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論文范文

2023-09-12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的穩步發展,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民族自信心也越來強烈,文化自信更能在當今的年輕人身上找到。文化的自信一直都是我國民族自信心最深刻的底蘊,將公共藝術設計融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間中,將我國的數千年的文化元素表現在城市市容之上,使得我國的文化可以與人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城市變成了我國文化傳播的載體,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思想。本文針對于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提出相應的問題,并對其解決方法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關鍵詞:公共藝術設計;城市公共空間;城市雕塑

引言

城市的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進行的最主要的場所,因此,將城市的公共場所建設好,對于提升人民的思想意識,文化素養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將一些文化蘊意深刻的藝術品在城市的公共場所進行展示,例如城市的綠化場所,交通道路以及娛樂場所等地方。通過增加對外展示文化產品的力度來提升民眾對于藝術的了解。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平均文化素養也在不斷的提高,因此,對于公共藝術的傳播,來進一步的增進人民的文化素養,帶給人們藝術上的享受,將公共藝術的作用在最大的程度上發揮出來[1]。公共藝術最大的亮點,便在于帶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因此,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是一個城市建筑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通過公共藝術設計出多種多樣的藝術產品,能夠更好的為人民的日常生活增添樂趣。

1 公共藝術設計介入城市公共空間的特點

公共藝術具有非常多的特點,其中比較鮮明的特點包括公共藝術具有非常強的開放性,廣泛的參與性,以及極強的地域性等[2]。針對于不同的城市,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所發揮的作用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城市的不斷發展,不同類型的藝術設計的類型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于一些城市會根據自身城市的歷史背景,塑造特定的藝術設計,這在我國的眾多城市中顯得十分普遍。如果每個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的內容以及形式都毫無差別,展現出來的信息也是無法吸引人們的關注,那么這種藝術設計對于城市的發展是極其有限的,更不能很好的體現一個城市的特點。

由于公共藝術的創造的開放性十分之強,因此,只有完美的契合本城市的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底蘊,才能夠創造出優秀的公共藝術設計[3]。公共藝術設計的藝術價值是通過藝術品來傳達的,藝術家和民眾則是創造以及欣賞公共藝術設計的兩個主體,只有民眾廣泛的參與城市藝術設計的文化欣賞中,才能夠最大程度的將城市的公共藝術設計的價值發揮出來。此外,針對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其城市的城市藝術設計會有相當大的差異,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沉淀不同,則塑造出來的城市形象不同,文化是城市的一張明信片,將城市自身獨有的文化底蘊通過藝術設計體現出來,能夠幫助城市在民眾的內心打造出不一樣的城市形象。

2 公共藝術設計的分類

公共藝術設計的分類有很多種,但是其大致可分為公共性建筑,公共壁畫,景觀雕塑或者雕塑性景觀。公共性雕塑一般又可分為加上雕塑以及戶外雕塑兩種,其中戶外雕塑占據公共性雕塑的大多數,我國的戶外型雕塑一般會放置在公園,綠地,街道等場所。戶外型雕塑分布廣泛的原因便在于其優異的表現力,以及與群眾的密切性,真是由于可以與群眾廣泛的接觸,使得戶外型雕塑飽受群眾的喜愛。公共壁畫沒有戶外雕塑那么普遍,公共壁畫一般只適用于建筑墻壁的表面,真是由于這個因素使得公共壁畫的普及受限。不同城市中的公共壁畫也會有較大的差異,其壁畫的風格特點也會有諸多的不同之處,我們可以通過城市的壁畫來了解這個城市的文化特點。雕塑性建筑是建筑師將公共藝術設計與建筑充分融合得到的產物,雕塑性建筑在擁有極高的美感之外,還兼具傳播文化以及藝術的功能,更是能夠成為一個城市地標性建筑。在當今社會,建筑不再只是僅僅滿足于居住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建筑的功能可能是實現居住之外的功能,雕塑性建筑就是將人文情懷,歷史文化等元素融合,以雕塑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們能夠以更直觀的方式看到,將公共藝術設計的價值在最大程度表現出來。

3 公共藝術的具體應用

隨著我國民族自信心的不斷的提升,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在僅僅滿足衣食住行,這就在極大的程度上促進了各地城市藝術節的興起。藝術節不僅僅只是向社會傳播一個城市的社會屬性以及文化背景,更是加快一個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發展速率的一個催化劑,藝術節可以作為一個城市專有的明信片,為城市的創新型活動提供新的來源以及思路。

公共藝術可以將公民美學結合起來,設計師在保障科學以及正確的設計理念的前提下,加大對于城市歷史背景,文化沉淀等因素開發,打造21世紀全新的文化城市,結合當地的民風民俗,加強城市與民眾之間的聯系,促進城市與民眾之間的良好的發展,實現公共藝術設計最大的價值。

4 結語

21世紀,我國的城市的發展,需要借助更大的推動力,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普及和應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深當地城市歷史文化與民族之間的聯系,促進城市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并能夠積極的推動城市走出去,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

參考文獻

[1]金世強.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介入與應用[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1(05):76-77.

[2]雷依雪,楊衛華.探索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的介入與應用[J].西部皮革,2021,43(08):22-23.

[3]肖楊.公共藝術設計在城市公共空間的介入與應用[A].北京中外視覺藝術院、中外設計研究院、中國創意同盟網.中國創意設計年鑒·2018-2019論文集[C].:成都蓉城美術館,2020:4.

作者簡介:劉芳 1987年 女 滿族  碩士 講師  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重要論述,具有嚴密的理論邏輯和實踐價值,它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城市空間理論和中國共產黨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思路的繼承和發展。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重要論述的理論蘊涵,結合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探索具有我國特色的城市發展之路,這對于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理論蘊涵;實踐價值

[作者簡介]高聰穎,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社區空間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盵1](21)人民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和歸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重要論述,強調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明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因此,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重要論述的思想內涵和實踐價值,使城市成為人民的宜業宜居的樂園,增強人民群眾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重要論述的邏輯生成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厚的理論蘊涵和實踐基礎。梳理和分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重要論述的邏輯機理,對于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治理理論研究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的創新

城市空間的生產也是社會關系的產生。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生產、配置的弊端:“任何一個公正的觀察者都能看到,生產資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應地越要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因此,資本主義的積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狀況就越悲慘?!盵2](757)馬克思揭露了空間資本化的危害,對反思當下我國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具有重要啟示。在我國,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產生重要影響的是政府和資本,政府通過規劃劃分空間邊界,資本則加速了公共空間商品化,廣大民眾在這一過程中基本處于失聲狀態,對空間生產、塑造和分配很少有發言權。在資本追逐利益的驅動下,導致城市公共空間結構不合理、供給不平衡、分配不均衡、空間脫離人民的實際需求、空間活力不足等現象,影響人們生活,引發社會不公等問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一方面,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帶來挑戰,另一方面,未來城市還要容納更多的人口,空間、資源等面臨巨大壓力。尋求城市空間利益分配均衡,將城市空間資源惠及人民大眾,成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其中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論述,注重城市公共空間宜居性和公平正義,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重視和主張城市空間規劃要學習和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規劃理念。面對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活力降低的問題,簡·雅各布斯關注街道生活,強調要從人們的需要出發,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和空間布局促進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效利用,使得公共空間與社會交往形成良性互動。[3](160-169)這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二)歷史邏輯: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發展道路的總結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迅速建立了高度統一的社會管理體系,以單位為基礎,將人員組織在單位內,單位不僅僅是工作職業場所,還是兼具了思想教育、生活保障和社會管理功能。它為個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與保障,個人依賴和從屬于單位,兩者關系非常密切。城市居民的住房大多是由單位提供的,單位住房相對集中,居民在單位從事生產工作,回歸家庭生活、所進行的社會交往活動,也是以單位同事為主,生產與生活空間產生重疊。各個單位為了滿足成員生活需要,都建有自己的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但彼此的公共空間幾乎不對外開放。這一時期,囿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居民對娛樂休閑等空間的需求不大。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娛樂、休閑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反映在空間上,對公共綠地、公園等公共空間的需求增加。但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過多追求經濟效益,城市不同類型空間的分配和生產出現了不平衡,很多城市追求高樓大廈和寬闊的馬路,而忽視綠地、公園等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和供給力度不大,空間類型不夠豐富,城市公共空間舒適程度和人性化設計也有待提高。習近平總書記看到了我國城市空間分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城市與人民建立更好的互動關系,城市發展成果與民共享,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努力擴大公共空間,讓老百姓有休閑、健身、娛樂的地方。

(三)實踐邏輯:城市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4](40)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楊浦濱江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論斷,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發展的論述,為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經過40余年的發展,我國城市數量、規模有了,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5],有超過8億人生活在城市。但與此同時,城市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城市公共空間供給與人民群眾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單一、公共空間資源分配不均衡等等,這些現實問題一方面制約城市高質量運轉,一方面影響人民城市生活品質。因此,只有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理念,始終將人民作為城市發展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堅持城市建設和治理的主體是人民,城市發展是為了人民,這為平衡城市空間利益分配指明了方向,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進一步促進生活品質的提升。

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重要論述的理論蘊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重要論述,是在尊重城市發展規律,體察人民群眾需求的基礎上,做出的科學論斷,具有豐富內涵,成為新時代推動我國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

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城市發展質量直接關系到生活質量。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經歷了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兩個階段,無論在哪一個階段,都重視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尤其是在反思舊城中心衰敗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商業建筑公共屬性,聚集娛樂休閑和購物旅游功能,復興城市中心區,獲得經濟效益;通過整治綠色公共空間、濱水步道等,注重城市景觀塑造,獲得環境效益;通過重新塑造城市街道和保護歷史建筑,創造人性化公共空間,增強舒適性和城市活力,獲得社會效益。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為我國城市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經驗,特別是經過40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城市化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低碳、生態、宜居已經成為城市發展模式轉變的共同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鎮建設水平,不僅關系居民生活質量,而且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背鞘懈哔|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的差異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間不是建超大型的廣場、超高的樓宇等政績工程,而是建設更多的真正讓人民獲得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民生工程。

(二)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城市公共空間既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人們進行公共性、社會性活動的重要場所,與人民切身利益相關。糟糕的交通、污染的空氣、冰冷的建筑讓人們窒息,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將人們從“城市病”中解放出來,對提升生活質量作用明顯。有品質的城市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亮眼,更多的是和諧宜居,有很強的人文吸附能力。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事情。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會議強調做好城市工作,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市不僅擁有便利的生活設施,還要有優質的自然人文景觀。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將自然屬性、精神屬性和社會屬性融于一體,城市公共空間不是在創造景致,而是借助景觀傳遞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情懷。優質的公共空間是干凈整潔的、是創意特色的,是人性化的,不僅滿足人們物質、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更以人為中心,方便人們生活,建立人與城市的連接,促進兩者有機融合,讓人對城市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眷戀感。

(三)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盵4](157)毫無疑問,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外,休閑、娛樂和健康等需求已提上日程。在城市生活中,人們渴望看得見山水綠地、品得了歷史文化,擁有更愜意的生活。更寬敞、舒適、類型豐富和人性化設計的城市公共空間是滿足人民差異化、多樣化需求的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1](11)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著人民群眾對城市生活的追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人們更加關注所生活城市的環境質量、便捷程度、安全與否、是否宜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應多給城市留點“沒用的地方”,應多留點綠地和空間給老百姓。因此,努力擴大城市公共空間,是廣大人民休閑、娛樂、健身的共同需求,是不斷創造美好幸福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礎。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重要論述的實踐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重要論述,是新發展理念在城市空間的具體應用,從根本上指明了新時代我國城市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強調空間規劃,建設復合型城市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他指出:“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盵6]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就如何提高城市宜居性,要求“城市發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系,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币员本┦袨槔?,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視察北京,并主持會議研究首都發展問題,站在京津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高度上規劃布局首都城市功能,提出由擴張性規劃轉向優化空間結構的規劃。城市公共空間布局既要與城市發展定位、產業集群相匹配,又要與人民生活需求、活動規律相適應,城市公共空間既能展示城市形象又能滿足人民日常需要,通過精細化的風貌保護和城市更新手法,充分利用不同類型城市公共空間資源,讓公共空間復合疊加歷史、文化、商業等多種功能,做到功能復合、互聯互通。

(二)強調尊重民意,建設均衡型城市空間

城市發展需要時間的積淀,絕不是人為設定目標朝夕之間就能完成。近年來,在城市競爭錦標賽的刺激下,一些城市政府和官員盲目追求發展短期效益,違背城市發展規律,把個人意志代替人民利益,盲目追求高樓、廣場和道路建設,忽略了城市是以人為核心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又影響了黨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另外,城市中優質公共空間諸如湖、江、河等水岸線被商業會所、工廠企業、富人住宅區等占領,這種人為造成的空間阻隔直接影響了人民進入空間的便利性和可達性,帶來較差的空間體驗和評價。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利益群體眾多。為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民對城市空間治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鼓勵社會各方力量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空間建設,真正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共建共治共享。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生態宜居型城市空間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許多城市文明的興衰驗證了這一觀點,比如“樓蘭古城因屯墾開荒、盲目灌溉,導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7](232)。為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7](233)。城市空間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創造優美和諧的城市環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盵1](50)城市的現代化更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優良人居環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過去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為此要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意識,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城市空間建設中,讓城市天藍地綠水清,從而實現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四)注重保護和挖掘城市文化,建設特色型城市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特色風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決定著城市的品位。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過度追求效率,包括“地標性建筑”在內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片面追求經濟效率,缺少整體布局,陷入“千城一面”,空間建設重復、簡單,毫無美感。習近平總書記主政福建時,就非常注重保持城市個性,強調城市建設開發時,要注重吸收傳統建筑語言,之后主政浙江、上海,再到多個城市視察,非常關心城市規劃,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注重保護歷史文化,采用“繡花”功夫精細化改造,讓城市留下記憶。這就要求城市空間建設要注重城市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的挖掘,把城市文化意象融合在城市空間建設和改造中,強化城市辨識度,彰顯城市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

中國正在經歷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重要論述,從新時代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實踐出發,通過對城市化批判性反思,在科學把握我國城市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因此,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管理和運營中,處理好城市公共空間內的各種關系,提升城市的品質。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

[6]習近平.立足優勢 深化改革 勇于開拓 在建設首善之區上不斷取得新成績[N].人民日報,2014-02-27(01).

[7]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楊偉民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通過對國外屋頂農業景觀發展歷史的回顧,將其分為三個時期并總結出各個時期所具有的特點,闡述了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屋頂農業景觀上不同的發展模式,通過案例研究進行總結與思考,在以上論述基礎上提出對于我國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農業景觀 都市農業 屋頂農業 景觀 城市化

1.基本概念辨析

借鑒CAST(The Council on Agri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組織對都市農業的定義,在這里將屋頂農業景觀定義為:“基于傳統的屋頂農業概念,屋頂農業景觀是結合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生態技術、先進設計理念而形成的新型城市屋頂綠化。是一個與城市規劃、綠色建筑、景觀生態、循環經濟以及社區鄰里等多方面密切聯系的復合體。

2.國外研究綜述

屋頂農業景觀是現代城市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新型屋頂綠化模式,同時也是都市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屋頂農業景觀在很多歷史時期都曾出現,但多數為偶然或自發行為。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結合都市農業及屋頂綠化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

從4世紀以前的古埃及陵墓壁畫開始到18世紀后的英國自然風景園,在整個西方古典園林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都是實用性和觀賞性兼而有之,在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不同態度中致使其功能和形式上的變化。18世紀中葉以后,園林逐漸體現出民主的思想內涵,與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及普通大眾的生活發生更為聯系緊密。隨著城市化問題不斷加劇,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受到農業景觀影響,逐漸出現相關理論的探索: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對城市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模式,主張城市與鄉村融合;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認為應該將田園引入城市;“斯德哥爾摩學派”(stockholm School)主張在城市中創造田園風光;米歇爾·高啥汝(Michel Corajoud)提出應該喚起人們對農業景觀的關注;施羅墨·阿龍森(shIomo Aronson)則主張傳承本土的農業文化等。如果說1898年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是最早都市農業的萌芽,那么1919年德國建立的“市民農園”則是其最早的雛形,在這些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直到1935年日本學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隨后,一些學者及國家機構相繼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屋頂農業景觀便是在都市農業的概念下提出來的,但它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已出現,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用拱券支撐的高臺建筑,屋頂形成庭院,種植果樹、蔬菜、花卉及其他觀賞作物,形成一個非常宜人的居住環境。它是園林、建筑和植物結合非常早的案例。隨后的古希臘阿多尼斯花園(Adonis Garden)、法國現代建筑師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新建筑五要素》提出的“屋頂花園”概念以及1959年由塞·奧斯蒙得松(T.Osmundson)設計建成,被認為是現代屋頂花園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的“奧克蘭港市凱澤(Kaiser)中心屋頂花園”,它將現代技術、建筑藝術與園林藝術完美地結合。

20世紀60年代,隨著綠色屋頂技術在歐洲各國廣泛開展,到20世紀末已經逐漸成為一項產業,隨著技術和觀念的更新,關于屋頂農業景觀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在一些發達國家之間逐漸展開。美國是屋頂農業景觀實踐的領導者,在西雅圖、紐約、芝加哥等地有著很多優秀的創新實踐。2007年啟動的“PlaNYC 2030”——“規劃紐約”項目,將減免建造綠色屋頂者的稅收,這將為屋頂農場的建立帶來更大的動力。德國在屋頂綠化技術上屬于領先的國家,1982年,德國政府開始立法,強制推行屋頂綠化。200]年開始實施的2000年東京規劃(Tokyo Plan 2000)以及2002年開始實行的屋頂農場計劃,種植果樹和蔬菜,為人們提供所需食物的同時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加拿大蒙特利爾1995年成立的santropol Roulant廚房使用社區屋頂花園的產品為超過90人提供外送食品,這是一個慈善性質的義工計劃,食品都供應給社區的老年人和窮人。由于各國、各地區、各城市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性,發達國家在政府相對成熟和完善的資金及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通常以商業貿易形式發展,與經濟利益掛鉤,同時伴隨著一些非營利社區服務計劃,在保障城市食物安全和體驗自我種植樂趣的同時,也推動社會公平公正、健康、可持續發展。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是在特殊時期下政府的一種緩解手段或一些市民自發的種植行為,它是一種提供食物保障、解決溫飽和城市減貧的重要力量,這些地區的實踐活動多采用簡易種植方式。古巴在上世紀90年代的“特殊時期”為應付食物危機進行非傳統的食物供應計劃,旨在提高地方食物自給自足的能力,減少交通運輸、冷藏、儲存和其他資源消耗活動??梢哉f,無論從市民的個人參與還是政府的戰略支持,古巴都可以作為都市農業解決解決食物危機的最成功案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首都雅加達政府于1998年3月9號頒布了題為“將大雅加達特區私有的閑置土地用于都市農業發展”的“第184號政府法令”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短期策略。由此可見,不同國家地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屋頂農業景觀項目帶有各地特色和明確的發展導向性。

3.案例解析及小結

3.1日本澀谷表參道屋頂菜園(Japan Shibuya Omotesando roof farm)

位于日本東京銀座商圈的屋頂農場——日本澀谷表參道屋頂菜園,成立了銀座農園株式會社進行統一管理,進行本地生產和本地消費。它是住宅公共屋頂農場的典型代表,是一個以社區為基礎,大家共同經營的種植場所。管理者在屋頂上開辟一塊集中的地塊,分成若干小地塊,每個小地塊租給社區周圍的居民進行種植,這些小地塊彼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由租用者自行管理,居民可以在公共屋頂上按其愛好種植喜歡的蔬菜瓜果、香料及藥材等。住宅公共屋頂農場不僅具有生產及綠化功能,讓周圍居民能夠體驗自給自足傳統農耕文明的樂趣,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公共活動,促進鄰里交流的絕佳場所。

3.2布魯克林農場(Brooklyn Grange)

紐約皇后區的布魯克林農場由Ben Flanner創辦,是美國紐約目前最大的商業性質的屋頂農場,農場面積40000平方英尺,它利用倉庫的屋面,鋪設7.5英寸厚的多空隙的富含有機質的輕質土壤Rooflite soil,種植了100多種蔬菜。農場中采用不施農藥化肥的有機種植方式,一年種植期為9個月,冬季采用傳統農業中作物覆蓋的方式,保證土壤肥力。生態、有機的種植模式受到周圍社區居民和附近的各大餐廳的青睞。布魯克林農場的農夫們希望在他們的努力下使市民們在吃上健康優質食物的同時,也能夠參與其中,體驗最原始的勞作,參與定期舉辦講解農業知識的免費課堂,為城市人提供放松心情、接受教育的好機會,建立城市與農業、社區居民與農夫的橋梁。此外,他們更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來證實都市農業是可以在城市生存的,商業性質的屋頂農業保障了其正常有序的運營,同時增強了社區鄰里的凝聚力,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課外學習的機會,有利于經濟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3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the Gary Comer Youth Center Roof Garden)

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是由美國芝加哥Hoerr Schaudt Landscape Architects設計的一個都市農業項目。這個總面積為8160平方英尺的綠色屋頂,利用了傳統上我們容易忽視的建筑空間,營造出一個屋頂農業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休閑場所,為周邊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戶外學習與實踐的公共場所。2010年ASLA專業獎評委會對它的評價是“這個項目是如此簡單、直接,顯然是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之間良好合作的成果,成效顯著”。

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屋頂農場概念,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是一個集生產、藝術、生態及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屋頂綠化形式。在建成后的第一年就生產了近1000磅的有機食品供學校學生、本地餐廳和咖啡廳食用。屋頂土壤層為18-24英寸,可以滿足多種農業作物的生產要求。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其設計靈感來源于美國傳統的農業形式與現代審美的結合?;▓@中線性的小路是由可回收材料鋪設而成,同時,建筑屋頂形成了一個與周圍環境有很大差異的微氣候環境,減少了氣候變化引起的成本控制。穿插在花園里的環形設施,為樓下健身房和咖啡廳帶來自然照明的同時也給整個線性、規則的布局帶來不一樣的節奏感。在設計之初,景觀設計師、建筑師以及學校教師密切合作制訂了一個屋頂花園的生產、管理和維護計劃,保證其正常有序的運營。

3.4小結與思考

日本澀谷表參道屋頂菜園是住宅公共屋頂農場的一個典型代表,它是傳統意義上的屋頂農業,由社區統一管理再出租給個人,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管理模式;布魯克林農場是在公共建筑上建造的大型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商業性質的屋頂農場,它是一種集中的管理與運營模式;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則是景觀設計師與建筑師密切合作,給人們提供戶外學習與實踐的一個公共場所,是一個集生產、藝術、生態及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屋頂綠化形式。以上三個案例從設計理念到技術措施有其相似與不同的地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屋頂農業景觀解決城市化問題的可行性,引發了我們對新型城市綠化從形式到功能的反思:在設計中除了考慮其所帶來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同時,應當更多的將其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景觀,賦予更多的綜合功能,包括用來加強城市與社區內部間的聯系,緩和社會矛盾建立和諧的人居環境等。在城市居民對可持續生活的訴求下,實現對未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規劃與設計,從設計以人為本的視角,回歸設計的本源。

4.對我國發展屋頂農業景觀的借鑒意義

據估計,世界城市人口到2025年將達到55億,其中80%將居住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心。隨著土地稀缺、能源匱乏、糧食危機、食品安全等城市問題愈演愈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此外,我國近年來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失業和過早退休常常意味著被排除在社會生活之外。屋頂農業景觀的理念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地域性特征,屋頂農業景觀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有效緩解當前社會問題的手段。相較于傳統的農業景觀,節約城市用地,發揮景觀生態性的同時,它能有效地發揮城市失落人群對社會的責任感與熱情,讓他們幫助建設與管理城市中的灰空間,美化城市的同時他們也將從對社會的貢獻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也能用一種積極的方式提供給小孩們一個體驗自然的課外學習場所;促進了城市社區鄰里間的交往,緩解城市生活壓力,也給一部分失業人群帶來就業機會等有效補償;此外,當國家面臨比較嚴重的經濟問題時,它能起到重要作用。

我國要真正實現城市屋頂農業景觀的構想,還要解決當前設計中可能面臨的幾個問題:一,需要政府相對成熟和完善的資金和相關政策支持。二,提升我國屋頂農業施工技術和材料的成熟度。三,建立一些非營利組織的慈善機構。四,需要打破農田與城市對立的傳統觀念。

5.結論

農業曾是帶領人類從野蠻時代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推動力。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農業在人類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比重開始下降。城市社會的到來,特別是體驗經濟的興起,給農業地位的提升帶來了新的契機。屋頂農業景觀在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它不是一個能夠徹底解決城市化問題的方法,應理性地將其看成是一種有效的緩解手段,縱觀西方園林的發展歷程,屋頂農業景觀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結合城市發展現狀和城市居民的需求,不斷發展出新的模式。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從一個社會改良者的角度來看城市公共綠地的發展,有什么樣的社會需求就會有什么樣的設計。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如今, 一些公共候車亭的設計并不能滿足人們更多的需求, 滿足城市環境的需求, 只是簡單的公共候車亭的基本功能, 只是象征人們等車的空間的標識, 這樣就忽略了公共候車亭的滿足人們情感需求, 象征這個城市面貌的重要作用, 如何設計出一個在造型形態既能滿足其功能又具有一定的審美感, 是設計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使公共候車亭很好的與城市融合在一起, 同時又滿足人們對于候車亭的需求。

公共候車亭, 何謂“公共”, 公共也就是說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 其接觸的人較多, 接觸的人群并不單一, 因此對于公共候車亭的設計也不能過于單一。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與公共性要求其配套設施也要具有開放性和公共性的特點, 要靈活的對空間進行規劃, 營造一個充滿情感性的空間, 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提升城市的環境品質。

公共候車亭的使用者有老年人、青年人、中年人、小孩等, 每天接觸的年齡階段的人不盡相同, 那么每個年齡階段的人的特性也是不同的。如果空間沒有太大的局限, 可以在候車亭的設計上分不同的區域, 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區域不一樣, 相應的設計的造型功能也不同, 對于老年人因為其腿腳不太便利, 可以在老年人的候車區域多設置些座位供老人使用, 在色彩的應用上可以選些穩重不要過于張揚的顏色。青年人或中年人站立的空間可以加大, 因為中年人或者青年人上班上學的較多, 等候區設置太多座位也不能滿足人多量大的現狀, 反而過多的座位會占據太多的空間, 可以多設置相應的站立區容納更多的人, 色彩的應用上可以加些亮色, 學習工作勞累了看些亮麗的色彩可以提提神。對于小孩的區域設計, 因為小孩比較調皮, 好奇心也是比較強的, 但等候公共汽車如果消耗時間過長的話會產生反感的心理, 因此在小孩等候的區域可以設置一些小孩比較感興趣的活動項目, 或者雕刻繪畫一些卡通形象,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吸引他的注意力, 這樣就避免小孩因等候過長時間而產生耍鬧的行為, 色彩的應用上增加些趣味的卡通性的色彩, 這樣公共候車亭也有一定的趣味性。無論是老年區、中青年區還是小孩區的設計規劃雖然都具有自己的特性, 但也要符合這個環境的公共候車亭的整體性, 也就是說特性是包含于整體性當中的。

公共候車亭是城市的公共設施, 不僅可以供人們使用, 為人們提供便利, 同時能夠對城市的環境與風貌起到重要的作用, 使城市的使用功能更加的完善, 是城市形象的一道風景色。能體現一個城市的生活水平, 人們的生活質量, 情感性的公共服務設施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優秀的公共候車亭設計不僅具有實用性, 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觀賞性。例如日本的以水果為主題的公共候車亭的設計, 許多公共候車亭有不同類型的水果的造型, 加上水果亮麗的色彩, 為整個城市增添了一筆亮麗的風景色, 可愛的候車亭滿足了人們等車所在空間的基本的功能, 同時減少人們在等車時產生的焦慮的心情, 煩躁的情緒, 既有實用功能又有觀賞功能。

公共候車亭在功能設計上可以拓展一些便利的功能要素, 如報刊亭、環保廁所、取款機等等, 這樣人們在等車的時間可以看看報, 周圍無廁所可以應急, 取款機也為人們取款提供了便利, 這樣多功能的公共候車廳的設計不僅具有候車亭供人們等候公共汽車的基本功能, 同時拓展的其他功能要素也為人們提供了便利, 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利用同樣的占地空間, 設計規劃更多功能的設施, 不僅可以規整城市中過于零碎的設施, 同樣可以節約空間, 避免造成空間的浪費, 整個城市會具有一定的規整性、整體性。

公共候車亭的設計要滿足當地的區域文化特征, 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及文化, 根據當地的城市的文化進行公共候車亭的造型形態的規劃設計, 不僅能夠象征城市的形象, 同時能夠對城市的文化起到一定的宣傳性作用。例如中國的南方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地區, 一些地區在公共候車亭的設計上以傳統性為出發點, 做了傳統的系列設計, 不僅能夠讓當地的居民感到驕傲與自豪, 同時能夠象征本地區的形象, 游客們對其印象更加深刻, 對于本國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宣傳作用。因此公共候車亭的設計要與城市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 要根據當地的特色進行設計規劃, 反應所處城市的地域特征, 城市風貌。

公共候車亭的設計規劃要根據人們的需求, 有需求才有設計, 如果人們并不需求, 過多的設計反而是畫蛇添足。所以對于不同地區不同的實用性與審美性需求是設計者在設計前需要調查的。

公共候車亭的設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無論什么樣的設計形態都要滿足人們對于候車亭基本的候車、休息、安全的功能, 同時不能忽視一些特殊群體的需求, 如老人、小孩、孕婦、殘疾人等等。多一點關注多一點人性化的理念會讓整個候車空間更加的舒適, 人們的情感需求會有更大的滿足, 生活質量會有更大的提升, 城市的形象也會有所改善。

總之, 城市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地帶, 城市公共設施是連接人與城市間的紐帶。公共候車亭設施的設計發展對于整個城市起著重要的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設計規劃好公共候車亭既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 也代表了城市的形象與風貌, 對于人們的生活質量、城市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城市是人們日常生活和活動的空間, 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衣食住行等都在此空間進行, 那么城市的環境要配有相應的設施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日常出行有許多種交通工具, 例如公共汽車是人們出行普遍選用的, 既環保又安全。那么公共汽車的配套設施公共候車亭扮演著人與公交車關系的重要媒介, 公共候車亭也由最初的遮風擋雨遮光的基本功能日漸改善, 其設計的形態不僅具有一定的實用性與功能性, 同時兼具審美功能, 滿足人們的情感性需求。

關鍵詞:城市,公共候車亭,設計,功能性

參考文獻

[1] 楊小軍.環境設施設計與運用[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2]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2.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現代城市居住區為滿足人們定居生活需要的空間地理單位。廣義稱居住社區、社團。城市社會學家西蒙·戈特查爾克將現今城市社會所存在的社區分為四個類別, 分別定義為“生長的社區”。典型的“生長的社區”, 是工業革命前“鄉土社會”它包括了社區體系中的血緣和地緣的雙重屬性, 有較強的社會凝合力, 在上述幾類社區類型中, “設計的社區”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最為常見?,F代城市居住社區規劃設計的最首要的目標之一, 在于加強社區的認同感與社會凝聚力。因此, 在設計的社區, 唯一能夠強化社區作用的社會網絡是其共同擁有的居住社區環境。雖然, 通過對社區環境規劃設計尚不能確保真實意義上的社區的浮現, 但運用空間形態的手段來促進人們的交往、交流和認同, 是促成社區建設目標的重要方法, 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的設計, 在促進人們的交往、交流和認同, 是促成社區建設目標的重要方法。城市居住區公共空間的設計, 在促進社區建設以及形成環境的個性特點方面, 重要的手法應包括以下幾點。

(1) 重塑社區感:社區感是物質一社會環境為載體所組成的一種集體心理環境意象, 它反映了使用者的歸屬感, 心理認同感等社會心理的需要。環境設計的感染力量其前題因素是使用者對環境的認知評價。在居住小區和鄰里單元這一級。在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加強社區感的手法應包括: (1) 努力塑造反映社團向心凝聚力空間, 環境的整體個性意象、領域感; (2) 環境設計的組成要素, 要反映出為使用者所熟知的社區環境的符號以及傳統文脈因素; (3) 要創造出高品質的物質空間環境。

(2) 促進交往:交往是促進居住區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條件。加強居民社會交往包括提供良好的景觀條件, 供人們休息、交流、談天的場所及環境設施, 環境場所的向心、圍合。

(3) 復合空間環境的創造:有機融入自然環境因素, 創造豐富多變的景觀, 供人散步、游憩的小路、開放空間有利于形成安全祥和的鄰里社區氣氛, 為休閑、交往活動創造條件。點、線、面多路綠地組織手法應該相互結合運用, 組織多層次的綠色空間環境。

2 城市中心公共空間設計

(1) 中心CBD空間:中心CBD, 商務區, 為城市第三產業的高密度地區。城市地理學家B.貝里曾指出三種因素的影響, 城市職能的分化, 布局控制及交通因素。城市中心區CBD一般為高層辦公建筑比較集中分布的區域, 它們的產生及風格化, 印證了當代城市設計者對于城市的開發模式及設計的風格、式樣的認識理解。在認知城市中心區CBD建設環境組織模式與特點, 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多種內、外因素相互影響下產生的, 因城市的CBD區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產生的問題, 如缺少合理的外部空間秩序, 環境景觀過度冷漠和缺少情境與活力, 用地缺少多樣性及靈活性, 以及各類生態環境質量的控制問題等等, 城市中心區CBD要尊重城市發展的個性、尊重使用者的行為活動, 重塑富有活力與城市生活特色的中心區外部空間環境。 (1) 高層區的外部空間應妥善處理交通流線與相對靜態的生活、行為活動的關系, 應能更多開辟出富的城市生活特征、文化象征意義的市民以共活動空間。 (2) 混合土地利用, 塑造步行者活動網絡。 (3) 擴大外部空間, 同時為消除垂直感會給使用者心理帶來的壓抑感, 塑造立體聯系流通有秩的新型環境景觀形象。

(2) 零售購物空間的組織設計:與城市的購物設施相聯的街道、廣場空間則城市生活最為繁忙, 以及在功能復合、行為活動模式呈現現豐富多樣性的空間場所, 構成內部購物空間使用上的戶外沿伸。作為購物綜合用途的城市公共空間, 客觀存在的規劃設計手法包括: (1) 創造步行化的空間, 形成滿足人們的安全、社會交往、休息等多功能場所; (2) 提供多功能、能遮風避雨, 又能保持購物街區原有自然特性的公共空間; (3) 轉達城市購物空間所需的情境意境, 適度引進自然環境要素, 創造良好景觀質量的空間。

(3) 城市廣場的規劃設計:城市中心廣場, 成為城市里供集會、舉行節日慶典等各類大型公共性活動以及使用者游憩、交往的空間。市民廣場通常與城市中重要的城市建筑相配合, 構成一個城市政治、社會及文化中心的空間。 (1) 要塑造出鮮明的場所感, 集中反映城市文化的特色, 城市的文明傳統;應能反映出城市居民的城市歸屬意識與自豪相關的環境蘊意及新美學形式特點; (2) 結合綠化美化及環境小品的設計組成多種功能相融合的行為場所; (3) 從環境整體設計入手塑造具有具確的向心圍合、界面連續的三維空間整體, 以及創造出豐富、適宜的環境藝術氣氛及環境形象; (4) 注意軟質景觀及硬質景觀的相互配合, 釀成場所的開放感以此為榮及活力。

3 城市開放空間設計

以自然因素為主基調城市的開放空間, 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及多樣性的生活方式, 美化城市的環境具有突出的價值, 為當代城市建設所充分認識。

(1) 綜合性公共公園、郊區公園的設計問題:游歷于閑適、牽情的天然野趣之中, 是當代城市人于緊張、忙碌之余的最好回酬。而在現代城市, 缺少天然趣味的公共公園、郊外公園, 不能不令人產生極大的缺憾。我們的城市應該多擁有一些能夠促進人們接觸自然、滿足人們集體性、公眾性的大眾娛樂文化要求的公共環境, 以滿足人們渴望健康、閑適和悅慕自然的審美心理需求。因此, 城市發展應該十分重視運用自然環境作為母題的城市公共園林規劃開發和建設。

(2) 開放空間和城市生態環境:開放空間構成了城市環境組織型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意義應該在于改進城市的生態, 創造具有生態美學的自然環境景觀。運用生態環境系統的概念來更新城市規劃設計、開放空間設計概念構成了設計領域的一場革新, 一種新的發燕尾服觀的挑戰, 需要職業工作進出應答。

(3) 景園藝術設計問題: (1) 多樣化的環境景觀。景園無論大小, 多樣性構成了景園質量要求的基本原則之一對各類自然環境要素進行最大限度的配合, 能給人帶來最大限度的愉悅與興致, 同時增加了人們活動的多選擇性。 (2) 組織景園藝術。關于景園藝術在東西方各有分野, 原因在宇宙觀、申美觀及各自文化土壤不同。伴隨著文化的交流, 這種分野正在日趨縮小;新變化疆域的交錯、共融亦為景園藝術創造提出了一個新的繼承和創造的問題。人的審美經驗以及創造出能給人們帶來最佳的藝術感染力的景園藝術作品是景園藝術創造的根基;景園藝術應以滿足和充實當代人生活質量提高為目標, 塑造出更加富于藝術感染力的城市開放空間。 (3) 天然諧趣的景園設計?,F實生活里, 人們不僅僅需要典雅, 亦需要不拘一格、疏闊與灑脫。大自然的開工神斧是景園設計重要資源。規劃師、建筑師在塑造城市空間的過程中, 應該為廣大的使用者設計出更多有趣味的特色天然景園, 豐富城市人民的生活。

4 結語

公共空間是城市人共同擁有的外部環境, 是城市規劃與設計, 建筑構思創作的重要的源泉之一。合理規劃一座城市的公共環境組成部分, 無疑正在成為新世紀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性問題。

摘要: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 如何才能合理規劃城市公共空間是規劃師為新世紀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戰略性問題。為此, 本文作者就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手段進行了初步探討供同行參考。

上一篇:建筑節能技術下一篇:品牌包裝設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