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內部審計準則范文

2023-09-10

內部審計準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內部審計 比較 準則體系

為了適應內部審計的最新發展,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準則在規范內部審計行為、提升內部審計質量方面的作用,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對2003年以來發布的內部審計準則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修訂。2013年8月23日,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以公告形式頒布了新修訂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以下簡稱新準則),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準則的頒布,標志我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并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

新準在總框架以及其內容上都進行了更新與改進,從而進一步縮小了我國內部審計準則與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即IIA的最新的準則的差距,表明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準則正在逐步拉進與國際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與此同時,國際內部審計準則所表現的出的優點也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地方,從而促進我國內部審計準則的完善,使我國企業內部審計的理論與實踐與國際慣例進一步接軌,本文將從準則框架、結構以及相關的主要內容上對中外內部審計準則進行一定的比較,以期找出兩者差距,從而指出我國企業內部審計準則可以發展及改進的地方。

一、框架之上的比較

(一)中國內部審計準則體系

新準則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由三部分組成:基本準則、具體準則以及職業道德規范。

基本準則是內部審計準則總綱領、內部審計從業者應遵守的基本規范,以及另外兩部分的制定依據,在準則體系中擁有最高的法定約束力和權威性;以基本準則為依據制定基本準則,基本準則則是內部審計工作應遵守的規范,較為具體及具有操作上的指引意義,其權威性低于前者;職業道德規范是開展審計工作時內審人員所應具備的職業品德,也規定了內審工作的職業紀律以及在實施審計時內審人員應承擔的職責。將職業道德規范納入準則體系屬于國際慣例,其具有法定的約束力,也處于準則體系的最高層次。

(二)IIA規定的內部審計準則體系框架

IIA職業實務框即PPF由強制性指南、實務咨詢以及發展和實務支持組成。

所謂強制性指南,指在任何情況必須使用的準則,包含了對內部審計的定義,以及內部審計的人員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實務準則。PPF的第二個層次便是實務咨詢,它屬于一個建設性條款,對準則的運用以及解釋提出詳細建議,也包含諸如內部審計準則公告、咨詢服務準則、風險管理細則、信息安全服務準則等的新信息;發展與實務支持即內部審計界最新實務,包含IIA的專題及研究報告、參考的書目、教育培訓等推薦參考意見。

二、內部審計準則

(一)結構比較

新準則基本準則含六章三十三條??倓t,說明本準則的目的及依據、內部審計定義及本準則適用范圍;一般準則,要求組織應當設置與其目標、性質、規模、治理結構等相適應的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具有相應資格的內部審計人員。并規定內部審計人員應有職業審慎性、勝任能力以及保密;作業準則,是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時遵循的基本要求,描述該怎樣進行審計工作;第四章為報告準則,確定了審計報告出具要求,及怎樣對審計結果出具審計報告;第五章為內部管理準則,共兩條,闡明內部審計的報告對象,應有的組織結構以及管理模式;最后一章是附則,表明準則的發布、解釋者及實施的日期。

IIA最新的內部審計職業實務準則即SPPIA,共五部分構成。第一是導言,提出了內部審計的定義、適用對象及目的,以及準則的三個部分,即屬性標準,工作準則以及實施準則。屬性標準明確內審機構和人員應具備的特點,工作準闡明內審工作性質以及工作業績衡量標準,實施準則具體運用了以上的準則??梢娗皟烧呤菍炔繉徲嫎I務廣泛地規定,實施準則卻是對特定的審計項目的限定。同時,導言提出,準則的制定方式IIA內部審計準則委員會,并表彰了其在準則制定過程的努力。

屬性準則位于第二部分,主要內部審計業務的實施具有的特征,有四個主要方面:實施審計業務的權責以及目的、專業勝任能力、獨立性和客觀性、及應有的職業關注以及審計工作質量保證和改進。工作準則處第三部分,提出審計工作的指南及質量衡量標準,分為7個部分:內部審計管理工作、工作性質、審計計劃、執行審計業務、審計結果的交流、過程監督以及管理者對待風險的態度。執行準則為屬性準則及工作準則的運用和操作提供指南,涉及到了審計確認與咨詢的活動。最后部分為內部審計術語,對若干審計詞匯進行說明以及定義。

新準則與SPPIA相比較,SPPIA更詳細具體,是內部審計最新動態及發展趨勢的反映,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也囊括了我國內部審計準則大多的規定。

(二)主要內容比較

1.內部審計定義。我國新準則的定義: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它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

IIA規定:一項獨立、客觀的確認與咨詢活動,其目的在于增加價值,改善組織經營。通過系統及規范的方法,評估、改進風險管理、控制、管理過程的有效性,幫助實現組織目標。

可見二者對內審目標、職能、性質等的定義已很接近,正表明我國內部審計的不斷與國際接軌。

2.準則適用范圍。新準則適用于各類組織的內部審計機構、人員及其從事的內部審計活動。其他組織或個人接受委托、聘用,承辦或者遵守本準則參與內部審計業務;IIA確定的適用范圍為:各種目的、規模和結構的、法律和文化背景相同或者不同的組織內外審計人員。

可見在服務范圍上,中國內部審計準則已和SPPIA一樣具有國際性,適用于各種法律和文化背景下的組織,有了從原先的國內機構及組織到國際范圍的轉變。

3.目的、權力和責任。新準則中對內部審計的目的規定是“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關于責任,基本準則的“一般準則”規定:“內部審計的目標、職責和權限等內容應當在組織的內部審計章程中明確規定”。SPPIA中,其屬性準則規定了內部審計部門的目的、權責等應計入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憲章,并由董事會審查、通過。

4.獨立性與客觀性。一般準則指出:內部審計機構和內部審計人員應當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得負責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決策與執行。新準則也說明了內部審計師保持獨立性以及客觀性的方式措施。

IIA指出,“內部審計部門須保持獨立性,內部審計師須客觀地開展工作。獨立性是審計的基本原則,指內部審計活動公正地履行職責時免受任何威脅其履行職能的情況影響??陀^性指不偏不倚的工作態度,使得內部審計師在開展業務時相信其工作成果且不會做出質量方面的妥協。

可見,新準則對獨立、客觀性的規定,仍然籠統抽象,且沒對獨立性及客觀性進行定義與解釋,也沒列舉作損獨立性或客觀性的情況,更沒說明發生該情況下的披露。而IIA從定義出發,列舉有損獨立性、客觀性的幾種情況,并規定如何進行充分的披露。IIA試圖確保內部審計機構的確認業務不受任何干擾,首席審計執行官報告責任也很靈活,從而適應了各規模和形式的組織。

5.專業勝任能力與職業關注。新準則指出: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以下所需的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實踐經驗:一是審計、會計、財務、稅務、經濟、金融、統計、管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法律和信息技術等專業知識,以及與組織業務活動相關的專業知識;二是語言文字表達、問題分析、審計技術應用、人際溝通、組織管理等職業技能;三是必要的實踐經驗及相關職業經歷??梢?,準則對專業勝任能力主要含:第一,必要知識。必須具有會計、審計和有關專業知識,這是內部審計人員最為基本的素質。第二,業務能力。內部審計工作者要很好地完成任務,要具備必要的業務能力。業務能力需審計工作的實踐漸漸提高。第三,熟悉情況。內部審計工作者應熟悉本單位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因為對本組織的情況的熟悉,使內部審計人員在對本組織的審計實施時更優于外部審計。第四,專業訓練。審計理論不斷更新,環境更加復雜,運用的方法也不斷進步,便要求內部審計工作者接受后續教育,不斷參與實踐和學習,從而保證專業素養的逐步提高。第五,交際能力。語言文字表達、問題分析、審計技術應用、人際溝通、組織管理等技能。

新準則提到應有的職業關注,即內部審計從業者應遵守職業道德規范,以應有的職業謹慎實施內部審計業務,實施業務時,應保持職業謹慎,合理運用職業判斷。職業謹慎指內部審計人員開展業務時應具備兢兢業業的責任感,并時刻保持應有的慎重態度。

IIA中專業勝任能力的定義是:內審人員應具備知識、技能及必需的能力,以完成職責。具體要求如下:在內部審計人員不具備充分知識、技能或能力的情況下,首席審計執行官應獲得相關建議及幫助或者減少咨詢業務;審計師應當有充足知識識別舞弊證據,但并必須有以發現、調查欺詐為職責的人員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傊?,內審人員必須擁有充分能力,以職業方式完成既定目標。

對于應有的職業關注,IIA指出:內部審計師應有合理謹慎的態度和職業關注,可應有的職業關注并不表示永不犯錯,同時要考慮到:達到目標所需要工作程度、事情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風險管理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和有效性;不當行為或不遵循制度的可能性。審計師應該對可能影響企業目標、經營管理的重大風險保持警惕,也不是要求所有風險都被識別出來。

與此同時,專業勝任能力要求當中,新準則提出了審計工作人員應具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更加重視內部審計部門與其他部門的聯系,更加注重與董事會、管理層關系的協調。IIA也非常重視審計師的交際能力,并將其視為發揮內部審計師作用、達到內部審計目的關鍵因素之一。當然,IIA更為細致地對內部審計的專業勝任能力、應有的職業關注進行了規定。

三、展望

本文僅僅對新準則的一般準則所涉及到的內容,IIA的屬性準則中相應部分作了簡單比較。目的是為了找到差異及存在差異的原因,從而借鑒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的先進之處、完善我國的企業內部審計準則,提升內部審計的職業水平,有效發揮其增加企業價值、改善組織經營管理等的作用。

世界一體化的加速及企業面臨的環境的變幻,企業間競爭日益白熱化,而內部審計在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幫助企業實現目標、增加企業價值等方面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國從1983年國務院各部委和國有大中型企業才開始實現內部審計,相對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較為成熟的企業內部審計,由于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起步較晚,與其先進的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還有相當的差距。故而如何抓住世界經濟迅速發展給我國企業帶來的機遇,發展內部審計職業,提高企業競爭力,是每個內部審計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2013年8月20日頒布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

[2]劉曉連.《國際內部審計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04.

[3]王光遠.嚴暉《中國內部審計準則與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的比較與借鑒》.

內部審計準則范文第2篇

當前,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作為特殊行業的煙草企業如何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的財力支撐,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壓力越來越大,精益內控管理追求利潤最大化成為了唯一有效途徑,而通過內部控制達成運營效果與效率的最大化正好契合了這一需求。企業采購成本一般占產品總成本的50%~60%,此環節管理的好壞,對企業盈利空間的拓展有著重要影響,由于內部控制普遍存在“成本限制、串通舞弊、人為差錯、管理越權、修訂滯后”等諸多局限性,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尤其如此,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健全有效關乎企業采購成本的關鍵,購賣雙方最終要以合同約定確認各自的責任與義務,合同管理在采購項目中顯得非常重要。對采購合同管理控制的強弱,決定了經營風險(損失)的大小,也就是說直接影響企業的最終盈利水平。

因此,我們探索嘗試以合同審計為切入點,搭建一個覆蓋“采購方式、價格確定、合同簽訂、履約付款、合同結算”業務流程的全項目監控、全過程跟蹤審計的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服務于企業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顯得很有意義。

一、概述

(一)內部控制和采購項目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主要是為了避免錯誤、偵察錯誤、改正已察覺的錯誤,在損失風險較高處及需加強控制處,加強控制上的弱點。運用恰當有利于減少疏忽、錯誤與違紀違法行為,并改善經營活動,以提高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必須以企業發展目標為統領,圍繞企業風險取向合理設定控制目標,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使之處于有效的監督之下。

(二)內部控制審計和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審計

內部控制審計就是確認、評價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過程,包括確認和評價企業控制設計和控制運行缺陷和缺陷等級,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進內部控制建議。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審計目標旨在評價采購業務流程內部控制是否良好建立及遵循程度,完善采購業務流程風險控制機制,從而提高采購項目內部控制的營運效率和效果。

二、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原則和主要審計方法

在設計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之初,我們對現有業務流程和合同審計進行梳理,加強弱點控制,最終確定以“業務人員報審—審計人員審核—審計結果反饋”為基本審計流程。以合同審計為切入點,應用“起點介入、過程監督、突出重點”控制原則,集中體現“協同審計”理念,主要對合同采購業務開展程序性審計,在此基礎上選擇開展過程跟蹤和實質性抽查審計,從而達到“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級結合、統御全體”的統合作用。在制訂采購項目內部控制流程時,認真分析企業采購業務現狀與風險導向,理順采購業務相互間的關系,選擇關鍵控制點時考慮了三個方面因素:一是能夠最好地衡量業績,二是能夠反映重要的偏差,三是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糾正偏差。因此,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以合同審計為關鍵控制點設置體現了精而準的原則。內部控制基本理念為:

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實質是不同類別的控制相互配合,以達成目標。采購項目內部控制特征是全面性、經常性、潛化性、關聯性,使采購活動符合企業利益及既定規范。內部牽制著重于將審計監督滲透于采購業務運行之中,寓牽制于處理程序之中,其目的在于防止或及早發現錯誤或舞弊,使錯誤與舞弊減至最小程度,從而達成運營效果與效率的最大化。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學合理的可操作性,在各控制關鍵點或風險區域時段,明確與該控制點相關的操作步驟、各步驟及審計部門或審計崗位所應履行的職責權限;二是利于控制的相互牽制性,縱向關系上,使采購業務下級受上級監督、上級受下級牽制,橫向關系上,使采購業務接受審計監督部門檢查和制約;三是便于檢查的標準性,建立針對各個環節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具有客觀性和可比性的內部控制標準和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一項采購業務完成后,審計監督部門對每個環節檢查評價和打分,并分析產生偏差原因,分清責任。

三、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審計對策

煙草行業全面審計反映,采購項目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采購方式審批程序履行不完整,未建立供應商資質認證制度并嚴格執行,采購合同制訂和執行、過程管理和監督職責、驗收和付款方面不合規,項目后評估管理不到位等。全面審計查擺出采購項目問題點數量11個,涉及金額60 485.85萬元,其中:

針對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存在的共性問題、突出問題,審計部門深入分析產生原因,提高內部控制意識,督促完善采購相關管理制度,建立長效內控機制杜絕類似問題再次發生。一是優化采購業務內部控制流程,設置審計關鍵控制點;二是實現采購基礎信息高度共享,將審計內控系統與采購管理系統有效對接,提高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三是加強采購預算和價格的審計控制,預算控制重點審計固定計劃中采購物資的資金占用量和補充計劃中物資采購的及時性,價格控制以“應招盡招、真招實招”的公開招標為主要采購方式,建立性價比審計內控機制;四是建立采購項目定期審計評估機制,對采購成本控制(起伏價)、采購交期控制(采購進度達成率)、品質成本控制(進貨品質達成率)進行績效考核與審計評估。從審計監督內部控制角度,重點解決審計與業務流程脫節問題,推行實施“實時跟蹤+聯網核查”審計模式,逐步實現內部控制審計的“三個轉變”:從單一的事后審計轉變為事前、事中、事后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相結合。

四、以合同審計推進采購項目內控體系建設

(一)采購項目內控體系總體審計業務流程設計

審計業務流程設計與運行,是采購項目內控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我們對企業所有采購業務通過制度化的控制手段和圖形化的流程模型來進行再造,達到審計業務流程優化。一是以流程管理為內控體系載體,通過審計流程管理發揮內控體系作用,在流程中設置項目批復、合同管理、送審管理、項目管理等關鍵控制點,梳理明確審計業務流程使內部控制發揮最大效用。二是以審計流程管理促使采購工作有章可循,從業務流程入手開展審計,在管理控制的采購鏈條中查找問題,使審計工作很快切入問題根源,從根本上強化采購項目內部控制。三是以合同審計為切入點,對采購項目審計業務流程進行基礎性再思考和實質性再設計,從而獲得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的顯著改善,通過審計“流程再造”完善采購管理、加強內部控制,通過審計“流程再造”不斷優化采購業務鏈條,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和問題,增強采購業務管理和審計內部控制的互動性。四是以所有參與方為審計資源進行整合,把業務部門、審計部門及中介機構流程整合引入內部控制資金監管鏈條,將審計系統與投資管理系統、兩項工作系統有效對接形成閉環式內部控制,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傮w業務流程為:

(二)審計內控系統與采購管理系統有效對接

煙草行業的投資管理系統、兩項工作系統運行已久,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采購管理模式,將審計系統與其有效對接,可以極大提高審計在內部控制中的作用。從投資管理系統和兩項工作系統的“項目實施方式”審計介入,對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詢價、單一來源等采購方式的確認審查是否合規、合理,堅持以公開招標為主要采購方式,確?!皯斜M招、真招實招”;在兩項工作系統“發起合同審批”環節切入審計部門審批流程,將審計部門審核結果反饋到兩項工作系統中;在投資管理系統和兩項工作系統的“簽訂的合同信息”環節實現審計系統信息共享;對兩項工作系統中的工程類項目,嵌入審計部門付款審批流程,將審批結果作為兩項工作系統的資金支付申請信息依據;最終實現投資管理系統、兩項工作系統、審計系統“付款信息”共享,形成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閉環式審計管理。

(三)審計在采購項目內控體系中的主要做法

從內部控制的“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五大要素可以看出,內部控制是否健全以及能否嚴格執行,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主要是對管理活動予以制約,使經營活動符合企業利益及既定規范和標準。采購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償取得工程(含信息化項目)、物資和服務的行為,包括購買、租賃、委托、雇用等,我們將其整合歸類為“工程類采購、物資類采購、服務類采購”三大項,以合同審計為切入點的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主要履行采購項目運行流程的內部控制審計。一是以采購項目合同簽訂審計為切入點,主要對合同洽談和主要條款以及送審資料的合法性、合規性、完整性進行審計,包括年度采購計劃、項目采購方案、采購招標文件、商務談判文件、與中標中選供應商簽訂采購合同以及對方單位資質等相關資料;二是開展采購項目合同履約過程跟蹤審計,主要對到貨驗收、簽證、結算付款等情況進行審計。主要做法為:

項目管理式審計 項目管理式審計是由內審人員對所有簽訂合同進行審計,參與監督合同簽訂的重要過程,實現合同內控審計日?;?。以采購項目合同簽訂審計為切入點:一是審“該不該簽”,對合同項目的可行性審查和效益性審查,檢查合同項目是否列入年度采購計劃并報批,檢查合同項目是否經可行性研究或項目評估,其技術性、經濟性是否先進、合理,檢查與立項有關的文件資料是否真實、可靠,檢查合同標的數量是否適當,能否滿足企業生產經營需求,檢查合同約定是否充分考慮企業生產經營實際需要。二是審“跟誰簽”和“以什么樣價格簽”,對合同簽約主體選擇和合同價格選擇的合理性、適當性進行審計,首先審查合同簽約主體的合法性,其次審查供應商確認和合同價格確定的合規性。三是審“怎么簽”,對合同形式、文本格式和合同條款進行審計,首先審查合同形式是否符合法規,其次審查合同文本是否符合規范,重點審查合同條款有無遺漏,主要條款內容是否具體、明確、切實可行,避免因合同條款不完備或過于簡單、抽象,給合同履約帶來困難而損害本企業合法權益。采購項目合同簽訂切入審計以來,審計采購項目合同共254項,涉及金額13 660.56萬元,審查不合規條款153條,提出審計修改意見138條,采購業務部門采納審計意見126條,審計意見采納率91.3%,有效控制和規避了企業經濟合同履約風險。

過程跟蹤式審計 過程跟蹤式審計是有重點、有目的地將合同履約管理納入日常審計控制,形成關鍵控制點,實施相應審計程序的審計模式,側重審查合同履約管理是否規范、有效。開展采購項目合同履約過程跟蹤審計:一是審查采購項目管理是否存在內部控制設計缺陷,審查采購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對采購項目內部控制設計的健全性進行測試和評價,促進完善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二是審查采購項目管理是否存在內部控制運行缺陷,對合同執行結果和管理效果審計,主要審查合同內容是否得到嚴格、全面履行,審查有無合同違約,違約是否按合同及時組織索賠,審查合同管理效果是否滿足效率、效益要求。采購項目合同履約跟蹤審計以來,審計抽查采購項目共22項,涉及金額8 557.72萬元,查擺問題46項,涉及金額3 849.16萬元,提出審計管理意見51條,并督促采購業務部門及時整改,審計意見整改率94.5%。通過對采購項目內部控制設計與運行的合同履約審計,為企業降低采購成本而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達513.2萬元。

五、采購項目內部控制審計展望

以合同簽訂審計為切入點的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是以合同履約過程跟蹤審計為主線、以采購合同關鍵控制點為基礎,內部控制審計在采購業務處理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設置關鍵控制點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和糾正舞弊,防范風險,而內部控制的重點也是防范風險,避免和減少差錯和舞弊、效率低下、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關鍵控制點及其控制措施準確與否決定了企業內部控制的成敗。不同業務反映的控制點、關鍵控制點不同,要求的控制措施也有區別,但相同業務反映的控制點、關鍵控制點大同小異?,F有采購業務問題重重,采購內部控制存在諸多缺陷,以合同審計為切入點而建立起來的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尚處于探討摸索階段,采購業務內部控制是一個持續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環境、顧客和競爭的變化,由于受采購業務活動中限定性不利因素影響,在實際應用中也必然會出現一些新問題亟待解決。如:受審計資源限制,合同履約審計覆蓋面偏小,審計抽樣存在一定缺陷等。筆者認為,加強采購項目風險管理,進一步強化采購業務內部控制勢在必行。

(一)改善風險管理強化內部控制

企業風險管理有四個目標(實現戰略、高效運作、客觀報告、遵守法則)、八個要素(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溝通、監控活動),并在企業四個層次展開。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風險管理都是其經營過程中的核心內容。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層及相關人員的一項主要職責,應當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及風險程序來管理企業風險。而內部審計具有獨立性、綜合性、經常性和及時性等特點,在風險管理方面內部審計具有獨特的優勢。構建“以風險為導向、以內控為主線、以治理為目標”的采購項目內部控制體系,將風險管理理念貫穿于整個采購業務流程,使內部控制審計的價值作用凸顯。通過對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健全性、有效性進行監督和評估,對風險管理過程的及時性、科學性進行評估,找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的薄弱環節,幫助企業發現并評價重要的風險因素,指出其控制缺陷,并提出改進意見,提供風險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控制措施,幫助企業改進風險管理與控制體系,規避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損失,進而實現企業價值增加。在采購領域,以合同管理審計為主要內容,強調風險導向與審計關口前移,“全程參與”對風險進行識別、分析、評估、應對并進行有效控制,規避風險,不斷改善風險管理,持續完善采購項目內部控制。

(二)采取補償措施強化內部控制

在每一個覆蓋“采購方式、價格確定、合同簽訂、履約付款、合同結算”業務流程的全項目監控、全過程跟蹤審計的內部控制項目實施后,應進一步采取補償性控制措施,適時開展項目后評估工作,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作業評價:一是基礎作業評價,包括供應商選擇評價和購貨作業評價,關注主要目標、主要風險及注意焦點;二是管理作業評價,包括計劃管理評價和風險管理評價,關注企業管理活動、外部關系管理及提供服務;三是控制作業評價,包括資金處理作業評價和分析與調節作業評價,關注生產成本處理、財務報告及管理報告處理;四是建立合同審計信息系統,利用計算機對信息處理的準確快捷,審核流程數據驗證、清理和轉換,從而有效地利用計算機系統實現高效的審計工作。通過內部控制審計作業評價及信息化數據處理,可以及時發現內部控制體系的缺陷并應用PDCA循環不斷加以完善,最終達成企業運營效果與效率的最大化。

(三)完善內部控制實現價值增值

內部審計本身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企業內部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內部控制的再控制??梢詫ζ髽I內部控制情況進行測試評價,指出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及制度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偏差。內部審計人員通過查清其產生的原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找出企業內部控制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督促有關部門整改落實,促進企業健全內部控制,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從而幫助企業預防和減少損失,為企業增加價值。在間接價值方面,內部審計會對企業職能管理部門產生潛在的“免疫系統”功能作用,會促使他們嚴格管理,落實控制措施,從而預防風險,減少損失。在采購領域,主要通過審查采購項目各項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執行情況,評價其運行是否規范、有效等促進各項管控措施的落實,防范風險,從而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中國內部審計準則[S].

[2]財政部會計司.企業內控控制規范講解[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江西中煙廣豐卷煙廠)

內部審計準則范文第3篇

摘要:2006年頒布的中國新審計準則給注冊會計師職業帶來革新的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于新審計準則對審計民事責任判定之影響的討論。本文從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入手。分析了審計準則對審計民事責任判定的各項影響因素,以期為這方面的研究拋磚引玉。

關鍵詞:審計準則;民事責任判定;影響

2006年2月25日,中國財政部發布了包括審計準則在內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新審計準則”),標志著中國審計準則與國際審計準則的全面接軌。為保持與國際審計準則動態、持續的實質趨同,根據近年國際審計準則的變化和修訂,2010年11月1日財政部發布了修訂后的新審計準則,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修訂后的新審計準則不僅反映了注冊會計師職業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也引起了各界關于審計準則對審計民事責任判定之影響的再次討論。

審計準則與注冊會計師法律訴訟的司法實踐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司法實踐直接促成了審計準則的產生,審計準則在注冊會計師職業與法律界和社會公眾的種種分歧和交鋒中發展。時至今日,審計準則對司法實踐的參考作用越來越明確,這已經成為注冊會計師職業與法律界的共識,并在2007年6月15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6·15若干規定》)中得到加強。

審計準則在司法實踐中發揮應有的影響和作用,才能幫助注冊會計師更好地規避法律風險。要正確認識審計準則對司法實踐的影響,首先要了解審計準則對審計民事責任判定的影響因素,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討,以期為這方面的研究拋磚引玉。

審計準則作為職業規則,為司法實踐所接受的程度,首先體現在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上。

一、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

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意味著司法實踐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審計準則,審計準則作為注冊會計師職業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梢哉f,注冊會計師職業和法律界都十分關注這個問題,因為,審計準則能否作為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判定的依據,直接影響著注冊會計師職業在法律訴訟中的話語權、進而影響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判定,以及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知識權威。

我國1993年《注冊會計師法》第35條規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依法擬訂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規則,報國務院財政部門批準后施行”,由此可見,在我國,審計準則的法律淵源為行政規章,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

而《6·15若干規定》以司法解釋的形式首次確認了審計準則在審計法律責任判定中的法律地位?!?·15若干規定》第4條明確了注冊會計師承擔賠償責任采用“過錯”歸責原則,第4條第2款則確認了審計準則在過錯認定中的作用——“會計師事務所在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與該事件相關的執業準則、規則以及審計工作底稿等”,第6條將“未依據執業準則、規則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列為注冊會計師執業。過失”的認定標準之一。同時,第7條還規定了“免責”條款,如果注冊會計師“已經遵守執業準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并保持必要的職業謹慎,但仍未能發現被審計的會計資料錯誤”,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梢哉f,《6·15若干規定》的出臺解決了法律界與注冊會計師職業的若干分歧,為審計法律訴訟提供了很好的指引,總體而言對注冊會計師職業利大于弊。

目前,世界各國均普遍確立了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在我國尤其明確,但審計準則要持續有效地發揮作用,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二、其他影響因素

1.期望差距

期望差距(Expectation Gap),是指社會公眾期望注冊會計師職業扮演的角色與注冊會計師職業自己的認知及專業能力之間存在的差距。期望差距伴隨著注冊會計師職業成長的始終,是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直接社會根源。

作為分擔資本市場風險機制之一的注冊會計師職業,其職業使命是降低資本市場風險、保護投資者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社會公眾期望注冊會計師在擔任財務報表鑒證者的角色時,能夠提供絕對保證,以降低甚至消除自己的投資風險;而受制于審計的局限性,注冊會計師只能提供合理保證。這種期望差距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財務舞弊丑聞的爆發而加劇,導致與注冊會計師相關的法律訴訟源源不斷,增加了訴訟成本和社會成本。

另外,由于審計活動的專業性較強,社會公眾往往不具備對其執業質量進行評判的知識技能,對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目的、功能、局限性等方面也常常存在誤解或不切實際的期望。

在司法實踐的早期,這種期望差距甚至形成了“深口袋理論”,即當被審計單位出現財務困難或破產時,社會公眾和法律界都傾向于要求有支付能力的注冊會計師承擔賠償責任,而不論注冊會計師是否存在過錯、過錯大小如何,這一理論體現了法律犧牲公平追求效率的價值平衡。

期望差距的存在,是導致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直接社會根源,而造成注冊會計師承擔法律責任的制度根源則是注冊會計師職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制度安排,獨立性的先天缺失。

2.制度根源

注冊會計師職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制度安排,目的是合理配置資本市場的風險、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這樣的職業使命是社會公眾期望差距產生的制度基礎。但是,這一制度安排在獨立性上存在著先天的不足:作為一種職業,注冊會計師職業也存在著自身的職業利益,要讓一個商業組織承擔完全的公眾責任,本身就不符合邏輯,職業使命要求的公共利益和職業自身經濟利益的沖突在所難免,注冊會計師職業一邊要以客觀獨立公正的中立者形象完成職業使命,一邊要與被審計單位討價還價、計算著審計的成本和效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既然注冊會計師職業這一制度安排存在先天不足,公共利益和職業利益的沖突始終存在,那么公共利益和職業利益是否是不可調和的?是什么在影響著注冊會計師對公共利益和職業利益的平衡和選擇?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考察注冊會計師執業的外部環境。

3.注冊會計師執業的外部環境

外部環境決定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環境,進而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外部環境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法制環境等。具體而言,市場經濟、資本市場和法律法規的發育程度,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與否,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誠信狀況,監管水平的高低,直接構成了注冊會計師執業的外部環境,影響著注冊會計師職業的生存與發展,甚至可以說是榮辱與共。

當外部環境良好有序,尤其是公司治理結構完善、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誠信時,公共利益與職業利益的沖突最小,注冊會計師追逐職業利益并不必然損害公共利益,承擔法律責任的可能性小。反之,公共利益與職業利益的沖突在所難免。但注冊會計師對職業利益的追逐受到外部監管環境和違規成本的制約,當外部監管環境較寬松、違規成本較低時,注冊會計師傾向于壓縮審計成本、追逐職業利益;反之,注冊會計師則會增加審

計成本以規避審計風險,并通過增加審計收費的方式尋求公共利益與職業利益的新平衡,這種成本最終將通過被審計單位轉嫁給整個社會。

外部環境影響著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作為規范注冊會計師執業行為的審計準則,不能不反映外部環境的變化和要求。另外,對公共利益和職業利益的平衡,也需要審計準則和職業道德準則的指引。注冊會計師職業和審計準則只有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和職業使命,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權威,在司法實踐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4.審計活動的特點和專業性

審計準則之所以能夠被司法實踐所接受,是由審計活動的特點和專業性決定的。審計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較強的學科,是一個需要運用大量專業知識和專業判斷的過程,有著特定的審計程序和審計要求,對專業技能的要求較高,需要由進行過專門訓練、取得相應執業資格的注冊會計師遵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執行審計。司法人員往往不具備審計知識,在對注冊會計師審計法律責任進行判定的過程中,若不采用審計準則作為其執業質量的判斷標準,則無從認定注冊會計師的過錯程度,從而無法判定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審計活動的專業性和技術性是由被審計對象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所決定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活動日趨復雜、屢有創新,作為反映企業經營活動的財務報表和指導財務報表編制的會計規則也就日趨復雜,進而要求以對財務報表發表鑒證意見為目標的審計活動提高專業技能、改進審計技術、修訂審計準則,以應對被審計對象的復雜化。

5.審計準則的遵循情況

審計準則是否能切實發揮作用,被社會公眾和法律界所接受,關鍵還在于其是否得到了有效遵循。執行良好的審計準則不僅有助于提高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和社會地位,也有助于注冊會計師職業形象和知識權威的建立,從而在司法實踐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司法實踐中,相當一部分與注冊會計師相關的法律訴訟表明注冊會計師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體現在未能嚴格地遵守審計準則,甚至與被審計單位通同舞弊,這其中固然有注冊會計師自身的原因,但執業環境惡化造成審計程序執行不到位、審計準則超前造成執業客觀不能等因素也嚴重影響著審計準則的執行效果。但是,注冊會計師職業別無選擇,只能直面現狀。

6.法律界對審計活動的認知

注冊會計師憑借審計準則建立的知識權威要得到外界的承認,尤其是社會公眾和法律界的認可,才能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而“注冊會計師民事責任問題不僅是一個事實問題,更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責任畸輕、過苛主要是一種主觀判斷”,所以,提高法律界對審計活動的認知水平從而影響其價值判斷至關重要。

審計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活動,有其自身的規則,往往難于為外界所了解,法律界往往不具備對其執業質量進行評判的知識技能,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界對其的研究興趣,越不研究就越不了解,越不了解就越沒興趣,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在現實中的情況就是,目前法律界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研究文獻仍然很少,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大多是由注冊會計師職業進行的。在早期的司法實踐中,法律界出于保護公共利益和價值平衡的考慮,在不了解審計活動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不利于注冊會計師的判決。而且,法律界對一些影響責任判定的關鍵概念的不同看法,如審計報告的真實與虛假之爭,也影響著司法實踐。面對法律界在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判定中的主導權和強勢地位,如何進一步提升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如何與法律界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值得注冊會計師職業考慮的問題。

三、結語

各國的審計準則均隨著市場經濟和法制環境的變化而處于不斷修訂、完善和趨同之中,各個時期的審計準則都帶著其時其地的市場經濟和法制環境的烙印,反映了市場經濟和法制環境的變化和要求。在考慮審計準則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判定之影響時,還應考慮其時其地的市場經濟情況和法制環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定。

分析審計準則對司法實踐的影響因素,是為了更好地認識審計準則對司法實踐的影響和作用,進而致力于改善這些影響因素,提高審計準則的質量和法律地位,改善審計準則的運行環境,讓審計準則更好地發揮其雙重甚至多重作用,重塑注冊會計師職業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在法律訴訟中的話語權。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10[z],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李若山

周勤業主編: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5]劉燕:會計師民事責任研究:公眾利益與職業利益的平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佚名:中國獨立審計侵權責任之法理分析[EB/OL],云南大學生,http://paper.yndxs.com/kuaiji/sj/20061 2/20215.html,2006-12-15

內部審計準則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由對案例的分析為出發點,對國際上審計風險準則的發展和我國審計風險準則的創新進行了簡要介紹,探討了在審計中如何以風險評估應對舞弊的具體步驟和要求。

一、典型舞弊案例簡析

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國內外典型案件的分析發現,最大的審計風險來源于被審計單位的經營失敗。而經營失敗往往導致管理層舞弊,由此導致審計失敗。

案例1:2001年的安然事件是近年來震驚國際資本市場的重大案件。安然公司的破產導致了作為世界“五大”之一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的終結,并引發了全球性的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危機和一系列重大變革的出臺。其原因在于公司虛假經營、虛構利潤、隱瞞虧損。例如,利用“特別目的實體”高估利潤、低估負債;通過空掛應收票據,高估資產和股東權益;通過合伙企業操縱利潤;利用合伙企業網絡組織自我交易,隱藏巨額虧損。

案例2:2001年的銀廣廈案件是我國近年來影響最大的案件之一。其直接原因是銀廣廈天津公司捏造虛假經營引起的。公司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偽造免稅文件和偽造金融票據等手段,虛構主營業務收入,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其中,1999年為1.78億元,2000年為5.67億元。由此,銀廣廈風光多時的業績神話被連續兩年半虧損的事實所取代。銀廣廈事發之后,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以及相關注冊會計師被吊銷執業資格,并受到法律懲處。

案例3:2002年6月25日,世界通信公司財務真相被揭露,涉嫌虛報巨額利潤。經調查,2001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公司憑空捏造出38.52億美元利潤。在真相被報的次日,世界通信股票價格由鼎盛時期的60多美元降到9美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民事欺詐的罪名將其告上法庭。

不可否認,在上述案例中,涉案的會計師事務所大多負有普通過失、重大過失或欺詐等責任。但是,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出現審計失敗而承擔風險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事務所本身,而是被審計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出現了問題,因此被審計公司利用虛構業務、虛增收入、夸大利潤、隱瞞虧損和負債、虛增資產和股東權益等手段進行舞弊,并且這種舞弊是由管理層策劃并執行的“一條龍造假”,可以輕易繞過內部控制的約束。近年來,資本市場上有很多重大的財務丑聞屬于管理層舞弊?!耙粭l龍造假”一般能做到證證相符、賬務處理正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交易的實質性測試失靈。如果是員工舞弊,內控導向的實質性測試可能有效,但對管理舞弊往往無效。如果注冊會計師不注重從宏觀層面把握財務風險,而是直接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的測試,容易產生審計失敗,因為企業管理層的舞弊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內部控制是失效的。正是基于這種管理舞弊,注冊會計師需要把視角放在企業內部的監管之外,放在企業的目標、戰略和相關的經營風險方面,審計時要跳出賬簿、跳出內控,根據現代財務舞弊的特點進入以查找管理舞弊為核心的風險導向審計模式。

二、國際上審計風險準則的發展

隨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理論研究與實務中的運用日趨成熟,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以及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審計準則制定機構都制定和修訂了一系列的審計風險相關準則。

新的國際審計準則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英國、美國和加拿大成立聯合工作小組,進行了調查審計方法的發展、探討審計風險模型是否仍然適當、在這三個國家開展調查研究等工作,最終在2000年5月向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委員會提交報告,從而將風險準則提上了議事日程;第二階段是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委員會與美國聯合風險評估工作組進行的相關工作,這時的制度環境發展的新情況是美國成立審計有效性小組,對2001年-2002年的會計失敗進行調研,并提出新的監管規則(美國薩班斯法案);第三個階段是三項新準則于2002年10月開始征求意見,2003年10月發布并自2004年12月15日起生效。

新國際審計準則修訂了審計風險模型,而不是規定一種新的方法,但相關內容有大量的改變與發展,更多地體現了風險評估導向的審計理念。例如,國際審計準則315款規定,審計人員必須先了解企業及其所處的經營環境,包括內控,以充分確認和評估由于錯誤和舞弊導致的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并據此設計和實施后續審計程序。這一條款使基于經營風險分析的風險導向審計的各部分制度化,成為一個循環遞推的過程,并提倡使用交叉查證。其他國家的準則修訂也突出了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例如,美國審計準則(SAS)第100號關于舞弊內容的主要變化包括:增加了風險評估程序,包括向負責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的人員進行查詢;舞弊引起的重要錯報風險是一項重大風險,應該得到相應的處理;需要對發現舞弊風險的控制的設計進行評估,并確定控制是否得到實施;收入確認應該一直被視為一種舞弊風險;注冊會計師對舞弊風險的反應增強;關注管理層舞弊;管理層越權控制的風險一直是一項由舞弊引起的重要錯報風險;需要額外的文件記錄。

三、我國審計風險準則的創新

根據行業面臨風險的特點以及國際審計準則的新進展,我國對審計準則體系中涉及審計風險的項目進行了研究,并對我國的審計環境進行了深入分析。在借鑒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的基礎上,新的審計準則體系制定、完善了審計風險的相關準則,體現了基于風險分析、評估的審計理念。

我國制定審計風險準則的基本思路是:通過修訂審計風險模型,強調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包括內部控制,以充分識別和評估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風險,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和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我國的審計風險準則著力解決了以下問題:一是要求注冊會計師加強對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了解;二是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的所有階段都要實施風險評估程序;三是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識別和評估的風險與實施的審計程序掛鉤;四是要求注冊會計師針對重大的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和披露實施實質性測試;五是要求注冊會計師將識別、評估和應對風險的關鍵程序形成審計工作記錄,以保證執業質量,明確執業責任。

四、以風險評估應對舞弊

所謂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指審計應將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的系統分析和評價貫穿于審計工作的始終,編寫單獨的被審計單位生產經營狀況分析報告,并以此作為出發點,作為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制定審計計劃的重要依據。在審計實施過程中,始終將了解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作為審計工作的首要內容,并不斷分析其對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影響。在編寫審計報告時要充分考慮已實施的審計程序實施是否了解公司的實際狀況,是否需要追加審計程序;然后,根據其實際狀況分析其對審計意見的影響,使審計過程成為以分析被審計單位生產經營狀況為軸線的一個不斷克服和降低審計風險的過程。職業判斷是風險導向審計的基石。

根據對有關事務所的調研,筆者認為,在風險評估程序方面,在審計過程中考慮舞弊風險主要應包括五個步驟。

(一)審計業務小組的討論

包括:討論容易發生財務報表舞弊的可能性;審計小組成員應撇開對管理層和公司治理方的誠實性和正直性的信任;與未參加討論的小組成員進行溝通。

(二)取得為識別舞弊風險所需要的信息

包括:詢問管理層、公司治理方(例如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以及其他人;考慮所取得的信息是否顯示了一項或幾項舞弊風險因素的存在;考慮不尋常的或非預期的關系;考慮其他信息。

(三)識別和評估舞弊風險

包括:在財務報表層面和認定層面進行識別與評估;將風險與認定層面可能發生的錯誤聯系起來;考慮風險的規模和概率;確定是否所有的評定風險都是舞弊引起的重大風險(即可能導致重要錯報的風險);如果存在重大風險,則評估公司相關控制的設計,并確定其是否得到實施。

(四)對評估結果采取應對措施

包括:確定對會計報表層次上的整體反應;設計并執行對交易、賬戶層次認定的進一步的審計程序,包括與管理層越權控制相關的認定,評估所獲取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適當性;在工作底稿中加以記錄。

(五)評價審計證據

包括:考慮在審計結束或接近審計結束時執行的分析性復核是否顯示出先前未識別出的欺詐風險;考慮一項已識別的錯報是否可能存在欺詐;如果是,考慮該項錯報與審計的其他部分的關系,特別是管理當局陳述的可靠性。

風險導向審計對注冊會計師職責的總體要求是:審計的計劃和實施應該可以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要錯報,不管錯報是由舞弊引起的還是由錯誤引起的。具體包括:在整個審計過程中保持職業懷疑態度;審計的計劃和實施應該可以將審計風險降低至一個可接受的水平;考慮管理層越權控制的可能性;應該認識到發現錯誤的有效審計程序不一定適合于由舞弊引起的重要錯報風險的情形。其中,注冊會計師的職業懷疑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當發現舞弊或舞弊的可能性時,注冊會計師應采取的行動主要有:向管理當局以及公司治理方報告;考慮與監管和執行機構溝通;考慮解除業務約定。

內部審計準則范文第5篇

摘要:會計國際趨同化是大勢所趨潮流所向,會計趨同是一個國際協調過程,其實質是利益之爭,各國都要參與其中。中國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中應以積極的態度求同存異,積極促進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關鍵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對策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概念

在討論會計準則趨同時,我們首先應明確兩個概念:會計準則;趨同。

會計準則是反映經濟活動、確認產權關系、規范收益分配的會計專業技術標準;是資本市場的一種重要游戲規則;是國家經濟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經濟生活甚至國際經濟交往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改組后的IASC正式提出了“趨同”(Convergence)的概念。趨同意指趨近同一,也就是一體化,即在世界不同的司法管轄區,相同的經濟交易事項都應該使用同一的會計處理方法。會計準則趨同是指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實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即采用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報告本國的經濟業務。制定高質量、可理解和可實施的全球性會計準則,并促使這些準則得到“嚴格運用”,促使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并得到高質量的解決。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的現狀

會計信息作為公共信息資源和國際通用商業語言,其相互可比、真實公允,對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國際趨同化已成不一種必然的趨勢。從全球會計趨同情況看,各國和地區大都直接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模式。許多國家已經同意在2007年1月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作為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標準。全球超過104個國家目前要求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允許使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有與國際財務標準趨同的規劃。2005年11月中國政府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簽署了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2006年2月,中國財政部發布了1項會計基本準則和38項會計具體準則,10月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完善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既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的實質趨同,又適應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向國際趨同邁出了一大步。中國堅持的趨同原則,即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方向,是進步;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并非是一字一句地完全等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彼此間互動;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需要一個過程和不懈的追求。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會計準則建設始終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過去長期效仿前蘇聯的會計體系,這個體系是為國企向中央規劃部門報告而設計的。直到1992年,為適應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中國開始轉向西方會計體系,制訂與國際接軌的會計準則。這標志著中國會計由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轉換,實現了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初步協調。從2005年開始,中國在總結會計改革經驗基礎上,借鑒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建成了現行的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并確認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實質性趨同。從根本上講,是因為經濟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市場經濟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會計準則發展必須順時應勢、創新趨同。

(一)會計準則在實質上實現了國際趨同化,縮小了中國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差距

新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在政府主導下得到了有效實施,一方面促進企業實現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改進信息系統,全面提升會計信息質量和企業形象,有助于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為實現中國會計準則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會計準則等效奠定了基礎。會計信息作為公共信息資源和國際通用商業語言,其相互可比、真實公允,對各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國會計準則的平穩有效實施,不僅服務于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而且是為會計服務于世界經濟及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做貢獻。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提升了會計信息可信度,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提供條件

會計標準差異的存在對中國企業真正走向世界形成了相當大的障礙??v觀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更促使中國經濟更快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快速發展的中國企業強烈希望能加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希望能從國際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在國際資本流動的過程中,不僅資本的供需雙方需要了解彼此的財務狀況、滿足各自需求,而且國際證券監管機構為實施有效監管,也需要按照國際標準,嚴格審核跨國公司的財務報告。在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的公司按照國際趨同的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可以減少跨國發行證券的上市成本,提高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全球化發展,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提高了國際貿易的效率,促進中國企業的國際經貿交流活動的發展

隨著各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國迫切需要有一套公認、一致、科學的會計標準來規范企業會計行為,確保生成公開透明、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因為會計信息已成為國際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市場交易質量的高低,會計準則的趨同可消除不同會計實務生成信息的商業語言障礙,不同地域的企業可順利地交流信息,評估客戶的實力,促進資金有效流動,避免無效投資和資源浪費,促使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從而提高中國國際貿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企業國際經貿交流和投融資活動的發展。

(四)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化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保護中國企業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利益

為了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中國對原有的財務報告披露要求進行了全面梳理和顯著改進,從而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對會計信息披露時間、空間、范圍、內容等的全面系統規定,將大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有效維護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從而推動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健全。

三、中國應當如何應對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化

積極推動中國會計準則向國際準則趨同,既是提高中國會計信息質量和信息透明度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現實要求。中國經濟對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的依賴,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必須將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作為準則制定的重要參數,減少“語言”的障礙,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面對國際趨同的新形勢,中國應如何推動會計準則向國際準則趨同。

第一,加強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溝通協調。趨同并非是簡單地、單向地與國際準則保持一致,而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與各國、各地區或者區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借鑒和相互認可。中國作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基金會受托人和準則咨詢委員會委員,這為中國逐步介入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事務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我們應當積極利用這些國際論壇,充分表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獲得更多國家的信任與支持,從而逐步確立中國會計的應有地位;加強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溝通、拓展與合作,提高中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影響力,從而有助于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建設及其趨同工作。

第二,盡可能消除與國際準則差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不應當是發達國家或者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會計準則,而應當考慮新興市場經濟或者轉型經濟國家的特殊情況。要盡快完善中國的準則體系,而不是刻意強調自己的“特色”。會計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屬性,超越了會計國家特色,我們要按照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順應會計標準國際趨同的要求,加快會計準則趨同步伐,對現行的會計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進行修訂和補充,與國際準則步調一致。

第三,克服趨同進程中的各項障礙和困難。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對中國而言,環境因素是趨同進程中面臨的最大障礙。中國是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有其特定的法律基礎、經濟環境和文化特色,如果不考慮其自身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背景的差異,對國際會計準則不加區別的完全認可,則趨同也可能給國家帶來諸多弊端。目前中國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各種要素市場有待發展、會計監管體系和運行機制尚需健全和完善、會計人員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要加速中國會計的國際趨同進程,需要中國會計行業創新思維、開拓進取,順應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要求,進行探索和創新。

第四,會計準則趨同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真正目標。等效就是具有同等效力。會計準則等效是指中國企業在那些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國家或地區上市,按照中國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不進行調整,即使調整也只對個別項目做出說明或者編制極少項目的調節表毋須再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進行全面轉換。等效還涉及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按照等效的審計準則出具的審計報告也應當是認可的。中國會計準則實現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會計準則等效,有利于于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有利于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做強、做大。盡管中國的會計準則實現了國際趨同,但要完成與世界主要經濟基礎體會計準則的等效,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

第五,中國的會計職業界應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尚存在差異,比如: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轉回等。因此,中國會計準則距離最終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尚有一段距離,與一些國家相比我們還沒有表明一個明確的全面接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時間表。這其實也反映出另一個重要問題:中國會計標準的制訂者還在如何平衡“國際標準”與“中國特色”之間徘徊。會計理論工作者應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從理論上找到解決差異的途徑,為中國消除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差異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盧俠巍.中國會計理論與實踐熱點[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王建新.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3、葛家澍,林志軍.現代西方會計理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4、王軍.關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建設與實施的若干問題[M].人民出版社,2007.

5、劉玉廷.關于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幾個具體問題[M].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翟彪,空軍航空大學;李麗新,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上一篇:體驗經濟下一篇:體驗中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