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第14課教案歷史八年級范文

2023-09-24

第14課教案歷史八年級范文第1篇

第一單元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1)根本原因

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侵略權益。

(2)時間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

(3)主兇 英、法

(4)幫兇 俄、美

2、列強的罪行:(1)英法——占領北京,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強占中國北方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

3、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

太平軍占領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建立與清對峙的政權。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抗擊洋槍隊,

在慈溪之戰中,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見課本第9頁華爾的照片。) 第3課

收復新疆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首詩歌頌揚了19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 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

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國西北的門戶。

2、新疆危機:(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為汗。

(2)英俄兩國支持阿古柏偽政權,妄圖分裂新疆。

3、“海防”與“塞防” 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西北塞防,保東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 主張“海防”與“塞防” 并重。力主收復新疆。

4、左宗棠收復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2)戰略方針“先北后南,緩進急戰”

(3)1878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 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損失了中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和大量賠款。

5、歷史意義:鞏固了祖國的西北塞防,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6、評價左宗棠。(見課本第15頁自由閱讀卡,見課本13頁畫像。) 左宗棠是湘軍的重要將領,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鴻章都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

但是左與李在對待外國侵略的態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對外國侵略勢力主張抵御,

是抵抗派的著名將領,左宗棠認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禍及內地,因此,

他堅決主張出兵新疆,驅逐外患,收復失地,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為吞并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戰爭。

(2)主要戰役:〈1〉黃海海戰:此戰后,日本艦隊控制了黃海制海權。

〈2〉旅順戰役:旅順陷落,日本對旅順和平居民進行野蠻大屠殺。 〈3〉威海衛戰役:威海衛潰敗,李鴻章—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見課本第16頁導人框。

2、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時間;1895年。

(2)雙方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3)內容:〈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3〉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4〉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響:〈1〉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2〉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用史實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 《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 A,《馬關條約》割占中國大量領土, 嚴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B, 2億兩白銀的賠款,加重了祖國人民的經濟負擔, 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后。

C,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總結:《馬關條約》后,日本輕易從中國撈到這么多好處,則直接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

中國的狂朝,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

(1)原因;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爭對象: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3)運動中心:京津地區。 (4)主要戰役:廊坊戰役。

(5)在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6)性質及意義:是一場反帝愛國農民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 見課本第21頁。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爆發:1900年,西摩爾率領英,發,俄,德,意,日,奧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鎮壓義和團運動 (3)結果:清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a賠款白銀4.5兩。

b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C坼毀大沽炮臺派兵駐扎要地。 D劃定使館界。

(4)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注意:重要問題

1、《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鎖,請你結合《辛丑條約》主要內容,談一談該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的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 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另一方面大量舉借外債,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2 清政府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使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國主義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4 在北京設“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歷史著作認為:林則徐虎門銷煙,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如果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這一觀點你贊成嗎,請結合史實,寫一篇50—150字的辯論稿。 這一觀點不對,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行為,英國殖民者以此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工業革命后,英國工業發展水平很高,資產階級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工業原料,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

3、《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答:這種說法有道理。通過《辛丑條約》,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國主義的軍事監督和武力控制之下: 按條約要求,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官員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守土官長”,

慈禧更是對洋人言聽計從。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說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毫不為過。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1、背景: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政府的統治是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90 年代

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既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的統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5、口號:前期“自強” 后期“求富”

6、洋務運動主要活動:

(1)前期“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目的:武裝軍隊 a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是中近第一個兵工廠,是洋務派仿造西式船炮的開端。 b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 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近代軍事工業(見書第28頁);

c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個交通企業, 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見書第29頁插圖)。 (2)后期“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原因:輔助軍事工業) a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中近第一個輪船公司。

b張之洞創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中近第一個鋼鐵廠)見書第29頁。 (3)籌劃海防,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培養了一批近代外交、軍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奕訢創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學校。)見書第29頁插圖。

(5)設立翻譯館,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7、洋務運動的破產:標志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8、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 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9、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洋務派沒有認識到,不觸動封建制度, 單純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的,隨著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

洋務運動也宣告破產。因此,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朝的統治危機, 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第7課

戊戌變法

1、維新思想的傳播:

(1)背景: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主要領導:康有為、梁啟超。見課本第32頁照片。 (3)公車上書(見課本32頁插圖)?!?〉經過:《馬關條約》簽訂后,

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2〉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4)維新派政治團體:強學會。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2、百日維新:

(1)時間 1898年6-9月 (2)內容:

A,政治: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官吏,打擊封建官僚,任用維新人士,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B,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文化: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傳播維新思想,創辦報刊,

開放言論,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傳播

(3)性質: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

3、戊戌政變: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

(2)戊戌六君子:維新派人士譚嗣同(見書32和33頁插圖和他說的一段話) 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人遭清政府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資本主義改良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思索救國救民之路,因此,客觀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 第8課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通過各種武裝起義推翻清政府,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結果: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3、辛亥革命

(1)背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孫中山創建革民黨

〈1〉興中會:1894年,美國檀香山。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見書36頁會址)

〈2〉中國同盟會:1905年,日本東京。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機關刊物《民報》。 〈3〉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闡釋為民族)建立民國(建立民主共和國,闡釋為民權),平均地權(改革土地制度,闡釋為民生).“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它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4、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

(1)武昌起義:1911年,標志著辛亥革命開始, 武昌起義成功帶來的影響:僅一個月左右,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清朝的統治名存實亡。

(2)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1月1日,地點:南京,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

(2)袁世凱定“孔教”為國教,新舊思潮發生激烈沖突。 (3)要建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2、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4、旗幟:“民主”與“科學”

5、內容:

(1)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四提倡四反對。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2)后期,宣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來頌揚十月革命,

為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

6、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是進步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思想領域發動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它批判封建專制思想,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五四運動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經過:

〈1〉爆發: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主力是北京大學生。 〈2〉發展:全國各地學生支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 〈3〉高潮: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來支援北京學生的斗爭。 (3)口號:a“外爭國權,內除**”;b“廢除二十一條“;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4)結果:取得三大初步勝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

b罷免曹汝霖等賣**的職務c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 ★如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樂于奉獻的精神。

(見書48頁的兩副插圖傳單和49頁的“五四”傳單,50頁三張照片,51頁“一大”會址, 嘉興南胡游船。)

(5)五四運動與**成立的關系:

〈1〉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2〉五四運動中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

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為**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五四運動中,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為**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時間: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開, (2)地點:上海(嘉興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 (3)參加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一大的內容:

〈1〉通過第一個黨綱,確定黨的奮斗目標的實現共產主義。 〈2〉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3〉選舉陳獨秀為中央局書記。 (5)**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

〈1〉標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代表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2〉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3〉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了。

★在一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么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北洋政府仍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帝國主義在中國仍然享有許多特權。中國仍沒有擺脫貧窮和落后,中國的綜合國力仍然很弱。

所以,即便是戰勝國,中國仍然擺脫不了主權被侵略的命運。

第11課 北伐戰爭

1、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見書52頁〈黃埔陸軍軍官學?!岛团赃叺膶肟蛑械膶β?:

(1)時間:1924年5月 (2)地點:廣州黃埔。

(3)人物: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4)辦學宗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政治人才。

(5)辦學原因:孫中山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過去革命依靠的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

這也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2、北伐戰爭:

(1)北伐目的:為了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對象:吳佩浮,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3)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4)主戰場:湖南、湖北。 (5)經過: 〈1〉:湖南、湖北戰場: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消滅了吳佩浮主力。 〈2〉江西戰場: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 〈3〉福建戰場:攻入浙江,上海。

(6)結果:北伐勝利進軍(北伐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

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7)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1〉建立黃埔軍校,創建國民革命軍。

〈2〉國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動北伐戰爭的進行。 〈3〉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英勇善戰,沖鋒在前。

(8)國民革命失敗的標志:1927年,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在4月,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9)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突然發動反革命政變,

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第12課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后,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進行血腥屠殺。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秋收起義: (1)背景:“八七“會議后,黨中央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2)地點:湘贛邊界。

(3)經過: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開始攻占縣城,損失嚴重,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

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

(4)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革命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意義: 〈1〉是**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2〉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得到的教訓是:必須把工作重點從城市轉入農村。

第十三課 紅軍不怕遠征難

1、 紅軍長征的開始: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2)出發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

(3)結果;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人員損失過半,革命處于生死關頭,

毛澤東有了一個重大決策;放棄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2、遵義會議:

(1)內容:集中全力解決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指揮錯誤, 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2)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1)經過:江西瑞金——渡過湘江——強度烏江,攻占遵義,召開遵義會議 ,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經甘肅到達陜北吳起鎮(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2)長征勝利的意義:

第14課教案歷史八年級范文第2篇

活動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搜集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等英雄人物的資料,了解他們的主要事跡。 過程與方法

學習英雄人物的偉大精神,并努力將其內化為自己成長的指導和動力。

尋找自己身邊的人(主要是同學)身上的優良品質,培養互相學習、互相尊敬的品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及社會調查的能力。 活動準備

提前兩周布置任務,進行準備。

1. 按照自愿原則將學生組成3個小組,分別命名為“王進喜小組”“焦裕祿小組”“雷鋒小組”。每小組十余人,自行選出組長,由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活動。

2.各組負責收集其中一位英雄人物的資料(可以查閱有關書籍、報刊、觀看影視片、進行社會調查等),先在組內交流,然后由組長將這些資料匯總,制定出本組的活動方案。對需要制定課件的小組進行相應的指導。每小組的活動時間為5分鐘左右,選出小組上臺展示的學生和主持人。

3. 對于英雄人物的事跡、精神品質,進行一定的思考,形成一定的認識。

4. 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每人都要有相關的資料及心得體會。

5. 由各小組推薦評委一名,組成評審團,進行各小組活動評比。評審團要根據本課內容、形式等制定評比標準并制出評比表格一張。

6. 教師要多渠道查閱和整理相關資料,總攬全局,精心設計問題。 活動過程

導入

教師說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創業的年代。中國人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從人民中間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他們身上所表現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前進和發展歷程中的寶貴財富。“江山代有才人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人物是我們對愛國主義理解的最好詮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焦裕祿同志的一生為國為民,不辭勞瘁,身患絕癥,仍心系蘭考,感人至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鼓舞了多少青年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用自己的身體攪拌用以壓制井噴水泥長達三個多小時的“鐵人”王進喜……這些英雄人物告訴我們,欲振興中華,只有全力拼搏。這些創業年代的英雄,代表著我們時代的精神。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些英雄,和他們對話。

在學生具體活動之前,教師說明本節課分兩部分進行。前一部分,3個小組以不同形式展現3位英雄人物的風貌;后一部分,師生共同參與,對英雄的事跡精神進行內化。各小組的活動要進行評比,評審團的同學要公布小組評比標準,根據同學們的表現,評選出本次活動最佳小組、金點子發言人、最踴躍發言人。

各組活動展示

一。王進喜小組

主持人首先簡單介紹本小組活動的過程、方法及成果,然后進行活動展示。

四名學生飽滿激情地演唱《我為祖國獻石油》,“錦繡河山美如畫……鐵人精神傳天下……我為祖國獻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犊ぐ旱母柙~,斗志昂揚的旋律,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

之后,一學生播放電影《創業》的片斷,滿含激情地介紹鐵人王進喜的感人事跡,重點突出油井發生井噴,王進喜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用以壓制井噴的水泥長達三個多小時的感人場面。播放與演講同時進行,學生猶如置身其中,無不為王進喜身上所體現的“鐵人”精神動容。

二。焦裕祿小組

主持人介紹本小組兩周以來,深入社會,進行實地考察,撰寫出翔實可靠的社會調查報告,然后進行展示。

一學生在大屏幕上展示他們撰寫的社會調查報告,其主要內容是:他們深入社會調查,發現青島市流亭附近有很多木器廠,他們所需的泡桐樹80%來自蘭考,這些木器廠將泡桐樹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出口日本。

另一學生在大屏幕上打出焦裕祿手跡:“拼上老命大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然后飽含激情地介紹焦裕祿同志當年在蘭考這個最困難的縣造福千秋的事跡:為了改變蘭考全境的飛沙地、老洼窩、鹽堿灘,焦裕祿提倡種植泡桐樹,如今幾十年過去了,蘭考境內長滿了成片成網的泡桐樹,全縣半數以上的耕地實行了農桐間作,一畝地每年僅泡桐樹就可增值300多元。所以至今在蘭考仍傳唱一首民歌:“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 三。雷鋒小組

主持人介紹:雷鋒的事跡我們非常熟悉,因此,小組活動的主要目標是了解世界七大洲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是如何學雷鋒的。

一學生上臺介紹:1994年3月,在遼寧大連的一家日本獨資企業?D?D大連原田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推出了一項學雷鋒的創舉?D?D“雷鋒卡”。“雷鋒卡”對員工的勞動態度、工作效率、工作質量、遵守規定、團結互助方面進行考核,半年一次,作為對獲卡人的精神鼓勵,作為職工升級和表彰的評價基準。在日本,有森藤悟、橋本幸夫等編譯的《雷鋒物語》。在撫順雷鋒紀念館的留言簿上,幾位美國人留下了這樣的話(譯文):“雷鋒的精神就像一滴油,他能覆蓋整個大洋,使世界更加平靜。”

一學生上臺配樂詩朗誦:《雷鋒是一支歌》。“從中國的幼兒園,唱到美國的西點軍校……誰說雷鋒不見了,請聽這跨世紀的歌聲。”

最后,本小組提議全班同學齊唱《學習雷鋒好榜樣》,結束前部分活動。 討論、內化的過程

教師:充分肯定3個小組的出色表現,對“焦裕祿小組”深入社會實踐調查的行為進行大力表揚,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引導學生對3位英雄人物的事跡形成一個整體的輪廓,在整體感知的情況下指出,學習英雄人物的事跡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要將他們身上所具備的不平凡的品質內化為我們成長中的指導和動力。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當時已大大不同,這必然也會使我們用和以往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他們。進而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具體談談應如何向這些英雄人物學習。一定要引導學生從自身談起,切勿一味“高談闊論”,要談到實處。(學生回答踴躍,不一一列舉,僅選其中一位復述)

學生回答:通過對這3位英雄人物事跡的學習,我覺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具有遠大的理想,所以我談的心得主題就是:“學習英雄,樹立遠大理想。”理想,是指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奮斗的有可能實現的目標,是一種精神現象。

理想是鼓舞我們前進的動力。崇高的理想是戰勝困難、開拓進取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才有堅定的信心、不屈不撓的毅力?!秶H歌》中“英特納雄奈爾一定要實現”的壯烈歌詞和高亢旋律,不知推動了多少人為之去奮斗,寫下了一篇篇壯麗詩篇。烽火硝煙散去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主義理想同樣哺育了千千萬萬的英雄模范。雷鋒、焦裕祿、王進喜……他們之所以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不凡業績,是因為他們心中樹立起了崇高的理想。今天,我們正處在人生的黃金時代,燦爛的前景在向我們招手,美好的理想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信心和力量,同學們,讓我們團結起來,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在理想的旗幟下,奮勇拼搏吧!

若時間允許,可再指出,絕大部分英雄都是由平凡的人成長起來的,由此引導學生要多向周圍的同學學習,樹立一種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的風氣。

小結

板書

作業

第14課教案歷史八年級范文第3篇

1知識與能力: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影響;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分析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關于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中國近代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關于19世紀后半期中國的民族危機加深總體情況(歸納、建立知識體系)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必要性)。同時,隨著西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擴張的能力增強(可能性)。于是擴大了對中國的侵略。

具體表現:①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如:美日侵略臺灣,沙俄侵略新疆,英國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②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如:各國在中國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危機的新特點:(與19世紀中期比較)

①危機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和西南,西北邊疆擴展(以東南沿海為主)

②外國的侵略由軍事向經濟領域延伸(以軍事侵略為突破口)

③更多的國家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以英國單個國家為主)

④外國對華商品輸出的同時,加強資本輸出。資本輸出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華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輸出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協再到相互勾結) 危害:①政治上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

②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清政府的統治更加腐敗無能

1、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

1)、侵華野心由來已久(文化因素)。歷史上,日本就覬覦亞洲大陸。如:明朝時日本的豐臣秀吉就兩次就于159

2、1597年兩次侵略中國。近代,日本將“開拓萬里波濤”作為大和民族的國家理想。

2)、(經濟因素):19世紀后半期,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向帝國主義過渡,強烈要求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同時政治與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擴張的能力增強。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日本寄希望于戰爭,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

4)、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日本向中國挑釁的機會。

日本對外擴張的路線

臺灣——朝鮮——滿州——全中國——東南亞——全世界。

2、戰爭的經過

3、戰爭的結局及影響

《馬關條約》內容及危害

請同學們分析:這一條約在內容上與《南京條約》《天津條約有何不同》?(允許日本在華設廠。這一條款表明西方國家對華侵略的主要方式變化,即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

危害:①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國內地。

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在另一方面,給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即同時具有正面、負面影響)。

③巨額賠款回生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財政負擔。

④日本的“勝利”刺激了西方列強對華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強隨即拉開了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

⑤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嚴重地破壞了中國主權。

二、八國聯軍侵華與人民的反抗

1、義和團運動爆發

原因: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激起了中國人民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仇恨。特別是外國傳教士在山東胡作非為,激起了山東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國民間有習武的傳統,樸素的愛國熱情遭遇外國資本主義的罪惡,引發了這次反帝斗爭。

1)、義和團與清政府關系的變化:利用——圍剿(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認識不清)

2)、對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這個口號鮮明地反映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亡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對于動員和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義和團運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扶清”表明義和團對清政府認識不清,使義和團放松了對清政府陰謀手段的警惕,給義和團帶來了災難。“滅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

背景:①19世紀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②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從中國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權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國家借口義和團運動威脅到他們在中國的侵略權益。

時間:1900。6

3、《辛丑條約》簽訂及影響

(1901.9)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嚴重不平等條約。 戰后的巨額賠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便于列強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14課教案歷史八年級范文第4篇

案(北師大版) 本資料為woRD文檔,請點擊下載地址下載全文下載地址

第14課宋詞和元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及其代表作的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明白文學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有什么樣的時代背景就有什么樣的文學內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劇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蘇軾、李清照、辛棄疾詞作品的不同風格特點及其歷史背景的了解與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和有關的歷史圖片和戲劇作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同時增強對有關歷史知識的了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

李清照、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以及關漢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結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這種情感的遷移,啟迪學生關心國家命運,關注社會發展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和元雜劇

難點:元曲的特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學生回答教師導入新課:宋元時期的科技達到中國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僅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對外傳播又大大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就在同一時期,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也呈現空前繁榮的局面?,F在我們就一起學習《第14課宋詞和元曲》。

二、學習新課:

(一)意境悠遠的宋詞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所附蘇軾的詞,認知詞的形式。

教師提問: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屬于什么文學體裁?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是一首詩,而是一首詞。詩與詞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現為詩的句式很整齊,或五言,或七言,而詞的句式長短不一,比較自由多變。宋朝是詞最為繁榮的時期。

.詞的形成。詞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詞的產生是隨著音樂的發展而出現的。唐中期以來,音樂發展較快,而句式整齊的詩較難配樂,因為音樂是靈活多變的。為了便于歌唱,人們便按樂曲節拍來填寫歌詞,出現長短不一的句式,這就是詞。它在唐朝出現,五代得到發展,宋朝達到高峰,取得輝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現大量的詞人,僅《全宋詞》著錄的就有1300多人,詞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利用多媒體列表講述三人成就及其特點。

A.(多媒體顯示蘇軾頭像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蘇軾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皆具極高的文學才華。蘇軾對詞的發展有重大貢獻。在他之前的詞大多拘泥于個人情感,格調不高。蘇軾拓展了詞的內容,既有關于個人情感、山水風景的,也有詠史、說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們來欣賞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一下他的風格特點。

學生大聲朗讀,體會其風格。教師創造意境,給予指導:讀這首詞,猶如站在一個高高的山崖上,腳下是滾滾的江水,巨浪轟響地拍打著山崖,你昂首挺立,極目遠眺,氣定神閑地望著遠處的山、遠處的水和那無盡的天……你的心情會是怎樣?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點撥:景象雄渾壯觀,心情豪邁奔放,這就是蘇詞的風格特點。

B.與蘇軾的豪邁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詞則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頭像及其代表作《如夢令》全文。

李清照,山東濟南人,杰出的女詞人,生活于兩宋之交,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動蕩的兩宋之交,生活不穩定,她的詞風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樂,后期憂郁、多愁。我們來欣賞她的代表作《如夢令》。

學生低聲吟讀,體會其意境:這首詞的含義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風急,早晨醒來,余醉中尋問侍女,一夜的風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樣了?侍女回答海棠依舊,詞人不滿地駁道,應該是綠葉多而紅花少。

學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師點撥:與蘇軾那種氣勢磅礴的豪邁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詞則給我們一種小橋流水般的清新與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摯,風格委婉,所以她被稱為婉約派詞人。

c.南宋雖然偏安江南,在詞方面也頗有成就,其代表人物為辛棄疾。

出示辛棄疾頭像及其代表作《破陣子》:辛棄疾為南宋杰出詞人,山東濟南人,生于南宋時期,一生關心抗金事業。曾參加過抗金義軍,多次上書要求恢復中原,但未被采納。我們來欣賞一下他的詞。

學生朗讀《破陣子》之后,教師解釋其含義:這首詞的含義是--醉酒時也不忘撥亮燈光來看心愛的寶劍,睡夢中也似乎聽到雄壯的軍號聲,看見士兵正在吃肉,樂隊正在演奏戰歌,軍隊正在被檢閱,騎著飛快的馬,拉開強勁的弓,英勇作戰,奮勇殺敵,恢復中原,實現祖國統一,贏得愛國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無力了。這首詞反映了作者理想與現實的對立,渴望馳騁沙場,恢復中原,統一祖國,卻已不再有這個機會與能力。表現了有志報國而不得伸的悲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氣勢雄壯的豪邁風格。這與蘇軾有相似之處。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出詞在宋朝的繁榮昌盛。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一般給予這樣的總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元曲。

(二)“感天動地”的元雜劇

.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學形式?它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閱讀課本了解:元曲包括元雜劇和散曲。元雜劇是通過人物的動作、歌唱、道白和舞蹈來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它屬于一種戲曲藝術。散曲是一種新詩歌,只有清唱,沒有動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長短表達上更為自由,更接近口語。元曲是一種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和接受的藝術形式,因為它不僅在內容上能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為什么元朝會出現這種接近人民的藝術形式呢?

學生思考,教師講解:這是元朝城市經濟發展的產物。宋金以來,城市經濟發展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業發達,人口眾多,文化昌盛,為劇作家的創作提供了素材,同時也對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產生了這種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藝術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學的代表。出現了大批優秀的劇作家和劇本,當時知名的劇作家有79人,雜劇有136種,其中關漢卿的作品最為出色。

關漢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劇作家,多才多藝,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間語言,而且懂得舞臺藝術,一生中創作大量劇本,保留至今的有15個,大多反映人民群眾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擊壓迫者的殘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竇娥冤》。

誰知道《竇娥冤》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嘗試介紹,教師補充:《竇娥冤》寫了一個名叫竇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竇娥3歲喪母,7歲被賣給蔡婆婆作童養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討債,遇見壞人,被地痞張驢兒和他的父親相救。后來這兩人以此為借口住進蔡家。張驢兒見竇娥貌美,非要娶她為妻,竇娥不肯。后來張驢兒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張驢兒誣陷竇娥并逼她順從,竇娥不屈。張驢兒告到官府,官府見錢眼開,竇娥受了重刑,但為了年邁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場的,竇娥對這個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訴,并詛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將出現三件奇事:鮮血飛鏈,六月飛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應驗。在戲劇最后,竇娥的冤魂出場,讓她的父親為她報了仇。這個故事不可能是真實的,但它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愛憎,而且表現了人民群眾申冤復仇的愿望。

元朝時期,著名的劇作家還有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王實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漢宮秋》、《西廂記》等。

三、課堂小結:

第14課教案歷史八年級范文第5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少數民族跨入社會主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榮。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族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黨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保證。我們要維護國家統

一、鞏固各族人民大團結。通過對有關民族工作知識內容的學習,進一步認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團結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3.過程與方法:歸納各族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史實,培養學生通過具體事件發現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倡導積極思考、與他人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并鼓勵學生用此方法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注重歷史學習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點及突破:

本課重點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梢酝ㄟ^設疑法引導學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和意義。通過結合生活實際補充大量的生動的圖文信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如何實行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

三、教學方法: 1.提問探究法。 2.材料歸納法。 3.小組活動法。 4.講述法、講解法。 5.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歌曲《愛我中華》。這首《愛我中華》是我國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歌,每當聽到這首優美的旋律,我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團結和興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民族團結》一課。 講授新課:

一、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

1.我國的民族構成和民族分布的特點

1 提問:(1)我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漢族占主體,少數民族有55個。在全國總人口中漢族占92%,少數民族占8%。

(2)我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看圖說分布特點)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雜居。漢族集中的地區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有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居住。這是大雜居。小聚居表現的很明顯。(舉班級的例子。班級絕大多數同學是漢族,請問班級里哪位是少數民族同學?你知道你們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嗎?)

這種分布特點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動形成的。這種分布特點有利于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上密切往來,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國建立后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為什么實行這一制度呢?首先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在歷史上各民族進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權如何管轄少數民族地區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敵、爭取獨立解放的斗爭中作出了什么貢獻?

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補充如下:

(1)友好交往: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了天可汗。唐和吐蕃關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納了外來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達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轄:漢代設西域都戶,是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漢、蒙、維雜居通婚,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設置駐藏大臣與****共管西藏。

(3)反抗斗爭:1840年開始中國遭受列強入侵,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國的入侵。1888年和1904年,英帝國主義先后兩次發動了對中國西藏的侵略戰爭。英勇的西藏軍民奮起抵抗,連僧人都行動起來,他們用土槍、大刀、長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槍、火炮武裝起來的英國侵略軍進行了殊死斗爭??谷諔馉帟r期,鄂倫春族子弟積極參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奮戰。當地鄂倫春族人民不顧日本侵略軍的殘酷迫害,為抗聯帶路、送信、運糧、偵察敵情,配合抗聯攻打據點,用鮮血捍衛了祖國的尊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西藏宗教

2 領袖**大師致電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

以上這些史實說明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 (1)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國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

B.各民族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適宜于合作互助,不適合分離的民族關系。 C.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共御外敵、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休戚與共的親密關系,形成了相互離不開的政治認同。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學生讀圖找到我國設立的自治區。) (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優越性有哪些?

啟發學生發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呢?少數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更好地照顧到本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下面我們來學習,在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國如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二、各民族共同發展

1.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產業發展

由于歷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數民族地區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極其薄弱,因此建國后我國首先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提問: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時期修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學生觀看川藏公路圖片)看這條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間,人民解放軍在修筑這條公路時,克服了高原凍土、泥石流、雪害、山體滑坡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終于使這條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車,密切了內地和邊疆的聯系,它們為西藏經濟建設的發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

新中國成立時,少數民族有四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封建地主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有三十多個民族,當時有3000多萬人口;處于封建農奴制的約400萬人口(民主改革西藏前實行封

3 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毫無人身自由,可以被農奴主買賣、或贈送給別人,他們的后代仍是農奴);處于奴隸制的,當時有100萬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殘余的,當時有60萬人口(如鄂侖春族)。經過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一下跨越了幾個社會歷史階段。(播放《西藏民主改革》的影片。1961年改革完成,百萬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3.發展農牧業經濟,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產業主要是畜牧業、畜產品加工如毛紡、皮革制造等等。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傳統產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展示“蒙牛”產品的商標)提問:這是哪個企業產品的商標?蒙牛乳業集團在哪個省? 蒙牛乳業集團創造了中國民營企業超速發展的神話。從1999年創立到現在,僅僅5年,蒙牛在全國乳制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2004年12月3日,蒙牛又做出一項驚人之舉──花2億元在呼和浩特建起了一個蒙牛澳亞示范牧場。這個牧場將歐洲式、美洲式、澳洲式、亞洲式的種草、養牛、擠奶技術集于一體,簡直就是個“牧場聯合國”。目的就是要使中國的種草、養牛、擠奶技術,快速實現與歐美發達國家百年經驗技術的接軌!這是推動中國乳業發展的大事。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少數民族地區也緊跟開放的步伐,廣西的北海市被列為國家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烏魯木齊、南寧、昆明、呼和浩特、銀川、西寧、貴陽被國家列為內陸開放城市。在這些地區國家實行更加優惠的政策。

提問: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面臨著什么發展機遇?(國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提問:西部大開發在哪些省市自治區進行?為什么實行西部大開發,西部大開發有哪些重點的項目?西部大開發涉及的省、市、自治區:重慶、四川、云南、貴州、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內蒙古、廣西等。

西部大開發的原因:西部地區由于受歷史、自然和區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近十幾年來,這種差距還呈拉大趨勢。在繼續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逐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加速實現全國各地區的共同繁榮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會穩定,將發揮重要作用。廣大西部省區地處祖國邊疆,是少數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來,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問題搞顛覆和分裂活動。維護和保持民族地區的穩定,挫敗國內外敵對勢力分裂我國的陰謀,很關鍵的一條,就是不斷加快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4 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根本上鞏固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寧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項目有哪些?包括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水利樞紐、青藏鐵路、交通干線等重大項目。而其中最讓西部人動心的是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兩大世紀工程,這是讓西部人走向富裕、為東部建設貢獻力量的工程,令國人翹首。 3.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國家幫助少數民族發展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外,其余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其中壯、布衣、苗等十多個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幫助創制和改進的。

在我國無論是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領域,還是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都得到廣泛應用。(如:畢業證,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所有商店、工廠牌匾都用兩種文字標識;考試有少數民族語文、電臺電視臺播放少數民族語言的電視節目)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重要會議和全國或地區性重大活動,都提供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等民族語言文字的文件或語言翻譯。 高考招生對少數民族實行照顧的政策。很多大學設民族預科班。

為支援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國家還派出了大批的支邊干部??追鄙墙艹龅拇?。(學生講孔繁森的事跡。)

孔繁森是新時期優秀黨員的杰出代表,也是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發展的楷模。 小結: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你們想一想,我們能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呢?如何與少數民族的同學相處呢?

第14課教案歷史八年級范文第6篇

導課

師:同學們好。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民革命的洪流,國民黨制造了兩次反革命政變,分別是四一二政變,七一五政變。面對國民黨斬盡殺絕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到、征服,而是擦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繼續戰斗,在各地興起了一次次起義,最終形成了燎原之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第15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師:請同學們翻開課本75頁,我們一起來學習今天的新課。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課本上第一部分的內容。(約2分鐘)

一、八一南昌起義

師:好,時間差不多了,同學們瀏覽完了嗎?好,請同學們想這樣一個問題,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共為什么要發動武裝起義? 生:面對國民黨反動派要將革命者斬盡殺絕的屠殺政策,中國共產黨只剩下唯一的選擇,那就是高舉起革命的大旗,進行武裝抵抗。(書)

師:這位同學回答的真不錯,這說明當時進行武裝起義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八一南昌起義的概況。

師:同學們,南昌起義是什么時候爆發的呢? 生:1927.8.1 師:很好,請同學們在書上劃一下南昌起義爆發的時間,那地點在哪里呢? 生:江西南昌。

師:非常好,那南昌起義領導人又有哪些呢? 生: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 師:說的很對,那么南昌起義的結果怎么樣?勝利了?還是失敗了?請同學們翻到課本76頁,看書上第二段怎么說的,我們同學說對了,起義軍在轉戰中失敗了。所以說南昌起義的結果就是勝利轉向失敗。

師:同學們,南昌起義勝利之后,南昌起義這支部隊又到哪去了呢?

生:廣東。保存下來的部隊一部轉移到廣東海陸豐地區,另一部由朱德、陳毅率領轉入湘南,開展游擊戰斗。(書)

師:同學們想一想,起義部隊為什么要撤離南昌,南下廣東。為什么又在南下廣東中受到嚴重損失?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一下,之后老師找同學來回答。(2分鐘) 生:

1、敵人兵力強大、裝備精良;

2、革命隊伍少、力量小。 師:那么,要想革命成功,應該具備什么素質呢?

生:

1、壯大革命隊伍;

2、有正確的革命理論和戰略思想做基礎;

3、有先進的武器。。。。

師:那么怎么壯大革命隊伍呢? 生:到邊遠的山區去壯大。

師:說得好。國民黨的軍隊占領著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強大;革命隊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敗國民黨,只能到農村去。雖然這次起義由勝利轉為失敗,但它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誰來說一說,南昌起義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

生:南昌起義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它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開辟了新的篇章。(書)

師:答對了。我們看一下書上76頁右上角的想一想:為什么以“八一”作為人民解放軍建軍節?這是因為通過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創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隊伍。同學們要記住八一建軍節的來歷,它與我們今天學的南昌起義緊密聯系。南昌起義之后,中共又發動了一次起義-------秋收起義。

二、 革命搖籃井岡山 師:我們來看一下秋收起義的概況。秋收起義是哪一年爆發的呢?

生:1927.9 師:那么秋收起義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攻占長沙。

師:結果如何呢?對,失敗了。那么失敗之后,作為領導人的毛澤東做出了一個什么決定呢?他決定向井岡山進軍。這也就是我們這節課的第二個大的內容------革命搖籃井岡山。

師:那同學們想想,秋收起義的部隊為什么要向井岡山進軍?

生:因為井岡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群眾基礎好;遠離大城市,安全。

師:我們都知道,秋收起義之后,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部隊輾轉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勝利會師。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書)

師:同學們看一下課本左下角的想一想: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

生:因為城市力量強大,農村可以保存革命力量,積蓄發展革命力量。

師:好,我們現在看一下76頁中間的這幅圖片,紅軍井岡山會師地全景。從這幅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井岡山整齊、美觀、綠樹成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實當年的井岡山很貧困、落后。革命很艱苦,革命領導人和人民群眾都過著艱苦的生活。同學們知道“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嗎?

工農紅軍第4軍,在井岡山冬季訓練時,由于敵軍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生活十分困難。一日三餐大多都是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根本吃不飽,穿不暖。為了解決眼前問題,紅4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的運動。作為軍長的朱德也隨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兩只籮筐裝的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40開外的人了,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大家心疼他,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了,他沒了扁擔,心里很著急啊,于是連夜做了一個扁擔為了防止再次丟失,他在上面刻了三個字“朱德記”。 師:我們從朱德身上能學到他什么優秀品質呢?

生:無私奉獻、平易近人、以身作則、艱苦奮斗、吃苦耐勞。。。。

師:很好,希望同學們把學到的這些品質用到我們以后的學習當中。中國農村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當時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

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正確革命道路的開始。(書)

師:繼井岡山根據地之后,1928-1930年,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各地武裝起義的基礎上,創建了一批農村革命根據地。

師:由于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紅軍的壯大使國民黨不安。于是,國民黨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連續發動了五次圍剿。請同學們看書,圍剿和反圍剿結果怎樣? 生:前4次反圍剿成功,第5次失敗。 師:為什么前4次成功了,第5次失敗了? 生:前4次反圍剿成功-----中央領導的正確領導;第5次失敗----由于毛澤東已被迫離開紅軍領導崗位,中共臨時中央放棄了紅軍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經驗。硬拼、打陣地戰、消耗戰、結果遭受重大損失。(書)

三、紅軍不怕遠征難

師: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進行了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好,我們接著看本課第三個內容------紅軍不怕遠征難。在講第三個內容之前,老師要播放一首歌,它是電視劇《長征》的主題曲,《十送紅軍》,同學們先來感受一下人民群眾對紅軍戰士的深厚情誼。(3分鐘)

師:好,時間差不多了,從歌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群眾對紅軍戰士的那種深厚情誼。聽完長征的主題曲,我們一起來看長征的概況。

師:長征具體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生:1934.10-1936.10 師:同學把書翻到第79頁,我們一起看一下長征的路線圖,從途中我們可以看出,長征是從江西瑞金出發的,到達遵義,然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穿過毛兒蓋的大草地,最后經過六盤山到陜北的吳起鎮。此時長征還未結束,到1936.10,紅軍

二、四方面軍,與中央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師:有誰給老師說一下長征勝利有什么意義?

生: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師:很好。在長征過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誰可以舉出事例呢?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戰士,名叫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戰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那母子三人,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饑。最終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個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對人民群眾對戰友的那種深厚情誼,深深感動著我們,在長征過程中,像謝益先這樣感人的事例很多。讓我們看到了值得我們銘記在心的長征精神----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團結互助。。。。。。 在我們校園中,這些紅軍精神值得我們發揚。

師:在長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會議----遵義會議。我們一起來看遵義會議的概況。 師:遵義會議哪一年召開的?

生:1935.1 師:遵義會議的內容是什么?

生: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師:很好,那么遵義會議有什么最要的歷史意義呢? 生: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師:很好,同學們在書上把遵義會議的內容、意義劃出來。 師:同學們,毛澤東有一首詩是反映紅軍長征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你們知道嗎?對,就是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你們集體朗讀一遍。

上一篇:教師無償補課自查報告范文下一篇:高中英語36個寫作句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