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論文范文

2024-05-01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論文范文第1篇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圖景

(一)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相對于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比較慢, 起步較晚, 但是我們積極總結經驗, 不斷反思, 經過長達20多年的蓬勃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各個城市深入人心, 在理論和實踐上我國都獲得了突出的成就, 并且文化產業在我國人民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和文化、社會的協調。

(二) 成就突出, 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在我國,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 通過對投入、消費和收益的不斷增長展現出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規模。隨著改革體制的不斷推進, 之后文化產業便被列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之中, 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便有了一定的規模。我們相信, 憑借著我國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和對全球化的大力支持、不斷融入, 其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在不久的未來我國文化產業勢必會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頂梁柱, 發揮巨大的作用, 相信我們的文化產業一定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三) 傳統文化產業得以實現轉型

從時間角度劃分, 我國現代的文化產業涵蓋好幾個部分, 它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音像業、文藝演出業、文化娛樂業為主以及以隨著法制改革發展起來的文化旅游業和手機內容產業為主的新興文化產業。我們相信在全球化發展的浪潮下, 我國傳統的文化產業和新興的文化產業勢必會協同發展, 高度配合, 走向世界先進水平。

(四) 新興文化產業發展迅猛, 發揮帶頭作用

從世界方位來看, 隨著時代的發展, 我國現代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的有效結合尤其是和信息產業的有效結合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我國緊跟著這一世界性流行趨勢穩步向前, 不斷提高。在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范疇內, 一些以網絡信息等高新技術為代表的網絡產品和手機短信業以它們體積小、運輸方便以及市場化程度高、提高利益的空間大等特點在我國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 文化產業政策和法規系統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我國相關文化產業法律法規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建立起來。在這些法律法規的保障為前提下, 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但在相關法律法規運行時, 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阻礙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包括不規范、不健全、不系統等多方面問題, 其具體表現在我國文化產業相關的法律法規與WTO組織不協調統一, 這不利于我國文化產業的全球化發展, 會對我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產生很大的阻礙, 所以我們應當當機立斷, 迅速解決該問題;并且我國文化產業方面的法律體系并不完備, 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還有我國制定的文化產業法規體系很被動, 有關部門不是提前制定來應對問題, 而是在出現問題和矛盾之后才開始制定, 在這樣一種應急狀況下制定下來的法律法規體系就會顯得非常的零碎, 這不符合涉及諸多行業的文化產業本身的產業系統, 這樣的政策法規是不完整的系統。從整體性來說, 缺乏系統性。這主要體現在集體的群眾方面, 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造成社區文化非常低, 再加上社區內設備也非常的不完善, 這使得整理系統而言, 缺乏系統性。

(二) 文化產業總體上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高

隨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 我國文化相關的事業不斷增多, 這給很多勞動人口提供了就業的機會, 增加了勞動人口的就業率, 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資源分散、不講效益, 產業集約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力圖清除這些障礙, 但是并沒有太明顯的改觀。我們與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經營單位眾多、規模小、效益低等問題, 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國家沒有形成西方國家那樣規范、專業的團隊, 所以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在今后的道路, 我們更應該砥礪前行, 提高我們的專業化水平。

(三) 文化產業人才嚴重短缺

當今世界, 競爭激烈, 無論是經濟領域的競爭還是文化領域的競爭, 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我國的文化產業要想在世界上占據領先的位置, 就需要加強文化領域人才隊伍建設。但是, 目前為止, 我國文化領域的人才十分欠缺, 文化產業在世界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 必須深入分析, 我國具體缺少哪方面的文化領域建設人才, 為人才培養做出鋪墊。 (后邊缺東西補充完整)

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國內外有關文化領域人才培養的相關資料后, 對我國文化領域人才的現狀有了一個具體的了解:我國文化產業相關人員整體水平偏低, 素質有待提高, 至于專業的文化產業人才, 我國少之又少, 對于管理、創造性復合人才更是欠缺。

1. 缺乏高素質管理人員

文化產業離不開生產文化和創造文化, 它對文化領域人才的素質、文化素養和創造能力要求很高。同時,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 在市場上進行競爭, 因此, 它又需要從業人員兼備市場意識, 提升經營管理文化產業的能力。但是, 長期以來, 我國的文化工作者在僵硬的文化體制下從事文化產業, 缺少來自文化市場競爭的刺激和磨礪, 對文化產業的定位不明確, 嚴重缺乏敏銳的市場意識和經營管理文化產業的能力??傮w來說, 我國文化領域的工作人員認知結構單一, 能力不足, 嚴重缺乏相關的文化藝術素養, 思維過于僵化, 那么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發展的要求。培養具備文化素質、市場洞察能力, 懂得經濟又精通文化產業的專業型復合人才, 是振興我國文化產業、繁榮文化事業的關鍵。

2. 缺乏復合型人才

文化產業涉及到的領域較廣, 在許多行業都會有所體現。而行業之間又具有開放性和融通性, 因此, 對于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需要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在精通本專業、本領域知識的同時, 也要了解其他領域的相關知識。2002年, 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辦的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演藝會議暨中國演藝成果展, 此次盛宴邀請了13個國家的63位國際演藝協會代表、內地和港澳臺地區200多位演藝經紀機構的代表, 進行了420多項音樂、舞蹈、歌曲等展示。但是, 這次盛宴并沒有對我國的文化工作者產生理想的效果, 由于不懂國際文化慣例和規則, 我國的文化團體、集團在會上的表現受到重重障礙, 找不到展示自己的突破點, 沒有好好把握這次難得的機遇, 阻礙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而此次盛宴的主辦單位, 正是因為具備了市場意識很強、精通文化藝術, 外語流利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他們對我國的戲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3. 缺乏創意型人才

文化產業是一個創造性很強的產業, 離不開為人民群眾生產和創造文化。在文化市場中, 創意很強的文化產品最受喜歡和歡迎, 因此, 創造性和創意是一件文化產品成功的關鍵, 決定我國文化產業的興衰。所謂的文化創意就是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和敢于創新的創造力把文化資源進行重新整合, 以一種新的概念、新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給人以震撼。文化產業創造者沃特·迪士尼就是一個極具創造性的人才。他的作品“迪士尼王國”是全世界人民向往的童話般的理想王國, 米老鼠和唐老鴨成風靡全球的動畫形象。我國雖然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 悠久的歷史文明, 燦爛的民族文化, 但是如何使我國的文化長久不衰, 走向世界, 在文化競爭中取得優勢, 需要我國加強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培養, 擺脫專業型復合人才嚴重短缺的現狀, 才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成為可能。

三、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

(一)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 我國形成了一套文化體制, 這有利于增強文化產業的活力和實力, 提高它的靈活性。經過改革開放這些年的不斷努力, 這利于我國體制的改革, 所以深化體制改革刻不容緩!如果沒有體制的改革, 我國文化產業可能就一蹶不振, 很難發展起來, 走向全球化體制發展的浪潮。要使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保持動力和活力, 必須堅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否則, 我國文化產業很難實現產業的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 將會在世界發展潮流的舞臺上退出, 被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越落越遠。。

(二) 實施文化產業集約化

我國文化產業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我國文化產業興起較晚, 沒有夯實的基礎, 造成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很低。要使我國這種小規模并且零碎分化的文化產業適應全球化文化產業發展潮流, 必須實現集約化, 形成文化產業集團。只有這樣, 我國文化產業集約化、規?;陌l展能力才會有大幅度的提高, 我國今后文化產業的發展所產生的效果也是未知數,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三) 運用高科技提升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

在現如今, 高新技術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只有有效結合起來。然后我國高新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 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著文化產業領域的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要實現文化產業的高速發展, 必須將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緊密聯合在一起。所以, 融合好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發展, 才能夠更大程度的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 打造文化產業品牌化發展戰略

文化產業有有教化社會的功能, 它是一個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一門行業。禁止粗制濫造才可以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才不會給社會帶來惡劣的影響, 因此我們應當以高標準、嚴要求來避免粗制濫放。我國文化產業要想持久的保持世界領先的水平, 就必須促進文化產業水平的提高, 我們就必須以工匠精神生產精工細作, 走品牌發展的道路,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屹立在世界的舞臺上, 經久不衰, 持續發展。

四、結語

全球化給我過帶來了很多的機遇和挑戰, 因此, 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 我們的文化產業要緊跟全球化的浪潮。在看到成果的同時也要總結自身的缺點, 這樣我國的文化產業才能根深蒂固, 才能屹立在世界的舞臺上, 經久不衰, 持續發展。

【相關鏈接】

文化產業"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 (1947年) 一書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們特別強調:"文化產業必須和大眾文化嚴格區分開來。文化產業把舊的面熟悉的東西熔鑄成一種新的特質。在其各個分支中, 那些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 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特性的產品, 或多或少地是按計劃生產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結構, 或者至少說是彼此互通, 它們被置于一個幾乎沒有差別的系統之中。正是通過技術手段以及經濟的和管理的集中化, 這一切才有可能實現"。應該說, 文化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使審美的商品屬性昭然若揭, 并使審美生產與消費呈現出規?;男?。

文化產業, 這一術語產生于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

摘要:隨著全球化規模的不斷增大, 中國文化產業逐漸興起, 因此, 在這一發展浪潮中, 我們應當去認知全球化帶給我們的機遇和挑戰。發現自身的優缺點, 并善于總結, 只有這樣, 我國的文化產業才能根深蒂固, 超越發達國家水平。

關鍵詞:文化全球化,文化產業,群眾文化

參考文獻

[1] 孫洪斌.文化全球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4.

[2] 張廷興, 岳曉華.中國文化產業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5.

[3] 張彩鳳, 蘇紅燕.全球化與當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6.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論文范文第2篇

一、我國酒店產業發展概況

(1) 主動學習西方酒店先進的發展經驗。學習頗有成效, 比如: (1) 良性競爭。酒店采取合法的手段在成本和文化差異方面進行競爭, 構建旅游酒店。 (2) 品牌效應。以中國元素為主, 創造屬于自己的, 有民族風情的酒店。 (3) 合作戰略。與優秀的酒店合作, 形成良好的產業鏈。 (4) 與國際接軌。中國酒店應該帶著屬于我們民族特色的東西走出去, 將它變成國際品牌。 (5) 推行光盤行動和低碳出行, 塑造綠色低碳式酒店, 并將信息技術結合其中。打造智能酒店。

(2) 將西方酒店的運營模式與中國特色相結合。最近幾年, 我國酒店的大部分客人都是國內的, 所以酒店的服務模式要更貼切國人的生活習慣, 在融入西方文化的同時結合中國特色, 打造全球本土化式的酒店。

(3) 提供定制的中國化服務。2010年以來, 首旅集團董事長段強等提出打造酒店業的“中國服務”模式, 認為“中國服務”是一套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開放的服務模式, 但并不是中國式服務, 國際水準、本土特色、卓越價值是其基本內涵;要從文化模式和商業模式兩方面著手, 商業模式可以學習西方經驗, 文化模式要靠自己創造, 用創意思維方式再現中國文化, 從而打造中國品牌, 讓其走向世界。

二、我國酒店產業在改革開放后的自我反省

(1) 沒有深刻認識到中國文化對酒店的價值。我國酒店的客源絕大多數來自國內的客人, 所以國內的一些大型酒店總是喊出“國際水平一流, 中國特色文化”的口號, 因為西方酒店在大眾認知里就代表國際水平, 所以這一口號實際上是以西方酒店為標準, 通過加入以中國文化為主的元素, 盡力迎合國內客人的習慣, 并在管理水平方面向西方酒店看齊。即在中國文化中尋求相對應的元素, 將東西方文化進行有效地融合, 推動酒店的國際化發展。在這其中, 我們要更深層次的認識的中國文化在酒店文化中的價值, 培育出一套“中國化”式酒店。 (2) 在接受西方文化時, 全盤接收是行不通的。在打造中國化酒店時, 照抄西方的酒店管理系統只能起一時作用, 并不能用來長遠發展, 并且在酒店行業失去了主導權與話語權。因此, 我們應該在學習西方酒店運營模式的同時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 學習其中的精髓, 在其中融入有我們自己特色的東西, 將它變成獨一無二的中國式運營。 (3) 注重創新。有人說, 在我們沒有將西方酒店運營模式學到手之前, 談自主創新為時過早。這種說法過于片面, 無論什么時候自主創新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西方酒店文化的過程中, 我們不僅要全方面接收西方文化成果, 也要清除其中的異化現象。我們不能在學習西方酒店文化的過程中亦步亦趨, 而是要在這個過程中超越他們, 發揮自己的優勢。據可靠數據顯示, 我國八成的高級飯店都打著國際酒店的牌子, 這八成的高級飯店也在整個酒店行業利潤的大頭。且近幾年來, 跨國酒店在華靠收取管理費牟取利益。除此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 國際酒店在中國酒店的管理模式中占主導地位。所以說, 國際酒店品牌不管是盈利能力還是發展速度方面都有著一定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它決定了中國酒店行業的發展方向。

總而言之, 上面這三種發展方向它只在我國某一特定時期發揮過作用, 并且在我國酒店的現代化發展中起過推動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 國內客人成為我們的主要客源, 旅游業的發展也是日益旺盛, 所以我國酒店的戰略發展應該要與時俱進, 走在時代的前端。

三、建立中國化的酒店模式

(1) 對我國現階段的酒店產業做出明確的發展定位:做有民族特色的酒店產業, 振興民族酒店產業發展。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 我國酒店產業主動與西方文化接軌, 學習先進的西方管理經驗, 將我國的酒店文化融入西方產業體系成為一個必然選擇。在這個過程, 我國酒店行業被授予了展示容納萬物, 對外開放的政治形象以及賺取一定外匯的經濟形象。在此形象的引導下, 我國酒店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逐漸向國際水平靠近, 并且成為外界的行業模范。時間往往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 說明當年的定位已經有些落伍, 也很難再趕超西方酒店, 因此我們要做出改變。在此階段下, 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確定我國酒店的發展方向:第一, 酒店的戰略發展應該以旅游業的發展為基礎, 因為酒店產業是旅游產業的一個重要支柱。第二, 由于酒店產業在旅游業中的主導地位, 我們應該持有主導權, 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經濟的利益。如果我們沒有主導權, 那就會讓我們的旅游業失去根基。所以, 我們必須掌握產業主導權以此來振興酒店產業。為了不讓建設旅游業成為海市蜃樓, 我們必須尋找到一批以民族特色為主打品牌的高端國際酒店作為后盾。

(2) 將中國模式下的酒店進行改造升級。我們應該運用自主創新能力, 將中國酒店產業完善得更好, 實現改造升級, 讓它更適應當下的國情。我們改造升級也是為了能擺脫對西方酒店的依賴, 自成體系。其根本意義在于, 將中國模式下的酒店從工業化時代向后工業化時代轉型, 使它成為更能滿足于當下需求的一種新的“中國式”酒店。

創造新型酒店業的中國化, 我們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加強我國酒店學術研究, 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學習理論知識時, 可以以現代主義哲學和后現代哲學思潮為基礎, 全方位把握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們在將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時候, 要注意把握正確的融入方向。也要注重信息技術對酒店行業的作用, 加強酒店綠色低碳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究。 (2) 在酒店文化的發展中注重各個方面的創新。酒店文化的創新依附于中國傳統文化, 是由內而外, 自然萌發出的一種探索。在傳承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文化。酒店文化的創新是中國文化對西方國際酒店發展模式做出的原創性貢獻的價值所在。 (3) 站在酒店產業發展的最頂端高度認識酒店行業人才缺失的現狀。創辦合理的薪酬體系吸引優秀的人前來應聘, 給來應聘的人安排最適合他們的崗位。其次, 加強酒店教育, 培養高素質, 高水平的酒店人才。以“中國模式”為主題, 為酒店產業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 比如酒店規劃設計人才、酒館管理人才、酒店新興技術研發人才等。 (4) 向西方學習他們先進的, 成熟的商業技術和酒店管理技術。但在此過程中要以“中國模式”為中介, 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去學習。畢竟,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西方酒店已經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酒店管理體制和運營系統。所以為確保我們能夠以一直走在國際的前端, 能第一時間知道國際的最新形勢, 我們應該學習西方酒店成熟的技術。

文中通過談我國酒店產業的發展歷程和其中進行的反思, 表明我國酒店文化應以自己民族為特色, 適當學習西方先進的酒店文化, 打造“中國式”酒店, 把中國建設成為旅游文化強國, 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在塑造酒店品牌時, 我們應該在固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形成新的一套完善的并且有中國特色的酒店管理系統, 讓中國酒店走上國際舞臺, 并成為中流砥柱。如此一來, 我國的酒店產業將永盛不衰, 民族文化也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摘要:我國民族酒店產業為尋求更好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后主動與西方的國際酒店接軌, 在沿襲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他們的酒店產業的發展模式。但是這種照搬模式的做法會失去我們自己的特色, 所以對西方酒店文化我們應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學習態度。這樣一來, 我國的酒店文化將會更加完善, 并且會形成一套獨有的“中國化”管理系統。

關鍵詞:中國化模式,民族酒店產業

參考文獻

[1] 戴斌, 杜江.論民族飯店集團的市場基礎與發展模式[J].旅游科學, 1999 (4) :1-5.

[2] 陳雪鈞.論我國飯店集團市場戰略模型的構建及其具體戰略選擇[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 2007, 18 (5) :716-719.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以其特殊的力量和特有的方式,使文化既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精神引導與智能支撐,又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具體內容。文化事業對于文化產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文化事業的發展幾乎影響到文化投入和產業驅動的各個方面,其發展特點與產業發展需求有很好的契合,是名符其實的產業助推器。本文從鉆石模型的視角對此作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促進作用;鉆石模型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是兩項最重要的任務,二者具有緊密的聯系,并且發展文化事業對于文化產業具有巨大促進作用。

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具有緊密的聯系

1.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都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

位,都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文化事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是其性質與任務決定的。同樣,文化產業也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始終把社會效益置于優先位置,這是由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的,這一點上,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一致的,擔負著共同的責任。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效益追求不同于其他行業,社會效益始終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存在與發展的根本,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文化產業來源于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文化事業涵養。文化產業是文化的一種形態,是隨著文化的發展逐漸和現代經濟相結合的產物。從歷史上看,文化產業大多是從傳統文化事業中分離出來的,尤其是在我國,隨著經濟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改革,在文化產業發展初期,產業市場主體都源于以前文化事業體制內的單位和個人。大力發展文化公益事業,可以培養和發展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為文化產業拓展文化市場,可以促進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文化產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推動文化產業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3.文化產業對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撐,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事業水平的提升。從國際經驗看,現代社會的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是以文化產業發展為條件和支撐的。一方面,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激發了人們的文化消費欲望,引導了文化消費的潮流和方向,并直接提升了文化消費水平和擴大了消費群體,從而間接地提高了人們對于公共文化的消費期望,為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健康的文化產業也會帶動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及其宣傳的價值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文化事業的產品和價值追求。

4.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仡?、反觀世界文化產業的基本發展歷程會發現,最初的文化資源和產品往往屬于純粹公共文化產品,但是,隨著人們文化消費需求的上升,有的文化產品逐漸具備了經濟價值。另一方面,文化事業是典型的精神生產,離不開物質的外殼,文化產業成果可以為事業發展提供物質支撐,為事業服務,并且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部分產業內容會轉變為事業建設內容。

二、文化事業對文化產業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1.文化資源方面。文化事業范疇內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資源,通過文化資源要素的驅動作用和要素競爭機制,成為推動文化產業初級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競爭優勢。

2.產業資金方面。文化事業范疇中各種事業單位既是公共文化提供的主體,雖然主要從事的是文化事業,承擔公益性任務,但是也利用事業投資積累的資源,憑借自身在一定范圍內的規模和壟斷優勢,進行產業經營活動,成為文化市場競爭的主體。他們這些泛財政意義的投資,在文化市場上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在某些投資結構上甚至占有絕對的多數。這些政府間接投入的資金,借助于文化資本要素的驅動作用和投資驅動機制,緩解了文化投資不足的難題,帶動了社會資本的進入,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初、中級階段的主要動力和競爭優勢。

3.產業環境方面。文化事業范疇內的行政組織和社會組織(如行業協會),通過加強公共文化供給,提高文化行政效率和水平,加強行業統籌規劃和規范管理,加強行業信息發布和公平市場準入,鼓勵文化交流和合作,會極大培育文化市場需求,大大提高文化發展的市場環境和公共環境。這些效果會通過文化產品的紐帶和供給推動、消費拉動的作用機制,給產業市場的供給主體帶來持續動力,給產業市場的消費主體打開消費的閘門,成為文化產業發展各個階段的最重要的外部驅動因素和長久競爭優勢。

4.產業人才和科技支撐方面。文化事業范疇內的各種文化人才既是事業發展的主力軍也是產業發展的活躍力量,各種文化教育和基礎教育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的人力資源保障,各種文化科研院所和重大科技項目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這些影響通過文化創意勞動和文化科技的動力要素,以及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機制和版權保護交易機制,驅動著文化產業進入以科技和創意為核心競爭力的最高發展階段。

三、波特鉆石模型視角下的文化事業對文化產業的作用機理分析

評價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和方法有很多,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考慮。美國哈佛商學院的波特教授提出的鉆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是一種比較重要的分析工具。下面將文化事業發展情況置于鉆石模型分析框架內,解析和梳理文化事業對文化產業的促進機理和效應。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四個因素: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這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形成鉆石體系。此外,波特還在體系內加入了機會和政府兩個變量。機會指那些超出企業和國家控制范圍內的突發事件,是企業可以借助的競爭優勢;政府則可以通過一定政策和規制影響其他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1.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主要指區位優勢、天然資源、人口、氣候以及非技術人工、融資等等,通過被動繼承或者簡單的投資就可獲得。高級生產要素包括高級人力資源、科研條件等,需要在人力和資本上先期大量投資才能獲得。在現代社會,初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已經變小,而高級生產要素則日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生產要素投入的結果。初級文化生產要素一般是政府文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的內容,是文化事業建設的主要內容。高級生產要素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基礎科技條件,一般需要大量的教育和科研投資作為先期條件,對高級生產要素的需求,只能由政府和企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在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文化企業一般無力投資運營,所以,這通常也是政府介入和實施的重要領域。即便是文化產業水平較高的國家,政府往往更加重視教育和科研的作用,同時,為保持產業競爭的優勢,也總是想法設法加強教育、吸引人才、加強科技創新支持和獎勵。因此,發展文化事業保護文化資源、加強文化教育和科研,培育創新環境和機制,是增強文化產業生產要素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2.需求條件。模型中,需求條件主要指國內市場的需求,內需是產業發展的動力,主要包括需求結構、需求規模等。需求結構往往比需求規模更加重要,它是指“市場需求呈現多樣細分”。根據細分的目標市場,某個企業或國家可以專攻市場需求的某一個環節,這樣也能夠創造并維持較強的競爭力。對于需求結構而引發的競爭,往往是產業市場自發競爭的結果,文化市場企業通過研判自身優劣勢,選定某一優勢目標市場或潛在目標需求市場進行生產經營,打造自身優勢。但是,由于文化產業的引致性特點,多樣化和高端文化需求需要通過文化供給來培育。因此,政府通過發展文化事業,加大供給一般性、主流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可以積極保護和大力推動高端的、提高審美情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文化需求,優化需求結構。另一方面,為加強產業競爭的地區競爭力和行業競爭力,政府往往對直接舉辦的文化事業通過轉換機制、資產重組、政策扶持等方式,壯大文化企事業規模,追求規模效應?,F階段我國文化產業的消費結構中,無論是中間使用還是最終消費,政府或公共組織的消費都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發展文化事業,加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保護和鼓勵優秀文化,扶持文化企事業主體發展壯大,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條件競爭力具有顯著的市場激勵作用。

3.相關支持性產業。單獨的一個企業以至單獨一個產業,都很難保持競爭優勢,只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上下游產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才能使產業競爭優勢持久。對文化企業而言,具有競爭力的上游產業能夠為本企業提供先進的原材料、相關技術等,這些都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如果下游產業具有競爭力,那么就會對上游產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本產業創新發展。吳利華、張宗揚、顧金亮研究顯示,文化資源、文化科技等行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上游產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教育則是文化產業最重要的下游產業。這些支持產業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既是政府文化事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又是文化產業最重要的供應商和客戶,他們相互作用,以形成有效率的“產業集群”為標志,帶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發展。產業集群是市場力量各因素相互作用自發形成的,政府通過提高公共管理,加強社會組織和教育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國內競爭環境和支持政策,為產業集群的形成創造條件。因此,發展文化事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條件,延伸文化產業鏈條,是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實現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僅僅強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是不夠的,實際上,我們在強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分開的同時,卻忽略了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協調性,尤其是忽略了文化事業發展對促進文化產業的巨大作用,只有強調事業產業的全面、協調發展,才能實現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我國的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因此,強調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并重,以文化事業帶動文化產業,可以成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參 考 文 獻

[1]邁克爾·波特〔美〕.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周正兵.《文化產業導論》.2009(1):185

[3]艾斐.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N].人民日報.2004(5)

[4]胡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若干問題探討[N].求實.2005(1)

[5]胡澤民.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必須彌補公益事業發展的缺失[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9)

[6]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破解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N].人民日報.2011-12-2

[7]董曉紅.消費時代的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均衡發展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八輯)》.2011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揭示了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是農村小康建設的戰略指導思想。本文從哲學、經濟、政治及觀念四個層面分析了“兩個飛躍”思想對農村小康建設的戰略指導作用。

[關鍵詞]“兩個飛躍”農村小康建設戰略

1990年鄧小平就“國際形勢與經濟問題”的談話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sup>①這“兩個飛躍”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前進方向與基本步驟,是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戰略指導思想。其戰略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哲學、經濟、政治及觀念等四個層面上。

一、哲學上的辯證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表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邏輯上升的過程。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基礎,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辯證發展。他指出,第一次飛躍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不變,第二次飛躍又是一個很大的前進,是很長的過程。這是對我國國情和農村、農業發展現狀作出的一個科學判斷,反映了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滯后且不均衡的特點。它從哲學上為當前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了戰略指導。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據統計,到2000年末,我國鄉村人口仍有8.1億,占總人口的64%。到2000年末,盡管農村居民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但與全國水平相比,農村小康實現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而且農村不同地區小康實現程度差異較大,2000年我國東部12?。▍^、市)農村小康綜合實現程度達到97%,而西部地區農村小康綜合實現程度只有68%,距離全面進入小康生活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現在所達到的農村小康水平,發展很不平衡,未來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也將具有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戰略的過程中要樹立辯證的發展觀,根據各地農村實際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這里的不同是指側重點的不同,是指各地農業產業化、規?;某潭群退俣鹊牟煌?,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的不同。而各地農村發展戰略中都應包含不同發展層次、不同發展階段的內容,即既要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又要因地制宜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有步驟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采取不均衡的辯證發展戰略。

二、經濟上的規模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在第二個飛躍思想中指出,要適應科學種田和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建設現代化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和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經濟戰略指導思想。我國的國情現狀告訴我們,沒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就沒有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沒有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沒有全面的穩定,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這促使我們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然而,現實情況是,從1997年起,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已連續6年低速增長。近兩年農民收入雖然呈現恢復性增長,但基礎不牢固,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并未消除。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沒有形成規模經營,農民增收渠道較窄,主要體現在:大多數農戶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農業產業結構極不合理,糧食生產比重過大、效益較低,相當部分農戶的生產工具幾代人未變,農村隱性失業者較多等等。國內外的大量實踐證明,通過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將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聯結起來,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力,擴大農業產業聚合規模,產生新的經濟增量,提高農業的整體規模效益,也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降低交易成本,避免農業利益的過度流失,從而使農民能分享部分附加值收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這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小康建設的必要舉措。當然,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起步的側重點和切入點都不大相同,因此,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農業產業化和規?;洜I必須要走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發展模式,穩步有序地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政治上的穩定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在第一個飛躍思想中指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長期堅持不變。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長期不變,是保持農村穩定的基礎,也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政治基礎。這是由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發展滯后的國情決定的。為此,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在繼續落實好延長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搞好土地承包的規范化、法制化管理,確保農民得到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這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事關國家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指導原則。

鄧小平在第二個飛躍思想中指出,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這里的適度不僅僅指要遵循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選擇符合各地農村實際的發展模式,更是指要堅持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保農民得到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以保持農村的穩定。他還指出,要發展集體經濟。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離開公有制為主體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經濟。而公有制經濟在農村主要體現為集體經濟。在農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有利于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強化村級服務功能,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維護和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保持農村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發展集體經濟,是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確保農村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基礎。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揭示了我國農村和農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其思想實質是,通過實現“兩個飛躍”以不斷加快農村和農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發展保持農村的穩定,在穩定中發展農村和農業。因此,在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必須堅持確保農村長期穩定的政治發展戰略。

四、觀念上的以人為本發展戰略觀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主要在于:其一,他提出“兩個飛躍”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以體現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二,他提出要科學種田。這里的科學主要是指農民學習和運用的先進知識、技術和經驗,它凸顯了現代化農民的重要性。而現代化農民的先進知識、技術和經驗的掌握離不開一定途徑的習得,這就要求要不斷加強農村各級各類教育,尤其是職業技術教育,以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其三,他還提出要適度發展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從管理學角度講,規模經濟要求有相匹配的技術素質和人員素質,這反過來也就要求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以適應農業產業化、規?;洜I的需要。

鄧小平“兩個飛躍”思想中的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要求我們在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建設農村小康社會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但關鍵是調動人的因素。事實表明,農村人力資源的低質量一直是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深層原因。在去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中央提出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加快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這當然包括加快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這是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戰略指導原則。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頁。

②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2002-2003年: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223頁。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其產業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顯不足。文章首先簡要描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呈現出的主要特征,然后選取全員勞動生產率、貿易特化系數、R&D強度三個指標來分析比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最后提出對于促進產業的發展一些看法。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產業增加值;知識產權

對于高新技術產業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因為一段時期以來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都在大力提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各地的高新技術園區也早已遍地開花。但是,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定義人們不一定很清楚。那么到底哪些產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呢?美國學者納爾遜(R.Nelson)在《高技術政策的五國比較》一書中指出:所謂高技術產業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與發展資金,以及迅速的技術進步為主要標志的產業。我國一般將其描述為:高新技術產業就是由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生產、推廣和應用等所形成的企業群或企業集團的總稱。根據2002年7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的通知》,中國高技術產業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下面先簡要描述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呈現的特點。

一、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呈現的特點

(一)產業規模發展迅速,但其產值占全球份額仍然較低,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的比重雖然有大幅上升,但仍然偏低

中國的制造業居世界第四位,其增加值居發展中國家第一位。中國的低技術制造業的出口也是全世界第一,中國生產了70%的鞋子,組裝了全世界60%的計算機、復印機、微波爐等,但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不到10%,而我國的GDP占世界的份額約5%,由此可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世界的份額較低。

從1997年到2003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由6.9%增加到10.5%,增幅達52%,顯示出強勁增長勢頭。不過,發達國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仍遠高于中國。美國2003年該指標為18.6%,日本為16.8%。

(二)產業增加值不斷上升,但產品附加值較低;產業R&D經費投入不斷提高,但產業技術密度仍然較低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勢頭,但是我國的經濟增長為粗放型的增長,這種增長主要表現為生產能力的擴大,如生產設備的增加、場地的擴大、勞動力和資源消耗的增加,地區間、行業間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經濟增長質量在較長時期內都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產品開發和技術開發嚴重滯后,因而產品的附加值低,產業關聯度低,勞動生產率低,企業管理水平低。據調查,目前在一些高技術領域,我國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還不到一半。由于高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因此附加價值較低。R&D經費雖然逐年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相差很遠。近幾年,我國高技術產業R&D經費投入占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基本維持在5%左右,雖明顯高于全國制造業的平均水平,但與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高技術產業R&D投入強度不足其五分之一,甚至還低于一些發達國家制造業的平均投入水平。

(三)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及其占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不斷攀升,三資企業是拉動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

我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由1998年的494.5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4159.7億美元,占全部商品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5.3%增加到29.2%。2004年出口額為1653.6億美元,進口額為1613.4億美元,首次實現順差,達40.2億美元,2005年實現順差205.4億美元。

近些年來,三資企業在高技術產品進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所占份額從2003年起已經超過60%,加上合資、合作企業,三者比重已超過90%,三資企業在進出口中處于支配地位。

(四)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但產業集群優勢不明顯

近十幾年來,我國的高新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飛速發展,成為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據2005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53個高新技術開發區的工業增加值、利潤、上繳稅額和出口創匯分別占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41.5%、42.3%、39.5%和46.2%;區內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R&D投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倍。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源于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的集聚而形成的產業集群效應。產業集群與高新區發展的良性互動是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進而使高新區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我國大部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企業空間聚集,但這種集聚存在著明顯的脆弱性,缺乏完善的產業集群機制和文化氛圍,多停留在“地理”上的集中,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聚,這也是導致我國大部分高新區區內企業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和其他許多產業一樣,高新技術產業必須面對市場逐漸開放所帶來的激烈的國際競爭。那么,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如何呢?本文選用全員勞動生產率、貿易特化系數、R&D強度三個指標來進行分析比較。

(一)全員勞動生產率

全員勞動生產率用人均增加值來表示,它不僅僅反映經濟效益,也反映生產力水平,綜合表現了一個產業的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技術熟練程度和勞動積極性。目前,我國高技術產業與制造業的其他領域比較具有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則有很大差距。(見表1)

從表1來看,中國2004年全員勞動生產率不及美國2003年的1/10,日本2003年的1/7,德國、法國、意大利2002年該指標也遠遠領先中國。

(二)貿易特化系數

貿易特化系數(TSC)可以用來衡量國際競爭力的高低,該系數是國際上廣泛采用的分析產品國際競爭力的指標,它的值等于出口與進口的差額除以進出口總額。TSC的值在-1和1之間,當TSC等于1時,表示完全出口特化,國際競爭力高;反之,若等于-1,則表示完全進口特化,產品全部依賴進口,國際競爭力低。

從圖1來看,這些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貿易特化系數呈上升趨勢,競爭力不斷增強,但是2004年以前一直為負值,2005才達到0.05,這說明我國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還不是很強。

(三)R&D強度指標

R&D強度指標等于R&D經費支出占該行業增加值的百分比。由于發達國家一般處于行業垂直分工的上游,對關鍵技術和部件投巨資進行研究開發,所以高技術產業的R&D強度較高。在垂直分工的下游行業,采用委托加工方式配套生產外部設備或進行設備組裝等,不需要進行高強度的研究開發,技術密集度低。發達國家一般將中下游行業轉移到勞動力相對低廉的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產,而我國正是中下游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因此高技術產業便表現出技術密集度較低的特征。

2004年我國高技術產業R&D強度為4.6%,而美國2002年該指標為27.3%,日本為29.9%,韓國2003年也達到了18.2%。

綜合全員勞動生產率、貿易特化系數、R&D強度三個指標來看,我國高新技術的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近年來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不斷增多,使得知識產權不僅對我國外貿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而且成為高新技術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三、結論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處于成長初期,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弱,呈現出一般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是向高水平邁進的一個必然階段。國外的經驗表明,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制度安排、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要營造有利于發揮個人和集體創造性的創新機制,加大研發投入,加強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等;同時應完善資金供應渠道,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建造適合于工作和生活的社會環境和培養團結協作、容忍失敗的企業文化等。其中,制度的建設尤為重要,“創新是靈魂,制度是保證”。同時,加強官、產、學、研的結合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些方面的良性互動才能增強自主知識產權開發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產業競爭力的增強才會有持續的動力。

近代中國由于科技文化落后所遭致的災難給我們深刻教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站在科學技術的制高點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科教興國戰略的持續開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努力構建給我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相信在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政策方針指導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必定會持續增強。

參考文獻:

1、趙西萍.高新技術相關問題的界定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

2、馬頌德.企業家與自主創新[J].中國科技產業,2006(7).

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國家統計局普查中心,2003.

4、張忠德.產業集群與高新區發展動力機制研究[J].2006(2).

5、吳敬璉.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制度重于技術[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

我國發展文化產業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從資源、技術、市場、政府及社會環境的五個視角出發,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文化創意產業評價指標體系,以廣東省21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為分析對象,通過生態位模型對其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演變過程進行度量。結果表明,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上表現為發展不平衡,資源分配不均衡,差異層次化顯著,中心城市集聚突出;生態位重疊度反映空間布局同構性較高,競爭力優勢存在擠兌現象。時間上,經過生態位“態勢”評價結果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整體向好,綜合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文章針對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建議找準定位,協同生態化發展;注重科技,打造標桿效應;創新驅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人才培養,營造人才需求環境。

關鍵詞:生態位;文化創意產業;熵權法;發展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升級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綠色產業已然成為推動市場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為相關產業增值提供了新的附加值。廣東省自2003年確定建設 “文化大省”戰略以來,其文化產業增值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占比連續5年超過5%,對經濟拉動率超1%,貢獻突出。各地市政府在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通過加大要素投入,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平臺、商業步行街以及創意園區等多種方式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優勢集聚和人才集聚,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建設,提升地方經濟競爭的“軟實力”。但由于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兩翼及山區存在較大的經濟差異,導致各地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差異較大。如何提升非珠三角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發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區域特征與規律,祛除同質化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空間協同發展是為進一步提升廣東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與挑戰。

實證設計方面,為研究廣東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空間布局的發展情況,采用生態位理論進行設計。生態位理論,指一個生態物種在特定范圍內即在群落中時間、空間的位置及其機理關系,也可以表述為一個物種與外界包括其他物種間和外在環境發生的相互作用。國內學者劉建國(1990)進一步指出生態位在環境動態變化中,能夠被空間單位元所實際占有、利用和適應的部分。將廣東省各地區作為生態位空間單元,則在研究資源配置(適應性)、產業協同(互動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模擬與測度意義。

二、實證設計研究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研究對象是廣東省各地市文化創意產業,在謹慎借鑒較為權威的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的評價模型和評價指數模型,并充分考慮結合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意義典型性、完整性及可比性,構建了以資源(二級指標包含地區GDP、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額從業人數)、技術(二級指標包含高校數、R&D研究人員、發明專利授權數)、市場(二級指標包含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市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文化消費支出)、政府(二級指標包含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撥款、文化站、館、博物館數)及社會環境(二級指標包含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每千米通程私家車密度)五生態位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二級指標中將孫麗文(2020)提出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積測量指標改為了每千米通程私家車密度,該相對強度指標可視為車密度與人均面積的人密度相對應,也能較好反映社會環境的勢態情況。

(二)數據的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廣東統計信息網、各地市統計年鑒、統計公報、文化與旅游局、知識產權局、教育局、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研報等資料。在實際計算過程中,“態”、“勢”以時間統一的最新2018年數據作為測度對象,量綱不同的指標在計算時采用了無量綱化處理。

(三)生態位測度模型

1. 生態位寬度B

生態位寬度是指物種對資源的占有、利用及適應程度。根據Levins模型,對第a個區域文化創意產業中的第b類資源數Nab,有

其中Csk為第i與j個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的重疊度,Pit和Pjt為第i與j個地區對同類資源t的占用、利用及適應程度,若Csk越大,則Pit和Pjt存在較大的重疊部分,表現為第i與j個地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也就越大。

3. 生態位“態”和“勢”

生態位“態”和“勢”,反映的是物種群落的發展狀態及未來趨勢,該指標一方面反映一個物種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也衡量物種綜合競爭力?!皯B”用來描述文化創意產業時,利用截面數據體現廣東省各地區內部協調與競爭的關系;“勢”則反映各地區在對未來環境或者系統的適應力和影響力,體現各地區內部與外部的動態作用機制。文化創意產業的“態”、“勢”越大,表明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狀態就愈好,發展形勢就愈明朗。借用孫麗文(2020)利用熵權法對指標權重系數的求法。首先,要解決樣本數據之間的可比性,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0-1標準化,即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通過計算,最終廣東省21個地市在資源、技術、市場、政府政策、社會環境五個生態位以及最終的綜合生態位進行了計算,并獲得排名結果,基本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各維度的走勢來看,具有較高得分,即具有較高化創意產業生態位的城市在各個維度上的表現均較好,無論是該地區的內部運作還是與外部的互動均具有強勁的優勢。從綜合生態位得分來看,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這幾個大灣區中心城市發展較好,具有天然的地理、資金、技術、環境、市場等多重優勢;中山、汕頭、惠州等地區作為大灣區圈內城市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處于中等勢態的則是江門、揭陽、湛江、茂名這幾個城市;相對落后的城市包括梅州、肇慶、清遠、韶關、汕尾這幾個城市;十分落后的則包括潮州、陽江、河源及云浮這幾個地區。

四、對策與建議

通過對21個省地市文化創意產業在時空維度上的演化形態可以發現,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生態位極差較大,特別是廣深兩地幾乎在所有指標上表現為最大值;在不考慮廣深兩地之后,大灣區城市群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而山區城市生態位表現為極小值情況。故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存在著資源分配不均、發展不平衡、層次差異極大化的明顯特征。因此,在結合《廣東省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有關精神,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一)找準定位,協同生態化發展

各地市政府根據其實際情況,通過自身的政策幫扶和引導,合理規劃和布局文化創意產業。在定位方面,首先要了解在宏觀調控下明確發展的方向,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圈思維。這個生態圈應該以跨市多地區的深入交流與生態構建為創新點,形成周邊優勢地緣互補。通過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能夠避免自身資源缺乏,避免過度的空間同構,同時也對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化發展具有較好較高的時效性。對于協同,對不同層次的城市進行創新、產品、外包等分離發展,同時針對落后城市群進行更多的技術輸入,激發自主創新能力;對于同層次的城市群,則要在共贏共享平等的基礎上,完成雙邊或多邊合作。

(二)注重科技,打造標桿效應

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對高科技密度企業繼續更多的政策傾斜,對國家及地區戰略、核心的領域進行重點關注,為其提供外部環境,包括上下游資源、實驗基地等基礎性建設。實現不同地區均有部分龍頭科技企業作為引導標桿。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文化產業園區搭建文化金融服務平臺,為文化企業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服務。

(三)創新驅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互聯網經濟新增長點,與其本身的附加和創新屬性密不可分。大灣區的協同性在不斷提高,為了保持較高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對文化創意產業在交流平臺、內容挖掘、對象細分等方面做文章。平臺創新包括文化產業在產業鏈條中上游渠道的搭建,與不同的地區進行跨地區跨分類的合作平臺建設;內容挖礦則根據不同分類,以“文創+”理念,結合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文化、經濟與技術三者的有機結合,形成更多的信息含量,形成更多的文創熱點與IP;對象創新,則在尋找新的細分類別中做文章,挖掘更多的經濟增長點。

(四)人才培養,營造人才需求環境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效到底如何關鍵在人,人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實踐者和應用者,只有發揮人的創新性與靈活性,才能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對于文化創意人才匱乏、高層次人才缺失的現狀,廣東省應通過校企政等多方合作,把握好人才培養需求結構及要素特征,有針對性地輸入輸出人才。在過程性環節中,無論是政府引導還是市場需求行為,都應優化所搭建產學研人才合作的交流平臺,提高人才需求的精準對接,提升服務的質量保證。對于高層次人才,欠發達地區則需要從安家、年齡、工薪與福利等多方面提供便利及優勢,形成良好的人才引入渠道,吸引知識群體對該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持續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何鵬飛.當前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探索[J].產業經濟,2018(08):152-154.

[2]孫麗文.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評價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1):64-76.

[3]黃宙輝.廣東文化產業增值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N/OL].金羊網,2019-01-29.https://news.ycwb.com/2019-01/29/content_30187273.htm.

[4]中商產業研究院:2020年廣東省文化產業市場現狀分析[N/OL].中商數據[2020-07-17].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00717/1548201164233.shtml.

[5]Grinnell J. The niche-relationship of the California thrasher[J].The Auk, 1917, 34(04):427-433.

[6]劉建國,馬世駿.擴展的生態位理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72-89.

[7]Levins.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Some Theoretical[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朱春全.生態位態勢理論與擴充假說[J].生態學報1997,17(03):324-332.

[9]龍躍.基于生態位調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協同演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8,35(03):52-59.

[10]陳瑜,謝福紀.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位演化的影響因素及路徑選擇[J].系統管理學報,2018,27(03):414-421.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創新強校項目“廣東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生態位測度與對策研究”(2016KQNCX184)。

(作者單位:何鵬飛,廣東白云學院 應用經濟學院;周雋,廣東白云學院教育與體育學院)

上一篇:可口可樂奧運營銷論文范文下一篇:依法行政靈魂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