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民間藝術論文范文

2023-03-11

中國民間藝術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藝術理論與美學理論是相互關聯的。一方面,藝術理論深受哲學和美學基本理論的影響,形成藝術話語言說的哲學化和美學化傾向,這在西方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理論中比較普遍,并且對中國現代美學和藝術理論產生深刻影響。另一方面,是美學理論深受源于現實人生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的影響。美學理論的形成來源于現實人生中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經驗,藝術范圍的拓展、藝術實踐的變更和藝術理論的變革對美學研究對象范圍、美學話語言說方式、美學范疇的拓展以及美學理論的變更產生重要影響,這在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理論以及西方當代藝術和美學理論中有明顯體現。

關鍵詞:藝術理論 美學化傾向 美學理論 藝術實踐根基

藝術理論主要涉及藝術起源、本質、特征、功能,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文化系統的關聯,藝術創作、藝術鑒賞、藝術風格流派、藝術范疇、各門類藝術及其特征等基本理論問題,美學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包括美學的對象、范圍,美學的方法、美的本質、審美活動、審美對象、審美經驗、審美價值、審美教育等。藝術理論與美學基本理論問題一直以來有著復雜的關聯,厘清兩者之間的復雜關系,有助于我們加深對藝術學和美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解。

一、藝術話語言說的哲學化和美學化傾向

藝術理論與美學基本問題的相互關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藝術理論深受哲學和美學基本理論的影響,形成藝術話語言說的哲學化和美學化傾向。這種情況在西方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理論中比較普遍,并且對中國現代美學和藝術理論產生深刻影響。西方對藝術問題的思考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濃重的哲學化、美學化、理性化、科學化的傳統,往往從哲學和美學思想中來探討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這種傳統從柏拉圖時代就開始,這與西方自古以來的哲學主義傳統和理性主義傳統密切相關。而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美學理論的發展也深受哲學思潮的影響。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古代本體論到近代認識論再到現代語言論三個階段,正如羅蒂在《哲學和自然之境》中所說的:“關心事物的古代和中世紀哲學,關心觀念的17世紀到19世紀的哲學,以及關心語詞的現代開明的哲學舞臺等所組成的這幅圖畫,似乎是極其言之成理的?!盵1]古代本體論哲學主要關注的是世界的本源和本體問題,這是古代哲學的最基本的理論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可以分為主觀和客觀、唯物和唯心等派別,主觀派認為世界萬事萬物存在于人的心靈和精神意識之中,客觀派認為物質或某種現實存在的實體是世界的本源。古代哲學家盡管在世界的本體問題上意見不一,但是他們都認為世界的本體問題是哲學首先要回答、要解決的第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們都認為存在一個使世界萬事萬物得以存在的共同的本源,這就是世界的本質和客觀規律,這個本質是客觀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西方著名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這個本質就是理念,理念就是使事物之所以成為事物的那個共同的本質規定,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真實性、可靠性和永恒性,它是最高的真實,最高的理性,最高的真理,也是最高的美。他把整個世界分為理念世界、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三部分,三者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的結構,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是最真實、最可靠的世界,是超越時空的,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也是最高的真理,最美的世界;現實世界源于理念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現實世界中的萬事萬物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易逝性和短暫性,不如理念世界那樣真實可靠;藝術世界源于現實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對理念世界的模仿的模仿,與理念隔了三層,是最遠離真理的,也是最不真實不可靠的。在對美學和藝術基本理論的認識上,柏拉圖也是從他的哲學觀念出發來探討。正如存在一個共同的世界的本質一樣,他認為,美和藝術也存在一個共同的本質,這個本質說明了美之所以為美、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共同的原因,這個本質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美的本質是理念,理念是最高的美,也是最高的真和善,是真善美合一的最高的真理;藝術的本質是理念的體現,是對理念的模仿的模仿。從柏拉圖開始,西方形成了一股崇尚哲學、貶低藝術、崇尚理性、貶低感性的哲學主義和理性主義傳統。在這種傳統中,他們一方面認為美學、藝術關注的是人的感覺、感受、感知等感性活動,另一方面,又認為這種感性活動是低層次的美,是不真實的,它們之所以美是因為附著于理性而美。從柏拉圖開始,西方思想家形成了一股從哲學美學出發探討藝術問題的傳統。西方中世紀美學認為美在上帝,上帝是美的本體,萬事萬物的美是由于分享了神的美,只有摒棄世俗的一切欲望才能接近神靈,通達與上帝共在的美的世界,因此,中世紀藝術秉持一種禁欲主義的藝術觀念,認為藝術不應該表現世俗生活和人的情感欲望,藝術的本質就是對神的表現,由此形成了西方宗教藝術的一時盛行。黑格爾也是從他的哲學和美學理論出發來探討藝術問題的,他的關于美的本質的觀點是“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把他的美學理論套用到對藝術的闡釋中,他認為,藝術也必然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根據理念的感性顯現的不同形態,他把整個藝術史分為古典型藝術、象征型藝術、浪漫型藝術三個階段。此外,科林伍德的藝術即直覺論、薩特的藝術是對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藝術介入社會生活的觀點、海德格爾的藝術是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杜夫海納的藝術是燦爛的感性等藝術觀念,也都與他們的哲學和美學理論息息相關。也是從柏拉圖開始,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尋求藝術的共同本質,建立普遍永恒的藝術概念的傳統。

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能力問題,他們認為,人類是有理性的動物,是萬物的靈長,宇宙的精華,人類憑借知識和理性能夠認識世界,能夠控制和征服自然。認識論哲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認識能力,強調知識和理性的力量。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從對客觀世界和宇宙本體的關注,轉向對人類的認識能力、人的主觀世界和人的主體性問題的關注,深受這一哲學思潮的影響,西方近代美學呈現出一種濃重的認識論、理性化和主體化傾向?!懊缹W之父”鮑姆嘉通就把美學限定為一門關于認識論的學科。他認為美學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所謂的完善就是對感性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原初的模糊的感受是不可靠的,這實際上是對感性活動的理性化要求??档聦γ赖年U釋也具有濃重的認識論色彩,他把審美稱為判斷力,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審美感受的那種原初的活生生的感性色彩。深受近代認識論美學的影響,西方近現代藝術也高揚人的認識能力和主體性,以及藝術對人生自由的重要意義。浪漫主義藝術主張藝術就是人的情感和個性的表現;表現主義藝術強調藝術就是直覺和表現,強調人的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康德強調藝術是天才的創造,藝術要有獨特性,藝術的價值在于其純粹的形式所引起的愉悅感和自由感;貝爾認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某種形而上意義的昭示,阿多諾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否定,對異化世界的批判和救贖。近代認識論美學秉持理性與感性、藝術與生活、心靈與身體二元對立的立場,并且認為前者高于后者,在這種觀念影響下,他們認為藝術應該是遠離生活、高于生活、與生活保持距離的,藝術應該是憑借美的形式給人帶來審美愉悅的高雅藝術,通俗藝術因為其實用目的,因為其與現實生活、與身體的密切關聯而被排除在藝術范圍之外,藝術欣賞主要憑借視覺和聽覺對藝術作品進行無功利的審美靜觀,西方現代自律藝術理論由此形成。

西方現代語言論哲學主要關注的是人類如何認識世界、通過什么方式認識世界的問題,其中,語言符號被認為是重要的方式。因此,符號闡釋和語言分析成為現代哲學、美學主要關注的問題,這在現代符號美學和分析美學對美和藝術的闡釋中有明顯體現??ㄎ鳡栒J為,人是符號的動物,科學、哲學、宗教等都是人類借以認識世界的不同的符號,藝術當然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符號形式??ㄎ鳡柕膶W生蘇珊·朗格進一步強調,藝術符號與人類其他符號形式的區別在于,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藝術是表現情感的,由此,她把藝術界定為“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藝術品是人類情感的表現形式,藝術活動就在于創造表現人類情感和生命的符號形式。分析美學家比爾茲利的藝術意圖理論、古德曼的藝術語言是有密度的語言的觀點、丹托的藝術關于意義以及由藝術界的理論闡釋賦予、迪基的藝術慣例論等,都從對藝術的語言分析來探討藝術的基本理論問題。

總之,西方藝術理論深受西方哲學理論和美學話語的影響,總體上具有一種濃重的哲學化和理性化色彩,他們往往套用哲學、美學的理論話語來對藝術基本問題進行闡釋,試圖尋找出關于藝術本質的普遍永恒的定義。中國現代美學關于美的本質論爭中的三大派:美在主觀、美在客觀、美在主客觀的統一,以及中國現代藝術本質觀中的藝術再現論、藝術表現論、藝術反映論等觀點的形成,也都深受西方美學和藝術理論思維模式的影響,注重從哲學、美學的理論話語和理性傳統中來探討藝術問題,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藝術的感性特征,以及活生生的現實的藝術實踐和藝術審美經驗,而這種思維模式又與西方的哲學思維傳統和理性主義傳統密切相關。

二、美學理論的藝術實踐根基

藝術理論與美學基本理論問題相互關聯的第二個方面的表現是,美學理論深受源于現實人生中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的影響。美學理論的形成來源于現實人生中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經驗,藝術范圍的拓展、藝術實踐的變更和藝術理論的變革對美學研究對象范圍、美學話語言說方式、美學范疇的拓展以及美學理論的變更等美學基本問題產生重要影響,這在中國傳統藝術和美學理論以及西方當代藝術和美學理論當中有明顯體現。

西方文化注重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傳統和理性化傳統,容易造成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人與自然、藝術與生活之間的割裂和對立,而中國文化是崇尚天人合一、主客不分、人與自然、藝術與生活融合為一的文化,中國人對美和藝術問題的思考也從來不曾脫離這感性的活生生的現實人生。在中國美學家看來,藝術與人生是水乳交融的,藝術創造源于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感發、感思、感動、感懷、感慨?!抖Y記·樂記》在闡述音樂藝術起源問題時指出:“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辩妿V《詩品序》中也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彼囆g的產生是由于人心的感動,而“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人心的感動是由于受到外物的觸發。這個“物”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自然景物,如鐘嶸《詩品序》中所云“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中所云“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沈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牽,辭以情發”,陸機所云“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都會觸發藝術家的情懷,由此留下感人的作品。其次是社會現實人生中的種種事物,如鐘嶸《詩品序》所云:“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等等,現實人生中的種種事件也會觸發藝術家的情懷,并化作其筆下的作品。在藝術起源的問題上,中國人認為是感于物而生情,因情而生文,藝術是描述社會現實人生,抒發人生之感,“感興”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理論的重要范疇,并且對中國美學范疇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人在對藝術本質的認識上,主要有詩言志、詩緣情、發憤著書說、文章不朽說、不平則鳴說等觀點。詩言志是先秦思想家提出來的觀點,強調詩歌是抒發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負;詩緣情是西晉文學家陸機提出來的觀點,強調詩歌由于情感的觸發而生成,詩歌是表現情感的;漢代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唐代韓愈的不平則鳴說強調文學藝術源于人生的不得志以及對社會現實的不滿,需要通過創作來抒發內心的怨憤之情;魏晉曹丕的文章不朽說有感于社會動亂、人生苦短,時逢亂世,生如朝露,脆弱而短暫,而文學是永恒的、不朽的,可以通過文學創作來延續個體短暫的生命,從而使短暫的人生因為文學的永恒而具有意義。上述觀點都強調自然景物和人生事件的感發對文學藝術創作的意義。而陸機、司馬遷、韓愈等既是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們的理論來自他們的文學藝術創作實踐,而他們的文學創作也跟他們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物感說是中國美學家對美和藝術起源問題的闡釋,這個觀點來自對中國藝術實踐和藝術經驗的總結。

由于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家之人生息息相關,由此,在對藝術風格的闡釋中,中國藝術理論往往結合藝術家的人生經歷及其思想、性情、氣質對藝術作品進行闡釋。藝術創作是為了表達藝術家之情思、情感、志向、情意,而這種種情志是由于“物”之觸發,同時,藝術作品中也要通過具體可感的物象來傳達內心之情意,因此,情意與物象的關系成為中國藝術的主要問題。好的藝術作品在情意與物象的關系上要做到很好的結合,做到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這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時也是美的最高境界。這是衡量藝術作品好壞的主要標準,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云:“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敝袊缹W家和藝術理論家在對藝術的認識上主要圍繞物象、情意、境界這三者及其之間的關系來闡釋,強調物象的描繪要逼真、具體而生動,情感的抒發要真實自然,物象與情意要達到完美的融合,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夫之所強調的情中景、景中情的營造,最重要的是要有滋味、韻味,有深遠的意境,有超出言和象之外的令讀者玩味不盡的深層意蘊,即司空圖所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王國維所說的“弦外之響”,并且由此形成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美學范疇和命題,如感興、意境、虛實、含蓄、意象、元氣、風骨、理趣、神韻等。這些美學理論的形成主要來自對中國傳統文學、書法、園林、繪畫、音樂等藝術實踐的總結,并且對現實的藝術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人向來圍繞人生來闡述藝術起源、本質、作用、目的等問題,藝術中的情意來自于自然和社會人生事物的感發,藝術作品因其情景相生、虛實融合、富于韻味而讓藝術欣賞者陶醉其中而流連忘返,在對藝術的沉浸中受到陶冶和感化,精神也因之而升華,藝術對于人的精神具有改造作用,可以陶冶、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于塑造身心健康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藝術對于人生是不可或缺的。對于中國人而言,藝術境界是美的境界,是善的境界,同時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由于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形成始終不脫離活生生的藝術實踐,并且這種藝術理論對中國美學理論產生重要影響,而中國藝術又始終不脫離感性的現實人生,因此,中國美學家在對美學問題的闡釋中始終不脫離現實人生,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的人生論美學傳統。正如金雅所說的:“中國美學有著自己深厚的人生論傳統,它扎根于中國哲學的人生情懷和中華文化的詩性情韻,自老孔莊等先哲發緒,經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美學之理論自覺,初步建構起以審美藝術人生動態統一的大審美觀、真善美張力貫通的美情觀、物我有無出入詩性交融的審美境界觀等為主要標志的中國式美學話語和審美精神?!盵2]中國美學在對美學的對象和范圍、審美經驗的起源、審美活動的性質和特征、審美范疇、審美價值、審美教育、審美境界等美學基本問題和話語的闡釋中,都強調其與活生生的現實人生的密切關聯,也因此,中國美學理論強調藝術和審美對現實人生的介入和改造作用,對心靈的凈化作用,對人格的完善作用,對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西方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形成了以波普藝術、光效藝術、集合藝術、動能藝術、后繪畫抽象主義、極簡主義、大地藝術、裝置藝術、錄像藝術、涂鴉藝術、后媒體藝術、卑賤藝術、語境藝術等為代表的當代藝術實踐,它們打破了藝術要表現美、要創造美的形式等觀點,打破了藝術與生活、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之間的界限,強調藝術的易逝性、短暫性、觀念性,強調藝術沒有固定的邊界,強調藝術與生活、環境、身體、文化語境的關聯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實用價值功能。這些藝術實踐引發了當代藝術和美學理論的變革。西方當代藝術和美學理論不再對藝術做對象化、孤立化的闡釋,不再強調藝術的形式美、獨創性、永恒性、無功利性、等級性等傳統自律美學和藝術理論所關注的問題,而是從藝術與日常生活、文化語境、政治、歷史、審美、倫理之間的關聯,與人類的感性實踐和完整生存之間的密切關聯來探討藝術理論問題,強調藝術的生活化、情境化、語境化、身體化特征及其對人類美好生活的積極促進作用。關于這方面的問題,筆者另有專文詳述,在此不再贅述。

三、結語

綜上所述,藝術理論與美學理論有著復雜的關聯。一方面,藝術理論深受哲學和美學理論話語的影響,形成藝術話語言說的美學化傾向;另一方面,美學理論話語的形成也與源于現實人生中的藝術實踐和藝術經驗有密切的關聯。隨著當今藝術學理論的獨立和美學理論的擴界,在今后的藝術學和美學理論話語體系建構中,我們一方面要在立足于藝術實踐和藝術經驗的基礎上思考和建構當代美學理論,使之能夠對現實中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另一方面,在藝術學話語體系的建構中,我們在參考美學理論話語的同時,也要警惕美學對藝術學的僭越。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羅蒂.哲學和自然之境[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45.

[2]金雅.人生論美學傳統與中國美學的學理創新[J].社會科學戰線,2015(02):172-179.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生活美學視域下的壯族歌圩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6YJC751004)、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藝術現象學視野下的中原曲劇審美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7BWX015)、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7GGJS13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何飛雁,女,博士研究生,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審美文化、文藝美學)

(責任編輯 徐參文)

中國民間藝術論文范文第2篇

2、民間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紋樣元素在現代設計領域中的運用研究

3、民間藝術文化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4、本土民間藝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5、民間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模式研究

6、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7、將民間藝術融入小學美術的教學實踐

8、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

9、幼兒教育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有效措施

10、鄉村振興視域下民間藝術的新價值探究

11、保護民間藝術傳承中國民歌

12、現代美術設計中民間藝術造型及色彩的應用

13、民間藝術資源與《兒童文學》課程融合研究

14、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運用策略

15、新課程理念下民間藝術走進初中美術課堂的應用研究

16、原創繪本融入幼兒園民間藝術教育的實踐研究

17、論城市景觀微更新中的民間藝術元素應用

18、視覺傳達設計中湘西民間藝術的應用

19、浸潤民間藝術表演文化 助推幼兒園課程理念落地

20、淺談民間藝術文化教育在幼兒園活動中的作用

21、用民間藝術點亮小學美術手工制作

22、地域民間藝術融入初中美術課堂的實踐研究

23、后鄉土時代蘇南民間藝術共同體現象研究

24、湖南省雪峰山地區的民間藝術與人文特色

25、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滲透優秀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研究

26、探析視覺傳達設計中民間藝術元素的應用

27、淺談民間藝術在群眾舞蹈創作中的應用

28、幼兒園教學中滲透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

29、繪畫主義攝影在民間藝術傳承中的作用

30、西安民間藝術介入鄉村文旅發展途徑研究

31、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融入策略研究

32、民間藝術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滲透

33、民間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34、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有效融合

35、風景旅游區景觀規劃與傳統民間藝術的關系

36、傳統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特色課程中的運用和研究

37、傳承舞龍文化,感受民間藝術

38、本土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開發與應用

39、非洲民間藝術收藏與投資

40、家園聯動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活動

41、基于柳州市休閑農莊與民間藝術、傳統文化融合的探索

42、簡筆濃墨的林曦明:民間藝術,是他一生的“底色”

43、運用民間藝術豐富幼兒園小班游戲的實踐研究

44、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園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45、土家族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研究

46、有關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幾點思考

47、河北傳統民間藝術傳承與創新研究

48、淺談在幼兒園教學中融入民間藝術文化的策略

49、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藏區本土民間藝術的融入路徑

中國民間藝術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美術圖形;符號

中國民間美術圖形包含大量的素材、多樣的風格、獨特的敘事方法以及本土文化的精神資源。民間美術圖形的獨特之處在于,保留了民間美術圖形的原初特點,作為傳統的民間文化存在。隨著歷史的發展,民間美術圖形必然會產生流變,但是,由于美術圖形局限于民間流傳,具有地域性,所以,其原初性完整地保留下來,也成為現代美術圖形創作的借鑒資源。

一、中國民間美術圖形的傳承

民間美術是古代先民在生活實踐中所汲取的精神財富,與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存在著密切相關性,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民間美術的造型是非常簡潔的,其所發揮的功能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是勞動者的精神需求,而且還易于運用。民間美術有實用價值,更具有審美價值[1]。兩種性質共存,其中的原始形態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被流傳下來,并符號化,在各個領域中廣泛應用,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

追溯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的歷史淵源,原始人對勞動工具的制造,從其實用性向審美性轉向,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強大的藝術性通過民間生活的細枝末節體現出來。傳統民間美術圖形是以實用為目的創作出來的,保留了原發性的美術形式。從中國民間美術圖形的傳承情況來看,主要是以家庭為中心展開的,重在對美術圖形創作技藝的傳承。這種師承的文化傳承方法使得中國民間美術圖形的原初性保留下來。但是,由于民間美術創作的人多沒有接受過系統化的文化教育,重視經驗,缺少文字記載。如果僅僅依賴于經驗傳播而沒有采用文字傳播的形式,通過“口頭”傳播使得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的創作技術可以口頭交流。語言隨性,不需要雕飾,所傳授的技藝更為直觀而生動。文化傳承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各個社會歷史時期都會不同程度地注入時代元素,民間美術圖形是將原初的美術表達形式符號化,使得圖形的純樸性得以維持,使得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個性得以保留。特別是民間美術創造中融入了具有民間傳統意向的精神符號和語言符號,將民間美術符號化則是在民間美術中注入了時代元素,使得民間美術圖形更具有時代感。

中國民間美術圖形的傳承至今,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精神性質的符號,先民創造這樣的精神符號,對這種精神符號持有欣賞的態度,這種精神符號所發揮的價值就再將傳統的文脈延續下去,不至于消失。要對這些符號很好地把握,就要注重符號特征的傳承。作為后人,都要承擔文化傳承的責任。對于民間美術圖形的傳承,就要從民間美術的造型入手,樹立美術圖形的造型觀,對圖形正面肯定之后,對其美的特征準確定位,分析美術圖形的物象諧音以及其隱喻,以在運用民間美術圖形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夠追求形式美,將作品的意象美表達得淋漓盡致。民間美術圖形有其固有的美學結構形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理想,也是延續至今的精華部分。在繼承民間美術圖形的民族風格的同時,還要采用通感聯想的方法,結合使用精神互滲方法,將民間美術圖形中的元素提煉出來并進行創新,賦予其新的內容,實現民間美術圖形多樣化,對于其功能進行改變,實現其使用價值。

二、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的表現手法分析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勞動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積累,與中國民間文化、民族活動等方面內容都具有聯系,具有民族性特點。通常情況下,中國傳統民間美術風格多樣,類別多樣,具體包含繪畫、家具器皿、服飾、剪紙、雕塑、食品等眾多類別,且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藝術特征:首先,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的造型和色彩具有簡潔、識別性強的特點。其次,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是一種優美的裝飾圖形,經常以復合、同構形組合成完整的“意象”圖形,在圖形中包含大量的人生哲理觀、宗教信仰觀等方面內容。最后,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具有實用性和審美性并具的特點,相關人員在進行現代視覺設計過程中需要結合具體場合、具體地方對民間美術圖形進行設計,從而將民間美術圖形中的審美情趣全面展現出來,為中國現代視覺設計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視覺設計[2]。

以苗族的繡花鞋墊為例,這種民間工藝是苗家人們在長期的實踐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歷史非常久遠。通過查閱史志以及有關苗家的歷史文獻就可以明確,繡花鞋墊在200年前就已經在當地盛行了,傳承至今已經成為苗族的標志性符號。苗族姑娘在很小的時候就在長輩的指導下學習這門手藝,使用各種顏色的絲線在鞋墊上繡花草、人物、山水、鳥獸等等。苗家繡花鞋墊就是在鞋墊上繡出專屬于苗家的美術圖形,對于苗家的婦女而言,這也是對她們的聰明才智進行展示的平臺。繡花鞋墊可以作為饋贈品贈送給客人,也可以作為男女之間的定情物。在這種鞋墊的工藝制作中,就是將破舊的衣被洗干凈之后,拆成布塊放在木板上,將淀粉磨成漿之后制作成為糨糊,用來糊布塊,一共糊上5層。曬干之后就會形成布殼,將其剪成鞋樣,上面貼上白色新布,干燥后就可以在上面繡花了。之后進行“絞邊”,即使用條形布扎緊邊縫,再圍繞內邊進行“鎖邊”,使用的是十字繡的做法,鞋墊上沒有圖案的空白處就可以進行繡花創作了。

在繡花的過程中包括有三種做法:第一種做法是使用鉛筆在鞋墊的正面將圖案的正面繪制出來,之后使用手繡;第二種做法是使用剪紙的創作方法創作圖案,將花樣在鞋墊的底面貼好,以花樣為模板進行刺繡;第三種做法是,按照布的紗紋構思圖案,采用手工刺繡的方法。為了保證刺繡的質量,要求繡花針要細,可以避免損傷到布面[3]。使用的花線要光滑、有韌性,粗細均勻,顏色要全,色彩鮮艷,最好是選擇絲質線。繡花鞋墊對花樣圖案的設計是非常講究的,要求圖案不僅要精美別致,還需要刺繡人具有非常好悟性,對于色彩的搭配要準確把握。在刺繡的過程中,要求針腳緊密,刺繡使用的力度要均勻,這樣才可以繡出栩栩如生的圖案。苗家繡花鞋墊的圖案表現手法豐富,充滿著民俗氣息,民族文化底蘊厚重。苗家繡花鞋墊的刺繡手法多種多樣,包括十字繡、平繡、扣鎖、纏針繡等。這些刺繡的針法使用靈活,圖案也變化多端,工藝美術效果非常強。

三、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在應用中求發展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是具有中國民族歷史文化價值的圖形符號,流傳于民間,是當民間文化的一種記載和傳承的方式。民間美術圖形傳承下來,也就是作為一種圖形文化形式傳承下來,后人獲得這些文化信息,更加了解中國民族文化,并從時代發展的角度出發對傳統民間美術圖形予以保護、傳承并創新。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已經被符號化并在各個應用領域中展現其風采,更多地是通過對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合理運用,而且所運用的不是其“形”,而是其“本”,就是以應用的方式將民間美術圖形的內在涵義表達出來。民間美術是美術之源,又是美術之流,是珍貴的民族藝術遺產,透過這些圖形就可以解讀民間豐富多彩的群眾生活,是用藝術的形式將民族生活傳統保留下來。民間美術圖形的特有之處在于,雖然其在表達形式上有所變化,但是保持了本民族的獨特藝術特色,這也正是民間美術圖形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原因。

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包含著豐富的圖形資源、文化內涵,對民間美術圖形合理應用,不僅可以使得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還可以突出應用領域的文化性、藝術性和社會性[4]。

以“喜相逢”的紋樣為例。這種圖案的設計與“太極圖”存在著關聯性。太極圖紋樣是兩條魚形的圖案所構成,一條為黑色,另一條為白色,被稱為“陰陽魚”。“喜相逢”的紋樣在構成上就是對“太極圖”的延伸。在圖形的表達形式上,是采用了“太極圖”的基本骨骼,對于外形經過處理后,依然是運用了圓的基本幾何形狀,從圓的邊緣出發,中間的一條主線呈“S”形走勢,將一個整體的圓形劃分為相對獨立的兩個圖形,而兩個圖形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在中國古代,太極所表達的涵義是原始混沌之氣,對于中國古人而言,其是派生萬物的本源,形象化地將陰陽輪轉表達出來,明確萬物在變化中生成,是相輔相成的。從“太極圖”的構成和形狀上來看,其是相對統一的,構成了和諧的幾何形式,體現出具有深刻哲理意義的美感。將“太極圖”延伸為“喜相逢”紋樣,就是運用了中華民族紋樣中的吉祥寓意,用圖形的形式表達出來。從圖像的表現形式來看,為一上一下、一正一反,圖形生動優美,是對“S”形構圖的突破。

在現代的現代標志設計中,這種圖案被廣為利用,香港鳳凰衛視的LOGO設計所采用的說就是“喜相逢”紋樣。香港鳳凰衛視的臺標就借助中國民間美術吉祥圖形“喜相逢”的圖形,并在設計工程中借鑒了中國傳統剪紙的手藝,將鳳凰的主體使用富于律動的團塊造型進行展現,從而增加了現代視覺設計的文化性。從結構形式上來看,一鳳一凰在圓形的空間中振翅高飛,會給人以鏗鏘和鳴之感,將鳳凰媒體所具備的特點展示出來,也象征著品牌立意高遠,將鳳凰衛視的發展精神準確地表達出來。從LOGO設計上來看,為兩只飛翔盤旋的鳳凰形象,所表達的是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這種不同是可以互補的,是相互交融,體現了融匯的涵義,也是包容的體現,華夏文明從中表達出來[5]。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注意美術圖形中的“意”,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符號形式的差異性,保留其單純、簡潔的手法,運用其表現真誠情感之處,為民間美術與現代藝術的融合鋪平道路從而真正在現代視覺設計中融入民間美術圖形,使傳統民間美術這個古老的藝術在現代的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巍譯,吳美雙.陜西戶縣農民畫圖形的藝術特點[J].考試周刊,2010,(32):49-50.

[2]劉燕.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研究[D].山東大學,2016.

[3]王佳.析中國民間美術與圖形創意之關聯[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科學教育家,2008,(13):384.

[4]范春曉.中國傳統民間年畫的構圖形式初探[J].瓊州學院學報,2012,(03):75-76,72.

[5]宗恒.從“諧音”看傳統圖案在現代的運用[J].美術界,2012,(03):77-77.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

中國民間藝術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父親 歌唱 藝術處理

《父親》這首歌曲是由車行作詞,戚建波作曲的一首中國現代藝術歌曲,是眾多風格歌曲中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往往忽視了一些人類最原始最純潔的東西——愛。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愛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所以,在現代音樂作品中大都以它作為主題。人在社會中有著許多的“愛”,但是只有父母給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在生活中,父親是一個家庭的支柱。為了給子女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他任勞任怨挑起一個家庭最沉重的擔子。在子女的成長道路上,父親往往用他那寬大有力的臂膀支撐起子女的明天。因此,《父親》這首聲樂作品需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藝術處理。

一、《父親》的歌詞含義理解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給予子女的愛是永遠不求回報的。在演唱《父親》這首歌曲時,我們首先必須理解這首歌詞的涵義,這樣才能使這首歌曲的藝術特性充分展現在聽眾眼前。這首歌曲的歌詞分為兩段,第一段歌詞“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忍,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從第一句歌詞就使人想到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愛是無邊的,當子女們意識到時,往往父親已經為了培養子女,為了家庭責任而上了年紀。整首歌曲都圍繞主題進行描寫,從歌詞中我們看到,父親的愛和給子女的保護是子女一輩子也無法報答的。我曾看過劉和剛的一次訪談節目,他說他每次演唱這首歌曲時都會淚流滿面。他是農村出來的,深切體會到父親在他的成長路上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歌詞中反復強調“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并且把這段歌詞用到高潮部分,足以表明詞曲作者的用意,通過這首歌曲來表達對父親無限的敬愛和感激。整曲圍繞著父愛展開描寫,并且抒發了子女的心愿,成功地使這首歌曲的藝術內涵充分展現在聽眾面前。

二、《父親》的曲式及音樂特點

從歌曲上分析,這是一個對比的二段式,調性為G大調。前面有十一小節前奏,后又有四小節的尾聲并對全曲加以綜合的陳述。前奏是一個樂段,分為上下兩個不等長的樂句。第一樂句由重屬和弦到屬和弦的開放,形成了一定的期待感,順利引入到后一樂句。后一樂句由屬七和弦解決到主和弦,整個前奏對全曲在調性上和伴奏織體上做了一定的概括。呈示段是一個方整的樂段,分為上下兩句。第一樂句由四小節構成并落在屬和弦上,形成較為強烈的期待感。第二樂句四小節結束在主和弦上。在伴奏織體上使用分解式和弦,給人一種跳躍但深情的感覺。對比段也是前奏的引申發展,從曲式角度上看具有再現的特點。第一樂句停留在屬和弦上,第二樂句結束在主和弦上。與第一樂句形成主屬呼應關系,二者既有對比又有聯系。尾聲四小節和聲上就是屬和弦到主和弦,對全曲的調性和材料做了一定綜合的概括。在曲式結構上這個對比的二段式也更進一步地體現了父親對兒女博大的愛。

三、演唱《父親》中的技術處理

1.氣息的控制

在演唱中氣息的控制尤為重要,必須做到松中有緊、緊中帶松。這首歌曲屬于抒情的男高音曲目,曲風深情、流動性強。在這段演唱中,旋律起伏不大,平穩流動。在演唱這首歌曲時需做到氣息連貫流暢,換氣點在每個逗、句號之間。每句節拍都過長,所以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氣息的流動,慢慢送氣。第一個字不能讓氣息放得過多,以免造成一句沒完氣息就不夠的現象。每句結尾的字節拍要拖滿,聲音飽滿穩定。使聽眾感覺到歌唱者在述說、在傾訴,以求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對于歌曲的高潮部分,隨著演唱情緒的提高,氣息就更需要加強控制了。往往在演唱歌曲高潮部分時情緒高漲,很容易使歌者氣息不穩、上伏,勢必造成高音破音,喉頭上提等不良方法的產生。這部分第一個“我”字,為打開到位,氣息需加強力度,使聲音通暢、嘹亮、富于感染力。這樣,氣息才能流暢連貫,大大增強聲帶的機能,使聲音感染聽眾、打動聽眾。

2.咬字吐字的處理

《父親》這首歌曲,前面已提到是一首民族色彩較強的中國曲目,對其咬字、吐字也就要求比較嚴格。聽眾最直觀的是演唱者所唱的歌詞,所以咬字必須清晰、清澈。這首歌曲中首先要注意“了”字,應該發“liɑo”而不是“le”,例如:“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忍”應唱成“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liɑo)堅忍”。其次還有“不知不覺你鬢角露出了白發”的“露”字,應該發“lou”而不是“lu”。“再苦再累你臉上掛著溫馨”的“著”字,應該發“zhuo”而不是“zhe”。這三個字容易讓歌唱者在演唱這首歌曲時產生錯誤的咬字,所以在演唱前,我們必須經過了字典的查找與反復的聆聽。選擇歌詞中有關字詞最恰當、最適合的讀音和發聲。在這首歌曲演唱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一些后鼻音與前鼻音的吐字,如“想”“影”“疼”等這些字是后鼻音,而“辛”“鬢”“紋”等這些字就是前鼻音。只有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使聽眾更直觀地理解歌曲本身所表現出的涵義和內容。

3.情感的處理

歌唱藝術最終的體現是“聲情并茂”,沒有真摯的情感是不可能打動觀眾的?!陡赣H》這首歌曲,前面已提到是一首抒情性較強的聲樂作品,那么演唱者首先就必須具備深情的演唱情緒。伴奏部分是進入情感的關鍵,流暢激昂的旋律首先就給聽眾聽覺上的沖擊,從而激起共鳴。前段歌詞中寫到“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忍。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這種情感不但只是表達對父親的一種憐疼與崇敬,更重要的是表達對父親的感激與摯愛。因此這一樂句需要用一種深情、憂傷的情緒來演唱。第二樂句通過伴奏織體上的改變,歌詞進一步深入,我們應該找到情感的升華和激進,為歌曲的高潮部分做好鋪墊。高潮部分是抒情到最高點的一個部分,歌詞中寫到“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這就需要一種堅定、自豪、感動的激昂情緒來演唱,從而表達對父親的敬愛和感激之情。全曲感情色彩需把握一個隱含的“愛”字來演唱,這樣才能將歌曲最終的意境和內涵成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聲樂作品《父親》演唱的藝術處理,我們更進一步領悟到在演唱歌曲時必須從該作品歌詞含義的理解、曲式的分析、氣息控制、聲音的把握、咬字吐字的清晰等方面對歌曲進行演唱的藝術處理,使歌曲的藝術特性完美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而每部聲樂作品,其藝術特性都不同,他們都有不同的創作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蘊,所表現的內涵也就完全不同。在演唱歌曲前需了解演唱作品的內涵及背景,然后去理解歌詞的含義,再投入自己的情感,融合聲音等處理。通過藝術處理后的作品,才是一部成熟的聲樂作品,才能完全展現它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喻宜萱.聲樂藝術[M].華樂出版社,2004.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3]趙梅伯.歌唱的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4]潘乃憲.聲樂探索之路[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聲樂講師

中國民間藝術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古代判詞;藝術風格;裁判文書質量

2016年12月,一份寫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等詩句的詩意判決書走紅網絡。談及詩意判決書,就必然會提到中國古代判詞。中國是一個詩歌之國,而古代判詞也以其優美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和充分的說理論證,將其藝術之美發揮到了極致。

1 追本溯源——古代判詞的發展沿革

中國古代判詞,是古代司法人員依據法律作出判斷和評價的結論。它的范圍比當今的判決書的范圍更廣,即狹義的裁判文書、整個科舉考試的判詞以及文學作品中的判詞[1]。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國古代判詞也經歷從萌芽到成熟直至完善的階段。

1.1 初創階段

古代判詞濫觴于殷商時期,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判詞材料,是西周晚期夷厲時期的亻朕匜銘文[2]。這一時期判詞材料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甲骨文的誕生和實體法與程序法并存的法律體系的形成,前者為判詞的記錄提供了載體,后者使得社會產生了對判詞的需求。但是,判詞材料并非原始判詞,難以反映判詞的原始樣貌??傊?,在漢代以前的判詞,是極其簡單、粗疏的。在當時的判詞中,刑事方面只涉及被告的罪名,民事方面也只劃定了當事人的責任,判決的法律依據和據此裁判的理由偶有見到,案件事實幾乎沒有。因此,漢代以前是古代判詞發展史上的第一階段,為后期判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2 發展階段

唐宋時期,封建法律制度體系、思想和原則都已經確立,古代封建法制趨于成熟,司法判決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可以考察的唐判較多,比如《龍筋鳳髓判》《甲乙判》《全唐文》以及《文苑英華》中收錄的大量判詞。唐判以擬判為主,判詞有“文辭簡練”“表達準確”和“說理充分”三個要求,因此,其缺陷是很明顯的。由于擬判的盛行,在假定的法律事實范圍內,制判者根據既定的事實,作出判決。據此作出的判詞往往忽略了事實的認定與證明,進而影響到法律適用的準確性。

與唐代判詞不同,宋判不僅留存較少,可供考察的主要有《明公書判清明集》和《文體明辯》兩本著作,而且大多為實判、散判。為適應社會發展,宋判重視對案件事實的分析說理,在保留唐判重視分析說理、文字表達準確、簡練的基礎之上,宋判還進行了豐富和發展——引律為判。

1.3 成熟階段

中國古代判詞自明清時期開始步入成熟階段。留存下來的判詞不僅數量頗多,而且內容豐富,如《折獄新語》《醒世恒言》《于成龍判牘精華》《清代名吏判牘選》等。這一階段,無論是在表述、內容還是法律適用上,我國古代判詞都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判詞與訴訟程序緊密相連。而且,還出現了刑名幕吏階層,專門研習法律和公牘文書。

2 獨樹一幟——古代判詞的藝術風格

自明清時期起,古代判詞就確立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從語言特點上看,辭藻優美、旁征博引、聲調鏗鏘、言簡意賅;從內容上看,包括事實、理由和裁判結果三個部分;從邏輯推理上看,三段論的地位無須多言。本文主要談論古代判詞的語言風格。

2.1 言辭華美、聲情并茂

中國古代司法人員所作判詞言辭華美、聲情并茂、對仗工整、邏輯嚴密,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法律價值。如蘇東坡的《風流和尚殺人案》:

“這個禿驢,修行忒煞,云山頂上空持戒。

一從迷戀玉樓人,鶉衣百結渾無奈。

毒手傷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

臂間刺道苦相思,這回還了相思債。

判訖,押赴市曹處斬。”[3]

在此份判詞中,“禿驢”“修行忒煞”“空空色色今何在”等詞都表達了蘇軾強烈的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這一判決從道德和倫理出發,沒有引用任何法律條文;其內容與判定罪過、裁量刑罰無關,但是作為一項重要的證據規則的自由心證卻產生了重大影響。蘇東坡“以詩入判”,將老套的公文變得趣味無窮,也使其判詞名垂青史,在后世流傳開來。

2.2 引經據典、博雅曉暢

司法官員在制判時引用典故來鋪陳事實、闡明道理,以證明自己的判斷合情、合理、合法。判決書引用典故,自然而不潤飾、確切而不堆砌、流暢而不晦澀,從而達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意不盡情”的效果。例如白居易的一份判詞:

“二姓好合,義有時絕;三年生育,恩不可遺。鳳雖阻于和鳴,鳥豈忘于返哺?旋觀怨偶,遽抵明刑。王吉去妻,斷弦未續;孔氏出母,疏綱將加。誠鞠育之可思,何患難之不救?況不安爾室,盡孝猶慰母心;薄送我畿,贖罪寧辭子蔭?縱下山之有怒,曷陟屺之無情?想芣苢之歌,且聞樂有其子;念葛藟之義,豈不忍庇于根?難抑其辭,請敦不匱。”[4]

本判共127個字,幾乎句句用典,共計10個典故。典故雖然多,但是毫無堆砌、拼湊之感。在勸誡甲父子要懂得“蔭庇其母就是蔭庇其根”的道理時,引用《左傳·文公七年》中“葛藟猶能庇其根”的典故;在勸誡甲子銘記母恩時引用了《詩經·小雅·蓼莪》;用《漢書·王吉傳》中的“去婦復還”,描述甲的妻子有返家的意思。此類例證還有很多,無不彰顯著典故在判詞中的妙用。判詞引用典故,知情動理,文風清雅,充分體現了判詞引經據典的法學價值。

2.3 措辭簡潔、短小精悍

與現代的裁判文書相比,古代的判詞以措辭簡潔、短小精悍見長。如《于成龍斷馮婉姑抗婚案》一案的判詞:

“關雎詠好述之什,周禮重嫁娶之儀。男歡女悅,原屬恒情。夫唱婦隨,斯稱良偶。錢萬青譽擅龍,才雄倚馬;馮婉姑吟工柳絮,夙號針神。初則情傳素簡,頻來問字之書;繼則夢隱巫山,竟作偷香之客,以西席嘉賓,作東床之快婿,方謂情天不老,琴瑟歡諧。誰知孽海無邊,風波忽起。彼呂豹變者,本刁頑無恥,好色登徒;恃財勢之通神,乃因緣而作合。婢女無知,中其狡計;馮父昏饋,竟聽讒言。遂以彩風而隨鴉,乃使張冠而李戴,婉姑守貞不二,至死靡他,揮頸血以濺兇徒,志豈可奪?排眾難而訴令長,智有難能。仍宜復爾前盟,償爾素。月明三五,堪諧夙世之歡;花燭一雙,永締百年之好。馮汝棠貪富嫌貧,棄良即丑,利欲熏其良知,女兒意為奇貨。須知令甲無私,本宜懲究,姑念緹縈泣請,暫免杖笞。呂豹變刁滑紈绔,市井浮徒,破人骨肉,敗人伉儷,其情可誅,其罪難赦,應予杖責,儆彼冥頑。此判。”[5]

此判短短300個字左右,對仗工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文辭優美、駢散結合、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整體看起來干凈利索。若是將該案放到現在,其判決書可能要寫洋洋灑灑上千字,與古代言簡意賅的理念背道而馳。

2.4 聲調鏗鏘、富有氣勢

法官在某些情況下扮演語言家的角色。凡是認真對待自己和自己立場的法官都承擔著任務決策和口頭表達的雙重任務[6]。由此可見,法官不僅是居中的裁決者,還是善言的說理者。至于如何說理能讓人們接受,以增強判決的公信力,還要看古代司法人員的判詞。著名詩人元稹曾有一判,即《怒心鼓琴判》:

“感物以動,樂容以和。茍氣志憤興,則琴音猛起,倘精察之不昧,豈情狀之可逃。況乎乙異和鳴,甲惟善聽??酥C清響,將窮舞鶴之態,俄見殺聲,以屬捕蟬之思。憑陵內積,趟數外形。未平君子之心,翻激小人之慍。既彰蓄憾,詛爽明言。詳季札之觀風,當分理亂。知伯牙之在水,豈日講張。斷以不疑,昭然無妄。宜加黜職,用刺褊心。”[7]

樂乃是人心對外物的感受,此判不僅闡述了用詩表達人的志向、用歌表達人的情感的一般原理,更敘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古代君主通過統一“樂”以達到統一民心的目的。當代法官們“流水作業”式的裁判文書,雖然說理透徹、邏輯嚴密,但是卻沒有古代判詞那種聲情并茂的氣勢貫注其中[7]。反觀古代判詞,氣勢充沛、聲調鏗鏘、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

3 鑒古知今——現代裁判文書的反思

如今的判決文書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案情、事實與理由和判決結果,但是事實認定部分含混不清、裁判理由缺乏論證過程、法律條文引用缺乏解釋等現象十分突出。而古人把“曉之以情”和“動之以理”當作兩大說服策略,故“情理化說理”和“文學化表達”也是我國古代判詞的兩大優長。知往鑒今,當代法官應該從中汲取養分,力圖作出“情理兼顧”“文采斐然”的裁判文書。

3.1 影響裁判文書的因素

我國的裁判文書處于一種不斷摸索的階段,就現狀而言,裁判文書的質量不容樂觀,其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受觀念、制度和制作主體三方面的影響比較大。首先,在傳統“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的影響下,法官在撰寫法律文書時,強調案件的結論報告、忽視裁判文書的制作,強調對案件事實的描述、忽視對裁判理由的論證,這就導致了裁判文書中論證和推理不足。當事人往往只看判決結果,而對其中的論證說理漠不關心,很難產生共情,裁判文書的公信力自然不會很高。

其次,制度方面的因素也影響著裁判文書的制定。一方面,在職權主義模式的影響下,法官先進行書面閱卷,遵循過往審判經驗,先入為主,導致法庭審理流于形式;而在法院內部,在院庭長審判監督下,法官十分重視結案報告的書寫,忽視裁判文書的制作,使得裁判文書稍顯粗糙。另一方面,裁判文書的考評缺失。與判例法國家追求優秀的裁判文書不同,我國法官一般沒有這種追求。因為無論裁判文書制作得有多么完美,其判決理由也不可能像判例法國家那樣當作法律來用。案件質量由“發回重審情況”“改判率”等指標決定,法官通常更重視案件質量,不會在意那些“華而不實”的裁判文書。一般情況下,當上級法院“掌握”否決下級法官辛勤工作的最終成果乃至下級法官“命運”的“大權”時,下級法官自然不會花精力在判決文書的撰寫上。

最后,法官的素養也會影響裁判文書的制作。在案件數量多、人員配置少的條件下,法官“一人分飾數角”,要審理案件、調查取證和歸檔等,難有精力來精心制作裁判文書。另外,裁判文書的制作也受限于制作法律文書的主體的素質。在法院隊伍,尤其是基層法院中,法官的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總體上還比較低。

3.2 提高裁判文書質量的構想

中國古代判詞具有濃郁的文學色彩,極具說服力和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定紛止爭的司法目的。提高現代裁判文書的質量,可以從古代判詞中汲取養分,使裁判文書融情入理,富有“詩意”。

首先,必須轉變輕視裁判文書制作的觀念。在古代,判詞之所以受到極大重視,是因為判詞的制作一直被視為歷代科舉考試的必修科目和選官標準之一。因此,要提高當代法官的制判水平,就要充分認識到優秀裁判文書的有益之處,轉變“重實體、輕程序”“重結案報告、輕裁判文書”的傳統理念。其次,要建立裁判文書考評制度。為制定一套具有操作性的考核標準,不妨從修辭、格式等方面入手,同時嚴格把關法官的選拔、培養、激勵、淘汰等環節,以提升法官的個人素質和法官隊伍的整體素質。再次,裁判文書的說理可以借鑒注重喚起當事人的親情、友情、愛情的古代判詞,如今這些情感因素依然烙印在人們心中,值得當代法官在制判時加以運用。最后,增加裁判文書的“文采”。若判詞表述沉悶,毫無生氣,無論說理多么嚴謹,當事人都很難產生共鳴;但是如果是在一種活潑生動又不失邏輯的語言環境中,當事人不僅樂于傾聽,還能口口相傳。因此,在制作裁判文書時,可以巧妙地運用比喻、對比、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來增加裁判文書的“文采”,增強其可讀性。

4 結語

美麗如詩、理法交融的中國古代判詞,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其擁有的法律價值和文學價值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盡管古代判詞中法律的嚴肅性和神圣性與當代判決書相去甚遠,但依然能為如今的法制建設和司法改革注入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 汪世榮.古代判詞研究[J].法律科學,1995(3):79.

[2] 黃霞.中國古代判詞的情理與文采[D].湘潭大學,2017.

[3] 林語堂.蘇東坡傳[M].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110.

[4] 夏婷婷.唐代擬制判決中的法律發現[D].吉林大學,2010.

[5] 范忠信.于成龍斷馮婉姑抗婚案[J].中國審判,2006(11):76.

[6] [美]索蘭.法官語言[M].張清,王芳,譯.法律出版社,2007:37.

[7] 楊興培.中國古代判詞的法學與文學價值[J].北方法學,2013(05):150-160.

作者簡介:張玲(1995—),女,湖北利川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法學理論。

上一篇:景觀設計畢業論文下一篇:人物形象設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