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戶外休閑范文

2023-09-17

戶外休閑范文第1篇

當今的廈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越來越多,鄉村越來越少,交通擁擠,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在鬧市區的居民很希望利用節假日時間到農村去欣賞自然山水風光、體驗淳樸農漁家生活、回歸和親近大自然。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雙休日制度的實施、私家車家庭擁有量的上升,廈門的都市休閑農業逐漸成為廈門旅游市場的又一大亮點。

因此,如何將廈門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廈門農業從傳統農業向休閑農業轉型,推動和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這已成為當今擺在廈門農業發展面前的一項新課題。

廈門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的優勢

閩南地區經濟活躍,人民生活條件較高。2005年廈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30元,泉州、漳州、福州等周邊城市也相繼邁入中等小康行列,早已超過上述標準,人均年收入水平已經可以滿足普通市民開展都市休閑農業項目的消費需要。隨著汽車價格的逐步走低,日益增多的家庭轎車和四通八達的公共交通都為人們到廈門進行都市農業的休閑觀光提供了方便。

地理位置的優勢。都市休閑農業的目標市場在城市,福州、泉州、漳州、廈門有城市人口近2000萬,而臨近的臺灣地區人口近2270萬人,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廈門是臺灣游客進出大陸、大陸居民進出臺灣最近的一個重點商貿旅游城市和商貿旅游口岸,與臺灣有五緣的優勢。目前,每年經過廈門口岸前往全國各地的臺胞有20多萬人次,其中在廈過夜的臺胞有近15萬人次,平均在廈逗留天數為3.44天。廈門位于大陸的東南沿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多雨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熱水資源充足,絕大部分土地適宜耕,淡海水產資源豐富,特別適合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

都市休閑農業初露端倪。廈門的都市休閑農業已進入萌動期,萬寶山觀光果園、竹壩農場民俗村、天竺山莊等正含苞待放,龍眼、芒果、荔枝采果期,種植園漸成旅游熱點,游客可以到菜地、果園、茶場,農業科技園和花卉種植園、養殖漁排參觀游覽,親手采摘,品嘗鮮果,到海邊的魚塘蝦池和灘涂觀看魚蝦的養殖和捕撈,還可到海邊撿貝挖蠣,捕撈垂釣,廈門這些獨有讓游客上山下海,參觀體驗的農事活動,全年都可開展,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外部環境好。廈門市的環境質量在中國的城市中名列前茅,有“最溫馨的城市”之譽。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佳人居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成功申辦2006年奧林匹克國際合唱節和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摘取“聯合國人居獎”桂冠。2005年廈門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1712.8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30.93億元,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9444萬人次、旅游創匯552億美元,空港客運量突破500萬人次。

此外,根據廈門“十一五”規劃,預期2010年基本形成城市半小時交通圈,與漳、泉等周邊地區形成一小時交通圈、建成東南沿海重要鐵路樞紐、基本實現村村通客車、民航將形成1500萬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基本建成國際航運樞紐港??梢灶A見,廈門大交通的建設發展為本市及周邊城市的居民來廈開展都市休閑農業旅游將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廈門市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廈門的都市休閑農業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廈門部分農民就開始發揮地緣優勢,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自行開發了一些都市休閑農業點,吸引附近城市居民前來旅游觀光體驗農家生活和品嘗農家美食。

在集美區,部分先知先覺的農民利用以往經營的山地果園自發地建起休閑觀光果園吸引城市居民,數量有10個左右,占地200—1000畝不等,配套比較完善的大約有2—3個,納入廈門旅游行業管理的有l家,就是位于灌口萬寶山觀光果園。

在海滄區,發展規模較大的主要有兩家,一是天竺山莊。經營內容有觀光果園,果樹品種有龍眼、荔枝、番石榴等。蔬菜基地,除了日常的品種外,還種植了稀有國外品種辣木,并提供餐飲服務,以及垂釣等休閑設施,總面積500畝。二是青龍寨觀光果園。占地面積約400多畝,主要以觀光果園為主,提供餐飲服務。這兩個觀光果園,位于規劃建設中的天竺山森林公園附近,可以成為森林公園休閑旅游項目的補充。

島內的思明區、湖里區,也有許多位于環島路上的草莓自摘休閑點,東坪山自駕車體驗大自然的都市休閑農業游,也漸漸成為島內都市休閑農業旅游的一大亮點。

同安竹壩華僑農場,長期以來一直以發展農業為主,現在已經形成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和獨具農業特色都市休閑農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打歸僑牌,挖掘東南亞的美食文化,吸引城市游客,在廈門都市休閑農業行業中也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

此外,游釣是廈門人傳統的休閑方式之一。翔安區的鱷魚嶼附近的海上田園休閑漁排,是廈門第一個帶有都市休閑性質的休閑漁業項目,開通了從廈門本島五通快艇接送游客的線路,給廈門都市休閑農業旅游增加了新的亮點。但可以為市民增加一個休閑好去處,而且有利于海上漁排養殖的健康轉型,對改善海面景觀和漁民增收都有很大好處。

廈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迅速發展起來的廈門都市休閑農業,使旅游休閑市場著實火了一把。但是,從政府到企業,從交通部門到旅游服務業,許多部門似乎還準備不足,在都市休閑農業逐漸成為亮點的背后,也暴露出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

農村道路交通發展滯后。城市居民開展都市休閑農業旅游交通不便,表現在道路建設滯后和工交服務配套跟不上,自發式的建設以及資金投入的不足,使得道路交通等基礎配套不夠完善。

飲食以次充好。很多從都市來的游客,都希望能夠品嘗到正宗地道的農家菜,如土雞、非養殖的海鮮等。然而,有的經營戶只顧眼前的利益,以次充好,更有甚者,有的經營戶為了吸引顧客,非法經營保護的野生動物。

對都市休閑農業認識不清,都市休閑農業特色不突出。只注重飲食服務,輕休閑服務,把都市休閑農業辦成酒店食堂,存在有盲目發展的問題。經營者素質相對不高,管理亦不夠規范。項目比較粗糙,缺乏文化、教育內涵,設施及活動過于人工商業化。另一方面,有些市民對農業缺乏了解,亂摘亂采,踐踏、破壞農作物。

都市休閑農業總體規模小。缺乏規劃設計,停車場、洗手間、休息室及其它必要的公共設施過于簡陋,園區雜亂無章,使得游客逗留的時間亦短。從經營效果上看,農園規模過小,水果成熟期集中,而節假日游客過多,又給管理帶來困難。因此,受自然氣候條件、農事季節性的影響,都市農業淡旺季的差異較為明顯,經營期短,游客的季節性強。

休閑漁業旅游還不成氣候。目前廈門除了在水庫、杏林灣內、同安灣口、九龍江口等水域和濱海岸邊有垂釣愛好者活動外,有規模上檔次的休閑漁業項目很少,不能滿足市民

休閑需要。

政府重視不夠。廈門都市休閑農業長期以來屬自發行為,政府對該行業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方面,在輿論宣傳方面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得廈門都市休閑農業規模較小,上檔次成規模的都市休閑農業點較少,都市休閑農業尚未納入全市旅游資源發展的總體布局中,制約了廈門都市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

加快廈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隨著廈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城市人休閑方式走勢定是往農村、山區、海上休閑度假,廈門都市農業發展處于萌芽期,應積極加以規范和引導,使之健康順利地發展。

規劃廈門都市休閑農業一日游線路。都市休閑農業一日游應該是廈門一日游的特色和主打產品,建議有關部門能對旅游線路進行重新規劃,將各地自發的都市休閑農業項目納入其中。

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都市休閑農業是一種商品農業,要有推銷商品的意識,要通過各種農事活動吸引游客,要把都市休閑農業旅游信息納入市旅游政府部門網站,市旅游局、農業局要組織都市休閑農業園區開展多種類型的推介活動,擴大都市休閑農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成立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協會。政府通過協會開展的一系列交流、培訓、考察等活動,以實現都市休閑農業行業的完善和自律。建議開展“一區一都市休閑農業示范區”建設,建立示范區,積極引導鼓勵被征地農民集資入股發展都市休閑農業項目。

政府要制定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的中長期計劃,要把發展都市休閑農業納入“十一五”規劃,使之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應制定都市休閑農業經營審批制度,政府協調相關部門要制定促進都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為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開展廈門市都市休閑農業現狀調查,了解和掌握廈門觀光農業的基本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使這一產業的發展更加符合市場需求,要不斷加大對發展都市休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力度。

加強兩岸在都市休閑農業的交流與合作,提高都市休閑農業的管理和經營水平。臺灣的都市休閑農業起步較早,積累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可以通過廈門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合作協會,有計劃地邀請兩岸有關的專家學者及業者組團互訪,對兩地的都市休閑農業園區進行實地交流研討,推動都市休閑農業的發展。建立一批新的臺灣優良水果種苗引繁基地,加快先進農業技術的引進,提高都市休閑農業的科技含量。

要突出特色。在規劃設置都市休閑農業時,應以不得妨礙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為前提;應充分合理利用農業景觀資源,與閩南的文史資源,民俗藝術,如歌仔戲、閩南風俗、古跡史話、傳說結合起來,來提升都市休閑農業的品位。結合農產品收獲期,將農業特產如龍眼、荔枝、香蕉、鳳梨,融入一年四季的都市休閑農業中,結合漁業舉辦垂釣節,推動休閑漁業發展,使之成為都市休閑農業的重要補充。(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廈門國投公司)

戶外休閑范文第2篇

摘要:北部灣休閑漁業有別于內陸休閑漁業,依靠近海資源,利用休閑漁船從事垂釣、捕撈、采集等與漁業相關的休閑活動。本文通過對北部灣休閑漁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北部灣休閑漁業發展新途徑。

關鍵詞:北部灣;休閑漁業;漁船

北部灣休閑漁業,是指在廣西北部灣濱海利用休閑漁船從事海釣、休閑水產捕撈、貝類采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和漁業有關休閑活動的產業。北部灣濱海地區休閑漁業發展的載體是休閑漁船,通過合理布局休閑漁船,提高休閑漁船的安全性能和舒適度,并且聯系北部灣地區陸上旅游資源和濱海旅游資源,將濱海漁家樂、漁民風俗、海洋水產品、濱海旅游景點等有機結合,提高北部灣休閑漁業發展質量。北部灣沿海的北海市、防城港市和欽州市歷史悠久,有著悠久濱海歷史文化底蘊,比如廣西合浦是著名的南珠之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北部灣自古以來就是廣西、廣東和海南三地漁民群眾傳統海洋漁牧作業區,沿海一帶漁村生活著眾多靠海為生的漁民。北部灣休閑漁業的發展具有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獨特條件。

1  北部灣休閑漁業發展的現狀

在“風生水起北部灣”的號召下,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舉世舉目,北部灣旅游得到眾多游客的喜愛,尤其是北部灣休閑漁業旅游更是別具特色,比如北部灣疍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疍家人長期生活在海上,以捕魚為生,以船為家,有獨特的海上生活習俗和風土文化,有咸水歌、疍家婚俗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北部灣休閑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讓濱海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北部灣休閑漁業傳承了北部灣傳統的漁業風俗文化,讓游客游覽海濱風光和體驗休閑漁業帶來的樂趣。

北部灣休閑漁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北海銀灘和潿洲島、欽州三娘灣、防城港東興萬尾金灘這些熱門景點的休閑漁業項目的發展較好,特別是每年的旅游旺季時游客很難求得一張休閑漁船的票,這種景象順應了北部灣經濟發展的要求。但休閑漁船的管理相對滯后,北部灣休閑漁業大多都是漁民自發組織的一種經營方式,從業者即是老板又是船員,大部分都缺乏職業素養,沒有經過系統專業培訓,缺乏漁業資源保護和環保意識,給海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與休閑漁船的發展目的相背離。且很多休閑漁船是從事捕撈的漁船改裝而成,比如在欽州三娘灣海區,為滿足游客對觀看白海豚的要求,聚集了大量“休閑漁船”,這些“休閑漁船”只是簡易的泡沫填充船體,船體標準不一,對風浪抗擊程度不一,沒有固定停泊港口,游客上下船安全隱患非常大,很難滿足安全生產的要求和游客對舒適感的體驗需求。

2  北部灣休閑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發展無序,休閑漁業的載體休閑漁船缺乏管理體制

從某種程度上講,休閑漁船決定休閑漁業的檔次和品位,提起休閑漁業就不得不說到休閑漁船。休閑漁船的質量“肩負”著安全重任,休閑漁船屬于漁業船舶的一種,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搭乘游客出航釣魚或者捕撈的。休閑漁船屬于漁業船舶管理范疇,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監督管理,必須在漁港監督部門登記注冊并且取得相應的證書,才能從事相關休閑漁業活動[1]。北部灣濱?,F有的休閑漁船還處于過渡階段,大部分休閑漁船是由已經被淘汰退出捕撈生產的內夾泡沫木船改裝的,安全隱患巨大。休閑漁船在經營管理中,缺乏專業管理人員,管理經驗不足,在運營和管理上存在風險。在北部灣濱海地區,一些群眾性的“漁家樂”、“漁村游”就是直接使用生產漁船載客出海,這種行為是非常不符合規范的經營行為,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2]。由此看來,休閑漁船應當被好好監管了。

2.2  培訓缺乏,休閑漁業從業者素質低下

北部灣休閑漁業是新興的海洋旅游產業,發展休閑漁業要利用到休閑漁船,所以需要具備一定的休閑漁船管理和運營知識、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員去從業。北部灣現有的休閑漁業從業者大多是從普通漁民轉型過來的,年齡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很多關于漁船和海洋的知識都是靠日積月累的經驗,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不利于休閑漁船服務水平提升。

休閑漁業作為服務業之一,其服務品質的好壞關系到休閑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休閑漁業的發展,要去從業者具備船舶維護、應急處理、急救救護、消防安全、后勤保障和游客服務等全面的專業知識,北部灣地區現有的船舶培訓機構只是對船員證書的培訓,缺乏實操性強的專業培訓機構。且休閑漁業從業者培訓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他們很難有機會接受系統培訓。

2.3  資金不足,休閑漁業建設資金支持力度不夠

北部灣休閑漁業多為漁民自發組織的一種經營方式,北部灣沿海地區政府在休閑漁業發展過程中出臺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休閑漁業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休閑漁船作為休閑漁業的重要載體[3],與現代漁業、旅游業等行業聯系緊密,需要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撐,對信息化的軟硬件、人員素質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北部灣休閑漁業主要是個體漁民投資發展的,政府對休閑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專項資金不足,尚未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規定加以鼓勵和引導。

2.4  休閑漁業信息化建設不強

北部灣休閑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運用信息化發展的水平比較低,信息化建設能力不強。一是在運營管理方面,大中型生產性漁船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不斷推進信息化建設,但相比而言,從小型漁船轉型過來的休閑漁船的信息化建設往往被忽略。二是休閑漁業旅游產品缺乏營銷戰略,以休閑漁業為噱頭的旅游產品未能充分發揮在線旅游平臺的優勢。在北部灣休閑漁業旅游中,偶爾能看到休閑漁業經營者發一些帖子、讓游客加個人微信號這些簡單的方式,在當今的互聯網背景下這些方式顯得很原始,受眾面、推廣效果、品牌打造等方面都很有限。

3  北部灣休閑漁船的發展對策研究

3.1  明確北部灣休閑漁業總體思路,做好發展規劃

北部灣休閑漁船主要是捕撈作業漁船經過改造而成,從業人員主要是轉產轉業的漁民,政府和漁業部門要把休閑漁業的發展納入當地發展的總體規劃,制定休閑漁業管理辦法和規定,規范休閑漁管理和運營。休閑漁船與傳統漁船相比具有特殊性,是漁業又非漁業,屬于漁船又不單純從事漁業捕撈,同時還涉及游客運營、旅游觀光等功能,對安全性能的要求非常高。政府要結合北部灣地區實際,區分休閑漁船與捕撈漁船的不同,結合休閑漁業的特點,加快制定北部灣休閑漁業管理辦法。北部灣休閑漁業的總體規劃要與當地旅游實際相結合,既要考慮濱海旅游的需求,也要結合濱海旅游資源的實際,不盲目求多,避免休閑漁船泛濫。

3.2  規范休閑漁業從業者的管理,建立專業管理隊伍

北部灣要發揮沿海地區發展優勢,充分利用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資源,實現休閑漁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立健全休閑漁業從業人員準入制度。服務于休閑漁業的休閑漁船應配備船長、輪機長、輪機員、水手等職務船員,保障休閑漁船的適航能力。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北部灣地區發展實際制定休閑漁船行業規范和服務標準,通過委托漁業行業協會、高等院校等組織對休閑漁業從業人員進行休閑漁船運營安全、服務質量等培訓,經培訓合格后發放合格證書。二是加強休閑漁業從業人員培訓。休閑漁業的經營管理需配備既懂管理和旅游,又熟悉船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對從業人員要加強系統的專業培訓,增加專業技能,提高服務能力。休閑漁業經營者要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建立科學規范的休閑漁業管理體系,開發受眾面廣的休閑旅游產品。

3.3  加快休閑漁業發展和加大漁港建設的資金投入

政府作為政策制訂者,在休閑漁業建設中要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作用,通過制定優惠政策,給予財政資金支持等途徑鼓勵和引導休閑漁業的發展,通過鼓勵休閑漁業的發展鼓勵漁民轉產轉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制定出臺符合北部灣發展的休閑漁船建設的統一標準,對符合條件的休閑漁船生產企業給予準入機制,政府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針對休閑漁船制造企業稅收和社保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制造適合北部灣地區發展的專業休閑漁船,引導北部灣休閑漁業可持續發展。

3.4  創新發展模式,助力休閑漁業發展

要發展北部灣休閑漁業,就要充分發揮現代科技手段,建立健全休閑漁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建立休閑漁船信息數據庫,保障休閑漁船的安全運營。利用“互聯網+休閑漁業”模式,通過互聯網進行休閑漁業旅游產品進行營銷,通過攜程、去哪兒等旅游電商平臺進行線上推廣宣傳,靈活使用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建立企業營銷平臺。通過“濱海旅游+休閑漁船”模式,延伸休閑漁船的廣度,結合北部灣地區文化和旅游資源特色,連接濱海和海上旅游資源。

參考文獻

[1]鄭鵬杰. 關于休閑漁船檢驗監管措施的研究[A]. 農業部漁業船舶檢驗局.中國漁船檢驗60周年論文集[C]. 農業部漁業船舶檢驗局:大連海洋大學航海與船舶工程學院,2017:4.

[2]陳旭昌. 淺談休閑漁業與休閑漁船[J]. 中國水產,2011(02):18-20.

[3]孫仁義. 休閑漁船船型評價體系及廈門市休閑漁船船型優選研究[D].集美大學,2018.

戶外休閑范文第3篇

關鍵詞:泰州;休閑農業;發展;調查與思考

休閑農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為滿足人們休閑需求,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休閑農業產業則是以農村為基礎,以農業為載體,以旅游為手段,以城市為市場,以文化為內涵,以參與為特點的新興農業產業[1-2]。2014年,筆者所在課題組以“發展休閑農業 助推農業轉型升級”為課題,組織人員對江蘇省泰州地區休閑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1泰州休閑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江蘇省泰州市將休閑農業作為拓展農業多功能、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載體,作為促進城鄉互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發展機制,因地制宜加以推進,全市休閑農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1.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據初步統計,泰州市現有各類休閑農業園530個,其中農業觀光采摘園60個,休閑生態農莊86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90個,農業主題公園15個,農家樂272個,民俗村7個,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3家,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36個。全市已建成各類省級和國家級觀光農業、農家樂專業村和旅游公園14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農業觀光園6個,省級農家樂專業村3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濕地公園1個。2013年全市休閑農業資產總額近10億元,經營面積4 806.67 hm2,實現總收入34億元,吸納從業人員28 352人,其中農民22 137人,帶動周邊農戶245 211戶。

1.2區域特色逐步彰顯

各地圍繞自然資源和種植(養殖)業發展特色,積極打造休閑農業亮點,基本形成了沿江休閑漁業帶、里下河水鄉農業觀光帶、城郊現代農業觀光帶等3大主體類型。靖江市、泰興市等沿江地區利用長江岸線資源優勢,通過對養殖基地的改造,放養特色魚類,完善配套設施,大力發展“賞江景、釣江魚、品江鮮”等休閑旅游項目,初步建成了一批“省內一流、華東著名、全國知名”的漁文化休閑基地[3];興化市利用農業資源豐富優勢,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布局,缸顧鄉千島菜花風景區以“春看菜花、夏賞荷花、秋觀葵花、冬品蘆花”為主線,培植水鄉特色,實現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姜堰區溱潼鎮充分挖掘古鎮兩千年悠久歷史、兩千年文化底蘊,圍繞“水、濕地、生態”主題,啟動修復了綠樹禪院、花影清皋、東觀歸漁、院士舊居等景點,初步重現了泰州市里下河地區小鎮的獨特水鄉韻味;姜堰區沈高鎮河橫村利用“生態環境全球500佳”這一金字品牌,借助生產的農產品綠色無污染的優勢,開發建成一批以采摘觀光、休閑垂釣、農樂餐飲、土特產采購為主要內容的農業鄉村旅游項目,目前,河橫村在河橫大道兩側建成經營農家餐飲的農家樂有30處,經營旅館業的農家客店有30家,可同時接待1 000人就餐,300人住宿,2 000人參觀。

1.3產品類型日漸豐富

經過多年的發展,泰州市基本形成了豐富多樣的休閑農業資源, 既有觀花賞景、采摘、品茶、嘗鮮、工藝制作的休閑觀〖LM〗光農林業,又有集垂釣、漁事體驗于一體的休閑漁業。在休閑農業產品開發上初步形成了5種主要形態,一是欣賞田園景觀、游歷水鄉風光、感受農村風貌的生態觀光型;二是度假、娛樂、健身、餐飲、住宿、休閑垂釣的休閑度假型;三是參與農事體驗、釋懷農民情結、瓜果采摘嘗鮮、了解特色產品的特色體驗型;四是展示現代農業科技成果、科普農耕文化知識的科技教育型;五是體驗濃郁鄉土風情、傳承農耕歷史文化、弘揚農業文明的民俗文化型[4]。

1.4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

隨著農業生產比較效益的下降,大量投資者改變原有的經營理念,調整投資方向,投資重點由原先的種(養)殖業逐步轉向休閑農業,涌現出民營企業家、行業能人、鄉鎮農技骨干和種植能手等一批新型投資主體。據統計,2013年全市“三資”投資休閑農業的新建項目56個,合同利用“三資”20多億元,主要以投資園區項目建設為主。“三資”的有效注入,促進了全市休閑農業園區的發展,涌現出靖江市馬洲島長江生態漁業園區,泰興市省級古銀杏群落森林公園,姜堰區河橫生態園、溱湖濕地風景區,興化市李中水上森林公園、烏巾蕩濕地公園等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產業集聚效應強、輻射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核心園區。

1.5品牌創建初見成效

全市以品牌創建為抓手,精心打造休閑旅游農業品牌,著力提升品位和檔次。海陵區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先后獲得國家旅游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財政部“全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首批“江蘇省現代農業示范區”、“省三星級鄉村旅游點”、“江蘇省觀光農業園”、“江蘇省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等稱號。姜堰區溱湖濕地公園被評為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而且被確定為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成為國內知名的風景名勝區。溱潼鎮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行列,創成國家2A級景區,并結合溱湖風情游推出了“溱湖八鮮”。溱潼會船節被亞洲節慶組織評為中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并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靖江市政府通過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蟹黃湯包節”,擴大了靖江蟹黃湯包的知名度,每年吸引大批消費者來品嘗美食。江蘇省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以特種水產種苗繁育、高效養殖、休閑垂釣為主的秋雪湖現代漁業生態園聲名遠揚。姜堰區沈高鎮河橫村、泰興市曲霞鎮印達村新增為“江蘇省最有魅力鄉村”,全市江蘇省最具魅力鄉村達到5個。泰興市濱江虹橋漁業園區又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現代漁業休閑基地”,全國現代漁業休閑基地發展到2個。興化市垛田地貌成為全省唯一1個入選全國19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項目。

2泰州市休閑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2.1政府高度重視

休閑農業已經列入國家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拓展非農就業空間”?!吨泄步K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的意見》(蘇發[2011]3號)中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2012年,泰州全市范圍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力爭到2016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央、省、市對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視和扶持力度必將進一步加大,休閑農業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2.2自然資源豐富

泰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北岸,降水豐富,土壤肥沃,農業(漁業)資源豐富,歷史上就享有“魚米之鄉”“生豬之鄉”“水產之鄉”的美譽,是全國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生豬、家禽、淡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的重要產區和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5]。此外,從地理區位上來看,泰州市地處沿海和長江“T”形產業帶的結合部,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

2.3發展前景廣闊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休閑農業生產內涵日益豐富,功能不斷拓展,休閑農業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拓寬。泰州市休閑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服務功能、示范功能、就業功能將日益顯著。

2.4區位優勢明顯

長三角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給泰州休閑農業帶來巨大潛在市場。上海、蘇南等大中城市土地越來越少,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同時,與蘇北等縣(市、區)相比,泰州發展休閑農業,具有空間上的優勢,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泰州長江大橋的建成,加強了泰州與上海市、浙江省、蘇南等發達地區的聯系和溝通。

2.5技術體系健全

農業新技術水平的提升,市場營銷體系的完善,管理、組織理念的創新,為加快泰州市休閑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泰州市休閑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3.1發展理念亟需轉變

當前泰州各地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這是必要的。但是僅僅如此還很不夠,休閑農業更主要的是生態產業與旅游經濟相結合所形成的一個新興產業。因此,筆者認為,如果泰州各地各部門能站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服務生態名城建設的角度上,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科學籌劃,則更利于泰州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與壯大。與農業相比,旅游業的市場化程度更高一些。沒有市場需求,或不重視市場開拓,不擴大市場需求,任何一個旅游項目都難以發展壯大,實現可持續發展[6]。因此,要創新發展理念,從促進產業融合、提升農業功能、創建生態名城的角度來發展休閑農業、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3.2系統規劃性不強

目前,各地在制定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上缺乏系統性、完整性和前瞻性,造成部分休閑農業項目存在建設隨意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經營內容雷同單一,項目低水平重復開發等問題[7]。目前泰州地區大部分休閑農業園區主要仍以農家樂、鄉村飯店、瓜果采摘園、垂釣園為主,僅僅局限于用餐、釣魚、打牌娛樂等項目,大多停留在“住農家屋、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層面上。

3.3季節性問題突出

泰州地區休閑農業主要集中在春、秋兩季,春季以賞花踏青為主,秋季以瓜果采摘為主,存在較明顯的淡旺季之分。旺季往往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淡季則是人丁稀少,門庭冷落。休閑農業的淡旺季則造成了許多資源的浪費。

3.4產業缺乏有效管理

休閑農業是近年來興起的新型產業,沒有健全的管理體系,管理涉及政府多個部門,如農業、水利、旅游、工商、稅務、衛生、消防安全、環保等,管理主體不明確,造成了管理過程中的一些混亂。由于缺乏統一管理規范和標準,很多地方開展的農業旅游項目存在服務設施不健全、衛生不合格、安全有隱患、服務無標準和管理無秩序等現象,嚴重影響了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3.5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據調查,泰州地區目前休閑農業園區,特別是農家樂,大多數經營者是農民,很大一部分人存在著“小農思想”,缺乏產業長遠的發展意識、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和專業系統知識[8]。大多數經營者多雇傭低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或親友從事相關服務,由于缺乏必要的從業知識和技能,導致在餐飲、住宿、娛樂、安全、衛生等方面的服務還不夠規范,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泰州地區休閑農業持續發展。

4建議

4.1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經濟、社會、生態等多種功能,是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形成的現代農業形態。發展休閑農業對改善城鄉生態環境,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泰州應把休閑農業作為實現全市農業轉型升級、建設生態名城的重要途徑,大力推進。建議采取一定激勵措施,調動起各縣(市、區)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

4.2開展調查研究,科學制定規劃

建議根據泰州市實際情況,針對區域發展優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結合地理環境資源特色,加強規劃制定的系統性、前瞻性,明確泰州地區發展休閑農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區域布局和重點任務。注重與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相結合,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改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全面了解泰州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產品類型、經營模式、管理機制和制約因素等,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研究制定相應的專門規劃和工作措施,分類指導。

4.3拓寬融資渠道,形成多元機制

發展休閑農業,僅靠各級政府的引導資金、民營企業、農民等的自發投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廣開渠道,廣納資金,加大投融資力度。各級政府要探索發展休閑農業的投融資新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體制網絡渠道,多形式增加對休閑農業的投入。建議市委、市政府設立休閑農業發展資金,對一些較大的開發項目設立開發基金或者提供貸款貼息支持。同時,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形式參與休閑農業開發和經營。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投資休閑農業項目,以互助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

4.4完善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

發展休閑農業,要重視農業的法制化建設。建議泰州市市委、市政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建立土地合理流轉機制,出臺鼓勵開發農業后備資源的相關政策,在財政、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制定相關扶持政策,爭取財政補貼、貼息貸款、投資參股等形式對休閑農業發展進行資金扶持,為泰州地區休閑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培育一批規模大、功能全、經營活、效益好的休閑農業園區。市級農業部門每年遴選和認定一批休閑農業示范點,以項目形式對示范點的水、電、路、標志標牌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新功能的創意開發等給于適當補助。

4.5加大宣傳推介,強化品牌建設

發展品牌化、個性化休閑農業產品是休閑農業發展的總趨勢。針對市場選擇和需求趨向個性化的特點,要轉變休閑農業基地的經營理念和模式,追求休閑農業產品的個性化和獨特性,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建議總結“興化市千島菜花節”“溱潼會船節”“城郊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節”的成功經驗,通過舉辦各類具有本地特色的農事節慶、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和特色農產品包裝策劃宣傳,展示民俗風情,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同時,還應通過網絡、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大力營銷宣傳休閑農業品牌,加強與旅行社聯合,擴大客源市場,樹立品牌形象,迅速占領產業和品牌的制高點,在發展現代農業中搶占先機。

參考文獻:

[1]成升魁,徐增讓,李琛,等. 休閑農業研究進展及其若干理論問題[J]. 旅游學刊,2005,20(5):26-30.

[2]蔡健,王薇,華景清,等. 蘇州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0(6):629-630.

[3]樊寶洪,費忠智. 休閑漁業:新興生態產業——對江蘇省泰州市休閑漁業發展的調查[J]. 江蘇農村經濟,2005(10):44-45.

[4]劉堯飛. 體驗經濟下泰州發展休閑農業的戰略思考[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6):130-132.

[5]董一哲. 高速公路項目區域經濟影響后評價方法研究與應用[D].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

[6]史佳林,張蕾,賈鳳伶. 天津休閑農業產業升級動力機制與關鍵領域[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6):447-450.

[7]伍冠鎖,江興瑜,衡燕,等. 基于SWOT 分析的南京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3,41(11):440-443.

[8]涂小麗. 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泰州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2013(20):12.

戶外休閑范文第4篇

(歷史文化學院1041064139)

摘要:女性生活質量的高低反映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文明程度,因此女性休閑問題一直是西方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主要涉及女性休閑空間、休閑影響因素、休閑功能、休閑差異、休閑消費,休閑跨文化以及休閑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介紹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女性休閑限制因素的研究文獻,然后針對時間限制因素對國內外相關成果進行對比、梳理,并作出簡要評述及其為國內相關研究提供若干啟示。

關鍵詞:女性休閑限制因素時間限制

一.引言

休閑是人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里,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消費自己的閑暇時間,并從中獲得身心滿足及自我實現與發展的一種生存方式。為滿足休閑動機而選擇的各種各樣的活動就稱為休閑方式。人們在實現休閑過程中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其中休閑障礙,指限制或妨礙女性參加休閑活動的質量、期限、強度、頻率以及其他妨礙享受休閑的因素。杰克遜(Jackson)把休閑障礙歸納為前置性障礙(antecedent constraints )和干涉性障礙(interveningconstraints)兩大類。1991年,克勞福、杰克森和戈比(Crawford, Jackson&Godbey)開創性地把休閑障礙分為內在障礙、人際障礙和結構障礙3種模式。其他學者提出的關于女性休閑的限制因素大多可以納入這種模式。內在障礙是指影響一個人的愛好或導致其對某一種休閑活動缺乏興趣的因素;人際障礙是限制女性參加休閑活動的一種干預性因素;結構障礙是一種與他人無關的干預性因素,它阻礙個體休閑愿望向休閑參與轉化。

二.國內外女性休閑限制因素研究現狀

女性休閑的限制因素包括自身限制,人際限制和結構限制.結構障礙在女性休閑3大障礙中所占比重最高,時間障礙和收入障礙構成女性休閑活動的主要障礙。

(一) 國內女性休閑限制因素研究現狀

1.女性休閑限制因素研究文獻現狀

據馮媛媛,張朋在《近十年國內女性休閑研究現況分析》中的統計,在國內,從2002年到2012年的是十年間,我國女性休閑研究有 57 篇( 占總所有女性休閑研究數量的 44%) 論文以對女性休閑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實證調查研究為主,其中里面 39% 論文以休閑體育為主題??梢?,國內對女性休閑研究內容集中在限 1

制因素,休閑體育,內容較單一,研究層面狹窄,且很多研究者依然著眼于定性的研究,缺乏系統的定量化研究。

2.研究者對女性限制因素的理解

熊歡將外界因素歸因為女性休閑運動的限制因素,例如政策上的局限性,缺乏一部專門為女性體育參與設立的文件;文化觀念上的社會角色和媒體宣傳不到位;以體育休閑娛樂為目的的女性資源組織不完善;城市體育休閑空間的分布出現了階層性的分化。熊歡主要從女性體育的角度,圍繞社會功能談及了體育運動的阻礙因素并提出了概括性的建議。

張象等從傳統的角度解釋了女性限制因素。自身限制包括:第一,女性自我觀念,比如,女性認為自己缺乏舞蹈基礎或游泳的天賦,女性就會在選擇體育休閑活動時首先將跳舞或游泳排除在外;第二,性別角色,傳統觀念和思想也使已婚女性認為自己對家庭負有責任,所以休閑以配合家庭成員為主,多以陪伴家人作為主要的活動方式,而以自己為主的休閑體育活動比較少;第三,女性性格,大多數人是根據自己的性格、愛好和能力選擇休閑體育活動項目;第四,女性個人經歷比如一個女性曾經在一次長跑或球類運動中受傷,那么這樣的經歷將會限制她以后對該活動的選擇;第五,技術技能,體育活動項目都有各自的技術,這對于許多女性,尤其是未受過系統的學校體育教育的女性來講更是休閑體育活動的障礙。張象等將社交限制翻譯成伙伴限制,這也與女性有較強的依賴性有關。女性經常獨自做某項運動時往往會中途放棄,有同伴相互勉勵時,就能很好地堅持下來。而結構限制是指時間,經濟能力,運動后的不適感等。但他們只是從定性地層面解釋了女性限制因素,卻沒有通過調查,統計等方法定量地研究,缺乏深刻性。

(二)國外女性休閑限制因素研究現狀

1.相對而言,國外的研究視角進一步多元化, 關注到以及女性對自身形體、男性看法心理學等方面對女性休閑的影響。

國外,具有人文關懷的學者們較多關注的是休閑空間中的女性尷尬處境和私密空間中女性休閑的父母影響。James考察了女孩們在公共游泳池所體驗到的男性注視的尷尬。這就是女性自我形體的關注對其休閑產生的影響。Liechty認為女大學生及其母親的體形、外表信念(beliefs about appearance)對其休閑構成限制因素。這些限制包括4種類型:參與限制、享受限制、運動類休閑限制以及促進減肥的活動限,超過92%的婦女報告至少體驗到與外表有關的4種限制因素中的一種。大約45%的婦女不選擇參加某些休閑活動是因為擔心她們的外表不理想;60%的婦女僅僅是為了減肥而參加她們不喜歡的活動。Herridge等探討了女性意識和浪漫愛情對女性休閑的影響。對于已介入男女兩性浪漫關系的女性來說,因遷就男性伴侶的休閑需要,從而導致她們與朋友、家人以及非伴侶之間的休閑沖突。由此說明,她們的浪漫關系并未使其擁有休閑自主權,反而限制了女性們的休閑需求。

2.研究范圍也更為廣泛,包括對有色人種女性、少數民族女性、低收入女性、殘疾女性、同性戀和雙性戀女性的休閑研究。對特殊身份婦女休閑構成挑戰的休閑語境研究也是學者們思考的重要問題。

蒂策等揭示了行動技能、樂趣對女性參加有規律運動的重要性發現同性戀母親經常能夠發現更多的休閑,因為在她們的生活中沒有由性別導致的社會角色。

此外還有學者發現由于主流社會觀念,老年女同性戀者在休閑活動中遭遇了明顯的歧視,利特爾對特殊身份婦女休閑構成挑戰的休閑語境研究也是學者們思考的重要問題。Jacobson通過對老年女同性戀者的調查,認為恥辱和歧視影響了同性戀老年婦女的休閑。Parry并不把不孕癥看成是對休閑有積極影響的因素。相反,不孕癥對婦女休閑有多種不利影響,Shannon則持相反觀點,認為罹患乳腺癌反而促使婦女們追求積極的健康的休閑方式。

三.國內外時間限制因素的研究成果

正如經濟學家托馬斯·丘斯特(Thomas Juster)所說:人類活動最終的約束是時間。如何安排每天24小時的時間關系到女性的生活質量、身心健康和幸福程度。時間使用情況調查是女性休閑調查研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

(一)國內時間限制因素研究限制現狀

1.女性休閑時間量現狀

2001 年的全國第二次婦女地位調查顯示:與 1990年相比,由女性為主承擔家務勞動的格局仍未改變。有 85%以上的家庭做飯、洗碗、洗衣、打掃衛生等日常家務勞動主要由妻子承擔。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務勞動的時間達 4.01 小時,比男性多 2.7 小時,兩性家務勞動時間的差距僅比 1990 年縮短了 6分鐘。城鎮在業女性每天的家務勞動時間平均為2.9 小時,仍比男性多 1.6 小時。雖然平衡工作、家務與休閑的方式因人而異,但缺乏時間顯然成為職業女性發展休閑的“硬性”障礙?!?006 中國女性生活質量報告》指出,大中城市已婚女性業余用于家務的平均時間為 89.28 分鐘,明顯高于未婚女性的 71.94 分鐘。有孩子的已婚女性每天用于做家務的時間在 1小時以上的,占 65.5%,而沒有孩子的已婚女性為43.1%。

2.女性休閑時間限制因素研究結果

林嘉玲等以廣州女性休閑為例,對女性休閑的時間限制因素進行了定量研究,對女性對時間的限制認知,女性的年齡,婚姻狀況,職業級別和收入情況對休閑的影響線性分析發現,在構成女性進行休閑的障礙一題中,分數最高的分別是時間、收入以及外部條件,此次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出四點具體特征, 第一,

85. 1%的被調查女性認為 “時間”是其主要休閑障礙因素,另外有59. 9%的女性選擇了“收入”。 第二,不同年齡群體的休閑障礙存在較大差異:在 18 ~ 25 歲這個群體中,81. 3% 的女性視時間為主要休閑障礙;26 ~ 35 歲和 36 ~ 45 歲這兩個年齡段的女性將時間視為主要休閑障礙的比例分別上升至 90. 2% 和

89. 6%;46 歲以上的女性群體大多工作較穩定將時間視為主要休閑障礙的比例下降至 75. 7%。第三,不同婚姻狀況群體的休閑受時間限制程度不同:已婚,未有小孩和已婚,第一個小孩未成年的女性群體將時間視為主要休閑障礙的比例分別高達86. 3% 、91. 1%;未婚女性將時間視為休閑障礙的比例下降至84. 2%;已婚,第一個小孩已成年的女性休閑時間增加,視時間為休閑障礙的比例低至 77. 7%。第四,不同職業類型的女性休閑受 “時間” 和“收入”影響程度迥然不同.視時間為主要休閑障礙的職業群體主要是個體戶,占 95%.緊跟其后的是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占 92. 3%.公司普通職員和商業、服務業人員這兩類群體視時間和收入為她們主要休閑障礙的比例分別達到 87.0%、88.0%、67.0%、95.1% 。最

后,學歷越高,休閑時間擁有量越多。由此可見,其成果顯著,對今后的研究起了模范和鋪墊作用。

在陶偉等的以廣州高校女性教職工為例,對女性的戶內戶外的休閑時間總量,戶內外休閑時間段,年齡,學歷等因素進行了具體調查研究,發現高校女性教職工的戶內的日常休閑行為戶內時間總量特征:日常休閑時間總量以2~3h為主,其中 19~30歲的女性的日常戶內的休閑時間總量以2~3h為主,31~40歲的女性以1~3h為主,41~50歲的女性以2~3h為主, 51~60歲的女性以1~2h為主。對學歷屬性分析,學歷越高,戶內日常休閑時間相對越少。對家庭結構屬性進行分析,單身女性的時間量以2~3h比例最高;而已婚兩口、三口、三口以上家庭結構女性一般都在3~4h之間,其中以已婚兩口之家女性的比重最大,將近50%,看來已婚兩口之家女性的戶內日常休閑時間相對較多戶外時間結構特征:戶外時間總量主要集中在0~2h, 戶內休閑時間段主要集中在19:30-24:00之間,而戶外休閑時間段主要集中在17:30-19:30之間。

由林嘉玲等,陶偉等的研究對比、綜合發現以下特征:

1. 在婚姻狀態層面,廣州女性職工中的已婚并有成年子女的群體有最多的休閑時間,這適用于廣州高校女性職工,這可能歸因于,子女能夠減輕部分的家務活;

2. 該群體中多為46 歲以上的女性群體,他們大多工作較穩定,相對于其他年齡群體,有最多的日常休閑時間為2-3小時,所以將時間視為主要休閑障礙的比例最低,該結論在兩組實驗中均符合;

3. 學歷越高,休閑時間越多,且更多的休閑時間用于戶外休閑,該結論是兩組實驗結論的綜合。

(二)國外女性休閑時間限制因素研究成果

國外研究主要是從男女角色對比的角度,研究收入,孩子對女性休閑時間的影響。研究者普遍發現女性的休閑時間少于男性。肖(Shaw,1985)在研究中發現,女性的休閑時間少于男性,這種性別差異在周末活動中表現得特別明顯。瑞典的Hallberg(2002)專門研究了夫婦同步休閑問題。研究顯示只有約12%(每天45分鐘)的同步休閑是由積極同步引致的,夫妻關于工作時間和休閑時間的決策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是高度相互依賴的。當有共同休閑的條件時,收入高的父母花更多的時間與別人在一起,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與配偶相處的時間較少。尤塔以日本家庭為例進行研究,發現在雙收入家庭中,丈夫的幫助能夠減少妻子的家務勞動時間。較高的收入會減少個人的家務勞動時間,同時增加配偶的家務勞動時間?;裟?Horna)研究發現,在家庭休閑活動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家庭對很多女性而言是主要的工作場所,而且大部分在家時間都是邊工作邊休閑,工作和休閑的界線不是很明顯,這種情況可稱之為“半休閑”。 丹麥、瑞典、挪威等國的婦女平時的閑暇時間都比她們的伴侶少;家中有幼子的婦女閑暇時間的減少比男子多。

相比之下,國外的研究更加有趣,他們的研究建立在長期多年的多因子跟蹤調查,收集動態數據,定義休閑現象,從而得出生動有趣又適用于現實生活的結論。

四.結語

目前具有代表性也是應用最多的休閑研究期刊是都是海外雜志,例如

Journal of Leisure Reearch,Leisure Studies,Leisure Sciences。國內相對于國外,女性休閑研究最近今年剛開始起步,尚待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對于國內女性休閑研究,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定性、定量分析的進一步深入。第二,注重女性休閑的內部差異性研究。第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希望隨著諸如《旅游學刊》等刊物的出版,國內女性休閑研究會有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象,趙祥,蔣雯,李杉.中國女性休閑體育限制因素研究[J].成都大學學

報,2008,(1).

【2】 熊歡.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女性休閑體育的興起[J]. 體育學刊,

2012,(19-6).

【3】 陳建國,袁繼芳.影響女性休閑運動的因素.安徽體育科技

[J],2005,(26-2).

【4】 宋立,中譚申,周勝林.近10年西方女性休閑研究進展述評[J].北京第二

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9).

【5】 韓琳琳,郭魯芳.國外女性休閑研究綜述[J].國際經濟觀察,2006,(11).

【6】 郭魯芳,韓琳琳.女性休閑障礙因素探析[J].旅游學刊,2009,(11).

【7】 林嘉玲,甘巧林.廣州市職業女性休閑障礙因素分析及其整合研究[J].云

南地 理環境研究,2011,(23-4).

【8】 馮媛媛,張朋.近十年國內女性休閑研究現況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

報,2012,(22-5).

【9】 蔣素梅,休閑旅游的特征及女性休閑旅游吸引策略研究[J].昆明大學學

報.2006,(2).

【10】 柯倩婷.中國職業女性休閑的“阻”與“暢” [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11,(6-3).

【11】 陶偉,鄭春霞. 女性日常休閑行為的時空間結構特征-以廣州高校女性教

職工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8-3).

戶外休閑范文第5篇

為深入貫徹落實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旅游和農村服務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的精神,學習借鑒臺灣地區休閑農業優秀的發展思路及模式,加快推進我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經報請市政府同意,由昆明市農業局牽頭組織了我市開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企業負責人一行22人赴臺灣進行為期8天的休閑農業考察。本次赴臺考察休閑農業采取實地觀摩、聽取報告的方式進行。期間,我們還有幸邀請到臺灣休閑農業學會會長、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主任段兆麟教授為我們進行專業培訓。

一、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在臺灣,休閑農業定義為: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

(一)發展現狀 臺灣休閑農業在六十年代開始萌芽,多以農場的形式為游客提供各種體驗活動。由于臺灣農業在20世紀80年代后出現衰退,為農業尋找新出路幾乎成為農民與農業部門極力突破的難題。為此,1980年,臺北市政府率先在木柵推行“觀光茶園”計劃,標志著政府部門正式開始輔導休閑農業。1990年,臺灣“農委會”在《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中設立了《發展休閑農業計劃》,從技術、經費、宣傳等方面加大了對休閑農業支持的力度。1992年,“農委會”頒發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制訂了休閑農業區的一些基本條件。隨著各方面條件的不斷成熟,臺灣農業部門修訂了《休閑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對休閑農業區與休閑農場進行重新界定,并編印指導教材,成立相關團體,此后,臺灣休閑農業開始蓬勃發展。2001年,臺灣公布促進旅游發展的新戰略,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發展受到重視。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目前的臺灣休閑農業在亞洲地區發展得已比較成熟。

根據臺灣休閑農業學會《休閑農業場家全面性調查報告》資料顯示,目前臺灣地區共有休閑農場1100多家家,平均每一鄉鎮市區就有3.3家。其中,臺灣北部地區有492家,占總數的44.7%;中部地區315家,占總數的28.7%;南部地區有179家,占總數的16.2%;東部地區有110家,占總數的9.9%;金門、馬祖地區有6家,占總數的0.5%。這里面又以宜蘭縣居多(128家,占總數的11.6%)。由此可見,休閑農業已成為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發展模式

臺灣休閑農業是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三位一體的農業,在經營上結合了農業產銷、體驗和游憩服務等三級產業于一體的農業企業,是一種新的農業經營型態,具有經濟、社會、教育、環保、游憩、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生產功能、生態功能、生活功能、示范與教育功能。

目前,臺灣的休閑農業種類繁多,各種形式的休閑農業在發展水平、成熟程度及政府扶持措施等方面各有差異,但以總體上分為四類:休閑農場、觀光農園、教育農園及市民農園。其中,休閑農場根據體驗農產品性質的不同,分為休閑農場、休閑林場、休閑漁場、休閑牧場;觀光農園以作物種類分為單一作物型觀光農園(觀光果園、觀光花園、觀光菜園、觀光茶園)與綜合作物型觀光農園,以經營形態由又分為采摘型觀光農園、采摘及加工型觀光農園、采摘及餐飲服務型觀光農園、采摘及餐宿服務型觀光農園、采摘及教育服務型觀光農園五類;教育農園根據其實施自然教育體驗內容的性質分為農作主題教育農園、森林主題教育農園、漁業主題教育農園、畜牧主題教育農園四類。

二、臺灣休閑農業的經營效益與成功經驗

本次考察,我們參觀了飛牛牧場、大湖農會草莓文化館酒莊、花露香草能量花園、初鹿牧場及頭城農場。其中飛牛牧場及初鹿牧場屬于休閑牧場,兩家牧場都以飼養奶牛為主,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將自然資源利用得極好。飛牛牧場主要提供各種牧場體驗活動,而初鹿牧場主要以休閑觀光和牛奶制品生產及延伸牛奶產業鏈為主。頭城農場是一個典型的DIY創意農場,游客在購票入園后,在園內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從事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如進行垂釣并將釣上的魚加工成美食、制作天燈并放飛、觀察螢火蟲等等;花露香草能量花園主要是從事香料植物的教育認知并對精油的制作過程進行現場教學;而大湖農會草莓文化館酒莊主要從事區域性農業產業的延伸展示和地方特色草莓酒的展銷。本次考察學習,五個考察學習點開展的農業休閑經營活動,對我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臺灣休閑農業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是經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和經驗總結的結果,總結來說,如今的臺灣休閑農業主要給我們提供了以下成功經驗: 一是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臺灣休閑農業由“農委會”主管,“觀光局”、“經建會”協同管理,并形成一系列法律法規,規范發展及經營行為。經“農委會”核準的休閑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并由“農委會”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支持休閑農場的不斷發展,經費一般用于修建從主路到農場的支路,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農園的補助,組織、文化宣傳等方面。

二是布局規劃合理。臺灣休閑農業在規劃分布上充分利用占全臺面積50%以上的森林資源,融合當地自然、文史資源及特有的農村生產、景觀,結合旅游、餐飲等行業,因地制宜,突破了傳統農業的范圍,是綜合利用當地資源,由農業延伸至農業服務業的新產業,進一步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三是創新經營管理方式。首先,建設相關網站,方便游客獲取信息。其次,重視分工合作,強調同一地區的聯合。臺灣有相當一部分休閑農業已經實現了企業化,或是不同服務領域的合作分工,實現了觀光、住宿、餐飲、娛樂、體驗的綜合。很明顯,這比起許多所謂旅游農業中的小而全,家家戶戶開展雷同服務活動的農家樂,有很大的進步和提高,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三,產品經營多樣化,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相結合,充分拓展農產品產業鏈。臺灣休閑農業能夠提供的產品,除了實物的產品,還有奇觀、氛圍、風景和主題體驗等“情境消費”的產品。這也是臺灣休閑農業吸引眾多游客眼球之處。

四是創造型的延伸農業產業鏈。以大湖農會草莓文化館酒莊為例,苗栗縣大湖地區原本以種植草莓為主,但是產品附加值很低,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他們開發出草莓酒,草莓酵母、草莓冰激凌、草莓巧克力等系列產品,并以此為平臺,打造出區域性的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也就是將農業從第一產業延伸至了

二、三產業,大大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并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三、臺灣休閑農業對昆明發展休閑農業的啟示

(一)把握發展休閑農業的基本原則

發展休閑農業應注意以下5個基本原則:一是要有利于本地區農業發展。有利于本地區農業的轉型升級,有利于農業與農村第

二、第三產業結合,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二是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引入臺灣以及世界休閑農業的最新理念,規劃與設計休閑農業產業,應用多種學科指導休閑農業發展;三是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避免對當地自然景觀、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確保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四要善用當地資源條件。農村各類資源是構成休閑農業的基本條件,在開發中應因地制宜地利用;五是要重視休閑農業的特色與創新,避免雷同,避免休閑農業經營的面面具到,形不成個性特色。六是要把休閑農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城鄉一體化推進相結合,營造田園城市,把休閑農業作為城市的緩沖和有效補充。

(二)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

發展休閑農業既符合我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4210”工程的基本要求,順應現代新昆明建設中城市居民休閑旅游需求的形勢,又符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針,符合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在休閑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時,政府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一是積極引導,二是統籌規劃,三是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如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合理布局以解決品牌定位趨同化的問題

休閑農業旅游品牌,應當是一個持久而穩定可靠的品牌形象。在旅游消費者心中,樹立對其的認知,進而形成一種差別。也正是這種差別才能吸引旅游者的興趣,提高其消費欲望,最終凝聚成休閑農業品牌的無形資產。因此,休閑農業項目的布局應注重與客源市場的聯系,考慮項目所在區域的交通區位,還應考慮與其周圍的其他休閑項目及名勝古跡等風景區的關系。我市農耕文化悠久,民族眾多,自然資源豐富,不同縣(市)區的農業生產方式和習俗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各地應結合本地資源特點,發展有本地特色的休閑農業項目,避免區域間的雷同,力求與周圍其他休閑項目相互協調、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同時,同一區域內的休閑農業也要各自找準定位,突出主題,避免千篇一律。

(四)完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管理服務體系

休閑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游結合的觀光、游覽、度假、體驗的形式,旅游者是以體驗農業生產、農村風貌和農民生活這種特殊的方式來消費,而不是一般地到農村去觀光或“學農”;尤其“農家樂”,是旅游者直接深入到農民家里,吃住在農家,面對面地感受農村文化和農民文化。所以,一方面不應該游離于農民家庭之外,把城里的賓館、標房簡單“克隆”到農村;另一方面,作為一種休閑度假,必須對環境、接待、服務提出相應的要求,諸如環境整潔、居住干凈、餐飲衛生、安全方便、基本設施保障等,以及接待人員自身的健康、禮儀和素質,讓旅游者在農民家里既享受到規范的服務,又感受到賓館旅舍所沒有的家庭式溫馨,因而能夠充分放松、盡情休息。休閑農業要在服務上下大功夫,提高休閑農業層次,這也是一個地區休閑農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休閑農業主管部門要將休閑農業納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轉型范疇,統一規劃,在安排項目建設和資金上給予支持,對一些經營特色明顯、帶動力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足、運作規范的休閑農業企業給予扶持和獎勵。進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民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以租賃、入股等形式流轉給休閑農業企業,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基本條件,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項目、鎮村改造項目、生態農業發展項目等要向休閑農業發展區域傾斜。把加快發展休閑農業納入各級政府議事日程,列入農業產業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考核指標。充分協調旅游、財政、工商、稅務、環保、城管、國土、衛生、規劃、物價、公安、科技等相關部門,積極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五)加強體驗經濟與休閑農業產品開發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對體驗經濟研究的深入,有關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產品開發新動向已引起了旅游學界的重視。休閑農業具有使游客深入體驗鄉村氛圍和田園生活的功能,是體驗經濟的一種重要形式。休閑農業與一般旅游產品相比突出的特點是高度參與性,游客可在農園或休閑農業區參與農業生產過程,親自制作食品、禮品、藝術品,租賃農場自己經營管理,根據愛好設計個性化的游憩活動,實踐環境保護和綠色生活理念,開展農業科普知識宣傳和相關研究活動,這是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及客源市場開發的優勢之一。因此,休閑農業必須針對消費場的新特點,增強互動參與性,創造性地開發出更加個性化、人性化、綠色化、高附加價值的體驗式旅游產品,以滿足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消費需求。

(六)加強兩岸休閑農業的合作與交流

戶外休閑范文第6篇

摘要: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生產為依托并結合現代旅游的一種高效農業。本文以東北地區的現代休閑方式和觀光農業發展為中心,介紹了東北地區的生態旅游特色和資源優勢,分析了東北地區休閑農業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環境下的發展狀況和前進方向,探究了農業休閑旅游對社會生活和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提出了東北地區觀光農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東北地區 觀光農業 旅游特色 發展策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任務,農村、農民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關注對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旨在提高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以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的發展為我國農村的環境建設和農業發展注入了生機。這種新型的農業旅游方式將地區的自然景觀資源和農村的風土民情結合起來,開創了一種高效、環保、多樣化的農業發展之路。

東北地區農業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具有發展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旖旎的冰雪之色、怡人的邊境風光、壯闊的草原森林,這些充滿豪情的自然資源特色吸引著無數游客。下面我們對東北地區的觀光農業進行分析。

一、東北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狀況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東北的景觀自古以豪邁著稱,其自然環境自然擁有壯闊激昂的特色。近年來,東北地區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鄉村旅游、冰雪旅游、邊境旅游、草原和森林旅游等皆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生態旅游的發展對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就業、擴大開放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東北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的特色

第一,東北地區的景色以冰雪風光為品牌向外推廣。每年1月5日開幕的“哈爾濱冰雪節”吸引數百萬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前來觀賞游玩,僅每年國外游客消費總量就超過20億美元,而每屆冰雪節的總收入更是多達70億美元?;?、賞冰燈、做雪雕的樂趣讓每一位前來觀賞的游客流連忘返。而東北其他大型城市都有以冰雪為主題的著名公園或景區,像長白山天池、阿爾山冰雪度假村、蓮花山競技滑雪場等,吸引的游客不計其數。

第二,東北地區以草原森林資源為依托打造生態避暑度假旅游城市。呼倫貝爾草原總面積約10萬平方千米,天然草場占80%,30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50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結合當地特色的民族節慶活動,組成了呼倫貝爾多樣性生態旅游區。大小興安嶺則是喜歡森林養生和動植物科考的游客們的天堂。當下,森林和草原旅游十分切合人們追求的綠色生活、健康生活的理念,為需要釋放學習

工作壓力的現代人提供了良好的休閑方式。

第三,東北地區的觀光農業以大中城市為目標,面向對象主要為大中城市的市民。近年來,農民藝術家趙本山先生將東北二人轉藝術推向全國乃至世界,《馬大帥》《鄉村愛情》等系列電視劇不斷熱播,東北的鄉村風情和帶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色彩的文化贏得全國許多觀眾的喜愛,致使東北“農家樂”系列的旅游形式受到火熱的追捧。許多城市人口在節假日來到東北農村感受來自劇中的氛圍,坐熱炕頭吃農家菜,看大秧歌聽二人轉,吃土雞,摘野果„„正是這種曾被認為“土得掉渣兒”的形式得到眾多城市游客的喜愛。丹東鳳城大梨樹村正是這種形式的典型代表,“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這里以農業觀賞為特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情,在這里可以享受田園詩歌般的美妙生活。

第四,東北地區的生態旅游富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味,也為這片白山黑土地增添了無限的色彩。東北地區邊境省份共有全國53個少數民族,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錫伯、赫哲、鄂倫春、鄂溫克和柯爾克孜等10多個少數民族世代居住于此。充滿特色的民族文化成為觀光旅游的重點。以呼倫貝爾為代表的蒙古族特色、以沈陽故宮為代表的滿族特色、以長白山為代表的朝鮮族特色、以馴鹿和雪原為代表的鄂溫克族特色等等。廣袤的東北大地養育了這些少數民族兒女,而這些少數民族也以自己的文化點綴著這片土地。

(二)東北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目標與方向

東北地區正處于老工業振興與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重要階段,生態農業旅游可以成為促進產業調整、帶動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主導產業。因此,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揚長避短,突出優勢資源,打造出品牌與知名度,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世界聞名的冰雪休閑度假旅游區,國內一流的生態、冰雪、避暑、邊境、民族文化旅游勝地,形成鮮明的特色。同時,注意以優質資源為核心,以中心城市為樞紐,不斷擴大規模與覆蓋面。遼、吉、黑三省及蒙東五盟市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突破行政邊界與空間的格局,實現東北地區大范圍生態旅游網絡結構的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東北地區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季節性過強,旅游旺季較短。農業觀光與其他景觀觀賞最大的不同在于季節性明顯。無論是賞花還是摘果,持續的時間都較短,時節一旦過去,旅游立刻進入淡季。而東北地區生態旅游主打的冰雪品牌更是被局限在了冬天,淡季期間游客數量稀少,旅游收入也相應的減少,而巨額的場地維護等費用給產業造成巨大負擔。

二是觀光農業數量眾多,而項目過于單一。觀光農業的火熱發展導致很多投資者盲目建設生態園區,致使經濟效益過于分散,收入下降。調查結果顯示,全

國90%的觀光農業園區處于虧損狀態,東北地區的狀況亦十分嚴重。而且受到氣候、土壤等條件限制,東北很多觀光園區的植物種類較少、生態形式單調,且雷同狀況嚴重。

三是經營管理不規范,服務質量較差。東北地區很多農業旅游產業處于小型民營資本進行運營,加上執法渠道不暢等原因,經營管理十分混亂,游客意見很大。而作為主要運營方式,很多“農家樂”不具備經營條件就開張,存在衛生條件差,服務質量差和“宰客”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東北地區整體的旅游形象。

四是不注重生態效益,環境破壞嚴重。生態農業旅游應遵循“自然—經濟—社會”的原則,景區的開發應嚴格遵循這一原則。部分地區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不顧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過分依賴非自然的技術手段,大興土木,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而且,很多所謂的“廢品”(如秸稈、糞便等)等資源沒有被很好的利用。

五是沒有確定的市場定位。東北地區的觀光農業對客源市場的分析還不夠到位,結果就是不能對旅游產品做出正確的商業價值判斷,缺乏特色產品,致使旅游形象難以確定。同時,對于市場的變化沒有產品的升級換代,旅客的重游效率很低、經濟效益不斷下降。

三、東北地區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的發展策略

一是科學規劃,統一布局。生態農業旅游區的內容選擇和市場需求在布局時皆應該統一考慮。首先應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區要突出當地特色而非盲目跟隨風潮,避免盲目建設。其次要兼顧層次,盡量避免季節性明顯問題,不同季節設計不同活動,可以嘗試利用各個文化節日來設立不同的主題,增強景區的利用效率,提高收益。

二是理順管理體制,提高服務質量。對于景區管理,宜采用“經濟、行政、法律”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以法律為核心,通過經濟調控和行政監管的方式進行管理。同時,也要對農民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營造讓游客舒心的鄉村環境,并對服務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保證提供有素的服務。

三是加強環境保護,充分利用資源。新景區的開發應避免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的破壞,主要采用添加、點綴的手段,而非損毀重建。例如,與其削平山頭間旅館不如山林之中隱映木屋。同時,相關部門應定期檢查景區內水庫河流的水質,對污染水源的單位進行處罰。另外,應在各個景區推廣可再生資源或新能源的利用,比如使用沼氣或太陽能等。

四是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東北地區觀光農業仍處于低水平階段,應該借鑒其他地區的開發經驗,并結合本地資源形成自我特色。充分利用國內外實力雄厚的農業園區的高新技術與管理經驗,使東北地區的生態農業旅游得到較好較

快發展。

以上就是我對家鄉東北地區的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希望和各位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分享,也祝愿家鄉的觀光農業與生態旅游業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述.黑龍江省發展觀光農業的若干思考.2006,5:105--107

[2]李長健.歐陽柳萌.旅游觀光農業中的環境法律制度研究.社科縱橫2011,2:50—53

[3]趙妍.淺談我國觀光農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農業科技通訊2011,12:42--43

[4]沈伶俐.遼寧興城市觀光農業管理淺析.吉林農業下半月.2010,3:90--91

[5]鐘春艷.周連第.觀光農業園的綠色營銷策略.商業研究.2009,8:71--74

上一篇:青春年少范文下一篇:亨德爾的復活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