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和諧礦區文化建設論文范文

2024-03-15

和諧礦區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水工環地質調查和研究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 尤其是在全球環境變化和推崇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 各國都將其引入更廣闊的空間。隨著全球經濟、資源、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各國都調整了地質調查工作的方向和部署, 相應地, 水工環地質調查研究的內容也發生了較大變化。伴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地質調查與評價也成為了城市建設的重點。在其工作中主要是對城市的土地利用規劃以及環境污染進行檢測。在礦區建設中, 工作人員也需要結合城市污染防治監測以及土地利用規劃來對其建設區域的水工環地質進行研究, 確保礦區建設的合理性, 降低其建設工作對城市自然與生態環境的影響。

2 礦山的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地質災害的原因

礦山資源作為我國重要的資源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 我國礦區項目工程數目的不斷增加, 雖然我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但是, 由于受到傳統開采技術的影響, 使得礦區在建設過程中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造成十分嚴重的地質災害。目前, 就我國的礦產企業的開采來看, 后面的開采方式還比較陳舊。對于巷道中的礦產, 可以使用斜井和礦體之間連接的方式來進行開采。同時, 就我國的大中型的礦區建設來說, 安全管理意識薄弱, 管理人員在管理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的管理培訓, 導致管理人員在管理的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是錯誤的方法來進行管理。導致管理的效率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 同時不合理的管理還會對礦區的安全穩定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 建設單位要高度重視水工環地質工作, 要在礦區建設開展前, 對地質條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勘察分析, 并做好一些預防措施, 確保礦區建設工作的正常開展。

3. 礦山建設過程中容易出現的水文地質災害類型

3.1 由地下水位的突然變化引起的地質災害

施工人員在實際開采的過程中, 可能會遇到地下的溶洞或者暗河等問題, 如果施工人員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的解決, 就可能直接導致泥沙涌入巷道, 導致透水層斷裂或者地層的淺表出現裂縫。這時候地表的一些徑流就會講地面的一些沉積物帶入到巷道, 影響到發掘系統的正常工作。

3.2 由礦體內的易燃物質造成的地質災害

在開挖的時候, 由于礦體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危險, 如果施工人員不按照規定的要求來對整個過程進行嚴格開采, 就會直接影響到礦體中存在的一些氣體燃燒, 不僅會直接影響到開采人員的生命安全,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有害氣體將會不斷積累, 當達到一定的存儲量之后就會發生非常嚴重的爆炸。

3.3 由巖上層變形引起的地質災害

礦區在開采之前, 施工人員需要采取一定的固定和支撐措施來對其礦體進行支撐。如果施工人員在預埋的時候, 對于那些預埋較淺的區域, 會因為礦山的逐漸采空導致地面塌陷, 最終導致大面積出現塌方的危險。

4. 對礦山中可能發生的水文地質災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1 施工之前進行全面的勘測

在礦山開挖之前, 必須對斜井或豎井的位置進行全面的工程勘察, 預測好斜井內的涌水量, 以及周邊的含水部分的水文地質構造, 詳細繪制地質平面的剖面圖, 并根據施工情況隨時修訂預測結果, 嚴格按照的施工步驟進行施工, 由上級主管單位進行規范驗收。對勘測過程中已知的含水部分, 要綜合考慮其位置以及距離井巷的深度, 提前進行導水工程的建造。

4.2 施工中應該采取的工程防治措施

施工人員在開挖的時候, 需要根據施工地的地質狀況來選用適宜的防范措施。例如在雨季, 施工人員需要做好排水工作, 并合理設置好截洪溝, 及時將施工地的積水進行及時的排除。以免積水進行施工巷道影響到施工的正常進行。在進行施工爆破的時候, 施工人員需要選著合適的爆破點, 在開采之前, 施工人員需要在高危的施工路面設置好警戒線。

4.3 施工中應該采取的生物防治措施

通常情況下, 在爆破工序完成以后, 將會產生大量的灰塵, 使得礦區周圍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 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 極大的危機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因此, 針對這一問題, 礦產企業要采取更多有效生物防治措施, 盡可能將礦區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 以此來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 通過在礦區周圍種植植物, 使其達到理想的綠化效果, 凈化空氣, 大大改善了礦區周圍居民的生活質量。

4.4 化學分析儀器的日常管理

采購人員為了有效防止水文地質災害的發生, 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需要保障分析儀器的質量。并對施工中采購好的分析儀器進行統一編號。同時還需要對化學分析檢驗儀器進行全方位管理, 管理好施工中的儀器安裝、使用以及改造等環節。

5. 結束語

根據以上分析, 我們知道, 水工環的地質工作直接影響到礦區的建設質量。同時做好水工環的地質工作對于保護礦山的安全有著重要的影響, 因此就要求礦產企業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需要改變自身的認識, 真正意識讓重視到水工環地質工作的重要性, 并在實際工作中采取性質可行的操作方法來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

摘要:水工環地質工作是礦區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這也對礦區水工環地質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只有充分保證水工環地質數據的準確性, 才可以確保礦區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對整個礦區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 減少礦產資源的過度消耗, 降低礦區的建設成本, 使得建設單位的經濟效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 本文針對水工環對礦區建設重要性進行研究探討, 結合目前我國礦區建設現狀, 對水工環地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分析闡釋, 并提出以下幾點防治措施, 以供借鑒。

關鍵詞:水工環,礦區,建設,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姜震, 索赟.淺析水工環對礦區建設的重要性[J].科學與財富, 2014 (9) :270-270

[2] 謝萬兵, 肖剛.關于礦區水工環地質工作對地方產業發展作用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3 (12) .

和諧礦區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和諧企業文化與和諧企業的關系及建設和諧企業的意義

和諧企業文化、和諧企業的含義。有的同志認為,企業文化只要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即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就是和諧企業文化。所謂和諧企業,是指企業符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能夠按照上述總要求進行運營的企業。

和諧企業文化與和諧企業之間的關系。有的同志認為,和諧企業是和諧企業文化的源泉、動力和基礎,而和諧企業文化則是和諧企業的精神向導和支撐。根據這種關系,建設和諧企業文化,一是可以進一步明確和諧企業建設的方向,鞏固全體員工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二是可以進一步完善治理企業的方針政策,促進企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三是可以有效地調節企業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化解各種矛盾,在企業內部形成和諧和睦的秩序。建設和諧企業的內容和范圍大于和諧企業文化的建設。因此和諧企業建設可以為和諧企業文化建設提供動力、打好基礎,有利于和諧企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大家一致認為,建設和諧企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位,是促進生產力發展、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基礎。同時,企業也是工人階級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重要領域。尤其是作為機械行業企業,更是為國民經濟提供裝備的主要來源地。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和諧企業建設。

企業不和諧問題和矛盾必須通過和諧企業建設來解決。構建和諧企業的重要性還在于目前不少企業存在不和諧現象。如勞動關系不順,企業不重視履行社會責任,重效益輕環保,企業經營者不關心員工和股東利益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和諧,影響了企業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必須通過和諧企業建設努力化解。

構建和諧企業,有利于理順企業的各種關系,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企業快速、健康地發展。中國二重建設和諧企業促進企業發展的做法是:在強化企業員工和諧意識的基礎上,以實現班子和諧為關鍵點,提升班子領導和諧的能力;以實現企業發展和諧為中心點,不斷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發展的需要;以實現產品結構和諧為重點,不斷增強企業競爭力;以實現經營生產運行機制和諧為支撐點,不斷改善經濟運行質量;以實現企業發展與環境和諧為結合點,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以實現企業與員工和諧為根本出發點,為企業發展提供永久動力。

建設和諧企業的原則

構建和諧社會要遵循的六項原則:和諧企業建設在貫徹落實六項原則的同時,還應突出強調以下幾項原則。

國企和諧貴在職工當家作主。有的同志認為,構建和諧企業,重心在基層,作為國有企業,保證企業職工當家作主乃是和諧企業建設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思路。這是因為在《決定》中,無論從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任務看還是從構建和諧社會應遵循的原則看,或是從構建和諧社會總的要求看,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精神。而從企業現實狀況來看,離開了企業職工當家作主,離開了企業主體的主人翁精神,和諧企業建設就無從談起。目前,影響國有企業和諧的主要因素就是企業職工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尚未完全得以實現。為此,國有企業的重大事項要向職工公開,要保障職工對企業改革的參與權,要讓職工分享改革成果。

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問題上,有的同志認為,構建和諧企業要堅持以人為本已成共識,但以人為本還有個以什么人為本的問題。為了構建和諧企業,企業領導和企業職工應該相互為本,重點是企業領導要以職工群眾為本。同時,除了以本企業職工為本外,還應該包括以企業的用戶以及企業所有利益相關者為本。如投資者、債權人、生產經營要素供應者、競爭對手、有關社會管理者、中介人等等。在探討和諧企業建設中如何堅持以人為本的問題時,還有的同志認為,以人為本還有一個以人的什么屬性為本的問題。以人為本不是人本主義,不能把人看作只是生理需求的自然人,而要以人的社會屬性為本,在構建和諧企業中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強調職工的理想信念。因為人的理想信念在人的生存發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目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中普遍缺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內容,不利于在企業中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此,在和諧企業建設中,要重視理想信念教育。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和諧企業建設。首先要突出以人為本的原則。推行人本管理,企業必須將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讓職工參與企業管理,增強職工對企業的忠誠感和歸屬感。其次是要全面建設和諧企業,包括和諧企業建設的范圍和方式等都必須全面。再次是要重視和諧企業的協調性,注重協調好建設過程中的各種關系。第四是和諧企業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性,防止“一陣風”。第五,和諧企業的構建要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這是和諧企業的物質基礎和經濟保障。

要堅持“共建共享”的原則。構建和諧企業全過程都處在共建共享的和諧氛圍之中,保證和諧企業建設順利、健康、科學、可持續地進行。因為我們要構建的和諧企業,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員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具體到企業中,就是要動員全體員工一起建設和諧企業,同時要讓全體員工都能及時得到和諧企業建設帶來的各種實惠,以調動企業員工建設和諧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建設和諧企業的方式與途徑

為構建和諧企業提供思想政治保證。思想工作要向企業職工宣傳構建和諧行業與和諧企業的重要意義,要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突出和諧文化建設,為企業營造和諧氛圍。在如何加強和諧企業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問題上,與會同志提出了許多從企業實踐總結出來的好經驗或好思路。比如,中國一汽把人的思想觀念當成生產力和競爭力。認為新形勢下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突出時代感、敏銳性、親和力,通過不斷優化思想資源配置,來體現企業個性、適應形勢要求、可保障企業目標實現的思想流、資金流、信息流融為一體,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保證了和諧企業建設的順利進行。

以黨內和諧指導和諧企業建設。因此,和諧企業建設首先要從抓黨內和諧入手。有的同志認為,就企業目前的現狀來講,搞好黨內和諧的關鍵在于擴大黨內民主。因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擴大黨內民主,使黨員真正成為黨的主人,才能化解黨內各種矛盾,發揮全體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怎樣做到黨內和諧的問題上,上海自動化儀表公司創造了“黨員崗位承諾”的經驗,即把黨員義務作為承諾內容,通過建立考核機制,收到實效。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黨委開展的“特色黨支部”創建活動頗有特色:一是“任務分解”,體現目標性;二是“服務為本”,體現主動性;三是“多方參與”,體現群眾性;四是“強化溝通”,體現專業性。此外,企業還為基層黨支部提供活動資金等。上海機電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加強黨支部建設、促進黨內和諧的經驗是:黨支部書記要配強,角色要求突出“精”。黨支部工作要找準切入點,作用發揮要突出“實”。黨支部工作方法要創新,形式新穎突出“活”。此外,國機集團沈陽儀表科學研究院開展的“黨日創新方案立項”活動也是很有新意的做法。

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許多同志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企業作出很大貢獻。其主要表現是能夠緩解構建和諧社會和構建和諧企業面臨的突出矛盾。例如,分配不公問題、環境保護問題、節約資源問題、員工地位問題、勞動關系問題等等。因此,在制定構建和諧企業的規劃時,要同時制訂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計劃,將二者融合起來,以保證和諧企業建設的健康發展。

建設企業和諧文化。大家一致認為,和諧企業文化不僅是和諧企業的重要內容,而且通過和諧企業文化建設可以有效地促進和諧企業建設。當前的和諧企業文化建設要按照“六中”全會《決定》精神,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企業雖然是基層經濟單位,強調經濟效益,但也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企業中的黨員干部,教育職工,激發活力。增強職工對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心和信念。

在如何加強和諧企業文化建設方面,不少企業介紹了經驗和思路。廣西柳工集團公司黨委具體的做法是:首先,建立各級文化建設機構。一是成立以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為組長、總裁為副組長、公司高層領導為成員的柳工文化建設委員會,負責柳工文化建設工作的決策、領導、監督與評價,并設立柳工文化建設辦公室,專職專員負責組織、推進柳工文化落地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公司各部門、各事業部、子公司、生產廠相繼成立以黨政一把手為正副組長的文化建設工作組,并安排專人與公司文化建設辦公室對接;同時,根據公司的發展需要,制定各階段的重點、項目、步驟、進度和評估標準,并接受公司文化建設辦公室的指導、監督和評價。其次,加大學習培訓力度,將企業文化培訓納入整體培訓體系中。再次,建立健全文化建設考核、培訓機制,把文化建設的考核納入柳工績效考核體系中。最后是努力營造良好的文化宣傳貫徹氛圍。

在和諧文化與企業管理制度的關系上,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同志認為,制度與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制度是規范、約束人;文化是教化、引導人。文化與制度是永遠并存、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在管理的初級階段,制度的特征更明顯些,比重也更大些;在管理的高級階段,文化的特征則更明顯些,比重更大些。上海汽車集團公司促使和諧企業文化建設制度化的措施主要有四條:一是確立遵守制度的管理理念。二是制定企業文化建設的規劃。三是建立組織推動保證體系。四是企業文化建設和經濟工作相結合。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的同志認為,為了建設和諧企業,應該用先進的企業文化統領企業管理。這既是企業創新的選擇,又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中外合資企業和諧建設途徑。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創造了建設和諧企業的好經驗。該公司為了保證勞資關系和諧,從1999年3月至2007年4月,勞資雙方先后五次協商簽定(續簽)《集體合同》,同時大力加強民主管理與監督。從2001年8月起開創了每月一次的“領導接待日”,由中日雙方的總經理、工會主席輪流接待員工,面對面聽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接受員工的投訴,向員工宣傳解釋企業的決定,解除員工的疑問。2001年公司還建立了改善提案制度,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管理領域和生產領域的工作、改善、參與、監督勞動條件的持續改善活動,從而化解了許多勞動爭議,避免了勞動糾紛事件的發生,使中日雙方之間、員工和企業之間的相互信賴不斷加深。該公司工會還赴日本本田介紹了廣本工會促進企業和諧的經驗,引起日本本田工會的濃厚興趣。在中外合資企業中如何開展黨建工作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天津阿爾斯通水電設備有限公司采用“小(規模小)、快(時間短)、靈(靈活)”方式開展黨務工作的經驗值得參考借鑒。

正確處理影響企業和諧的各種關系。湖北三環集團公司的同志認為,建設和諧企業:一是要發展和諧的勞動關系,完善勞動協調機制。二是要發展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牢記“黨風正則干群和,干群和則社會穩”的精神。三是要發展和諧的企業人際關系,使企業員工和諧相處。四是要發展和諧的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北京遠東儀表有限公司的經驗則是處理好五種關系:一是處理好企業與股東的關系,二是處理好企業與職工的關系,三是處理好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四是處理好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五是處理好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江鈴汽車集團公司針對日薪制(以日薪為計酬標準,按照實際工作日每月進行支付的一種短期用工形式)這種新的用工形式,積累了協調員工與企業之間關系的豐富經驗。該公司始終堅持“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方針,兩次下發關于發展日薪制員工加入工會的有關文件,使全部日薪制員工加入工會。為了保障員工的權益,公司還把有關日薪制員工享有的生活與勞動保障條款編進《職工勞保法規手冊》,使日薪制員工與企業的關系日益和諧。

把和諧企業與和諧行業建設結合起來。有的同志認為,和諧行業與和諧企業既是包容關系,又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只有機械行業中的大多數企業建成了和諧企業,才能有整個機械行業的和諧;反之,整個機械行業和諧了,也有利于機械行業企業的和諧,因為它可以為構建和諧企業創造良好的和諧環境。當前,要深入研究和諧企業與和諧行業之間的關系。機械行業每個企業在構建和諧企業中,要主動與和諧行業的構建聯系起來,找到本企業的和諧與本行業的和諧之間的內在聯系,以便在構建和諧企業的同時,為構建和諧行業作出貢獻。同時,作為中國機械行業的有關部門和學會、協會、研究會,也應該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積極制定構建和諧機械行業的規劃,以指導行業內的和諧企業建設。

從我做起、從自我心理和諧做起、從現在做起。不少同志認為,構建和諧企業是全體企業員工的共同責任,只有在企業黨組織領導下,每位企業員工都積極努力,才能實現和諧企業建設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位員工都應該從自己做起,從自我心理和諧做起,圍繞和諧企業建設目標貢獻力量。作為企業的領導者和黨組織負責人,理應率先垂范,在構建和諧企業中不僅要當好和諧企業建設的計劃制定者和宣傳者,更應該當好和諧企業建設計劃的執行者和行動者。構建和諧企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從長計議,但必須從現在做起,不能等。要結合企業實際,量力而行,制定切實可行的構建目標,并及時付諸構建行動。

(責任編輯:曉理)

和諧礦區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嶄新而艱巨的重大課題。近年,理論界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歷史背景、戰略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征、主要原則和實踐路徑等基本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但是從總體上說,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尚有許多深層次的、具體的、微觀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和諧文化;社會主義;科學內涵;實踐路徑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地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文化自覺。然而,進一步探究何謂“和諧文化”,如何建設“和諧文化”,建設什么樣的“和諧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嶄新而艱巨的重大課題。近年,理論界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歷史背景、戰略意義、科學內涵、基本特征、主要原則和實踐路徑等問題,進行了多視角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成果。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作簡略的概述,以有助于推進和諧文化的研究與實踐。

一、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提出的時代背景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象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我們黨站在時代的前列,用世界的眼光和辯證的思維。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新的歷史矛盾的基礎上提出的一項新的戰略任務。有著深刻的時代與社會背景。

(一)國際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合作與融合提供了方便之門,同時各種文化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也日益突出。發達國家主導經濟全球化,同時極力推動文化的全球化、價值觀念的全球化,意圖是想用西方的民主、文化、價值觀統領全球,謀取與經濟霸權相匹配的文化霸權?!拔拿鳑_突論”、“歷史終結論”、“民主和平論”是三種代表性的思潮。

如何尊重世界各國歷史文化的獨立性,承認世界文化多樣性,倡導各國文化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是每個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現實挑戰。我們黨提出和諧文化理念。堅決反對統一的文化標準和尺度,是反對文化霸權、保護國家文化安全、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二)國內社會背景

當代中國,整個社會正處于快速轉型的歷史時期,社會利益深刻調整,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社會文化深刻變化。社會不和諧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拉大;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加大,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益突顯;生活方式多樣化。帶來了文化多樣、價值多元的復雜特點。文化領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矛盾、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蕩,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摩擦,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文化理念來化解和整合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文化混亂現象。

二、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建設和諧文化,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打牢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有效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是和諧社會的反映和升華,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導向、智力支持和精神武裝。人與人和諧相處需要和諧文化的熏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需要和諧文化的指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文化規范。還有學者認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建設和諧文化有利于確保和諧社會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和目標模式的科學性,有利于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和精神資源,有利于確立以和諧為宗旨的道德評判體系,有利于營造以和諧為基調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

第二,建設和諧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保障。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市場經濟本身所固有的本性,不會因為市場經濟類型不同就可以被消解。在我國市場化之始、在市場機制發育不充分、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的時候,其負面作用誘發的社會消極現象,如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信念失落表現得尤為明顯。建設和諧文化,可以遏制極端利己主義,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第三,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提升國家形象。有學者認為,國家形象是民族精神的表征,是一個國家在與其他國家的相互交往過程中獲得的對方國家及公眾的解讀、認知與評價。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和諧世界”的理念,必然追求和諧文化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與感召力,塑造親和友善的國家形象,以減少偏見、消除隔閡和消弭誤解。塑造以和諧文化為底蘊的“國家形象”,有助于展示一個與世界和平相處、互惠互利、共謀發展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第四,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有學者認為,和諧始于內心。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和諧文化強調人的自身修養、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實現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諧的文化源泉。通過和諧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將能夠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必將能夠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促進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有利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文化自身的和諧等。

三、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科學內涵

和諧文化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學者們從不同視野對和諧文化的科學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展示了和諧文化的豐富內涵。但是,對于什么是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由什么構成,至今學界仍爭論不休,分歧很大。

(一)何謂和諧文化

一是“價值取向”觀。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的基本含義,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

二是“生活方式”觀。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是一種價值理想,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諧文化的建設和實現,是創造一種新型的人文環境,使得人們生活得更為舒心、更為幸福、更有品位,使得自我身心更加和諧,人與自然相處更加和諧,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和諧文化不應當是高文典冊,而應當是全民喜聞樂見、自覺實踐的生活方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在狀態,是“擔水劈柴即是妙道”的自然神韻。

三是“文化形態”觀。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是一種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價值體系、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為一體的文化形態,其內容包括多元統一、兼容共生、協調有序、充滿活

力和大眾共享等方面。

四是“文化狀態”觀。有學者則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社會狀態,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因此“和諧文化”也是一種文化狀態,而不是一種文化形態。作為一種文化狀態的和諧文化,意味著它是一種反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的、由多種多樣的文化在相互協調中構成的和諧的文化狀態。

五是“思維方式”觀。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重在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維護和諧、創造和諧,從和諧的視角觀察對象,用和諧的思想分析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用和諧標準評判效果,培育和諧的理念,倡導和諧的精神,使和諧觀念內化為人們的一種思想信念、心理結構、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標準、審美情趣,外化為一種道德準則、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文化產品、社會制度。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既是一種文化形態,又是一種文化觀念,還是一種文化追求,它在實質上講的是用和的方式處理文化多樣性問題,但不排斥某些文化之間的斗爭。

一般地說,和諧文化包括以和為貴的價值觀念、和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寬厚包容的處世態度、通融和解的行為方式、平和理性的社會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身心一體的健全心態等基本內容。這是和諧文化的共性。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個性或特殊性,應當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新型文化形態。界定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不能突出共性,否定個性,也不能強調個性而忽視共性。

(二)關于和諧文化的結構

一是“三層面說”。有學者從文化構成出發,把和諧文化劃分為核心價值層面、戰略層面和策略層面三個組成部分。核心價值層面是和諧文化的根本和靈魂,決定了和諧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戰略層面對核心價值層面起護衛作用,對社會多元價值取向起引導和包容作用。最外圍層面的是能夠吸收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抵制腐朽沒落文化和外來文化中消極影響的文化策略。

二是“四層次說”。有學者認為,人類為追求和諧而進行的創造活動有四個具體形式,即理論方面的創造、觀念方面的創造、制度方面的創造和器物方面的創造,而由這四個方面的創造所結出的果實,分別就是和諧理論、和諧觀念、和諧制度與和諧裝備,它們共同構成了整個和諧文化的系統。

三是“五層次說”。有學者從文化的系統出發認為,當前我們正在建設中的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一個由先進文化所統領和指導的思想文化體系。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依據,包括理論思想層次、理想道德層次、價值認知層次、文化形態層次、文化載體層次。還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分為靜態和諧文化和動態和諧文化兩方面。從總體上看,這部分的研究還比較欠缺,今后應當作為研究重點。

(三)和諧文化與先進文化的關系

在研究中,有一部分學者把和諧文化與先進文化等同起來。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和諧文化屬于先進文化的一部分。

有學者認為,和諧的思想理念,是人類精神進步的產物,自然具有進步的性質。而凝聚和傳播這種和諧精神的和諧文化,當然也就是具有進步性質的文化,亦即先進文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和諧文化就是先進文化。

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化的先進性并不僅僅表現在和諧一種性質上。和諧文化只是先進文化中的一個特性、一項內容、一種類型。先進文化包含的內容比和諧文化更多一些、更廣一些。先進文化包含和諧文化,但并不簡單等于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進一步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

有學者也認為,先進文化不同于和諧文化。先進文化具有和諧屬性,內在地決定了每一個形態的先進文化都內含著一定的和諧文化。所以,和諧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和諧的精神紐帶。建設和諧文化,是發展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有學者則認為,和諧文化外延大于先進文化。和諧文化不僅要求以先進文化為根本,而且要容納不那么先進但在目前階段是健康有益的文化,包括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外來優秀文化,甚至還包括宗教文化以至于被改造過的部分落后文化,它是先進的主導性與廣泛的適應性的統一。

和諧文化與先進文化的關系紛爭,表明它們作為一些嶄新的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界定還存有異議,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依筆者之見,和諧文化與先進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在價值取向、理論構成、社會功能、核心內容等方面既有重合,又有差異,因此孰大孰小,還需要理論界進行深入的研究。

四、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

關于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理論界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內容說”。即從“和諧”內容人手,概括和諧文化的特征。有學者認為,我們要建設的和諧文化,應當是具有尊重差異、倡導包容、強調和諧、主張平衡和一主多元等特征的文化。這種觀點突出了“和諧”的特征,但是對和諧文化的社會主義特征關注不足,容易造成傳統與現代的混淆。

二是“性質說”。在關注和諧文化“和諧”內容的同時,強調它的社會主義性質。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特征有:1.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2.它崇尚和諧、追求和諧。3.它主張和而不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4.它的核心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這種觀點概括了和諧文化的主要特征,沒有反映和諧文化的傳承性特征。

三是“屬性說”。從文化的某種屬性出發,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具有民族科學大眾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特征。有學者也認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具有先進性、時代性、現實性、民族性、繼承性、實踐性、前瞻性、容納性、人民性的特征。循此思路,有學者還認為,和諧文化的特征是:主導性、現代性、動態性、層次性、動態性、競爭性、世界性。這些觀點強調和諧文化的某些屬性,卻忽視了和諧文化的文化特性。

四是“綜合說”。有學者把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為10個方面:1.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2.價值取向:崇尚和諧、追求和諧;3.目標定位:培養“四有”公民;4.基本理念: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5.時代特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6.鮮明個性:和而不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7.核心要求:堅持以人為本;8.前提條件:文化自覺;9.發展途徑:以先進文化為引領;10.理論品格:以實踐為基礎,與時俱進。這種觀點對和諧文化特征的總結比較全面,深化了對和諧文化特征的認識,但這10個特征有些龐雜,有泛化和諧文化的傾向。

總之,研究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應當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突出和諧文化的“和諧”特征,這是它的文化品性,獨具特色的個性;二是要強調它的民族性、時代性、先進性、開放性和未來性特征,這是考量和諧文化的“時空坐標”;三是強調它的社會主義性質,這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本質特征。離開這三方面的概括都有失全面。

五、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主要原則

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建設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一元主導的原則: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二是繼承發揚的原則:匯通古今,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三是開放借鑒的原則:融會中西,借鑒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四是批判與鑒別的原則:對待古今中西文化要保持批判的高度;五是開拓創新的原則: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全盤西化。有學者也認為,和諧文化建設必須堅持如下原則:1.必須堅持科學創新;2.必須堅持統籌兼顧;3.必須堅持重心不移;4.必須堅持繼承借鑒;5.必須堅持規范有序。

從方法論的角度,有學者認為,應當堅持和諧文化建設緊迫性和有序性的統一,堅持指導思想一元化與和諧文化建設內容和形式多樣化的統一,堅持理性與價值的統一,堅持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總之,關于和諧文化建設的原則,雖然研究的成果不多,但是在主導性與多樣性、傳統性與現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穩定性與動態性以及“三貼近”等基本原則方面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認同,今后應加強微觀原則的研究。

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和諧文化重在建設。對于如何建設和諧文化,遵循什么路徑建設和諧文化,目前理論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系統工程”說。有學者根據社會系統論的方法,從哲學、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實踐創建等方面,揭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路徑依賴:一是構建當代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和諧哲學,這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二是形成和諧發展的社會環境,這是和諧文化建設的綜合工程;三是筑牢和諧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礎,這是和諧文化建設的核心工程;四是在實踐中共建共享和諧文化,這是和諧文化建設的載體工程。

“總體布局”說。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面臨的問題繁多,需要解決的矛盾重重,應當精心規劃總體布局。一是加強黨和政府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政治保證,二是加快文化創新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三是繁榮文藝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化生態保障,四是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支柱,五是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新陣地。

“文化時空”說。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范疇,理應從歷時、共時與現時的維度中定位其發展路向。一是歷時性研究,抽象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二是共時性研究,融合世界優秀文化之精華;三是現時性研究,實現依附性和獨立性的統一。歷時性維度研究側重于文化的古與今,解決的是文化的繼承與傳遞問題;共時性維度研究側重于文化的中與西,解決的是文化的學習與借鑒問題;現時性維度研究側重于文化的虛與實,解決的是文化的導向與現實契合問題。這樣和諧文化才能在時間、空間與實踐三個維度上完善自身的有機結構體系。

“機制保障”說。有學者認為,建設和諧文化要建立基礎機制、整合機制、均衡協調機制、可持續發展的機制?;A機制,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始終保持先進性的基本要求;整合機制,是實現和諧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四位一體”目標體系的內在要求;均衡協調機制,是實現和強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社會功能的客觀要求;可持續發展機制,則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還有學者認為,一是造就有利于和諧的引領機制,二是建立有利于和諧的激勵機制,三是形成有利于和諧的寬容機制,四是激發有利于和諧的補償機制。

“比喻架構”說。有學者認為,和諧文化建設必須以確立核心價值體系為“經脈”,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先進性來激發社會活力;以吸收傳統文化中的和諧精神為“養分”,以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寬厚性來提高社會認同;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以社會制度的科學性來保障社會協調。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建設社會主義主義和諧文化,需要把握“三性”說,即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傳承性、社會發展主題的時代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階級性。

總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我們黨的一大理論創新,需要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實踐上不斷探索。雖然,我國理論界對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問題也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從總體上說,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尚有許多深層次的、具體的、微觀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揭示。例如,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構成問題,和諧文化與先進文化的關系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長效機制和路徑問題,如何借鑒各國和諧文化建設的經驗等問題,為我們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留下了寬廣的探討空間。

參考文獻:

[1]張小平,和諧文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韓慶祥,社會層級結構理論與中國和諧文化建設[J],科學社會主義,2007,(3):81--85,

[3]降長春,大力推進和諧文化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求是,2006,(23):3--8,

[4]鄧偉志,辯證地推進和諧文化[A],和諧文化建設專家談[c],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5]劉云山,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N],人民日報,2006-10-24(2),

[6]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N],光明日報,2005-09-20(5),

[7]李忠杰,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是倡導和諧的價值取向[A],和諧文化建設專家談[c],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8]袁新民,用“根本”引領和諧文化建設——訪李君如[EB/OL]hap://news.163.com/07/0119/08/356G21FV0001124J.html.

[9]李忠杰,論建設和諧文化[N],光明日報,2006-10-09(9),

[10]雷瑩,白顯良,先進文化·和諧文化·文化和諧[N],光明日報,2006-05-16(9),

[11]_T-,立,和諧文化問題研究綜述[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9--21,

[12]劉耀霞,論和諧文化的基本特征[J],求實,2007,(5):80-82,

[13]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J]求是,2007,(17):19--21,

[14]黃明哲,和諧文化建設論綱[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41--49,

[15]郭宇光,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J],高校理論戰線。2007,(5):9--12,

[16]閏紀建,等,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論綱[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17]鄭湘娟,談和諧文化建設[J],寧波黨校學報,2006,(6):14-18

責任編輯 宋淑芳

和諧礦區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一) 立足“一個根本”

《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提高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質量十項規定》中指出:堅持正確的教育質量觀, 面向全體學生, 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觀念。“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天宮殿學校校本教研文化建設的根本宗旨。

(二) 強化“兩個結合”

“兩個結合”理念是指學校將校本科研與校本教研結合, 將校本教研文化建設與教研組文化建設相結合。當人們所做的事與自己工作聯系最密切時, 他們才能清晰地了解為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需要做些什么。當人們產生認知的需要或有問題需要解決時, 他們的學習效率就會很高。學校教育改革實例表明, 將課程開發和教學改進有機結合, 讓教師切實參與這樣的過程, 會切實促進教師的成長。因此學校一直認為, 教育科研離每個老師并不遙遠, 它就在每個教師的身邊, 每個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就是我們要通過科研解決的課題。又因為教師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 不可能向專職的研究員一樣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進行科研。因此, 我們將校本科研與校本教研在時間上、形式上、內容上進行了有機的結合, 旨在以科研帶動教研, 以教研踐行科研,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學科教研組是校本教研文化形成的一個最重要組成單位, 校本教研文化建設必須建立在學科教研組文化建設之上。

(三) 突出“三個發展”

“三個發展”是指在學校的一切活動中, 滲透教師發展、學生發展與學校發展相結合的思想。教師發展、學校變革及課程改革是并駕齊驅的。在世界各國, 無論是教育界人士, 還是政府部門都已清楚地認識到教育改革、教育發展以及學校的發展, 最終都要通過教師的教育實踐才能實現。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為組織適應未來的教育, 我們需要有新型的教師。”正是面對著這一迫切的現實需求, 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將教育改革的重點轉向教師隊伍建設, 以教師專業化作為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天宮殿學校將為教師的發展提供平臺, 寄希望于教師的發展, 促進學校的發展, 同時也通過提高學校的層次來幫助教師更地的發展。

(四) 樹立“四個意識”

學校校本教研文化將圍繞“主體、主題、高效、和諧”這四個意識進行。

主體意識:指在校本教研活動中, 以教師為活動及發展主體, 教研活動是否高效進行, 要建立在教師主動積極的活動基礎上。教師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和重要的經驗, 是充滿智慧和探究精神的個體。教師如果能夠在自己主動要求發展的基礎上, 運用他們自己偏好的學習方式來解決自己選擇的專業問題, 自己設計學習活動, 自己確立學習目標, 并選擇為實現目標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 而不是把時間花費在與他們不甚相關的活動上時, 他們的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 教師發展的差異性也可以得到彌補, 教師整體發展的水平會更高。因此做好教師個體發展的引導, 讓每個教師從主觀上意識到校本教研是自己發展的需要, 是合作學習的最好途徑, 是彌補教師整體發展的差異性的最好方式, 校本教研的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主題意識:是指每一階段的教研活動, 必須要有固定的主題, 學校要根據師生發展階段實際情況, 確定一個大的主題。在學校大主題下, 各學科教研組根據本學科本學段師生實際情況, 確定小主題??朔1窘萄谢顒拥碾S意性和常規性, 根據師生發展的實際情況采取“逐步推進, 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把教育提質中的一些大問題分步分階段實踐研究, 總結提煉, 最終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標。校本教研要有階段主題、計劃、反思與總結, 一切的校本教研活動要圍繞主題進行, 圍繞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來進行。

高效意識:是指向校本教研要質量。校本教研不能流于形式, 每階段的教研活動要有時效性、可操作性的質的升華。校本教研的高效性要在宏觀主題的引領下, 以教學中的問題為主題, 將教學問題進行分割, 分階段解決逐個問題, 以骨干帶動一般, 以總體發展要求個體, 以個體帶動群體, 通過教師們校本教研活動這一平臺, 達到促進每個教師專業發展, 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的目標。

和諧意識:不是指一團和氣, 而是指校本教研文化“五性”的統一。

過程性:新型教研組文化一直處于動態變化過程中。一方面, 隨著新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 新問題不斷出現, 教師面對這些新問題, 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思維方式進行審視和解決, 從而推動教研組文化不斷生成新質, 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 過程性也體現在教研組建設的階段性發展中。教研組會根據本組的總體規劃, 分階段有計劃地實施子目標, 從而使教研組文化保持流變狀態。

民主性:新型教研組文化倡導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人際關系。在教學研討中, 由于教師對教研的意義有深刻理解, 他們能以開放的心態來理性看待研討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 使得許多承擔公開課的教師也樂于傾聽反面意見, 而參與研討的其他教師也直抒己見, 不僅真誠地提出問題, 同時也提出解決問題的實找、真找。民主、開放的教研文化吸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

開放性:新型教研組文化對一切參與者開放, 它要求參與者的頭腦和認識全方位開放。這種文化沒有人為的等級觀念, 只要你參與教研組活動, 你就有發表個人觀點的機會, 與其他教師進行思想的碰撞, 進行深度的思考與討論。“和而不同”是新型教研組文化建設所追求的一條基本理念。

合作性:在知識經濟社會, 信息技術高度發展, 學校“知識”圍墻將會越來越模糊, 教師應以開放、分享和彼此支持的態度走出教室, 與其他教師共同討論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疑問和困難, 通過交流、共享以及討論等多種合作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合作、交流、對話應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

創新性:創新性是新型教研組文化的本質特點。當前, 學校改革和發展正處于轉型期, 許多矛盾和問題接踵而來。加拿大學者邁克·富蘭在論及教育變革過程的復雜性時曾提出:“問題是我們的朋友, 因為我們只有深入到問題之中, 才能夠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問題是通向更加深入的變革和達到更為滿意的途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 問題為新型教研組文化提供了廣闊的生成空間。比如, 教研組長可針對時下教研活動中的“形式化”傾向, 摸清組內教師的一些真實想法, 通過多形式的活動, 逐步轉變教師陳舊的教研價值觀, 讓教師認識到參與教研活動改變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教學能力, 而且改變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學生活方式, 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這樣, 重構了教研組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更有利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

二、校本教研文化建設實施措施

(一) 多角度多層次培訓, 改變教師的信念、知識及行為

長期的研究成果證明, 在適應的條件下, 培訓有可能極大地改變教師的信念、知識、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學校通過包括理論探究、技能的示范與模仿、在模擬的條件下實踐、對實踐的反饋以及實地教練等培訓形式, 對教師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培訓。學校依托上級主管部門, 分期分批派教師參加高?;蚺嘤枡C構接受專業培訓, 更多的是立足于本校開展校本教師培訓, 亦與周邊友好學校及同類學校聯合, 進行了校際交流研討學習等等。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絕大多數教師通過專家、學者的主題講座培訓, 他們會吸收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從而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多數教師通過教育理念的學習及課堂教學的觀摩, 可以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 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能。

(二)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規范校本教研活動

學校要建立以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課例或教學案例研究為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為目標的校本教研制度, 修改完善教研組活動制度、教研組長工作制度、備課組長工作制度、教研組活動考評制度、優秀教研組獎勵制度、聽課、賽課、評課、培訓學習等制度。

(三) 加強教研組長、骨干教師工作能力培養, 增強教研組活動的凝聚力。

教研組長、骨干教師是教研組文化建設的核心力量, 只有他們的工作能力增強, 教研活動的高效性才能落到實處。展開教研組長校際交流培訓學習, 注重教研組長能力培養進行過程指導。

(四) 落實“四個原則”, 規范教研組活動, 提高逐步推進和諧教研組文化建設

人文和諧教研組文化, 由于它關涉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培養, 因而它在促進教師發展、學校發展、學生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學校遵循“以人為本、生態發展、整體協調、重心下移”原則, 展開一系列的加強和諧教研組文化建設活動。以人為中心, 加強教研組長工作能力的培養及督促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生態發展, 加強新型教研組文化建設。整體協調, 優化教研組文化建設。重心下移, 充分發揮教研組的紐帶作用。

(五) 落實“五課”校本教研形式, 通過課堂踐行校本教研文化

教師專業發展的最有效途徑是讓教師自己通過合作來研究一些問題和觀念, 而這些問題和觀念通常是在他們試圖使自己的教育實踐與自己的教育價值觀相一致時產生的, 通過這一途徑旨在能夠讓教師更有效地控制對他們來說比較重要的教育知識。學校根據學校發展以及教師發展的實際情況, 通過教育科研, 研究出了“五課”校本教研模式, 在教研的各個環節, 落實“五課”校本教研形式, 通過課堂踐行教科研。

(六) 立足師生發展實際, 開展“一校一模, 一科多模, 一模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和諧礦區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作者以寶鋼類型國企為研究對象,從三個方面系統論述了“黨組織如何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發揮作用”這一命題:構建和諧企業的必要性;黨組織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黨組織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發揮作用的途徑——五項修煉。作者將研究重點放在了黨組織如何通過五項修煉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發揮作用,并結合自己多年來在寶鋼發展有限公司從事黨務工作的經驗和感悟,具體闡述了每項修煉的內涵和意義,強調了黨組織對于構建和諧企業起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關鍵詞:和諧社會;和諧企業;黨組織;作用;五項修煉

一、構建和諧企業的必要性

構建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新時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企業是社會的細胞,其和諧穩定程度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的社會離不開和諧的企業,企業發展需要和諧的社會環境,構建和諧企業與建設和諧社會相輔相成。

我國20多年來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當前企業運行中還存在著不和諧與不協調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舊的行政管理體制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之間的矛盾;二是企業主業不突出與企業長期發展之間的矛盾;三是收入分配失衡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化,主要表現為部分壟斷行業、新興行業的整體收入過高,而一部分職工在改革中被分流,喪失崗位,生活困難;四是人力資源改革滯后,主要表現為對人才的重視不夠、開發不夠,導致企業人才流失嚴重;五是部分過去遺留的問題難以得到處理等。

我在寶鋼發展有限公司從事黨務工作7年間,上述的五類矛盾都看到過和聽到過。2008年,原先的寶鋼開發總公司改制成寶鋼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鋼發展),不穩定因素驟聚,上訪事件增多。有職工因對改革后的管理體系和薪酬體系不滿意而進行上訪的,有職工因主業滅失沒有崗位而進行上訪的,有職工因收入分配失衡、同崗不同酬而進行上訪的,有職工因工傷等歷史遺留問題而不斷上訪的。

正因為企業運行中還存在著這么多不和諧與不協調的現象,要保障企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就必須逐步緩解和消除這些矛盾,因此,構建和諧企業是適應新時期新要求、增強企業競爭力、實現企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和諧企業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構建和諧企業是企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組織沖突管理理論認為,只要組織內有角色分工,有利益的差異,就必然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這種矛盾和沖突可以促成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種是推動企業不斷創新變革,除舊迎新,更加富有活力,更加高效地運作;而另一種是使企業內部的矛盾和沖突進一步加劇和惡化,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發展。構建和諧企業能引導矛盾和沖突向好的結果發展,保證企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寶鋼發展企業精神中加入了“共建家園”這一內容,旨在提倡構建和諧企業,實現職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通過企業文化建設和“正能量”輿論宣傳,將企業或職工中的矛盾向好的結果引導。

(二)構建和諧企業是貫徹以人為本的客觀要求

職工是企業的基石,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的改革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職工的切身利益及其人生價值的實現程度。構建和諧企業就是將兩者結合,促進職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實現“雙贏”。寶鋼構建和諧企業的重要舉措之一“八個人”工作機制(“尊重人、了解人、關心人、提高人、規范人、激勵人、依靠人、凝聚人”)真實貫徹了以人為本的客觀要求。

(三)構建和諧企業是企業改革的檢驗標準

企業改革后實現真正融合的檢驗標準就是內部各個方面得到和諧統一,因此構建和諧企業對于改革中的企業來說,不僅是目的,也是手段,構建和諧企業作為企業改革的準繩,將引導企業向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近兩年來,寶鋼發展將穩定工作列入了基層單位黨政領導工作業績的考核范圍,其宗旨就是將構建和諧企業作為衡量領導是否作為、企業改革是否成功的判斷標準。

二、黨組織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構建和諧企業迫切需要黨組織提供思想保證。企業是工人階級高度集中的地方,是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群眾基礎的領域。企業黨組織在企業中處于政治核心地位,承擔著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維護和鞏固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保證企業的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職責。

構建和諧企業迫切需要黨組織提供精神動力。要搞好企業,不僅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而且還要引導廣大職工的民族感和愛國心,自覺地把個人的職業理想同企業的發展遠景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

三、黨組織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發揮作用的途徑——五項修煉

企業黨組織在構建和諧企業的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黨組織在構建和諧企業中如何發揮有效作用,成為本文探討的關鍵,作者認為企業黨組織可通過五項修煉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發揮巨大作用。

(一)第一項修煉——構建和諧企業,必須充分發揮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構建和諧企業,黨委作用是根本。企業的黨委通常都由領導班子人員組成,領導說什么,職工就做什么、學什么,領導的想法決定著企業今后的發展,因此,黨委要充分發揮好“政治核心”作用,切實承擔責任,把構建和諧企業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列為緊要的政治任務,這樣,職工的思想和行為也會受到黨委的帶領和引導,做出有利于企業和諧發展的業績。

寶鋼發展黨委近年來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就是努力營造團結和諧、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確保職工隊伍的穩定,確保經營指標的完成。各位黨委委員在思想上達成了構建和諧企業的統一認識,因此,寶鋼發展黨委的各項工作都圍繞著“穩定和諧”這一主題展開。

(二) 第二項修煉——構建和諧企業,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凝聚人心、服務群眾的作用。

黨組織要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發揮作用,就必須搞好凝聚力工程,服務好廣大群眾。具體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

1.維護職工利益

職工利益是企業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企業黨組織要堅持把保障職工利益作為事關企業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來對待、來落實,把維護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企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寶鋼發展黨組織近年來始終把維護職工的權益作為企業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定期召開職代會、采取集體協商等形式讓職工參事、議事,充分發揚民主讓職工決定關系自己和企業發展的大事,體現職工的主人翁地位;通過領導接待日、班組一日、基層調研等形式收集職工的“三最”問題,并切實幫助職工解決問題;通過開展“降本增效”勞動競賽、班組大賽、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活動,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通過建立健全勞動安全保護體系,發揮員工安全代表監督檢查作用,收集勞動安全保護監督信息,切實維護職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人身、財產安全。正因為有了組織的監督和保護,職工才能安心地在企業工作,企業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

2.化解各類矛盾

企業黨組織要注重公平正義,建立科學高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加強對不穩定因素的排摸,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著力解決和協調好各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為企業營造和諧的內外部環境。

寶鋼發展黨組織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總結出了五級網絡“結對子”等好的做法,通過不斷完善和提升綜治維穩五級網絡責任體系,明確維穩工作領導責任分工,按“四清楚、五提高”的原則開展綜治維穩結對工作,并于每年年底召開五級網絡“結對子”優秀案例評比活動,使基層單位能夠相互學習、借鑒維穩方面好的經驗和做法。此外,針對企業近幾年因改革而造成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情況,寶鋼發展黨組織加大了對員工隊伍不穩定隱患滾動排摸的力度,設置了思想政治預警機制,力求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并定期組織召開維穩工作會議,專題分析員工隊伍情況、研究對策、編制預案。

3.關注弱勢群體

構建和諧企業,黨組織必須加大幫扶力度,切實解決困難職工的生產生活問題。企業對困難職工的幫扶應從以往的生活救助向政策幫扶、就業幫扶、助學幫扶、醫療幫扶等綜合幫扶拓展,推進送溫暖工程,做好暖人心、穩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扎扎實實地為困難職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并形成長效機制。

寶鋼發展黨組織在幫扶困難職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不僅幫在職職工購買了大病醫療保險,對于家境困難的職工每年給予不少于2次的生活補助,還針對困難職工的子女開展“金秋助學

活動”。

(三)第三項修煉——構建和諧企業,企業黨組織必須積極參與企業改革,推進企業管理創新

許多國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職工素質沒有得到較好的提升,企業職、權、利沒有得到較好的規范和體現,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企業改革勢在必行,管理創新勢在必行。企業中的黨組織,要更好、更積極地參與企業改革,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1.建立完善職工民主管理制度,使職工民主權利得到保障。寶鋼發展通過建立健全職工代表大會、經營分析會、廠務公開等民主管理制度和形式,及時通報寶鋼發展改革發展措施以及生產經營情況;

2.堅持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使廣大職工聰明才智得到發揮。寶鋼發展黨組織每年都開展職工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發動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為企業改革發展出謀劃策,并對有價值的職工建議給予采納和獎勵,責成有關部門加以落實,由工會負責跟蹤檢查。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增強了職工的主人翁意識,還增強了職工與黨組織的緊密聯系。

(四) 第四項修煉——構建和諧企業,企業黨組織必須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構建和諧的人才環境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要建設一支過硬的干部隊伍。寶鋼發展黨組織始終堅持把黨管干部原則與各層管理者依法用權原則結合起來,把組織考核推薦與公開招聘、民主推薦、競爭上崗結合起來,把那些靠得住、有能力、肯干事、干成事、業績突出、年富力強的同志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并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干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做到實事求是地評價干部、注重實效地使用干部、客觀公正地獎懲干部,形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

(五)第五項修煉——構建和諧企業,企業黨組織必須以提升人的素質為基礎,以企業文化為支撐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由“硬實力”和“軟實力”組成?!败泴嵙Α笔怯陕毠に刭|決定的。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對提高黨員和職工素質,進而增強企業的“軟實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職工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成長,因此,寶鋼發展黨組織從2011年起就開始推進全員素質提升工程,針對職工“德、技、體、美、勞”五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制定了評價項目、指標和《全員素質提升行動方案》。同時,將職工素質提升納入各基層單位組織績效評價內容,保障該項工作的有效落實。

綜上所述,黨組織在構建和諧企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企業黨組織要始終堅持如一地引導企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實現企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和諧礦區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回顧我黨統一戰線九十年的實踐歷程,統一戰線的理論內涵逐步由政治體系向文化體系轉變。新的歷史轉型期,伴隨著我黨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工作思路的提出,統戰工作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文化統戰在新時期的統戰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戰略地位,這是由文化的功能和特點、新時期我國統一戰線所面臨的社會背景、黨在新時期工作重心的逐漸轉變等因素決定的。我們必須強化文化統戰意識,把握文化統戰在統一戰線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并在實際工作中創新方式,轉變觀念,更好地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的巨大功能。

關鍵詞: 統一戰線; 文化統戰; 戰略地位

Strategic Position of Cultural United Front to the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New Century

MA Jing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16, China)

Key words: united front; cultural united front; strategic position

統一戰線是我國一項重要的事業,無論是在以往的革命時期還是今天的社會建設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統一戰線作為團結各方面力量的廣泛聯盟,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總政策、總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怎樣與時俱進地搞好統一戰線工作,進一步發展統戰理論則是這一長期事業的常新命題。統一戰線不僅要服務于科學發展,而且統一戰線自身也正面臨科學發展的問題。統一戰線的時代使命就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統一戰線,通過統一戰線把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求同存異、共同奮斗。

一、統戰工作的歷史沿革及文化統戰戰略的提出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實現不同時期的既定戰略目標和任務,團結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組成的政治聯盟,它服從和服務于黨在各個時期的總路線。自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建立“民主的聯合戰線”至今,統一戰線已經走過近九十年的發展歷程,九十年的統戰工作實踐表明,隨著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工作重心的轉變,統一戰線理論隨著各時期時代主題變換和工作重點轉移而不斷調整、充實。

(一)歷史沿革

以不同時期統戰工作方式和思路的差異,可以相應地將其分為如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這一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但由于自身力量相對弱小,難以獨自完成這一任務,因而我黨選擇了同當時中國革命性較強,革命經驗豐富的政黨國民黨合作,建立民主統一戰線。由于黨統一戰線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經驗的積累方面都非常不完備,在統一戰線內部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這次統一戰線以失敗告終,并使黨受到巨大挫折。但這次嘗試開啟了黨建立、完善、充分利用統一戰線這個法寶的偉大歷程。

第二階段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熬拧ひ话恕笔伦兒?,中華民族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根據形勢變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比較完整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瓦窯堡會議,批判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進一步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這一時期,毛澤東先后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原則;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使抗日戰爭時期成為黨統一戰線政策完善和成熟的重要階段。

第三階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箲饎倮?,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悍然發動了內戰,為了推翻蔣介石反動政權,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級、民族資產階級、各民主黨派、開明紳士、其他愛國分子、少數民族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并在推翻國民黨反動政權的斗爭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繼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路線,并以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作為該路線的具體組織形式,使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新歷史時期,為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等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第四階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提出的愛國統一戰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一時期統一戰線的最大使命是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根據國內階級關系的變化和工作重點的轉移,鄧小平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關于統一戰線的理論,并將統一戰線由過去四個階級的聯盟發展成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江澤民又進一步將愛國統一戰線拓展為兩個范圍的聯盟:一個是原有的大陸范圍內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聯盟;另一個是大陸范圍外以愛國和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最廣泛的聯盟。[1]232從而形成了統戰工作“立足大陸、三個面向”(面向臺灣、面向港澳、面向世界)的開放型新格局。

(二)文化統戰理論

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面臨新的轉型期,統一戰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任務也有相應的調整。胡錦濤同志強調,越是在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越是要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政治環境。[2]由這一時期統一戰線面臨的主要任務,我們不難看出統一戰線除了繼續肩負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這一重要職責外,還承擔起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比如維護團結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以及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等。

縱觀整個統一戰線發展過程,我們不僅可以理清統一戰線的發展軌跡,更可以從中看出統一戰線的發展逐步沿著一條由政治體系向文化體系的路徑轉變。早期的統一戰線更多是作為一項政治工作提出的,從目標、方法到政策、路線都是作為整個政治工作的一個具體內容提出來的,是服從和服務于政治工作大體的。自愛國統一戰線提出以來,統一戰線工作逐步發展為一項社會事業而不是單純的政治工作,新時期統一戰線提出的各項具體的使命和任務,都遠遠超出了政治工作的范疇。這種情況正在不斷地促進統一戰線的理論取得突破性進展,使統一戰線更好地服務于包括政治、經濟、民主、民生、外交等各項工作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特別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理想提出以來,黨的統一戰線便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職能與使命,主要表現在協調兼顧各方利益,“兼顧各方,在政策制定、指導工作和任務部署上,既充分考慮各地統戰資源和工作基礎,又結合不同領域與不同工作的具體情況和統一戰線廣大成員的不同需要”[3],最終凝聚全民族意志實現全面發展,結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促進社會力量和諧相處,實現祖國統一,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統一戰線自身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工作方式上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文化統戰這一新的理念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以各種不同的面貌被多次提出,并且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當前對于文化統戰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因此很難對其進行概念上的統一,但我們通過對現有關于文化統戰這一新的統戰模式的解讀加以概括,可將文化統戰作高低兩個層次的認識。高層次指各領域統戰工作過程中對于思想文化的普遍關注,以期借助文化功能喚起最大范圍社會群體的精神共鳴,并達到思想認同這一最高層次的社會力量凝聚,為實現共同利益目標而產生共同訴求;而低層次的文化統戰則包含了以文化為手段、以文化內容為對象、以文化為資源、以文化界為主體的具體統戰方式。低層次的文化統戰與政治統戰、經濟統戰,以及科技、教育等各領域的統戰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并列成分。在整個統戰系統中,高層次的文化統戰是該體系的靈魂,是高于其他領域,并起到引領作用的,其最高宗旨在于完善統一戰線的文化內核,增加統一戰線的引領力、感召力、滲透力。

黨近年來的統戰工作思路對統一戰線的文化內容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第20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提出統一戰線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服務的重要任務,將統戰工作由政治領域拓展到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在文化建設方面,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倡導“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學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4]。這些方針都蘊含著文化統戰的新內容,標示著文化統戰的作用在統戰工作中日益凸顯;文化統戰在新時期統戰工作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統戰工作需要突破政治模式,注入文化因子,用文化功能來進一步彰顯統戰內涵,擴展統戰外延。

二、新時期文化統戰的戰略地位

文化統戰在新時期的統戰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戰略地位,是由文化的功能和特點、新時期我國統一戰線所面臨的社會背景、黨在新時期工作重心的逐漸轉變等因素決定的。

(一)文化功能層面分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文化力蘊藏在每一個民族成員之中,是一個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文化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以一種強大的力量把一個民族凝結為一體;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不斷推動民族向前發展;文化還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組成部分,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梢?,文化的強大功能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與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一個強盛的國家,不僅要有經濟的繁榮,也要有文化的興盛;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國力,也要有強大的文化國力,文化也隨之成為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擎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化的這些功能決定了文化是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靈魂和血脈,文化的力量是統一戰線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文化這種軟資本在統一戰線中的功能也越來越受到普遍重視。中共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盵4]報告對我們研究文化與統戰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文化主要有四大特點。一是強大的凝聚力,二是影響的持久性,三是內容的多元化,四是操作的普適與兼容性。統戰工作是為了達到“團結”的目標,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文化的凝聚力量恰好可以為這個目標提供長久的文化動力,為“聯合”的大主題輸送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糧;文化對于人的影響力不僅是強大的而且是穩定的,他從根本上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方式一旦形成后就會以相對穩定的狀態持續存在,而我黨統一戰線的目標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二者是一致的,故文化的影響力非常適宜用于統一戰線工作;文化是多元化的,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文化在整個國際范圍內更加呈現出多元化特點,不同民族,不同群體,甚至不同個體之間都存在文化上的差異性,這一特點正適宜作為具有“求同存異”性質的統戰工作的一種具體策略;文化在操作層面具有普適和兼容的特征,而統一戰線本身就包含著磨擦的意思,統一戰線中是必然會有摩擦的,毛澤東曾要我們認清這種摩擦的存在,“講統一,起碼是兩個以上才有可能,如果只有一個,孤掌難鳴,就不會有磨擦,但一有兩個,兩個手掌就拍得響了,磨擦就難免的。統一戰線有一萬年,磨擦也有一萬年,有統一戰線就有磨擦存在。因為有不同,所以有磨擦,不過我們是盡一切力量使磨擦減少”[5]151-152,文化的兼容性為我們處理這些摩擦提供了一個柔性平臺。

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統一戰線所面臨的社會背景主要體現在社會個體化、分層化的加劇以及社會結構的日趨多樣化上,隨著這一趨勢的產生,統一戰線面對一個包括經濟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等在內的多元社會關系的總和,成員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利益上的矛盾。統戰對象來自不同階層,隸屬于不同集團,他們一方面有著明顯差異的具體利益要求,一方面又會結成整體以追求某種共同利益,因此協調各方利益的差異性就成了整合以形成合力的主要途徑。而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社會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統戰對象的價值觀念也相應地多元化了。各利益集團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場不同,對同樣的政治思想、經濟政策下形成的社會問題,往往會得出種種不同的看法與評價。所以無論是上述何種利益關系都可以歸結到各類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及文化差異上,這種價值觀念的差異成為當今社會復雜性的主要表現,協調利益關系的關鍵在于協調各種思想的觀念,因此,精神力量的凝聚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我國正處在一個新的轉型期,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傳統與現代思想觀念的沖突,無不導致統戰對象的思想更為復雜,而想要達到統一思想認識的任務也變得越來越艱巨。面對此種社會背景,統一戰線在處理諸種關系、解決各種問題時,以往慣用的政治手段已經不再萬能,而聚焦于思想觀念層面上的文化統戰模式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實施文化統戰戰略的又一重要動因。

(二)黨在新時期的工作需求層面分析

現階段黨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歸根結底就是要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謀取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實現這一目標,黨的統一戰線肩負著促進社會和諧的偉大任務;肩負著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使命;肩負著整合各類社會成分的重要職責;肩負著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的重大課題。面對新的社會背景,統一戰線只有充分重視文化統戰,才能充分發揮優勢,整合不同階級、階層、集團、群體的利益,將日益分化的社會力量重新納入一個新的結構體系,構筑和諧社會,凝聚社會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社會結構越是分化,社會各種力量越是活躍,黨的領導與執政越需要文化統戰,文化統戰是執政黨整合、凝聚社會力量最有力的工具。同時,面對新的國內、國際形勢,文化統戰的優勢也日益凸顯,特別在解決兩岸關系問題上,兩岸的文化差異制約了相互認同的步伐,成為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主要障礙;同時,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也改變了以往的軍事干涉、經濟封鎖政策,轉變為采用文化進攻的手段對我國進行西化,這也決定了為了爭取更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統一戰線需要在文化資源整合與重組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

胡錦濤指出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主題是“大團結、大聯合”,統一戰線這一歷史使命的各個細節都與文化緊密關聯,文化統戰作為一種統戰工作模式,它符合統一戰線的“團結”和“聯合”的主題。我們過去的統戰工作通過不斷的發展,已經在政治認同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最廣泛的聯盟,特別是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兩個聯盟”理論的提出,最大成就在于在實現了廣泛同盟的基礎上,將統一戰線發展為一個開放型的體系。而這個開放型的體系就需要一個比以往的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等概念更具張力的認同體系,文化統戰用思想認同為基礎來處理問題,可以達到新時期統戰工作要達到的“團結”和“聯合”的要求。

三、文化統戰工作的實踐

文化統戰是統一戰線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新突破,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是現階段各種社會力量整合的基礎,是完成新時期黨的總任務的重要抓手,是當前統一戰線理論發展的更高層次。鑒于文化統戰模式在統戰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強文化統戰工作迫在眉睫。

與文化統戰的理論闡釋相一致,文化統戰的具體操作也相應地分為上層文化統戰和低層次文化統戰兩個不同層面。

(一)上層文化統戰內容

上層文化統戰主要目標是實現文化統戰的宗旨,即達到思想認同這一最高層次的社會力量凝聚,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 要強化文化統戰的意識,重視文化統戰的作用。要把握文化統戰在統一戰線體系中的引領作用,注重在各項具體統戰工作實踐中認識并發揮文化統戰作用,樹立文化統戰的新理念。有文化統戰為最高境界的統一戰線才能真正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并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結構變動并促成社會整合的制度基礎,為構建和諧社會推波助瀾。

2. 建立文化認同。統一戰線的工作服務于國家認同的構建,而國家認同又是民族認同、歷史認同、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觀的函數。民族認同是國家認同之基,歷史認同是國家認同之根,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之魂,國家認同觀則是國家認同的系數。[6]其中以通過文化認同途徑達成的思想認同為認同最高境界,是統一戰線凝聚、整合各方面社會力量的最高層次。我國現有的文化體系當中,存在有很多推動這種認同的有利因素,例如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極內容,可以激發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向心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教育和感召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為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特別是我黨新時期提出的以弘揚團結、合作、互利、共存為主旨的和諧文化理念,更是我們構筑和諧共融、團結友善的社會環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這些重要的文化因素,都是我們建立文化認同的基石,共同構建共有的“精神家園”,完成思想認同的歷史使命。

3. 要完善文化統戰機制,建立健全文化統戰平臺,確保文化統戰工作持續有效地開展。完善文化統戰機制要求開闊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層次,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各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成立專門的文化統戰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與宣傳、文化、教育、旅游、財政等有關部門的關系,相互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開展文化統戰工作的組織協調機制、創新激勵機制、經費保障機制和市場營銷機制,為文化統戰工作順利開展提供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低層次文化統戰內容

低層次的統戰是指開展文化統戰過程中的具體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以文化為主體、資源、手段幾個方面。

1. 做好文化領域成員的統戰工作。要集聚人才優勢,整合文化資源,形成文化合力,充分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尤為重要。中國知識分子與統一戰線有機融合是伴隨統一戰線始終的,知識分子在統一戰線特別是在統戰理論形成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新時期更要充分發揮知識分子在文化統戰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引導他們在立足本職崗位的同時,推出更多具有統戰元素、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

2. 利用文化資源服務統戰工作。當前最主要的工作是開展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引導社會成員進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規范,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引導廣大統戰成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遵循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履行義利兼顧、扶貧濟困、造福民眾的社會責任,形成禮讓寬容、平等互助的人際關系,培育富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的文明道德風尚;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民間民俗文化的開發、對民族精神的傳承,進一步喚起愛國心、激發民族情、增強凝聚力。

3. 運用各種文化手段開展文化統戰工作。作為方法的文化統戰,是以文化為手段,利用文化資源來開展統戰工作的一種策略,因為文化統戰這一手段廣泛適用于統戰的所有范圍與對象。要努力營造文化統戰氛圍,強化文化統戰宣傳,使之深入人心,人人踐履;要創新文化統戰工作組織載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統戰活動,運用媒體、演出、展覽等各種傳播手段,向全體社會成員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宣傳中華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增進文化認同;同時還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資源,發展民族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創辦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借助文化的手段,可以使統戰工作在更加平和的氛圍中開展,能夠淡化統戰工作的政治色彩,提高統戰工作的藝術性,取得更多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努力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G]//新時期統一戰 線文獻選編(續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2]胡錦濤.越是在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越要重視加強思想政治 工作[N].人民日報,1999-06-25(1).

[3]杜青林.擔負歷史使命不斷把統一戰線事業推向前進——在 統一戰線各界人士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 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政協報,2008-12-24.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 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毛澤東.關于目前戰爭局面和政治形勢[C]//毛澤東文集:第二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趙秋生.統一戰線視域中的國家認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10,(5).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

上一篇:文化精神下價值觀論文范文下一篇:獨立人格的公司法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