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書籍設計范文

2023-09-15

書籍設計范文第1篇

首先, 不論是書籍裝幀還是書籍設計歸根結底都離不開書籍二字, 那么書籍是什么。書籍的定義有很多版本, 比較權威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在1950年發表的聲明中將圖書的定義為, 不包括封面在內至少在49頁以上的非期刊性出版物。安德魯·哈斯拉姆所著《書籍設計》中將書的定義為由一系列印刷并固定在一起的紙張組成的, 可以跨越時空將知識保留、廣而告之、詳細講述、傳播給識字讀者的一種便于攜帶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書籍的意義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 是人類智慧、意志、理想最佳體現, 是人類表達思想、傳播知識、積累文化的物質載體。

二、書籍裝幀

設計者把握書稿內容, 用情感和想象為特性的創意表達來反映書稿內容的特殊方式稱為書籍裝幀設計。

在中國“裝幀”一詞最早出現在1928年豐子愷等人為上

?!缎屡浴冯s志撰寫的文章中, 當時引用的是日本詞匯, 其所指就是書籍的封面設計。這一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 也被相關行業所接受, 許多部門和高校專業設置也以“裝幀”命名并且業界稱從事裝幀工作的人為“為書籍做嫁衣者”, “嫁衣”乃新娘結婚時所穿婚衣也就是說大家普遍認為搞書籍裝幀的就是給書做封皮的或者說是給書做外包裝的。但是書籍的設計并不是這么簡單的, 有許多的復雜的程序和工藝, 最關鍵的是設計者理解書的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 然后從書籍的整體出發來設計, 所以我們就需要書籍整體設計而不是只做封面、封底。

三、書籍設計

1、書籍設計觀念重要性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 是人類智慧、意志、理想的最佳體現, 是人類表達思想、傳播知識、積累文化的物質載體, 而書籍設計則是對這個物質載體的結構和形態的設計, 是人類的智慧所創造的“第二個自然界”。

書籍設計是一個立體的、多側面的、多層次的、多因素的系統工程, 是當今社會科學和學術領域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學科。

2、西方國家書籍設計發展

在現代西方國家稱為BOOK DESIGN就是書籍設計, 當代日本的杉浦康平提出:“從‘裝幀’發展到‘圖書設計’, 標志著自60年代以來日本出版界圍繞著書的設計, 出現的一種觀念的變革, 嶄新的‘書籍設計’已無法用‘裝幀’一詞加以概括。”

書籍設計通常包括圖書、雜志、報紙、樣本、唱片、掛歷、藏書票的設計。書籍設計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它的范圍很廣, 其中包括視覺傳達、平面設計、包裝、印刷、材料等。

書籍的設計就在于它體現了一個國家高度的文化水準和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一本好書應做到內容與形式、藝術與功能的有機結合, 令人愛不釋手, 讀之受益。

四、書籍裝幀和書籍設計的區別

1、“裝幀”一詞的局限性

在過去特別是物質不發達的時代書籍只能是少部分人所擁有, 當時的設計也只能是封面和插圖甚至大部分書連封底都是空白, 這主要是受到當時科技、工業特別是印刷工藝等各種條件的制約, 一直到解放以后我們的印刷工業還沒有成熟, 再加上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所以書只能做成一些具有簡單封面和一般紙張的低成本書只有這樣才符合當時的國情, 但是就是這樣在當時的條件下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擁有有限的書籍。這就是當時為什么當時使用裝幀這一概念, 是當時的歷史和各種因素造成的。

2、經濟的發展對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

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 經濟逐步得到恢復特別是90年代至今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深, 經濟更加蓬勃, 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 隨著這些變化大眾也開始追求有品位的文化生活, 各類書籍成了尋常百姓家的一道文化大餐, 人們也逐漸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印刷工業也隨著經濟的大潮而不斷進步創新, 各種印刷工藝層出不窮, 給設計師更大的發揮空間。書籍需求量的不斷增長和印刷工藝的翻新, 人們書籍裝幀的理解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3、書籍裝幀設計與書籍設計的本質區別

裝幀一詞的意思是以平面的也就是二元化思維和繪畫式的表現方式完成書的封面和版式, 而書籍設計是一種整體的思維, 平面的元素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書籍設計是設計家對主體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性的整理、周密的計算、精心的策劃、節奏的把握、工藝的運用等等一系列有條理、有秩序的整體構件也就是設計者心中的“構筑物”, 不僅僅是一本書, 它能與周圍的環境取得一種和諧的理想空間。

現在設計界把書籍裝幀和書籍設計畫等號, 我認為是不貼切的, 應是書籍設計包括書籍裝幀, 裝幀只是書籍設計這個整體中的一部分。

五、觀念的轉變

現在談書籍裝幀設計和書籍設計不是要拋棄裝幀而是要讓大家認識到改變的不只是兩個字而是轉變的設計的觀念, 裝幀還是要但是它要包括在書籍設計內, 是一個部分和整體的觀念。

現在我們的高校、出版社、美協、政府大部分還都使用書籍裝幀這一稱號。學校里的課程名稱一律是書籍裝幀, 學生的作業基本上是設計封面、書脊、封底, 所以給學生的印象是書籍設計就是裝幀設計就是封面、封底、書脊的設計, 其它與自己無關不是設計師管的事情, 所以觀念的轉變要從設計教育開始, 這些未來的設計師才能對書籍的設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許多出版社有專門的裝幀科但是還沒有書籍設計部門, 應該設立書籍設計部門把裝幀、美編、材料、印刷等相關部門置于其下, 有一個宏觀的布局, 這樣設計出來的書籍會更完善。書籍設計的主管部門帶頭改變觀念, 讓大眾逐步知道并了解書籍設計的理念和過程讓讀者和設計師達到共贏。

結語

從書籍裝幀設計到書籍設計從字面上看只去掉兩個字這么簡單, 但其實是一種觀念認識的轉變, 是為了讓書籍得到更好的設計讓讀者更加喜愛書籍, 二者實現和諧共贏。

參考文獻

[1]呂敬人著.《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家40人》.南方日報出版社.

[2]毛德寶著.《書籍設計》上海畫報出版社.

[3]呂敬人著.《設計時代》——從裝幀到BOOK DESIGN 河北美術出版社.

[4]管佳鶯, 邵余曉著.《書籍裝幀設計》.湖北美術出版社.

[5][英]安德魯?哈斯拉姆著.《書籍設計》.中國青年出版社.

書籍設計范文第2篇

【摘 要】概念書籍設計是為了探討新的書籍設計語言而產生的一種形式,是書籍視覺傳達上的創新。即從表現形式、材料工藝上對書籍設計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并在書籍藝術的審美和閱讀習慣上尋求未來書籍的設計方向。它是設計師傳達書籍內容信息的最新載體。概念書籍設計研究目的是啟發積極的創新性思想、思維意識的習慣。受到技術和成本等條件的制約,概念書籍尚不能大批量生產,它的讀者群范圍也僅限于少數人群。在我國目前的書籍設計領域中,概念書籍鳳毛麟角,本文研究了傳統書籍形態與概念書籍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等問題,借鑒了國內外書籍設計研究的成果和理論 ,旨在探求概念書籍設計的新途徑,推動概念書籍設計的普及與發展。

1 傳統書籍形態

我國的書籍裝幀歷史,伴隨著古代文字的發展史,從古代的甲骨文、青銅銘文、竹簡木牘、簡策、帛書等,一直到如今的簡裝、精裝。在長時間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古樸、簡雅、實用的獨特形式,也在世界書籍裝幀設計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書籍作為人類文明和信息傳承載體,在歷史的流變中,形成了自身的形態。從傳統“書籍裝幀”的意義上來認識,書籍設計即為書籍物質形態的設計,可以說,沒有書籍裝幀就不可能有書籍,即使把“書籍裝幀”限定在美術范圍內,沒有書籍裝幀,書籍也將流于簡陋而缺乏形式美感,有人用建筑藝術比喻書籍裝幀,建筑藝術是空間的藝術、靜的藝術,它通過布局,可以產生韻律,造成一種流動的視覺體驗。書籍形態結構也是如此,通過封面、環襯、扉頁,步步接近正文,形成連續的欣賞過程,仿佛中國的園林,漸入佳境,曲徑通幽,登堂入室,不同體裁、風格的書籍內容,產生出不同的韻律變化,呈現出迥異的書籍形態美感。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書籍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書籍設計的價值得到肯定。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積累與傳播的載體,一種古老的藝術設計形式,書籍設計的藝術形態發展趨勢同樣受到重視。

2 概念書設計理論發展

在19世紀80年代,德國的帕爾和拜茨首次提出概念設計這一名詞。20世紀60年代,在波普藝術的沖擊下,書籍設計師們結合現代的藝術表現手段,開拓了書籍在視覺以外的表現力,即 “概念書籍設計”。因此,概念書籍的設計同傳統觀念上的設計一樣是一個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此種過程的運作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的結果正是用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概念書籍設計將書籍藝術形態設計轉換成有效表現思想創造性設計,旨在充分展現設計者的創造力, 啟發創新思維意識。概念書籍設計是根據書籍內容對視覺想象的內涵進行提升,探尋可以參與其中的文化元素,對原有信息內容進行再創造的意識。使受眾在與書籍交流的過程中,對語言、時間等多方面因素形成更深刻的、多元化的、全新的認識。

在概念書中,文字既是文章的一部分,又是插圖的一部分,被賦予了雙重身份。文字作為有意味的圖形,表達文字以外的內涵。獨立創作的原創插畫為主要表現內容,書籍的文字、用紙、折手和裝訂等都圍繞插圖來進行設計。這里賦予了傳統意義上的插圖新的意義。插圖可作為書籍的主體出現,兼有表達書籍內容的功能。既是書籍具體內容的體現,又是抽象意念的表達。在概念書中可以圍繞插圖進行模切、拉頁以及頁與頁之間連接關系的特殊設計。概念書的設計是圖形擺放方式和圖形處理方式的研究。一直以來,由于的技術和成本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目前書籍的裝訂方法還是以經濟、簡便的膠訂和騎馬訂為主。但也有很多設計師在書籍的裝訂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線裝、鉚訂、膠訂輔以織物等,方法多種多樣、靈活巧妙。概念書中可以利用現有的裝訂形式進行形態上的創新,也可以設計、實驗新的裝訂方法。

在概念書的設計中,紙張的質感、紋理、透明度、柔韌度、反光度等都可以成為概念書設計的亮點。概念書的紙張不再局限于目前印刷常用的銅版紙等紙張,還包括用于包裝的紙張、用于工業產品過濾的紙張、砂紙等??梢杂靡恍┈F有的紙張或其他材料進行再加工,制成新品種的紙張。概念書印刷的方法可以顛覆傳統意義上的印刷方法,可以通過絲網、銅板、木板印刷等辦法來創作,也可以通過噴畫、烙印、粘貼等手段進行創作。隨著技術的更新,未來也有可能成為新的印刷方法,推動裝幀藝術的發展。

隨著電腦和網絡的普及,電子媒體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電子圖書成為書籍設計中的重要部分??傊?,概念書籍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書籍思維方式上的未來性。

現在國外的概念書籍,在形態上已經擺脫了書籍的傳統模式。以獨特書籍設計語言來傳達書籍的思想內涵,并體現強烈的個性。從表現形式、材料工藝上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并且在人們對書籍藝術的審美和對書籍的閱讀習慣以及接受程度上尋求未來書籍的設計方向。

3 概念書多元設計

在進行概念書的設計時,應從外到內, 由于書籍語言的多元體現,為閱讀過程帶來無限拓展的可能性,書籍設計不僅僅屬于平面設計范疇,還存在空間設計等領域的設計概念,以構成三維的空間關系,從而形成可觀、可觸、可感的藝術形態。它包括形態的寫實感,如質感的表現和結構的準確表達;另一方面也依賴嫻熟的技術和對材料特性的把握,以實現藝術模仿與創造。就藝術而言沒有觀察、沒有借鑒、沒有對比,就沒有認識,沒有創新,只有觀察到的才可能有表現,這就是觀察的意義,這就是設計創新的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通過觀察進行思考,沒有深入的觀察就很難激發靈感,產生真正的設計;沒有認真的觀察,就很難產生具有創造力的設計。通常自然形態以人物、動物、植物等自然界中具象形態為依據,通過觀察、歸納或夸張、變形等手段創造出藝術形態,它與超級寫實主義相比為設計者提供了一份自我表現的空間。

概念書的設計具有同樣的特點,運用適當的“跨界”語言去表現另外一種事物,會得到一個全新的、充滿想象力的創作物象。概念設計通過抽象的形態表現豐富的內容,使讀者可從與作品有關的蛛絲馬跡中展開一系列思考、聯想和欣賞過程。

當你處在抽象的環境中,你會不由自主地展開想象、聯想,在抽象藝術作品面前自然會心隨其動,展開美的想象。由于概念書籍設計材料,??梢阅?、布、金屬、塑料等為媒質進行設計,這種概念書,看到的似乎不是書籍,而是立體的、建筑藝術的觀念,是設計師心中浪漫的書籍之夢??傊?,不同的材料,能為書籍灌注特殊的精神氣質與內涵。在不游離書籍主題的前提下,借助材料的特性引申出與眾不同的創意,表達出更深層廣泛的含義,為讀者提供閱讀想象的暢游空間。

概念書籍設計的思維,充滿獨特性、未來性。它是為滿足人們未來的書籍審美需求而存在的,概念書籍裝幀設計具有前瞻性的引導意義,概念書籍裝幀設計既可以展示設計師的創造力啟示著未來書籍裝幀的設計理念,不斷促進新材料和印制工藝技術的發展。這正是概念書的魅力,也是進行概念書設計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時春華.概念書籍設計的創新與研究[D].山東輕工業學院,2011.

[2]邢書磊.當代概念書籍設計的探索與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4.

[3]鄭允超.概念書籍設計教學的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4]鄭英.淺析概念書籍的形態創新設計[J].商場現代化,2012(23).

[5]孟慶紅.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概念書籍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4(04).

書籍設計范文第3篇

正文內容的幾點規定

一、說明書裝訂順序

1、封面

2、畢業設計評審表

3、說明書正文

二、說明書正文內容順序及排版格式要求

前言:“前言”兩字小3加黑,內容小4宋體,行間距22磅

目錄:“目錄”兩字小3加黑,內容小4宋體,行間距22磅

正文:一級標題(如:

1、

2、3······)小3加黑,二級標題(如:1.1、1.

2、1.3······)小4加黑,三級標題(如:1.1.1、1.1.

2、1.1.3······),小4加黑,行間距22磅。正文內容小4宋體,行間距22磅,從正文內容開始為第一頁,居中插入頁碼。 總結:小4宋體,行間距22磅

主要參考文獻:“主要參考文獻”這幾個字小3加黑,內容5號字,行間距18磅 “主要參考文獻”應按照國標GB 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要求書寫,不能有隨意性;或按以下格式填寫:

期刊雜志類:序號 ,作者, 文章題目 ,期刊名 ,年份 ,期數, 頁碼 圖書類:序號, 書名, 出版單位 ,年份,頁碼

網上資料類:序號,作者,文章名,網址,日期

書籍設計范文第4篇

摘要 教學設計并非孤立的教育活動,它具有社會性。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教學設計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演變階段。從農業社會“經驗性”的教學設計觀,到工業社會“結構性”的教學設計觀,再到后工業社會“建構性”的教學設計觀,社會變遷的歷史在教育教學中折射出的正是教學設計變化的光譜。

關鍵詞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觀 社會變遷

教育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并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因此教育是社會的一個子系統。按照功能主義的觀點,教育有五個主要的社會功能:社會化、社會控制、篩選和分配、對外來人員的同化作用、社會革新和變遷。教學則是實現教育社會功能的核心活動,因此教學應該是有計劃的“系統”設計出來的,教學是一種社會性活動!

盡管“教學設計”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但自有教育存在,就有教學設計的思想萌生。從口耳相傳到文字的出現,從印刷術的誕生到視聽技術的運用,從計算機輔助教學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育工作者們都在為教育功能的更好實現,不斷設計、改進教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設計思想的生成與發展,都依賴于相應的社會背景,反映了與社會變遷相應的社會需求。反過來說,教學設計思想的變化所折射出的恰恰是社會變遷的軌跡。

一、農業社會:“經驗性”的教學設計觀

農業社會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形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私有制及階級分化使得社會資源(主要是物質資源)為少數人擁有,因此,農業社會的教育主要是統治階級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治人之人,并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教化;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傳遞統治階級的“價值——規范”文化;其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只能是單向傳遞式的,教學規模較小,其教學組織形式以個別化教學為主,沒有嚴格的班級及學年區分。

農業社會的教學設計有兩大特點:

1.關注學習者分析,已經注意到學習共同體的設計在中外教育思想家的教學實踐中,很多人都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學習者分析的重要性:孔子總結提出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的思想是基于對其眾多學生的分析的基礎上的,因此也才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說法。鄭玄也主張因材施教,認為要像大自然滋生萬物那樣順應青少年年齡特點而施教,他采用“問答法”進行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只有“言少而解藏”的教學才能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2.發現了媒體的功用,形成了初步的直觀教學設計思想

教學媒體的概念雖然是現代語境下的詞語,但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農業社會里,使用教學媒體提高教學效果的設計思想確已存在,并也早已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直到17—18世紀。西方一些著名的教學論專家,如夸美紐斯、裴斯泰洛齊等人,提倡采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具來輔助教學,直觀教學思想才真正形成。

早期農業社會的教學媒體使用,除了文字、書籍等之外,還產生了實物教學以及掛圖教學。據史料記載,在先秦時代,當時為了進行禮樂教學,就讓學生親自去接觸禮器、樂器等實物。但由于實物數量有限,而且大多藏于官府,能接觸它們的人不多,所以用實物進行直觀教學并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丁寶書輯《安定言行錄》中有這樣的記載,“郡學成,先少獨以《三禮》儀物黜其于古無考而益其未見者,圖之講堂。于是人人得窺三代文物之懿,朝夕對之,皆若素習?!敝v的是北宋的胡瑗在湖州任教時。把“三禮”中所記載的禮儀器物繪制成圖形、圖表,掛在講堂上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古代禮制的內容,大大地加強了教學效果的事情??梢?。胡瑗把這些禮儀器物繪成圖用于教學,克服了實物直觀教學的不足,使直觀教學法得以更廣泛的運用。

二、工業社會:“結構性”的教學設計觀

工業社會是以機器大工業的出現為主要標志,科學技術的進步成為工業生產的基本動力。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急需大批掌握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各行各業的人才,教育必將承擔這一時代和社會使命。工業社會的教育專注于對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或改變,以制度化教育、分科教學、班級集體授課及認知優先為特征。教學設計逐步沖破純經驗的束縛,轉向客觀科學的設計。運用系統科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是自上而下的“結構性的”設計,注重設計過程的程序和步驟,注重總結性評價的作用。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1.從媒體觀、心理觀到系統觀:奠定了教學設計的科學理論基礎

教學設計的“媒體觀”產生于軍事教育進而推向民間教育:二戰中美國視聽媒體(主要是電影和幻燈媒體)在軍需人員培訓中的成功應用,使得戰后視聽媒體被遷移到學校教學中。視聽教學理論中最初影響最大的是戴爾的“經驗之塔”,20世紀50年代,拉斯韋爾的“五W”傳播理論、香農的通訊傳播理論等多種傳播模式誕生。使得學界人士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傳播理論模式。

教學設計的“心理觀”在其科學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美國教學設計專家瑞澤(Robert Reiser)所說“從歷史的角度看,教學設計是從教育心理學中成長起來的,然后逐步與教育技術融合到一塊的”。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建立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斯金納程序教學運動促進了教學設計過程和理論的誕生和早期發展。

教學設計的“系統觀”是29世紀50年代前后由貝塔朗菲首先醞釀并正式提出來的,20世紀40年代末和20世紀50年代,由于傳播理論和系統理論的滲透,拓寬了視聽領域的視野,學者們的關注點由單純的視聽媒體的研究,逐漸轉向關注整體教學傳播過程以及教學系統的宏觀層面。

2.從程序教學到計算機輔助教學:追求普適性的教學模式

工業社會的教學模式設計以20世紀50年代“程序教學運動”開始。至20世紀90年代的“計算機輔助教學”達到高峰。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巴納錫(B.H.Banathy)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將以往人們對教學過程分散的、割裂的研究在系統思想的指導下有機地結合到一個過程論的框架中,利用系統方法對教學要素作整體性探索,創造了許多教學設計過程的模型。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運用系統方法構建教學設計模式的研究,如迪克和凱里(Dick & Carey)模式、加涅和布里格斯(Gagne & Briggs)模式、格拉奇和埃利(Gerlach & Ely)模式等。

工業社會的教學設計模式繁多,尋求的是類似標準的程式,試圖為教學提供一系列的基本步驟,即強調程式化、尋求“確定性”的設計。其基本理論假設是,知識是有“結構”的,剛性的、精確不可質疑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也是有一定“結構”的,教學是知識結構與認知結構相連接的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教學效果是可預測性的。工業社會的教學設計是自上而下的專家型設計,所追求的是“一般性和普適性”的設計模式,其教學過程是一種理想化的假定,把學習者、教師、教學內容等系統要素均放在靜態的閉合回路中追求教學系統功能的最優化。但是未考慮和關注作為教學對象和教學情境的獨特性,以及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因此,教學設計和教學活

動是分離的,教學活動是教師對教學設計模式的程序性執行,是有一定的機械性的。

三、后工業社會:“建構性”的教學設計觀

后工業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廣泛滲透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工作等各個領域;物質上的能源和資源,已不再是社會的決定力量,取代而之的是信息和知識。后工業社會的教育已擺脫了工業化的羈絆,打破了傳統教育對知識、知識標準以及教育資源的壟斷。人們對教育的自主性、選擇性要求日益強烈,個性化的、互動的、終生的學習成為必要和可能。因此,教育不再只是對學習者進行外在的規范,而是學習者內在的反思與體驗。教師的角色也悄然改變,加之教育資源的廣泛且易得性,以及教育環境的改善,使得傳統的以教為主、為教服務的教學設計思路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和終身發展的需要。

1.教學設計理論基礎的重建——理論的多元化發展

20世紀90年代后,各種相關理論,如建構主義理論、活動理論、情境認知理論、闡釋學、模糊邏輯、混沌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等的研究不斷地向教學設計領域滲透與移植,切實動搖了傳統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對教學設計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得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2.教學設計模式的重構——建構性教學模式

后工業社會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堅實的外部支撐。成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诙嘣碚撝笇Ъ凹夹g背景下的教學設計模式也是層出不窮,如活動教學設計、情境教學設計、主題學習設計,以及基于項目的教學模式、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的探究學習、基于網絡的協作學習、基于電子學檔的教學等眾多的教學新模式。各種教學設計模式的切入點及特色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其一,以“建構性”教學為核心,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內在的反思與體驗,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其二,以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注重情境的創設及教學過程的動態發展變化,體現“數字化、多媒化、網絡化、智能化”。其三,強調培養學生多元智能,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和實現每一個體的全面發展。后工業社會的教學設計關注教學系統的復雜性、關注“人”的復雜性,真正實現教學設計為教學服務,為每一個學習者的學習服務。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中,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也隨之發展演變,教學設計歷經了不同的與時代相契合的發展過程。農業社會發展緩慢,教育主要傳授人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個體性經驗,作為社會生產方式在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折射的教學設計也僅僅是“經驗性”的;工業社會生產節奏加快,教育選擇了專業知識和經驗來滿足社會現實需要,教學設計追求的是程式化的客觀科學范型,形成“結構性”教學設計;后工業社會的教學要面向未來,學習內容除了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外,更需要學習者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所以其教學設計必定走向多元化、開放化,形成“建構性”教學設計。正如社會變遷的過程是個演進的光譜,教學設計的發展也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學設計也將在這個光譜上不斷發展。分析該光譜的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征,是教學設計研究、教育技術學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內容。

書籍設計范文第5篇

摘 要:書籍是人類文明體現的一個重要的窗口,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書籍與人類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書籍在不同的階段和時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活狀況及意識形態,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的。而且,書籍的裝幀形態也是千變萬化的。稍加注意就會發現,書籍是經過繩子、樹皮、甲骨、綢緞,最終演變到紙的過程,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發展,概念書成了時尚并且熱衷的設計課題,概念書籍準確地說是一種藝術品,是在傳統意義的書籍基礎上,采用現代設計理念和創新思維,借助形象的藝術元素表達抽象的文字,使之更為生動鮮明。

關鍵字:概念書籍;創新思維;審美教育

一提到書,都會想到書店里一排排整齊的印刷品,它是記錄知識、傳遞信息的印刷品或出版物。而書籍裝幀的形式,也是隨著歷史的推移,逐漸演變過來的,期間經歷了結繩記事--刻畫(甲骨文)--手抄--印刷等,在當代的信息化時代,我們還可以利用先進的數碼影像技術記錄。

然而現階段人們感興趣的所謂“概念書籍設計”,則是一門培養我們將書籍藝術形態轉換成有效表現思想創造性設計啟迪教育的課程。強調視覺藝術的概念書籍設計,目的是啟發積極的創新性思想、思維意識的習慣。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概念書籍:

一、概念設計的含義

概念設計是由分析用戶需求到生成概念產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組織的、有目標的設計活動,它表現為一個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的不斷進化的過程。概念設計即是利用設計概念并以其為主線貫穿全部設計過程的設計方法。概念設計是完整而全面的設計過程,它通過設計概念將設計者繁復的感性和瞬間思維上升到統一的理性思維從而完成整個設計。

以某種“概念”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可謂是有紫紅名副其實的概念設計,如同人們能夠普遍接受的“概念車”、“時裝表演”那樣。概念性的設計是向人們展示設計人員新穎、獨特的構思,更多地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思維模式,盡情甚至夸張地展示自己的獨特魅力。

二、什么是概念書籍

概念書秉承了概念設計的含義,運用嶄新的思維和表現形態體現書籍與眾不同的內涵,令人耳目一新,是獨具個性特征的新形態書籍,概念書籍的設計,不僅要體現現代社會發展的現狀,更要體現生活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變化,要有先進的設計理念,也要在創意中表現一定的哲理,對文化或設計的切身感受。形態可以不拘一格,可以運用游戲的方式演繹為視覺化形態或閱讀方式,也可以在視覺語法中延展意義,運用圖片表達而不是文字,將書籍真正變為“圖書”。圖像可以為卡通、漫畫、時裝、汽車、家居以及旅游等,在視覺的盛宴和享受中讓讀者忘卻文字的必需。但這些插圖卻不同于傳統的連環畫,連環畫是根據文本的內容對文字的注解和描述,而概念書籍的主角是“插圖”,文字大多是插進去的配角。

因此,概念書籍的設計,不僅僅是書籍的封面設計,而是一個多側面、多因素、多層次、動態的系統工程??ǚ蚩ㄔf過:“藝術家試圖給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過這種辦法改變現實?!彼袁F代概念書籍設計師要將思維打開,吸收傳統的良性因素,大膽地學習和采納現代設計理念,用新的視角、新的觀念,新的設計方式來不斷提升書籍設計的審美功能與文化品位。

三、教育學院的概念書籍課題研究

現代學院教育及課題研究講述的概念演繹為要概念的書,將書的理念各異化,利用獨特的視角,多樣的形式和手法,不再以具體的知識傳播為主要目的,而是讓人們從書中得到與一般傳統書籍現象相反的閱讀體驗,得到更多的是視覺信息,從而達到視覺的享受和翻閱的快感。當形式有了姿態,它就立刻鮮活起來,一本普普通通的書,會因之活潑生動,使人愛不釋手。當形式有了姿態,它也就有了生命。它會和讀者交融,也能發出情感的信息,同時也就使書籍產生了主動的態勢,伸出了它靈敏的觸角。書籍設計中同樣蘊涵著藝術的各種概念。

概念書籍設計課程的進行建立在探索性、未來性、實驗性基礎上,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與掌握書籍設計的概念性表現,針對書籍設計專業的同學,注重前瞻性與觀念性的思考與創造,在書籍設計的概念之上,探索設計的創新性表現以及形態與神態的完美關系、 閱讀行為與設計技巧的關系、書籍設計與藝術觀念表達的關系。設計的思想和行為應當指向未來,概念書籍設計也不例外。針對學生盡力引導全方位釋放自我能力,于是探索、思考和進步,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創意點和嶄新的視覺表現。去用心體會什么是設計?什么是傳達?什么是觀念?什么是設計要指向未來?于是同學們試著把自己放進書籍的每一個角落,尋找自己的方式,去創造。讓靈感釋放,創想,成長。

概念書設計是書籍設計中的一種探索性行為。從表現形式、材料工藝上進行前所未有的嘗試,并且在人們對書籍藝術的審美和對書籍的閱讀習慣以及接受程度上尋求未來書籍的設計方向。它的意義就在于擴大大眾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圍,提供人們接受知識、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現作者的思想內涵,它是設計師傳達信息的最新載體。

設計必須創新。創新思維就是不受線程的常規的思路的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的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例如德國的教育思想體現了這個民族的一種創新精神,他們注重藝術本質-即個性化和“創新”研究,學生們相當注重表現,而忌諱被人說成類同。因此對于現代教育學院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這種創新意識,具有時代感,在自己的作品中盡量體現時代文化的視覺質感。

總而言之,概念是隨著人的時間和認識的發展,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而概念書籍的設計向讀者傳達著迎合時代潮流的、獨特的、新穎的構思理念,一個好的設計就像一個人,會記憶、會呼吸并寫滿故事,而好的概念設計,是在說“文字未說完的故事”。

在現代教育中,以概念書籍課題研究中應指導學生運用時代特有的藝術敏感,用開拓性的形象思維,辯證地、靈活地運用邏輯概念,去探討書籍設計藝術的發展趨勢,捕捉閃耀在思想中的火花,繼承與創新書籍設計的概念,塑造未來概念書籍設計的新形態,追求設計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多媒體課件下一篇:通信軟件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