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危機意識論文范文

2023-09-16

危機意識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外部經濟環境瞬息萬變,如果企業管理不完善,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勢必會引來財務狀況的惡化,甚至財務危機的發生。本文在闡述財務危機的特征和發生發展過程的基礎上,以定性的早期信號進行企業財務危機識別,通過改進的沃爾評分模型的建立與分析對企業財務危機進行預測,從而幫助企業更好地識別與預測財務危機。

關鍵詞:財務危機 識別 預測 沃爾評分模型

一、財務危機特征

財務危機是由于企業內外的各種原因導致的企業財務狀況不斷惡化,財務風險持續加劇,出現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信用危機,直至最終破產的一系列事件的總稱。財務危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一)漸進性。企業陷入財務危機是一個漸變的逐漸累積的過程,企業的籌資決策失誤可能導致籌資成本過高,投資決策失誤可能導致資金不能及時回收,生產過程中運營不力、成本增加均有可能導致風險的積累,引起企業財務狀況的不斷惡化,最終陷入財務危機。

(二)多樣性。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總是因其周圍和內在的環境的轉變而受到影響或制約。企業籌資、投資、運營、分配過程中的任何一次失誤都可能成為引發財務危機的原因,比如環境的變化,技術和工作方法方面的變化,產品和服務方面的變化,管理及工作關系的變化,組織結構和規模的變化,并購,等等。而財務報告、質量控制數據、預算和標準成本信息是企業財務信息的主要內容。這些數據可以顯示外部和內部力量的變化狀況。利潤率下降、市場份額下降明顯地表明企業競爭力量減弱和需要進行危機管理的跡象。

(三)隱蔽性。財務危機的累積性決定了企業財務危機發生之前往往沒有明顯的預兆,財務危機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四)可逆性。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發生之前有較長的潛伏期,在這一階段,如果能采取措施緩解和消除財務危機,提前控制和化解,就可以扭轉企業惡劣的經營狀況,使企業轉危為安。

二、財務危機發生與發展過程

如前所述,財務危機的發生與發展有一個時間過程。在財務危機發生初期,企業銷售收入異常減少、主營業務萎縮、平均收款期延長,存貨超儲積壓、周轉率下降,存貨與銷售的比率超出一般標準,交易記錄惡化,企業出現經營虧損、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不足,現金支付嚴重不足,開始依賴銀行貸款、關聯企業等外部資金,利息負擔加重,財務經營信譽持續降低,市場競爭力減弱,如果企業不積極應對或者應對不當,則進入危機惡化期。這一階段主要財務指標顯著變化,顯示出財務狀況惡化,如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現金流量嚴重入不敷出,現金支付嚴重不足,主營業務發生嚴重虧損,產品銷路不暢,存貨大量積壓,存貨周轉率和變現率持續下降至異常水平,資金周轉困難、償債能力持續下降、債務到期違約不支付等。如果企業沒有采取相應的策略將走向破產,企業不能以財產、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法清償到期債務,只有通過破壞性的拍賣資產以清償各類債務。

三、企業財務危機識別信號

財務危機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存在各種早期表現,通過這些早期信號,我們可以判斷出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一)生產領域征兆。對企業來講,企業的生產領域是基礎領域,只有基礎領域發展的好,企業才能謀求更好的發展。事實表明,當企業的生產方面出現以下異常情況時,往往是財務危機的先兆。

1.盲目擴大企業規模。企業可以通過兩種形式進行規模擴充,一是企業內部擴充,即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如新建廠房、購置固定資產、對原有的固定資產進行大規模翻建等,如果企業沒有相應的能力和資金流相配合,很容易造成大量資金沉淀,流動資金不足。二是外部擴張,如兼并收購其他企業或生產線等。收購、兼并是企業外部擴張的表現,這種行為有很大的收益,當然也面臨極高的風險,企業必須認識其所帶來的風險,加以防范,否則也會為財務危機的發生提供可能。

2.存貨變動異常。對于季節性生產企業來講,可能存在某一時期存貨的大幅變動,但是對于大多數企業如果存在這一情況,可能是存貨周轉的不正?,F象。尤其對于非計劃存貨的積壓,很可能預示著財務危機的到來。如果某個月的存貨與銷售比率超出了這個一般標準,必須引起企業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因為存貨的積壓會造成資金的被占用,可能是財務危機的早期信號。

3.產能過剩。產能即指產品生產能力。產能過剩,即是某一段時間內,企業的生產設備等固定資產大幅增加,企業產品的產量并沒有明顯增加;或者產品增加,但是大量產品不能成功的被營銷出去,從而積壓在企業中,占用企業資金,引起資金周轉不靈。

(二)經營銷售領域征兆。在產生財務危機的企業中,很多表現為銷售下降和經營的不善,所以當經營、銷售出現下列情況時,可能意味著財務危機的來臨。

1.銷售非預期下降。銷售下降不僅僅是單純的銷售問題,更表現為嚴重的財務問題。企業應當把銷售的非預期下降同其他財務危機的征兆結合分析,如果一個企業銷售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是仍在向客戶賒銷產品或同時進行規模擴張,那么必然會給企業的現金流帶來巨大的壓力。

2.平均收款期延長,交易記錄惡化。收款期反映了企業應收賬款的周轉速度。企業管理層應當密切關注應收賬款的收款期的變化趨勢。因為收款期延長會增加企業在應收賬款方面資金占用量,會出現賬面盈利但現金流為負。當大多數客戶的收款期都在延長時,大量資金被占用,很容易引起嚴重的財務問題,存在演變成財務危機的可能。

3.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減弱。如果企業的產品無法銷售出去,在市場上不受歡迎,就會發生市場占有率下降;或者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仍具有一定的份額,但是由于新的競爭者出現,企業產品的價格下降,從而導致企業盈利空間變小,也說明市場競爭力的減弱。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持續減弱有可能將企業帶入財務危機。

4.企業信譽下降。企業的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相對于其他企業所獨有的資源,它是在企業的長期經營中積攢起來的優越條件。企業在市場經營中,不守誠信,在商業中進行惡性競爭,拖欠債權人和銀行的貸款,拖欠員工的薪水等都會造成企業的信譽下降,必定影響財務的安全。

(三)財務管理領域征兆。財務管理領域的征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利潤嚴重下滑。獲得利潤是企業存在的最終目的。企業的日常業務盈利能力下降或是投資項目不能實現預期的收益都將導致利潤的減少。企業開始虧損并不斷持續,是幾乎所有發生財務危機的企業經歷的階段。

2.財務結構明顯惡化?;I資結構不合理,企業的長短期債務搭配不當,資產結構與資金不匹配,這都可能使企業的盈利能力減弱,出現不能到期償還債務的情況。

3.關聯企業出現嚴重困難。企業除了關注自己的經營狀況外,還應關注關聯企業的經營財務狀況,看其是否存在財務危機前的各種征兆,如產品市場占有率、資金流的狀況、管理層的狀況等,關注這些特殊關系的企業的狀況,不要對其形成過分依賴,防止其為了長遠發展和整體利益需要,突然停止對企業資金、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而造成的無法挽回的后果。

4.其他方面的征兆。無法按時編制財務報表,企業的人員如管理層及高級經理、董事會人員、財會人員離職或出現大幅變動,企業資產注銷,領導人行為異常,組織士氣低落,信用額度或評級降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股權變動頻繁,濫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等,通常表明企業存在財務隱患。

四、企業財務危機定量預測

財務危機的定量預測主要是利用企業的財務報表等資料,綜合分析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從而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和成長能力,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從量的角度預測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沃爾評分法是一個簡便易行的定量預測方法,但是傳統沃爾評分法存在某些技術性缺陷,如指標選取不全面、權重分配不合理等,因此將沃爾評分法應用于財務危機的定量識別,應當對其進行改進。

(一)重新選擇財務指標。從企業的償債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成長能力指標中重新篩選財務指標,并考慮現金流量的重要作用。注重償債能力的分析,特別是短期償債能力,改變盈利能力占主導地位的比重分布,建立以償債能力為主的指標體系。主要指標有:流動比率、經營現金流量比率、已獲利息倍數、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營業收入現金流量、營業收入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增長率。

(二)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各個指標賦予權重。由于企業財務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為不能償付到期的債務,流動資金嚴重不足,所以償債能力分析應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其指標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類指標;同時,通過財務危機的征兆分析可知,財務危機并不單單表現為償債能力的減弱,還表現在多個方面,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賦予盈利、營運能力相對重要的地位,適當減弱成長能力指標的比重。通過層次分析法,最終確定償債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盈利能力指標、成長能力指標的比重為0.423,0.2274,0.2274,0.1222。同樣應用層次分析法對各指標賦予權重,得到各指標的權重。

(三)改進傳統的評分方法,確立新的評分體系。新的評分體系為:

綜合得分=評分值+調整分

調整分=(實際比率-標準比率)÷每分比率

每分比率=(行業最高比率-標準比率)÷(最高評分-評分值)

其中,標準比率為行業平均值,行業最高比率為行業中85%的指標值,最高評分為所設定評分的1.5倍,最低評分為所設定評分的一半。

應用改進的沃爾評分法用于財務危機的識別,可以在EXCEL表中進行,以便于企業定期地對財務狀況進行評價。改進的沃爾評分法具有簡易性和成本的低價性,便于企業隨時在內部診斷自己的財務狀況,通過綜合得分判斷出企業的危機可能性。

企業的財務危機是一個動態、不斷惡化的過程。企業應加強對財務危機早期征兆的發掘,并善于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建立健全財務危機識別和預測系統,將財務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S

參考文獻:

1.Beneish M.Press E.Interrelation among events of defaul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2(1).

2.Laitinen E K.Financial ratios and different failure pro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1,18(9).

3.王海山.寶碩股份財務危機的解決方案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07.

4.王淑萍等.財務報告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劉媛媛.上市公司財務危機征兆識別研究[J].財會通訊,2009,12(9).

危機意識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在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概覽的基礎上,運用凱恩斯理論對我國當前采取政策及其效應進行了分析,認為應對金融危機,財政政策更為有效,貨幣政策可以配合財政政策進行。

關鍵詞 凱恩斯理論 國際金融危機 政策 效應

一、引言

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2008年以來,我國政府加大了宏觀調控,采取了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和產業振興政策等。從國家統計局2010年1月份公布的數據看,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四個季度增長分別為6.2%、7.9%、9.1%、10.7%。從數據看,我國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未出現大的衰退,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不斷增多,表明前期出臺的應對金融危機的貨幣、財政政策對經濟回暖起到了明顯的作用。本文根據凱恩斯理論分析我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及其效應。

二、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概覽

(一)積極財政政策

為應對此次金融危機我國利用多種財政政策工具,如預算、稅收、貼息、減費、增支、投資、國債、轉移支付等若干財政政策工具組合起來一起使用,其目標是重民生、保增長、促消費。主要內容如下:

(1)擴大政府投資和優化投資結構。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投資總額將達4 萬億,重點投入領域為: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節能減排重點工程、企業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領域、災區恢復重建;(2)推進稅制改革,實行結構性減稅。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完善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征收方式為單邊征稅,降低住房交易稅,免征利息所得稅,減輕企業和居民稅收負擔,擴大企業投資,增強居民消費能力;(3)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財政補助規模;(4)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點是“三農”、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安居工程;(5)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6)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為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央財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資金,總額達到18億元;安排資金19億元,專項用于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安排資金12億元,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經濟合作;同時加大各種收費的清理力度,進一步減輕中小企業負擔;(7)增加國債發行量。2009年國債發行1.64萬億元,2010年計劃國債發行量1.8萬億元、地方政府債發行2000億元。

(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票據貼現、存款準備金、利率等,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1.89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累計下調2.16個百分點,同時下調再貸款、再貼現利率;(2)存款準備金率政策,自從2008年9月份以來,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從17.5%下調到15.5%;(3)貨幣供應量政策,2009年年初,國務院提出全年M2增長17%左右,新增貸款5萬億元以上;(4)信貸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調增了全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和擔保難問題,8月中旬,央行又將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小額貸款的最高額度從100萬元提高到200萬元,9月中旬,央行決定從9月16日起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進率,以解決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短缺問題。

三、基于凱恩斯理論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分析

凱恩斯理論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由于市場中的某些價格具有剛性,不能根據外部經濟的變化迅速變動,不能平滑地調節經濟,從而使市場力量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調節,政府所實施的這些穩定性政策能夠很好地彌補市場力量的不足,認為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有效。

我國此次應對金融危機上也主要是利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主要是配合財政政策,很多時候都是在財政政策出臺后,根據當時的經濟形勢適當出臺貨幣政策進行平穩經濟形勢。我國政府通過擴大其財政支出,用公共投資來彌補私人投資之不足,增加社會公共設施的投入和生產來創造需求以彌補社會總需求的不足,通過擴大投資的途徑來增加社會就業。這些政策充分體現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政策主張。

四、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政策的效應分析

(一)2009年國民經濟主要變量變化分析

1.經濟增長持續回升,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3353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7%,從當季同比增速看,經濟增速在逐季加快;

2.工業生產增長強勁,企業利潤不斷增加。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實現利潤25890.8億元,同比增長7.8%。

3.國內需求穩定增長,國外需求有所改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343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

4.物價全面企穩回升,房價快速上漲。CPI同比在連續下降9個月后,11月份首次轉為上漲變化,12月份上漲1.9%,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來,房屋銷售價格環比已經連續10個月正增長;

5.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就業趨勢好于預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5%。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統計顯示,2009年城鎮新增就業較2008年減少11萬人,達到1102萬人,遠超過全年新增就業900萬人的目標;

6.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貨幣流動性增加。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9.97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31.7%。2009年貨幣供應量明顯過度增長,四個季度分別為25.51%、28.46%、 29.31%和32.4%,12月末貨幣流動性(M1/M2)為36.3%。(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統計局)

從以上數據看出,2009年中國經濟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國民經濟企穩向好,投資快速增長、消費市場活躍、居民收入增加、進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業生產明顯恢復,貨幣供應量和流動性增加。與此同時,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通脹預期增強。從國民經濟的各主要指標中可以看出我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開始顯現,效果較好。

(二)積極財政政策效應分析

1.擴大政府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分析

根據凱恩斯理論,政府投資主要是通過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擴大政府投資主要是靠財政支出和轉移支付兩個方面,政府投資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購買力,一方面政府投資以乘數級的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另一方面通過轉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他們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政府投資對于當前增加就業機會和促進經濟增長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進行4萬億投資,2009年第一季度開始大規模實施4萬億投資計劃,這些政府投資引導和帶動社會投資增長,從而刺激經濟增長,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擴大國債發行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很重要一點是擴大政府投資,而又不能增加微觀主體的稅負負擔。而這時只能靠發行國債來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增加了國債的發行量,并且允許地方發行地方債券進行融資,增加地方投資。至2007年末,我國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僅為22%,低于國際公認的45%警戒線,而美國同期為71% ,歐元區為67%,日本為16%,即就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我國國債負擔率相對較低,以往幾年我國經濟保持9%左右的增長速度,財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長速度,存在較大的發債空間。一般來說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會導致財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國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財政赤字率多年來一直低于歐盟3%安全警戒標準,沒有超越我國綜合國力的承受范圍。綜合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財政赤字、以往國債發行規模,通過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可以擴大我國政府投資和促進經濟增長。

(三)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效應

1.利率調整效應

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多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通過下調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業用資成本,另一方面保證銀行體系有充分的流動性,能夠給全社會提供寬松的貨幣環境,鼓勵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央行還對商業信貸規劃不再加以硬約束,可以有效釋放銀行資金獲利,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2.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效應

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是貨幣政策力度最大,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國頻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這有可能因為我國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較高,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對銀行的信貸資金影響不大。

3.貨幣供應量調整效應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經濟過熱的貨幣政策,使商業銀行的放貸熱情受到抑制,9月份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后,央行雖然出臺了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雙雙下調的利好政策,但對銀行和投資者的信心打擊很大,造成了銀行的慎貸行為,使得2008年四季度貸款并未按照利率調整的幅度相應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開始大規模實施4萬億投資計劃,銀行放貸的積極性大大加強,貨幣供應量明顯過度增長,四個季度分別為25.51%、28.46%、 29.31%和32.4%,這正是商業銀行大規模投放信貸造成的乘數效應增強所導致的結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貨幣政策發揮的作用逐步增強,在增加貨幣供應量層面上成功地對沖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經濟過熱的貨幣政策的時滯影響和金融危機對M2的沖。不過貨幣供應量過快增長,流動性增加過快,與當初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初衷嚴重背離。

五、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符合凱恩斯理論,并且較快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實現了國民經濟總體回升,為我國快速平穩的渡過此次金融危機起到積極作用。我國也為世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東衛.積極財政政策效應回顧及取向.廣東經濟.2009(2):29-32.

[2]潘亞嵐,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我國積極財政政策.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五卷???:65-69.

[3]郭菊娥,呂超.我國應對美國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實施效果評價.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9(6):1-4.

危機意識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在分析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危機引發因素的基礎上,從資金的角度,剖析這一系列的沖擊因素對財務危機的影響過程,并得出結論認為引發因素只是誘因,最終能否發展成為財務危機要視情況而定。

關鍵詞:資金視角 房地產業 財務危機 引發因素

一、引言

盡管房地產業被普遍認為是暴利行業,但事實上,我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并非一番風順。在“2006年商業地產發展趨勢及如何促進中國商業地產健康發展的專家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說:“1997年我國取消了福利分房制度,在隨后的幾年內,中國的房地產企業就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由開始的一萬家、兩萬家發展到了去年的五萬家,其中一半以上的房地產公司年齡不超過五年?!庇捎谛袠I的瘋狂發展,樓市蘊含著大量的泡沫,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房地產行業的宏觀調控力度,自2010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十條”和“國五條”來試圖為“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降溫。在降溫的過程中,房地產企業生存環境惡化,在面對不利的環境變化時,許多房地產企業出現了財務危機。

房地產行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有著其特殊的行業特點,尤其是資金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對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危機的一些引發因素進行分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此探討,并從資金管理的視角,對這一系列的引發因素影響過程加以分析,以期能對房地產開發企業有所幫助。

二、財務危機引發因素分析

從行業特點來看,房地產開發企業具有資金密集度高、開發周期長、區域差異大、受宏觀環境影響大、產業波及面廣等特點。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運營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內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如果企業不能有效的應對,就可能引發財務危機。引發房地產開發企業財務危機的影響因素主要有:

(一)外部因素

1.金融環境。房地產行業是一個資金高度密集型行業,房地產開發需要的資金量龐大,房地產業是“不是金融業的金融業”。在我國現有金融環境下,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銀行貸款,我國房地產行業資產負債率明顯偏高,基本都保持在70%左右,個別資金狀況不好的企業甚至達到90%以上。每年償還銀行的本金和利息是房地產企業的一項重要的資金支出項,一旦金融環境變得不好,會嚴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一部分資金比較緊張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極易發生財務危機。

2.土地環境。眾所周知土地是房地產開發的基礎。自從我國實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來,土地的價格一直在飆升。房地產企業所繳納的土地出讓金在企業經營開發成本中占了相大比重。近年來,這個比重已經升到30%-40%左右,因此,土地市場的各種變動,直接影響到企業開發成本的大小。同時,國家為了防止房地產企業大量囤積土地特別規定:閑置超過一年的土地要征收20%的閑置費。由于土地的高價值,對于企業來說,土地儲存過多,一定會占用企業大量資金,影響企業資金鏈的健康,而土地儲備少了,可能會面臨喪失市場機遇,影響企業的發展的狀況,所以國家的土地政策會影響房地產企業的土地購買的計劃進而影響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

3.稅收政策。房地產開發企業主要涉及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以及其他的一些地方性稅種。目前稅費已經占到了房地產開發成本的10%左右,國家或地方政府調節這些稅費會使商品房的成本發生變動。另外如果對房產征收物業稅,可能會影響對大戶型樓房的銷售。

(二)外部銷售環境

房地產企業主要受到房價的波動、限購政策和預售政策這三個外部銷售環境的影響。像所有商品一樣,房地產的價格變化受到房地產的供求關系的影響。由于房地產的供給嚴重依賴于土地供給,而土地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固定性,每個地區的房價差異很大,波動情況也不一致。為防止房地產行業產生過多泡沫,抑制國內一些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暴漲,國家會采取一些限購的政策進行宏觀調控,以達到供需對等的平衡點。商品限購政策是市場經濟失靈狀態下的政府挽救之策。比如僅2011年一年有超過120個城市出臺了房價調控目標,46個大中城市出臺了“限購令”,限購令的出臺會影響房地產的銷量,使房地產企業的資金回流變得困難。預售一直都是房地產商快速回流資金的一個法寶,但是房屋預售具有較強的國家干預性。因此有關預售的變化會對房地產商的資金回流產生明顯的影響。我國對商品房預售的條件資格及程序作了規定,而且還要求在預售合同簽訂后向當地房地產管理部門辦理登記備案手續。預售政策的收緊和嚴格化,也將影響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銷售和資金回流情況。

(三)內部因素

1.投資決策。由于前幾年房地產投資的高回報率,使得部分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進行項目決策時忽視企業的高風險和行業發展的周期性,對未來困難估計不足。在沒有細致分析項目所處的環境、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消費者的購買力等前提下,就盲目進行投資,同時由于房地產項目占用資金比較多,不少房地產企業在高利潤的趨勢下,不顧企業的能力,瘋狂的進行擴張,同時開發很多項目,這個過程就會占用大量資金,企業資金鏈緊張,在遇到不利的外部環境時,應對能力變得很弱。因此盲目的項目開發常常是引發企業財務危機的關鍵因素。

2.營運問題。營運風險是指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供、產、銷各個環節由于管理、決策上的失誤所導致企業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由于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涉及的問題多,項目的周期長,資金需求大,因此如果對項目成本、工程成本控制不利,內部各部門無法協調溝通,無法合理安排工程進度等,都會造成成本或者費用的增加,或者造成項目不能按預期完工,最終都會降低企業盈利能力。再者,在建造過程中如果質量控制沒有做好,項目的不合格也會給企業運營帶來不良影響。同時企業在產品銷售政策、貨款回收、信用政策等方面管理不善,也可能會引發企業財務危機。

三、企業財務危機引發因素影響過程分析

引發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因素有很多,這些不利因素的發生會對企業產生沖擊。本文從資金的角度,分析這些沖擊對企業的可能影響過程。房地產行業是一個“資金為王”的行業,金融環境的不利變化會導致企業的融資變得困難或者融資的成本變大。面對金融環境的不利變化,企業可能無法通過貸款獲得足夠的資金。有些金融環境的變化將使企業融資付出較大成本??傮w上,金融環境的不利變化會影響企業當期的資金流入或者加大未來的資金流出。假設企業遭受了金融環境的不利變化,企業正常的信貸受到影響,如果企業本身財務狀況比較好,經過不利變化的沖擊后,企業的資金鏈依然是寬松的,那么這項沖擊基本上對企業沒有什么大的影響,企業也不會發生財務危機。假定企業因為金融環境的不利變化而產生了資金缺口,那么企業一般會先通過銷售存貨獲得銷售資金回流或者是變賣一些現金類的資產獲得資金補充,如果這樣就可以彌補這個資金缺口,那么企業不會產生財務危機。如果沒能彌補資金缺口,那么企業還可以通過減少一些支出來應對。企業的支出可以分為消耗性的資金支出和投資性的資金支出兩種,房地產開發企業以項目開發為主業,減少投資性的支出往往意味著減緩項目開發的進度,減緩項目進度也就預示著未來項目變現時間會推遲,對未來的銷售資金回流可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導致未來資金回流不足而使企業產生資金缺口,因此一般來說當期可以減少的投資性資產支出非常有限。而消耗性的支出是比較少的,并且可節約的金額也非常有限。如果企業通過減少支出彌補了資金缺口,那么企業當期也不會產生財務危機。如果減少支出也不能彌補資金缺口,那么企業還可以利用一些非信貸的借貸獲得資金,如果當期可以借到足夠的資金彌補資金缺口,那么當期是不會發生財務危機的,但是由于這部分借款預示著未來的時間里需要還本付息,如果企業因為借款使得企業項目開發順利,未來有足夠的項目回流金額應對這部分資金流出,那么企業不會發生財務危機,但如果企業未來沒有足夠的資金回流支持這部分本金與利息的支出,那么還本付息的壓力將使得未來的資金缺口變大。如果通過非信貸的借款不能彌補資金缺口,那么企業就必須要變賣一些非流動的資產獲得資金支持了,當企業必須要依靠變賣固定的資產才能避免企業資金鏈斷裂時,就算當期企業資金鏈沒有斷裂,但因為變賣這部分資產一般會嚴重影響到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通常情況下,企業未來發生財務危機也在所難免。

土地政策和稅收政策直接影響項目投資的成本,使得投資的成本加大。一方面,項目投資的成本加大,預示著企業未來的盈利可能會減少。另一方面,將導致企業在開發的過程中投入更多資金。外部銷售環境的不利變化將直接減少資金的回流。對于房地產來說,除去外部的籌資來源,企業依賴的資金主要來源就是銷售的資金回流。不管是房地產的價格下降還是銷售量的下降,對資金回流都會產生不利影響。項目投資決策對企業財務的影響非常大,每一個項目的開發都預示著大量資金投入,并且由于企業的項目開發是一個長期過程,開發的項目多了,預示著企業需要一個持續的現金流出來支持項目的持續開發。營運失誤對企業的影響比較復雜,項目管理上的失誤會導致當期資金的支出加大,或者是減緩項目進度,影響未來的資金流入。而銷售政策等的失誤會影響企業當期的資金回流。不利因素的直接影響結果見上表。

我們發現這些不利因素的直接沖擊主要有四方面:有些是減少企業當期的資金流入;有些是增大企業當期的資金流出;有些會減少未來的資金流入;有些會增大未來的資金流出??傊?,這些引發因素會對企業的資金鏈產生影響,使得企業的資金缺口變大。上文中,我們具體分析了企業受金融環境不利變化影響時可能的發展變化過程,企業面對其他不利因素而產生資金缺口的反應過程和前面的分析類似,只是由于信用貸款沒有受限,企業多了一個利用信用貸款獲得資金回流的環節,如果企業當期可以通過信用貸款彌補資金缺口,那么至少當期是不會發生財務危機的,但是企業借款就有還款的壓力,對未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四、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在不利的內外部因素作用下,最終這些因素能不能導致企業產生財務危機是不確定的。因此,不能將這些因素歸結為導致企業財務危機的原因,而只能視作沖擊因素,這些沖擊對企業的影響如何,是否將引發財務危機還需要結合企業整體的情況,系統地進行分析。房地產開發企業要從資金的視角對本企業的財務狀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分清沖擊因素和導致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真正原因,及時幫助企業發現潛在的財務風險,降低危機發生的幾率。Z

參考文獻:

1.劉長生.我國房地產經濟波動的形成原因及對策分析[J].科技資訊,2006,(8).

2.崔林.高房價還能撐多久[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3.馮遠軍.房地產企業經營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占濤,女,上海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研究生。

危機意識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公眾參與政府危機管理有助于提高社會自我救助能力、解決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以及確保政府危機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當前我國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公眾參與還處于較低的層面。為推進公眾積極參與政府危機管理,必須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培育和發展民間組織,建立政府、媒體與公眾合作的應急機制以及完善危機教育機制等。

[關鍵詞]政府;公眾;公眾參與;危機管理

完善政府危機管理的法制、機制和體制建設,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安全的能力,是我國當前各級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公眾參與,是政府危機管理中提供公共安全、預防危機發生、減輕危機危害、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內在保證。

一、公眾參與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對危機事件進行有效管理,以保護每個社會成員的人身權與財產權,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共安全,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能。由于政府危機管理具有不確定性、應急性、非程序性決策等特點,使得公眾參與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容易得到忽視。但事實上,政府與公眾對社會生活的合作管理程度的提高,意味著政府責任的加強和善治目標的逐步實現。廣泛而有序的公眾參與,提高社會成員的危機意識與應對危機的能力。是提升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公眾參與在政府危機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提高社會自我救助能力。在政府危機管理過程中,公眾既是危機管理的直接受眾,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管理主體。在危機事件的自然災害、技術事故、人為災難等三種表現形態中,除了自然災害以外,其他類型的危機事件都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爆發的。實際上很多技術事故和人為災難的爆發,都與公眾自身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薄弱有關。因此,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危機事件爆發的頻率。

當危機事件發生后,公眾良好的安全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將有助于提高社會自我救助能力,極大地減少危機可能造成的混亂和損失。正因為如此,西方發達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運用各種渠道和機制,對公眾進行危機應急知識的宣傳和應急能力的教育培訓和演習,把塑造發達的社會應急文化、以提高社會自救能力作為政府危機管理系統的一項基礎工程。

2、解決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罢浴笔侵府斘C發生時,政府在短期內所能提供的公共資源有限,空間分配密度有限,而導致對某些危機事件無法采取及時和有效的應急措施而造成損失。政府失效性產生的源自于危機事件的發生具有時間的不確定性、地點的不確定性、危害程度的不確定性、危害對象的不確定性以及處置的緊迫性等特點?!罢浴钡拇嬖?,表明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僅靠政府的力量應對危機事件要付出極高的公共財政成本,在現實中無法做到。

有效解決危機管理中的“政府失效性”,必須建立“政府與民間、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即在危機管理中,政府除自身積極參與并發揮主導作用外,更應注重公民社會乃至市場的全面參與。公眾參與在危機管理中的力量,不是體現為個體的單獨行為,而是通過各種社會組織來發揮公眾參與的集體力量。這些社會組織包括如社區組織、志愿者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等具有非營利特性、公益性、志愿性特點的民間組織。也包括具有營利性的工商業組織。在政府危機管理中,引人民間組織和工商業組織的參與,積極為這些社會團體、組織參與危機救治搭建平臺或者說是拓展渠道,這樣既有利于通過建立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所擁有資源在危機狀態下的調配機制,提高政府的危機物資的儲備水平和調動能力,也可以充分發揮這些社會組織在危機預防、危機處理、和災后恢復過程中的自我救助能力,促進公眾參與政府危機管理的有序化拓展,以合作的姿態共同應對可能發生的各種危機事件。

在現代西方國家,活躍著大批志愿者組織和其他公益性民間組織,已經成為抗擊危機、參與危機救援工作的一只重要輔助力量。還有國際紅十字會等這樣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一直活躍在戰爭和災難救助的第一線,為協調國際救援物資和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政府在應對SARS事件的后期,已經體現出政府與公眾、各類社會組織合作處置危機的特點,對于國內的公共安全事件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醫療機構、專家組、國家衛生組織都參與了危機應對工作,在一些社區,自愿性的公民團體也主動分擔了原先由政府獨自承擔的責任。

3、確保政府危機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從理論上分析,在政府由其公共性決定的從事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中,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政府政治決策和政府行為的邏輯起點。政府危機管理為全社會提供公共安全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危機管理以提供社會公共安全為宗旨,以保障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指向,而不是僅僅為少數人、少數集團的特殊利益服務。政府在危機管理中,能否盡可能地防止危機的發生,盡可能有效地處理已經發生的危機,從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和保障公共利益,是判斷和評價政府危機決策水平和危機管理能力的基本標準。

在政府危機管理的過程中,公眾參與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有助于確保政府危機管理過程中的公共利益價值取向。公眾參與打破了政府組織及其官員在危機管理中對權力的壟斷,公眾不再被簡單視為危機管理的旁觀者或危機管理的對象,不是只讓公眾了解決策的結果然后被動的執行,而是應該提供給他們參與危機管理的各種機會。公眾參與使危機管理透明化,公眾擁有了更多的知情權,對政府在危機管理過程中政策制定與實施的各項權力的監督更加有效,可以限制政府組織及其官員在危機管理中的不作為、失職、瀆職乃至于權錢交易和以權謀私的行為。

由于危機決策是一種非常規決策或非程序性決策,網危機爆發后政府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人力等約束條件下完成應對危機的策略和具體措施,決策民主化受到客觀條件的很大限制,所以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公民參與主要是一種非決策性參與。通過公民參與,建立起強有力的自下而上的社會監督網絡,對危機管理中危機決策和決策執行的失誤進行及時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確保政府危機管理的公共利益取向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二、我國政府危機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現狀

在我國,長期以來政府已經習慣于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政治文化中的服從意識十分濃厚,公眾很少有和政府平等對話的機會,所以在政府治理和決策中很難看到公眾的力量。特別是在決策權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危機管理中,公眾有機會向政府表達意見,為謀取社會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貢獻自己的才能的空間則更加有限。在我國當前政府危機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現實困境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府危機管理中公眾參與法制化的缺乏。公民參與的法

制化是指將公眾參與危機管理的權利和途徑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能使公眾參與作為政府危機管理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得到保證,而不致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隨意性的安排。我國當前關于危機管理的法律制度正處于建立和完善的初級階段,在已經公布實施的一系列用于危機處置的法律文件中,尚沒有關于肯定和支持公眾參與政府危機管理、以及參與的職責、途徑方面比較明確的法律規定。公眾參與法制化的缺乏,使得公眾和各種社會組織的參與不被政府決策機構所重視,公眾即使有參與的愿望也無法實現。隨著當代中國社會公眾參與積極性的逐漸高漲,公民參與危機管理的制度供給的速度已經遠遠跟不上實踐的需求,因此,建立制度化的參與機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2、政府危機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組織基礎薄弱。在我國當前政府危機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組織基礎非常薄弱。公民參與的組織基礎是指,有序且有效的公眾參與是通過各種社會團體和組織而不是以個人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發揮功能和作用。我國目前也有一些公益性民間組織,在政府帶動下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在處理危機中起到輔助和補充作用。但總體而言,參與其中的民間組織數量不多、能量有限、至今還發育不全。一些專業性社會組織大多是自上而下的官辦社會團體,行政色彩過濃,缺乏民間組織固有的靈活性與創新性,大多數無所作為,更談不上能完全自由、合法地協助政府參與危機管理。而其他營利性組織也面臨在危機應對中的職責與權限不明,缺乏與政府部門溝通與合作的經驗等問題。

3、政府危機管理部門對公眾參與的忽視。我國形成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的傳統危機管理模式,是一種由國家向公眾的單向行為,危機決策和實施過程就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過程。決策者和執行者居高臨下,公眾被當作政策對象只能被動接受既定的制度安排。長期以來,這種模式養成了一些政府危機決策者藐視公眾、漠視民心的官僚主義習氣,主觀上輕視或者忽視公眾參與,行為上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應對和處置危機事件。實際上,危機管理這種非例行活動往往與程序化的常規管理的具體效果密切相關。日我國公共管理體制中普遍存在的這種對公眾參與的漠視和排斥,有時甚至動用行政手段限制公眾參與,才導致近些年以來各地都出現了不少公眾因參與不能、訴求無門而集體請愿,甚至釀成嚴重社會沖突的事件。危機管理與常規管理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在制度構建上應該互相汲取有益經驗與教訓,客觀審視公眾參與的價值和作用。

4、公眾參與政府危機管理意識薄弱、參與能力水平較低。當前我國公眾參與的總體水平較低,公眾參與社會公共管理事務的廣度和深度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上。在政府危機管理中公眾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高,參與的普遍性不足。在危機情境下,公眾中的大多數人習慣于自身是政府危機管理的對象,是被施救的弱者或是旁觀者,缺乏責任心和主人翁精神,沒有意識到自身也是危機管理主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我國公眾在危機管理中的參與能力與有限的參與要求相比,處于更低的水平。由于公眾參與危機管理,除了責任心以外,還要涉及較多的專業技術知識,這種對專業技術知識的高要求可能會限制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但在我國公眾危機意識和安全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尚沒有被充分重視,比如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中幾乎難覓關于危機教育的內容;偶爾舉行的危機預案演習僅僅是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獨角戲”,沒有考慮到社會力量的參與所有這些與我國危機事件頻發的基本國情十分不符,是造成公眾參與意識薄弱、參與能力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推進公眾積極參與政府危機管理的對策

1、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公眾參與發揮作用的程度依賴與參與權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首先應該通過行政立法把公民的參與權加以固定而成為法定權利。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行政程序法》,只有個別單行法中有關于參與的零散規定,而且對參與的形式往往未作細致的程序性規定。在個別專家起草的《行政程序法》(建議稿)中,雖然首次確定了“參與原則”,但是僅有原則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必須具有法定化的參與程序、參與權的司法救濟等;其次,在我國危機管理法律制度的構建過程中,對是否需要公眾及社會組織參與政府危機管理、參與的主體范圍、參與的程序、參與的方式以及對參與權的監督和制約等,應該做出具體而細致的規定,使公眾的參與權落到實處。最后,在危機狀態下,政府為了控制危機局勢恢復秩序,必須對公民某些權利和自由進行某種程度限制。公民的合法權利收到了不得已的限制,不僅可能會造成公民個人利益的損失,而且可能會影響到公眾參與政府危機管理的熱情和行為。政府部門在做出限制公民權利性決定時,一定要慎重,應當符合比例原則的要求,即行政目的務必適當、限制行為的損害最小以及權衡利弊得失,保證利大于弊、得大于失。

2、培育和發展民間組織。民間組織為公眾參與有序化拓展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通道,是我國政府危機管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建設性主體因素。培育和發展民間組織,積極推進民間組織參與政府危機管理過程,首先應該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民間組織的成長提供更為優越的發展空間和資源條件。國家應該在財稅方面給與民間組織適當的優惠或補助,并對民間組織的運作給予適當的技術支持,幫助和促進民間組織發展成為一個理性、合作、成熟的社會公共領域,成為民主政治的堅實基礎。其次,規范和引導民間組織參與政府危機管理過程?,F行體制中,公眾通過社會團體和組織、特別是公益性民間組織在危機管理中實現公共參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F在的問題是要在制度上強化民間組織對政府公共事務治理的實際影響力,在實施和操作層面探索民間組織在危機管理中與政府合作的制度安排。此外,為了避免民間組織在參與過程中發生“異化”的可能,務必要在參與和控制之間保持必要的平衡。無論如何,當危機發生時,政府是主要的管理者、運籌者、執法者,為了保證民間組織的參與符合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并與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的行為保持協調,必須建立相應的控制和監督機制,把民間組織的參與行為規范在法制的軌道之內。

3、建立政府、媒體、公眾三方合作的應急機制。在危機發生后,政府需要通過快速的危機決策和應急反應系統及時控制危機,同時運用傳媒與公眾溝通,穩定公眾情緒。美國政府之所以在911等災難和危機事件中,迅速化解危機,沒有使整個國家和人民生活陷入持續混亂狀態,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門積極應對;媒體第一時間的反應和民眾的自我調試。我國政府處置SARS事件過程中得到的重要經驗和教訓也告訴我們,要成功地應對各種危機,必須建立政府、媒體和公眾地合作應急體制。

信息溝通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在危機控制過程中,如果政府實施有力的危機公關策略,加強與公眾信息溝通,就能夠得到公眾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政府危機管理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知情權是公民重要的程序性權利,而行政信息的及時報告、公開和發布是政府的主要職責。在危機事件發生時,政府應該建立公共危機溝通機制,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通過召開例行的新聞發布會,公布信息滿足民眾的知情權,以避免社會流言的傳播,并告知民眾在危機事件中的注意事項等。媒體是政府與公眾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媒體公正、及時全面的報道是政府應急措施獲得預期效果和得到公眾支持和反饋的基本保證,因此需要對媒體進行必要地監控,使其充分發揮媒體在危機時刻中對公眾的正面、積極和有效的引導作用。

4、完善危機管理教育機制。公眾必須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應對危機的能力,才能有效的參與政府危機管理。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和應對危機能力,必須完善危機管理教育機制。首先,應該把把危機管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各級學校開設相關課程,配備專職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把應對危機事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次,對公眾進行經常性的危機培訓,進行災害頂防、災害發生后的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育,同時吸收公眾和相關社會組織的參與,有針對性地進行危機處理演練,提高應對危機的操作能力,提高整個社會應對危機的心里承受能力和危機處理技能,配合支持危機發生期間的危機處置工作;最后,有關政府機構,教育和科研機構要加強危機管理的研究,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進行危機教育的需求分析,明確危機知識和教育的目標群體,提供危機教育的資料。

[責任編輯:孫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危機意識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市場營銷為視角,探尋企業危機管理方法與手段能夠直接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為企業免受毀滅性的打擊提供重要的作用。立足市場營銷視角,探究企業危機的種類,分析造成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的主要原因,為確立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管理方法提供重要依據,以確保企業能夠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市場營銷;企業危機管理;危機種類;原因分析;管理方法

從企業市場營銷視角分析企業危機管理手段及方法,前提在于必須明確企業危機的種類,深刻體現出不同種類的企業危機所產生的必然后果,從而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條件。競爭環境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企業時刻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破壞性也越來越大。國外學者在企業危機管理手段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諾曼.R.奧古斯丁在1995年就提出,企業危機就如同人的生病,存在的危機復雜且種類繁多,并不能每一種危機都完全列舉出來。而杰弗里.R.卡波尼格羅先生在1999年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認為企業出現危機的原因在于財務指標不高于預定期望,造成企業負面影響不斷擴大,導致企業危機的出現。而我國學者在企業危機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并不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學者們提出的觀點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如1996年,姚家祥先生就提出企業危機中包含了一定的內部危機,包括領導危機、信譽危機以及財務危機等等。另外還包括相關的外部危機,如社會影響力危機、市場資源占有率、客戶占有率危機等等。而孟雪梅等人則提出另一種觀點,他們認為造成企業出現危機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社會環境信息所引發的企業危機,二是企業運行環境所引發的危機。據中國首部民營企業發展報告“藍皮書”表明:20年來中國每年有15萬家左右企業誕生,消亡企業的數目也達到10萬家左右,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破產,85%的民營企業10年內消失,這就說明企業危機管理應立足市場營銷視角[1]。其次,要結合造成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的主要原因進行具體分析,為探尋企業危機管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據,并提高企業危機管理方法構建的針對性。從而探尋出針對性較強的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管理方法,保障企業能夠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市場營銷視角下企業危機主要包括的種類

危機管理是企業為適應市場環境變化而進行戰略調整的必要手段。目前,很多企業忽視了將戰略管理與危機管理有效地協調在一起這一點,這種脫節容易造成企業忽視戰略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誘因,也會造成企業未來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的后果。從市場營銷的角度講,企業存在的危機主要包括市場影響力危機、資金流動的危機、內部人才的危機3種類型。不同類型的企業危機都會在企業社會發展過程之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一)市場影響力危機

企業的市場影響力深刻地影響著企業長久發展,決定了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生存。眾所周知,消費者在選購商品的過程中,普遍關注企業的品牌,原因在于消費者普遍更為相信大品牌、大企業。因此,消費者關注知名品牌的程度相對較高,這些大品牌、大廠家所生產的殘品消費者的購買意向更強。品牌危機不僅傷害品牌關系,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消費者與企業兩類“社會群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沖突,加大交易成本,破壞交易規則和社會穩定。品牌危機將通過“利益受損意識”“情感喚起”和“組織化努力”3個階段演化為企業與消費者群體以及消費者與消費者群體之間的關系沖突。具體而言,品牌危機會讓消費者感知到心理安全感或自我概念受到威脅,這種利益受損的意識會喚起消費者的原始情感或道德情感,繼而驅動其尋求組織化努力(儀式互動或自我概念維護)以維護受威脅的利益[2]。在這里,企業市場影響力就是企業的形象所在,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或者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出現糾紛,那么企業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必然會出現下降,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也會受到損害。

(二)資金流動的危機

企業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順利運行,其關鍵條件在于能夠得到充足的資金保證,收支能夠保持平衡、合理,能夠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一旦出現壞賬、亂賬的現象,就證明企業管理者存在嚴重的過失,導致企業受困于資金危機當中,這會嚴重影響企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在銀行貸款方面,收支出現不穩定的狀況,企業資產流動不夠明確,勢必會導致資金流向不夠清晰,造成支出與收入嚴重不符的狀況,銀行貸款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清,企業就會受到瀕臨倒閉的威脅。除此之外,由于企業內部資金短缺,產品的銷售與服務質量必然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就會導致消費者不信任企業所生產的產品,進而引發企業很難立足社會的競爭環境下。

(三)內部人才的危機

人才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企業能夠不斷追求創新的重要保障條件,因此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構建十分重要。企業如何在動蕩的經營環境下獲取持續競爭優勢,是戰略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資源學派所提的資源基礎理論以及核心能力學派所提的核心能力理論一度是研究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熱門理論[3]。內部人力資源管理高度科學化,有助于人才正確認知自我,并樹立強烈的愛崗敬業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助力企業內部人才達到精英標準。企業內部一旦出現崗位空缺,必須結合實際要求將富有崗位升任能力的人才作為補充,從而為企業良性、可持續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二、造成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的主要原因所在

根據市場營銷視角,可以看出企業危機主要體現在市場影響力、資金流動、人力資源3個方面。市場營銷危機是指企業由于內部經營管理不善、營銷戰略和策略失誤,或者無法適應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最終企業的產品或服務銷售難免會陷入困境,甚至企業形象受損會直接加快企業土崩瓦解。造成這3方面危機出現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個方面:

(一)企業內部存在裙帶關系

企業社會影響力的危機主要表現于消費者信任企業的程度下降。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危機的產生呢?關鍵因素在于企業內部裙帶關系過于嚴重,造成企業本身所具有的發展積極性受到影響。許多大公司、大企業普遍存在裙帶關系。企業領導與下屬之間以“親情”“友情”作為紐帶,導致員工自身產生“干好與干壞一個樣”的心理,從而影響企業自身的發展。裙帶關系較為嚴重,也會助長管理部門在員工管理工作中漏洞頻發,這就會導致企業產品在生產方面、銷售方面、服務方面都大打折扣,企業員工的執行力下降,整個企業運轉成為一盤散沙。

(二)企業戰略管理相對單一

企業經營出現危機,會影響到金融穩定、投資者權益、企業融資甚至社會利益等多個方面,因此建立金融企業危機處置制度極為必要[4]。然而,很多企業戰略管理相對較為單一,只是將廣告投放作為企業產品營銷的主要策略,這就導致企業營銷路徑較為狹窄,市場核心競爭力受到嚴重擠壓,產品營銷與產品生產之間不協調。在這樣的狀況下,企業資金流動就處于不合理的狀態,營銷策略中的支出會遠遠大于收入,致使企業壞賬、亂賬等現象出現,產品質量、產品銷售、產品售后服務等相關環節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受到損害。而針對消費者而言,這就意味著持續購買力的喪失,企業所具備的可持續發展動力也就嚴重不足。

(三)企業文化中形式感嚴重

企業文化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育企業內部員工愛崗敬業精神的主要因素。企業人力資源危機出現的主要原因中,企業文化形式感較為嚴重是最主要的原因。很多企業文化缺乏內涵,最終導致員工的功利心較重,過于關注個人的利益而缺乏企業得失的重視,從而難以形成愛崗敬業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因此,企業應高度重視自身的企業文化建設,在危機演變過程中以公眾認知為基礎,不斷調整和選擇恰當的應對策略,充分利用媒體的信息擴散效應,發揮企業聲譽的正效用,規避負效用[5]。

三、探究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管理的方法

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管理方法的探索,需要結合企業危機的主要類型,并將導致危機出現的主要因素作為根本立足點,確保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管理的方法更加具有針對性。以下則根據企業內部脫離裙帶關系、企業文化中突出內涵、建立外部溝通與互動原則、重視企業供應鏈合作關系4個方面加以論述。

(一)企業內部脫離裙帶關系

企業內部關系保持清晰明確,領導與下屬之間脫離裙帶關系,是確保企業擺脫企業人才危機的關鍵條件,這也正是日常所提到的“認賢不認親”。企業內部存在裙帶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內部人員正常管理,在出現各種危機的情況下無法有針對性的追究責任、承擔損失,更無法實現令行禁止,造成企業生產、銷售、服務質量的下降,嚴重阻礙了企業積極、健康、向上的可持續發展。企業內部脫離裙帶關系的重中之重在于建立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在人才選聘方面必須堅持與企業內部人員存在親戚、朋友的人堅決不用的原則,建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管理機制,凈化企業內部人員之間的關系,即只存在上下級、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也是國內大中型企業之所以普遍實行員工親戚、朋友禁止進入企業崗位的原因,目的就是為了確保企業在內部人員管理方面做到一視同仁,在產品質量管理方面才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證,從而推動企業保持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勢頭。這是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管理的首要一環。

(二)企業文化中突出內涵所在

企業文化的建設要富有內涵,這會在企業避免人力資源危機中產生重要的幫助作用。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勢頭之下,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往往來源于企業是否具備先進的文化理念,企業員工能否認識到消費者的切實需求,無微不至的滿足消費者的內心需要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條件。企業打造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引導企業員工更進一步的認識到自身發展與企業營銷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由此才能夠培育企業員工自身的企業責任意識、職業道德素養,促進員工自身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精神的塑造。將企業創新發展、提高自我職業道德素質成為員工的一種責任,確保企業發展目標、愿景能夠與企業市場營銷期望值之間保持統一。深層次挖掘企業文化內涵,必須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所具有的必要性作為出發點,體現企業社會投入與社會回報之間的必然聯系,讓企業能夠處于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之下。在此基礎上,推動企業員工明確投入與回報之間的關系,企業員工追求長久利益的心態得到正確引導,能夠以企業發展為中心,而將追求個人利益放在最后。這樣不僅提高了企業營銷的凝聚力以及創新發展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企業擺脫人力資源危機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營銷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建立外部溝通與互動原則

企業內部與外部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橋梁,無疑是避免企業營銷危機的重要方法。企業營銷危機中,存在企業戰略管理危機,而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與外部之間的溝通、互動環節,會達到企業員工與消費者之間保持緊密互動的目的,有助于企業在營銷過程中第一時間了解消費者內心需求的動態,并據此不斷改進營銷方案的推廣、銷售和服務環節,從而為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每個人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能夠增強彼此之間的了解,能夠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依賴感。危機管理一直是企業日常經營中的重要內容,隨著各種新媒體異軍突起,新媒體的諸多鮮明特征,也以其驚人的力量極大地影響企業的危機管理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更好地進行自身危機管理,成為擺在所有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新媒體指的是不同于傳統媒體的,基于互聯網的新媒介類型,例如微博、博客以及微信等。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各種新型網絡技術的出現,新媒體開始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變著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同時也極大地影響了企業的危機管理[6]。企業內部員工、消費者以及外在媒介良好的溝通,可以促進企業更加全面地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動態,而企業借助傳播媒介傳播自身發展理念,也能促進消費者更加了解企業,從而增進消費者自身的企業依賴心理。如:企業建立微信公眾號或者微博互動平臺,將企業發展的理念、目標通過新媒體技術傳向社會,引起更為廣泛的人群關注,實現企業與社會各階層民眾之間的互相溝通,了解社會廣大人群的需求心理。這在提升企業公眾形象的同時,也增強了企業的社會影響力,最大程度保證產品營銷的投入與收益能夠保持平衡,有助于企業避免資金危機以及市場影響力危機的出現。

(四)重視企業供應鏈合作關系

在企業社會發展中,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都處于某一行業發展鏈條之中,因此應高度重視企業供應鏈的合作關系,這是企業避免或者擺脫資金危機、市場影響力危機的重要方法。在企業市場營銷危機的管理中,營銷策略不當會導致企業走向滅亡,其中供應鏈內部各節點要素之間的相互合作,可以更好的把企業融合到供應鏈的發展之中,在促進企業資金的健康、平穩流動以及社會影響力方面產生明顯的推動作用。在這里必須強調,全面掌握產品供應商以及產品銷售商的實時動態,公開自身的庫存量和需求量,提高供貨商、銷售商與企業自身之間的了解程度。以此為基礎,增強企業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以及銷售質量,加快企業擴大戰略發展伙伴關系的步伐,營銷方向不斷拓寬,從而增強企業在市場發展環境中的核心競爭力,避免或擺脫資金以及社會影響力危機。如供應鏈內部的銷售企業與產品生產企業之間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一旦一方出現人才危機、資金流動危機或市場影響力危機,可以及時做出相關的調整,抽調企業內部人力資源、資金以及質量檢驗人員到合作的企業,化解企業在生產、銷售過程中造成的危機,實現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里,雙方之間可以針對企業危機出現的原因相互交換意見,確保生產質量與銷售服務質量的同步發展,避免企業人才、資金流動、市場影響力危機的再次出現。

探尋企業危機管理方法應堅持以市場營銷為主要視角,分析企業危機所呈現出的主要類型,并根據不同危機類型產生的主要原因有針對性地探尋危機管理的方法手段,有助于企業社會影響力危機、資金危機、人力資源危機能夠得到有效避免或化解,這有助于企業邁向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企業自身的市場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楊莉,陳維軍.我國企業危機管理及預警現狀調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88.

〔2〕衛海英,李清,楊德鋒.品牌危機中社會關系沖突的動態演化機理——基于解釋學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1):109.

〔3〕王建軍,昝冬平.動態能力、危機管理與企業競爭優勢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7):79.

〔4〕陳朝侖.完善金融企業危機處置機制[J].中國金融,2014,(24):75.

〔5〕吳婭雄,賈志永.企業聲譽在產品傷害危機中的效用分析與管理啟示[J].河北學刊,2014,(2):115.

〔6〕許小君.基于新媒體環境看企業危機管理策略[J].新聞戰線.2014,(10):168.

(責任編輯 姜黎梅)

危機意識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通過對旅游危機管理研究現狀的分析,發現目前缺乏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機管理的研究探討。文章以土家民族村寨十三寨為例,對十三寨的旅游危機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針對性的旅游危機管理策略,使旅游危機管理的研究觸角觸及民族村寨,樹立危機意識,希望為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中的危機管理提供一些理論借鑒。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危機;旅游危機管理

一、引言

旅游行業是高敏度、高關聯、高彈性的綜合型行業,牽一發而動全身。旅游發展涉及旅游客源地、旅游中轉地、旅游目的地三大旅游市場,外界因素如自然條件、政府政策、季節性和可替代產品等對它的影響甚大。這些要素都從客觀上要求我們重視旅游危機管理。目前對于旅游危機管理的理論實踐研究也很多,基本集中在這幾大方面。一是旅游危機概念,類型,特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等基礎理論研究及研究綜述。二是根據旅游危機發生的不同背景環境進行的研究。三是旅游危機管理的個案研究,從特定事件引發的旅游危機研究到各景區、各省份因地制宜的案例研究。四是對專項旅游危機管理研究。五是旅游危機管理的跨學科綜合研究,有學者提出了基于目的地形象理論,傳播學理論,混沌理論等等的旅游危機管理研究。但是,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機管理關注度很低,民族村寨交通閉塞,經濟技術條件落后,地質環境復雜,民族文化濃厚,旅游發展潛力大,但旅游危機意識淡薄。本文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以板夾溪十三寨為例進行的民族村寨旅游危機管理研究,以此拋磚引玉,希望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危機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論借鑒。

二、旅游危機管理概念

旅游危機管理是指為了避免或減輕各種預期性及非預期性危機事件給旅游業帶來的嚴重威脅和可能的損失,通過危機預警、危機識別、危機隔離、危機處理以及危機恢復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旅游行為、恢復旅游環境和提升旅游者信心的管理活動。

三、民族村寨旅游危機分析

十三寨以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為主要產業,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余元。景區內公路省道209里程6.3公里,這里青山綠水,環境潔凈,土家民族風氣濃厚,生活著250戶1090人。板夾溪民族村寨保護建設若干年,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保護機制、發展模式、規劃建設、管理體制、資金來源等方面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民族村寨需要對旅游發展可能帶來的危機做好充分的準備。分析村寨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危機,防患于未然。

(一)危機意識弱,缺乏危機預警能力

政府對于民族村寨的旅游發展和保護提供了很大支持。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板夾溪土家族村寨是全國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寨,參與了重慶黔江區北部旅游環線建構與小南海風景名勝區由4A向5A級景區的提檔升級舉措。十三寨現在在旅游開發發展初期,旅游建設項目火熱開展,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都返鄉建自己的農家樂,對旅游發展致富的期望值很大,但我們也需要樹立危機意識,加強危機意識宣傳。

(二)缺乏系統健全的旅游危機管理制度

一是村寨中的旅游建設東搞搞西搞搞,結果每塊都沒有搞好,沒有進行分類分級分區管理,缺乏系統性。十三寨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問題,環境破壞,河道硬質化,建筑風貌破壞,產品結構單一,漢化現象嚴重,民族文化的缺失,人口流失,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等。都是因為政府對于十三寨旅游發展的每個方面都有考慮,但都是進展慢、考慮不全面、半途而廢,嚴重影響十三寨環境保護。

二是缺乏來自政府和民間自組織的旅游危機管理機構,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缺乏本土的導游,也缺乏外部監督。十三寨現在無論是民間組織、居民自組織還是政府組織的危機管理機構都沒有,缺乏對于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危機的研究,對于村寨的保護發展都處于模糊認識狀態,甚至于當地村民對于自己村寨的文化了解都不夠,民族文化逐漸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

在溝通過程中,我們出現的很多問題,如放棄溝通、溝通不善或披露信息不實等都會對危機的轉化有著巨大的阻礙作用。溝通不僅僅是縱向溝通,也是橫向溝通,需要注重周圍景區的溝通,相關產業的溝通。十三寨周邊景區都有優美的風景資源和生態環境,十三寨處于周圍景區的形象遮蔽之中,競爭力不強,需要進行差異化定位,突出文化特色,聯合發展。

(四)對危機信息量搜集不足,一手危機資料缺乏,沒有建立相應的信息資源庫,缺乏相應的危機管理經驗

我們對危機的處理總是臨時緊迫的,平時很少關注社會調研、田野觀察,基礎資料的收集,而這些對于對危機預防處理都至關重要。利用實地調研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因更加貼近實際,真實而可靠。要關注“事前”信息收集,也要關注“馬后炮”的事后經驗總結。十三寨在規劃過程中,發現很多基礎資料的缺失,在十三寨的歷史過程中,曾經發生過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但是都沒有詳盡的文字記錄。

四、旅游危機管理策略

民族村寨的旅游危機管理要著手危機意識、危機預警、危機溝通、危機信息資料收集等諸多方面來處理,危機不一定就是噩耗,也可能成為旅游地發展的轉折點,旅游危機事件的得當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助于發現問題,產業升級,產品優化,以及旅游景點和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

(一)加強危機預警,樹立危機意識,加大危機宣傳

在旅游危機事前管理中,危機預警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監測,預警,加強危機意思和危機教育。旅游危機具有長期潛伏性和偶然爆發性,對于潛伏的危機,我們要時刻提防,把危機爆發趨勢扼殺在搖籃。

(二)構建旅游危機管理體系,提高危機管理能力

一是分時分級分區分類危機管理,形成系統網絡。實地調研劃分危險區域、危險活動類型和事故高發時段,并制定和實施相應的防范措施,形成分級分類分區分時的危機管理網絡。

分時管理:根據景區一年、一季度、一天的危險災害高發時段,加強該時段的監測管理。

分級管理:根據旅游危機嚴重程度劃分不同危機等級,針對不同等級危機采取不同的危機管理策略,區分是可自組織痊愈危機,還是他組織干預危機。

分區管理:根據保護重點以及災害發生頻率,劃分重點、一般、協調保護區。對于重點保護區域,要加強管理監測,預防危機發生。如十三寨形態是線性旅游景區,可以考慮分區開發,前面作為藥引子,著重基礎設施建筑,滿足餐飲住宿需求,后面作為保護區,著重民族文化展示,田園風情體驗,休閑體驗。

分類管理:研究村寨整體風水格局、村寨土地使用、山水環境與總體格局、傳統民居及院落保護控制、建筑單體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分級分類制定分級分類的危機管理標準。

二是建立政府和民間自組織的旅游危機管理機構,人才生產本土化。建立民間力量參與的旅游危機管理辦法,集合來自民間力量的各方監督,形式“小政府、大社會”格局。如十三寨可建立學生實踐基地,武陵山土家文化保護,民族村寨保護試點項目等民間組織,接受來自各方的研究調研與監督,為十三寨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旅游發展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回饋社會。板夾溪政府也可以設立多方面的旅游危機管理結構,上聯下效,加強與各方合作,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危機處理等指導,做示范,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三)成立專門組織機構和危機資料庫,成立自己的危機分析處理資料庫

成立危機信息中心,一是在危機預警中,自上而下,傳達國家旅游危機管理的政策法規,發布國內外旅游危機警示信息;自下而上, 注意民意的了解、一手資料信息的收集及旅游產業相關危機事件的督查監控,及時向上級和社會傳遞、更新、反饋信息,如水文資料、泥石流滑坡記錄、重大事件紀實等。二是危機反饋信息收集,做好危機后評估和經驗總結等善后事宜。

參考文獻:

[1] 李鋒.目的地旅游危機管理——機制、評估與控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2]竇開龍,南宇. 制度經濟學視域下西部民族地區旅游危機問題研究[J].學術論壇,2013(08).

[3]袁花,呂利軍,明慶忠. 淺析旅游危機管理策略[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9(09).

[4]羅育斌. 陜西省旅游危機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6).

[5]張婷. 旅游危機管理機制研究——以無錫水質危機為例[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04).

[6]尹菲,羅穎. 從5·12地震看旅游危機管理[J].現代商貿工業,2009(09).

[7]陳麗敏. 會展旅游危機管理探析[J].中國會展,2006(08).

[8]夏光,劉巍,于揚. 冰雪體育旅游危機管理系統的構建[J].冰雪運動,2008(03).

作者簡介:王倩(1992-),女,漢族,四川仁壽人,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村寨聚落保護。王睿(1993-),女,漢族,四川仁壽人,吉林大學檔案學,本科,研究方向:檔案管理。劉艷梅(197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學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上一篇:聲樂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文化體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