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

2023-05-05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第1篇

校本教研現象由來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蘇格拉底就具有這種基于自身辦學、基于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進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學思想和原則等,后來許多偉大的教育家也對學校教育教學都提出了研究與思考的思想。

在我國,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尤其是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的實行,人們開始對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教師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目前此項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內容是:研究其內涵和特點、理念和原則、制度、內容和方式等方面。

首先它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A教育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調查顯示:將近3年的新課程改革試驗取得了顯著成效的同時,新問題、新困惑也層出不窮,諸如,教師所面臨的困難、課程資源匱乏、評價制度滯后、課堂教學改革不盡人意等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專家的指導是不夠的。實踐證明:開展校本教研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

其次它是素質教育的需求。陳至立在2001年6月由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推進素質教育步履艱難,基礎教育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慣性和影響,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質教育喊得震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由此可見,重視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的素質教育就成為新時期課程改革的一項艱巨任務。為了實施素質教育,學校必須基于自己學校的現實,尋找自身的辦學出路和辦學特色,這就熱切呼喚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不可避免地,教師的校本教研能力發展就迫在眉睫。

它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近年來的有關研究報告在總結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時明確提出:“無論怎樣強調教學質量亦即教師質量的重要性都不會過分”,并且還指出,“違背教師意愿”或“沒有教師的協助及其積極參與”,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成為世界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的實踐智慧”成為我們日益關注的話題,而教師的校本教研能力發展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智慧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意義

主要內容:

1、新課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意義與價值;

2、以校為本教研活動的運行機制、運作模式,尤其是科組有效運作機制的研究;

3、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

4、校本教研隊伍的建設;

5、小學校本教研制度的專業支持與條件保障;

6、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評價指標和監控、管理機制。

研究本項目的科學意義

1.近年來,教師的專業發展、實踐智慧成為我們日益關注的話題,對教師校本教研能力發展的研究對于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實踐智慧具有理論借鑒意義。

2.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2004年9月試行以來,已有3年了,2007年將全面啟動新課程。對其試行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迫切需要找到切實有效、可行的途徑去解決,實踐和經驗證明:校本教研必不可少。本課題對教師的校本教研能力發展作一探討,并嘗試提出教師校本教研能力發展的策略,為今后學校、教師開展校本教研提供借鑒意義。這是本文所力圖實現的實踐價值。

三、課題研究操作的方法和步驟:

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本質上就是應用教育科學理論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真實問題,因此,它是本項目中比較適宜于教師的一種研究方法。作為研究者的教師,應當在持續的教學實踐中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使“研究的意識”貫穿于日常的具體教學生涯中。我們認為,行動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主要用于問題診斷過程和課題立項階段的多角度分析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2)主要用于研究過程階段的試驗研究日志及教學反思錄、試驗課的課堂觀察記錄、師生互動情景的數碼照片記錄、教學錄像片段記錄、教師和學生的個案研究等。

研究實施的幾個步驟:

1、籌備階段 (2005年12月—2006年元月 ):廣泛宣傳,制定方案,召開開題會,教師學習,訪談,確定試點學校,初步實施等。

2. 項目實施階段(2006年元月—2007年10月)隊伍建設,科組運作,專題研討 , 現場交流、外出學習參觀,檢查總結評比等。

3.項目評估、總結階段 (2007年10月—2007年12月):對項目進行評估,完成項目研究總報告以及成果的集結和資料的整理等。

四、 課題的實施和成果

幾年來,在課題組的指導下,實驗學校的各個科組和每位教師都積極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在此期間,探索出了一套保障新課程實施的、適應本校教師專業發展實際需要的、富有時代特點的校本教研制度,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通過研究與實踐,建立起有效的科組運行機制,使科組活動能夠具有研究和學習能力,并且成為每個教師發展的舞臺;形成了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評價體系和監控、管理機制;完成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建設了一支愛崗敬業、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

(一)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保證課題研究的正常有序和高效地開展。

1、規劃到位。教研室從全縣角度,客觀分析我縣教研現狀,制訂全縣校本教研三年中期規劃,提出對各實驗校、各校學科組的具體要求,并設計了教師個人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各校校本教研工作。學校各科組根據不同層次教師的發展需求,讓教師主動構建個人成長歷程,激發內在成長動力。教研室要求實驗校全體專任教師人人制定一份詳實的《個人成長計劃》,此計劃既是學校“教師成長檔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是指導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依據?!督處焸€人成長計劃》是以一學年為周期,要求教師從師德、教育、教學、教研、教育管理、基本功等方面擬定自己的發展目標、確定互助伙伴,并制定達標措施。

2、組織到位。建立起以學校、教研組、教師組成的三級教研網絡,形成一個校長親自抓、科研處負責、教研組抓落實的校本教研的管理網絡。這個網絡運行暢通。

3、制度到位。

首先,為規范各校的校本培訓,教研室先后出臺了《扶風縣校本教研室制度建設制度匯編》小冊子,內容包括:學校校本教研管理章程、學校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學校校本教研活動制度、學校校本教研學習制度、學校校本教研培訓制度、學校校本教研檢查制度,對校本教研的活動進行宏觀上的指導。其次,各實驗學校制定各項教學常規制度、聽課評課制度、師徒結對制度、教師外出學習匯報制度等,從制度上保證并激勵教師參加校本教研活動,提高活動質量。

4、人員到位。

值得一提的是縣教研室教研員的包片抓校、蹲點制度。為搞好校本教研,縣教研室全部致力于教研工作,從領導到教研員,根據各自的責任權限和他們的特長,他們分別參與到基層學校相應的教研組,支持教研組長工作。向組長全面分析學校的教學狀況,引導他們既能看到教學上的優勢,又能明確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教研組長以及科組成員一起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指導教研組長根據目標一步步地探討實踐。平時要求每一位蹲點的教研人員還必須參與教研組的活動,與組員同學習、同討論、同研究。堅持隨堂聽課評課制度,每學期結束時,還要幫助教研組總結教改經驗,以鞏固研究成果,激勵教師開展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在科組自評、成果展示的基礎上,評出優秀教研組。這樣做的目的,有助于加強教研室對各實驗學校教研組活動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及時發現和總結成功經驗,推廣先進教研組經驗,創設良好的教研環境氛圍。

在各實驗校,實施教研活動組長負責制、集體備課備課組長負責制。即各教研組的活動由組長負責,備課組的集體備課由備課組長負責,學校領導各聯系一個組,指導并參與各個組的教研活動。

5、激勵到位。

各校制訂了針對教研組的考核內容,主要從教研組的思想建設、活動情況、承擔公開課的情況、科研成果、“學生的得獎情況、資料的積累、教研組活動記錄、學習內容、公開課教案、科研論文等方面進行考核,還有加上平時教學常規檢查的情況和行政人員對教研組活動的評價,這些方面對教研組進行考核。這樣做到了過程性考評與終結性考評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考評相結合??h教研室每年對各校教研組工作進行總評,評出優秀教研組,并對其進行獎勵。

(二)、創新教研活動形式,引導教師自主發展。

課堂案例式教研

案例式教研分為自研式匯報課、出外學習課堂實錄、多人同上一堂課。

※自研式匯報課:

每個學期每位教師在校內上一節研討課,要求執教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自己的研究思想,體現研究的價值,凸現自己的研究特點。

※出外學習課堂實錄:

教師出外學習自身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回校之后針對教學實錄談自己的感想,引發其它教師的共鳴,形成共同參與并提高的局面。

※多人同上一堂課:

兩三位教師上同一個內容,按照各自對教材的解讀進行40分鐘的個性化課堂教學演繹;這樣一種課堂教學形式給教師們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除了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對教材的正確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積極調控等之外,更需要臨場的教學機智的發揮和對課堂教學中精彩生成的把握。多人同上一節課這樣的教研形式對教師業務成長有真切的幫助,讓教師在自己的實踐中,在向別人學習的過程中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營造了一個有效、務實、探索的教研氛圍。

通過多種途徑的案例式教學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研討、親身體驗,讓新的理念在研討中得到內化,認識在研討中得到升華。

科研結題報告 ·德育結題報告 ·課題結題報告 ·怎樣寫結題報告

※邊教邊悟

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反思其專業發展的實踐和能力。教師在個人反思或集體反思的過程中,可拓寬專業視野,激發不斷追求超越的動機。課題組在學校教師中開展 “邊教邊悟”活動,要求老師們把自己平日里所教、所悟和所感寫下來,教中悟,悟中學,學而后教。通過邊教邊悟,營造了學習研究的氛圍,提升了教師們的理論水平。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終生的、整體的、全面的、個別而又持續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的反思和合理的規劃。

※經驗分享

教師經過一定時間的教學實踐,有了各自的實踐體驗,就需要進行經驗總結??偨Y之后也需要我們給一個平臺給他們進行經驗的分享。因此我校每學期在教研組內都有一次經驗分享,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把自己的特色進行展示。

(三)積極開展各類專題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學大賽活動

為配合寶雞市教育局開展的“強師興教”工程活動的進一步展開,我縣教研室每年組織開展一屆“教學新秀能手”大賽活動。按照市上賽教要求的幾個環節,組織一系列教育教學大比武、大練兵活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一般情況下,我縣的大賽安排在每學年的下學期進行。步驟為: 10月份,全縣性說課比賽,由教師的說課和聽者提建議構成;11月份,分科組的精品課大賽,以課題研究和專題研討為主;12月份,思課活動,由教師的反思和答辯組成;來年1月份,個人和科組分別總結。最后評選出縣級“教學新秀能手”,來年推薦上市參賽。

教研活動專題化

專題化主要是指每次活動再不是隨意地指派幾位老師上幾堂公開課,然后大家評議評議完事,而是代之以有明確的研討主題,而且這個主題還必須是這門學科教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或突出問題,特別是要求通過研討,能總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得出相關結論。

各實驗校教研組每學期都有專題研究的任務,在一學期貫穿始終。我們將一個學期的研究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專題,每個小專題落實到教研活動,成為教研活動的一項主題。如全縣小學語文科組2004學年的研究專題為“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在這個研究任務之下又分為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型模式研究、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生學習方式研究、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方式研究。

“五個一”工程

為了使青年教師尤其是新教師迅速成才,各實驗校應積極開展教學練兵活動,努力實施“五個一”工程。“五個一”是對同一教學內容從備課、說課、上課到思課、評議一氣呵成,其中前四項由同一教師完成,評議由科組成員完成。每個教研組每周推出一至二位教師,輪流進行,其余教師參與聽課評課。這項活動的開展有利于教師對“課”的設計實施、評價有一個完整的體驗,與教學實際銜接緊密,對提高教師對“課”的駕馭能力有明顯實效,也有益于及時發現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這項工作的實施,為年輕教師尤其是新教師的成長發揮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建立良性運作機制,建設學習型教研組。

1.加強教研組建設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第2篇

2010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結題報告

項 目名 稱: 項目負責人: 所 在 院系: 2012年月 日

結題報告包括的主要內容

一、項目組成員及分工

二、項目研究過程

三、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四、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

五、推廣及其應用情況

六、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

七、其他材料

1、采用的方案、公開發表的論文、公開出版的專著、公開播出的影視作品等(復印件或原件,復印件需要有刊物封面、目錄、正文)

2、采用的管理制度

3、獲獎作品及證書

4、其他

八、項目負責人簽字及審核意見表 篇二:大學生創新項目結題報告

寧夏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與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項目結題報告書

學 院: 生命科學學院

項目名稱: 寧夏三種灌木葉片角質膜分離 及其結構特征研究 項目主持人: 馬玲悅

指導教師:彭 勵

填報日期: 2013 年 3月 28 日

教 務 處 制

一、項目結題簡表

校級:?省級:□國家級: □

河海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結題報告書

-- —以南京江寧高校為例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第3篇

2010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結題報告

項 目名 稱: 項目負責人: 所 在 院系: 2012年月 日

結題報告包括的主要內容

一、項目組成員及分工

二、項目研究過程

三、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四、主要研究成果和特色

五、推廣及其應用情況

六、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

七、其他材料

1、采用的方案、公開發表的論文、公開出版的專著、公開播出的影視作品等(復印件或原件,復印件需要有刊物封面、目錄、正文)

2、采用的管理制度

3、獲獎作品及證書

4、其他

八、項目負責人簽字及審核意見表 篇二:大學生創新項目結題報告

寧夏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與人文社會科學 研究項目結題報告書

學 院: 生命科學學院

項目名稱: 寧夏三種灌木葉片角質膜分離 及其結構特征研究 項目主持人: 馬玲悅

指導教師:彭 勵

填報日期: 2013 年 3月 28 日

教 務 處 制

一、項目結題簡表

校級:?省級:□國家級: □

河海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結題報告書

-- —以南京江寧高校為例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第4篇

本課題是人文社科學院法學教研室為加強法律學科專業建設、深化教學改革而申報的教改課題。該課題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學院批準并列入工作計劃。隨后,課題工作人員召開了第一次工作會議,正式啟動了該課題,經過近兩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現將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內容和基本原則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法學專業是人文社科學院發展勢頭良好的專業之一,自2001年秋開始招收本科以來,要求學生具備更高的層次和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成為法學專業發展的重點。為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全面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需要,特申請立項該課題。該課題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學專業教學的發展潛能,使專業教育和市場需求能更好的結合,有利于提高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適應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實現攀枝花學院“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這個課題蘊涵著豐富的研究內容,我們將課題內容分解為以下方面:

1、教學內容的改革:

2、教學形式的改革;

3、教學環節,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

在以上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中,我們認為該課題選題需要突破的難點有以下兩點:

一是法學專業的教學如何適應當今社會對法律人才需求的變化; 二是專業教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如有機整合。

(三)課題研究的基本原則

為了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我們提出了課題研究工作的幾項基本原則:

1、以鄧小平教育思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教育部教高[1998]2號文件印發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等五個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別注重和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充分重視本地區和本院校的優勢和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過研究,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二、項目研究情況

(一)研究計劃和項目分工

整個項目的年底進展計劃及目標共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2003年9月——2004年3月擬定法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2004年4月——2005年3月實施計劃,包括大量閱讀理論專著,開展調研,搜集材料,撰寫論文等;第三階段:2005年4月——2005年9月加工整理材料,撰寫論文、結題報告、成果應用。為保證上述計劃的順利完成,提高項目組成成員的工作效率,在課題組內部進行了項目分工。其中,付曉梅同志為項目總負責人,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及對外聯系、撰寫結題報告等工作;寇桂君同志承擔教學實踐環節部分的改革研究;劉德玉同志承擔教學內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羅輝國同志承擔教學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

(二)項目研究過程回顧

2003年5月,當時的法學教研室主任付曉梅同志在一次教研會上提出,法學專業學生僅有理論水平是不夠的,隨著社會對本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勢在必行的工作。經過這次教研會,達成了“法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立項的一致決定。鑒于當時法學教研室師資力量有限,而申報課題對研究者又有職稱上的要求,故決定由有教學經驗較為豐富且均具有講師以上職稱的付曉梅、寇桂君、劉德玉、羅輝國四位同志擔任該課題的具體研究工作。

2003年9月,該課題獲得學院批準并列入該工作計劃。為此,課題組成員緊接著召開會議討論、確定關于課題研究的各項具體事宜。這次會議商定了該課題研究中各位研究者的具體任務分工,課題的項目進度即進展計劃及目標。 2004年4月,課題組成員開始著手實施計劃,搜集材料。鑒于研究者研究經驗不夠豐富,職稱不高,課題組成員在著手實施計劃的具體工作中,特別作了兩項準備工作:一是用教改經費的四分之一購買了一些理論書籍,認真閱讀,以提高理論水平、加強理論修養為課題的研究服務;二是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一系列調研,參考、學習他人在該課題領域內的成功經驗,同時加強了對外聯系,為實踐性改革的具體實施作準備。

2004年4月——2005年3月,課題組成員積極的展開了研究工作??芄鹁境袚虒W實踐環節部分的改革研究具體適用于教學計劃的修訂,其中,2004級和2005級的教學計劃中,增強了教學實踐環節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實踐性教學環節532學時(21學分,其中軍訓2學分,專業實踐5學分,畢業實踐8學分,“兩課”社會實踐2學分,畢業論文4學分),占總學時的19﹪。劉德玉同志承擔教學內容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在教學計劃中,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更為豐富,時間的配置也更為合理。具體內容包括第一學期為期2周的軍訓,第一或二學年暑期為期3周的“兩課”社會實踐(調查),第四或五學期為期3周的模擬法庭,第

三、五學期為期2周的法律咨詢實習,第七學期為期1周的法學專題辯論,第八學期為期12周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羅輝國同志承擔教學形式部分的改革研究工作,除了繼續堅持運用帶領學生去法院聽庭審、課堂討論之外,還增加了運用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同時多次要求學院建設一個規范的模擬法庭,方便實踐教訓環節的實施。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觀點

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的任務和要求,課題組成員積極、認真地開展研究工作。他們在較廣泛、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實踐,取得了較豐富的階段性成果。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模式、途徑、方法的研究

基于對時代背景的分析,課題組認為提高法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水平是順應時代需要,培養富于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經過多次討論,我們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可從四個層面加以考慮:一是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理念的轉變;二是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三是對符合其目標的實現途徑的探討;四是對影響其途徑實現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課題組對我校與其他高等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諸方面如課程體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學內容等進行了比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均十分重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多樣,經費投入充足,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而我校的研究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在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設計的科學化和教學方式多樣化等方面存在著差距。

課題組通過本校與其他高等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比較,論證了當前加強法學專業學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為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時代的呼喚,并提出了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新模式。

課題組研究指出,建立科學規范的運作機制,是高校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運作機制至少包括辦學思想的導向機制、目標引導機制、教師培訓和各種保障機制以及監督、反饋、評價、激勵和社會參與機制等。

課題組提出法學專業學生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涉及到課程設置、教務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教學環境的優化、教學經費的投入,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些任務是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完成的,必須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充分調動個職能部門的積極性,統籌規劃,周密部署。各司其責,形成合力。 課題組提出了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特殊作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已構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要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須采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先進的教學手段,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未來性提供了支持,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體性開拓了道路,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面性拓寬了境界。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重點課程內容體系研究

該部分的研究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對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研究,這一部分還可由各專業教師針對具體課程繼續展開研究,二是教師在教學實踐環節中如有更為系統的體會與認識,可著手教材的編寫工作。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測評體系研究

課題組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應有客觀、科學和完善的測評體系,這樣才能以評促改,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收到更為良好的效果。如建立測評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若干測評指標,建立創新能力的綜合素質測評方法、創意方案設計測評方法和教學反饋測評方法等。

(四)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專業教學的關系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專業教學的關系中,課題組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專業課教學中占據基礎地位,這是由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功能所決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專業教學提供良好的能力基礎,為專業教學注人情感激勵,為專業教學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在專業教學中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成分的途徑有二:一是加強對專業課本身的研究,找準切入點充分挖掘專業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緊密聯系;二是寓“道”于“業”,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功能。

四、項目研究的幾點結論

1、提高對法學專業學生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認識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提出和實施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必然性。這是因為,以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為特征的現代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面向世界培養人才。而恰恰相反,由于我們過去的教育體制存在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使得現在的大學教育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相當一部分法學專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僅限于理論和法條的死記硬背,口頭、書面表達能力較差,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較差,思維方式單一,知識面狹窄等等。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只是“片面人”,而不是知識、能力、素質綜合發展的“全面人”。這是不能適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市場經濟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的。因而在高等教育的教學改革中,整合學科教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調整并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特別是把應用型人才培養作為法學專業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還應該看到,我國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教學中存在的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培養的現狀,導致大學生綜合素質較低。因此,培養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法學專業的當務之急。面對21世紀高素質人才需求的挑戰,我們必須加大力度,盡快改變法學專業大學生在能力培養上的諸多問題。面對新的形勢,法學專業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有更高的綜合素質,這也是對我們的高校法學教育所提出的直接要求。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人的素質,就是我國當前進行教育改革的關鍵。同時,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使大學生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社會實踐的鍛煉,升華人格,提高境界,振奮精神,成為“四有”人才;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大學生開礦視野、活躍思維,激發創新靈感,為專業課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因此,加強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更深的層面和更綜合的角度體現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要求,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

2、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課程體系是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的基礎。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是學科教育,而是綜合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主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對學生進行軍訓、“兩課”社會實踐(調查)、模擬法庭、法律咨詢實習、法學專題辯論、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等方式的鍛煉,以達到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課程體系必須以專業課的課程內容為依托,使專業教育與應用型人才培養能有機整合。如模擬法庭的運用要于《刑法學》、《民法學》、《訴訟法學》等課程的開設有機結合;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寫作盡可能覆蓋法學主干專業課。另外,從長遠考慮,可專門編寫這方面的教材,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

3、不斷改革教學方法,采取多途徑、多形式開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實現教學目的的切實保證。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體現,要確立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觀,明確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貫穿于法學專業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實現教育的整體優化,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全員育人的目的。課題組努力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方式,多渠道、多形式開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采取的方式有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實踐教學環節和專業教育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等。

該課題自立項研究啟動以來,課題參與者按照工作計劃積極參與研究,課題進展順利,項目研究已經形成研究成果,發表了論文兩篇(分別發表于《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和2005年第4期),基本完成了階段任務,形成階段性成果。但由于本課題所涉及的內容較廣泛,涉及法學教育的各個方面,難度大,學校投入的經費支持力度不夠,模擬法庭至今尚未建設起來,加上課題研究人員本身的能力和水平有限,課題研究尚待深入。該課題結題后,我們將加強實踐,充實成果內容,提升成果水平,為全面提高法學專業教學質量而努力。

項目結題報告范文第5篇

一、 課題提出背景:

1、初中和高中都屬于基礎教育。把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有機的結合起來日益顯現出它的必要性,因此,應通盤考慮,全面把握。無論初中或高中化學教學都是化學教學的一部分?;瘜W是為變革的社會服務的,是作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公民應該具有的基礎知識,化學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質,民族素質必須的教育。初中教學要為高中教學打好基礎,培養學生的興趣,重視化學學習習慣的養成。

2、初中化學是啟蒙學科,高中化學是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從教科書及教學實際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簡單化學計算及化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以要求學生“知其然”

3、初高中教材、教學內容應銜接現行的初、高中教材雖然有它的連續性,但更有其相對的獨立性,編寫上也有些不配套;初中是義務教育,高中是非義務教育,導致初、高中的教學不能有效的溝通,很多初中教師根本就沒有看到過高中的教材,更沒有進行教學技能的培訓,對高中教學內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而高中教師根本就沒有看到初中的教材,沒有去了解學生究竟在初中學習了哪些知識;初中化學教學時間僅為短短的一年,并要參加升學考試,客觀上造成了初中化學教學趕進度,教學內容一般不超過課本教材內容,教師也無意去進行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導致許多學生基礎不夠扎實。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發展,使學生全面發展。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初高中化學的教學當務之急是做好初高中教學的銜接,包括教材教學內容上的銜接、學生學習方法上的銜接、初高中學生學習心理的銜接等,鑒于各種因素,我們選取了初高中化學教學內容銜接作為研究課題。

二、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論觀點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主動地去建構信息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教學通過設計一項重大問題以支撐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誘發、驅動并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提供機會并支持學習者同時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控”??偠灾?,建構主義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意義建構,重視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協作”,從而主張建立一個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銜接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建構主義思想,是一種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原則相吻合的學習方式。因此建構主義理論為本課題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主張心理學應該是人化的心理學,強調研究人的本性和價值、尊嚴和自由、成就與潛能。人本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習應是個人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格的發展,是自我的發展。學習不是刺激與反應間的機械聯結,而是一個有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習者了解學習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學習的實質在于意義學習。這種意義學習,不僅是理解記憶的學習,更是指學習者所做出的一種自主、自覺的學習,要求學習者能夠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己安排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情境。

人本主義學習論為銜接教學的研究奠定了人文基礎,它讓人們看到培養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必須以其主體性的發揮為前提,只有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特性,給予其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的機會,學生才能夠獲得發展。

3、 化學課程標準

《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之一。本課題的研究將以兩本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和研究對象。

三、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本課題的提出,主要依據教育、教學的改革,依據化學課課程標準,依據學校的發展,也是深化課程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需要。

2、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教師尋求實施新課程的最佳結合點,幫助我們在教學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時機,同時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真正落實好初高中化學教學內容的銜接。

3、本課題的研究可以使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高中教材中的部分內容作為教學情景,設計題目,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激發學生持久的學習熱情。

4、本課題的研究可以使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時能注意把握好教學難度,注意學生與初中教學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銜接,使初高中化學教學有機整合、協同發展。

四、 課題研究團隊:

研究課題:高中化學與初中化學的銜接教學策略的研究

課題負責人:席繼磊

課題研究成員:李玉磊馮學銘

課題參與人:長葛二高高一化學備課組成員

五、 課題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2013.9——2013.10)提出初高中化學銜接教學研究的構想,成立課題研究組。學習相關理論,研讀《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更新課題組成員的課程理念,統一思想,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2013.9——2013.10)課題研究組成員走訪初中兄弟學?;瘜W教師,調查當前初中化學教學現狀,了解初中化學所講知識內容、學生學習方法、學習心理特點;同時根據學生自身特點設計一套自測題,對學生初中化學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調查研究。

第三階段:(2013.9)課題研究組成員根據學生對初中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初中化學復習學案,利用開學第一周時間對初中化學進行復習,同時讓學生對初中化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

第四階段:(2013.10——2013.12)課題研究組成員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把對每一節課涉及到初中化學知識都給予體現出來;研究組成員還定期進行交流總結心得體會,對實際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完善。

第五階段:(2013.12——2014.1)課題研究成果展示階段,課題組成員共同寫出研究心得體會,在學校教研組會上進行交流。同時由席繼磊參加學校及長葛市優質課比賽。

六、 研究內容:

(一) 通用對初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是我們認識到:

1、初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聯系

a.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繼續體現基礎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基礎性

b.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繼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化學課程的主旨

c.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繼續要求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2、初中與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區別

a.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

b.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更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選擇

c.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更注重課程的多元化

【注】詳細材料見過程性材料《初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學習心得》

(二) 通過對初中教師的走訪及學生的測試,我們認為要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

應該從學習能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四個方面入手。

◆教學內容的銜接是搞好初中與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基礎對現行九年級化學教材與高一教材認真進行比較、分析,有許多內容可在初中適當拓寬知識的邊界,有效與高中知識內容進行銜接,略舉數例說明。

1.氧化—還原反應教學內容的銜接。初中階段介紹氧化還原反應時將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分開進行教學的,它們之間的聯系沒有列出,將這些概念割裂開來,顯得很零散,而且教材僅從得失氧的角度來判斷、分析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所以初中在講還原反應時應與氧化反應聯系起來講,通過氫氣還原氧化銅實例的分析,除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外,還要從化學反應前后元素化合價變化情況來分析,讓學生對氧化一還原反應的概念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2.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內容的銜接。初中階段在介紹碳的性質時,只簡單介紹了金剛石、石墨、C60,未對上述物質的結構進行剖析,而高中階段更強調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聯系。為了能與高中化學教學更好地接軌,初中教學應通過對碳單質的結構 性質、用途進行分析,讓學生初步確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概念,強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系統性學習。

3.化學計算教學內容的銜接。初中化學計算中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以及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都是關于質量的計算,而高中的化學計算通常以物質的量(摩爾)進行計算,從而架起宏觀與微觀之間相聯的橋梁。為了引導學生形成量的意識,在介紹氣體的收集方法時需了解各種氣體的密度,氣體在標準狀態下的密度與相對分子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實例分析。例如:氧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是32,密度是1.429,若用32除以1.429得22.4;又如:H2的相對分子質量是2,密度是0.089,若用2除以0.089也等于22.4。通過常數22.4建立了氣體密度與氣體相對分子質量的聯系,比較相對分子質量的大小就可以比較出不同氣體的密度。這樣既減輕學生對氣體密度大小的記憶負擔,又形成了有關物質的量的概念。

4.復分解反應與離子反應的銜接。初中化學在介紹復分解反應時,簡要地介紹了一些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要求產物中須有氣體或沉淀或水生成,而高中化學則要求學生掌握離子反應的實質的書寫方法,因此在初中輔導學生時應作些復分解反應條件分析的延伸,讓學生學會寫電離方程式,使學生了解在溶液里所起反應,實質上是離子之間的反應。

5.結構理論的初步知識?

(1)初三只舉例介紹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情況,高一年級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的三條規律,給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初三只列舉有關“離子化合物”和“共和化合物”的簡單例子,高一則在此基礎上介紹了離子晶體、分子晶體、原子晶體的概念結構特征和物理性質等。由上可知高一年級教材中對于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較初中更為完善、更嚴密,也更兼顧科學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

6.有關化學計算內容及方法的承繼?

(1)有關溶解度的計算。初中只要求掌握一定溫度下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解度三者之間的換算。但溫度改變、溶解、結晶問題的計算是中學化學計算中的一個較為重要的類型,也是高考中常見的考點,在高一年級時要適當補充

(2)“量差”法的應用。此法在中學基礎計算中應用較廣,初中階段不要求學生掌握該法,在高一年級要結合有關新課內容補充講解并使學生逐步掌握。?

7.實驗室制取常見氣體?

初中已學過O

2、H

2、CO2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并分別介紹其反應方程式,使用儀器裝置內容。高一年級要結合Cl

2、HCl、SO

2、NH3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從反應原理、反應裝置、收集事項等四個方面對此加以歸納,并將之擴大為學習氣體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中教學中能與高中知識銜接的知識點還有不少,例如:元素化合價、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形成等等,只要我們細加揣摩,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適當的方法,也許只要“點到為止”,往往能使學生“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為將來的高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艚谭ǖ你暯邮菍崿F初中與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的關鍵初中化學的教學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識水平及初中化學作為入門學科的限制,較多地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學生學習心理多“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受知識,教師要多讓學生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進行轉變。在教學方法上更多地采取啟發式,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自學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教師需要在化學教學策略、教學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研究怎樣針對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心理發展特點進行教學,以實現學科知識、學科方法和學科思想等方面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搞好銜接教學,教師還要精心備好課,力求教學形式不拘一格,盡可能使課堂生動活潑、有趣,對教學內容中重點知識的講授方式要反復推敲,精心安排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教學中靈活應用教法,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提高能力。

◆加強學法指導是實現初中與高中化學銜接教學的保證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方法習慣于記憶、重現、簡單模仿,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主要是依賴教師。這種較為機械、死板的方法不適應高中學習注重能力及創新的要求。

高中階段則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性,用主動接受的方式獲取知識,應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初中化學教師要把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作為初高中教學銜接的重要任務,在“要學”的基礎上做到”學會”,進而達到“會學”。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要貫穿于整個初中化學的教學階段,使之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是決定能否學好高中化學的重要一環。

總之,初中與高中化學的銜接,既是知識的銜接,又是教法、學法的銜接,我們要注意把握時機和尺度,要想盡一切辦法搞好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綜合運用各種科學方法使初中學生盡快提高知識和能力,為將來高中化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日常教學的改進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

七、 結題反思:

通過本課題的初步研究,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性?;谥袑W化學學科的特殊性和整體性,缺乏初中化學核心知識的學生將無法繼續高中化學的學習。因此,本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將遠大于其理論價值。由于本課題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加上受人力和物力投入的限制,雖然本課題組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但仍還有大量的工作有待今后繼續深入研究和實踐。

1、實踐研究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理論的價值在于付諸實踐、指導實踐。本課題雖然采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各種觀點的提出都有其一定的實踐基礎,但必竟還是一種點上的、局部的實踐,有賴廣大的中學和每一位中學化學教師的參與,做到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推廣,在推廣中提升,進一步強化課題實踐研究的系統性。同時,本課題也可成為廣大中學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一個實踐平臺,這也是本課題的重要價值所在。

2、課題研究的視野有待進一步拓寬

本課題的銜接教學研究幾乎涵蓋了中學化學的各個方面,所涉及的要素除本報告內容所及之外,還有一些相關人文等方面的因素,研究的范圍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拓寬。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銜接教學中還要注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關注,要注意學生人格的培養,增強學生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的意識,通過銜接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

3、化學教師的交流有待進一步加強

當前大多數中學初高中分離辦學的模式實際上形成了一道隔離初高中教師交流的屏障。

就化學學科面言,初中教師不了解高中教學要求,高中教師不熟悉初中教學要求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適度建立初高中化學教師的交流體制,加強初高中的互動,促進初高中化學教師的溝通交流,將十分有利于銜接教學的實施。這也是本課題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

4、化學課程一體化有待進一步深化

上一篇:課題結題報告下一篇: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