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校雙語教學論文范文

2024-03-10

高校雙語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1 關于雙語教育和雙語教學的界定

廣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兩種語言的教育, 而狹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教授教學物理、化學、歷史等學科。

雙語教學指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 其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1]相比較而言, 我國目前的雙語教學比較符合狹義雙語教育的界定。

因此, 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學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采用外語 (英語) 傳授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非語言學科的教學。”[2]

2 美、加、新雙語教育的特點分析

2.1 目的方面

美國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是同化。早在1917年, 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就號召說:“我們必須擁有旗幟, 但只擁有一面旗幟, 我們必須擁有語言, 但只擁有一種語言。”在這樣的國家政策指導下的過渡性雙語教育只是確保受教育者在第二語言過渡的學習過程中, 保持其母語文化, 逐步用第二語言代替母語, 最終同化受教育者。[3]

加拿大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則是多元文化認同。其開展雙語教育的宗旨是為了使每一個接受教育者的第二語言都得到發展, 最終尋求民族和諧共處、文化認同、社會穩定等社會和政治的結果。[4]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是讓每一個孩子熟練掌握英語和母語, 母語可以是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 以便最大限度地發展他們的能力。英語用于商業、科技和管理, 母語用于以傳承文化。因此, 新加坡實施雙語教育目的主要有:促進各民族溝通整合, 使多元種族的新加坡社會保持統一;促進國家認同, 增強國家意識, 促成單一族國的統一和建立;加強中西方聯系。[5]

2.2 政策環境方面

美國政府為解決母語為非英語移民的孩子問題, 于1968年頒布了《雙語教育原則草案》, 之后, 經過了七次立法修正, 使移民孩子從小學階段開始, 逐步地開展英語教學, 并最終融入美國主流社會。[3]

加拿大政府為了解決民族團結問題, 通過雙語教育加強英、法兩種文化和語言溝通。之后, 又以法律形式強調, 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 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強調每個公民都享有使用任何一種官方語言和接受任何一種官方語言提供服務的個人語言權利。[6]

新加坡政府對雙語教育政策進行五次修訂, 1987年做出了所有學校必須采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并同時保留母語學習的規定。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來教學, 官方規定的“母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作為第二語言來教學。這意味著英語是教學用語, 而母語則是主要的語言學習課程。[7]

2.3 教學模式方面

美、加、新所采取的雙語教育模式都是與其國家雙語教育目的相一致的。

美式結構浸入模式, 又稱沉浸式, 此種模式是補充性的, 指將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少數學生納入正常的說英語的課堂, 讓學生浸潤在英語的環境中。[8]簡單描述為:第一, 導入階段。教師用英語指導, 用其母語進行說明。第二, 沉浸階段。用英語教學科內容, 用學科內容教英語。第三, 融入階段。學生們一旦熟練運用英語則納入只講英語課堂。[9]

加式法語浸入模式, 指大多數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或者少數語言者浸身于法語的學習環境中。[9]加拿大的雙語教育計劃分為四個階段, 簡單描述為:第一階段, 稱為“完全沉浸階段”。要求聽、說、讀、寫使用法語。第二階段, 稱為“部分沉浸階段”, 英語和法語作為教學語言使用比例有所差異。第三階段, 稱為“法語鞏固階段”, 允許學生選修部分以法語為教學語言的科目。第四階段, 稱為“依托課程內容的語言教學法”。

新加坡是將雙語教育和分流教育結合, 是一種以英語為主, 兼顧其他語言教學的雙語教育。小學分為基礎和定向兩個階段。四年級末舉行分流考試后進入定向階段, 學生可自行選擇修讀三種語言源流課程中的一種。定向階段的六年級期末, 所有學生都參加小學畢業考試, 合格者進入中學階段, 根據考試成績和學生的語言能力與興趣, 學生進入三種課程學習, 分為“特別雙語課程”、“快捷雙語課程”、“普通雙語課程”。而大學的教育媒介語以英語為主, 沒有第二語文課程。[5]

3 美、加、新雙語教育對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啟示

3.1 高校應有目的地、有計劃地實施雙語教學

美、加、新實施雙語教育都是結合自己國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 有針對性地制定了雙語教育政策, 這非常有利于雙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而我國還沒有制定完善的雙語教育政策, 而大多數高校也只是根據教育部的指示精神進行雙語教學的嘗試性工作。但目前為止, 關于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在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還有諸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協調和商榷。多數高校在還沒有完全弄清雙語教學的真正目的的時候, 就開始進行雙語教學工作。今后, 雙語教學有可能不會成為學校發展的亮點, 相反, 成為學校發展的瓶頸。

因此, 雙語教學的實施應本著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和適合自己的原則。

首先, 高校在實施雙語教學前應明確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開展雙語教學?如何開展雙語教學?開展雙語教學的優勢在那里?雙語教學對學校的未來發展有什么積極地意義?等問題。只有通過一系列的提問和追思, 才能確保雙語教學地開展是可持續的。

其次, 要認識到雙語教學的成功實施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美、加、新雙語教育的成功經驗來看, 雙語教育實施都經歷了幾十年, 甚至更長的時間, 也是走了大量的彎路后, 才逐步邁向成功的。所以, 為了雙語教學的長遠發展, 高校必須從上至下都保持著一種堅定的信念, 建立長遠規劃, 樹立遠景目標。

最后, 制定可行性的雙語教學計劃。通過詳盡地、分步驟地計劃, 可以將目標和規劃進行更加具體的分解, 使任務更加明確, 更容易實施, 更容易操作, 同時也更容易使學校和教師有更大的成就感, 從而為下一階段雙語教學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和理論基礎。

3.2 高校應積極地創造良好的雙語教學環境

美、加、新雙語教育成功實施的另一條原則就是良好的政策環境和語言環境。對于雙語教育的實施都制定了完備的相關政策, 同時對于雙語教師都進行了嚴格的培訓和遴選。

教育部對于雙語教學提出了指導精神和相關的指導意見, 這為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給予了政策支持和保障。而我國高校雙語教學主要是漢、英教學。因此, 英語環境就非常重要。而從實際情況來看, 各高校的雙語教師的英文水平參差不齊。只有少數雙語教師有著海歸背景或者出國深造的背景, 絕大多數雙語教師都是在通過不斷地自學來提高自己。這樣一種師資狀態, 無疑會使我國雙語教學的起點較低。

從學生角度而言, 學英語就是為了考試, 一旦考完四、六級, 英語的學習也就隨之淡化了, 而在聽、說練習方面就顯得更加欠缺, 所以學生語言環境的現狀也將成為雙語教學實施的瓶頸。

因此, 高校應積極培養英語基礎好, 專業知識深厚的教師作為雙語教學的主力軍, 應通過交流、學習、深造、培訓等多種方式進行培養, 讓其更快、更好地投入到雙語教學當中, 同時注重學生英語方面的培養, 從一進入大學開始, 就從課程角度, 強化英語學習;從教師角度, 強化聽說能力;從學生角度, 培養其自學能力。通過一系列的措施, 為雙語教學地開展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3.3 高校應實事求是地實施雙語教學

從美、加、新雙語教育的成功經驗來看, 他們實施雙語教育的模式及采取的措施都是與其制定的雙語教育的目標相適應的。

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在定義、目的、模式等方面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而學術界和理論界也眾說紛紜, 大多數高校也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雖然也有些成功經驗, 但是也不能被其他高校復制。

因此, 我國高校應本著從自身角度出發, 參考成功經驗, 借鑒成功模式, 實事求是地, 創新地開展雙語教學。根據高校特點, 在課程的開設、教師配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學生選擇等諸多方面深入探索和實踐。

在實施時, 應本著“一個原則, 一個支持”。“一個原則”是指一定要把雙語教學堅持進行下去, 而且始終堅信雙語教學對于學校今后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一個支持”是指來自于學校中、高層領導的支持和理解。

第一, 在教學模式上可以借鑒美、加雙語教育模式中的有益部分。從中、英結合授課到全英授課地分步驟過渡式實施, 這需要依靠滾動計劃原則。第一步, 可以只就專業詞匯使用英文;第二步, 將專業知識分解為簡單, 易懂的短語或句子進行講解;第三步, 在課堂中, 絕大多數時候, 教師使用英文進行專業知識講解, 讓學生們直接去感受和理解專業知識的表達, 而對特別難和生澀的詞匯, 可以加入漢語講解, 以便理解。

第二, 在雙語教學中, 可以借鑒新加坡雙語教育模式中的分流形式, 進行小班、分層次授課方式。首先, 采用小班授課, 有利于教師和同學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和互動, 同時也可以使教師更好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應和總體情況, 有針對性進行指導。其次, 分層次就是要將學生按照某種標準, 如學生的意愿、能力、成績等, 進行分班教學, 對于不同班級的同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同時也可以對不同層次的授課情況進行比較研究。最后, 小班、分層次授課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同學的學習知識的需求。

第三, 雙語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更加靈活??梢栽谡n堂上增加互動和交流的比重, 通過報告、討論、自行講授等方式從多角度來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興趣, 也能夠促使同學進行大量的預習和資料收集, 同時, 也可以使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以及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 以便今后更好地進行調整和改進。

摘要:隨著2001年教育部關于雙語教學的指示精神的確定, 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實施雙語教學, 但是實踐中在雙語教學的目的、環境、模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結合美、加、新雙語教育的成功經驗, 本文提出了我國高校應本著實事求是地原則, 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雙語教學并應積極地創造良好的雙語教學環境。

關鍵詞:雙語教育,雙語教學,啟示

參考文獻

[1] 朱浦.論上海中小學雙語教學實驗[J].課程.教材.教法, 2003 (6) :52~58.

[2] 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

[3] 王歡.美國過渡型雙語教育的得失分析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 2006 (3) :80~82.

[4] 袁平華.中國高校雙語教學與加拿大雙語教育之比較研究[J].高校探索, 2006 (5) :39~43.

[5] 白芳, 淦家輝.新加坡雙語教育與我國雙語教學之比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7, 6 (4) :131~133.

[6] 袁平華, 俞理明.加拿大雙語教育與中國雙語教學的可比性[J].中國大學教學, 2005 (11) :55~58.

[7] 李陽琇.新加坡、歐美的雙語 (多語) 教育——比較與語言學透析[J].比較教育研究, 2003 (6) :54~58.

[8] 張璐, 趙若英.國外雙語教學模式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 2003 (16) :26~27.

高校雙語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論述中泰高校體育教育的合作與交流,針對中泰兩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交流存在的問題,提出高校需正確認識體育的國際交流,了解中泰雙方體育教育思想、體制和教學模式的區別和優缺,根據學情差異應用體育教育模式;同時通過相應的內部心理調適措施和外部干預機制使學生適應異國文化,采取留學生“雙趨化”管理,減少合作交流中的摩擦和沖突,實現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獲得共贏。

【關鍵詞】中泰 高校 體育教育 合作 交流

隨著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中泰兩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對教育的需求也不斷擴大。2007年中泰兩國簽訂了《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定》,2009年簽訂了《教育合作協議》等協議,這些協議為兩國高校的合作辦學、學生交流學習、師資科研合作和各類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保障和指導意見。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的體育大國,不少項目競技水平高,體育設施先進,體育人才輩出,但在體育教育上,不少高校仍采用按部就班、過多強調技能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改革的新思想和方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泰國教育對外開放一百多年,有良好的教育發展基礎,大部分高校采用西方式的人才培養體系,按西方的標準去設置課程和培養人才,注重教育的國際化,但在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中也發現部分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大幅下降和能力不足等問題。為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實現資源共享,獲得共贏,中泰兩國的體育高校開始了交流合作的探索之路,體育教育作為體育院校的支撐性學科成了對外交流合作的首選領域。
一、中泰兩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交流存在的問題

中泰兩國體育教育雖有一定的共性,但有著體育思想文化上的根本區別,導致影響體育教育的有效因素相差甚大。近代西方文化席卷東南亞后,中國由于文化積淀較深,異域文化在對漢文化的沖擊過程中,逐漸被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文化改造、吸收,逐漸中國化。而泰國在西方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外來文化消融本土文化,形成了以佛教文化為社會的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國家民族的精神氣質、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除了社會文化、體育文化,受教學生整體有差異外,中泰兩國體育教育發展基礎和過程的差別,導致現行教育觀念,教學過程、教學的手段方法,評價手段也有較大不同。中泰兩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交流中存在以下的問題。

(一)跨文化的不適應。文化適應指的是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自然適應和融入的過程,是個體和群體到另外一個陌生的社會經歷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的跨文化適應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從留學生管理工作中發現,中泰體育教學專業學生適應跨文化的表現基本符合Oberg提出的跨文化適應U性曲線模式,會經歷蜜月期、文化休克期、調節期和適應期這四個階段。具體表現在,學生剛到國外學習初期,雖語言表達能力差,但有滿腔的熱情,對周圍的環境感到好奇,能敞開胸懷接收外部信息。對于體育類學生而言就是通過活躍參與體育運動來實現與環境的良性互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溝通障礙的積累,行為、價值方面的沖突,會讓學生產生壓力和焦慮,對異域文化產生排斥和抵制,表現為學習出勤率低,參與活動主動性下降,情緒低落,思念原文化和故土,詬病當地文化和當地人,潛意識減少與異文化社會的信息交換。由于語言的進步和自身的調整,留學生對文化的不適應后期會獲得改善,慢慢走進適應期。

在文化的適應上,眾多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德國心理學家Dieter Danckwort根據留學生的適應過程把文化適應劃分為觀光者階段、分辨糾葛階段、穩定適應階段和歸國前階段。但無論是哪個模式和過程,人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都會經歷一個跌落的沮喪期。如何針對學生的特點、文化的差異性來采取相應的內部心理調適措施和外部干預機制,以減輕和縮短這樣的一個文化休克期,讓學生盡快地調整,適應環境的要求,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從實踐來看,中泰體育學生在文化上的不適應主要為:中國學生對佛教教化、性文化的不理解,泰國學生對中國社會環境和社交文化的不適應。出國前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和跨文化培訓、條件篩選,出國后東道主國家學校對學生學習生活安排、學生個人自我調節、社會環境友好度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適應。

(二)學習上的困難和困惑。體育課程有豐富的肢體動作性語言,強調動作與語言的配合,情景性強,理論中傳授的語言在術科課程中得到實踐。所以課程對語言的依賴較其他理論課程低,有利于學生的外語學習,學習中學生遇到的語言障礙較小。

泰國高校的理論課堂授課形式靈活,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總結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以4課時的理論課堂為例,老師一般會用1個課時來講授課程的綱領內容并布置學生自主學習內容;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用2個課時來合作研究學習內容(時間不夠則利用課余時間);最后一個課時則是小組成員采用其認為合適的形式、手段、方式來闡述小組學習的內容和作業的完成情況,闡述不拘泥座位形式(席地而坐、圍圈坐、分散坐均可),不拘泥于媒介(用多媒體、黑板或是其他媒介均可),不拘泥表達方式(闡述、表演、演示均可)。老師在課堂中起承轉合,起拋磚引玉和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課堂顯得非常的多元和豐富。但這樣的課堂也存在課堂紀律散漫、人員隨意走動、嚴肅不夠等問題。小組學習一邊吃東西、一邊玩手機、一邊聊天的現象非常普遍,學習效率低,導致需要占用大量的課外學習時間才能完成作業。相對來說,國內授課內容較多且較系統,課堂學習要求紀律性強,受到原有學習方式、本地思維的影響,前往泰國學習交流的中國學生會明顯感覺課堂授課內容少,同時由于語言的障礙,通過閱讀資料獲得知識的能力有限,難以通過自學理解學科的難點,從而陷入認為學不到知識的彷徨困境中,不能充分享受自由快樂的學習方式。對于來華留學的體育學生來說也存在上述所說的同類問題。講究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

泰國中小學的體育課程上課隨意,老師對學生要求也不是特別嚴格,不會強迫學生學習和掌握技能,考核和注重的是學生課堂上學生是否討論和計劃,是否分工協作和相互幫助,實踐操作時間步驟的規范和科學性,客觀的結果和熟練程度,能否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器材回收和場地使用衛生,這樣的課堂授課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泰國高校體育師范類專業要求學生除掌握上述的教學理論和技能外,還要求學生學習涉及保健衛生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授課系統,考核學生是否了解理論,是否掌握動作的要領和技能,通過學習能否提高技能,能否順利地組織課堂教學。教學目標的差異,會直觀體現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在高校體育科目教學組織中,中國學生認為泰國老師運動理論和技能偏弱,從而忽略其他的教學優點。而泰國的學生覺得中國高校教學系統,技能獲得提升,活動強度大,但體育教內容學相對單一。中國學生和泰國留學生之間都要經歷一個原有觀念和習慣的調試過程,通過換位思考,看到不同教育體制的優缺,能根據學情的特點,選用合適的體育教育模式。
二、對高校開展體育教育交流的建議

(一)跨文化現象的應對??缥幕F象的存在,是留學生國外學習和生活的一個坎。從相關的跨文化適應模型來看,開展教育合作的院校需做好學生出國前的準備并協助其在東道主國家的適應。出國前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和跨文化培訓,建立篩選程序,給學生設置適當的心理預期,這些充分的行前準備工作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自我調節以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生活。了解學生的民族特性、原文化、行為方式,換位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關心學生,組建學生語言學習的“一對一”語言幫助伙伴,搭建學生對外交流的平臺,通過各類活動和運動增進學生融入學校的生活,以減輕留學生的不適應。加強學生對異國文化的學習,從表象來分析其內在蘊含的文化,達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減少跨文化交流中學生內心對異域文化的抵制,防止“接觸性文化疲勞”和文化休克。

(二)留學生“雙趨化”管理。在體育教育專業上,不同國家的學生身體素質、思維模式,社會價值觀,包括以后教育面向的對象都有較大的差異,對于尚未成熟的留學生教育和留學生交流項目,趨同化管理會產生眾多矛盾。如學校根據學生的特殊情況來設置相應的課程、管理和服務,在校園中造就留學生和本校學生的相互隔離,亦不利于學生的優勢互補、共同成長。所以既要考慮到文化的多元性、情況的特殊性,又要顧慮到學生的學習成長,意味著在教學、教育方向上要趨同于本地學生,在學習、生活、服務和管理上某些方面需有個性化的安排以促進學生的適應,減少學習、生活中的摩擦。

(三)正確認識體育國際教育。隨著中國跟東盟各國聯系越來越緊密,更多的方面會有滲透和交融,體育教育亦不例外,它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它將會向周邊國家、向世界開放,它的國際化不僅意味著了解國外體育、體育教育和體育文化,更要知曉這些因素如何融進國民的生活中,促進國民身心的發展和社會和諧。體育教學受教師因素、學生因素、教學內容、體育教學環境、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自然條件因素的影響,同時它根植于社會活動和社會文化,離不開它所處的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所以對于教育者和學生來說,如何看待、借鑒和學習不同國家的體育教育,如何通過文化融合和適應來減少摩擦和沖突,適應不同內在和外在的學習形式,最終實現學為所用,這是中泰體育教育的從教者、學習者應深入分析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郭旭霞,王艷瓊,郭偉杰.泰國孔子學院的體育傳播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6)

[2]陳正.留學生教育的跨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G]//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

[3]程立新.高校體育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胡永紅.有效體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雷 君(1983—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體育高等??茖W校,研究方向:國際教育與交流、東盟體育、體育旅游。

(責編 盧 雯)

高校雙語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教育部已于2001年公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明確要求高校要積極開展雙語教學。本文結合筆者在集美大學會計本科雙語 (英文和母語) 教學情況和自身經歷, 試對雙語教學的現狀、模式、困惑等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

1 會計本科展開雙語教學的意義

1.1 經濟全球化, 世界經濟一體化,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需要

縱觀當今世界, 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國際資本市場, 跨國并購和戰略聯盟的發展, 使資本, 勞務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會計信息作為公共信息資源和國際通用商業語言, 其相互可比, 真實公允, 對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發展, 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1]。中國正是通過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實現和國際社會的財務報告相互認可, 使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成本能夠得到節約。會計本科展開雙語教學, 正是適應了當前和未來會計專業人才這方面的需求。

1.2 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特點的內在要求

會計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 專門核算復雜的經濟現象, 揭示出變化和實質。會計的專業知識, 無論是基礎階段的《會計學原理》, 還是高級階段的《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 都具有國際共同性。一直以來, 國內的基礎階段的會計教材都以文字表述為主, 常常糾結于晦澀的概念與定義, 對于沒有任何會計基礎知識的本科生初學者而言, 用此類教材學習會計實在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會計的興趣和理解, 而此類英文原版教材往往通俗易懂, 配以大量圖表輔助理解, 同時結合身邊例子, 容易讓初學者產生探究會計的欲望。而在高級階段的課程中, 國內教材常常直接翻譯或編譯西方教材, 因為發達的西方經濟為其提供了豐富的案例, 此時為何不嘗試直接開展雙語教學, 這樣不僅學生可以直接閱讀作者原著, 同時還能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1.3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需要

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自身素質要求很高:不僅對會計專業知識要非常熟悉, 具備流暢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 而且教師自身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實踐運用也大有裨益。因此, 教師如果有更多機會從事雙語教學, 自身相關的素質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通常對一門雙語課教學的熟練掌握需要課前對相關原版教材有兩到三遍的預讀, 包括對習題的理解, 這無形中鍛煉了教師的英文閱讀水平, 上課時與學生的英文溝通中也會鍛煉教師的口語表達, 同時由于熟悉專業知識的英文表述和英文思維, 教師能夠在科研時直接閱讀相關課題的西方前沿文獻, 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

1.4 提高學生素質, 創造就業特色的需求

雙語教學要求學生直接接觸英文原版教材, 而且授課語言以英文講授為主, 中文解釋為輔, 學生可以通過雙語課堂提高專業知識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 一種語言就代表了一種思維方式, 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為長期使用中文專業教材, 習慣于中式思維的學生提供了理解另一種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的機會, 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也為將來工作中學生能夠與不同國籍的專業人士自如溝通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這無形中也形成了學生的就業特色。同時由于對專業詞匯的熟悉, 學生在寫畢業論文的時候能熟練運用準確的英文關鍵詞搜索世界上相關領域的文章, 避免閉門造車。

2 會計本科雙語教學的現狀

2.1 雙語教學概念和培養目的認識模糊

對雙語教學概念認識不夠清晰, 當前的雙語教學存在兩個極端:單純的英文教學或單純的專業中文教學。由于教材是英文原版, 不夠充分的課時或教師自身薄弱的專業水平讓雙語課的教學類似公共英語的教學, 教師在課堂上單純翻譯原版教材[2], 學生也無法獲得對專業知識的深入理解。同時, 雙語教學還存在另一種極端。教師把原版教材放置一邊, 上課講授自己的中文專業知識體系, 這樣的教學就失去了雙語教學原本的意義, 學生的素質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提高。

另一方面, 由于社會經驗的缺乏和視野的局限, 教師對雙語教學培養目的認識模糊, 無法真正認識到社會上對雙語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 從而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投入程度和教學效果。

2.2 缺乏真正合格的雙語教師

雙語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對教師的要求也應有所不同。但是當前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主要由兩種類型構成:一種是教英語的教師現學現賣, 由于無法對專業知識進行深入的講解, 這樣導致課堂上只能對原版教材直接翻譯;另一種教師是一直從事中文專業知識的教學, 英文已經很久沒用了, 由于無法真正理解原版教材的編寫思路和表述方式, 教師在課堂上索性把原版教材放置一旁, 直接用中文教授相關專業知識。另一方面, 原版教材源自發達西方經濟的實踐總結, 教師缺乏一定社會實踐經驗和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及時關注, 也無法對原版教材的講述內容充分理解, 課堂上也只能簡單地照本宣科。當然, 教師單調守舊的教學方式也無法保證雙語教學的效果。

2.3 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

目前的雙語教學有兩種開課方式:針對整個專業開設某一門雙語課程, 或在同一專業中選擇優秀的學生專門組成一個小班系統設置雙語課程。在第一種情況下, 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尤其是英語水平相差很多, 導致班里的好學生想學卻學不到更多內容, 而程度較差的學生干脆放棄, 有的同學甚至連補考也過不了, 這樣的雙語教學進行起來比較困難。在第二種情況下, 一個班的學生人數40個左右, 程度相差不多, 對知識的渴求和教學效果的預期也比較一致, 這樣的雙語教學效果比較明顯。當然, 專門成立小班會增加教務工作的工作量。

2.4 學校鼓勵政策不足, 或無法真正落到實處

學生就業難的現象逐漸讓學校認識到:學生的培養要更緊密地和社會需求結合, 同時也意識到雙語教學是培養本校畢業生特色的一個好途徑。但真正落實到鼓勵政策上卻非常“吝嗇”, 比如不肯花經費培養雙語教師, 無視原版教材價格較高的現實, 或因為領導本身無雙語教學經歷, 無法體會其在備課上課的工作量上比單純中文教學大得多的事實, 沒有經費上的支持或課時津貼的肯定, 或即使有這方面的政策也只是流于形式。

3 會計本科雙語教學的建議

3.1 明確雙語教學的概念和培養目的

雙語教學具體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教學語言包括英語和漢語 (英文授課的比例不小于50%, 中文主要用于解釋英文專業詞匯和較難理解的英文表達) , 考試采用英文出卷和答題。所以學科知識的獲得是主要目的, 同時也給學生創造了學習和使用第二語言的環境。主次不分而走入雙語教學的誤區, 又由此否認雙語教學的意義, 這都是不可取的。

雙語教學的培養目的是既有會計專業背景, 又熟悉國際會計慣例, 根據交流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 在兩種語言環境之間選擇最合適的交流和溝通方式。這樣人才的雙語優勢也許在剛就業時并非特別明顯, 因為缺乏社會經驗讓他們無法獲得較高的工作平臺。但在工作一定時間后, 這類有雙語技能, 又有一定專業經驗的學生就會發現他們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更廣闊。筆者在當教師之前, 曾經在投行工作一段時間, 深有體會。社會上的會計人才的確很多, 投行卻遭遇了人才尷尬:會計經驗豐富的人英文水平又不行, 英文水平很高的人對會計專業知識卻無法真正理解。

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雙語教學的概念, 看到了其迫切的社會需求, 雙語教學才能被順利推進。

3.2 培養合格的雙語教學教師

由于雙語教學的特殊性, 雙語教師須具備的素質也較高。首先必須有扎實的專業基礎, 其次對專業知識的英文聽說讀寫很流暢, 同時還應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時時了解世界經濟形式的自我要求。所以, 培養雙語教師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F有雙語教師應針對自身的欠缺有針對性的提高, 同時學校也應提供更多的學習交流機會, 讓雙語教師能夠在對內對外的交流中更清晰地認識和提高自己。

3.3 建立雙語特色班, 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

從筆者的雙語教學經歷來看, 成立雙語教學特色班是保證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集美大學目前就開設了這樣一個雙語教學特色班, 學生自愿報名后經過選擇, 成立40人左右的小班, 進行一定中文會計基礎課的教學, 同時適度插入ACCA相關課程的雙語教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學習的步驟也比較協調, 效果也令人滿意。同時, 要求學生進行一些知名財經網站最新文章的翻譯, 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 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還開闊了視野。

如果實在無法開設特色小班, 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選用不同難度的雙語教材變得尤為重要。筆者曾經同時對二本和三本的學生進行雙語教學, 對二本的學生選擇北大出版社引進的美國大學會計本科的教材, 而三本的學生選擇經過重新編排甚至改寫過的教材, 這樣嘗試的效果不錯。

3.4 加大鼓勵雙語教學的政策力度并有效執行

學校制定能鼓勵雙語教學的政策并有效執行, 對推進雙語教學的蓬勃發展很重要。以集美大學為例:學校對采用雙語教學的本科課程, 每門課程一次性給予提供5000元的經費支持;在課時津貼方面, 對承擔本科雙語教學課程的教師, 其教學工作量按開新課的標準計算, 并在每學期課程教學結束后給予適當的課酬補貼, 即以教學對象60人 (含60人以內) 為基數, 每學分補貼500元, 每增加30人, 系數增加0.1。目前已經有四五十門不同專業的雙語課程獲得經費支持, 在會計專業已經開設8門左右的雙語課程, 成立了雙語特色教學班。

摘要: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的提高, 急需大批有會計專業背景, 又熟悉國際慣例, 能流利運用外語進行專業方面交流和溝通的高層次會計人才, 在高校展開雙語教學就成為培養此類人才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筆者在集美大學會計本科雙語教學情況和自身經歷, 試對雙語教學的現狀、模式、困惑等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雙語教學,會計本科,培養目的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M].人民出版社, 2007:1~10.

高校雙語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我國的雙語教學研究起源于20個世紀80年代, 但那時的研究基本局限在少數民族語和漢語研究領域。真正的高校英漢雙語教學研究發端于本世紀初, 繼教育部2001年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 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出臺后才逐漸興起來的。教育部在該文件中提出“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 即“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戰, 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 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 更要先行一步, 力爭3年內, 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設課程的5%~10%。暫不具備直接用外語講授條件的學校、專業, 可以對部分課程先實行外語教材、中文授課, 分步到位。”在此精神的指導下, 我國大學的雙語教學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許多學校都相繼進行了雙語教學的實踐。根據中國知網統計數據, 1979~2008年, 涉及關鍵字“雙語教學”的文章共4328篇;2001~2008年, 涉及關鍵字“雙語教學”的文章共4069篇。以上兩組數據也驗證了絕大多數的“雙語教學”文章 (94%) 發表年份在2001~2008年之間。

2 定義、模式與理論

首先, 在國內研究中把“雙語教學” (biling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等同于“雙語教育” (bilingual education) 是一個基本事實, 在本綜述涉及的相關文章中絕大多數使用的是“雙語教學”, 只有少數研究者使用“雙語教育”。盡管有部分學者對二者做了概念區分, “雙語教學”概念及其內涵在國內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 本文也不對二者做細致劃分。

《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對“雙語教育 (學) ”的定義是: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在我國雙語教學有兩種版本, 一種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民族語言和漢語普通話雙語教學, 另一種是目前國內以高校為引領的外語 (主要指英語) 漢語雙語教學。值得一提的是, 有學者將前者描述為“不可或缺的傳統雙語教學”, 后者為“帶有時代特征的中外語 (尤指英語) 雙語教學” (葉新, 2003) 。

雙語教學模式是有關雙語教學的核

心問題。王宗炎先生在《英漢應用語言學詞典》中給出了簡潔明了的劃分: (1) 在某些特種學校里, 不用母語而另選一種語言作為教學用語, 這種做法稱為沉浸式教學; (2) 學生初進學校時, 用母語授課, 但逐步過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學校規定的另一語言教學, 這種做法稱為維持性雙語教學; (3) 學生剛進校時, 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教學, 后來轉為僅使用學校規定的另一語言教學, 這一做法稱為過渡性雙語教學”。我國目前的雙語教學屬于維持性雙語教學, 桂詩春先生將其描述為“在學校里使用非母語 (如英語) 作為教學語言, 其理念是掌握一門學科的同時, 又學到一種外語, 一箭雙雕。”

涉及雙語教學的理論主要包括: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雙語教學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有關二語習得的理論影響最大的當屬克拉申的“監控模式”, 尤其是其“可理解性輸入”的觀點, 在相當程度上揭示了二語習得的規律, 對雙語教學中第二語言的習得與教學有一定指導意義。在國外雙語教學理論中, 比較有影響力的包括柯林·貝克的雙語教育學模式、蘭伯特的態度與性向模式、加德納的“社會——教育模式”等。比如, 柯林·貝克的雙語教育模式表明, 雙語教育過程主要包括雙語輸入、雙語習得、雙語輸出和雙語語言背景四個變量。再如, 加德納的“社會——教育模式” (socioeducational model) 則從社會與文化背景角度構建了雙語教育的宏觀模式。

3 三大過程因素

學界普遍認為教師是雙語教學實施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雙語教師一方面要有廣博厚實的專業知識, 又要具備良好的外語知識和技能, 這的確有相當難度。教師因素可以說是雙語教學順利實施的前提。對此, 研究者們給出了諸多破解方案, 如開展雙語教師的培訓與選拔, 專業教師與ESP教師的合作, “請進來, 送出去”教師專兼職結合校際流動的方法, 同時選派優秀學科骨干出國進修等。

學生因素是事關雙語教學實施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從二語習得的角度來看, 學生因素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在學習者個人因素方面, 包括年齡、智力、語言能力、認知風格、性格、動機和態度等;在學習過程因素方面, 又包含原有知識、學習者策略兩大主要因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在雙語教學中應給予充分考慮和關注。例如, 就語言能力而言, 包含語音編碼能力、語法意識、語言學習的歸納演繹能力、記憶力等, 不同層次的語言能力可以基本預測學習者對語言特征的敏感性, 從而為雙語課學生的選拔提供一個相應的參照標準。

雙語教材是制約雙語教學的瓶頸。雙語教材涉及的問題主要有:銜接問題, 既包括國內國外銜接, 也包括我國大中小學教材體系一體化的銜接;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問題, 不同課程理念與學習觀念的差異, 思維方式的鴻溝, 師生與教材的磨合, 都勢必影響到教材的使用價值;原版教材的知識產權和費用等問題。概括來說, 教材應遵循內外兼顧、系統適用、師生共享、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完善。

4 研究的不足與建議

過去8年中對雙語教學研究的不足包括:對學生關注不夠, 以往研究提及最多的是師資問題;雙語教學對我國民族語言和文化可能會帶來一些沖擊和影響, 從而造成中華民族文化的遺失 (許克琪, 2004) ;以往研究缺少中國特色和跨學科視角, 目前對該領域的研究人員絕大多數集中在教育學背景的研究人員中, 外語專業背景的研究者應給予更多的關注;有關“雙語教學”的銜接問題, 筆者目前只搜索到五篇相關文章, 而且全是“橫”的方面, 即如何做好大學英語與雙語教學的銜接問題, 而對于研究如何銜接大中小學雙語教學的問題至今還是空白。

綜上所述, 在教育部相關文件的指引下, 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研究呈逐年升溫的態勢, 研究者們分別從各個視角進行了研究探討。今后相關領域的研究更應加強國外理論與實踐同我國實際結合, 外語學科與其它學科通力合作, 形成交叉優勢。研究對象要更多關注學生, 尤其是學生的二語習得因素。最后是要構建系統的雙語教學銜接工程, 即做好橫向銜接的同時, 要注意構筑大中小學雙語教學一體化的縱向銜接體系。

摘要:本文從研究背景、定義、模式、理論、過程因素以及不足等六個方面總結了我國雙語教學過去8年的研究成果。同時針對當前研究現狀, 提出了今后高校雙語教學研究的幾點建議:理論同實際相結合, 體現中國特色;外語學科與其他兄弟學科通力合作, 形成交叉優勢;研究對象要更多關注學生, 尤其是學生的二語習得因素;構筑大中小學縱向研究銜接體系。

關鍵詞:高校雙語教學,研究現狀,建議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2001.

[2] 葉新.雙語教學的實質及在現代中國的兩種現象[J].山東外語教學, 2003 (3) .

[3] 桂詩春.我的雙語教育[J].外國語, 2004 (1) .

高校雙語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目前, 越來越多的普通高校已經開展雙語教學。但是, 在雙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在不同程度地制約著我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發展。一般來說, 教學角度包含四個必不可少的要素, 即學生、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 從普通高校實施雙語教學的實踐來看, 制約雙語教學發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與學的矛盾。主要包含了學生英語水平低, 教師講授和學生接受不協調以及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 前兩個問題是當前雙語教學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分層次及雙語教學的內涵

1.1 分層次的內涵

所謂“分層次教學”, 是指在部分班級中, 按照學生某一方面基礎知識和水平的高低, 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 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進行不同的考核, 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種教學方法。

在1993年何東昌同志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第五次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談到“要貫徹分層次辦學的原則”, “分層次辦學, 是從我國實際出發, 發展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針”。在這里, 不是指分層次辦學, 而主要是指普通高校如何進行分層次的雙語教學。普通高校堅定不移地貫徹發展的要求, 結合自身辦學特點, 合理配置教學資源, 分階段、分層次對學生進行培養, 才能有效果、有效率地實施雙語教學工作。同時, 分層次培養管理體制是貫徹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意識的重要實踐, 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 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1]。

分層次雙語教學的主要特征包括適切性、層次性、動態性和公平性[2]。適切性是指分層教學要在認真分析學生資源的基礎上, 制定出與課程標準、課堂教學條件和學生經驗背景相適宜的目標, 從而增強了目標的可行性, 發揮了其對具體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層次性是指分層教學的課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差異, 首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可行性學習目標, 為了實現三個層次的學生達到各自應達到的目標, 在教學環節中進行分層預習、分層設問、分層練習、分層作業;動態性指在分層教學中, 學生所在的層次是上下浮動的相對平衡的狀態, 強調“適者生存, 不適者淘汰”的競爭原則, 督促并激勵學生自覺地學習、自覺地上進;公平性指在分層教學中學生享有學習機會均等, 學習過程公平和學習結果的公平, 全體學生都有學習的機會, 平等地享有課堂資源, 公平地參與課堂的互動, 獲得最佳的發展。

1.2 雙語教學的內涵

國外的雙語教育是一種教育制度和要求, 指按照一定目的的要求, 對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和體育等方面施以有影響的一種有計劃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廣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兩種語言的教育, 而狹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教授教學物理、化學、歷史等學科。

雙語教學指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 其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存在差異。[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兩種語言作為媒介, 尤其是以第二種語言作為教育媒介語, 使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 掌握并且提升外語能力, 而非通過語言課程來實現語言教學的目標。

因此, 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學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采用外語 (英語) 傳授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非語言學科的教學。”[4]

目前, 普通高校實施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在一定學科、內容范圍內用英語進行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 能用英文的專業表達更深層次地理解專業知識。

2 理論依據

2.1 個性差異理論

個性差異是指每個人在其生活實踐中, 經常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并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個性差異表現為學生的接受方式、學習能力、以及興趣、偏好等都是有區別的。個性差異決定了不同的學生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發展水平、發展層次都是有區別的。因此, 分層次教學過程中, 鼓勵發展學生個性和追求自我實現, 以學生為中心, 盡量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創造其潛能的發展。

2.2 效益最優化理論

該理論強調, 資源是稀缺的, 要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 注重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強調成本和收益二者之間的最優關系。因此, 分層次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資源和學生資源二者之間相互協作, 注重教與學的辨證關系, 從而實現效益最大化。衡量的標準就是效率和效果。對教學的各個環節、要素都進行優化, 在教學內容、教學速度和教學方法上都因人而異, 使之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實際學習的可能性。

3 普通高校分層次雙語教學的思考

根據個體差異性理論和效益最大化理論, 普通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 正確地認識學生現有發展水平和其潛在的發展可能, 合理組織教學, 使教學建立在學生通過一定程度努力可能達到的知識水平上, 并據此確定所傳授知識的廣度、深度、難度, 以促進每個學生都得到良好發展。

3.1 準確定位、科學規劃

雙語教學模式的產生, 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 它是一定社會需求的必然產物。普通高校實施雙語教學就不能夠脫離所處的環境以及可以利用的資源。因此, 對雙語教學提出過高的、過快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普通高校雙語教學要基于學校的環境, 包括在本地區的位置, 全國的位置, 同層次大學當中的位置, 同類型大學的位置等;還要認真考察各種可利用的資源, 包括社會資源、教師資源、學科資源、學術資源、學生資源等。同時還應該回答一系列的問題, 雙語教學的模式與學校的定位是否一致?與學校的發展是否一致?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是什么?能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什么益處, 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什么益處?教師資源如何?學生層次如何?是否設計了合理的規劃等?;诳茖W的調查和研究基礎上, 切實分析與把握基礎保障因素, 制訂雙語教學的規劃和實施方案, 分層次、多元化、漸進地展開實踐探索, 以點帶而, 扎實、有序地推廣, 這樣才能穩妥地取得實際效果[5]。

第一, 樹立正確的雙語教育觀念, 準確目標定位。普通高校的領導者首先要認識到雙語教學對于學校的未來發展作用如何, 認識到雙語教學需要特定的環境和資源, 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還都是處于起步階段, 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 從而制定一個長期的雙語教學的目標;然后, 再把這種思想貫穿給學校的師生, 并堅定方向, 給老師和學生以激勵和促進;最后, 根據學校的現有條件和資源以及未來遠景目標, 實施分層次、分階段的雙語教學模式, 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去制定科學以及詳細的規劃。

第二, 創造語言環境。普通高校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缺乏語言環境, 而語言環境是雙語教學的教與學過程中的橋梁和途徑。普通高校應從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兩個方面強化語言環境的培養, 為雙語教學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3.2 分層次、分階段、分專業

分層次雙語教學就是普通高校要針對同一年級的學生按照某種標準和考核模式進行分層次, 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外語情況、學習情況、接受能力以及教師的綜合能力, 同時還有學校輔助資源的基礎上, 對同學進行分層次的教學。深層次地研究學生是分層次教學的前提, 在制訂教學計劃、進行備課時, 應考慮到學生的多方面的差異, 全面分析學生所處的環境, 并將學生分為若干層次。在實踐中, 學生分層的做法包括顯性分層、隱性分層、學生自主定層三種基本類型。普通高校雙語教學分層次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學生、師生磋商、動態分層、顯性分層。分層次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 注重同學的平等受教育的機會, 避免分層次的同時出現歧視現象;第二, 雙語教學要減少層次之間的差距, 實現共同進步;第三, 層次的劃分要做到科學、合理、全面、準確。

分階段就是要在科學分層次的基礎上, 對不同的層次實施分層次的教學, 施加以不同的教學模式, 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分階段還體現在另外兩個層面, 第一, 普通高?,F在所進行的分層次雙語教學可以理解成是對雙語教學實踐環節的摸索和探究;第二, 可以理解為是為了實現普通高校雙語教學長期戰略目標的所實施的階段性模式。

分專業首先就是要認識到雙語教學并不是適合所有的專業和所有的科目。從專業來看, 根據教育部的指示精神, 首先應在與國際接軌密切的專業開展雙語教學, 如經濟、金融、法學、生物、電子等。而普通高校還應該根據自身的資源, 從重要程度上, 可以考慮學生資源, 教師資源, 輔助資源的優先順序, 逐步開展并實施雙語教學。而同一專業的科目也不都是適合雙語教學的, 即使在經濟和管理類的專業中, 最好要先挑選那些戴“外”字頭的專業和課程進行試驗, 因為這些“與國際接軌”的專業和課程, 容易找到最新的教材和版本, 給師生提供“與國際對話”的共同語言, 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3 尊重個性差異、注重教與學發展

普通高校實施雙語教學不應該是曇花一現, 而是真的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的。因此, 雙語教學的核心目的就是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也就是說使收益和成本最大化, 這集中體現在教師的“教”必須是滿足學生的“學”, 使“教”能為“學”服務, 反之, “學”能帶動更好的“教”。然而, 學生又是存在個性差異的。因此, 就必須在學生動態分層的基礎上, 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學的層次和水平, 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而且對于同一層次同學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應該是動態的, 要根據學生處在學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認知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

從實踐環節來看, 課堂教學是其中最重要的, 也是最難操作的部分。第一, 需要對教師有嚴格的要求, 根據不同層次的同學, 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以及適時調整授課進度和內容, 并按照接受能力, 進行雙語教學語言的調整和靈活應用, 可以有層次地對漢、英語言的比例進行調整, 并且課堂授課方法也應該進行創造性地調整, 授課方式變得更加靈活;第二, 有針對性的分層作業與輔導答疑, 在數量、難度和要求上有所差別;第三, 實施分層考查, 針對不同層次的同學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考試方式, 同時也可以對傳統的試題進行調整, 在滿足大綱最低要求的基礎上, 鼓勵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從科研環節來看, 由于雙語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 在實踐的基礎上必須要與科研相結合, 根據學科的性質, 專業的特色, 學校的實際情況, 通過科研進行實踐教學, 通過實踐教學來進行更深層次的科研, 這樣才會使普通高校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成功的雙語教學之路。

摘要:普通高校學生的個體差異較大, 實施單一化的雙教學模式很難達到普通高校的教學要求和學生的需求。通過實施分層次, 分階段, 動態、針對性地雙語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的發展, 同時有助于普通高校雙語教學向著更高層次發展。

關鍵詞:分層次,雙語教學,思考

參考文獻

[1] 劉黎, 馬繼剛, 何志偉.分層次培養:理念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 2004[5]:48~50.

[2] 肖紅蓮.論“分層次教學”的建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7, 24[10]:68~69.

[3] 朱浦.論上海中小學雙語教學實驗[J].課程.教材.教法, 2003[6]:52~58.

[4] 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4.

上一篇:體育工作論文下一篇:農村發展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