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范文

2023-09-23

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范文第1篇

? 聯系實際談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意義,以及當代學生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怎樣履行自己的義

務,承擔自己的責任? 在談建設節約型社會之前,我們必須明確為什么要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也就是要明確這個問題的背景。 首先,人均資源相對較少是我國突出的基本國情。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國國情和世界政治經濟環境,我國的發展必須實施以依靠本國資源為主的發展戰略。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需求迅猛增長同國內資源不足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因而,努力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不足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國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我國資源總量較大,種類比較齊全,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人均資源量少,資源質量相差懸殊,低質資源偏大,地區分布不平衡,組合也不理想。多年來資源開發強度高,后備資源不足,加之利用效率低,資源浪費嚴重,更加劇資源供應的緊缺。 其次,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世界水平差距很大。 我國不僅存在人均占有資源相對較少的問題,更為突出的是,我國的資源利用效率還非常低。這種低下表現在資源開采、資源加工、資源回收和資源循環等生產、生活消費各個方面。目前,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資源能源消耗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甚至高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另外,資源浪費現象相當嚴重。我國人均水資源少,但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為0.4,是國外先進水平的一半,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0立方米,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倍,多數城市供水跑冒損失超過20%。礦產資源回收率低,總回收率僅為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個百分點以上。煤炭綜合回收率為30%,其中小型煤礦僅為10%~15%,大量尾礦資源浪費。由于技術落后,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貨車百噸公里油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23%,內河船舶油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20%。由于設計不合理,我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是氣候相近國家的2倍至3倍。 最后,國內資源供需矛盾加劇,資源對外依存度升高。 由于我國主要礦產探明儲量的增長,遠遠低于開采量的增長,開采量的增長又遠低于消費量的增長,形成了倒逼資源強度開發。但由于過去建設的礦山陸續進入“老年期”和“衰竭期”,資源產能大幅度下降,有的資源型城市所依靠的礦山又面臨資源枯竭的局面,資源的供給出現了緊缺,甚至“斷層”。這一切,使煤炭、石油、鋼鐵、銅、鋁等重要資源需求增長呈指數型曲線上升。為了平衡供需,2003年以來,鐵礦石、石油、鋼、氧化鋁等資源性物資進口大幅度增長,我國資源的對外依存度明顯升高,在國際市場上引起了強烈反映;不僅進口價格高速攀升,鐵礦石價格一年上漲70%,運費上漲150%,而且被一些反華勢力所利用,借口制造“中國威脅論”。因此,必須改變這一被動局面。 所以,黨中央作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決策,不僅充分考慮了我國人均資源稀缺的基本國情,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在客觀要求。其重要意義在于:建設資源節約型,是緩解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我國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 作為一個當代大學生,應當以身作則,遏制奢侈之風,杜絕奢侈行為,鼓勵合理消費,提倡資源節約型消費模式。 要想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就必須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努力。 (1)要端正消費觀念。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質量,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相輔相成和內在統一的關系。鼓勵消費并不是無節制地制造消費,更不是奢侈浪費。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而人們消費的“度”就在于資源和環境的可承載能力。資源是稀缺的,有的又是不可再生的,為了可持續發展,為了子孫后代,人類必須對自己的消費行為加以必要的、合理的節制。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在全社會提倡勤儉節約,反對奢侈和浪費之風。 (2)要提倡文明消費。 正常消費,高質量、高品位的消費,是隨著生產和科技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但是,不能“過度消費”。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并不是不要人們消費,更不是要求人們壓縮必要的消費和反對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是提倡合理的、正當的消費,實行文明消費。這就要求人們改變不良消費習俗,如飲食擺闊,大量浪費,肆意斗富,揮金如土,無節制地盲目追求高標準、超豪華等。文明消費是要把生活消費控制在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實現資源“最大效用”上。應從每一個人做起,在生活領域實行節水、節電、節煤、節油、節糧、節材等,真正體現“物有所值”、“物盡其用”。

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范文第2篇

節約演講稿 建設節約型社會演講稿

你是否還記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中華民族節儉的傳統美德已經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取得了輝煌成就。當今,我國正處在經濟和社會建設高速發展時期,能源和資源總需求日益擴大,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顯突出,我國又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

從資源擁有量來看,雖然我國資源總量不少,但人均資源相對貧乏,資源緊缺狀況將長期存在。從新中國成立以

來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來看,我們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資源、粗放式經營的經濟發展之路,存在著高投入、低產出和浪費嚴重的現象。為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緩解資源約束的矛盾,黨中央提出了:“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資源節約與開發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決策。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倡導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逐步形成節約之風深入人心,節約美德蔚藍成風。

祖國的未來藍圖需要我們團員青年來描繪,民族的希望要靠我們來實現,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過程中更應有我們的所作所為,讓我們以實際行動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在此,特倡議如下:

一、增強時代責任感,樹立三種意識

作為21世紀中國的建設者,時代賦予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我國資源缺乏的嚴峻形勢,充分認識資源供給

不足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制約因素,從有效開發和利用資源出發,崇尚節儉、適度消費的理念,牢固樹立資源危機意識、勤儉節約意識和節約資源人人有責意識。

二、節約資源,從身邊作起,從一點一滴作起

建設節約型社會離不開每一位公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努力實踐,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社會環境的凈化需要從我作起,從身邊作起,從一點一滴作起。請“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度電、節約一張紙、節約一粒米、節約一分錢、節約一寸土”,倡導使用循環用水、節能產品和再生材料,倡導儉樸的生活方式和適度消費,推廣辦公電子化和資源變廢為寶。

三、積極實踐,為建設節約型機關、校園和研究院所建言獻策

從建設節約型社會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戰略高度,結合各自工作崗位實際出發,w圍繞本單位在資源利用現狀、

存在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提出建設節約型機關、校園和院所的意見和建議。廣大青年科技人員要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投身節約型技術的開發和利用,通過創新和改革,真正形成人盡其才、地盡其利、時盡其效的節約型社會。同時,節約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建設節約型社會需要用我們青年率先垂范,廣大青年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學生,樹立以勤儉節約為榮的風尚,培養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

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范文第3篇

1 我國利用稅收促進節約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 我國促進資源節約的稅收政策的現狀

1.1.1 對自然資源征收的稅費

我國目前對自然資源征收的稅費, 主要是礦區使用費、礦產資源補償費和資源稅。其中礦區使用費的征收只限于中外合作開采海上和陸上的石油、天然氣的企業。礦產資源補償費是1994年4月1日起對采礦權人征收的, 其費率按礦種分別規定, 范圍為0.5%~4%。由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征收, 主要用于礦產資源勘察和尋找新的礦產資源。資源稅實行從量計征, 其單位稅額因資源賦存狀況、開采條件、資源等級、地理位置等客觀條件的差異而規定了幅度稅額, 以實現級差收入調節, 從而起到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作用。另外, 我國實行的消費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稅種對節約資源也有一定作用。

1.1.2 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稅收優惠政策

我國實施的有利于資源節約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例如增值稅方面對再生水、以廢舊輪胎為全部生產原料生產的膠粉、翻新輪胎、生產原料中摻兌廢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產品、對污水處理勞務等都實行稅收優惠;所得稅方面,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 (三) 項所稱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 包括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 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

1.2 現有促進節約的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1.2.1 沒有充分運用稅收杠桿, 調節能源價格

能源價格應體現資源的稀缺程度, 國家應利用稅收杠桿作用, 調節能源的價格。我國對能源產品普遍征收增值稅, 但稅率大多為17%, 對于這些相同稅率的產品, 增值稅不具有特殊的調節作用。消費稅具有特殊調節的作用, 目前我國在能源產品方面只對成品油征收消費稅, 但是兩稅合計油品的稅收負擔也只為23%左右, 遠低于國際水平。因此, 我國成品油的價格也明顯低于國際上多數國家的價格水平。對能源價格起作用的還有資源稅, 現行政策只對煤炭、原油和天然氣征收, 且稅負較低, 也沒有充分起到調節價格的作用。有資料顯示中國熱量相等的能源平均價格是發達國家能源平均價格的40%。

1.2.2 缺少節約資源的專項稅收政策

近幾年, 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 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稅收扶持政策, 對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現行稅收優惠主要以所得稅為主, 而我國現行稅制是以流轉稅為主, 使優惠達不到預期效果;從區域看, 現行優惠政策主要針對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的企業和外企, 而對開發區外的企業幾乎不存在優惠;從產業項目看, 主要針對軟件和集成電路等行業對其他高科技行業的優惠相對較少。

1.2.3 缺少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稅收政策

現行稅制中對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稅收政策很少, 節約資源的綜合配套措施缺乏。目前在增值稅中雖有對利用“三廢”為原料生產的產品免稅或減稅的規定, 但要求原料中的“三廢”須達到一定比例, 而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 由于工藝或產品質量的要求, 利廢達不到規定的比例, 因而就無法享受該項優惠;另在廢舊物資回收方面規定有稅收優惠, 但主要是對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的優惠, 而不是對利廢企業且優惠政策存在較大漏洞?,F行政策中也沒有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產品給予優惠的規定。

2 國際上其他國家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

國際上大多數發達國家在發展中也遇到過資源和環境雙重壓力的時期, 了解和研究他們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稅收政策, 有利于我國完善節約型社會稅收政策。

2.1 稅收優惠政策

2.1.1 減免稅

許多發達國家鼓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建設節約型社會都實行了減免稅這一最能影響引導企業和個人行為方式的政策。通過減免稅鼓勵使用節能設備和購買節能建筑, 以達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美國在2003年決定在其后10年對能源效率、替代燃料和可再生燃料等領域實施減免能源稅政策。對新建建筑和各種節能型設備根據所判定的能效指標不同, 減稅額度分別為10%或20%。美國各州政府還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 分別制訂了地方節能產品稅收減免政策。法國實施稅收減免政策, 主要包括對家庭保溫和供暖設備以及高效鍋爐的安裝減免所得稅;工業領域能源效率技術投資少征商業稅;對節能進行投資的公司在節能設備使用和租賃中的盈利免稅。日本對于能達標的單位, 一定期限給予減免稅的優惠。對使用列入目錄的111種節能設備實行特別折舊和稅收減免優惠, 減免的稅收約占設備購置成本的7%。德國對排除或減少環境危害的產品, 可以免交銷售稅, 而只需繳納所得稅即可。

2.1.2 加速折舊

實行加速折舊, 可以增加企業當期成本, 減少企業當期的稅額, 企業可以把這部分稅金用于設備的更新換代, 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舊設備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這方面的規定。如日本對改進能源利用效率的設施, 除一般折舊, 還可按取得成本的30%提取特別折舊, 對防止污染的設備, 除一般折舊外, 可按取得成本提取18%的特別初始折舊;法國對工業用水、空氣凈化裝置和節能設備在2003年前購置的可在購置當年按100%提取折舊;加拿大對控制水、空氣污染的投資以及節能設備等給予加速折舊。

2.2 稅收政策選擇

2.2.1 征收環保稅

環保稅是國際各國鼓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最直接的稅種。世界各國的環保稅大概由以下六類:對廢氣排放課征大氣污染稅。美國、瑞典、挪威都對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按其排放量或含硫量的不同直接對含硫能源產品征稅;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征收二氧化碳稅;按排放量對氮氧化物征收氮氧化物稅;對垃圾排放征收垃圾稅。對垃圾稅的征收主要以垃圾排放量的多少為依據, 但考慮到實際中對垃圾的排放很難控制, 因此對垃圾稅一般采取兩種變通方式。一是對物品特別是一次性消費品在其生產或使用環節就予以征稅, 以鼓勵節約使用和回收再利用行為;二是根據受益原則, 對所有的人征稅, 以便為垃圾處理籌集資金;對廢水排放課征水污染稅。目前工業發達國家大都對污染水的行為進行課稅;對噪音征收噪音稅。對噪音稅的征收一般都是為了限制噪音的產生, 所征得的稅款主要用于防范噪音的建設投資;對農業污染物征收污染稅。主要是對農藥和化肥征收;征收固體廢物稅。該稅主要是根據廢棄物的實際體積和類型定額征收。課稅對象包括飲料包裝物、廢紙和紙制品、舊輪胎等。

2.2.2 征收新鮮材料稅

將促使人們少用原生材料、多進行再循環。美國越來越多的州已經通過了關于建立產品再循環的法律。這些法律可能是提高這種目標的成本效益的最好辦法。對取得超標成就的廠商獎以得分, 并允許這些廠商將其得分賣給成績較差的廠商。這樣一來, 回收利用廢物最高者將愿意進一步地努力工作。

2.2.3 開征能源稅

19 98年荷蘭政府決定加倍征收能源稅。新增稅收的85%用于降低居民家庭和生產商的所得稅, 剩余的15%用來支持政府采取財政手段促進能效的提高。英國從2001年開始征收能源稅, 其中20%用于節能, 80%用于失業和社會救助等社會福利事業。意大利從1998年開始實施二氧化碳能源稅收政策, 計劃在2004年全面實施。2000年政府決定從1999年的碳稅中提取3000億里拉用于減排溫室氣體, 包括推廣可再生能源和促進能源效率提高。

2.2.4 征收生態稅

國外綠色生態稅收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 典型的綠色生態稅收有二氧化碳稅、汽油稅、垃圾稅和資源稅等。目前已有相當多的國家開始通過稅收政策來保護環境。德國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外, 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態稅, 間接產品也不例外。他們還開始對一次性飲料瓶征稅。美國的生態稅收主要包括四類:對損害臭氧層的化學品征收的消費稅, 與汽車使用相關的稅收, 開采稅和環境收入稅。荷蘭特別為環境保護目的而設計的稅收主要包括燃料稅、噪聲稅、垃圾稅、水污染稅、土壤保護稅、地下水稅、超額糞便稅、汽車特別稅、石油產品的消費稅等。

2.2.5 進行“綠色稅制”改革

20世紀90年代荷蘭實施了綠色稅制改革, 在控制環境污染方面發揮了相當有效的作用。2001年3月, 愛爾蘭對塑料購物袋使用征稅, 半年后, 愛爾蘭塑料袋的使用量驟降90%。挪威規定了環境保護的11個優先領域, 如生物多樣性、海洋和水污染、廢棄物、氣體和噪聲、國際環境合作等。其中8項與污染、廢棄物有關, 均有定量的政策目標。為實現上述目標, 政府采取經濟手段包括對末端廢棄物的處置課稅、對溶劑課稅等。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 進行了大規模的排污收費、稅收返回、許可證交易, 逐漸提高環境稅收、減少其他稅收, 實行“綠色稅收改革”, 采用綜合性的產品政策。

3 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選擇

3.1 完善現有稅收制度

3.1.1 改革資源稅

一是擴大征收范圍。首先應征收水資源稅, 將現行的收費制度改為收稅, 并適當提高標準。其次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灘涂地熱等自然資源也列入征收范圍。二是調整計稅依據。由現行的以銷售量和自用數量為計稅依據調整為以產量為計稅依據, 并適當提高單位計稅稅額, 特別是對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資源征以重稅, 以此限制掠奪性開采與開發。三是將現行其他資源性的稅種如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并入資源稅, 并將各類資源性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林業補償費、育林基金、林政保護費、電力基金、水資源費、漁業資源費等也并入資源稅。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勵資源回收利用、開發利用替代資源的稅收優惠政策, 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使資源稅真正成為發揮環境保護功能的稅種。

3.1.2 調整消費稅

一是擴大消費稅征稅范圍。將那些用難以降解和無法回收利用的材料制造、在使用中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又有相關“綠色產品”可以替代的各種包裝物、一次性使用的電池、飲料容器、塑料袋、紙尿布和高檔建筑裝飾材料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考慮到燃燒煤炭是我國主要的大氣污染源和資源消耗源, 因此有必要增設煤炭消費稅稅目。二是適當提高稅率水平。適當提高汽油、柴油等環境污染產品的稅率。在繼續對不同排氣量的小汽車采用差別稅率, 對低排量的小汽車實行低稅率, 高排量的小汽車實行高稅率的基礎上, 應對排氣量相同的小汽車視其是否安裝尾氣凈化裝置實行區別對待, 以促使消費者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消費選擇。三是適當調整消費稅的優惠政策。對符合一定節能標準的節能產品, 允許按照一定比例享受消費稅減征的優惠。

3.1.3 改革增值稅

國家應加大對節能效果非常明顯, 但由于價格較高而不易推廣的節能設備和產品的稅收支持, 對其在一定期限內實行一定的增值稅減免優惠政策。對個別節能效果非常明顯的產品, 在一定期限內, 可以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措施。對境外捐贈人無償捐贈的直接用于節能產品生產的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 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

3.1.4 完善企業所得稅

擴大稅收減免范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積極購置機器設備節約資源、防治污染, 改進技術、工藝流程, 生產高產出、低消耗產品, 或者在資源開采和利用中節約資源, 提高資源回收率以減少環境污染、資源損耗等均給予稅收減免優惠。

加大稅收優惠力度。除繼續對“三廢”綜合利用和向環保產業投資給予稅收優惠外, 可加大對資源節約生產行為的優惠力度。

延長稅收優惠期限。應將原有優惠期限適當延長至5年或10年, 同時, 對按照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模式要求設立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綜合稅收優惠, 以從源頭上鼓勵企業進行可持續性發展。

3.1.5 完善關稅, 建立“綠色關稅”體系

建立“綠色關稅”體系要從出口稅和進口稅兩方面著手。出口稅主要的對象是國內資源 (原材料、初級產品及半成品) 。進口稅是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 或者限制、禁止其進國, 甚至對其進行貿易制裁, 以強制出口國履行國際環境公約規定的義務。

3.2 開征環境保護稅

我國應盡快建立起獨立于其他稅種的環境保護稅, 將現有的排污、水污染、大氣污染、工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廢棄物、噪聲等收費制度改為征收環境保護稅。環境保護稅應實行差級稅率, 對環境污染嚴重的污染物實行高稅率, 以抑制高危害污染物的排放。

考慮到我國缺乏環保稅稅制設計和征收管理的相關實踐和經驗, 在征收環保稅適應循序漸進, 征稅對象首先應當考慮各種廢氣、廢水、廢渣、工業垃圾以及對環境、資源危害程度較大的塑料袋、塑料薄膜、電池、殺蟲劑等。在此基礎上再不斷完善環境保護稅。

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 發展循環經濟, 保護生態環境,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苯ㄔO節約型社會勢在必行。稅收作為對市場經濟活動實施宏觀調控的一種重要的經濟手段, 在保護我國現有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正確運用稅收政策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我國運用稅收政策促進節約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闡述了構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稅收政策體系要遵循稅收的一般原則, 如:公平原則、效率原則等。借鑒國際先進國家相關先進經驗有助于我國構建建設節約型社會稅收體系, 最后對如何運用稅收政策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出了幾點意見。

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范文第4篇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僅僅依靠于資源的消耗, 過度的消耗資源不但會引起資源的短缺, 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改革開放以后, 我們為了發展經濟, 消耗了大量資源, 對煤炭、鋼鐵、石油等資源的消耗與日俱增, 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但是我們也切身的感受到, 水污染, 大氣污染等給我們每一個人所帶來的傷害。中國經濟發展過多的依賴與對資源的消耗, 造成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日益惡化, 高消耗帶來了高收益, 同時也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損害。這些情況的出現對于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 必須即使加以解決。早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 國家就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 同時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依然是最重要的內容, 這充分說明了, 黨和國家對于建設兩型社會的高度重視, 也反映了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 建設兩型社會勢在必行。

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法律保障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部署, 其中將全面依法治國例如其中, 充分說明了法律在保障社會發展中所擔負的重要使命。俗話說: “無規矩不成方圓”, 建設兩型社會同樣需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規來作為保障, 脫離了這一點, 在政策的執行上往往會出現陽奉陰違, 說一套做一套的現象, 會大大影響建設兩型社會的進程。中國改革開放30 多年來, 人們已經習慣了通過資源消耗來獲取經濟利益的模式, 短時間內很難改觀, 同時, 傳統的工業模式, 粗放的發展方式都在制約著兩型社會的改革進程, 單單依靠倡導是不能實現的, 必須通過法律的約束性、強制性和權威性來制約才能有效保證兩型社會的建設, 因此,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法律保障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 而且刻不容緩, 必須盡快加以健全和完善。

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法律保障的相關舉措

( 一) 強化政府主體責任

建設兩型社會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任務, 政府部門在保證兩型社會建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承擔著十分重要的任務。建設兩型社會是國家的重要部署, 政府部門首當其沖, 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公權力, 加大對資源消耗巨大, 環境污染嚴重企業的監管和治理, 要清楚的認識到, 經濟發展不能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這一道理, 對于傳統的以資源消化為主的企業要下大力氣進行治理, 對于新進產能的投入要進行嚴格的把關和審理, 重點扶持環保的新型產業的發展, 而對于高消耗、高污染產業要加以控制, 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從而保證兩型社會的建設進程。

( 二) 規范企業管理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離不開企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但是, 由于歷史原因, 企業的生產經營多半依賴于對資源的嚴重消耗, 許多省份的發展都是依靠煤炭、石油等高污染的企業來推動, 在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 也給環境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巨大傷害。因此, 企業對于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中作用十分明顯, 企業對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兩型社會建設的進程??涩F實情況確實, 我國雖然制定很多關于土地、水、大氣的法律法規, 但是由于我國的法律法規對于企業違規行為的治理的約束力還不夠大, 政府部門對企業的治理和監管還不夠嚴格, 違規成本低, 獲得利益空間大等問題, 致使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屢禁不止, 必須盡快完善法律法規, 加大對這些企業的治理處罰力度, 才能有效保證兩型社會的建設。

( 三) 倡導全民參與兩型社會建設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 人們不再為溫飽問題而憂慮, 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獲取舒適健康的生活上面, 但是, 由于我國公民普遍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 法律觀念淡薄, 嚴重阻礙著我國的法律發展進程, 制約著兩型社會的建設, 所以, 要把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增強公民環保觀念作為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工作之一, 積極倡導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 營造全民環保的熱烈氛圍。同時, 保障公民參與兩型社會建設, 當前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到來, 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于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行為也都有自己立場, 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站出來對一些不良的現象進行批評和指責。所以, 要充分利用好公眾監督的積極作用, 以全民監管的形式, 讓一些違規行為和污染行為無所遁形。

摘要: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 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但是資源的嚴重消耗, 環境的嚴重破壞, 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 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 那么就無法保證我們建設兩型社會的速度和質量。本文重點闡述了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性、建立完善兩型社會法律保證的作用以及相關對策。

關鍵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法律保障,相關對策

參考文獻

[1] 呂迎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政治經濟學分析[D].遼寧大學, 2011.

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范文第5篇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 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并對此作了明確的部署: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 更加注重社會建設,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擴大公共服務, 完善社會管理,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是我們黨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 推動科學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做出的重大決策和部署。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內涵主要包括發展社會事業, 擴大公共服務, 協調利益關系, 完善社會管理, 調處社會矛盾,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 以及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設。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三位一體, 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 文化建設, 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 并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 新概括, 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2 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具體內容

(1) 教育, 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實施素質教育,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教育結構,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2) 就業的發展戰略, 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加強政府引導, 完善市場就業機制, 擴大就業規模, 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 加強就業觀念教育, 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 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

(3) 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 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 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 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5) 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 關系千家萬戶幸福。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 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 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 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 完善國民健康政策, 鼓勵社會參與,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6) 會管理, 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 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 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 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完善信訪制度, 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3 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斷加強社會建設

(1)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把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多渠道創造就業崗位;開展就業援助;落實困難企業崗位補貼、社保補貼、培訓補貼政策, 幫助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鼓勵有創業能力的人員自主創業, 以創業帶動就業, 確保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 確保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2)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啟動實施好18個國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 對參保人員繳費給予補貼;進一步提高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待遇;穩步提高城鎮職工、居民醫保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提高到120元, 參合率穩定在90%以上。

(3) 大力幫扶困難群體。完善低保水平與全國同步增長機制, 穩步提高低保戶待遇, 加強對低保邊緣群體的救助;加強“五保”供養工作;開展城鄉醫療救助;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4) 推進安居工程建設。積極構建以廉租住房為主的城鎮保障性住房新模式, 完善財稅、土地、金融等配套政策和實施辦法, 將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納入保障性住房范圍, 力爭籌集廉租住房2.5萬套。

(5)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 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鞏固職業教育規模, 實施高校“雙重工程”,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加強教師培訓, 抓好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確保每1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得到有效資助。

(6) 是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加強縣級醫院、重點中心鄉鎮衛生院建設, 標準化、規范化鄉鎮衛生院示范縣 (市) 達到85%;社區衛生服務街道覆蓋率達到98%;開展“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 建立健全城市衛生支援農村衛生長效機制;實施醫療惠民工程, 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7) 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加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 全面完成省圖書館等工程建設和7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做好44家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傾斜。

(8) 是做好人口計生工作。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 實施優生促進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 加強綜合治理, 努力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實行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 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 做好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9) 切實加強公共安全。扎實開展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建設年活動, 加大食品安全整頓和藥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 嚴厲打擊食品藥品制假售假行為, 讓廣大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全。健全和落實各項安全生產制度, 強化安全生產監管責任, 著力抓好高危行業、人員密集場所、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 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10) 和諧穩定。深入推進平安地區建設, 積極排查, 化解和妥善處理社會矛盾, 抓好社會管理創新, 強化公正廉潔執法, 重視做好信訪工作, 認真解決征地拆遷、企業改制、環境污染、涉法涉訴等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依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 深入開展打黑除惡斗爭, 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 收入是民生之源, 保障是民生之基, 就醫是民生之急。本文主要探討改善民計民生, 勞動保障部門承擔著社會建設的重要職能, 全部工作與民生發展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建設,改善民生

參考文獻

[1] 金生鈜.規訓與教化[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8.

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范文第6篇

1 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 是指檢查和整改火災隱患能力、撲救初期火災能力、組織引導人員疏散能力和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培訓能力[1]。內蒙古自治區頒布了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地方標準, 對“四個能方”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 其內容如下。

1.1 檢查和整改火災隱患的能力

提高單位檢查和整改火災隱患的能力, 重點是: (1) 定期組織開展防火檢查、防火巡查, 及時發現并消除火災隱患。社會單位實行逐級防火檢查制度, 消防安全責任人、管理人每月至少組織一次防火檢查;社會單位內設部門負責人, 對本部門消防安全措施落實情況每周開展一次檢查;單位員工每天班前、班后進行崗位防火檢查, 及時發現并消除火災隱患。 (2) 規范檢查內容, 本著“實用、高效”的原則, 制定社會單位防火檢查、巡查和員工班前班后檢查要領。在單位防火檢查中要求做到查設施器材, 禁損壞挪用;查照明指示, 禁遮擋損壞等“十查十禁”。在防火巡查工作中突出檢查用火用電有無違章,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暢通, 消防器材、標志是否完好, 常閉式防火門是否處于關閉狀態等五方面內容。 (3) 加強隊伍建設, 落實崗位消防安全職責, 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規程, 熟悉本崗位火災危險性, 掌握火災防范措施, 進行防火檢查, 及時發現本崗位的火災隱患。 (4) 落實火災隱患整改責任制。單位主要負責人對火災隱患整改負總責, 主管消防安全的負責人和消防工作歸口管理職能部門直接負責組織整改, 有關部門、員工應當認真履行各自火災隱患整改責任, 發現火災隱患, 及時整改。

1.2 撲救初期火災能力

提高單位撲救初期火災的能力, 解決發生火災后單位不會報警、不會撲救的問題。抓好單位滅火戰斗力量隊伍建設工作, 在發現火災的第一時間, 滅火器材或設施附近的員工利用滅火器、消火栓等實施滅火;在電話或火災報警按鈕附近的員工撥打119報警電話或按動報警按鈕, 報告消防控制室或單位值班人員。以及在確認火災后, 于3min內按照滅火和應急疏散預案要求組成通訊聯絡組、滅火行動組、疏散引導組、安全救護組、現場警戒組等, 接應滅火第一戰斗力量開展滅火救援。并要求社會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工程建設消防技術標準配備消防設施、器材, 懸掛《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火災接警處警程序》及《消防控制室管理應急程序》等制度, 便于操作。

1.3 組織引導人員疏散逃生能力

提高單位組織引導人員疏散逃生能力, 解決發生火災時員工不會組織疏散、不會組織現場人員逃生的問題。一是要求單位消防安全責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員工應當熟悉本單位疏散逃生路線以及引導人員疏散程序, 掌握避難逃生設施使用方法, 具備火場自救逃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建立疏散安全標志, 在單位設置單位總平面圖、疏散指示圖, 警示性標牌等。三是出入口設置“消防安全責任告知書”和“消防安全承諾書”, 在顯著位置和每個樓層提示場所的火災危險性, 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位置及逃生路線, 消防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1.4 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培訓能力

提高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培訓能力, 解決單位員工不懂消防安全常識, 消防安全素質不高的問題。消防培訓要強化單位員工的消防安全培訓, 要具有專兼職消防宣傳教育培訓人員, 有具體的消防教育培訓計劃, 發揮“消防員”的作用。在安全知識宣傳方面單位要采取多種形式, 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消防宣傳教育, 達到消防安全“讓我管”變成“我要管”、人人參與支持消防工作的目的。對消防安全標志化的宣傳要根據消防安全標志的內容和使用場所, 分為消防安全布局標志、消防安全重點部位標志、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標志、滅火設施 (器材) 標志、防火安全設施標志和消防控制室標志等6類, 實行標志化宣傳。

2 開展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的意義

開展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抓住了社會單位火災防控的核心點和關鍵點, 是落實單位消防安全主體責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能力、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火災事故的治本之策, 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四個能力”建設加強單位消防安全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火災頻頻發生, 危害也越來越嚴重, 據有關資料顯示, 2010年1至6月份全國共發生火災73317起 (不含森林、草原、軍隊、礦井地下部分) , 死亡6 5 6人, 受傷2 7 1人, 直接財產損失79290.7萬元[2]。從發生的火災事故不難發現, 發生火災的原因主要是單位或個人沒有必要的消防安全意識, 不能及時檢查發現和清除火災隱患;發生火災后, 人員不會撲救初期火災, 不會正確使用消防器材, 導致小火變大火, 釀成大災;不知道引導現場人員逃生疏散, 造成人員傷亡;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培訓, 遇火災驚慌失措, 無所適從。

(2) “四個能力”建設加強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建設。

消防工作方針是“預防為主, 防消結合”, “四個能力”建設就是強化社會單位“防”和“消”的意識, 把“預防”和“撲救”這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檢查和整改火災隱患的能力建設, 做到“防得住”定時檢查和發現火災隱患并及時清除隱患;撲救初期火災能力建設, 就是提高撲救初期火災能力, 盡可能的降低火災造成的危害;組織引導人員疏散逃生能力, 就是提高組織引導人員疏散逃生能力, 減少傷亡;提高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培訓能力, 就是強化消防安全知識, 使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單位全面負責、公民積極參與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加強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建設。

(3) “四個能力”建設體現“管理就是服務”理念。

在“四個能力”建設中各個部門、單位實行領導負責制, 領導干部要積極參與, 改變傳統的消防是專門執法單位的工作職責的觀念, 讓單位轉變為消防的主人, 與消防執法人員有機的配合, 完成單位的“四個能力”建設, 在執法中融入服務, 在服務中體現嚴格執法, 實現“管理就是服務”理念, 既推動了消防工作的落實, 又密切了警民關系[3]。

3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四個能力”建設存在問題

公安部在全國社會單位中開展“四個能力”建設構筑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 呼倫貝爾市在有關部門的領導下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存在如下問題。

(1) 從社會化消防管理層面仍存在不足。

從近三年的火災統計數據看, 內蒙古自治區的火災損失總數不大, 也沒有發生群死群傷、影響惡劣的火災事故, 但火災頻繁, 僅2009年1~9月份, 全區共發生火災7271起, 一直排在全國前五位, 其中呼倫貝爾市共發生火災668起, 還呈逐年上升趨勢[4], 社會化消防管理層面形勢不樂觀, 仍存在不足, 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2) “四個能力”建設工作新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 在對呼倫貝爾市開展的火災隱患排查整治督察工作看, 許多職能部門聯合執法和監管機制還沒有真正運轉起來, 行業消防監管流于形式, 職責不明、失控漏管的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農村牧區、城鎮社區消防工作比較薄弱, 整體抗御火災能力低下。城鄉消防規劃、新農村消防工作和專職消防隊伍、公共消防設施建設等落實不夠深入, 公共消防安全基礎仍很薄弱, 消防站、消火栓欠賬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 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完善。

(3) 公民消防安全意識不強。

城鎮居民、農牧民、外來務工人員、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消防安全意識嚴重不足, 自防自救能力低下, 還需要對這類弱勢群體進行相關的消防安全的宣傳培訓。在一些單位消防安全責任人和管理人存在“重生產經營、輕消防安全管理”的意識, 使“四個能力”建設落實不到位, 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強化。

(4) “四個能力”建設力度不夠。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部署的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 加強政府“四個責任”, 推進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 夯實農村社區“四個基礎”的要求, 但一些地方工作任務還沒有完全落實, 行業系統的職能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培養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的任務還沒有落實, 建設力度還有待于加強。

4 建議和對策

根據上述存在的問題, 結合呼倫貝爾市的實際, 為改進和完善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4.1 政府領導, 層層落實

把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納入省政府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加強了消防工作的組織領導、宏觀規劃和整體部署, 將消防經費、公共消防設施和裝備建設、社會消防力量發展、重大火災隱患整改等消防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 納入政府綜合目標管理體系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每年召開消防工作會議進行部署, 并層層簽訂消防工作責任狀, 量化分解任務, 明確完成時限, 這種依靠政府的堅強領導, 層層落實, 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領導干部政績考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 把“四個能力”建設上升為政府行為, 可使“四個能力”建設落到實處。2010年呼倫貝爾市將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納入政府及公安機關目標責任和績效考評內容, 采取簽訂責任書、逐項細化分解目標任務等方式, 層層落實責任, 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4.2 樹立典型, 模范帶動效應

在推進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的工作中, 樹立單位的典型, 讓典型取到模范帶頭作用, 在不同的行業, 不同的公眾聚集區選出1~2個單位作為“四個能力”建設示范單位, 取得經驗, 進行推廣。如呼倫貝爾市在全市中選取扎賚諾爾區步森百貨有限公司、友誼有限責任公司、華匯購物廣場、清泉家園一號樓、七小等一批“四個能力”建設示范單位[5], 對示范單位進行現場指導、總結經驗、以點帶面, 推進“四個能力”建設全面開展, 充分發揮典型的模范帶動效應。

4.3 多策并舉, 重在建設

在各行各業普遍開展提高消除火災隱患、撲救初起火災、組織人員疏散和消防宣傳教育“四個能力”建設活動, 全面落實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標準。將單位“四個能力”建設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建設”內容, 納入單位等級、星級評定和安全評估內容。推進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普及, 確保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年內全部達標。呼倫貝爾市每年對各鄉鎮蘇木政府、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履行消防工作情況組織考評, 政府有關行業、系統主管部門每年對本行業、本系統消防工作進行考評;對年度消防工作任務完成好的地區和部門要給予獎勵, 對沒有完成或落實不好的要進行通報, 發生問題的要堅決追究責任, 切實推進消防工作的落實;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現場辦公等形式, 及時研究并協調解決涉及消防設施和裝備建設、消防力量發展、火災隱患整治等方面的重大問題, 對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實行多策并舉, 重在建設。

4.4 加強培訓, 廣泛宣傳

因為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涉及各行各業, 必須發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 提高單位及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識, 所以宣傳工作就尤為重要, 一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輿論作用, 通過開辟消防專欄、編輯消防宣傳版畫等形式, 大力宣傳“四個能力”建設的目的、內容和要求, 讓全民認識、全民參與。二是開展形式多樣的“四個能力”的競賽, 提高社會單位積極參與“四個能力”建設的主人公作用, 使社會單位“四個能力”建設從理論認識落到行動。三是在消防安全重點單位和人員密集場所懸掛、張貼通俗易懂的“四個能力”建設宣傳掛圖, 使社會公眾普遍了鋸“四個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四是與公安消防部門協作, 使消防宣傳教育真正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 開展必要的消防知識專場報告, 提高每個公民消防意識。

在培訓上, 按照“分層次、全方位”的原則組織舉辦培訓班, 培養一批消防安全“明白人”, 不斷加強和完善消防教育培訓的方式方法, 加強單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和重點崗位人員的消防安全培訓。加強對消防監督人員和公安派出所民警的業務培訓, 讓每名消防監督人員、公安派出所民警充分發揮好消防執法監督員、“四個能力”建設輔導員、消防知識宣傳員“三員”的作用。通過廣泛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和切實有效的培訓活動, 使“四個能力”建設扎根在人們群眾之中。

摘要:2010年4月公安部提出在全國實施構筑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 全國推行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 本文結合呼倫貝爾市實際, 分析在開展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解決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社會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固消防法.

[2] 2010年全國火災案例[EB/OL].http://www.sc119.gov.cn/2010-12-31.

[3] 劉愛英.淺議構筑社會消防安全“防火墻”工程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國科技財富, 2010, 16:94~96.

[4] 全民關注消防生命安全至上[EB/OL].http://hlbr.bf119.net//20110107/09/.

上一篇:勞動美主題班隊會范文下一篇:人民的藝術家齊白石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