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化工企業內部能源審計論文范文

2024-02-04

化工企業內部能源審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背景下,隨著國家節能減排監管力度的加強、企業能源成本壓力以及全球金融危機下的多重作用,能源審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從功能定位、空間范疇、核心程序與技術路徑角度闡述了新形勢下企業能源審計的實施架構。旨在促進能源審計實務的規范化運作。

關鍵詞:能源審計;空間范疇;核心程序;技術路徑

1 能源審計的空間范疇:審計對象與范圍

能源審計對象包括審計主體與審計客體,審計主體是國家審計機關,這是由宏觀能源效益審計所體現的審計關系所決定的。根據上述客觀基礎的分析,審計的授權人是國家、政府或社會公眾,而被審計對象是政府或公共機構,這就要求審計主體有一定的管理層次和權威性,由社會審計或內部審計來承擔宏觀能源審計是不適當的。審計客體理論上應該包括能源技術系統(ETS)的各項組成內容,但由于受到法律授權、審計手段等各種審計環境因素的制約,目前實踐中一般只對與能源有關的財政收支以及對宏觀能源效益有直接影響的經濟活動進行審計,如重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計劃及利用效果的審計。

企業能源審計以企業資源消耗為對象,以企業經濟活動全過程為范圍,但必須以節能降耗、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為最終目的。我們知道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除了直接消耗燃料動力和耗能工質等能源外,還必須使用人力資源和消耗原材料、輔助材料、包裝物、備品備件以及使用各種設備和廠房。而原材料、設備和廠房等也都是需要能源才能生產出來的,所以對它們的使用也是在間接地消耗能源,因此,一個企業的全部能源消耗既包括能源的直接消耗,也包括能源的間接消耗,將之稱為全能耗(或資源)。

一般來說。對一個企業進行能源審計需要對該企業的能源管理狀況(即管理機構、管理人員素質、管理制度以及制度落實情況等)、生產投入產出過程和設備運行狀況等進行全面的審查。對各種能源的購入和使用情況進行詳細的審計。這就要求對企業的能源計量、監測系統和統計狀況進行必要的審查;要對主要耗能設備的效率和系統的能源利用狀況進行必要的測試分析,同時要對企業的照明、采暖通風、工藝流程、廠房建筑結構、以及設備的使用和操作人員的素質予以專門的審查;要利用歷年統計數據、現場調查了解結果及測試所得的數據,按照相應的標準和方法計算出一些評價企業能源利用水平的技術經濟指標(如產品能源單耗、綜合能耗、主要設備的能源利用效率或耗能指標等)。最后對各種調查、統計、測試和計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評價、查找出節能潛力。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和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并做出財務和經濟評價。利用能源審計的方法,對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工程項目(包括節能技術改造項目)進行節能篇的論證,保證基建和技改投資項目節能效益。對熱電聯產企業和綜合利用企業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進行審計核查,可以確保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實處。

2 能源審計的核心程序:審計準備、分析與報告

依據年度能源審計監測計劃或企業委托,通常先與企業聯系溝通。根據企業的生產經營安排。商定進廠時間,明確工作內容,制訂工作方案,并提前通知企業,做好審計的準備工作。企業能源審計工作方案一般包括:(1)審計人員,一般6~8人,其中審計3~4人,測試3~4人;(2)審計期,一般以一個年度為基期,對比期可選1~3個年度。具體工作中也有以半年為基期的,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而定;(3)審計時間,一般情況下,10~20天,根據企業的規模和要求而定;(4)審計范圍及內容,根據政府部門要求和企業的需求而定;(5)企業主要配合人員,企業法人或委托主管負責人,統計、企管、會計等各1人。主管設備人員1人I(6)審計資料準備以及審計工作的依據和有關標準。

審計監測人員進入企業后。首先召開有關科室、車間人員座談會,了解和熟悉企業生產、管理及經營情況,使企業法人及有關部門負責人明確審計工作的目的、內容及方案,提出對有關科室和部門如何配合好審計工作的具體要求。然后深入車間、科室,按審計工作要求了解企業各方面的基本情況,如設備狀況、能耗與物耗水平、管理狀況,調取各種資料,對相關數據進行驗證,進行倉庫物資抽樣盤存。門衛對物資進出的記錄,確定審計監測的重點等。與此同時,企業應按要求如實提供審計資料。資料收取完整以后。審計組對企業購進的能源、資源在生產經營環節的流向,按有關標準和計算方法,進行數據處理,特別重要的是產品產量,是一切分析計算的基礎,從多渠道、多方法計算準確無誤。然后進行封閉式審計分析、核算、評價。

在進行審計分析診斷的同時。監測人員利用監測儀器對企業的重點耗能設備、生產工藝系統等運行效率情況進行測試,并匯總計算測試結果。列出表格或圖文找出節能障礙、潛力及改進措施建議。根據審計和監測的結果,進行匯總分析、查找問題。進行診斷和綜合評價,做出審計結論,完成能源審計報告書。能源審計報告書的內容包括:對企業的基本評價;對企業各車間、各工序、各種產品的投人產出的過程中的各種能耗、物耗指標的進行計算分析;對企業投入的能源、原材料的整體利用效果進行評價;分析企業在生的日趨復雜,集中計劃經濟體制及其在這一體制下所形成的國有企業制度的弊端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自此以后,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經濟體制改革成為了整個經濟生活的主旋律。自20世紀70年代末(1978年)開始至90年代初,我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分別經歷了行政性分權、放權讓利以及全面的承包責任制等幾個階段,但由于種種原因,上述舉措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問題。1992年,我國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產工藝上、管理上,設備運轉上存在的節能障礙及節約的潛力;提出節能技改措施及財務分析與經濟效益評價;做出審計結論,針對存在的問題,逐一說明能源、原材料浪費的原因及節約潛力,并提出整改建議。審計報告書完成后,首先要與企業負責人通常是企業法人交換意見、達成共識,因為審計出的問題牽扯副職、中層管理人員以及部門負責人較多。最后,舉行有企業中層干部以上人員參加的審計結果發布會。

3 能源審計的技術路徑:基本方法與分析方法

能源審計的技術路徑包括基本方法與分析方法兩類,企業能源審計的基本方法是依據能量平衡、物料平衡的原理,對企業的能源利用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包括企業基本情況調查、生產與管理現場調查,數據搜集與審核匯總,典型系統與設備的運行狀況調查,能源與物料的盤存查賬等項內容,必要時輔以現場檢測?;痉椒ㄖ饕w:(1)對企業能源管理、能源計量、能源統計等項內容的審計標準。(2)對企業的用能概況、能源流程及能源消費指標的計算分析,可以按照國家標準《企業能量平衡表編制方法》進行。(3)產品產量的核定方法,產品產量(或半成品產量)是計算單位產品能耗(或車間單耗)的基準,產品產量僅指合格品數量;產品產量核定時,要考慮到制成品、在制品或半成品的數量,在制品或半成品應折算為相當的制成品;要考慮到標準品與非標準品的區別,非標準品應折算為相當的標準品;產品產量的核定必須通過倉庫物資盤查與往來賬目進行核定。(4)能源消耗數據的核定方法,企業能源消耗數據和與之對應的產品(或半成品)產量的時間計算區段及所屬范圍應一致;企業產品能耗的核定要考慮到生產過程中外協加工部分的能源消耗;企業能源審計時應編制企業能源網絡圖或企業能源消費實物平衡表;企業能源消耗的數據核定應分品種進行非生產系統用能與損失能源量的計算,并對其合理性加以分析,采用合理的方式分攤到產品的企業能源消耗指標中去;企業產品能耗分析必須具有可比性,不同原料、不同生產工藝、消耗不同能源等所生產的產品,不能進行簡單的對比。在綜合能耗無法進行簡單對比時,可對主要生產工序或重點耗能設備(如同型號的磨機、立窯等)的能源指標進行分析比較,以期尋找節能的潛力,(5)能源價格與成本的核定方法,企業能源審計所使用的能源價格與企業財務往來賬目的能源價格相一致,在一種能源多種價格的情況下產品能源成本用加權平均價格計算。

化工企業內部能源審計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企業統計作為國家統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自身發展、壯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以及實現長遠發展,化工企業必須正視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積極優化策略,從而在根本上提升化工企業內部統計人員的工作水平,提升化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化工企業有序運營和健康發展。

【關鍵詞】現代化工企業;統計;實際情況;有效對策

1 引言

對于化工企業來講,統計工作在企業決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诮y計工作,企業領導可以把握企業經營情況,可以基于此提出有利的決策。所以做好企業統計工作,推動企業統計工作朝著合理化、規范化方向發展非常重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化工企業從計劃導向轉變為市場導向,以順應市場經濟發展。

2 現代化工企業統計存在的問題

經濟信息化的發展對化工企業內部統計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新市場經濟格局的形成要求化工企業內部統計工作必須加強革新,如此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

2.1 企業組織內部管理不完善,限制統計工作作用的發揮

信息化操作已經被廣泛應用于統計工作中,化工企業統計工作也正在從以往的數據整理不斷地向組織、部門等方向發展,并且以統計工作規范員工職責、提升業務能力,這對統計工作人員的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唯有如此,化工企業統計工作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保持先進性。但在實際的化工企業統計工作中存在忽視統計發展的情況,加之部門之間配合力度不足、統計組織管理不完善等問題,導致統計工作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2.2 企業信息化建設滯后,信息資源開發力度不足

統計只有做到與時代的結合,才會實現企業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只有保證統計數據的合理性、科學性、規范性,才能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力支撐。但體現在企業的實際工作中卻存在和時代脫軌的問題:第一,企業統計工作人員使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能力薄弱,只能完成數據匯總、表格打印等基礎工作;第二,化工企業統計部門的信息資源開發力度不足,而且企業采取的統計工作模式一般是從上到下開展,各部門沒有形成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在單項運行機制下降低了信息統計效率[1]。

2.3 統計人員綜合能力不足,領導忽視統計工作

現代化化工企業要求統計人員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以不斷提升自身業務能力,如豐富自身統計知識、提升自身知識應用能力;了解、熟悉和熟練應用現代化信息處理技術;具備分析和判斷能力;具備一定的英語知識,了解國內外統計慣例,等等。但通過調查分析發現,我國很多化工企業的統計工作人員都是兼職,這樣統計人員難以付出精力和時間系統學習統計知識、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以至于他們在統計工作中出錯,如運算方法不科學導致運算不精準,進而影響企業統計工作質量,對領導判斷造成了誤導。

2.4 企業統計指標不完善,背離現代企業管理理念

近年來,化工企業統計制度得以完善,但依然存在統計指標體系背離現代化化工企業管理理念的現象。例如,2000年頒發的《化學工業生產統計指標計算方法》明確了各項指標,其中包含生產指標、能源消耗指標、銷售指標等,而統計部門除了統計化工系統內部企業外,還要統計化工系統管理、非化工企業等。但在實際運行中,企業忽視了市場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單純憑借幾個產品的“同比”“環比”數據進行分析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且化工企業不應該只重視生產總量、指標,還要關注對企業技術、銷售等內容的統計。

3 現代化工企業統計問題的成因

3.1 統計管理體制不健全

《統計法》規定統計管理堅持“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由于地方政府掌控地方統計機構、人事任免權等,導致地方企業統計管理部門缺乏自主性,而且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會導致企業內部統計失去真實性、科學性。

3.2 未形成穩定的統計隊伍

統計工作的特殊性提升了統計工作對人員的要求。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員不僅要具備經濟學、統計學知識,還要了解化工專業知識、熟練應用計算機。但體現在實際工作中,這樣的全面性人才得到了領導的重視,被安排到了其他工作崗位上,同時,本人對統計工作的單調性存在不滿情緒,由此導致統計隊伍變動,缺乏穩定性。

3.3 統計手段落后

通過對化工企業的實際調查發現,很多基層單位一直采取人工統計工作模式,現代化技術的利用率不高,進而對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無法將其自身的引導、服務功能發揮出來。

3.4 未營造良好的統計氛圍

指導企業統計工作是政府統計部門、企業統計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但體現在實際工作中,上級領導的指導僅僅停留在企業業務領域,而且政府部門不能根據企業員工工作情況進行獎懲,所以缺乏激勵和約束手段。一般情況下,企業統計人員會根據領導命令開展工作,受到人為干預無法保證統計職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4 解決現代化工企業統計問題的措施

對于上述各項問題,化工企業內部領導、統計工作者必須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嚴格遵守《統計法》規定,不斷健全企業內部統計制度、提升企業統計質量?;诖?,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企業內部存在的統計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4.1 樹立全新的統計理念

隨著我國化工企業的不斷發展,其逐步與市場接軌,這對化工企業統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順應國際經濟形勢的發展,化工企業必須改變陳舊的統計理念,只有具備先進的統計理念,才能保障各項統計工作的有序開展。由此可見,樹立全新的統計理念是化工企業統計部門的工作重點。

4.2 完善企業管理機制,健全企業內部統計制度

做好化工企業內部統計工作,需要領導的思想重視、行動中的落實,以改變重財務輕統計的現象。這就要求化工企業不斷完善企業管理體制,健全企業內部統計制度。以《統計法》為標準,制定企業統計制度,明確各統計人員的工作職責,保證統計工作的規范性、合理性。與此同時,化工企業要從自身發展情況出發,明確指標和報表體系,刪除不適合指標、融入新時代下的新要求,在指標和報表體系的相互作用下,為企業領導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以提升企業領導的決策能力。

4.3 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以高速發展之勢進入了各個行業的生產之中,基于化工企業信息化建設力度不足的現實情況,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化工企業要努力拓展和集聚統計信息資源,完善統計工作信息職能。通過構建統計信息化通道,在企業統計內部形成資源、資金、市場一體化的網絡信息化發展格局。第二,化工企業要建立自動化信息系統,加強統計信息部門和下屬部門的聯系,以實現資源的共享,促使化工企業統計朝著數據化、信息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第三,巧用計算機網絡為各主管部門領導提供統計資料,以實現化工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2]。

4.4 明確統計部門職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方面,化工企業要明確統計部門職責、工作范圍,以促進企業統計工作的規范化、合理化?;て髽I統計部門的主要工作包括:優化企業統計指標體系,并基于此完成各類數據信息的匯總,同時,肩負起生產部門、材料管理部門、市場部門的統計責任,如做好材料的收集和審核、信息的歸納和匯總,等等。所以統計部門不僅要完成統計表格的外送,還要及時向企業領導、有關部門主管提供統計報告。只有達到為企業管理、統計部門的雙重應用,才能提升企業統計部門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現代化工企業要積極引進高素質、高能力的統計人才,通過與各大高校的合作,吸收先進的方法,吸引統計人才就業,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做好企業內部統計人員的培訓工作,通過考核、交流會的形式,加強工作人員的再教育,以豐富統計人員的知識、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其中包含統計方法的應用、統計對象的明確、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處理能力的提升等。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在各國經濟不斷融合發展的今天,化工企業內部的統計工作的作用日漸凸顯。企業只有巧用現代化統計手段,重視員工素質、能力的培養,注重人才的引進和監督管理制度的完善,才能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統計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汪金英.現代化工企業統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9(32):46.

【2】張光玉.淺析化工企業內部統計工作突出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6(5):31.

化工企業內部能源審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面臨著新的挑戰,對于化工企業而言,想要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不僅需要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提供優質化的服務,還需要對原料采購決策進行優化,降低原料成本。本文從化工企業原料的特點及采購決策內容出發,對企業優化采購決策,降低原料采購成本提出了幾點合理化建議,希望能夠為化工企業的成本管理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化工企業;采購決策;原料成本

原料采購是化工企業經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采購決策貫穿始終。而對于多數化工企業而言,原料成本占據了總成本比重的50%-70%,原料采購決策能夠幫助企業確定原料采購的時間、地點、數量和方式,從而在保證原料采購質量和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一、化工企業原料特點

化工企業生產中使用的原料類型眾多,而且多數材料都具備易燃易爆、易腐蝕或者有毒有害的特點,因此對于原料采購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安全意識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通常來講,在對化工原料進行采購的過程中,采購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并對各種原料的性質進行明確,如材料的燃點、熔點、沸點、化學穩定性、熱穩定性等,了解材料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也只有在掌握這些知識的情況下,才能在原料采購環節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

二、化工企業原料采購決策內容

基于化工原料本身的特點,在對其進行采購的過程中,化工企業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采購決策方案,做到按需采購,保證采購工作的及時性以及采購方法的合理性。通常來講,在原料采購決策方案中,應該包含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應該從企業的生產需求出發,對需要采購的確定原料數量進行明確。原料采購關系著化工企業的經濟效益,需要化工企業結合自身的生產需求,確定好最佳的采購數量,在滿足生產需求的同時,也應該避免過量采購引發的資金占用和材料囤積問題;二是選擇恰當的供應單位。在原料采購過程中,化工企業必須選擇信譽良好、供貨可靠的供應單位,確保其能夠提供高質量的原材料,也可以將采購價格控制合理范圍內,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三是確定最佳的原料采購時間。從化工企業的角度,在對原料采購決策進行制定時,會受到材料供求關系、自身生產需求以及資金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旦原料采購的時間出現了較大偏差,則會對化工企業的生產運營產生影響,給企業帶來一定的資金和成本風險。因此,必須在原料采購決策中,確定好最佳的采購時間,其不單單是保證企業原料供應充足的關鍵,也是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重要手段;四是明確原料采購成本?;て髽I原料的采購成本對企業自身產品的生產成本以及利潤率等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是針對企業原料采購的質量進行評估的重要指標,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通過制定科學的原料采購成本決策的方式,化工企業能夠直接降低原料采購成本,實現自身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化工企業原料采購決策優化

市場經濟環境下,化工企業想要優化原料采購決策,降低成本,需要從整個采購流程著眼進行分析。從化工企業的角度,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優化和完善,對工作人員的職責進行明確,依照成本核算和考評等措施,優化原料采購決策,在充分保障原料采購質量、采購效率以及供應穩定的基礎上,對采購成本進行控制。在針對原料采購決策進行優化的過程中,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一)做好原料供應商選擇

化工企業在進行原料采購的過程中,除去一些獨家材料必須從特定生產廠商采購,多數原料都能夠直接從市場中獲得,因此在對原料供應商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靈活性。一般來講,化工企業在選擇原料供應商時,堅持的基本原則是高品質、低價格、及時性和優質性,即原料質量可靠,價格相對低廉,原料交付及時,同時也必須確保其有著良好的信譽和優質的服務。在針對材料采購決策進行制定的過程中,化工企業可以通過列表的形式對供應商進行羅列,采用ABC分類法,針對這些原料供應商進行分類,劃出主次,然后結合自身的生產需求,掌握不同供應商的交貨方式、價格波動和信譽情況等,在所有因素都能夠滿足化工企業需求的情況下,供應商才能為企業供應原料。同時,化工企業還應該做好對于供應商運營情況的跟蹤管理,結合自身的生產發展情況,對原料采購的數量進行不斷調整,督促供應商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生產建設的現實需求。

(二)確定合理采購方式

在正常情況下,化工企業原料采購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定量采購,適用于單個原料的銷售價格低,經常出現缺貨,或者化工企業在生產中需求量較大的原料;第二種是定期采購,適用于需求量相對較大,需求變化的幅度也比較大,不過這種變化可以被提前預測的原料,同時也適用于一些發貨的頻率較高,連續庫存難度大的原料?;て髽I在確定確定原料采購方式環節,需要充分考慮生產需求,將材料需求、材料庫存、價格波動、市場供應量等因素全部考慮在內,可以采用單一的原料采購方式,也可以將以上兩種采購方式結合起來,發揮其各自的優勢,保證原料采購效果的同時,降低采購成本。

(三)選擇原料運輸方式

化工企業需求的原料很多都具備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這也使得其不能如同常規材料一樣運輸,而是需要使用特殊的運輸設備,如罐車等,這也使得運輸成本占據了原料采購成本相當大的比重。選擇科學的原料運輸方式,可以在保障原料運輸安全及運輸效率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運輸成本。對于化工企業而言,在對原料運輸方式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必須在保證原料供應及時性的基礎上,依照原料的運輸時間以及運輸距離,選擇不同運輸方式的組合,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盡可能降低原料的運輸和采購成本。以石油化工企業為例,其主要生產原料為石油,如果企業本身距離油田較近,可以采用管道運輸的方式,對比其他運輸具有連續、穩定、安全的優點,不會受到天氣、交通等因素的要求,能夠切實保證原料的可靠供應,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如果企業所處位置距離油田較遠,則管道運輸會導致成本的增大,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其他運輸方式,如油罐車運輸,以降低運輸成本。

(四)改善貨款結算方式

從目前來看,化工企業原料采購中采用的貨款結算方式有幾種,如貨到付款、預付款、匯票結算以及托收承付等,結算方式對于原料采購和原料成本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能夠有效緩解資金鏈斷裂風險,減輕資金短缺對于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確保企業生產運營的正常進行。從化工企業的角度,在實施原料采購的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結算方式的選擇,結合自身的生產狀況,就原料供應和短缺問題進行全面評估,依照原料需求的輕重緩急,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結算方式,提高資金利用的效率,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應該盡可能降低預付款結算在貨款結算中所占的比例。

(五)完善信息管理系統

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競爭的激烈化使得化工原料的市場運營變化幅度較大,為了能夠切實保證化工生產的原料支持,提高化工企業的經濟效益,化工企業應該做好對于原料供應市場信息的調查工作,把握好市場中各種原料的數量、品質、價格以供應商信譽等,對各種數據信息進行整合,配合相應的數據挖掘技術,篩選出有用信息,將這些信息作為原料采購 決策編制的重要依據。同時,在正式開展原料采購工作前,化工企業還應該針對不同類別原料的數量和發展方向,做好深入探究,時刻了解市場行情變化,掌握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具體情況:當原料屬于買方市場時,化工企業可以通過競爭訂貨法或者成本比較法等方法,在切實保障原料數量和品質的情況下,結合自身對于原料的需求時間,選擇性價比最高的原料;當原料屬于賣方市場時,化工企業在原料采購中并不占據主動,可以采用協商選擇的方式,拓展原料采購途徑,使得不同供應商相互競爭,以此來獲取更加低廉的采購價格。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面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化工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很大挑戰,想要占據更多市場份額,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做好原料采購管理。原料采購是化工企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會對企業生產活動產生直接影響。對化工企業原料采購決策進行優化,主要是從企業生產需求出發,做好原料供應商選擇、確定合理采購方式、選擇原料運輸方式、改善貨款結算方式,另外也必須時刻關注市場的動態變化,從材料的供需關系出發,制定出合理的采購決策,降低采購成本。

參考文獻:

[1]王海濤.優化石油化工企業物資采購成本策略[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9,(4):32-33.

[2]彭閃閃.M公司原材料采購管理優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9.

[3]鐘林,黃曉懿.中小企業材料采購現狀分析及成本控制[J].全國流通經濟,2019,(18):51-52.

[4]邵鐵男.石油化工工程項目材料采購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解析[J].化工管理,2020,(12):9-10.

[5]李麗.淺灘戰略采購對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意義[J].環球市場,2019,(11):104.

[6]顧燕燕.化工企業成本核算問題研究[J].新金融世界,2019,(10):88-89.

化工企業內部能源審計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經過30多年的探索與發展,離任審計己成為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經濟監督制度,并對于增強領導干部責任意識、促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建立健全監管機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到目前為止,離任審計工作的執行過程中尚存在先離后審、審計質量較低、經濟責任難以劃分等問題,大大影響了審計工作的開展。這些問題需要得到正視,并探索對策加以改善,從而保證離任審計固有的監督評價職能得以充分發揮。

關鍵詞:離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領導干部

離任審計是指對領導干部整個任職期間所承擔的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而進行的審查、鑒證與總體評價活動。最初離任審計屬于政府審計范疇,為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的監督,防治腐敗,改善國家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企業發展的需要,離任審計也被運用到公司治理中,通過對企業內部的領導人員進行審計,從而規范管理者的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隨著離任審計的不斷發展,它對于改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領導干部責任意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顯,然而離任審計所存在的問題也逐漸暴露。

一、離任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先離后審導致審計作用受限

離任審計是客觀公正地評價領導干部任職期間對其本職工作履行情況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工作中,離任審計通常是在領導干部離任時或者已離任后才開展的,這便增加了審計人員及時發現舞弊等行為的難度,導致領導干部尚未得到任職期間履職情況的全面評價便加以調任,甚至出現了審歸審、用歸用、未審先用的現象,這嚴重削弱了離任審計的監督力度與制約作用;如果在領導干部離任后發現的重大問題,常常會因為其升遷或退休而難以得到糾正,使離任審計的作用嚴重受限。

(二)審計時間緊任務重影響審計質量

離任審計由于領導干部離任的不定期性普遍為臨時性任務,這使得審計部門常處于被動局面,難以在審前按常規審計項目的方式安排審計時間和審計力量。在審計過程中,要對被審計對象長達數年的整個任期進行審計,審計期間跨度較大,會計資料數量巨大,任職期間相關人員、政策變化復雜,審計部門要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一次性實施全面的審計難度很大,加之審計力量薄弱的限制,審計人員為及時完成任務很容易在審計過程中出現紕漏,這將嚴重影響審計質量。此外,部分領導干部存在舞弊問題,而舞弊存在一定隱蔽性,憑借單一的審計方法通常難以發現,面對審計時間緊與強度大的雙重壓力,審計人員容易忽視舞弊線索使得舞弊行為未能及時發現,這也將嚴重制約審計質量。

(三)審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離任審計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業績評價工作,不僅需要充足的審計時間,而且需要配置素質較高的審計人員。但實際工作中,許多審計人員存在知識結構單一、審計經驗不足、缺乏職業道德等問題。首先,大多數審計人員由會計、審計專業人才擔任,他們精通于財務知識與審計技術,但對于法律、管理、工程等方面知識掌握不足,在工作中難以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極大地制約離任審計的工作質量。其次,缺乏充足離任審計經驗的審計人員難以在繁雜的工作中把握住關鍵問題,會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也難以科學、準確地對各類問題進行分析,甚至導致審計結論和評價出現偏差。此外,部分審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離任審計的對象多為領導干部,并且由于很多領導干部在得以升遷后才開展離任審計,這增加了部分審計人員的畏難情緒,他們為了不得罪領導,便出具避重就輕的審計意見,甚至對審計工作敷衍了事,嚴重違背了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使得離任審計流于形式。

(四)離任審計中經濟責任界線劃分存在模糊性問題

離任審計的作用不僅在于對領導干部履職情況進行評價,也在于劃分離任者與繼任者的經濟責任。然而,由于經營活動的連續性,領導干部的經濟責劃分存在模糊性問題,特別是在重大決策方面,由于重大決策的復雜性、作用的長遠性等特征,很多決策的作用與問題在審計結束后才得以體現,責任劃分的不清晰,導致繼任者將接受離任者的決策收益或失誤責任,這使得離任審計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五)審計結果利用不足

審計結果運用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離任審計的審計結果是領導干部任用的重要參考依據。但實際工作中,離任審計大多是在領導干部任免之后,先離后審導致審歸審、用歸用,審計結果與領導干部任用相脫節,致使審計工作流于形式。二是“對事”。審計部門應針對被審計單位對于離任審計中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追加后續審計。然而審計后的整改情況卻不盡人意,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領導出于個人業績的考慮,對整改命令敷衍了事,甚至拒不執行,使得離任審計發現的問題難以得到及時糾正與改善,阻礙了被審計單位的健康、持續發展[1]。

二、對于離任審計存在問題的改善對策

(一)審計關口前移

由于離任審計是事后審計,通常在領導干部離任文件或新的任職文件下發后才開始進行審計,這導致離任審計存在極大的被動性。為改善這一狀況需要將審計關口前移,加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力度,重點審查和評價領導干部在財經法規的遵守、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重大事項的決策等方面的履職狀況,并針對重大財務異常及其他重大事件開展專項經濟責任審計,這既可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也為考核、任用領導干部提供更充分的參考依據,并充分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監督作用。針對領導干部調任后發現的重大問題難以追責的情況,可采取離職不離責的方式。對于已經調任新崗位的領導干部均應先采取試用制的形式,待離任審計完成后,根據審計結果以及領導干部試用期間的具體表現做出是否正式任用的決定。

(二)改善審計方法以提高審計質量

1.充分利用其他審計結果提高審計效率。審計人員應充分利用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及常規審計的審計結果。通過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可對領導干部履職情況進行充分了解與評價;在開展離任審計時,可直接對任中經濟責任審計的審計結果進行整合分析。這極大地減少了離任審計的工作量,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降低審計成本。審計人員也可借鑒常規審計項目的結果,充分利用常規審計中收集的信息與資料,以便在離任審計中可以把握重點,將更多的時間與審計力量分配到更重要的方面,提高審計質量。

2.加強對賬外調查工作的重視。由于部分領導干部存在貪污腐敗、以權謀私以及其他舞弊行為,而此類行為的隱蔽性較強,單一地通過賬內審查的方式通常很難收集充足的審計證據,因此,在開展離任審計的過程中,應加強對賬外調查工作的重視,通過設立公開舉報電話、郵箱,深入基層調查,積極走訪職工等方式以發現審計線索,收集審計證據[2]。對于通過賬外調查方式獲取的審計線索,應通過財務資料進行查證落實,減少失誤,保證審計質量。

(三)提升審計團隊的勝任素質

1.提高審計團隊綜合業務能力。離任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具備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及較高的業務水平。為此,一方面,可以通過招聘和后期培訓的方式選拔、培養既精通財務、審計又懂法律、工程、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并不斷激勵審計人員提高勝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吸收不同專業背景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的方式增強整個團隊的綜合能力,并在組建離任審計項目組時,考慮配備不同專業背景的審計人員,從而保證項目團隊整體具備勝任能力,以保證審計質量。

2.加強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應通過培訓、監督等方式加強審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要求其嚴格遵守審慎性原則與客觀性原則,在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下進行客觀公正的審計評價,確保審計結果的客觀、公正,并能為領導干部的任用與被審單位的整改提供有效依據。

(四)離任審計過程中應用模糊方法

首先,應樹立運用模糊方法的意識。對于離任審計中難以劃分的經濟責任,審計人員應從模糊方法的角度看待問題,并通過模糊數學、模糊邏輯的方法進行分析,利用模糊評估、模糊評價的科學方法加以評價,以提高經濟責任劃分的科學性與客觀性[3]。其次,由于在離任審計中應用模糊方法尚未得以推廣,審計人員對于模糊方法的掌握尚不充足,所以應對審計人員進行培訓并鼓勵其加強對模糊學方面的知識補充,并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探索加以運用。

(五)加強審計結果的運用

1.將審計結果與領導干部任用機制密切結合。堅持先審后離的原則,領導干部未經離任審計不得調任。審計部門應將離任審計結果分別報送組織部門、紀檢部門以及被審計單位上級單位,并將審計結果記入領導干部考察材料并歸入干部廉政檔案,作為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以及監督檢查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情況的重要手段,并為領導干部的管理、推選任用提供重要參考依據[4]。

2.加強審后整改力度。首先,應強化審計結果公告制度。審計部門應將審計結果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媒介向社會公開,通過輿論壓力促進被審計單位積極整改并接受社會監督。其次,鼓勵新官理舊賬。領導干部應不僅能創造新的業績,也應有能力解決遺留問題,消除、削弱發展隱患,從而保證被審計單位健康、持續發展。為鼓勵繼任者重視審計發現的問題,應將繼任者對于離任者經營管理期間存在問題的整改情況納入繼任領導干部的考核內容,激勵繼任者積極參與審計整改工作,以保證審計發現的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糾正,使離任審計的作用真正得以發揮。

參考文獻:

[1] 王小敏.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常見問題及對策[J].當代經濟,2013,(14):110-112.

[2] 黎明.部門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主要問題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19):269.

[3] 秦黎麗.離任審計中經濟責任界線劃分的模糊性分析[J].知識經濟,2016,(1):5-7.

[4] 湯超.離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外資,2011,(13):123-125.

化工企業內部能源審計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會計集中核算作為一種會計工作方式,是指把企業或單位所有的會計工作進行集中,并在會計部門集中核算,又被稱做是“一級核算”。在這種核算形式之下,有效減少了許多中間核算環節,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也給現代企業內部審計帶來了一定影響,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關鍵詞:企業;內部審計;問題

一、會計集中核算企業內部審計面臨的問題

(一)企業財務管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受到影響

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體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與會計核算密不可分。企業實施會計集中核算,雖然內部審計的主體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從財務管理的角度來看,其監管范圍將有所擴大,導致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相脫離,財務體系割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企業資金運行、賬務管理模式,以及相應的業務流程處理。進而影響企業內部審計主體對財務管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且無法有效全程管控企業的經濟活動。

(二)企業內部審計主體缺乏獨立性

保持獨立性是企業內部審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開展這項工作的前提條件,企業內部審計主體在實施審計工作中。全程都不應受到內外無關因素的干擾,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內部審計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但是,就目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管理現狀來看,其組織機構設置還不盡合理,審計主體還缺乏獨立性。企業內部審計部門雖然是設置的獨立審查機構,但是其工作開展原則上要對企業負責,企業負責人是該部門的最高領導人。這就造成了企業內部審計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獨立性嚴重不足。甚至有的企業內部審計部門形同虛設,開展審計工作也是按照領導意圖走走過場,流于形式,不能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

(三)企業內部審計制度不完善

與社會審計、國家審計等外部審計相比,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開展還缺乏配套法律法規和專門的制度,在開展工作上還存在不規范的狀況。從依據的法律法規方面來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只是依照《審計法》和國家審計部門頒布有關條款實施的,并沒有專門針對企業內部審計的法律法規作為指導。因此,難以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影響審計工作順利開展。從企業對內部審計工作管理上來看,各個企業都是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一些管理制度,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范。造成不同企業在內部審計上實施標準,以及工作內容也有所不同,內部審計工作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二、會計集中核算下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對策

(一)科學合理的分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內容

當前,我國財務會計核算工作內容比較復雜,在會計集中核算的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將會受到一定影響,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內容也應進行相應調整。有的企業因為內部審計工作內容任務劃分不合理,導致工作無法順利開展。因此,應把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內容進行科學的分配,合理劃分審計人員職能。最大限度的扭轉原來審計崗位“各管一片”的工作方式,把企業內部審計報表、記賬與制證工作相統一,確保企業內部審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并按照規定時間及時上報。應設立專人負責企業內部審計報表、記賬與制證工作,讓企業核算與內部審計工作保持連續性、統一性,保證財務信息與審計信息的真實性。

(二)保持企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

會計集中核算下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應保持企業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讓企業內部審計主體在開展工作過程中,避免受到無關因素的干擾,保證企業內部審計判斷結果的客觀、公正、準確。首先,要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的機構建設。合理定位內部審計機構,讓審計機構在企業內部樹立起權威,提升審計監督力度。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機構設置應屬于獨立部門,不是其他部門的下屬或從屬部門,直接對公司負責人負責,讓審計部門開展工作有充分的自主權和獨立性。其次,保持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獨立性。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應是專職的,原則上不得兼任其他部門工作,尤其與財務部門的管理界限應劃分清楚。明確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崗位職責,建立完整的內部審計工作流程體系,保證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獨立運行。

(三)完善企業內部審計有關制度

當前國內企業領域的會計集中核算工作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在工作實施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較大,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為保障,方能為該項工作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從國家和政府層面,應盡快制定關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專門法律法規,全面指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實施開展,以順應會計集中核算下的企業發展需要。用法律的方式明確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地位,確定法律責任和權利,規范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實施。企業方面也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內部審計有關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堅持會計集中核算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為企業會計集中核算提供制度保障,推動會計集中核算工作在企業的落實。加強內部審核監管力度,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審核合格后才能提供相應資金,減少不合理資金支出,杜絕浪費和徇私舞弊。

總而言之,會計集中核算自身具有獨立專業的工作流程,原則上不參與企業的業務運行,這與傳統會計核算工作有較大的區別。在這種會計管理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工作,需要進一步細化,深入到具體業務方面。合理分配工作內容,保持工作獨立性,完善有關制度,提升人員素質,不斷優化改進工作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有效內部控制,合理判斷、評價企業業務。

參考文獻:

[1]薛大興.行政事業單位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對內部審計的影響及對策[J].財會學習,2020,(17):175-176.

[2]冀敏智.會計集中核算對內部審計的影響分析[J].經貿實踐,2017(12X):103-103.

化工企業內部能源審計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內部審計是企業完善管理、提升價值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長時間以來對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的盲目推崇,嚴重影響了內審工作在實踐中的職能發揮。在新時期,企業建立一支職業道德規范化、知識結構多元化、業務水平專門化的內部審計隊伍,是保證審計質量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必要條件。文章分析了企業內部審計獨立性的現狀,提出了相關對策。

關鍵詞:內部審計;獨立性;對策

內部審計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對企業內部經濟活動的監督與評價,幫助企業堵塞漏洞,增收節支,合理規避稅負,加強管理,提高經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健全和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內部審計獨立性的概念

作為現代審計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內部審計是相對外部審計(政府審計、獨立審計)而言的。獨立是審計的靈魂,沒有獨立性的審計是缺乏客觀公正的審計,內部審計也不例外。審計獨立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審計人員在實施過程中事實上的獨立;二是審計人員作為一種事業團體在外觀上的獨立性。根據2007年6月1日實施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第22號——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與客觀性》:獨立性,是指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活動時,不存在影響內部審計客觀性的利益沖突的狀態[1]。

具體包含以下幾部分:

1、 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企業內部審計機構應該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擾,機構設置與其他職能部門不應該具有直接的隸屬關系,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直接向企業的高層管理部門負責,從而確保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2、 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人員能夠獨立開展工作。

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必須在企業內部設置專業專職的工作人員,而不應該由企業的財務會計部門兼職開展。而且企業管理部門應該向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給予足夠的的授權,確保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人員能夠獨立開展業務處理,而不會受到其他部門的掣肘。

3、 企業內部審計業務流程的獨立性

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主要職能就是開展審計監督以及審計服務,因此,在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業務流程的設置上必須確保獨立性,不能將企業的生產部門、銷售部門或者是財務部門的業務內容交予內部審計部門經辦。

4、 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必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企業內部審計機構應該制定相應的審計計劃、審計流程,并通過出具完善的審計報告,提出相應的審計意見,確保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客觀公正的開展。

二、 內部審計獨立性缺失現狀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實踐證明,引起獨立性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如經濟利益、自我評價、關聯關系和外界壓力等都制約內部審計獨立性。

1、 內部審計人員管理機構不獨立

由于被審部門是內審人員所在單位的組成部分, 客觀上造成內部審計為本單位利益服務的依附性, 使得內審人員執紀執法的程度直接受單位領導的影響, 工作質量直接受單位領導的制約。在這種管理體制下, 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也就只能取決于單位領導的認識水平和廉潔自律程度[2]。

2、 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缺少獨立性

現階段我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人事管理權、績效管理全都會受到企業相關管理部門的影響,在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的管理上出現了審計職責缺乏獨立性、審計人員安排存在隨意性。這勢必會影響到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而且對于企業內部審計工作質量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3、 企業經營管理者對內部審計的認識有偏差

目前,企業管理者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有待提高,部分負責人片面地認為內部審計就是檢查內部經濟問題,就是糾察錯誤,結果會影響企業內部的團結和穩定;有的認為內部審計限制了自己的經營自主權,削弱了自己的權威。因此,內部審計機構往往形同虛設,內部審計人員實質上無職無權。另外,許多企業為了節約經費開支、簡化職能機構,在財會部門內增設內部審計小組,使得內審人員數量配備不足,審計目標不明確,審計范圍受限,審計職責不清,直接造成內部審計職能的削弱。

三、 提高內部審計獨立性的對策

1、 建設內部審計的法制環境

如前所述,我國有關內部審計的條文主要是審計署制定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內部審計基本準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等規章,顯然都未能從法律高度為內部審計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保障與支持。因此,只有通過制訂內部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才能從法律層面、也就是從根本上保障內部審計獨立性。

2、 提高及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內部控制是單位內部的管理控制系統,是為保證單位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所制定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內部控制是管理的基礎,內部控制搞好了,企業管理系統才會完善和嚴密[3]。企業內部審計更要注重內部控制的審計與評價。企業內部審計首先必須從內部控制入手,對企業內控系統進行全面評價,找出影響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和關鍵控制點,建立起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科學的內部控制系統,保證企業生產經營運行科學、行為規范。

3、 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

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如何,直接影響到內部審計工作的獨立性,關系到樹立審計監督的權威性以及加大審計監督的力度。內部審計機構不能隸屬于任何其他職能部門或與其他職能部門合并設置,而應該直接對單位中具有足夠領導權力的領導人負責。有足夠權力的領導人也使單位能對審計報告作出迅速的反應,根據內部審計部門的建議及時采取改進措施,促進內部審計建設性作用的發揮。

4、加強內部審計隊伍建設,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素質

必須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修養和政策水平,牢固掌握國家財經法紀和企業規章制度,才能對企業財務收支和經營管理活動進行有效審計和客觀、公正的評價, 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生產經營決策的科學依據[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近幾年內部審計在促進單位加強全面管理和提升綜合效益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其獨立性缺失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我們應根據不同單位和不同問題采取相應措施,大力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進一步提高內部審計在單位的地位,使其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麗.內部審計獨立性的風險因素及其強化對策[期刊論文]《會計之友》,2008年

[2]翟麗芳.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期刊論文]《新財經(理論版)》,2010年

[3]虞宏.論內部審計的獨立性[期刊論文]《城市建設》,2013年

[4]苗小玲.對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的幾點認識[期刊論文]《西部財會》,2007年

上一篇:藝術歌曲的民族性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礦工煤炭企業文化建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