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范文

2023-10-17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目前,大學生犯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對大學生犯罪原因的研究有助于對該問題的認識與解決。引入“社會腱”視角具體分析大學生的犯罪原因,可以看出,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存在的某些負面因素對“社會腱”產生影響,主要表現為依戀弱化、認同降低、信念缺失,從而導致“社會腱”的斷裂?!吧鐣臁睌嗔咽且l大學生犯罪的重要原因。

關鍵詞:大學生犯罪原因;“社會腱”;斷裂

一、大學生犯罪原因研究綜述

大學生犯罪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其發生原因受到了國內學者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形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觀點。具體而言,有單因說、二因說、三因說、五因說以至多因說等。

單因論主張大學生犯罪是由一種因素所導致。它包括大學生的墮落與大學生宿舍的頹廢現象有關的社會失范論,大學生的心理原因與思想意識原因導致犯罪發生的心理因素論,大學生犯罪與中國當代社會的性質、結構以及形成于這一特定社會的思想意識不可分離的社會主因論,高等學校在教育人、培養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塑造理想人格上存在不適應的學校教育原因論。這些單因論觀點,從某一方面分析了大學生犯罪的原因,對大學生犯罪具有一定的解釋性,為筆者分析大學生犯罪原因提供了研究基礎。

二因說主張導致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有二。該觀點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是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是由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構成的主客觀原因說;二是大學生犯罪是內部和外部雙重因素相互影響或者前期教育因素和現實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結果的雙重因素影響說;三是決定犯罪存在和變化的原因包括社會和個體兩個方面共呈四維結構的四維結構犯罪原因論。

三因說認為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有三。它包括三種觀點:一是主體外的宏觀社會環境因素、主體外的微觀社會環境因素及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因素;二是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大學生自身因素;三是社會原因、學校原因、家庭原因。三因說實際上是上述“二因說”的翻版。

五因論認為我國大學生犯罪的原因有五,它包括:社會環境的影響;校園環境的影響;升學導向及家庭教育的誤區;道德和法制觀念淡??;學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園內部治安管理不善,疏于防范,

綜合原因論認為大學生犯罪的發生是多種致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是探討大學生犯罪原因的一種主流的觀點。有學者從20世紀肋年代國家大政方針出發探討大學生犯罪原因,也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大學生犯罪原因?!熬C合原因論”以及上面的“五因論”都可歸為“多因論”。

無論單因論、二因論,還是三因論,或是多因論,大學生犯罪的歸因研究均存在“三多”、“三少”現象:表面膚淺的描述性研究多,深入扎實的理論基礎研究少;模仿性研究多,創新性研究少;雷同研究多,獨特內容少。而且論者研究的犯罪原因或者難以準確解釋大學生犯罪的發生機制,或者僅適用于解釋部分大學生的犯罪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大學生犯罪原因的研究上進行根本性的突破。筆者嘗試引入“社會腱”這一新視角以具體分析我國當代大學生犯罪原因,以求教于同仁。

二、大學生犯罪原因研究的新視角——“社會腱”

“腱”是醫學上的一個概念。依《漢語大字典》的解釋,“腱”指的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結締組織,其色白,質地堅韌,也叫“肌腱”。①(說文解宇》對“腱”有這樣的界定:“腱,筋之本也?!雹跓o論哪一種解釋,都強調“腱”在人體中所起到的聯系作用。由于大學生與社會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在這里加以借用,在“腱”之前加上“社會”二字,以“社會腱”(Soeial Bond)作為連接一個人與社會關系的紐帶?;蛘呤前褌€人與社會連在一起的黏合劑,它是個體與社會雙向建構的產物。包括依戀、認同和信念三個因素。

1 依戀是大學生對他人或群體的感情

當大學生對他人或群體產生依戀時,在采取某種行動時會考慮他人和群體的意見和感情,這種感情聯系是違法犯罪的重要抑制因素。因為當大學生準備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常常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將會對這種感情聯系造成怎樣的損害。依戀越強烈,違法犯罪行為越難以發生,依戀包括對父母、大學和同輩群體的依戀。對父母的依戀是最重要的依戀,沒有對父母的依戀之情,就不可能發展出對他人的感情和對社會的感情。大學是傳承文化傳統和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大學階段是個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可以使個人順利地從未成年人過渡到成年人,由學生成長為一個合格公民,從而控制大學生的違法犯罪活動,因而對大學的依戀十分關鍵。同輩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初級群體,它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能使大學生產生極為重要的情緒安定感,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價值認同,因此,對同輩群體的依戀也是一種重要的依戀,是形成社會依戀的關鍵。

2 認同是指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對某些特質行為進行全面、持久的模仿學習過程

認同是一種情感與態度,可以用來描述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是如何互動的。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是促進大學生的個體社會化,因此,大學生的認同主要是一種社會認同,包括價值認同和角色認同。價值認同是指大學生對社會的傳統觀念和道德習俗等的基本原則有趨于一致的傾向。角色認同是指大學生在社會中必須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贊同社會對各種角色約定俗成的行為標準,并按照這種行為標準行事。

3 信念是對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的贊同、承認和相信

真正的信念是建立在依戀和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它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和心理傾向。自覺認同、自覺遵守是其突出特點。赫希認為,在社會或群體中,如果缺乏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或者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遭到削弱,個體就可能產生越軌或犯罪行為。由于個體對信念的內化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信念對于制止個人進行越軌行為或犯罪行為的力量也有所不同。對于有違法犯罪傾向的大學生而言,道德和信念僅僅只是一些沒有被內化的知識性符號,沒有被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因而它也并不具有制止個人進行越軌行為或犯罪行為的力量。

總之?!吧鐣臁钡娜齻€基本要素是密切相關的。依戀是基礎,沒有依戀就沒有認同。認同是關鍵,認同是依戀的深化,是信念的前提。信念是目的,信念是認同的必然結果,同時是新的依戀形成的基礎,三者是有機聯系的整體,任何一環的缺失或弱化,都會影響其他要素的形成,導致整個“社會腱”弱化或斷裂,進而導致大學生犯罪行為的發生。

三、基于“社會腱”視角的大學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學生生存、生活、學習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這些環境共同對大學生的“社會腱”產生著深遠影響。具體而

言,大學生的“社會雎”由依戀、認同和信念三要素構成,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的一些負面因素共同對大學生“社會腱”的三個要素發揮作用。從而導致依戀弱化、認同降低、信念缺失,這與大學生犯罪具有緊密的關系。

1 依戀的弱化與大學生犯罪

家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使一些大學生對父母及家庭的依戀大大降低。如代溝問題、問題家庭的出現等。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的代溝問題無形中弱化了大學生對父母的依戀,使其做事,尤其是實施犯罪行為的時候,不會顧及父母的感受,包括對父母造成精神上的傷害以及經濟上的損失。而問題家庭使大學生與家庭關系處于異常狀態,缺乏對家庭的依戀和親情,“社會腱”處于一種松弛狀態,容易導致犯罪行為的發生。

高校環境中存在的負面因素使一些大學生對大學產生的依戀大打折扣。一方面教學人員的素質與學生期望值之間有較大的差距,他們作為學生角色模范的可能性在不斷降低。另一方面教學管理人員的低素質也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對大學產生失望。教學管理人員的教學觀念和現代教育意識有待更新,在充分擺正自身在教育管理中的位置、明確角色意識、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強服務意識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他們也缺乏對學?,F行教學狀況和現有教學管理制度的全面了解,只停留在被動地機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層面,在改革教學管理、探索管理創新、提高管理水乎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社會環境的復雜性也使一些大學生對社會的依戀度降低。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生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社會觀察力較為敏銳且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有相當一部分人往往因知識的局限、環境的不良而處于一種茫然失措的狀態,甚或對社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而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學生對構建良好社會環境喪失信心,放蕩不羈,很容易走向犯罪。

2 認同的降低與大學生犯罪

在一些家庭中,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致使大學生的認同降低。一是“溺愛有加,嬌縱無度”。這種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的各種欲望被無休止地放縱并不斷升級,當在大學中其欲望無法像在家庭中輕易得到滿足時,對欲望的追求,很容易誘發個體的犯罪行為。二是“任意打罵,棍棒教育”。這種教育方式置于女情感與心理適應能力于不顧,施以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使孩子學會了殘忍、敵視,缺乏獨立性,造成子女的自卑、逆反、壓抑、焦慮、過份孤僻的不良心理,甚至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極易使孩子被不良分子拉攏和引誘,走上犯罪道路。

在一些高校中,學校管理的偏差與失誤以及校園文化的欠缺與不足,弱化了對學生的日常管理,從而使一些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降低。一些高校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過高估計,對于學生中已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缺乏嚴格的管理制度和規章加以規范,或者制度、規章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對“問題”學生的處理存在嚴重的“人情化”傾向,使一些本該交由司法部門處理的大學生犯罪案件卻“消化”在學校內部,這會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負面的示范效應,對部分犯輕微之罪和少數有犯罪苗頭的大學生起到鼓勵的作用,增加其犯罪的僥幸心理,從而做出違紀乃至犯罪行為。而尚存欠缺的校園文化使部分大學生接受的負面教育迅速抵消掉正面學校教育的作用,以致他們不再認同數年來自己接受的學校教育,從而很容易滑入犯罪的泥沼。

在當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良的社會風氣使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度降低。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僅容易使人產生不良的心理,形成不良的習慣,引入向惡。形成對生活、對社會錯誤的認識和看法。而且還會影響到整個社會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久而久之,一些大學生就會被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所腐蝕,走上犯罪道路。

3 信念的缺失與大學生犯罪

道德修養對大學生信念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長良好的道德修養可以為子女創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環境,使子女形成高尚的情操。而家長的非道德化傾向卻為子女造就不良的家庭氛圍,使其難以形成正確信念而易走上犯罪道路。在學校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阻礙了大學生正確信念的形成。人文素質教育的缺失表現為:道德教育的欠缺、法制教育的匱乏與流于形式、人文教育被忽視或喪失人文性。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大學生道德觀念、法制觀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致大學生“社會腱”中的信念腱斷裂或者削弱,最終導致其犯罪行為的發生。

可以看出,大學生犯罪的發生是由于大學生“社會腱”鏈條中的依戀、認同、信念某一要素的破裂或者弱化的結果。而這三個要素與大學生生存、學習、生活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空間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因素的存在,或使大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的依戀之情弱化?;蚴勾髮W生的認同度降低而無法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或使大學生的正確信念缺失,從而最終導致大學生犯罪行為的發生。因此,重建大學生的“社會腱”以預防大學生犯罪發生是一個必然選擇。通過多種途徑和各種措施來強化大學生的依戀、提高大學生的認同、形成并鞏固大學生的信念是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發生的關鍵。

責任編輯:隨 園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范文第2篇

在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 我們不難發現, 未成年人犯罪有著很多共性的特征, 已經成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一)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現低齡化

由于現在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增大增多, 孩子大多思想早熟, 但是又易沖動, 使得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學生, 并且有一些10多歲就犯罪的案例, 有調查顯示, 目前犯罪的年齡起始 (最小年齡) 是10歲, 明顯呈現出低齡化特點。

(二)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現團伙化

未成年人在犯罪時候往往拉幫結派, 有時候他們把犯罪活動當作是幫派活動, 結伙作案以壯膽。比如輪奸幼女, 又比如團伙盜竊, 有時候僅僅是因為上網手頭沒錢了, 就集體去偷盜。又比如團伙搶劫, 他們一起購買了管制刀具等, 覺得自己很酷, 威脅他人給予財物。

(三)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現無因化或者動機怪異化

未成年人的犯罪動機大多是簡單的, 大多是臨時起意, 有一些僅僅是因為好奇, 有一些是因為稱不上是原因的小口角而引發的。不像成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蓄謀已久的犯罪畢竟還是少數。有時候他們甚至把犯罪當作是游戲, 也因此他們是無顧忌的, 膽大妄為。還有一些犯罪僅僅是受到網絡引誘或者毒害而引發的。2015年1月6日, 少年陳某因為想被槍斃遠離父母而強奸六歲女童。未成年人犯罪的動機有一些是常人所理解不了的。

(四)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現手段殘忍化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 開始有一些強奸、殺人的惡性案件產生, 他們手段異常殘忍, 并且在惡性案件發生后, 他們竟然沒有任何的罪惡感。有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的時候, 完全不考慮后果, 犯罪中無論被害人怎么苦苦哀求都不會對被害人產生同情憐憫, 有時候僅僅是強奸, 卻因為怕被發現就將被害人捂死或者淹死甚至于活活打死, 死后還肢解尸體。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現出的多種特點, 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去分析這些犯罪的原因, 從而更好的提出對策。我們不難發現未成年人犯罪背后所體現的社會問題、家庭因素以及學校教育問題。未成年人犯罪, 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教育、關愛的不足, 社會的引導不到位。未成年人犯罪從自身原因上來說, 畢竟未成年人年齡尚幼, 對于事情的認識能力有限, 易于沖動。從學校家庭角度來講, 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多是因為缺少家庭教育, 缺少家庭關愛。在未成年人犯罪者調查中, 我們會發現, 有很多是單親, 有很多是留守兒童, 有很多已經輟學。從社會角度來講, 現如今, 網絡方便, 一些游戲、電影崇尚暴力, 社會大環境影響著未成年人的思想, 讓他們有一些產生了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

(一) 加強社會環境引導

各級政府應當對未成年人犯罪現象高度重視, 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 切實的監管好網絡、影視劇等, 營造一個祥和、和諧的社會環境。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在社會上宣傳法律法規。

在社會上建立公益的心理輔導機構, 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進行正確疏導, 讓未成年人有問題無法家庭解決的時候可以有情緒出口。

做好法律宣傳, 讓未成年人知法、懂法, 從而更好的守法。

(二) 加強學校教育引導

必須確保適齡兒童有學上, 做好九年義務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重視育人, 首先是要將正確的人生觀念教給孩子們, 讓他們明辨是非, 心態平和。不能只是看成績, 更要看人品。

(三) 加強家庭教育保護

其實, 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固然重大, 但是家庭, 對于孩子來說, 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家庭教育到位了, 家庭關懷做到了, 孩子的心靈才可能更加的美好。未成年人犯罪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感受不到家庭的愛, 而誤入歧途。為人父母, 應該肩負起教育、保護、關懷的責任。讓孩子們真正的在家的港灣里, 不逾矩。

四、結論

未成年人犯罪現象已經逐年增加, 必須予以重視。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長已是國之大計, 十年育樹, 百年育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已經刻不容緩.要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必須依靠社會、家庭、學校共同的努力.只有該監管的監管, 該教育的教育, 該關懷的關懷, 這些因素都到位了, 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才可能實現。

摘要:少年強則國強,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 教育培養好未成年人, 對于祖國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F如今, 未成年人犯罪呈現出上升態勢并且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2014年的除夕, 四川三臺縣一名15歲少年因瑣事殺害同村兩名6歲女童, 犯罪起因僅僅因為感覺被兩名女童“嘲笑”, 犯罪后仍能當做未發生。類似的事件在未成年中還有發生,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現出低齡化、團伙化、手段兇殘化等特點, 我們不得不去關注未成年人犯罪, 在我們惋惜嘆息時候, 更應該考慮社會環境考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 社會更應該擔負起教導他們的責任, 并從多種形式上保護和引導他們。本文將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 探究特點形成的原因, 以期最終找出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 防范于未然。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

參考文獻

[1] 周水清, 卞兆平, 王亞偉, 彭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公安大學學報, 1996.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范文第3篇

一、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社會危害

( 一) 影響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進程

對于未成年人來說, 如果在這一階段出現不良行為, 都會增加社會化進程中的消極因素, 對其社會化進程產生制約性影響。在社會化進程中, 需要將未成年人的思想、行為等與社會道德、法律等進行融合, 通過學習, 幫助其掌握知識、技能, 最終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 一些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也會對未成年人個體素質產生負面影響。在這種大環境下, 需要借助積極, 富有正能量的理念對未成年人進行引導, 幫助未成年人順利、快捷地完成社會化進程。

( 二) 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容易引發違法犯罪行為

在現實社會中, 未成年人攜帶管制刀具、打架斗毆、偷竊等不良行為, 都具備違法犯罪的一般特征, 對于未成年人來說, 這些行為對社會具有危害性, 按照我國的法律、法規都要嚴格禁止這些行為。

二、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具體措施

( 一) 對未成年人加大教育力度

為了防止未成年人因不良行為, 而出現違法犯罪, 需要對其加大教育力度, 防止出現不良行為。對于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采取相應的措施

首先, 不存在不良行為與違反犯罪的未成年人。對于這些未成年人, 家庭、學校、社會都要積極加入到未成年人社會化教育中來, 按照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教育理念, 對未成年人加大教育的力度, 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 拋棄注重“分數”, 不注重品行的教育方式。學校方面, 需要制定全面的教育規劃, 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 防止發生校園暴力、逃學等現象; 家庭方面, 需要為未成年人樹立榜樣, 積極引導未成年人設身處地地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公共利益人等。學校和家庭通過合作, 共同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康人格, 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未成年人的“免疫力”, 防止出現不良行為。

其次, 存在輕微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對于這部分未成年人, 家庭、學校等要給予高度關注, 一旦發現其存在不良行為, 及時采取措施, 防止進一步惡化。如果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因家庭管理不到位引發, 父母、老師需要調整教育計劃, 幫助其正確認識不良行為引發的后果。如果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因不良交往產生, 在這種情況下, 父母、老師需要給予幫助、引導。無論采用何種方式, 都要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照顧未成年人的尊嚴, 確保教育方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最后, 對于存在嚴重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對于這部分未成年人, 如果父母、老師發現未成年人存在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 并且屢教不改, 這時需要對其進行系統化監管。如果未成年的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較為嚴重, 需要借助公安機關進行處罰。

( 二) 對存在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情境教育

對存在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情境教育, 其側重點在于從情境上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 從外界環境的角度切斷滋生、惡化不良行的影響因素, 進一步實現預防犯罪的目的, 通常情況下, 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積極為未成年人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 主要包括完整、和睦的家庭, 父母的人格要健康, 并且關心未成年人的成長, 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幫助。另一方面重新設計整理容易引發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環境, 例如, 對開設在校園周邊的游戲廳、歌舞廳等不適宜青少年的行業或場所進行重點治理, 對于依法營業的游戲廳、歌舞廳等, 相關部門需要強制其采取措施, 嚴謹未成年人進入。

三、結論

綜上所述, 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作為時代的產物, 全社會需要給予高度關注, 同時從家庭、學校兩個方面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 借助全方位、多層次的舉措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進行有效治理, 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確保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摘要: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 一些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進入我國, 對未成年人產生消極的影響, 進而引發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 進一步威脅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為此, 本文通過闡述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社會危害, 同時提出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的具體措施, 為預防未成年人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人不良行為,違法犯罪,未成年人

參考文獻

[1] 程連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強制矯治制度的構建[D].山東大學, 2005-08-16.

[2] 關穎.未成年人不良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全國未成年犯的調查[J].青少年犯罪問題, 2013-03-30.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范文第4篇

一、犯罪現狀透視從近年來的調查情況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個特點:

1、團伙犯罪增多。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團伙犯罪(如:結伙搶劫、結伙偷盜等),他們往往模仿武俠小說、武打影片中幫派活動的形式,結伙成幫、結幫成派,共同進行犯罪活動。

2、暴力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由于年齡偏輕,可塑性、模仿性都較強,犯罪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顧一切,不計后果,僅憑一時沖動陷入了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縱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待到如夢初醒時,后悔晚矣!

3、犯罪類型多樣。與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類型也越來越廣,除盜竊、搶劫、傷害等傳統型犯罪外,一些新類型案件(如:綁架勒索、搶劫汽車、吸毒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齡下降。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據了相當比例,犯罪低齡化趨勢日漸明顯,初犯年齡越來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好奇心理。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但由于他們的社會閱歷淺,判斷是非的能力差,辨別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誘導的情況下,容易隨心所欲,誤入歧途。由于好奇心理引發的犯罪類型主要是:吸毒、~暴力、網絡等。

2、逆反心理。從生理學的角度講,未成年人正處于逆反心理強烈時期,對家長的“棍棒教育”和學校的一些不當做法不堪忍受,易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容易誘發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家長教育不當,表現為過于嚴格、過于溺愛或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造成孩子因學習壓力太大而進行反抗;三是學校過分追求升學率,只注重優等生的教育,而忽視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績差的學生自暴自棄,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3、盲從心理。這主要表現在某些共同犯罪中,一部分未成年人完全是在主犯的教唆、誘導、脅迫下,盲目地跟從,在不知不覺中涉足犯罪。還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則盲目效仿武俠小說、武打影片中幫派活動的形式,結伙進行犯罪活動。如:潘某、王某和李某三個中學生在周末的上午,相邀一同到當地的一個剛發現的古墓群看熱鬧。結果,他們發現十幾個村民正在哄搶古墓群挖掘工地上的文物,現場考古工作人員眼看剛出土的文物幾乎被搶光,但束手無策。這時,潘某忽然產生了不搶白不搶的念頭,隨即招呼王某和李某將兩只木箱打開,搶走了里面的十幾件文物。潘某、王某和李某在古墓挖掘現場盲目從眾,參與哄搶,其行為構成了聚眾哄搶罪,最終受到了法律的追究。這是一起典型的由盲從心理引發的共同犯罪。

4、攀比心理。近年來,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未成年人貪慕虛榮,講究排場,講究吃穿,好逸惡勞,這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盜竊、搶劫、敲詐勒索等侵財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5、報復心理。未成年人心態不穩,控制力不強,報復情緒濃,受到一些委屈無法承受,遇到一些事情易生妒恨,繼而進行報復犯罪,使自己的行為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疇。如:某校初三女生黃某學習名列前茅,且多才多藝,家長、老師均對她寄予厚望。后來,一度時期經常聽見別人在她背后議論爸爸與林某(女)關系密切,后來她想方設法證實了此事。她又氣又羞,覺得在學校抬不起頭來,天天上課心不在焉,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經過幾天思考,她決定報復。一天上午,她沖到林某辦公室,將事先準備好的濃硫酸潑灑到了林某的臉上,致林某容貌被毀,黃某也因故意傷害致人重傷被判處徒刑,一名優秀學生就此淪為囚徒。這個結果完全是由報復心理導致的,報復的代價真是太沉重了。

三、預防犯罪對策針對種種不良心態,我們從挽救教育的角度出發去尋求對策,從預防減少犯罪的角度出發去尋找切入點,做到錯誤苗頭早發現,不良心態早矯正,加強防范,減少犯罪。

1、積極預防,正確引導。一些未成年人出現不良心態時,往往十分苦悶,常常會以吸煙、酗酒的方式來發泄,以曠課、離家出走的方式來排解。這就要求家長和老師從細微入手,仔細觀察,能夠在盡早發現苗頭,及時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正確引導,引導他們多學習社會知識、多參加社會活動,增長見識,增長才干,增強辨別是非、辨別良莠的能力,從而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2、動之以情,克服逆反心理。學校和家庭對未成年人要加大感情投入,以情感之。學校對優等生和差生在教育上要一視同仁,不得因一味追求升學率而歧視差生。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要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對孩子不要過分進行“管、卡、壓”,也不要過于溺愛,要理解他們,在生活上多關心他們,在情感上多與他們交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相處。另外,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不要期望值過高,要定準位置,順勢發展。未成年人在學校能夠得到老師們的關心,在家中能夠受到父母的疼愛,相信他們定會克服逆反心理。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范文第5篇

工作總結

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政法委的正確領導下,我鎮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素質育人工程”為載體,緊緊圍繞構建“平安邊城”的目標,始終將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突出地位,學生的法律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F將2012年上半年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供組織保障

我鎮成立了以黨委副書記麻輝煌為組長的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全鎮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為我鎮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二、加大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重點加大對《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傳力度。通過對“兩法”的深入學習廣大青少年既掌握了其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又解決了思想認識問題。我們的具體做法是:一是制訂規劃。在認真總結幾年來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基本經驗的基礎上,研究制訂了工作計劃。二是組織培訓。在法制培訓中,一方面積極組織系統的學習兩法內容;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黨委干部法律意識,強化“兩法”的貫徹落實。三是搞好宣傳。為使“兩法”深入人心,我鎮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式,開展了宣傳工作。通過

廣播、座談會、會議等宣傳形式,使“兩法”逐漸深入人心。

三、突出重點,實行綜合治理

突出抓好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實保護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有效的預防了未成年人犯罪。一是從學校教育入手,強化法制意識。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法制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加強了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組織學生收聽法制報告,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等教育形式,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二是從社會面入手,營造氛圍,優化社會環境。為鞏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效果,保證未成年人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要求各村、居,各單位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青少年的安全管理工作。三是從父母影響入手,抓好家庭教育。家長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切實提高家長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是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建立家長村居和家長委員會,各村居每年集中舉辦家長培訓班,并把“兩法”作為培訓的重要內容,使家長明確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自覺的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適當的方法影響和教育未成年人。四是從教育轉化入手,及時矯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我們根據青少年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有計劃的開展了思想、道德、紀律教育,做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使之成為了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一個有效途徑。

四、完善村級兼職法制副校長制度。

為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在預防和減少青少年學生違法

犯罪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和公安部門有了經常性的聯系,確保學生身心安全,避免傷害事件發生。

五、“控輟保學”,從源頭上著手

按照“教育為本,預防為主,對青少年違法犯罪實施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減少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主線,結合青少年身心成長特點和實際需求,通過積極探索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的規律,強化了思想教育,有效整合了資源,逐步構建了鎮、村、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新格局,2011年12月以來,我鎮沒有發生青少年犯罪案件,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邊城鎮預防青少年犯罪領導小組辦公室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范文第6篇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在現今社會屢有發生,曾一度受到廣泛關注。未成年人在心理尚未成熟的情形下,通過網絡等校外途徑接受到一些不利于他們身心發展的外來刺激,后又沒能得到正確的指引,從而慢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國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的政策,主要是保以“以人為本”和“教育與寬容并進”的方針。目的是希望因年少犯過錯的青少年們,能在接受良好的再教育后,樹立正確的、全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重新開始他們的生活。

【關鍵詞】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法理分析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我國向來是以“寬嚴相濟”的態度,也引起過不少的爭議。隨著網絡和信息時代的進步,以及正處于青春時期的學子內心對這個世界的強烈認知欲望,致使他們很容易在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的情形下,受到不良信息和校外人士的影響,父母教師發現不及時,或干預方式的有所欠缺,都會使這些未成年人“學壞”。對于犯了錯的未成年人,我國司法有著嚴的一面,同時相應也存在關寬的一面。

一、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中的“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十九條:犯罪時不滿十八歲者,不適用死刑。這是對未成年犯罪的保護,符合未成年人犯罪特點。但同時,對于犯下錯誤的青少年,我們也不能放任不管。小致賠禮道歉、損失賠償、責令具結悔過、訓誡、責令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再到收容教養、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等處置措施,皆是針對未成年犯罪創設的司法處罰措施,其既具有保護和震懾的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矯正和教會未成年人分辨是非能力的較果。對于犯下過錯的未成年人,我們本著一種包容的態度對其實施嚴懲。

我國司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在懲罰上,運用的是非犯罪化、非刑罰化和非監禁化的特殊懲罰。檢察院、法院和公安機關等司法部門也都對其設有專門的未成年犯罪科室,以及少年法庭等,來依法對未成年人犯罪實施懲戒和處理。在2003年頒布的《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有明文規定道:為矯正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良心理和行為惡習,可由與監獄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社區矯正來實行對其的監管,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之內,由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矯正未成年人犯罪的扭曲心理和行為(大意)。而在《關于開展社區矯正方式工作的通知》中,未成年人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裁定假釋、被暫予監外執行和被剝奪政治權利五種罪犯,屬于社區矯正受理范圍,可在司法機關協助下強制執行。

對未成年人犯罪,我國司法在保護其人權的同時,秉持著絕不包庇、不縱容、不放任的原則,嚴格執行法規,以達到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的目的。

二、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中的“寬”

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與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兩者在本質上并無差別,但在法律態度上,對于擁有行為和成熟思考能力的成年人犯罪,我國司法在處罰上相對未成年人則要嚴格上不只百倍。這就說明,我國刑事司法政策對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還是保以“寬”的態度。在國外的某些國家或地區,還保有著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適當判以死刑的責罰。國內的未成人年犯罪處罰則更多的是以教育為主。對未滿十二歲的兒童不作處罰;對一般犯罪的未成年人多以收容教養等方式進行改造教育,都是我國刑事司法政策在對未成年人犯罪“寬”的一面的體現。在接受收容改造期間,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人權更是提供了全方面的保障。

從責任年齡上看,我國未成年人犯罪中,不滿十四周歲的,不負刑事責任。這在全世界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中所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起點里,皆屬于較高年齡。而對不到十六周歲的人,也只需對較為嚴重的罪行負司法責任。

從量刑上來看,我國的《刑法》內容中就有寫到,對未成年人犯罪應以從輕或從減處罰為原則。且沒有累刑(累記刑罰)和死刑。這給了未成年人犯罪足夠的寬容,體現出了“以人為體”的人道主義精神。最關鍵的是,就算是對一些犯了嚴重過錯的未成年人,我國刑法也有明確指出,在特定條件下,應對其適用緩刑。而且,《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100條中規定的前科報告制度的基礎上又提出,未成年罪犯在符合一定條件時,可免除對工作單位等地的報告義務。

以上所說的“寬”以執法是針對的未成年人,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保護更是對我們未來的一種期許。

三、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建議

(一)在懲罰方面,未成年人犯罪的懲罰機制過單一,不利于對其實行矯正工作。對此,司法機關可以相應增設一些,諸如擔保釋放或申請監管令等。同時,還應重視司法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法律理念與重要地位,從而徹底讓未成年罪犯對司法的不可侵犯性,取得較強的威懾較果。

(二)適當建立犯罪記錄的“消滅”制度。未成年人在心智尚未成熟時易犯下過錯,在接受相應的矯正和改造后,重新認識生活、認識自己和社會的他們,在將來的社會生活要將永遠被貼上一個標簽,這對他們的未來發展存在些許的不公。對此,可以建立起相應的制度來撕掉這一標簽。如,對過錯和處罰較輕的未成年人,可以矯正完畢后,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適當的消除其犯罪記錄,給予他們與其他同齡人一樣同等的人權。

四、結論

“嚴寬相濟”的司法政策是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所特有的司法政策,但也正因為如此,致使嚴與寬之間的界限被模糊,容易被鉆法律空子。對此,司法機關應當完善和明確嚴與寬之間的界痕,做到當嚴則嚴,當寬亦要寬。真正做到幫助未成年人犯罪走上人生正軌。

參考文獻:

[1]梁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淺析[J].華人時刊(中旬刊),2014,(5):97-98.

[2]蔣琳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D].安徽大學,2011.

[3]郭欣陽.從人身危險性出發正確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以未成年人犯罪為視角[J].河北法學,2009,27(2):48-52.

[4]梁洋.簡析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J].魅力中國,2014(11):309-310.

上一篇:填信用卡申請表的技巧范文下一篇:無公害桃技術操作規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