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學校學歷教育范文

2023-09-17

學校學歷教育范文第1篇

實際上,在教育界“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呼聲一直很高,并以法的形式加以規范。在這種背景下,“不得體罰、變相體罰”就成了學生的防護墻,也成了教師的“緊箍咒”,而咒語卻掌握在除教師以外的所有人手中。這些年教師因為批評、懲罰學生被告上法庭甚至丟掉飯碗的大有人在———當然有些是教育界的異類,上例中那名幼兒教師理應受懲處———如此沉重的代價,讓絕大多數教師學會了睜只眼閉只眼,在學生犯錯誤時退避三舍。同時,激勵教育、賞識教育、無批評式教育的提法甚囂塵上,甚至還有人提出“要往死里夸學生”,就是要極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決不允許批評學生。似乎一批評就傷害了學生,—懲戒就違背了教育規律。其實,教育包括關愛和批評兩方面,只有表揚而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為什么這樣說呢?

請看當下教育現狀:

【案例一】五十多歲的王老師越來越感到教育的無奈:布置的作業,要求松了,學生完不成甚至干脆不做,成績提不上來;要求嚴了,自己苦口婆心費心費力了卻又容易和時下大氣候不相適應,真是左右為難。工作了大半輩子卻漸漸失去了職業的幸福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案例二】某校發生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學生打群架事件,幸好沒有人員傷殘致死,按照校紀校規,參與打架的人員要停課回家反省,但由于學生家長極力反對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干預,最后大事化小,讓打架的主要責任人寫份保證書了事。負責處理此事的政教主任和校長也知道,保證書僅是一紙空文,并不能起到多少監控和約束作用,但也只好如此。

【案例三】某市實驗中學期末統考,一考生無視考場紀律,頂撞監考人員,嚴重作弊擾亂考場,最后將試卷也撕毀,結果得到的也只是該科的零分成績,并不影響他升學畢業,該生依然肆無忌憚。還是該校,一班主任對上課期間頂撞辱罵自己的學生忍無可忍,打了一耳光。結果該生稱右耳轟鳴,頭暈,住在醫院長時間觀察治療,家長鬧到學校揚言要告學校告老師,學校對該教師也施加壓力,最后該師認倒霉自掏腰包息事寧人,從此,對該生不聞不問。當然其他教師也會引以為戒,在對待問題學生上謹慎從事,“不再犯傻”。

……

以上的案例絕不是個別學校才有的,很多老師也都有這樣的共識,正常學校里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學生犯了錯誤老師根本就不敢“管”,說話語氣重了不行,臉色沉了不行,只能好言相勸,有些學生反而對教師惡語相向。

問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出現偏差,對其教育更成為難題,“屢教不改”,越錯越“猖狂”,視丑為美,調皮搗蛋,以敢和老師對抗為有能力、有本事,自然給其他學生樹立了錯誤的“榜樣”。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學生開始無視紀律的約束和道德的規范,隨意破壞課堂紀律、故意損毀學校公物、肆意污染校園衛生、經常騷擾別人、尋釁打架斗毆,甚至有些學校出現了學生殺害老師的惡性事件,中學里有,大學里也不乏其例。長此以往,教師顯得如此“無能”,甚至越來越沒有人身安全保障,教育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受害最深的雖是行為者本人,但對學校和教師來說也是一種悲哀———似乎教育失去了意義,走向了失敗。有識之士憂慮,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會因害怕觸犯法律或惹出麻煩而放棄對一些問題學生的教育和管束,長此下去,問題學生會越來越有問題,家長和社會將越來越頭疼,等到觸犯法律再想起教育或嚴懲,為時晚矣。

出現上述情況并非學校、教師責任心降低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國內沒有一部相應的懲戒法規可資借鑒。盡管有校紀校規,但事到關頭,缺少法律效力、法律保障。某地一高二女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老師說了她幾句,她竟投湖自盡,家人狀告學校,鬧得沸沸揚揚,最后學校賠償才算完事。

鑒于上述現狀,很多教育界人士認為,實施懲戒教育,對問題學生切實有效,對正常學生也是一個警示,我們呼喚懲戒法規盡快出臺,懲戒教育在當下可以謹慎實施。

合乎情理的懲戒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青少年受年齡、知識、水平和經驗閱歷的制約,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行為會出現一些偏差。這時就需要批評,必要時還要有一定的懲戒措施。學?;蚪處熂缲撝鐣x予的管理學生的職能,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懲戒教育是老師對學生負責的表現,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有人擔心,學生承受不了挫折教育。假如我們教出來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心理素質很差,一點小小的挫折都受不了,這無疑是教育的失敗。所以,在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實施適當的懲戒教育,是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

懲戒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矯正功能。當學生行為與學校要求不一致時,老師對其懲罰,使其懂得行為界限,明確是非觀念,知曉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增強道德責任感,這一方法對屢教不改的學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說教可能是白費了工夫,但一次嚴厲的懲戒卻會讓他刻骨銘心,知恥而后勇,這就是懲戒產生的教育效果。

第二,威懾功能。學生的認識、態度、觀念等多來源于間接經驗,并不一定得之于直接體驗,學生往往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表現方式間接得到的,如某學生犯了錯誤,教師懲戒該生,其他學生便不敢犯該生的錯誤。懲戒維護了制度的威嚴,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集體目標的實現。

有人說,知識來源于學習,而智慧則來源于挫折。這話不無道理。挫折,實際上就是人為的和自然的懲戒與懲罰。因為生活中有挫折,有懲戒,所以教育就應該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懲戒,不要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上才帶著驚愕來體驗懲戒,在嚴酷的社會現實面前心理失調,無法適應。

人天生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合理適度的懲戒可以形成一定的外在壓力,這種壓力可以使學生自覺抑制錯誤行為,防止再犯同樣的錯誤。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學校教育管理體系的完善需要懲戒。懲戒犯錯學生,對于犯錯學生本身是“吃一塹,長一智”的過程,使其在親身經歷的教訓中更加清楚地認識對與錯,是與非;對于其他學生則是“引以為戒”的警示,讓其明白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教育學家哈爾拉莫夫說得更為透徹:“懲戒能使學生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操行,迫使他 (她) 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有助于鍛煉他 (她) 的抑制能力,就是說能夠抵制引誘,抑制那些破壞規定準則的不體面的行為(《教育學教程》)”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走向社會才可能是一個社會公德踐行者、企業制度的執行者、國家法律的遵守者。

無“法”可依的現實

近年來,很多法律相繼出臺,但對違紀或惡意違紀的學生卻沒有規范的處理辦法?!督處煼ā贰段闯赡耆吮Wo法》中都提到受教育者應當履行的義務,但都相當簡略,沒有具體可行的操作規范。我國早在1986年7月1日就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可是,細細研讀這部法律,發現它只是一個大框架,缺乏具體的可供操作的細則,以及違反這部法律后的懲罰條文。因此,自這部法律實施以來,少有學生及家長被告上法庭的。

其它的如《教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受教育者應當履行下列義務:(1)遵守法律、法規;(2)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3)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4)遵守所在學?;蚱渌逃龣C構的規章制度。”但卻沒有規定學生不履行上述義務應當承擔什么責任。眾所周知,不承擔責任的義務對人們是沒有多大約束力的。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一部規范的法規,來明確規范學生的行為以及懲戒措施。同時,教師在具體實施批評教育或懲戒教育時也有法可依,不至于懲戒失當。很多教師在實施批評教育時之所以招致詬病,很大原因是沒有可供操作的細則。相反,不少國家在這方面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教育”的內涵決定了懲戒不可或缺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實現需要什么樣的手段和技術,這一點古人在造字時就已明確。“教”,《說文》里解為“上所施下所效”,本義就是教育、指導,是“教導啟發,使明白道理”;育,“養子使作善”。”篆體中又被解釋為“左上的‘爻’指八卦,表明所教的內容,下面的‘子’是指學八卦的孩童,從字右邊則是手持杖或鞭的象形,即督學之意。”古文字里有手杖或鞭的象形,暗寓教育離不開懲戒之意??追蜃右苍媒瘫摅w罰弟子,還有一個詞“教刑”,直接說明古時學校里使用的刑罰。

捫心自問,不管愿不愿意承認,從我們出生到成人的經歷中,有一個事實,就是教育除了賞識、尊重還有懲戒。以人為本也好,因材施教也好,教育的方法千千萬萬,教育懲戒必不可少。愛,是教育的真諦,但愛,不是一種畸形的保護,不是“寵”和“慣”,在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都會有誤入歧途的可能,需要人去幫助,去訓導,去懲戒。

歷史淵源:以師為吏和戒尺

我國封建社會的私塾教育,盡管很多人反對它,可是私塾出了很多人才,私塾出人才的法寶之一就是懲戒教育,規定的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生們之所以完成,很大程度上就是懼怕懲戒?,F在的學生還怕什么呢?他們只有學習的權利,沒有學習的義務。

傳統教育中,事實上是“以師為吏”。教師既是教書的經師、業師,又是學生的管理者。古有“男服先生女服嫁”之說,意思是再調皮再不守規矩的“男(生)”在“先生”面前也會服服貼貼。而體現先生威嚴的正是一把“戒尺”。這把小小的戒尺,它卻包含了深刻的內涵:第一是“戒”,也就是是儆戒、警示的意思,戒尺要擺在桌面上,讓學生知道不能冒犯。第二是“尺”,也就是懲罰的尺度。即學生犯什么錯誤,接受什么樣的懲罰。“尺”告訴你,懲罰要注意尺度和方式,適可而止。我們不能不贊嘆祖先的良苦用心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正因為這把戒尺警示、懲戒,“先生”也便有了“吏”的權威。“男”便在“戒尺”下俯首貼耳,發奮苦讀。因此,中國傳統教育的先生既為“師”,也為“吏”。然而,時過境遷。隨著“人權”意識的覺醒,“戒尺”風光不再。我國目前的學校,實行的是班級授課制,老師并沒有從傳統的“先生”角色中擺脫出來,老師還是“師”“吏”合一的。這樣就造成一對矛盾:一方面社會、家長讓“戒尺”下崗,剝奪了老師為“吏”的權利,教師只能勸說;另一方面社會和家長又向學校要教學質量,要升學率,要校風,要特色。生存的危機促使少數教師鋌而走險,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媒體頻頻報道教師體罰學生的案例。而受傷最重的最終仍是老師。“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已作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下的一條鐵的戒律,誰敢越過這條紅線,輕則“下課”,賠償;重則承擔法律責任,至于各方媒體的口誅筆伐自不必說。這樣,學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正常學校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教師不敢管、不能管學生的現象都充分說明了學校沒有懲戒法規,沒有懲戒措施就缺少一定的教育力度和教育保障。

江蘇淮安的徐向洋工作室行走訓練、擇差教育,效果顯著。為了讓孩子們走出家門、走出校門、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在實踐中得到磨礪和錘煉,徐向洋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行走學校,專門招收問題學生,對學生進行行走訓練和自立教育。

工作室學習軍隊的管理方法,制定了本工作室的行軍管理條令,從行前準備、行軍管理、宿營管理等方面作了詳細規定,確保行軍安全。2004年的淮安———雁蕩山1400公里之行、淮安——黃海的300公里之行、淮安———井岡山的1200公里之行和九江———西柏坡1250公里之行,取得了極好的訓練效果。這種走訓和駐訓相結合的教育訓練,使學生走掉了身上的懶氣、嬌氣、霸氣,走出了吃苦耐勞精神,走出了志氣和毅力,走出了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好思想好作風,走出了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學到了圍墻式的學校學不到的知識。

可資借鑒的國外做法

在美國50個州中,有的州則明確規定教師懲戒權的范圍及限定,諸如言語責備,可以是直接的口頭批評,也可以是間接的言語暗示;剝奪某種特權,對其參加課外活動的一些權利予以限制,正常的教學活動不屬于剝奪的范圍;留校,對違規學生,放學后將其扣留在學校一段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個小時,留校期間可以安排他們參加一些懲罰性活動;懲罰性轉學;短期停學,通常是10天;開除,這是一種對嚴重違規者的處理方法。英國法律保留了教師的懲戒權,比如:罰寫作文;周末不讓回家,陪值班老師值班;見校長,讓校長懲罰;停學等。當然有些地方教育部門規定了具體的要求。

韓國有專門的《教育處罰法》,對懲戒的對象、原因、部位、程度做了詳細規定和嚴格限制。比如準許使用長度不超過100厘米,厚度不超過1厘米的戒尺,對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在新加坡,如果學生犯下嚴重錯誤,校長可適度體罰學生,包括公開鞭打學生。根據新加坡關于體罰學生的《指導原則》規定,在輔導、留校的懲戒方式不能奏效后,校長、副校長和紀律事務長有權用藤條對違規學生進行體罰,對象限于男生,部位限于手心和屁股。

由此可見,在對學生實施懲戒教育方面,很多國家明確規定了法律法規,我國作為一個教育大國,更應該有相應的法規規范教師和學生的行為。

走出認識的誤區

法律規定“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顯然是對學生的保護,本應無可厚非。但事實上很多人將懲戒和懲罰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著質的區別。

懲戒是對違紀學生心理或生理上施予不愉快的刺激,從而減退或遏止不良行為的出現,它是一種強制性的糾正行為。

懲戒與懲罰不同,從漢語詞義方面來解釋,“懲”與“戒”表示的是目的關系,“懲”是行為,“戒”是目的。懲罰的“懲”與“罰”是并列關系,都是行為。所以懲戒與懲罰的手段都是相同的,但最大的區別是它們的目的不同,通俗地說,懲戒是為了“戒”,而懲罰則是為了“罰”。

夸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專章論述過紀律問題。他一方面不希望“學校充滿呼號與鞭撻的聲音”;另一方面又明確指出:“對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實施懲戒,使他們以后不再犯錯。”所以“凡是需要懲戒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戒。”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學校教育必須讓學生明白:犯了錯誤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這就免不了要受到懲戒。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科也說:“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責任感,能鍛煉學生的意志,能培養學生抵制和戰勝引誘的能力。”

懲戒的目的有兩個,除了制止某種不當行為的消極目的之外,另外帶有使受懲罰者知錯改正的積極目的。如果學生因犯錯而受懲戒,事后不僅不再犯錯,而且在同樣情景下還會學會以適當行為代替不當行為,則可謂對該生實施的懲戒在性質上就帶有積極的意義。

正因如此,懲戒度能輕則輕,學生犯了錯不用懲戒就能自覺改正的以不用為好。懲戒時讓學生明確懲戒的目的和意義,以不侮辱他的人格為前提。

我們呼喚懲戒教育法規的盡快出臺,既是對學校、教師工作的支持和保護,也是對大多數學生的保護,試想一個教師不能管、不敢管的班級中,愛學習的學生豈不也是受害者,廣大的學生家長誰愿意讓孩子虛度時日!為廣大學生計,學校也應盡快有一部規范的法規來懲戒個別學生的違紀行為,以保障最大多數學生的合法利益。

學校學歷教育范文第2篇

2010年7月頒行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確立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國策,并強調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戰略重點”地位,同時,明確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可見,政府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角或核心決定因素。在此,將重點談縣級政府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作用,因為《綱要》中強調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范圍上主要指“縣域”,而不是市域,也不是省域,更不是全國。例如《綱要》在談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時經常強調“縣(區)域”:“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薄奥氏仍诳h(區)域內實現城鄉均衡發展,逐步在更大范圍內推進?!睆娬{“縣域內”的原因有三,一是縣域間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是我國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是“省級統籌,區縣為主”,三是縣域內“同質”因素多且程度高,如空間接近,人員集中,經濟、文化近似等,便于統一協調管理。

在上級政府提供的條件一定的情況下,縣級政府就成了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責任者,將發揮決定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希望應重點寄托在縣域內部潛力的挖掘上,應大力倡導“縣本管理”這種內涵式管理模式??h本管理,是一種基于縣域、為了縣域、從縣域出發的管理模式,它以充分挖掘內部潛力為根本特征,是一種“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式的內涵式管理模式,是一種在任何條件下都會有所作為的管理模式,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外部環境不良的情況下,縣本管理是唯一明智的選擇。

《綱要》指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苯逃Y源包括人、財、物等,縣本管理也就有了人、財、物等多種不同取向,“人取向”是核心,“人取向”的縣本管理以心理科學為基礎,運用心理學理論,關注弱勢學校校長、教師素質的提升,因為校長和教師是關乎學校教育質量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提升素質的措施有三:納新、培訓和淘汰,“納新”即為弱勢學校配備高水平的校長和教師,“培訓”即提升現有校長和教師的素質,“淘汰”即把那些素質極差又無潛力可挖的教師分流出學校系統。

一、納新

通過培訓來提升校長、教師素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納新則是提升弱勢學校人員整體素質和教育質量的快捷方式。具體措施有:把新招聘上來的優秀新教師優先配備給弱勢學校;實行校長教師流動制。校長、教師流動是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法國等)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成功經驗。在我國,校長、教師流動是有法律和政策依據的,2006年6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四章第32條規定:“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2010年,《綱要》也強調“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

在我國某些地區,校長、教師流動制度已成為實踐或將有所作為,沈陽市自2004年就已經開始教師流動,雖然目前擱淺,它仍然是全國最早實行流動的城市,取得一些寶貴的經驗;從2010年開始,安徽銅陵市探索建立教師流動制度,實現以縣區為單位界定教師身份,逐步實現把教師從“單位人”轉變為“系統人”、“行業人”[2];《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已將“形成校長和骨干教師的流動制度”列入其中,教師流動今后會在南京推廣開來[3]。還有江蘇省、武漢市、長春市、河北省等等對于教師流動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各地區實施校長、教師流動制度的具體措施不盡相同,但都必須確?!坝行?、可行和無傷”,“有效”指措施對提升弱勢學校教育質量有實際效果;“可行”指措施可實際執行;“無傷”指措施不能傷害強勢學校教育質量和參與流動的教師、校長的感情和尊嚴。具體講,校長、教師流動必須遵循的原則有:(1)時間合適原則:經驗表明,流動時間以1年為宜。(2)距離就近原則:原學校與流動學校距離應盡量“短”,使流動更加可行。(3)待遇從優原則:流動以后待遇一定要有所提升。(4)尊重溝通原則:要征求校長、教師的意見,尊重他們的意愿,做好溝通工作,不可強迫命令。(5)帶動輻射原則:流動到弱勢學校的優秀教師和校長不僅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還要積極發揮“傳、幫、帶”的輻射作用,帶動更多人提高水平。(6)無傷兼顧原則:決不允許由于“流動”導致強勢學校水平降低,一定要在不傷害強勢學校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才把優質人力資源流動出去。(7)義務職責原則:流動是校長、教師法定的義務,是必須履行的職責,當需流動時,勇于克服困難,義無反顧。(8)制度規范原則:縣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出臺教師、校長流動的規范性文件,對流動的相關事宜作出明確的權威性的說明,使流動制度化、規范化。

二、培訓

教師、校長流動制在我國剛剛起步,困難重重,步履維艱,全面推開必將有一個不短的過程。所以,在我國目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弱勢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還主要靠自己充分挖掘潛力,所以,下工夫培訓在職校長和教師是基本途徑,流進優秀人員是輔助途徑。

1.培訓形式

(1)到強勢學校進修

弱勢學校教師或校長到強勢學校學習進修,通過聽課、交流、參與教研活動、班級活動或其他活動等方式親自體驗優質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感悟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時限以半年到1年為宜,可全脫產也可半脫產。優勢學校要指派特定教師和校長負責指導。學成回校后,要匯報學習成果并付諸實踐。

(2)到師范院?;蚪處熯M修學校學習

弱勢學校教師、校長參與師范院?;蚪處熯M修學校舉辦的校長培訓班,骨干教師培訓班,學歷進修班的學習,可提高學歷層次,優化教育理念,增強教育技能?,F在,有些師范院校實施了“頂崗實習,脫崗培訓”計劃,即師范生到弱勢學校實習,弱勢學校在職教師到師范院校脫職集中接受培訓,這是一個師范院校和弱勢學校雙贏的計劃,弱勢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一機會提升自己。另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也可利用放假時間請專家上門服務,集中培訓弱勢學校教師。

(3)校內培訓

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小先生制”也適合弱勢學校的校內培訓,弱勢學校也有優秀分子,要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作用,引發連鎖反應,帶動更多人提高素質。要大力倡導相互學習之風,人人是學生,人人是先生,在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中共同進步。另外,要大力倡導研究之風和反思之風,在不斷研究問題、理性思考問題、反思問題、積極實踐中提升自身素質。

2.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校長和教師的敬業素質、理念素質和能力素質三個方面。

(1)敬業素質

“敬業”指對自己所從事的活動認真負責、忠誠熱愛、奉獻勤勞、追求卓越等表現。古人云:“業精于勤,荒于嬉”。充分說明了敬業精神在事業成功中的關鍵作用,有了敬業精神,就會積極利用現有條件并創造新條件,把事業推向極致;沒有敬業精神,即使有良好條件也難以得到充分利用,更談不到積極創造條件,最終導致事業平平或低下。學校教育就是校長和教師的“業”,校長和教師是否“敬業”是關乎學校教育水平的第一關鍵因素。敬業分主動敬業和被動敬業兩種,主動敬業是自覺自愿的敬業,是敬業的高境界;被動敬業是“不得不”情況下的勉強敬業,是敬業的低水平。我們積極倡導主動敬業,但也不排斥被動敬業??傊?,敬業總優于不敬業。

(2)理念素質

理念是人的靈魂,在思維中處于“頂層”,直接制約下層觀念和行為。學校校長、教師只有首先樹立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才會有科學進步的教育行為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盵4]他認為,如果不解決觀念問題,一切教育改革都帶有形式化色彩。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指出,校長“要率先轉變教育觀念?!盵4]國家倡導的教育理念一般集中體現在教育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之中,如《教育法》、《教師法》、《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尤其是2010年頒行的《綱要》,是導引我國未來10年教育改革發展的最權威的綱領性文件,集中體現了國家核心教育理念,如素質教育理念,質量核心理念,育人為本理念,依法治校理念等,學校校長、教師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理智思考,準確把握本質和精髓,并轉化為教育和管理行為。

(3)能力素質

在教育質量的提升中,敬業精神、科學理念與工作能力是三個不可分割的要素,也是校長、教師專業素質結構中的關鍵要素。其中,工作能力是核心,敬業精神和科學理念是基礎。敬業精神和科學理念只有轉化為工作能力,才具有實際意義,才能直接導致教育質量的提升。對教師而言,工作能力主要是學科教學能力和管理學生的能力,對校長而言主要是學校管理能力。但不管何種能力都與實際活動緊密相連,是教育活動或管理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勝任力,這種勝任力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提升能力是在實踐中實現的。另外,能力與理念關系密切,理念是能力的方向,能力是實現理念的力量。從這種意義上說,能力等于理念加實踐,培養校長和教師的工作能力就必須把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

三、淘汰

1994年頒布的《教師法》第三條指出:“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說明教師職業是專業,而專業都有相當的難度,對從業人員有較高要求。所以,為保證教師基本素質,《教師法》第十條進一步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本法規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師資格?!笨梢?,教師必須具有法定的資格,否則,不能做教師。但是,由于我國長期未實行教師資格制度,而且后來教師資格制度執行得又不到位,再加之財力不足和編制有限,致使現在有不少不合格人員充斥教師隊伍,權威數據表明,2009年,小學專任教師學歷不合格率為0.6%,共33800人,初中專任教師學歷不合格率為1.72%,共60510人,兩項之和是94310人[5]。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長呂玉剛說,截至2008年底,根據各地上報的數據,全國公辦中小學還有代課人員31.1萬人。這31.1萬代課人員構成復雜,“不同的地區情況不一樣,有些地區的大多代課人員不具備教師從業資格,學歷層次比較低”[7]。除了學歷不達標和代課人員這兩種“顯性”不合格教育人員,還有為數不少的“隱性”不合格教育人員,他們是正式教師但素質極差又不思進取或不可造就,顯性和隱性不合格教育人員合在一起,其數量足以讓人汗顏。這些不合格教育人員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損害了學生的合法權益,必須盡快解決。

縣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處理這三類不合格教育人員時應區別對待,對學歷不合格者應限期(3-5年)取得合格學歷,否則予以辭退;對代課人員,“國家有關文件中,多次強調要嚴禁使用代課人員[8]?!苯逃吭缭?006年就明確指示:“預計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將把44.8萬中小學代課人員全部清退?!盵8]并且“教育部嚴禁再聘新的代課人員”[7],要求地方政府要按照“以人為本、政府統籌、堅持標準、有進有出、積極穩妥、標本兼治”的思路,逐步解決在崗代課人員問題[7]。地方政府要把解決在崗代課人員問題與擇優錄取、辭退補償、納入社保等措施統籌考慮,特別是要允許那些具備教師資格、符合教師任職條件、素質較好、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代課人員參加公開招聘,擇優進入到教師隊伍,最好還能夠有一定的政策傾斜。對于確實因為能力、水平以及素質不適等原因而被辭退的那些代課人員,地方政府也要給予一定的補償。對于隱性不合格人員,要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激發工作熱情,并提供培訓機會,最后經鑒定合格者繼續錄用,不合格者,堅決從教育系統中分流出去。世界許多國家也都重視淘汰不合格教師,如日本在教師流動中,“使少數不合格又不思改進者被淘汰出教師隊伍,從而整體提升了教師隊伍素質?!盵9]

縣級政府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應充分激發學校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大力倡導“校本”管理,把縣本管理和校本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因為縣本管理必須通過校本管理才能真正落實到位,各個學校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義必須認識到位,實踐中積極“作為”,薄弱學校要增強危機意識,努力自我改造,強勢學校要增強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扶植弱勢學校。

參考文獻

[1] 2010年3月1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基礎教育解讀[EB/OL]》.http://gov.cn/xwfb/2010-03/02content_1545146.htm.2011-06-07.

[2] 進一步實施教育均衡發展,銅陵探索教師流動制[EB/OL].http://www.ahscb.com/old/html/2010-03/26/content_103226.htm.2011-06-20.

[3] “校長和骨干教師流動”列入南京中長期教育規劃[EB/OL].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09/t20100910_1729929.html.2011-06-20.

[4] 李春玲:試論校長的個性化管理[EB/OL].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3-11/05/35294/

index.html.2011-06-07.

[5] 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7694c5bb4cf7ec4afed043.

html.2011-06-20.

[6] 教育部嚴禁再聘新代課人員將補償被辭退者[EB/OL].http://news.qq.com/a/20100122/000445.htm.2011-06-20.

[7] 教育部嚴禁再聘新代課人員將補償被辭退者[EB/OL].http://www.doremiframes.com/bbm_blogMX.sp?blog_ID=5387.2011-06-20.

[8] 全國仍有代課教師31萬教育部否認今年清退[EB/OL]http://news.qq.com/a/20100107/001591.htm.2011-06-20.

[9] 日本如何保證中小學教師合理定期流動[EB/OL].http://www.lhjy.net/edu/lunwen/200703/37579.html.2011-06-20.(責任編輯:付一靜)

學校學歷教育范文第3篇

特色:在構思中孕育誕生

禮嘉中學領導一班人明白, 學校新建時間不長, 要取得持續健康的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必須走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發展道路。

為此, 學校領導開始了關于特色學校的構思。翻開學校辦學的歷史, 他們發現禮嘉中學的教育對象明顯有兩個不同的時段。第一階段是遷校初期, 學校生源主要是轉非居民、進城務工家庭的子女, 他們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與現代城市文明有很大的差距。第二階段是隨著禮嘉商務區的建立, 禮嘉片區入住人群結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高端人群將是禮嘉片區未來人群的主體, 學校生源結構將隨城市功能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因此, 學校領導一班人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進行了認真的分析, 明確了學校發展的基本軌跡應為三步走:第一步, 實現從農村初級中學向城市完全中學的轉變;2006年遷校, 物質層面完成了農村學校向城市學校的轉變。第二步, 完成城市完全中學向城市合格學校轉變, 實施城市化完全中學辦學模式個案研究課題, 成為聯招學校, 成為市級重點中學。第三步, 通過創建特色學校引領學校走向優質, 最終, 實現辦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優質學校。

那么, 禮嘉中學要達成學校發展目標, 具體辦法應是什么呢?那就是要通過創建特色學校, 引領學校走向優質學校。

什么是特色學校?學校領導一班人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就是辦學有特色的學校;就是學校工作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有別于其他學校的一種獨特的、穩定的、優秀的品質。

有鑒于此, 學校果斷提出“以‘禮’為標, 以‘嘉’為本”的工作思路, 提煉出“培養現代城市人”辦學理念, 挖掘“禮”、“嘉”二字的深刻內涵和外延, 整合學校有利的教育資源, 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下, 確定打造“現代禮儀教育”特色學校, 形成學校獨特的文化個性。

其基本構思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確定“培養現代城市人”的辦學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引下, 讓每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現代城市人的素養, 包括:城市意識、規則意識、責任意識、文明意識、衛生意識、參與意識。

第二、讓“凝煉現代城市素養, 收獲幸福美好人生”成為學校每一位教職工的教育理想。校長說:“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 我不止一次的反問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讓孩子們未來生活更加幸福, 更加美好!”

第三、通過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 讓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系列化、序列化。

第四、編寫校本教材, 建立評價制度, 完善評估體系。

第五、充分發揮現代禮儀教育在塑造學生健全、健康人格上的作用。

創建:在行動中落實踐行

禮嘉中學踐行“培養現代城市人”辦學理念, 圍繞創建“現代禮儀教育”特色學校的目標, 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1、基本思路。禮嘉中學領導班子認為:人的思想有多遠, 才能走多遠。于是, 學校在特色創建過程中, 深度思考, 明確了四條思路。第一, 將現代禮儀教育基本內容內化為學生個體行為習慣;第二, 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 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第三, 堅持知行統一。教育學生學習現代禮儀知識, 引導學生不斷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 并主動踐行, 讓其內化為良好的個人修養和行為習慣。第四, 把現代禮儀教育作為德性素質教育的基礎, 同整個中學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2、具體實踐。禮嘉中學領導班子認為, 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創建“現代禮儀教育”特色學校的基礎。于是, 他們分為三個階段來抓特色創建。第一階段, 制度生成, 實施剛性管理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第二階段, 在剛性管理的基礎上, 建立規范的操作程序。第三階段, 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 注重人文關懷元素, 實施精細化管理。

于是, 學校著力通過創建“現代禮儀教育”特色學校, 積淀學校特色建設文化底蘊。學校主要進行六個方面的嘗試:第一, 編印《現代禮儀教育》校本教材, 成為現代禮儀教育進入課堂的載體;第二, 編印學生《現代禮儀成長記錄手冊》和評價體系, 實施對學生的多元化評價;第三, 創編文明禮儀展示操, 讓學生實現從認知到行為的禮儀教育;第四, 建立現代禮儀示范方隊, 發揮榜樣示范、引領作用;第五, 科研助推, 引領學校特色發展。學校獨立承擔的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城市化背景下培養現代城市人學科教育教學模式研究》, 為特色學校的創建, 搭建教育實踐與理論探討的平臺;第六, 開設選修課, 拓展學生視野, 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學校主要從六個方面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第一, 學校開設現代禮儀主題班會課程, 由班主任承擔專題講座, 一以貫之, 形成特色;第二, 每年開展“春風化雨潤心田”的家訪月活動。第三, 舉辦“現代禮儀教育”主題文藝匯演, “現代禮儀教育”主題讀書、征文活動等, 邀請社會人士、學生家長全程參與, 讓他們感受學?,F代文明禮儀的良好氛圍;第四, 邀請校外禮儀專家作專題講座, 聯合社會公益部門舉辦“成長心連心”等公益活動, 舉辦“家庭教育”專題講座, 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第五, 開展征集“十大陋習”、“告別不良行為習慣”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第六, 加強對外交流, 拓展學生視野。學校先后接待了美國國際教育代表團考察、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交流團到校參觀考察和訪問。學校于2011年獲得了市教委、市外專局、市公安局頒發的聘請外籍專家資格證書, 2012年聘請了美籍教師柯鷗 (Keel) 為常年外教, 主要承擔學生的口語教學。同時, 教育部公派學校廖朝禮老師赴英國講學。

碩果:用汗水和智慧澆灌而成

禮嘉中學領導班子真抓實干, 在特色學校創建的目標與內容、形式與方法、管理與評價等方面, 做了大量認真細致的工作, 學校的“現代禮儀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

第一, 學生行為習慣良好。在校學生言行舉止符合《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 學生基本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社會公德意識, 社會責任感明顯增強。

第二, 辦學效益顯著。學校先后獲得重慶市重點中學、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衛生單位、重慶市安全文明校園、重慶市“五四”紅旗團委、重慶市最佳綠化單位等榮譽, 多次被評為北部新區素質教育督導評估一等獎。通過特色學校的創建, 我校的學生、教師、學校都得以良好的發展。

第三, 促進了學校文化體系的建設。學?!杜囵B現代城市人--辦學理念的闡釋》一文, 在國家級學術期刊上發表, 并獲得重慶市第五屆基礎教育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完成了校歌《恰同學少年》MV的拍攝;《培養現代城市人》一書、《教育是一種智慧》一書, 分別由西南大學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

由于切實抓好現代禮儀教育, 為學生文明生活、幸福成長奠定基礎, 于2010年被評為北部新區現代禮儀教育特色學校。

學校學歷教育范文第4篇

我想去開導學生的時候, 我

問自己:我行嗎?雖然懂得無數的大道理, 但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和來自生活中真真實實的事實時, 我也會責怪自己為什么做不到, 這也許就是對生命、生存、生活的內涵認識和實踐不夠深吧。

和學生相處的每一天, 總是會遇到很多的“意外”情況, 面對這一個有著較強平等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愿意用事實說話;交友方式開放, 交友途徑不拘一格;生活態度積極, 生活類型豐富多彩;關注自我形象的“新人類”群體。教師們能否真正的做到不會一味的責備和謾罵, 而是及時地抓住時機對他們進行生命教育, 用愛去喚醒他們偶爾沉睡的安全意識和自護意識, 從而使他們認識到生命對自己有多么重要?

生命、生存、生活, 這三者的順序不可以顛倒, 這是一個生命存活意義的體驗過程, 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長路。作為教師的我們扮演著太重要的角色, 掌握著育人的能力。既然“三生教育”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平臺, 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該怎樣才能引導學生善待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呢?展現生活, 體驗生活;回歸生活, 磨礪成長。

生命是一個體驗過程, 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長路。對于這群可愛的“新人類”來說他們生活在屬于自己的世界, 盡情的體驗一切。他們的內心有多么豐富的內涵, 那既是一個無比敏感的世界, 也是一個無比“堅強”的世界, 這個世界有山的雄壯, 海的寬廣, 也有山的堅韌, 海的波瀾, 雖然這個世界還不能與成人的世界相比擬?,F在不少學校為了學生安全, 千方百計保護學生, 活動少了, 作業多了, 學生們體驗生活的方式變得單一、枯燥。學校忘記了生命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體驗, 學生生命體的活力來源于對生命的體驗過程, 一味追求分數的“至高無上”, 這是對生命個體的漠視, 缺少在生活中體驗的過程, 再鮮艷的花朵都會枯萎, 再有活力的生命都會枯竭。

從生活中來, 再到生活中去, 這是“三生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生命只有回歸生活才能感悟到價值, 挖掘生命的潛力, 才能感悟到生存本領, 才能學會生活技能, 才能提高生活質量, 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學校充分發揮廣播、宣傳欄、黑板報等校內各類媒體的作用, 大力開展“三生教育”知識的宣傳教育, 做好宣傳引導工作, 為“三生教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是探索“三生教育”模式。“三生教育”要真正取得實效, 不僅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對“三生”內涵的理解和領悟, 更需要通過鮮活的實踐活動來切實提高學生創造美好人生、學會健康生活、勇于面對困難、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素質。為此, 需要進一步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 為學生能深入地進行“生命、生存、生活”的親身實踐提供更多有用的平臺和機會, 只有這樣, 才能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育活動中去切身體會和感知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真諦, 學會在生活中努力鍛造自己, 從而真正實現“三生教育”讓學生終生受益這一目標。

學校學歷教育范文第5篇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 國際教育有必要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就成為學校教育計劃的一部分。課程、教學與師資作為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關鍵因素, 三者環環相扣。國際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范疇需要有:在正式課程中融入國際或全球意識與概念, 開設融入國際教育概念的相關科目或雙語課程等;在非正式課程、課外或社團活動中, 開展國際交流與國際服務;在正式或非正式課程上, 利用信息技術打造跨國課堂;在校園與教室里, 營造國際教育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師資是實施國際教育的主要力量, 除了有賴于中小學通過教師在職教育提升國際素養與促進國際教育專業成長外, 師資培養機構也應將國際教育列為培養課程內容, 以提供未來師資進行國際教育教學的能量。

學校學歷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素質教育深化發展的背景下,創新教育應運而生,且成為現代體育教育的前沿引領,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之徑?;趧撔陆逃砟铋_展體育教學,可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自然銜接、傳統到現代教育觀念的有機轉化,推動體育教學實踐化、創新化發展。

【關鍵詞】創新教育理念  體育教學  思路  實踐

基金項目:2017年榆林學院教改項目《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TJG1752)。

體育教學是一項極具實踐性、體驗性的學科,體育教學方法是開展體育教學方法論的基礎,直接關系到體育教學活動的質量與精彩程度。近年來,教育理念的更新化、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為體育教學方法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為基礎的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學方法成為體育教學活動的主流趨向,這種教學方法的創新、創新人才的培養皆是創新教育理念的集中展現。創新教育理念引領下的體育教學,于教師能引導其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育角色;于學生能指導其端正學習態度,樹立自主探究、積極創新的思想意識。這對于現代體育教育而言,無疑是創新性的發展與突破性的前行。但是通觀當前創新教育理念在體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仍存在諸多阻礙因素,亟待深入探索與研究,高校應深入把握創新教育理念的精髓,切實而有效地推動體育教學活動的創新。

創新教育理念

創新教育是基于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創新,從素質、精神兩方面培養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新性,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創新教育理念從培養創新人才視域出發,理性認知教育本質,客觀遵循教育規律,突破傳統教育理念,實現對傳統教育的指導性改革。較之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與其有著明顯的趨同性,譬如,兩種教育理念皆是超越傳統教育理念的新型教育思想,是具有時代性、前瞻性的理論指導。在這兩種理念下,教育不再是教師單一性的理論灌輸,而是著力于對學生創造力、自主性、主動性的激發與引導,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將之用于體育教學中,就是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悟中得”,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性發展,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創新等精神,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培養“適應于未來社會發展的應變性人才”的目標。

阻礙創新教育理念用于體育教學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各種新型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涌入現代體育教學改革中,推動了體育教育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傳統體育教育理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如對體育教學重視程度不足、教學時間匱缺、學生身體素質不達標、課程建設不夠完善等問題,已成為創新教育理念下制約體育教學改革的桎梏。

1.各方參與主體對體育教育重視程度不足

體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需要學校與家庭的協同支持。然而,在我國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各方參與主體積極性不高、對體育教學活動不重視的現象。

學校層面: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環境影響下,學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課時安排上偏重于應試科目,忽略了體育課程。有些學校在體育課時的安排上未達到國家規定的課時量,或者其他課時常占用體育課時,使體育課時大幅縮減,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教師層面:仍然沿襲傳統教學方法,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上重形式而輕內容;在與學生的交流上有溫度而少深度,究其根本,主要囿于傳統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束縛。此外,多數體育教師進入體育教學崗位后很少參加進修培訓,而在這個信息快速更新的時代,體育教師若仍固守傳統教育思想與方法,必會陷入與時代發展要求不相適宜的窘境。

學生層面:“體育課程可有可無”的不良思想似乎一直存在于學生的思想意識中。有的學生僅將體育課作為放松身心的課程,而不是發展、提升自我的課程,參與體育活動時往往敷衍了事。

家庭層面:家長對孩子多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對孩子的文化課學習極為重視,卻忽視了孩子的體育發展,對孩子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不高,支持力度不夠,致使很多學生如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整體身體素質狀況不佳。譬如,我國中小學學生身體素質調查發現,近視發生率低齡化,近視率不減反增的問題突出;體重超標學生較多,耐力水平不達標的問題突出,學生身體素質亟待加強。

2.體育課程建設尚存不合理之處

第一,教學方法單一陳舊。在信息化、多元化時代,現代學生有著更加廣泛的信息獲取渠道,視野開拓,且獵奇心理較強,因此,他們厭倦單一陳舊的傳統體育教學活動,更青睞多元化、活躍的體育課堂。在單一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沉悶無趣,易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教學效果堪憂。

第二,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學校對體育教學的不重視使得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有些教師為減輕教學任務在教學上復制以往的必修課內容,選修課與校本課程則被拋棄,教學內容枯燥,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在傳統體育教學思維影響下,體育教學中過度注重強化技術,忽視了理論學習,使體育教學活動虛而不實,教學實效性不強。

第三,考核機制不夠合理。時下,高校的體育課考核仍以教師印象、相關體育項目的達標值作為主要依據,考查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與學習態度。盡管這種考核方式顧及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其考評仍以量化結果為主,評價形式與內容不夠全面、客觀,未能體現知行合一的體育教學目標,難以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與素質教育理念相背離。

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的設計思路

1.秉承創新教育思想精髓

創新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知識核心”的教學架構,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的設計與選擇上要始終秉持“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思想,緊握培養“創新精神”這一核心,不管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抑或是在素質教育推廣中,都將創新教育作為要點。另外,在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應將創新教育作為重心,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落實新課改,切實實現素質教育。

2.準確定位教師角色

創新教育注重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體育教學關鍵在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自由的環境中開展體能與技能的訓練,而這一環境的創設需要教師轉變傳統“主導型”“傳授者”“教書匠”的身份,應以“引導者”“組織者”“促進者”的身份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友好、信任的關系,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體育活動。

3.提升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教學方法不僅是一種教學技能,更是一種教學藝術,這種藝術性特征來源于教師的合理把控,即使是相同的教學方法,被不同教師的應用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在創新教育理念下,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創新不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全然摒棄,也不是對現代教學方法的機械照搬,而應既不能泥古守舊,也不可畫蛇添足。教師要將兩者進行有機融合,取兩者之長,開展教學方法的創新,提高教學藝術性,讓學生喜歡、愿意、樂于跟隨教師參與體育活動。

4.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

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在實踐鍛煉中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創新意識,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顧及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與展示,可為學生提供專門的自我展示平臺,讓其感受成功的喜悅,促使學生樹立對體育運動的自信,激發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以自主學習為助力,更加積極踴躍地投入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基于創新教育理念的體育教學改革路向

1.以轉變主體參與意識為著眼點,創新體育教學思維

在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創新應從轉變體育教育主體的參與觀念入手,使學校、教師、學生、家長都能樹立積極的體育參與意識,擺脫傳統觀念的桎梏,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度。學校與家長應加大對體育教育的支持力度;教師要加強對體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創新;學生應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教學活動。從教育觀念的更新出發,確保教師“教有所依”,學生“學有所得”。對于教師而言,在體育教學方法的創新上要始終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明確學生的興趣點,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發揮學生體育特長,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參與體育活動的歡快感與成就感。此外,教師在實施某種教學方法后,要對實施效果進行總結與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更適宜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對于學生而言,應充分認識到體育課程對于自身身心發展的有益之處,以積極的心態參與體育教學活動。學生在體育課中主動學習科學的體育鍛煉方式,既能調整身心狀態,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終身體育的科學理念,切實提升體育教學實效。

2.以促進學生未來發展為核心,創新體育教學方法

體育教學不僅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途徑,還是促進學生價值觀念與個性發展的養成性課程,對于學生的未來健康發展尤為重要。體育教學包含諸多運動項目,每一種運動項目對學生的身心發展都有積極作用。譬如,長跑鍛煉學生的耐力,籃球、足球等運動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體育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有深刻影響。在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育更加注重對學生長遠發展的影響,基于此,在教學方法的設計與實踐上應從學生未來發展出發,整合并創新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途徑,而通過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標的途徑卻是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前瞻性意識,能從眾多教學方法中精心篩選,統籌整合,切實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姜敏、張春合:《基于citespaceⅢ的體育創新能力研究熱點分析》,《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37卷第3期,第82-86頁。

[2]左海燕:《基于創新教育的高師院校體育教師教育理念構建研究》,《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32卷第6期,第10-14頁。

[3]華寶元:《教育管理學四大范疇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管理創新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37卷第1期,第107-109頁。

[4]徐明偉:《新形勢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創新——評〈體育教師職業技能〉》,《中國教育學刊》2017年第1期,第131頁。

上一篇:防汛減災演練方案范文下一篇:現代德育的功能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