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歐債危機中英對照

2022-07-25

第一篇:歐債危機中英對照

歐債危機

過度舉債

發布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1:29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

我要評論

字號:【大中小】【打印】

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的長期過度負債行為,是造成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如表1所示,除西班牙與葡萄牙在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凈儲蓄盈余外,PIIGS五國在1980~2009年間均處于負債投資狀態。長期的負債投資導致了巨額政府財政赤字。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政府財政赤字不應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而在危機形成與爆發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數額急劇增加。以希臘為例,從2001年加入歐元區到2008年危機爆發前夕,希臘年平均債務赤字達到了5%,而同期歐元區數據僅為2%;希臘的經常項目赤字年均為9%,同期歐元區數據僅為1%。2009年,希臘外債占GDP比例已高達115%,這個習慣于透支未來的國家已經逐漸失去了繼續借貸的資本。這些問題在PIIGS五國中普遍存在。

隨著歐洲區域一體化的日漸深入,以希臘、葡萄牙為代表的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在工資、社會福利、失業救濟等方面逐漸向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看齊,支出水平超出國內產出的部分越來越大。由于工資及各種社會福利在上漲之后難以向下調整,即存在所謂的“粘性”,導致政府與私人部門的負債比率節節攀升。

西班牙和愛爾蘭債務問題的成因與希臘略有不同。這兩個國家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房地產市場迅速蕭條,國內銀行體系出現大量壞賬,最終形成銀行業危機。而政府在救助銀行業的過程中,舉債與償債的能力均出現了問題。

此時,已經背負巨額債務的五國政府,其進一步借貸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經不能令投資者安心充當債權人的角色。投資者一般將6%作為主權債務危機的一個警戒值,一旦超過這一水平,該國將面臨主權債務危機。意大利的債務問題在PIIGS五國中前景相對樂觀,但目前其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水平已接近6%。除意大利之外,PIIGS五國2009年的政府赤字均已經數倍于3%的警戒值,如表2所示。當巨額的政府預算赤字不能用新發債務的方式進行彌補時,債務危機就會不可避免地爆發。

政府失職與制度缺陷 發布時間:2011年11月21日 11:3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

我要評論

字號:【大中小】【打印】

PIIGS五國經歷如此嚴重的危機,動作遲緩、不作為或亂開“藥方”的五國政府難辭其咎。雖然五國政府在危機前與危機中的表現不盡相同,但其失職行為是危機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選與民意調查中取悅民眾,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飲鴆止渴”的行為。例如,希臘政府在2009年之前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虧空。

其次,一些政府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逃避歐盟委員會與歐洲央行的監管處罰。德國、法國等經濟發展“龍頭”曾是這方面的負面典型,而其他國家也隨之紛紛效仿。

再次,以愛爾蘭、西班牙為代表的一些國家政府放任國內經濟泡沫膨脹,一旦泡沫破滅,又動用大量的納稅人財富去救助虛擬經濟,導致經濟結構人為扭曲。

最后,政府首腦過于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果斷措施將危機扼殺于“萌芽狀態”。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達到5.3%時沒有采取果斷行動,而是一味拖延,導致了目前危機升級的局面。

歐元區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機中也有所顯現。首先,根據歐元區的制度設計,各成員國沒有貨幣發行權,也不具備獨立的貨幣政策,歐洲央行負責整個區域的貨幣發行與貨幣政策實施。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統一的貨幣使區域內的國家享受到了很多好處,在經濟景氣階段,這種安排促進了區域內外的貿易發展,降低了宏觀交易成本。然而,在風暴來臨時,陷入危機的國家無法因地制宜地執行貨幣政策,進而無法通過本幣貶值來縮小債務規模和增加本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只能通過緊縮財政、提高稅收等壓縮總需求的辦法增加償債資金來源,這使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冰島總統近日指出,冰島之所以能夠從破產的深淵中快速反彈,就是因為政府和央行能夠以自己的貨幣貶值,來推動本國產品出口,這是任何歐元區國家無法享受的“政策福利”。而英國政府也多次重申不會加入歐元區。

從債務危機看歐元區體制性缺陷 發布時間:2010年08月20日 10:11 來源:新華網作者:記者尚軍

我要評論

字號:【大中小】【打印】

資料圖片

新華網布魯塞爾8月19日電(記者尚軍)今年上半年,一場愈演愈烈的主權債務危機使歐元面臨著自誕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一度有望向美元發起挑戰的歐元黯然失色。在這場危機中,歐元區體制性缺陷暴露無遺,這給歐元前景蒙上陰影。

剖析這場危機,雖然成因種種且各國情況有所不同,但危機集中爆發于歐元區內卻反映了某些共性,尤其是歐元區“天生”的體制性缺陷,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二元性”。

歐洲中央銀行行長特里謝曾指出,從總體財政狀況來說,歐元區并不比美國或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糟糕,但歐元區卻在債務危機中首當其沖,這背后反映的歐元區架構問題值得深思。

基于各國政治意愿,歐元區成立之初只是統一了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財政政策,財政大權依然被視為是各國主權范圍內的事情。這種二元結構從一開始就遭到過質疑,但直到債務危機爆發,其危害性才真正顯現,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從事先預防來看,這種二元結構無法對歐元區內成員財政狀況進行有效監督和及時糾正,造成財政紀律松懈。二是從事后應對來看,二元結構充分暴露出了歐元區危機處理能力不足。

為便于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單一貨幣區內的成員即便不能統一財政,也應在財政上保持步調一致。針對歐元區財政“短腿”的天生缺陷,歐盟通過《穩定與增長公約》為歐元區成員的財政協調提供了基本框架。但事實證明,公約執行力相當有限。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希臘率先陷入債務危機與其多年來無視歐盟財政紀律,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常年超標有關。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打擊則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希臘政府最終陷入危機。

與此同時,歐元卻在一定程度上為不守規矩的赤字國提供了“庇護”。通常,一國財政狀況惡化時,其發行國債融資的成本將會上升,這會迫使該國及時鞏固財政,但在歐洲債務危機中,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卻失靈了。

這一方面與希臘在統計數據上做手腳有關,另一方面也是起因于歐元“保護傘”。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希臘等國享盡了歐元“紅利”,得益于歐元區的低通脹、低利率政策,這些國家依然不用為融資發愁,歐元區的低利率政策甚至進一步刺激了這些國家過度消費。結果當問題累積到十分嚴重的程度時,市場的劇烈調整令歐元區付出了代價。

在應對危機時,一方面,由于沒有統一的歐元區“中央”財政作后盾,再加上所謂“不救助”條款,當希臘等歐元區國家出現債務危機時,它只能依靠自身財政作為償債擔保,可謂勢單力薄,難以消除市場擔憂,同時也為投機者逐個擊破提供了機會。有分析人士拿希臘與美國某個州作類比,盡管美國個別州的財政狀況比希臘還糟糕,卻不會出現類似希臘的危機,因為有美國聯邦財政作后盾。

另一方面,歐元區在希臘陷入危機后也沒有一套現成的應對機制可以彌補“中央”財政的缺失。歐元區國家在經過數月的討價還價后才出臺希臘救助機制,這被認為是造成危機一步步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債務危機還暴露出歐元區長期存在的內部經濟失衡。近年來,以希臘為代表的部分歐元區國家經濟競爭力相對下降,經常項目赤字累積,與德國等其他成員國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從而成為歐元區的薄弱環節?;跉W元區內部各國間緊密的經濟聯系,任何一個成員的危機都有可能波及其他國家,從而誘發整個貨幣區的危機。

針對債務危機暴露出的這些問題,歐盟已著手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后,歐盟成立一個由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親自“掛帥”、包括各成員國財政部長在內的專門小組,就改進歐盟經濟治理拿出具體建議,由定于今年10月召開的歐盟峰會定奪。

在今年5月的首次會議上,專門小組提出了加強歐盟內部經濟治理的四個主要目標,即強化財政紀律、消除成員國競爭力差距、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建立一套長期的危機應對機制。范龍佩稱,歐盟正處在關鍵時刻,接下來所采取的措施將決定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命運,歐盟應當從債務危機中汲取教訓,從危機預防和管理兩方面入手防止類似危機重演。

根據歐盟領導人的授權,歐盟委員會6月30日提出完善歐盟經濟治理的初步建議。建議建立在三大支柱上,即強化以《穩定與增長公約》為基石的財政紀律、解決宏觀經濟失衡和競爭力差距以及建立一套永久性的危機管理機制,這與專門小組的思路基本一致。

可以說,債務危機在給歐元區帶來巨大考驗的同時,也為歐元區體制完善提供了契機和動力。歐元能否像歐盟領導人堅稱的那樣會渡過眼下難關并變得更加強大,人們拭目以待。

歐洲債務危機引爆經濟社會矛盾高福利積重難返

發布時間:2011年10月19日 19:08 來源:深圳新聞網作者:

我要評論

字號:【大中小】【打印】

歐債危機持續一年多來,歐洲各國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經濟社會矛盾全面爆發。近來,歐洲各主要城市不斷爆發各種游行示威活動,抗議政府以財政緊縮措施應對歐債危機。

專家指出,歐洲多國長期低增長、高支出,改革當前作為公共財政支出主要項目之一的高福利制度才是解決債務危機、恢復經濟活力的長遠之計。但高福利社會制度已然積重難返,公眾輿論阻力極大,絕大多數改革將止步于小修小補,大的變革必定舉步維艱。

減赤迫不得已

數十年來,歐洲一直以“生活方式上的超級大國”自居,高福利也一直是歐洲社會的顯要標志。然而,隨著近年來歐洲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加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失業率居高不下,歐洲高福利社會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質疑。

二戰結束后,很多歐洲國家經濟高速增長,軍費支出大幅下降,社會福利制度日益發展?;靖@饕赓M醫療保健、長期失業救濟、高額養老金、悠長假期等。高福利也逐漸成為政黨競爭上臺的籌碼。隨著國民福利待遇日漸水漲船高,一些國家開始寅吃卯糧,依賴外債維持財政。

新世紀以來,歐洲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公共福利支出的負擔,某些國家的養老金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是政府財政赤字的首要因素。聯合國數據顯示,2010年歐洲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6.5%,遠遠超出7%的老齡化社會警戒線;1950年歐洲平均每8個人撫養1個老人,2010年平均每4個人撫養1個老人,2050年預計平均每2個人就要撫養1個老人。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歐洲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債務問題開始暴露,失業率也長期居高不下。2010年,西班牙失業率高達20%,葡萄牙、希臘、愛爾蘭失業率均超過12%。隨著債務危機迅速蔓延,歐洲各國被迫緊縮財政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

英國智庫“開放歐洲”研究所駐布魯塞爾首席研究員克萊伯說,即便是目前經濟發展依然強勁的德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也要面臨高福利導致的資金短缺問題。

事實上,歐洲多國政府已經有所動作,特別是退休金制度幾乎在所有歐盟國家都遭遇了變革。但大多數變革沒有觸及根本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公眾持續抗議,政府改革阻力很大。

布魯塞爾知名智庫歐洲政策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祖勒格強調,當前歐盟推動的各種救助機制和財政緊縮政策大多只能緩解或拖延危機,難以標本兼治。長遠來看,歐洲各國必須進行體制性改革,特別是社會福利制度和鼓勵經濟增長的公共政策改革。

改革荊棘叢生

歐洲多國政府艱難推動社會福利制度改革以來,可謂頻頻受挫,阻力重重。實行多年的高福利政策通過保障公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但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導致很多人不愿儲蓄、不愛就業、過度消費。

在亟需救助的希臘政府被迫通過多項財政緊縮政策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愛爾蘭、意大利等國政府也紛紛采取公務員減薪裁員、養老金凍結等手段緊縮財政,減少赤字,結果遭到民眾和工會組織的強烈反對,各種罷工游行此起彼伏,歐洲社會到處彌漫著不滿情緒。

一些專家提出,歐洲社會福利體系早在歐債危機爆發前就存在很多問題,目前歐洲的公共投資缺乏合理長遠的規劃,而財政緊縮僅僅是單一彌補性舉措,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眼下這場危機也許可以為改革提供有利契機。

歐洲工會聯盟研究院的盧爾代勒說,歐洲政府支出應當偏重就業和教育,確保優質的人力資源,因為勞動力市場競爭力才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開放歐洲”研究所的克萊伯提出,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實質是造福下一代,但民眾一時難以接受,而政府決策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長遠來看,放寬就業條例、鼓勵個體創業、減輕私營企業稅負等都不失為有效的措施。

反思歐洲高福利社會制度數十年發展演變與目前遭遇的困境不難發現,這一制度帶來了經濟低迷、赤字高漲、稅收下降等一系列弊端,過高的、脫離經濟發展實際的社會福利制度必然導致經濟衰退。

歐洲政策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祖勒格提出,健康的社會福利制度關鍵在于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維持公平與效率之間的平衡點,根據經濟增長速度、現代家庭結構變革等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調整,增強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培養和鼓勵優質人力資源創造更多價值。

分析人士指出,面對當前經濟停滯和債務危機的雙重壓力,歐洲社會的高福利不愿向財政平衡妥協,財政赤字又難以維持高福利,經濟困境和社會動蕩互為因果。在此情況下,要實現社會大變革實屬不易,但這又是歐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何去何從,這是擺在歐洲面前的一道難題。

國際金融格局變遷與各方博弈

發布時間:2010年11月18日 08:59 來源:文匯報作者:章玉貴

我要評論

字號:【大中小】【打印】

在美國對國際金融與貨幣體系的影響力相對削弱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要博得更大的話語權,既有賴于自身的實力成長,還取決于金融主導國的意愿。而主要發達國家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決不會輕易讓新興經濟體成為積極主導力量

日前結束的G20首爾峰會,其成果無法與巔峰時期的倫敦峰會相提并論。不過,作為迄今為止最具代表性的全球性經濟溝通與協調機制,G20在本次會議上批準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治理改革方案,對于新興經濟體來說具有指標意義。

美歐日之外的金融力量已今非昔比

應當說,長期以來由美歐把持的IMF在現今全球經濟和金融治理中的作用已大大下降,畢竟這個組織建立于65年前,而且沒有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格局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改革與調整。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個處于金融分工頂層地位的國家把持國際金融秩序的“玩票工具”,盡管它在全球金融尤其是貨幣穩定方面也曾發揮過一定的作用。而今,這個看起來有點沒落的金融俱樂部,終于承認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說明美歐和日本之外的金融力量已今非昔比。

從金融格局變遷與政經領袖們的言行舉止看,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在G20這種場合的表現似乎越來越自信,倒是蓋特納和伯南克們不時流露出焦躁情緒。個性鮮明的巴西財長吉多曼特加干脆就不參加此前在韓國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其實不來開會也無妨——在依靠實力說話的世界上,不必太在意誰說了什么,關鍵要看他的行動。美國人最近很焦躁,無論總統、內閣成員還是國會山上的政客,都按捺不住對新興經濟體的情緒性發泄。這不光是因為美國的經濟表現尤其失業率與他們的支持率息息相關,更因為他們特別害怕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力量的發展趨勢。別忘了,美國比任何其他國家都更加看重趨勢。他們的策略是在潛在競爭對手尚未比肩美國時,遏制或者延緩起發展勢頭。

本輪全球金融格局變遷或將持續30年

實際上,美國更應該檢討自己的內外經濟政策。眾所周知,本次經濟與金融危機對美國的打擊是空前的,但它沒有采取刮骨療疾的反省措施,而一再施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轉嫁危機成本,同時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并引爆匯率爭端。而對于最應該受到約束的華爾街,奧巴馬既恨又怕,大概他最終還是覺得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們實在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不過,盡管美國的實力在不可避免地下降,但基于金融主導國的綜合實力以及話語權慣性,其他國家要在短期內取代美國的地位并不現實。從歷史的視角觀察,本輪全球金融格局變遷或將持續30年才能最終定局。美聯儲在1913年成立后即成為全球最強中央銀行。兩次世界大戰摧毀了金本位制,美國之外的資本主義經濟全面崩潰,美國借此登上全球首席經濟強國寶座:全球75%的黃金儲備流入美國;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美元加冕全球貨幣王位。美元成為全球最重要或幾乎唯一的儲備貨幣、國際清算貨幣、價值儲藏手段、金融交易貨幣和財富計價單位。從1913年到1944年,美國花了31年才從英國人手里接過“全球金融權杖”。要從滿身密布金融神經的英國人那兒奪過金融主導權殊為不易,若不是兩次世界大戰耗盡了英國的國力,美國恐怕不會如此順利地實現夢寐以求的目標。而今,國際金融格局變遷面臨的環境與60余年前相比大為不同,在相對和平時期實現格局的平穩過渡和轉換,不僅需要經濟實力成長,更需要后起國家提高博弈水準。

步履蹣跚的歐洲可能被進一步邊緣化

歐洲的老牌金融強國,假如不能領導新一輪經濟革命,則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將在10年后被邊緣化。今年4月,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通過了發達國家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投票權的改革方案,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國。仔細分析投票權的具體變更,會發現,投票權遭到實質性削減的主要是德國、法國和英國等歐洲三大經濟強國;日本雖然少掉了1.22個百分點,但絕對投票權依然很高;更應關注的是,美國依然維持15.85%的投票權不變,繼續握有最終的否決權??梢?,那次投票權的部分“東移”,某種意義上是美國順應發展中國家要求力壓歐洲主要經濟大國削減投票權的結果。本次關于IMF治理機制改革的博弈結果亦不例外,歐洲同意將6%的投票權轉讓給新興經濟體。畢竟形勢比人強,過去優越感強烈的歐洲金融強國此番不得不再次屈服于美國壓力??磥須v史是一面最好的鏡子。曾經的世界超級強國英國之所以從“日不落帝國”的終點又回到偏居英倫三島的起點,除了力量使用過度之外,就是因為英國統治者沉湎于金融業的表面繁榮而忽視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如今,被福利資本主義和糟糕財政政策拖累的歐洲正受困于歐債危機,再次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美國大概還有10年的“美元紅利”期

在美國對國際金融與貨幣體系的影響力相對削弱的情況下,新興經濟體要博得更大的話語權,既有賴于自身的實力成長,還取決于金融主導國的意愿。而主要發達國家基于本國利益的考慮,決不會輕易讓新興經濟體成為積極主導力量。

二戰之后,美國一直握有世界金融大權,任何實質性的挑戰都會遭到其打壓,即使是盟友日本和歐盟也不例外。從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到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再到歐元的跌宕表現,背后都可察覺到美國人的操縱軌跡。假如在不久的將來,新興經濟體意欲謀求更大話語權,相信美國的金融寡頭及其代言人美國政府是不會袖手旁觀的。

筆者估計,美國大概還有10年的“美元紅利”期。只有當新興經濟體擁有了比肩美元的金融力量工具,美國才有可能真正坐下來和其他國家商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大家不要指望美國主動放棄儲備貨幣發行國地位。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副教授)

西班牙樣本:歐債危機的結構性矛盾

21世紀經濟報道 2013-05-30 09:17:28 評論(0)條隨時隨地看新聞

歐債危機爆發至今已三年有余。這期間,雖然歐盟各國對危機的態度和意見爭議不休,但總體上控制和穩定了大局。然而,另一方面,危機卻在歐元區國家不斷擴展,蔓延至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所謂“歐豬五國”。

最近,只有100多萬人口的小國塞浦路斯,因迫于歐盟壓力向國內儲戶征稅引發銀行體系擠提事件,再次引起人們對歐元區的擔憂??雌饋?,歐債危機的解決仍遙遙無期,隨時都有可能在某個國家或環節上爆發新的問題,并影響整個歐元區的穩定。

歐債危機的四大問題

歐債危機的本源在于歐元。歐元區共涉及17個國家,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又各不相同,但總體上看,最基本的問題只有四個,分別是:歐洲為何發生主權債務即歐債危機?歐債危機與2008年由美國“次貸”引發的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有關系嗎?歐債危機發生后持續發酵,為何救助措施遲遲難以見效?歐債危機未來走勢即何去何從呢?

前兩個主要是歐債危機的起源或發生問題,后兩個主要在于明晰歐債危機的解決之道及未來走向。

對于歐債危機的起源,我曾問過不少歐洲經濟界人士,最疑惑不解的是: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首先沖擊的是英法德等歐洲核心國家的大型金融機構,因這些國際性金融機構深度參與到國際金融市場中,購買了大量美國發行的CDO等金融衍生產品,從而遭受重大損失并一度搖搖欲墜。而后來歐債危機的爆發卻集中在南歐一些邊緣中小國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本身參與國際金融市場并不深,當時所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不大。

如果說歐債危機是由美國金融危機的自然傳導和延續,為何當時受沖擊最大的英法荷瑞等國反倒未發生歐債危機,而在危機中所受影響并不大的“歐豬五國”卻接連“中槍”?

這期間我恰好兩次赴歐考察,經過實地調查、走訪和思考,我認為歐債危機發生的基本原因至少可歸結為兩點:第一與歐元區建立的統一貨幣有關,第二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全球普遍出現的貨幣泛濫的大環境相聯系。

第一點,情況很明顯。因為發生歐債危機的國家均屬“歐元國”,未使用歐元統一貨幣的國家,如英國、瑞士等,當初雖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但后來卻均未遭遇歐債危機之困。因此,歐債危機是一個與歐元緊密相關的貨幣問題。

第二點,亦有事實依據。發生歐債危機的國家有兩點共性,一是主要集中于南歐的邊緣國家,二是前期均有一個歐元區流動性過剩、政府或民間過度舉債的累積過程。

最典型的當屬希臘和西班牙,至今都是歐債危機的風暴中心,分別代表了危機發生國的兩種類型。希臘的主要特點,是在當時歐元區流動性明顯過剩、極易借貸并融資成本便宜的情況下,政府無休止地大量舉債,并致使負債率水平遠超其自身的償債能力。至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時,希臘負債率即國債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30%左右,而此后在歐盟及IMF的多次救助及私人投資者大幅削債50%即1050億歐元的情況下,2012年進一步上升到170%以上,成為歐元區負債率最高的國家,屬于典型的主權債務危機。

西班牙危機較為復雜,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其財政赤字率僅為4.2%,本國債務危機爆發前的2011年末,其整體負債率水平也只有61.5%,在所有歐元區國家中,西班牙較好地執行了歐元區《穩定和增長公約》相關財政紀律要求。即使危機發生后的2012年,其負債率雖有所上升,但仍不足70%,依然處于歐元區各國的偏低水平。

西班牙之所以發生債務危機,主要是由房地產市場泡沫破滅引發銀行房貸出現大量壞賬,并迫使政府撒錢解救,從而導致西班牙整體負債水平急劇攀升,進而引發國家信用危機。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等國,危機原因總體上介于希、西兩國兩種類型之間。

這兩種情況發生的背后,是在2002-2007年,全球出現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普遍泛濫、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局面。

歐債西班牙樣本解析

西班牙為歐元區第四大經濟體,2012年其實現的GDP總額為1萬多億歐元,相當于另外發生債務危機的希、愛、葡三國之和的兩倍多。

歐元初創之時曾一度疲軟不堪,與美元匯率曾一度降為1:0.8.2000年末,美國科技網絡股泡沫崩潰,美國所謂“新經濟”神話的破滅,美聯儲遂啟動了新一輪降息周期;2001年,美國遭受 “9.11”恐怖襲擊,美聯儲進一步加快降息步伐,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將基準利率降為1%的歷史最低水平,持續時間長達3-4年之久,形成美元持續貶值并在全球釋放了大量流動性。

美元出現大幅貶值的同時,促使歐元持續升值, 2007年末,歐元與美元匯率由低位時的1:0.8,最高上升為1:1.40;在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曾一度觸及1:1.60的歷史高位。這種貨幣匯率的變化對全球貨幣環境帶來的巨大影響著實難以估量。

全球流動性過剩必然追逐高回報貨幣,歐元持續升值的過程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投資機會,事實上歐元升值本身就是這種投資活動的結果或表現。歐元區出現了流動性過剩問題,并催生歐元區引發明顯的資產泡沫現象。

在這種寬松的歐元統一貨幣幻境下,造成希臘等國借貸成本十分低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水平曾降為2%左右,與德法等歐元區核心國家的借貸成本相當。這極易給人產生一種錯覺,使希臘不能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負債狀況及清償能力,大手大腳地花錢,在不知不覺中便債臺高筑。直到有一天市場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巨大變化,其國債收益率水平直線上升,希臘人才如夢初醒,驚恐地發現他們的負債已然過重,甚至到了依靠本國能力根本無法償還的地步。

試想,若歐元區尚未建立統一貨幣,全球也未曾出現累積多年的流動性嚴重過剩局面,希臘肯定不能借那么多的債務。若希臘仍使用本國貨幣,它所欠的由外國金融機構購買的債券應屬于外債,對一個蕞爾小國,不可能借到且國際金融機構也不會借給它那么多遠超其償付能力的債務。按照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希臘也不可能獲取并享受與德法等國相同的主權債務收益率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希臘貨幣自然會出現明顯的貶值,并推高其借債成本。同時,希臘會受到經常賬戶赤字的約束,這對一個擁有主權貨幣發行的國家來說,是一條無法逾越的紅線。

正是在歐元區寬松貨幣的幻境之中,才致使西班牙等國房地產市場長期過熱,房價持續上漲。與此同時,銀行的房地產信貸業務快速膨脹,西班牙掀起“炒房”熱潮。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的同事介紹:在那幾年西班牙形成的房地產市場泡沫中,不少人家常常購置三套房產,一套在馬德里,一套在風景度假區,一套在海邊。當時房價不斷上漲,誰擁有的房產多誰就可以多賺錢。 其他國家的人也紛紛加入到西班牙的“炒房”隊伍中。歐盟統一市場的建立以及歐元的發行與使用,為他們在西班牙等南歐國家購房置業大開方便之門。

總之,我認為,西班牙危機的根源并不是由政府過度舉債形成的,而是由過度的房地產市場投機活動引發嚴重泡沫所造成的。全球及歐元區流動性嚴重過剩,且這些過剩的流動性又過多地流向西班牙等南歐國家。事實上,其他南歐國家如希、葡、意等,甚至包括法國的南部,也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相同的房地產泡沫問題。

歐債危機為何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表現?從總體上看,是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巨大的金融泡沫破滅后,對不同的歐元區國家形成的不同影響所致。

歐元區結構性矛盾

歐盟及歐元的產生首先是基于政治意愿,而非經濟原因。

從經濟角度分析,統一貨幣的發行和使用,帶來最突出的結構性問題是:加入歐元區的17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收入差距參差不齊,僅就希臘與德國相比,其人均GDP就相差2倍以上。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的不同國家,共同發行和使用同一種貨幣,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首先,希臘等低收入國家,會更直接感受到與德、法等國在收入上的巨大落差,致使他們急欲拉平這種差距。再加上流動性嚴重過剩的局面,促使歐元債務收益率低企,誘導這些國家拼命借債,不受外部約束地大規模支出,爭取自己的最大福利和發展機會。這期間,希臘工資的上漲速度遠超過德國工資的上漲速度,致使消費超過其產出,國家經常賬戶長期維持在赤字狀態。

希臘等國舉債狂歡并不可持續,歸根結底債務收入并非真正的勞動果實,只是財富或收入使用權的暫時讓渡,而當償債期限來臨時,債務本性必將還原為其本來面目。若到期債務無法清償,那就意味著債務風險的爆發。

第二個結構性問題,是超主權貨幣與主權國家之間引發的必然矛盾。一種由眾多主權國家共同發行和使用的超主權貨幣,其形成的價值尺度,以及與其他主要國際貨幣的比價結構、匯率等,是一個影響至深至遠的問題。其結果,若對某國或其中幾個國家是合適或有利的,那么對其他差異大的國家就未必是合適或有利。因為它們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懸殊,不可能適用同一種貨幣以及這種貨幣形成的同一種匯率??傮w來看,歐元主要是依據德國馬克設立的,較為適合德國等歐元區核心國家的胃口,而對南歐等相對落后的國家來說,則難以適應。 共同貨幣還帶來另一種意料之中的變化,那就是歐元區市場的整合以及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在整合過程種,就會在歐盟經濟發展中產生一些結構性矛盾,其中一點就是:歐元統一貨幣的發行和共同市場的建立,本意是促進或帶動相對落后國家的發展并縮小與先進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但實際上卻可能出現事與愿違的局面,不僅未能有效縮小這種差距,反而可能進一步有所擴大。

總之,歐元區眾多主權國家自覺放棄主權貨幣,發行和使用同一種超主權的共同貨幣,有違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自然毫無經驗可資借鑒。

西班牙儲蓄銀行體系改革

歐債危機為何持續發酵及未來何去何從?我們仍以西班牙為例:當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后,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那些大舉按揭購買了多處房產的投資者,房價爆跌使手里的房產無法出售,面臨巨虧又難以如期支付按揭貸款本息,全國出現大量的“斷供”現象。

其次受影響的是銀行。在房地產市場繁榮期間,銀行房貸業務異?;鸨?,而與此同時,其系統性風險的防范以及銀行業的外部監管卻相對薄弱,未能及時跟上這種急速的發展變化,從而導致銀行業房地產信貸風險不斷積累并最終釀成大禍。

在西班牙實際上存在兩類不同的銀行體制,一類是大型商業銀行,另一類則被稱為儲蓄銀行。雙方平分天下,約各占西班牙市場份額的一半左右。大型商業銀行以桑坦德和BBVA為代表,這兩家銀行以發展海外市場業務為主,由于這類大型商業銀行實行國際化戰略,其市場早已分散化,國內所占比重較低,因此在這次西班牙房貸危機中,它們所受影響普遍較小。

儲蓄銀行屬于西班牙特有的銀行體制,治理結構十分特別,沒有股東及董事會,為基金會形式,由地方政府、存款人、創始人和管理者等共同組成管理委員會,傳統上與地方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行政色彩濃厚,專業性卻不足。在法人治理、經營理念、管理體制、風險控制等諸多方面,普遍存在著不健全、不科學、不嚴格等問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西班牙房地產熱潮中,儲蓄銀行一方面盲目擴張分支機構,另一方面又大量轉向房地產市場,導致房貸業務急劇擴張。據西班牙央行測算,2011年末在該國銀行房地產貸款總計約3380億歐元中,儲蓄銀行便占54%以上。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銀行房貸業務風險大量暴露,在2012年中累計已有大約1850億歐元的問題資產,其最終損失率估計約占一半左右。

在2010年6月仍存的45家儲蓄銀行中,共有43家卷入房貸壞賬的泥沼難以自拔,只得由政府出面進行救助,至2012年3月經過幾輪重組,已壓縮為11家。 為了應對銀行業可能出現的重大危機,早在2009年6月西班牙政府就成立了一家名為“有序銀行重組基金”,即FROB的公共實體,其主要目的和職能,就是重組受困信用機構及提高其資產凈值。2010年12月,由七家儲蓄銀行合并組成班基亞銀行(Bankia),由儲蓄銀行搖身一變改為商業銀行,其業務規模也立刻上升為僅次于桑坦德和BBVA的西班牙第三大商業銀行,2011年末其資產總額達到3280億歐元。但班基亞銀行始終困難重重,如履薄冰,終于在2012年5月發生重大擠提事件,只得由政府出面實施緊急救助。

西債危機最早爆發于2011年下半年,但FROB卻在2009年6月即告成立,該機構負責人說:因為西班牙房地產泡沫破裂最早始于2007年,與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極為相似。眾多銀行深陷其中,房貸壞賬大量暴露,所以實際上信用機構尤其是儲蓄銀行的重組早已提上議事日程。

歐洲“金融分裂”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后,近五年來西班牙經濟停滯不前,其中2012年又比上年收縮約1.42%,西班牙經濟陷入明顯的衰退之中。經濟持續衰退必然帶來嚴重的就業問題,2012年西班牙失業率甚至超過25%(2013年一季度已上升為27%以上),而其中25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率更高達50%以上。

西班牙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過度依賴房地產、建筑業及金融等服務性行業,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積累了越來越大的不平衡,這是后來西班牙經濟遭受重創的一個前提條件。據我們考察期間西班牙經濟部人士介紹,2010-2011年在西班牙經濟的持續衰退中,若剔除建筑業,其GDP實際每年仍增長2%和2.3%。并且,西班牙貿易開放度達到65%,外貿形勢不錯,活躍、樂觀,但積極的外部需求卻不足以彌補內部需求的疲軟。這說明西班牙經濟之所以陷入衰退,主要正是由房地產及建筑業的拖累所致。

西班牙經濟持續衰退,肯定造成財政稅收減少、預算赤字急劇增加,其結果便迅速推高整體負債率水平。2007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西班牙財政仍錄得結余約占GDP的1.9%,危機爆發后旋即轉為財政赤字,近幾年赤字率則始終維持在9—10%的水平居高不下。而政府負債率也由2008年前占GDP的40%以下,逐級并快速提高為2012年的77%以上。西班牙在歐洲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成本大幅提高,2012年7月危機最嚴重時,其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曾一度高達7.6%。

一般來說,十年期國債收益率7%,被國際上視為一條債務是否可持續的警戒線。此時,不僅因融資成本迅速加大,使負債國的債務難以實現持續的良性循環,極易造成債務總額的失控,而且往往會引發國際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使籌資活動難以為繼。 此外,在西班牙等南歐危機國家債務收益率高企的同時,德國等歐元區核心國家的債務收益率卻反向下降,最低時甚至在2%以下,歐元區出現了南北兩極明顯分化的所謂“金融分裂”局面。這反映出市場對南歐危機國家的極度不信任,并造成這些國家的儲戶資金大量外流到德法瑞等北歐國家。

化解債務危機的兩種手段

任何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無論其發生何種形式的債務危機,解決之道無非是財政或貨幣兩種手段。相比較而言,財政手段常受到政府財政收入和負債規模的制約,而貨幣手段卻可以無限放大,并且政府使用起來也方便易行。但其前提條件必須是擁有自主發行的主權貨幣,否則便無從談起。

西班牙一方面由于經濟持續衰退,造成財稅收入減少、預算赤字增加、債務率水平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又受到金融市場的極度不信任,導致融資成本急劇攀升并使籌資行動困難重重,因此依靠本國財政手段根本無法化解自身的債務危機。

而貨幣手段呢?由于加入歐元區主動放棄了本國主權貨幣,并無任何工具可供使用。因此,希臘也好,西班牙也罷,凡是發生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國家,其化解危機的最后通道,只能是不約而同、殊途同歸地奔走布魯塞爾求助于歐盟。

而歐盟在化解各成員國債務危機時,能夠采取的措施也不外乎財政與貨幣兩種手段。首先,早期進行的所謂債務重組,其實質就是一種財政融資的辦法(包括組織私人投資者削減債務等),主要措施由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即EFSF和歐洲穩定機制即ESM兩部分共同組成。EFSF在前,成立于2010年6月,系由成員國共同籌資設立的臨時救助基金,先后總計籌資4400億歐元;ESM在后,是2012年9月之后由成員國共同注資成立的永久性救助機制,集資總額為5000億歐元。先成立的EFSF也好,后繼起的ESM也罷,其職能和作用,主要就是通過貸款的方式(必要時亦可直接購買國債),救助歐債風暴中的受困國,以協助其度過金融或財政危機,保障歐元區的金融穩定。

歐洲政府在貨幣手段的使用上,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于2011年圣誕節前和2012年2月末,先后推出兩輪長期再融資操作即LTRO,直接向歐元區流動性不足的商業銀行提供長達3年期的流動性支持,以消除區域內因融資匱乏而可能引發的銀行業危機,亦被稱為歐洲版的QE政策即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

歐央行新任行長意大利人馬里奧·德拉吉于2012年7月明確對外喊話:“歐洲央行準備在其職權范圍內,不惜一切代價捍衛歐元。”同時強調:“相信我,這足夠了。”并在9月出臺了第二項重要舉措,那就是所謂的直接貨幣交易即OMT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危機國家向歐盟提出救助申請并接受其相關財政要求的前提下,歐央行可以介入并無限量購買申請國3年期以下的國債,以壓低其收益率水平并進而穩定歐洲金融市場。

德拉吉行長認為:“在二級市場購買成員國國債,并未逾越歐央行職責范圍,而購買3年期債券是最有效的市場干預辦法。”這在歐洲是一項重大創新,其最重要特點正在于無限量、無時限,這使歐央行便于突破被市場“綁架”的可能性,獲得了干預行動的高度自由,對于穩定歐洲金融市場、增強人們對歐元的信心等,均起到了巨大而重要的核心作用,被視為消除歐元區風險的堅強后盾。

就實質來說,貨幣融資相當于為經濟注水,等于是用稀釋幣值來化解風險。一般情況下,其效用不僅可增加市場需求,刺激經濟增長,而且能夠向財政無限融資,確保政府不發生違約風險。正如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后的美國,其連續四輪的所謂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在直接壓低美國國債收益率的同時,又起到支撐政府債務規模持續擴大的作用。最后,還可由通脹因素使本國貨幣長期持續貶值,進而達到自動削減政府債務之效。

當然,貨幣手段在化解債務危機中雖然好使,但危害卻在暗中。最直接的問題,一是會形成社會財富的重新再分配,等于向所有民眾征收了一道通脹稅,必然形成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狀況,導致錯配嚴重;二是會引發通貨膨脹,產生金融泡沫并積累新的不平衡。

正因為貨幣融資具有無限量和看不見、摸不著等鮮明特征,所以使用貨幣手段在化解債務危機中的作用更為顯著,威力也更大。比如,在三年來歐債危機的化解過程中,開始在早期階段,歐盟主要使用的是包括削債在內的所謂債務重組的辦法,并將以維護國際金融穩定為職責的IMF也拉入其中,每個具體方案推出時,一方面的確使危機國家轉危為安,暫時避免“倒債”風險,另方面也使其債務收益率水平即時下降,對于穩定歐洲金融市場起到立竿見影之效。但每次的重組方案卻好景不長,風暴很快又會轉移或傳遞到另外一個國家,重復、繼起,并此起彼伏、接連不斷。而在后期,即2012年下半年之后,由于歐央行的積極介入,才促使危機國家債務收益率普遍出現顯著下降,并就此將歐債危機長時間穩定下來。

歐央行的所為除了德拉吉的喊話之外,就是OMT計劃。但兩項措施至今仍停留在“說辭”的層面上,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但奇怪的是:自歐央行表態及做出OMT計劃之后,危機國家的債務收益率水平便應聲下降,再未出現大的波動,極大地恢復了市場對歐元的信心。足見貨幣手段之功效巨大。

歐債危機何去何從

首先,從發生危機的國家即危機方來看,主動放棄主權貨幣發行,等于自動失去了用貨幣手段化解本國債務危機的功能,所以當危機來臨之時,只能首先采用財政手段加以應對。而對于這些危機國家,之所以發生債務危機,大部分原因正是由于自身負債過重并難以清償所致。因此,無論是發生希、西兩國哪種類型的債務危機,危機國家的財政狀況必定入不敷出、捉襟見肘,自身應對危機勉為其難,近乎于束手無策。

并且,退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加入歐元區的危機國家,在化解自身債務危機的應對上,多數情況下甚至不如一個地方政府。因為地方政府雖然從未掌握貨幣發行權,但遇有違約風險時,便可理直氣壯、直截了當地求助于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負有整體的連帶責任,理所當然地要向地方政府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而歐元區國家呢,卻只有貨幣聯盟,沒有財政聯盟,各國財政資金彼此分割,利益相互獨立、區分,不可能互用。

其次,歐元區是由17個國家共同組成的聯合體,歐盟的治理結構極為龐大、復雜,運作起來自然效率低下,成本巨大。其所做出的所有決議、政策等,均需各成員國的同意、批準方可實行,在達成一致意見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并且,在不少政策上始終分歧嚴重,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最終也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最典型的就是在“歐洲債券”的發行問題上,開始由危機國家意大利首先提出,德法等國均表示反對;后由于法國大選左翼獲勝,新上任的奧朗德總統改變態度,明確表示支持歐洲債券的發行,使此提議重現轉機。但陷于孤立的德國依舊堅決反對,其總理默克爾甚至說:只要她活著,就不會推行歐洲債券,歐元區也不會共同分擔負債。從而使這一提議最終胎死腹中。

在這背后是異常激烈的利益博弈。歐洲最大的債主正是德國,其在歐元區的出資份額也最大,如果為降低危機國家的債務收益率水平及穩定歐洲金融市場,將所有歐元區國家“綁定”發行同一種債券并且共同分擔債務責任,那么最大的受益方自然是那些債務國,而相對應的最大債權方德國卻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代價。

而歐央行宣布的直接貨幣交易即OMT計劃,德國也始終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貨幣化公共債務,即中央銀行通過發行更多的貨幣為政府債務和赤字融資,將不可避免地引發高通貨膨脹。而對于這些要求,早在歐央行創立之初,即已在歐盟運作條約中作了嚴格規定,明令禁止以任何形式對公共債務或赤字進行貨幣化融資,同時也不允許公共部門以特權進入金融系統,并排除了成員國之間的債務負責的義務。

因此,在德國看來,歐債危機的解決之道,實際上只有一個:那就是各成員國政府應當追求嚴格的財政穩固政策和深度的結構性改革,以解決宏觀經濟的失衡并將國家拉回到可持續增長的軌道上來。

但我認為,更為重要的仍為表象之下的利益之爭,因為貨幣化融資也是一種變相的利益輸送,等于用稀釋幣值的辦法來化解危機,其自然的結果肯定有利于債務國;而德國作為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和債權國,則必定成為最大的受損者。這才是德國堅持歐元不可貶值的最大利益所在。

每項救助行動,不僅在歐盟層面需要反復的溝通、討論,而且需協調各成員國政府,有的還需通過本國議會投票表決,這使協調難度更大,行動起來十分遲緩,往往錯過化解危機的最佳時機。

同時,歐盟在化解債務危機的過程中,還常常表現出缺乏遠見、更無前瞻性可言等明顯的不足。由于歐盟在體制、機制中存在的諸多結構性矛盾難以解決,表現在經濟政策方面,也是爭議不休,始終難以達成共同的一致意見。德國堅持緊縮優先,堅決要求債務國將過高的負債率降下來,達到歐盟標準并使其債務可持續。但給危機國家帶來的問題,卻是經濟進一步下滑、財政收入減少、勞動工資下降、社會福利大幅削減、失業率持續攀升等。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之下,使危機國家在解決危機的道路上更顯步履蹣跚,一籌莫展,正好應了中國的一句諺語:屋漏偏逢連夜雨。

而以法意為代表的另一派意見,則主張救助與刺激經濟增長并重,不贊成實行單方向的緊縮政策,并認為:一個缺乏增長計劃的緊縮方案無異于自殺行為。

總的來看,歐盟在化解歐債危機的過程中,缺乏大的、長遠的宏觀思路,往往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始終處于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困境中難以扭轉大局,從而使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并形成不斷擴散之勢。

為此,桑坦德銀行的經濟學家認為,歐洲貨幣聯盟在設計中無適當的治理結構,尤其是至今尚未實現財政聯盟,這使各國的利益和立場很難協調統一,所以在危機的處置過程中常常各唱各調,爭議不休,自然行動遲緩,效果不彰。為此,他們還專門例舉了歐盟委員會首任主席羅馬諾?普羅迪,早在2001年就曾說過的一段話:“我確信歐元將促使我們引入一套新的政策工具。盡管目前在政治上不可行,但是總有一天會產生危機,并創設出新的工具。”可見,在歐洲貨幣聯盟創立之初,其首任主席就看到了這種治理結構中的制度性缺陷,并預見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成員國不僅在利益和立場上各不相同并難以協調,而且在歐盟層面上也存在重大的權力博弈現象。歐盟的話語權主要集中在德、法等大國手中,而其余中小諸國卻力量單薄,這使治理結構極不平衡,長期以來在內部就存在著集權與分權之爭。歐債危機正好給德法等大國提供了一次對歐洲政治進行整合的機會,以進一步強化歐洲政府的職能和權力。因此,不少人認為,美國金融危機是一場真正的危機,而歐債危機則是一場半真半假的危機。

總結 本文緊緊圍繞歐債危機的四大核心問題展開分析,試圖全面、系統、深入地探討歐債危機發生的原因及未來走勢,并努力多層次、多視角地說明和解釋危機中所涉及的各項重大事件,從而能從整體上描繪和把握歐債危機之全貌。

綜上所述,歐債危機是一個與歐元緊密相關的貨幣問題。其發生,與美國引發的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不僅在于歐洲銀行業購買了大量美國的“有毒資產”從而蒙受重大損失,而且更重要的是與2002-2007年全球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泛濫密切相關。

歐元超主權貨幣的統一發行與流通,使眾多歐元區國家自廢武功。喪失貨幣融資功能的主權國家,在應對危機中顯得力不從心、束手無策。

化解債務危機之道,不外乎財政與貨幣兩種手段。財政手段終究是有限的,而貨幣手段在理論上是無限的,因此更為有效、有力。

最后,再補充一點:雖然預計歐債危機從此穩定下來,但介于歐元區諸多結構性矛盾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所以歐洲整體經濟增長的恢復能力仍然較低。在一個可預期的時間內,歐洲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增長貢獻仍為負面影響,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極為有限。

第二篇:歐債危機講稿

歐債危機演變與中國的對策

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延續至令已有整整兩年半的時間,至今沒有結束。歐洲要想從危機中脫身,似乎也遙遙無期。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是什么?這場危機對歐盟會有什么樣的影響?歐盟未來會怎么樣發展?這些都是爭論不休難有定論的話題。我們要看到,歐債危機既是一個經濟問題,又是一個政治問題半個多世紀前,為了結束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來的戰爭災難,一勞永逸地實現歐洲大陸的持久和平,政治家們提出了歐洲走向聯合的設想,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搞政治聯合沒有條件,只能從貿易和經濟合作開始做起,于是從煤鋼共同體到經濟共同休,到歐洲共同市場,再到歐洲聯盟,歐洲聯合的范圍不斷擴大,合作程度不斷加深??梢?,歐洲一體化的目標是政治聯盟,但實際操作上是從經濟領域開始做起。時于這場歐債危機,經濟專業的學者們單純從經濟學角度進行分析,往往忽視政治意愿所發揮的作用;而政治精英們的判斷卻又沒有充分考慮經濟規律產生的影響。這使得歐債危機的問題更加復雜和不確定因此,要準確地把握歐債危機問題,既要看到其中的政治因素,又要看到背后的經濟規律,只有把兩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才能“還原”一個完整的歐債危機。

一、歐債危機的演變過程和現狀

在2012年的歐洲杯上.希臘國家足球隊沒能續寫“神話“沒有能夠領跑歐洲足壇,但這個國家的經濟.卻一直在歐債危機中扮演著“領跑”的角色。從2009年底希臘政府宣布國家陷入債務違約風險起,威脅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至今已有兩年半之久。在這個過程中,希臘一直是主角圍繞著這個國家發生的三次風險歐債危機的演變軌跡出現了三個節點反映了歐債危機的演變軌跡。

第一個節點是2010年5月,歐盟面對主權違約風險激增的希臘,經過反復協商終于做出了救援希臘的決定。希臘當時的國家債務總額達到3000億歐元,占GDP比例高達113%,遠遠超出了歐元區規定的60%的最高限額。歐盟的救助資金總額為1100億歐元,分期分批提供。這項救助緩解了希臘5月份面臨的償還期債務的緊迫壓力從而暫時化解了這場風波。在這一階段,歐債危機尚未大面積蔓延,歐盟的應對方式也主要是向出現債務危機的國家政府提供資金援助,以“治標”為主。

第二個節點是2011年10月。希臘遭遇第二次債務危機,債務總額達到3500億歐元,占GDP比例高達166%,國家再一次遭遇債務違約風險。歐盟2011年10月底召開的首腦會議制定了第二個救援一攬子計劃,救援總額為1300億歐元,通過銀行減記50%的方式削減希臘債務1000億歐元。希臘危機還出現了向其他國家蔓延之勢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紛紛告急。

2011年12月,歐盟準備修改《里斯本條約》以便嚴格各國的財政紀律。但是,這個計劃遭到英國的強烈反對而未能實現。于是在法國和德國的推動下,歐盟就嚴格各國財經紀律達成一項政府間協議,即歐盟財政契約。2012年3月歐盟中除了英國和捷克的25個成員國簽署了財政契約??梢钥闯?,在這階段歐債危機牽涉到的國

1 家逐漸增加,危機影響程度也逐漸加深,歐盟在應對方面已經由簡單的援助深化為開始“治本”,即簽署財政契約。

第三個節點是今年5月份,希臘國內發生政治動蕩導致了希臘退出歐元區的風波。議會選舉中接受歐盟要求、主張實行財政緊縮政策的新民主黨沒有獲得議會多數,而其他政黨也難以組成聯合政府,希臘遭遇內閣危機,是否實施歐盟提出的緊縮財政計劃成為疑問。希臘面臨的困境是.如果放棄實行財政緊縮,政策歐盟將中止提供救助資金,因為歐盟提供救助一攬子方案的先決條件是希臘必須實施嚴格的財政改革計劃。一旦希臘放棄緊縮政策,而歐盟中斷救助那么希臘留在歐元區就失去意義因此希臘面臨退歐”的嚴峻現實。6月17日希臘議會再次選舉,新民主黨得票領先、取得多數地位,并且與其他兩個政黨結盟組建了聯合政府。“退歐風波”暫時得以平息.但是民眾反對緊縮計劃的情緒依然高漲,而且堅決反對財政緊縮的左翼政黨聯盟的力量不斷擴大,因此,希臘“退歐“依然是令歐洲談虎色變的嚴峻現實。到了這個階段,歐債危機進一步升級,開始給歐盟帶來了解體的威脅。希臘一旦“退歐”,歐盟的經濟損失不可避免。根據一般估計,希臘退出歐元區帶來的直接成本是4000億歐元。德國承受的損失總額將超過1000億歐元。法國的損失將達到585億歐元。

希臘危機的政治后果則更加令人擔憂。希臘 “退歐”可能在歐元區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就在希臘‘退歐風波’高漲之際,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的西班牙傳來了緊急的報警信號。由于在西班牙房地產市場泡沫期間積累了大量高風險貸款,加上投資其他國家的國債受損和大量吃進本國國債的西班牙銀行業面臨壞賬激增和資本金不足的嚴峻局面,越來越多的外國投資者開始放棄購買高風險的西班牙國債,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超過7%的警戒線。難以承受緊縮計劃和銀行業危機失控的西班牙也發出了脫離歐元區的聲音,西班牙是歐元區第四大經濟體,西班牙如果放棄歐元那就意味著歐元區走向崩潰和解體。這樣的前景令歐洲人不寒而栗,因為歐洲貨幣聯盟的創立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步驟,而一體化是歐洲在二戰后為了實現永久和平所做出的戰略選擇。歐盟的解體將意味著歐洲的歷史性倒退。

二、歐債危機產生及不斷蔓延的原因

1、歐洲國家普遍的高福利是產生歐債危機的直接原因

這次歐債危機是從希臘開始爆發的。希臘人拒絕財政緊縮政策的原因是擔心自身生活水平的下滑和社會福利待遇的降低。國家經濟發展乏力,同時大部分民眾享受著過高的社會福利,這一矛盾正是希臘債務危機出現的直接原因。

與歐盟其他國家相比,希臘是一個發展水平偏低的南歐小國,但是加入歐元區后不顧本國條件,盲目向西歐和北歐國家的福利標準看齊,社會福利實行高標準。這樣做雖然贏得了民眾擁護,但是造成了國庫空虛,政府只能靠大規模舉債來維持局面。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如今已難以為繼,希臘只是歐洲高福利制度的冰山一角。歐洲實行的高福利制度是二戰后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建立起來,并且不斷完善的.從

2 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政策是歐洲模式的主要特征,歐洲國家也常為其“最發達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而驕傲。這一制度在保障社會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高福利制度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出生率持續下降以及人口老齡化,歐洲各國社會福利的包袱日益沉重,政府財政中社會保障赤字不斷飄升,成為國家難以承載的重負。

以法國為例,法國每年向社會保障機構繳納的各種社會保障基金不斷增高但是社會保障赤字也輪番上升。2004年法國的社會保障虧空高達150億歐元。為了滿足規模不斷擴大的福利開支,法國政府不得不增加社會保障稅,目前法國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障費比重達到9.8%,而且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企業的繳費負擔仍有上升的可能,這勢必打擊法國企業的投資和雇傭年輕人的積極性,這就導致了法國的經濟增長缺少活力而失業人口居高不下。高福利的另一個弊端是,許多失業者寧愿失業也不愿接受工資水平相對較低的工作。由此可見,歐洲國家普遍存在勞動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力明顯低下的狀況。其結果是經濟增長遲緩、活力不足,這又反過來加重了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的危機。這種惡性循環成為歐洲難以擺脫的怪圈。

歐洲進行深刻變革就要傷筋動骨,但這是歐洲各國執政黨難以承載的重荷。2010年法國總統薩科齊為了壓縮預算開支曾竭盡全力推出了一項有關退休金制度的改革,遭到了全國上下一致反對,他本人的聲望急劇下跌,最終導致他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爭取連選連任的努力歸于失敗??梢娚鐣母镌跉W洲并不得人心。歐洲經濟社會模式的弊端盡人皆知,而把選票視為核心利益的各政黨卻不可能把政治生命當作賭注,因此轉變社會發展模式的難度很大,已經成為困擾歐洲數十年的老大難問題。

從歐洲普遍實行高社會福利制度中可以得出深刻教訓。社會福利制度雖然是保障社會公平的必要手段,勢在必行。但是各國在推行社會福利制度時必須依據各國自身發展水平,量力而行和逐步實施。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一旦高上去。大家都高興,但是再往下降就難以接受了,這勢必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的治動蕩。希臘最近連續發生多起內閣危機,甚至威脅要退出歐元區,根本原因就在這里。然而面對國家債臺高筑、國庫空虛的形勢,除了增收節支,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以使希臘人逃避勒緊褲帶的命運,別的不改變,單單是退出,還是留在歐元區都不可能改善目前的糟糕局面,希臘危機產生的原因不是獨特的,在歐洲國家中比較普遍,希臘所面臨的困境已經給歐洲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

2.歐盟統一的貨幣政策與各自為政的財政政策間的矛盾,是歐債危機不斷蔓延的重要原因

自1999年歐元誕生,貨幣政策不再由歐元區國家政府在制定,而是交由歐盟機構來決策。因此,歐元貨幣政策決策權集中在歐洲央行,但是財政決策權則分散在各個成員國的政府。“統一的央行和分散的財政部“這種制度設計從歐元誕生之日起就埋下了隱患。歐元國家統一了貨幣政策,卻沒有統一財政政策,好比一輛汽車只

3 安裝了油門.卻沒有裝剎車,跑起來很痛快,想停下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一個國家既可以實施財政政策又可以實施貨幣政策,就可以通過兩者的配合,避免經濟失衡。比如,在政府赤字增加,債務負擔大的時候,政府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的方式,打開印鈔機憑空印出錢來,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使貨幣貶值,從而使政府實際債務縮水。美國在金融危機之后所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就隱合著縮減債務的目的。目前,美國國債占GDP的比例大約在100%,而歐盟整體的債務比例只有80%。從這個數字上看,美國債務問題比歐盟要嚴重得多,但是債務危機對美國的影響卻小得多??梢哉f,這種制度上的重大缺陷導致了這場歐債危機的不可避免性。

3.歐洲國家產業政策的普遍失誤,是歐債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歐債危機的爆發還與歐洲國家產業政策的不合理有關。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歐洲大部分國家患上了“全球化不適應癥,由于歐洲各國的勞動力價格普遍高于亞洲、拉美等地區,大部分歐洲國家又對經濟行放任自流,不對產業發展加以有意識的引導,出現了制造業向外大量轉移的結果。歐洲大部分國家制造業的比重都嚴重偏低,比如英國、法國2009年的制造業產出均只占GDP總量的11%,這些國家目前的三產比重都出現了服務業過高,第二產業相對較低的局面。服務業是依附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發展的,如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就必須圍繞著制造業展開,當第二產業萎縮后,服務業就成為了無源之水,泡沫化傾向嚴重。歐洲大部分國家出現了實體經濟發展不足,虛擬經濟規模過大的狀況,這一狀況被稱為產業空心化現象。

當實體經濟被虛擬經濟所擠占時,其經濟的增長主要由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貢獻,這些行業的增長不是真正財富的增長,而僅僅是賬面上數字的增加。當金融危機爆發后,賬面上的數字縮水了,經濟也就自然萎縮了。同時,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中抽離,轉投到虛擬經濟當中,虛擬經濟的單位資本就業率是非常低的。而前文已經提到,制造業是相對提供就業崗位最多的行業,虛擬經濟的比重過高,就會造成制造業投資不足,使能夠容納的就業人口下降。歐洲國家在金融危機以前,是靠服務業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但在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大量的服務業企業倒閉,使失業人口驟增。這次危機最初爆發的國家-希臘,其服務業中的旅游業在國家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過高,當金融危機爆發后,旅游業屬于非剛性需求,出現了明顯的衰退,國家收入減少。同時,由于失業者增加,國家要給更多的失業者支付失業補貼,財政支出反而增加,一增一減,主權債務危機便爆發了。

這次歐債危機中一枝獨秀的德國,情況恰恰相反。上世紀80年代以后,德國的制造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在這一時期,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明顯,而日本、韓國的產品質量優良、性能出眾,德國制造業與之相比并不具有性能和價格方面的優勢。因此,德國調整了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德國自身的優勢是在技術方面領先,具有大量的人才和技術儲備,德國通過政策鼓勵,進一步加強了研發,在耐用資本品的生產,如機械產品.大型醫療設備、電機和電氣產品等方面擁有了世

4 界領先的水平,同時舍棄了一些技術含量不高或自己缺乏競爭優勢的制造領域,如家用消費電子產品.紡織品等不與日本、亞洲四小龍及后來的中國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競爭。一些初級產品也逐漸退出了出口市場,如通用鋼板等。由于及時調整了產品結構,進入90年代以后,德國的對外貿易并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出口的增長減緩,而是繼續迅速發展,制造業的比重也由降轉升。直到現在,德國仍然是發達國家中工業和制造業比例最高的國家,在2005年時,德國工業產出占GDP的比例高達30.43%,制造業產出占 GDP的比例也占到了23.77%。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德國是整個歐元區經濟表現最好的國家。2009年德國的經濟下滑了4.7%,失業率也略微上升為7.7%,同期美國增長率為-2.44%失業率高達9.8%, 2010年,德國經濟恢復增長,增長率為1.21%,失業率已經下降到7.0%,為19年來最低。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教訓,那就是不能放任經濟的自由發展,而必須保證產業的安全,按照國家產業發展的規律,對三大產業的比例進行合理的調控,使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比例,防止虛擬經濟過高比重情況的產生。

4.歐洲國家間政策的不協調,是歐債危機難以解決的主要阻力

歐洲在走向聯合之初,最初的歐共體成員僅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參與聯合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經濟結構比較趨同,同時由于國家少,政策協調相對容易。隨著歐洲聯合范圍的不斷擴大、合作程度的不斷加深,歐洲國家間政策的協調難度也就加大了。目前歐盟擁有27個成員國,其中不但有最發達的德國、英國和法國等國家,同時也擁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塞浦路斯等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一方面國家多了,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有主張,政策協調難度必然加大。如歐債危機發生后;希臘、西班牙、愛爾蘭等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急于想得到援助,法國、德國等國卻害怕對這些國家的援助會拖累自己;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必須因地制宜來實施,對不同的經濟狀況,必須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如面對經濟下滑時,就要采取促進經濟增長的寬松的貨幣政策,面對經濟過熱的局面.就要收縮貨幣政策,但目前歐盟是采取統一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也要試圖統一,金融危機以后,德國經濟己經得到恢復,沒有必要再采取刺激經濟的政策,而希脂、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經濟依然低迷,需要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

5.歐債危機中的“美國因素”

導致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來自自身,這是顯而易見和不可否認的,但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也不應忽視,那就是歐債危機中的“美國國素”。

首先,應當看到美國遠不是歐債危機的“局外人”。‘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美歐之間經濟聯系密切,歐洲自然難以幸免。金融風暴導致酉方經濟不景氣,歐洲則首當其沖??梢哉f歐債危機是歐洲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危機的爆發有其必然性,而全球金融風暴和隨之而來的經濟不景氣則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歐洲是華爾街金融大鱷們惡意投機的受害者。以希臘為例,當年希臘申

5 請加入歐元區,但卻達不到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歐元區成員國的兩個關鍵標準,即預算赤字不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低于60%。希臘于是求助于美國高盛投資公司。高盛為希臘設計出一套貨幣掉期交易“方式,為希臘政府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從而使希臘在賬面上符合了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高盛的這一金融創新使得希臘能夠蒙混過關,加入歐元區,但是也給日后爆發的希臘債務危機埋下了伏筆。

第三、美國輿論和媒體的炒作和誤導。歐債危機以來,媒體報道持續升溫負面的預測判斷連篇累犢,唱衰歐洲成為美國媒體以及拒絕加入歐元的英國媒體的主旋律。“歐元崩潰、歐元區分裂、歐盟解體”成為媒體上最常的詞匯。

那么,美國為何要“唱衰歐洲呢?究其原因,這是歐美之間長期以來有關國際金融體系產生矛盾的結果。

歐洲曾經是世界金融的中心,但是二戰以來,美國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美元作為國際通用貨幣的獨特地位,掌握了世界金融體制的主導權。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恰好給歐洲提供了挑戰美國的機會。

歐美之爭突出表現在歐元問題上。歐元誕生于1999年,歐元自誕生之日一路走來日漸堅挺,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已經由成立之初的18%上升到了2009年底的27.8%,相反美元地位則大幅下滑,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從1999年的71.2%.下降到了2009年底的62.1%。歐元對美元構成了嚴重挑戰。于是,一個堅挺的歐元便變成為華爾街的眼中釘、肉中刺??梢哉f美國從最初開始就完全掌握了希臘的問題,而美國三大評級公司也“適時地”下調了希臘的債務信用等級,最終導致希臘債務危機的爆發和在歐元區的連鎖反應。其結果是歐債危機必然造成歐元地位的下滑。

美國打壓歐元的意圖明顯,但并不意味著美國希望看到歐元的崩潰,因為歐洲與美國是全球兩個實力最雄厚的經濟體,跨大西洋之間的經濟聯系難解難分,2010年雙邊貿易額達6678億美元,歐盟在美國的直接投資高達一萬億美元。最近傳出,歐債危機已經威脅到美國的銀行業。因此失去歐洲這個經濟伙伴對美國自身發展是難以想象的。再者,歐元的疲軟帶來美元的被動升值。這對于美國也不一定是好事。2011年年底,美聯儲聯手西方其他五大央行采取共同行動支持全球金融系統、化解歐債危機的沖擊,其目的也在于此。

美國雖然有打壓對美元霸主地位構成威脅的歐元的一面,但是通過唱衰歐洲來吸引國際資本,才是其真正的用意所在。美國同歐洲一樣也債臺高筑,甚至比歐洲還要嚴重。因此只有打壓歐元,令國際投資機構喪失對歐洲的信心,才有可能吸引大量資本從歐洲撤出,轉向美國??梢钥闯雒绹诮鹑陬I域的核心利益還是在自己的債務市場,保持其優勢地位,使之成為歐債危機的最大受益者,從而減少維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成本,鞏固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

三、歐債危機的前景分析

6 歐洲的債務危機發生至今,嚴峻形勢步步緊逼,似乎最終的結局是歐元的崩潰和歐盟的解體。這種看法過于悲觀,因為事情還有另一面。自債務危機爆發起,歐盟各國政府就不斷探索發生這一危機的原因和化解危機的途徑。從2010年至今,歐盟已經針對債務危機問題召開了19次首腦會議,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

1.嘗試建立“財政契約”,逐步統一財政政策

針對歐元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改變“統一貨幣、分散財政部”的狀況。法、德等國最早提出了“經濟政府”的建議。但是經濟政府意味著財政政策統一,而很多國家不愿意向歐盟讓渡財政主權,擔心財政大權被歐盟內大國所壟斷。于是,“財政聯盟”歐洲議事廳和“歐洲財政學期”等各種妥協性方案紛紛提出。在“法德軸心”的推動下,經過多次首腦會議的商討,歐盟最終于去年12月就強化各國財政紀律和監管達成協議,即財政契約。根據這項契約的規定,各成員國必須嚴格遵守財政平衡的“黃金法則”,并且把這一法則寫入各國憲法,由各國憲法法院對預算進行審核;對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采取嚴格的監管,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不超0.5%,公共債務總余額占GDP比例低于60%的國家允許適度超標;歐盟最高司法機構歐洲法院將有權對結構性赤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0.5%的國家進行處罰,最高金額不超過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1%??梢钥闯?,這項契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政府,因為各成員國的財政主權依然掌握在各國政府手中,但是各國政府必須在財政問題上接受和遵守歐盟統一的“黃金法則”,并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對于違反者,歐盟有權予以處罰和制裁。財政契約的意義在于,歐盟被賦予對各國財政的監督權力,同時又避免了讓渡財政主權這個過于敏感的話題。

從短期看財政契約的制定有助于化解歐債危機。歐債危機的實質是信任危機而引發信任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際資本市場對歐元結構上存在的弊端能否得以克服缺少信心。對此,歐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成效。歐盟先后推出歐洲穩定機制(ESM )和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為遭遇債務危機的國家及時提供救助,歐盟通過這些措施釋放出救援希臘等債務危機嚴重的國家的強烈信號,在有效制止債務危機蔓延方面發揮了作用。去年12月底歐洲央行實行了再融資計劃,歐元區形勢有所穩定。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先后成功地發行了國債,資本市場予以積極響應。而去年年底歐盟首腦會議推出的這個財政契約計劃,實際上是對歐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國際資本對歐元的未來提升了信心。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 2012年新年伊始,標普評級機構接連下調了歐元區9個國家以及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信用評級,但是這些“重磅炸彈”在國際金融投資市場并沒有產生預期的負面轟動效果。這說明,包括財政契約在內的歐盟各項措施對于緩解債務危機,提升金融市場信心產生了作用。盡管歐盟面對的困難局面依然嚴峻,但是人們也越來越對歐盟通過制度上的改革來克服危機抱有更大的期望。

2、促增長逐步成為了主要解決手段。

金融危機以后,在“促進增長”還是緊縮財政上,歐盟應對危機的政策也搖擺

7 不定。在歐債危機問題上,形成了一個以德國為首的包括荷蘭和芬蘭等國在內的“財政緊縮派”和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組成的“促進增長派”。這樣的‘兩軍對壘“在6月28日和29日舉行的歐盟首腦會議前后表現得十分突出。今年5月6日,社會黨的奧朗德擊敗薩科齊當選新一任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支持希臘,認為采取促進增長的積極措施才是化解債務危機的根本之道。奧朗德的主張得到了歐盟理事會和歐盟委員會以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支持,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認同奧朗德的意見。在5月18日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促增長成為主流看法。但是同時,德國卻擔心經濟過熱而希望采取緊縮的政策,堅持壓縮赤字的默克爾處于孤立地位。缺少了法國的鼎力支持,德國的聲音和權威顯然受到了削弱,德國只得在這次歐盟首腦會議上做出讓步。

在歐盟首腦會議上,刺激經濟增長終于成了一致的呼聲。會議一致通過了《增長契約》一攬子計劃,表明歐盟在化解債務危機問題上的重點從財政緊縮轉變到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向上,增長契約是在奧朗德向這次峰會提交的一項建議基礎上制定的。其核心內容是一個價值1200億歐元的“一攬子”刺激經濟增長計劃。這1200億歐元有一半來自歐洲投資銀行,用于投向歐盟所有國家,尤其是那些處于困境的國家,以幫助它們通過增長步出危機;另外550億歐元來自為縮小歐盟各國貧富差距而設立的結構基金,這筆錢將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以及年輕人就業,剩余50億歐元來自即將于今年夏季開始發行的項目債券,這筆錢將主要用于能源、交通與寬帶等基礎設施建設。奧朗德對這一增長契約的制定表示滿意,他還表示法國也將批準曾經提出質疑的歐盟財政契約??梢钥闯鲇嘘P緊縮優先還是增長優先的爭論在這次峰會已經得到解決

3.救助方式變得更靈活,根據不同的國家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隨著西班牙銀行業危機的日益加劇,一些國家對歐盟金融救助機制的動用規則提出了質疑,要求改變現行規定。按現行規定,歐元區永久性救助工具--歐洲穩定機制(ESM)只能援助國家,即救助資金只提供給歐元區成員國政府。當然,受援國政府可以根據需要,再用這筆錢救助本國銀行,其后果是對銀行業的救助最終仍會轉嫁到政府頭上,導致受援國主權債務的增加,形成銀行危機與主權債務危機之間的惡性循環。這樣的規定對像西班牙這樣銀行業遭遇多項風險而瀕臨破產的國家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原因是,西班牙和希臘雖然都遭受到債務危機,但是兩者的情況并不相同,希臘是高額的國家主權債務拖累了銀行業,而西班牙則是銀行業危機不斷加劇造成國家主權債務的飆升。因此,歐盟救助希臘的方式是直接向希臘政府提供援助,這符合歐洲穩定機制發放救助的規定。西班牙為了挽救本國銀行業,也向歐盟提出了救助要求,同時為了避免國家債務負擔的增加,強烈要求改變歐洲穩定機制的救援方式和條件,與西班牙提出同樣要求的是意大利,政府根據自身的困難要求歐洲穩定機制能夠直接購買各國的國債,以便緩解債務壓力。

針對西意兩國的強烈要求,這次首腦會議就放寬動用歐洲穩定機制的條件達成

8 兩項協議:第一是允許歐洲穩定機制直接注資各國銀行,第二是歐洲穩定機制直接購買那些努力削減赤字和債務的國家的主權債務。這次放寬動用條件實際上是改變了游戲規則,這也是歐盟針對遭受債務危機困擾國家在救助方式上的一種改進,這種救助方式的改變更加適應受援國的實際需求因而得到重債國家的歡迎。

4.歐盟決策體現出了“民主化傾向”

長期以來,歐盟的決策權始終掌握在幾個大國手中,最典型的表現是法德兩國作為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發動機而被稱為法德軸心。其實歐盟內的小國對大國包攬一切事物的做法并不滿意,經常抱怨本國的立場和利益沒有得到尊重和維護。但是,這種大國說了算的局面一直保持下來,歐債危機爆發之后法德軸心作用進一步強化,無論是歐盟兩次向希臘提出救助計劃還是設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和歐洲穩定機制等防止危機蔓延的“防火墻”,都是默克爾和薩科齊兩個人之間協調和運作的結果。今年3月初25個國家簽字的歐盟財政契約更是在默克爾和薩科齊密切配合下,強加于歐盟的結果,因而出現了“默克齊”的戲謔說法。這實際上是對歐盟缺乏民主決策的諷刺,

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后對財政契約公開提出了質疑,認為這個契約缺少促進經濟增長的條款,必須重新進行談判,否則法國政府將不會批準這個契約。奧朗德的立場遭到德國的斷然拒絕。

奧朗德同默克爾之間的分歧不僅局限在財政契約問題上,奧朗德還提出為了實現刺激增長的目的,必須提高歐洲投資銀行的資金規模,以資助歐洲范圍內的大型基建項目,并通過發行項目債券“進行融資”。他還主張,歐洲央行可以向各國政府直接貸款用于政府刺激經濟的計劃,但是.奧朗德的主張與默克爾的理念南轅北轍。德國政府一貫堅持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反對發行歐洲債券和歐洲央行直接貸款各國政府。默克爾認為,奧朗德提出關于促進增長的辦法只能使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繼續增加,這就徹底否定了歐盟的財政契約,而德國堅持通過結構調整和改革來尋求歐洲長遠的經濟增長。

雙方的分歧造成法德關系緊張,勢必削弱法德軸心的作用。對此,奧朗德毫不隱諱自己的觀點,他對法德之間的特殊關系有自己的獨到看法。他認為法德兩國成為推動歐洲前進的“軸心”是對的,但不是兩家壟斷,不應當是排他性的,而應當尊重其他國家的意見。奧朗德在籌備歐盟首腦會議過程中特別注意加強同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南歐國的磋商,并且支持這些國家的訴求。比如西班牙和意大利對放寬歐洲穩定機制救助條件的要求就得到法國的理解和認可。為此6月22日在羅馬召開了德、法、西、意四國小型峰會進行“三對一”的面對面談判。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在歐盟中的政治地位屬于“二流”,但是在法國的聲援之下直接向德國“叫板”這還是少見的現象,人們由此發現,過去那種以法德軸心的強勢來脅迫其他國家服從的決策模式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這種民主化傾向如果能夠延續下去,對歐盟未來的決策過程肯定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9 5.深化一體化形成共識

如果說歐債危機爆發后,“歐元崩潰歐盟解體”的悲觀情緒籠罩歐洲的話,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真的反思,歐盟在化解危機方面逐步達成了新的共識。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元集團主席容克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為這次峰會的舉行起草了一份《整體規劃》,實際上是歐盟未來10年的路線圖。這份規劃包括4項內容:一是成立銀行聯盟來監督歐盟各國銀行。二是成立財政聯盟來統一歐盟財政政策。三是進行社會改革來解決歐洲難以為繼的高福利制度和居高不下的高失業率問題。四是最終走向政治聯盟。這項規劃的核心思想是,深化歐洲一體化是化解歐債危機的根本出路。不久前奧地利、比利時、丹麥、意大利德國、盧森堡、荷蘭、波蘭、葡萄牙和西班牙飛10國外長提出成立“歐盟國”的設想,即把現行的歐盟體制升級為聯邦國家的模式.“歐盟國”也好此前所議論的“歐洲合眾國”也好都反映了歐盟各國一種強烈政治意愿,那就是歐洲的出路是深化一體化進程而不是開歷史倒車 。

這一共識也具體體現在本次首腦會議達成的協議上。雖然歐盟內部就不少問題存在嚴重分歧,但是這次會議還是達成了若干可以推動歐盟繼續前進的協議,對于提振市場信心和化解債務危機將發揮積極作用。除了增長契約之外,峰會還決定:成立一個由歐洲央行參與

的歐元區銀行監管機構;各國加強預算和金融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和貨幣聯盟以防債務危機重演,歐洲理事會將就設立歐洲銀行聯盟提出報告,一旦銀行聯盟成立歐盟將考慮發行歐洲聯合債券。這些決定預示著歐盟朝著進一步深化的方向繼續推進。

四、歐債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策略

在歐債危機中,中國不可能置之度外只做一個旁觀者。中歐經濟息息相關,歐洲經濟增長下滑,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出口增長減緩,必然減緩經濟增長。在極端情況下歐元崩潰,這將使得歐元成為一張廢紙,中國政府和民眾手中握有的歐元資產就血本無回了。但同時,歐債危機也給中國帶來了機遇,中國不僅可以通過援助歐洲來避免自己的經濟損失,也可以借機來獲得更大外交利益。同時,歐債危機還給中國的對外投資帶來了機遇。

1.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由中歐經濟的相關性決定。國內外專家對這一影響做出分析和判斷,歸納起來有以下6個萬面: 第一,歐債危機直接影響歐洲對中國的進口需求。在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歐盟是極為重要的經貿伙伴。在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對象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二大進口市場。自從中國加入WTO十年來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額、貿易盈余都保持了穩定的上升態勢,中

10 歐貿易在中國所有外貿的比重也在穩步上升,是中國在全球最大的貿易伙伴。據官方統計,2010年中歐雙邊貿易達到4800億美元,2011年已達到5672.1億美元,其中,中國與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貿易占中國與歐洲國家貿易的近60% 。因此,對于長期以外向型經濟為重要拉動力的中國經濟來說,歐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隨著歐債危機的加劇,歐洲的經濟衰退已成定局,歐洲各國的消費信心和買際的消費都會大為減少,這將對歐洲的需求造成直接沖擊,并通過貿易渠道影響中國,根據德意志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的研究,歐美經濟增長每下跌1%,中國出口增長就要下跌6%,中國經濟雖然處于轉型階段,但是出口始終是拉劫整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歐洲經濟在債務危機的打擊下一旦崩潰或者進一步衰退,進口需求大幅度下降,其結果勢必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造成消極影響,更何況當前西方經濟衰退已經對我國的經濟增長構成了壓力。數據顯示去年前8個月,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同比增長18.5%,低于2000年以來23.9%的平均增速。

當然,也應當看到,我國對遭遇債務危機或者遭遇債務危機威脅的“歐盟五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意大利)的出口占我對歐盟出口總量比重并不大,2009年只有3.47%,因此,從總體看,目前這場債務危機對中歐雙邊貿易額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但是,從發展趨勢看,特別是歐盟整體的經濟不景氣導致國內的需求降低.這對我向歐洲的出口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隨著債務危機的擴大和惡化,中國對歐出口還將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即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在緊縮政策大行其道的情況下,指望消費和投資帶動經濟增長已不現實,更多國家重拾重商主義政策,將出口看作擺脫危機的最主要手段。經濟持續增長,市場日益龐大的中國既被歐盟視為主要的市場競爭者,又被看作出口的希望所在,所以歐盟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試圖減少中國產品對本地產業的沖擊,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做好應變準備不斷創新產品,開辟新的市場,改善進口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經濟增長質量。

第二,歐債危機在匯率方面也會對中國出口企業形成較大的沖擊。有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債務危機導致歐元持續疲弱,人民幣匯率相對升值,這將對中國的對歐出口造成壓力,匯率升值會吃掉本來就不多的出口利潤,如果今后中國繼續調減出口退稅政策,估計相當一部分出口企業可能做不下去了。對于中國目前在產業結構調整壓力之下的眾多出口加工業來說,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第三.歐債危機還會導致歐債以及歐元資產的大幅度貶值。到目前為止,中國持有的歐洲資產在持續增加,截至2011年6月底,中國的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接近3.2萬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0.3%。據市場估算,其中的60%- 70%為美元資產,日元和歐元資產大概在

30%左右,而在這之中,歐元資產占比可能在10%-20%之間。假如按照15%估算,則歐元資產規模大概在在4800億美元左右。如果歐元資產大幅貶值,中國對歐增加

11 投資的風險將大幅度增加。

第四,歐債危機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金融市場的震蕩。歐債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影響集中在對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上。由于中國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基本與國際同步,因此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劇烈波動的情祝下,中國的大宗商品市場劇烈震蕩風險集聚。因為,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各種矛盾上升,包括西方國家新的巨額赤字、貿易壁壘與貿易逆差等決定了世界經濟的復蘇趨勢十分脆弱,因此,全球大宗商品消費需求也會波動。另一方面,在消費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大宗商品投資需求仍然不可低估。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資本的流向可能更傾向于流動性比較好,又是相對稀缺的大宗商品市場。此外,歐債危機導致的全球股市的動蕩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推波助瀾也不可低估。

第五,短期資本大量涌入中國。歐債危機導致全球避險情緒加重,資金紛紛回流美元,中國面臨的不是短期資本由流入變為流出。相反因為跟美國相比,中國也算是一個安全港,同時,人民幣對美元依然有升值的壓力,而國內通貨膨脹預期加大提高國內加息的可能,這樣增加了我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利差,這些原因綜合說明,中國也是一個能吸引避險資金.包括逃離資金流入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市場。因此,隨著歐債危機的加劇,會有更多短期資本流入,這將有可能沖擊中國外匯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甚至大宗商品所構成的要素市場價格的穩定

第六,歐債危機對中國匯率機制改革的影響.繼次貸危機之后歐債危機對全球貨幣體系帶來的沖擊令人關注。因為人們還沒有從2008年次貸危才爆發后美元大幅度貶值的痛苦和預期中緩過來,歐元這個世界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竟然在半年不到出現高達20%巨大貶值。甚至有人預言歐元要消亡。因此歐債危機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影響是長期的。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宣布,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我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體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歐債危機對我國經濟政策調整的參考和啟發意義

第一,歐債危機將促進我國進出口相關行業的結構調整。歐債危機的形成不僅會對我國金融業有著明顯影響,而且對于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從長遠角度看,這會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產業升級勢在必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以外向型經濟為導向,采取低價向歐美國家出口產品的政策,造成同一商品國內價格遠高于對外出口價格的不正?,F象。一旦產生外部壓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來全力維持經濟高速增長,不僅失去產業升級調整機會,還以資源浪費、重復投資、環境污染低工資低保障、增加國際貿易摩擦為代價,導致可持續發展受限,競爭力不足。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之后,我國政府根據形勢采取了一系列緩解經濟現狀持續走低的時勢政策,如投放資金達到了四萬億人民幣,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居民的就業情況,保證了社會、經濟穩定。但是,這也減少了那些

12 沒有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企業的壓力,隨著這些產能過剩的企業再次加大生產規模后,產能過剩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矛盾性問題更加突出,而歐債危機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這些企業為了適應現狀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不少中小企業被競爭實力較突出的企業所兼并,中國出口行業的整體實力將因此而得到提升

全球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地方政府超規模負債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價值、減少出口退稅或出口補貼、增加產品科技含量.創新自主品牌,消除境內外同一商品價格差異、擴大并升級國內消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是十二五期間應著力解決的發展問題,也是應對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必由之路。

第二,歐債危機作為反面教材可以促進我對主權債務和財政赤字問題保持清醒認識和正確決策,當前我國政府注意控制財政赤字問題,2009年財政赤字占GDP比重的3%以內,并且總債務也控制在了20%范疇之內,和國際上的預警指標60%相比,我國整體財政處于健康和安全的范疇.但有專業人士提出我國債務問題仍然存在不確定因素,

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負債指標有的高達300% ,銀監會統計有11萬億元的地方政府負債,國際權威機構認為中國的地方政府負債接近25萬億元,甚至更多。全球金融危機及歐洲債務危機有助于中央、地方政府對內外債務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歐洲債務危機的本質原因就是那些國家的債務負擔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范圍,因而引起的主權違約風險。對中國而言,不能高估地方政府負債的承受能力,必須擴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資渠道,實現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相匹配。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分稅制度體系下,各級地方政府多以賣地收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這種土地財政具有不穩定性和不可持續性,因此,有必要通過培育地方稅稅種如物業稅等方式,促進地方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第三,中國要實施正確的產業政策,不斷提高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前面已經提到,歐債危機的根本原因不是主權債務本身,而是長久以來部分國家放任經濟的自由發展,實施了錯誤的產業政策,患上了全球化不適應癥,使自身經濟競爭力不斷削弱而導致的經濟衰退。同時歐洲又買行了高社會福利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國和其他一些西歐國家的勞動成本逐年增加,面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這些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競爭能力,連本國的公司也逐步把目光投向了國外,把資金和產品生產從國內撤出而投向發展中國家,本國的產業出現了空心化。這就導致了歐洲經濟增長遲緩、缺乏活力,造成了高額的債務,并且形成了難以遏制的惡性循環。歐洲的教訓值得汲取,因此,國內一些專家提出我國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國家著重發展第三產業的道路,要使一二三產業保持走完全由政府主導的投資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必須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提高國家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的內生增長能力。

3.中國應對歐債危機的策略分析

13 歐債危機不僅對中國經濟有直接的影響,也對中國的外交環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因此,面對這場危機中國決不能做一個旁觀者,而是要主動出擊積極應對。

第一,中國政府積極幫助歐洲解決問題渡過難關。

中國和歐洲之間今年年初開始一系列的高層互訪和交流正是中國積極應對歐債危機的體現,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今年2月,在北京與溫家寶總理舉行第14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并會見了胡錦濤主席。2月初,德國總理默克爾在5年內第5次訪問中國,與中國領導人舉行會晤。2月份習近平副主席對愛爾蘭進行了正式訪問,4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抵達倫敦對英國進行訪問,5月初李克強副總理訪問了匈牙利、比利時和歐盟總部,5月份吳邦國委員長訪問了荷蘭、克羅地亞、盧森堡和西班牙,6月份胡錦濤主席對丹麥進行了國事訪問。

胡錦濤6月16日與丹麥首相托寧一施密特會談時強調,中方關心歐洲主權債務問題影響,相信歐洲有智慧.有能力克服暫時困難實現經濟復蘇和增長。歐債問題出現后,中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今后,我們還會同國際社會一道支持歐洲為解決債務問題、促進經濟穩定努力。

溫家寶總理今年2月份接待德國總理默克爾時則用了一個更加簡潔和形象的說法來解釋中國的立場。他說,幫助歐洲就是幫助自己。

中國政府在歐債危機爆發后多次明確表示,將采取“不減持歐元債券,支持歐元保持穩定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的基本方針。

第二,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應對態度的原因分析。

(1)歐洲經濟和中國休戚相關,中國幫助歐洲也是為了防止經濟遭受損失。前文已經說明了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果歐洲經濟繼續下滑,中國損失只會加大,如果歐元區崩潰中國手中所持的歐元資產和外債將遭受巨大的損失。而一個恢復活力的歐洲才是中

國最愿意看到的結果,中國要想避免和減少上述那些負面的影響,爭取經濟發展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幫助歐洲是唯一的選擇。

(2}歐債危機是中國全面獲得歐洲資源和市場的最佳時期,中國只有積極幫助歐洲,才有更好的機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在迅猛發展,1997年時,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額僅為37.65億美元,2010年時已經上漲到了894.33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88.1億美元,增長率21 .7%,該流量占到了世界第5位,對外投資的存量約為3172.1億美元,居全球第17位,預計到2020年該存量可達1萬億美元,但是,中國對歐盟的投資額度還不大,中國對歐盟的非金融直接投資僅占歐盟接受外資的0.2%。中國向歐洲投資的潛力很大。這次歐債危機后,歐洲資金短缺,擴大對歐洲直接投資正是其時。而且在歐債危機后,歐洲一些國家開始出售港口、機場、道路等資源,一些企業也將自己的品牌技術標準、專利等以較低的價格轉讓中國可以通過競標、企業兼并或購買股份的方式,以較低的成本獲得這些

優質資源。同時,歐債危機后,大量的歐洲企業倒閉,這些企業所空出來的歐

14 洲市場,中國正好可以去填補。中國向歐洲投資,一萬面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發展,給歐洲注入了活力,同時,中國也獲得了歐洲的資源和市場,這是“雙贏”的結果。

(3)中國在應對歐債危機中采取積極態度更加著眼于提升中國在美、歐、中三角關系中的地位。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美國采取了”圍堵’的政策,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歐洲一體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挑戰美國的霸權,如果歐洲在一體化的道路上能夠走得更好,將成為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在制衡美國這一唯一的超級大國的過程中,將更多分擔中國身上的壓 力,所以,一個走向一體的強大歐洲是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的。

歐盟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急需要外界的援手,對此美國的態度并不積極,前面已經說過歐元區動蕩不定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就給中國提供了機會,中國一旦出手相助,不僅可以穩住歐元,幫助歐洲恢復元氣,而且中國也可以借機拉近和歐洲的關系,這顯然可以提升中國在歐洲及全球的影響力。

對于中國的積極援助措施,歐盟的態度前后是有變化的,最初,歐盟各國政界和輿論對中國存在很深的政治偏見,甚至擔心中國買下歐洲,針對中國援助問題默克爾曾強調歐洲有能力自己解決債務危機,但是隨著債務危機的不斷惡化,歐盟逐步改變了立場,去年年底,法國總統薩科齊主動打電話給中國領導人,請求援助。他對國內公眾說:如果擁有世界外匯儲備60%的中國人決定投資歐元而不是美元,我們為什么要拒絕,默克爾也不再強調歐洲自救能力了,而是認可中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以及歐洲穩定金融工具等渠道予以援助。她今年年初訪問中國的目的之一就是敦促中方做出援助的承諾。甚至主動向中方提出,德國將積極努力促進市場經濟地位和解除軍售禁令等問題的解決,以排除歐盟同中國加強合作關系的障礙。

由此可見,面對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中國采取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幫助和促進歐洲經濟穩定的立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富有戰略眼光的。

第三篇:作文素材:歐債危機

歐債危機,中國救還是不救?

新聞事件: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三周年之際,歐洲深陷債務泥潭,希臘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債務違約或成為必然,關于全球經濟衰退、面臨“二次探底”的觀點塵囂日上。歐盟已發出警告,歐債危機正向銀行業蔓延,市場可能出現信貸緊縮。新一輪信貸危機即將襲來。

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大連開幕。受近期希臘債務危機驟然升級的消息影響,整個歐洲目前的嚴峻局勢成為昨日各方關注和爭論的焦點。雖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昨日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中國愿意向歐洲伸出援助之手。但多位專家認為中國并不應該買太多歐洲債券。

9月13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說,意大利政府正在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購買“相當大數量”的意大利國債并對意大利展開大規模投資以幫助意大利早日走出金融危機。

這是繼中國介入希臘債務危機后,歐洲再次向中國求援。這則消息至少反映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歐債危機正在越演越烈,失控的局面正在不斷惡化;第二個就是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正被寄予拯救世界債務危機的厚望。中國會是歐債危機的救世主嗎?歐債危機,中國該袖手旁觀還是出手相救?

[世華財訊]當前,歐債危機成為全球的風暴中心,而中國等金磚國家可能出手相救也成為全球的輿論中心。同時歐洲內部救助希望越來越渺茫,全球又將目光投向中國,期望中國伸出橄欖枝,購買歐洲債券。

歐債危機持續風靡市場

歐洲債務危機已經延續了20個月,尚未有徹底解決方案,時續時斷的債務危機消息,使歐洲金融市場持續動蕩不安。近日,意大利財政部官員出面否認向中國求助購買國債,表示意大利的國債市場需求良好,但國際社會確實期望中國外匯儲備為歐洲債務危機做些什么。不過,中國不是歐債危機的救主。個人觀點,中國或許能夠暫緩歐債危機進一步蔓延,但難解歐債危機。

同時購買歐債既不是中國慷天下之慨,更不是僅僅從商業價值的抄底心態考慮,歐債危機以及解救的背后依然是大國的博弈。盡管這其中會有中國被動買單的成分,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幫助歐洲就是幫中國自己,是中國為緩解全球金融失衡所支付的期權成本。

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1夏季達沃斯論壇年會(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上表示,中國有望增持歐洲國債。雖然一切還未有定數,但是新興經濟體對歐洲伸出援手無疑將會帶來峰回路轉的效果。而且,此舉對新興國家的領導人來說也被認為是明智的決策。畢竟,歐洲是巴西石油以及大量“中國制造”的主要進口商。如果歐洲出現危機,這些發展中國家也將受到影響。

我國的外匯儲備在持續增加,可以拿增量部分以市場行為購買歐洲國家的政府長期債券,但不應去救助歐洲的債務危機。歐洲債務危機沒到需要外部大規模救助的時機。真要救助,也不只是購買債券,而是要有利益交換。比如歐洲加大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尤其是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方面的技術,與中國在某些技術上的合作和合資;允許中國在歐洲持有企業股權達到一定份額等。純粹的資金救助,沒有戰略意義。

同時對于中國政府來說,既然歐盟和歐洲央行都無法解決歐債危機,那么中國就能夠解決歐債危機嗎?若是能,那還要歐盟干嘛,不如直接把歐洲央行并入中國人民銀行算了。所以中國不是“救市主”。

還有就是一直以來,歐盟國家之間以及歐洲銀行業都存在不信任,怎么可能讓中國對希臘、意大利等這樣危機嚴重的國家產生信任,怎么讓中國對歐洲國家產生信任呢?所以中國不可能成為大量購買歐洲債券。

歐債危機或是美元“陷阱”

深層次意義上,救助歐洲有助于擺脫“美元和美債陷阱”,緩解失衡。事實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后美國依然延續其金融貨幣霸權所賦予的“結構性權力”,而美元本位制也演變為“債務本位制”。作為全球貨幣錨的美元超發直接導致債權人資產大幅縮水,債權人權益被嚴重“稀釋”而陷入財富管理困境之中。歐美主權債務的惡化加劇了資本外流。據國際金融協會的估計,2010年流入新興經濟體的私人資本為9080億美元,比2009年高出50%;預期2011年和2012年將進一步增至9600億美元和10090億美元,新興經濟正在遭受史無前例的資本流入的壓力和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出現了“發達國家得病,新興經濟體吃藥”的悖論。

一直以來,中美之間的失衡都是兩國經濟外交的焦點核心。中美兩國的失衡并非是表面上的經常項目下的貿易失衡,而是債權國與債務國在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歐洲大亂,美債成為亂世中的“避風港”,中國被動增持美債,將讓中國在美元和美債陷阱中越陷越深。

美國財政部最新報告顯示,7月份中國持有美國國債1.1735萬億美元,比6月份多增持了80億美元,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規模已連續14個月超過萬億美元。

購買美債越多,失衡就越嚴重,中國就越可能被美債捆住手腳。眼下,“歐洲一邊頻頻救火,評級機構一邊扇風點火”,這使得救助歐債危機的成本驟然上升,全球資金流入美債市場,包括美國國債、及其它機構債券在內的美元資產大受追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創下歷史最低,繼續維持全球最廉價的債務融資成本,這將使中國等新興市場更加趨向于投資美債資產,美國國債甚至得到超額認購(這似乎比推出Q E3效果更佳)。

過去的十年,中國持有美國債券規模經歷了爆炸性增長,年均增長率達36.8%。IM F預計,2015年債權人持有的美國國債可能繼續攀升至12.6萬億美元,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將占到總數的1/3,為現在份額的2.5倍。如果是這樣,那么中國外儲資產將面臨真實購買力損失,而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國家金融安全都被置于巨大的風險之下。這樣中國就陷入了美元“陷阱”,相對這樣,中國應該把更多的自己來投資國內經濟,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中國立足于國內

中國目前仍然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在國內事務上。中國操心世界其他地區的程度,遠低于人們對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所抱有的希望。

近年來推動中國迅速發展的模式越來越不合時宜,在這種關頭,中國自然要把心思放在國內事務上。

在某些方面,中國正在取得進步,因為中國正努力“換檔”。中國正在不斷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在這方面日本從未獲得成功)。工資持續上漲,有利于朝著內需主導型經濟的轉變。東部沿海與內陸地區的收入差距不斷縮小。

方面中國已經認識到西方資本是變化無常的。但在另一方面,中國監管部門對本應由市場驅動的過程橫加干預的現象,如今已經變得更加無所不在。

中國流行一種觀點,認為世界仍在不公正地對待中國,盡管一切證據都說明事實恰恰相反。造訪這個越來越繁榮的國度,你會驚訝地發現,在走向繁榮的同時,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信任少得可憐。這里的人們覺得,當外國人在中國賺到了錢,那就是一場“零和游戲”,中國自己多少就是吃虧的。

中國所關注的許多事務都無可厚非,但是,中國不會像世界所希望的那樣大力幫助世界——至少在短期內不會。

(胡明軍 綜合編輯)

(李陽)“瘋狂”家暴該不該法律介入?

新聞事件:

近日,因瘋狂英語的李陽被指對妻子實施暴力,人們對反家庭暴力立法進程更為關注,一些法律業界

2 人士呼吁反家庭暴力法能盡早出臺,但也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現有法律足以解決類似案件,家庭暴力事件成因復雜,是并非一部法律能夠徹底解決的問題。

有關方面調查顯示,家庭暴力嚴重的會造成相關人員的死亡和傷殘。目前中國家庭暴力發生率因地域、經濟、文化等原因有一定差距,發生率在29.7%至35.7%之間,受害者多半為婦女、老人和兒童。但近來相關調查也顯示,由于婦女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和變化,男性受害比例也有所上升。2011年8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將反家庭暴力法納入預備立法項目,這標志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這部法律的研究論證工作正式開始。

背景資料:

8月31日開始,李陽的外籍太太Kim在新浪微博上傳多張遭“家暴”照片,照片顯示該女子額頭、耳朵、膝蓋等多處受傷、紅腫流血。對此,李陽一直未作回應。直至9月10日,李陽才在微博承認家暴一事,并向妻子、女兒及公眾道歉:“我向KIM正式道歉,我對她實施了家庭暴力,造成了身體和心靈上的嚴重傷害,對孩子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我也向所有人道歉,我將深刻反省我的行為”。

記者9月11日就此電話采訪了李陽。李陽表示,在警察調解之下,他和妻子已經達成四點協議,一是保證不再實施暴力,二是李陽要在微博公開道歉,三是去找心理咨詢師,四是向婦女心理咨詢中心捐贈一千元,讓他們幫助更多人咨詢。

第四篇:金融歐債危機的思考

金融歐債危機的思考 2011年1月27日,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在研究了數千份文件后,公布調查結果報告。報告闡述了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政府、銀行在危機中承擔的角色,以及華爾街一些金融機構和“冒險家” 的貪婪和失職,從而制造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然而,調查委員會成員卻對報告有著不同的意見。委員會中有六名民主黨成員可預見,但另外四名共和黨成員卻簽署了反對意見報告。危機調查委員會成員之一凱斯‘漢尼賽將他們的分歧歸結為對下面這句話的不同看法:“金融危機本可以避免。”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的長期過度負債行為,是造成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長期的負債投資導致了巨額政府財政赤字。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政府財政赤字不應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而在危機形成與爆發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數額

此時,已經背負巨額債務的政府,其進一步借貸的能力已大不如前,政府信用已經不能令投資者安心充當債權人的角色。當巨額的政府預算赤字不能用新發債務的方式進行彌補時,債務危機就會不可避免地爆發。

金融危機本可以避免嗎? 2007年到2010年的經濟大衰退有很多原因,龐大的國外借款,過寬的貨幣政策,輕率的貸款程序,松懈的管理等,都是此次金融危機的促成因素,而這些因素對危機的影響孰輕孰重,還有待討論。盡管彼此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在危機前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危險跡象,這點是無可爭議的。而且大家也認同,如果事先采取更恰當的經濟政策,便可降低此次危機的影響,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危機的發生。

PIIGS五國經歷如此嚴重的危機,動作遲緩、不作為或亂開“藥方”的五國政府難辭其咎。雖然五國政府在危機前與危機中的表現不盡相同,但其失職行為是危機的重要助推因素。 首先,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選與民意調查中取悅民眾,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飲鴆止渴”的行為。例如,希臘政府在2009年之前隱瞞了大量的財政虧空。 其次,一些政府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逃避歐盟委員會與歐洲央行的監管處罰。德國、法國等經濟發展“龍頭”曾是這方面的負面典型,而其他國家也隨之紛紛效仿。 再次,以愛爾蘭、西班牙為代表的一些國家政府放任國內經濟泡沫膨脹,一旦泡沫破滅,又動用大量的納稅人財富去救助虛擬經濟,導致經濟結構人為扭曲。

最后,政府首腦過于畏首畏尾,不敢采取果斷措施將危機扼殺于“萌芽狀態”。例如,意大利政府在2009年赤字達到5.3%時沒有采取果斷行動,而是一味拖延,導致了目前危機升級的局面。

歐債危機持續一年多來,歐洲各國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經濟社會矛盾全面爆發。近來,歐洲各主要城市不斷爆發各種游行示威活動,抗議政府以財政緊縮措施應對歐債危機。 專家指出,歐洲多國長期低增長、高支出,改革當前作為公共財政支出主要項目之一的高福利制度才是解決債務危機、恢復經濟活力的長遠之計。但高福利社會制度已然積重難返,公眾輿論阻力極大,絕大多數改革將止步于小修小補,大的變革必定舉步維艱。 數十年來,歐洲一直以“生活方式上的超級大國”自居,高福利也一直是歐洲社會的顯要標志。然而,隨著近年來歐洲經濟增長明顯放緩、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加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失業率居高不下,歐洲高福利社會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質疑。

二戰結束后,很多歐洲國家經濟高速增長,軍費支出大幅下降,社會福利制度日益發展?;靖@饕赓M醫療保健、長期失業救濟、高額養老金、悠長假期等。高福利也逐漸成為政黨競爭上臺的籌碼。隨著國民福利待遇日漸水漲船高,一些國家開始寅吃卯糧,依賴外債維持財政。

新世紀以來,歐洲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公共福利支出的負擔,某些國家的養老金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是政府財政赤字的首要因素。聯合國數據顯示,2010年歐洲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6.5%,遠遠超出7%的老齡化社會警戒線;1950年歐洲平均每8個人撫養1個老人,2010年平均每4個人撫養1個老人,2050年預計平均每2個人就要撫養1個老人。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歐洲經濟增長放緩,政府債務問題開始暴露,失業率也長期居高不下。2010年,西班牙失業率高達20%,葡萄牙、希臘、愛爾蘭失業率均超過12%。隨著債務危機迅速蔓延,歐洲各國被迫緊縮財政與改革社會福利制度。

英國智庫“開放歐洲”研究所駐布魯塞爾首席研究員克萊伯說,即便是目前經濟發展依然強勁的德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也要面臨高福利導致的資金短缺問題。

事實上,歐洲多國政府已經有所動作,特別是退休金制度幾乎在所有歐盟國家都遭遇了變革。但大多數變革沒有觸及根本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公眾持續抗議,政府改革阻力很大。

布魯塞爾知名智庫歐洲政策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祖勒格強調,當前歐盟推動的各種救助機制和財政緊縮政策大多只能緩解或拖延危機,難以標本兼治。長遠來看,歐洲各國必須進行體制性改革,特別是社會福利制度和鼓勵經濟增長的公共政策改革。

歐洲各國發展存在差異,彼此聯系甚為密切,資源、資金積聚在經濟發展好、安全性高的地區,歐洲各國由此形成了二元結構。過去20年,歐洲的良好發展使得歐洲各國過度自信,過度消費,高消費的格局必須由高水平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來維持,國家一半以上的財政收入都用于轉移支付,維持社會福利制度。

歐債危機爆發,要求別國參與救助的前提是歐洲必須先自救。從長期來看,一個財政穩健的歐洲,一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能與美元抗衡的歐元符合中國的利益。打破美國和美元一統天下的壟斷地位,有利于世界的多極化趨勢。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了很多問題,系統性金融風險成為關注的焦點,所以現在中國的金融監管基調是穩重求進,金融國有資產的改革盡管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也不會大張旗鼓宣揚。

現在金融系統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呢?首先是平臺風險問題,我們都知道,現在地方平臺貸的余額高達10萬億元,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地方平臺的資金鏈緊張已成現實,超過銀行資產體系10%的平臺貸成為最不確定的風險敞口,所以,地方平臺的重組已經到了關口。單一依靠銀行融資的模式不能進行下去了,否則銀行體系危險。

10萬億元的資金一旦出現問題,銀行的流動性勢必受到掣肘,更為關鍵的是,銀行跟20萬億的債券市場連在一起,債券主要是銀行相互持有,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風險聚集太集中,所以一旦平臺出現問題,勢必引發連鎖反應。目前,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占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的50%以上,所以平臺重組跟國有金融改革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話題。市政債、地方債的推出成為必然。

人民幣的問題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國內問題,而是國際問題,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人民幣國際化的三化問題盡管在周小川的新年致辭中隱含其中,但市場還是期待金融工作會議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如同證券市場的改革一樣,希望新股發行真正的市場化,盡管的透明化。不過,這一切都是猜想跟期待,美國人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歐洲人的問題還一團漿糊,所以,后危機時代的方向才是現在中國需要認真思考的。

第五篇:奧朗德與歐債危機

歐債危機與奧朗德新政

2012年的歐債危機以及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動蕩,成為家喻戶曉的話題。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的法國,與其關系自然也是難解難分了。

2012年5月6日,法國大選的第二輪選舉中,奧朗德擊敗薩科奇,當選為法國新一任總統。

法國經濟學家給奧朗德起了個外號“歐洲羅斯福”。奧朗德當選法國總統與富蘭克林·羅斯福1932年當選美國總統時面臨的危機相似。羅斯福上任之初,美國剛遭遇經濟大蕭條,羅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國家干預和刺激措施來提振經濟,史稱“羅斯福新政”。而奧朗德也應“順應民意,實施新政”。

而就任之后,奧朗德也宣布,面對“失業率高企,競爭力下降,巨額赤字和債務”,他的任務就是重振國家,為期兩年。

那么,奧朗德的上臺會對法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能否帶領法國走出歐債危機呢?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奧朗德執政前歐債危機對法國的影響。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2011年11月21日說,“法國國債利率持續上升和經濟前景惡化,將會加劇法國政府的財政困難,對法國信用造成負面影響”。

這意味著法國政府融資成本增加,將為償還債務多付出利息。據穆迪估算,法國10期國債收益率每增加100個基準點,相當于每年需額外支付30億歐元(約

合40億美元)利息。按照現有趨勢,法國長期債務償還成本將是德國的兩倍。鑒于法國政府對明年經濟增長預期僅為1%,債務償還成本上升將使法國政府削減赤字難度增加。

面對經濟增長放緩和信用評級可能遭降的壓力,法國政府今年兩次出臺緊縮政策,計劃從2011至2016年總共削減1150億歐元財政赤字。法國政府希望,法國公共債務從2013年開始減少,到2016年恢復平衡。

而法國中央銀行的預測數據均顯示,法國經濟今年第四季度可能出現零增長。雖然當時薩科齊并不打算承認該國有可能被卷入危機漩渦,可事實上,法國早已彌漫不安情緒。法國“應戰”歐債危機的形勢不容樂觀。

由此可見,雖然法國政府不愿承認,但是法國還是很大程度上被歐債危機影響了。盡管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總體情勢還是不容樂觀。

讓我們再來看看奧朗德上臺后的一系列經濟措施

1.降薪

奧朗德宣布,法國內閣官員將降薪。部長級官員的月薪將從1.42萬歐元減至9940歐元,總統和總理的月薪從2.13萬歐元減至1.49萬歐元。

2.提前退休年齡

奧朗德在就任之后將部分法國工作人口的退休年齡由62歲提前到60歲。

3.加強歐洲央行作用,

奧朗德認為要增強歐洲中央銀行的作用和反對金融投機,要求開征金融交易 2

稅。

4.高稅收

法國總統奧朗德經濟政策的最大特點,無疑是借助提高稅收來減少政府財政赤字。這一做法令法國民眾尤其是富人們怨聲載道。特別是新出臺的稅率高達75%的富人稅,使年收入超過100萬歐元的人們將要繳納3倍于以往的稅金。

奧朗德執政已有半年。那么這些經濟政策對法國民眾的影響如何呢? 其實,奧朗德在民眾間的好感度正在逐漸降低。一項最新的民調顯示,59%的受訪者對奧朗德總統的施政不滿,而在今年5月,對奧朗德施政不滿的比例還只有34%。

這種不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稅收過高以及對經濟政策信心不足。

眾所周知,歐洲各國的福利之高讓人咋舌。各種對國民的優厚待遇在我們中國看來是難以想象的。然而,高福利的背后,不可避免的便是高稅收。而法國,便是高稅收的國家之一。

奧朗德上臺之后,富人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了。還記得奧朗德競選時那句對富人征收75%的所得稅震驚了所有人,也很大程度上幫他坐上法國總統的位子。

不過,很多企業老板和公司經理表示,他們“正在經歷一場噩夢”。

在法國政府公布了2013年財政預算草案之后,“逃命”便成了法國高收入人群的普遍心理。盡管法國政府并不承認企業家和金融家“出走”的現象,可事實 3

上,為了逃避沉重得“不可忍受”的賦稅制度,許多法國人已經選擇在國外落腳。

“富人稅”的出臺,讓法國社會精英惶惶不可終日,大批富人紛紛向鄰國“出逃”。富人“出走”現象讓法國損失重大。向國外流出的首先是法國的資金,其次還有杰出的人才。

個人感覺,奧朗德政府推行的75%的富人稅政策,其減小貧富差距,消滅財政赤字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有點過頭了。到頭來非但不會實現減少政府赤字的愿望,反而只會給法國帶來更加嚴重的損失。有一種悲觀的說法是,隨著法國人才大批外流,巴黎也許遲早變成一座空城。

一個國家的振興,光有大企業和富人精英是不夠的。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的作用不可忽視。那么,法國的中小企業家的現狀如何呢?

事實上,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在針對中小企業家的調查中,僅有24%的受訪中小企業家對新總統的經濟政策抱有信心,多達74%的企業家對此表示疑慮。

他們認為,奧朗德當選總統不利于法國擺脫歐債危機,而且無法兌現減少失業率的諾言。另外,59%的企業家認為,新總統無法為中小企業帶來變化。

國內的不滿情緒日益上漲,國外的經濟學家對新政大多也持不樂觀的態度。 施羅德認為,奧朗德在就任之后將退休年齡提前是一個“不良信號”,法國政府沒有財力支撐這一措施。再者,奧朗德為了實現減赤目標,一味增加稅收,這不僅會造成法國資本的外流,也會導致法國就業市場的崩潰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奧朗德大幅提高稅收,卻在減少開支方面“過于害羞”,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法國經濟窒息并增加失業。只有對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和實 4

施嚴格的預算紀律,才能給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積極影響。

似乎種種情況和觀點都在向我們表述這樣一個事實,奧朗德的上臺并未給法國帶來預期的良性效果。高稅收導致人才和資本的流失,退休年齡的提前加重了財政負擔,而力度不足的經濟措施也讓中小企業缺乏信心……

然而,真正的事實卻是,盡管保守眾議,奧朗德的新政還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從歐盟層面看,奧朗德對于經濟增長理念的重視將在一定程度上平抑財政緊縮理念,但不會導致歐盟層面的認識分裂。而且,他提出的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理念有利于歐盟形成全面、平衡解決歐債危機的新思路。在經過一系列磨合后,引入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理念還有可能使德國等國家在促進本國經濟增長方面采取更加開放的態度,增加消費、促進投資,帶動危機國家走出困境。

總體而言,奧朗德執政,我們還是應該保持信心的。畢竟作為曾經的經濟顧問,他多少還是有一定的權威性。對于國內產生的種種的不良影響和負面情緒,我們也應該客觀看待。必須承認有些措施實施的過度或者不當,在逐步改進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對于歐盟的積極影響。要知道,歐債危機之后,歐盟已沒有想象中那么團結了。巨額債務的困擾,希臘退歐的糾葛,美國資本的介入,都讓這個曾經叱咤風云的經濟聯盟岌岌可危。

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并且期待,奧朗德的種種努力,勢必會對法國以及整個歐盟走出歐債危機,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皮帶工的工作總結下一篇:品讀論語感悟人生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