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音樂賞析論文范文

2023-03-25

中國音樂賞析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音樂賞析;教學;小學音樂教育;欣賞

音樂不是實物,欣賞也并非具象,將如此抽象而虛無縹緲的概念傳輸給小學生將會是教學的攻堅克難部分。但同時,小學生經歷少,沒有音樂糟粕的熏陶,對新事物接納能力強,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而對于老師而言,在教學中具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掌握學生年齡特點,激起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教育進程必將事半功倍。

一、音樂欣賞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意義

自政府發表文件提出:將德智體美教育作為教育重要方面。對于小學生教育工作來講,基礎學科的教育重要性不如藝術學科。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尚未成熟,審美尚未培養完全,容易被家庭或社會氛圍帶偏。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以交響童話為例,從故事本身入手,將音樂轉化為豐富而有趣的圖畫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具體的了解到音樂背后的內涵,張開想象的翅膀。為欣賞交響童話主題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此外,一個好的音樂氛圍將影響學生的成長環境。試想,一個校風差,學風歪的學校里,如何開展良好素質教育?又如何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從音樂這個小的點做起,以點帶面,進而帶動整體。創造一個良好而美麗的校園風尚。經常播放富有時代意義和精神的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漿》、《一個真實的故事》、《閃閃紅星》等。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熏陶,激發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敬愛之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二、如何將欣賞融入教學

(一)以欣賞為線,貫穿唱歌、樂理與基本技能

音樂教學重在欣賞,欣賞作為中心內容,占據教學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中,以欣賞為前提,通過樂器、歌唱、演奏等形式,給學生的認知帶來新的體驗。同時,將基礎知識融入音樂本身,加以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將會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例如欣賞歌曲小白船的時候,不單單只是對單一樂曲個體進行播放。而是加入動畫,多媒體等其他新奇因素,以來增加動畫性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二來多元素結合,理解與感受也將更加深刻。節奏、速度、起伏、情感的多方面融合,是學生更加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境中,加深對旋律的印象,更好感受音樂之美。

(二)引導學生欣賞,從感情認識到理性知識

從感覺抓起,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相對于直接教授刻板的基礎知識,先感受音樂實屬更好的選擇。不僅僅對于小學生,對任何學習者而言,由簡到難,由易到難才是學習之道。此外,感受所帶來的興趣是無價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喜歡這門藝術,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激發學生想要學習理性知識的欲望,基礎知識將不再刻板,而是學習愛好的鋪路石。學習也將會充滿樂趣。

(三)發揮學生創造性,感受美、創造美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感受他人作品的同時,激發學生獨特本身創新性與創造能力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創造體,音樂這門藝術才能經久不衰,愈發美麗。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了解藝術產生的情感,感受到了藝術的美,而這些所有學過的、看過的、聽過的都將成為學生寶貴的財富,為學生的創造性埋下伏筆。教師是學生創造力萌芽并發展的園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創造音樂的機會,引導學生將想象力轉化成具體可見的實體。不僅僅是學生對音樂欣賞能力的飛躍,更激發學生創造的動力,并讓學生明白,藝術不是天花板不可觸及,任何人都可以去創造、去感受。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絕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模式,改革創新,用最新的思想與那些稚嫩而新鮮的孩子們碰撞,亦師亦友,用最具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最貼近孩子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最適合學生特點、淺顯易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融入到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模式,為更好的將欣賞這一藝術能力為學生所理解并掌握。寫無止境,教無定法,只有不斷求新探索,才能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可以引導和激發的。一堂音樂課,教師如果能科學地、充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做到愉快教學、輕松學習,學生就一定能在廣闊的音樂天地馳騁,我們的音樂課也會更加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韓文華.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11.

[2]朱堯鴻.音樂欣賞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及應用分析[J].新課程,2021(30):73.

[3]李霖.從教育目標看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人文價值[D].西南大學,2020.

[4]王金金.多媒體應用于小學音樂欣賞教育的解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3):4-5.

[5]熊睿.基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中國音樂賞析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英語電影 音樂 聯覺

基于新媒體時代的空前繁榮,全球多元文化的的融合、碰撞異常激烈。如何在英語電影作品中正確理解音樂的作用是深度感受多元文化的重要因素。電影音樂的作用包含了諸多方面,普遍認為有以下幾點:(1)概括內容,深化主題;(2)描繪景物,交代環境;(3)渲染氣氛,烘托情緒;(4)刻畫形象,突出主體;(5)抒發情感,挖掘內心世界;(6)激發聯系,引發時空轉變;(7)參與劇情,推動劇作作用;(8)有助于形成畫面節奏,有利于畫面連接,提示畫面段落。在電影賞析中,明晰電影音樂的作用和理解音樂諸多要素在電影作品中的創新運用是全面理解電影作品內容和深刻文化內涵的重要基點。此外,還需了解電影音樂的發展歷程和特性。

一、電影音樂的發展歷程和特性

1.電影音樂的發展歷程

自1895年12月28日由法國巴黎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兄弟用他們自己發明的“活動電影機”,首次公開營業放映了自己攝制的《火車進站》等影片開始,電影在全世界真正誕生。同時,也標志著無聲電影時代的開始。

直至1927年,由于光電管的發明,聲波能夠轉換成電磁波記錄在膠片上,美國華納公司攝制公映的影片《爵士歌王》,加入了主要以歌唱和音樂伴奏為主的有聲內容,標志有聲電影時代的正式來臨。中國的第一部有聲影片,是1931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公司聯合攝制的采用臘盤配音方式的故事片《歌女紅牡丹》。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影音樂得到了迅猛發展。20年代末期,音樂的地位已經從畫面的陪襯發展到了被當做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此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電影音樂是由作曲家佛里德里克·霍蘭德爾為德國影片作曲的《藍色天使》和卡羅爾·拉塔烏斯作曲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此后,隨著大批配樂大師的崛起和越來越多的著名音樂家加入到電影音樂創作,一方面,電影音樂的形式、內容更加多樣化。另一方面,電影音樂理論和實踐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電影音樂:對歷史、美學、技巧的特征和發展可能性的總結》、《為電影作曲》、《電影音樂技巧》、《電影音樂美學》等。

2.電影音樂的特性

基于時間的、運動的藝術屬性決定了由視覺畫面和聽覺聲音兩大部分構成的電影音樂的特性。研究學者普遍認為,電影音樂包含以下特征:具有“確定性”的內容、具有“靈活性”的結構、具有“多元性”創作。

內容的“確定性”是指音樂與畫面內容的關聯性。由于音樂與電影畫面中展現的事物、人物與戲劇情節密切相關,所以人們往往根據畫面形象內容和電影劇的劇情來感受音樂,而作曲家進行電影音樂創作時不能像創作純音樂那樣可以自由選擇題材、內容進行自由的發揮,而必須根據電影的表現內容,影片的題材、內容、主題風格進行創作。

結構的“靈活性”是指音樂作品與電影藝術結合以后在電影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特異性質。顯然地,一部純音樂作品大都可以歸屬某一創作流派。其創作特征必須遵循一定流派的結構,且必須具有完整性。而電影音樂并非純音樂作品,它必須兼顧畫面結構和劇情的表達,因此,電影音樂的表達經常顯示出被分割的樂句、樂思、主題,正如大多數人的觀點:電影音樂經常是“去頭”“削尾”的,其結構形式靈活多樣。

創作的“多元性”是指在電影音樂作品中,通過各種手段對音樂諸多要素的創新使用,比如:火車車輪滾動的聲音、聲調怪異的女生等,這些音樂要素包含了旋律、節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現出了創作手法和風格上的“多元化”。

二、電影音樂的分類和作用

1.電影音樂的分類

普遍認為,電影音樂的分類應依據電影性質的不同類別。因此,大多數學者認同電影音樂應根據電影的四大類型(美術片、新聞紀錄片、科學教育片、故事片)分為:美術片音樂、新聞片音樂、科學教育片音樂和故事片音樂。

以上幾類電影音樂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一方面,音樂在其影片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都起到強調畫面動作、解釋畫面內容的作用,與畫面緊密關聯。并且,在形象性、概括性、色彩性、幻想性等要素上都有顯著的相同點。另一方面,又因為電影內容的性質決定了在其音樂的選擇和運用上存在的差異。美術片往往在制作上先創作好音樂,然后根據音樂的長度和速度進行動畫的設計和繪制;新聞紀錄片音樂一般由作曲家專門創作或根據影片需求進行編選;科教片音樂側重強調音樂的敘述性、描繪性;故事片音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綜合性藝術功能特征。

2.電影音樂的作用

電影音樂的功能性作用受制于電影自身的性質差異。因此,其作用既可以表現出單一的功能,又可以是多種功能的結合。也就是說,在不同的電影作品或同一部電影作品中,音樂有可能只發揮一種作用,也有可能發揮多種作用,并且還會產生創新的意義。

一般認為,其作用大致可以分為八個方面。第一,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與電影的主題深度關聯。表現在與電影的風格,主角的身份、氣質、性格等具體方面的概括與深化,以貝多芬《命運》音樂主題在電影中的運用為代表之一。第二,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與電影環境、景物的深度關聯。其主要表現為運用相應的音樂內容形象地渲染、強調畫面效果,例如對畫面中的格斗、狂奔的駿馬、雷鳴閃電、狂風暴雨等運動特征的音樂模擬。美國大型動畫片《獅子王》是其代表作之一。第三,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對電影內容的情緒、氣氛進行烘托與渲染。例如美國心理驚險片《沉默的羔羊》,是反映美國社會犯罪問題的代表作之一。導演通過運用戲劇懸念,以此營造恐怖氣氛,給觀眾強烈的心理刺激,其主題音樂以此為依據渲染氣氛。第四,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對電影形象進行刻畫,并突出主體。這一作用主要表現為側重于對人物表情、精神、氣質、職業特征等形象的刻畫,同時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美國經典影片《巴頓將軍》中一開始對巴頓將軍的人物揭示。作曲家戈德斯密斯為此人物設計了三段主題音樂:首先,以小號的嘹亮刻畫靈魂再生;其次,用管風琴與宗教相聯系;最后,用長笛演奏的軍隊進行曲突出軍人主體。第五,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對電影情感的抒發,以及對人物形象內心世界的挖掘。概括來講,主要是在人的情感之喜、怒、哀、樂方面的關聯。第六,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激發觀眾的聯想,引發時間、空間的轉變。第七,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對劇情、劇作起到參與、推動的作用。例如,傳記電影《莫扎特的故事》、《格林卡》、《音樂之聲》、《貝倫夫人》、《紅磨坊》等。第八,通過特定的音樂內容,對畫面節奏的形成、連接、畫面段落的提示起到促進作用。

三、電影音樂要素的賞析

1.電影音樂的形式美

構成電影音樂形式美的基礎要素包含了音樂的音高、音強、音色及音長四個基本要素。在此基礎上,電影音樂的形式美具體的體現在旋律、音色、節奏、調式調性上。

在旋律方面,主要依據旋律的不同進行方式來展現形式美。比如:第一種:平行式(同向平行進行),以肖邦降D大調前奏曲《雨滴》中在中聲區以單一的節奏和單一的音高進行為例。第二種:級進式(二度音程間的上下進行)。第三種:跳進式(二度音程以上的進行),其包含分解和弦跳進型(如《藍色多瑙河》中,主要圍繞135原位和弦的跳進)和突跳型(如《孤獨的牧羊人》中音程在八度、七度和九度之間的跳躍)。第四種:環繞式(以某一個音為中心的運動方式),如《泰坦尼克號》的主題。第五種:模進式(音型的模仿重復)。

在音色方面,主要體現在人聲和器樂類型上。人聲一般分為女高音(包括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包括抒情男高音和戲劇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童聲。此外,樂器的分類包含了中國民族樂器和外國樂器兩大類(見下表):

在節奏方面,主要通過不同的節奏型體現各種電影音樂風格。如:美國鄉村音樂節奏型、現代爵士音樂節奏型、古典宮廷小步舞曲節奏型、非洲原始部落音樂節奏型、古典圓舞曲節奏型等。在調式方面,大調式體現出明亮的音樂風格,多用于表現寬廣、熱情、雄偉、舒展的情緒;小調式則相反,色彩較暗淡、柔和,多用于體現抒情、憂傷的情緒。

2.電影音樂的內容美

構成電影音樂內容美的基礎要素是人們的感覺器官與音樂相關要素的相互關聯作用,也就是心理學家稱作的“聯覺”心理現象。在此基礎上,電影音樂的內容美具體的體現在與音高體驗的聯覺對應關系;與音強體驗的聯覺對應關系;與速度、節奏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與發音時間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與緊張度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與印象新異性體驗的聯覺對應關系。以上幾方面已經有詳細的研究總結,如音樂美學研究專家張前老師在其專著《音樂美學教程》中將其歸納如下表所示:

①與音高體驗的聯覺對應關系

②與音強體驗的聯覺對應關系

③與速度、節奏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

④與發音時間相關的聯覺對應關系

綜上所述,英語電影賞析涉及了諸多方面,既包含了電影知識,又包含了音樂知識,此外,還涉及了諸多心理學方面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其跨文化的電影內容常常是影響和評價欣賞者審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厘清電影音樂的發展歷程和特性、電影音樂的分類和作用、電影音樂形式美和內容美的具體內涵。

參考文獻:

[1]陳斌,程晉.影視音樂[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2]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

[3]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張法.跨文化的學與思[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項目級別: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

項目名稱:英語電影資源在大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中的運用研究

項目編號:2012C159

所屬學科:電影其他學科

學科代碼:7603599

中國音樂賞析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音樂賞析;教學;小學音樂教育;欣賞

音樂不是實物,欣賞也并非具象,將如此抽象而虛無縹緲的概念傳輸給小學生將會是教學的攻堅克難部分。但同時,小學生經歷少,沒有音樂糟粕的熏陶,對新事物接納能力強,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而對于老師而言,在教學中具有針對性的開展教學,掌握學生年齡特點,激起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教育進程必將事半功倍。

一、音樂欣賞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意義

自政府發表文件提出:將德智體美教育作為教育重要方面。對于小學生教育工作來講,基礎學科的教育重要性不如藝術學科。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尚未成熟,審美尚未培養完全,容易被家庭或社會氛圍帶偏。從小對學生音樂欣賞的培養將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對藝術和美的欣賞與接納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以交響童話為例,從故事本身入手,將音樂轉化為豐富而有趣的圖畫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具體的了解到音樂背后的內涵,張開想象的翅膀。為欣賞交響童話主題的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此外,一個好的音樂氛圍將影響學生的成長環境。試想,一個校風差,學風歪的學校里,如何開展良好素質教育?又如何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從音樂這個小的點做起,以點帶面,進而帶動整體。創造一個良好而美麗的校園風尚。經常播放富有時代意義和精神的作品如《讓我們蕩起雙漿》、《一個真實的故事》、《閃閃紅星》等。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熏陶,激發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敬愛之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二、如何將欣賞融入教學

(一)以欣賞為線,貫穿唱歌、樂理與基本技能

音樂教學重在欣賞,欣賞作為中心內容,占據教學主導地位。因此,在教學中,以欣賞為前提,通過樂器、歌唱、演奏等形式,給學生的認知帶來新的體驗。同時,將基礎知識融入音樂本身,加以引導學生欣賞學習。將會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手段。例如欣賞歌曲小白船的時候,不單單只是對單一樂曲個體進行播放。而是加入動畫,多媒體等其他新奇因素,以來增加動畫性激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二來多元素結合,理解與感受也將更加深刻。節奏、速度、起伏、情感的多方面融合,是學生更加投入到音樂所展現的情境中,加深對旋律的印象,更好感受音樂之美。

(二)引導學生欣賞,從感情認識到理性知識

從感覺抓起,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相對于直接教授刻板的基礎知識,先感受音樂實屬更好的選擇。不僅僅對于小學生,對任何學習者而言,由簡到難,由易到難才是學習之道。此外,感受所帶來的興趣是無價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喜歡這門藝術,想要去更深入的了解,激發學生想要學習理性知識的欲望,基礎知識將不再刻板,而是學習愛好的鋪路石。學習也將會充滿樂趣。

(三)發揮學生創造性,感受美、創造美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感受他人作品的同時,激發學生獨特本身創新性與創造能力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創造體,音樂這門藝術才能經久不衰,愈發美麗。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了解藝術產生的情感,感受到了藝術的美,而這些所有學過的、看過的、聽過的都將成為學生寶貴的財富,為學生的創造性埋下伏筆。教師是學生創造力萌芽并發展的園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創造音樂的機會,引導學生將想象力轉化成具體可見的實體。不僅僅是學生對音樂欣賞能力的飛躍,更激發學生創造的動力,并讓學生明白,藝術不是天花板不可觸及,任何人都可以去創造、去感受。

綜上所述,音樂教學絕不能只停留在傳統模式,改革創新,用最新的思想與那些稚嫩而新鮮的孩子們碰撞,亦師亦友,用最具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以最貼近孩子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最適合學生特點、淺顯易懂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融入到教學,不斷更新教學模式,為更好的將欣賞這一藝術能力為學生所理解并掌握。寫無止境,教無定法,只有不斷求新探索,才能不斷完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可以引導和激發的。一堂音樂課,教師如果能科學地、充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做到愉快教學、輕松學習,學生就一定能在廣闊的音樂天地馳騁,我們的音樂課也會更加具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韓文華.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11.

[2]朱堯鴻.音樂欣賞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作用及應用分析[J].新課程,2021(30):73.

[3]李霖.從教育目標看小學音樂欣賞課的人文價值[D].西南大學,2020.

[4]王金金.多媒體應用于小學音樂欣賞教育的解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9(03):4-5.

[5]熊睿.基于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中國音樂賞析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懷古詩;留白;賞析;意境

“留白”,雅稱“余玉”,就是在整幅畫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達一種“空靈”美,以期給欣賞者留下無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留白”是一種高超的藝術表現語言,古老的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很早就掌握了以虛為實、虛實相生的手法,稱之為“計白當黑”。在虛白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現人、物的狀態,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的表現形式特征,目的、內容、形式得以高度統一。

虛實相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之一,畫面中留白部分即是“虛”是“無”,與物象的“實”(即“有”)體內容相依相存,“虛”從“實”來,“無”中生“有”。為了突出主體而留出大片空白,自從黑來,自與黑是正反對比的辯證關系。沒有白的形態變化,黑色的形象也就無所依托,所謂“黑以白現”就是這個道理。老子很早就提出了“有無相生”的命題:“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德經》十一章)以車輪、器皿、房子為喻,說明“無”與“有”之間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在中國古代的繪畫理論典籍中,也對“留白”問題多有精辟的論述與探討:所謂“密處不透風,疏處可走馬”(清鄧石如語),“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畫筌》),清代張式《畫譚》云:“空白,非空紙??瞻准串嬕?。”這種“以無勝有,意到筆不到”的手法,顯示了中國傳統藝術智慧,成為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西方社會追求對客觀物象形貌的精細刻畫與模仿,講究再現。由于歷史、政治和地域等諸元素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積淀與民族文化心理有獨特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標準和理念,那就是重表現和含蓄,長于以有限表現無限,以“局部”來表現“整體”,以“虛”來表現“實”,追求“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藝術效果。這種潛在的審美標準廣泛地貫穿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文學藝術的領域里,這一特點表現得就更加明顯,不僅產生了難以計數的作品,而且隨之形成了深刻獨到、科學全面的理論體系。按照前人“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觀點,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的體裁也隨著歷史的腳步前進,不斷地豐富、發展、完善,形成了從先秦諸子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為主流體裁的衍變路線。在以上諸文體中,唐詩空前繁榮,題材廣泛。而含蓄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總體特征之一,對于篇幅有限的古典詩歌來說,含蓄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也正是在中華民族傳統而獨特的審美思想的觀照下,“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系辭上》),唐詩形成了趨于含蓄朦朧的“空白”意識,如“不全之全”、“黑白滲透”、“朦朧模糊”、“虛實”、“有無”等,以傳達審美過程中的言外之意、無言之旨。這種空白的含義既指視覺形象、藝術結構的形式空白,又有寓寄的、情感的、意境的內容空白。這些“空白”意識與文學意境的形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互一體,融會貫通,客觀上增加了鑒賞文學作品的難度;另一方面又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文學審美的趣味性,試結合具體的詩歌作品分別論述如下。

蘇子在《赤壁賦》里感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辛棄疾《永遇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楊慎《臨江仙》),都表現了古人對時過境遷的感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即使曾經赫一時的繁華,也終究不可避免地湮沒在歷史的風煙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物是人非或物人皆非的滄桑之變,自然容易引發騷人墨客幾多今昔之嘆與慷慨悲歌。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此畺|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石頭城在今南京清涼山,原為楚國金陵邑。建安十七年(212)孫權重建并更名石頭城,是建康西部的防守要塞,相傳諸葛亮曾謂“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六朝統治者都視之為重地,到唐初已是廢城荒草,“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唐韋莊《臺城》),成為歷代詩人憑吊歷史滄桑的對象。劉禹錫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于和州刺史任上罷歸路過金陵,感慨六朝興亡,作《金陵五題》以引古鑒今?!妒^城》是組詩的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歷來備受贊譽。

首句石頭城的地形之險見于言外。用“故”用“空”,時間與空間結合,喚起滄桑悵惘、蒼莽悲涼的吊古意識。圍繞故都的群山依舊,而那些國家久已不復存在了。這里曾經被詩家稱為“金粉六朝”,但由于荒淫誤國、相繼遷滅,“虎踞龍盤”的六朝古都已經敗落成一座“空城”,人事不修則險地又何足恃。“潮”水拍打著“空城”不見回應,方知昔日的車水馬龍、紙醉金迷不再,只好惆悵地“寂寞回”,凄涼的潮聲恰似失落的嘆息。這兩句總寫江山依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盛衰浮沉,寂寞的是山、是潮、是月,是詩人、是歷史。山在、江在、月在、空城在,雖然“青山依舊在”,但已是“幾度夕陽紅”(明楊慎《臨江仙》)了:人不在、風流不在、繁華不在,王朝不在、時代不在。巨大的時空反差冰冷無情,正如矗立在面前的那堆廢棄亂石。

三四句寫月照空城,以明月作為古今治亂興亡的見證,抒發更為深沉的感喟。曾幾何時富貴風流轉眼成空,“今月曾經照古人”(唐李白《把酒問月》),只有那一輪明月照常從“淮水東邊”升起,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過來看一眼廢墟遺跡。橫貫石頭城的秦淮河,曾經是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槳聲燈影、徹夜笙歌,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舊時月”即是見證。吊古之情,從“圍故國”的山、“打空城”的潮到照“女墻”的月而推向高潮,一切都包蓄熔鑄在具體意象之中,意境較李白《蘇臺覽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更厚重、更深邃。

這首詩詠嘆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則句句抒懷、字字真情,景中寓情言外見意。六朝相繼多少風流事,詩人并未涉及城內的草木人事,而是寫城外沉寂的群山、凄涼的潮聲、朦朧的清月。周邊景物表面上似無關古城歷史,實則每一句里都隱含著常與變、瞬息與永恒之間的對比。詩人把四周群山、

潮水、當空皓月和城墻等荒涼景色,自然又巧妙地融入變與不變的哲學之思。無一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僅二十八字,似“空”實贍,含蓄雋永、力透古今,境界雄渾莽蒼、深邃幽遠,讀來悲涼之氣徹骨。

《金陵五題》自序:“他日友人白樂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且日:《石頭》詩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辭矣!”《唐詩品匯》載:山水月色皆無異于東晉,而“東晉之宗廟、宮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見矣。意在言外,寄有于無”?!对鲇喬圃娬n》云:“寓炎涼之情在景中。”清沈德潛評:“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華,俱歸烏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題三閭大夫廟》是戴叔倫大歷中出仕湖南期間,路過三閭廟時所作的五絕,被稱為近體詩中的頭號微型盆景。三閭大夫是愛國詩人屈原的官銜,三閭大夫廟即屈子祠,在湖南淚羅縣汨羅江邊玉笥山上。屈原忠君愛國,卻兩遭楚懷王、頃襄王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楚都,屈原極度絕望,自沉汨羅江殉國。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沅江、湘江是屈原第二次流放地的兩條主要河流,其詩篇中多次出現:“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屈原《懷沙》),“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屈原《湘君》)。沅水湘江洶涌深沉的水奔流不息,恰似屈子綿延不絕的深重怨恨,互文借喻。首句高亢如天外奇石直落,次句如渾厚古鐘震鳴,開闔呼應,境界闊大縱貫古今。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杰出人才,對內變法圖強、對外聯齊抗秦,招致腐朽貴族集團的嫉恨。忠心報國卻橫遭當道奸臣讒陷,“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漢賈誼《吊屈原賦》)。屈子“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悲哀憤慨和壯志難酬的不平之氣,彌漫在天地間。首句中“流”字實是水、“怨”雙關,意謂屈子深重的愁怨,任那沅、湘兩江之水流淌了千年也洗刷不盡。這樣屈原的悲劇似乎跨越了時空距離而永恒,表達了長久以來人們對屈原的深切懷念與贊頌。李瑛認為:“首二句懸空落筆,直將屈子一生忠憤寫得至今猶在,發端之妙,已稱絕調。”(清李瑛《詩法易簡錄》)洵為中肯之評。

仰望屈廟附近的楓樹“層林盡染”如火,“(楓)玉霜后葉丹可愛,故騷人多稱之”:“湛湛江水兮上有楓”(屈原《招魂》),“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千載而下三間廟周圍的景色依然是江碧楓丹、風搖葉落的畫卷。作者追昔撫今,化用屈原詩中的名句,結句“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自然流出。落日余暉下,秋風拂過楓林落葉紛紛發出蕭蕭低吟,似也在訴說屈子千年的冤屈與不平。紅葉飄墜如在眼前,簌簌作響似垂耳際。此時、此地、此景、此情,更覺幽怨綿延,無限傷感化入秋日寥廓蒼穹。“以景截情”,畫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詩意雋永而余韻難歇,深遠的情思融會在特定的景色描繪里,使人覺得身臨其境而韻味綿綿。后兩句由虛轉實,以一幅秋景緊承前句之“怨”,含蓄點染,空際傳神,深化了對屈原的不盡悼念之情,意超言外。“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唐杜甫《夢李白》),暗用《招魂》語含蓄自然。此詩結句,歷來得到詩評家的贊譽?!对姺ㄒ缀嗕洝贩Q:“三、四句但寫眼前之景,不復加以品評,格力尤高。凡詠古以寫景結,須與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則流于寬泛矣。”鐘惺認為:“此詩豈盡三閭,如此一結,便不可測。”(明鐘惺《唐詩歸》)施補華評:“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種悲涼感慨之氣,五絕中此格最高。”(清施補華《峴傭說詩》)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包容性的藝術。本詩未述屈子生平業績、廟宇磚瓦梁椽,而以屈原詩篇語詞繪眼前景,字面上不及屈原而意義緊聯著屈原。用形象的語言表達抽象的意緒,一腔幽思含蘊其中,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一唱三嘆,情不能已。這首小詩語短情長、語淺情深、語近情遙,雖只寥寥二十字,卻兼備明朗與含蓄之長,成為詠屈原的詩文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他的不幸遭遇令司馬遷無限景仰與同情,詩人戴叔倫也情承一脈:“昔人從逝水,有客吊秋風。何意千年隔,論心一日同!”(唐戴叔倫《湘中懷古》)。

詩歌中的“留白”藝術有著堅實的哲學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道德經》四十章),“無”中生“有”,“無”是“有”中的“無”,非絕對意義上的“無”。同樣,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虛”其實也是“實”、是“有”,也非絕對意義上的“無”。清人戴熙云:“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肆力在實處,而索趣在虛處”。“留白”技法從形式上的空白逐漸發展到思想感情表達上的空白,水墨之間的空白就開始在文字間顯示出趣味橫生、璀璨多彩的獨特藝術魅力。李戲魚在《中國畫論·神韻說》指出“詩之妙處在無字句處”,李白在《玉階怨》中對女子在室內的兩個細微動作的描寫,足以引導讀者感受人物內心千回百轉的不盡幽怨。“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詩人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無比憎惡、對生靈涂炭的深切同情洶涌澎湃。“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詩歌重在抒寫人的主體心靈,由于自身體裁的特點,加之中國重含蓄蘊藉的審美觀念根深蒂固,因此推崇有所保留的寫意、造境,借助于意象、依靠必要的“留白”,以極具暗示性和模糊性的象征意義,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或者更為廣博深刻的蘊涵。“凡詩文妙處,全在于空”(清袁枚《隨園詩話》),梅圣俞說:“詩之工者,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清鄭燮《原詩》)大師們都一致肯定了“留白”藝術的重要審美價值與普遍存在性。這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艱,若不堪憂”(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境界,“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的藝術方法,留給讀者一定的咀嚼、品味的“空白”余地,引導讀者在曲徑通幽、迷離恍惚中領略“言有盡而意無窮”、“意在言外”的求索之樂趣,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得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家歷來重視虛與實的結合,注重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藝術效果。宋代包恢說:“詩有表里淺深,人直見其表面淺者,孰為能見其里而深者哉猶之花焉,心其華彩光焰,含蘊蘊藉,隱然潛寓嗜反少,何也?知花斯知詩矣。”(宋包恢《書徐致遠無弦稿后》)“空白”可以使文章虛實相生、富有張力,利于打開讀者的情感閘門,推動、誘導他們進行開創性的想象和聯想活動,實現“第二次創造”。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說過:“詩寫出來原就是叫人一點一點地去猜想,這就是暗示,即夢幻。”(法國馬拉美《關于文學的發展》)讀者的“猜想”解讀,將大大豐富甚至超越藝術作品中隱含的本原意義,一切已經被表現在作品中的東西將被發掘出來,作家、藝術家有意留下的空白、間隙、象外之意、盲外之情,活躍在讀者的心際,從而可能遠遠超越作品表現的限度。讀者在“空白”中的再創造,把創作與欣賞、讀者與作者聯結起來,共同創造、豐富余味無窮的深邃意境。“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語語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評《竇娥冤》語),是意境的藝術魅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凝聚著藝術家匠心的“留白”藝術,正是解讀作品深層含義的密碼。正是借助“留白”藝術,那些注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的經典作品,才越發綻放出了永恒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3]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卷二):形勢門[M],仿宋建康府學刊本,光緒十三年,

[4]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朱熹,楚辭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責任編輯 吳曉紅

中國音樂賞析論文范文第5篇

何為“中國畫”?或許從技法以及表現上有明確的定位分析, 這樣的話題一直伴隨著我們大學四年。中國畫也叫國畫, 就是用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和繪圖工具而畫出來的畫。中國畫在古代一般被稱之為:丹青。主要是指在材料上選用絹、宣紙、帛、毛筆、國畫顏料等, 然后用毛筆蘸水、墨、顏料等作畫;國畫題材大致可以分為人物、山水、花鳥等;在技法上又可以分為具象與寫意。古人喜歡在他們的畫作上體現對自然、社會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和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可作為社會現態的表達途徑, 也可抒發情懷或壯麗山河之魄。

上至盤古開天到當今社會國畫均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地位, 在亞洲甚至是世界美術領域當中獨樹一幟, 擁有它自己的一個體系。它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枝,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二、中國畫的欣賞層次

中國畫欣賞有著懸殊的層次性, 它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表層, 也就是理性的角度。主要是指:對畫面形式技法的構成。它里面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 其中包含:筆法, 墨法, 色法, 章法等各種技巧。第二層是指:感性——指作品本身在當時所處時代的背景中的表現。也就是說, 把作品放在當時所處的環境與年代以及當時的政治軍事主張來界定的, 一件藝術作品, 當它鑒于當時經濟、文化、政治風貌定位, 藝術家在受到社會動蕩或者文理教條的束縛之下也會產生其卓越的藝術成就。中國畫在欣賞過程中相互聯系, 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在欣賞一幅中國畫的過程中我們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1、理性角度鑒賞中國畫

“理性”一詞, 它是指人們在正常的思維與狀態下憑借固有理論所作出的預期結果, 它的成立必須基于現有的理論, 再通過合理的邏輯思維以及推導得出肯定的結果。與此同理, 國畫的理性思考也會基于一些程式化的技巧與形式。在畫面展示構圖, 用色, 內容現狀等一系列所接收到的訊息作以分析推理, 但終歸理性思考會被固有程序以及傳統品鑒道路所限制。例如:宮廷系列畫師的一系列作品。按照理性推斷, 根據當時的文化背景與政治思想與民俗風貌還原, 畫家在當時的一種社會地位和主要用途中, 形成了一種“專職性”, 他們只為宮廷或者指令呈現, 在創作思路以及表達手法上受到了一系列的制約, 通過固有的筆法, 技巧來還原并且展示進行畫作的制作, 就理性而言賞析, 觀者會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推敲梳理來揣測作品。

在繪畫形式上, 具有典型程式化的一種繪畫方法要數“界畫”了。在東晉顧愷之的《畫論》中, 第一次有力“臺榭”的說法, 隋唐時期又被稱為“臺閣”、“屋木”。到了宋代時期, 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提到了“界畫”一詞。這也是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到了這個名詞。它是中國畫的一歌單獨的門類, 在技法上, “界”指“界尺”, 是指在繪制建筑時專供毛筆畫直線的一種工具。它與其他畫種相比, 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線條要求精準, 細致的描繪所畫對象, 絲毫不得有何差池。界畫的繪畫對象多為中國建筑及橋梁、車船。由于描繪對象的固定性, 繪畫工具的獨特性。這些程式化的特點, 將中國的房屋、車船、橋梁等交通工具描繪出來。幸好有力這樣一批愛好畫建筑畫界畫的畫家, 將我們中國傳統的建筑繪制下來, 讓我們看到了現如今這樣一批優秀的建筑風格作品。因為中國建筑多為木質結構, 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 戰亂紛爭。他們用畫筆將我們的建筑記錄下來。當人們通過作品直觀、理性的進行賞析, 其自然以及社會的現狀問題、展示具體有據的社會風貌, 運用豐富的色調、技法將現實存在的實物進行一一展現, 那么在欣賞之時通過理性的分析判斷, 畫師在進行此項藝術的先由很重要, 其中更加單一。

2、感性的認知體會中國畫

“感性”是指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 進行理解和思考和把握作品的意味與目的。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當固有的條件滿足不了藝術家的現實強烈情感表達意圖的時候, 會進行很多革新方式的表達思路。“詩言志, 歌詠言”《尚書》中, 從最早的一本關于感性審美的書籍之一。在《毛詩序》也有“詩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 發言為詩, 情動與中而形于言”。我們縱觀中國的傳統藝術, 哪一個作者不是“緣情言志”呢?

最早以儒家道家以及中國博大精深的禪宗思想為主, 以此造就了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審美追求。藝術家們不再以將事物景物的外在形式當作他們的傳統學習抒情手段, 而只是把這些造型作為他們抒情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抒發他們之間內心的情感與志趣。世間萬物, 宇宙蒼穹然于揮墨之間。

三、理性與感性的碰撞

1、理性與感性技法上的對比表達手法

席勒說“若要把感性的人變為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感性以處理我們日常的感情與人際關系為出發點。感性通俗的說就是指個人原始的野性為出發點沒有理由, 以一種感覺而獲取他們自身的快樂, 任由天性的感知及抒發。而理性的存在就是為了抑制住我們的感性快樂。純粹的說感性就是跟著感覺走, 而理性是經過長時間的科學理智思維而得出的結論, 它較感性更具說服性。

從國畫的技法為出發這個點來看, 感性的繪畫手段是更加注重畫家本身的抒情性及情感表達性。而理性的繪畫更加注重一些程式化的理論技法。在古代藝術實踐中, 各具山水樹木的形象姿態不同, 例如皴法就有很多種:披麻皴、亂麻皴、芝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十六種皴法。所以, 理性的表達較感性的表達手法更為成熟。

2、建立正確的鑒賞角度來感知藝術

從感性上升為理性, 需要一定量的積累, 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像我們從小的時候學習繪畫之初, 在畫畫時是不會講求將一幅畫畫的有多具體, 多寫實。而是畫出我們心中所想的就好。這可以稱為我們所說的:感性, 當感性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量時, 我們會追求物體對象的具體性。這種積累包括了繪畫的用筆, 用色, 構圖及章法。當一定的知識閱歷積累到一定程度后, 有些繪畫家可能又會追求另外一種境界, 從寫實到抽象, 即從理性到感性。如:吳冠中。吳冠中早期是以學習油畫為主, 之后留學巴黎, 八十年代, 正是吳冠中的繪畫風格由水彩轉向水墨畫的時期, 這一具象到抽象的探索重要時期, 奠定了吳冠中黑瓦白墻為主調的一批江南水鄉畫作而統治了他的整個畫面。其中以中國繪畫的黑白灰為主色調, 先后創作了一系列“一切景語皆物語”的魯迅水鄉。

無論是從理性出發, 還是以感性為基礎。我們在心上一幅作品的時候都應應該樹立正確的藝術價值觀。將感性與理性像結合, 不要單一性的去辨別它的好壞優劣。“藝術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藝術, 藝術伴隨著我們終身。學習又是一個因人而異, 長期的過程。那么如何正確建立一個鑒賞角度來感知藝術呢?我們可以遵循以下幾項原則:“循序漸進”、“勤于思考”、“知行統一”。

何謂“循序漸進”?無論學習什么, 都需要我們長期積累, 切勿著急, 欲速則不達。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心態, 不要著急一下子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二是“勤于思考”當我們積累了一定的理論及經驗之后, 需要對我們所掌握的理論知識, 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理性的思考及加工。“知行統一”故將我們所學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起來, 達到一致。將以上三個重點結合起來, 我們在鑒賞分析一幅畫作的時候, 會更加的具有客觀性和全面性。

四、靜悟傳統, 敢于創新

上面我們有提到, 在我們欣賞一幅畫作的時候, 我們不僅需要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加以分析, 還會根據當時的時代框架, 文化傳統來欣賞它的美。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 它積淀了我們中華民族祖祖輩輩的知識結晶。傳統可以供我們借鑒和啟示, 可以繼承也可以作為我們發展的基礎。唯一不能一概而論, 一概否定, 因為那是前人經過長期的經驗與實踐積累的足跡。以此, 我體會到“傳統就是前人的創造產物”。今天的創造是為了成為未來的傳統。我們如今所學的傳統, 就是前人的創造。但是如今我們所學的傳統并不是為了臨摹而臨摹, 而是為了“創造”這個最終目的。

所以, 在我們鑒賞完一幅好的作品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通過學習, 敢于創新, 積極的創造新的藝術性。“創新”是保證事物繼續發展, 不被時代所淘汰的重要基礎。對于任何畫種, 任何一種門類都不例外。也正是由于不斷的創新, 中國古代畫種經過各種歲月的沖刷還留存至今。在現代西方繪畫和當代繪畫的強烈沖擊下, 還占據具一席之地。創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五、結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欣賞一幅作品需要我們觀者全面的分析作品的理性與感性方面的層次。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 我們需要不斷的為之間充電。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去認識生活, 發現生活中的可貴。讓自己的頭腦時刻提煉美好的, 純潔的, 高度的養分, 將自己的心路伴隨著國畫并肩而行。用恬靜的心感受藝術, 恒定自身, 像山一樣的沉默, 像草一樣的謙卑, 最后像鷹一樣的自由。

摘要:“中國畫”作為文明歷史長河中璀璨的珍寶, 在中國美術史及世界藝術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用強大的藝術語言向世人訴說它悠揚的歲月, 和那些豪情萬丈, 小橋流水的青山茅屋, 正因為獨特而又具有深遠的藝術影響, 所以我們在欣賞國畫的同時我們的觀察方法以及賞析定位就尤為重要。應該在欣賞過程中, 將它的層次更加的深入的分析, 將理性思考與感性思維相結合, 杜絕浮表的去推敲。這樣, 我們在欣賞任何一幅作品的時候就會更加深入和全面。而且去真正了解中國人的繪畫國畫的專情, 欣賞之中懷揣敬畏之心聆聽國畫魅力, 自我創新, 用實際行動做一個中國人, 畫好中國畫。

上一篇:電影音樂欣賞論文下一篇:綜合音樂欣賞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