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環境監測環境治理論文范文

2024-01-26

環境監測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國969個城市為研究對象,用2006—2010年數據探討環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資進入與污染排放。結果發現:(1)FDI能帶給中國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2)人均GDP與環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庫茲涅茨曲線”。(3)產業結構會加劇污染的產生。(4)當地工業總產值過高,使得污染嚴重,會使得外資轉移到西部與中部低GDP區繼續去污染。環境管制雖抑制了FDI進入投資,卻無法使污染達到減少的效果。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環境污染;環境管制;三階段最小平方法

摘要:以2001—2010年中國969個城市為研究對象,用2006—2010年數據探討環境管制是否有效抑制外資進入與污染排放。結果發現:(1)FDI能帶給中國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2)人均GDP與環境污染存在倒U型的“庫茲涅茨曲線”。(3)產業結構會加劇污染的產生。(4)當地工業總產值過高,使得污染嚴重,會使得外資轉移到西部與中部低GDP區繼續去污染。環境管制雖抑制了FDI進入投資,卻無法使污染達到減少的效果。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環境污染;環境管制;三階段最小平方法

一、導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FDI也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背后的基礎性驅動因素。在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的同時,中國的環境質量也在急劇惡化,大部分進出口行業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廢氣排放量和固體廢物產生量不斷增加。FDI和環境污染之間究竟存在何種聯系,FDI是否是導致我國環境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等問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已有文獻中,存在大量關于經濟增長與環境關系的研究。Grossman和Krueger(1995)借助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所采集到的城市大氣質量數據,通過構建四類環境污染指數,在此基礎上經驗分析了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被稱之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1]。何禹霆、王嶺(2012)利用省際面板數據分析城市化和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結果表明城市化與工業廢水排放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U型關系,且拐點為62.05%[2]。謝申祥(2012)以2003—2009年我國省際面板數據,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FDI投資方式與二氧化硫排放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經濟增長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我國的確存在,同時FDI的“污染避難所”假說在樣本期內不成立[3]。

也有學者研究否定了庫茲涅茨曲線的存在。李達等(2007)研究了大氣污染物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它們不符合EKC關系[4]。易艷春、宋德勇(2011)研究經濟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關系,檢驗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適用于中國。線性和倒U模型的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我國EKC模型是倒U型的假設被拒絕了[5]。

現有文獻中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影響盛行的一個觀點是“污染避難所”假說。其中一些學者的研究為“污染避難所”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認為FDI惡化了區域環境質量(Zarsky,1999)[6]。Wang(2002)認為由于FDI具有從高規制向低規制國家流動的利益驅動,因此對于欠發達國家或地區而言,FDI的流入會惡化當地環境,使之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7]。Wagner and Timmins(2004)運用OECD和部分非OECD成員國1995—2002年的數據,證實了“污染避難所”假說在大多數污染密集型行業成立[8]。蘇振東、周瑋慶(2010)采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環境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結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流入確實對我國環境具有明顯的負面作用,“污染避難所”假說在我國成立[9]。

另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認為FDI的進駐不但沒有惡化東道國的環境質量,反而有利于改善區域環境污染。Prakash和Potoski(2007)認為從環境保護效率高國家流出的FDI更能提高東道國環境保護效率,增強東道國環境管制標準[10]。方鳴等(2010)以中國大陸27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為基礎,研究結果表明:“污染避難所”假說在中國的經驗驗證中可能并不成立,FDI的流入不僅帶來了資金,同樣也帶來了技術,FDI的技術效應對于中國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1]。包群、陳媛媛(2012)研究發現外資進入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治污技術,內資企業的治污技術學習效應都有利于抑制東道國污染排放[12]。

總體來看,由于研究的對象、思路和方法的差異,各國學者關于FDI對環境污染的影響研究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關于經濟增長、FDI與污染物排放之間的關系仍然值得作深入而細致的探討。本文嘗試采用較新的數據,考慮環境管制水平因素,進一步討論我國經濟增長、外商投資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

二、基本模型構建

(一)研究假設

為了系統分析外資、環境污染及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建構了一個3SLS模型,然后引入環境管制水平觀察三者之間的關系。為此提出以下假設:

研究假設1: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環境污染有顯著影響。

1-1:工業總產值對東道國環境污染有顯著影響。

1-2:環境管制保護對東道國環境有顯著影響。

研究假設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顯著影響。

2-1:外商直接投資進入對東道國會帶給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2:工業總產值對東道國會帶給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3:污染源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4:人口密度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影響。

2-5:土地對東道國國內生產總值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假設3:產業結構對東道國污染有顯著影響。

研究假設4:工業總產值加重是否會對外商直接投資轉移別的地方有顯著的效果。

4-1:國內生產總值對外商直接投資會有顯著的影響。

4-2:土地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影響。

4-3:內資企業對外商直接投資排擠效果有顯著影響。

研究假設5:環境管制水平介入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抑制效果。

(二)研究對象及數據源

本文采用2001—2010年中國大陸城市,扣除資料不齊和缺陷的,十年共969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以兩大污染源,廢氣污染排放量以及廢水污染排放量作為本研究的數據源。為了更深入分析,本文將中國劃分為二大地帶,即:東部、中西部,另細分以東部、中西部為界線,又分高低GDP四大類,即東部高GDP、中部與西部高GDP、東部低GDP以及中部與西部低GDP。

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11個省市,包括510個相關城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市、自治區,包括459相關城市。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土地(行政區域)面積、人口密度、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GDP)、內資企業數據來自中國城市年鑒(2001—2010年)。

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總產值數據來自中國環境年鑒(2001—2010年)。

環境管制水平(廢氣+廢水為治理設施運行費用)數據來自中國環境年鑒(2006—2010年)。

(三)研究模型

本研究以STATA10軟件進行實證分析。首先以敘述統計分析對樣本研究變量做敘述性統計,然后再進行共線性檢定,以避免自變量間產生高度線性重合,最后再以3SLS驗證研究假設。

本文從環境管制的角度,建構一個同時包含經濟增增長、環境污染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的聯立方程模型,分別探討2001—2010年及2006—2010年由環境管制下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其回歸模型如下:

其中Yit代表污染排放量;FSit代表工業廢水排放量;FQit代表工業廢氣排放量;FDIit代表外商直接投資;PDPit代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it代表國內生產總值;ENPVCit代表環境管制水平;INDOVit代表工業總產值;DOMENit代表內資企業;INDSTit代表產業結構(第二產業GDP占GDP比例);POPit代表人口密度;LANDit代表土地(行政區域)面積;下標i代表第i個地區;下標t代表第t的年份。

三、實證分析

(一)敘述統計分析

針對所搜集的樣本數據,進行敘述統計分析如下(見表1、表2):

(二)共線性檢定

共線性是兩個以上的自變量間具有高度相關性。當共線性存在時,會降低解釋變量能力,而影響回歸模式的有效性。在進行回歸分析前,應先注意自變量間是否存在共線性。本研究以VIF值來檢定是否存在共線性問題。由表3中可知,各項自變數的VIF值均小于10及TOL都大于0.1,表示本研究中的三階段最小平方法模式無共線性的問題存在,因此不會影響到回歸模型中母數估計值的正確性及穩定性。

(三)研究假設驗證

見表4~11。

(四)實證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討五個假說:污染避難所假說、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環境競次假說、污染轉移效應,環境管制保護等變量與污染、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間的關系。通過敘述統計、共線性假定與三階段最小平方法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假說驗證。研究結論匯總于表12。

本研究共有5個最主要假說,10個附屬假說。其中3個主要假說成立,5個附屬假說成立,另2個主要假說和5個附屬假說,因探討的方式不同亦有不同的看法。

1. 環境污染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FDI在1%顯著水平下,對廢水排放量及廢氣排放都有促進作用,因此假說1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會加劇東道國的環境污染,驗證了“污染避難所假說”成立(如表4)。

(2)在不同的污染排放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對其污染存在倒U情形有顯著影響,假說2成立,即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如表4)。

(3)在產業結構1%顯著水平下,使得環境污染顯得更嚴重(如表4),為了加快經濟結構的轉變,導致產業結構成為影響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實證結果發現,東部、中西部只要是較高的GDP,產業結構都會惡化,西部較低GDP區,廢水污染沒有這類情況。不同的結果取決不同的地理環境,因此“環境競次理論”在中西部較低GDP區有發揮空間(如表11)。

(4)較高的GDP區,當工業總產值過高時,FDI是不會想來投資的(見表8)。

2. 經濟增長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外商直接投資”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如表4~11)。

(2)“兩種污染源”,廢水污染排放量以及廢氣污染排放量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顯著,所以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犧牲環境利益。

(3)“人口”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GDP是會減少的可能(表4),反而在1%東部較低GDP的人口,會使GDP上升(見表8),說明中國面臨地區和城鄉巨大差異。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以及資源環境瓶頸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矛盾。

(4)“土地面積”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中國的GDP有促進作用(見表4)。

3. FDI三個方程式估計結果顯示:(1)“國內生產總值”在1%的顯著水平下,FDI更樂于投資,良好的經濟基礎、投資環境、開放政策及發達的交通運輸條件,有利于外資進入(見表4~11)。

(2)“土地”在10%顯著水平下,FDI較不易進來投資,有可能考慮的原因是運輸距離,土地越大,距離市區越遠,成本越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資會選擇土地面積較小的城市或鄉村的地帶(見表4~11)。

(3)“內資企業”在10%顯著的水平下,與FDI具有擠出效應(見表4),當一個市場開始飽和時,就會有人轉移到別的地方投資,我們可以從表8看出,在低GDP的東部區,外資內資就不具有排擠效果,落后之地競爭壓力較小,會產生合作效應。

(4)“環境管制水平”在1%顯著水平下,對外商直接投資會有抑制的效果(見表5),對于FDI而言,當成本高過于利益,這時FDI是會打退堂鼓的。

(5)環境管制水平對于中國的污染排放量依舊無法改善,甚至(見表5)在環境管制水平1%顯著水平下,產生正向的顯著性,意指中國正處于發展中的階段,政府并未通過降低環境管制標準來吸引FDI。

四、結論

本文通過環境管制對外商投資、環境污染的影響,剖析了環境污染、經濟增長與外商投資間的相互關系,發現外商直接投資確實能促進中國經濟增長,但“污染避難所假說”存在的事實無可否認,檢定證明存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呈現倒U情形。環境管制對污染有了出入性的差異,但是對外商卻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使得往后會看到“污染轉移效應”產生。

我國應堅持合理的環境準入制度,有選擇地利用外資。在引進外資的同時,更要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環境標準,加快實現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促進環境保護措施的有力實施。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 -377.

[2]何禹霆,王嶺.城市化、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污染的影響[J].經濟體制改革,2012,(3).

[3]謝申祥,王孝松,黃保亮.經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方式與我國的二氧化硫排放[J].世界經濟研究,2012,(4).

[4]李達,王春曉.我國經濟增長與大氣污染物排放的關系[J].財經科學,2007,(2).

[5]易艷春,宋德勇.經濟增長與我國碳排放: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分析[J].經濟體制改革,2011,(3).

[6]Zarsky L. Havens,Halos and Spaghetti. Untangling the Evidence abou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Environment[C]. OECD Confer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The Hague,1999.

[7]Wang H,Jin Y. Industrial Ownership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2.

[8]Wagner,U. J,Timmins,C.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FDI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4,2(2):231-256.

[9]蘇振東,周瑋慶.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環境的影響與區域差異[J].世界經濟研究,2010,(6).

[10]Prakash,A.,Potoski,M. Investing up:FDI and the cross-country diffusion of ISO 14001 management system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7:723-744.

[11]方鳴,應瑞瑤,劉美玲.FDI和環境污染的關系分析——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12]包群,陳媛媛.外商投資、污染產業轉移與東道國環境質量[J].產業經濟研究,2012,(6).

責任編輯、校對:高鐘庭

環境監測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國環境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對環境監測工作產生一定影響,提出了一些加強措施。

【關鍵詞】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作用;措施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各種環境因素是否滿足環境建設項目要求,則必須由環境質量結果來表明,環境評價體系中環境要素是否可以滿足建設項目必須由環境監測結果來支撐,因此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以建設項目的環境監測分析數據為基礎,只有運用有效的環境監測手段,根據建設項目擬建地具體的環境情況做出合理的調查和分析,才有可能獲得第一手真實的建設項目周圍環境質量情況基礎數據,才能夠對其做出較為正確的、客觀的環境質量評價。

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是對建設項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點、濃度、污染等級、分布概況等做出監測和分析,進一步評估和預計這些污染因素的變化趨勢,最終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和依據。有了建設項目周圍環境因素的監測數據,再根據項目自身氣象和水文等資料,構建、驗證并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和預測模型,形成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為建設項目的布局和環境監測計劃提供重要依據。

環境監測分析數據最終體現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成為該項目制定環境保護措施的主要參考依據,同時也是地方環境管理部門核查建設項目是否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重要依據。通過制定合理的環境監測計劃,并將其在建設項目中得到執行,就可以實現對環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預防,進一步改善環境保護措施,成為環境質量控制和保護的有效預警手段。

在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階段實施環境監測,可以確定建設項目周圍環境質量是否達到了地方環境管理部門要求的標準。同時,也是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的質量指標作出進一步驗證,可以體現出環境評價單位的技術水平。

2.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限制,致使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使獲得的監測數據不具代表性,某些監測數據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的實際狀況。同時,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原因,環境評價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一些監測工作進行壓縮或省略,為了趕進度,監測單位對于某些監測項目的分析未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如固體廢物或土壤的監測分析本應在磨碎后自然狀況下進行風干,但為了省時間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由于方法、技術及數據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該工作目前處于空白狀態或無實際運用價值,大多數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只是走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測數據準確性不高,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從而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

在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指標的監測方面,可能受到設備、技術及數據統計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該監測工作仍處于空白狀態,沒有實際的運用價值,這造成了很多建設項目在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只是為了走形式而設置,根本就不去進行監測。

在環境監測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限制,致使監測頻率低、監測點位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從而使獲得的監測數據不具代表性,某些監測數據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環境的實際狀況。同時,由于時間和經費的原因,環境評價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的一些監測工作進行壓縮或省略,為了趕進度,監測單位對于某些監測項目的分析未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操作,如固體廢物或土壤的監測分析本應在磨碎后自然狀況下進行風干,但為了省時間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態環境監測方面,由于方法、技術及數據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該工作目前處于空白狀態或無實際運用價值,大多數項目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只是走形式。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監測數據準確性不高,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從而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質量。

3.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體系中的影響與分析

3.1環境監測是環境評價的基礎

當每一個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首先要對該項目建設地環境要素分析,項目擬建地是否具有環境容量主要指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以及生態等要素的環境容量);當項目建設后是否帶來新的環境影響和變化;項目擬建設地是否具有環境可載力。為了說明這一系列問題必須有環境現狀監測數據來表明,該地域的環境質量具有可行性,大氣環境中污染物濃度小于區域質量標準,水環境質量滿足功能區要求,噪聲現狀達到功能區要求。只有具有準確的環境監測基礎數據,才能表明該地域具有環境容量,方可建設。

3.2 環境監測在環境評價中的監督功能

對環境評價體系有多種方法對環境評價進行監督,但環境監測是一種最基本的監督方法之一。項目建設后,對環境的影響結果是否具有環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滿足區域環境區劃要求,就必須有科學的數據來證明,可靠的科學數據來源于環境監測數據,項目建成后大氣環境是改善還是惡化、水環境是好轉還是逆轉、噪聲環境是否改變區域環境、生態環境是否產生時問和空間變更,這都要由環境監測數據來表達、證明。

3.3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評價體系中

項目方委托環境評價后,評價單位必須先委托對項目擬建地進行環境本底監測,對本底監測數據評價,在環境本底可行的情況下進行項目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同時疊加環境本底后具有環境可行性。在項目建成后并試運行3個月后對項目進行驗收,也是對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最主要的環境要素預測評價和監督,建成后對環境影響是否超越了預測結果,必須進行環境監測。通過對廢氣污染源達標排放、廠區下風向污染物監測、環境大氣敏感區監測,說明大氣環境未改變環境現狀;產生的廢水達標排放,不改變原有水環境功能;噪聲環境達標等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持。在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進行回顧性評價時還需要監測數據來說明建設項目建成后未改變環境現狀,具有環境可行性。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評價初期、建設期、運行期及后評價期,均由環境監測數據來支撐結果,因此,環境監測貫穿于整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之中。

4.加強環境監測的措施

4.1加強環境評價單位和監測

單位對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監測工作的認識,從思想上認識環境監測對于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強對環境本底值的監測,為擬建項目的環保審批提供數據,確保對擬建項目在環保審批上的嚴格把關。

4.2完善環境評價報告書評審責任規范制度

在環境評價報告書和環境評價大綱審查時,要求環境監測技術專家參加,評審監測內容。

4.3建立并落實環境評價時間、難度和經費的制約機制

項目環境評價等級應與其評價時間、工作量及經費相關,評價時間進度應作為一個評審條件,杜絕速戰速決、急功近利的不良行為。根據環境監測方案計劃時間和預算相應的經費,確保環境監測工作順利進行,充分發揮其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作用。

5.結束語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其能為環境監察、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據環境監測依據對比分析可查找出當前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環境問題制定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按環境監測可實時監控環境污染問題,提前做好環境質量保護預防措施,為了更好的保證環保低碳生活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曉紅. 試析環境監測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作用[J].能源與環境科學,2013

[2]肖麗紅. 環境影響評價中環境監測的作用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

環境監測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闡明了環境監測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指出了基層環境監測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強化基層環境監測工作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基層;環境監測;環境管理;作用

縣級監測站是環境監測的基層單位,承擔本行政區的各項環境監測工作。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環境監測事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環境管理工作日趨法制化、定量化、科學化,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環境監測成為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依靠科學的、權威的監測數據實施各項環境執法管理,體現了環境管理的公開、公正和公平,環境管理依靠環境監測,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持、技術監督和技術服務的作用更加顯現,環境監測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環境管理工作的水平,為此,加強基層環境監測站的綜合能力建設,在環境管理中發揮作用致關重要。

1 環境監測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環境監測是從保護環境和保障人民健康出發,運用化學、生物學和醫學等方法,對環境中污染物的性質、數量、影響范圍及后果進行調查和測定,及時掌握環境污染的方向,為防治污染提供基礎數據的一個重要手段。環境監測作用是開展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為環境狀況調查和評價等環境管理活動提供監測數據,以滿足環境管理需要。一是環境質量監測要全面反映本轄區內環境空氣、水環境、聲環境的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對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找出環境質量的變化規律,定期上報環境質量狀況報告;二是污染源監督監測,要查清污染源,掌握排污動態,及時跟蹤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變化情況;三是突發性環境預警監測,要準確預警和及時響應各類環境突發事件,快速趕赴突發事故現場,實施現場監測,及時報出監測數據,為事故的處置和現場的穩定提供科學依據。四是環境監測站同時承擔著環境指標考核、排污收費、總量控制、環境狀況公報、污染限期治理驗收、“三同時”驗收、建設項目環評影響評價和環境影響后評估、環保產品和環境標志的審定、污染事故處理及污染糾紛仲裁等多方面的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真實、科學、準確的監測數據。

目前,環境監測對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持、技術服務的作用在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但環境監測能力建設與環境管理工作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基層環境監測站的監測能力、綜合分析水平、監測儀器設備、實驗室條件、人才隊伍、監測數據質量等亟待強化和提高。

2 基層環境監測站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監測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不利于調動力監測人員的積極性?,F行環境監測管理體制,事業型的動作機制,使基層環境監測站面對環境監測的新形勢、新要求,缺乏危機感和緊迫感;對面成倍增加的監測工作量和新的監測任務,不加強對監測新方法、新技術的跟蹤和學習,分析速度慢、周期長、靈敏度低,不愿意開展新的監測項目,監測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墨守成規,安于現狀,這種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使基層監測站面臨著觀念、市場、政策、人才、分配等種種難題。

(2)監測能力滯后。在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監測系統整體能力不斷增強,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監測基礎能力建設仍在起步階段。目前基層監測站的監測能力與環境管理工作的要求不相適應,存在著環境監測條件簡陋、手段落后,監測儀器設備陳舊、檔次差、自動化程度低,監測能力不足、開展監測項目少,應急手段落后、缺少快速的、便攜式的應急監測儀器設備的現象。

(3)人才隊伍緊缺?;鶎颖O測站尤其是縣級環境監測站技術人才更是嚴重匱乏,高水平的管理、業務人才缺乏,技術骨干頻繁流失,監測分析技術人員不足。由于監測站屬環保部門的下屬單位,處于服從和被支配地位,又面臨著事業單位的改革,部分監測人員不安心本職工作,通過各種方式離開監測崗位,而從事行政、監察或其他工作。有的基層監測站購買了先進的監測儀器設備,由于缺少行家里手,監測項目做不全,先進的儀器設備發揮不了效能;缺少對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對異常數據進行判斷和識別的資深技術人員,制約了監測事業的長遠發展。

(4)資金保障不夠充足。長期以來,基層監測站一直存在的運行經費偏少的情況。目前,基層監測站運行經費尚未能按標準補給,監測儀器設備動態更新機制尚未建立,專項監測經費嚴重缺乏,出現“光給任務不給錢”的現象,導致部分基層監測站想拓寬監測能力無資金,不得不用創收來彌補日常監測專業工作的費用,制約了正常監測工作的有序開展。

(5)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不夠科學規范。由于管理水平、監測能力、人員素質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來自行政的干預、利益的誘惑,導致個別基層監測站監測數據質量偏低,不夠科學規范。存在監測不到位或監測方法跟不上,該監測的沒有安排監測,已經開展的監測,監測項目又不全面,有的監測方法不合適,有的監測數據代表性不強的情況,影響了監測數據有準確性、可比性和科學性。

3 強化基層環境監測站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

(1)進一步規范環境監測工作。建立完整和諧、科學高效的環境監測法規政策和行政管理制度,從法規上進一步規范環境監測工作,依法確立環境監測工作、監測數據、監測隊伍的法律地位和性質,依法建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制度。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強對基層環境監測管理,積極推進基層環境監測站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

(2)提高監測效能,保障環境管理需求?;鶎迎h境監測工作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努力為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監督執法提供有效證據,為環境科研提供翔實數據,為社會公眾提供準確信息。一是要深化環境質量監測,客觀反映環境質量狀況,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二是要全面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為污染減排工作服務;三是要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劇毒污染物和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等監督性監測,為日常環境執法監督提供依據;四是要高度重視應急監測工作,做到“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為應對突發性環境事件提供數據支持。(3)強化質量管理,確保監測數據質量。監測數據質量是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必須時刻把監測數據質量擺在監測工作的突出位置,確保監測數據科學性、規范性和公信力。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客觀性和準確性,維護監測數據的法定權威?;鶎迎h境監測站要建立科學、合理、可操作的質量保證管理體系,加強全程質控、過程監督,實行考核持證上崗,及時跟蹤新技術、新方法,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監測規范和分析方法的要求,做到測得出、測得準、說得清,以準確可靠的分析判斷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4)加強能力建設,提高監測技術水平。逐步加大對基層監測站的經費投入,要逐步加大對縣級監測站投入和建設,強化監測能力建設,要全力推進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加強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切實提升環境監測技術裝備水平,基層監測站要達到與其職責相適應的環境質量監測能力、污染源監測能力、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不斷拓寬領域和監測項目,以項目實施促進能力建設,提高自動化監測水平,并從根本上緩解監測工作不斷增加、監測手段落后、監測人員緊張等現狀,逐步推進基層環境監測的現代化建設,實現環境監測大范圍、全天候監控與監視,以確保監測結果科學公正,區域監測數據資源共享。

(5)加強監測隊伍建設。一是科學合理地增加基層環境監測站的人員編制、調整人員結構。二是要統籌規劃,形成持續的監測人員培訓制度,培養一批愛崗敬業、技術精通、結構合理的基層環境監測人員,以滿足環境監管任務的需要;三是培養一批基層環境監測業務管理和技術人員,以滿足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需要;四是加強環境監測技術骨干的培養,培養基層環境監測站業務帶頭人,建立有利于發現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成長、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和氛圍,不斷提高基層環境監測站的綜合業務水平,充分發揮在環境監測的環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環境監測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生態環境工程專業以期培養生態保護應用型“新工科”人才。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是生態環境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目前存在著課程建設起步晚、配套教學材料不全、課程內容體系龐大、學時有限等問題。本文研究總結了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各高校在不同層次開展環境、生態監測課程教學建設及改革的情況,為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建設、環境生態工程專業畢業生培養質量積累經驗。

【關鍵詞】新工科  環境生態工程  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  課程教學研究體系

【基金項目】北京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立項一般課題“生態工程專業的生態文明高等教育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YB202108);北京建筑大學課程思政重大培育項目“環境監測”(ZDSZ202105);北京建筑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環境生態工程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北京高校優秀創新育人團隊“創新實踐型環境工程專業育人團隊”(04080821002)。

2017年教育部推動了就新工科建設的一系列討論,相繼形成“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設應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高校要么新增新興工科專業,如人工智能、環境生態工程;要么對現有的工科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優化課程結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新的社會人才需求。并且隨著生態文明思想的持續深入,民眾對健康環境和優美生態的迫切需求與日俱增,國家和地方對生態環境保護類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順應社會和時代需求,北京建筑大學于2019年通過教育部審批開設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本文簡單歸納了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的基本現狀,并研究總結了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在不同層次開展課程教學建設及改革的情況,為環境生態工程新專業建設、畢業生培養質量積累經驗。

一、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基本現狀

(一)學科建設起步晚,課程特色不鮮明

環境生態工程是教育部于 2012 年設立的新工科專業,截至2021年2月,教育部累計審批通過72所高校設立環境生態工程專業[2]。環境生態工程專業設立不足十年,學科建設處于起步探索發展的階段,缺乏普遍的有規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設計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這門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方案時,往往簡單延伸環境工程專業中環境監測課程的教學內容,照搬生態工程專業的教學設計,沒有形成鮮明的課程特色。

(二)課程配套不全

作為環境生態工程的主干課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目前配套使用的教材主要是2011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可供教學直接參考的資料非常少。教研論文大多是關于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整體建設的探討,對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建設與教學方面的研究極少。目前高校在此課程教學設計時,主要依靠高校自己去尋求已經開設這門課程的高校進行交流,缺乏頂層指導。

(三)課程內容體系龐大,學時有限

作為典型的交叉學科,環境生態工程內涵和外延非常廣泛,環境工程、生態工程、環境科學、地質工程等眾多的學科和專業都與之相關,導致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知識體系龐大,內容繁雜。而一般本科教學中理論和實踐教學學時都較為有限,以至于老師課堂教授內容與知識點有限,某些知識點無法詳細講解,影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消化吸收。

二、新工科背景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建設研究

在新工科背景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整合環境工程基礎知識與生態學基本理論的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創新和團隊協作等能力,為學生就業后從事環境生態工程的設計、研究與評估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實踐改革是新工科理念落地的抓手[3]。因此,構建具有鮮明專業特點且達畢業要求的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課程教學體系,應充分因材施教定制教學方案,打造創新型實踐平臺,有效進行課程與教學評價改革。 筆者參考其他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對生態監測與評價課程、環境監測課程等課程的教學改革經驗,從四個不同層次提出對該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優化整合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賦靈魂

教材內容更新速度明顯滯后于學科發展。在課程理論教學中,教師應緊跟科學技術的發展,聚焦新時代政策標準變化,優化教材內容并整合互聯網上的優質資源,讓學生既能掌握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手段,又能第一時間、直觀地了解其最新動向。例如教材中第三章只介紹了河流、湖泊、濕地、森林四類宏觀生態系統監測方法和生態評價方法,而最新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明確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治理。為此,需在課程中增加相應的板塊,始終保持教學內容的時代同步性。在實踐教學中,根據實驗室建設發展,增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在目前設計的實驗基礎上,增加相應的監測項目[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僅要求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更要求教學過程中達到“入心入腦”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將立德樹人理念內化在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讓學生系統理解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榜樣力量”等思政要素,引導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的態度,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

(二)多種教學方法聯用,提高學生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1)連線結面式教學法

課程之間的知識點之間往往相互聯系。學生若能對比和總結,將知識點連線結面,則學習內容會更加清晰化、系統化。如在課程伊始,針對環境監測、生態監測、生態環境監測這三個易混淆的概念,引導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對其進行分析比較,加深對生態環境監測內涵的理解,對后續課程有很大幫助。

(2)科研導向式教學法

一般教學過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探究知識的工程性意義。若教師以自身承擔的科研項目為依托,讓學生結合所學理論獨立思考設計監測與評價方案,則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實踐欲,有效實現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的教學目標。

(3)自學-討論式教學法

教學不僅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要兼顧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自學-討論式教學法以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為切入點,促使學生主動從課本或文獻資料中尋找答案。

(三)合理應用多元化現代教學手段,增強課堂趣味性

教學內容的優化與教學手段的創新相依相托。通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BOPPPS(Bridge?in、Objec?tive/Outcom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Summary)、隨堂互動、APP(雨課堂、學習通等)、虛擬仿真技術等多個手段和環節針對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課程內容繁雜、學時有限的問題提升教學效果,實現翻轉課堂,并對其進行效果考核。如僅靠在黑板和PPT上解釋抽象的大氣基本模型和圖形是遠遠不夠的,若使用虛擬仿真技術手段將模型動態化、音擬化,就能讓學生形象直觀地學習,極具趣味性。

(四)科學設置考核方式,增強教學過程管理

加大對過程性考核比例,多種考核方式齊用。課程的成績評定可由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和實驗課成績構成。期末考試為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包括學生課堂參與討論、平時作業、考勤情況;實驗課成績為平時報告成績加權,并且實驗操作規范情況和團結協作情況納入實踐課成績評價體系。命題依據本大綱和各教學單元的教學要求編制,試題考慮知識點的覆蓋面、重難點突出,難易適當,份量適中。

三、結語

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基礎,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也是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和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總結教學經驗,共同推進本課程的體系創新,促進學科的進步,以適應教育和社會需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教育部公布2013—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3]劉鑫橋,王庚,吳津蕊.新工科的研究現狀、實踐進展與未來趨勢[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63-70.

[4]張勝花,曹艷敏,陳英明.民族院?!渡鷳B環境監測與評價》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8(39):267-268.

[5]嚴麗麗,胡婷莛,饒品華等.一流本科教育引領下的環境監測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廣東化工,2021,48(7):286-287.

作者簡介:

張君枝(1979年-),女,漢族,河南焦作人,工學博士,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生態質量保障技術研究。

環境監測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是進行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的基礎,預測評估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含水層影響評估、對土地資源影響評估、對地形地貌景觀影響評估,通過評估確定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級別,進而確定恢復治理方案的治理工程措施。

【關鍵詞】預測評估;地質災害;含水層

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是指在現狀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礦山類型和礦山開發利用方案確定的開采范圍、深度、規模和采、選、冶方法、廢棄物的處置方式等,結合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預測采礦活動可能引發、加劇的地質環境問題,并對其發展趨勢、危害對象、影響程度進行分析論證和評估。結合以下工程示例加以說明: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根據工程建設特點和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及技術改造初步設計說明書,預測礦山開采可能引發、加劇的地質災害類型為地表沉(塌)陷、地裂縫;井巷坍塌、冒頂;礦井突水和矸石山滑塌。

現分述如下:

1、地表沉(塌)陷、地裂縫

由于本礦采用自然垮落法管理頂板,開采期間及開采后地表必然下沉和移動,煤層開采后的沉(塌)陷深度和影響范圍根據鐵法礦區經驗數據計算。

本次回采的16-1、16-2、17煤層累計采厚11.23m,根據礦區經驗數據η=0.7,最大下沉值:

W0=mη=11.23×0.7=7.8(m)

式中:W0——充分采動時地表最大下沉值,m;

m——煤層法向采出累計厚度,m;

η——下沉系統,經驗數據取0.7;

開采沉(塌)陷的范圍根據礦區的經驗數據,其中表土段巖石移動角45°,表土垂深最小14m,最大24m,平均19m;基巖移動角為73°,開采范圍內17煤層垂深最小171m,最大210m,平均190m,經計算沉(塌)陷面積為349.7815hm2。

隨著采礦活動的繼續,新工作面的開拓,復采次數的增加、新采空區的形成會形成新的塌陷和地裂分,原沉(塌)陷坑的面積和深度會進一步的加大和加深。災害的危害性會進一步加大,危險性會進一步加大。

因此本評估區未來產生地面沉(塌)陷、地裂縫的地質災害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

地面沉(塌)陷、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威脅的主要是土地的使用功能、地面建筑的安全、道路的使用功能、居民的居住安全、人員的生命安全及礦山的生產安全。

隨著塌陷區的擴大,深度的加深,對土地的破壞會進一步加大,最終受影響土地面積將超過50hm2,造成的經濟損失將超過2000萬元;最終居民搬遷的人口將超過500人;對道路的影響和破壞會進一步加大,將使部分路段無法使用,完全破壞道路的功能;最終沉(塌)陷坑積水面積和積水量進一步加大,對礦井安全生產的威脅進一步加強。

因此礦山未來遭受地面沉(塌)陷、地裂縫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

2、井巷坍塌、冒頂

評估區內煤層頂、底板巖性以砂巖、泥巖為主,巖石抗壓強度小于30MPa,為中硬巖類。巖體穩定性中等,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因此礦山在開采過程中有引發、加劇井巷坍塌、冒頂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險性小。

井巷坍塌、冒頂主要威脅井下安全生產、作業人員和生產設備,危害性小,危險性小。

3、礦井突水

據現有資料分析,礦井突水的因素主要有地面沉(塌)陷坑積水潰入井下、封閉不良鉆孔溝通了各含水層,形成了充水通道、采空區積水涌入工作面等。

隨著礦山開采的繼續,地面沉(塌)陷坑的面積和積水量會進一步加大、開采面遇到封閉不良的鉆孔的幾率進一步增加,采空區積水量進一步加大。因此隨著礦山開采的繼續礦井突水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

因此未來發生礦井突水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

礦井突水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井下的人員安全、設備安全,直接影響礦山生產,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礦井突水還能造成地面塌陷,威脅地面人員、建筑物、耕地等,對人員、財產造成損失。

因此,未來礦井突水地質災害對礦山的危害性大,危險性大。

4、矸石山滑坡

隨著礦井開采的繼續,矸石積存量會進一步加大,矸石山的高度會進一步加高,矸石山新增松散堆積物的增多,矸石山發生?;碌目赡苄詴黾?。但由于矸石山周邊建筑物及人員稀少。因此未來矸石山發生滑坡可能性中等,危害性小,危險性小。

矸石山滑坡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是矸石山周邊的建筑物和人員。因為矸石山周邊建筑物和人員稀少,因此礦山遭受矸石山滑坡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小,危險性小。確定該礦山預測地質災害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為嚴重。

二、采礦活動對地下含水層的影響和破壞的預測評估

本井田有二個較大的含水巖組,由上至下分為:1、第四系孔隙潛水含水層,2、白堊系砂巖、砂礫巖孔隙承壓水含水巖組:

目前礦山開采對兩個含水層的破壞都很嚴重,礦山提供的資料:建井初期,全礦涌水量平均為630.6m3/h。建井中期,礦井涌水量隨著開采面積的增加,礦井涌水量逐漸變小,礦井平均涌水量270m3/h。目前,礦井平均為涌水量60m3/h。

分析可知,隨著礦井開采的加深,礦井涌水量減少很快。因此隨著礦山的進一步開采各含水層的富水性會進一步減弱,在未來,目前遠離采空區仍然具有供水能力的各含水層將失去供水能力。

預測評估綜合確定礦山開采對地下含水層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嚴重。

三、礦山開采對地形地貌的影響和破壞的預測評估

目前礦山由于矸石山(高度近43m)的存在,大量沉(塌)陷坑的存在,工業廣場大量生產、生活及輔助設施的存在對原生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嚴重。

隨著采礦活動的繼續,最終本評估區沉(塌)陷面積將達到349.7815hm2。將達到目前沉(塌)陷區面積2倍以上。對原生地形地貌的景觀的破壞將進一步加強。

隨著采礦活動的繼續,工業廣場的設施會進一步增加,矸石山的面積和高度會進一步增加。對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會進一步加強。預測礦山開采對地形地貌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為嚴重。

四、礦山開采對土地資源的影響和破壞預測評估

隨著礦山開采,整個評估區土地將均受到破壞和影響。但壓占面積在現狀基礎上不再繼續擴大,擴大的只是破壞及影響面積。預測礦山開采土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為嚴重。

作者簡介

馮玉鳳(1963-),女, 遼寧凌海人,地質工程師,現從事地質工作。

環境監測環境治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環境問題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當代社會中許多環境事故一件件發生,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筆者從我國環境刑法的規定出發,對現階段環境刑法的保護做了簡要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完善意見。

關鍵詞 環境刑法 環境保護 完善

引言

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由于我國施行的是以經濟建設為重心的基本國策,因此在很多問題上過于重視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近年來不斷發生的一些環境問題,如環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等一些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污染嚴重的地方不但影響著當代人的身體健康,還對后輩的健康產生了威脅。我國自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現階段,雖未達到經濟水平世界第一,但是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因此,現在不僅應該注意經濟的發展,并且同時也要重視環境的保護。

一、環境刑法的立法現狀

環境刑法的立法至今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發展階段。

1、起步階段。起步階段指的是從1979年到1997年之間這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對環境刑法并沒有專門的規定,只有個別與之有關的罪名規定在刑法之中。大多數有關環境的規定都存在于附屬刑法之中,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這些條款并沒有像刑法那樣規定具體的法定刑,而是只是簡要的說明了哪些行為需要追究刑事責任,造成了環境保護力度的不足,并且缺乏系統性和行之有效的規定。

2、發展階段。發展階段指的是從1997年至今。隨著新《刑法》的頒布,環境保護也正式的規定在了《刑法》之中,主要存在于第六章第六條。在這一階段里,刑法對于環境資源的保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對環境有關的罪名進行了較為系統化的整合,使其變得更加科學與合理,并且在犯罪主體上也進行了調整,從之前的僅限于個人變為單位和個人,使得單位在做為了追求利益時損害環境的行為時也要做一些衡量,再者,這一階段的刑法對于犯罪的懲罰也變得更為嚴厲,如提高了法定刑以及增加了罰金刑這一附加刑。這些都對于環境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環境刑法中存在的問題

刑法作為保護公民權利的最后防線,雖然刑法經過上述這些修改,但是這些規定仍不完善、不成體系,對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仍顯不夠。筆者認為,現如今的環境刑法存在著下面一些問題。

1、環境法益不夠獨立。傳統的環境法益與個人、財產法益息息相關,它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個人法益的基礎之上的。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只有當侵害環境達到危害到個人生命健康安全或財產的時候,才會成立犯罪。如《刑法》第338條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中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務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這樣規定都極不利于環境的保護。環境法益的不獨立使得環境的保護不能在危害發生之前進行,而是在危害發生之后實行的一種被動保護,這對于環境污染的預防是極其不利的。

2、實害犯對環境保護的力度不夠?,F如今刑法中規定的有關環境犯罪的罪名,都是以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為要件的,有了危害結果才去懲治,這樣的方式對個人社會權益的保護是適當的,但是這樣對于環境的保護稍顯不足。環境是一項關乎整個社會的重要因素,不止影響到這一代,還會對下一代造成影響。而且環境污染容易治理難,如果只有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甚至對人身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危害的時候才去懲治,那么就算行為人得到了他應有的懲罰,但是污染過的環境想要復原卻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只有發生了危害結果才去懲治是不合適的,還需要增設其他的犯罪形態。

3、處罰方式的不完善。鑒于環境犯罪的特殊性,應當建立一些特殊的方式懲罰犯罪,而不單純的只是判處拘役、徒刑刑法。在環境犯罪里,原有處罰方式顯得不那么重要,因為在環境犯罪里,我們重點要保護的是環境,而單純的只是對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處罰,或者附加罰金刑,對于環境也起不到應有的保護,所以筆者認為,這樣的處罰方式在環境犯罪里應該做出適當的調整,讓環境保護這一點更加的凸顯。

4、環境犯罪的類罪歸屬存在問題。環境犯罪被放在《刑法》的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但是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指的是,“妨害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活動,破壞社會秩序,情節嚴重,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钡呛苊黠@的,破壞壞境這一問題并非屬于社會管理秩序的問題,并且,環境問題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安全,雖然不像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罪名發生的結果那樣直接,但是環境問題所產生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它所產生的社會危害在很大程度上不小于放火、決水等一些犯罪。因此,將環境犯罪放在第六章之中似有不妥。

三、環境刑法的完善

鑒于環境刑法存在上述一些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在立法思想上,應當將環境法益獨立出來?!胺ㄒ?,它指導著刑事立法,并發揮著對實定法合理性的評價和批判作用?!倍谠械男谭ㄒ幹浦?,環境法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而是作為個人法益以及財產法益的延伸存在。但是這種模式會使得環境的保護缺乏保護力度,對于那些做出了污染環境但是并沒有造成重大財產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行為人無法處罰。我國自1972提出“可持續發展”,為的也是保護環境,注重長遠發展,如果不將一些有關環境污染的罪名中的環境法益獨立出來,那么環境保護便顯得沒有可支撐性。一切都是在環境已經污染過了,并對財產及人身造成了損害,才對行為人進行處罰,這樣對于環境的保護是不利的,因此,在立法思想中將環境法益獨立出來,對于環境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增設危險犯的犯罪形態。危險犯指的是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與之相對的是實害犯,實害犯則是以造成了實際的侵害結果作為處罰的根據。這兩者對法益保護的方式有所不同,危險犯主要是為了防止犯罪發生的危險,因為這個危險可能造成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所以要防患于未然,而實害犯則傾向于“報應”,即行為人做了某個危害行為,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處罰。在環境的保護方面,實害犯則顯得略有不足,但是在現有的規定中,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以及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罪都是以實際結果發生為成立要件,這樣雖然能對犯罪分子進行追責,但是對環境的保護卻無濟于事,因為實際環境污染已經發生,并且在很多時候,這樣的污染都是不可逆的。所以實害犯對于環境的保護不夠,增設危險犯的犯罪形態則能很好的彌補這一點。因為危險犯是存在侵害法益的危險就進行處罰,這樣雖然對于行為人的要求稍微高一點,但是考慮到整個人類的發展問題,這樣的設定卻是必要的,不能讓環境受到污染之后才去追責,這樣不利于子孫后代的生存,現如今的國際上已經發生了這樣的案件,并且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如1956年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就是因為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含有汞的廢水造成的,還有日本富山縣的“骨痛病事件”則是因為采礦人員在采礦和冶煉中將廢水排入河水,當地的人們長期飲用含有重金屬“鎘”的河水,而且食用用其澆灌的稻谷造成的。前世之事后事之師,我們不僅應當對犯罪分子進行懲罰,也應當在未發生危害之時進行預防。所以增設危險犯是有必要的。

第三,完善環境犯罪的刑罰制度,適當增設非刑罰制度。環境犯罪因其特殊性,故應該有適應其自身的刑罰制度。首先,罰金刑應該加以完善。我國尚未建立科學完善的罰金額度標準,這樣便會造成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不利于罰金刑制度發揮其應有效用,因此筆者認為,罰金刑額度應該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標準,罰金刑的多少可以從復原環境所需要資金來確定額度,并且可以簡化罰金刑的適用條件,輕罪輕罰,重罪重罰,如無力支付罰金,可以實際的行為代替,即用實際的改善環境的勞動來補償。其次,完善資格刑適用范圍。對于單位法人做出的環境犯罪的行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設立資格刑??梢裕?)限制該法人團體從事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活動;(2)責令停業整頓,剝奪其從事所有業務的資格;(3)消滅其法人身份。這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各有其使用范圍,如第一個適用于較輕的環境污染問題,第二個適用于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第三個適用于極其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并且對于污染極其嚴重的事故中的單位直接負責人處于剝奪其榮譽稱號等處罰。最后,完善非刑罰制度。對于環境犯罪的犯罪分子,可以引入非刑罰懲罰,對于容易治理的環境污染事故,可以責令其在限定期限內治理好其污染的環境,對于不可逆的污染事故,可以處以讓其植樹造林,從事綠化環境有關勞動的處罰。這些制度的完善都有助于行為人對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行為多做注意,防止污染情形的再次發生。

第四,將環境刑法合理化、系統化。環境刑法的相關規定現今都規定在刑法的第六章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六節之中。但是,危害環境就是危害國家、法人、公民的環境權,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良好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但是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所侵害的客體是國家機關管理的社會的正常秩序,我國的刑法分則是依犯罪客體的不同而進行的劃分,那么因為環境犯罪所侵害的并非是社會管理秩序,所以,將環境犯罪放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之中不妥,并且環境問題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直接相關,而且因其具有危害結果的長期性以及嚴重性的特征,所以應該高度重視,獨立成章更能體現國家對其重視的程度。并且這樣獨立出來也有助于保證刑法的完整性,同時這樣做也有助于環境刑法的合理化與系統化。因此,筆者認為,環境刑法應該在刑法中獨立成章,加強對此類犯罪的重視程度,同時讓環境刑法更為系統、合理。

四、小結

環境問題是攸關民生的大事,人們的健康生存都依賴于一個良好的環境,若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家的經濟再發達也是沒有用的。人們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又如何去享受發達的經濟帶給人們的各種便利與好處。刑法作為公民權利保護的最后一道屏障,完善刑法中關于環境保護的規定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筆者認為,完善環境刑法,嚴厲打擊環境犯罪是我們現階段應該去做的。這樣不止是有利于現在這一代人,也對后世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艷.從環境刑法法益的角度談環境刑法的完善[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行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3).

[2]Roxin.刑法的任務不是法益保護嗎[J].樊文譯.刑事法評論,2006(2).

[3]高思洋.對環境犯罪刑罰配置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3(1).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上一篇:文學思想政治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語文學習小學語文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