問題在我們這一代的手中解決, 是十分及時和正確的。因為這樣一個歷史問題, 這樣一個計劃經濟的產物, 如果不在我們這一代手中解決, 留給下一代人, 是更加痛苦的?,F在看來, 股權分置改革的決定, 是正確的。只是理論上的到來和實際的到來影響是不一樣的?,F在我們要做的事情, 不僅要面對, 而且要有更為智慧的辦法實現股權分置改革最后的平穩過渡、平穩發展:即保持股市的穩定, 社會的穩定, 改革的穩定, 又把中國資本市場帶入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公開, 合情、合理、合規的美好明天。

第一, 只有大小非的解決, 才能真正意義地實現藏富于民。如果大小非不流通, 自然人是根本沒法擁有國家股和法人股的。這對股權的重新分配, 對財富的重新分配, 都是一種進步。這是從初級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邁出了關鍵的步伐。國家股、法人股的流通, 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機會。我們不能只看到大小非的風險, 而應該從更高、更長遠的意義上看到大小非留給我們的機會。大小非的流通, 證券市場才會更加公平, 證券市場才更充滿著機會。面對大小非, 需要智慧, 需要勇氣, 需要信心。

第二, 只有將大小非的問題解決了, 才可能真正的實現國家財富、國家利益的保值增值。格林斯潘曾經說過, 私人擁有是對財富最有益的保護。因為經濟學“理性人”的假設, 和市場經濟的規律表明, 只有在私人擁有的前提下, 個人才有最大動機將財富進行保值、增值, 實現對國家財富的真正的增長。

第三, 大小非的解禁更有利于一個更公平、公正、公開的中國資本市場走向世界。在當今世界經濟條件下, 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實際上仍然很不規范。中國經濟要走向健康、長遠的發展, 走向更完善、更成熟的市場, 最終形成發達的、持續成長的、可以同世界各國進行公平競爭、交流的資本市場。

所以, 總的說來, 大小非的全面解決, 這個問題究竟是利空還是利多, 根本用不著進行爭論, 也用不著操心。筆者大膽認為, 大小非的全面解決, 是中國股市最大的利好, 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利多。它的解決, 將宣告中國股市一個嶄新的, 真正的長期的投資時代的到來。它解決了中國股市最大的不規范問題。它搬掉了長期壓在中國股市投資者頭上的一座沉重的人造大山。是尊重經濟規律, 尊重市場規律, 尊重股市規律的具體表現。只有大小非的全面流通, 才能把一個充滿希望、充滿機會的中國股市帶入美好的明天。因此, 大小非全面流通之后, 就是長線投資中國股市之機。把握這樣的機會, 除了智慧之外, 還應有足夠的勇氣。兩者兼備, 就將成為證券市場的大贏家。

那么, 應該如何面對國家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 也就是“大小非”的問題呢?不論是對管理層還是一般投資者, 這都是需要智慧, 特別是大智慧的。這次股權分置改革從試點到全面開始, 股市從998點走到了6124點, 這是為什么?這是過去十幾年來流通股與開始流通的“大小非”的一種重新洗牌。也就是說, 這波所謂的牛市行情, 是這十幾年流通股的一次絕佳的表演。因為隨著大小非的解禁, 真正的高手, 是大小非。無論這十多年來流通股這些人的水平有多高, 成本有多低, 他們都清楚的認識到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無論從成本, 還是從供應量, 都遠遠不及大小非。如果不發動這波行情, 如果不在大小非解禁之前重新洗牌, 中國股市的這場游戲就玩不下去了。因此, 我們更加冷靜, 更加平和地來面對、分析股權分置改革, 我們就可以豁然開朗, 我們就可以心存感激。歷史給我們留下的大小非問題, 筆者認為是好事, 正因為有了它, 無論投資或投機, 都會有一個度, 都不會走的很遠。我們感謝大小非, 它既給我們上一代人留下原始股的報應, 給我們留下中國股市開始的沖動和暴利, 也留下很多希望和夢想、遺憾和創傷。同時, 大小非的解禁, 又留給我們下一代人, 留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 留下一個可以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投資和投機的資本市場。因此, 埋怨大小非沒有用, 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大小非。既然它來了, 我們就應該做好準備。

如何準備?筆者認為, 首先, 決不怨天尤人。決不讓歷史倒退。讓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 時間是最公正的、最公平的、最公開的, 解決復雜問題的良師和益友;其次, 在大小非來臨的時候, 你選擇做什么, 不做什么, 都由自己決定。是選擇投資, 還是選擇投機。是選擇長線, 還是選擇短線。是選擇離開股市, 還是選擇進入股市。都由自己決定。

實際上, 如何認識大小非的問題, 包括如何面對大小非的問題。都在考驗著每一個投資者的智慧。也在考驗著持有大小非的人的智慧。我們相信, 當初留下大小非問題的人有智慧, 現在解決大小非問題的有智慧, 真正度過大小非問題解決的時期的人, 更有智慧。當大小非的問題全面解決以后, 不再是人們議論的焦點以后, 我們才會真正的發現, 想像中的利空根本不可怕。中國股市會走得更穩、更好。

參考文獻

[1]、曲衛彬.完善大小非減持制度規則:股市走強的重要保障[J].今日南國, 2008年05期

[2]、遠山.應盡快完善大小非減持的監管力度[J].商務周刊, 2008年08期

如何看待中國發展前景范文第6篇

提到農村信貸, 就必須對現代金融的發展, 作一個簡要的回顧?,F代合作金融的實踐, 始于19世紀中葉的德國, 歷經100多年在西方國家的廣泛發展, 逐步形成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并立的現代金融制度格局。據筆者所知, 我國合作金融的實踐, 最早還是由“中國華澤義賑救災總會”, 于1923年6月在河北香河成立了第一個農村信用合作社。1927年2月, 中國共產黨在湖北省黃岡縣建立了第一個農民協會信用合作社。新中國成立以后, 以對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或改革措施為標志, 農村信用社的主要業務有傳統的存款、放款、匯兌等。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到1996年, 國務院決定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鉤開始, 農村信用社開始真正走向合作辦社的道路。截至2003年6月末, 全國農村信用社共有法人機構 34909個, 其中農村信用社32397個, 縣級聯社2441個, 農村信用社已逐步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金融紐帶。農村信用社長期以來在支持“三農”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三農”未來的發展中更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信貸支農工作問題比較突出, 影響了“三農”問題的解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進程。

安丘市有極大部分農村信用環境存在較大差異, 主要在于宣傳不到位, 認識上有時會出現偏差, 以至于有的當地農民錯誤地將農業貸款看成是扶貧救濟款, 盲目申貸、張冠李“貸”, 影響到了農業貸款的發放、使用與回收。鄉村農業科技含量低, 農民收入不穩定, 支農貸款風險高, 信用社存在普遍的“懼貸”、“惜貸”心理, 有富余資金不愿投放。有些城鄉農村信用社, 貸款的發放還受到不同程度的行政干預。

目前信用社信貸員普遍偏少, 筆者在安丘市做短暫的調研時發現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一個信用社僅有幾名信貸員, 有的信貸員大忙時節還回家種地;一個鎮有十幾、二十多個行政村, 而一兩個信貸員就要負責好幾個行政村幾千戶農民。有的信用社, 在經營方式上, 不是“主動營銷”而是“坐等放貸”, 信貸調查不主動, 農戶真實的基本情況掌握不透, 也就達不到有效地支持“三農”的真正目的了。

農村信用合作社, 又稱信用合作機構, 是由個人集資聯合組成的, 以互助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機構, 簡稱“信用社”, 其采用互助、自助的方式, 在村民中開展存款、放款業務。信用社的建立與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發展直接相關。于是就出現了這種以繳納股金和存款方式, 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組織。既然農村信用社是聯系農民的最好的金融紐帶, 就要采取有效措施, 支持和引導農村信用社發展, 使它成為新形勢下農村金融的生力軍。農村中的農民有了金融紐帶, 有了資金鏈, 再加上當地政府的引導, 安丘市農民得以大力發展蔬菜、花卉、水果、養殖等基地, 加快規?;?、產業化, 增加了收入。

從山東省安丘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進展來看, 它們正在積極推進建立健全整體解困、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監管指標和股權結構正在逐步達到監管要求, “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正在形成, 只有這樣, 山東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與農村信用社三者, 才會和諧地發展。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 雖然我國的“三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 困擾“三農”發展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都很多, 有的還十分突出。特別是近年來, 農民的收入停滯不前、增收渠道越來越狹窄等問題, 已經阻礙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上一篇:如何讓學生愛上你的課范文下一篇:如何做家長滿意的教師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