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電影音樂欣賞論文范文

2023-03-25

電影音樂欣賞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電影音樂作為一門年輕的藝術形式,以它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電影音樂美學作為音樂美學的一個分支,也日益引起音樂學家的重視。本文試圖以美學視角,把觀眾欣賞電影及電影音樂這一互動的過程作為考察對象,論述了電影音樂的三層次功能,對電影音樂功能問題予以新的闡釋。

關鍵詞: 電影音樂 美學 非傾向性功能 審美功能 傾向性功能

長期以來,電影音樂并不是音樂作品的主流,也很少作為音樂理論家、美學家研究的對象。但電影音樂以它所處的特殊的時間和空間以及不同于其他音樂門類的的特殊本質,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于說,時至今日的電影音樂已經作為大眾音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進入了美學研究者的審美視野。電影音樂受眾之廣,影響之大,原因何在?本文試圖在美學視閾下對電影音樂的功能進行全新的闡釋。

所謂功能,就是事物與外界的各種關系的體現。它是事物存在的外部條件,功能的實現包括客觀上的事物內部的功能因素,主觀上的環境對事物的需要,以及客觀條件之間的溝通。電影是綜合藝術,從電影本體分析,它綜合了文學、戲劇、攝影、美術、音樂等藝術種類。從接受者的角度講,電影是視聽藝術,電影音樂具有與畫面融為一體的特殊功能。在再現客觀世界和表現主觀世界方面給人以嶄新的審美感受。從電影發展史來看,最初的電影是無聲的。后來。正是為了適應觀眾視聽合一的需要,加入了音樂。不過最初的音樂是請鋼琴師現場即興伴奏,曲目也與電影不相吻合,感覺很不協調:隨著電影的不斷改進,人們對電影音樂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影音樂也不斷發展起來?,F代的電影音樂不僅僅是亦步亦趨地和畫面內容同步,有時也與畫面形成反色彩的、對位的,從而反映畫面所沒有的、更深刻的內涵。

這一發展過程也說明了:一旦電影音樂內部潛在的功能因素和人對于音樂藝術的需求被音樂知覺所溝通的時候,電影音樂的功能就實現了。

一、電影音樂中的非傾向功能

音樂的非傾向功能是音樂以情緒的方式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天然需要。這種功能的產生是由于音樂結構中含有的情緒類型與人的天然生物需求之間被音樂感知的第一階段溝通的結果。對于電影音樂的非傾向功能表現得更為潛移默化,優秀的電影音樂由于劇情的引人入勝,使得觀眾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在電影劇中,片中的音樂是緊密地與畫面聯系在一起的。隨著故事情節的循序發展,畫面空間的步步展示,觀賞者的心緒逐漸被調動起來,但此時,觀眾的情感系統并沒有被眼前的一切全部打開,他們生理上天然地需要一種東西與之相匹配、融合。這種東西就是劇中的音樂。此時,音樂響起,使觀眾在視覺上得到滿足的同時聽覺上也得到極大的享受。音樂激活了畫面,也激活了觀眾,促使畫面與觀眾的情感互動,引起共鳴,也使得音樂抽象化的表達與電影具象化的表達渾然一體。電影音樂與畫面融為一體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正因為這一典型的特征,所以人們在觀看電影時,視、聽是同時進行的,音樂無論對畫面情節的發展還是對人的情緒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對音樂的感受程度,音樂對人的生理上的激發程度又不可避免地受著畫面的影響,三者相輔相成,匯通融合。

音樂的非傾向性功能,正如漢斯立刻所說是由于音樂對人的精神刺激引起的心理現象。它是以“聽覺印象影響神經的某一特定方式為基礎的”。所以音樂能夠“像一股沒有形態的魔力向我們全身神經激烈地進攻”,并且能夠“對于過分激動的心情發生一種安靜、愉快的影響?!盵1]這對于電影音樂同樣適合。當人們看到陰險恐怖的片斷時,伴隨的音樂會令你毛骨悚然,似乎身上的每一根神經都暫時停滯運行;當看到滑稽的喜劇情節時,伴隨的音樂就如同歡樂的電流,傳遍周身,使人歡暢、愉悅:當看到片中正義的力量終于戰勝邪惡時,伴隨的音樂定會讓你感到一股雄壯豪邁的力量迎面襲來,令人振奮、激動。其實。我們在感受電影音樂時,往往還沒有來得及用美感經驗去判斷它的時候,內心就已經被打動了,它會使你立時神經緊張,轉而又會松弛愉悅:會讓你黯然神傷,又會令你心曠神怡:會讓你抑郁煩悶,也會讓你如面春風。當然,這些都是與畫面緊密聯系的。但這些感覺只是人們對于電影音樂感受的初級階段,它的非傾向性功能往往伴隨著其他的功能因素,必然帶有審美功能的印記。

二、電影音樂的審美功能

藝術的審美功能,一方面是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滿足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精神滿足;另一方面又是與社會功利保持一定的距離卻又為廣泛、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意義所牽制的一種精神滿足。對于電影音樂來說。后者表現得與純音樂又有所區別,這是由于電影音樂的特質決定的。由于音樂語言的非語義性、非對應性,使得不同的人對相同的音樂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即音樂內容的不確定性。但電影音樂則不同,電影音樂是依托劇情和畫面并為之服務的,畫面中演繹的劇情和展示的人物、場景、氛圍都具體而真切,人們往往根據畫面的形象內容和劇情來感受音樂,產生較為明確具體的感受和理解。而作曲家也會根據電影的情節和發展配以不同的音樂。這樣看來,電影音樂的內容具有確定性。由此,電影音樂所含有的廣泛深刻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意義”受電影劇本身的牽制。審美功能在音樂中的地位比其他任何藝術更為重要。音樂的音響在客觀上不能產生直接的功利作用,對于現實來說,它既無約定性也無對應性,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但電影音樂由于內容的確定性,所反映的現實與電影畫面緊密聯系,相互融合。因此,這種距離顯然要小得多,有時甚至達到“此時有聲甚無聲”境界。

當今的電影音樂一般均為該影片量身定做的,尤其近年來國內外的大影片、大制作,導演們專門邀請世界頂級的作曲家為其片譜曲。如:好萊塢導演所青睞的作曲大師詹姆斯·霍納為《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等影片作曲:比他更勝一籌的約翰·威廉姆斯為《星球大戰》、《辛德勒的名單》等影片作曲;英國的著名作曲家約翰·巴利為影片《走出非洲》《與狼共舞》等作曲。這種量體裁衣本身就反映了電影音樂要與影片(內容和社會意義)做到最大限度的契合。其中,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音樂令每一位看過此片的觀眾揮之不去,片中對音樂的運用采用了音畫對位的手法,以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二戰期間納粹黨迫害猶太人的殘酷罪行,反映了法西斯統治下猶太人的悲慘遭遇,強調了人性的善良和生活本真的美好。片中不同配樂的出現都與畫面絲絲入扣,緊密結合,甚至發揮了語言和畫面無法表達或難以表達清楚的東西:當時的社會的慘狀、人性的泯滅、人對生存的祈望等這些深刻的社會內容,及其引發的社會意義。再如:大家熟知的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我的祖國》,歌曲是那個年代的寫照,但

歌曲的寓意深廣,每當人們聽到或唱響它時,心中依然會升騰出一種難以抑制的熱情,為我們生長的美麗富饒的土地而驕傲,為使祖國繁榮昌盛獻一份力量而自豪:當歌曲在影片中以一種虛擬真實的手法出現時,那充滿激情詩意的歌詞。明朗純美的旋律,隨著音樂時間的流動,滋潤著每一位觀眾的心田,激發著每一位觀眾的情緒,給予人鼓舞和力量。

優秀的電影音樂作品以其持久的藝術生命力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以其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跨越地域,感動生命。其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審美功能中總是隱含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內容,引發人們去思考、回味、感悟、探尋,通過人們的音樂知覺進入更深層次的階段。

三、電影音樂的傾向性功能

音樂傾向性功能,主要表現在音樂對于各種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上,這種影響并非直接的,而是以情感的方式影響生活中的某種社會需要。這些社會內容是依靠審美主體的想象和聯想達到的。而想象和聯想的依據不僅包括音樂本身所體現出來的概括性的情感內容,還包括一些非音樂因素,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往往借助這些非音樂因素,使自己在感情體驗的同時,沿著非音樂因素所制定的方向做定向聯想,使音樂中概括性的情感內容具體化,從而感受到特定的社會內容。對于電影音樂來說,這種非音樂因素顯得更為明顯。一方面,電影的歌曲是有歌詞的,歌詞具有一定的內容:另一方面,電影音樂中的主題音樂、背景音樂、場景音樂等等不同于一般的純音樂,它與電影劇內容保持一致,它會推動劇情的發展,發揮其補充的作用,甚至表達畫面的未盡之意。

當音樂出現于電影畫面之外時,人們在“聽覺蘊積”[2]的基礎上,沿著非音樂因素指定的方向聯想、想象?!奥犛X蘊積”就是具有相當豐富的音樂積累,審美經驗,審美心理,個人趣味等。聯想的程度則往往取決于這一方面的審美綜合素質的豐淺。電影音樂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任你馳騁,任你翱翔。電影音樂中的“空鏡音樂”最為典型。以法國影片《藍》為例。片中多次出現了“空鏡音樂”。影片描寫了:在一次車禍中,女主人公朱莉慘失丈夫和女兒,然而,就在這種無比痛楚的心境中他意外地發現了丈夫生前有一個情人,并且懷上了丈夫的孩子。就是在這新舊雙重打擊下,反而使她痛定思痛,從麻木中喚醒,使她回到現實,真正了解她過去的真實生活。影片運用朱莉游泳這一活動所產生的音響來表現人物的情緒。其中第二次出現“空鏡音樂”是朱莉把自己徹底孤獨起來以對付自己時。她一頭扎進游泳池,在游泳池里快速向前沖,劃水聲襯托著朱莉的發泄行動作,傳導著朱莉由恐懼、無奈而引發的憤懣和悲痛,她一口氣游到了池邊??吹搅俗约旱呐?。女友:“你哭了?”朱莉:“是水珠?!彪S著這句話響起了巨大的悲劇命運的主題音樂,鏡頭推入黑鏡,音樂在黑鏡中持續了十二秒鐘。[3]在沒有任何畫面的情況下這十二秒鐘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此時,觀眾在音樂的渲染下,去感受導演的意圖,去體會女主人公的的心境,去想象圖像背后的一切,“空鏡音樂”此時似乎象征著那個無法擺脫的生與死的糾纏,那個無法抗拒的命運的巨大創傷,那個令人窒息的極度哀慟。這種情緒的表達更加內在,更需要用心靈去體會。欣賞電影音樂的這一階段可視為高級階段。

電影音樂的非傾向性中也往往帶有社會功能。它主要表現在對于人的社會生活的影響上。由于電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歷史、時代、民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時代生產出的電影往往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電影音樂亦然。作曲家會根據電影劇的題材、內容及時代背景,配以不同的音樂,而優秀的電影音樂不僅使人在感官上、情感上得到滿足,還會對人的思想產生很大影響。具有教育的功能。如影片《風雨兒女》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在那個時代曾激勵過無數中華兒女走上戰場,奮勇抗戰。直到今天,作為國歌,每當奧運健兒在賽場上一次又一次地奏響它時,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也同時被一股油然而生的強大力量震撼著。八十年代影片《少年犯》的主題曲,曾觸動過無數人的心弦,使觀眾潸然淚下,也使失足青年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當然。并非單純依靠這些音樂就達到了某種政治或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相應的社會思想基礎之上,音樂才能對政治、教育、宗教等社會活動起到不同程度的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美學視域下電影音樂的功能分別是:非傾向性功能、審美功能、傾向性功能。正如人們欣賞電影音樂的三個階段:初級階段,深化階段,高級階段。非傾向性功能是美感經驗的本根和出發點,作為引導人們的音樂知覺步入溝通階段的基礎,必然帶有審美功能的印記,但它不是孤立的,往往與傾向性功能和審美功能結合在一起。審美功能作為引發人們的音樂知覺步入深化階段的基礎,又必然帶有傾向性功能的印記,是傾向性與非傾向性功能的中介。傾向性功能是基于二者基礎之上,并達到了審美的高級階段。三個層次,三種功能,相互聯系,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

社,1980,74.

[2]張前,王次昭,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

樂出版社,1992,266.

[3]曾田力,電影劇音樂藝術[M],北京:北京廣播

學院出版社,2003,130.

作者簡介:侯慶琦,女,山東日照人,山東臨沂師范

學院音樂學院教師,音樂美學方向碩士,主要從事

音樂美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電影音樂欣賞論文范文第2篇

一、經典體系的電影音樂特點與運用

經典體系的電影音樂繼承了晚期浪漫派的衣缽,是一種較傳統的古典樂派形式。其特點就是氣勢宏大的管弦樂、華麗夸張的旋律、音畫同步,大量奢華音樂的運用,這些都是電影音樂最原始的魅力。最早的一批電影音樂人是古典音樂家圣桑,1908年,他給在巴黎上演的電影《謀殺居伊茲公爵》(L'Assassint du Duc de Guise)創作了作品第128號。

經典音樂體系也是在黃金時代(好萊塢的第一個高峰年代)建立并逐步完善的,經典體系電影音樂的發展與兩次聲音技術革命有著緊密的聯系。第一次是20世紀20年代末有聲系統的出現與成熟,之后是Max Steiner開創了經典音樂體系;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杜比系統的出現,之后是John Willams復興了經典音樂體系。經典體系的音樂本身最顯著的特點,是把和聲、配器、曲式結構和旋律作為一首曲子最核心的部分。

和聲:遵循19世紀音樂的基礎標準—調性和聲學規律,在不和諧音的使用上,很少使用超越七度的和弦,但也挑戰加七度、九度等大、小調和弦。“就和聲學而論,富有半音音階的音樂風格居于支配地位,強調抒情詩一般意味深長的旋律,通常由弦樂演奏。”[1]

配器:延續著19世紀晚期浪漫主義交響樂的傳統,龐大的管弦樂編制,色彩斑斕的和聲,織體豐富多變,朦朧、飄逸、鋪張而生動的配器編曲。當時好萊塢電影大部分也是仿制、改編晚期浪漫主義的管弦樂特征,冠以電影高品味的標志。但很多作曲家開始強調并利用管樂的特殊音色和性質,尤其是銅管聲部和雙簧管。如《夜長夢多》柔和的銅管樂,從樂譜和聲來看,弦樂中重復的音型和低音銅管中下降的樂句,都不確定;柔和的銅管樂的音型含糊不清的不協和和弦,用了減五度和一個加九度的B小調和弦。

旋律:歌劇和抒情曲在19世紀成為占據中心地位的類型,這也導致了經典體系中更加強調旋律以及對旋律的完美表達。在旋律表達的器樂和手法層面,幾乎與傳統交響樂完全相同。黃金時期的音樂迎合電影敘事的性質,對于同一旋律改編的其他組曲形式也是一種旋律突出的體現。

聲畫同步:在經典音樂體系中,電影音樂在使用層面上最突出的就是奢華的旋律和聲畫同步。在有聲電影開始階段,所以在聲畫關系上也有著明確的特點—聲畫同步。廠商體制的緣故,基本都是完成剪輯工作之后才開始配樂導致?!峨娪耙魳贰窌刑岬剑?ldquo;作為一個整體,音樂還是指向了將要成為斯坦納和其他黃金時代作曲家的特征之一:準確的聲畫同步。”[2]而在后期,這種特征被很好的保留了下來。

曲式結構:經典體系師承于浪漫派交響樂,在結構上自然非常的完整,一個曲調必須要有四個小節、八個小節或十六個小節等,整首樂曲基本都會遵循完整的曲式結構和樂章。例如黃金時代電影音樂《夜長夢多》,整個影片可以看出,馬克斯·斯坦納選用的配器并不太復雜,基本配置依然是傳統的龐大的管弦樂編制,與影像聲畫同步,音樂與故事情節相匹配。但也并非從頭到尾的音樂都是晚期浪漫主義交響樂形式和龐大樂隊。配樂分別用了木管樂器、柔和的銅管樂器等。電影《夜長夢多》的整個音樂主線全都在于旋律,旋律的格外突出使得音樂對于影像的行進有著強大的輔助作用,通過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關鍵性的由影像和對話傳達的敘事信息來增強觀眾對情節的理解。而在敘事上,音樂把鏡頭和場景連續下來,避免鏡頭和場景轉換的空白。

從《夜長夢多》的音樂可以看出,經典體系中這個“奢華”的概念很明顯,影片中經常伴隨著大量畫外樂運用,音樂在影片中起到了大量的營造氛圍作用,這種“奢華”音樂的應用,使得音樂在電影中形成了一定的基調,與劇情走向和故事主題形成了相互呼應。此片不僅是黃金時期的一部巔峰之作,也充分代表了經典音樂體系所包含的內容。

二、試驗(自由)音樂體系的特點與運用

在20世紀50年代,傳統好萊塢電影音樂顯然已不適應電影的發展。初期阿萊克斯·諾斯在電影《欲望號街車》配樂中融入了爵士樂,后來幾年其他好萊塢作曲家也受其影響,在電影中把爵士音樂元素作為現代性的一種信號。當時,電影作曲家還試驗了各種現代主義風格的音樂。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調性、不同的和聲和對于旋律的重新認知使得音樂本身充滿了未知的變化和不確定性。Bernard Herrmann是最初動搖經典體系電影音樂的作曲家之一,Bernard Herrmann的方式較為激進,經常打破傳統的和聲旋律規則,敘事語言也顯得與經典體系與眾不同。如《出租車司機》開頭優美的小號愛情主題突然變為詭異的氣氛不和諧音程行進,《西北偏北》中的前奏曲與情節沒有敘事聯系,這在經典體系中幾乎不會發生。

如果說經典體系的電影音樂是伴隨著聲音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那么,試驗的電影音樂則是伴隨著電影運動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隨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和法國新浪潮運動的激發,越來越多風格的電影故事被拍攝出來,電影音樂作為音樂本身最純粹的最富有表現力的音樂本質也在不斷地的試驗各種現代主義的風格。如萊昂納德·伯恩斯坦的《碼頭風云》(On the Waterfront,卡贊,1954),受到早期無調性試驗和勛伯格圈子的十二調音樂的啟發創作的《伊甸園之東》(倫納德·羅森曼Eest of Eden),電影音樂也開始了多樣化的嘗試,多元理念下的音樂家一直不斷涌現并延續到今天。電影音樂作為音樂最本質性的表達逐漸受到人們關注?!赌锟祪龋?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一書中說:“我要重申,做電影配樂的時候,我照樣堅持試驗精神,如亞金托早期的電影、狄西嘉《半個男人》《例行公事》等。”[3]

在音樂本身的特點方面,與經典體系最大的區別在于電影作曲家們試驗了不同現代主義風格,標志黃金時代受晚期浪漫主義影響的配樂和弦樂上的華麗旋律,已經伴隨著音樂的現代化消失了。

和聲:赫爾曼與黃金時代音樂的和聲學比較決裂,不和諧音程經常被使用,樂曲充滿不定數、跳躍和斷裂感,不和諧音程具有更鮮明的內在表達和含義,結束不一定以傳統的本調終止式。尤其在一些簡短的齊奏樂句的樂曲中,在上下行加樂句,單部和雙部過渡樂節段落中,時常會轉調,并伴隨著大段不和諧音程,使得樂曲在調性上很含糊,有斷裂感存在。

配器:配器手法上簡單明了并具有創作性,所以,抽象派的音樂也沒有感覺乏味枯燥。注重音樂的表達是第一位的。赫爾曼配樂非常注重搭配各種特色樂器,但在結構上又通常較為簡單,避免用氣勢磅礴的宏大交響樂隊+唱詩班的現實主義聲音。對電子音樂也喜歡利用某一種或一類樂器的特色性來突出某一軌的專注性與目的性,單個樂器的選用立于情緒或意圖的表達,交響樂隊的使用過于氣勢龐大,恢弘配器很容易使明確的氣氛表達過于籠統化,所以更喜歡某一樂器專注的表達,赫爾曼在《西北偏北》中的電影音樂構建,如表1。

旋律:在赫爾曼的作品中,旋律的特點是怪異的、不和諧的旋律,很多時候還會不確定性旋律,旋律通常是短小的模塊構成旋律的基本單位,作曲家可以自由“打斷”音樂。在結構上是不完整的,但緊跟敘事的發展,短小音樂模塊可以自由組合,各個音樂模塊之間沒有承接關系,所以靈活性大,“片段性”音樂不影響觀眾對連續性的音樂聯想的破壞。從表格可以看出,赫爾曼喜歡使用單一或單類樂器來演奏旋律,喜歡換用不同樂器不斷的變奏旋律,而不是用多種樂器演奏同一旋律,這種呈現“片段性”的旋律是一種風格或情緒,帶著鮮明的色彩,這種旋律的色彩性是根據劇中人物內心變化來編寫,而不再是追求旋律本身的悅耳程度。音樂旋律在片中取代人物的語言或是內心獨白成為一種潛在的語言。

在電影音樂的使用層面上,試驗的電影音樂在不斷嘗試全新的側重點與模式,不斷的用更新穎、更現代、更注重音樂本身內在的方式來表達電影音樂語言,試驗的電影音樂表現手法和呈現的內容,完全區別于經典體系,是一種自由的全新的具有音樂純粹本質的電影語言。音樂在電影中開始有了獨立的敘事功能,音樂變得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峨娪耙魳贰分袑懙?,Bernard Herrmann“他用短小、片段的音樂取代長長連貫的音樂以鋪滿整個敘事段落。因為他的音樂主要目的—渲染場景,強調一種氣氛,或情感張力不是用于敘事”[4]。他的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及表達的方式與經典音樂體系中“奢華”的概念大相徑庭。赫爾曼所寫的電影音樂,從旋律線條上還是配器上,都較為簡約,旋律樂器多為弦樂、木管和小號,在《西北偏北》影片中,畫面中困惑的警察,滑稽、笨拙的人物形象,赫爾曼給配上快速斷奏的密集和弦,樂器先用小號,再用單簧管、低音單簧管,給影片營造忙亂、魯莽氣氛。

《西北偏北》中的配樂是試驗電影音樂體系經典代表作品,在音樂本質上和音樂表達上,與經典體系的電影音樂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概念。但多樣化和“片段性”的音樂不會影響觀眾的欣賞,因為觀眾最終是被電影敘述所吸引,而電影里的音樂只是“配角”而已。經典體系中的電影音樂家們,更注重音樂在電影中渲染氛圍的功效;而試驗體系下的電影音樂家們嘗試著通過音樂對電影進行重新的思考和表達,音樂可以成為電影生命的語言[5]。

三、“罐頭音樂”的特點與運用

“罐頭音樂”是指制作完成的版權音樂。罐頭音樂最早出現于1909年,在20世紀末,隨著電子媒介的迅速發展,在電影或電視里,逐步消失的‘罐頭音樂’被打造成了一種商業模式再一次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最早的罐頭音樂主要是兩個方面用途——廣告配樂和電影預告片配樂。從21世紀初起,在好萊塢推行罐頭音樂體系的代表人是Hans Zimmer,方便簡潔化的商業模式。罐頭音樂形成的原因是經濟因素。一方面壓縮電影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另外一方面美國2007經歷的金融危機,很多電影制片廠家面臨倒閉,罐頭音樂成為經典、標志性的配樂手段。20世紀初期的香港電影采用慣用手法就是用現成的樂曲配樂,在電影音樂中直接把經典的樂曲融入電影音樂中,目的是為了迎合特定的場景和畫面,這種配樂方式被稱為“罐頭音樂”。

和聲:絕大部分的和諧音程和調性是確定的,尤其是非旋律聲部的循環,基本為整段的和諧音程,在旋律線條上,大部分和諧的行進,偶爾穿插不和諧音程,然后再回到和諧音程上,這種和聲的走向使人在生理上有很大滿足感,和聲旋律基本遵從人耳聽覺規律,不協和和聲基本不用。

配器:罐頭音樂的標準就是情緒功能(Emotional Functions),彼得·拉森對情緒功能的表達具體有三:電影音樂給電影敘述場景營造氣氛、烘托場面、表現情緒的效果。從廣義上來說,三者有一定關聯,即統稱“情緒功能”。

如上圖所示[6],一般的通用模式就是“主旋律”+“弦樂ostinato”,這種手法最開始運用在電影《諜影重重》中,后來這種技法被HZ應用到了《達芬奇密碼》《雷神》《哈7》《盜夢空間》等商業電影之中。

旋律:旋律氣勢磅礴,很容易讓普通觀眾接受。具有濃重的時代感和史詩感;在音樂的使用上,罐頭音樂非常零碎,跟兒童積木玩具一樣,可以隨便拆卸,隨意組合并隨著畫面敘述的情節需要進行變速變奏的改變。經典體系的音樂是為電影營造一種基調和氛圍,試驗體系的音樂是在電影中有著獨立的走向和思考,那罐頭體系的音樂是對電影畫面本身一種最好的襯托,遵循了每一個畫面的內容變化和鏡頭運動。

曲式結構:罐頭音樂的曲式結構需要結合原聲帶來論述。一般收錄在電影原聲帶中的曲目,曲式結構都相對完整,但有的電影配樂由于選擇了民族樂器和某些特色樂器,使得這一軌的結構處于零散位置;收錄好的軌有時候在不同的電影實際應用中會被重新的修改和編排,于是電影中的曲式結構又出現了新的曲式結構形式。罐頭模式制作的電影音樂特點——轉瞬即逝、不確定性,在音樂上幾乎不存在結構一說。

結語

綜上所敘,三種電影音樂類型,本人認為試驗音樂體系下的電影音樂是最適合電影本身。因為電影來源于生活本身,藝術高于生活,但比較是客觀生活的一部分,電影除了娛樂功能外,還包含道德教化功能。經典體系下的電影音樂,奢華的旋律,賦予了人民美好的享受,但在電影里配上古典音樂,人們無形之中就會聯覺到“上流社會”“嚴肅音樂”,高雅音樂的代名詞。但每個人的生活處于不同社會環境之中,不是所有都適合欣賞高雅音樂。罐頭音樂不應該束縛電影音樂本身。專家們也批評電影音樂缺乏內涵和創新,罐頭音樂讓電影音樂失去獨立思考和包羅萬象?!峨娪耙魳贰穼懙溃?ldquo;黃金時代的音樂是一種教學說明,平行于電影,指出敘事中最重要的時刻。而赫爾曼證明,音樂可以與情節本身合為一體,就像燈光、鏡頭的運動和剪輯一樣,富于彈性。”[7]電影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體,美好的音樂可以引導觀眾去思考,音樂應該隨著電影的發展而不斷探索和發展,電影音樂也應該跟電影一樣需要在運動中不斷審視和深遠的思考。三種不同類型的電影音樂,只有試驗(自由)音樂體系下的電影音樂,是獨立于影像但又比較客觀的融為一體。各種不同類型樂器音色的試驗,不協和音樂的使用,這種試驗方式都不止是音樂本身,更多需要觀眾通過觀看電影去感受,去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2][4][7][挪威]彼得·拉森.電影音樂[M].聶新蘭,王文斌,譯.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86,87,138,138.

[3][意]安東尼奧·孟達·莫利康奈:50年一瞬的魔幻時刻[M].倪安宇,譯.臺灣:夏日出版社,2011:196.

[5]范宏.電影音樂的功能、歷史與分析——彼得·拉森的《電影音樂》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4):44

[6]杜曉淼.論不同類型的電影音樂的特點和在電影中的運用[D].中國傳媒大學,2012(5):18.

電影音樂欣賞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趙季平先生不但是當今著名的作曲家,同時也是電影音樂創作和配樂的專家。趙季平先生把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專研用在了電影音樂作品的這個藝術平臺上,為中國電影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通過對趙季平先生的部分電影音樂作品進行淺析和漫談,來跟大家一起討論下其電影配樂的若干特點及藝術特色。

關鍵詞:趙季平;民族音樂;電影音樂

一個作曲家鐘情于民族特色的音樂表現形式,從上世紀80年代就活躍在電影電視劇的音樂創作和配樂的領域中,把無數個經典電影片段用音樂的方式烙進觀眾的心田里,這個人就是趙季平。中國的電影音樂應該感謝趙季平,他不但成就了一個又一個優秀的電影,如《紅高粱》、《霸王別姬》、《笑傲江湖》等;也幫助了許多大導演和電影藝術家走向輝煌,如張藝謀、陳凱歌、張紀中等。他不但是中國電影音樂的強有力推手,也是第五代導演們的優秀創作伙伴,電影人們應該感謝他,觀眾們應該感謝他,音樂人們也應該感謝他。下面我來談一下我對趙季平先生的電影音樂特點的一些理解。

一、趙季平的電影配樂中的民族音樂元素

提到民族音樂我們馬上想到了我們中國特色的民樂和民族樂器,像嗩吶、鼓、古箏、琵琶、揚琴、二胡等。趙季平先生憑借著他對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的深厚功底,把這些民族樂器融合在一起,創作出了獨具中國民族特色的民樂電影配樂。比如趙季平先生給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做的電影配樂,大量的使用嗩吶進行演奏,悲涼高亢的音樂非常切合劇情感覺的需要。趙季平先生是甘肅人,西安音樂學院畢業的他后來工作于陜西省戲劇研究院。這讓他不但對民樂熟悉,而且對戲劇、戲曲等方面的知識也獲得了大量積累。趙季平先生曾經說過:“作為一個作曲家,他必須思維開闊,不能太匠氣。很多看起來并不起眼的東西,積累多了,總有用到的時候;有時用的好了,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闭且驗檫@樣,所以在《紅高粱》中,我們記住了《顛轎曲》、《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酒神曲》這些好聽且又能夠充分烘托劇情的音樂。我們從《紅高粱》中不但聽到了嗩吶、鼓、二胡等民族樂器的聲音,也發現了秦腔、晉劇、秧歌、信天游等藝術種類的影子。民族風格在音樂里面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電影音樂中更是具有極其寶貴的價值。趙季平先生的電影配樂民樂元素非常具有西部風格,但也具備著歷史和時代感。

二、趙季平的民族音樂元素在電影配樂中的運用

趙季平先生在陜西省戲劇研究院工作了21年,在這期間,他四處調研,并虛心的學習地方老藝人們的音樂文化精華。趙季平先生幾乎走遍了陜北的各個地方進行采風,其他省份像山東、山西、內蒙、河北等地也有他的足跡,他吸取了很多地方的戲曲音樂元素,接觸到了各類民族、民間樂器,把他們融合到了電影作曲和配樂中。無論是陳凱歌的《黃土地》、《霸王別姬》,還是張藝謀的《或者》、《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貼上了趙季平的優質標簽。其中電影《紅高粱》的配樂獲得了中國第八屆“金雞獎”的最佳作曲獎,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作曲獎。趙季平先生的電影配樂不但在中國得到了電影界和音樂界的肯定,在國際上也是被認可的,所以一部電影的成功與電影中的配樂是不無關系的,電影配樂對電影本身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電影《紅高粱》為例,我來談一下趙季平先生的民族音樂元素是如何在電影的配樂中具體運用的。

(一)《顛轎曲》的西北民歌風格。

電影開場不久出現了《顛轎曲》八個彪形大漢光著脊背、穿著棉褲齊唱齊跳,抬著轎子把新娘顛的夠嗆。這段歌曲唱了超過七分鐘,在歌曲持續的時間內,鏡頭出現了高粱地、黃土地、十八里坡和青殺口。這一整段歌曲用壯漢齊唱的方式是極其考究的,唱出了漢子的莽、地域的荒、故事的繁?!额嵽I曲》具有濃郁的西北民歌范兒,并且在演員的表演抬轎子的動作上運用了民間抬轎和蒙古摔跤的腳步風格,配以音樂的喧雜和腳步的大幅顛晃來體現出此刻新娘的心情復雜,并且用大紅色、黃褐色、黑色的強烈顏色對比來烘托劇情。

(二)《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的戲曲風格。

電影中《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早已經是一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歌曲了,并且是整部片子中的一個大亮點。姜文飾演的“我爺爺”在鞏俐回門的時候唱出了這首略帶挑逗的戲曲風格的粗獷歌曲,其實是導演張藝謀臨場發揮的,并不是姜文唱的,而是張藝謀后期配的音。且談一下這首歌曲在電影配樂方面的部分個人看法,我們從歌詞中看到:“哎,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頭,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十九;哎,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頭,從此后你,搭起那紅秀樓哇,拋撒著紅繡球哇,正打中我的頭啊,與你喝一壺啊,紅紅兒的高粱酒啊,紅紅的高粱酒啊,哎,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往前走莫回呀頭……”趙季平先生在這首曲子的行腔中不僅采用了山東地方戲曲中的茂腔和柳腔,還加入了陜西秦腔中的花腔唱法,曲調上用到了《打夯歌》的素材。這首《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唱腔上完全沒有任何修飾,完全是大白嗓子猛喊,甚至還出現破音的音節,樂句的結尾曲調上揚,每句歌詞的最好一個字故意拉長其尾音。結合鏡頭和劇情來看,正是“我爺爺”大白嗓子的歌唱,才把他火熱的內心情感毫無保留的完全釋放出來。歌曲和歌詞中出現的那些襯詞,“哎”、“哇”、“啊”、“呀”、“兒”,很明顯是從民間戲曲的音樂元素提取過來的。

(三)《酒神曲》的豫劇風格。

《酒神曲》大家也不會陌生,在電影中它一共出現過兩次,這兩次都是劇情需要,由演員直接唱出來表達情緒和推進劇情的發展及轉折?!毒粕袂返谝淮纬霈F是在釀新酒時,伙計們集體下跪合唱,唱的雖然平緩,但也不是力量,讓觀眾看到了從新釀酒的動力和新酒降世的美好期望;第二次出現是在影片人物“我羅漢爺爺”被日本兵殘忍殺害之后,“我爺爺”與釀酒的伙計們對日本人暴行的極度憤慨,并下決心給“我羅漢爺爺”報仇時所唱?!拔伊_漢爺爺”消失了八年,其實他加入了共產黨,回來十八里坡這個地方,召集種武裝力量進行共同抗日。影片中旁白說道:“據縣志載,日軍抓民夫累計40萬人次,修駐張平公路,毀家河無數,殺人愈千,劉羅漢在青殺口前,被日軍剝皮凌隔示眾,劉面無懼色,罵不絕口,致死方休?!庇⑿坌蜗蠓浅8叽?,且英勇事跡悲壯無比,同時場面又讓人毛骨悚然,那么接下來《酒神曲》的登場就具有了掀起劇情高潮的重要意義,歌曲和歌詞中唱到 :“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哇,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咱的酒哇,滋陰壯陽嘴不臭,喝了咱的酒哇,一人敢走青殺口,喝了咱的酒哇,見了皇帝不磕頭,一四七三六九,九九歸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這段旋律的音樂慷慨激昂,姜文扮演的“我爺爺”和釀酒伙計們用他們沙啞的男人嗓音唱出了憤,唱出了怒,也唱出了慘。趙季平先生在作曲時運用了南豫劇民間音樂元素,把《酒神曲》的音階旋律進行不斷的同音反復,旋律走向上呈直線型,并沒有較大的音域跨度,沒有繞一點彎子就讓演員的情感和劇情直接表達了出來。

(四)片尾男生獨唱的童謠風格。

影片的最后出現的歌曲童謠,是由劇中人物的“豆官”,也就是“我”所唱的,歌曲和歌詞中唱到:“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娘,娘,上西南,騮騮的駿馬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娘,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娘,娘,上西南,騮騮的駿馬足足的盤纏;娘,娘上西南,你甜處安身,你苦處化錢……”這段童謠反復吟唱了兩遍,而且兩編的歌詞都沒有變化。男童的聲音漸漸淡出,鏡頭也慢慢變暗,劇情隨之結束。這段童謠的音樂素材取材于地方民間民謠音樂元素,男童的通過兩遍吟唱,讓觀眾心里去體會故事的結局,讓電影《紅高粱》里面的民族愁、家國恨和人民苦的復雜情感烙在每個觀眾的心靈深處。

(五)民族樂器的運用。

說完了作曲和演唱,我們不得不提到電影配樂的另一個門類,那就是樂器。趙季平先生用的樂器和西方電影的西方交響樂樂器不同,他的電影配樂則是采用的中國民族樂器,可謂是別有味道和辨識度。電影《紅高粱》的配樂是西安音樂學院民族樂隊進行演奏的,總指揮是劉大東先生。幾十把嗩吶和中國的大鼓結合在一起,震撼到了每一個電影觀眾,時而高亢嘹亮,時而沉穩有力,著實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嗩吶和大鼓不帶具有濃烈的戲曲特色,在本片當中也切實的幫助了劇情的發展和推進。在“九兒”出嫁的時候嗩吶響起,非常契合農村辦喜事的場面,并且帶有些許無奈的情緒;后來“九兒”開始了新的生活,坐在窗戶旁邊剪窗花,嗩吶又一次響起,讓觀眾們感覺到此刻高亢的音樂預示著“九兒”新希望和新轉折即將到來;最后“我爺爺”和釀酒伙計們和日本兵浴血奮戰的時候那一段嗩吶,吹出了戰爭的悲壯和人民的無奈與慘烈。大鼓,具有典型的中國民族特色,是雙面膜鳴類樂器,自身由鼓皮、鼓身、鼓圈和鼓槌組成。這種樂器沒有固定的高音,可以用敲打的力度來控制音量的高低,鼓槌敲打鼓皮的力度可以決定發生的強弱變化,在電影中我們可以聽到力度不同的鼓聲,有時候高亢,有時候沉悶,有時聲音低到窒息。在鞏俐飾演的“我奶奶”被日本兵用機槍掃射致死的那一刻起,鼓點就激昂的響起,直至戰斗結束,每一下都震撼著觀眾們的心。趙季平先生巧妙的運用民族樂器去給電影配樂,增加了電影音樂神秘而獨特的魅力。

三、趙季平的民族音樂元素在電影配樂中的價值

趙季平先生采用民族音樂元素給電影配樂是成功的,而且是中外少見的。30多年的電影配樂工作,已經把趙季平這個名字和中國電影僅僅的連在了一起。在商業電影盛行的今日,趙季平先生仍然可以保留民族音樂元素在電影配樂中,這是非常難得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想讓世界了解中國,認可中國,說起來容易,但真正去做的時候是有很大難度的。在電影配樂的領域,民族音樂不僅僅是音樂,它還包含著傳統文化、民俗風情和民族藝術,我們需要像趙季平先生一樣更多的音樂人去推廣和傳播民族音樂元素。

四、結語

無論是國內的電影節、音樂節,還是國外的影展,甚至好萊塢的格萊美,電影音樂作為電影視聽兩要素之一的聲音,它的明天和發展是不可估量的。那么我們國人在做電影音樂、電影配樂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拿我們的民族特色,我們的優勢去創作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當然我們同樣也需要與眾不同的“創新”精神和“獨特”的音樂視野。以上是我對趙季平先生電影配樂特點的一些個人感悟,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能夠喚起更多擁有民族情結和對民族音樂元素感興趣的音樂人、電影人的思考,讓我們中國的電影事業能夠更上一層樓,讓世界影壇看到中國民族音樂這顆璀璨的明珠。

參考文獻:

[1]趙季平.黃土地上的放歌者[J].電影藝術,1994年1月.

[2]趙季平.電影音樂的感受——隨筆之一、二、三[J].音樂天地,1995年6月.

[3]李亦中.中外影視精品賞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4]狄其安.電影中的音樂[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年4月.

[5]楊宣華.中外經典影片音樂賞析[J].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10月.

[6]付強.電影鑒賞維度探討[J].電影文學,2007年4月.

作者簡介:張趙蒙,講師,碩士研究生,九三學社成員,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師,主要從事聲樂表演藝術、古箏演奏與音樂教學研究工作。

電影音樂欣賞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塞夫、麥麗絲的作品中將長調、馬頭琴、呼麥這三種獨具蒙古族特色的音樂作為點睛之筆巧妙而適時地引入情節并參與到電影敘事中,這種創作手法無疑起到了深化影片民族風格的作用,以蒙古族音樂參與蒙古族電影的敘事模式成為蒙古族電影最為鮮明的民族性之體現。此外,讓民族傳統音樂以原生態的形式走進電影這種媒介中,這對于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播無疑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塞夫 麥麗絲 電影音樂 民族風格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09

塞夫、麥麗絲(以下簡稱塞麥)這對影視界的伉儷在攜手走過的日子里,他們先后拍攝了《騎士風云》、《悲情布魯克》、《天上草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東歸英雄傳》等多部蒙古族題材的電影。這些作品不僅讓蒙古族電影以其鮮明的民族風格登上了國際舞臺,同時也定位了他們的電影風格。塞夫、麥麗絲的作品在把握民族性方面做得十分徹底。首先,從題材上,這些作品主要圍繞蒙古族歷史故事以及日常生活,通過對蒙古族“人”或“事”的表述從而傳達出蒙古民族獨特的人文情懷。其次,在場景的選擇上,塞麥從來沒有離開過草原,不論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還是北風凜凜、白雪漫漫的草原,蒙古包和勒勒車也總是他們作品中一道美麗的風景。這些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景物無疑從視覺上增強了影片的民族風格。而在聽覺方面,塞夫、麥麗絲導演也在思考著如何以本民族特有的音樂訴說本民族的情懷以進一步確立蒙古族電影的本土特色。因此,長調、馬頭琴、呼麥這三種獨具蒙古族特色的、古老的音樂藝術則成為了塞麥電影中重要的創作元素,并為增強影片民族風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通過對塞夫、麥麗絲作品中電影音樂運用的具體分析,從而挖掘出導演對于民族音樂參與其電影敘事的規律性及其電影美學風格的把握,希望可以在蒙古族電影音樂敘事功能的理論研究領域盡個人綿薄之力。

一、馬頭琴——抒發人物情感

我國古代樂論《樂記》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樂本篇》)這句話簡潔而凝練地描述了音樂與人的情感之間的密切聯系。緩慢優美的旋律必定描繪浪漫美好的情感,而沉重、鏗鏘的音樂則不能脫離痛苦感傷的情緒。在塞麥的每一部作品里幾乎都以馬頭琴來抒發人物內心情感。

馬頭琴是蒙古族拉弦樂器之一,因琴桿上端雕有馬頭而得名。馬頭琴是蒙古族的代表性樂器,其音色清透、委婉,弓弦之間可以描繪遼闊的草原、奔騰的馬群、呼嘯的狂風、歡樂的牧歌等等,同時它更是蒙古人吐露內心復雜而真摯情感的媒介。在《東歸英雄傳》中,影片開始的畫面便是土爾扈特部族受沙俄沙皇殘殺,尸橫遍野的悲慘場景,伴隨著馬頭琴哀婉如泣的旋律,畫面隨即拉到千戶長阿拉坦桑那張深沉痛苦的面龐上,表露了阿拉坦桑面對本族人遭到迫害時的痛苦心境。隨著音樂情緒從悲哀到悲憤的層層推進,阿拉坦桑的面部特寫表情也逐漸變得堅毅起來。他不甘于整個民族就這樣被沙皇蹂躪,如果不回歸故鄉,那么,面對他們的將是整個民族的滅亡。最終,他做出了一個關系民族存亡的大遷徙決定。而在《悲情布魯克》中共出現三次馬頭琴音樂,每一次出現都與“死亡”息息相關,且旋律線條大致相同。第一次出現時是在嘎拉森為保護朋友車凌而打死了日本人后因無法面見王爺而選擇跳崖自殺。在為嘎拉森進行火葬時,當熊熊烈火逐漸淹沒了嘎拉森的身體時,馬頭琴那哀婉斷腸的旋律隨即出現,而伴隨音樂的畫面則在烈火和阿爸及嘎拉森妻子卓拉那痛苦的面龐間不斷切換,表達了他們對于嘎拉森的種種不舍和無以言表的無奈。馬頭琴音樂第二次出現是在巴賴被日本人殺害后,同樣的音樂再次響起。而最后一次出現則是主人公車凌與卓拉雙雙葬身于火海中時,當烈火逐漸吞噬了卓拉時,凄婉的馬頭琴音樂再次響起,似乎訴說著卓拉對于因個人魯莽而致車凌死亡的無比愧疚之情,同時也抒發著卓拉對于車凌真摯的愛??梢?,在《悲情布魯克》中,對于馬頭琴音樂的運用是非常清晰的,它作為“死亡”的主題音樂不斷地強化著影片“悲情”的作品風格,并以此貫穿作品主題。而在《天上草原》中,馬頭琴則細膩地表達了女主人公道日瑪的情感世界。當鏡頭鎖定在道日瑪推開氈包房門的那一刻,她見到了剛剛出獄的前夫旭日干時,帶著喜悅、又夾雜著惆悵的馬頭琴音樂突然響起,此時雙方對視著,沒有臺詞,只有音樂,但卻為觀眾清晰地傳達出了道日瑪見到旭日干時內心的驚喜、意外這種百感交集的復雜心境。而在影片的另一個情節處,即旭日干的弟弟騰格里決定離開他們、離開草原去當兵時,道日瑪親手為他穿上棉靴,動作輕柔、緩慢,而傷感的馬頭琴音樂則在此時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道日瑪對于騰格里的種種不舍。同樣以馬頭琴表達不舍之情的還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鐵木真即將去遙遠的弘基拉部求親并與母親告別的情節中,馬頭琴以其高低起伏且憂郁悲傷的旋律表達著母子分別的種種不舍,同時也飽含著母親對孩子遠行及吉兇未卜的重重擔憂。

由此可見,音樂所具有的豐富的情感表達能力能間接表達出銀幕上無法直言的話外之音,體現人物的潛臺詞,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和生動。以馬頭琴作為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化成為了塞麥電影音樂運用的典型手法。正如蘇珊•朗格所說:“音樂本來就是最高級生命的反應,即人類情感生活的符號性表現?!盵1](340)此外,在塞麥的電影中,馬頭琴哀婉悲傷的旋律總是與劇中所描寫的人物面對困境、死亡時的痛苦而矛盾的心境相輔相成,音樂與劇中人物的情感達到了高度融合。因此,音畫同步是塞麥運用馬頭琴音樂的基本方法。

二、長調——渲染場景氛圍

場景音樂是指“在某一個場景中使用的、只對具體場景發揮作用的音樂?!?[2](23)場景音樂主要是“對某個具體場景中演繹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在具體場景中的情感發展變化進行必要的鋪墊、烘托、渲染?!盵3](23) 在塞麥的電影中,長調作為獨具民族特色的場景音樂為營造影片戲劇性高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長調是蒙古族獨有的一種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演唱形式,它以蒙古民族特有的語言述說著本民族對于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千百年來,草原上的人們用長調歌唱生活、贊美自然、抒發情懷、祈福未來。長調以其優美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構成了深邃的意境。當長調進入到電影中,更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影片的意境渲染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如在電影《天上草原》的片尾處,當虎子帶著無盡的不舍被迫離開草原時,他不停地呼喊著“阿媽”,而此時的阿媽悄悄地躲在蒙古包后極力地控制著自己的情緒,默默流著眼淚并不停小聲叨念著“虎子”。隨之鏡頭平移到阿媽萬般痛苦的面部特寫,此時一段由女聲演唱的長調出現在背景音樂中,旋律高低起伏,委婉動聽,如泣如訴。而長調那獨特的“諾古拉”(顫音)演唱技巧更好似母親傷心的哭泣。因此,當畫面與音樂適時地結合在一起時便更加有力地渲染出了母子分別這一場景痛徹心扉的無奈和感傷。而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中,長調則成為了渲染愛情的音樂主題。在鐵木真母子們生活最為艱難之時,孛兒帖主動找到了分隔八年的鐵木真并與其履行婚約,當鐵木真見到了自己心愛的未婚妻時,積聚在心中八年的思念之情得到了爆發,一時間意外、喜悅、感動全部涌上心頭,而這段優美、舒緩的長調在此時恰到好處地進入對于增強畫面的表現力及渲染場景氣氛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力渲染了鐵木真與孛兒帖相見時溫暖感人場面。

在塞麥的作品中,長調作為渲染場景氣氛的音樂雖不像馬頭琴音樂那樣頻繁運用,但卻都在影片情節發展的關鍵之處,從聽覺入手給影片情節推動以應有的支持。由于長調音樂本身具有腔多詞少這一特點,使其具有極強的抒情性,因此,當長調運用于具體場景中時,更增添了場景中所要渲染的悲情氛圍,給觀眾留下了更多的遐想和體味的空間。

三、呼麥——烘托畫面氣氛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它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其高音聲部可以唱出類似口哨聲那種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色彩的音色;其低音聲部渾厚、粗獷,它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歌唱方式,被音樂界譽為“天籟之音”。在塞麥的電影音樂中也多次運用呼麥來為電影創造特定的畫面氣氛,進而深化視覺效果,增強畫面的感染力,以此來渲染濃郁的民族風情。如在《天上草原》中,影片是以草原、天空以及進行中的勒勒車這樣一組天人合一的全景鏡頭展開的,而伴隨著這一猶如畫卷般場景的背景音樂則是呼麥。呼麥那高低兩個聲部的層次感與畫面中藍天、綠地的色彩和空間層次交相呼應。而呼麥那空靈的、哨聲般婉轉的高音則立刻將觀眾帶入到了一個猶如仙境般的、遙遠的境地??梢?,呼麥的出現渲染了天上草原那無與倫比的美景,而呼麥那種清澈的音色更凸顯了天上草原那種遠離喧囂城市的純潔和寧靜。這種對草原美色的描繪則為影片后面描寫主人公的心靈美做了充分的鋪墊。此外,在描寫主人公旭日干和騰格里策馬逐狼的一組慢鏡頭中也運用了呼麥。他們在馬背上自如瀟灑的慢鏡頭畫面配合著美妙的呼麥,似乎在一瞬間將人們帶入到了蒙古族遙遠的游牧生活的回憶中,充分展現了蒙古人粗獷、奔放的性格特征。另外,在影片《悲情布魯克》中,當車凌、巴賴等打敗了日本軍并搶回了蒙古馬時,他們策馬揚鞭馳騁在廣袤的草原上。此時的畫面為一組展現馬上技巧的慢鏡頭,突顯出蒙古人人馬合一的精湛馬術技巧,而此時的呼麥高聲部那優美、歡快的旋律則充分抒發了勇士們得勝歸來的喜悅之情。

呼麥這種音樂藝術本身就具有明顯的層次感,低聲部深沉穩健,高聲部飄渺、輕盈,這種高低的聲部層次使得音樂的空間感得到了拉伸??梢?,呼麥以其獨特的音樂表現力通過感染的方式將觀眾準確地引領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塞麥的電影中起到了烘托畫面氣氛、強化影片民族基調的作用。呼麥音樂這種復雜的多聲部結構雖然不與影片情節產生必然的聯系,但卻為增強畫面立體感方面提供了應有的支持。

在塞夫、麥麗絲的作品中沒有采用氣勢宏大的管弦樂作為其背景音樂,亦沒有采用冗長、拖沓的主題音樂來拉伸或填補戲劇節奏,而是將長調、馬頭琴、呼麥這三種獨具蒙古族特色的音樂作為點睛之筆巧妙而適時地引入情節并參與到電影敘事中,這種創作手法無疑起到了深化影片民族風格的作用。以蒙古人的視角展現蒙古族的人文情懷,以蒙古族音樂參與蒙古族電影的敘事模式則成為蒙古族電影最為鮮明的民族性之體現。此外,讓民族傳統音樂以原生態的形式走進電影這種媒介中,這對于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播無疑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論文為內蒙古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課題號ND0830

參考文獻

[1] 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3]曾田力.影視劇音樂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作者簡介

路廣(1982—),女,蒙古族,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影視戲劇系教師,碩士。

電影音樂欣賞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中職教育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教育階段,學生需要學習專業課程與專業技能,畢業之后將直接面臨著就業,而英語作為一門全球通用的語言,在中職教育活動中地位更加重要,是學生將來就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本文主要針對英文電影欣賞輔助中職英語教學作分析探討,同時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學對策,希望能夠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 英文電影欣賞 輔助 中職英語教學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和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廣泛應用到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而且備受廣大師生的喜愛。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運用英文電影欣賞輔助教學,可以為學生展現更多的英語知識信息,包括純正的英語發音,英語文化信息知識,像自然風光、人文地貌、交際用語和思維習慣等,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一、中職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現狀分析

第一,生源復雜,英語基礎薄弱,與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職學生的來源較為復雜,大多都是初中畢業,或者是已經外出有過務工經歷的,而且他們的英語水平較低,基礎相對薄弱,更有甚者基本單詞無法讀出,英語閱讀和寫作水平一般。第二,學習興趣與動力不高,不少中職學生的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英語語言作為一門外來語言,在學習過程中較為困難,更是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而且沒有掌握正確的英語學習方法,無法感受到學習樂趣和獲得成功的體驗。第三,學習氛圍較差,厭學情緒明顯,在傳統的中職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較為單一,課堂氛圍不夠活躍,較為機械沉悶,經常是教師在講臺上費力講解,學生則小動作不斷,難以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學習效果一般,無法滿足就業的需求。

二、中職英語教學英文電影的實際運用

1、英文電影的合理選擇

在中職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英文電影欣賞輔助教學,首先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中職英語教師應合理選擇一些恰當的英文電影,最好適合中職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扣人心弦、情節精彩,具有一定勵志和教育意義的英文電影。對于電影的來源與字幕也需要注意,最好是中英雙語字幕,英文原音,方便學生對電影的欣賞和英語知識的學習,在欣賞完電影之后,能夠讓學生記憶和掌握一些經典的對白,并模仿復述出來。同時,教師還應該對英文電影進行一些有必要的加工,將一些沒有學習意義的片段剪切掉,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播放電影的時間,還能夠提升欣賞質量。另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欣賞英文電影,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熱情,了解歐美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學習一定的英語口語對話和表達技巧等,不過中職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限,如果影片內容過于復雜反而不利于學習。

2、英文電影的有效欣賞

中職英語教師在播放電影之前需告訴學生,看懂英文電影并不需要了解每一個故事細節,也無需把每一句對話都看懂,只需了解整體故事情節,領悟教育意義,能夠參加教師所安排的學習活動即可,無需對學生的要求太高。中職學生在欣賞英文電影過程中,教師應該中的提醒他們注意電影中人物是如何對話、交流,以及如何通過語言展現自己的性格特征,并給他們介紹一些關于電影的背景質量與劇情,幫助學生加強對英文電影的理解。同時,在欣賞電影之前,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列舉部分關鍵詞匯,讓學生在欣賞電影過程中注重對這些關鍵詞匯的理解。另外,中職學生在欣賞影片時,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候將電影暫停,設置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發展進行推測;或者是通過回放加深學生的記憶,暫?;蚧胤挪荒苓^于頻繁,以免打斷學生的欣賞興趣。

3、英文電影的學習活動

英文電影欣賞輔助中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幫助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學生在欣賞完電影之后,教師可以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概括出電影的主要內容,并寫出觀后感。中職英語教師應給各個小組制定不同的分工與任務,每組為五人左右,有的小組輔助概括電影主要內容,有的小組負責寫出觀后感;或者選擇電影中的一個經典片段(兩分鐘左右),把聲音關閉,讓學生進行英文配音,不僅要求他們掌握英文電影中的臺詞,還需要盡量模仿電影中人物的語氣、語音和語調。運用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在欣賞完英文電影之后,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而且這一學習活動還具有一定的娛樂性與挑戰性,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更加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們親身體驗英文電影的情境,還原故事情節,對一些關鍵英語語句記憶更加深刻。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運用英文電影欣賞輔助教學,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增添英語課堂的趣味性,通過欣賞英文電影使課堂豐富多彩,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能夠接觸和學習到更多的英語知識,從而提升其英語素養。

參考文獻:

[1]楊艮松.淺談英文電影對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J].讀書文摘,2014,16:123-124.

[2]孔阿妹.淺談英文電影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4,10:226-227.

[3]高彤彤.英文電影對英語教學的輔助作用分析[J].學子(教育新理念),2014,23:67.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衛生學校)

上一篇:音樂藝術特征論文下一篇:中國音樂賞析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