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統計數據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論文

2022-04-11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統計數據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摘要:GDP作為宏觀經濟統計的重要指標,它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和生產力水平,可以從整體上描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運行圖景,并能夠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GDP的認識經歷了從“否定和忽視”到“運用和強調”再到“重新評價”的發展階段。

統計數據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論文 篇1:

中國轉軌時期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特征的實證分析

摘 要:本文篩選了反映國民經濟各領域波動的多個重要宏觀經濟月度指標作為景氣指標,首先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和Kalman濾波方法,構建了反映中國經濟增長率循環的景氣指數(SS_GR)和物價景氣指數(SS_P);其次利用HP濾波和BP濾波計算景氣指標的循環要素,并且進行比較,認為BP濾波更適合作為分解趨勢循環要素的方法;最后采用狀態空間模型和Kalman濾波方法,構建了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偏離長期趨勢程度的增長循環景氣指數(SS_BP),嘗試把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與短期周期波動二者的研究結合起來,對反映兩種不同類型增長周期波動的景氣指數進行了比較,并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的特征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增長周期波動;狀態空間模型;Kalman濾波;HP濾波;BP濾波;景氣指數

一、引 言

長期以來,經濟周期波動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和政府部門關注和研究的焦點,經濟學家們不僅提出經濟周期波動研究的經典理論,同時也在不斷開發定量判斷經濟周期波動狀態和特點的方法,以期避免經濟產生更大的波動。由于經濟行為的繁榮和衰退可以通過不同部門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來觀測,因此,可以選取一組與經濟周期波動一致的重要的經濟指標,捕捉經濟周期的共同波動成分。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發了經濟周期先行、一致和滯后合成指數(Composite Index),用來刻畫經濟狀態和描述未來發展動向,對衰退和復蘇做出預測[7]。這種方法一直使用至今。近年來經濟學家們不斷建立更嚴密的數學模型研究經濟時間序列問題,識別經濟周期的共同特征。自回歸移動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ARMA)模型、向量自回歸(Vector Autoregressive,VAR)模型、多元統計分析方法、狀態空間模型和Kalman濾波[6]、HP濾波[3]、帶通(BP)濾波方法[1]等等被廣泛地用來分析時間序列和經濟周期問題。Hamilton用狀態轉移模型(Regime-Switching,RS)模擬了經濟狀態的變化[5]。Stock和Watson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并采用卡爾曼濾波方法構造了捕捉經濟變量之間協同變化的景氣指數,認為宏觀經濟變量的共同變化存在一個共同的成分,這個共同成分體現了經濟系統的景氣狀態,刻畫了經濟系統的協同變化[9-10]。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我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做了大量研究,劉金全研究了現代經濟周期理論中的宏觀經濟沖擊及其傳導機制問題[12];陳昆亭等用濾波方法研究了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特征[13];陳磊對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理論及測定方法做了詳細的論述[14];劉樹成主編的《中國經濟周期研究報告》中收集了國內學者關于中國經濟周期理論、模型和計量方法研究的新成果[15]。

1.古典周期波動(Classical Cycles)

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制度,其局部平衡和資源配置依靠競爭機制和價值規律進行自動調節。微觀經濟的目標是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宏觀經濟運行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而周期性地出現供大于求,即總供求關系失調,結果導致經濟蕭條,失業率上升,壟斷資本形成,競爭機制削弱,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發生。從圖1可以看到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帶來的美國GDP的深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經濟衰退時期,各種經濟活動的“絕對水平”本身處于下降狀態,所以,人們研究經濟周期波動時采用古典型經濟周期的概念是自然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政府運用立法、財政、金融等手段對經濟進行了大規模干預,這些努力雖然沒有能從根本上克服經濟周期波動和經濟危機,但是從圖2中可以看出經濟波動變得比較平緩了,周期波動的收縮期變短了,擴張期延長了,同時波動的幅度也變小了。例如,美國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曾連續106個月處于擴張期,且1991年3月到2001年3月美國又連續10年保持一種低速增長的狀態。鑒于經濟周期波動形態的變動,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增長周期波動(Growth Cycle)的概念。[8]

2.增長周期波動

宏觀經濟學研究一國經濟長期增長趨勢和短期波動狀況,前者構成經濟增長理論,后者構成經濟周期波動理論。傳統的宏觀經濟學將經濟的增長與周期、趨勢與波動、長期與短期問題割裂開進行研究,而現代增長經濟周期理論試圖把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與短期周期波動二者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的計算方法存在兩種類型:

1.增長循環(Growth Cycles)

增長周期波動的一種類型是把圍繞著趨勢線上下的短期波動稱為增長循環。作為增長循環應用的典型例子,是OECD開發的OECD先行指標[8]。OECD于1978年開始基于“增長循環”的概念,利用景氣分析的手法對其成員國的經濟周期波動進行研究,開發了各成員國除去趨勢的景氣指數CI(Composite Index),并確定了各成員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基準日期。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中國工業總產值序列圍繞著趨勢線上下波動,圖2顯示了除去趨勢后增長周期波動的變化。圖1的趨勢序列和圖2的循環序列都采用BP濾波方法對工業總產值序列進行分解的。

2.增長率循環(Growth Rate Cycles)

觀察經濟時間序列的增長率(考察與上年同月或同季比的變化率),如果這些增長率上下波動具有某種規律性,稱為增長率周期波動。中國從改革開放至今的30年來,大多數經濟指標在絕對量上都是增長的,在圖5和圖6中可以看出,從1978年以來中國實際GDP不存在絕對水平的下降,經濟周期波動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因此,中國大多數研究部門和政府機構研究經濟周期波動都利用增長率周期波動來研究中國的經濟周期波動狀況。

二、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及卡爾曼濾波方法構建景氣指數

1989年,Stock和Waston[9]提出了新的景氣指數概念和制作方法。他們認為景氣變動不應僅僅是針對GNP的變動而言,而應該把景氣循環看做更廣泛的包括金融市場、勞動市場和商品銷售市場在內的總體經濟活動的循環。而為了反映以上這些方面的多個總量經濟指標的共同變動,可以認為在這些變量的共同變動背后,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因素,這一因素可由一個單一的、不可觀測的基本變量來體現。這一基本變量代表了總的經濟狀態,它的波動才是真正的景氣循環。這一不可觀測的基本變量被稱為Stock-Waston型景氣指數。

由于Stock-Waston景氣指數是不可觀測變量,不能利用一般的統計模型求解,本文利用狀態空間模型(State Space Model)估計Stock-Waston景氣指數。狀態空間模型的特點是提出了“狀態”這一概念。而實際上,無論是工程控制問題中出現的某些狀態(如導彈軌跡的控制問題)還是經濟系統所存在的某些狀態都是一種不可觀測的變量,正是這種觀測不到的變量反映了系統所具有的真實狀態,所以被稱為狀態向量。狀態空間模型建立了可觀測變量和系統內部狀態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通過估計各種不同的狀態向量達到分析和觀測的目的。利用狀態空間形式表示動態系統主要有兩個優點:第一,狀態空間模型將不可觀測的變量(狀態變量)并入可觀測模型并與其一起得到估計結果。第二,狀態空間模型是利用強有力的迭代算法——卡爾曼濾波(Kalman filter)來估計的。

2.建立中國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景氣指數

為了利用前述的狀態空間模型和卡爾曼濾波方法建立中國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景氣指數,首先要決定的是構成變量的選取問題。構成變量必須是與我國的景氣變動基本一致,能反映各主要經濟活動領域變化的、相互獨立的有代表性的宏觀經濟變量。為此,我們將表1中所列一致指標組的6個指標作為一致景氣指數的構成指標。這6個指標反映了工業生產、商品銷售、投資、消費、貨幣和外貿等6個經濟領域的變動,所選數據的樣本區間為1980月—2008年3月。同時為了分析物價的波動還篩選了一組物價景氣指標,所選數據的樣本區間為1997年1月—2008年3月。為了得到去掉趨勢的平穩的時間序列,我們分別對所選指標作了與上年同月比,得到增長率序列,并進行季節調整消除季節性因素和不規則因素的影響,最后還要進行標準化處理。

表1中國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景氣指標組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月報》和中國經濟信息網《宏觀月度數據庫》?;鶞手笜诉x擇工業增加值比較合適,但是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該指標的數據較短,而工業總產值數據較長,和工業增加值變化一致,因此采用工業總產值作為基準指標,固定資產投資1992年以前的數據是用基本建設投資增速向前推算得到的;全行業產品銷售收入1994年以前數據用預算內企業銷售收入增速向前推算得到。進口總額是用月度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序列轉換為億元人民幣為單位。本文經濟指標篩選方法和景氣指數計算都是采用作者所編制的程序計算。

經濟總量一致指標組物價一致指標組

指標名稱超前或滯后月數相關系數指標名稱超前或滯后月數相關系數

工業總產值增速01.00居民消費價格指數01.00

全行業產品銷售收入增速00.82商品零售價格指數00.9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0.68生活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00.93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0.43生產資料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20.75

進口商品總值增速-10.57農副產品類購進價格指數-20.89

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速-20.66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10.81

注:經濟總量一致指標均是與上年同月比增長率序列,基準指標是工業總產值;物價指數都是上年同月=100的指數,物價一致指標組的基準指標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所有指標都進行了季節調整,去掉了季節要素和不規則要素,“+”表示滯后,“-”表示先行。

分別對表1的2組k(k=6)個指標計算景氣指數。方程(1)—(3)中的延遲構造,即參數(p,q,r)的確定,主要根據BIC準則,同時也參考AIC準則和對數似然函數值的大小。通過對多種(p,q,r)不同組合模型的大量試算和結果比較,最終選擇(p,q,r)=(4,3,2)為最合適的模型。于是利用極大似然法求出了未知參數向量{1,…,4,γ11,…,γ63,θ11,…,θ26,h1,…,h6}的估計值,然后給出Kalman濾波的初值a0和P0,對t=1,…,n,利用Kalman濾波公式反復進行計算便得到了狀態向量αt估計值。αt的第一個元素ct(t=1,…,n)即為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景氣指數。

圖3和圖4分別顯示了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和卡爾曼濾波方法合成的中國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的總量景氣指數(記為SS_GR)和物價景氣指數(記為SS_P)。為了便于比較分析,這2個景氣指數均以2000年平均值為100。

通過分析圖3中SS_GR景氣指數波動狀況,可以發現改革開放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很頻繁,波動幅度也很大。2007年10月經濟總量景氣指數SS_GR達到峰值。

從圖5可以看出以2000年為基年進行比較,2004年以來物價的波動要比經濟周期波動劇烈得多,并且物價波動的峰、谷都滯后于經濟周期波動,大約滯后8個月左右。隨著經濟增長率周期波動處于下降階段,物價增長率周期波動也會出現下降階段。

三、分解趨勢和循環要素的濾波方法

增長循環的研究需要對時間序列進行趨勢和循環要素的分離,如何分離出趨勢和循環成分是增長循環研究的關鍵。較早的趨勢分解方法有一階差分方法、回歸分析方法和移動平均方法等。Beveridge和Nelson分析了差分平穩的時間序列如何分離趨勢和循環,提出了基于ARIMA模型的B-N分解方法[2]。如果差分平穩時間序列的趨勢成分和循環成分生成機制已知,可以將其作為不可觀測成分(Unobserved Component,UC),寫成狀態空間形式(State Space Form)并利用Kalman濾波進行估計。對于多數應用研究來說,B-N分解和UC模型方法過于復雜,因此,研究者又構造了大多數情況下效果都較好的趨勢估計方法,使用最為廣泛的是HP(Hodrick-Prescott Filter)濾波。Baxter和King研制的BP濾波帶通濾波(Band-Pass Filter)有不同的計算方法,為了敘述方便起見,本文將Baxter和King[1]研制的帶通濾波簡稱為BP濾波。,能夠捕捉經濟時間序列中的特定循環成分,可以在此基礎上計算具有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特征的景氣指數[1]。

1.HP濾波方法

HP濾波因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用來得到經濟時間序列的長期趨勢而被廣泛使用[3]。設經濟時間序列為Y = {y1,y2,…,yn},趨勢要素為T={t1,t2,…,tn},n為樣本長度。一般地,時間序列Y 中的不可觀測部分趨勢ti常被定義為下面最小化問題的解:

式(6)存在一個權衡問題,即要在趨勢要素對實際序列的跟蹤程度和趨勢光滑度之間做一個選擇。λ=0時,滿足最小化問題的趨勢等于序列yi;λ增加時,估計趨勢中的變化總數相對于序列中的變化減少,即λ越大,估計趨勢越光滑;λ趨于無窮大時,估計趨勢將接近線性函數。一般經驗地,λ的取值如下:

圖6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對數序列(季節調整后)、利用HP濾波方法對季節調整后的序列分離出來的趨勢序列圖形,從中可以看到分離結果較好地擬合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對數序列趨勢。

2.BP濾波方法

自時間序列分析產生以來,人們對經濟周期波動的分析不僅集中在時間域內,即直接分析數據隨時間變化的結構特征,而且從頻域角度研究經濟周期波動的時間序列譜分析方法也在受到重視和應用,譜分析方法又提供了一種研究經濟周期波動的有力工具。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把時間序列看做是互不相關的周期(頻率)分量的疊加,通過研究和比較各分量的周期變化,以充分揭示時間序列的頻域結構,掌握其主要波動特征。因此,在研究時間序列的周期波動方面,它具有時域方法所無法企及的優勢。

式(11)為濾波的頻率響應函數(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稱|W(e-iλ)|2為濾波的功率傳遞函數(power transfer function)。通過適當設計(11)式中的權重序列,可以使w(λ)在某些頻率區間內等于或近似等于0,這樣就可以將輸入中所有在這個頻率帶中的分量“過濾”掉,留下其它成分。根據被保留下來的頻率位于低頻處、高頻處或某個中間帶上,分別稱為低通濾波(low-pass filter,LP)、高通濾波(high-pass filter,HP)和帶通濾波(band-pass filter,BP)。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只能對序列進行有限項濾波,設截斷點為m,這時的頻率響應函數為:

Baxter和King對比了BP濾波與包括HP濾波在內的其他常用的方法,指出線性剔除趨勢方法和一階差分法具有明顯的缺陷,利用HP濾波方法得到循環成分的效果類似于BP濾波的一種特殊形式——高通濾波(high pass filter)[1],HP濾波方法得到的結果沒有通過BP濾波得到的循環成分光滑??梢?,在經濟周期波動問題的研究中,BP濾波能夠比其他方法更好地達到提取合意的波動成分的目的,因此,得到了廣泛的實際應用。Stock和Watson在研究美國宏觀經濟時間序列的周期波動中采用了BP濾波方法[10];Gerlach和Yiu在研究亞洲幾個國家的產出缺口中使用了BP濾波方法等[4]。

四、構建中國經濟增長循環景氣指數

1.利用BP濾波方法構建經濟增長循環景氣指數

筆者仍利用表1中一致指標組的月度指標,對這些宏觀經濟指標的對數序列本文BP濾波的計算使用Eviews5軟件。BP濾波在分離時間序列的趨勢和循環要素時,將二者視為相加關系,因此,為了得到實際經濟增長相對于趨勢增長的偏離程度,即循環要素與趨勢要素的比值,可以對原序列進行對數處理,然后再運用BP濾波,就可以得到循環成分相對于趨勢成分的偏離程度。進行季節調整剔除季節性因素和不規則因素的影響,數據區間為1980年1月至2008年3月,然后利用BP濾波分離出循環要素。

在使用BP濾波時,截斷點m的選擇是決定近似理想濾波優劣的根本因素,如果m取值過小,將會在剔除不想保留的成分的同時,也將想要保留下來的成分的一部分剔除掉了。但是,m選擇太大時,序列兩端將缺失過多數據。因此,在保證濾波效果較好的前提下,應該選擇盡可能小的m值。為此,本文考察了不同截斷點數值對頻率響應函數的影響,選擇m =18。BP濾波的周期范圍介于18—60個月之間。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近期的數據信息對當前的特征進行刻畫,本文利用ARIMA模型等方法將每個指標都外推了18個月。

本文仍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和卡爾曼濾波方法,基于BP濾波計算出來的各指標的循環要素,構建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偏離長期趨勢程度的增長循環景氣指數,記為SS_BP(以2000年平均值為100),見圖7。通過中國經濟增長循環景氣指數SS_BP,可以對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增長中出現的周期波動進行描述和分析。我們研究的增長循環的含義是經濟的實際運行與趨勢水平的偏離程度,這表明中國經濟增長與潛在增長水平的偏離程度的波動是很劇烈的。

2.比較中國經濟增長率循環景氣指數和經濟增長循環景氣指數

觀察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路徑,可以看出宏觀經濟總量長期處于一種沿著趨于指數型上升的趨勢增長路徑上下波動的狀態,但是短期內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呈現出很大的偏差(產出缺口),這就導致增長型經濟周期波動的存在。經濟在潛在產出的上方運行時,由于存在對生產擴張的約束,即可用資源不足,對向上擴張存在一個直接的限制,使得經濟過熱難以維持。而經濟在潛在產出的下方運行時,由于技術進步、創新和為更新目的所進行的新投資和新的消費熱點等出現,又會開始一種積聚向上的運動,回到長期趨勢水平。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目的是力圖縮小中國增長型經濟周期波動的幅度,延長經濟周期波動的上升期,縮短下降期,保持經濟處于持續、穩定和適度增長的良好局面。

圖8中將2個景氣指數畫在一起,可以看出兩種景氣指數的差別。中國近年來研究經濟周期波動多以增長率循環為主,增長率指標的缺點是它的波動受前一年的基數影響較大,往往不能準確地反映景氣波動的幅度。由圖8可以看出增長循環景氣指數SS_BP和增長率循環景氣指數SS_GR的大多數峰、谷時點差別不大,但是1990年達到谷后的回升有較大差別。由于1990年的谷太深,前一年的基數較小,故SS_RG回升得很快,而SS_BP在谷底徘徊了一段時間才緩慢回升。另外,在波動的幅度上,兩種不同類型的景氣指數也有差別。除了少數的幾個峰,如1985年和1989年的峰相差不多以外,增長循環景氣指數要比增長率循環景氣指數的波幅小。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使用三種濾波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周期波動問題。篩選了反映國民經濟各領域波動的多個重要宏觀經濟月度指標作為景氣指標,這些景氣指標涵蓋了改革開放以來較長的時間區間。首先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和卡爾曼濾波方法,計算了中國增長率循環景氣指數SS_RG和物價景氣指數SS_P;其次討論利用HP濾波和BP濾波計算景氣指標的循環要素,最后同樣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和卡爾曼濾波方法構建了反映中國經濟增長偏離長期趨勢程度的增長循環景氣指數SS_BP。根據本文的計算結果,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的特征進行了分析。本文認為,雖然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一直高速增長,但增長型的周期波動還是很激烈的。宏觀調控趨于成熟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將使中國經濟周期波動振幅減小,市場經濟體系中總需求內在持久的擴張決定了中國在當前經濟周期上升階段出現了平緩和持續期間延長的特征。

本文中經濟增長率景氣循環指數SS_BP分別于2007年10月和12月出現了峰,進入下降階段。由于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動蕩及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對我國經濟穩定造成較大的沖擊,使得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周期波動處于下行階段。

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在經濟的快速增長中產生了對各種原材料、能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等的高消耗及對環境的高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房地產和汽車等行業投資與生產的擴張,帶動了整個投資規模的過快增長。因此,在經濟周期波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采取適當的宏觀調控措施,減小經濟周期波動的振幅,延長其上升期,縮短下降期,使經濟快速增長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相適應。同時,應該促進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Baxter M.,R.G.King.Measuring Business Cycles:Approximate Band-Pass Filters for Economic Time Seri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November,81(4):575-593.

[2] Beveridge,S.,C.R.Nelson.A New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of Economic Time Series into Permanent and Transitory Component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1,7(2),151-174.

[3] Cogley,T.,J.M.Nason.Effects of Hodrick-Prescott Filter on Trend and Difference Stationary Time Series: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Cycle Research[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95(a),19(1-2):253-247.

[4] Gerlach S.,M.S.Yiu.Estimating Output Gaps in Asia:A Cross-Country Study[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4,(18):115-136.

[5] Hamilton,J.D.A New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d the Business Cycle[J].Econometrica,1989,(57).

[6] Harvey,A.C.,A.Jaeger.Detrending,Stylized Facts and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1993,(8):231-247.

[7] Kydland,F.E.and E.C.Prescott,1982,“Time to Build and Aggregate Fluctuation”,Econometrica 50,November.

[7] Moore,G.H.Business Cycles,Inflation,and Forecasting[M].Second Edition,NBER,Studies in Business Cycles,No.24,Published for the National Burean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83.61-65.

[8] OECD.Department of Eocnomics and Statistics[M].OECD Leading Indicators and Business Cycles in Member Countries1960-1985,NO.39.1987.

[9] Stock J.H.,M.W.Watson.New Indexes of Coincident and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M].In:O.Blanchard and S.Fischer(eds.),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Cambridge:MIT Press,1989.

[10] Stock,J.H.,Watson,M.W.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s in U S Macroeconomic Time Series[M].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1999,1A.3- 64.

[11] 董文泉,等.經濟周期波動的分析與預測方法[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

[12] 劉金全.現代宏觀經濟沖擊理論[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

[13] 陳昆亭,周炎,龔六堂.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特征分析:濾波方法的應用[J].世界經濟,2004,(10).

[14] 陳磊.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測定和理論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15] 劉樹成.中國經濟周期研究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劉 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p>

作者:高鐵梅 王金明 陳 飛

統計數據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論文 篇2:

科學運用GDP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摘 要:GDP作為宏觀經濟統計的重要指標,它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和生產力水平,可以從整體上描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運行圖景,并能夠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GDP的認識經歷了從“否定和忽視”到“運用和強調”再到“重新評價”的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外部約束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應科學認識和運用GDP,以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關鍵詞:科學運用;GDP;高質量發展;內在邏輯

GDP作為宏觀經濟統計的重要指標,是現代宏觀經濟分析的重要工具,也是制定宏觀政策的重要依據,更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被部分經濟學家稱作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然而,隨著全球貧富分化的加劇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改變用簡單的GDP指標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然帶來經濟發展模式、衡量指標、動能轉換等一系列深刻的變化,也必然要求淡化速度和GDP情結,不再以GDP論英雄,而要注重追求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的說明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①在對“十四五”經濟發展目標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的描繪中,《建議》都采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而沒有具體的GDP增長的定量指標,目的就是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因此,科學辯證地認識和運用GDP,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是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GDP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缺陷

GDP即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和規模的主要指標,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GDP既是媒體出現頻率較高的熱門詞匯,也是被廣泛使用的統計指標,然而GDP的提出并被廣泛運用的歷史并不長。

1.GDP是20世紀的一個偉大發明

GDP是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于1926年在經驗統計學中提出的一個總量概念。為了應對1929—1933年經濟危機,制定科學合理的宏觀經濟統計體系成為掌握國家宏觀經濟狀況和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迫切要求,美國商務部與西蒙·庫茲涅茨等經濟學家合作,編制了美國1929—1932年國民收入數據,制定了統一的美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而這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使用的不是GDP這個指標,而是NI②。1934年1月4日,美國商務部內外貿易局把GDP作為衡量宏觀經濟狀況的標準,編制了《國民收入報告(1929—1932)》,這標志著GDP作為宏觀經濟統計指標的正式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編制戰時經濟規劃,美國經濟學家在NI統計的基礎上,科學估算出了美國GNP③規模。1965年,美國統計部門首次分產業編制了GDP數據;1991年,美國統計部門將GNP正式改為GDP進行宏觀經濟統計。

GDP是宏觀經濟統計的核心指標,是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進行國際比較的重要指標。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指出的,“雖然GDP和國民經濟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們確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如同人造衛星探測地球上的氣候,GDP描繪出一幅經濟運行狀態的整體圖景”④。

第一,GDP是反映宏觀經濟的重要工具。GDP統計涵蓋國民經濟各行各業,并能把復雜的國民經濟運行結果相對簡單地呈現出來,這個優點使其成為反映宏觀經濟整體狀況的重要工具。首先,GDP是描述宏觀經濟規模最重要的經濟指標。GDP不計算中間產品,僅計算最終產品和勞務,這樣可以避免重復計算,可以準確反映一國經濟規模,體現一國的經濟實力。其次,GDP增長率是描述經濟增長速度的重要指標。每個政府都關心宏觀經濟增長情況,這是因為只有宏觀經濟不斷增長,國家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因此,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都把GDP增長率作為經濟增長的綜合性評價指標。

第二,GDP是進行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首先,GDP是政府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政府普遍依據GDP統計所反映出來的宏觀經濟狀況進行宏觀經濟決策。其次,GDP是微觀經濟主體決策的重要依據。宏觀經濟形勢會影響微觀主體的經濟決策,而GDP可以直接反映宏觀經濟狀況,也是微觀經濟主體對生產、消費和投資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再次,GDP是制定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工具。政府要制定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需要運用一系列宏觀經濟指標進行定量分析,GDP是政府制定宏觀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指標。

第三,GDP是進行國際比較的重要指標。GDP是按照市場價格計算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由此可以根據匯率比價,對各國GDP進行國際比較。聯合國制定了世界通用的GDP統計核算體系,這也使GDP的國際比較具有科學性??梢哉f,GDP規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一國的國際權利和義務,也會影響一國的國家利益。

2.GDP指標統計中存在的缺陷

雖然GDP在衡量經濟總量和規模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GDP作為宏觀經濟統計指標還存在一些缺陷。因此,如果將追求GDP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唯一目標,將無法解決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資源、生態、社會等方面的問題。

第一,GDP指標統計方法存在缺陷。由于GDP是計算一個國家或地區之內在市場上出售的按照市場價格計算的社會最終產品和勞務,這造成GDP存在統計缺陷,進而不能準確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首先,GDP統計僅計算最終產品,而不包括中間產品,但是在現實經濟統計中有些產品是否為最終產品很難區分,這就會造成GDP的重復計算。其次,GDP統計僅計算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勞務,而自給自足性的產品和勞務由于不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因此也不會計入GDP核算中,這也會造成GDP統計失真。最后,社會上一些非正規交易和志愿服務活動也沒有納入GDP統計中,這也會造成GDP統計失真。

第二,GDP統計指標不能反映社會的真實財富狀況。由于GDP統計的設計缺陷,造成GDP統計不能反映社會的真實財富狀況。比如,一座大橋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每次建的過程和拆的過程都會造成社會財富的浪費,但都會產生GDP,這就是典型的“無發展的經濟增長”。又比如,某些項目建成后不能投產,也無法形成生產能力或者建成投產的效益不高,這也會出現GDP增加而社會資源浪費的現象等。

第三,GDP指標統計不能反映生態資源狀況。生態和資源是一個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而現行的GDP統計并沒有將其納入其中。在現行的GDP統計標準下,一方面為了單一追求GDP的高速增長,會造成社會經濟資源的極大浪費,形成高消耗、高投入、低產出的外延式增長方式;另一方面單一追求GDP的高速增長,會不顧生態環境代價,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影響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第四,GDP指標統計不能反映社會發展狀況。GDP指標主要反映經濟總量的增長情況,對于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和社會道德等方面并沒有相應的反映。而在實際經濟社會生活中,人們普遍把GDP增加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簡單畫等號,這就會出現“GDP崇拜”現象,造成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異化”。

二、GDP在我國的運用與發展演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對GDP的認識經歷了從“否定和忽視”到“運用和強調”,再到“重新評價”的發展階段,而隨著對GDP的認識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發展理念也日益成熟。

1.GDP在我國的運用及演變歷程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宏觀經濟統計過程中是否定和忽視GDP的。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國借鑒蘇聯模式,采用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簡稱MPS)對國民經濟進行核算。MPS是蘇聯根據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建立起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它是以國民收入為核心指標,以平衡核算為方法,以物質產品生產為主線來核算社會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并用一系列平衡表來反映農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等國民經濟部門的總體狀況。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不同于西方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而是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它的應用對新中國建立和發展計劃經濟,推進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發揮重大的作用。但是,這個核算體系在指標運用上排除和否定GDP,在產業統計上將第三產業排除在外,具有很大缺陷。這個缺陷具有深刻的原因:一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段時期里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經濟建設,這是否定GDP的重要原因;二是我國長期處于閉關鎖國狀態,很難實現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際接軌;三是GDP核算體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GDP進行核算既無可能也無必要。

改革開放以來到黨的十八大之前,我國開始運用和強調GDP。國家統計局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GNP指標,并將研究成果《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正式提交給國務院。198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有關部門盡快建立GNP的核算體系。根據這一通知精神要求,國家統計局相繼出臺了《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方案(征求意見稿)》《國民生產總值統計報表制度》等文件,從而開啟了以GN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但是,這時的GDP只是作為GNP的構成部分對待,且只有GDP的生產核算,而沒有GDP的使用核算。1990年,國家統計局制定了《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統計主要指標解釋》,這才正式規定了以支出法對GDP進行核算。1985—1992年,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呈現出國民收入和GDP并列的局面,并且GDP仍然只是附屬指標,而國民收入是核心指標。到20世紀90年代,GDP在國民經濟統計體系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成為反映宏觀經濟的核心統計指標,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建立獨立的、系統的GDP核算體系,而不再根據國民收入推算GDP;二是政府在數據發布時用GDP(GNP)指標,而不用國民收入指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要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⑤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既要拋棄那種“以GDP論英雄”的錯誤觀點,也要反對“GDP無用論”。因此,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重新認識、評價和科學運用GDP,實現經濟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⑥,這樣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實現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2.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重視GDP的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改變過去否定和忽視GDP的做法,開始重視和強調GDP,把GDP作為衡量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主要評價指標,這種對GDP認識的轉變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

首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了加快我國經濟發展,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實現轉移,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背景下,如何科學合理地評價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是重大的時代命題。因此,我國開始以GDP為指標來衡量和評價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規模,并作出相應的經濟發展目標規劃,這對于改革開放初期推進我國經濟實現持續高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在我國實施對內改革的同時,也開始實施對外開放的戰略,要逐漸實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并建立與世界其他經濟體可比較的經濟統計體系,這樣有利于跟世界各國進行比較和交往。而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都采用的是以GDP為核心統計指標的宏觀經濟統計體系,因此我國開始重視和強調GDP。

最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逐漸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原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并且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中國民收入指標主要反映的是物質產品生產,不能反映非物質生產活動成果。因此,GDP逐漸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的核心統計指標。

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GDP認識的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GDP的認識進一步轉變和深化,逐漸放棄了改革開放初期形成的“以GDP論英雄”的觀點,開始對GDP進行全面客觀的認識和評價,這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是密切相關的。

首先,我國對GDP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⑦,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僅僅依靠GDP的增長無法應對新矛盾提出的新挑戰,因此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補短板、強弱項,在加快經濟增長的同時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結構等,重視民生改善、生態保護和社會進步等,著重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其次,我國對GDP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2019年我國GDP達到99.1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雖然我國GDP建設取得巨大成績,但是對GDP認識也存在種種缺陷和不足:一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長,過度依賴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二是片面追求GDP的增長,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片面理解為以GDP增長為中心,而忽略生態環境、社會福利和收入公平等社會發展。這種盲目和片面追求GDP增長的發展觀,既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也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巨大障礙,因此,進一步深化對GDP認識,辯證認識和科學應用GDP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最后,我國對GDP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適應新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正加速進入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時代,而傳統的國民經濟統計體系難以對新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統計量化,這會造成經濟規模、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被系統性低估,進而造成宏觀經濟統計數據失真。面對新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國已經將投入端的研發支出列入GDP統計中,而對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的消費端尚未進行準確量化統計。因此,進一步深化對GDP的認識,重新評價和科學應用GDP是適應新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同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重新評價和科學應用GDP,并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質量和高效益的GDP。其一,GDP增長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關系密切。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均GDP水平跟西方發達國家仍然有很大差距,要完成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就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必須追求高質量和高效益的GDP,實現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其二,GDP增長與民生改善關系密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切實改善民生。而只有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才能真正夯實民生改善之基。其三,GDP增長與防范化解風險、保障國家安全關系密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而防范化解風險,維護社會發展安全穩定,就必須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科學運用GDP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外部約束條件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驅動轉變為主要依靠創新、科技、改革等效率提升驅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面對新的目標任務,必須科學認識和運用GDP,加快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1.科學辯證地認識GDP指標

首先,要客觀辯證地認識GDP指標的重要作用與自身局限。只有客觀正確辯證地認識GDP,才能科學地運用GDP,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GDP的重要價值時,要對GDP的局限性進行充分認識;在強調GDP局限性的時候,也不要忽略它的重要價值。同時,也不要苛求經濟指標是完美的,因為單個經濟指標僅能反映經濟的某個側面,而不可能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GDP也不例外。

其次,要科學認識GDP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科學把握GDP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防止絕對化和片面化。一方面,要防止把經濟發展簡單等同于GDP增長。經濟發展不僅僅追求量和規模的增加,更注重經濟結構的優化、效率的提高和質量的改善,還注重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相協調。另一方面,要防止把經濟發展與GDP增長完全割裂開來。GDP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處于世界前列,但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人均經濟指標仍然比較落后。要實現經濟趕超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而這個經濟增長速度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⑧要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發展過程中的民生、生態、分配等問題,必須以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為前提和基礎。

2.實現GDP增長和創新驅動相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巨大成績,然而我國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創新能力不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因此,我們要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實現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GDP增長和創新驅動相融合,解決經濟大而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問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GDP增長和創新驅動相融合,就要突出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是以智能制造、網絡信息、現代農業、基礎能源等領域技術創新為重點推進產業體系創新,并注重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產業優化升級。二是以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帶動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現代物流等行業的發展,促進經濟新業態發展。三是以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為抓手,持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創新創業平臺,培育創新型小微企業。四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為目標,加快推進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建設,建設一批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3.實現GDP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融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明確要求,“十四五”時期要持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要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態環境發展目標,推動GDP增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相互融合,必須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GDP增長的前提。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GDP增長的前提。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的行為方式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第二,GDP增長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力。GDP增長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而要充分考慮生態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底線,實現GDP增長的可持續性。第三,GDP增長和經濟發展是實現生態保護的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不應是舍棄GDP增長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沒有GDP增長作支持,生態環境保護既沒有資金基礎也沒有技術支持,也不會有持續性。

要實現GDP增長和生態保護相融合發展,首先要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刻認識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GDP一時的增長的錯誤做法,要把生態保護發展成GDP增長的支撐點,真正處理好GDP增長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其次要加快產業結構轉型,促進綠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再次要優化經濟空間結構,根據主體功能區的不同定位分別實施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政策。最后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及生態考核績效評價制度等,完善GDP增長和生態保護相融合發展的制度支撐。

4.實現GDP增長和民生改善相融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必須在追求高質量高效益GDP的基礎上,實現GDP增長和民生改善相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GDP增長和民生改善關系密切,相輔相成。首先,促進GDP增長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離開了GDP增長,改善民生就成為無源之水。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GDP增長的根本目的。在發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使人民成為實現經濟發展的主體,也要使人民成為經濟發展的實際受益者,這就決定了促進GDP增長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廣大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最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推動GDP增長。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解決群眾后顧之憂,調動人民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推進GDP增長;保障和改善民生還可以穩定社會預期,擴大消費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消費需求的升級,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們要不斷實現GDP高質量增長,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要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GDP高質量增長,進而實現GDP增長和民生改善相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5.完善GDP統計體系

GDP能夠較好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總量規模,目前還沒有其他指標可以完全代替它的作用。但是,我國現行的GDP統計體系中還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對GDP統計體系進行優化和完善。

第一,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F行的GDP統計體系沒有把生態環境成本考慮在內,這就造成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生態保護,最終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和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因此,需要對傳統的GDP統計體系進行優化完善,將生態環境因素納入GDP核算體系,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綠色GDP體現綠色發展理念,是從傳統GDP中扣除生態保護成本和生態資源成本之后的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可以避免生態資源浪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完善創新GDP核算體系。為了鼓勵創新發展,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促進我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我國已經將研究與開發支出納入我國GDP核算體系,實現了把創新型的新經濟業態的投入端納入GDP核算體系,邁出了完善創新GDP核算體系的第一步,這對引導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消費端新經濟的貢獻尚未納入核算體系,下一步要順應新經濟發展潮流,進一步完善創新GDP核算體系,將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的消費端準確量化納入GDP核算體系,進而實現新經濟的綜合性貢獻全面覆蓋,推動我國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助推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第三,完善地區GDP統一核算。為了實現GDP統計的準確性、權威性和統一性,避免出現GDP統計過程中的重復計算和“摻水”現象,從2019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制度,由國家統計局統一組織各地GDP核算。實施地區GDP統一核算,有利于提升政府統計公信力,準確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為制定科學的宏觀調控政策提供依據。下一步要完善地區GDP統一核算目標、統一核算模式和統一核算方法,不斷提高地區GDP統計數據質量,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6.改變單一的GDP考核制度

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完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既看經濟指標,又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⑩,推動地方政府從“高速度”競爭向“高質量”競爭轉變。

第一,樹立科學的政績觀。要改變單一的GDP考核制度,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樹立科學的政績觀。一要摒棄過去GDP決定一切的錯誤觀念,改變過去只注重經濟增長而忽略社會全面進步的錯誤觀念,樹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協調推進的發展理念;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從根本上解決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和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等思想困惑,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三要辯證地看待“政績”,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正確認識發展過程的局部與整體、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等關系。

第二,改進績效評價體系。在傳統績效評價體系下,經濟增長的速度容易用GDP來統計和比較,而經濟發展的質量難以測度和比較,因此GDP成為傳統績效評價體系下評價地方政府績效的核心指標。要樹立“重而不唯GDP”理念,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B11,改進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系,降低GDP在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系中的比重,建立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兼顧經濟發展“質”和“量”的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地方政府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三,完善考核監督體系。要真正發揮地方政府績效評價體系的作用,就要完善考核監督體系,構建多元化的監督體系。一是加強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民主監督的重要作用,讓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真正順應民心,反映民意,切實使廣大群眾從經濟發展中獲得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二是完善監督內容,將新發展理念的貫徹情況和高質量發展的實現情況作為對各級政府部門進行監督的重要內容;三是加強監督問責,要充分運用績效評價結果,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不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效果不明顯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

注釋

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69頁。

②NI即國民收入,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扣除用于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價值的余額。

③GNP即國民生產總值,是GDP加上該國參與國際要素流動而得到的流入凈收入。

④[美]薩繆爾森:《經濟學》(第16版),華夏出版社,1999年,第64頁。

⑤⑧B1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學習出版社,2014年,第58、59、58頁。

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12頁。

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頁。

⑨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1頁。

⑩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2007年,第73頁。

責任編輯:澍 文

作者:廖富洲

統計數據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論文 篇3:

國內統計指標體系改革探究

【摘 要】統計工作的核心就是選定適當的統計指標,用以反映同類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綜合數量特征及其具體數值。本文以統計指標體系基礎概念與分析為基礎,簡要概括我國統計指標體系設計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我國統計指標改革歷程,提出對我國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的建議,為今后統計指標體系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統計指標 指標體系 制度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CPI、GDP等統計數據與統計指標作為衡量經濟總體情況的風向標,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全面、客觀、準確地評估社會經濟情況,為各行業的發展提供合理預測成為統計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就要求選定的統計指標不僅能夠簡單地反映經濟數據,更能夠全面衡量經濟現狀、發展趨勢與潛在風險。同樣,作為統計指標集合體的統計目標體系應該能在聯系各指標的基礎上,發揮體系所獨有的整合作用,實現統計工作的分析、指引目標。因此,探究我國統計指標體系的改革與發展,使其與當今形勢相適宜,是當前統計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 統計指標體系概述

研究統計指標體系的改革就必須深刻理解指標體系的基本理論,把握統計指標體系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設計出合理、科學的指標體系??梢哉f,只有正確的理解統計指標體系的基本理論才能確保統計指標體系達到預期效果,實現體系設計目標。

1.統計指標體系概念

統計指標體系,是根據具體的統計任務需要而制定的一套相互聯系的指標,其目的是全面反映統計對象的數量特征與數量關系。由于經濟現象往往復雜而又多變,各種現象之間聯系緊密,僅用個別統計指標往往難以對其做出正確的評價,所以才需要采用統計指標體系進行描述。

2.統計指標體系的分類

第一,根據研究問題的范圍大小分類??梢詫⒔y計指標體系分為宏觀統計指標體系與微觀統計指標體系。宏觀統計指標體系就是反映整體國民經濟或社會發展之類的大范圍的統計指標體系,而微觀統計指標體系則是反映之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小范圍經濟體的統計指標體系。介于二者之間,還存在反映各地區或部門的中觀統計指標體系。

第二,根據反映現象的范圍分類。根據反映現象的范圍不同,統計指標體系可以分為綜合性統計指標體系與專題性統計指標體系。綜合性指標體系著眼于反映總系統及其子系統之間的綜合情況,例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而專題性統計指標體系,則著重于反映某一方面或問題的統計指標體系,如企業經濟效益的指標體系。

3.統計指標體系質量要求

第一,科學性。統計指標體系設計要能夠科學地反映總體的真實情況,契合總體本身的性質與特點。因此,在統計指標體系設立之前,要對總體進行科學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確保設計出的指標能夠全方位、準確的反映總體情況。

第二,整體性。統計指標體系是由統計指標組成的有機整體,因此要站在整體的角度上考慮各個指標之間的聯系,從全局出發,確定指標口徑、時間、空間與計算方法間各個指標的聯系,從整體上把握各個指標以及整個體系的制定。

第三,統一性。統計指標體系設計要求歷史記錄、核算與未來計劃相統一,因此在具體體系設計時應當考慮在不同時段、不同需要的基礎上,原始記錄與計算方法的統一。包括范圍的統一、經濟內容相同以及起止時間的一致。

第四,可比性?,F階段,統計指標體系多用于對社會現象的評價,因此指標體系必須注意地區、部門之間的可比性。與此同時,還需注意保持各個指標在時間上的可比性,保持指標在一定階段內的穩定性,有助于分析、比較經濟現象的

發展規律。

二 我國統計指標體系改革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之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帶動著我國政府統計指標體系的不斷更新,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與國際體系不斷趨同

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業、工業、建筑業、商業和郵電運輸五大物質生產部門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第三產業等新興行業所占比重較小。因此,在主要宏觀統計指標的選擇上,采用的是國民收入指標,微觀上選擇的是凈產值指標。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深入,在統計指標體系構建上,我國也逐漸受到發達國家的影響,與國際指標體系不斷趨同。例如,從宏觀上逐漸采用國際通用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取代原有的國民收入指標。統計指標體系的覆蓋范圍也從原有的五大行業擴展到社會生活中的全行業,這與國際統計指標體系的發展趨勢是相吻合的。

2.效益指標所占比重大幅增加

在計劃經濟時期,各行業的經營基本是以產定銷,企業只要完成了生產,也就等同于實現了銷售。因此,之前的統計指標體系大多集中于評價企業的產量、產值方面。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與銷售大多受到供求規律與價值規律的影響,一個企業的未來發展,更多的在于衡量其獲利能力而非生產能力。因此,統計指標體系也發生了相應的改革,更注重反映企業的市場占有度、效益實現程度、發展潛力等??梢哉f,隨著市場要求的改變,統計指標體系的改革也是不斷跟進的。

3.反映科技進步等方面的科技指標日益增加

20世紀末,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使得國內外政府與企業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將目光更加集中于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對此,統計指標中加入了科技統計的內容,提高了科技指標分析比重,這也成為我國現階段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的側重點??梢哉f,科技指標的加入使我國的統計指標體系更加合理與全面,也加強了我國統計指標體系與發達國家的趨同度。

三 現階段我國統計指標體系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統計標準不統一

目前我國全國與地區的經濟宏觀統計分析指標為國民生產總值(GDP),而GDP的統計標準與統計方法都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但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共有20個門類,95大類,396個中類,913個小類。工商、稅務等其他部門在進行統計工作中很難做到與統計部門采用相同的統計標準,最終導致統計部門的指標體系很難與其他部門的統計體系銜接與對比,造成統計工作低效率。針對這一問題,國際普遍有三種解決方法:一是將國民經濟統計信息全部納入政府統計部門的統計體系中;二是政府統計體系中關鍵數據與指標由其他各部門提供;三是政府部門統計指標體系與其他各部門統計指標體系組成兩大支柱,共同形成全面統計體系。但針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密集的現實情況,如何做到在統計指標體系中,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間的統計指標與統計數據標準的統一,將是我國今后改革統計指標體系的重點與難點。

2.統計指標體系中的指標難以滿足專題分析的需要

現階段,統計結果使用者往往反映統計指標實用性差且更新速度慢。由于統計指標體系要做到時間上的可比,因此其變化的頻率不可能太快,需要保持指標的相對穩定。使統計指標體系在反映現實情況或針對專題分析的作用就會被削弱。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出于以下兩方面考慮:一是滿足國民經濟核算需要;二是滿足國家統計局對外報送的需要。對專題的分析,差異性較大,很難做到囊括在常規統計指標體系之中。但應該看到,廣大統計結果的使用者對專題分析統計數據的需求。因此,怎樣在常規統計指標體系之中更大限度地滿足專題分析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國統計指標體系改革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3.整體指標體系缺少環比數據

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增速,政府與公眾對統計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強調時效性與真實性。尤其是2008年底的金融危機之后,利用上年或上期的同比數據已經很難正確預測經濟的走勢,許多部門的數據呈現按月的趨勢性變化。環比(及當月與上月對比)數據能夠更加及時地反映經濟的走勢。但目前,我國的統計指標體系仍是沿用以往的同比數據,環比數據統計與公布體系尚未建立,這無疑是我國統計指標體系改革中的一大缺陷。

四 關于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的設想與建議

應該說,統計指標體系改革是統計制度推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F階段,統計信息使用者對統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統計制度不僅要解決社會各方面對統計信息日益增高的需求,又要解決基層統計單位負擔過重的問題,而這些都是要通過統計指標體系改革加以完成的。盡管改革存在著困難,但仍應堅持改革的方向。

1.在指標體系改革的同時,加進統計調查方法和調查頻率的改革

當前情況下,由于社會各方面對統計信息的需求量與需求頻率日益增加,加重了統計部門尤其是基層統計部門的工作負擔。龐雜的統計信息搜集工作不但加大了統計部門的工作量,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統計部門的工作效率。適當減輕統計工作的負擔,除了強調精簡統計指標體系之外,還應將統計調查方法、調查頻率的改革配套進行??梢愿嗟夭捎梅侨嬲{查方法,降低調查頻率,以更少的人力物力成本獲取更高質量的統計信息。

2.統計指標體系改革要增減有度

在推進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當著重增加社會生活反映能力較強的指標(如第三產業發展指標),而對于那些使用頻率低、調查成本高而利用率又相對較小的指標則應適的刪減。對于對國民經濟預測能力較強的先行指標,應當逐漸增加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而針對那些統計表中指標較少、但分組過于頻繁的指標,就應當盡量減少過細的指標分組,特別是能夠直接從其他信息統計渠道獲取的指標。在規范政府各部門的調查統計方法上,針對其不同的專業背景優勢,對現行統計指標體系加以整合,減少各部門統計指標的重復交叉。

3.加強專題分析統計指標的構建

現階段,反映人口情況、人民物質生活質量以及精神文明、社會管理水平等專項分析日益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雖然近幾年,我國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也逐漸與發達國家統計指標體系相接軌,但以上專題分析中,統計指標體系的分析能力依舊稍顯薄弱。以后統計指標體系改革的側重點,不僅停留在加強統計的精確性與預測性的同時,還應該注意設計些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專題分析指標,提高整體統計指標體系的實用性。

總之,統計指標體系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改革涉及社會的各方各面,也需要來自各方各面的支持。統計指標體系改革對統計制度的完善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堅持改革的大方向,在汲取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不斷加入適應于我國統計情況的指標。

參考文獻

[1]譚樂明.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和推進社會統計指標體系的建設計[J].統計與預測,2009(2)

[2]劉海燕.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7(10)

[3]張繼良.統計體制非改不可[J].中國統計,2004(10)

作者:申艷宏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提高物理老師授課教學能力論文下一篇:高職教學改革國際貿易實務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