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制造2025詳細解讀

2023-07-01

第一篇:中國制造2025詳細解讀

解讀《中國制造2025》

2015-07-15 12:39:00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張莉

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中國制造2025”之后,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任務、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推動“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背景和意義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產業,也是一國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德國憑借強大的制造業優勢依然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成為受危機影響最小的國家。德國提出的“工業4.0”被譽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金融危機后,各國都開始高度重視制造業的發展,美國提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并采取多種措施“吸引制造業回流”,英國提出了“高價值制造業戰略”,日本提出了“產業復興計劃”、法國提出了“新工業法國”等。制造業的競爭將成為未來大國競爭的關鍵。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也需直面這場競爭,以大國戰略思維和戰略布局,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大而不強”,一直是困擾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難題。雖然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生產國,產值占全世界的20%,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過210多種,但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電力、煤炭、建材等15個行業,技術水平普遍比國際落后5至10年,有的甚至落后20至30年。技術差距主要在于技術指標水平低、數字化技術運用低、自動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較高技術的通訊、半導體、生物醫藥和計算機等高新技術出口產品中,國內企業獲得授權的專利數也還不足40%。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實質性的提高,多數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在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國產品的品牌寥寥無幾,幾乎沒有占領發達國家市場的知名品牌。中國迫切需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出口具有中國自主品牌的產品。

中國作為一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發展中國家,制造業落后于早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也是客觀必然,但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中國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組成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產業配套能力,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出口產品占世界總出口的比重達到12%。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出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為19%,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25%。家電、皮革、家具、羽絨制品、陶瓷、自行車等產品占國際市場份額達到50%以上。這些都成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堅實基礎。

推動“中國制造2025”旨在通過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中國的制造強國進程。對現階段的中國,其戰略意義尤其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順應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勢。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世界產業結構的演進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趨勢,以技術和服務為主要拉動力的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加快調整,信息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加速,綠色經濟成為主流,中國需要加快跟進。二是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地位。國際分工已由產品分工向要素分工發展,歐美國家將加快自身“再工業化”進程,進一步發揮在新技術、新產品領域的創新優勢。中國需要逐步向國際分工中高端發展,謀求參與國際分工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提升。三是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國際競爭已全方位展開,圍繞制造業的技術、品牌、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化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將進一步增加對全球制造業價值鏈的控制和主導。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唯有提升制造業的發展層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正如《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所言,中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必須放眼全球,加緊戰略部署,著眼建設制造強國,固本培元,化挑戰為機遇,搶占制造業新一輪競爭制高點。 目標和任務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吨袊圃?025》行動綱領為推動“中國制造2025”確立了更明確的目標,即中國建設制造業強國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制造強國之列;第二個十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中等水平;第三個十年,即到2045年,要進入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第一個十年,又可分為兩個階段,即到2020年,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穩固全球制造業中心地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優勢產業;到2025年,工業化、信息化融合,形成一批跨國集團和優勢產業集群,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明顯提升。

根據行動綱領,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需完成九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和任務與德國“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相比,重點在于提高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質量。這與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基礎和現實條件是相符合的,并沒有將目標和任務定的過于“高大上”,而是更多立足于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升。

德國與美國因為制造業本身就在中高端,國內研發技術、創新能力、資本充足度都較強,其目標和任務要明顯高于中國。美國、德國的制造業發展計劃,核心是“制造+信息化+服務”,具體表現為“軟硬兼施”,即以軟件為主導,以信息化和互聯網技術提升制造業研發和生產水平;雙管齊下,以制造+服務延長制造業的產業鏈、供應鏈,以柔性的定制化和個性化服務將制造業與消費者直接連接;互聯網+制造,以電子商務的渠道和網絡信息技術將制造業與市場緊密相連??梢?,德國與美國是在實現中國制造第二個甚至是第三個十年的目標和任務。因此,中國制造并不是要和德國、美國的制造業計劃相比拼,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走好自己的路。

九大任務可以提煉出六個關鍵詞,這六個詞相加就是“中國制造2025”的內涵,即“創新+融合+品牌+綠色+服務+國際化”。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內生力量,政府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為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互聯網+”就是實現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推動智能制造,以工業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為中國制造的產品拓展營銷渠道。品牌是中國商品綜合品質的體現,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中國制造需要更多的品牌產品,甚至是國際品牌產品來支撐。綠色制造是中國制造的必由之路,高耗能高污染的制造業將逐漸被淘汰,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將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主流,將服務融入產品生產與銷售過程中,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銷售與售后服務,使商品與服務資源獲得最優化使用,形成制造+服務的最優化效應。推動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化,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利益最大化。

路徑和措施

提高創新能力是“中國制造2025”的首要任務?!吨袊圃?025》行動綱領明確提出,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其具體路徑包括: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運用等。提高制造業的創新發展水平,并非僅采取這些措施就能達到,關鍵還在于理念創新,要摒棄對傳統路徑的依賴,既要能夠引進和利用國際先進的技術創新成果,還要重視自主創新的技術成果的推廣和產業化,形成全社會鼓勵創新、重視創新的氛圍。

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行動綱領也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一言概之,就是要推動互聯網+制造業,通過互聯網制造業的融合,引領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物聯網+工業,云計算+工業,移動互聯網+工業,網絡眾包+工業等模式,通過互聯網與工業的聚合裂變,實現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邁進。

品牌建設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品牌是制造業競爭的制高點,中國制造業的品牌塑造面臨三重困境:一是中國企業品牌意識不足,打造品牌的能力不夠;二是中國企業品牌難以打入國際市場,難以與具有悠久歷史的國際品牌抗衡;三是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受到惡意打擊,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利用中國品牌進行資本炒作等?!吨袊圃?025》提出了加強品牌建設的路徑,包括: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加快提升產品質量、完善質量監管體系以及引導企業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圍繞研發創新、生產制造、質量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過程,提升內在素質,夯實品牌發展基礎等。品牌建設包含質量和營銷多個層面,只有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中以人為本,以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融入企業的文化價值、經營理念與產品特色,才可能打造出被市場接受與認同的品牌。

推行綠色制造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保障。綠色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中國政府向世界承諾的減排整體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清潔能源消費占比達到15%。對于碳排放總量長期處于世界前列的大國而言,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唯有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綠色制造的路徑包括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推動綠色制造的關鍵是要全社會都形成綠色發展的理念,否則,發展綠色制造的企業可能會因為成本高而不去采取綠色發展模式,在市場上難以與后者競爭。因此,要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引導所有生產者從事綠色生產。

此外,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國際化、強化工業基礎、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都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之上,行動綱領還提出了要重點發展十大領域和實施五項重點工程。十大領域分別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五項重點工程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同時,提出了推動“中國制造2025”的保障措施,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以及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

要實現和完成“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和任務需要采取多種路徑和措施,甚至各個地區都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基礎和特色采取相應的路徑和措施,不能盲目趨同,一蹴而就。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國際環境之下,制定制造業發展計劃,要貫通生產、流通和消費,不能將生產制造孤立于供應鏈體系之外,尤其是不能將重點鼓勵性產業集中在某一個甚至某幾個領域,否則,很可能又重復產能過剩之路,甚至形成中國制造的產量第一,但市場需求卻不高的局面。所以,在各地執行《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時,還是要鼓勵特色發展,創新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更要避免在國際市場低價傾銷,自相殘殺。推進《中國制造2025》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市場主體乃至各個領域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四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四: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

緊迫

【發布時間:2015年05月19日】 【來源:規劃司】 【字體:大 中 小】

經過建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緊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專利申請數量大幅上升,2014年我國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23.3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大量的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和高端裝備基本都依賴進口。例如,2013年,我國80%的芯片都依賴進口,進口總額達到了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5%,進口額超過了原油,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活動不夠活躍,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我國基礎研究比例不足5%,僅僅是發達國家比例的1/4。原隸屬于各工業部門的院所改制為企業之后,更多的資金、人力和管理開始從共性技術領域轉到應用技術和商業化領域,不再從事共性技術的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弱化。同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擁有不同的評價機制和利益導向,各自創新活動的目的嚴重分化,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由于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

圖1 2012年各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對比圖(單位:%)

二、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

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領軍企業發展不足,在有些國家和地區,“中國制造”已成為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嚴重損害了國家信譽和形象。首先,我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出口商品長期處于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首位,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萬億元。以玩具生產為例,從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歐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實施一年來,歐盟RAPEX通報、召回中國大陸制造、出口到歐盟國家的玩具產品共498起,每月都有20起以上中國大陸產玩具因質量安全問題被歐盟RAPEX通報/召回。其次,我國企業在品牌設計、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品牌化展滯后。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內地僅有29個品牌入選,遠低于美國、法國和日本。第三,標準體系整體水平不高。據統計,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第四,我國行業領軍企業發展水平與我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也很不相稱。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34.3萬家,工業增加值達到21.07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國大陸地區進入“世界500強”的工業企業僅36家,領軍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要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質量轉變。

圖2 2012年各國出口產品召回通報指數

三、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導致資源能源需求強勁,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而且,一些地方和企業單純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獲取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造成能源資源利用率偏低和環境污染嚴重。據英國BP公司統計,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國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資源與環境成本低廉,資源與環境價值未能得到體現,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合理配置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性作用。環境監管不力與違法成本偏低也是誘發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華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霧和霾日數范圍為50~100天,部分地區超過100天?!?013 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我國地下水質為較差和極差的占比合計約60%。要大力研發應用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能力建成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圖3 2012年各國制造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對比圖

四、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迅速形成生產力來實現規模擴張,依靠投資進行拉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發展尚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制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技術密集型產業偏低,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也開始出現產能利用不足。據統計,2014年中國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但是目前在建、擬建生產線仍有30-40條,新產能仍以10%的幅度遞增。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許多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在集群發展方面,部分傳統行業集中度相對偏低,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水平不高,工業發展尚缺乏“全國一盤棋”的統籌協調機制。要推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優化制造業布局,逐步化解產能過剩,加快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服務化方向轉變。

五、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

兩化深度融合是建設制造強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轉變發展方式注的重要動力,是打造工業競爭新優勢,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搶占先機的重要條件。不過,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兩化融合仍有巨大潛力可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仍然滯后于發達國家。2012年我國網絡就緒度指數(NRI指數)為4.03,低于美、日、德、韓等國,由51位下滑至2013年的58位。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的意愿偏低,大部分地區和行業仍處于以初級或局部應用為主的階段,且不同地區、行業及不同規模企業間信息化水平差距明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高端核心工業軟件主要依賴進口,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相關領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已開始步入制造業與信息技術全面綜合集成,以數字化、網絡化應用為特點的新階段。例如,德國的制造水平、信息化發展水平世界領先,已經開始推進工業4.0戰略。而按照德國的劃分標準,我國工業企業整體處于2.0的水平,需要補上從工業2.0到3.0的差距,才能實現4.0的方向發展。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我國制造模式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圖4 2012年各國網絡就緒指數(NRI指數)對比圖

六、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

提高產業國際化程度、鼓勵企業“走出去”是我國制造業發展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制造強國,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路徑。據商務部公布的數字,2013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量達到107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了近40倍,境外中資企業數超過2.5萬家。不過,我國的工業企業“走出去”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投資規模上,我國對外投資的存量只占世界的2.5%,相當于美國的10%左右,中國的海外凈資產相當于日本的一半左右。產業類型上,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等能源資源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術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許多企業欠缺對外投資的長期發展戰略與人才儲備,缺乏大型投資管理和大型資本運作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對國際市場變化做出的反應也相對滯后。同時,中國本土企業對各個東道國的投資環境、法律體系、文化底蘊、外商投資政策點等總體上缺少深入了解,投資風險。另有一項統計顯示,我國海外礦業收購失敗率高達70%-80%,顯示出我國在提高產業國際化程度、提升全球化經營能力等方面任重道遠。要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國際地位進一步躍升。

總體上看,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我國制造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加快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轉變。

第三篇: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推動電力裝備發展

電力裝備是實現能源安全穩定供給和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包括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配電設備等。

一、主要成就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10年來,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了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

(一)電力裝備產量穩居世界首位

自2006年開始,我國發電設備年產量連續9年超過1億千瓦,占全球發電設備產量的50%以上;截止2014年底,我國發電設備裝機容量為13.6億千瓦,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

自2008年開始,變壓器年產量連續7年超過10億千伏安,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為57.8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我國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力裝備制造大國。2014年,電力裝備制造業實現的工業總產值超過5萬億,主營業務收入5.33萬億元,實現利潤3112億元,進出口總額1649億美元。

(二)電力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發電成套裝備、特高壓輸變

1 電成套裝備、智能電網用成套裝備等為代表的電力裝備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中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技術裝備及產品包括:

發電設備:1000兆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700兆瓦及以上水電機組、1000兆瓦級核電機組等;300兆瓦 F級重型燃氣輪機。

輸變電設備: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成套設備、±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設備、智能電網用輸變電成套設備。

關鍵核心零部件: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和大型核電機組用安全閥、大型發電機組用保護斷路器、5英寸7200伏/3000安、6英寸8500伏/4000~4750安電控晶閘管、5英寸7500伏/3125安光控晶閘管、±80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直流輸電換流閥。

(三)電力裝備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能力顯著增強 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國成功研制出一批適合我國國情、國際領先的電力裝備,并已先后應用于河南沁北600兆瓦超臨界火電工程、浙江玉環10000兆瓦超超臨界火電工程、寧夏靈武1000兆瓦超超臨界空冷火電工程、四川白馬超超臨界循環硫化床工程、三峽水電工程、溪洛渡水電工程、向家壩水電工程、嶺澳二期核電工程、三門核電工程、官廳

2 —蘭州東±75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云南—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等一批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有力地確保了國家“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順利實施。

二、面臨的形勢

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總體復蘇態勢疲弱。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因此,科學分析和認識電力裝備面臨的發展形勢,對于實現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電力裝備制造業必須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面臨上下雙重壓力,電力裝備制造業需要完成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低水平擴張,化解淘汰過剩及落后產能,推進提質增效;堅持提高產品品質和品牌形象,

3 大力實施產品質量控制、質量信用評價與品牌推進戰略,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價值;堅持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商業模式,提高產品質量管理水平,內部挖潛,縮短產品升級換代周期,努力提高企業競爭力,走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要求電力裝備制造業必須向智能化轉變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蓄勢待發,智能制造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方向。德國發布“工業4.0”計劃,將通過互聯網、高科技、大數據、虛擬制造信息技術與實體制造技術融合,實現智能制造。美國先后發布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制造業促進法案》、《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主要支持清潔能源、下一代機器人、3D打印、新材料、信息技術等重點領域,意在搶占新一輪產業革命主導權。歐盟將啟動“火花”計劃,到2020年將投入28億歐元用于研發民用機器人,涉及制造業、農業、醫療、交通運輸、安全等各領域,有望為歐洲創造24萬個就業崗位,為增強歐洲工業競爭力插上新翅膀。

要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是要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

4 的智能化水平。在新能源、能源互聯網、智慧城市、電動汽車、儲能等新興領域,整合資源,集中攻關,力爭取得關鍵領域的實質性突破。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的作用,搭建產業基礎技術平臺,持續推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零部件、共性基礎技術、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研發應用。

(三)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要求電力裝備制造業必須向綠色低碳轉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但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長方式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要求能源生產必須走綠色低碳路線,而電力供應緩和的局面則為這一轉型提供了機遇和可能,推動火電“近零排放”、安全穩妥發展核電、加大可再生能源占比成為當今能源生產和利用的最主要方向,相關電力裝備具有較大的需求空間。

為解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2014年5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建設的通知》中明確表示,將推動重點地區12條能源輸電通道建設。2014年9月,發改委、環保部、能源局聯合印發《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燃煤電廠需達到燃機排放水平。2015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計劃增加,將涉及電力、清潔能源等領域一批重大工程項目,為重點解決清潔能

5 源電力輸送,國家電網公司預計開工“六交八直”共計14條特高壓線路,建成50座新一代智能化變電站。

(四)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要求電力裝備制造業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正處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階段,但存在著基礎理論和材料研究不足、核心共性技術和核心工藝儲備不夠、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資源和環境壓力不斷增大等問題,整體競爭力仍需要繼續提高,最大癥結主要是低端過剩,高端不足,優質增量缺乏。

電力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要瞄準國際創新趨勢、特點進行自主創新;將優勢資源整合聚集到戰略目標上,力求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進行多種模式的創新,既可以在優勢領域進行原始創新,也可以對現有技術進行集成創新,還應加強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升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依托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提升自主設計制造和系統集成能力,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建設,發揮其在行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加強新興領域標準體系建設,爭取國際標準話語權;加快創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培養,推進管理創新,提升競爭軟實力。

6

(五)“一帶一路”的戰略總體布局要求電力裝備制造業必須要加快實施“走出去”

我國正在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與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隨著“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我國將通過合作投資推動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方面的合作將立足于能源項目、工程建設、裝備制造等領域,電力裝備可能以整套設備甚至工程總承包、項目運營的形式出口,未來電力設備海外市場空間廣闊。

經過多年發展,電力裝備制造業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加工制造能力強,價格優勢明顯。我國已經在大型發電機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發電、輸變電設備的技術水平與國際水平相差無幾,部分產品已經達到或超過國際領先水平。“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將為電力裝備制造業提供很大機遇和市場空間,同時也是化解國內電力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有效途徑。

三、重點方向

(一)發展目標

到2020年,電力裝備技術水平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掌握國際標準制修訂話語權;構建涵蓋煤、水、氣、核、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在內的多元電力供給裝備研發制造體系,自主化率達到90%;輸變電成套裝備全面滿足國內電網建設

7 需要,自主化率達到95%。

到2025年,具備持續創新能力,完善產業配套,形成完整的研發、設計、制造、試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大型火電、水電、核電等成套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及儲能裝置市場占有率超過80%。輸變電成套裝備100%實現智能化,傳感器等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率達到85%。

(二)發展重點

1.火電裝備。掌握煤電機組環保升級改造技術,提高機組能源轉換效率,實現煤電機組超凈排放。對接“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對外工程總承包,帶動火電成套裝備走出去,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重點發展:1000兆瓦超超臨界超凈排放煤電機組(含二次再熱)、600兆瓦及以上超(超)臨界燃用新疆準東煤鍋爐、600兆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高水分褐煤取水煤電機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機、400兆瓦級G/H級重型燃機、大型火電機組控制系統等。

2.核電裝備。實施核電裝備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專項,建立完善的核電裝備自主化產業體系,核電裝備安全性和先進性滿足國際標準最高要求。對接“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對外工程總承包,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機組批量出口能力。重點發展:CAP1400核電成套裝備,華龍一號核電成套裝備,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釷基熔鹽堆核電機組。

3.可再生能源裝備。實施智能電網成套裝備創新專項,

8 實現大容量儲能裝置自主化,大容量儲能技術及兆瓦級儲能裝置滿足電網調峰需要,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瓶頸。風電、光伏發電、小水電、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應用形成較大規模,滿足我國能源結構調整需要。全面掌握700兆瓦及以上大型水電機組設計和制造技術。加快南美、非洲等新興市場開拓步伐,加快水電成套裝備走出去。重點發展:1000兆瓦等級超大容量水電機組、700米及以上超高水頭沖擊式水輪機組、40兆瓦及700米水頭及以上抽水蓄能機組、15兆瓦及以上可變速抽水蓄能機組、高效太陽能發電設備、5兆瓦及以上風力發電設備、兆瓦級先進大容量儲能裝置等。

4.輸變電成套裝備。全面掌握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成套裝備設計和制造技術,提升輸變電成套裝備技術水平,新型高溫超導輸變電設備實現工程應用。實施變壓器等電力裝備能效提升計劃,進一步提升電力裝備能源轉換效率。對接“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對外工程總承包,帶動輸變電成套裝備走出去,擴大國際市場份額。重點發展: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成套裝備、±800千伏及以上特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裝備、±200千伏及以上柔性直流輸電系統及成套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設備和用戶端設備、綠色環保型高效輸變電設備、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及高溫超導輸變電設備等。

9

5、關鍵零部件、材料及配套體系

著力突破阻礙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的瓶頸問題,開展電力裝備用關鍵零部件、材料自主研發并實現工程應用,加快電力裝備試驗驗證平臺建設,切實增強電力裝備制造業持續創新能力。建立300兆瓦及以上重型燃氣輪機設計、研發和試驗驗證體系,突破燃氣輪機高溫葉片等關鍵制造工藝;開展輸變電成套裝備可靠性和特殊環境適應性研究,形成完善標準、試驗、檢測和認證體系;建立大容量電力電子成套裝置等試驗驗證平臺,國產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滿足國內輸變電設備需要。重點發展:重型燃氣輪機壓氣機、高溫部件及控制裝置;大型核電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冷卻劑主泵、控制棒驅動機構、堆內構件,大型核電汽輪機焊接(整鍛)轉子,2000mm等級末級長葉片,大型半速汽輪發電機轉子。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釷基熔鹽堆核島關鍵主設備;1000MW等級空冷機組先進、高效、低成本空冷系統;超超臨界煤電機組用三類閥門;可變速抽水蓄能機組發電電動機,可變速水泵水輪機轉輪,調速系統,交流勵磁及控制保護系統,太陽能大型高效吸熱、儲換熱主設備及控制系統;太陽能大型高效吸熱、儲換熱主設備及控制系統;生物質能和垃圾發電氣化裝置;大容量發電機保護斷路器;智能輸變電設備用智能組件;高電壓大電流真空滅弧室;高壓直流輸電用套管;金屬薄膜直流電容器;柔性直流輸電用高

10 壓高功率IGBT模塊;變壓器出現裝置;絕緣材料與電工合金。

四、政策建議

(一)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利用轉制研究院所和用戶已經建成實驗室的基礎,加強共性技術研發。搭建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打破目前存在的技術不能共享,各企業獨自為戰的局面,實現資源和成果共享。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國家已有專項計劃加大對電力裝備的支持力度。

(二)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完善產業布局的步伐 根據電力裝備上下游配套關系,加快結構調整、企業聯合和產業重組,向產業鏈的兩端延伸,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塑造產業集群優勢,實現科研、設計、制造、成套服務、金融和工程施工一體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和大型企業集團。

(三)完善相應財稅政策

加快實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風險補償機制。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適當提高部分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出口信貸資金投放,支持國內企業承攬國外重大工程,帶動成套設備和施工機械出口。完善節能環保產品補貼政策,對購買高效節能環保裝備

11 產品的終端用戶給予補貼,并適當延伸高效節能環保裝備產品的制造企業。建議國家的財稅等相關政策向裝備制造業傾斜,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出臺有利于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相關財稅政策。

(四)積極擴大國際交流、培育國際化品牌

在滿足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的基礎上,加強與國外企業合作,充分發揮國外、國內兩種資源優勢,實現“借船出海”,借鑒和利用跨國公司成熟的銷售渠道和經營模式,憑借國內企業的優勢,形成利益共同體,擴大“走出去”的途徑,并逐步在國際上形成中國品牌,提高國際競爭力。

12

第四篇:《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發展

【發布時間:2015年06月18日】 【來源:電子信息司】 【字號:大中小】

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影響。這一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制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當前,中國制造業總體大而不強。主要制約因素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于人;大多數產業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在此背景下,國家出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并將“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發展”作為重點突破口,以“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帶動集成電路產業的跨越發展,以集成電路產業核心能力的提升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對中國制造的重要意義

集成電路是工業的“糧食”,其技術水平和發展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實現中國制造的重要技術和產業支撐。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加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地位進一步凸顯,美國更將其視為未來20年從根本上改造制造業的四大技術領域之首。

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既是信息技術產業乃至工業轉型升級的內部動力,也是市場激烈競爭的外部壓力。中國信息技術產業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生產了16.3億部手機、3.5億臺計算機、1.4億臺彩電,占全球產量的比重均超過50%,但主要以整機制造為主。由于以集成電路和軟件為核心的價值鏈核心環節缺失,電子信息制造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9%,低于工業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還十分弱小,遠不能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安全建設。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2176億美元,多年來與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進口商品。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對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二、當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發布以來,中國集成電路市場和產業規模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市場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級大關,達到10393億元,同比增長13.4%,約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產業規模方面,201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3015.4億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長率達到23.8%。

技術實力顯著增強。系統級芯片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建成了7條12英寸生產線,本土企業量產工藝最高水平達40納米,28納米工藝實現試生產。集成電路封裝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裝備和材料實現從無到有,被國內外生產線采用,離子注入機、刻蝕機、濺射靶材等進入8英寸或12英寸生產線。

涌現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2014年海思半導體已進入全球設計企業前十名的門檻,據IC Ingsights數據顯示,我國設計企業在2014年全球前五十設計企業中占據了9個席位。中芯國際為全球第五大芯片制造企業,連續三年保持盈利。長電科技位列全球第六大封裝測試企業,在完成對星科金朋的并購后,有望進入全球前三名。

(二)制約產業發展的問題和瓶頸仍然突出

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創新要素積累不足。領軍人才匱乏,企業技術和管理團隊不穩定;企業小散弱,500多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收入僅約是美國高通公司的60-70%,全行業研發投入不足英特爾一家公司。產業核心專利少,知識產權布局結構問題突出。二是內需市場優勢發揮不足。芯片設計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結合不緊密,難以進入整機領域中高端市場??鐕鹃g構建垂直一體化的產業生態體系,國內企業只能采取被動跟隨策略。三是“芯片-軟件-整機-系統-信息服務”產業鏈協同格局尚未形成。芯片設計企業的高端產品大部分在境外制造,沒有與國內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形成協作發展模式。制造企業量產技術落后國際主流兩代,關鍵裝備、材料基本依賴進口。

三、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已進入深度調整變革期,既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實現趕超提供了難得機遇。從外部挑戰看,國際領先集成電路企業加快先進技術和工藝研發,推進產業鏈整合重組,強化核心環節控制力。不少領域已形成2-3家企業壟斷局面。從發展機遇看,市場格局加快調整,移動智能終端爆發式增長,成為拉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產業格局面臨重塑,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引發的產業變革剛剛興起,以集成電路和軟件為基礎的產業規則、發展路徑、國際格局尚未最終形成。集成電路技術演進呈現新趨勢,制造工藝不斷逼近物理極限,新結構、新材料、新器件孕育重大突破。此外,隨著信息消費市場持續升級,4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繼續保持旺盛活力,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1.2萬億元,這些都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國家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領域突破發展的舉措

為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的發展,2000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00〕18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11〕4號),設立了電子信息板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指導制定了《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得到優化。為進一步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2014年6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以下簡稱《推進綱要》),明確了“需求牽引、創新驅動、軟硬結合、重點突破、開放發展”五項基本原則。進一步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以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著力發展集成電路設計業,加速發展集成電路制造業,提升先進封裝測試業發展水平,突破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推動產業重點突破和整體提升,實現跨越發展。2014年9月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國家基金),基金實行市場化、專業化運作,帶動多渠道資金投入集成電路領域,破解產業投融資瓶頸。

為推動“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領域突破發展,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結合《推進綱要》的落實,加強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合調動各方面資源,解決重大問題,引導產業的合理布局,并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動態調整產業發展戰略。二是引導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實施,支持有條件的產業集聚區設立地方性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吸引多渠道資金投入,破解產業投融資瓶頸。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電子信息板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突破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核心技術,統籌利用工業轉型升級資金,加大對創新發展和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建設共性技術研究機構,加強標準與知識產權工作。四是繼續貫徹落實國發〔2000〕18號、國發〔2011〕4號等產業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重點解決政策落實中存在的問題。五是引導集成電路企業的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鼓勵企業“走出去”,大力吸引國(境)外資金、技術和人才,提高創新發展起點。

第五篇:中國制造2025》規劃系列解讀之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發展

《中國制造2025》規劃系列解讀之推動海洋工程裝

備及高技術船舶發展

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資源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和戰略性產業,是國家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基礎和重要支撐。為此,《中國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作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加快推進,明確了今后10年的發展重點和目標,為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認識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的重要意義

海洋工程裝備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使用的各類裝備的總稱,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高技術船舶具有技術復雜度高、價值量高的特點,是推動我國造船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處于海洋裝備產業鏈的核心環節,推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是促進我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加快我國世界造船強國建設步伐的必然要求,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加快海洋開發、保障戰略運輸安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增加勞動力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由之路

我國是一個負陸面海、陸海兼備的大國,提高海洋開發、控制和綜合管理能力,事關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和國家安全的大局。海洋與陸地的一個根本區別是海上的一切活動必須依托相應的裝備,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開發都是伴隨著包括造船技術、海洋工程技術在內的裝備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深化的。經略海洋,必須裝備先行。特別是我國海洋強國建設進程向前推進,綜合實力不斷上升,已經對傳統海洋強國形成挑戰,西方強國在一些核心技術和裝備上對我封鎖。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建立自主可控的裝備體系,必須掌握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高端裝備的自主研制能力。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南海開發進程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對海上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空間開發等相關裝備的需求將更為急迫,也對我國高端海洋裝備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是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必然要求

經過新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具備了較強國際競爭力。未來10-20年我國船舶工業將進入全面做強的新階段。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核心任務是全面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所謂全面轉型,就是產業發展動力的全面轉型,由依靠物質要素驅動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以產品創新,制造技術創新等支撐產業發展;所謂結構升級,主要是技術結構升級和產品結構升級。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制造,是船舶工業全面轉型、結構升級,從而實現全面做強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逐步引領未來國際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將有力地帶動我國船舶工業技術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整體躍升。

(三)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逐步放緩,發展方式開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發展動力轉向新增長點。發展高端制造業,正是中國制造業適應經濟新常態,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舉措。船舶工業作為我國最早進入國際市場,并且已經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具備在我國建設世界制造強國的進程中率先突破的基礎和條件。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高端的快速發展,必然成為帶動整個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

二、未來十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國際船市進入新一輪大的調整周期,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成為需求熱點

船舶工業是一個周期性很明顯的產業??v觀國際船舶市場發展歷程,間隔30年左右出現一次大的周期波動,其間每3-5年將出現中短期的波動。自2008年國際船市進入新一輪大調整以來,期間雖有起伏,但目前總體上還處在產業調整周期的低位。當前全球運力接近17億載重噸,運力總量和結構性過剩矛盾較嚴重,消化過剩運力將需要一段時間。就未來調整方向來看,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散貨船等常規船型需求乏力,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需求相對旺盛。同時,節能環保的新型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船將是市場需求主體,液化天然氣(LNG)船、液化石油氣(LPG)船需求將保持旺盛,汽車運輸船、豪華游輪、遠洋漁船需求增長將較為明顯,更多的市場增量將來自技術復雜船型。

(二)全球造船業競爭格局深度調整,主要造船國在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域競爭將日趨激烈

未來一段時期世界造船業仍將保持中韓日競爭格局,并且更主要地體現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具體來看,歐洲造船業將進一步退出船舶總裝建造市場,但在設計、配套、海事規則制定等方面仍具優勢,特別是歐美基本壟斷了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的核心設計和關鍵配套;印度、巴西、越南等新興造船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發展遲緩;日本在造船技術、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上仍具較強競爭力;韓國造船業將在相對較長時期內保持全面競爭優勢,韓國提出未來5-10年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打造為第二個造船業;新加坡提出全力保持海工裝備競爭優勢。目前中國在常規海工產品制造領域已經加快趕超新加坡,并在向高端產品轉型,未來在深水海工裝別產品領域中國、韓國及新加坡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三)產業核心競爭要素發生重大變化,關鍵要素從硬實力轉向軟實力

在新的產業競爭環境下,決定競爭成敗的關鍵不再是設施規模、低勞動力成本等因素,而是技術、管理等軟實力以及造船、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協同,科技創新能力對競爭力的貢獻更為突出。競爭要素的變化直接導致我國船舶工業原有比較優勢在削弱,特別是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要素成本集中上升,人民幣匯率呈長期升值趨勢,低成本制造的傳統優勢正在消失,產業發展的重心已經從追求速度轉向追求質量效益。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處在船舶產業價值鏈的高端,是我國船舶工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將引發制造業分工格局的深度調整

以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多領域技術群體突破和交叉融合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深刻變革,“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未來技術變革的重要趨勢。制造模式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等日益成為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船舶制造也正朝著設計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管理精細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發展,世界造船強國已經提出打造智能船廠的目標。同時,國際海事安全與環保技術規則日趨嚴格,船舶排放、船體生物污染、安全風險防范等船舶節能環保安全技術要求不斷提升,船舶及配套產品技術升級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五)產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升級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升,高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創新引領和創新驅動明顯不足,創新模式仍屬追隨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占比明顯低于韓國,特別是深水裝備方面差距更為明顯。

二是船舶配套產業亟待升級。韓國、日本船用設備本土化裝船率分別高達85%以上和90%以上,我國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配套領域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

三是生產效率亟待提高。目前我國造船效率是韓國的1/3,日本的1/4,隨著勞動成本的不斷攀升,效率對保持成本競爭優勢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四是產業結構亟需升級。目前,我國船舶工業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成本和各類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問題,造船產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產品結構主要以散貨船為主,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

三、未來十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思路與重點方向

未來十年,我國船舶工業應緊緊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和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宏偉目標,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順應世界造船競爭和船舶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強化創新驅動,以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品及其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為主攻方向,以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產業發展的層次、質量和效益。力爭到2025年成為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先國家,實現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質的飛躍。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域將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臻g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建造技術。

根據產業發展階段、發展基礎和條件,未來十年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方向與重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海洋資源開發裝備

海洋資源包括海洋油氣資源以及礦產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水化學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間資源等。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就是各類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儲存、加工等方面的裝備。

1、深海探測裝備。重點發展深海物探船、工程勘察船等水面海洋資源勘探裝備;大力發展載人深潛器、無人潛水器等水下探測裝備;推進海洋觀測網絡及技術、海洋傳感技術研究及產業化。

2、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重點提升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半潛式生產平臺、半潛式支持平臺、鉆井船、浮式生產儲卸裝置(FPSO)等主流裝備技術能力,加快技術提升步伐;大力發展液化天然氣浮式生產儲卸裝置(LNG-FPSO)、深吃水立柱式平臺(SPAR)、張力腿平臺(TLP)、浮式鉆井生產儲卸裝置(FDPSO)等新型裝備研發水平,形成產業化能力。

3、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重點瞄準針對未來海洋資源開發需求,開展海底金屬礦產勘探開發裝備、天然氣水合物等開采裝備、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裝備等新型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前瞻性研究,形成技術儲備。

4、海上作業保障裝備。重點開展半潛運輸船、起重鋪管船、風車安裝船、多用途工作船、平臺供應船等海上工程輔助及工程施工類裝備開發,加快深海水下應急作業裝備及系統開發和應用。

(二)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裝備

海洋空間資源是指與海洋開發利用有關的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區域的總稱。將海面、海中和海底空間進行綜合利用的裝備可統稱為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裝備。

1、深??臻g站。突破超大潛深作業與居住型深??臻g站關鍵技術,具備載人自主航行、長周期自給及水下能源中繼等基礎功能,可集成若干專用模塊(海洋資源的探測模塊、水下鉆井模塊、平臺水下安裝模塊、水下檢測/維護/維修模塊),攜帶各類水下作業裝備,實施深海探測與資源開發作業。

2、海洋大型浮式結構物。以南海開發為主要目標,結合南海島礁建設,通過突破海上大型浮體平臺核心關鍵技術,按照能源供應、物資儲存補給、生產生活、資源開發利用、飛機起降等不同功能需要,依托典型島礁開展浮式平臺建設。

(三)綜合試驗檢測平臺

綜合試驗檢測平臺是海洋工程裝備總體及配套設備研發設計的基礎,是創新的源泉和發展的動力。

1、數值水池。以縮小我國在船舶設計理論、技術水平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為目標,通過分階段實施,建立能夠實際指導船舶和海工研發、設計的數值水池。

2、海洋工程裝備海上試驗場。以系統解決我國海洋工程裝備關鍵配套設備自主化及產業化根本問題為目標,通過建設海洋工程裝備海上試驗場,實現對各類平臺設備及水下設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試驗,加快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國產化進程。

(四)高技術船舶

船舶領域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一是實現產品綠色化智能化,二是實現產品結構的高端化。

1、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抓住技術復雜船型需求持續活躍的有利時機,快速提升LNG船、大型LPG船等產品的設計建造水平,打造高端品牌;突破豪華游輪設計建造技術;積極開展北極新航道船舶、新能源船舶等的研制。

2、超級節能環保船舶。通過突破船體線型設計技術、結構優化技術、減阻降耗技術、高效推進技術、排放控制技術、能源回收利用技術、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等,研制具有領先水平的節能環保船,大幅減低船舶的能耗和排放水平。

3、智能船舶。通過突破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在船舶上的應用關鍵技術,實現船舶的機艙自動化、航行自動化、機械自動化、裝載自動化,并實現航線規劃、船舶駕駛、航姿調整、設備監控、裝卸管理等,提高船舶的智能化水平。

(五)核心配套設備

配套領域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一是推動優勢配套產品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發展,掌握核心設計制造技術;二是加快船舶和海工配套自主品牌產品開發和產業化。

1、動力系統。重點推進船用低中速柴油機自主研制、船用雙燃料/純氣體發動機研制,突破總體設計技術、制造技術、實驗驗證技術;突破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智能化電控系統、EGR系統、SCR裝置等柴油機關鍵部件和系統,實現集成供應;推進新型推進裝置、發電機、電站、電力推進裝置等電動及傳動裝置研制,形成成套供應能力。

2、機電控制設備。以智能化、模塊化和系統集成為重點突破方向,提高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設備等配套設備的標準化和通用性,實現設備的智能化控制和維護、自動化操作等。

3、海工裝備專用設備。提高鉆井系統、動力定位系統、單點系泊系統、水下鋪管系統等海洋工程專用系統設備研制水平,形成產業化能力。

4、水下生產系統及關鍵設備。重點突破水下采油井口、采油樹、管匯、跨接管、海底管線和立管等水下生產系統技術與關鍵水下產品及控制系統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學生打架1000字檢討書下一篇:心靈的成長作文100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