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兒童為什么要背誦經典

2023-01-16

第一篇:兒童為什么要背誦經典

為什么一定要背誦

背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個人會不會背,背后記住的東西的多與少,就是能力的體現。甚至可以說,一個人背誦的功夫能決定他一生的成就。魯迅先生就是因為讀得多,記得牢,才編成了中國第一部小說史?,F在許多同學,閱讀分析能力不強,表達能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腦中無“米”,說起話來、作起文來當然困難。將來做學問、搞研究,也只有積累的知識多了,才能融會貫通,才容易產生新的聯系,形成自己的新觀點。背誦能力,此時就轉化成了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轉化成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國著名考古學家謝里曼就曾采用“完全背誦法”學習外語,并取得了顯著成績??窟@種方法,他學會并精通了法文、荷蘭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等15種語言。 學語言有一個從“死”到“活”的過程。“死”的東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會變“活”。死記硬背到一定的時候,便會“死”去“活”來。所謂“死”,就是原始的語言積累,創建個人的語料庫,語料庫豐富了,一旦掌握了運用技巧,就能隨意提取,運用自如,死的語言材料便“活”起來了。學語言就是這樣,無捷徑可走。記憶是智慧之母,培根(Bacon)也說過:“一切知識不過是記憶”。當代法國人又總結了一個公式:記憶=成才。事實上,許多英語大家在學習初期都有記憶背誦的經歷。許國璋先生在《回憶學生時代》一文中,談到他在嘉興秀城中學學習外語時:“寒假在家,出書試讀,再讀,在夢中背書。開學,起立大聲背書,一口氣即是5頁。”“英文課重名篇朗讀”,“易懂之段即時讀即時背”。

背誦的幾個要點:1.在精力充沛時背。2.重復。有些人說一個單詞我為何就是背不過呢?——你重復的太少了。要想背誦不但要重復,還應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重復。比如,背100個單詞,你在第一天晚上背一遍,然后第二天早上再重復一遍,第二天中午再重復一遍……幾個輪回下來,這100個單詞一定就背下來了。3.理解了再背 4.用中文幫助背誦。 背誦對英語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鋸堃稽c說,一個人背誦了什么水平的文章,他的英語就將可以達到什么水平。你背過了莎士比亞,很可能有一天你就會寫出莎士比亞式的文章:起初你或許只是在模仿,但經過一個階段,你就會寫得很嫻熟了。你背過了一個偉人所有的演講,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也具有了他的思維方式,他的語言風格,他的邏輯結構……有句名言說,要想成功就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背誦是英語學習中站到巨人肩膀上最好的方法。因此,你一定要去記憶和背誦。

第二篇:兒童為什么要去旅行

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自然會思考,別人為什么要這么活,我自己應該怎么去活。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就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在聊聊為什么帶孩子旅行前,先說說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帶孩子去旅行。 據我的觀察和了解,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記不住。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記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費金錢和精力;

二、危險。小孩子出去愛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習慣玩不好;

三、麻煩。出去帶很多孩子的東西,大人還要照顧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盡興。

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原因是不是站得住腳。

首先,第一個“去了白去”的說法,最為普遍。不僅老一代父母如此,我身邊的很多年輕朋友,也同樣抱有同樣的想法??墒?,和中國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問題一樣,這些都是父母的想法,并沒有從孩子的感受、需求出發。

我特別害怕父母的“有用論”。譬如彈鋼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沒用的,學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沒用的,補習班是有用的,過家家就是沒用的,下圍棋是有用的,玩積木就是沒用的„„

沿著有用論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兒,既考不了級,也沒證書,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長,當然是沒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

孩子成長過程中,語數英的知識,鋼琴美術體操的技能,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則是軟實力。就像一臺電腦,硬件固然重要,核心

第 1 頁 (共 6 頁)

兒童為什么要去旅行

競爭力其實是軟件。軟實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響發展、最能營造幸福人生的關鍵因素。

我有一位中學同學,家境良好,品學兼優,大學畢業后,留在家鄉工作。過了幾年,他很想去南方闖蕩,卻屢屢不能成行。后來,聽說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懼怕一個人乘坐火車。

我不想絕對地說,他的命運受錮于小時候沒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經去旅行過,至少不至于害怕坐火車,不至于害怕陌生的環境,不至于因為畏懼的心理,喪失了改變人生的勇氣。

是的,這正是第二個困擾家長的原因,危險。旅行,就會有意外,有風險。會有吃不習慣的飯菜,會有等不到的班車,會有磕磕絆絆,甚至會生病和縫針„„但是,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嗎?我們不是想讓孩子更堅強嗎,不是想讓孩子會處理困難嗎,不是想讓孩子成熟成長嗎?

旅行,就是這么一個無法替代的成長課程。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會發現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孩子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最后,嫌麻煩的家長,我想說,旅行是加強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時機。平時,工作忙,心情差,沒有時間陪家人和孩子。而現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沒有工作的牽絆,是多么甜蜜和愜意的事情啊。

當然,如果在旅途之中,還不斷查郵箱回郵件,開著電話會議發著微信,那的確會嫌孩子鬧,嫌孩子煩。正說明家庭旅行的問題在于大人,而非孩子。要改變的,正是家長的心態和做法。

第 2 頁 (共 6 頁)

兒童為什么要去旅行

三個不愿帶孩子旅行的原因,分析到這里。下面,我們聊聊帶孩子旅行的好處,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大。我覺得,大概可以分成三節課。

第一課,多元價值觀課。

我知道,談到旅行的好處,很多人會提到,鍛煉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學習多種文化的知識等等。的確,這些都是帶孩子旅行的好處。但是,我想說的,是另外一種。那就是孩子多元價值觀的建立。

我覺得,人的一生之中,有一個特別特別大的敵人,需要我們去消滅。它的名字,叫做“狹隘”。狹隘,對于一個國家,會造成閉關鎖國;對于一個民族,會造成夜郎自大;對于一個人,則會造成自以為是。而這三個層面的結果呢,則是落后,則是狂妄,則是愚昧。

還記得魯迅在為國人畫像的《阿Q正傳》里,是這樣生動地描述狹隘的:“用三尺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人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頭魚,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然而未莊人真是不見世面的可笑的鄉下人呵,他們沒有見過城里的煎魚!

我覺得,大到宗教的矛盾,國家的紛爭,民族的仇恨,小到鄰里的糾紛,婆媳的爭斗,很多都和各自的狹隘價值觀有關。如果我們解決了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煎魚,切蔥絲,坐凳子,也就天下太平,國富民安了。

那么,怎么讓孩子擁有多元價值觀呢?一是閱讀,二就是旅行。讀萬卷書,不能死讀,那是呆子;行萬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販夫。讀書,要學會思考,旅行,也要深度旅行。兩者結合,才會真正發生作用。

第二課,多樣世界觀課

第 3 頁 (共 6 頁)

兒童為什么要去旅行

旅行,是一種最好的、最直觀的方式,讓我們看到真實的世界,真實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東西,其實并不是天然就該如此的。

旅行,就是讓我們知曉,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里之外的地方,那里的山是什么樣的,那里的水是什么樣的,那里的房子是什么樣的,那里的人是什么樣的„„最關鍵的,則是那里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

在廣州做記者的時候,我曾經去往距離廣州市僅僅一兩百公里的粵北山區。讓我無法想象的是,那里的孩子,竟然冬天都沒有一雙鞋子穿,還要每天走十幾公里的山路去上學。這,就是真實世界的一部分。

同樣,在德國鄉村的清晨,可以看到濃密的玫瑰拱廊下,一位白發老人,手捧一本厚厚的書在閱讀;在尼泊爾,可以看到居住簡陋、穿著樸素的人們,每天早上起來,帶著滿足的笑容,去拜神和祈禱;在日本,你可以根據列車到達的時間,來校正自己的手表;在法國,你也會預約了一位司機,遲到一個小時,還溫柔跟你說別著急;在泰國,孩子會認真地問你,人妖是去男廁所還是女廁所,在巴黎,你會看到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聊天一邊罷工的空姐„„

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的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些,所有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自對方的動作,對方的眼神,對方的內心的交流,都是無法在家里可以體會到的。

第三課,多重人生觀課。

旅行,還讓人知曉生命形態的多樣性,人生無窮無盡的可能性。生命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它的多樣性,在于它有著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第 4 頁 (共 6 頁)

兒童為什么要去旅行

生物,有數以億計的形態,僅僅螞蟻就有15000種以上,而人的生命,短短的幾十年里,也應該有著無限的可能。出去旅行,正是知曉生命中這一秘密的最好途徑。很多人,在旅行之中,發現了人生的真諦,尋找到了自己心靈所屬。

我喜歡彼得·梅爾從紐約到普羅旺斯的旅行,后來,他改變了人生軌跡,和妻子及兩只愛犬隱居于此;我很喜歡黑塞在瑞士南部的旅行,后來,他定居于那里的小村莊堤契諾,鄉居一隅,卻寫出影響世界的文字;我也喜歡歌德在德國圖林根林區旅行時,在基克爾漢山頂上狩獵小木樓墻壁之上,涂就了傳世名作——《漫游者之歌》。

有好,有壞,有熟悉,有奇怪,有理解,有費解。任何地方,都有其美麗和丑陋;就如同任何的一個人,也都有其可愛和不足。

我相信,很少人在壯美的雪山腳下,會感受不到自然的偉大、生命的渺小;而也很少會有人,在開闊了眼界,壯大的胸懷之后,還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

當一個人,知道了生命的不同活法之后,就不會變成一個只會賺錢的機器,就不會只認為某種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就不會只聽命于一個聲音,就不會只做別人告訴他應該做的事„„也就是說,他開始成為一個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尊嚴、有自己的追求的四有新人了。

當一個人,在旅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生活,自然會思考,別人為什么要這么活,我自己應該怎么去活。旅途所遇與內心的所思結合起來,明亮了眼眸,充盈了精神,體驗了生命,改變了人生——這就是旅行最偉大的意義。 備注:

本文圖片來自以下文豪作者

封面:安徒生。大家都知道他是童話大師,其實他也是畫家和剪紙大師。

第 5 頁 (共 6 頁)

兒童為什么要去旅行

插圖一:雨果。波德萊爾說:“我們的詩人是詩歌中的風景畫家之王,這是顯而易見的。”

插圖二:泰戈爾。全才的泰戈爾,幾乎涉及所有藝術領域,被視為先知與圣人。 插圖三:歌德。他留下了近3000幅繪畫作品。這幅“花園小屋上的夜云”,畫于1777年。

延伸閱讀(以下功能需在微信公眾號”童書出版媽媽“才能進行)

回復 m 即可看到童書媽媽最新分享目錄

回復 今天

可看《今天不是為明天犧牲的》 回復 人生 可看《人的一生可以怎樣度過》

回復 玩具 可看《活玩具,死玩具,你給孩子什么樣的玩具》 回復早教 可看《早教班、興趣班,上還是不上?》 回復 比利時 可看《比利時小朋友是怎么玩耍的》 回復 加拿大 可看《不看電視的加拿大家庭》

回復 心理 可看 《家長應該掌握的五個兒童心理規律》

第 6 頁 (共 6 頁)

第三篇:為什么要學習國學經典

校外輔導員報告——誦讀國學,弘揚經典,品味人生

2016年4月

一直以來,國學經典猶如深埋于地下的寶藏,它悄無聲息,靜靜的,不管你來還是不來,它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在那里等待;不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它依然淡淡的散發著夜明珠般璀璨的奇異光澤。曾經,它幾乎被我們遺忘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然一次在電視上聆聽了于丹教授的《論語》知識講座,于是乎,我一度被塵封的心靈豁然開朗,如飲甘露。從此一瀉千里,《百家講壇》成了我最喜愛的節目,繼而《南懷瑾講莊子》、《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弟子規》等經卷使我愛不釋手。我深切體會到,要走進古人,了解歷史,還真的要從誦讀經典開始。

現在我國的國學經典正在被全世界的人學習著,研究者,而我們自己呢,還有很多人枕著它呼呼大睡。有這樣一個例子。美國的學生非常的好學,他們看到中國的留學生就很高興:“啊,你是從中國來的,我聽說中國有一本書叫《易經》是很有名的,《易經》講些什么,你是中國人,你告訴我好嗎?”這個留學生說些什么呢?他說:“I am sorry,我沒有讀過。”“你們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美在哪里?”“I am sorry,我不知道。”“你們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你們第一本書叫《春秋》,還有《左傳》,還有《史記》也很有名。什么叫《春秋》、《左傳》?” “I don`t know.” 《離騷》文學價值很高,屈原為什么還要跳河?“I don`t know.”“那么你們有一本書叫做《唐詩三百首》”。“噢,這個我讀過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樣的留學生,他自己也感覺到了慚愧,這叫做“文化上的侏儒”,“沒有長大的心靈”?,F在,整個世界興起所謂的“中國文化熱”,我們除了政治、經濟、軍事強大之

1 外,我們的心靈也要成長,我們的文化也要再度放射光芒。我們要讓世人尊重,讓人喜愛,我們的下一代,要有寬闊的胸懷,孝悌仁愛,溫良敦厚,我們就要時常誦讀國學,讓孩子們也誦讀國學,既弘揚經典,又提高我們的修養,還會讓我們的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何樂而不為呢?

真正的經典總是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它開啟我們的智慧大門,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儒家“達則兼濟天下,”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合一。”都闡述了處世之道。莊周化蝶,是人與物合一,超越生死的境界,讓我們不會陷入世俗的誘惑,計較個人的得失。讀《周易》,我知道了“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中華文明歷經浩劫而傳承的堅不可催的高貴品質。讀《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讓我們懂得了光陰似水,一去不回,應該倍加珍惜時間和生命。兩千多年前,荀子在《勸學》中闡述了積累的意義:“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段話,歷來被人們所傳頌,是啊,學習就應該循序漸進,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

朋友們,我們的中華文化是何等的淵遠流長,我們的國學經典是何等的繁浩燦爛,它凝聚了前賢圣哲的大智大慧,濃縮了我們華夏文明的思想精辟。走進國學,品讀經典,使我們更加敬仰古人純凈而豁達的心靈和洞察世事的敏銳。國學承載歷史,時代呼喚國學。讓我們帶著毛主席的“書生意氣”,去指點江山;讓我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的堅定信念,去挖掘工作潛能,啟迪創新智慧,品味美好生活,升華平凡人生。

第四篇:王汎森演講:為什么要閱讀經典

王汎森演講:為什么要閱讀經典

王汎森,(1958年10月25日-),臺灣云林人。歷史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現任副院長。

王汎森:為什么要閱讀經典

多年前,幾位關心高中生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育的朋友,發起了一個演講會,請人來講中西經典,我也應邀作了演說。在那次演講中,我首先提到林肯。

林肯正式的教育背景很淺,可是他的文章和演講卻極為動人,我個人認為他主要的精神及思想資源是不斷地精讀包括《圣經》在內的經典。這些經典深入他的精神層次,除了源源不斷地提供許多精彩的養分之外,也形成了一個規模、一個框架、一種內在的雄渾的氣氛與節奏,再加上林肯在適當的時候套引經典,使得他的演講及文字非常動人。

上個世紀芝加哥大學阿德勒教授提倡閱讀偉大作品,這件事今天看來已經相當老舊,但是它的意義卻從未褪色。我個人深知討論經典閱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什么可以成為經典以及如何閱讀經典,便可以從無數方面去談。這里則只想試著回應一種質疑。

2001年,當我在臺灣國科會人文處為了推動“經典譯注計劃”而舉辦一系列“西洋經典與現代人生”的講座時,因為報紙副刊的報道,曾經引起一些注意。有一位聽眾打電話到人文處:“都是一些過了時的書,何必這樣大張旗鼓?”這個質問促使我們思考:何謂經典?經典是不是一部沒有錯誤、尚未過時的書?一部書之所以成為經典一定有許多原因:它的歷史影響巨大、它的內容歷久彌新,它反映了普遍的人性及普遍的問題,它的詞采閃亮驚人,它的思路細密曲折,它的架構雄渾龐大等,不一而足??墒遣蝗莘裾J的,經典中的一部分內容,經過時代的淘洗,用現代人眼光看來已經錯誤或過時,為什么人們仍然需要讀它?再者,經典是不動的,它如何與人類無限多樣的存在境遇,以及人類所關心的翻新出奇的問題發生關聯? 正如同一個點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處,那么一本書的內容怎么可能既是古代的、又永遠是當代的?“同時代感”一定是跟我們這個時代的“相似感”嗎? 三十多年前,我曾似通不通地讀了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的《系統神學》,覺得他很想解答這個問題。這部書中反復討論《圣經》如何關聯呼應(correlated)每一個時代?如何在不任意改動《圣經》的“訊息”下,關聯呼應每一個時代特殊的“境況”?如何形成一種既不是從境況中抽取答案,也不是過度被訊息的固定性所拘限,而對時代的迫切問題提出解答?田立克花了很大的力氣所提出的解答,應該只是人們親近經典的進路之一。

有的人每隔幾年就要讀一遍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想跟著他細密曲折的思路走一遍,像磨透鏡一樣。王國維可能是近代中國最早深入琢磨三大“批判”的人,到了后來,當他放棄哲學(他說哲學是“可信者不可愛,可愛者不可信”)之后,我們仍然可以在他的經史著作中看到康德思路的影子。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讀馬克思的小冊子《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形容這本書是在分析“為什么一個有三千六百萬人的民族竟會被三個衣冠楚楚的騙子(包括路易·拿破侖)偷襲而毫無抵抗地做了俘虜”,列維-斯特勞斯大概是要一次又一次親近那種從四面八方、一層又一層地解剖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政變事件的銳見。

在那次演講會中,我選擇了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書中的部分內容在晚清以前是非常前衛、非常鋒利的,但是到今天恐怕早已成了芻狗,但是這本小冊子在歷史上曾經發揮無比的影響力,使它自然具有一定的分量,書中所提出的若干議題:君臣的角色、君臣的關系、讀書人在政治中的角色、輿論的問題、物質力量的配置應集中在中央或分散在各地等等一連串問題,現在看來仍有一定的新鮮感。即使其內容已經過時,作為讀者,我們仍想深入歷史脈絡,了解作者為什么那樣說。古人說“誤書思之,亦是一適”,設身處地深入了解經典的每一部分,正是一種磨礪自己的工夫。

我偶然讀到一封前人的信,信中說日本的山本玄絳禪師在龍澤寺講經,說:

“一切諸經,皆不過是敲門磚,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這段話可以有非常多面的解釋。我則想借它來說明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讀者的角色與經典一樣重要。閱讀古往今來的經典,除了應當虔敬地學習它的道理、它的論題、它的詞采,還要進行一種密切的對話。對話的對象可以是永恒的真理,也可能是其他的東西。無論如何,在與經典密切對話的過程中,讀者不斷地“生發”出對自己所關懷的問題具有新意義的東西來。經典之所以歷久不衰,往往是提供了對話與創造的豐富資源。閱讀經典一方面是要“照著講”,同時也要“接著講”(馮友蘭)。不管“照著講”或“接著講”,最后“是要敲開門,喚出其中的人來,此人即是你自己”。

王汎森:人文的優先性

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豐富人的生命而產生的,怎么發展到現在變成好像是人文必須要盡可能與科技結合才獲得其意義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臺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里的人,

一、有懶散的空間,

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字資料),

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

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

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但是近年來,我已經注意到“勁”固然要緊,可是政策工具也非常重要。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談的不是上述的問題,而是另一個現象。在大學中彌漫著一種風氣,希望人文與科技盡量結合。對于這一點我并無異見,譬如在一個計算機研究非常出色的學校,它的藝術系如果能用心發展計算機藝術,并突出成為一個特色;或是在法律方面發展科技法律,管理方面發展科技管理,確實順理成章。而且我個人也深切了解現代科技所造成的掀天揭地的變化,已經大幅地改變了“人文”的地景(landscape),逼迫人文學者進行深刻反思。

但是我對一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卻不無疑問——在這種環境之下,人文學科的主要發展目標是與科技結合。人文與科技能水到渠成的結合最好,但是那不是人文的惟一目標。

人文強調人之所以為人的一些基本的東西。如人的主體性及人的尊嚴、人之道德修養及各個方面自我提升或自我完善的自信與能力、以及人如何增進生命的豐富性等。近代的物質文明,追根究底也是為了豐富人的生命而產生的,怎么發展到現在變成好像是人文必須要盡可能與科技結合才獲得其意義?而且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把人文與科技過度綁在一起,那么有一天某方面的“科技”出了問題,“人文”的部分該怎么辦? 事實上人文常常是引導、刺激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人類歷史上許多有創新性的探索是人文的興趣與要求促動的。譬如在數字典藏、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技術發展中,有許多最新、最尖端的發展是為了解決人文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以統計學為例,過去總是根據假設仿真,但目前統計學有一個趨勢,是對研究實際問題感到興趣,而社會學領域中所進行的大型社會網絡研究,透過實際、大量的樣本發現人的聯結方式的一些非常有趣的現象,給物理、統計學者很多新的刺激。

人文與創造力之間也有密切的關系。我很喜歡閱讀席勒的詩:“通過美的晨門,我們進入真的領域。”席勒可能是說藝術(如詩歌、戲劇)的經驗更能用來喚醒人們,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道德本性。但我主觀認為這首詩也有另一面的意義,即通過“美”,也可能更方便地進入創造嶄新知識(真)的領域。

我個人反對單純要求人文與科技結合,或是向科技靠攏,以便取得愈來愈相似的面目;而是認為人文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不斷地問人之所以為人,如何豐富人類的精神生命,以及“人文”究竟是什么這些重大的問題。這是對科技時代人類心靈最大的滋養,也是對科學創發的重要助力。

套一句日常用語“科技始終來自于人性”,我相信沒有人文素養或違逆人文要求的新科技終究行之不遠。即使考慮到產業,凡是涉及市場、涉及消費的部分,都與人文社會方面的內涵有關,包括“臉書”(facebook)在內的許多新發展,背后都有強大的人文需求。如果對某個地方的歷史傳統、美感、社會心理了解不深,就很難把商品銷售到那些地方。如果對美沒有感覺,在許多高度競爭性的商品世界中(如手機),就不可能贏得市場。臺灣在高科技的生產制造方面雖然傲視全世界,但凡涉及通路、市場、品牌這些方面就拱手讓人,也是因為對西方或其他地區的人文社會把握不夠深入,沒有能力或信心進入這個高附加價值的領域。

總之,人文與科技互為主體,應該處于對話性的關系,而不是任何一方的附屬品。

(作者為臺灣中研院院士) 王汎森: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在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的演講

在所里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么?”……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識的,然而不管是對于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制造新的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里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并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對于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制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體認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于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里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里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臺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泛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于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并學會悠游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周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里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復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念書,去了以后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墒歉舯谀莻€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么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念書做什么?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么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么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么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 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于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里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么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么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并且你往后的生活應該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伙伴關系,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 research 這個字非常有意義, search 是尋找,而 research 是再尋找,所以每個人都要 research ,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并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斗條件一致,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斗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斗條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斗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念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 …… 等。所以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只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念書、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覺學生就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么,我們在不停念書的時候常??赡軙聊缭诩毠澙锊荒茏园?,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么。藉由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像是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停的念書、不停***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發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個學問大概是什么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要寫

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萬字。寫這么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并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么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么大規模的寫作,有這么許多的腳注,還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計算機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于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后十萬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念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經過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文筆好,對于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里不是講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里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后的時間很難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里反復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里開始,也要知道從哪里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多文的舊書店老板,我常常贊嘆的對他說:“你為什么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于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板,至于我為什么知道他有那么多學問,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并沒有在舊書店里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都跟他不相上下。”后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后,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個舊書店的老板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他不知道要在哪里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三)論文的正式寫作

1. 學習有所取舍

到了寫論文的時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為現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書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構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樹,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識樹,才能在那棵樹掛相關的東西,但千萬不要不斷的掛不相關的東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掛不上去的東西,再隨著你的問題跟關心的領域,讓這棵知識樹有主干和枝葉。然而這棵知識樹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須對所關心的領域中,有用的書籍或是數據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識樹

我昨天還請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經七十幾歲了,我告訴他我今天要來作演講,就問他:“你如果講這個題目你要怎么講?”他說:“只有一點,就是那重要的

五、六本書要讀好幾遍。”因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還有幾位近代思想大師在芝加哥大學的學生,他們受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讀原典。這句話很有道理,雖然你不可能只讀那幾本重要的書,但是那

五、六本書將逐漸形成你知識樹的主干,此后的東西要掛在上面,都可以參照這一個架構,然后把不相干的東西暫放一邊。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你不可能讀遍天下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習取舍,了解自己無法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興趣的書,很可能就會落得普林斯頓街上的那位舊書店的老板一般,因為閱讀太多不是自己所關心的領域的知識,它對于你來說只是一地的散錢。

3. 掌握工具

在這個階段一定要掌握語文

與合適的工具。要有一個外語可以非常流暢的閱讀,要有另外一個語文

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標題,能學更多當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個語文

,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等,一定要有一個語文 能夠非常流暢的閱讀相關書籍,這是起碼的前提。一旦這個工具沒有了,你的視野就會因此大受限制,因為語文 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沒有這個天窗你這房間就封閉住了。為什么你要看得懂標題?因為這樣才不會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連標題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來幫你或是自己查相關的數據。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統計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為你將來沒有時間再把這樣的工具學會。

4. 突破學科間的界線

應該要把跨學科的學習當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學科涉及到的東西必須要對你這棵知識樹有幫助,要學會到別的領域稍微偷打幾槍,到別的領域去攝取一些概念,對于本身關心的問題產生另一種不同的啟發,可是不要泛濫無所歸。為什么要去偷打那幾槍?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份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么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十九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跟學術背景,比如說,中研院的李院長的專長就是物理化學,他之所以得諾貝爾獎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學的交界處做工作。像諾貝爾經濟獎,這二十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走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 John Nash 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么?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臺跟平臺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臺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所以為什么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最重要、最關鍵的,是那一個統攝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學科里面抓不到,是因為你已經泡在這個學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經拿著手電筒在這個小倉庫里面照來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還有別的東西可以更好解釋你這些材料的現象,不過這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這一位數學家為什么會得諾貝爾數學獎?為什么他在賽局理論的博士論文,會在數十年之后得諾貝爾經濟獎?因為他在大學時代上經濟學導論的課,所以他認為數學可以用在經濟方面來思考,而這個東西在一開始,他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大的用處。他是在數學和經濟學的知識交界之處做突破。有時候在經濟學這一個部分沒有大關系,在數學的這一個部分也沒有大關系,不過兩個加在一起,火花就會蹦出來。

5. 論文題目要有延展性

對一個碩士生或博士生來說,如果選錯了題目,就是失敗,題目選對了,還有百分之七十勝利的機會。這個問題值得研

一、博一的學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實就是要花在這上面,你要不斷的跟老師商量尋找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的問題,而且不要太難。我在國科會當過人文處長,當我離開的時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請案,就有一萬四千個袋子,就要送給一萬四千個教授審查。我當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看申訴。有些申訴者認為:“我的研究計劃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來申訴。”申訴通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責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過的案子正式判決前,再拿來看一看。有幾個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就是這個題目不必再做了、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發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確認選對一個有意義、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經營的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學生常常選非常難的題目,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因為沒有人會仔細去看你研究的困難度,對于難的題目你要花更多的時間閱讀史料,才能得到一點點東西;要擠很多東西,才能篩選出一點點內容,所以你最好選擇一個難易適中的題目。

我寫過好幾本書,我認為我對每一本書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樣,雖然我寫任何東西我都不滿意,但是在過程中我都絞盡腦汁希望把他寫好。目前為止很多人認為我最好的書,是我二十幾歲剛到史語所那一年所寫的那本書。我在那本書花的時間并不長,那本書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許添明老師同時在當兵的軍營里面寫的,而且還是用我以前舊的筆記寫的。大陸這些年有許多出版社,反復要求出版我以前的書,尤其是這一本,我說:“不行。”因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我怕引文有錯字,因為在軍隊營區里面隨時都要出操、隨時就要集合,手邊又沒有書,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對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為引用太多書,實在沒有力氣校正。

為什么舉這個例子呢?我后來想一想,那本書之所以比較好,可能是因為那個題目可延展性大,那個題目波瀾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認為,我最好的書應該是劍橋大學出的那一本,不過我認為我最好的書一定是用中文寫的,因為這個語文

我能掌握,英文我沒辦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讀、寫任何語文 一定要練習到你能帶著三分隨意,那時候你才可以說對于這一個語文

完全理解與精熟,如果你還無法達到三分的隨意,就表示你還在摸索。

回到我剛剛講的,其實每一本書、每一篇論文我都很想把它寫好。但是有些東西沒辦法寫好,為什么?因為一開始選擇的題目不夠好。因此唯有選定題目以后,你的所有訓練跟努力才有價值。我在這里建議大家,選題的工作要盡早做,所選的題目所要處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為碩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讀書或看數據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時間,讓你沒有余力思考。而且這個題目要適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會統計學或討厭數字,但卻選了一個全都要靠統計的論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習慣

另一個最基本的訓練,就是平時不管你寫一萬字、三萬字、五萬字都要養成遵照學術規范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天成,就是說你論文的腳注、格式,在一開始進入研究生的階段就要培養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部份,如果這個習慣沒有養成,人家就會覺得這個論文不嚴謹,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時間,因為你的論文規模很大,可能幾百頁,如果一開始弄錯了,后來再重頭改到尾,一定很耗時費力,因此要在一開始就養成習慣,因為我們是在寫論文而不是在寫散文,哪一個逗點應該在哪里、哪一個書名號該在哪里、哪一個地方要用引號、哪一個要什么標點符號,都有一定的規定,用中文寫還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簡稱。在 1960 年代臺灣知識還很封閉的時候,有一個人從美國回來就說:“美國有個不得了的情形,因為有一個人非常不得了。”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得了,他說:“因為這個人的作品到處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謂 ibid 就是同前作者,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發展出來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簡稱,像 et. al. 就是兩人共同編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專門說明這一些寫作規范。各位要盡早學會中英文的寫作規范,慢慢練習,最后隨性下筆,就能寫出符合規范的文章。

7. 善用圖書館

圖書館應該是研究生階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讀每一本書,可是要知道有哪些書。我記得我做學生時,新進的書都會放在圖書館的墻上,而身為學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書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書皮就夠了,但是這仍和打計算機是不一樣的,你要實際上熟悉一下那本書,摸一下,看一眼目錄。我知道現在從計算機就可以查到書名,可是我還是非常珍惜這種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書的感覺,或去看看相關領域的書長成什么樣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學信息教授,他告訴我他在創造力最高峰的時候,每個禮拜都到他們信息系圖書室里,翻閱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圖書館應該是身為研究生的人們,最熟悉的地方。不過切記不重要的不要花時間去看,你們生活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跟我生長在信息貧乏的時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長在這一個時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次业膶W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論文,卻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難過,因為我強調要讀有用、有價值的東西。

8. 留下時間,精致思考

還要記得給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時間。一篇論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勝,很重要的是在現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說一定要走理論的路線,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層次再提升兩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東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東西是什么?整體意義是什么?整體的輪廓是什么?千萬不要被枝節淹沒,雖然枝節是你最重要的開始,但是你一天總也要留一些時間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種非常難教的東西,我記得我念書時,有位老師信誓旦旦說要開一門課,教學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從來都沒開成,因為這非常難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節淹沒的時候,要適時跳出來想一想,所看到的東西有哪些意義?這個意義有沒有廣泛連結到更大層面的知識價值。

傅斯年先生來到臺灣以后,同時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長及臺大的校長。臺大有個傅鐘每小時鐘聲有二十一響、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個人,寫了一本書叫《鐘聲二十一響》,當時很轟動。他當時對這二十一響解釋是說:因為臺大的學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響是歡迎國家元首二十一響的禮炮。不久前我發現臺大在每一個重要的古跡下面豎一個銅牌,我仔細看看傅鐘下的解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傅斯年當臺大校長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人一天只有二十一個小時,另外三小時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響。我覺得這句話大有道理,可是我覺得三小時可能太多,因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個三十分鐘、一小時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學習跳到比你所看到的東西更高一點的層次去思考。

9. 找到學習的楷模

我剛到美國念書的時候,每次寫報告頭皮就重的不得了,因為我們的英文報告

三、四十頁,一個學期有四門課的話就有一百六十頁,可是你連腳注都要從頭學習。后來我找到一個好辦法,就是我每次要寫的時候,把一篇我最喜歡的論文放在旁邊,雖然他寫的題目跟我寫的都沒關系,不過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寫,看看他的注腳、讀幾行,然后我就開始寫。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劇的時候都會捏著一條手帕,因為他說:“上舞臺就像下地獄,太緊張了。”他為了克服緊張,他有習慣性的動作,就是捏著白手帕。我想當年那一篇論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樣,能讓我開始好好寫這篇報告,我學習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構思、如何照顧全體、如何用英文作腳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師的作品讀完,開始模仿和學習他,是入門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開始寫出自己的東西。我也常常鼓勵我的學生,出國半年或是一年到國外看看。像現在國科會有各式各樣的機會,可以增長眼界,可以知道現在的餐館正在賣些什么菜,回來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著手。

四、用兩條腿走路,練習培養自己的興趣

最后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是兩只腳,我們不是靠一只腳走路。做研究生的時代,固然應該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學業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問題,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腳,另外還有一只腳是要學習培養

一、兩種興趣。很多人后來會發現他的右腳特別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內),也就是因為忘了培養左腳。很多很有名的大學者最后都陷入極度的精神困擾之中,就是因為他只是培養他的右腳,他忘了培養他的左腳,他忘了人生用兩只腳走路,他少了一個小小的興趣或嗜好,用來好好的調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亞洲周刊》要訪問我,我說:“我不想接受訪問,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來他們還是把一個簡單的對話刊出來了,里面我只記得講了一段話:做一個研究生或一個學者,有兩個感覺最重要 -- 責任感與罪惡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責任感,去寫出好的東西,如果責任感還不夠強,還要有一個罪惡感,你會覺得如果今天沒有好好做幾個小時的工作的話,會有很大的罪惡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愛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頁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時和另外一個人只花了十個小時,相對于來說,當然是那花一千個小時所寫出來的文章較好。所以為什么說要趕快選定題目?因為如果太晚選定一個題目,只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好好耕耘那個題目,早點選定可以有

二、三年耕耘那個題目,是三年做出的東西好,還是一年的東西好?如果我們的才智都一樣的話,將三年的努力與思考都灌在上面,當然比一年還要好。

五、營造卓越的大學,分享學術的氛圍

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何謂卓越的大學?我認為一個好的大學,學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園的許多活動,直接或間接都與學問有關,同學在咖啡廳里面談論的,直接或間接也都會是學術相關的議題。教授們在餐廳里面吃飯,談的是“有沒有新的發現”?或是哪個人那天演講到底講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這種氛圍中的大學,才有可能成為卓越大學。那種交換思想學識、那種互相教育的氣氛不是花錢就有辦法獲得的。我知道錢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東西。一個卓越的大學、一個好的大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表示里面有一個共同關心的焦點,如果沒有的話,這個學校就不可能成為好的大學。

第五篇:六一兒童節女孩禮物要送什么好?

現在的小孩子真是太幸福了,物質豐富、應有盡有。專為他們設計的各種玩具、用品,實可謂費盡心思,不僅非常實用,造型也時尚可愛。在兒童節來臨之際,給自己家寶貝選幾樣最新潮的兒童禮物,顯然是必須的!

可洗布相簿

好動的小孩子天天都把自己搞得臟兮兮,他們喜歡將東西反復扔到地上,于是被他們接觸的玩物也往往很污糟?,F在,有了這種可以放入洗衣機清洗的相簿,你能夠放心與寶寶一起分享那些快樂時刻的定格畫面了。

小動物骰仔

六粒有趣骰仔,分別有大象、獅子和長頸鹿,每一種動物有兩粒,讓孩子能辨析和配對動物的身體,同時認識簡單的數字和字母。配合野生動物玩具圈,能訓練孩子的視力和手部靈活性。有趣可愛的針織熊公仔,同樣是天然彩棉制造,小朋友牙癢咬到也不用害怕。

超級工具臺

超級工具臺之中有塑料的鏍絲、錘子和膠板,小朋友可利用工具制造一張工具臺,絕對適合送給愛動又想象力豐富的男孩子。也許,一位未來的天才工程師就是從這樣一張玩具工作臺開始他的輝煌人生。

超級彈珠機

如果想一家人一起找些有趣的好玩意,超級彈珠機必定是你的首選。這個游戲可以計分比賽,充滿刺激,同時可訓練小朋友的手部及腦部的反應。

牛奶睡衣

不知是誰想到了拿牛奶來做衣服,不過,這個點子真的非常棒!由有基質料及北海道牛乳制成,穿著睡覺時能保暖外,柔軟質地也讓孩子有甜美的夢鄉。

bb大坐墊

采用有機質料,柔軟順滑,媽媽喂孩子喝奶時,可讓寶寶躺在大坐墊上,媽媽的手不會太累時,孩子也躺得較舒適

(1) 益智玩具:現在的孩子,要注意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送上一份益智的玩具,不僅可以讓他們的童真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快樂的同時也能不斷開發自己的智商。

(2) 卡通背包:小孩還是比較喜歡卡通的,在這個時候,送給他們一個嶄新的背包,他們可能會很高興哦,對學習的興趣可能也會大增哦。

(3) 小小手表:這個是有必要的,要從小讓孩子培養一種時間的觀念,讓他們在玩的時候,能珍惜眼前快樂的時光。注意要送一些比較有童趣的手表哦。

(4) 小車玩具:呵呵,每個小孩,特別是男孩,都很喜歡玩比較刺激的玩具,現在比較熱的是大卡車還有遙控直升機之類的,送上一份,不錯的選擇!

(5) 小小玩偶:玩偶現在不斷創新,很多都融入了適合現在孩子成長的新元素。在這樣一個節日,送孩子一份這樣的禮物,肯定是不錯的選擇,呵呵。

(6) 童趣帽子:哈哈,不要覺得這個很俗氣,現在很多潮流帽子哦。帶上一定潮流帽子,彰顯的是孩子童真外的魅力哦。

(7) 新衣服:一年一次的節日,送上這樣一份禮物,肯定不錯的啦。不過要注意根據孩子的風格選擇合適孩子的哦,有些不合風格的,孩子不喜歡穿的哦,呵呵,可以到淘寶上d.s.n baby童裝專賣官方旗艦店去選看看哦。

(8) 新鞋子:這一雙孩子,更多的是對他們的一種勉勵,一種激勵。讓他們在新的階段邁出新的軌跡。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房產銷售人員工作總結下一篇:非標自動化設備的分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