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論文范文

2024-01-23

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從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實施不理想這一現狀出發,從環境、教學、管理、服務四個層面剖析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實施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指出高校創業教育需要以構建環境體系、學科體系、服務體系及管理體系為核心,同時在四個體系內部建立相關的制度,保證這四個體系的服務性能,最終實現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高校;創業教育;有效實施;體系建設

作者簡介:李娜(1979-),女,河南安陽人,上海電力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助教,管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上海 201300)

雖然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它對我國來說還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所以期間存在一些問題是在所難免的,但只有正確發現這些問題、認識這些問題,才能為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創業教育認識程度不夠,普及低下

目前,我國高校部分領導對開展創業教育還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其主要表現為對開展創業教育認識不足、片面,缺乏緊迫性和自覺性。如,有些高校領導認為開展創業教育主要是針對那些就業困難的學校和專業不好找工作的學生的,自己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好,不需要開展創業教育;有些高校領導根本就不看好畢業生創業,認為畢業生屬于“三無”(無資金、無場地、無經驗)人員,不具備創業的條件,創業必將導致失敗,故不鼓勵學生創業,特別是在校生創業,所以也就不把創業教育引入其教學計劃,創業教育的開展也就無從談起;還有一部分高校領導認為創業教育只需在部分院校、部分專業開展,而無須對整個在校生進行創業教育,創業教育只是少數有創新頭腦的學生的事,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創業教育的意義不大。這些思想嚴重影響了創業教育在高校的開展,無形中成為創業教育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

2.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孤立,結構零散

創業教育是通過創業教育課程來實現的。從目前高等學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來看,缺乏系統性。雖然目前部分高校開展了創業教育的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卻呈現出孤立、零散、破碎的特征,同其他課程之間缺乏聯系性、邏輯性。[1]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創業教育未普及到高校的各個專業,特別是在某些理工類院校中,大部分學生對創業教育缺乏基本的了解;第二,在某些高校中,創業教育課程多以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這是一個進步,但其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參與選修課的學生與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使用相同的教材,而這些教材對他們來說理論性太強。有的學校的選修課形同虛設,教師沒有制定專門針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的教學計劃;第三,有些學校也意識到增加學生創業教育相關內容的重要性,在許多專業開設了相關課程,卻忽略了將創業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本專業的知識相結合,這樣不利于學生對創業知識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也不利于完善學生創業知識結構、增強學生創業能力。

3.創業教育師資數量有限,質量不高

從創業教育研究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傳授和創業教育實踐指導,教師沒有形成專家體系,高校專業創業教育教師嚴重缺乏?,F在高等學校實施創業教育的教師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的學術專家,雖然知識比較豐富,絕大部分沒有受到系統的創業教育,普遍缺乏創業教育意識,更缺乏創業經歷和創業實踐指導能力,不熟悉企業的運作、發展、管理與經營,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傾向于理論說教,講不清企業的實際運作過程和操作環節,對學生缺乏吸引力,達不到實施創業教育的目的。缺乏創業教育師資的有效積累已經成為高等學校推進創業教育的“瓶頸”。[2]

4.創業教育配套教材匱乏,教法陳舊

教材選取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高低。目前,與我國創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配套教材現在還很匱乏。教材上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教材大多是針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用教材,理論性較強,不太適合非經濟、管理類學生對該門知識的學習;第二,教材的編寫具有滯后性,大多跟不上最新經濟形勢的發展;第三,目前創業教育教學采用比較傳統的教材,其聯系我國創業實際的部分較少,缺乏專門的基于我國國情的創業教育教材。第四,教材質量有待提高,有些教師為了評職稱自編教材,粗制濫造,強制學生使用,嚴重打擊了學生上創業課的積極性。如果始終沒有在創業教育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創業教材,那促進創業教育教學就成為一句空話。

5.創業教育校園氛圍不足,平臺有限

創業實踐活動以其自身具有的實踐性、社會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在培養學生創業綜合素質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創業前的模擬演習基地、實習基地不足,需要社會的支持。很少有企業愿意提供機會,能讓學生學習實際的企業管理和經營知識。雖然部分高校實施了創業教育,但由于現有的校內政策措施、教學管理制度等缺乏與創業教育實施的銜接和配套,創業教育不成體系,理論與實踐脫節,創業教育活動載體少,創業計劃大賽活動時間短,參加學生少,“精英化”傾向嚴重,學生社團活動內容又很少涉及創業教育,學校在宣傳畢業生典型時又大都把在工資性工作崗位中取得優異成績者(比如優秀工作者、政府官員)作為典型,很少把自主創業成功的畢業生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致使校園創業文化氛圍不濃。

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1.環境層面——創業教育校園文化氛圍不足

在專門培養人才的高校里,環境總是在有意無意地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教化作用。目前我國多數高校尚未形成一個完善的、健全的、濃郁的創業教育文化氛圍,高校內部的文化氛圍、培養目標、激勵導向、評價體系都未能向創業素質培養傾斜。大部分高校的校園里還無法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不畏困難、勇于探索的創新創業氣氛,如果置身于這樣一種封閉的、靜態的、循規蹈矩式的“弱勢文化”氛圍中,必將掩埋掉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和創業斗志。[3]

2.教學層面——創業教育的學科體系不明晰

從教學層面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在教育內容中雖然己經出現了一些創業教育的相關因素,如,相關講座、選修課程等,但整個創業教育尚未納入高校正規的教育學科體系,有關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尚未完全形成,課程性質的選擇傾向上還是多以選修課為主。各個高校都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做這方面的探索,但是還沒有系統地納入到國家的教學安排中;創業學科除研究生層次的MBA外,并沒有本科生層次的創業學科;創業課程除“創業基礎”,例如“大學生KAB創業基礎”、“創業學”外,大多屬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系列,沒有形成獨立的創業課程和系統的創業課程群。[4]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我國高校未將創業教育納入正規的學科體系。

3.管理層面——創業教育的管理體制不健全

從管理層面來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管理體制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我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組織管理機構不完善;教學質量的評價和考核上也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創業教育專業教師隊伍的缺乏,沒有對專業隊伍的培育作提前規劃;對學生創業行為缺乏彈性管理等方面。我國除少數創業教育試點單位設立了創業教育專門管理機構外,大多數高校在實施創業教育過程中依托教學、科研或學生管理部門來組織;缺少經常性的創業教育專門管理機構,使創業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缺少有效的協調機制。

4.服務層面——創業教育缺乏服務支撐體系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實施需要良好的服務支撐體系。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教授創業教育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業和創新能力,所以學校同樣應盡可能地向學生提供各種實踐平臺和場所,向學生提供各種創業信息的咨詢,以及資金上的幫助。良好的創業教育服務支撐體系是高校創業教育全面實施的有效保證。但現在我國大多數高校還沒有為學生搭建各種有效的創業實踐平臺,各種服務系統還不完善,[5]少數高校搭建了創業園和孵化基地,但只有少數學生參與其中,創業教育的開展大部分還只是書面知識的傳授,這必將影響學生今后走向社會真實去創業的能力。

三、我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

為推動創業教育的開展,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創業教育教學評估改革、創業教育模型的建立、高校管理改革以及服務體系支撐等角度,來為創業教育的實施出謀劃策。這些方法在推動高校創業教育發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體來說創業教育在高校的開展還不夠理想。

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一地進行創業教育課程改革、抑或是進行一下教學評估改革就可以實現的。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實施,只有建立一套合理的創業教育體系才能促使高校創業教育實施的載體發揮巨大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決高校創業教育所面臨的多方面的問題。

由創業教育的基礎理論得知,創業教育的目標決定了創業教育的內容,創業教育的內容制約著創業教育的實施途徑。創業教育實施途徑的好壞則直接決定著創業教育是否能在高校有效實施。所以反過來,創業教育要想在高校得以有效實施,則必須找到最佳的實施途徑,最佳的實施途徑就是能高效完成創業教育內容實現創業教育目標的方法。經過上述分析,高校創業教育的目標、內容以及實施途徑的關系可用圖1來表示:

根據圖1,我們可以發現創業教育環境體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證環境課程順利實施;創業教育學科體系的構建,可以大大推動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實現;創業教育服務體系的構建,可以保證創業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創業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保證了創業教育不論是課程還是實踐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展。創業教育環境體系、學科體系、服務體系以及管理體系的構建,較為全面地保證了創業教育的實施,但要想確?!坝行А?則還需建立創業教育的制度體系,即在創業教育的每個體系中制定一系列制度,來確保創業教育的各體系的有效運作。所以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高校建立創業教育的環境體系、學科體系、服務體系及管理體系四個基本體系,同時四個體系內部都要建立相關的制度,來保證這四個體系的服務性能,最終實現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實施。[6]所以高校創業教育有效實施系統可簡單地用圖2來表示。

高校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高校建立創業教育的環境體系、學科體系、服務體系及管理體系四個基本體系,同時創業教育的這四個體系內部都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形成新的創業教育的制度體系,與上述四個體系共同構成合力,推動創業教育的發展,最終實現創業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劉東菊.我國高等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6):53-55.

[2]吳言.政策:創業的“發芽生根劑”[J].高教觀察,2007,(1):25-26.

[3]張玲.以創業帶動就業,迎接創業的春天[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23-25.

[4]李家華.我國創業教育發展狀況[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43-45.

[5]周小燕.非正規就業者的社會保障問題[J].社科縱橫,2005,(1):37-39.

[6]胡求光.創業教育——教育與經濟的結合點[J].經濟師,2001,(6):8-9.

(責任編輯:張中)

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在全世界的科技與經濟共同發展的今天,交流中用的語言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正努力與追上時代腳步。那么,作為世界上第一大通用語言的英語,對我國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我國高校中的英語教育方面卻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存在著許多缺陷和不足。我們該如何改善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成為當下應該要探討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 高校英語教育; 發展; 思考

一,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現狀

為了能夠很好的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界對于高校英語教育進行了具有實用性質的改革,這些改革為以后的高校英語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在某些方面看來,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尚且發展不足,存在著許多缺陷。面對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我國高校英語教育該如何改善呢?

(一)我國高校英語所做出的改革

在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對于英語的教育教育工作作出了很多的調整,用于順利適應我國的發展。

1.至今為止,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教學工作經歷了多年來的改革和改進,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它具備了教育教學中應該含有的所有元素,如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及有國家和教育部門制定的教育教學方針等有利元素。在我國各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體系不斷完善,與實踐經驗相互結合組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教學模式。

2.為了能夠更加貼合于當下高校學生實際的英語水平,我國教育部門針對高校英語教育教學大綱作出了相應的調整和改善。

3.學習英語的渠道多元化?,F在高校的英語教育不在只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了,移動通訊設備的發達和電腦普及化使高校學生們有了更多學習英語的機會。

4.在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教學工作中,師資力量成為了做好英語教學的主力軍。目前我國比較注重教育建設,師資隊伍的質量不斷提高。老師也在善于去吸收新的知識技能,發展自己。與自己的實踐經驗完美結合。做出最完備的教學方法。

(二)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不足

1.教師和學生為了能夠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保證質量,在英語的學習方面都傾注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但是往往都事倍功半。大多數的學生善于掌握英語單詞和語法等書面類的知識,但是對于像口語運用方面的能力卻知之甚少,缺乏實踐性。

2.在我國,大部分的教育模式還都是屬于應試教育,此種教育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實用性,只注重“紙上談兵”。偏愛對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違背了課堂教學培養實際運用能力的初衷。

3.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模式的形式比較單一,雖然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國在課堂教學中添加了多媒體教學的模式,但并不能有效的彌補不足。

(三)我國高校英語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

跟隨當今世界的全球化發展趨勢,我們需要“除舊迎新”。改進我國高校教育中的缺陷,同時還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去應對未來的挑戰。當前我國提倡高等教育多樣化。這充分說明國家要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決心。從目前來看,我國高等教育仿佛進入了一個怪圈-師資力量嚴重短缺,而高校還在不斷擴大招生。在這種困境下,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如何脫穎而出,創造一個可以培養學生英語實踐能力的教學新環境呢?再者,教材的內容采用了國外的原版的內容,是否與我國學生相適應仍然是個未知數。

二、關于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未來發展的若干思考

結合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現狀,對于它未來方向的發展萌生了若干個思考。

(一)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應該做深度的改革。

1.現如今全球化趨勢明顯,高校學生對英語能力的培養不能僅拘泥于熟練掌握英語的基礎知識,而是注重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能力培養。此時的英語基礎知識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才是關鍵。再者,能夠了解他們的本土文化也會加強對語言的學習。

2.教學模式的深度改革。多媒體教學應當受到高校的重視,在網絡信息話化的時代大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來源更多的依靠網絡,如果我們能夠更好的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便可以彌補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的聽說練習,來培養實際運用能力,使英語教學更具靈活變通性。

3.教學的專業性改革。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專業課程設置是關鍵一環,他決定著高校英語學生的專業能力水平的高低。為了適應高校學生的專業化需求,要行成專業化課程,專業化詞匯等系統的專業能力培養能力。

(二)我國高校英語教育未來發展趨勢

1.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堅實的基礎知識為輔助?,F在應試教育已經不再是主流了,培養聽說讀寫譯五方面的專業高級人才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且再教育過程中,老師應該更加地注重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2.因地制宜制定英語教學。中國疆域遼闊。在實際的各地高校教育中教學模式往往不能統一而論,必須順應各地高校的教育環鏡,因地制宜。制定出別具特色實際有效的教學方案。畢竟語言的學習關鍵還得在意英語學習環境的氛圍等因素。

3.專業化英語學習和綜合性教學實踐。不同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的英語是不同的,加強專業化英語才能高效率的提高學生的專業化水平。在師資方面,為了使學生能了解外國的文化應該聘用一些外教。高校的英語教師們也應當及時查缺補漏,正視自己的不足并做出改善,在教學實踐中多嘗試一些新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更好的提升自身實力。

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高校教育的現狀以及目前所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的分析,我們提出了對未來發展的希望和思考,也提出了一些實用性的教學改革措施,希望對高校英語教育未來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張文霞,羅力勝. 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其發展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2004.(3)

[2]李秋實,關于大學大學英語未來之路的思考[J].文學教育(中),2013(1).

[3]高燕,李道琴. .部分大專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的困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6).

[4]何雅媚. 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2).

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后,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指出了目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提出了“新常態”下高校繼續教育目標價值實現的創新發展路徑。

【關鍵詞】新常態;高等院校;繼續教育;創新發展;人才培養

【收稿日期】2016-05-31

【作者簡介】王?。?982—),男,河南南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力量——高校繼續教育,已成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升自我素質與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大力發展職業導向的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各級各類學歷繼續教育,為實現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目標價值提供了新機遇。

一、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與繼續教育發展的新機遇 1.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當前,中國經濟告別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期,進入了調整盤點、穩中求進的狀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1]中國經濟要邁向“高端”,人才供給要“高質化”,因此,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輸送優質的建設人才,是新常態經濟建設給教育提出的重要任務。與此同時,新常態也對經濟建設人才的知識、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一是需要創新型人才。要改變過去不平衡、不協調、不持續的發展方式,就必須要尋找新的模式、新的方法、新的道路,這就需要一大批高層次、創新型的科技人才,帶來新理念,引領新發展。二是需要技能型人才。要實現發展減速、效益增長,更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將大量的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先進技術的轉移擴散和轉化應用。三是需要開拓型人才。要駕馭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需要開拓型的人才,以清醒的政治頭腦、前瞻的發展目光,把握大局,擔當重任,為持續健康發展貢獻才智。

2.繼續教育發展的新機遇

當前,我國社會各領域正在積極適應 “新常態”經濟發展,高校繼續教育發展面臨著新背景、新階段和新挑戰。國家實施驅動創新發展戰略賦予繼續教育新使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繼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建立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賦予繼續教育新內涵,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與創新明確了繼續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網絡教育信息化技術為繼續教育發展帶了新機遇。因此,僅僅依靠全日制高等學歷教育培養人才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繼續教育的補充,突出培養專業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人才的素質提高和工作實際需要將成為繼續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受眾擴大化及非學歷教育培訓市場化,新興產業、行業的出現和新技術的采用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會使各類人員、各類人才面臨著知識不斷更新的新需求,繼續教育必將與人的一生的發展相伴隨。

二、我國高校繼續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管理體制與辦學現實不相適應

繼續教育與學校其他的教育形式有所不同,它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最貼近的教育類型,其教學運行成本和教學資源投入,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項目、不同教學層次等因素的影響。但是,目前高校繼續教育,在人事和財務管理上實行的是學校統一管理,師資的管理權歸相關教學學院。[2]這就造成了高校繼續教育工作在人、財、物、教學資源等支配和使用上受到限制;在參與市場競爭時,不具備靈活性,缺乏競爭力,招生面臨很大的壓力;課程資源建設缺乏穩定、長期的資金投入;校內各部門由于在教育理念、重視程度上存在差異,嚴重影響了繼續教育的發展。

2.管理與監督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高校繼續教育管理與監督體制不健全。從事繼續教育工作的正式員工及外聘人員交叉融合構成了行政管理隊伍、專兼職教師隊伍、教學管理及輔助隊伍、招生宣傳隊伍、后勤服務隊伍。但是,由于用人制度的限制,正式與外聘員工沒有實現同工同酬,待遇差別大,造成繼續教育工作無法用統一的標準對全體員工進行考評管理。在繼續教育學院的外部,承擔教學任務的教師來自相關教學學院及外聘,這項工作在教學學院往往處于邊緣地位,由于重視不夠、溝通協調不暢等原因,對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難以實施有效管理。從整體上說,高校內部繼續教育工作缺乏統一的質量監管、協調機制。

3.師資隊伍和教學資源建設與實際脫節

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是保證高校繼續教育質量的關鍵,但當前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師資隊伍建設與實際脫節。由于高校從事繼續教育的專職師資隊伍不足,而兼職教師投入教學的時間得不到保障,部分教師深入生產第一線開展產學研不夠,教學內容與企業的要求和學生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其次,人才培養模式與學生的實際需求脫節。網絡和成人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與全日制本科生不同,但是,網絡和成教使用重點本科教材的現象很普遍,不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最后,教學資源建設與實際脫節。當前,從業人員對新技術、新理論、新規程等知識更新的需求強烈。但是,各教學學院對教師參與繼續教育的教學工作量認可度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師參與教改、教研的積極性,教師存在對成人教育教學規律認識模糊、教學設計缺乏針對性、教學效果差等問題。

4.教學信息化水平還有待提高

當前,我國的教育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慕課、翻轉課堂、微課、云計算、數據挖掘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繼續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高校繼續教育的信息化建設任務還相當的繁重,主要包括: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改造成教和自考傳統的教學模式、成人教育系列的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學習環境(網絡環境、教學課件、實驗條件等)的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和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構建綜合的信息化管理平臺等等。

三、“新常態”下高校繼續教育目標價值實現的創新路徑 1.建立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辦學體制

高等院校進一步明確繼續教育的兩個定位:一是繼續教育在高校內的定位;二是繼續教育本身的發展目標定位。按照教育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以“政教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深化繼續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3]要提高戰略規劃的能力,對高校的各類成人教育活動實行“統籌規劃、歸口管理”,進一步明確和理順校內各辦學實體、教學單位之間的權、責、利。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統一各類成人學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協調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的辦學行為,適應市場化和多元化的需求,適度放寬對繼續教育辦學的人、財、物的支配權和自主權,引進社會力量,探索開展多渠道辦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2.完善繼續教育管理機制

高校應在明確發展目標的基礎上,科學統籌繼續教育管理,形成全校一體、上下聯動的運作機制。要根據不同的部門職能、崗位特性和現實需求,創新干部選拔和崗位聘用機制,滿足辦學各環節實際的用人需要;要加強和拓寬監督渠道,建立全方位的激勵、考核和監管的機制,以充分發揮每一部門的職能作用和每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形成人人愛崗敬業、事事創先爭優的良好氛圍。

3.積極推進各類學歷繼續教育的有效整合

目前,成教、網教和自考教育,教育對象都是社會大眾及從業人員,培養方向都是應用型人才,學生都是以業余學習形式為主,區別在于“寬進嚴出”的政策不一樣,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有所不同,自學和面授的比例以及教學模式上還有差異。高校繼續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工作首先就是“整合”。學校應從統一培養方案、完善學分制度建設、有效整合各類資源入手,逐步統一學歷繼續教育的培養目標、教學方案和考核內容;要突破固有模式的局限,發揮各類教育的優勢,把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和技術手段進行有效整合,構建優勢互補的新型教育體系。

4.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繼續教育有著非常顯著的市場特征,社會認可度是發展的根本前提,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學質量是唯一的保障。[4]

當前,高校繼續教育的三大功能中,補償教育正在弱化,“職業培訓”的職能越來越強。因此,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應該著眼于發揮本校學科專業優勢,瞄準人才規劃綱要提出的緊缺人才和新常態經濟建設人才開展繼續教育服務。高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根據各類專業人才培養新要求和教學規律,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逐步完善課程培養體系和質量監管制度,加強成人教育專用教材、課程資源的建設,從而提高支持服務水平,探索多層次、多類型和多形式的繼續教育模式,以滿足學員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5.開拓非學歷教育培訓市場,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我國非學歷教育培訓以其鮮明的優勢,正日益成為人們終身學習、完善自我、更新知識,提高技能的重要選擇。

目前,干部培訓、職業培訓的市場需求數量巨大,高校應該充分發揮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的功能,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專業特色、師資力量和設施條件,在激烈的培訓市場競爭中,通過采取轉變觀念,樹立新的培訓理念,整合培訓資源,進行差異化、特色化的培訓,創新培訓運作模式等措施,來增加舉辦培訓班的種類和數量,持久地開展培訓,滿足各方面的培訓需求。與此同時,學校應建立各類非學歷教育培訓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的學分銀行,加強學習成果轉換的質量監控,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的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構建面向全社會的終身職業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5]

6.大力推進網絡信息化建設,為繼續教育注入新活力

由于高校成人學歷教育的學生,學習形式都是業余的。因此,利用新興的信息化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內容的展現形式,提升教學的支持服務功能,增強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學習興趣,提高教育產品的吸引力,為學習者的網絡學習、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智慧學習提供有效支撐,已經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當前,新技術和新設備層出不窮,給教學內容及模式的呈現帶來了更多變化。以往單純的線下搬到線上、課堂教學錄播、三分屏錄像等教學形式正在成為過去時,影視級的視頻及交互、大數據的分析與處理、體感識別與智能化、移動終端設備、社交化網絡等技術的應用,推動了繼續教育創新的進程,一個集教學、學習、社交、反饋、知識庫、排序、引導等為一體的智能化學習系統正在形成。

總之,適應新常態,實現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目標價值,需要繼續教育在理念、制度、機制、技術等方面改革創新。高校應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深化校內繼續教育的綜合改革,不斷創新動力、創造智力、創新活力,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繼續教育人才培養高地,為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建設作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牛一兵,譚樹森.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EB/OL].[2016-02-22].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6/0222/c1004-28140061.html.

[2]傅昌盛,黃利娟.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反思[J].成人教育,2015(8):80.

[3]何菁.嚴繼昌講座實錄(下):積極推進繼續教育的綜合改革與科技發展[EB/OL].[2013-9-29].http://www.ouchn.edu.cn/New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0d7 d3e92-bf9c-411f-99f5-c767672e30c8 & ArticleType=1.

[4]李榮華.新常態下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困境場域與實踐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8.

[5]陳煒,陳葉梅.構建“學分銀行”是我國繼續教育改革創新的新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1(8):6.

The 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Path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Goal Value of Universit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WANG Jun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Key words】New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ntinu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alent training

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提高高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教育工程,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學生、家長、學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法律教育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更是全社會都應該關心的問題,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他們將來會在社會的各個崗位上工作,擔負著建設祖國的神圣使命。對高校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教育旨在使其成為既擁有專業知識,又具備較強法律意識,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全面知識型人才。

關鍵詞 高校學生 法律意識 知法懂法守法

法律意識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勢,是人在一定條件下對現在法律及法規現象的一系列理解、感知、心里體驗和價值評價等各種意識現象的總稱。公民法律素養的高低,是衡量這個國家、民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準之一。高校學生是將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生力量,亦是將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更是國家發展繁榮富強的未來希望。因此,加強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將直接影響我國法制建設的層次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培養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性

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需要;是將來適應社會,工作環境的需要;是社會經濟不斷持續發展的需要;是國家依法治國的需要。

二、當代高校學生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一)基礎知識薄弱。

法律知識是法律意識的重要內容,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雖然大多高校學生學過法律知識,但整體知識水平較低,學生大都重視專業課,而不重視法律類基礎課,就其對法律的了解深度來說,他們也是一知半解,純粹靠死記硬背,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論和精神實質。要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按正確的法律意識去處理矛盾時,他們又表現出“知”“行”脫節,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在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學生不可能有扎實的法律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課程學時有限,在較短的課時內要達到普及法律知識的效果是極其困難的,因此,高校學生在課堂時中獲得的法律知識也是有限的。

(二)觀念淡薄或只重視權利。

一方面,一些學生缺乏維權意識,當遇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無法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大多以消極態度對待法律,甚至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的手段來為自己“維權”,增加了違法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對我國法律規定的權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強烈要求維護自己的正當權利,卻消極回避個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責任。經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權利、人格尊嚴權利、物質幫助權利、受教育權利、戀愛自由權利、參與社會活動等權利無限制放大,要求國家、社會、他人為其實現權利和自身價值提供條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權利、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卻不考慮是否侵害了他人權利,是否對國家、社會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應承擔哪些法律義務,權利與義務發生了嚴重的偏差,責任心不強。

(三)當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1、法制教育仍被作為高校德育的分支。

只有為數不多的高校開設了專業的法律課程,多數高校的法制教育內容都見于德育類教材中,同時在實踐教學中存在重專業,輕德育,輕素質的教育培養。

2、法律素質教育被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

法律素質是學生個體通過法制環境的影響和法制教育的訓練所獲得,且按照法律要求自覺規范自己行為的內在穩定特征及傾向。高校在法制教育的實踐教學中,往往將法律素質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甚至忽視對學生的法律素質培養。不加強法律素質的教育,必然將影響到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

3、法律知識不等同于法律教育。

法律知識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但無法替代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識課程學時少,內容多,一系列知識點堆積、師生間交流的缺乏,直接導致的學生法律知識只停留在書本中。缺乏對學生法律意識的系統培養,即容易使學生形成“知而不信”。

三、高校學生應具備的法律意識

(一)誠信意識。

誠信意識,即是自覺遵守法律、規定和原則做事,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在當代,越來越多高校學生的誠信意識以及他們的行為、思想令人擔憂。如上課故意遲到早退、曠課、考試作弊、畢業履歷上的虛假信息等,這些現象雖說不是普遍的,但也絕非個別現象。所以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提高誠信意識,就必須要樹立和培養誠實信用的觀念和意識。誠實信用原則又稱《民法》原則中的帝王原則,一切社會行為偏離了誠實信用,就很容易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自我保護意識。

當代高校學生將要面臨社會中的潛在危險,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要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如《婚姻法》中涉及當婚姻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涉及買賣交易中的權益保護問題,《刑法》中涉及當遇到來自犯罪行為的侵害時怎樣維權的問題,《民法》中涉及人們在生活中遇到民事糾紛如何解決的問題,等等。只有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識,我們在遇到問題時才知道需要翻看什么法律法規,才知道應采取怎樣的措施。西賽羅在《論法律》中說,羅馬人自孩提時便受到如此教育:一個人要求助于正義,就去訴諸法律。因此,我們應該教導學生摒棄避訟、厭訟、懼訟的心理,以主動積極的態度參與訴訟,樹立正義觀念,主動追求正當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權利的正確實現,通過參加訴訟活動,監督司法公正。

(三)市場運行中的法律意識。

高校學生畢業的那天就是走向社會的開始,他們會在各個崗位上開展各自的工作,掌握基本的經濟法律常識、法律規定對于他們來說是十分迫切并且必要的。例如創辦公司,需要《公司法》,《反不當競爭法》,《行政法》、《稅法》等的知識,在公司中工作需要了解《勞動法》,公司的章程,做股票需要有《經濟法》的常識,比如《證券法》,做國際經融需要了解《國際經濟法》,做海員需要了解《海商法》,做服務員需要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民法》相關知識??梢哉f經濟是靠法律系統來制定規則,在進入經濟當中,了解基本的法律規則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四、高校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法律授課模式的多樣化。

重視對法律課的講授形式,增加學時,改變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以社會實際應用、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為目的學習法律。為了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學習效率,在教學手段上多采用案例教學法,運用實例進行講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理論得以聯系實際,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梢云刚堃恍┓蓪<议_展法律講座,這些法官、律師在實踐中接觸了大量的案件,在授課時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也更生動。還可以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賽、討論會、專題論壇、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活動,以及旁聽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審,使學生能在自主參與、身臨其境中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和啟迪。

(二)豐富法制教育的內容。

法制教育的內容應不斷擴展,不僅僅以校園中發生的案例,學生遇到的問題為授課內容,更應該學習基本法律的原則,這樣有助于他們今后更好地融入到社會中。如《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的一些重點罪名,《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勞動法》的基本權利等。還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幫助將來有興趣創業的同學了解經濟方面的法律常識,如《公司法》、《商法》、《反不當競爭法》、《證券法》、《知識產權法》、《保險法》等等。

(三)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法治教育。

網絡的發展為高校法制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教學空間和渠道。應充分利用網絡形象生動、圖文并茂的特點,將過去封閉的教學模式轉變為開放主動的教學形式??梢酝ㄟ^學生與輔導員之間建立QQ群,了解學生的思想,開設法律主體的微博建立與學生間的溝通,經常更新頁面,建立法律知識網的相關鏈接,有助于學生隨時隨地方便學習相關知識。有目的地向學生們灌輸符合網絡信息時代的信息倫理知識,強化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初步了解《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法,指導如何做一個守法誠信的網絡公民。

(四)關注心理需求。

切實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高校學生發生違法犯罪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律意識的缺乏,另一方面更是心理因素的反作用。高校時期的學生正處在世界觀和人生觀逐步成型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學生面臨著學習、戀愛和就業等心理壓力,一旦處理不當很容易沖破法律的約束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五)營造對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教育環境。

首先學校在校規校紀方面要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在日常管理學生中,對于學生生的違規違紀行為要嚴格按照校規處理,決不姑息遷就也不因人而異,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其次,對于法律課程學校應該充分重視,每學期對學生的法律課程的學習進行綜合測評,并將測評的成績記入綜合學分。再次,在學校的櫥窗、教室、學生宿舍等地張貼一些關于法制宣傳的文章、案例,并定期更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的法制教育要從源頭抓起,學校和家庭、社會緊密配合,充分發揮法制教育的功能價值。法律意識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觀念的樹立和意識的培養,都需要長期的過程,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因此,高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任務任重而道遠。大學時期是人生觀、世界觀塑造的關鍵時期,要重視和把握這個時機做好對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會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合法維權,進而促進其法制意識的形成和法律意識的提高,為社會輸送一個心智都健全的能夠適應法治社會需要的人才?!?/p>

(作者: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技術系,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9.1.1 .

[2]肖晉,刑事被指控人程序性權利研究,河北法學,2009(7).

[3]朱春霞,大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探討,中國成人教育,2007,(5).

[4]謝山河,黃張華,關于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調查分析,教育學術月刊, 2008, (7).

[5]朱城,從學生社團的法律地位探討學生社團工作新格局,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報,2006.6.

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入世在給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國高校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開拓國際教育市場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責任。在政府發揮宏觀協調與指導作用的基礎上,一流大學承擔起開拓國際市場主角的責任,這是我國高校應對入世挑戰的主要策略之一。

[關鍵詞]入世 教育產業 開拓國際市場 對策

[作者簡介]李兵,廈門大學高教所博士生(福建廈門 361005);袁建輝,湖南大學人文系(湖南長沙 410000)

正如有學者所言,人世的“積極意義在于會以一種外在的強制性的力量迫使我們不得不正視并克服制度上的缺陷,盡管它也可能帶來的是陣痛”。筆者認為WTO作為強制性的外力對教育屬性的內涵沖擊最大。根據《服務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s,CATS)及其附件對服務貿易的分類,教育被列為第五類,并分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五個子類。CATS還進一步對屬于服務貿易范疇的教育進行了界定。GATS第一條規定“服務”包括任何部門的任何服務,但在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除外,而“行使政府職權的服務”指既不依據商業基礎提供,也不與一個或多個服務提供者競爭的任何服務。根據這一定義,我國除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等特殊領域的教育和義務教育之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教育服務貿易范疇。就目前的情況而論,教育服務主要是通過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跨境交付三種服務方式實現的,因此在開拓國際教育市場方面主要是通過吸引國外留學生、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和遠程教育等形式進行的,留學生的境外消費是目前國際教育服務的重中之重。在加入WTO條件下,發展教育產業,開拓教育市場已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而深入探討旨在消除國際貿易壁壘、為成員提供公平競爭環境的WTO文件,是我國高校開拓國際市場的重要理論準備。

一、WTO文件包含的開拓高等教育市場的良機

教育屬于服務貿易的管轄范圍,主要受CATS的約束。GATS將最惠國待遇、透明度原則和國內法律規定為一般的義務與原則,而市場準人和國民待遇原則需通過各國在減讓表中作出具體承諾來體現,這些原則與具體承諾將直接影響我國高校開拓國際市場。

作為教育承諾的國家之一,我國可以充分利用最惠國待遇原則,為高校開拓國際市場爭取更多的權利,使其能在與國外高校的競爭中處于相對有利的位置;我國還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則,使政府主管部門及高等教育機構及時了解其他成員國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各項政策措施,并向國外教育消費者宣傳我國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規及其發展現狀。與此同時,透明度原則還有利于我國直接參與有關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新規則的制定,為我國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爭取到更多的權利,從而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透明的、可預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新體制,為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參與國際競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必要的制度與政策支持。CATS還規定了國內法規和資格承認紀律,其中GATS的第7條明確規定“一成員可承認在特定國家已獲得的教育或經歷、已滿足的要求、或已給予的許可或證明”,并鼓勵成員方通過談判和其他方式互相承認學歷。我國高校所頒發的學歷文憑也將會得到更多國家或地區的承認,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通過不承認或無法獲得學歷證書所設置的教育服務貿易壁壘,為我國高校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和在國外設立更多的教育分支機構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如果說以上分析還只是從宏觀層面探討的話,那么根據服務方式分析各國在開放教育服務市場方面的具體承諾,則是從微觀層面來探討人世對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的影響。

要開拓國際市場,必須對GATS減讓表中的具體承諾范圍有較為全面的認識,使高校在開拓國際市場時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在國民待遇方面,不同國家對國民待遇的稅制措施、補貼和贈與、表示資格和權力資格作出相應的承諾。截至2000年,在市場準入方面,在對高等教育服務作出承諾的21個國家中,有6個對四種服務方式作出了全部承諾。根據不同服務方式,作出承諾的國家數目統計如下:

從這一統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承諾開放教育市場的國家中,對境外消費,即以出國留學為主的服務方式基本上是沒有什么限制的。在已作出高等教育承諾的國家中,發達國家占將近一半(將歐盟的12個國家作為一個整體計算)。這也就意味著有能力支付境外教育消費的群體相當龐大,為我國吸引更多來華留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市場資源。在跨境交付方面,作出承諾的國家也占了大部分,使我國可以在大力發展遠程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具有中國特色的遠程教育為更多的國外消費者提供更為直接的服務。通過商業存在提供服務主要是指高校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盡管目前承諾開放這種服務方式的國家極為有限,但發達國家的高校通過設立“附屬學?!?、“當地分?!焙退^的“聯合安排”等方式,在不少國家或地區為國外的教育消費者提供服務,而且由于多種原因的驅動,在一些國家,外國的教育提供者數量呈上升的趨勢。國內一流大學也可以通過在海外設立各種分支機構的方式,為境外高等教育消費者提供服務,這種方式將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充分展現其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的活力。深究其中原因,是由于為適應越來越多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需要,兼通中西的“中國通”將成為國外人才市場的一支數目不菲的生力軍。而這類人才除通過來華留學培養以外,將有很大一部分由我國設在國外的高校分支機構來培養。

在教育服務方面,我國對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三種服務方式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雖然這些承諾主要是針對開放我國教育市場而言的,但在有限開放教育市場以后,我國高??梢詫W習西方開拓國際教育市場的有效經驗,從而增強開拓市場的能力。例如在商業存在這一服務方式上,我國承諾允許中外合作辦學,使高??梢猿山ㄖ?、成系統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為我國培養更多的熟知國際經貿活動規則和文化教育交流慣例的國際型人才。此外,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名校、名學科、名專業,使我國高校在辦學理念、管理機制和開拓市場等方面有一個參照系。這種“外力”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校的各項改革,為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提供一個強大的動力。

二、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責任

以人世為契機,全力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將是我國高校應對入世挑戰的必然選擇。入世實際上是一種政府行為,因此在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問題上,既要使我國一流大學承擔起開拓國際市場主角的責任,也應該發揮政府的宏觀協調與指導作用。

1.政府的責任

首先,轉變政府觀念應是開拓國際教育市場的

先導。政府簽署人世文件,就意味著政府對世貿組織基本理念的認同與接受,并將忠實履行相應的承諾,這也意味著我國從政府層面接受了教育是一項產業的觀念,并將它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這種認同有利于統一政府在對待教育產業這一問題上的思想,并最終落實到制定有助于發展教育產業的政策上,從而為我國高等教育開拓國際市場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其次,政府有義務為高等學校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政府既是WTO義務的法律責任承擔者,也是WTO法規向國內解釋和宣傳的中介者,應主動地向我國高校介紹和傳播成員國在開放高等教育市場方面的承諾、政策與法規,以及已開放教育服務市場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為其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提供信息支持。更重要的是,政府應依據GATS中的有關學歷認證的條款,通過與發達國家的談判,爭取在成員國之間實現學歷、學位、學分相互承認,為我國高校走出國門和吸引國外留學生來華學習創造條件。此外,政府還應在修改有關教育法規的基礎上,制定境外辦學的法規條例,使高校在國外辦學有法可依。

再次,政府的駐外機構諸如駐外使領館的文化機構以及中資駐外機構等應協助高校開拓市場,以擴大高校的國際影響。同時,政府還應根據各高校自身的優勢以及所預期拓展的市場進行宏觀分類指導,使各高校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

2.高校的責任

首先,我國高校應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潮,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高校應學習西方高校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的經驗,通過在國外設立高校代理機構、積極參與高校的巡回展覽等活動,將高校品牌直接展示在各國的學生面前,以吸引更多的國外學生來華學習。面對目前我國高校不可能在國外廣泛設立中介機構的實際情況,應充分利用我國政府的駐外機構如大使館、中資機構來宣傳高校的資源優勢、辦學特色等。

其次,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優勢在開拓國際市場時合理定位。從總體上而言,我國高校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比較的劣勢,如何在開拓國際市場中定位成為我國高校的關鍵所在?,F階段,高校應根據“加強周邊,開拓發展歐美,兼顧亞非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交方針,結合自身的優勢與特色,在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中合理定位,并確定開拓市場的目標,然后充分利用WTO的游戲規則來拓展國際市場。在華人、華僑聚居的國家和地區開拓高等教育市場,將是目前我國高校開拓教育市場的主要目標。因為國外校友和華人、華僑對祖國傳統文化有某種程度的認同感,希望了解祖國的語言、傳統文化。

再次,在目前情勢下,應鞏固對外漢語教學、中醫藥和傳統文化等學科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的已有成果。我國高校應改革對外漢語教學,編制適合于進行對外教學的教材以及培訓能夠熟練運用雙語進行教學的教師,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漢語水平考試(HSK)。更重要的是,我國高??梢砸劳兄T如漢語、中醫藥和戲曲文學等中國傳統文化學科,通過與國外高校合作的方式,在一些國家設立諸如漢語教學中心、中醫藥教學中心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等,直接在國外市場招收海外學生。

最后,我國的一流大學應以自然學科的優勢作為未來開拓國際市場的突破點。我國的高等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部分高校已經形成了以學科特色、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內涵的自身品牌。他們不但在人文學科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而且在部分的自然學科方面也站在學術前沿,人才培養的質量也完全可以與發達國家的一流高校媲美,已經具備了與世界一流大學競爭的實力。如果這些高校能在專業、課程設置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充分利用入世所帶來的契機,就有可能依靠這些強勢學科的影響吸引大批學生來華學習,甚至可以通過與國外特別是周邊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機構合作辦學,以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將高等教育市場向國外延伸,應該說這是我國高校開拓國際市場的新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是我國高校應對入世挑戰、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必然選擇之一,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高校的發展還參差不齊。因此我們認為承擔開拓國際市場的只應是一部分國家重點大學,而不能企求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高校去開拓國際高等教育市場。否則將會適得其反,還可能會導致國內高等教育市場份額全部丟失的尷尬局面。

(責任編輯:袁海軍)

我國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加強高校資金管理功能,實現高校資金有效科學管理,有利于高校重點核心項目和工作的開展。

【關健詞】高校資金;管理;建議

資金是組織的血液,是組織的生命線。組織的各項業務活動充分的資金予以支持。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集團,資金的作用越發顯得凸出。有限稀缺的經濟資源和重要的業務目標之間的配置矛盾是經常存在的。因此,為了較好完成組織經營發展目標,“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各大企業集團采取的重要舉措。相應的,資金集中管理也是各組織管理的目標,隨之相關資金結算中心、財務公司等機構應運而生。特別對于一些超大規模、跨地域的大型企業集團公司,采取與銀行合作的方式,通過網銀和資金管理信息系統等方式,實行資金的定時上劃歸集,實行統一管理,對集團進行統籌管理和安排,一方面“雪中送炭”,扶持集團下屬公司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開展重要目標和工作的開展。各大企業對于資金集中管理已經開展的比較成熟,并已有一定的規模和模式。而對于一些資金規模較大的事業單位,特別對于學校和醫院,資金管理的功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挖掘。

一、大學資金管理的必要性和現狀

(一)必要性

一方面前些年,國家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該綱要對于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投入進行了安排和要求,即需要達到GDP的4%。同時,加之各高校對于開拓校友資源的重視,參照國外高校興起大學教育基金會的開辦,各知名校友對于大學的捐贈資金也逐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特別在1999年大學實行擴招以來,“新校區”建設,校舍、實驗室等基本設施更新改造和建設任務日益繁重,需要巨額的專項資金予以保障,而同時國家對于大學的相對財政支持而相對有限。兩相比較,資金管理對于大學的發展顯得非常重要。

大學若通過自身的統籌功能,對于本學校的相關資金和賬戶實行統籌管理,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有重點的對資金支出進行安排,便于一些較大項目的安排與應用。

(二)現狀

其實,在這個世紀初,在浙江大學等較大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引領下,教育部的組織下,各大高校紛紛興辦資金結算中心,對高校資金實行集中管理,對于集中管理的沉淀資金有規劃的安排購買股票、基金等金融投資產品,獲得投資收益。后由于天津大學購買股票等投資工具時,對于投資風險沒有進行有效控制,導致投資失敗,從此教育部明令各高校不得再從事股票、基金等風險投資工具的購買。對于沉淀資金,高校主要通過購買國債和存款等方式獲得一定的運作收益。

由于大學機制和體制等原因,一方面對于大學資金,并沒有完全實現集中管理,特別對于一些學校校辦企業,其自身資金仍然自行安排和處理,沒有由學校統一進行管理,對于資金資源未形成較好的配置利用。另外一方面,對于集中而來的沉淀資金,主要還是用于定期存款,獲得較低的存款利息。同時,由于高校資金管理信息系統的欠缺,并沒有與銀行網銀平臺等功能進行有效地整合,較多高校資金管理業務只是財務報銷信息系統的一個模塊,沒有使用專門的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對于資金的調配和運用,發生量和存量的測算都沒有相應的信息手段進行控制,客觀條件的不具備,也對資金管理效果造成了一定影響。綜上所述,大學的資金管理效用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二、對于大學資金管理模式的設想

對于高校,除了校本部外,還存在體量較大、資金量較大的獨立法人資格的校辦產業,如清華大學下屬有清華同方、清華紫光,北京大學下屬有北大方正科技、北大醫藥等知名上市公司。同時還存在一定關聯方關系的附屬學校和地方研究院等機構。主要機構圖如圖1所示:

通過資金歸集,大學除了可以統籌本部資金外,還可以在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要求下,統籌一定的大學控股企業,創造客觀的資金管理效益。

(一)具體模式

1.單一資金結算中心統籌模式

該種模式下,大學本部和校辦產業資金由學校設立資金結算中心統一實行集中管理。即學校本部相關有關獨立核算單位和校辦產業,在學校資金結算中心開設內部資金結算賬戶,各單位資金進出統一通過學校資金結算中心統一完成。如圖2所示:

該種模式下,由于校辦產業所屬地區可能與學校本部不在同一地區,需要各開戶單位向學校資金結算提供資金計劃和預算。學校資金結算中心每天根據各單位資金計劃和預算情況,對各單位資金實行歸集管理,實現資金集中管理。

在該種模式下,實現了大學的資金集中,學校及校辦產業等其他單位的資金都統一上劃到資金結算中心統一進行管理,并通過借助開戶銀行網銀和相關資金管理信息系統,突破空間的限制,實現資金實時管理。與此同時,通過資金預算和計劃安排管理,大學則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沉淀資金。

但是,在該種模式下,資金調配的計劃性較強,對于資金預算編制的計劃合理要求較高,當出現意外事項時,靈活變通機制還有待加強,影響了效率。

2.多級資金結算中心模式.

在該種模式下,考慮到校辦產業運作的靈活性,同時加之校辦產業所處行業的多樣性,可考慮設立多級結算中心的統籌管理模式。

如圖3所示,大學資金結算中心主要集中管理學校本部相關獨立核算單位資金,實行統一管理。校辦產業等二級單位則在此基礎上設立資金結算中心,在校辦產業的范疇內對其下屬企業實行資金集中管理。

該種模式相對單一資金結算中心統籌模式在運作模式上,充分考慮到了高校和校辦產業在管理體制上的不同點,在具體方式上存在差異,處理方式也較為靈活和變通。而缺點在于大學資金結算中心和校辦產業資金結算中心之間的資金調配管理機制還有待理順,以防造成兩者缺乏相應管理體制,客觀上造成了資金管理的“孤島效應”,即兩級資金結算中心歸集的資金未能形成統籌考慮和安排。

(二)大學資金集中管理的意義

上文所述提到大學通過設立資金結算中心,將相關資金統籌安排使用,其相關資金集中管理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1.有利于學校重點核心項目和工作的開展。

大學主要以教學科研為主要任務目標,為完成其主要事業發展目的。大學雖然可以通過國家財政投入的“211專項”、“985專項”和修購基金等財政支持進行相應安排,但是由于相關投入的相對不足,在學校事業發展時還是存在相對資金不足的情況。特別是一方面,隨著大學擴招,在校生人數大幅上漲,相應的教學實驗設施、宿舍飯堂等后勤設施都亟待改善解決,部分先天規模面積較小的學校,則開始“新校區”建設,而由于大學沒有相對的創收能力,新校區建設的資金不足導致了較多的高校借貸行為發生,高額的利息支出也造成了部分高校財務困難,如武漢理工大學等。同時高額的利息支出也像枷鎖一樣,嚴重制約著學校發展。

而大學通過設立資金結算中心,可以重點的利用資金結算中心歸集資金,有的放矢的完成教學科研等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如學生宿舍、教學樓和實驗室等的更新和建設,都可以盡量利用集中歸集的沉淀資金解決,即可以有效地有效利用資金,盡量減少利息費用等財務費用成本,同時也是校辦產業有效反哺股東方發展的新模式。

2.有利于促進校辦產業協同發展,重點扶持重點項目領域。

校辦產業承擔著學??蒲谐晒D化的重要功能。一方面由于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和各相關產業領域的具體情況,各產業發展態勢不盡相同;另外一方面,由于各校辦產業的具體經營發展情況不同,因此造成各企業間的財務狀況存在一定差別。對于一些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學校應給與一定的支持,扶持一批明星企業,甚至上市公司,即可能通過上繳收益等方式給與學?;貓?,此外也可以提供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將更多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變成現實。

因此,對于校辦企業,學??梢酝ㄟ^資金集中管理,結合國家產業政策未來走向給與安排。如近期國家在醫療健康產業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和扶持,各社會資金也加強了對于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力度,針對該態勢,對于具有醫療健康產業的大學,可以通過增持股份等方式加強對于醫療健康產業校辦產業的支持,通過集中資金加大對于校辦產業的扶持。對于一些資金暫時周轉出現困難的企業,也可以通過資金集中管理給予一定幫助。

三、實現大學資金有效科學管理的建議

要達到資金管理模式的目的,將相關想法和思路付諸實施,需要相應的條件給予支持,具體如下:

(一)具有相應的資金管理信息系統

對比高校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由于資金結算中心發展不一致,以及教育部沒有統一要求,造成各高校資金管理信息水平差異較大。有的高校并沒有專門的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只是利用EXCEL等進行記錄;有的高校自制管理信息系統;有的高校只是作為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中間的模塊;有的高校如中山大學則是與拜特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合作,采用該公司管理信息系統。從實施情況看,為了加強大學資金的統籌集中管理,需要建立專門的資金管理信息系統。目前,教育部已經建設了大額資金使用監控系統,未來高??煽紤]通過專門的資金管理信息系統與教育部資金監控、銀行網銀系統等實現實時對接,一方面符合相關上級部門監管要求,一方面有利于資金的專項管理和歸集上劃等管理。特別對于高校的資金量越來越大,專門配備專業的資金管理信息系統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加強資金管理人員隊伍建設

大學資金管理人員不僅僅需要資金管理等相關金融、會計和法律法規知識,還應當了解大學和相關校辦產業的發展宏觀態勢等情況,及時掌握國家和相關主管部門的政策制度。為了不斷加強相關信息更新,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如面授培訓班學習、遠程教育和課題研討等方式加強資金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完善資金管理人員隊伍結構,促進資金管理人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艷(2014).我國高校資金管理及風險控制 [J]. 江蘇商論.12:58-59.

[2]劉一萱(2013).新時期我國高校資金管理的現狀和方式探討[J]. 中國外資.16:128.

[3]彭黛云(2013).新形勢下加強與改進高校資金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2:597-598.

上一篇:現代城市公園景觀設計論文范文下一篇:電力繼電保護技術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