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

2023-09-17

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第1篇

春秋:創立;戰國:蔚然成大宗; 秦朝:遭打擊;

漢朝(漢武帝)正統地位;魏晉-隋唐:三教合一,面臨挑戰 宋明:改造后理學成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發展。

一、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歷史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①經濟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③階級關系上: 士階層崛起④學術上:私人講學出現, “學在民間”

2、主要流派

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哲學:主張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莊子主張世界萬物都相對、放棄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③、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④、儒家:孔子主張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復禮、有教無類;

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民貴君輕、性本善; 荀子主張仁義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惡。

3、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和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㈠、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

1、形成背景 ①、漢武帝初期社會危機加?。褐T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三大問題) ②、道家無為而治思想不適應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需要。③、漢武帝舉賢良對策,選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思想主張:A.為加強中央集權,提出“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B.為加強君權,提出 “君權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C.為鞏固統治秩序,提出 “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

4、歷史意義:他的主張適應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一的需要; 漢武帝加以實行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目的: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統一。

2、措施: 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學家參政 ③教育:以儒家五經為教科書〔詩書禮易和春秋〕,興辦太學和郡縣學

3、影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學

㈠、產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地位;漢唐以來三教合一趨勢的推動;

兩宋時期社會矛盾尖銳,統治階級需要新的統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1、程朱理學: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綱五常,朱熹特別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明天理的途徑是“格物致知”。

2、陸王心學: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核心思想);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認識論)。

3、二者異同

①、同:都繼承了孔孟思想、主張理是宇宙萬物本原、以綱常倫理維護君主專制、重視主觀意志的作用。 ②、異:

a、對天理的定義不同:程朱認為是外在的理〔客觀唯心主義〕,陸王認為是內在的心〔主觀唯心主義〕。 b、認識理的方法不同:程朱主張格物致知,陸王主張知行合一〔通過反省內心得到天理〕。 ㈢、理學影響

1、消極影響:用綱常倫理約束人們,維護君主專制,扼殺了人的自然欲求。

2、積極影響:注重氣節品德,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四、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1、產生背景: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封建制度衰落 •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階級上:新興市民階層日益強大 •思想上:程朱理學仍占統治地位,西學東漸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張,影響

• ①、離經叛道的異端李贄:挑戰孔子和儒學的正統地位; • 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欲”主張,強調人的正當私欲。 • 評價: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是反封建的先驅。 • ②、黃宗羲: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工商皆本。 • 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③、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思想,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區別對待亡國與亡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 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唯物論),物質是可知的(認識論);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辯證法)。 • 影響: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 歷史影響:明末清初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

?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異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國”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國”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 墨家的兼愛、非攻——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 為何中國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沒有形成像西歐啟蒙運動那樣波瀾壯闊的景象?

1、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較為脆弱,缺乏強有力的物質基礎。

2、強大而頑固的傳統文化的束縛和影響。

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第2篇

從發掘出土的文物小看,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中已出現了陶笄、骨笄以及骨簪等束發器。顯然,新石器時期首飾的種類比舊石器時期“山頂洞人”洞穴中發掘的原始項鏈擴大了許多倍,也進步了很多,不僅有發飾、頸飾,還有許多裝飾用的玉佩及梳頭用的骨梳。到了殷商時期,社會的生產力進一步提高,首飾的種類及造型更為豐富,除了大量的木制、骨制首飾外,玉石及銅器也廣泛應用在首飾制作中,首飾的造型精美,以雕刻、鑄造的工藝方法制作為多。

周代的首飾在此基礎廣進一步發展了,由于分封制的確立,首飾的佩戴法也有了一定之規,在各種禮儀活動中人們所佩首飾都有一定的要求,在首飾的造型上,比前代更為生動細致。多以現實生活中所見的動物及人們幻想中的動物形象結合起來”

春秋戰國時期戰事頻繁,服飾較前代有所變化。各國已經不完全遵守周太子的制度,首飾都是以簡為主,多以腰間系帶佩玉,發上佩以簪釵作為裝飾。

秦漢時期服飾變化發展較快,西漢除年服飾以金鐵串結而成的項鏈,顯示出漢代金屬工藝。前期的金首飾中,有金鐵串成的項鏈數串,其中一串有小全珠193顆,小間的珠粒較大,并以小管壓成15粒不等的珠聯管,飾有100余顆模制的八方形珠,下垂一個花穗飾。整串項鏈均以金鐵串成,造型別致,技藝高超。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首飾以假鬢、步搖為多,俗稱珠松。這個時期的步搖、鈿、釵、鑷等頭飾發展得更加完善。另外,手鐲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并已有許多有關手鐲的記載。手鐲有條脫、跳脫、腕闌、臂釵、釧鐲等多種名稱,造型也很豐富。

隋唐時期,按照《車服志》中所說,后妃及命婦的服飾中必佩首飾。如皇家服飾中有白玉雙佩,十二鈿、大小花十二枝等?;侍渝氖罪椫锈氣O緇衣,首飾花減為九枝九鈿;按照身份的不同,花釵樹鈿的多少也就不同。

隋唐婦女的發髻式樣非常豐富,因此在婦髻上配有眾多的首飾,常見的有梳、蓖、簪、釵、步搖、翠翹、搔頭等。插載的釵梳多至十數種,除了金銀骨玉的簪釵外,名貴的象牙也披用于制鈿釵之用。當時,金粒鑲工藝從黑海沿岸的希臘地區傳到中國:用細小的金顆粒鑲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屬的表面,以形成各種圖案的裝飾藝術,這種工藝與金絲鈿工裝飾相結合,被廣泛地應用在唐代的首飾制作中。

在唐代,盛行在臉部額間貼以花鈿的裝飾,隋唐時期項鏈的運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為多,較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業四年的一件金項鏈,佩戴者是一個9歲的貴族小女孩,殉葬品豪華奢侈。項鏈的“鏈條”由28顆金珠構成,每顆金珠上都鑲嵌著各色寶石,上有鑲刻著鹿紋的藍色寶石搭扣,下有雙層項墜,一層由金鑲寶石作成花形,另一層垂下一個滴露形的玉石。這件項鏈制作極其精致,在金玉寶石的搭配上取得丁良好的效果,顯得高貴富麗,體現出隋代的鈿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 瓔珞,又稱纓絡。梵音為“枳由羅”,原為印度的一種飾物,多以線繩穿連花朵佩戴于頭上或身上。隨著佛教藝術的傳人,在唐代大量出現,尤其以佛教繪畫、泥塑、石雕中多見,并與我國原有的頸飾、配飾相結合,產生了更為復雜美觀的樣式。

宋元時期中首飾的發展已臻于完善,工藝水平也愈加提高。此時期婦女所用首飾種類繁多,宮廷命婦首飾仍襲前制,按等級分類,名稱賂有不同。

宋代以后,巳出現了彈簧式的首飾結構,如宋代出土的彈簧式“套鐲”,造型是以扁圓形的金銀條做成螺旋圈,有的多達數十圈,在圈上還雕刻有相關的花紋。

明清以后的首飾,多為大家所熟悉,出土的首飾以及流傳下來的首飾很多,明代命婦的首飾比前代更為豐富,如皇后禮服冠上飾九龍四風,加大小花十二枝,冠兩側各有十二博鬢,十二花釵,有的時期在此基礎上還要加飾珠玉鋼花、金龍翠云、并垂朱滴?;侍渝?、親王妃及公主等人的首飾物也各有規定。

明清時期的項圈、項鏈、瓔珞等首飾.制造得都很講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和在金上鑲嵌寶石等方式,有的還在金項圈上附加一’些絲絳和垂件,婦女、男子均有佩戴。

從制作及藝術風格上看,明清時代的首飾有兩個相反的特點:一是復雜繁瑣,集各種名貴材料于一體,工藝制作的水平也很高,加以金為骨,在其上盤絲壘絲,鑲嵌珠寶;有的以玉為骨,包金鑲銀,梢雕細刻,還附加復雜的垂飾。二是極為簡補,不在金、銀坯上加飾任何紋樣和裝飾,金鐲銀圈或玉環由本身材料的質地展示出自身美感。另外,還有一種稱為“蝦須鐲”,它是一種細細的金環,鑲嵌著一顆大珍珠,看上去既清新又別致.介于繁復與簡樸之間。這種手鐲在明清時期為眾多婦女所接受,流傳了很長時期。

明清以后流傳下來的大量首飾,一般都采用深浮雕的方法,再精心裝飾上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且充分利用了各種玉石的特殊效果,因此給人一種風雅得體的感覺。所用的寶石不僅以光澤和珍稀取勝,它還以顏色的適當配合見長。明代以后,玉石在首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盡管珍珠、碧空以及其他寶石都很豐富,但玉石特別是白玉一直是人們欣賞的對象。

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第3篇

一、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綜述

1、先秦藝術發展綜述

該時期, 藝術主要分為夏、商、周 (西周、春秋、戰國) 三代美術。隨著社會性質的改變藝術也在進步, 各種工藝逐漸變得精湛, 如青銅冶煉、陶器制作越來越成熟, 藝術上有著巨大發展, 如工藝美術、雕塑、繪畫、書法、建筑等。

2、秦漢藝術發展綜述

秦漢時期繪畫藝術出現了無與倫比的想象, 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 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不同體現。

在漢朝時期是厚葬盛行的時代, 當時人們通過使用畫像石和畫像磚來修建墓室和祠堂等, 畫像多以現實生活的描述為主, 也有一些傳播思想的繪畫, 以表達當時人們的精神追求。漢代的繪畫技巧還不是很成熟, 做不到細致的描繪, 只是在畫像磚石進行粗略的形體的大致勾勒, 雖構造簡單, 卻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質樸風格質樸, 給人的感覺自然平實, 線條明顯顏色分明, 有著自己獨特的裝飾趣味。這些堅硬磚石流傳至今仍有著獨特藝術特色, 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3、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的發展

到了這個時期繪畫技巧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繪畫形式以長卷為主, 呈多樣化風格,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山水畫和花鳥畫。在繪畫技術上開始注重細節的描繪, 講究畫的氣韻、氣質、傳神的描繪特點, 主要以顧愷之和謝赫為代表。

這一時期藝術文化的發展有著質的飛躍。藝術文化的發展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社會在戰亂破壞下, 更需要各地之間進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其次當時佛學興起和士族的產生, 都對美學藝術文化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這一時期人們個性張揚, 精神得到解脫, 掙脫以前的精神束縛, 思想的自由使繪畫藝術得以蓬勃發展。壁畫、漆畫不再像以前只是簡單勾勒, 從技法到形式都有很大進步, 講究細致的描繪。這個時期, 人們開始把繪畫題材轉向山水、動物、人物, 但是思想還是有點受到傳統影響。

4、隋唐繪畫藝術的發展

人物畫逐漸走向成熟;山水畫獨立成科;花鳥畫分科獨立。

隋、唐、五代時期 (581年—960年) , 是中國古代繪畫全面發展的時期。畫家在不斷吸收近域與外來影響的基礎上, 藝術表現技巧更加豐富, 創建題材也空前廣泛。人物畫愈發注意反映現實生活, 和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山水畫分出青綠和水墨兩大體系, 并產生南北不同的地域性風格;花鳥畫創立工筆設色和水墨淡彩、沒骨等多種表現方法。宗教畫亦顯得更為絢麗多彩。

5、五代宋元繪畫藝術的發展

1) 五代時期

五代時期題材上注重反映現實生活, 技法上力求寫實, 許多人物畫帶有肖像寫真性質, 刻劃細致入微。南唐畫院的畫家顧閎中、周文矩、王齊翰、衛賢等, 尤其擅長寫實人物畫, 頗有盛名。

2) 宋元時期

宋朝主要特點是:職業畫家的活躍、宮廷繪畫的興盛、士大夫繪畫潮流的形成、題材風格的多樣化。

城市的繁榮使繪畫商業化, 因而產生了一批職業畫家;由于皇帝的喜好而設立畫院, 使一時名家都集中于宮廷;文人士大夫把繪畫視為文化修養以及風雅生活的重要部分;繪畫題材內容廣泛、風格多樣。

元畫家繼承借鑒了遼、金、宋;元民族歧視嚴重, 文人失意, 文人畫推向高潮, 山水畫出現“元四家”。

6、明清繪畫

明初崇尚宋代畫風的畫家遍于宮廷、民間, 明代中期文人畫重新復興于蘇州, 后期士大夫文人畫更是向獨抒性靈發展, 以畫為樂、以畫為寄。

明清變革, 并沒有割裂繪畫的傳統, 清代仍然畫派林立, 摹古、創新各行其道;文人畫、西洋畫也對宮廷繪畫產生了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文人還以畫為生、以畫泄憤, 金石書法的剛健之風也溶入了繪畫。民間繪畫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為中國古代繪畫的最后輝煌, 清代繪畫已呈現出發生奇變的傾向, 為近代中國繪畫的改革作好了準備。

二、近現代我國繪畫藝術的發展

發生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 中國許多城市被強行化為通商口岸, 在這種中西方思想的沖撞下就出現了比較商業化的以及雅俗共賞的“海上畫派”與“嶺南畫派”。在這種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下, 部分畫家堅持傳統繪畫藝術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發展, 領頭人有黃賓虹、齊白石、傅抱石、潘天壽, 被人們稱之為“齊黃潘傅”。不過還有很多的畫家是從外國留學回來的, 他們的想法就是將中西方文化進行交融, 學習西方的優秀繪畫藝術, 以此來推動繪畫藝術的發展, 主要的領頭人物是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 被人們稱之為“林徐劉吳”。在抵抗日本帝國主義斗爭的時候, 我們國家的愛國畫家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反法西斯斗爭中, 出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帶有激勵斗志意義的優秀畫作, 比如蔣兆和的《流民圖》, 徐悲鴻的《奔馬圖》、《醒獅》等。在戰爭結束之后, 一部分畫家選擇去西方國家繼續學習, 借鑒西方畫作的長處, 張大千就是代表。它的很多畫作被世人賞識, 很多人叫他為“東方的畢加索”, 可見對他的認同。而留在大陸的很多畫家也在逐漸形成南北互相呼應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來, 對畫壇的沖擊也很大, 不過也是一種沉淀。“筆墨當隨時代”, 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崇尚藝德、不斷創新的李可染、陸儼少是其中的佼佼者, 經過他們艱辛的努力, 中國繪畫藝術由古典向現代轉換, 進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海上畫派”與“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繼承與開拓的四大家容西創新的四大家為民憤世的蔣兆和繪畫“大千世界”的張大千推陳出新的“北李南陸”。

在現在中國畫家中, 有許多維護或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 不接受西方繪畫影響的, 也有許多倡導西方古典寫實美學或近代美術與傳統美術的融合, 幾十年來, 融合型繪畫成為主流。

摘要:中國的繪畫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自從奴隸制社會開始我國就出現了繪畫的藝術形式, 歷經幾千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很成熟了, 下面就我國繪畫歷史的演變與發展進行歸納, 方便我們了解繪畫的歷史, 更好的創作出繪畫作品。

關鍵詞:繪畫,時期,發展

參考文獻

[1] 鐘躍英, 丁巧巧, 馬文啟.中西美術發展史比較年表·簡編[J].美苑.1990 (03) .

[2] 梁得所.近代中國美術發展史[J].藝術探索.1997 (02) .

[3] 束文斌.淺論變形的發展[J].陰山學刊.1989 (04) .

[4] 王文儉.堅定信念大道無形[J].美術大觀.2001 (02) [9].美苑1990年總目錄[J].美苑.1990 (04) .

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第4篇

“巫”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傳統, “在中國的古史里, 巫和巫師已經可以向上推到公元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代”, 時至今日在中國的某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有巫的存在。

巫的出現可能是源于對身邊神秘的自然事物的力量的未知和敬畏, 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將其神化, 由此產生的一種自發的崇拜。在早期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解決或解釋不了的問題, 這時就需要通過一些儀式來溝通他們的神靈以尋求幫助?;蚴窃谟龅綖牡湑r的尋求庇佑, 或是求神賜予豐收, 或是求神給予某種指示等等?!秶Z·楚語下》記載:“民之精爽不攜貳者, 而又能齊肅衷正, 其智能上下比義, 齊圣能光遠宣朗, 其明能光照之, 其聰能聽徹之, 如是則明神降之, 在男曰覡, 在女曰巫。”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知道, 早期的巫覡主要是自然產生, 只能有特定的人才能與神取得溝通成為巫覡。

2 巫在權力中心

2.1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事實上, 在無數次的宗教活動中, 總有某些巧合在施行巫術的過程中靈驗了, 取得了預想的結果, 于是認定該人有特殊的巫術技能。這部分人開始得到群眾的信服, 越來越多的主持祭祀, 專職的巫覡開始出現。這些專職巫覡因為可以溝通天地, 與神進行直接的交流, 而得到非同一般的社會影響力。當部落的福利被認為是有賴于這些巫術儀式的履行時, 巫師就上升到一種更有影響和聲望的地位, 而且很容易地取得一個首領或國王的身份和權勢。正是由于巫覡更有可能通過其超然的影響力和聲望來達到權利的集中, 早期的部落首領大多都是由巫覡來擔任。

巫覡可以通過其崇高的影響和聲望來達到集權目的, 從而成為部落的首領。這一過程可以是隨時間的推移而自然形成的, 也可能是巫覡為滿足私欲而極力去促成。在共有財產向私有財產演變的過程中, 階級分化開始產生, 貴族與貧民出現。很明顯有別于普通群眾有高貴社會地位的巫覡, 更容易占有更多的財產占據統治地位。

在東南沿海的良渚文化余杭瑤山遺址中發現的瑤山頂部祭壇上的墓葬中, 南列墓地出土的琮、鉞共為一人的隨葬物。琮為巫覡在巫術活動中借以溝通天地的重要法器, 是神權的象征。而鉞這種兵器通常作為軍事權的象征來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利。而兩者共為一人隨葬物說明在這一時期王權與神權已集于一人。在一些傳世的古文獻中也不乏大巫作為部落領袖的記載。如《史記》中有“帝顓頊高陽者……依鬼神以制義, 治氣以教化, 絜誠以祭祀。”。而禹“薄衣食, 致孝于鬼神。”且在治水過程中對各個河神、山神進行祭祀。由此可見禹不僅作為部落聯盟首領, 也是一名大巫。

2.2 巫退出統治階層

同為政治領袖和精神領袖的“王”, 無疑更有利于加強統治從部落聯盟向專制主義國家演變。隨著這一過程的進行, 國家機構不斷完善, 王權與神權矛盾尖銳。在部落聯盟的過程中, 各個部落不斷加入聯盟或通過戰爭而被兼并, 部落的巫也隨之并入了聯盟的巫覡集團, 從而使巫覡集團不斷擴大, 多個大巫并存的局面開始出現。巫覡集團的出現是“王”與“巫”分離的開端。這些大巫都擁有巨大的權利,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既立三年, 不明, 暴虐, 不遵湯法, 亂德, 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 伊尹攝行政當國, 以朝諸侯。”代表巫覡貴族集團的伊尹能囚禁作為群巫之長和政治領袖的帝太甲, 這說明了王權與神權的矛盾已經表現出來。在殷商后期階段, 帝紂“好酒淫樂, 嬖于婦人”“使師涓作新淫聲, 北里之舞, 靡靡之樂”, 而沒有類似伊尹之類的人能將其囚禁、流放以行德政, 可見晚期的殷商由于權力機構的不斷完善, 商王的權威在某種程度上已高于巫覡集團所代表的神權。

到西周時這一變化更加明顯。由于政治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也由于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現, 神權政權開始衰落。與之而來的是巫覡的地位的急劇下降。隨著禮樂制度開始逐步建立起來, 禮樂祭祀體系的形成, 要求對巫的職能進行分化, 成為分工更為細密的神職人員, “即在政府的巫覡變成了‘祝、宗、卜、史’四種官員。”這樣巫覡集團進一步官僚化, 成為僅為王權服務的神職官員, 而遠離政治中心。周只是借助巫覡的祭祀來確立其禮制的等級觀念, 從而鞏固統治。春秋“禮崩樂壞”時期孔子對禮制進行改造, 將其中的等級觀念轉變成人們自覺的一種道德追求, 巫元素基本被剔除。因此, 可以說, 周代的禮樂制度是人類學意義上的巫徹底走向衰落的標志。巫由此推出政治舞臺。

3 結語

中國古代的巫起源非常早。就政治層面上的巫來說, 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影響深遠。巫的超凡影響力和崇高威望使集權成為可能, 是導致王權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早期的巫與王合而為一, 部落首領即是群巫領袖, 王權與神權集于一人。而后隨著國家的出現, 國家機構的日趨完善, 特別是禮制的確立使巫作為維護統治的工具開始官僚化, 成為專門負責祭祀的機構, 失去了決策國家大事的途徑, 從而退出了統治

摘要:“巫”在中國古代作為一個特殊群體, 早期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一般擔任部落領袖。在中國早期的一定時期內王權與神權集中在一人。隨著以巫覡集團為代表的神權和以王為代表的王權矛盾加深, 斗爭加劇, 西周禮制的確立使一部分“巫”成為專為統治階層服務的官員而退出統治階層。春秋戰國時期, 由于禮制的崩壞, “巫”的社會地位進一步下降。

關鍵詞:巫,王權,神權,社會地位

參考文獻

[1] 張光直.中國古代王的興起與城邦的形成.見楊楠編:考古學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 宋兆麟.巫與巫術[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9.

[3] (英) 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7.

[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瑤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J].文物, 1988 (1) .

[5] 童恩正.中國古代的巫[J].中國社會科學, 1995 (5) .

[6] 袁超.巫和巫術與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關系的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 2012.

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第5篇

一、中國環境規制演變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世紀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環境污染問題凸顯。在這一時期, 中國國務院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的政策, 而且批準并組建專門的環境管理機構。

1972年, 中國參加人類環境第一次會議后, 制定了環境管理保護“32字方針”;1979年, 《環境保護法 (試行) 》頒布, 這是中國第一部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 使得環境保護有法可依, 標志著環境規制體系的形成, 為實現經濟與環境均衡發展的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進入20世紀80年代, 環境問題影響經濟發展愈發明顯, 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任務艱巨而重大, 在全國第二次環保大會上, 通過了三大環保政策, 并確定“環境保護”為中國的基本國策;1984年頒布實施的《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若干決定》, 明確了有關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等重大問題的處置意見, 同時也對用于環境污染防治的資金來源作出詳細的說明;隨后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環保專門法、自然資源法并發布了一系列的環境標準, 環境規制不斷細化和深化。

環境管理機構在這一階段也取得較快發展。1971年成立環境保護辦公室;1973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后, 中國開始創立國家環境管理機關, 設立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 組建城鄉建設環保部, 內設環境保護局;1984年成立國家環保局?!董h境保護法 (試行) 》對環保機關的職責做出了明確指示。這些都標志著我國的環境規制體系化的開端。

第二階段 (20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90年代末)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粗放型、高能耗的生產狀況給生態環境帶來更為嚴峻的挑戰, 中國環境立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一方面要對原有的環境立法進行完善和修訂, 一方面急需頒布更多、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法治法規來約束和防止企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行為。

1989年, 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保護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1991年, 實施《超標污水排污費征收標準》;1992年, 制定并實施了《征收工業燃煤SO2排污費試點方案》;1995年, 出臺《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1997年, 實施《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劃分方法》。截至1997年底, 中國共運行有6部環境法律, 9部資源環境法律, 關于環境保護的行政法規多達28件;為了環境保護而實施的國家環保標準有300多項, 行業標準29項。這些法律和環保標準為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深刻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 積極推動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環境管理機構發展方面, 1988年國家環保局獨立運營, 由國務院直屬領導。國務院明確其職能以加強對環境的管理。全國各級政府部門均設立相應的環境管理部門;1993年設立全國人大環保委員會, 自此, 中國基本建成了環境監管機構和監管體系。

第三階段 (20世紀末至今)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斷深化, 面對環境出現的新問題, 中國的環境保護立法領域進一步拓展, 內容進一步深化, 環境立法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進展?!逗Q蟓h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規的出臺, 對現運行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進行了有效修訂和完善。

環境管理機構發展方面, 1998年, 組建國土資源部, 主要負責規劃保護自然資源的工作;2008年, 組建環境保護部, 參與更多國家發展規劃決策, 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進程。地方環保部門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形成一個統一監管與分級分部門監管相結合的環境監管體系??傮w來說, 中國的環境保護已經由原來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 逐漸步入防止污染與經濟發展并舉;從點源治理, 逐漸向區域綜合治理發展變化;從污染尾端進行治理, 逐漸轉向全過程防治污染。

現階段中國已經形成以《環保法》為核心, 以環保專門法、資源法、環保法規、地方性環保規范性法規為主要內容的環境保護法律規制體系。

二、中國環境規制實施的主要工具

(一) “命令——控制”規制工具

中國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命令——控制”型工具。“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 是指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 并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強制要求企業執行, 如果企業違反相關法律或規定, 就會有環保部門進行處罰, 企業不能選擇, 只能遵從。例如“三同時”制度等。

“命令——控制”型工具的優點在于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約束性和高效性。但“命令——控制”型規制工具也有不足, 如規制效率較低, 規制成本較高, 規制標準不易確定等。

(二) 市場化規制工具

規制工具市場化, 是指政府在市場經濟運行中, 通過利用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的排污行為, 不明確規定排污的標準。其最主要的特點是給予企業自主選擇排污行為。

1. 環境稅

環境稅是政府根據污染排放量征收稅費, 政府限定企業排污量。此時主動權在污染排放者。理性的企業選擇是將污染減排的邊際成本等于稅費, 如果企業的污染減排成本高于環境稅, 那么企業會選擇排污, 如果低于環境稅, 企業會選擇減排, 直至兩者相等。

2. 排污權交易

排污權交易是指政府制定污染總體排放水平, 并將分成若干排污權, 每個排污權代表一定量污染排放權利, 在一定的市場制度下, 允許企業內部之間可以出售交易多余的排污權, 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買進還是出售所擁有排污權, 這樣政府的污染控制行政行為就變成了市場行為。相比環境稅, 排污權交易是一種控制污染總量較為有效的手段。該手段優點在于成本較低, 靈活, 排污權交易的價格是由市場的運行自發調節的。政府只需根據環保目標制定一個總體排污水平, 這樣既可以實現環保目標, 又可以降低資源的配置成本。但缺點是容易造成污染物排放過于集中某一區域, 可能會導致嚴重環境問題, 對環保目標的實現造成阻礙;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對稱, 可能造成市場交易成本過高。

三、環境治理效果分析

目前, 我國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 對環境管理的領域不斷擴大和手段不斷豐富, 水平不斷提高, 努力形成經濟與環境相容的均衡發展模式。

中國污染防治規劃發生重大的變化。1972年從開始重點集中治理工業污染, 80年代,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 加快產業合理布局步伐, 積極進行技術創新, 綜合防治環境污染;90年代后尤其是進入到21世紀, 工業污染防治從污染尾端進行治理, 點源治理轉向流域區域治理, 從單純的污染防治, 向產業結構調整與污染防治相結合。有力的促進預防和控制工業污染, 取得了明顯的環境影響果。

(一) 大氣污染治理

1980-2010年間, 有效地控制了大氣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中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從1980年1600萬噸上升到2010年的2185萬噸, 年平均增長1.2%。但從單位GDP排放量來看, 每萬元經濟產出排放二氧化硫的量從1980年的0.114噸降低到2010年的0.009噸, 下降幅度達92.5%。SO2的排放主要來自工業。2010年有249個城市出現酸雨, 其中54個城市酸雨發生頻率在75%以上;160個城市酸雨發生頻率高過25%以上 (中國環境公報2010) 。大氣中含有SO2是產生酸雨的主要原因, 以上數字表明雖然單位GDP排放量所付出的大氣污染成本大幅降低, 但大氣污染的絕對數量卻在增加, 導致酸雨、霧霾等自然災害頻現??梢钥闯?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依然比較粗放, 環境管理及環保投入及治理效果還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基本要求。另外, 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緩慢, 工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過大, 也是造成大氣污染總量持續增長的主因。

(二) 水污染治理

中國廢水排放總量繼續保持增長的態勢, 廢水排放總量從1980年315.3億噸升至2010年617.2億噸, 廢水排放總量增長95.7%, 年平均增長3%;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從1980年的35.66%增長到2010年的95.3%;廢水排放強度, 也就是每萬元經濟產出的廢水排放量, 從1980年的224.6噸下降到2010年的24噸, 降幅為89.3%, 年均下降2.8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由1997年的1757萬噸下降到2010年的1238萬噸, 下降幅度為29.5%;工業化學需氧量從1986年排放725.4萬噸減少至到2010年的434.7萬噸, 降幅達40.4%。隨著國家加大工業污染的治理控制力度,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循序漸進淘汰污染嚴重的企業, 廢水污染治理效果取得初步成效。

(三) 煙塵治理

2010年全國煙塵排放總量為829.1萬噸, 比1980年減少了653.9萬噸, 下降近44%;全國每萬元經濟產出排放煙塵總量由1980年0.11噸降至2010年的0.003噸;工業粉塵排放總量由從1981年1442萬噸降至2010年的448.7萬噸, 下降幅度達68.9%。綜合利用固體廢物的效率明顯提高, 從1980年的20%上升到2010年的67.1%;環境事故發生次數從1983年的2573次下到2010年的420次, 下降幅度較為明顯。綜上所述, 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 這些數據說明中國的環境規制效果取得成績比較明顯, 間接證明環境規制實施的必要性。

四、政策建議

(一) 在環境規制政策的制定管理等層次上, 加強對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深入研究并做出綜合決策。在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規劃產業布局時, 環保部門應積極介入, 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 完善保障法律制度。制訂針對性更強更有效的環保法律法規, 以法律為準繩, 不斷改善和擴充環境法規法律體系, 提高環境執法力度, 有效確保環境法規的貫徹執行。

(三) 各級政府必須按照環境與經濟和諧相容發展為基本出發點, 遵循生態環境的規律, 貫徹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四) 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保障環境保護有效貫徹, 最主要方式就是在面臨重大經濟發展決策時, 利用環境影響評價對其進行評價, 包括對總體以及區域經濟發展規劃, 重大技術政策等進行評價;加強研究和示范階段的重大決策對環境的考慮。對公共政策和立法建議涉及公眾的環境權力和利益, 要充分聽取公眾和社會意見。重視公眾參與評價重大建設項目對環境產生環境影響, 防止項目建成后的環境問題。

(五) 按照區域環境特點, 設立區域環境治理基金, 形成“政府、科研、企業”全方位、多層次的環境立法、技術研發、市場推廣體系, 帶動區域經濟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

摘要:霧霾天氣的出現以及其嚴重的影響再次向中國環境保護與治理敲響了警鐘。中國通過在環境規制建設與治理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法律規范, 在環境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上發揮了顯著作用。也使得中國在環境法律法規及司法執法實踐中取得了巨大進步和卓著效果。但我們的環境事故和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還是時常發生, 高耗能產業盲目發展已經成為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攔路虎。因此, 中國環境規制還需進一步深化和完善, 環境保護的高精尖技術還需進一步研發和投入, 較快形成“政策推動, 技術保障, 市場運營”的環境治理格局。

關鍵詞:環境規制,環境治理

參考文獻

[1] 趙細康.環境政策對技術創新的影響[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4.1

中國漢字的演變范文第6篇

一、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的關系演變

(一) 和諧發展

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在1994到1998年期間是處于和諧良好的發展狀態。在1992年的全國足球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中國職業足球的發展方向, 就是要在1994年開始舉辦第一屆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 聯賽初期情況發展的非常順利, 因此媒體的關注度也急劇的增加。在1995年和1996年的職業賽上, 由于媒體關注度, 將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推向了高潮。中國職業足球的良好發展也帶動了體育媒體的發展, 在1994年, 就有多家體育專業的報紙出現, 并且在央視五套也專門的開辦了與足球有關的欄目《足球之夜》, 這就更加的說明了職業足球給媒體帶來的巨大變化與崛起。反之, 體育媒體的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職業足球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在這個初期階段, 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的關系可以說是相互促進, 相互依賴。

(二) 矛盾初顯

1998年, 職業聯賽的上座率明顯的減少, 到了2002年降到了最低。當中國職業聯賽在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 媒體并沒有給出鼓勵和支持的態度, 而是在報道的時候對事情進行指責和過分的渲染事情的嚴重性, 而且報道的內容也越來越偏離中國職業足球的實質, 將報道內容偏離到了足球明星的私生活上面。在1998年出現隋波事件之后, 假球以及黑哨事件也阻礙了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的初期發展, 以及后面出現的一系列的不良好的事件更加的降低了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的形象, 媒體在報道中也報道了大量的負面新聞。由于媒體的過多負面報道以及指責使得足球職業不再與媒體進行更加依賴性的合作, 與此同時媒體界由于足球的滯后發展, 降低了對足球的關注度。在兩者的互相對峙與矛盾不斷地升級中, 兩者關系到達了冰點。

(三) 長期對峙

在2004年之后, 足球市場持續的走低, 關于假球以及球場暴力事件的不斷涌現, 使中國足球出現了混亂局面, 而且派系斗爭也影響了足球比賽的真實性, 賽場上面出現的暴力局面也阻礙著足球聯賽的正常秩序, 并且球員當中出現的吃喝嫖娼等不光彩行為給中國足球事業的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在此后, 電視臺推出了一系列的與足球有關的娛樂活動, 這些活動的內容與足球無關, 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別的方面, 在攝影機的鏡頭下出現的是面部帥氣的球員以及身材性感的女性球迷還有球員的生活隱私。在這個階段, 中國足球事業遇到了嚴重的瓶頸, 聯賽當中不斷遇到各種問題, 媒體以及外界的批評聲音使得足球界壓力重重, 雙方對彼此的態度也變得更加的冷淡及指責。雙方一直呈對峙局面。

二、如何重新建立雙方共贏的局面

(一) 提高球員聯賽水平

要想重建雙方能夠互贏互相發展的局面, 就要提高足球職業聯賽的水平, 不僅要球員的比賽技巧水平, 也要提高球員的素質以及裁判員的能力水平還有后勤的服務保障, 這些水平都要提高。球員在賽場上的技術水平以及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是最需要關注的方面, 在進行一場激烈的比賽時要想使新聞質量優秀就得提高球員之間的素質, 這樣才可以給觀眾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以及報道內容, 慢慢的中國足球事業會走出之前的低谷, 走向光明正確的發展道路。

(二) 新聞質量要優秀

從事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人員也要提高自身素質, 要做到公平公正, 客觀有效, 堅持真理, 遵守法律等良好作風。另外也要加強對新聞人的培訓工作, 對足球方面的相關知識要了解。新聞領導部門也要加強管理機制, 要努力的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媒體記者, 編輯, 編導, 減少與中國足球之間的矛盾, 促進雙方的良好發展。

(三) 構建良好的法制環境

在足球與媒體報道兩者之間的發展當中, 要遵守法律, 國家的法律法規在不斷地建立健全, 中國足球的發展也離不開法制的有效保障, 但是目前為止, 由于缺少法律意識, 兩者之間存在的問題不能夠有效正確的去解決, 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之間發生矛盾。故而建立有效的法制環境才可以使兩者之間互相發展, 實現共贏。

三、結語

總而言之, 從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之間的關系變化可以得知, 要想使得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進行良好的共性發展, 實現雙方互贏的局面, 雙方就要在各自的領域去正視各自存在的不足, 各自努力的去提升自己的工作素質和修養, 這樣才可以使相互依賴, 相互進步。同時也有效的促進了國家的發展。望本文對于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的關系及發展趨勢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摘要:根據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關系的演變情況以及發展趨勢, 中國職業足球在進行改革的十年過程當中, 最初中國足球與媒體的關系呈和諧的趨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末發生變化, 出現冷卻, 再到現如今的對峙狀態。本文章主要對于中國職業足球與媒體的關系演變情況以及發展趨勢進行研究。

關鍵詞:中國職業足球,媒體,關系演變,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楊飛.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現場觀眾數量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趨勢[D].溫州大學, 2016.

[2] 黃淼.中國足球媒體形象呈現研究——以《足球》報為例[J].中國報業, 2015 (2) :42-43.

[3] 邵凱, 施萬君, 范政.新公共服務理論視域下中國職業足球供給側改革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6, 35 (3) :13-18.

上一篇:微觀經濟學主要理論范文下一篇:就業意向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