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設計與消費論文范文

2023-07-29

設計與消費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消費—生態”悖論是導致生態時代的消費問題的邏輯前提。從思維層面看,它是人類工具理性的高揚;從社會層面看,它是經濟發展目標單一化的后果;從個人層面看,它是人的需要異化的特征?!跋M—生態”悖論反映了消費自由與消費公正之間的復雜關系。正是消費自由與消費公正之間的失衡造成了“消費—生態”悖論,造成了深重的意義危機、人性危機、生態危機。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消費的無限性與生態的有限性的矛盾關系迫切需要我們從倫理學視野破解這個悖論的理論內涵。

關鍵詞:“消費—生態”悖論;消費自由;消費公正;倫理意蘊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不僅是生活方式及消費方式的變革,更是消費目的與消費本真的回歸,體現了消費的生態化走向。消費是確保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方式,而人類的消費是以一定的生態損耗為基礎的,是自然過程。因此,消費與生態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一方面,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以生態損耗為基礎,另一方面,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則必須以生態的可持續為前提。消費與生態之間以各自的張力構成了“消費—生態”悖論(consumption-ecology′s paradox)。正如學者指出的,“在現代化建設中存在這樣一個悖論:似乎只要從事現代化建設,就必然導致物質主義的生發和張揚,并進而會導致倫理道德的淪喪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要保護和維持已有的倫理道德和生態環境,就只能犧牲發展和忍受貧窮。消費社會更把這個悖論深化了”①。這個悖論是導致生態時代的消費問題的邏輯前提。因此,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消費的無限性與生態的有限性的矛盾關系,迫切需要我們從倫理學視野破解這個悖論的理論內涵和歷史影響,探究消費方式生態化的實踐途徑和具體方式。

一、消費悖論與生態悖論

悖論原本是一個邏輯學的范疇。自古希臘說謊者悖論誕生以來,悖論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逐漸從邏輯學范疇擴展到其他的領域。悖論的英文是Paradox或Antinomy?!癙aradox”的原意是指“同人們通常的見解相抵觸的理論、觀點或說法”,它既用來表示超脫世俗、似是而非的科學論斷(即所謂“佯謬”),也用來指稱越規違理、似是而非的奇談怪論(即所謂“謬論”、“兩難論”);而“Antinomy”則是指“自相矛盾的語句”。在歷史上,悖論包括了一切與人的直覺和日常經驗相矛盾的結論。它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為邏輯悖論。它指的是,有命題P,如果斷定它是真的,那就可以由它推出命題P是假的;如果斷定命題P是假的,又可以由它推出命題P是真的。第二種為佯謬。某些論斷看起來好像肯定是錯誤的,但實際上卻是對的。如“白馬非馬”、“雞三足”等。第三種為謬論、兩難論。某些論斷看起來是對的,理論似乎非常充分,似乎非常符合邏輯,但實際上卻是錯的。②

消費的真實目的是為了生存與發展。人們通過消費活動,獲得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消費越多的商品就越能幫助人類更好地生存、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讓人類更幸福呢?答案并非如此。在消費社會,人類的生產生活超出了基本生存需要的范疇,消費的真實目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的內容由單純對物的需求演變成對物的符號價值的追求。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驅使人們在幻想與實際中成為消費者,消費者在消費中迷失了自我,背離了消費的真實目的,出現了消費悖論。

生態悖論最先是在1997年由西南農業大學88歲高齡的葉謙吉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態悖論是指一切有悖人類、自然及社會這個有機統一整體協調發展的錯誤理念??梢?,生態悖論是相對于人類、自然及社會這個有機統一整體而言的,要求它統一整體協調發展。③生態悖論現象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矛盾性。人與自然之間是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對自然的開發與利用;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的開發與利用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不然必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改造利用自然與保護自然是矛盾的兩面。如果只一味地開發與利用自然,必然導致生態悖論現象。二是不協調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生態悖論現象的出現表明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三是急功近利性。人類為了追逐眼前利益,不惜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必然給自然界和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

生態悖論現象的產生是人與自然矛盾作用的結果。人類認識的發展過程以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矛盾斗爭的實踐,表明了其產生的客觀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從主觀上講,生態悖論屬于人類認識論的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不斷運動和變化發展的過程。在認識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的限制得出與事物本質、客觀規律相悖的認識。

消費悖論是人類消費行為超過自然生態容納、承載限度所導致的,并由此必然帶來生態悖論。而消費在一定意義上是延續人類文明的重要手段,生態則是人類延續文明的重要基礎,二者缺一不可。消費與生態關系的失衡,必然導致“消費—生態”悖論。

二、“消費—生態”悖論的深層邏輯

“消費—生態”悖論所賴以存在的前提是:消費是無限的而生態是有限的。其意涵是:消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如若沒有道德對其制約,欲望性的無窮消費必然導致物質主義的生發和消費主義的張揚,進而導致倫理道德的淪喪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而生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要保護生態環境,也需要道德的審慎力量,否則就只能妨礙消費、忍受貧窮和犧牲發展。

“消費—生態”悖論表面上看是生態與消費之間的矛盾,而實際上,它的背后隱藏著深層邏輯。從思維層面看,它是人類工具理性的高揚;從社會層面看,它是經濟發展目標單一化的后果;從個人層面看,它是人的需要異化的特征。具體來說,體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1.從思維層面看,“消費—生態”悖論是人類工具理性的高揚

“消費—生態”悖論在表面上是消費、生態矛盾作用的結果,在更深層次上,它是特定思維方式的產物?!跋M—生態”悖論的產生與近代以來人類理性復興及其工具理性的高揚密不可分。工具理性是一種以手段有效性而不是目的合理性為宗旨的思維方式。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工具理性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它有效地提升了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擴大了人類活動的領域與范圍,推動了人類從自然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然而,由于過度張揚工具理性,導致了工具理性霸權,工具理性成為了衡量一切的尺度,甚至是唯一尺度?;艨撕D鞔_指出:“當理性放棄了自己的自主權,即不能就人的生存問題說出什么來,不能從內容上對這些問題表示什么態度,不能從關心人類解放、指導人類認識的意義上來說明行動的目標,而只關注于用何種工具和方式對自然界進行最有效的征服時,理性就成了一種工具……它的行動的價值,即它在控制人和自然方面的作用膨脹為統治自然和人的工具?!雹茉诠ぞ呃硇缘淖饔孟?,消費不再是維持人類滿足基本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方式,而是成為了人類滿足過度欲望的工具。在工具理性過度高揚的時代,必然是一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生態耗竭的時代。

2.從社會層面看,“消費—生態”悖論是經濟發展目標單一化的后果

傳統的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增長和數量擴張為單一目標,弘揚經濟理性,打破了經濟發展與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經濟理性是近代經濟學鼻祖英國人亞當·斯密1776年在《國富論》一書中最早提出來的,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內涵:第一,從主體角度講,經濟理性主張以人的本能為尺度進行社會活動,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第二,從價值的角度講,經濟理性注重商品交換中的經濟價值,追求經濟價值最大化;第三,從目的合理性角度講,經濟理性是一種支配目的合理性的工具理性,它僅僅關注以有效的手段是否達到了既定的目標;第四,從理念上講,經濟理性堅持以經濟效應最大化為指向。在經濟理性的刺激下,人們在消費領域逐漸突破了“夠了就行”的原則,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則,更多意味著更好。在經濟理性主導的傳統發展觀中,消費不再是人們為了生產生活的正?;顒臃绞?,而是成為了實現資本繼續增值、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的生產力,“不消費就衰退”逐漸成為共識。從此,消費與生產、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經濟發展目標的單一化必然會破壞生產、人的需要與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而導致“消費—生態”悖論。

3.從個人層面看,“消費—生態”悖論是人的需要異化的特征

人的需要原本來自于人的內心的真實意愿和興趣,是一種自我生成的活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勞動原本是人存在的方式,也是自我實現的必由途徑。但在異化社會,勞動的異化蘊含著人的需要的異化,意味著人需要勞動不再是出于對勞動本身的需要,而是為了勞動之外的生存需要。這是一種出于人的本能的動物性的需要。需要關注的是產品,而不再是活動過程本身。對生存的關注必然體現在對產品的占有上。在商品社會,產品被它的符號——貨幣所取代,對產品的占有轉化成了對貨幣的追求。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確證的產品,其享用應以享用者具備相應的本質力量為前提。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享有產品的人并非具有相應的本質力量,在原本無力享用卻人為強制占有的情況下,享用者必然會采取與對象本身不符的方式或手段,造成了對消費對象和人的身心的破壞。如果人的需要完全脫離了對勞動本身的需要,而是以對物質產品的不斷占有為中心,那么人的需要就淪落為動物性的需要或異化的需要。異化的需要試圖通過對物質產品或商品的高度控制與占有來獲取所謂的“地位”。由此必然形成“消費—生態”悖論。

消費社會作為一種交換結構,是建立在某種符號和區分的編碼基礎之上的。人們對消費的需求不再是停留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上,而是更加關注消費品所象征的身份地位、流行時尚等符號價值。消費的符號化使得對物品使用價值的需要演變為對物品符號價值的追逐,對物品實際價值的渴望演化為用虛擬價值堆積起來的符號的熱捧。財富和物品“構成了一個全面、任意、縝密的符號系統,一個文化系統,它用需求及享樂取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種分類及價值的社會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⑤,而符號消費需要大量的物品來不斷地更新、維持符號價值的存在,必然有許多新的流行產品取代一些“落伍”的產品,以此來保證符號的意義層出不窮,不斷滿足人們的符號消費欲求。然而,每一次符號消費的過程,都是來自自然生態的原料的不斷攫取,消費廢物的不斷丟棄的過程。由于符號消費對商品使用價值的忽視,必然導致對自然的藐視和忽略,自然生態不過是不斷炮制符號價值的工具而已。消費的“符號化”,一方面導致人們在盲目的消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對人生幸福的思考,顛倒了人生目的和手段的位置,人們在享受物質產品極大豐富的同時陷入了難以掙脫的精神上的空虛和迷惘;另一方面,由于消費欲望的無止境和符號消費的無限性,嚴重違背了生態學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人們自己也忘記了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一份子應有的倫理精神,也迷失了自身在宇宙世界中的價值坐標,破壞了人類自身的生態生存,陷入了海德格爾所稱的“被拋入世界”的無根狀態,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惡心”。

三、道德制約消費的可能性

面對越來越難以成為人類依靠的生存環境,人類除了有對自身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對人類未來生存境遇憂慮的本能反應外,是否還應該增加些對自身消費行為、消費邏輯的理性自覺與倫理審視?消費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它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消費什么、消費多少,不僅受個人消費能力的限制,而且受消費倫理觀念的影響。即人們消費多少、怎樣消費也是道德倫理問題?!跋M—生態”悖論的產生,充分暴露了道德約束、監管的乏力。

市場社會遵循的原則是資本的運行邏輯。從現實看,拉動內需、鼓勵消費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設計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社會以禁欲和節儉為美德的傳統消費倫理觀。在市場社會里,資本的運行邏輯造成了需求世界和供給世界的分離。生產與消費絕不僅僅為滿足人的實際需要了。市場經濟造成了龐大的商品堆積和被物包圍的世界。當供給與需求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時候,生產與消費之間就不存在相互構造的問題。即有什么樣的生產,也就有相對應的消費。然而,在市場經濟中,供給世界與需求世界保持了相當的張力,為二者之間的相互構造奠定了現實基礎。一方面,欲求世界對供給世界的構造是虛擬的、可能的。雖然人存在占有和表現的欲望,但是它同樣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供給世界對欲求世界構造是現實的。欲求世界對供給世界的構造具有邏輯上的優先性。如果沒有占有和表現欲望,即使有龐大的商品堆積,也不可能開啟全面的消費運動。

市場社會是物質豐裕的社會,物質豐??偙葏T乏要好。因為人們始終想往:創造財富就是創造幸福,占有財富就是享受幸福。而正如波德里亞所說:“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環境史中的一種根本變化。恰當地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它們的節奏和不斷替代的現實而生活著。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夠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來的是物,是經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產生、完善與消亡的卻是我們自己?!雹薏粩嘣鲩L的物質世界等待著人們去消費。令人費解的是,市場社會里的消費創造了使人幸福的前提,為何卻并沒有創造幸福本身?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反思和追問并沒有成為人們集體行動的邏輯。

在消費社會,消費欲望的總量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自身和自然生態的承載限度。大量的消費實踐表明,消費欲望的膨脹和滿足并沒有帶來人們向往的和諧和幸福。試圖通過消費數量的幾何增長以全面提升幸福指數的努力是徒勞的。人們的占有和表達欲望連同實現這些欲望的社會設置暴露了諸多的危機。重思消費合理限度和合理消費邊界的社會運動成為了消費發展的必然要求。

消費自由是消費主體自覺、自主和自愿的消費行為。消費主體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等,選擇不選擇、接受不接受商品和服務,不會受到任何的限制。而所謂消費公正是指消費權利與消費對應的一種均衡關系。自由和公正都是人們的永恒追求。但是在自由和公正的緊張關系中,自由往往具有優越性。在經濟領域,市場經濟崇尚的經濟自由往往容易走向經濟自由主義,從而帶來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分層嚴重等現象,而經濟公正正是對經濟自由主義所帶來后果的反思和修正。在消費領域也同樣是如此。消費自由也具有相對于消費公正的優越地位。消費自由的張揚導致了代內和代際的不公正。

正是消費自由與消費公正之間的失衡造成了“消費—生態”悖論,造成了深重的意義危機、人性危機、生態危機。消費自由與消費公正之間的失衡,往往容易使人們高舉消費自由的口號,肆意地放縱著無止境的欲望,并以物態的形式迅速地膨脹,造成人們對生存與發展狀態的空前緊張。人的消費目的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享受幸福,然而,“我們現在的消費欲望已經脫離了人的真正需要。本來,消費水平的提高是為了使人過上幸福和滿足的生活。消費只是達到目的,即達到幸福的手段。但現在消費變成了目的本身。對消費不斷增長的需要迫使我們不斷去購買,從而使我們依賴于這種膨脹的消費需求,依賴于那些可以滿足我們需要的人和機構”⑦。消費在本質上已成為人為刺激起來的幻想的滿足,消費成了目的本身,幸福就是消費更多、更新、更好、更貴的商品。在這種消費目的與消費手段的顛倒關系中,消費已經不再是滿足人的基本生存與發展的正常行為,而是已經成為了難以控制的病態行為。

伴隨著消費意義迷失的是人類自我的迷失。在消費社會,人不再是消費的主人,而是消費的“奴隸”,人的價值只存在于消費與享受中,不再具有主體價值,人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徹底喪失了?!霸谀抢?,消費不是為了滿足正常需要,而是為了刺激經濟的增長;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和尊嚴,而是為了縱欲和享樂;個體不是把群體和社會當作家園,而是看作牢籠和地獄。人們普遍地感到空虛無聊、生活的無意義,浮華的外表下掩蓋著深刻的精神文化危機?!雹噙^度追逐物質消費的人類,逐漸失去了精神追求,喪失了基本的評價、反饋能力,在消費上只是采取簡單的拿來主義。幾千年與自然交往中形成的樸素、和諧道德被拋棄,尊重自然、珍愛生命等生態理念也早已經被消費“占領”了。

與此同時,消費與生態之間的關系也走向了失衡。在正常的社會—生態系統中,消費與生態之間應該保持著良性循環、適度平衡。人類的美好生活不僅需要一定的消費,更需要良好生態。然而,現實卻是“我們的消費者生活方式供應的像汽車、一次性物品和包裝、高脂肪飲食以及空調等東西——只有付出巨大的環境代價才能被供給。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依賴的正是巨大和源源不斷的商品輸入。這些商品——能源、化學制品、金屬和紙的生產對地球將造成嚴重的傷害”⑨。高揚的消費自由催生了過度的消費行為,過度消費導致了資源枯竭、物種滅絕、環境退化,生態平衡被打破。

“消費—生態”悖論反映了消費自由與消費公正之間的復雜關系。表面上,消費自由崇尚消費主體的不受強制性,似乎與消費公正無關。與動物的消費活動不同,人的消費則不僅僅是個人的事,同時也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更為重要的是,人的消費目的和意義在感官滿足和生命維持的基礎上,朝向人性的豐富和完善、人的自由和發展。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人的消費是具有意義和價值維度的行為。而公正作為處理公共關系的倫理,凸顯的是社會成員交往中的恰當關系。消費中的消費產品、消費方式、消費過程等都與社會和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消費也是公共關系的一部分,難以免于公正與否的道德評價。

雖然說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具有消費自由的權利,但是每一個人的消費自由又是與平等聯系在一起的,沒有了平等,消費自由就失去了普遍性特征,也就沒有了消費公正。因為平等是最重要的公正,人與人之間的消費自由是否平等,成為消費公正的重要內容。因此,消費公正注重的是建立在每個消費主體消費自由基礎上的內在平等。消費自由作為一項權利具有相對性。人們在享受消費自由的同時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這種義務的對應性要求正好說明消費自由是受到消費公正的制約的自由,消費自由不能以損害消費公正為前提。

注釋

①鄭紅娥:《社會轉型與消費革命——中國城市消費觀念的變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74頁。

②余式厚、湯軍:《悖論·謬誤·詭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頁。

③葉謙吉、于法穩:《人·自然·社會—生態悖論思考之一》,《生態經濟》1997年第1期。

④[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張峰、呂世平譯,重慶出版社,1988年,第24頁。

⑤⑨[美]艾倫·杜寧:《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未來》,畢聿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30頁。

⑥[法]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頁。

⑦[美]埃利?!じヂ迥罚骸督∪纳鐣?,蔣重躍等譯,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年,第135頁。

⑧陳芬:《消費主義的困境》,《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5期。

責任編輯:思齊

設計與消費論文范文第2篇

人活著, 就要有生活, 生活, 通過產品實現。產品是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不可或缺的一個事物。吃飯要用碗筷, 喝水需要杯子, 坐下需要椅子, 睡覺時候還是床最舒服, 每天閑下來還要玩手機電腦, 這些都是產品。產品設計的根本是為了人而設計, 具體說, 是為了人的生活而設計, 通過產品形態和功能的設計, 使人們享受生活, 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提高生活質量和效率。設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選擇的時候, 有的人偏愛極簡, 有的人喜歡繁復, 有的人注重功能, 有的人看重色彩。依據每個人的審美, 不一而足。

首先, 我們回頭看設計時代的變遷, 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 又到了信息時代再到智能時代。在每次時代的更迭都帶來了巨大的不同, 我們現在就是在工業時代跨越到信息時代的進行時。任何一個時代的跨越都不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 就像工藝美術運動, 工業革命, 包豪斯等, 他們都經歷了斗爭, 掙扎, 新舊時代的碰撞, 一場又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整個工業化生產時代我們的產品是標準化生產, 統一尺寸, 量化生產。針對當時時代下, 使用者對產品有大量的需求, 當這種需求可以迅速得到滿足的時候, 工業時代才被大多數人認可。產品再也不是富貴人家才能用的起的東西。而現今的時代, 兼具功能性和美觀的產品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很平常的東西。

一方面, 我們的經濟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 到前兩年很火的服務型經濟, 又快速的加入了體驗經濟, 其實體驗和服務差別不是很大, 體驗經濟是以數據采集為主, 作為產品的反饋, 對產品進行數據整理和推進。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進入了大數據時代。

現今上網百度搜產品設計推送中10個有9個是指互聯網方向的產品設計, 產品經理。的確, 在設計的時代新跨越的一步, 我們開始在所有的功能性為主的產品中加入用戶體驗, 假如電子的痕跡, 假如智能化, 使產品成為以體驗為主, 可反饋意見的一個產品體系即產品即服務, 服務即體驗, 體驗即營銷的理念。也開始將情感的東西加入到產品之中, 使之產生共鳴, 形成一個類似于永遠不會背叛使用者的假象。

另一方面我們做傳統產品設計開始講究“巧”字, 開始將情感化傾入進去, 更多的是文化創意, 是情懷, 是特別, 是跨界。所有的產品都追求情感共鳴和使用感。人們開始追求手作, 工業化的產品基本普及完成。如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人們滿足了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以后, 開始更高層次的精神領域的探索, 開始追求舒適性, 追求獨特。一部分人因為快節奏的生活使得整個人身心疲憊, 專注的去做一件事幾個小時, 暫時的逃離喧囂的生活, 吵鬧的手機, 做一款專屬的產品, 尋找一個真心喜愛的興趣。一部分人開始追求定制, 個人專屬, 限量, 獨一無二的設計, 而手作則大大的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每一個產品都是獨特的。

我們所處的時代, 是一個充斥著空前的物質文明, 又泛濫著享樂主義的時代。這一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改寫人類文明傳統的同時, 也顛覆了人類長期的傳統習慣, 流行快速的興起又快速的消亡。黑格爾對此曾有過精彩論述:“在這種對外在世界起欲望的關系中, 人是以感性的個別事物的身份去對待本身也是個別事物的外在對象, 他不是以思考者的身份, 用普遍觀念來對待這些外在事物, 而是按照自己的個別的沖動和興趣去對待本身也是個別的對象, 用它們來維持自己, 利用它們, 吃掉它們, 犧牲它們來滿足自己……欲望也不可能讓對象自由存在, 因為欲望的沖動就是要消滅外在事物的獨立存在和自由…同時, 主體 (人) 自己既然被欲望的一些個別窄狹的庸俗的興趣所束縛, 他本身也不是自由的”, 因此形成了“欲望基本上是被事物決定的, 與事物發生關系的”行為方式?,F今社會這種“最不適合心靈特色的”行為方式, 成為今天大眾審美活動的現實。在這個消費時代的大背景下, 設計者和藝術家們開始拋棄傳統的設計表達, 更多的是以商業消費為主要目的性的設計, 迎合商業盈利和市場消費為主要目的的煽情、仿制、快感追求更多的成為現下設計的主流模式。美學生產已經與商品生產普遍結合起來的生產方式, 賦予了美學日益實質性新的功能性的地位。

社會的美學感官開始兩極化發展。經濟迅速發展, 物質文明, 追求享樂主義的時代, 人們習慣了快餐式的審美活動, 立足于感官享受, 欲望訴求的大眾視聽文化的泛濫, 這種以商業取向為目的的視聽文化迎合市場, 從而引起消費, 帶來利益驅動。

同時傳統審美活動——立足于精神慰藉的閱讀與品悟、沉思與激情曾經因為快速的經濟發展而被遺失, 現在又重新受到重視, 人們想要追求深層次意義上的審美體驗。一切與人的精神形態有密切聯系的文化形態在剛剛步入消費時代的失落現在正在重新被拾起并重視, 開始追尋傳統工藝, 延續古老傳承, 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結合形成新傳統工藝, 一部分人追求做新手作人。

多極分化的時代, 包容又矛盾的碰撞。未來的設計, 是情感化的, 互動性的, 是個人化的。把握自身設計的方向與未來的發展模式, 并且擁有屬于自己的設計特點和方式, 才能前進, 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 人們不再滿足于基本使用需求, 逐漸將關注點放在了設計上, 以產品設計為例, 分析設計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情感化, 互動性, 以及小眾開始成為產品設計能夠脫穎而出的必須因素。在消費時代的大環境下, 分析消費者的審美活動, 從而得出確切的需求分析。

設計與消費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人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消費能力越來越強,消費已經不再是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是追求一種生活情調和審美體驗?,F代人消費心理的成熟和消費觀念的提高給包裝設計帶來了挑戰,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將重點放在趣味性包裝設計上,以此來吸引消費者的眼光,創造出新的銷售市場。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消費心理 趣味包裝設計 設計手法

1 現代消費心理下趣味性包裝設計的功能

首先,趣味設計滿足了消費者的情感需求?,F代社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物質產品越來越豐富,人們在消費過程中越來越關注情感的需求,尤其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當代人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希望在消費過程中得到情緒的釋放和精神的愉悅。趣味包裝設計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獲得輕松、快樂的心理需求。

其次,豐富了包裝設計的個性化創意經驗?,F代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注重個性體驗,傳統大批量、集中化生產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已經進入分眾時代,這也要求商品的包裝設計要遵循個性化的設計風格,針對特定的目標消費者進行獨特的趣味設計,最大限度滿足既定消費人群的需求。

2 現代消費心理下趣味性包裝設計手法

(1)仿生設計手法。仿生設計是包裝的趣味性設計中常用的一個設計手法,包裝設計師們從大自然形形色色的形態中尋找靈感,通過研究自然生物界生物系統的功能、結構、形態、色彩特征,利用提煉、抽象等手法來進行趣味性包裝設計,賦予了原本沒有生命的動植物和山川奇石以生命的色彩,又使其具備一定的藝術內涵和視覺效應。在仿生設計中,如何選取參照物十分重要,仿生對象是自然界中實實在在存在的物體。為了在趣味包裝設計中盡量接近原物體的形態,設計時要直觀地展示仿生物的形態,讓消費者很容易就產生聯想。圖1是一款廣受歡迎的日本糕點,設計師以西瓜為原型,內外包裝都模仿了西瓜的形態,不僅趣味好玩,而且清新自然,很容易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圖2是一款T恤的設計作品,設計者利用大自然的植物為原型,設計的T恤折疊后,衣服領口處的圖案剛好巧妙地形成了外包裝展示的食物圖案,構思十分巧妙,讓消費者感到趣味性十足,因此廣受歡迎。

(2)趣味的裝飾手法。裝飾藝術手法貫穿著整個人類藝術發展的全過程,完美的裝飾設計給人以極好的視覺享受,一直以來,視覺表現形式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之后,隨著現代科技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人們正面臨著一種視覺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潮流,視覺成為人類接受信息的主要載體,這為設計師們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近年來,很多設計師們利用文字和圖形等創意表現形式進行趣味性設計,擺脫了以往包裝上呆板的空間,營造一種視覺與內涵都具有豐富性的裝飾,增添了商品的情感因素和藝術感染力。但是,也有部分設計師一味追求裝飾設計的趣味性,過于求新求怪,作品中缺失了對人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交流,這并不是我們所提倡的趣味設計。圖3是一款咖啡產品的包裝,包裝的內外都采用了簡單的插畫形式,盡管圖形較為簡單,但生動地勾勒出趣味的畫面,一改傳統咖啡產品包裝上的嚴肅形象,變得有趣而生動。圖4是一款食品包裝,設計師在包裝的上部設計了一張色澤鮮艷的大嘴,似乎在講述著動人的故事,既生動有趣,又與食品主題相契合,讓人愛不釋手。

(3)夸張設計手法??鋸堅诎b的趣味性設計中運用也較為廣泛,夸張的手法在包裝中的運用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形態的夸張和情節性的夸張。形態夸張的手法是對這些形象和角色外部形狀與結構的夸張變形。無論是形態上的局部夸張變形,還是整體上的夸張變形或與背景和環境的對比,形態夸張帶來的是與現實生活中形成的鮮明的視覺形象的對比。

結語

總之,趣味包裝設計是一種新穎的設計理念,順應了當代社會崇尚個性、新奇、快樂的消費心理,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達到商品銷售的目的,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參考文獻

[1]李旭.論“趣”的美學特征和表現形態[J].學習與探索,

2000,(4).

[2]巴美芳.消費時代人們的審美趣味[J].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7,

(3).

[3]李彬彬.設計效果心理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設計與消費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增長與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我國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從近五年來我國城鎮居民的文化消費現狀出發,結合相關統計數據,運用相關性分析等方法,識別出文化消費的關鍵影響因素,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文化消費;文化產業;相關性分析

Cultural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ONG Ru-qiong,WANG Yong-gui

(Department of Marketing,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Key words:cultural consumption; cultural industry; correlation analysis

作為文化產業鏈上的最終環節和促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文化消費對于拉動文化生產、提高國民素質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文化消費是指“對精神文化類產品及精神文化性勞務的占有、欣賞、享受和使用等”①。一般可以按照消費品的表現形態、消費階層、消費性質和消費方式等不同標準對文化消費進行分類,本文所說的文化消費涉及居民在健身娛樂、教育、圖書、電影、廣播電視、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消費。借鑒有關學者的觀點,本文主要依據消費目的和性質把文化消費劃分為文化娛樂消費和教育消費。

一、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現狀

隨著宏觀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與此相應,居民的消費范圍也不斷擴大,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提升傳統物質消費層次和改善物質生活質量的同時,文化消費在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中所占的比例正迅速增加。

(一) 文化消費的總量分析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對旅游、教育、娛樂休閑等文化消費的需求顯著增長。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 280元上升到10 493元②,而恩格爾系數卻由0.394下降到了0.367,伴隨而來的是:城鎮居民消費領域的持續擴大與消費熱點的不斷更迭。結果,大部分城鎮居民已開始由傳統的、以實物消費為主導向“實物消費與服務消費(特別是文化消費)并重”轉變。從城鎮居民主要消費支出數據來看,盡管各類消費性支出都呈現出增長趨勢,但在居住、交通通信、醫療保健和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支出增長卻更為明顯。例如,從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的增長來看,在2005年,城鎮居民的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支出已經是1995年的3.5倍,增長速度僅次于醫療保健和交通通信,明顯高于居民在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與服務以及居住方面的支出增長。同時,文化消費在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已經從1995年的8.8%增長到2005年的13.8%(在2002年曾到達15.0%),已經超過“衣著”而上升到僅次于食品的第二位。

(二) 文化消費的結構分析

按照不同的消費目的和性質,可以把文化消費區分為趨于“休閑”傾向的文化娛樂消費和趨于“學習”傾向的教育消費。其中,前者主要包含文化娛樂用品及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支出;后者則主要包括學雜費、教材和托幼費等項目。在文化消費整體快速增長的趨勢下,這兩部分文化消費卻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這主要表現在:

1.教育消費依然是文化消費的主體。近年來,我國的家庭教育需求出現了三大轉型,即從義務型轉向自主型、從標準化轉向個性化以及從單一性轉向多元性③,并由此引發了教育支出的大幅度增長。但盡管教育支出的絕對值依然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長速度已逐年趨緩,并且在文化消費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表明:我國城鎮居民的教育消費將逐漸趨于理性。在經歷了盲目、非理性的擴張之后,我國城鎮居民教育支出的負擔率已經很高。而與此同時,高校擴招、社會對大量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以及我國人才消費及評價的理性回歸,使得高學歷與就業機會之間的相關性有所降低,高額的教育消費支出并沒有完全滿足人們的效用預期。因此,合理定位的、與自身承受能力相適應的教育消費,正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同。

2.文化娛樂消費穩步上升。城鎮居民的文化娛樂消費不但在絕對值上逐年增長,而且在文化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而且與教育消費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隨著多媒體、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興起,文化產品傳播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并進而引發了文化消費方式的變革,從而大大刺激了城鎮居民對手機、MP3、PSP和數碼相機等文化娛樂用品的需求。同時,伴隨互聯網的發展與手機功能的換代升級,通信運營商與SP和CP提供的彩鈴、圖片、報刊雜志訂閱等無線增值服務與網絡游戲以及網絡視頻音樂下載服務等,也大大拓展了文化消費的內容范圍。此外,近年來,我國大部分省市都將進一步完善城市的文化功能納入到城市發展的規劃之中,加大了文化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新建了一大批圖書館、博物館、藝術表演場所、文化館和藝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從而拓展了城鎮居民文化娛樂消費的渠道和途徑。

二、文化消費的關鍵影響因素剖析

實際上,文化消費產生影響的因素有許多,有學者研究表明消費者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最強(雷五明,1993);還有學者認為,在既定的經濟條件下, 文化消費主要取決于消費者的素質、文化生產的狀況、社會時尚和宏觀消費環境等(李金蓉,2001)。下面將重點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總體生活水平、收入的相關彈性和其他消費熱點以及文化產品供給和消費環境等因素對文化消費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及總體生活水平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其文化消費能力的主要支持性因素。首先,在一般情況下,可支配收入的水平越高,文化消費的能力也就越強,文化消費量也就越大;其次,文化消費從屬于與物質消費相對應的精神消費領域,與居民的總體生活水平和消費層次也存在著很大的關系。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只有在滿足了低層次的基本生理需求后,才能產生社會、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更高層次的需要。因此,也只有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高,其收入滿足了低層次的物質需要之后,才會更多地投向滿足精神需要的消費領域。

1.文化消費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爾系數的相關性分析。我們收集了2000年到2005年有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和人均年文化消費的數據。恩格爾系數代表了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為了探索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可知,城鎮居民文化消費水平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與恩格爾系數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這在某種程度上驗證了前文所強調的文化消費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這意味著,文化消費的增長必須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和低層次的物質需要的滿足為前提。

2.文化消費與收入的相關彈性分析。利用相關數據,計算出2001-2005年間我國城鎮居民各類消費的收入彈性以及文化消費結構中兩類文化消費的收入彈性。通過相互比較,我們發現:(1)對于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言,文化消費是富有彈性的。這意味著,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漲幅,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對居民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2)醫療保健與交通通信消費的收入彈性,要高于文化消費的收入彈性,即由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所引發的前兩項消費的增長,要大于文化消費的增長。這意味著,在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量中,用于醫療保健和交通通信這兩項消費的比例要高于文化消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對文化消費的貢獻率;(3)在文化消費結構方面,文化娛樂消費的收入彈性僅小于交通通信的收入彈性,遠大于食品、衣著、居住、醫療保健,特別是教育消費的收入彈性,而且大于1。這說明:近年來,娛樂休閑類文化消費日益成為一種時尚,受到城鎮居民的青睞,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與此相對,城鎮居民的教育消費則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其收入彈性僅為0.91,年均增長率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漲幅,這與前面有關教育消費日趨平穩和理性的判斷也是一致的。

(二)其他消費熱點對文化消費的影響

目前,住房、醫療和汽車等消費熱點持續升溫,必然導致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向這些領域轉移。例如,在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消費占總支出的比重由1993年的6.6%增長到10.2%;而1993年至2005年的12年間,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年均增幅則高達21.7%,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高9.3個百分點④。這樣,下面就選擇醫療和住房兩項主要消費作為代表,來考察熱點消費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為此,我們收集了從2000年到2005年城鎮居民的居住消費、醫療保健消費和人均年文化消費的數據,然后對其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城鎮居民文化消費與醫療保健消費和居住消費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因為:第一,在某種程度上,醫療保健消費與文化消費可能代表著類似的消費意愿與消費傾向,即對于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追求。例如,在文化消費中的旅游與運動類娛樂休閑同日常保健類消費,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居民對于身體健康的關注與追求;其次,居住消費、醫療消費與文化消費也代表著類似的消費層次,一般較為富裕的家庭可能會注重追求更高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因而愿意在改善這類生活條件方面投入得更多;最后,為了遏制醫療保健和居住支出的增加所帶來的沉重負擔,某些城鎮居民家庭可能會有意識地增加日常文體娛樂活動,從而擴大了家庭在這一方面的支出。

(三)文化產品供給及消費環境

文化消費的繁榮一方面取決于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另一方面則取決于文化產品的供給。(1)文化產品的供給主要依賴于文化產業的產出。2004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440億元,占GDP的2.15%。而當年,日本和美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則分別達到了21%和28.5%⑤。由此可見,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2)文化產品供給的增加將有效的促進文化消費的增長。2005年,我國故事片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260部,比2004年增加了48部;與此相應的,2005年,全國城市影院票房收入達到20億元,比2004年的15億元增長了33%⑥。(3)我國的文化市場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市場化程度低,再加上我國文化產業的立法相對滯后,導致目前的市場環境中存在諸多不利于文化消費的因素。尤其在價格這一影響消費的重要因素方面,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尚不健全,許多文化產品,如電影、文藝演出等票價的定價方式死板且往往偏高,超出了普通消費者的承受能力。同時,對于新媒體、新文化業態,如,手機短信、網絡音樂影視下載、移動無限增值服務等的立法空白點較多,使得公民在文化消費中的權利和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諸如垃圾短信、短信欺詐、網絡增值服務的收費陷阱等都對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了直接的損害,從而影響居民文化消費的積極性。

三、 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性啟示

(一) 確定正確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以滿足居民多層次的文化消費需求

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消費與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費結構存在著密切地聯系。鑒于目前我國城鎮居民收入上的差異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確立多元化與多層次性的發展戰略,提供從高端精品到低端普及型的系列文化產品,以適合不同收入階層對文化消費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政府應考慮城鎮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之間消費能力的差異性,引入宏觀調控手段,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合理調節、引導文化產品的生產及價格,采取差別定價,票價補貼等多種方式,降低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的成本,促進文化產品的消費均衡。

與此相適應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繼續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體制改革,使市場機制在文化資源合理調節與配置、文化產業結構調整上的基礎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積極改造傳統產業領域的同時,適時抓住機遇,開發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提供更加豐富的文化產品。

(二)政府應著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1.建立和完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1)政府應努力完善文化產業的宏觀管理政策,保證文化產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2)文化企業的發展往往需要雄厚的資金依托,因此,政府應積極籌措國家文化產業發展基金,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同時,調整相關的稅收政策,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3)為了擴大城鎮居民家庭的文化消費,形成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循環,政府部門應進一步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城鎮房地產價格,減輕居民的醫療負擔,從而降低消費熱點對文化消費的擠出效應。

2.完善與文化產業及文化市場相關的法律法規及制度體系。(1)文化產業是為大眾提供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重要力量,發展文化產業是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利益的重要途徑。幾年來,我國先后頒布了一些涉及娛樂場所、音像出版業及演出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這對于維護市場秩序,打擊犯罪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文化市場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文化產品、服務的內容與形式不斷更新,新的消費載體不斷涌現,現有的法律法規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在消費知識化條件下,某些消費者權益受損造成的危害可能比在單純物質消費條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文化產業立法應積極保護居民享有的文化服務和文化消費的權利。(2)文化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這使得文化消費的對象具有特殊性,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我國雖已制定了以《著作權法》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章,并對文化產品維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來許多新興媒體的出現,引發了諸如網絡下載、卡拉OK中涉及的侵權問題等,因此必須注意提高這些法律法規對現實的適應性并及時填補實踐中出現的立法空白。

3.加強文化消費市場的制度建設,建立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機制。(1)應建立健全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維權機構,加強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維權力度。(2)應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文化消費的交易成本。(3)應當建立針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交易平臺并完善產權交易體系,為企業投融資和產權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規范的服務。

四、 結語

文化消費與文化產業,作為相互影響與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已經成為今天人民生活的和社會經濟的重要內容。文化消費內容的變化與載體的拓展必將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升級,并最終引發居民文化消費的新熱點與新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從宏觀上扮演指導者的角色,為文化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注釋:

① 徐淳厚.關于文化消費的幾個問題[J].北京商學院學報,1997(4):45.

② 中國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③ 李向南.2004年七大熱點市場展望(5):教育需求三大轉型[N].經濟日報,2004-02-13.

④ 數據來源:http://www.stats.gov.cn/tjshujia/zggqgl/t20061101_402365447.htm[EB/OL].

⑤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0914/07341666429.shtm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jingji/1215153.htm[EB/OL].

⑥ 《中國統計年鑒——2006》;2007-2008年中國影視產業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中國投資咨詢網.

參考文獻:

[1] 馮義濤,鄒曉東.上海市民收入變化對文化消費發展的影響[J].上海經濟研究,2000(11):22-27.

[2] 鄒曉,蘇永軍.上海文化消費相關因素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0(3):67-71

[3] 李金蓉.關于我國文化消費領域主要問題的分析及宏觀引導的思路[J].消費經濟,2001(3):39-42.

[4] 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消費經濟,1993 (3):24-25.

[5] 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2001-2006.

(責任編輯:劉春雪)

設計與消費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分別引入標準消費人變量和非勞動年齡人口變量的消費函數及改進后的消費函數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非勞動年齡人口變量與代表居民消費的被解釋變量呈顯著負相關,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勞動年齡人口的社會撫養壓力增大和非勞動年齡人口消費能力的穩定性可能是抑制湖南消費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非勞動年齡人口;標準消費人;消費傾向;實證

普遍認為人口分為勞動年齡人口(也稱生產年齡人口)和非勞動年齡人口(也稱撫養人口)。勞動年齡人口通常指15—64歲的成年人口,非勞動年齡人口包括兒童和老年人口,通常0—14歲為兒童人口,65歲及以上為老年人口。根據聯合國對老齡化社會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超過7%的地區或國家屬于老齡化社會?!拔迤铡?、“六普”數據統計湖南省人口老化系數全國排名從第11位上升到第8位,增長速度快于全國平均水平。湖南省于2002-2011年間0-14歲人口比例在17.5%上下波動,非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保持在28%上下波動。湖南總人口在2009-2010年湖南總人口減少較快,但是在2011年回升到最高點。1983年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家庭結構變化較大,但是在人口基數繼續增大和社會撫養系數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湖南省居民消費率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54.3%下降到2011年的35.3%,十一年間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權重下降了19個百分點(34.99%),所以研究非勞動年齡人口對湖南居民消費水平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對擴大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非勞動年齡人口與湖南居民消費的實證分析

(一)標準消費人消費函數分析

1.數據整理

通過查找湖南歷年統計年鑒,能整理出1996-2011年間關于人均GDP、人均消費水平、非勞動年齡人口數據(見表1)。

在湖南,65歲老年人口與0-14歲人口成反向變動,0-14歲人口的消費基本上來自家庭收入的直接或間接轉移消費,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和來源存在很大差別,根據“六普”中數據,城鎮人口中有43.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其他成員贍養,39.5%的老年人依靠退休養老金生活,僅有9%的老年人依靠勞動獲得收入;63.8%的農村老年人口收入主要靠家庭供養,超過26.2%的老年人靠勞動獲得收入,還有4.5%的老年人的生活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不同收入水平的群體或區域的消費水平確實存在差異,加上我國傳統文化和消費習慣的影響,湖南非勞動年齡人口的消費水平一般要低于勞動年齡人口的消費水平。結合關于標準消費人的相關研究(G.J.Stolnitz,1992;于學軍,1995;李建民,2001;王金營等,2006)可知,可以按標準消費系數0.7將老年人折算為標準消費人,同時將少年兒童的標準消費系數定為0.8。據此本文選取王金營(2006)的研究方法,將1996-2011年期間湖南非勞動年齡人口換算成標準消費人研究湖南非勞動年齡人口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2.回歸分析

首先在不考慮前期消費習慣前提下,利用已有數據對(4)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如下:

act=1420.758+0.2874yt+μ(7)

(8.33)(17.67)

(0.00)(0.00)

第一行系數為各系數的t值檢驗值,第二行括號中的數值為個系數的顯著性水平,D.W.(2,16)= 1.395955,查表可知:d1=0.737,du=1.252,可以明顯看出:du

其次,將代表消費習慣的ACt-1納入模型(7),回歸結果如下:

act=1921.272+0.3887yt-0.37107act-1+μ(8)

(3.36) (3.31) (-0.84)

(0.006)(0.009) (0.415)

其中R2adj=0.9494,F( 2,12) = 132.30,F = 0.0000,由此可知,湖南消費水平與人均GDP保持顯著正相關性,由于序列自相關導致滯后項的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D.W.( 3,15) = 1.170915,查表可知d1=0.591,du=1.464,可以看出:d1

通過GLS消除序列相關的影響,其回歸結果為:

act=2746.037+0.41812yt-0.795603act-1(9)

(4.52) (4.4) (-2.17)

(0.001) (0.001) (0.052)

其中R2adj=0.8304,F( 2,1) = 32.83,F = 0.0000,sig=0.000,D.W.=1.530709,明顯可知:du

將模型(7)回歸結果所得變量系數代入模型(6),求得關于消費水平與人均GDP和非勞動年齡人口的消費函數:

ACt=1420.75+0.2874yt-0.3(1420.758+0.2874yt)agedt-0.2(1420.758+0.2874yt)childt

上述消費函數能說明一個社會現象,在人均GDP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目前大部分老年人的退休金有所提高,其次家庭收入增加,轉移到非勞動年齡人口的收入將增加,但是由于老年人在自身習慣、消費需求及對子女的關心可能將轉移過來的收入進行儲蓄,同時年輕家長考慮到子女的生活壓力(學習、工作、買房、結婚等)將維持或降低目前消費水平。結合已有數據和回歸結果,在人均GDP不變的前提下,湖南65歲以上老齡化人口處于增長趨勢,對湖南消費水平的影響還有可能繼續增大,0-14歲人口比重在一定范圍小幅波動,對湖南居民整體消費水平的影響可能削弱,該結論與王金營(2006)、李文星(2007)的研究如出一轍。因此隨著非勞動年齡人口比例agedt+childt的波動,將一定程度上抑制湖南整體平均消費水平的提高,整體消費總額在增長可歸結為湖南人口基數的增大;最后,

AC′t=0.2874-0.1487(agedt+childt)

是上述消費函數關于人均GDP的導數,同樣可以看出非勞動年齡人口對湖南消費水平的影響。

(二)引入年齡結構變量的消費函數分析

根據有關的非勞動年齡人口與居民消費的研究,本文將建立非勞動年齡人口的相關變量與消費水平的關系模型式(10),實證結果如下:

act=1818.85+0.21yt-5489.5cht+11867.39agedt(10)

(0.82) (8.33) (-0.95) (0.86)

(0.428)(0.000) (0.363) (0.428)

其中擬合優度R2adj=0.963,F值=131.05,方程的擬合優度很高,但是D.W ( 4,16) = 2.23934,根據DW檢驗表可知:在α=0.01顯著水平下,4-du≤D.W.≤4-d1,無法判斷模型(10)回歸過程是否曾在序列自相關。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僅有剔除通脹的人均GDP對湖南省人均消費的影響是顯著的,即居民消費與收入成正相關;ch變量系數為負,aged變量系數為正,但是都不顯著,因此該模型不能反應非勞動年齡人口對湖南省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有必要對直接引入非勞動年齡人口變量的模型進行改進,同時考慮加入其他影響消費水平的變量。

1.模型改進

參考王宇鵬、王森及李文星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選取老少比、居民消費傾向分別代表非勞動年齡人口變量和代表消費水平的被解釋變量,對消費函數模型改進如下:

CPt=β1LnDPIt+β2RUIt+β3Rt+β4Pt+β5OYt(11)

其中,CP為居民平均消費傾向,即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這也是采取零截距的重要原因(王宇鵬,2011);lnDPI代表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變量,即可支配輸入的對數值;RUI代表城鄉人口消費能力差異變量,即城鄉人均純收入的比值;R為實際利率水平;P為物價水平;OY代表老年人與少年兒童消費能力差異的變量,即65歲及以上老少人口與0-14歲人口的比值,數據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抽樣數據計算所得。

2.數據整理與變量檢驗

對于改進后的模型,所有原始數據均來自于1991-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居民平均消費傾向是居民消費支出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990年為基期,根據消費價格指數進行平減后的數據,再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對數化處理,同時求出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實際利率根據一年期加權平均的名義利率減去當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化率計算的。

通過引入多個影響消費傾向的時間序列變量改進模型,為避免“偽回歸”現象。首先有必要采用ADF檢驗方法對各時間序列進行單位根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3:

其中(C,T,K)表示ADF檢驗式是否包含常數項、時間趨勢項以及滯后期數。

從表3的檢驗結果可知,變量經過一階差分之后顯示所有變量的時間序列都是一階單整,即平穩時間序列。當序列都是同階平穩時,為確定變量是否可能存在協整關系,對時間序列變量CP、lnDPI、RUI、R、P和OY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從表6檢驗結果可知,模型(11)包含的六個平穩變量存在協整關系。

3.回歸結果及分析

由于序列變量檢驗結果可知,可選取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模型(11)進行回歸,結果如下:

CPt=0.07633LnDPIt+0.175RUIt+0.02333Rt-0.60717Pt-0.70064OYt

(2.30348) (2.04991)(2.81840)(-1.71922)(-6.04530)

(0.035) (0.057) (0.012) (0.105) (0.000)

其中,R2adj=0.6517,相比標準消費人模型,模型(11)的擬合優度有所降低;D.W.=1.5525,在a=0.01的顯著水平下有D.W.=1.5525>du=1.55,可判斷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由White異方差檢驗(表7)可知,模型White異方差檢驗中Obs*R2adj=7.348,取0.05為顯著性水平,由于Obs*R2adj=7.348

從模型回歸結果表5分析,老少比OY變量的系數為負,同時也是高度顯著的,由表2可知,老少比還有繼續提高的趨勢,隨著老少比的提高,非勞動年齡人口的消費能力的差距將進一步加大,隨著湖南老齡化的加深,對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抑制作用更加明顯,同時0-14歲人口的增長速度變緩,目前0-14歲人口比重在一定范圍內小幅波動,結合標準消費人模型可知,0-14歲人口對居民消費傾向的抑制作用將減弱,總體呈現出非勞動年齡人口抑制了湖南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的提高,非勞動年齡人口的年齡結構變化改變了整體消費結構,直接導致整體居民消費水平的下降。然后,變量lnDPI在5%的水平正顯著,說明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可以增加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變量R在5%水平正顯著,說明降低利率水平將使居民預期收入的減少,加上物價水平的上升,居民將其他方式進行保值,可能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費傾向,由于老年人的消費傾向基本保持不變,所以利率變化對其影響不大;變量RUI在10%的水平正顯著,城鄉人均純收入比值是緩慢提高的,在2010、2011年有所降低,收入的差距擴大會與湖南省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呈現同方向變化趨勢,這與當前很多研究理論不符,可能的原因是城市居民的消費傾向大于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導致城市居民的數量增加,而且這部分人口基本上處于14-64歲年齡段,為適應城市生活被迫提高消費傾向,所以RUI系數出現顯著正相關也是情理之中的;變量P在10%的水平顯著為負,可見物價上漲會降低湖南的居民平均消費傾向,與事實相符。

二、結語

本文在分析了湖南非勞動年齡人口現狀及發展趨勢、消費現狀,結合已有設計非勞動年齡人口變量與消費有關的研究成果,同時選取兩種消費函數,在新的背景下,從實證的角度研究湖南非勞動年齡人口對消費水平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在湖南人均GDP增長快于人口增長的情況下,目前湖南

非勞動年齡人口的城鄉分布和收入來源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現狀,雖然社會撫養系數在緩慢減小,但是老齡化趨勢加劇與0-14歲人口比例在經歷緩慢降低后基本維持穩定,導致老少比不斷攀升,也說明非勞動年齡人口的消費能力的差距將拉大;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對人口增長的控制、城鎮人口的增長、家庭收入的增加及家庭結構的改變,非勞動年齡人口的直接或間接收入將增加,但是老年人口在自身消費習慣、消費需求及出于對子女的關心愛護可能更傾向于儲蓄,加上0-14歲人口基本上處于零收入狀態,導致年輕的家長考慮到家庭生活和子女將來的生活壓力也可能有意識的降低消費水平,所以非勞動年齡人口的消費能力、水平及傾向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綜上所述,非勞動年齡人口對湖南消費的影響首先是由于非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變化產生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長對湖南消費水平的抑制效應有增大趨勢,2000年后,0-14歲人口基本上維持穩定,對湖南居民整體消費水平的抑制作用變化不大,總體而言,由于湖南老齡化加深,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對整體消費水平的抑制效應導致非勞動年齡人口變量與因變量呈顯著負相關,勞動年齡人口的社會撫養壓力增大和非勞動年齡人口消費能力的穩定性可能是真正抑制湖南消費水平提高的原因。

參考文獻:

[1]于學軍.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1995(6):24-34.

[2]李建民.老年人消費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及我國老年人消費需求增長預測[J].人口與經濟,2001(5):10-16.

[3]王金營、付秀彬.考慮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中國消費函數計量分析——兼論中國人口老齡化對消費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6(1):29-36.

上一篇:消費經濟學論文下一篇:理性消費議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