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

2023-09-16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由于中西方教育理念不同,教育傳統、觀念和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也存在很大不同。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不僅影響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質量,還會直接影響畢業生未來就業與發展。以廣西民族大學中英學院中外合作會計學專業為例,對中外合作辦學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促進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建設有序健康發展,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 中外合作辦學;中方課程設置;會計學

一、目前中英學院中外合作會計學專業運行模式

(一)中英方課程設置概況

本專業以中英合作辦學項目為依托,由中英雙方共同設計項目人才培養方案,保留中方具有優勢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如會計學、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等;引進英方具有優勢的專業核心課程,如財務會計概論、高級管理會計、個人和企業稅收、管理經濟學、戰略管理會計等。本專業引進的外方課程占全部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引進的外方課程為32門,占全部課程的45.7%。專業核心課程的門數占擬舉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全部課程門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引進的專業核心課程占該項目核心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專業核心課程一共40門,其中包括專業必修課17門和專業選修課23門,占總課程門數的57.14%;引進的外方專業核心課程一共28門,其中包括專業必修課7門和專業選修課21門,占專業核心課程的70%。

(二)英方課程設置安排情況

1.基礎階段。根據英國斯泰福廈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的要求,高考英語分數未達105分的學生于第一學年需參加雅思語言課程培訓,并于第二學年開學前達到雅思4.5分后方可獲得英方學校注冊,在第三學期開始上英方國際基礎課程(IFP)。高考英語分數達到105分的學生可直接學習英方國際基礎課程(IFP)。雅思語言課程主要包括雅思聽力、雅思寫作、雅思口語和雅思閱讀四部分的課程學習。通過英語聽說讀寫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應用的基本知識,強化應用的基本技能,在教學中增加雅思考試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對考試的形式、內容等方面有整體的了解,幫助學生通過雅思考試4.5分,同時為之后的學習打好堅實的語言基礎。英方國際基礎課程(IFP)包括綜合英文、綜合課題研究、學術英文、交流技巧等課程,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英文綜合應用能力,掌握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訓練學生語言自主學習習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同時為之后的英方專業課學習打好語言基礎。

2.專業階段。第二學年至第四學年的教學以英方專業課為主。根據英國斯泰福廈大學會計專業本科教學計劃和教學模式,開設財務會計概論、高級管理會計、管理經濟學、會計電算化等英方專業核心課程,由外籍教師全英文授課,占專業核心課程的57.14%。

(三)中方課程設置安排情況

英方教學周一般為14周,第1周至第12周為英方課程面授教學周,第13周為學生復習周,第14周為英方考試周。英方考試結束后,開始安排中方課程,一般為15周至19周上課。中方專業必修課程由我院專任教師授課,開設會計學、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會計職業道德、經濟法等7門課程。

二、目前中英合作辦學會計學專業中方課程在開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方課程安排不合理,導致學生學無所用

英方教學周一般為14周,中方教學周一般為15~19周。中方課程一般在英方考試結束后正式開課,一門中方專業課程的學時一般為36課時,每周9課時,4周結束授課,最后一周考試。一方面中方課程短時間內集中式授課,且大多為理論知識教學,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消化專業知識點,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由于英方學業緊張和中方課程短時間集中教學,中方課程考核方式一般為開卷考試,考試可攜帶教材、課件和上課相關資料,這會導致學生對開卷考試認識不足,不重視中方考試,存有僥幸心理,應付了事,最終影響考試成績。

(二)中英方課程總量多,學生學業壓力大,影響畢業率

絕大部分學生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培養方式比較適應,學習目的比較明確。但由于專業核心課課程體系設置、全英文的授課方式以及授課課時較長,學生除了完成英方專業課程的學習外,還需要和其他普通專業一樣完成中方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且學生必須接受和適應兩種不同的教學體制,包括教學方法、外教和中教編寫教案的不同風格、考核方式等,課程學時和課程總量較多,學生課程負擔重。

三、針對現存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一)注重平時成績,考核方式多元化

為了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減輕學生期末考試壓力,注重學生的平時成績,避免期末考試一次決定學業成績的弊端,激勵學生平時努力學習,而不是期末搞突擊??己诵问礁鶕n程性質和特點來確定,重點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實操技能,考核形式可以為小論文與答辯、案例分析、課程學習心得總結等。期末成績考慮學生的出勤、參與學習的過程和平時成績,最后加上卷面成績,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也便于老師更全面的考查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增加會計實操課,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會計專業知識較難理解和掌握,在保證學?,F代化教學設備充足的條件下,更多安排實驗室課程,以使學生能夠更多地進行實際操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技巧,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1]。學校應該在課程設置中多增加實驗課,給學生增加更多的實際操作演練的機會,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及時得到強化。其次,對于會計學專業課,應該在兼顧每門課程體系完整性的同時,減少課程間交叉知識的重復學習,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郭欣.會計專業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3,(06):20.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2篇

會計究竟源起于何時,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認識;會計學作為大學教育,歷史相對較短,只是20世紀初才開始的;1923年,在美國會計學會的年會上,Hatfield教授發表了著名的演講“Is Accounting an Academic Discipline?”,感嘆當時會計學科社會地位低下;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是會計理論研究的第一個高峰,大量規范研究的著作問世;20世紀70年代起,實證研究推動了會計理論研究邁向第二個高峰,會計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展?,F在,會計學的博士生越來越多,研究話題也越來越廣。經常,會計學博士生在論文寫作與答辯中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你的研究究竟還是不是會計學者應當關注的話題?

回答這一問題,涉及到會計學科的邊界問題。會計學科是否有一個既定的邊界?會計學科邊界是否能夠擴張?如果擴張,方向在何處?應當如何把握會計學科邊界擴張問題?筆者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以對會計學科研究有所啟示。

一、從會計的價值談起

從社會角度來看,會計究竟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換個角度,會計對這個社會獨特的價值究竟是什么?為什么社會幾乎每個單位、每個組織都設立了會計崗位?如果以1494年盧卡·帕喬利出版《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作為現代會計的起點,它的歷史也已經超過500年;一些史學家甚至認為會計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的早期,“腓尼基人創造字母就是為了會計”(Woolf, A. H.,1912)。人們自然要關注的是:為什么會計歷經萬世而不衰?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是什么?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社會科學所關注的很多現象,無法通過實驗室來精確地檢驗。正因為如此,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猜想。通過猜想構建相應的理論,解釋相關的社會現象。理論的優勢就在于其解釋力的高低。從波普爾的樸素證偽主義, 到拉卡多斯的精致證偽主義,就是強調理論解釋力的作用。換言之, 一種新理論提出后, 因為它對現象的解釋能力高過已有理論, 而逐漸得到認可,并取代原有的理論。

傳統的會計研究,是以相對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環境為研究對象,討論會計的產生、發展以及其對環境的促進作用。如Littleton 在《20世紀之前會計的演變》一書中,將主要研究目光鎖定到意大利復式簿記產生的環境下,認為對復雜商業經濟活動報告的需求,促生了復式簿記。遵從這一思路,大部分關于會計產生與發展的學術研究,都將會計定位在事后反映經濟活動的角度。目前主要的會計準則制定者都持這一觀點。比如,2006年我國新修訂的會計準則第21條就明確規定:財務報告應當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又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概念結構公告對財務報告目標的討論,也持類似觀點:財務報告應當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對他們的決策有用的信息。同樣,主流的財務會計教科書、絕大部分會計理論研究的著作,都從會計事后反映這一定位入手來介紹財務會計方法、討論相應的會計理論問題。 這種觀點還通過大量的上市公司年報得以反復強化。在任意一份年報中,你都會發現其審計報告中有一個標準化的陳述“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報告主體某一時代的財務狀況、某一期間的經營成果與現金流量”。

既然會計被定位在反映報告主體的經濟活動,當經濟活動相對不發達,會計被忽視(這里不包括會計史學家的著作),就是正常的了。按照這種邏輯,會計職業應當是一個“新生事物”,是市場經濟產生前后的事情。但會計史研究者們對會計的討論,又是從史前人類開始的(參見郭道揚教授《會計史研究》的相關論述)。這二者之間的差異,除了觀察角度的不同外,還涉及到對會計認定上的差異。如果以復式簿記方法作為會計的標志,那么,毫無疑問,14世紀之前,任何經濟活動都應當沒有會計的身影在其中。但如果從會計的社會價值與功用角度來討論,那么,對會計的認定就可以上溯到人類社會早期。

二、經濟學達爾文主義:新的解釋工具

人類社會在漫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先后產生過很多職業,其中一些經受了歷史的選擇,存活下來,比如教師職業,從孔子、甚至更遠古時期開始,直到現在,仍然存在,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它還仍然具有生命力;也有很多職業因為不能適應社會變遷的考驗而被淘汰,比如報紙印刷排版工人就被計算機排版系統所取代、電報電話業務員被日益普及的通訊業淘汰;公交車售票員這一一度令人艷羨的職業,被一個簡單的自動投幣箱而取代;一些特定科目的教師如上個世紀60、70年代大學中普遍開辦的國民經濟計劃專業以及相應的教師,因為中國市場經濟改變而逐漸失去其存在的空間;當然,社會也產生了很多全新的職業,如資本市場的出現、互聯網的應用和普及,催生了很多全新的職業。

那么,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職業更替之間的內在規律是什么?

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思想,來自于他對自然界的觀察。1950年, Alchian在題為“不確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的論文中,嘗試用達爾文的思想來解釋企業生存的競爭與選擇,由此確立了經濟學達爾文思想。按照經濟學達爾文思想,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就相當于是自然選擇的過程;為了求得最大限度的生存機會,企業必須學習、選擇最有效的方法或機制;盡管我們無法知道什么方法是最有效的,但可以通過成功的企業都采納的方法這一事實, 來推斷出這些方法至少都是適用當時經濟環境的需要、有效的。

因此,可將這一思想應用到對會計產生、發展的解釋上。我們無法像自然科學的實驗環境那樣,借助嚴密的實驗設計來證明會計對企業成功運營的具體作用與貢獻,但可以從所有企業都一定設有會計部門這一事實,推斷出會計對企業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很顯然,如果將會計僅僅定位于一種事后反映報告主體的經濟活動,將不足以解釋為什么所有組織——甚至包括佛教寺廟——都設有會計。

如果將經濟學達爾文主義所應用的范圍再擴大一點,用來解釋人類社會的發展,那么,同樣可以觀察到人類社會的競爭與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適者生存”的思想。比如,教師這個職業能夠生存,因為它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人類在幼年、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 教師的存在,能夠極大地降低人類社會學習的成本。而某些特定內容(如長期盛行于計劃經濟環境下的國民經濟計劃專業或早期的無線電專業), 因為我國經濟環境在過去二十年的飛速發展,使得這些類型的專業不能適應環境的要求,從而被逐漸淘汰(如國民經濟計劃專業)或取代(如電子信息工程取代了無線電專業)。

基于社會學的達爾文思想,給會計研究提出的問題是:在人類社會初期,人類生存條件惡劣、物資極度短缺。早期人類的任何多余“動作”(包括所謂今天界定的白領職業),都有可能會導致小到個人、大到群體的毀滅。為什么早期人類要“刻木”、“結繩”,并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文字與數字?文字和數字對早期人類的作用,究竟在哪兒?它們與會計的關系又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有待學者進一步的研究。

三、會計的價值:再認識

基于社會演進的達爾文思想,需要關注兩個角度的問題:一方面,僅僅從事后反映經濟活動的真實性,不能合理地解釋為什么會計存在于這個社會一切組織當中,甚至包括家庭;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早期發明文字和數字的舉動無法解釋。

會計的價值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每個組織都有會計存在?對那些非盈利組織而言,會計存在的價值是什么?既然會計存在于所有組織當中(小到家庭,大到國家乃至虛擬的聯合國,除盈利性企業外,還包括非盈利的機構,甚至上海紅十字會因為一張超額發票,都引起社會對該組織的非議),那么,可以推測認為,會計在人類社會初期就已經存在了。問題是:在人類社會初期,物資匱乏,每個人都面臨生存壓力,會計的生存空間又何在?

筆者的猜測是:會計是人類發明的、服務于信任的低成本工具?;具壿嬎悸肥牵?/p>

——人類社會之初,生產能力極度低下;每個人都要竭盡全力,以求生存。

——早期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惡劣環境,迫使人們必須要“抱團取暖”,以共同抵御來自自然界的威脅。

——人們在相互交往中逐漸發現, 人類彼此都是自利的經濟人,都在設法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或者,爭取最大的自我生存機會與空間,在此過程中可能會損害到別人的利益;由此,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就成為群居的人所必須面對、且要設法解決的問題。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即可發現人類社會在不斷找尋信任的方式,包括通過通婚、交換人質、財產抵押等方式來強化信任。盡管戰爭充斥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但追逐財富、關注財產的公平分配,仍然是人類社會所面對的主要問題。為了解決經濟層面的信任,就需要一種經濟上有效的方法,這種經濟上有效,既包括成本—效益對比有效(即該方法付諸使用所產生的效益,應當要高過這一方法本身的成本),也包括方法的適用性是否廣,是否能滿足不同規模、不同性質、不同地區組織的需要。

——如果將視野再稍稍收窄,僅僅關注人類歷史中的經濟交往。由于每個人在一定意義上都是經濟動物,都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如何在經濟層面信任他人,也取信于人,是人類社會初期必須要設法解決的問題。

——由于缺乏充足的歷史資料,也缺乏對人類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環境下的生存方式選擇的具體體驗與體會,我們無法具體考證早期人類社會究竟發明了多少種方法來解決信任問題。但可以想象、同時歷史資料也表明,人類社會早期創設了多種方法,試圖來解決信任問題,如用人(婚姻、血緣關系等)、用物、用組織內部牽制等。當然,會計一定是其中之一,并且是較早出現的方法。很多歷史資料表明,在人類社會初期生產能力極度低下、社會供給嚴重匱乏的情況下,人們發明文字、數字等現代文明賴以存在的基礎,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記錄當時有限且寶貴的財產,從而達到人與人相互信任的目的。比如,史學家認為,早期兩河流域發明文字,不是為了向后人彰顯統治者的“豐功偉績”,而是一種會計解決方案,用來記錄神廟中的各項財產。

——任何一種方法,都存在效益與成本對比。那些最終能夠經受生存檢驗、得以存活下來的方法,應當是成本效益比占優的方法。我們無法清楚、明確地給出每種方法的成本、效益情況,但從事后的生存狀態可以推測:會計幾乎存在于每一個組織中,這就是一個直接的證據,表明會計作為一種信任機制,不僅成本效益比占優,且適應性廣,能夠適應不同規模、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企業的需求。

將會計的價值定位在低成本信任機制角度,可以較好地解釋為什么會計存在于一切單位或組織之中,同時,也可以用來解釋社會經濟發展與會計方法變更?;诳扑沟慕灰壮杀舅枷?,以及達爾文經濟學進化論,可以發現,包括信任成本在內的交易成本,是企業競爭與優勝劣汰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某個組織或企業采用了成本更低的信任方法,就能夠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存活、發展并壯大起來。這可以用來說明:為什么世界500強,都是從家族企業起步的(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國的國有企業);為什么所有企業都一定要設立會計崗位。除了會計職業產生與演化外,會計方法的演變,也能夠得到更好的解釋。早期人類社會的經濟交往非常簡單,人類社會早期“刻木記事”與“結繩記事”等行為,作為一種輔助記憶的方法,可以幫助當時的人們記憶并提高信任度;隨著經濟活動愈加復雜,人們就需要相對更加復雜的方法如復式簿記等,來幫助更好地對經濟往來進行分類;當企業內部的會計崗位不能滿足社會的信任需求、社會經濟交往會受到可能的負面約束之后,人們又發明了審計職業,試圖借助一種獨立性,來提高會計系統的信任功能。如,關于公允價值的研究和討論,就不應該僅僅限于技術方法是否可行或應當采用,而要從該方法所能夠影響的各利益主體及其利益關系來討論。實際上,會計本身就充滿了估計與判斷,公允價值的應用本身所包含的估計、判斷成份,并不是其能否采用的主要因素。

四、會計研究的邊界

現代科學研究的一個特征是學科分類越來越細致。在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誕生之后,又衍生出多個二級學科如金融、財政、統計等。學科越來越細,學科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多。會計學科從早期主要是數學著作的一部分(如帕喬利的《算術、幾何、比與比例集成》、斯蒂文的《數學慣例法》),逐漸獨立出來,成為大學里一個專門學科;隨著會計從業人數不斷增加,會計學科的從業人口也在不斷膨脹。但會計學科無論在研究上,還是教學上,以及會計畢業生未來工作取向上,有形或無形地都存在一個默認的邊界。依照筆者的理解,從研究角度看,會計學科的界限至少應當有以下兩個不同的判定標志。

一是研究內容。區別一個學科與另一個學科的,主要標志之一就是內容。會計學科的傳統內容應當是與財務報表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超出這個內容,就有可能被懷疑是會計之外的東西了。如早期實證會計興起之初,就有學者認為,財務數據影響人的行為,不應該是會計的研究范疇(Christensen, 1983);到現在,很多會計學博士生的研究話題,若在傳統的會計研究范式中,仍然不被認可是會計的一部分,如公司治理、政治關系、大股東性質、估價波動等話題。

二是研究方法。按照 Kuhn 的科學革命理論的描述,任何一個常態科學,都有既定的研究范式和相應的研究方法;一個新的研究范式的提出或一個新的研究方法的產生,初期都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 這時,一些新的課題也就不可能被認可是會計的內容。

按照這種討論,目前大學里的很多會計學博士論文,都經常面臨是否存在“跨界”的疑問;同樣,在一些新興的學術刊物上所刊發的論文,也有跨界的嫌疑。如Ball and Brown (1968) 研究會計信息的市場反應,就被美國會計學會會刊 The Accounting Review退稿,認為這不是會計的范疇;當時的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在刊登這篇論文以及其他一系列被當時主流會計學刊不認可的論文之后,從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美國非常重要的會計學術刊物;討論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的關系以及資本市場能否有效識別會計信息質量等話題,也成為當時會計學界的主流話題。會計學科的邊界擴大了。

在美國三大刊物中,第三本學術刊物是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這本刊物同樣也擴大了會計學科的邊界。

五、拓展會計邊界,打造會計帝國

當年經濟學理論發展相對成熟后,出現了“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按照張五常的介紹,早期薩繆爾森曾經說過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皇后;1955年,加里·貝克爾在芝加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學位論文《種族歧視的經濟分析》,被認為是經濟學“攻城掠地”的標志;此后,經濟分析方法廣泛用于包括政治學、社會學、法律等領域。Journal of Law and Ecnomics 于1958年創立;1960年,Coase 的 “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公開發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法律的架構,讓經濟學成為現代法學的基礎之一。

總體而言,經濟學“攻城掠地”、打造經濟學帝國的方式主要包括:研究人的行為并提出若干關于人的行為的假設,它們可以用于幾乎一切社會科學,因為,社會科學最終都是關于人的科學,都無法回避經濟人等理論;采用可驗證的研究范式,使得研究過程能夠更加規范、科學,社會科學的爭論也更集中。

過去的四十年,會計學研究深受“經濟學帝國主義”影響,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話題、理論的應用等,無不體現了經濟學的影響。但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會計學很早就是輸出者,會計學的基本理念早就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研究了。

不難知道,會計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收入-成本=利潤”;這種成本效益分析, 幾乎貫穿著人類所有活動的始終。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行為、決策選擇,主要考慮因素之一就是成本效益對比。著名的科斯定理,其核心概念就是成本。只不過,科斯把成本概念應用到市場分析,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并成為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假如當年科斯選擇執教于芝加哥大學會計系,那么,我們會不會認為科斯的相關理論就是會計領域的話題?

除了上述這種成本效益分析思路可以廣泛應用于所有社會科學領域外,本文所說的會計帝國主義,還與會計的核心價值有關。按照上文的討論,會計是一種低成本的信任工具,旨在用于解決人類社會的信任問題。很顯然,信任問題也貫穿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全過程。人們之所以制定法律、建立各種規章制度,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與信任成本有關;微觀層面,企業競爭在相當程度上就是交易成本的競爭;交易成本可以進一步分解為信息搜尋成本與信任成本。一方面,在網絡日趨發達的現代社會,信息搜尋成本會逐步降低; 同時,由于社會流動性加劇、頻率加快,導致信任成本漸趨提高,信任成本在交易成本中的比重越來越高??梢哉f,以信任成本為主的交易成本,將是微觀層面所要關注的主要問題。如果這種分析能夠成立,那么,可以認為:會計必將成為未來微觀層面的核心話題。

按照本文的邏輯,會計的產生與人類尋找有效的信任工具有關,那么,可以進而將人類社會的發展或變遷與會計聯系起來,討論會計在人類社會變遷中的角色與作用。是否可以大膽地假設:在遠古人類族群社會,若給定其他條件相同,在導致少數幾個族群更加發達、另外一些族群相對衰落的原因中,會計方法應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樣,會計學與人類學相結合,就會出現一個諸如會計人類學的研究話題。

思辨能夠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一些方向性變革,但把這種設想落到實處、讓其成為科學研究,而不是詭辯與空談,還需要真正的科學研究。凡是科學研究,應當關注現象、方向、研究設計的嚴謹性與可重復性等。這才是會計帝國建設者們下一步應當要付諸行動的方向。

[本文系廈門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10022109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郭道揚:《會計史研究:歷史·現時·未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版。

[2]索科洛夫(前蘇聯)著、陳亞民等譯:《會計發展史》,中國商業出版社1990年版。

[3]張五常:《經濟學帝國主義》,2005年3月3日,轉引自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47841af7010003bf. html~type=v5_one&

label=rela_nextarticle.

[4]A.C.Littleton,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00,New York,1933.

[5]Woolf, A. H., A short history of accountants and accountancy, London, 1912.

(編輯 熊年春)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非會計專業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教學需求和偏好。調查涉及學生對會計學課程的學習動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偏好,揭示了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中面臨的諸多問題與矛盾,澄清了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中存在的模糊認識,為改進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非會計專業 會計學 教學需求 調查

由于當前社會對會計職業和會計知識的需求日益高漲,各高等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相繼將會計學課程設為本專業的必修課,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中的一些問題也日益凸現。對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問題的討論,近年也逐步受到關注,如權英淑(2003)、陳亞民和王天東(2003)、劉永澤和孫光國(2004)、陶水蓮(2005)等。一方面,傳統的、僅是會計系簡化版本的教學方式受到了摒棄與批判;另一方面,如何進行有效的改進仍無定論。人們對學生的實際教學需求,普遍缺乏細致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一些討論僅停留在主觀推斷和個人經驗層面。為了為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據,我們進行了兩次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學課程教學需求調查。調查的對象涉及北航經濟管理學院全部專業的兩屆本科生。調查的結果澄清了我們在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方面的許多模糊認識,為改進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質量指明了方向。我們將調查的結果進行介紹與分析,希望也能為其他學校的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提供一些有益啟示。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內容

兩次調查的對象,分別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4年秋季和2005年春季在主修會計學課程的本科學生,涉及企業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金融、國際貿易和保險等6個管理、經濟類專業。共發出問卷417份,收回有效問卷346份,樣本回收率83%。其中企業管理、管理信息系統、工業工程三個管理類專業的樣本比率占全體樣本的57%;金融、國際貿易和保險等三個經濟類專業樣本比率占全部本的43%。由于兩次調查期間,學校的教學計劃有所調整,使得這些被調查的學生正好分屬大三和大一兩個不同的年級,大一和大三樣本基本持平,分別占47%和53%。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對會計學課程學習目的的看法,教學內容的選擇偏好,在教材、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手段選擇方面的態度,以及學生對學習效果評價形式的選擇等。兩次調查采用了相同的問卷,以不記名方式填答,以保障回答結果的可比性和真實性。

二、會計學課程學習目的分析

為了解學生會計學課程的學習動機,問卷設計了六種學習目的供學生選擇:“完成本科學業”、“輔助未來工作”、“作為商業語言”、“成為會計工作者”、“成為會計研究者”和“其他”。由于選“其他”項的頻數總共才不到1%,在后面的統計中忽略了“其他”項。在各個選項中,同時提供了“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和“不重要”四種重要性程度供學生選擇。由于各選項學生選“不重要”的頻數低到近乎為零,因此對“不重要”賦予了0分,對“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則分別賦予5、3、1分。對各選項用這些重要性分值分別乘以被選的頻次然后求和,得到每個選項重要性總得分。為便于進行更加直觀的比較,又將這些總得分分別除了公共的常數,即除以各選項被選總次數的均值,最后得到各項學習目的的分值。(表1)所列的是學習目的在不同的樣本總體下的部分得分結果。從(表1)可以看出,就全部樣本而言,“輔助未來工作”得分最高,為4.02分;其次是“完成本科學業”和“作為商業語言”,兩者得分相當,分別為3.54和3.43;成為“會計工作者”或“會計研究者”的得分較低,分別是3.05和2.69。由此可見,輔助未來所從事的經濟管理工作,是非會計學專業學生學習會計知識的主要目的;熟悉將來從事商業活動所必須的一種基本交流語言,也是重要動因;但為了將來從事“會計工作”或“會計研究”工作則基本上不是其主要學習動因,這與學生的非會計專業背景基本相符。由此可見,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教學方向應該著眼于強調會計輔助決策的功能、會計對經濟與管理活動的影響以及會計在經濟活動中的基礎性地位。得分結果顯示學生對“完成本科學業”比較看重,這一結果可能反映了部分學生對會計課程的學習持有某種程度的否定,帶有消極或被動的態度,應該引起教師的注意。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會計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現會計知識的價值所在,將被動的學習轉化成積極主動的求知探索。

盡管“成為會計工作者”或“成為會計研究者”在總體樣本中的得分是最低的,但是,我們觀察各專業的數據時發現,其中“成為會計工作者”的得分在不同專業的位次有差異。如(表1)中的數據所示,在“企業管理”專業中,該項的得分僅次于“輔助未來的工作”位居第二,反映在企業管理專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將學習會計知識視做未來從事會計職業的準備。另外,在“工業工程”和“金融”專業,盡管“成為會計工作者”的得分相對較低,但是與其他高分選項得分的差距卻很小,并不十分明顯。即在調查的6個專業中,是有一半專業的學生認為自己將來是很有可能將會計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近幾年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詢問會計類資格考試和會計專業考研的人數在逐年增多,本次調查的結果與這一現象相吻合,說明將會計作為未來的職業對許多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具有吸引力。因此,會計專業教師在進行會計學課程的教學中,除了著眼于強調會計的輔助決策功能、對經濟與管理活動的影響和基礎性地位外,還應當適當照顧部分學生對更加深入的學習會計知識的強烈愿望,保持其學習熱情,并在教學中給予力所能及的指導。從(表1)最后兩行有關大一和大三學生在各學習目的上的評分,可以進一步比較不同年級學生對會計學學習目的的認識。從(表1)的數據來看,大一學生“輔助未來工作”這項的得分最高,剩余各項的得分都不低?!巴瓿杀究茖W業”被排在第二位,“成為會計研究者”的得分也不低,總體看來還缺乏確定明確的專業定位;而大三的學生“輔助未來工作”的得分也最高,但其余各項的得分則有了差距。他們對“成為會計工作者”和“成為會計研究者”的評價都較低,“完成本科學習”的得分也低于大一的學生,對本專業的歸屬感和學習的主動意識都超過了大一的學生。這說明隨著年齡和專業閱歷的增加,學生對會計課程的學習目的會更加明確和成熟。

總結學生對會計學學習目的的選擇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輔助未來工作是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課程的最主要動因,但是學習目的總體而言還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完成學業、作為一種商業語言以及從事會計專業等其他動因還起著明顯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該將重點著眼于強調會計輔助決策的功能、會計對經濟管理活動的影響及其基礎性地位,還應當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對那些希望更深入地學習會計知識的學生提供適當的引導和幫助。

三、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分析

為了調查學生對會計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偏好,我們將除財務管理外的常設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外加一項財務報告分析,作為會計

學課程的備選教學內容,由學生對“非常重要”、“重要”、“比較重要”、“不重要”進行多項選擇。結果“會計電算化”一項幾乎一致地被選擇為“不重要”,而其余各項選擇“不重要”的頻數則較少,形成鮮明的對照。故此,我們在(表2)所計算的得分結果中去掉了被學生普遍認為不重要的“會計電算化”一項。(表2)中各個項目得分結果的計算,采用了與上面學習目的分值計算相同的方法。從(表2)的得分以及我們對各個專業在這些項目上的得分統計來看,無論在哪個年級和哪個專業,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具有最為重要的地位,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在這兩者中大一的學生則普遍認為管理會計比財務會計重要,得分分別是4.26分和4.03分;大三的學生相反,認為財務會計比管理會計重要得多,得分分別是4.49分和3.91分。排在第三重要的都是財務報告分析,其他的教學內容則被學生普遍認為重要性程度較低。但也有特例,如在管理信息系統專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得分最高(5.24分),甚至超過了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分別為4.31和4.00分);工業工程專業對“成本會計”的需求則超過了管理會計,排在了第二位(分別是3.79和3.71分);金融專業在所有專業中最看重財務會計(得分5.26分),但是也不看重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和會計信息系統(得分分別為2.48、1.58和1.15分),但是“稅法”得分卻是所有專業中最高的,為3.59分(其他專業則都低于2分)。因此,迫于非會計專業在會計學課程上的學時分配壓力,在教學中幾乎完全舍棄管理會計教學內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忽視了學生對管理會計知識的強烈需求。各個學校應該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通過增加會計學課程的總學時,通過開設管理會計選修課,在保持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教師在教學方案中盡量插入一些管理會計的核心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在管理會計方面的知識渴求得到應有的滿足。學生在“財務報表分析”方面的學習要求,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或者通過教師將財務會計相關內容與財務報告分析內容相結合進行講授的方式,來予以滿足。部分專業在某些特殊教學內容方面的強烈需求,由于課時限制和照顧到大多數專業學生的愿望,一般不太可能在統一的會計學課程教學計劃中予以安排。會計學課程應該基于大多數專業的一般需求,因此,首選的方式是通過增設相應的專業課的形式解決,如管理信息系統專業所希望開設的“會計信息系統”課程。其次,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小組報告或個別報告等創新性學習方式進行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某些專業學生的特殊要求,如國際貿易專業的很多學生在調查問卷的主觀意見部分提出想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國外財務報表分析和外幣業務會計處理,工業工程專業想學習成本會計等,這類要求本身與會計學課程的教學聯系比較緊密,教師可以在講授相關內容時,進行適當的知識擴展,在正常的教學計劃范圍內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同時鼓勵學生利用小組報告或個別報告等自主學習方式對所擴展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深化和鞏固。

綜合上述因素,筆者認為應該將所有專業都比較關心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方面內容,作為會計學課程的核心內容。在財務會計內容的教學中同時應該強調各種會計處理對財務報告業績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對各個專業的學生所感興趣的會計領域,提供力所能及的引導并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自主學習,對于某些專業要求迫切而又不適宜于全面講授的內容,應該考慮在相應專業增設專業課或選修課,以減輕會計學課程的教學壓力。

四、會計學教學手段選擇分析

(一)教材選擇我們選取了“外文中譯教材”、“外文影印教材”、“國內自編教材”和“教師自編PPT”幾種教材形式供學生做單項選擇,結果這些教材的選擇頻率分別是37%、30%、20%和13%。即偏好“外文中譯教材”的最多,占37%;偏好“外文影印教材”的也不少,占30%;兩項總計占67%。說明引進教材相對于國內教材在學生中更受歡迎。這是因為引進教材一般信息量大,決策導向明顯,有助于學生開拓思路,比較適合非會計專業的教學。但引進教材往往脫離我國的會計規范,一些習題的背景與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存在較大差異。采用影印教材學生英語閱讀速度慢,學習時間延長,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而中譯教材又存在翻譯質量普遍較差等問題;國內自編教材盡管直接連接我國的會計規范,但缺乏決策導向,不能較好地適應非會計專業的教學需要。因此目前無論選擇哪種教材,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其教學經驗和藝術,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材料和手段進行彌補,同時及早開發真正適合我國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特點的教材。

(二)案例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我們就學生對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的比重偏好進行了調查。結果80%以上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的最低比例應該在30%;有59%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的比率應該保持在40%左右。關于運用多媒體教學問題,有62%的學生期望80%的教學內容使用多媒體。在作業和例題的講解方面應該主要采用板書教學。一些學生表示,使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且書寫規范,節省了教學過程的書寫時間,但是也會加重老師和學生對多媒體講義的依賴;傳統的板書能帶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過程和思路清晰、互動性較強。學生希望教師能夠將多媒體和板書結合起來使用,共同增加教學的效果。

(三)作業形式選擇教學過程中作業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布置適當的作業,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記憶和融會貫通。不同的作業形式對學習產生的效果可能會有所不同,學生可能更加偏向某些特定的作業形式。因此選擇了幾種常見的作業形式供學生進行多項選擇,以了解學生對這些作業形式的反映,調查結果見(表3)。由結果可知,學生對會計模擬實踐、課后習題作業、小組分析報告、課堂作業并點評等各種作業形式都比較喜歡。并且大一學生比較喜歡課后作業和課堂作業這些傳統的作業形式,而大三的學生則更喜歡小組分析報告等比較開放的作業形式。

(四)學習效果評價形式選擇為了考察學生對學習效果評價方式的偏好,我們選擇了出勤、課堂表現、課后作業完成情況、期中考試、案例討論表現、期末考試、小組分析報告、獨立分析報告等八種考核形式供學生多項選擇,學生的選擇喜好結果見(表4)。由結果可以看出,學生最看重傳統的“期末考試”;其次分別是“獨立分析報告”、“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和“出勤”情況;最后是“案例討論中的表現”和“小組分析報告”;而“課堂表現”和“期中考試”則不被學生看好。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對“獨立分析報告”考核形式的偏好大大超過“小組分析報告”。認為很多會計課程的作業報告是一個整體,可以獨立進行,沒有必要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從理論上講,小組分析報告將學生分為小組,就某個問題或事件搜集資料、分析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交流和組織配合能力。但在實際應用中,如果控制不好可能存在分工模糊,工作量分配不均,“搭便車”現象。相比而言,獨立分析報告雖然缺乏交流和討論,但是可以提高學生對報告的責任心,端正工作態度,而且對所研究問題的理解和分析比較全面。采用小組分析報告需要對過程進行嚴格控制,限制小組人數,強調小組分工,在最終分析報告中要詳細記錄每次討論的情況和小組分工,最后選擇優秀的小組進行報告演示,并且要按照分工分別陳述。學生的這些看法比較客觀,教師在運用小組報告進行學生成績考核時,一定要對過程進行嚴格的控制,筆者認為,采取獨立報告加課堂有選擇的報告相混合的考核方式,對于采用大班式教學的教學活動更加有效和公正。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筆者認為,盈利質量既要反映會計收益和真實收益的匹配程度,又要在利潤結構、收入來源方式、經營現金支撐度、資產夯實程度以及財務行為上有合理的體現。筆者通過分析提出了優化盈利質量的對策。

一、盈利質量分析的重要性

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損益表逐漸成為財務報表體系的核心,投資者將有關收益的財務指標視為最重要的指標。正如William H Beaver(1999)所說,沒有其他任何數字能夠像每股凈利(EPS)那樣吸引投資者階層的注意力。然而,由于傳統會計的局限性,收益指標對投資者決策的相關性在知識經濟時代正在逐步下降。美國學者Chatfield(1977)曾經指出,在過去的200年間,會計學的企業收益概念和經濟學的企業收益概念是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的。為了縮小會計學收益和經濟學收益計量上的差別,學術界做了很多努力,不少成果也被會計準則制定者所采納,比如,調整資產的確認標準、計提八項準備等。近年來,受到金融危機考驗后的企業開始重視現金流量信息,我國財政部在1998年出臺了《現金流量表》會計準則并于2001年和2006年進行了修訂,但是投資者孤立地分析盈利能力信息和現金流量信息還廣泛存在,財務報表末行(bottom-line)情節還十分嚴重。筆者認為,財務報表指標體系是相互關聯的,在盈利分析時應把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傳統財務分析注重一些數量指標,而忽視對這些指標背后所包含的質量。比如,兩個企業占用的資產相等,利潤總額相等但結構不一樣,其中一個依靠主營業務獲得了利潤,另一個依靠線下項目(如營業外收入)實現了利潤。在傳統財務分析體系下,有關盈利指標計算時是忽略這種差異的。顯然,后者的盈利持續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比較差。這里,我們實際上考慮了盈利的“質量”因素。盈利質量(或稱為收益質量、利潤質量等)是什么?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看法。首都經貿大學張新民教授認為,“利潤質量是企業利潤的形成過程以及利潤結果的質量”;江西財經大學余新培認為,“收益質量是指報表被認為合格產品的情況下,損益表損益數額能由報表使用者直接使用的程度或放心使用的程度”;廣州商學院艾健明認為,“收益質量是指在謹慎的、一致的財務基礎上,一家持續經營企業在某一時期創造穩定自由現金流量的能力?!边@些觀點不夠全面。

二、盈利質量分析的角度

如何分析盈利質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一)利潤結構方面

筆者認為,不同的結構反映不同的經濟實質,從而決定企業的運行質量。企業的利潤應該來源于其主營業務所創造的利潤。企業的主營業務反映企業的核心能力,其所創造的利潤具有持續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等特征。而非主營業務雖然也可為企業帶來利潤,但往往是一次性的,具有偶發性特征,不是企業的依賴力量。比如,企業損益表中來自于政府補貼收入、變賣固定資產、轉讓無形資產等等收入在本期有,下期極可能就沒有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要求上市公司在提供每股凈利指標的同時要求提供剔除非經常性收益后的每股凈利,這表明證券監管部門和投資者已經十分關注財務結構、財務質量及其股價相關性問題。經驗數據表明,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全部收入、主營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的比重應該在70%以上,盈利質量較佳。而那些做假賬的企業往往利用非主營業務收益來調節利潤。如:上市公司瓊民源1996年利潤比1995年增加1000多倍,但其中97%的利潤來自“其他業務利潤”和“營業外收入,達5.42億,系轉讓給北京民源大廈的部分開發權和經營權”。

(二)收入來源方式

企業的利潤應該來自市場,企業所形成的資產其價值應該與市場價格接近,否則產生的會計信息必然會誤導報表用戶。如果企業的利潤來自于政府的補貼收入、與關聯方大量的關聯交易、大股東捐贈資產減免資產使用費等形成的利潤顯然質量不高,這種“利潤”不是企業創造的,而是“算計”出來的。ST上市公司中有不少是通過“算計”方式實現第三年成功“扭虧”,這應該引起監管部門高度關注。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投資者“功能鎖定”現象嚴重,尚不能區分不同的利潤形成方式的質量差異,監管部門應該出臺政策杜絕“算計”利潤現象。

就資產價值與市場的關系而言,資產負債表上所反映的資產價值應近似于市場價格。如果資產賬面價值遠高于市場公允價格,則表明資產價值中存在大量“水分”,利潤也會虛計,應加以“擠干”。而在我國,不少上市公司利用穩健原則來肆意調節資產和利潤,在需要產生盈利的時候虛計資產價值抬高利潤水平,導致資產質量和盈利質量信息嚴重失真;而在需要“扭虧”的前一年“洗大澡”,濫用穩健原則。上述的瓊民源5個多億的收入是來自于北京民源這一關聯企業,不能不使人懷疑是否有“兄弟幫忙”成分在其中。

(三)經營現金支撐度方面

《企業會計制度》頒布以來,理論界和實務界對資產的認識發生了改變。資產不僅體現為一種靜止的經濟資源,而且應該是動態的,能夠在未來給企業帶來利潤和現金流入量。如果企業的資產在未來不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和現金流入量,應該作為當期費用處理,而不應繼續作為一項資產核算??梢?,資產與費用的界限體現在它們未來與現金流入形成的關系。同時,人們也開始關注現金流量表,對利潤與現金的內在聯系更為關心。企業在實現利潤的同時,通過市場獲取了相當或較為接近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對企業的經營者和所有者而言這種利潤是可靠的,是值得信賴的。

為了反映企業盈利是否有足夠的經營現金支撐,人們設置了如下財務指標:

盈利經營現金保障倍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或=每股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每股凈利

公式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數據源于現金流量表;而凈利潤是按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數據源于損益表。該財務指標能夠很好地將現金流量表和損益表結合起來,彌補了損益表的局限性,直接反映企業盈利的質量,說明公司每一元凈利潤中有多少實際收到了現金。所以,它能反映會計收益和真實收益的匹配程度。其值越大,企業的盈利質量越好,反之,則盈利質量差。若大于1,企業的盈利質量好,損益表中的全部利潤實現,可轉化為相應的現金資產。若值介于0.7和1之間,則盈利質量比較高。若值界于0.3和0.7之間,企業的盈利質量一般。若值介于0和0.3之間,則其質量差。若值小于0,則表明企業可能為虛盈實虧的狀況,公司的利潤只是“賬面富貴”。

眾所周知的上市公司銀廣廈,1998年的每股收益為0.405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5.35%;1999年其凈利為1.27億,每股收益為0.51元,凈資產收益率為13.56%;2000年其凈利上升到4.18億元,每股收益也猛增至0.827元,凈資產收益率也增加至34.56%。單從這些數據分析,用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判斷,大都會認為該股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業績優秀、收益好、值得投資,當時也確有不少的投資者被銀廣廈的這些表面現象所迷惑,紛紛投資于銀廣廈。但是只要我們從盈利經營現金保障倍數值來進行分析,就會看出其盈利質量的本來面目。根據計算,銀廣廈1998、1999、2000連續三年的盈利經營現金保障倍數值分別為-23.3%、

-4.4%、29.72%,從它后來的東窗事發,正好印證了這一指標對于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質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一指標突破了傳統的分析方法,將現金流量表和損益表巧妙地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盈利質量分析的準確性。

(四)資產的夯實程度

筆者認為,資產是利潤的物質基礎。利潤的真實性會在財務狀況上得到體現,虛假的利潤往往會伴隨有虛假的資產或資產作價過高存在。一般來說,會集中體現在: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數額龐大,賬齡過長,客戶集中,信用或財務狀況不佳;存貨占用大量資金而且“年齡”過大;應該進入當期費用的支出被轉移到“長期待攤費用”之中。比如:銀廣廈2000年凈利潤高達4.18億元,但其應收賬款高達5.44億元,比上年增加2.64億元,主要債務人竟然是德國一個注冊資本只有10萬馬克的“迷你”公司,讓人難以相信是否存在這種“資產”(后來的事實證明該公司虛構出口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而且銀廣廈還有1.65億元的預付賬款,債務人也是德國一家公司,即使這一資產是真實的,也難保不發生意外。

(五)財務行為方面

根據優序融資理論(Pecking-Order Theory),一個企業如果需要上新項目,首先應該使用留存收益融資;其次是舉債,在耗盡舉債能力之后才無奈進行發行新股融資。從財務行為來講,真正賺了錢的企業在財務上是不同于那些名義上賺了錢的企業,比如:前者會保持較高的分紅率,而后者經常找“借口”不分紅或進行“不掏錢”的分紅;前者會維持或適當提高負債率,后者往往會降低負債水平;前者喜歡回購股票,后者喜歡發行股票,表現出對股權融資的“饑渴”。銀廣廈從1994年6月17日上市后每隔1年就配股。1994年10配3,每股4.3元;1996年10配1.648股,每股8.28元;1998年10配3,每股9.6元;2000年10配1.5,每股20-30元。配股價越來越高,但公司2000年以前雖然每年EPS都在0.22元以上,但從未分紅,而累計每股送紅股及轉增達2股,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是無法驗證該公司的盈利質量的(股票股利、轉增股票、股票分割等只是一種財務幻覺,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基本上不受“歡迎”)。又如上述瓊民源,當年公司利潤增長1000多倍的時候,公司的高層將其持有的所有股票全部變現,不看好未來前景。這種反常財務行為表明,處于信息源的公司高層是非常清楚盈利質量的。

三、優化企業盈利質量的對策研究

(一)我國上市公司要注重提高自身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不要過多依賴外部環境(如政府背景、行業壟斷、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中國經濟增長),要切實改進經營與管理水平,不斷強化核心競爭力,注重控制賒銷風險,增加無形資產投資,提高主營業務利潤水平,保持利潤持續性和穩定性,為實在地回報投資者創造條件。上市公司在進行多元化經營時,要注意熟悉其他行業的行規、規模經濟要求和相關管理人員培養,切忌盲目樂觀、分散財務資源、弱化公司核心能力等問題。

(二)樹立會計誠信觀念,正確處理股東之間的關系,努力在開拓市場上下功夫,要靠實在的盈利來回報投資者,注重可持續發展和資本市場上的融資信譽,拋棄“算計”利潤做法。

(三)注重經營現金流的支撐。經營現金流是企業持續經營和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基礎。在經營現金流出方面,要注意節約,盡量推遲現金流出時間,嚴格按預算來控制,合理避稅;在經營現金流入方面,要加速現金流入,大宗現金流入要安排專人負責,設計合理現金折扣制度加速貨款回籠,設計激勵制度促使過期陳賬回收。

(四)夯實資產。在存貨方面,合理利用價值鏈,防止在存貨上大量占用資金;在應收賬款方面,注意進行信用調查和評估,控制賒銷風險;在委托理財、有價證券投資和預付賬款方面,一定要把風險控制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謹慎為先;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合理規劃,防止盲目投資;在無形資產投資方面,要充分評估其價值先進性和未來對公司利潤的貢獻能力,防止購買落后的技術。

(五)端正財務行為。企業要把回報股東當成財務目標而不是一種手段,杜絕“圈錢”現象。改進公司治理結構,發揮董事會、監事會、獨立董事、股東會的作用,優化決策過程,確保決策民主化、程序化、科學化,建立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企業的信息披露和傳遞制度,及時發現企業經營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推進我國證券市場建設,大力培育理性機構投資者,降低市場投機成份,使市場產生內在制衡力量,使財務守信者能從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不斷進行再融資,為上市公司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益創造條件。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是地方政府從政府規模、層級及財政關系等層面實行的一次深遠變革,也是地方政府突破中央權力設置的制度壁壘而獲得創新效率的一個難得契機。文章通過分析“省直管縣”提出的動因,系統剖析目前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利弊,探索中西部地區建立地方新型財政管理模式。

關鍵詞:中西部 省直管縣 財政體制 改革模式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公布, “省管縣”成為其中最受關注的字眼,明確提出要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率先減少行政層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笆≈惫芸h”財政體制改革的問題是一個地方財政體制的集權與分權問題,同時也涉及到政府組織結構問題。深化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既是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的繼續和深化,也是目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成因

縣鄉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發生債務危機是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以來出現的新問題。分稅制在我國運行十多來成功地集中了中央財政的財力,理順了中央與省級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但是省以下地方政府間財權與事權劃分一直比較模糊,形成了財權向上集中、事權向下集中的局面,直接導致縣鄉政府財政運轉困難,大量??畋慌灿?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加重,甚至政府運轉難以維持,加劇了“三農”問題。多年來,這些問題不但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這是近幾年中西部省份人大代表和地市縣鄉級政府不斷反映的焦點問題,并且這種要求解決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適當減少政府層級、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與解決當前較普遍存在的地方財政困難尤其是縣鄉財政困難、逐步消解“三農”問題、全面推進公共財政體制建設和小康社會建設直接相聯,是從制度創新角度為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協調區域發展、有效扶助弱勢群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統籌協調”目的而必須解決的重大事項?!笆≈惫芸h”財政體制改革,就是為全面構建公共財政制度體系、有針對性地解決現階段現實重大問題而提出的改革舉措。

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模式分析

目前海南、浙江、山東、遼寧等省從壯大縣域經濟、緩解縣鄉財政困難、降低行政成本、推動制度創新出發已經啟動了“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產生四種不同的模式:(1)以京、津、滬、渝等直轄市以及海南省為代表的行政管理型,即這些地區行政管理層級就是省直接管理縣,沒有地級市這一中間環節,財政體制自然是省直管縣;(2)以浙江等省為代表的全面管理型,即對財政體制的制定、轉移支付和??畹姆峙?、財政結算、收入報解、資金調度、債務管理等財政管理的各個方面,全部實行省對縣直接管理;(3)以遼寧等省為代表的補助資金管理型,主要是對轉移支付、??罘峙?以及資金調度等涉及省對縣補助資金分配的方面實行省直接管理;(4)以山東等省為代表實行的省市共管型,即省級財政在分配轉移支付等補助資金時,直接核定到縣,但在分配和資金調度時仍然以省對市、市對縣方式辦理,同時,省級財政加強對縣級監管。

這些嘗試在具體制度設計上有很多創新之處,在規范省市縣間財政分配關系、調動各級發展積極性、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催生了諸多矛盾。如削弱地級市調控力,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影響中心城市培育;釋放了縣級行政動力,有可能造成縣域開發“遍地開花”和“無序建設”;省級政府在擴權政策中定位模糊,管理幅度過寬,管理難度加大,有可能導致上級行政對縣級行政監督和約束力度的削弱;省市縣事權、財權未能理清,地方政府財政分配關系混亂等等。

三、中西部地區建立“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有效模式

目前,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主要是縣域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省份進行,取得較好效果,經濟比較滯后、省級財政比較薄弱的中部地區,其縣、鄉財政運行情況不容樂觀。在地方財政運行中,“三農”問題、縣、鄉財政困難問題和政府體制問題相互交織,中西部省份推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應該選擇何種改革模式,相應采取哪些保障措施,筆者通過對湖南省財政現狀調查,探討中西部省份“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有效模式。

1.2008年湖南省、市、縣三級經濟財政狀況分析。湖南省土地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6845萬人?,F轄長沙等13個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縣市區數為122個,其中縣級市為16個,縣數為72個,市轄區數為34個;2008年湖南省GDP突破1.1萬億元,排名跨入前10名,增幅高出全國水平2.5個百分點,分別只有廣東、江蘇、山東生產總值的31%、35%、35%,而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也只能排到第三位;2008年全省財政收入1300億元,分別只有廣東、江蘇、山東的39%、47%、68%??偟膩砜?湖南省幅員較廣,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中等,市(州)、縣發展不均衡。雖基本具備實施“省直管縣”的條件,但應根據現實情況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尋求省以下財政層級的最優組合充分發揮”省直管縣”體制的功能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湖南省2008年GOP超過1000億元的市、(州)有長沙、岳陽、常德、衡陽,長沙更是達到3000億元,而最少的湘西只有183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60億元的市(州)有長沙、株洲、衡陽、岳陽、常德,而長沙市財政收入達340億元,湘西州只有24億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均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的市(州)有懷化市、張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婁底市、永州市、益陽市、邵陽市。根據數據分析,全省122個縣(市)國土面積、人口分別占全省的88%和97%,而提供的GDP總值、財政收入只占66%和31%,還不能成為全省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支撐點和主戰場。湖南省經濟十強縣財政收入均超過5億元,而財政困難的縣有的不到5000千萬元,甚至出現財政赤字,大多分布湘西州、張家界、懷化市。

2.“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模式探討。通過對湖南省2008年財政狀況的分析,結合近幾年的探索試點,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采取財政激勵措施,發揮后發優勢,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作為中西部省份“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基本模式按照省、市、縣經濟發展不平衡現狀,提出以下幾種模式。

(1)“省市共管,省進市不退”模式,區域中心城市+衛星城。對于經濟發達、財源較豐沛的大市,如湖南的長沙、株洲、岳陽、常德等市,按照“省市共管、省進市不退”的原則,中心城市是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其作用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應支持建設一批功能互補、特點鮮明的衛星城,加強其集聚和輻射效應,做優做活大城市群,以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增長極作用。各省轄市將繼續履行統籌協調區域發展的重要責任。市財政局既可接受省財政廳委托,對縣(市)財政局進行檢查監督指導;也可向所轄縣(市)財政局布置有關業務事項,并可要求其提供有關財政資料。對所屬各縣(市)專項撥款補助暫不劃轉,仍由省轄市統籌用于對所屬縣(市)進行補助,補助項目及補助金額可在各縣(市)間調劑;省轄市財政局可單獨或與市有關部門聯合向縣(市)下達補助指標。

(2)“擴權強縣”模式,弱市(州)+兩極縣。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弱市(州)而言,一般有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相對較弱的市+相對較強的縣”,如湖南省邵陽市與邵東縣,地級市的存在已經束縛了縣(市)的發展空間,阻礙了一批強縣的崛起,縣(市)急欲“破繭而出”,應對其實施“省直管縣”直通車改革,調整行政區域劃分,擴權強縣,設立副地市級城市,發揮其次級中心區域城市的作用,鼓勵財政收入大縣(市)“抓收入、上臺階”的如“超收返還、以獎促增”等激勵政策,以培育一批縣域經濟增長點。

另一種是“相對較弱的市+相對較弱的縣”,如湖南省湘西州與古丈縣等,“市”與“縣”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財政實力較弱,雙方較易陷入低效競爭和博弈困境中,可暫不實行省直管縣。但省要加大對縣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和政策支持,輔以激勵與約束相結合、鼓勵經濟欠發達市、縣(市)增收節支保平衡的財政政策,在確保當年財政收支平衡和完成消化歷年累計赤字任務的前提下,將省財政的體制補助和獎勵與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相掛鉤。

(3)“直通車”模式,中等市州和中等縣。對于中等市州和中等縣,構建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直通車”,省各項轉移支付及專項資金補助直接分配到縣(市),但暫不調整財政收支范圍,維持現有利益分配格局,共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堅持權責統一,充分發揮下級財政自主管理、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和選擇權力,鼓勵他們突破路徑依賴而獲得創新效率。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審慎對待,除對改革市(縣)進行正常的業務指導外,還要加強監管,盡量避免“省直管縣”初期發生的管理缺位和無效狀態。

四、創新“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措施

實行省管縣財政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市級行政體制與財政體制不一致、市級事權與財權不對稱的問題。省對市、市對縣的兩層博弈改成為省直接一對多的博弈,將改變兩級財力積累進程和利益均衡結構,必須理順省市縣的關系,調動市級財政管理的積極性,配合省管縣體制共同發揮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財政體制與行政管理體制的和諧共存、協調互動。

1.進一步明確省、市、縣財政工作職責。合理劃分省、市、縣三級財政工作事項,理順工作關系,實現省管縣財政體制與市管縣行政管理體制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省級財政的區域財力調節作用,實行省對縣(市)的“五個直達”,即:資金直達、分配直達、指標直達、結算直達。報表直達;在保證縣(市)既得利益的基礎上,加大省對縣(市)財政的指導和支持力度,調整、規范省、市、縣之間的財權、事權關系,擴大縣級管理權限,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市級財政在省縣之間仍將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繼續承擔對縣級財政的指導、支持和監督職責;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所轄縣市財政困難繼續給予幫助??h(市)應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環境、經濟發展的自主權,省財政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激發縣鄉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壯大縣域經濟。

2.建立與省管縣相配套的財政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建立省對縣的監督管理機制,避免省級財政管理半徑激增造成的“管理真空”問題。要結合各地實際,進一步強化對縣財政工作的指導、支持、管理和監督,對部分縣財政收支預算組織審查,充分掌握縣級財政收支的真實狀況,規范縣級財政收支行為,促進縣級財政依法組織收入,科學合理安排支出,保持收支平衡;進一步完善省對市和縣財政收入目標考核辦法,建立健全省對縣級財政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強資金調度,確保各縣國家規定的工資和津補貼的正常發放;加快“金財工程”建設步伐,強化財政管理的技術手段,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同時,不斷完善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的相關制度和辦法,嚴格控制縣、鄉新增機構、編制和財政供給人員,探索建立財政預算與機制相互配套相互監督的管理辦法。

3.設立財政管理專員。同時也可以派出專員,負責省、縣之間的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報等工作。

4.各縣要進一步加快發展。解決縣級財政困難,基礎在管理,根本靠發展。各縣必須進一步轉變理財思路,堅決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牢固樹立自力更生、自我發展、自求平衡的意識,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壯大實力,加強管理,抓好增收節支,爭取早日實現財政狀況的根本好轉。

[本文系《基于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下的地方政府債務化解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賈康,閻坤.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的中長期思考.管理世界,2005(8)

2.湖北省財政廳預算處.省管縣財政體制必要性及完善措施.湖北省省管縣財政體制下縣鄉財政運行機制研討會

3.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實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通知

4.傅光明.推行省直管縣體制芻議.現代經濟探討,2006(11)

5.擴權強縣.關鍵何在.中國縣域經濟網

(作者簡介:何萬能,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經濟師,評建督導處處長;研究方向財政體制、會計學 湖南衡陽 421000)

(責編:若佳)

會計學職稱論文范文第6篇

關鍵詞:會計畢業論文; 實踐、科研、創新能力;高校課程體系

會計專業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會計畢業寫作其中是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但目前會計畢業論文存在寫作流于形式、論文質量下滑等諸多問題,社會上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存廢問題一直有著不同看法。畢業論文寫作與指導涉及諸多教學環節,比如論文題目的篩選和確定、中英文資料搜集、提綱的擬訂和修改、論文稿的撰寫和修改以及論文答辯等,整個畢業論文寫作過程是本科學生把專業知識和社會實踐結合、把科學研究和寫作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會計本科畢業論文不僅能訓練和考核學生的信息搜集與分析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基本技能,更深層次是考核學生在整個本科學習期間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所以,本科畢業論文的寫作實踐不僅不能弱化,還必須進一步強化其管理。

從目前各類本科院校對畢業論文的安排設置來看,會計畢業論文寫作只是做到了對學生一些基本技能的訓練,很難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目的。要改變如此現狀,筆者認為應該加強相關各方對畢業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按照畢業論文寫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要求,科學、系統地設置大學的課程體系,將提高學生實踐、創新、科研能力這一培養理念和目標貫徹到所有核心課程的學習中去。

1加強相關各方對畢業論文寫作重要性的認識

本科畢業論文現實狀況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畢業生沒有認識到畢業論文所代表的意義和重要性,而學校安排的畢業論文寫作與往往與畢業找工作時間沖突,這就使得學生將大部分精力放在找工作方面而忽視了畢業論文寫作的實踐鍛煉;二是師資力量的不足,使得部分指導教師在指導時間和教學精力上存在不足,由此導致畢業論文質量把控不嚴,出現整體下滑現象;三是大多數用人單位沒有認識到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性,要求學生提前參加工作,使學生在工作和學習中難以抉擇。

要解決以上問題,從學校方面來講,應進一步重視畢業論文工作,充分考慮各方的需求,科學、系統的規劃和安排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為學生解決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各種矛盾,減輕畢業生負擔;從教師方面來講,應不斷完善和提高畢業論文指導技能和方法,以責任心和愛心對畢業論文全程跟蹤指導,嚴把論文質量關;從學生方面來講,應充分認識到畢業論文寫作重要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真完成本科學習期間最后的基本技能和綜合能力考核;從社會用人單位來講,應提高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認識,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減輕畢業生論文寫作時的外界壓力。

2全方位、全過程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畢業論文的寫作最能反映學生的基礎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高低,這里的素質是指學生對專業知識運用能力、計算機能力、外語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等基本技能素質,而綜合能力是指學生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等能力在較高層次上的綜合體現。所以,要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必須全方位、全過程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傳統的僅僅將第八學期作為教學畢業論文寫作時間的計劃完全不能適應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一個激發、引導和內化的過程,所以本科四年要全方位、全過程重視學生基礎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方法,讓高校改進現有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創造條件和環境,讓會計專業學生盡早參與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等活動,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2.1鼓勵和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要求本科生通過撰寫畢業論文,能較好地反映自己能夠運用所學到的基礎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某一基本問題或具體問題的學術水平和能力。也就是說,合格的畢業論文要能體現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并且要能用專業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踐活動中的基本問題或具體問題。專業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而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需要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在實踐活動中去培養和訓練。但從現狀看,高校會計專業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流于形式,學生的實踐能力很難得到訓練和提高。缺乏實踐經驗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時往往是將抽象理論進行堆砌,論文的內容空洞無新意,這是畢業論文撰寫中的普遍現象,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沒有完成國家的培養目標,從而影響學校的辦學質量。

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系統的規劃和開設實踐課程,根據學生在不同學期課程的安排,組織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相關的階段項目實習,要求他們必須參與具體的工作,動手實練,不能只是走馬觀花、聽聽看看。通過項目實訓,讓學生盡早接觸實踐,參與實踐,鞏固課堂所學,熟悉課堂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為畢業論文應用選題做好鋪墊。

另外課堂上可積極探索各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比如案例教學法、沙盤推演法等實踐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現實社會的經濟現象、會計案例、經濟管理手段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評價,并形成文字分析報告。這樣既強化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2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技能訓練

我國國家教育部定義科學研究是指為了增進知識包括關于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的技術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個階段:選擇研究課題、研究設計階段、搜集資料階段、整理分析階段、得出結果階段。而畢業論文寫作過程實際上是發現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會計理論架構問題或會計實踐中的操作問題等,展開科學研究,利用會計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并表達出研究成果的學術研究活動。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就是會計領域科學研究的過程??茖W研究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培養、指導訓練才能具備的一種能力。筆者認為要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必須以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基礎,在高校開展會計專業的研究性教學是提高學生科研技能的有效方式。

研究性教學可從課內和課外兩方面展開。課內教師可以采用公開討論課或案例教學的形式,針對課程內容,選擇經濟社會中的熱點問題或會計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作為探討內容或案例,指導學生查找收集和查找文獻資料,介紹各種分析問題的方法,針對學生的提出的解決方案加以適當的提示、指導和總結,讓學生邊學邊用,提高其研究性的思維能力。課外,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團隊,目前高校大部分教師都承擔了各種研究課題,科研團隊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指導學生收集數據、文獻等研究資料、學習研究流程和方法,獲得創新思維,撰寫研究報告。學生在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會逐步掌握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樹立正確治學態度、激發科學研究的興趣,也鞏固了所學知識。在學生具備一定科研能力時,學校應鼓勵并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課題研究項目,安排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的研究活動,進一步訓練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為今后做畢業論文課題打牢基礎。

另外,在高校推行學術報告制度,也可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提高探索精神,為畢業論文寫作儲備科研能力。學??善刚埿然蛐M鈱<疫M行學術交流,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耳聞目染、潛移默化,讓科學研究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深入到學生潛意識里,引導學生了解前沿動態、實務問題,激發學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在長期頻繁的科研活動中,指導老師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從而為后續的畢業論文寫作做好準備。

2.3利用“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上面我們已論述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就是會計領域科學研究的過程,科學研究歸根結底是一項創造性活動。而人類一切復雜的創造活動都要以創造性思維為核心,所以會計研究也離不開創造性思維,所以我們提出要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就要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他們的批判精神和逆向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有獨立見解的學生應是培養創新能力人才的落腳點,有些走在前列的高校已經致力于推動通識教育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例如北京大學經管學院9年前開設的通識教育課“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已成為經管學院一張名片,在課上學生通過學習經典著作、辯論熱點問題,從提出疑問到收集證據,從邏輯推理到考察其他可能的解釋。這個批判性的思維過程培養和訓練了學生的科研和創新能力。這些高校的經驗和探索值得在全國范圍高校推廣。

另外,高??梢岳玫诙n堂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比如開設跨學科課程講座、開展技能競賽項目和技能培訓項目,實施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科研立項等,學生們在參與這些項目的過程中,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增強,創新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并且鞏固和提高所學專業知識。為最后學年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了較堅實的基礎。

2.4盡早開設畢業論文輔導教學

會計畢業論文寫作方法與一般學術論文寫作基本相同,其采用正式的書面語言,遵循嚴格的寫作規范,學生在必須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和運用專業知識表達學術思想的能力下才能很好的完成。而語言表達和靈活運用專業知識等素質需要長期的積累。畢業論文輔導教學就是要配合畢業論文寫作,循序漸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技能,內容主要涉及寫作訓練、文獻檢索、文獻閱讀、理論前沿講座、案例性論文寫作訓練、科技論文寫作、抽樣調查、數學建模、社會統計分析等等。

開設《大學語文》、《會計學術論文寫作方法》、《財經應用文寫作》等課程,可以分步有序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大學二、三年級開設相關課程,介紹文獻檢索和工具、調查問卷的設計、統計軟件的使用、數據建模等科研工作所必須的知識;從大學二年級開始,結合專業課程學習,要求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問題展開研究,并寫出小論文,提早進行科學研究的實踐。

3完善和更新本科教學目標,提高對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視

會計本科畢業論文是學生在學習完所有的基礎和專業課程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一項科學研究型的實踐活動,它可以培養和鍛煉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進一步提高其實踐能力。它在本科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應該得到各方的認可和重視。高校應該在本科教學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設置上提高對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視程度,加強對畢業論文寫作的管理和監督,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并將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作為本專業重要培養目標之一,將這一培養理念和目標貫徹到所有核心課程的教學中去。圍繞這個目標,高校應科學、系統地設置大學的課程體系,規范和加強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在重視學生基礎技能素質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蔣亞朋,吳粒.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分析與思考[J].財會經緯,2006,(4):67-68.

[2]楊波,龍炫睿.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J].財會學習,2018,(3):161-163.

[3]苗晴,石盈芳,彭宏華.綜合性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48):91-92.

上一篇:藥學科研型論文范文下一篇:歷史地理學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